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
引言: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毕业即失业”,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如今已经真实地出现了。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为什么难?难道中国的大学生数量已经供大于求了吗?难道中国社会中大学生这样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劣质资源了吗?难道中国大学的教育收益和社会效用已经降到了“白菜”的地步吗?究竟是什么使大学生成为“鸡肋”的呢?
1、高校扩招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几个因素:一是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提高了他们的就业预期。由于上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巨大的经济投入迫使大学生和其家庭把毕业后的经济效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些全家举债助读的学生更迫切希望获得高薪和具有发展前途的职业。二是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容纳能力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过快增长造成大学生贬值现象;三是扩招导致教学班级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等等。这些因素,无疑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虽然我们不能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扩招,但它的确与扩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我国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完全脱钩,因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高校毕业生统由国家分配,根本不用考虑就业问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高校专业设置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3、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城市第三产业的培育、转型、增长缓慢,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因此,当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经济、进出口、部分工业行业(汽车、钢铁)成为城市经济,乃至全国GDP增长的“核心引擎”时,关联性、内生性工作岗位却很难被经济增长带动,以致出现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的现象。
4、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从沿海波及内地。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外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裁员,至少开始调整和大幅压缩招聘进人计划。这使得本来严峻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面临近年来最冷的寒冬。
5、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加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业空间的狭窄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提供了条件。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但其往往一味地给自己树“金字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打出“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招牌。有的人为地设置性别、身高、年龄等限制条件,门槛越来越高,致使不少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难。
6、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难如何解决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1、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2、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
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4、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5、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
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2]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
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4]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论文
大学生背负的就业大山
近年来,高校扩招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与之而来的,是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的确展现出了中国教育向前发展的强劲势头,然而,由于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目前,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远远超出国家所需要人才数量,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就业压力俨然成为大学生背负的新大山。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严峻问题。
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呈快速增加趋势。自1999年开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2004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毕业生280万,比2003年增加了68万,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比2004年增加58万,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人;2008,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创造了新纪录,达到611万。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2012年,全国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达到680万,比2011年增加37万。
虽然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急剧增加,但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却并不乐观。据统计,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人数297万人,2007年实现就业人数351万人,2008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仅为70%。2009年全国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总数达710万人,其中包括今年的611万大学毕业生以及去年毕业后未就业的近100万人。因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情况更加不容乐观。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出现脱节的困难局面。高校毕业生一年年的不断升高,然而就业岗位却难以满足巨大的就业需求。
再者,大学生就业理念存在一些误区,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部分因素。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社会壁垒。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
由此可见,要毕业大学生不再背负沉重的就业大山,从而更好的迈入社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要从多方面着手的。
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大学生理应为自己的将来作出自身的调整和努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自觉地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大学生的择业观,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每位大学生要从自己的家庭实际和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作出职业选择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大学生要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决不能跟风。
大学生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 1 之长,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政策引导。另外,政府还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抓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需求信息库,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用人单位还应该做到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高校还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同时,要广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既了解学生,又熟悉用人单位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虽然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背负着沉重的就业负担,但是在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强力支援下,就业的严峻形势会得到缓解。高校毕业生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论文
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姓名:韩鹏鑫
班级:2010级英语一班 学号:20104099
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而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
如何能在强手之中脱颖而出,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怎样选择职业?怎样增强在职业选择中的竞争力?怎样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意识已成为求职应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节点。
一.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状况与大学生毕业情况概述
1.社会的人才需求——人才紧缺与人才浪费并存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知识、人才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动力。2.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3.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教育目标的明确导向、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办学体制的灵活性、教学考评的技术技能。4.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还落后于经济发展;转变观念,改变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旺盛。
进入21世纪,人才资源是最大的资源或第一资源,人才浪费自然就是最大的浪费。据最近一项调查,在我国的科研人员这样的高端人才中,浪费现象令人触目惊心,调查数字显示,认为自我感觉发挥了80%以上作用的科研人员只有33.1%,而认为自己只发挥了50%-80%作用的科研人员有43.9%,其余的连50%的作用都没有得到发挥。虽然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会发生一些损耗,但这个调查说明了我国人才浪费现象确实很严重。
2.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挑战大于机遇,形势严峻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1.经济转型期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下岗再就业人员多,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2.高校扩招使人才市场上大学生供给量增大,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仍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高校毕业生需求仍然短缺。3.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类型特征鲜明、整体走势明朗、社会认可又认证、难度初见缓解、产学途径渐趋畅通、人才市场趋理性、观念得以改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短期内不会缓解。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人,截至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2.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1.9%,本科生为81.7%,高职高专为62.1%。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这是一组来自教育部且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超过80%,2002年底就业率降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近几年就业率也维持在70.6%左右。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内都不容乐观。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2.知识陈旧,转化率低
一份调查报告反映,60%企业认为,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3.准备不足,职业目标模糊
有关数据显示,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抱佛脚”,有很多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4.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理念与能力是个人就业的核心支点,职业理念与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5.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大多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
6.急功近利,就业心态浮躁
虽然就业形势严峻,可是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仍然普遍存在相互攀比,追求名利的现象,就业心态浮躁。7.就业效率不高,缺乏求职技巧
有许多大学生平时学习努力,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但找工作的过程同样存在问题,开始找工作的时候,雄心勃勃,经过几个月的就业苦战后,逐渐心灰意冷。
8.夸大就业压力,就业消极被动
有些人过于夸大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这种思潮大大地影响了正在就业的大学生。尤其是一些大学生在经历了找工作的四处碰壁后,由积极变为消极,由主动变为被动,甚至开始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抱怨自己的专业不好,抱怨自己家庭条件不好,抱怨自己长相不好等等,为自己找不到工作找借口,而最终放弃就业。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行为反思与启示--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1.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辅相成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很多人才,社会需要决定着求职的环境。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就是就业选择的方向。首先,一个职业的前途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只有准确把握社会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选择的职业才有发展潜力,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才会增值,个人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自我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障。其次,职业选择本身还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人选择单位,单位选择个人。一个人在做职业选择时,还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这样才能跟单位配对成功。再次,职业选择还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选择职业。
所以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完全凭主观意志和愿望行事。如果个人的择业脱离了社会和市场需要,他将很难被社会接纳。只有把社会需要与个人的理想、抱负和志趣结合起来,才有成功的希望!2.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
调查显示,当代青年择业时更加重视自我发展机会和职业的前途。在调查中,许多大学生都认识到,“到一个前景不妙的企业工作,意味着今天就业明天便失业”。他们认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给人信任感和拼搏的动力。如果一个企业前景不佳、缺乏后劲,即使工资收入暂时丰厚,也不能让员工有稳定感。而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大学专业不一定成为你职业选择的方向。我认为,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职业是为了个人生存、生活,获得持续活动的一个必要途径,职业的选择需要在社会上不断地磨练,慢慢选择的。职业内涵是没有高下贵贱,对社会有用的就可以,没有优劣之分。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审时度势,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切忌“病急乱投医”,对待就业问题要更加理性。3.实力与努力并重
要在事业的领域里飞翔,我认为,需要有一对翅膀——哲学和文学艺术。为什么呢?哲学给我们睿智,文艺给我们灵感。这是两种不同的智慧,哲学智慧是一种理性的智慧,文艺智慧是一种直接的智慧。有这两种智慧,我们就不怕不成功。人文教育是人格塑造的工程,哲学和文艺是人生起飞的两个翅膀。,我认为,个人的发展是可以选择的,知识的储备决定了以后的发展道路。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经历史性地进入了国际公认的教育阶段,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能在就业这条窄道上越走越宽?毫无疑问,实力与努力是你成功之路的领头兵。一个人只有实力而不努力,这个人太懒;一个人只会努力而没有实力,这个人太蠢。当一个人实力与努力并重时,成功之路也就离我们不远了。四.总结—风物长宜放眼量
狭路相逢勇者胜,如果说高考是万人过独木桥,那么大学生就业就像是在浩瀚无边的沙漠中寻找绿洲,机会到处都有,看你怎么把握。我想,只要我们把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在拥有实力的同时加倍努力,不断学习新事物,做到思路清晰,行动一致,没有什么不可以。竞争自始至终都伴随人生职场左右,大学生唯有不断强化自身,提高个人竞争力,才能立于硝烟职场的不败之地。
有人曾说世上本没有绝招,所谓绝招就是把一门及普通的招数练到极致。我们青年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勇于承担,大胆突破,在人生的理想职位上让自己焕发光彩。
最后,用一句话作为自我激励也与众多大学生共勉: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完)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大学扩招造成的毕业大学生过剩,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虽然展示出了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目前,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远远超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数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的严峻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大学生也必须改变自身的就业观念,增加自信心,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等,对于帮助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难、形势严峻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高校扩招影响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有越来越难的趋势。扩招以后,大学生的就业率直线下降,而我国的宏观经济一直保持一个稳定增长的趋势。但是大学生的待业人数却在不断攀升。单纯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扩招确实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不小的压力。
2.用人单位的取向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满意度对大学生的需求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影响用人单位满意度的因素包括毕业生的安定因素、服务期限、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态度进取心内在的价值观念等。目前,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生,认为他们动手能力差,招聘后需要花相当大的精力来进行培训,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相应增加。大学专业设置不合理
从整体上看,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不适应社会需求,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培养机制决定着专业人才的批量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根据这些年的相关调查资料显示: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变化的速度是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调整的2至4倍,由此形成了人才市场供求的时间差。在实践中也许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是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4.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5.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学校要有地放矢促进大学生就业。调整高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
高校课程设置要面向社会,面向学生,了解社会所需人才类型,了解学生理想、热情。以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信息工程系为例,依托学校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
2.在深入调查社会多方走访企业的情况下,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 直接面向企业发展培养具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业务水平精的实用技能人才,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的办学途径。一方面解决了企业的用人需要,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发展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推动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
3、改变大学生自身意识
观念是人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它支配着人做出某种选择,而在做出选择的时候,观念的支配认为这种选择是正确的,但事实是否如此,就需要检验观念,观念无所谓正确与错误。我们要寻求一种新的观念不能一蹴而就,观念是时间和经验的充分累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他人与自己共同创造的理论成果。因此。要想让我们观念更新得快,就必需做到“易接勤取”。“易接”就是我们要能很快地接受新的理论。新的观念。充分思考,并能从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部分为自己服务;“勤取”即常常给自己创造接受新观念的条件。不能坐享其成。等待只能是你的观念陈旧,永远落后于别人。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增强和规范就业意识。帮助大学生做好三种心理准备、强化四个意识。三种心理准备是: 合理的角色定位、正确的职业评价、.科学的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有必要了解社会所急需的人才种类以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以便根据社会需要来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强化四种意识:创新意识。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强音。创新既是一个突破传统、立足开拓的理念,又是一种追求卓越、弃旧图新的精神.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三、如何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热点话题,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有效途径。
我国是人口众多。由于人口膨胀,就业负荷加重。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据统计至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的人口累积达到800多万。在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就业难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提早做好就业的准备,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更好地就业。
1.提高规划学习的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规划学习的能力即大学生应根据其职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个人发展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或方式的能力。而且,这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大学生必须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等。要时常反思现在的知识结构是否能胜任现在或将来不久的职位。只有这样,才能懂得学习要求、控制学习过程,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灵活的适应自己所处的复杂环境,最终使学习活动达到预期目的。
2.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就业能力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虽说大学是个“小社会”,学校和社会的运行规则却有很大不同。许多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而不挑选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杀人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敲响我们的警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顶梁柱。而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不知所措,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抗挫能力差,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乐观心态克服一切困难。5.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生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在职业活动中团结协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职业活动中,无私、正直、勤奋、诚实、守信、坚定、勇敢等优秀职业品质是人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同时,良好的职业精神同时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所不可少的。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激烈的竞争,希望在校大学生能结合自身实际在各方面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做到“未雨绸缪”,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规划好大学生涯,在能力和心理上做好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准备。
四、总结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尤其是大学生本身就更应该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认识到自己毕业后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节,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很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人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应该树立基层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 后择业 在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专业能力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在就业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资质创业,依据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所以说,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中就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之后才能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才能为祖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能够 实现充分就业。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论文
社会青睐什么样的大学生
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和状况与他们自身综合素质不足有密切关系。拥有较高的个人素质,这是社会对一个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为了提高以后的就业竞争力,当代在校大学生必须努力掌握好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全面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字:大学生,社会,就业,个人素质,人际关系,竞争力
目前,伴随我国大学生供大于求总体趋势的不断强化,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还不规范、就业指导、社会化服务针对性不强,服务质量不高,加之目前大多数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不足,现如今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重。究竟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如何才能成为社会青睐的人才?这两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在校大学生的重视与思考。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析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因素分析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同他们自身综合素质的不足有密切关系。综合素质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1、没有良好的就业态度,对工作不负责。
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不安心于在现有企业工作。据武汉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介绍,该公司招聘的大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时间一般为5至7个月。大学生这种频繁跳槽,骑驴找马的就业心态使很多企业对他们敬而远之。此外,有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其获奖证书、发表的论文有“作秀”行为,这也是令企业对他们退避三舍的原因之一。一般而言,企业更愿意录用乃至重用那些忠诚于企业的大学生。
2、对自己没有自知之明,茫目就业要求过高。
目前,确有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素质估计过高,对自己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估计过高,这种就业心态使他们在求职旅途中屡屡碰壁。大学生到企业后不愿从基层做起,不愿与从小事做起的职业心态,也是他们不受企业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不思进取,缺乏竞争力
某些大学生自认为目前的就业状况非常美好,完全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过规划或者准备,对自己的工作也是做一天和尚打一天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企业需要的又是什么。
二、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1、有主见。那些在工作中有主见,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最容易受重用。有主见的人是具有创造潜能的人,他们会给单位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有敬业精神。敬业表现为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而那些这山望着那山高,常常跳槽的人就很难做到敬业了。一般来说,爱跳槽的人,对企业对自身的相对稳定和管理工作,总是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麻烦,不被聘用自然是合乎情理的
3、有一技之长。就业的人有好多,但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却占有很少的比例。有一技之长在身,就说明他们的个人素质,尤其在职业素质上超过一般人,能够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
4、具有就业竞争力。企业往往青睐的是那种具有一定就业竞争力的大学生,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目标都很明确,企业乐意将其培养成为骨干甚至是领导,这些大学生通常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三、在校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1、掌握专业技能,扎实基础知识。
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
每个特定的专业也有它自己的基础课程。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许多大学生只热衷于学习最新的语言、技术、平台、标准和工具,因为很多公司在招聘时都会要求这些方面的基础或经验。这些新技术虽然应该学习,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更为重要,因为语言和平台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只要学好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算法、编译原理、计算机原理、数据库原理等)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专业技能是一个大学生就业的最基本的素质,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用人单位就不可能聘用你,特别是在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如此严重的情况之下。掌握一门技能,就等于掌握了一种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生存的一种本领。一个大学生有了过硬的专业技能,就等于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多了一个选择的机会,这个机会在某种情况下对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大学四年期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努力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扎实基础。培养敬业精神,养成良好习惯。
2、培养敬业精神,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
敬业精神是人类最伟大的精神之一,大学生要想在企业立足、发展没有敬业精神是万万不行的。一个工作态度认真、热情、尽责;工作行动快捷、有序、高效;工作作风踏实、严谨、进取的大学生是会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相反,那些工作态度马虎、冷漠、敷衍;工作行动迟缓、无序、低效;工作作风浮躁、轻率、消极的大学生在企业将是很难立足的。总之,缺乏敬业精神的大学生是注定会被企业淘汰的。因此,大学生应当在修炼敬业精神上下功夫,这是大学生能否在企业获得发展的治本之道。对此,大学生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大学生如果被企业录用,就应尽早进入岗位角色,如从观念、心态、知识、能力、行为等方面进入岗位角色,如了解岗位工作内容,熟悉岗位工作程序,掌握岗位工作要求,履行岗位工作职责等,并在从事岗位工作过程中,逐渐积累工作经验,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才是最有价值的。大学生一旦适应了岗位工作,并创造了不俗的工作业绩,届时,受到企业重用将是迟早的事情。反之,那些己经在企业工作的大学生,但他们的观念、心态、知识、能力、行为等方面尚未进入岗位角色,那么他们在企业的发展将是很有限的。
3、提升处事能力,积累社会经验。
人际关系包括在社会交往中影响力、倾听力与沟通的能力,处理冲突的能力,建立关系、合作与协调的能力,说服与影响的能力等等。有些人在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在参加酒会或是聚会的时候,只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和所有人交上朋友。但也有些人并不具有这样的天赋,他们在社交活动中常常比较内向,宁愿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也不愿主动与别人交谈。
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如此严重的就业形势的情况下,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质。其中,交际能力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个不会与别人交谈或是不能自如地与别人交谈的人,是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的,那么他的就业也就是失败的。
在大学期间培养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力是很容易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学阶
段是一个人能力培养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最容易的阶段,所以,我们都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努力培养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现在的大学生一般都是有很多的课外时间的,如何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时间,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当思考的事情。大学期间,在保证不影响到自己课程的条件下,可以积极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社团,学生会等等都是一个可以锻炼自己的平台。在参与这些集体活动的时候,你需要与他人交往,而在这个交往的过程中,你就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力。而且,参加这些活动,可以让你认识更多的人,结识更多的朋友,能够从朋友那里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这些都将使你受益终身。
高明的处事能力,丰富的社会经验,是一个大学生在毕业就业时的一个法宝。现在的企业,一般都比较喜欢招那些有社会经验和良好处事能力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难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在大学期间,我们就具有了这样的法宝,那在毕业就业时我们还会处处碰壁吗?
社会是大学生将理论变成实际的过程,谁也无法离开社会它而生存。为了能够符合当今社会的要求,成为新时代优秀的大学生,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努力掌握专业技能以及培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并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机会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受企业欢迎的大学生,受社会青睐的大学生,能够为社会作贡献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