让说明文的课堂飘满语文味

时间:2019-05-14 21:33: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说明文的课堂飘满语文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说明文的课堂飘满语文味》。

第一篇:让说明文的课堂飘满语文味

让说明文的课堂飘满语文味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说明文。说明文往往蕴含着自然、科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将这些方面的知识融入到了语文课堂中。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时成了科普知识的讲座课;有时成了科教片的放映课;还有的时候,因为说明文较之记叙文显得枯燥、无味,教师提不起教的兴趣,便课课按部就班,成为千篇一律的概念课。这并不是因为其文章内容有多么晦涩深奥,而是因为其教学尺度常常难以把握,稍不留神,就变了味。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不禁要想: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变味了呢?分析其中的原因,关键所在就是说明文究竟该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没有搞清楚。我认为应从说明文的特点入手,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作为说明文的教学内容,再配以各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就能使说明文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一、赏析词语——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语言表达“失之毫厘”,其结果就会“谬以千里”。小学阶段的科普说明文,大多借用客观事物的具体介绍来渗透科学知识,在语言方面的最大特点是语言描述通常十分精确、简洁、形象,对学生进行正确运用语言、准确描述事物是个很好的训练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阅读品析,感悟叙述的客观性,领悟用词的准确性。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科学的常识,还能体会语言文字表达的作用。

比如人教版第七册的《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就以准确而生动的语言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文中写道:“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又如,“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中“应该”表示一种推测的意思,说明在没有找到证据之前,不能确定。像这样的表示不确定性的的词语,说明文中还有很多,表现了作家良好的语言功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我们应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文字,体会说明文与众不同的语言特色,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

二、比较鉴赏——感受语言的趣味性。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大凡科普说明文常常是短小精悍,用词也比较生动,有趣味。如果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了解知识性,那么品味语言文字的趣味性就会受到削弱甚至是缺失。如何让学生感受科普说明文中语言的趣味性呢?比较鉴赏就是一种好方式。

在《花钟》一课教学中,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先把课文第一段中生动、形象地描写花开的句子,让学生赏读,接着又出示老师写的句子,什么花开放了,什么花开放了,就用这样的句式,一串下来,一共九句,一目了然。让孩子们读这九句话,读到后来,都笑起来,不想读了。我趁热打铁,问学生:“你们为什么笑了?”学生回答:“老师写的这几句话,太单调了。”“那么课文中的这几句话写得好在哪里了?”通过比较品评,句子的语言意味、这样写的好处和妙处,学生自然就心领神会了。课堂上没有繁琐的分析,没有牵枝攀藤地引申、拓展,内容集中、形式干净,但效果却很好。

三、领悟写法——感受语言的具体性。

说明文除了在语言上与别的文体不同外,它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了许多的说明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使得一些抽象的或不太好懂的科学知识显得具体、通俗、明了。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太阳》一文中,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时,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假设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说得既通俗又具体。而我们常常在学生的作文中发现,学生在描述一个物体或描写一处景物时,语言总是那样的干瘪,那样的概括,不够具体、生动和形象。这里除了他们不善观察以外,还在于他们不懂地如何表达。所以,我们在说明文教学中应抓住这个宝贵资源,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方法的多样丰富,为将来的写作打下基础。

除了不善于表达外,小学生在写景状物时,还有一个令人头痛的毛病,那就是言之无序,常东扯一句,西拉一句,毫无条理。而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对科学知识的说明,都是按照顺序逐层展开的。如《电脑住宅》一文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来介绍的。《新型玻璃》各段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蟋蟀的住宅》则是根据法布尔的观察顺序写的,先发现住宅再观察特点继而了解它的修建过程。叶老曾经说道“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因此,这些谋篇布局的方法若能为学生体悟到,将对学生了解作者思路,作文时有条理地表达起到很大的帮助。

四、挖掘情感资源——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小点与第四小点中都分别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对情感及科学精神教学的重视。

对于说明文来说,尽管它的情感性弱,不靠以情动人,但文章不是无情物,说明文也不例外,她和抒情、写景、叙事的文章一样有情感。如:《赵州桥》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呼风唤雨的世纪》表达了作者对20世纪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的喜悦之情;《只有一个地球》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赞美之情,呼吁人类应该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还有那《蟋蟀的住宅》《松鼠》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还使人感受到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精神。蒋军晶老师在《麋鹿》教学中,没有枯燥无味的一遍一遍指令性的读,也没有繁琐的说明方法的分析,有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绘声绘色地讲解,有的是令人澎湃的激情表达(结课时学生选用词语表达阅读感受),有的是触人心弦的追问(麋鹿还会迷路吗?)。悠悠的爱鹿情在读、思、解说、叩问的过程中荡漾在每个人的心襟,语文味就在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中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王崧舟老师曾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位”。我想,只要我们“因材施教”,从不同文本的表达特点出发,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运用以上这些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我们的说明文课堂一定会飘满浓浓的语文味。

第二篇:让课堂充盈浓浓的语文味

让课堂充盈浓浓的语文味

——听特级教师吉春亚的课有感

东塔学校

杨陆燕

最近,在视频上我有幸领略了名师吉春亚的风采,吉春亚老师是一位文静儒雅、聪慧灵气、快乐随和的老师。她那充满诗意的课堂,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走近她的《趣识对联》、《杨氏之子》,更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名师的魅力。厚实、诗意、快乐、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的教学风格充溢着课堂、充溢着每个孩子的心田。

一、诗情画意,感受语文味

整个课堂,吉老师以她那充满深情的语言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和对语文的热爱。随着一声“上课”,同学们立刻站了起来,“同学们语文课快乐!”学生感到十分惊讶,但很快反应过来说:吉老师语文课快乐。看似简单的问好,其实,吉老师用自己的情绪感染了所有的学生,给学生营造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她似乎在告诉每一位学生:这是一堂快乐的语文课。吉老师曾对她的学生说:“爱语文,可以借罗贯中的目光领略《西游记》中光怪落离的奇异世界;爱语文,可以借李白之笔去描绘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爱语文,可以感悟那‘落红不是无情物’的精神;爱语文,可以冲进牛毛般的细雨中去感受那种浪漫无稽的情调……”教学过程中诗化的语言俯拾皆是,如:“虽然是静悄悄地,但是我们的思维在涌动。”“让你们的思维和老师碰撞一下。”“让琅琅的书声在教室里飘起来。”不仅如此,在吉老师的课堂上还多次引用了名家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表现真可谓一枝独秀;吉老师的语言之所以灵动而富有诗意,源于她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教育理念新颖独到的感悟。

在“趣识对联”一课中吉老师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感受到对联形式、内容、意境的美,感悟到经典的无穷魅力。在极富韵味的古典乐

曲的浸润中,在吉老师富有诗意的语言引导下,一幅幅对联恰似一条条彩带,将大家的心连在一起,又像一杯杯陈年佳酿,飘荡着醉人的醇香。此时,师生们互动无拘无束,几千人的会场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所有人的心随着经典诗词,随着吉老师演绎的经典课堂,一起轻舞飞扬……愈感味正情浓,真可谓浮华汰尽显本色,诗情画意在其中。

二、真情洋溢,读出语文味

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应该是情感的课堂。俗话说“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让情感洋溢着课堂,就能让学生流淌真诚,闪动灵性,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得以提高。“读”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在《杨氏之子》教学过程中,吉老师告诉学生读文章的方法:“字字入眼,字字入心”,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诵读过程中感受文言文所表达的意思,在读中发现语言文字的含意,并且让学生说出自己在读时的想法,从中体悟语文味。在唤起学生无限联想时,反复让学生诵读课文并适时让学生思考文中最有意思的句子是什么;找出较难理解的文言文放开声音多读几遍;然后让学生再次反复体会、揣摩、领悟。在这个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与文本对话,反复碰撞。接着,指名学生读,并让他们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你读出了怎样的感情?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朗读,吉老师用自己的读带动学生的读,让学生体会读的韵味,享受读的意境。并且采用师生对读、自由读、集体、引读,最后吉老师出示提示句,带动全班同学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背下了这篇古文。

因此,我们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以情激情,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获得完美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读书的热情,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诵读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学生的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飞扬,生命在阅读中成长。

三、扎实有效,体现语文味

吉老师的课凸现了对字词基本功的训练,在品词析句中体现语文的本位。在教学《杨氏之子》时,吉老师注重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同学们,拿出你的手跟老师一笔一划地写题目”,从指导生字的笔画书写到带着学生品词、品句,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品析贯穿于整个课堂。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划出引发你感受的词,或划出你认为有趣的句子、有疑问的句子或不理解的句子,细细地体会。在体会过程中指导学生写下诵读课文时的理解、感受、困惑、迷茫,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

“语文课的本质就是把字写规范,把文章读懂,把作文写好。” 这是吉老师在课后的报告中多次提到的话。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字词的品味、推敲。在边读边品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味,不只要教学生读出文字表面的意思,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体会文字背后的东西。从看似平淡的课文里品出“味”来,那就是一种浓浓的“语文味”。

结语:品味了名师的教学使我感悟到,语文教学就要务本求实,浓浓的语文味就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要让学生在情感激发中感受语文味;在诵读揣摩中感受语文味;在品词析句中体现语文味。从而将浓浓的语文味融入课的每一个环节,让浓浓的语文味充溢课堂、充溢每个孩子的心田,使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第三篇: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

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

——有感于特级教师姜茗芳执教《太阳》

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

叶建松

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即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以前不少语文老师不太重视说明文教学,或认为说明文呆板、枯燥,或认为说明文通俗易懂,不值得花什么工夫去钻研,去讲解。也有个别老师把说明文教学上成了常识课,语文味尽失。现在,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敢于把说明文搬上公开课、展示课的舞台,让我们有机会在名家的课堂上去解开一个个心中的迷团。最近,我有幸参加了“江浙沪第三届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与观摩”活动,其中特级教师姜铭芳老师执教的《太阳》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走进姜老师的课堂,细细地去品一品《太阳》里投射出的浓浓的语文味。

一、比较品评,感知文体特点

说明文教学如何“识文辨体”,姜老师在执教《太阳》一课所用得“比较法”则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课始,姜老师就出示巴金的《海上日出》片断,教师满怀深情地朗诵了这段优美的文字后,让学生畅谈感受,学生有的说很美,有的说很生动。说完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文字的优美,他们一个个沉浸在文章优美的“画面”中。那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如此品味,实则在学生心中树立了一面镜子。接着,姜老师话锋一转:“那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太阳》,它的语言又会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大家走进课文好好地念一念,感受一下。”学生兴致盎然地自由朗读了课文之后不约而同地有了这样的感受:整篇文章感觉硬梆梆的,很单调。于是,姜老师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感知《海上日出》是篇写景散文,而《太阳》是一篇说明文,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姜老师开课即选了巴金的《海上日出》这样的美文让学生感受,通过与《太阳》的一番比较,引领学生发现两者在体式和风格上的明显差异,《太阳》的对象是自然界,而《海上日出》的对象是人化了的自然。《太阳》的注意力在太阳身上,而《海上日出》的目的则是最终转移人们的视线,对太阳的诗意描述中引领出一种属于人的“精神”。没有说教,也没有灌输,就在姜老师看似不经意的安排中,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什么叫科学家,什么叫文学家;什么是科学小品文,什么叫真正的文学散文。

二、探究感悟,了解说明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特点,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 说明文的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了解,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学习,明白课文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介绍的,懂得如何阅读这类文章,为写作这类文章打下基础。因此,了解说明方法应是说明文教学的根本。《太阳》一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很多,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说得既通俗又具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教学中,辨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很容易,理解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则需要联系所说明的事物特征去感悟、品味。

课堂上,姜老师成功地扮演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引领学生探究、感悟,从语言文字中捕捉说明方法,了解说明方法。在梳理课文内容之后,姜老师亲切地说道:“你觉得课文哪些地方写得不错,就在那个地方打上一个五角星。”这些教学步骤与手段将枯燥的说明方法的学习融化在语言文字中。学生迅速地捕捉到文字的脉搏,将文中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的句子找出来,姜老师随机引导学生将说明方法提取出来,并由学生板书、小结。在此过程中,姜老师对说明方法表达作用的点拨相当精彩,其中当学生说到“课文还形象地把太阳的温度写出来了,他说太阳的表面温度有6000度,让人一听就感到很热”时,姜老师顺水推舟:“你怎么会感到热?6000度,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夏天,30几度就很热了”;有的说:“钢铁碰到都会变成汽。”一个抽象的数字,通过意、象的转换,变成了具体形象的画面,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它的表达作用。如此,姜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自读、探究、感悟来体会作者使用说明方法的精妙之处和文字巨大的表现力,领悟语言准确、生动、简洁之美,可谓匠心独具。

三、朗读品味,感受语言特质

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担心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所以抓紧时间用来讲解课文中所谓的知识点,这样,只会剥夺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往往事倍功半。学生对字词的敏感主要是读出来的,所以如果教师能通过恰当的语言进行引导,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领悟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和科学性,效果比单纯地分析课文要好得多。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所用的说明方法后,姜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从读中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并布置朗读任务:把特点通过读表现出来。由于之前学生对文章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已触摸到文字的“温度”,自己的感情也自然流露在朗读中。在学生朗读时,姜老师又巧妙地对语言特点进行点拨。如当学生读到“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时,姜老师适时地点评:“你读的时 2 候什么感觉?(生:很热)是啊,读得我浑身都冒汗了,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文字中,这是朗读的艺术,很好。”当学生读到“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可大得很,要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学生朗读时突出了数字)姜老师说:“你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生:注意了太阳的大)所以我也听出了你注意了那些数字,通过读重音来强调,这也是一种朗读的技巧。”随后,姜老师还通过让学生同桌互读、互评的方式,通过师生合作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质,理解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一个数字,一个举例,一个比方,都在学生在朗读中成为他们对文字宣泄的载体,再加上姜老师充满人文关怀和激情的点评,让说明文的语言在学生们的朗读中“燃烧”出了独有的表现力。如此,对说明文语言的品质,姜老师并没有停留在枯燥的分析、讲解上,而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会和朗读品味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既让学生感受了说明文语言的特质,也丰富了学生的语感。

四、迁移运用,活化语言内存

语言积累的充足性是对语言的数量而言的,学生只有在大脑中储备足够数量的语言材料,才能保证运用时随意支取,保证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精练。说明文中同样有一些值得感悟、积累的语言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励学生将新的语言组块加以运用,变成自身的语言。另外,教师如果就内容讲内容,也就难免单调,枯燥乏味,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姜老师在带领学生感受“太阳与我们的关系”一部分中,运用了一个补充说话练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充分朗读感受课文第二部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后,姜老师及时地出示了:“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却非常密切,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却非常密切,这个补充说话练习。此时,学生在课文中感知到的信息,一下子就有了抒发的平台,学生们将课文中的内容实现迁移,都自然地流露到自己的语言中。但这只是第一个层次,姜老师又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课文中没有写到的知识。学生的思路被充分的拓开,纷纷畅谈太阳能在生活中的作用。如此,姜老师以一个说话练习,将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课文的语言已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课文的情感已转化为学生的情感,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内化了课文的语言。如此,将课文内容的迁移、情感的表达承载在语句运用中,落实在语言表达的积淀中,可谓一举多得。

第四篇:展开“对话”,让课堂洋溢“语文味”

展开“对话”,让课堂洋溢“语文味”

(江阴市青阳二中 张黎 ***)

【内容提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在阅读教学中展开“对话”,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但获得“语感”,而且要获得“美感”和“情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语感,体验丰富情感,品位独特美感,使课堂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魅力和韵味。

【关键词】对话 阅读教学 语文味 语感 美感 情感 【正文】

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味”体现了当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体现了当代语文教育重视熏陶感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语文实践、重视培养良好语感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特点。“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是指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理解、感悟时所呈现出来的,与文本内蕴相和谐的课堂审美心理状态及其外显的意蕴和境界;充满“语文味”的课堂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使语文课堂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魅力和韵味;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应以生为本,以语为本,追求一种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追求多层面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心灵对话,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但获得“语感”,而且要获得“美感”和“情感”。

“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在阅读教学中,展开“对话”,即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语言、情感和美感的认同与赞赏,在长期的濡染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语感,体验丰富情感,品位独特美感,久而久之,学生身上便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

一、通过“对话”,培养良好语感

语感是一种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人们对规范语言的感受和语言运用中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①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了“语感”二字,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②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这些作品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

色,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语言学习规律,引导学生触摸文本的语言,关注、品味语言,和文本“对话”,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用什么样的语言描写刻画的„„努力捕捉课文的精妙处,引领学生细嚼慢品,品出浓浓的语文味。

1、激活生活体验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是这样描述语感的:“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杨金林先生说得好:“作用于听觉和视觉的语言文字本身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隐藏于视听信息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这些要靠听读者心灵的眼与耳来把握。这心灵的眼与耳就是人生的积累和人心灵的感悟能力。”学生的生活体验是语文发展、当然也是精神成长的源泉和土壤。教学时,教师必须激发和引导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活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例如: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通过问题“此时此刻你就在威尼斯,你在小艇旁边,你就面对船夫,你想对他怎么说?”“现在四人小组来,推荐一个人做船夫,其他同学当游客。注意,船夫要吆喝,招揽你的生意,最好能请到顾客上你的船,千方百计吆喝好。能不能用课文的词语把游客请到船上;游客是来自己各国,你听了吆喝后有什么问题要问?”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形成个性化的理解。老师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进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威尼斯小艇的船夫的重要。当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情境里,他就会有真实的体验。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生活,实现了文本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另外,在课堂教学中,王老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威尼斯的动,威尼斯的静,都充满着情趣,无论是动也好静也好,古老的威尼斯都是那么优美。同学们想一想,除了书上用小艇做来的事外,你想想,还有哪些人用小艇做什么事?”这里王老师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教材,在学生体会“威尼斯无论是动也好静也好,古老的威尼斯都是那么优美”之后,再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主动解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文本进行开放、平等的对话、沟通、交流,感受小艇在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并将我们无法真正体验到的水城威尼斯人们的多彩生活呈现出来。

2、加强言语实践

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与文本进行开放、平等“对话”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在“对话”实践中去理解、体会、领悟、积累。语感的获得不能单靠别人的告诉或纯理性的分析来完成,它必须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自己实践,并适时给予点拨,把培养学生语感能力落到实处。

“对话”可以理解为“你读我读”。“读”是语感习得过程中的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于永正老师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古人早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少教育学者也强调,人在反复的诵读中,“陶醉于作品美好的内容与形式之中”,与作者同悲共喜,实现心灵的交融,脑海中终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模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就像杨再隋教授所说:“要充分而有效地读书。读要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要研究读的目的,读的方法,读的时机,读的检测,以提高读的质量,就像唱歌一样,如果你不去试唱,调子自然也就找不准,文字的意思和蕴涵其中的情感自然无从知晓。”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用心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品味人类文化的精典,夯实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唐江澎在教学《生命的意义》时,并没有在语音语调和朗读技巧上作过多的指导,只是通过诵读为切入点,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展开“对话”,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又通过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来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与保尔在情感上发生共鸣,体会到保尔的感情——从内心深处流泻出来的对生命的认识。“心悟口诵”,在反复的朗读中用心去拥抱文本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

“对话”也可以理解为“你说我说”,“说”也是语感习得过程中的一个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一定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课堂讨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也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例如:《荷花》一课的教学设计:(l)“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眼?(长、钻、探、伸、露、冲)(2)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使劲、拼命、用力、急切、笔直、一个劲儿、高高、痛痛快快。争先恐后、生机勃勃、兴高采烈、精神抖擞、喜气洋洋)在“冒”前加上这些词再读这个句子。文章写荷花的“冒”,内涵丰富,又不易为学生所觉察,紧扣这个语感点,集中精力、重锤敲打。经常组织这样的讨论,学生能带着问题去与课文对话,对他们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持之以恒,学生的语感定能有所提高。

“对话”同样可以理解为“你写我写”,“写”也是语感习得过程中的一个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勤于动笔也是训练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③仍以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为例,在学完课文后,王老师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你想说些什么话来夸夸威尼斯的风景,赞美威尼斯?把你对威尼斯的真实感受,感觉,想法写下来。”这一环节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空间。每个学生此时的理解不同,情感也不同,通过写的形式,引导学生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事实证明此刻学生产生的情感易于抒发,也乐于表达。也就是说在王老师与学生共同感受到威尼斯独特之美,学生有感要发,有情要表的时候,引导学生立足于自己的现实感受书写出自己的情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平台。

二、通过对话,体验丰富情感。

语文学习是学生、教师、文本立体对话的过程,课堂是学生情感交流与体验的重要场所。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的力量往往构成了教学过程中最微妙,最有意义的因素。”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语文学习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那么,如何如何引导学生展开“对话”,深入体验文本的情感呢?

1、营造和谐氛围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首先来自对学习氛围的体验。学习氛围来自师生间的知识交流、心灵的接触、情感的沟通。许多研究表明:民主、和谐、开放 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情感体验的源泉。教师要切实贯彻新课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尊重学生独特体验。

美国著名教育家默逊说过:“教育的成功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可由于种种原因,在某些语文课堂上,虽有师生平等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但仍存在着唯师是从的思想专制,学习《孔乙己》,学生只能理解这是鲁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学《荷塘月色》,学生只能理解是朱自清对大屠杀的无声抗议„„,学生的心灵已被牢牢地套上沉重的精神枷锁,难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陶行知先生讲,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去主动吃米。喂鸡尚且如此,课堂教学更应该把学生从被灌输、被征服的客体地位中解放出来,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与教师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王菘舟老师讲: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要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的学、自主的学、自觉的学。„„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过程,都应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交流。

因此,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应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课堂教学活动应营造和谐氛围,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种自由、愉快、积极的心理状态。只有在亲切平和的气氛中,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和独创见解,才能实现心灵的沟通对话,构建起课堂情感,达成健康情感的熏陶。

2、创设情感情境

课文中有不少文笔优美、情感至深的文章。根据不同的作品,恰到好处地创设情景,采用播放录音、投影图像或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激发感情,让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创设情境法就是教师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人为创设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与这一情境相联系的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

《秋天的怀念》是对母亲的追忆和怀念,更是一篇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应该如何活着的充满哲理的感人作品。整篇文章句句含情,字字带泪,语言精练,结构完美,遣词造句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散发着浓郁的文学魅力!有位教师教学时,通过“披情入文”的方法,进行拓展延伸,把史铁生的其它作品如《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我与地坛》等展示出来,配上忧伤的音乐范读其中一些段句:“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创设了一种感人的情境,很多孩子(不少听课教师)都被感动得泪流满面。通过创设情境,学生理解了作者的那份“深深的爱母情节”,也让学生更深地体会母爱,也学会如何去爱母亲,以获得一份情感的碰撞。同时,通过与文本对话,引起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不易,生命的珍贵。

每篇课文都是作者用“心”写成的,字里行间自然洋溢作者最真挚的情感,教师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内心的感受,创设情感情境,努力架设生活和教材之间的桥梁,学生的心灵就会获得自由,思想的翅膀就能展开飞翔,飞进文章特有的境界,飞进作者的心灵,和文本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进行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三、通过对话,品位独特美感

“什么是美感?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刻挖掘、充分利用课文的审美因素,把自己与阅读材料之间对话的愉悦经验传递给学生,使学生饱尝与阅读材料对话的那份审美快感。文本是凝固化了的古昔作者的言语,接受美感的前提就是要让这凝固化了的言语重新“活”过来,从而达成今天读者与古昔作者之间的对话。教师要以自己的“对话”实践给学生垂范,把这种经验以暗示、点拨等方式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通过主体体验而获得审美快感。这种“对话”离不开对作品语言的品味,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对自然风物的认识。

1、品味作品语言

文学作品占了绝大多数,这些课文俱为名家之作,文质兼美,凝结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它们都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人文性,能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修养。细细品味语言,能够体会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了解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感受作者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中的“饱经风霜”,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个词的呢?如果当时老师只是把“饱经风霜”的含义直接地解释给学生听,靠背词语解释“饱经风霜是形容一个人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和磨难”,显然不行。学生虽然知道了这个成语的意思,但不一定能深刻领悟到它的含义,并进而灵活运用它。老师引导学生:“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怎样从外貌上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呢?”学生的反应相当活跃。:“我家对门有个修车铺,修车的是个老爷爷。老爷爷两鬓斑白,一张古铜色的脸,颧骨高高突起,额头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一到冬天,他的厚嘴唇上常会裂开几个口子。每次见到我,他总会微笑着和我打招呼。”;“我的伯父工作特别辛苦,所以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老许多。由于长期在海上捕鱼,他的脸被海风吹得又黑又粗糙,像没有上釉的陶器。”让孩子在“对话”中品味语言文字,读出了“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形象、情味和意蕴,“饱经风霜”这个词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又一个鲜活的元素。

2、赏析人物形象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这种“表达”和“诠释”往往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来实现的。赏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先借助于刻画人物形象所运用的手段,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揣摩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从中接受熏陶感染。而刻画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完成的。它既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描写;既可以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完整事件,也可以写人物生活中某些传神的细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关注人物形象的描写,例如:王菘舟老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以诸葛亮的“笑”字设疑,让学生的“对话”“高潮迭起”。“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己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却落空。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生性多疑、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诸葛亮还在笑鲁肃,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是一种幽默的笑、宽厚的笑。”通过对“笑”的解读,学生深刻理解了诸葛亮这

个人物形象“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ˋ造箭ˊ,而诸葛亮想到的是ˋ借ˊ箭。” “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王老师抓住诸葛亮神秘的一“笑”,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和众多信息,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悟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这样一来,诸葛亮大智大勇、傲视群雄的英雄本色显露无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拍案叫绝!

3、鉴赏自然风物

精彩传神的写景之文、状物之篇层出不穷,卷帙浩繁。“一切景语皆情语” 教材中描写祖国山河、自然风光的内容,往往情景交融,或把自然景物作为人类生活的象征,或寄寓作者某种特殊的思想情感而显示其审美意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自然风物,与作者进行对话,揣摩作者隐含在景物背后的思想情感,审美意义。如进行《山居秋瞑》教学时,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通过质疑,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绘的农村生活的画面,亲眼目睹那方宅、草屋、榆柳、几排桃李,几缕炊烟,几声鸡鸣。当学生真正进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与作者心灵相通,就能生发起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深刻体会诗人那一刻弃官归隐的心境。通过与文本对话,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宁静,深邃与和谐,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宛如仙境的优美图,让学生在美的徜徉中获得审美快感。

①《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276页、418页。②«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985年第十期,转引自李海林《言语教学论》;第309页 ③张庆;《我的小学语文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35页 ④杨辛、甘霖《美学原理》P305,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

第五篇:大地飘满书香

大地飘满书香

题记:在现代文明的领域里,我们的精神世界将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哪怕她狭小却精致而淡雅。我感动着,馨香的农家书屋!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同事邀我去农家书屋参观。农家书屋,煞一听名字,让我不禁摇头。在我的印象中,书是高雅而神圣的,她应该被陈列在高贵的境界。

车子疾驶在通往马岗村的柏油路上。路面上的车子行驶线格外醒目,增加了行驶线的路面显得更加的温馨而人性化,时时提醒司机或行人出行的安全。在凝视片刻后不禁对交通部门的工作者们心生敬意。

被雨水沐浴后的秋愈发凉爽,空气潮湿而新鲜。远眺,远山如黛,薄雾轻烟氤氲着山尖尖,一圈一圈,流动起伏,袅袅绕绕。似仙女下凡时的轻纱迷障,来渲染苍翠郁葱。每次看到这种曼妙的美景,都有一股想要登高望远,融入其中的冲动!

耳畔呼呼的掠过一栋栋白色的建筑,我知道那是农家的春风吹进农居,拔地而起的是别墅般的农家小院,淡雅而温馨。鸡鸭牛羊的喧嚣递增着农家小院的动感和温情,一位老婆婆边吆喝着边向鸡圈丢食物,满眼的憧憬和溺爱。

一刻钟左右,车子嘎然停驶在办公楼面前。同事介绍说这是马岗行政村的农家书屋。抬眼望去,书屋面积不太大,却很干净而厚重。走进书屋,阅览室有一位大叔翻阅着《养猪专业大全》,一位年龄相仿的女子,专心致志的阅览《怎样做个好妈妈》,还有一位有浓

厚学生气息的女孩,在阅读《2009精品散文诗》,时而皱眉,时而面带微笑……还有三三两两的人手中拿着书朝书屋的方向走来。我走到书橱前,微笑地浏览,有农业畜牧类,有家电家用常识类,有文学类,有武打小说类,有儿童的漫画书……应有尽有。

在这安静的小屋里,我唯听到大脑吸收知识的声音,那么贪婪而惬意!让人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精美散文。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前辈鲁迅真挚的阐述了他童年的情趣,对百草堂和三味书屋的怀念与缅怀!今日,一定会有更多的农村孩子在以后的生活里想念他们的农家书屋!

既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等多项民生工程,按政策规定执行之后,庐江县2011年继续实施的24项民生工程章程中就包括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之后,我从各方面了解到,近年来,通过政府扶持、部门帮扶、企业赞助、乡镇、村投资等多种方式,“农家书屋”建设,已成为新农村的一道美丽的风景。而读书,已渐渐成为新时代农民最时髦的活动,“农家书屋”这样的文化形式,以它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农村的男女老少。从书本里获取知识,开阔眼界,为农民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让农民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彩。我还了解到,除了书屋,宣传文化站、文化室、文

化休闲广场、文化墙,都已经成为农民丰富精神生活的载体,农民在农闲之时,读书、看报、上网冲浪,已经成为新的时尚。这样的时尚,希望今后越来越多,追赶时尚的农民朋友,将从中获得巨大的收益。改革开放的春风滋润着农村大地,丰腴着农村人民的美好生活,同时也渲染了农村人民的精神领域。在冶山很多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呈现着农家书屋宣扬文化的新风貌!在精神文明的现代生活里,我相信农家书屋感染的文化力量将走进千万家,她的幽香是那么的幽深而致远!

再回首,树叶在秋风的吹拂下宽厚的微笑着。那两间深谷幽香的书屋散发着熠熠生辉,在照耀,照耀人民的心房。

在现代文明的领域里,我们的精神世界将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哪怕她狭小却精致而淡雅。我感动着,馨香的农家书屋!石山小学刘丽

下载让说明文的课堂飘满语文味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说明文的课堂飘满语文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说明文如何教出浓浓的语文味

    小学说明文如何教出浓浓的语文味 楠木冲小学 周大凤 内容提要:小学语文书中出现了不少说明文,说明文往往被老师们上成“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说明文的教学......

    让班级飘满书香主题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以创建“学习型班级”为导向,以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为契机,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以新颖活动、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载体,努力......

    让班级飘满书香主题活动方案

    让班级飘满书香主题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以创建“学习型班级”为导向,以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为契机,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以新颖活动、......

    让廉政之风飘满校园(五篇范例)

    让廉政之风飘满校园 政务学院08行政管理本科班王燕妮08107031059 所谓廉洁文化进校园,其实质就是在师生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营造“崇尚廉洁”、“以廉为荣”的社会风......

    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和生活味

    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和生活味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

    让语文味更浓

    让语文味更浓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通过学习窦桂梅老师《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探讨在多媒体的辅助下,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地......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晨读》教学案例 乔海燕 《晨读》是儿童文学作家葛翠琳对儿时学习生活的一段回忆。作为读书单元的首篇文章,就是要以作者晨读的感受,引发学生与读......

    让语文味浓起来

    让“语文味”浓起来 南京市上元小学 汪国宝 “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