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

时间:2019-05-14 06:5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大学生就业论文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对策探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困扰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现实问题。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而造成心理压力过大。就业难,引发而来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旨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几种表现和影响因素,探究应对策略,以达到促进大学生健康就业、充分就业、全面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高等学校在数量、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急剧增长,促使中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时代。众所周知,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生力军,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就业问题既是重要的政治问题及社会问题,也是关系每个毕业生切身利益的经济问题。不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就不能很好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将引发各种矛盾,最终会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是政府、高校当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概念

研究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必须首先明确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概念。然而,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概念的界定至今尚未有统一论述。

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就业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更是大学生人生中面临的重大抉择,多数大学生从进校起就会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问题,并为未来的就业提早做各种准备。因此,就业心理是贯穿在整个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心理现象。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表现

1.等待心理。此种心理往往是由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外界环境估计不足,认知不确切,而造成他们缺乏对就业形势的清晰判断,过分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地区经济发达,地理位优越,待遇优厚,不愿意尝试到经济一般的地区、规模较小的单位工作,结果一直等待合适岗位出现,“高不成,低不就”,虽然专业热门、素质优秀,却成为了就业大军中的掉队者。

2.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轻视自我或低估自己能力的消极心理状态。某些大学生因为自己不是“身出名门”,专业过冷,学历不高、长相平凡,既无关系可找,也无金钱可用,总是认为自己毫无优势可言,在择业过程中表现的缺乏信心与勇气,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一旦求职失败更是自惭形秽,一蹶不振,致使自己始终徘徊的就业大门之外。

3.焦虑恐惧心理。在择业受挫后,多数毕业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他们或者因为所毕业的院校名气较差、自己的学历层次较低而不敢大胆求职,或者因为学业成绩不佳、能力一般而感到烦恼,或因为用人单位过高的要求与严格的录用程序而感到恐惧,还有的因为对所找的单位期望值太高等。许多毕业生在求职屡遭挫折后,往往会产生一种焦虑恐惧的就业心理。他们往往情绪紧张烦躁,意志消沉,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前途没有信心,个别人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出现极端行为这种焦虑心理,在一些就读冷门专业、成绩较差、性格内向的毕业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4.嫉妒心理。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条件比自己好,或找到的工作比较理想时,认为别人的优势是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各种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在择业过程中嫉妒心会使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紧张,也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

5.依赖脆弱心理。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由于从小养尊处优,生活自理自立能力较差,往往依赖性较强,缺乏责任感和独立决策能力,在就业竞争中缺乏进取精神。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往往是被动选择,过多地依赖他人,他们或依靠父母或寄希望于亲朋与社会关系。这种缺乏主动性和拟用机遇的就业心理,导致许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或很高或很低,当这种依赖心理一旦被残酷的现实击溃时,他们大多痛恨愤世,极度亢奋或抑郁,有的甚至走上报复社会的歧路。

6.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

特点,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的现象。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由于独立性不强,缺乏实践经验,在求职过程中,易受别人暗示。他们对自身主客观条件不能准确分析,对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以及将来准备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目标,也不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盲目跟随大流。持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脱离自己的实际状况,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容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缺乏个人主见,过多地表现出盲目从众与趋新。在就业市场中哪个摊位前人多,他们就往哪里去,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工作,而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现状不会扬长避短。这种凭一时激情而人云亦云的求职者,在就业时难免遭受不必要的挫折,有时可会因此而延误或丧失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就可能获得的就业机会。即便是暂时顺利谋到了一份职业,在以后的工作中很有可能会遇到本来可以避免的麻烦。

三、应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基本对策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及合理的建议来帮助大学毕业生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来迎接这一重大抉择。为此,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国家采取有力措施。需要国家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尽快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快

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同时需要社会关心、帮助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群体以及高校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

2.正确认识自己,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只有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才能改正、完善自己。因此,正确认识自己是成功就业的第一步。只有充分认识、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和价值观,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只有合理定位自己,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才能理智地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做到不卑不亢,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变被动为主动。另外我们还要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增强一点抗挫折的能力,做好迎接未来挑战的准备。在心里给自己一些信念,相信自己是最棒的,相信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未来无限精彩,只有敢于进取,勇往直前的人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3.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所以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应该及时更新。过去那种统一包分配的时代早已远去,今天的社会给大学生提供了自由择业、人才流动的更大空间。因此大学毕业生应该加强自主择业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笔者认为,先就业、后择业。应该是一种正确的择业观,因为人先要温饱和生存而后才能谈发展。当前,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去基层并不意味着没有前途,所以大学生应该转变一些错误认识,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到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

去。与时俱进,端正职业动机,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索取和贡献的关系,择业时不仅要考虑个人爱好也要兼顾社会对人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健康、和谐的发展。

4.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应该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发展方向做一个合理的规划,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毕业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评价、树立目标、环境评价、职业定位、实施策略以及评估与反馈。此外,毕业生应掌握一些就业技巧,了解一些就业知识,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来有意识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其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一个关键。因此在校学生不仅要专业技能过硬,更要加强实践技能、为人处事技能等一些综合技能的训练,这对于提升就业中的自信心,增大成功率有重要作用。

5.接受客观现实,主动适应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客观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因此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欣然接受而不是抱怨生不逢时,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应该积极主动适应环境。毕业生人数的猛增使得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只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要想在这个竞争和多变的社会取得一席之地,大学生应该加强社会实践,增强社会适应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注重理想、信念和责任感的培养,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还要加强人格锻炼,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新的就业制度和国家优惠政策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所以大学生应该加强竞争意识,在客观环境不变的前提下,思想上积极主动,争取实现顺利就业。

总之,大学生就业不仅对他们自身来说是一个重大问题,而且对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国家来说,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更要重视这个问题。这就要求各方共同配合,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蒋凤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51-152.[2]孟令权,郑晓敏.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07-109.[3]敖晓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挫折现象及其辅导模式[J].江西社会科学,2003,(9):243-244.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

就业心理障碍是指就业是每个人所面临的重大抉择,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的理想与追求有明确的目的性,但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挑战与机遇,因而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供参考!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一:

摘要:艺术类大学生是一类独特的、拥有鲜明个性的大学生, 专业与就业对口性的问题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时遇到了很多挫折, 相当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出现了变化。为了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整与转变, 本文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作了详细的探讨, 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作了详细的探索, 并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从而有利于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择业。

关键词:艺术;大学生;就业心理;

自从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扩招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崭新的时代, 高校在专业设置、规模、数量等多个方面逐步增长, 劳动力市场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随着全球经济形态的变革, 大学生的就业也逐步由传统的“统包统分”转变为“自由择业, 双向选择”的方式。在这种情势下, 大学生的就业择业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根据相关数字统计, 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签约率不到15%, 初次就业率也在不断下降, 这已经成为社会十分普遍的、备受关注的一个现象。

最近几年, 随着“艺考热”现象的出现, 艺术类考生的数量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很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艺术类专业[1]。所谓艺术, 就是以形象来体现实际的一种社会意识心态, 包含戏曲、电影、喜剧、舞蹈、音乐、雕刻、绘画、文学等多个方面[2]。

所谓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 就是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其受到了就业调试、就业冲突、就业准备等多个过程的影响, 通常包含社会、心理与认知这三个层次的心理状态, 从具体内容上而言, 大学生就业心理能够分为就业心理压力、对就业教育的需求与评价、对职业与专业相符的期望、对专业的满意程度、就业途径、就业信息渠道、就业价值标准、就业城市期望、工作单位性质倾向、薪水的期望、就业准备、自主就业意识、对社会的理解、自我认识等方面[3]。当然, 不同高等院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 所体现出的就业心理状态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 本文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作了相应的探索, 在对相关概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分析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特征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并出了有利于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合理建议, 从而可以帮助艺术类大学生调节状态、提升自我, 更好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艺术了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

(一)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特征研究

1.盲从心理

艺术类大学生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经常体现出迷茫与盲从的就业心理状态, 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并不熟悉与了解, 对于自身素养与才能的认识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独立性较弱, 有较强的依赖性, 自身在工作实践经验、专业水平、社会阅历等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 无法从自身的角度对符合自身未来发展的职业进行合理的规划, 艺术类大学生的理想经常与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受到打击后经常存在较多的盲从心理, 没有自主的想法, 外在表现就是很多艺术类大学生会选择其他同学也想去的城市, 追求的薪水也与其他同学有较大的相似性而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情况, 从而难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2.功利心理

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功利思想与心理, 他们通常会将个人发展、工作所在地以及薪水福利放在就业考虑的前三位。艺术类大学生比较注重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 更期待高薪资的工作, 而且有超过40%的艺术类大学生希望去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发展, 需要吃苦的偏远地区基本没有艺术类大学生愿意去。

3.矛盾心理

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 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矛盾心理, 包括现实与预期之间的矛盾以及自负感与自卑感并存的矛盾。一方面, 艺术类大学生对于薪资待遇与工作地点的要求普遍高于大学生就业的普通标准, 对毕业后找到的工作有较高的向往, 然而对于能够理想选择职业的信心不高,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能够选择满足自身期待的职业的艺术类大学生较少, 从而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心理上出现了就业形势严峻与自身高期望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 艺术类大学生通常为自己的专长而骄傲自负, 希望在就业过程中找到一份能够彻底发挥自身潜力与才华的工作, 然而在就业过程中经历了几次挫折, 就可能导致一些艺术类大学生丧失信心而自卑, 从而产生了自卑感与自负感并存的一种矛盾的就业心理。

(二)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影响因素研究

1.个人因素

艺术是一门需要具备较高系数底蕴与素养水平的专业, 然而当前很多艺术类大学生仅仅注重课堂文化课的掌握, 知识面比较狭窄, 知识技能水平低下, 一些学生经常缺课、在课堂上睡觉或者看课外书籍, 甚至还存在着考试作弊的现象, 一些艺术类大学生也缺乏人文艺术精神, 无法获得全面的发展。

2.高等院校因素

当前, 众多高等院校的扩招使得更多学生能够进入高校进行学习, 促进了我国教育从“精英化”向着“大众化”的转变。然而, 高校盲目的扩招却与艺术类专业资深“小众化”的特色背道而驰, 很多高校也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 对于艺术类专业的投入资金与力度较小, 从而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与心理状态产生了很多后果。

3.就业市场因素

在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过程中, 艺术类大学生一般要投入较多, 所以他们一般期许毕业后的工作拥有较高的薪水, 然而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很多用人单位对计算机、英语以及文化课水平的要求较高, 而艺术类大学生在这方面就比较弱势, 想要转考其他专业也比较困难。

二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的建议

(一)个人方面

1.提升个人就业能力与素养水平

在择业过程中, 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知识水平具备十分关键的影响。在日常练习过程中, 艺术类大学生应当注意个人修为的培养, 注意专业课与文化课同时抓的学习方式, 不断提升自我学习的理念, 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注重与他人的交往与沟通, 积累更多人脉, 在与他人激烈竞争时养成自身独具特色的风格。

2.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就业

艺术类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还应当多为就业做准备, 多参与社会实习, 将在高等院校学到的知识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缺点, 对自身的就业能力与素养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估, 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爱好去从业就业, 从而选择最为合适的职业, 充分将自身的才能在工作中发挥出来。

(二)高校方面

1.将就业心理教育纳入艺术类大学生评价体系中来

高校应当将就业心理教育应该纳入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来, 从入学就应当对学生的就业观与价值观进行引导与教育, 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多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就业心理教育, 开展合理的就业心理量测活动, 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合理规划与选择未来的职业, 通过心理指导的方式让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拥有更强的进取心与上进心, 能够勇于克服更重困难, 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评估。

2.设置专业的就业心理指导教育机构予以引导

为了方便艺术类大学生就业, 高校应当设置专门的就业心理指导机构予以指导, 特别是有特点的、分层次的对不同年级与专业的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教育和指导, 这是一项长期的、全面性的、系统性的工作。

(三)政府方面

1.加大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支持与引导力度

为了保障艺术类大学生拥有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就业心理, 政府应当加大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引导与支持力度, 制定相关政策为艺术类大学生拓展就业渠道, 不断完善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市场, 制定优惠政策例如深造、安家费、高薪水等方式, 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去经济不发达的区域工作, 对各招聘单位盲目需求高学历的情形予以控制, 确保艺术类大学生能够拥有更多参与招聘的机会, 确保艺术类大学生能够规范、公平的竞争与就业。

2.加强对用人单位和高校的监管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法律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产生的纠纷进行控制, 加强对高等院校的监督与调控, 确保艺术类大学生能够享受到恰当的补偿, 维护艺术类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与利益, 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最低薪水予以相应的规定, 减少艺术类大学生人才的流失, 进而构建有序、公平的就业体制。

三结语

随着社会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不断提升, 专业独特的艺术类大学生遭遇着更多的就业困难, 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本文主要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作了详细的探讨, 讨论了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所体现出的盲从、功利与矛盾的心理特点, 并从个人、高等院校与就业市场这三个层次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最后, 本文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大学生应当不断提升个人就业能力与素养水平, 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就业, 高校应当将就业心理教育纳入艺术类大学生评价体系中来, 开设专业的就业心理指导教育机构予以引导, 政府应当加大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支持与引导力度, 加强对用人单位和高校的监管, 从而能够逐步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确保艺术类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裴春燕.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力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 2013.[2]孙婷.就业视角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 2014.[3]董亚静, 白耀军, 张雷.河北高职生就业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分析[J].教育现代化, 2016, 3(30):271-272.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二:

摘要:高校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论述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的重要性, 分析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的表现, 提出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的对策, 即政府加大力度构建积极的就业政策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营造全社会帮扶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认知。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 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 就业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诸如大学生对就业的过度焦虑和紧张, 由自我认识不清而产生的孤傲与怯懦, 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而产生的功利与攀比心理等, 这些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一、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 能够帮助大学生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认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自身实际情况, 使大学生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体制有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思考, 从而能够树立切合实际、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二)有助于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积极进取、公平正直、勇于挑战、意志坚定等积极正向的心理品质, 能够辩证看待就业中的成与败、得与失, 并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 这些既是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 也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 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养成意志坚定的心理品质, 学会以积极向上的心理面对择业和就业, 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更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三)有助于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能够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 并使之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为大学生未来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 使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观念和正确的就业认知, 从而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正视就业与自身的关系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能够勇敢、坦然对待就业中所遭遇的坎坷与阻挠, 形成积极乐观的就业心理素质, 激发他们自身内在的正能量和优秀品质, 最终促进自身未来职业的发展。

二、当前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的表现

(一)普遍的功利与攀比心理

市场经济大潮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 另一方面社会急功近利的思想也使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功利的就业心理。在择业就业过程中,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理想的工作才能使自己发挥特长, 愿意从事既能够体现个人社会地位又有较高经济收入的工作, 而对于基层单位或非公经济组织等工作“瞧不上”。更为严重的是, 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有“才”不如有“财”, 这种功利性思想严重侵蚀了大学生正常的就业心理, 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无法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 成为未来成功就业的隐患。

所谓攀比心理, 就是刻意将自己的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比较, 并且表现出不服输的心理状态。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 通常将自己的工作环境、待遇等与他人比较, 表现出不服气、不愿落后, 同时又想超越他人。他们经常把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工资、福利待遇等与周围同学进行盲目攀比, 使他们“复制”他人就业标准。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自我就业标准的定位, 往往容易错失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大学生个体的素质、能力各不相同, 盲目攀比会大大降低成功就业的机率。

(二)过分求稳与求全的心理

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分注重稳定性, 安稳的工作才是他们心中最佳选择。他们不考虑工作是否能够发挥个人才华、是否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为国家建设奉献一份力量, 考虑更多的是工作是否稳定, 这是保守落后就业观念的突出表现。

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分求全。他们对未来工作的环境、薪金、地点等各方面都提出较高要求:既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又要专业对口, 同时又能够使自身的能力、兴趣、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既要有舒适的工作环境, 又希望有较高的工资、福利待遇, 同时又留恋北上广等大城市。这些学生没有根据市场需求以及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就业目标, 过分、刻意地追求“完美”的工作, 常常使自己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位置。

(三)严重的焦虑与紧张心理

一些大学生担心毕业后不能找到理想工作、不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特长、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挑战、不能尽快地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等问题, 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了对未来职业选择的过度担忧焦躁, 形成焦虑的就业心理障碍[1]。对于成绩较差的大学生, 这种焦虑心理尤为严重, 他们因为害怕没有单位吸纳自己而感到苦恼。对于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较差的学生, 则会担心自己与同事处理不好关系, 从而惴惴不安, 这种心理状态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出现紧张、精神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思想上感到不安等症状。对于冷门专业的、先天有某种生理缺陷的、家庭贫困的学生, 则会更加在意自己能否与其他毕业生一样拥有同等公平的就业机会, 担心自己受到就业歧视, 担心自己日后在工作中不能完成任务, 担心自己不能与同事友好相处, 从而导致精神过度紧张。长此以往, 会使大学生心理负担加重, 严重影响他们在面试中的表现。

三、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的对策

(一)政府加大力度构建积极的就业政策环境

政府要认识到“就业难”的现实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 出台积极的就业政策, 创造公平公正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 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就业氛围, 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舒缓其就业心理压力。

政府积极的就业政策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参与就业的积极性, 积极体验就业优惠政策给自身带来的就业支持与关注, 从而能够吸引和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如增加农村偏远地区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和政策的倾斜性, 并适当放宽招聘条件;积极促进私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 并给予资金上的补贴和税收优惠, 适度减少企业为大学生缴纳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各种费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发掘自身的意志力、责任等积极品质。政府还应专门设立“绿色通道”, 为大学生创业服务, 给予大学生创业的信心与物质的鼓励。

政府应加强对就业市场秩序的监督, 创造公平公正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 使大学生在心理上真正体验到人人平等, 从而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政府要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监管用人单位不公平的用人条件和劳动制度等行为, 使大学生就业市场更加规范和有秩序, 保障大学生就业主体性;还应设立特定的维权机构和保障部门来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合理解决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纠纷。政府可以设立大学生就业监察分支部门专门监管和督促企业与大学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 减少招聘背后的“小动作”, 减少和杜绝就业市场上的不公平现象, 使大学生真正体会自我社会价值的满足与积极就业的心理情绪[2]。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减缓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促进大学生实现有效就业。高校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就业发展需求及社会实际开展就业指导, 如结合专业培养大一学生的职业意识, 为大二学生正确解读就业信息, 结合社会正面积极的求职案例使大三学生掌握就业技巧, 组织大四学生模拟求职现场招聘, 在实践中发掘自己的积极潜能, 体验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同时, 还应注重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就业指导课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把理论传授与实际案例分析结合, 采取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 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就业心理品质, 提升学生的求职信心。高校还应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加强对大学生的关注与关心, 同时注重发掘学生自身抗挫能力、团队意识以及责任感等积极就业心理品质, 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看待就业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树立就业信心[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调适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可以帮助大学生培育责任、诚信、意志力等积极就业心理品质,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高校应开展以塑造正确就业价值取向、培养爱国热情的主题教育, 使学生融入爱国氛围中, 体验爱国情怀, 坚定理想信念, 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祖国发展结合起来。

(三)营造全社会帮扶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积极的舆论氛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无形中影响和引导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社会各新闻媒体应选取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大学生个人创业典型进行报道, 向大学生传播社会正能量, 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氛围, 转变大学生就业思维, 树立积极的就业取向。高校内部的新闻媒体也应起到积极作用, 其宣传的大学生先进就业典型案例更加能够引起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共鸣, 触动大学生竞争向上的心理, 激发大学生内在的优秀潜力。

同时, 社会公益组织也应该发挥社会责任, 如慈善机构、民间公益组织等社会公益团体, 应充分贡献自身力量, 从不同方面帮助大学生就业, 从多种途径为大学生开辟就业渠道, 缓解其就业心理压力。社会公益团体还可以与高校合作, 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 为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 缓解大学生因创业资金不足等问题带来的紧张心理, 还可以对高校的就业指导提供就业实训基地, 提供大学生实习岗位, 帮助高校解决大学生实习问题, 增加大学生的技能。

(四)大学生应形成积极的就业认知

大学生应该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客观认识当前就业形势, 理性分析自身的能力与职业兴趣, 在择业时努力发挥自身优势, 少走弯路。因此, 大学生在求职之前, 应对当前就业形势、个人的知识储备量、性格、爱好以及个人的情商等做全面分析, 并结合社会实际, 制定适合自身的就业目标。在择业过程中要积极主动, 抓住机会, 树立就业的自信心与坚强的意志, 满怀信心地展示自我才能[4]。

大学生在择业遇到困难、挫折和心理冲突时, 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心理调适, 消除心理困扰。求职失败时要冷静, 相信自己的能力, 调整自己的心态, 加强自我激励, 用锲而不舍的精神战胜恐惧自卑的心理。当求职给自己内心造成巨大压力或感到一无是处时, 可以暗示自己一步一步走, 脚踏实地, 最终量变会促成质变。当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要学会接受现实, 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并积极暗示自己, 增强信心。

参考文献

[1]张丽娜.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辽宁:渤海大学, 2014.[2]刘健, 刘日霞, 祝洪涛.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点与自我调适[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5):31-33.[3]赵云鹏.“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与解决对策[J].高校辅导员, 2012(6):67-69.[4]周方遒.破解就业难题——以大学毕业生就业为例[J].党政干部学刊, 2009(4):35-36.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论文

大学生背负的就业大山

近年来,高校扩招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与之而来的,是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的确展现出了中国教育向前发展的强劲势头,然而,由于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目前,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远远超出国家所需要人才数量,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就业压力俨然成为大学生背负的新大山。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严峻问题。

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呈快速增加趋势。自1999年开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2004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毕业生280万,比2003年增加了68万,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比2004年增加58万,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人;2008,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创造了新纪录,达到611万。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2012年,全国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达到680万,比2011年增加37万。

虽然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急剧增加,但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却并不乐观。据统计,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人数297万人,2007年实现就业人数351万人,2008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仅为70%。2009年全国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总数达710万人,其中包括今年的611万大学毕业生以及去年毕业后未就业的近100万人。因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情况更加不容乐观。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出现脱节的困难局面。高校毕业生一年年的不断升高,然而就业岗位却难以满足巨大的就业需求。

再者,大学生就业理念存在一些误区,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部分因素。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社会壁垒。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

由此可见,要毕业大学生不再背负沉重的就业大山,从而更好的迈入社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要从多方面着手的。

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大学生理应为自己的将来作出自身的调整和努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自觉地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大学生的择业观,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每位大学生要从自己的家庭实际和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作出职业选择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大学生要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决不能跟风。

大学生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 1 之长,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政策引导。另外,政府还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抓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需求信息库,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用人单位还应该做到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高校还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同时,要广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既了解学生,又熟悉用人单位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虽然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背负着沉重的就业负担,但是在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强力支援下,就业的严峻形势会得到缓解。高校毕业生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论文

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姓名:韩鹏鑫

班级:2010级英语一班 学号:20104099

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而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

如何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择职业?怎样增强在职业选择中的竞争力?怎样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意识已成为求职应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节点。

一.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状况与大学生毕业情况概述

1.社会的人才需求——人才紧缺与人才浪费并存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知识、人才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动力。2.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3.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教育目标的明确导向、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办学体制的灵活性、教学考评的技术技能。4.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还落后于经济发展;转变观念,改变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旺盛。

进入21世纪,人才资源是最大的资源或第一资源,人才浪费自然就是最大的浪费。据最近一项调查,在我国的科研人员这样的高端人才中,浪费现象令人触目惊心,调查数字显示,认为自我感觉发挥了80%以上作用的科研人员只有33.1%,而认为自己只发挥了50%-80%作用的科研人员有43.9%,其余的连50%的作用都没有得到发挥。虽然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会发生一些损耗,但这个调查说明了我国人才浪费现象确实很严重。

2.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挑战大于机遇,形势严峻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1.经济转型期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下岗再就业人员多,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2.高校扩招使人才市场上大学生供给量增大,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仍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高校毕业生需求仍然短缺。3.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类型特征鲜明、整体走势明朗、社会认可又认证、难度初见缓解、产学途径渐趋畅通、人才市场趋理性、观念得以改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短期内不会缓解。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人,截至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2.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1.9%,本科生为81.7%,高职高专为62.1%。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这是一组来自教育部且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超过80%,2002年底就业率降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近几年就业率也维持在70.6%左右。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内都不容乐观。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2.知识陈旧,转化率低

一份调查报告反映,60%企业认为,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3.准备不足,职业目标模糊

有关数据显示,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抱佛脚”,有很多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4.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理念与能力是个人就业的核心支点,职业理念与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5.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大多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

6.急功近利,就业心态浮躁

虽然就业形势严峻,可是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仍然普遍存在相互攀比,追求名利的现象,就业心态浮躁。7.就业效率不高,缺乏求职技巧

有许多大学生平时学习努力,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但找工作的过程同样存在问题,开始找工作的时候,雄心勃勃,经过几个月的就业苦战后,逐渐心灰意冷。

8.夸大就业压力,就业消极被动

有些人过于夸大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这种思潮大大地影响了正在就业的大学生。尤其是一些大学生在经历了找工作的四处碰壁后,由积极变为消极,由主动变为被动,甚至开始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抱怨自己的专业不好,抱怨自己家庭条件不好,抱怨自己长相不好等等,为自己找不到工作找借口,而最终放弃就业。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行为反思与启示--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1.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辅相成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很多人才,社会需要决定着求职的环境。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就是就业选择的方向。首先,一个职业的前途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只有准确把握社会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选择的职业才有发展潜力,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才会增值,个人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自我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障。其次,职业选择本身还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人选择单位,单位选择个人。一个人在做职业选择时,还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这样才能跟单位配对成功。再次,职业选择还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选择职业。

所以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完全凭主观意志和愿望行事。如果个人的择业脱离了社会和市场需要,他将很难被社会接纳。只有把社会需要与个人的理想、抱负和志趣结合起来,才有成功的希望!2.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

调查显示,当代青年择业时更加重视自我发展机会和职业的前途。在调查中,许多大学生都认识到,“到一个前景不妙的企业工作,意味着今天就业明天便失业”。他们认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给人信任感和拼搏的动力。如果一个企业前景不佳、缺乏后劲,即使工资收入暂时丰厚,也不能让员工有稳定感。而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大学专业不一定成为你职业选择的方向。我认为,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职业是为了个人生存、生活,获得持续活动的一个必要途径,职业的选择需要在社会上不断地磨练,慢慢选择的。职业内涵是没有高下贵贱,对社会有用的就可以,没有优劣之分。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审时度势,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切忌“病急乱投医”,对待就业问题要更加理性。3.实力与努力并重

要在事业的领域里飞翔,我认为,需要有一对翅膀——哲学和文学艺术。为什么呢?哲学给我们睿智,文艺给我们灵感。这是两种不同的智慧,哲学智慧是一种理性的智慧,文艺智慧是一种直接的智慧。有这两种智慧,我们就不怕不成功。人文教育是人格塑造的工程,哲学和文艺是人生起飞的两个翅膀。,我认为,个人的发展是可以选择的,知识的储备决定了以后的发展道路。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经历史性地进入了国际公认的教育阶段,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能在就业这条窄道上越走越宽?毫无疑问,实力与努力是你成功之路的领头兵。一个人只有实力而不努力,这个人太懒;一个人只会努力而没有实力,这个人太蠢。当一个人实力与努力并重时,成功之路也就离我们不远了。四.总结—风物长宜放眼量

狭路相逢勇者胜,如果说高考是万人过独木桥,那么大学生就业就像是在浩瀚无边的沙漠中寻找绿洲,机会到处都有,看你怎么把握。我想,只要我们把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在拥有实力的同时加倍努力,不断学习新事物,做到思路清晰,行动一致,没有什么不可以。竞争自始至终都伴随人生职场左右,大学生唯有不断强化自身,提高个人竞争力,才能立于硝烟职场的不败之地。

有人曾说世上本没有绝招,所谓绝招就是把一门及普通的招数练到极致。我们青年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勇于承担,大胆突破,在人生的理想职位上让自己焕发光彩。

最后,用一句话作为自我激励也与众多大学生共勉: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完)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大学扩招造成的毕业大学生过剩,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虽然展示出了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目前,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远远超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数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的严峻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大学生也必须改变自身的就业观念,增加自信心,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等,对于帮助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难、形势严峻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高校扩招影响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有越来越难的趋势。扩招以后,大学生的就业率直线下降,而我国的宏观经济一直保持一个稳定增长的趋势。但是大学生的待业人数却在不断攀升。单纯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扩招确实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不小的压力。

2.用人单位的取向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满意度对大学生的需求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影响用人单位满意度的因素包括毕业生的安定因素、服务期限、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态度进取心内在的价值观念等。目前,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生,认为他们动手能力差,招聘后需要花相当大的精力来进行培训,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相应增加。大学专业设置不合理

从整体上看,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不适应社会需求,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培养机制决定着专业人才的批量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根据这些年的相关调查资料显示: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变化的速度是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调整的2至4倍,由此形成了人才市场供求的时间差。在实践中也许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是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4.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5.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学校要有地放矢促进大学生就业。调整高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

高校课程设置要面向社会,面向学生,了解社会所需人才类型,了解学生理想、热情。以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信息工程系为例,依托学校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

2.在深入调查社会多方走访企业的情况下,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 直接面向企业发展培养具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业务水平精的实用技能人才,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的办学途径。一方面解决了企业的用人需要,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发展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推动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

3、改变大学生自身意识

观念是人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它支配着人做出某种选择,而在做出选择的时候,观念的支配认为这种选择是正确的,但事实是否如此,就需要检验观念,观念无所谓正确与错误。我们要寻求一种新的观念不能一蹴而就,观念是时间和经验的充分累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他人与自己共同创造的理论成果。因此。要想让我们观念更新得快,就必需做到“易接勤取”。“易接”就是我们要能很快地接受新的理论。新的观念。充分思考,并能从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部分为自己服务;“勤取”即常常给自己创造接受新观念的条件。不能坐享其成。等待只能是你的观念陈旧,永远落后于别人。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增强和规范就业意识。帮助大学生做好三种心理准备、强化四个意识。三种心理准备是: 合理的角色定位、正确的职业评价、.科学的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有必要了解社会所急需的人才种类以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以便根据社会需要来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强化四种意识:创新意识。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强音。创新既是一个突破传统、立足开拓的理念,又是一种追求卓越、弃旧图新的精神.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三、如何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热点话题,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有效途径。

我国是人口众多。由于人口膨胀,就业负荷加重。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据统计至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的人口累积达到800多万。在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就业难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提早做好就业的准备,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更好地就业。

1.提高规划学习的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规划学习的能力即大学生应根据其职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个人发展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或方式的能力。而且,这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大学生必须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等。要时常反思现在的知识结构是否能胜任现在或将来不久的职位。只有这样,才能懂得学习要求、控制学习过程,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灵活的适应自己所处的复杂环境,最终使学习活动达到预期目的。

2.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虽说大学是个“小社会”,学校和社会的运行规则却有很大不同。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而不挑选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杀人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敲响我们的警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顶梁柱。而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不知所措,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抗挫能力差,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乐观心态克服一切困难。5.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生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结协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职业活动中,无私、正直、勤奋、诚实、守信、坚定、勇敢等优秀职业品质是人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同时,良好的职业精神同时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所不可少的。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激烈的竞争,希望在校大学生能结合自身实际在各方面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做到“未雨绸缪”,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规划好大学生涯,在能力和心理上做好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准备。

四、总结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尤其是大学生本身就更应该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认识到自己毕业后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节,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很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人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应该树立基层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 后择业 在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专业能力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在就业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资质创业,依据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所以说,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中就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之后才能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才能为祖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能够 实现充分就业。

下载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就业论文

    社会青睐什么样的大学生 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和状况与他们自身综合素质不足有密切关系。拥有较高的个人素质,这是社会对一个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为了提高以后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文章摘要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 引言: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

    大学生就业论文

    抓住机遇,展望未来 班级:学号: 姓名:系部: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

    大学生就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 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论文(推荐)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论文 1就业竞争力概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就业力,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和别人竞争岗位时,具有战胜和自己竞争的对手,找到适合自己发展能够实现自己人......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今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本文从多......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关于合肥大学生化学工程与工艺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自从高校扩招依来,大学生就业、创业就成了一个各界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关系实施人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