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2 12:4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我们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另一个与就业有关的问题却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由于缺乏就业经验和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大学生倍受就业问题困扰。他们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或焦虑不安,茫然不知所措;或情绪亢奋,四面求职,一旦碰壁,又灰心丧气或怨天尤人;还有的学生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整日心绪不宁,以至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如何避免或减轻这种负性心理呢?掌握以下四点是很有帮助的。

第一: 确立就业目标

确立就业目标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确立就业目标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自我,即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检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现在不少城市成立了人才及职业能力测评机构,大学生不妨去试一试;二是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即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理想职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竞争强度如何;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合,该如何弥补;将要去求职的单位对求职者有何具体要求等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确立就业目标,就比较符合实际,可以避免过高的心理预期。

第二: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大学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即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搜寻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材料准备等等,但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大学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第三:提高心理承受力

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人们经受住挫折的打击,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肯定会遭受到求职失败。面对失败,有的人心情烦躁,精神不振,甚至产生自卑感,这显然是心理承受力不强的表现。真正的强者面对求职失败,会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去争取新的机会。

第四:增强应变性

应变性指大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和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以便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保持最大的适应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种类及要求的变化越来越快。有的人在刚进大学时所学专业还是紧俏的,但毕业时却已经饱和了,以至就业困难。因此,大学生免除就业烦恼的良方之一就是要大大增强应变性,如辅修第二专业或尽可能多地学习理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良好的心理和就业环境是广大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基础.社会各种力量应该在这一方面多加强工作,帮助大学生走向社会,贡献自己.同时,广大的大学生朋友也应调整好自己,努力适应社会的大环境.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江陈宝,朱胜甲)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这些困难,有的来自外部,有的却是自己的就业心态、就业能力问题。就业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积极的态度,坚定的信念。实践证明,凡是找工作成功的,都是那些信念坚定,态度积极的学生。为了保证求职择业的顺利进行,大学生应该从一进学校就认真学习求职择业的知识,了解职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训练、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这些心态主要有客观地面对就业形势、冷静地认识自我、积极参与求职竞争、良好的求职心理素质、开阔的职业及择业视野。在择业实践时,要有积极的就业心态,注意防止和克服下列问题。

(一)高期望值

一项大学生就业调查显示,在就业城市或区域的选择上,在校大学生只有6.06%的选择到西部地区就业,在预期的就业单位的选择上,有15.20%的学生选择政府机关,只有6.42%的学生选择私营企业。就业期望值过高是大学生就业 难的重要原因。国家精英化高等教育时代大学生精英化就业的现实,我国家庭根深蒂固的门庭观念,人们固有的大学生“精英情节”的泛化,教育投资过高产生的补偿心理,国家资源较多地向精英阶层集中等,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产生的原因。这就使学生心中的理想工作与严峻的就业形势背道而驰。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2003年全国高校招生38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7%,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看,我国具有大学文化(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比例为8.93%,与教育发达国家比,依然低的可怜,但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总人口已达1.196亿,大学生早已从精英滑落为普通劳动者。要想在大众化就业的环境下实现精英化就业,除非学生自己特别优秀。大学生就业向往大城市、金饭碗的高目标,和现实的就业形势间的鸿沟难以逾越。

(二)求稳

人们历来向往稳定舒适的生活,把理想的生活作为奋斗的目标。大学生追求职业的稳定本也无可厚非,但许多大学生将稳定的职业作为求职的唯一选择,对有风险的职业一律排斥在外。我国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及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10年大学生就业预测:社会总劳动力富余,专业人才缺口不小,农业缺218万,工业缺1220万,第三产业缺口325万。这一形势在近两年没有根本性变化。不少人为找工作发愁,不少企业又为招不到人犯难,2010年以来,“就业难”和“招工难”交织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于此同时,2010年、2011年、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人数分别为1.55万、1.62万、1.8万,而同期的大学毕业生分别为630万、660万、680万。2012年国家公务员招考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68:1,竞争最激烈的职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研管理处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竞争比例达到3992:1。一味求稳,导致过去高考中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现象转移到公务员、事业单位竞争上。近几年,一线城市的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招聘人才也常常是千里挑一。在大学生就业大众化的形势下,能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的毕竟只有少数学生,大多数学生要到中小企业、基层就业,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有的学生连续考公务员、考研四五年,有的学生非好单位不就业,对一般单位不屑一顾,他们错过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耗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从政策层面上看,国家在实施大学生市场化就业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规、政策,如《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以及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等等,大学生的就业权益,以及劳动报酬、医疗、养老等都有了充分的保障,到基层小企业、小单位就业的大学生不必为工作、生活等不稳定而担忧。

(三)一次就业定终身

人的一生是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职业是一个人为了不断取得收入而连续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人生活动的主要部分是职业活动,职业活动是人在社会上成名,在历史上留迹的最主要途径,就这一点说,人的价值,在于他的职业活动。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的标志就是在一个固定的岗位工作,这一工作常常相伴人的一生。这一观念历经岁月的积淀形成了人们固有的就业观念,职业观念,有的学生即便不就业也不到不如意的单位去工作,有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跟不上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新职业越来越多,职业活动的内容不断弃旧更新,职业活动的空间也越来越大,人的从业活动由传统的一人一岗一责,向一岗多责,一人多业多岗的方向发展,工作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在计划经济机制下的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情况已不复存在,铁饭碗的真正含义不是在一个岗位上吃一辈子的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

二、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找工作是一个认识自己,认识职场,把自己推向用人单位的过程,毕业生在找工作前,首先要认真分析、研判自己,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有什么核心竞争力?能干什么?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这就要全面地解剖自己,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的认识越清晰,越全面,越准确,就业目标定位就会越容易。在大学生找工作的实践中,有的比较盲目,既不认清自己,也不了解职场,到全国各地参加招聘会,耗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

认清自己的方法主要有自我分析法、他人评价法等。可以将自己的情况列一个表:学习掌握了哪些知识;专业及相关知识功底;具备了哪些技能;有哪些特长;参加了哪些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在哪些工作岗位锻炼过,有哪些实际工作经历、工作能力;能够担任何种工作;考取了哪些职业资格证书;获得过哪些奖励;有哪些特长;有哪些人无我有的特长。在人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很多企事业单位是在全球配置人力资源,招录职工常常是千里挑一,大学生必须用全球化的眼光看自己的能力。有哪些弱点,如性格是否内向,是否缺少实际工作经历,知识的学习积累上有哪些缺陷,缺少哪些技能,专业能力、综合能力有哪些不足;与同辈大学生比,处在何种位置等等。

大学生在认清自身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应该善于发挥自身优势。在找工作时,求职者应明确自身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因为能力优先是就业竞争的唯一法则。大学生要珍惜大学优越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刻苦历练,抓紧补缺补差,把自己打造得更优秀。同时还要善于学好、用好国家就业政策,善于借力,善于挖掘自己的优势。在找工作时善于扬长避短。国家、地区的相关政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自己的就业优势,如教育部实施的面向贫困地区的“特设岗位教师”招聘计划,对于有志于到贫困地区任教的毕业生,申报这一岗位就比较容易成功。高校的专业较多,发展不平衡,有的专业社会贡献大,知名度高,一些知名度高的专业的学生就业有比较优势。学生个人的社会资源、校友资源也可以成为就业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个人的就业优势。有些岗位需要一定实际工作经验,有实际工作经历,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在应聘这些岗位时有比较优势,如担任过辅导员工作助理的学生应聘辅导员就有比较优势。获得过专业比赛等奖励、各级各类奖学金,以及各类表彰奖励的学生有比较优势。参加过服务基层项目等公益活动,组织过大型活动,入过党,担任过学生干部等,在应聘特定岗位时也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三、准确地进行就业定位

就业定位一词在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文件、书籍、研究文章中出现较多,但有关就业定位的概念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描述,从大学生找工作的操作角度看,就业定位主要有地区目标定位、职业定位、单位定位以及劳动报酬定位等。就业定位准确与否对大学生择业成功十分重要,定位好了,找工作就有了目标、方向,就可以制定自己的求职计划,就可以集中时间、精力,运用各种资源,持续地朝既定目标奋进,就业定位越明确、具体,又切合实际,求职的成功率就越高。就业定位的方法很多,在进行就业定位时要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第一,根据人格类型进行定位。就是运用职业测评的方法,掌握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职业个性、职业能力等,搞清楚自己是哪种人格类型。如自己兴趣类型是社会型的,适合的职业有教师、公关工作等,是研究型的适合的职业有科研工作、电脑编程等。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认为,一个人在与其人格类型相一致的职业环境中工作,容易产生兴趣,工作的舒适度高,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容易出成就,和自己人格类型相一致的职业就是理想的职业。爱一行干一行,才能焕发出工作激情,成就事业。

第二,根据所学专业进行定位。自己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知识、能力等积累,学以致用,有比较优势,如师范专业的学生选择当教师,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选择做销售,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是理想的职业选择。如果自己的人格类型是社会型的,学的又是师范专业,当教师就是最理想的职业选择。第三,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就业定位。能力是就业的关键。专业素质、综合素质特别优秀的学生定位目标可以高一点;专业素质、综合素质一般,竞争力较弱的学生,会出现就业困难,应以生存优先,找到工作为原则来定位。在大学生就业大众化的形势下,大多数毕业生应定位到基层就业。

第四,请专家帮助进行就业定位。通过请教学校的职业指导老师,向职业规划师进行咨询等,帮助自己进行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定位。在进行就业定位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有首选目标和备选目标。如首选的行业目标是考公务员,在考试失利的情况下,应选择事业单位,或到企业工作,首选的地区目标是大城市,同时要有到中小城市工作的备选目标等。

第二,既不自负,又不自卑。由心理学原理可知,那些自负的学生,自认为学业有成,自己的专业又比较紧俏,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很容易,往往高估自己的就业能力,目标脱离自己和职场的实际,择业时好高骛远,这山望那山高,不愿意从基层干起,不愿意干平凡的工作,出现高不成,低不就,这些学生在经历求职失败后,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及时调整就业目标定位。心理上自卑的学生,往往低估自己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就业能力,总认为己不如人,缺乏自信。就业目标定位低于自己的实际能力,不敢参加激烈的求职竞争。

第三,不以工作体面进行定位。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书中讲:“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人在职业活动中,通过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获得单位及社会的承认、回报,实现人生价值。以大城市工作、办公室工作、高薪工作等体面为就业目标,过于功利化、虚荣,忽视了劳动的本质及意义,忽视了人的发展需要锻炼以及一定时间空间的积累。

第四,不盲目从众。从众心理,人皆有之,大学生处在人格逐渐完善和成熟的时期,很容易受他人的就业观念、择业行为的影响,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独立思考,科学地进行就业目标定位,看到他人到哪里找工作,就跟着到哪里找工作,没有主见,有的将就业目的地盲目定位在北上广等大城市,追求高工资、高福利、热门单位、热门职业,这就需要注意引导,做好精细化的指导工作,纠正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求职倾向。

四、认真搜集、研究招聘信息

用人单位招考录用人才,都要经过发布招聘信息,接受报名,考试,录用等环节。报名、考试时间都有明确要求,逾期就失去报名、考试的机会,因此,招聘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过了时间,就失去了作用。大学生求职的过程一般包括:收集信息、研究信息、报名、应试(或参加招聘会现场接受考核)、政审、体检、签约等。搜集、研究信息是首要环节,在择业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具有开局谋篇的作用。首先,要了解掌握信息发布的渠道。信息发布的渠道一般有:(1)平面媒体,如报纸、杂志;(2)网络,如各级政府的人力资源网,各级政府及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企事业单位网站;(3)各类人才招聘会;(4)职业中介;(5)实习及社会实践;(6)学友、老师及亲朋好友推荐;(7)各高校主办的校园招聘会等等。其次,搜集信息要有针对性。面对海量信息,如何既把握信息的时效性,又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就业目标定位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搜集信息,如果不做选择,那就如同大海捞针。如自己的就业目标定位为三线城市的教师,由于事业单位的报名时间一般只有一个星期,那就至少每个星期要上三线城市的教育网或人事网一次,来搜集这些城市的教师招考信息;定位在冶金类企业,就要定期上这类企业的网站搜集招聘信息。就业目标定位越具体,搜集招聘信息的针对性就越强,耗时就越少,效率就越高。再次,要进行人职匹配。对于符合自己就业目标定位的就业信息,要对照招聘简章,搞清楚招考单位的显性要求,自己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年龄、学历、实践经验等是否符合报考条件。要了解招考职位的员工应该具备哪些能力,这一岗位的优秀人才要有哪些专业素质、综合素质,自己已有的积累离优秀人才有哪些差距。要挖掘招聘简章上未写明的一些隐性要求,如招考办公室秘书要求个人形象要好,形象气质不突出的学生报考这一职位没有竞争优势,做销售的员工要经常出差。许多单位招聘员工常常是百里挑一,良中选优,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比较优势影响和决定自己能否被录用。最后,要知晓招考程序,特别是笔试的内容,面试的要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准备笔试、面试,提高应试的效率。有的单位招考时,笔试的淘汰率高,进入面试的只有很小比例,毕业生要通过咨询搞清笔试的具体内容,如给定的复习专用教材,考试题型等,就能提高通过率。

五、勇于实践,努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对从业人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当下,许多单位要求新进员工既要基础知识扎实,又要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一到岗就能胜任本职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大众化的形势下,大学生找工作都处在被选择的境地,提高就业竞争力是顺利就业的关键。

(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着眼于未来的就业,既要学好书本知识,上好每一节课,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在实践、专业习中,锻炼职业素质,工作能力,深化对社会、职业的认识,培养敬业精神,在与优秀员工相处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体会职业的责任,分享劳动的快乐,丰富职业情感;在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既尝试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快乐,提高了动手能力,又会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激发了学习的动力,这就提高了大学生的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有的学生在实践、实习过程中,由于出色的表现,被所在单位看中并录用,从而在实践、实习单位就业。

(二)积极进行求职实践

找工作是大学生有生以来最艰难的事,在现阶段,它是一场智力体力的马拉松,当代大学生要有强烈的成才、成功欲望,要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就业目标定位准确的情况下,不急于求成,不因为一两次求职失利而失去信心,不放弃竞争的机会,要有顽强的毅力,持续的动力,在参加招聘考试过程中,进一步积累专业知识,提高求职的技能技巧,提高就业竞争力,把每次考试当作学习的过程,积累提高的过程,只要坚持终会成功就业。有的师范专业毕业生参加多次招聘教师考试,从未放弃,从不言败,一次比一次排名靠前,终于考取编制。对于那些求职有依赖心理的大学生,要积极磨练意志,积极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择业技巧,不把找工作的希望寄托在靠父母、托关系、走后门上,在人生的关键期,该拼搏时要拼搏,该出手时就出手。

(三)先就业后择业

大学生从学人到职业人,是一个较长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许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培训、锻炼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员工。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不足,和千里挑一的求职竞争,就决定许多毕业生就业很难一步到位,广大毕业生要克服在基层就业待遇低,没有面子,没有发展前途的想法勇于从基层干起,肯吃苦,先就业后择业,边就业边择业。那些就业目标定位较高的学生,不能指望一口吃个胖子,如果自己定位在国有大型企业就业,在求职未果的情况下,不妨先到小企业工作,锻炼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熟悉企业的运转流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再到大企业求职,就容易成功。有的学生在民营企业工作几年后,顺利地考取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岗位。有的毕业生在小企业奋斗几年后,自主创业,成为私营企业主,为其他大学生创造了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罗宇昕.成功来自正确选择[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5.54.[2]汪青松,陈世庆.希望在基层—大学生能力培养与就业指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49-50.[3]陈贤忠,虞志方.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2006.163.[4]汪枫,胡兵.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3.[5]蒋涛,余小朋.公务员招考对象变化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6).[6]汪枫,胡兵.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61-62.[7]边慧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33.[8]韩延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8-209.[9]陈贤忠,虞志方.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2006.169.

第三篇: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它的特殊之处在于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一种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不仅这些最近就业难已成为众所周知社会问题,毕业前的焦躁、不安、忧虑困扰者众多学生,对他们进行毕业前的心理调适,对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和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各高校也把学生就业视为关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被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但是在这里我们还要注意一下的是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45万,而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已达600多万。这些数字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还有金融危机日益严重、全球经济持续下滑的大环境下,我们更是饱受煎熬。面对如此的情况,我认为了解影响就业的心理因素,积极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及时调整不良的就业心态,帮助大学生在就业市场实现顺利就业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心理表现

1.功利心理

择业功利心理,是指从择业的趋利避害出发,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2007年,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 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从调查答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们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心理。

2.求“稳”心理

择业求“稳”心理,是指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追求工作职位的安稳、清闲、福利待遇好等等,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因而,毕业生对全额财政保障的事业单位趋之若鹜,公务员考试热度始终不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愈演愈烈,即使选择企业也首先以企业的归属和大小而论,似乎不太在意对企业的发展前景的分析,甚至全然不顾“人职匹配”的客观合理性。求“稳”心理主要由于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造成的,受家庭传统文化影响,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尤甚。

3.从众心理

择业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时因为“跟着感觉走”而盲目从众。形成择业“从众”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随大流而造成的。

4.依赖心理

择业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择业依赖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独立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而造成的。往往表现为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抱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依赖家人通融社会关系,试图通过关系就业;依赖老师、学校送工作上门,总念着“车到山前必有路”,天上也会掉馅饼,试图坐等就业;即便有就业岗位选择的机会,也要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决策帮助、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以致贻误择业时机。

5.自傲心理

自傲是过高估计自身实力而产生的一种优越感。这种心理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反映比较突出。他们在求职时,好高鹜远,自命不凡,挑三捡四,怕吃苦,讲实惠,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不

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自傲心理使大学生严重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的求职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当面对现实时,往往情绪一落千丈,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

6.自卑心理

与自傲相反,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评价过低J。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他人,在求职中,不敢充分展示自我,缺乏大胆尝试、积极参与竞争的勇气,从而错失就业良机。过度的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理扭曲、沮丧、孤寂、脆弱等心理现象,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自卑型人格的形成。

(二)根据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点我们总结了一下面临的心理压力

 1.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目前越来越严峻的就业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各年级程度不同,对压力的反应也不同。

2.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大多数学生对就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3.就业观念不合理

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职业意义认识不当。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目光短浅,看不到发展。一些大学生只关注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功利化,带有色眼镜。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力求安稳。忽视发展空间。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4.就业人格缺陷

(1)对职业意义认识不当。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具体来说,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地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醒、全面的评价。两个突出表现就是盲目从众与依赖。

(2)对就业挫折承受力差这种承受能力与心理素质有关,也与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积累有关,如果从大一就开始对就业有个全面的认识,有所准备的话,就不会害怕突然的竞争环境。另外也需要在毕业前进行实践锻炼。不少学生在求职时只心想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

(3)自卑与自大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他们总是以为自己的水平

比别人差,单位要求很高自己肯定达不到,自己能力不行等等。自卑的反面是自大,而且两者有时会相互转化。一些专业较好、就业资本较雄厚的大学生容易从自信变为自负。

(4)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有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有的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自己,甚至连面试也不敢去,还有的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

面对以上大学生心理压力我们应该加以分析和理解为什么大学生会出现这种现象。

(三)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归因分析

大学生群体正在步入成年期,正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地位和“心理延续尝负期”,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多重价值观和人格的再构成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形成的内因,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是大学生诱发就业心理问题的外因。

1.自身因素。(1)心理矛盾突出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断乳期”,心理发展还不平衡、不稳定,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有明显的不同步性。他们满怀激情,追求理想,但知识、经验方面的积累还不够,不善于客观地认识和面对现实,容易使理想与现实相脱节;他们强烈希望摆脱家庭与学校的束缚,融人社会,但自身尚未完全成熟,在许多方面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帮助;另外,由于他们身心发育未完全成熟,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较差,在求职时,面对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交织,容易产生心理症结,造成心理障碍(2)求职心理准备不足求职择业必须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往往是因为仓促上阵、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造成的。主要表现有:自我认识不清,评价过高,自傲自大;有时评价过低,自卑自贱。在面对择业现实时,不能把握自我,顺利时,忘乎所以;遇到挫折时,烦躁苦闷,自暴自弃,不能冷静、理智地对待现实;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有些毕业生缺乏对国情、经济发展状况的深刻了解,特别是对当前就业所面临的形势认识不足,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一些毕业生缺乏长远发展眼光,过分地看重眼前的工作环境、工资收入、社会地位等,不想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干出一番事业来,想走捷径,坐享其成,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常会怨天尤人,缺乏积极竞争精神和勇气。

2.社会因素。(1)传统就业观念,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不少大学生不顾自身条件,热衷于考

研、考公务员,一心想“端铁饭碗,吃皇粮”。(2)就业市场缺陷。全国的就业市场五花八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入市成本较高;人事管理制度仍带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毕业生异地就业派遣、落户口、接档案,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险等方面还存在着种种壁垒。另外,大学生招聘或使用过程中,凭关系、走后门,搞暗箱操作等不公平竞争也时有发生。(3)用人单位制度性歧视。不少单位过分强调工作经验,不接收女大学生,甚至还有身高和体貌等方面的限制;有些单位劳资政策不透明,钻国家政策空子,工资薪酬、福利待遇、劳动保障、社会保险等随意性很大。也有单位重招聘、轻培养,对招用的大学生,缺乏人文关怀,这也是大学生频繁跳槽的原因。

3.学校因素。(1)高校专业设置结构性问题突出。大学生就业既有总量性矛盾也有结构性矛盾,如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结构性矛盾是主要矛盾。高校扩招,基本上只是招生总量的扩大。出于自身师资力量的考虑,高校专业设置未能同步满足就业市场需求。(2)高校的实习实训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大学生普遍感到实习难,找到学以致用的实习单位更难,尽管政府已对大学生实习、学工交替予以政策支持。但要做到全社会都主动吸纳大学生实习见习,关心其成长成才,政府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采取相应的措施。(3)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必须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而在毕业生创业教育,求职能力培养,就业心理咨询等方面滞后。另外,高校注重“初次就业率”,强调“先就业后择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助长了毕业生仓促就业,随意毁约,频繁跳槽等随意矛盾不良心理的滋生。

4.家庭因素。父母期望值过高而毕业生急切地要感恩父母,这些家庭因素也是大学生产生上述心

理问题的诱因。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毕业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要有思想基础。从进校起就要开始

培养自己的就业观念,经过了一年级的适应期,了解自我之后,就要在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在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到四年级就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1.客观的认清自己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日益显现,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所适从。孙子兵法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不仅仅是古代的战术,更是现代大学生求职择业之道。第一,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特征和地域范围。第二,深刻反思自己所接受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基础教育的目标往往锁定在升学率。为了高升学率,一些学校甚至削弱关系学生身心健康的素质拓展课程,普遍忽视学生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高等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而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就业心理的辅导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我国家庭不当教育是引发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普遍的独生子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基本对象,然而,我国家庭传统教育思想是对孩子统包统管、封闭保护,宠爱有加,对困难、挫折教育引导不够。使很多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依赖感,失去独立性。择业时往往依赖于学校和家庭,着眼于轻松高薪的工作环境和虚荣心的满足,一旦不能如愿便怨天尤人,畏惧不前。因此,客观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接受教育的局限性,是进行就业心理自我调适的有效途径之一。

2.脚踏实地,不做飞人

在选择就业,面对用人单位时,一定要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要找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很多同学在面对用人单位时,对工作地点,工资薪酬都有过高的期盼。当然,对工作环境和薪金待遇有一个自我期待值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能妄自尊大,“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非京、沪、广、浙不去”、“就业不如创业”。

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辨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例如,一味想去外资大企业发展的同学,应当看到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与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都大于外企;非东部沿海城市不去的同学也应该认识到,南方经济发达的城市必然存在激烈的竞争,在选择去那里就业的时候,先确定自己是否准备好去适应紧张的生活的节奏,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看到偏远地区有最适合发展的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祖国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长最快的地方;有明确的目标,自主创业自然值得鼓励,但是创业要建立在对市场行情,对经济规律都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启动资金,不能盲目创业,只为自己当老板。虽然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任何一个将军都是从士兵做起的。不能好高骛远,只想捡轻松的做,要认识到,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必须经过基层的锻炼才能历练成一块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定要踏踏实实地从最基础的做起。

3.学会独立,看清自己

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考大学、报志愿、再到选择职业、找工作,这一步步都靠着家长做主,尤其是部分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毕业生,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时,依赖思想完全占上风,认为单凭关系就可以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从而忽略个人努力,完全寄希望于家人。甚至有些同学,自己找到了工作,却认为家长联系的那份工作更好,从而放弃自己努力找到的工作,跟用人单位毁约。

在面对就业、择业时,首先要肯定自我价值,对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进行深刻的研讨,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后,在充分调研分析后再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4.谦虚是做人之本

作为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不要过多地在意眼前的得失,过分重视用人单位所给的薪酬,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每一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也许,目前的待遇不十分理想,岗位不十分称心,但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上级的信任,得到上司的重用。

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要学会用一个谦逊的态度,面对身边的人和事,只有从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充分的准备是就业、从业的先决条件;出色能力是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谦逊的态度是就业、从业的制胜法宝。

只有从自身做起,平时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真正把就业就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另外,还要教给学生正确面对就业,要他们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必要的时候要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就业的问题并不是大三大四学生的问题,而是应该从大一新生就应该抓起来,只有从新入学的时候就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才可以让他们更有目的性,更有计划性的充实的过好大学生活,因此,必须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通过师长的指导作用和不懈努力才能把握好学生的就业心理,为学生更好地谋福利。

最后想说大学生完成学业,从学生身份过度为社会生活中的职业人身份,是其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过程,它不仅表现为一个人的身份转变,其内心世界也会随之发生着种种反应、变化。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需要了解影响就业的心理因素,自觉加强就业心理准备,努力提高自我的就业心理调适能力,为顺利就业作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生就业[J].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2]周炳全,谢彩英.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辅导[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牟海萍.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的历史嬗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李楠

摘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大学生就业难题日益凸显。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就业心理日趋多样化。剖析大学生就业心理,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态度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然选择。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心理问题的表现做了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强化大学生面对就业竞争的心理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前言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目前,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毕业生就业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分配向市场调节的转变,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种制度虽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空间,但是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承受力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信心、认清形势、转变观念、调整心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使他们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扎稳脚跟,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状况,在总体上是健康积极的,多数大学生面对就业,心态比较平和,情绪稳定;能积极面对和正确准备就业,对未来充满信心。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自卑、焦虑、从众等心理。这应当引起社会、学校及家长的重视,加强就业心理指导,使大学生就业更加积极健康。

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许多大学生很难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精神高度紧张,情绪异常,进而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的大学生 1

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丧失就业机会。所学的不是热门专业、成绩不够优秀、不是毕业于名校、自己是女生、甚至外貌不够帅气和漂亮等,都是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这些学生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在求职过程中,他们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常常抱怨和责备自己,怕自己承担不了应聘的工作,即使是能够胜任的工作,也不敢大胆地说“行”,犹犹豫豫、退缩不前、缺乏自信。这种不自信使得他们在招聘人员面前不能适时展示其优势和长处,因而失去就业机会[1]。

2.2 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是心理冲突的一种复杂情绪反映。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有七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的焦虑大多为过度焦虑,他们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担心能否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单位,担心选择是否正确以及理想能否实现,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等[2]。学生求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职业选择面大大拓宽。然而,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就越重,就业心理压力便越大[3]。这种

焦虑,使大学生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特别是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等,感到心慌意乱。在遭受挫折后,对因自己“无能”而招致的“失败”怀有深深的自卑或自咎。

2.3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愿,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当前许多大学生在求职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与专业特点,出现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的现象[4]。形成从众心理主要是由于

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随大流而造成的。其表现为: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不顾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跟着感觉走,实际上是在择业时想寻找安全保险的途径。一些大学生在从众的职业环境中被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所左右,无法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2.4 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实际上是基于从众心理而产生的一种更加盲目的从众心理。青年学生大都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形成了较高的心理期望值。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不能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不量力而行。它导致不能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公正的分析,相互攀比,舍其所长,就其所短。表现为:一味地追求个人意愿或盲目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这种不良心理容易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公正地评价自己,是一种个人主观性很强且不符合实际的自我欣赏。有许多大学生把求职当作自我炫耀, 盲目攀比,不屑到基层工作,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的十全十美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最终会错失很多好的择业机会。

2.5 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择业依赖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独立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而造成的。产生依赖心理的学生群体主要来自于独生子女或是家庭经济、社会条件较好的学生群体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的毕业分配制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一部分毕业生还不能适应这一转变,他们希望找到称心的工作,又不想跑腿、费力。寄希望与学校、家长甚至是就业主管部门。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当前大学生中有较多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数在填报中考、高考志愿时都是遵照父母意愿,甚至是老师做主,从而一开始就缺乏独立自主性。在就业过程中,他们往往没有任何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主动寻找和争取就业岗位,而是期望家庭成员利用各种力量为其提供现成的、优越的工作岗位,从而使得就业观念和进程滞后。

2.6 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多次遭遇意想不到的挫折而产生的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乃至悲观厌世的心理状态。随着现今“双向选择”的就业形式,择业竞争越演越烈,大学生承受的外在压力也就相应地提升,择业过程中所遭受的挫折也比以前的高校毕业生更大,有的学生在就业受挫后不能正确调整心态,常常表现为对事情消极处之,漠不关心,情绪低落,有的毕业生甚至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更为可怕的是甚至对外界的环境漠然置之,不与外界交往,对一切都保持无所谓的态度,从而在心理上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生。存在抑郁心理的学生往往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从而人为地将就业

过程大大地滞后直至中断。

2.7 急功近利心理

目前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条件影响下,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趋“利”性的发展趋势。根据每年的就业调查情况看,60%以上的大学生把经济发达地区作为理想的工作地点。向往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的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的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往往对职业的要求过于“理想化”,过分地看中经济利益和生活条件,与社会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们对职位、待遇等情有独钟,全然不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今后事业发展的前景,结果会造成在就业市场上四处碰壁、屡遭拒绝,这样在心理和预期上的强烈反差,造成大学生悲观失望、心灰意冷、怀才不遇的抵触情绪。

在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必须克服上述的各种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健康稳定的就业心理。这不仅有利于就业目标的合理确定,也有利于就业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尽快适应从学校到社会的心理转变,从而顺利实现就业。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及家庭的影响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外部原因,也是无法及时改变的现实。就现今学校教育的方式来看,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十多年间,多数学生过的是被动安排的学校生活、溺爱娇惯的家庭生活和孤立狭窄的社会生活,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学生学到的只是如何背书、如何应付考试,并没有为此后几十年的职业生活完成准备工作,一旦面临就业势必造成就业心理障碍。造成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学生本人没有正确的择业态度和择业观念,不会做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大学生本身提出对策。

3.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态度

大学生就业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焦虑、从众、攀比等消极的心态,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就业。端正就业态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首先,要积极主动。对大学生来说,竞争是残酷的,机会是均等的。其次,要富于进取、勇于竞争。现实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大学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竞争已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时代性格,那种惰性的保守时代已经过

去。大学生应充分认识自己,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正确择业,主动推销自己。

3.2 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思想和观念有误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突出的表现是有业不就,导致很多宝贵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长期以来,“十年攻读寒窗苦,一朝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读书功利化思想在大学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面对严酷的就业形势,他们依旧热衷于金饭碗、高收入,甚至“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间房”。事实上,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也从过去的天之骄子回归到普通劳动者。教育学生理性地面对现实和自我,转变就业观念,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所以,切实地转变就业观念,降低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应该是当务之急[5]。

3.3 教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尽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起于压力源,但压力的产生关键在于个体对压力源的认知评价。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学生要学会自我调适,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克服自卑、焦虑和抑郁心理,排除心理障碍,保持稳定积极的心态。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各高校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高校教师及学生家长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通过各种辅导教育渠道使得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合格的人才。

3.4 指导学生调适大材小用与用非所学的就业困惑心理

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应当教育学生丢开“大材小用”等观念,先使自己有心理上的准备,甘愿接受即将面对的工作岗位[6]。至于“用非所学”的问题,需要教育学生不要抱怨社会。要抱怨的话,大部分责任在于学校和个人。以学校来说,各地师资力量的参差不齐和高校专业设置原因,就可能造成大学生的“用非所学”,但是专业是自己选择的。要教育毕业生,世界上成功的政治家和商界精英们,只有很小部分是“科班”出身。比如美国前总统布什大学学的是历史和工商管理,搜狐CEO张朝阳是学物理的等。因此,毕业生应该坦然接受所得到的任何职业,不必期望一开始就有最合适的工作岗位在等着你。

3.5 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强其择业的自信心

在我国现阶段就业市场的竞争是激烈残酷的,但相对来说也是公平的,它为大多数人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在就业市场中,大学生的素质、能力永远是竞

争成败的第一因素。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就业的结果。因此,要教育大学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政治、思想、文化、心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自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它体现了求职者的精神面貌,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招聘单位对求职者的第一印象,进而决定了择业能否成功。试想,一个人精神萎靡、畏首畏尾、迟疑不决、缺乏自信,又如何能打动别人,赢得成功?因此高校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其充分相信自己的才能,主动出击,满怀信心地推销自己、展示自我。当然,自信要以坚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雄厚的实力作保证,不是盲目地自负和自傲。所以,大学生要不断地按照社会的需要充实和提高自己,以增强择业的自信心,实现顺利择业。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大学生要摆脱不良就业心理的影响,这就需要社会一方面为大学生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社会、家庭及学校共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求职就业过程。

参考文献:

[1 ] 张国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5-26.[2 ]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2.[3 ] 李书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3.[4 ]徐献红.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指导[J].经济师,2007,(7):97-98.[5 ]卢远荣,李凌.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6 ]徐敏华,王毅.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93-94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程度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不断的提高。现在上大学的青少年在每年不断的上升中。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不断的走出学校,走入社会。这就给社会的就业造成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也在越来越大。很多的大学生,特别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很高。

所以,现在社会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也是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很多毕业的大学生都比较的单纯。在他们的世界里,认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就应该找一个高薪的工作,没有毕业的大学生是希望去做服务员的。很多人大学的择业的方向主要是公务员,国企员工,外资企业,以及一些政府机关。但是,有些大学毕业生择业存在着很严重的误区。主要是有些大学生比较急功近利。一毕业就希望找到自己非常满意的工作。其次是大学生刚刚毕业,依赖性还很强,在找工作方面,非常的依赖自己的家人,朋友。没有自己非常明确的目标。

并且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也是有限的。第三一个主要是大学生的情绪波动比较明显。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第四主要是非常的焦虑。内心想找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工作但是一时半会又找不到。就会非常着急。还有些大学生心理非常的自傲,好高骛远。没有很好的接受现实,没有体会到社会是个什么样子的。就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影响。

本文由:上海心理咨询提供发布。

下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5则范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1.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 急功近利。这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它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

    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560万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就有100.5万人,特困生就有44.9万人,分别占到了总人数的20%和8%。而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这个比例则更高。近年来,大学生因......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方案设计 班级:111101 姓名:李俊蕾 学号:20114110125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 1.1大学生就业难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大学生(研究生、本科生、大......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案例心理剖析

    [案例心理剖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09-04-18 作者: 编辑:校方人员 摘要:大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制度代写论文,既给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择业机会,又使他们面临日益严......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摘要: 12月5号的双选市场刚刚结束,就业者在增强自己能力,了解当前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掌握各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规格结构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心理......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内容摘要: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多,2001年至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115万猛增到610万。在人流滚滚的就业大军中,大学毕......

    大学生就业心理

    摘 要: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也使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

    大学生就业难产生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各高校也把学生就业视为关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被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