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教学论文(手写)题目
系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的延续却在政治,经济,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显现出一种危机。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在面临利益,美德不得兼得的情况下,一部分人果断摒弃后者。高校扩招,毕业大学生人数逐年大幅上升,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诚信现象也越来越频繁。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调查,大学生就业的不诚信行为,具体表现形式多样,程度不一,在社会上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是一种不和谐的氛围。究其原因,学校,家庭,用人单位,学生个人都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当不诚信问题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的时候,社会各方就应该反思并采取有力措施来改善这一社会问题。找准源头,对症下药是当务之急。作为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准毕业生,我们更应当加强自律,抵制诱惑,诚信就业,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一个品性优良的社会人,为社会营造一种诚信,和谐的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诚信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扩招,毕业大学生人数持续飘高,人才竞争白热化;部分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不纯粹,功利化,社会诚信也变得越来越理想化。现在在个人简历上,用人单位面试中,招聘会上,不诚信现象屡见不鲜。夸大的个人能力,虚构的个人证书,编造的社会实践经验,夸夸其谈,天花乱坠。用人单位选拔人才难度增加,考量人才的标准模糊不清,真正有才学的人投路无门,社会风气浮躁虚夸........实践调查身边大学生就业的不诚信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了解现象的现状,分析原因,讨论改进措施,以达到自我教育,树立榜样,感染他人的目的。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1,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应当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尊崇的言行准则。
2,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大学生应当自觉树立诚信的价值观,诚实守信,树立良好的模范形象,积极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二)研究框架
1,实践调查,了解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现状,具体表现;分析其各方面的原因
2.针对出现的诚信问题,社会各方应采取哪些措施改善
3.,我们大学生本身又当如何来提高自身修养,减少在就业中不诚信事件的发生。
三、主要调查结果
(一)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现状。1.简历“注水”,推荐材料弄虚作假;
一些毕业生为了能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使出浑身解数“包装”自荐材料:编造履历、伪造证书、虚构荣誉、夸张专长、编造工作经验等等。据调查某些高校居然冒出了近百名学生会副主席。2.先就业后择业的不良观念,致使频繁跳槽;一次大学毕业生就业价值观与就业指导调查,就业态度一项中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高达57.5%。另据广东省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联合进行的《大学生择业状况及心态调查报告》,大学生对“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认同率高达80.9%。3.脚踏两只船或多只船,随时准备违约;大学毕业生毁约现象严重,已成为近年来不争的事实。广东省教育厅曾对2000多家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情况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批量招聘的应届毕业生有三成毁约。遇到好的单位就签约,遇到更好的单位就违约。又例如:成都某些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季,海投简历,各种面试,目标不明确,在同时签约多家后,选择最好的企业,带给签约不去的企业一定的损失,这种违约行为使得企业不得不封杀大学毕业生。4.助学贷款不按约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是对困难学生的扶持,但是部分获得助学贷款的大学毕业生想当然的以为这是国家给予的帮助,发放的贷款是国家出资的,或者即使知道是银行借款,但仍觉得银行的钱就是国家的钱,因为缺乏作为借款人应有的还款自觉性。甚至有部分毕业生实际上已有偿还的能力,但仍恶意拖欠助学贷款。
(二)其他各个方面调查结果
不诚信现象频现的原因:
1、学生自身的因素
传统道德断层的冲击,诚信意识淡薄。过高的期望和攀比心理,对就业形势缺乏整体宏观的把握
2、学校因素
学校应教育部开展的就业指导,内容一般是宣传就业制度法规、求职方法、技巧等,而缺少诚信教育的相关内容。为追求高就业率,个别高校默许学生造假,管理不到位,助长了造假的不良风气。
3、用人单位的因素
企业自身缺乏诚信。很多用人单位用“高薪”、“大城市户口”等作为诱饵,而实际的工作环境、薪酬福利、培训机会等与实际大相径庭,大大加大了毕业生违约的可能性。人才招聘高消费。目前单位招人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误区:学历越高,证书越多,能力越强;用人单位列出的众多学历,证书,实践经验等条条框框,一定程度上诱使部分学生按照用人单位要求“动脑筋、想办法”。
4、外在因素。
a.高校毕业生激增,就业形势严峻。
b.社会现实中失信成本偏低。
c.教育机制、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重专业轻道德、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
轻引导的高校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毕业生人格的不健全。
d.法律、法规不完善和监管缺位。
四、主要结论及建议
学校:必要的思想教育是必须的,就目前教育力度来看,不是强度不够,而是没有让学生真正深入内心。学校可以多引进国外对学生诚信教育的做法,比如多采用案例教学,无领导小组讨论。教育管理上要讲诚信。教育的诚信形象直接影响着学生。学校要树立以诚信为本的理念,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发挥教育者自身的表率作用,杜绝种种失信行为的发生。对学校和教师的失信行为要有相应的惩戒措施,建立个人诚信记录。
家庭: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家庭开始的,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的表率行为对一个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家长,首先要密切关注自己孩子的一举一动,对于孩子一些失信行为,要予以教育,更要身体力行,要求自己也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其次,对于别人的孩子要有“把天下的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的观念,形成社会大家庭的意识。家长应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任何小细节力求做的完美,让孩子们能够在一个诚信的环境里健康成长。
政府机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弥补法律法规一些漏洞,建立一个良好信用秩序。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经济社会的道德底线。在法制社会里,诚信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法律问题,法律是一种最低的道德准则。现代民法一般都把“诚实信用,公序良俗”作为基本原则,如果违背了则会导致民事法律行为的无效或者对民事主体的一系列不利后果,都必须受到处罚和制裁。
舆论媒体:对于很多政府官员,用人单位,求职者的不诚信做法,加大力度曝光,不偏袒任何一个群体,力求公平公正。对于典型的诚信榜样,加以褒扬,扩大影响。努力营造一种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
第二篇:大学生诚信问题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主要表现
从各高校每年组织的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来看,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违约还贷引发信任危机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高校中确实有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的信用助学贷款,目的是用于帮助他们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有的大学生诚信观念淡薄,不能如期偿还贷款,有的甚至有意不还贷款,此类现象枚不胜举。《中国青年报》(2002年4月12日)报道,重庆市最早两批贷款期限已到,却分别竟有20%、30%的学生未如期还款,其中90多人没有正当理由,有恶逃债倾向,属于“赖账不还”。《北京青年报》(2006年1月19日)报道,2005年12月20日,建行昌平区支行一次性把中国石油大学23名拖欠助学贷款的毕业生起诉到了昌平区人民法院,一周之后该行又把第二批19名拖欠助学贷款的大学生告上了昌平法院使之成为银行因讨要助学贷款而成批起诉毕业大学生的“讨贷风暴”。42名欠贷学生收到传票后其中15名当天全部还款,其他学生也陆续清还全部或部分欠款,所以2006年1月18日下午建行昌平区支行给法院送来了撤诉申请,法院的开庭计划全部取消。这种尴尬的现状可能会使银行开办助学贷款业务时更加谨慎,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更多的大学生由于部分人的诚信而失去了助学贷款的相助时,恐怕我们该担心的就不仅仅是失学的问题了。
(二)考试作弊,抄袭成风
目前部分大学生,弄虚作假,抄袭作业、论文,拼凑实验报告和数据,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等现象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尤其是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呈现出几个特点:作弊队伍庞大,作弊心态坦然,作弊手段不断出新,甚至出现了一支以赚钱营利为目的的“职业枪手”队伍,例如替考英语四级1500元、六级2000元。《科学时报》)报道,西南师范大学一女学生先后三次进入老师的办公室偷改自己的考试成绩,由此得到一等奖学金和获得“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我院某专业一班长在协助辅导员整理奖学金评比材料时偷改自己成绩,最后虽被辅导员发现,但已在普通同学中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三)应聘求职材料掺水严重
为了在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归宿,不少学生在个人的求职简历里动手脚。于是招聘会上人人都是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人人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人人都有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在网上有新闻报道,在某招聘现场一用人单位收到的应聘材料里有三份声称自己是校学生会主席,三个学生都是来自同一所学校,同一年级,让人哭笑不得。
(四)人际关系冷漠,你猜我疑
据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对在校生进行大面积调查发现,在“对他人的态度”上,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对他人缺乏足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在对“与陌生人打交道时要小心”回答中,表示赞同的高达45.8%,而完全反对这一说法的只有0.5%,完全同意“在这个竞争的年代里,如果不保持警惕,别人就可能占你的便宜”的占32.7%,部分同意的占38.6,完全不同意的只有2.6%。有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便出现人际交往障碍,于是部分同学开始沉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小说世界,而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更有甚者,背后恶意中伤他人,暗里扰乱学校的管理秩序,最后出现心理疾病。
(五)求职面试,一脚两船,实习作弊也逐渐成风气,自欺欺人的大学生实践随处可见
学校教学要求的毕业实习在一些学生眼里成了可有可无的环节,实践报告想方设法找别人代为盖章。有的学生同时面试几份工作,当用人单位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便擅自离职,给用人单位造成了很大损失,同时也损害了学校的声誉,给师弟妹们就业设置了障碍。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面对大学生中不诚信事实的大量存在,发出道德感慨有助于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出诚信缺失得以存在的种种原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缺陷,使得人们的诚信意识存在扭曲的一面
首先,儒家传统文化缺乏外在的约束力。我国传统的诚信观念成于内而形于外,个人的内在诚实、坦诚是其社会行为能够信守承诺、遵守契约的心理基础,这种道德约束力量主要来自于内在的精神信仰,我国人民这种精神信仰的形成儒家文化是占主导地位的。但儒家文化对事物只求“盖棺定论”不讲“来世报应”,故其缺乏使人内心恐惧的手段。其次,儒家传统文化使得人格分裂,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偏向实用化。儒家提倡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身体力行,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但由于缺乏实践途径,实际很难做到,所以带有一定虚假性。同时儒家文化提倡礼节,而且重视程度尤高于信,在人们过分重视烦琐的礼节和虚假的客套时,诚信的本真就不断被忽视,被忽视的诚信细节慢慢沉淀,就体现在中国人细微而又其害无穷的为人处世之道。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也充斥着一些歪曲观念,如“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真人”、“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等等流传至今,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我们诚信的观念。
(二)社会现实消极的一面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日趋明显,使得大学生在社会认识上产生错觉,认为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手段,甚至是获得利益回报的最有效的途径。另外,目前社会各种信息良莠不齐,而它们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的速度非常快,部分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成熟的情况下,消极影响在所难免,如前些时候的热播反贪电视剧和电影,大学生更多的在讨论怎么逃避侦察,怎么体察人情世故,以便在官场有所作为,这些负面效应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心灵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三)在信息社会,网络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却使传统道德关于诚信的制约机制被弱化。网络交往,人们的行为都被符号化,不负责的言论、撒谎、制造病毒,剽窃他人成果,制造黄色垃圾,诈骗等丑恶行为是在鼠标的点击中发生的,无诚信观念的人更是找到了新的肆虐空间。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最多的群体之一,不可能不受到这些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受到空前的考验与磨练。
(四)学校教育方式滞后,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教职工的诚信素质偏低也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教育普遍存在只管“教”,不管“育”的弊端,只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强调理论知识学习,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引导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学会怎么做人的德育工作则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由此产生的恶果就是只有道德认知,却没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更妄谈具备内化的道德行为习惯,那大学生践行诚信又从何谈起呢?高校内部管理不严,制度不完善也给大学生不守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在具体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公正和不诚信,也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诚信机制未能引入学校及学生群体,学生不用为他们不诚信的行为支付高额成本,也使得学生诚信意识不强。言传重于身教,在大学生群体里模范作用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部分教职工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为了学生,而是过多的考虑个人利益。他们在工作中不深入实际、不调查研究,不倾听学生的心声,为了捞取个人政绩而弄虚作假,推选学生干部、发展学生党员讲关系开后门,相对处于弱势的学生被潜移默化,诚信缺失就不足为奇。
(五)考试功利化使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扭曲,不诚信成了获取利益的有效手段
目前各类考试标准划一,功利目的明显。现在作弊暴光最多的四六级考试,分析其根源,也是就业市场要求和学校盲目追求通过率催生的。大学生的学术浮躁症在各高校非常普遍,学校主流声音呼唤课程设置、考试成绩为学生就业服务的不在少数,社会上各种技术技能认证、资格认证考试更是遍地开花,学生趋之若骛,在这种大环境下,学生一些诚心信缺失的行为就变得符合“规律”了。在我带过的学生中,手持四五个证很正常,多者则有十个各种认证,试问这部分学生在大学专科三年里搭建起来的知识框架能牢固吗?对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习惯的思考能深刻吗?
(六)法律意识、契约意识薄弱,社会和学校诚信监督制度缺失是大学生群体出现诚信危机的重要原因
首先,大学生违约还贷,请枪代考可能从某层面来说是对契约缺少认识,这一认识的不足也体现在高校中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素质的淡薄,虽然目前本专科院校基本上都开有《法律基础》课程,但假如经过实际的调查就会发现,这些课程基本上是走过场,而学生可能有兴趣的也仅仅是一些案件的情节,对具体的法律规定,对具体的法律原理可以说是比较的陌生的。其次,高校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给大学生不守信以可乘之机。在学校,许多管理领域和部门存在着许多弊端和漏洞,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决策制度不完善。一方面学生对学校、学院乃至本年级的重大决策、诸如重要课程设置、学生干部的任用事项、学生入党、教师的评分标准、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等等关系学生的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民主集中制形同虚设。少数人决定重大决策的事情在学生中经常发生,特别是在一些与学生关系特别密切的职能部门,为图本部利益或方便工作,存在着严重的工作无序、制度缺乏、管理松散、监督不力等弊端。二是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以后,缺乏有效的实施与监督,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诚信缺失学生的侥幸心理。
三、应对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诚信危机挑战着传统的伦理道德,严重地影响高校德育工作,影响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建立大学生诚信体系,势在必行。如何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问题是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一大难题,也是社会发展需要面对难题。当代大学生是承载着未来希望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的可塑性很大,我们不能消极等待社会信用状况的好转,而应该主动采取措施,及时地对症下药。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一)净化育人环境,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
环境育人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在环境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占领这块德育阵地。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要学会
如何做人。因此,高校要结合公民道德建设、考风建设,通过校报、广播站、海报、标语等宣传形式,积极开展以诚信 “做人、做事、做学问”为主题的演讲、辨论、征文系列活动。抨击、谴责、处罚考试作弊、不按时还贷等弄虚作假、不守信用的现象,让学生从中认识、反省、辨别自己的行为是非,从根本上改变老实人吃亏的弊端,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得益,不讲诚信不得益”的校园氛围,让他们体会到讲诚信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符合其自身利益的,使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二)充分发挥学校“三育人”功能,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现象,这必然导致学生在道德认知上的扭曲。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对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道德规范体系,激发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和信念,最后内化为道德行为习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书育人,是教师工作之本。一般地说,“教书”是指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育人”是指教师通过课上课下的教学和教育活动,通过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进行的一些显性的或潜在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书育人,培养德才兼备,诚实守信的人才主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时时事事讲诚信,给学生作诚实守信的榜样,商鞅“立木树信”“曾子杀彘”等典故充分说明了模范作用的力量。其次,课堂教学要随时注重诚信教育。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一定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强大功能,把诚信教育落到实处,如学生迟到,应该及时指出不守时就是不守信的行为,因为魔鬼往往出在细节上。
服务是指为师生的学习、生活、教学、科研等提供精神保障和物质技术支持的一切工作,它具有相互性和交叉性的特点。由于服务性工作涉及到的大多是利益关系,诚信也就显得更为敏感和重要。充分发挥服务主体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在服务中进行诚信教育的极其重要的基本途径。服务主体只有身先士卒,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事事处处守信用、重承诺、践约定,实行优质服务,才会取信于服务对象,并且,这本身就是最好的诚信教育。近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以后,服务主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的生活范围扩大了,高校的诚信教育也一定要与时俱进,加强创新,及时调整对策,更进一步从制度和教育两个方面努力,使诚信的链条不断延长和加固。
要做好管理育人,首先,管理干部、后勤职工和教师要诚实守信、率先垂范,还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种诚信制度和诚信教育制度,以强化诚信教育。要把诚信的具体规定列入有关的制度中去,让全校师生都知道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所谓诚信教育制度,是指学校加强诚信教育的有关规定。认真执行诚信教育制度,决不能让投机钻营者得逞,也决不应该让老实人吃亏。另一方面,还要建立诚信的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并和全社会的信用制度协调一致,同时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这是诚信制度执行的关键和强有力的手段,它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最好,大学生学校主体意识不断加强,学校各项制度尤其是诚信教育管理制度,它们的制定和执行应该在学生和教职工共同的阳光下进行。
(三)加强法律基础知识教育,提高契约意识
在进行“循循善诱”的道德教育的同时,我们一定不能忽视通过法治教育使大学生深刻理解诚信对于法律社会的必要性。从法治的意义上说,诚信是实现自我合法利益的前提,更是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之一。为通过法治教育使大学生深刻理解诚信的法律价值和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大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法律中关于诚实守信的法律规定。尤其要注重发挥典型案例教学、法院旁听、课堂讨论、辩论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开展教育,使学生们详细了解我国已经建立了哪些有关诚信的法律制度,法律能为诚信者提供什么样的保障,哪些失信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其法律责任和后果如何等,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诚信不但是一种
道德要求,更是一种法律要求,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许多违反诚信的行为不但是违法行为,甚至构成犯罪。同时,还可以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引导大学生树立“信用至上”的价值观、公正平等的法律意识和信守规则的契约意识,从而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自觉意识。
(四)完善诚信监督记录制度,建立诚信评价体系
制度建设是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因此,加强诚信教育,培育诚信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对失信行为行为进行规范、引导、监督、约束和制裁。诚信机制建设主要包括制定信用体系及制度的基础法律,制定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办法等等,就大学而言,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中国海洋大学在2003年已开始为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同学建立了诚信档案,并进行微机处理,与银行进行实时沟通;上海大学是国内第一所为所有在校生建立诚信档案的高校,上海大学自2004年学生诚信档案建立以来,不断完善,内容涵盖了学生所有基本信息,信用信息,非银行信用信息,特别记录,学校行为记录等等,并且提供给用人单位查阅,学生们说:“有了这份信用档案,让我走上社会的底气更足了。”;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底建立《大学生行为诚信承诺书》,2005届毕业生还贷率达100%,就业率99.13%。健全的诚信评价体系是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大学生诚信状况评价,应进行定时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估,根据评估情况,适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诚信教育措施的实施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针对性更趋于合理。
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与否更是事关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事关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诚信教育,思考高校诚信教育的若干问题,积极探讨诚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培养出新一代诚实守信的大学生,使中华民族的未来充满希望。
第三篇: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
关于大学生诚信问题
诚信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承的既可分而二,又可合而为一的道德规范。
诚实就是言行与内心一致,不虚假。它主要是对人处事时的道德准则,这一准则要求人们与人交往时说真话,不掩盖或歪曲事实。
守信是遵守、实践自己的诺言,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立人之本,立政之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干百年来源远流长,亘古不变。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具有重要意义。
但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社会生活中诚实守信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商业中的欺诈行为,各种考试中的舞弊现象,“狼来了”的故事频频发生,假货充斥,谎言盛行,骗人的把戏屡屡得手,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了道德水平,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当前,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一定程度出现了危机,受到倍加关注,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教育和引导
一、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我国传道德的重要规范。
大学生的诚信现状:
一、助学贷款到期不予归还,甚至换名更姓逃避贷款。
二、考试作弊屡禁不止,作弊方法层出不穷,尽管有《学生手册》中队考试纪律和违纪处罚作了明确规定,并且安排了众多监考老师,但是还是有人会作弊。
三、投机取巧,换来各种荣誉和入党、评优,或者以欺骗的手段制造泡沫自荐书。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大学生普遍认为老实人会吃亏,说假话会带来好处。社会是复杂的,价值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混杂状态,社会上一些人以顶头上司的喜怒好恶为准绳,说违心话,做违心事等等,给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上造成了混乱和误导,大学生可能置纪律、道德、良心于不顾,做出考试作弊等不诚实的事情来。
二、教育的恶性竞争,滋生大学生的投机心理。考试除了是评判学生学业成绩外,在选拔性的考试中也是一种竞争。为了取得好的成绩,某些考生产生了投机心理,采取作弊方式来弥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不足,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社会普遍的浮躁心理,大学生也不例外,平时不努力学习,临考前才抱佛脚。当今社会,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快餐式”的东西充斥社会,“一次性消费”成为时尚,学术界出现东拼西凑的“专著”,网络、影视、报刊上到处有假新闻,社会上各种假文凭、假证书泛滥,人们对盗版书、盗版光盘、盗版软件的默认和使用,同学中“成功”的作弊者的示范效应,整个社会出现了“诚信危机”,舍得今天的大学生不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努力,以致荒废了学业,临到考试时,又想要一个好成绩,不好好复习,却为怎样作弊费尽心机,以欺骗的手段获得好成绩。
四、社会用人机制上的偏差,诱发学生以假信息投其所好。用人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往往要求太高,片面追求人才的高消费,但是,真正优秀的学生毕竟不是普遍的,多数同学还是一般和较好的。为了谋得一个份好工作,一些学生和家长开始造假。
不难发现,诚信危机正在蔓延,扰乱了学生正常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比如助学贷款到期不还,势必会给银行造成压力,增多银行的风险,负责人和业务员都面临考核压力,也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甚至会使银行倒闭,同时也挫伤银行继续放贷的积极性,大有受欺骗之感。因此,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发文强调指出,一个学校违约率达贷款总额的20%或同年应还款人中有20名学生违约不还款,则控制贷款额或取消这个学校助学贷款资格。况且,助学贷款无抵押、无担保,惟一靠的是学生的信用,少数人的失信
会带来大多数贫困学生无法贷款。
又如,考试作弊获得虚假成绩,违返了公平竞争规则。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本身就是竞争。竞争是有规则的,要参与竞争就要遵守规则。以作弊来获得高分这种行为严重地破坏了竞争规则,践踏了公平竞争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一种不公平、不正当的竞争,它使考试失去了真正意义,也无法发挥考试的衡量功能和作用。
具不具备诚实品质,已成为道德社会化完成与否的标志,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成员在道德上合格与否的最基本的标准。社会把大学生一贯视为高素质人群,给以充分的信任和关心。但是由于考试作弊的屡禁不止,欠贷不还等现象屡屡出现,这些不诚信的行为降低了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也降低了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任度。据报载,某高校为了防范考试作弊,准备了两万元经费奖励“零作弊”,此举确实令人哭笑不得,考试不作弊居然成为一种受到称赞的美德,这不仅是一所大学的悲哀,也是整个高等教育的悲哀。
各个学校都在积极营造和建设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氛围和风气,陶冶情操、熏陶品格,优良校风对学生科学价值观和正确行为倾向的形成以及心灵情感的升华都起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考试作弊、欠贷不还等行为则是对优良校风的败坏,是对学校正面的道德教育的无端亵渎与粗暴贱踏。
面对这些问题,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诚信问题的正确引导。
一、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对大学生和诚信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鼓励他们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培养他们坚持真理、探索真理的高尚品质,从而明辨是非,自觉抵制谎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工作者要让大学生自觉认识到,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是一个人的重要素质,是社会、个人和科学文化健康合理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一个充满虚伪、迷信、欺诈、背信弃义的社会、国家是注定要失败的。
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信用保障体系。在现实生活中,信用已超越经济学领域而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领域的承诺和践诺情况的描述、评价和测量,也是对一个人进行道德品质综合评价的标准。道德约束的力量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信用是道德约束的核心。仅靠人的良心和道德的内在自律,不可能有效约束欺诈和失信行为,还必须依靠制度的力量,构建有效的信用制度,把一切信用活动纳入制度的轨道,才能培育良好的信用秩序,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使讲信用的人、诚实的人受到褒奖和赞扬,使不讲信用的人、不诚实的人受到制度的约束和相应的惩罚。
三、加强素质教育,使大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把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和塑造完善人格结合起来,在制度上,遵章守纪,照章办事,在人格上,信守诺言,恪守合同,待人以诚,待物以信,和谐相处,提高公德水平。
四、改革考试制度,尊重学生个性。目前的考试制度应做写必要的改革,比如,广泛实行学分制,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选择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运行学生自由听课,引导学生自主地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采取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的考试方法,注重平时的考核、督促、检查,避免学生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改革考试内容,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给作弊行为“釜底抽薪”。增加综合分析的内容,着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加大惩戒力度,营造诚信氛围。对那些不讲诚信的人,要给予严厉的惩罚,才能有力地遏制考试作弊现象发生的频率,营造诚信的氛围。
第四篇:大学生诚信问题调查表
大学生诚信问题调查表
年级:级性别:男()女()
1、你作弊过吗?
A、从来没有B、偶尔C、小考经常,大考没有D、几乎次次作弊
2、你对考试作弊行为的看法:
A、深恶痛绝,自己也绝不会作弊B、不赞成,但也不会制止,是老师的事
C、无所谓,现在作弊司空见惯,没什么大惊小怪的3、如果你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特贫生补助时,你会对家境情况:
A、如实填写B、夸大经济困难程度,不惜出具假的家庭证明
C、基本上照实说,稍微有点隐瞒
4、你答应了他人的事情,会一定做到吗?
A、只要答应就一定做到B、尽力而为C、不怎么重视这个问题
5、你如何看待大学生在填写自荐表或求职简历等表格中对自己的修饰?
A、每个人都这样,很正常B、不在乎,但自己不会这么做
C、属于不诚信行为,应谴责
6、你怎样看待某些大学研究生剽窃他人论文的现象?
A、很痛心,很气愤B、可以理解C、天下文章一大抄,在于会抄不会抄
7、若你捡到一样较为贵重的东西,你会?
A、据为己有B、视情况而定C、交到相关部门或努力寻找失主
8、若你晾在外面的衣服不见了或者丢了其它什么东西,你会?
A、寻找,并相信可以找到B、寻找,但抱一丝希望
C、不寻找,因为根本不可能找到
9、若你不慎收到一张百元假钞,你会?
A、立即交到银行B、自己留下,但不会拿出去流通C、想办法花掉
10、你认为大学生诚实守信重要吗?
A、很重要B、可有可无C、没有必要
11、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你是否能做到诚信?
A、能,这是做人最重要的原则B、基本能,但有的事要视情况而定
C、没有特别注意,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D、有时为达到目的会做不到诚信
12、你认为诚信度与受教育程度有关吗?
A、很有关系B、一般C、没有关系
13、和他人交往时,你是否看重对方的诚信?
A、十分看重,是相互交往的前提和保证B、比较重视,但不决定条件
C、无所谓,大家开心即可
14、你认为哪一种是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最佳方法?
A、在社会中,在校园中加大诚信的宣传力度B、给每个人建立诚信档案
C、家长老师以身作则D、其它
15、你认为大学校园中的诚信应包括那些方面的内容(多选)
A、在学习上实事求是,工作认真负责B、在生活中待人真诚,恪守承诺
C、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D、在规则和道德的允许下要做到言而有信 E、答应别人的事,即使力所不能及或违反规定也要设法做到
第五篇:2012.11-大学生诚信就业倡议书
毕业生诚信就业倡议书
2013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
升入大四,你们正式踏上了自己的求职择业之路,努力向人生更大的目标奋进。首先,预祝大家在就业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交织,毕业生就业竞争异常激烈。面向人单位的调查表明,当前,在制约毕业生求职和职业发展的因素中,诚信就业问题尤为突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今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已引起极大关注。据用人单位反应,在招聘工作中发现,大学生求职时存在着虚假简历、随意违约等不诚信行为,这不仅给毕业生,也给学校造成了恶劣影响。诸多单位,会因此而缩减对学校的招聘计划,直至停止在学校招聘毕业生。
2013年,全国有就业需求的应往届毕业生多达千万,宏观就业形势严峻,我校毕业生6038名,是人数较多的一年。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不仅需要用扎实的专业基础在竞争中取胜,更要以良好的道德品质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诚然,当今社会不诚信现象屡见不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最终将建立诚信的竞争机制。
为展现我校毕业生的良好风貌,维护的学校良好形象,营造积极就业、诚信就业的良好氛围,我们向全体2013届毕业生发出倡议: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
2.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观,抓住机遇,能够及时签约,谨慎签约,不随便违约。
3.确保求职材料的真实性,如实反映在校期间的思想素质、学习成绩、社会实践、荣誉奖励等情况,务求展现真实的自己。
4.发扬互助精神,在自己签订就业协议后,做好同学之间的互助推荐,帮助未就业同学及时获取就业机会。
诚信乃就业之基,立人之本,预祝2013届毕业生顺利就业,开启职场新征程。
就业指导工作处
2012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