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思考[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23:2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思考》。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思考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思考

大学生是我国特殊的就业群体,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不断增加,就业的竞争性也逐年激烈,虽然我国在促进就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过剩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就业问题仍然会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面对如此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成了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另外,由于大学生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砺,对自身缺乏正确理智的认识,因而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焦虑心理。大学生满怀激情参与就业竞争,但由于客观实际与自身情况并不完全相符,想要一份理想的工作并没有预想的简单,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多次的受挫必然会产生焦虑,他们认为工作难找,毕业生需求已经饱和,即使有文凭也未必找得到工作了,正因这种焦虑思想,使得刚进入校园的新生便产生了隐隐的就业忧郁心理,他们希望找到理想的工作,但是仅担心就业形势的压力,没有勇气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自卑心理。不少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总是觉得己不如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不敢接近陌生人,不愿和别人沟通,过于拘谨、优柔寡断、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学习成绩优秀却没有相应的

实践经验,难以表达语言,因而在面临毕业时,觉得用人单位都很挑剔,自己肯定不会被录用,面试的时候不敢主动推销自己,胆怯的心态溢于言表。尤其是家庭环境不好的同学,就更加乐观不起来,他们总是想象别人会瞧不起贫穷的自己,面对激烈的竞争,丧失勇气,习惯于临阵退缩,因而失去了很多就业的好机会。自傲心理。自傲心理在大学生身上表现最为突出。自认高人一等,过高估计自己,仗着较好的家境,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脱离实际,怕吃苦,一味追求实惠。因而在择业过程中容易好高骛远,一味地追求“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的职业,一旦求职不能如愿,他们往往偏执地认为社会不公。正是因为盲目乐观,目标定得很高,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劣势和困难估计不足,因而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从众心理。大学生容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从众心理比较严重,人云亦云,缺乏主见。表现在就业中,一些大学生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盲目涌向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求安稳,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不愿意根据自身的情况寻找合适自己的工作,把自己限制在狭窄的求职道路上,从而错失了不少就业机会。从众心理使目前“有人无业就”或“有业无人就”的结构性失业现象更加严重。矛盾心理。矛盾心理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在择业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种种心理冲突,从而产生各种心理矛盾: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打算从底层做起,却担心别人异样的眼

光;渴望在激烈的职场中竞争,却鼓不起接受竞争的勇气;胸怀远大,却不愿正视自己的缺陷。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社会因素。首先,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毕业时必然会出现大学生供过于求、人才过剩的现象。加上不同区域的发展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仍然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想去发达地区工作。因此,就产生了大学生职业期望与市场供给的矛盾,这种供需矛盾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冲击,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

其次,就业制度的改革,形成了由国家宏观调控、各地政府和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由于就业制度改革还未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如供需信息不畅、就业公正性不够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上的很多误区,也产生了巨大冲击,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心态失衡,由此产生了各种就业心理问题。学校因素。首先,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学校没有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课程,而是按部就班地实行旧一套的学科专业设置,使得毕业生刚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困境。高校的职责是负责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便要加强培养力度,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盲目扩招,忽略了学科和专业的设置,最终只是培养了一批批整齐划

一、能力平庸的大学生。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也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导致大学

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

其次,学校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的课程过少。大学生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对于毕业后的工作往往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学校没有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深入了解和启发。缺乏对学生求职观、职业道德、成功观念的指导,这就使得部分毕业生在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不知所措,无法正确评价自己,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就业心理问题。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缺乏。有一大部分大学生以为大学会很轻松却忽略了大学要求我们能自主学习,能独立思考,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然而,很多大学生却没有理解,他们认为只要拿到毕业证,毕业后就能找到工作,毕竟自己是高学历的大学生,可是等到毕业后才发现,工作并不容易找,当面试单位问及专业问题时,只能支支吾吾,看到面试官摇头的时候,才后晦自己没有在大学期间好好学习,充实自己的能力。

还有部分大学生像高中生一样埋头学习,每天过着食堂、宿舍、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简单生活,他们的理论成绩很好,但是却没有参加任何的集体活动,孤僻、独来独往,缺乏团队合作的精神,在这个人才济济、需求多样化的社会,这样的毕业生同样没有舞台发挥自己的优势,而当被用人单位否定的时候,就容易产生自卑、忧郁甚至极端的心理。种种心理都有可能成为求职路上的绊脚石。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政府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关注和帮助,政府应该本着为人民服

务这一原则,深入了解大学生就业困境,采取相应的措施,出台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而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学校要改变现有的不合理的学科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设置专业。开设相对应的专业,培养专门的人才,避免找工作时专业不对口的尴尬。建立合理的职业指导体系,开展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贯彻到整个大学生活过程中。真正让大学生明白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现状。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国家有关的就业政策、求职必备的知识技巧等,让一进校门的新生就明白该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怎样形成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人格以及如何让自己成为用人单位青睐的对象。学校应建立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机构。这要求高校要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师资队伍,做好心理咨询辅助教学工作,使之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之中,使心理咨询走进学生心中,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平时的心理困惑,更能在大学生就业受挫以后起到及时修复的良好作用。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同时必须注重课外能力的培养,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交朋友,积累自己的实践经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不能好高骛远,而是应该正视自己的优点缺点,找符合自己实际的工作采取自我反省、自我转化的方法排解不良情绪。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要学会自己

调节和解决,心情烦闷的时候,通过自我分析反省、听音乐、打球、游玩等,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他的活动中,使自己没有时间沉浸在不良的情绪中,从而排除烦恼,达到心理平衡。在求职的过程中,可以寻求心理专家的辅导,提高就业能力。通过专家的了解、分析和开导,正确认识自我,消除择业带来的心理焦灼和抑郁,从而提高择业求职的技能技巧,走出不良心理。

总之,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创新精神、敢作敢为的青年先锋,人生的道路定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大学生不能骄傲,不能自暴自弃,不能气馁,而是应该自立自强,建立健康的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才能在求职中正确面对各种竞争和挫折,并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位置,整个社会才能得到和谐、健康、持续的发展。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李楠

摘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大学生就业难题日益凸显。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就业心理日趋多样化。剖析大学生就业心理,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态度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然选择。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心理问题的表现做了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强化大学生面对就业竞争的心理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前言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目前,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毕业生就业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分配向市场调节的转变,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种制度虽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空间,但是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承受力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信心、认清形势、转变观念、调整心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使他们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扎稳脚跟,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状况,在总体上是健康积极的,多数大学生面对就业,心态比较平和,情绪稳定;能积极面对和正确准备就业,对未来充满信心。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自卑、焦虑、从众等心理。这应当引起社会、学校及家长的重视,加强就业心理指导,使大学生就业更加积极健康。

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许多大学生很难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精神高度紧张,情绪异常,进而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的大学生 1

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丧失就业机会。所学的不是热门专业、成绩不够优秀、不是毕业于名校、自己是女生、甚至外貌不够帅气和漂亮等,都是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这些学生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在求职过程中,他们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常常抱怨和责备自己,怕自己承担不了应聘的工作,即使是能够胜任的工作,也不敢大胆地说“行”,犹犹豫豫、退缩不前、缺乏自信。这种不自信使得他们在招聘人员面前不能适时展示其优势和长处,因而失去就业机会[1]。

2.2 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是心理冲突的一种复杂情绪反映。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有七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的焦虑大多为过度焦虑,他们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担心能否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单位,担心选择是否正确以及理想能否实现,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等[2]。学生求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职业选择面大大拓宽。然而,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就越重,就业心理压力便越大[3]。这种

焦虑,使大学生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特别是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等,感到心慌意乱。在遭受挫折后,对因自己“无能”而招致的“失败”怀有深深的自卑或自咎。

2.3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愿,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当前许多大学生在求职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与专业特点,出现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的现象[4]。形成从众心理主要是由于

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随大流而造成的。其表现为: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不顾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跟着感觉走,实际上是在择业时想寻找安全保险的途径。一些大学生在从众的职业环境中被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所左右,无法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2.4 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实际上是基于从众心理而产生的一种更加盲目的从众心理。青年学生大都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形成了较高的心理期望值。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不能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不量力而行。它导致不能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公正的分析,相互攀比,舍其所长,就其所短。表现为:一味地追求个人意愿或盲目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这种不良心理容易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公正地评价自己,是一种个人主观性很强且不符合实际的自我欣赏。有许多大学生把求职当作自我炫耀, 盲目攀比,不屑到基层工作,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的十全十美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最终会错失很多好的择业机会。

2.5 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择业依赖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独立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而造成的。产生依赖心理的学生群体主要来自于独生子女或是家庭经济、社会条件较好的学生群体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的毕业分配制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一部分毕业生还不能适应这一转变,他们希望找到称心的工作,又不想跑腿、费力。寄希望与学校、家长甚至是就业主管部门。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当前大学生中有较多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数在填报中考、高考志愿时都是遵照父母意愿,甚至是老师做主,从而一开始就缺乏独立自主性。在就业过程中,他们往往没有任何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主动寻找和争取就业岗位,而是期望家庭成员利用各种力量为其提供现成的、优越的工作岗位,从而使得就业观念和进程滞后。

2.6 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多次遭遇意想不到的挫折而产生的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乃至悲观厌世的心理状态。随着现今“双向选择”的就业形式,择业竞争越演越烈,大学生承受的外在压力也就相应地提升,择业过程中所遭受的挫折也比以前的高校毕业生更大,有的学生在就业受挫后不能正确调整心态,常常表现为对事情消极处之,漠不关心,情绪低落,有的毕业生甚至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更为可怕的是甚至对外界的环境漠然置之,不与外界交往,对一切都保持无所谓的态度,从而在心理上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生。存在抑郁心理的学生往往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从而人为地将就业

过程大大地滞后直至中断。

2.7 急功近利心理

目前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条件影响下,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趋“利”性的发展趋势。根据每年的就业调查情况看,60%以上的大学生把经济发达地区作为理想的工作地点。向往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的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的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往往对职业的要求过于“理想化”,过分地看中经济利益和生活条件,与社会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们对职位、待遇等情有独钟,全然不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今后事业发展的前景,结果会造成在就业市场上四处碰壁、屡遭拒绝,这样在心理和预期上的强烈反差,造成大学生悲观失望、心灰意冷、怀才不遇的抵触情绪。

在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必须克服上述的各种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健康稳定的就业心理。这不仅有利于就业目标的合理确定,也有利于就业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尽快适应从学校到社会的心理转变,从而顺利实现就业。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及家庭的影响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外部原因,也是无法及时改变的现实。就现今学校教育的方式来看,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十多年间,多数学生过的是被动安排的学校生活、溺爱娇惯的家庭生活和孤立狭窄的社会生活,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学生学到的只是如何背书、如何应付考试,并没有为此后几十年的职业生活完成准备工作,一旦面临就业势必造成就业心理障碍。造成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学生本人没有正确的择业态度和择业观念,不会做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大学生本身提出对策。

3.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态度

大学生就业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焦虑、从众、攀比等消极的心态,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就业。端正就业态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首先,要积极主动。对大学生来说,竞争是残酷的,机会是均等的。其次,要富于进取、勇于竞争。现实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大学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竞争已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时代性格,那种惰性的保守时代已经过

去。大学生应充分认识自己,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正确择业,主动推销自己。

3.2 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思想和观念有误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突出的表现是有业不就,导致很多宝贵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长期以来,“十年攻读寒窗苦,一朝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读书功利化思想在大学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面对严酷的就业形势,他们依旧热衷于金饭碗、高收入,甚至“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间房”。事实上,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也从过去的天之骄子回归到普通劳动者。教育学生理性地面对现实和自我,转变就业观念,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所以,切实地转变就业观念,降低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应该是当务之急[5]。

3.3 教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尽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起于压力源,但压力的产生关键在于个体对压力源的认知评价。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学生要学会自我调适,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克服自卑、焦虑和抑郁心理,排除心理障碍,保持稳定积极的心态。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各高校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高校教师及学生家长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通过各种辅导教育渠道使得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合格的人才。

3.4 指导学生调适大材小用与用非所学的就业困惑心理

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应当教育学生丢开“大材小用”等观念,先使自己有心理上的准备,甘愿接受即将面对的工作岗位[6]。至于“用非所学”的问题,需要教育学生不要抱怨社会。要抱怨的话,大部分责任在于学校和个人。以学校来说,各地师资力量的参差不齐和高校专业设置原因,就可能造成大学生的“用非所学”,但是专业是自己选择的。要教育毕业生,世界上成功的政治家和商界精英们,只有很小部分是“科班”出身。比如美国前总统布什大学学的是历史和工商管理,搜狐CEO张朝阳是学物理的等。因此,毕业生应该坦然接受所得到的任何职业,不必期望一开始就有最合适的工作岗位在等着你。

3.5 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强其择业的自信心

在我国现阶段就业市场的竞争是激烈残酷的,但相对来说也是公平的,它为大多数人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在就业市场中,大学生的素质、能力永远是竞

争成败的第一因素。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就业的结果。因此,要教育大学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政治、思想、文化、心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自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它体现了求职者的精神面貌,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招聘单位对求职者的第一印象,进而决定了择业能否成功。试想,一个人精神萎靡、畏首畏尾、迟疑不决、缺乏自信,又如何能打动别人,赢得成功?因此高校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其充分相信自己的才能,主动出击,满怀信心地推销自己、展示自我。当然,自信要以坚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雄厚的实力作保证,不是盲目地自负和自傲。所以,大学生要不断地按照社会的需要充实和提高自己,以增强择业的自信心,实现顺利择业。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大学生要摆脱不良就业心理的影响,这就需要社会一方面为大学生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社会、家庭及学校共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求职就业过程。

参考文献:

[1 ] 张国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5-26.[2 ]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2.[3 ] 李书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3.[4 ]徐献红.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指导[J].经济师,2007,(7):97-98.[5 ]卢远荣,李凌.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6 ]徐敏华,王毅.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93-94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我们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另一个与就业有关的问题却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由于缺乏就业经验和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大学生倍受就业问题困扰。他们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或焦虑不安,茫然不知所措;或情绪亢奋,四面求职,一旦碰壁,又灰心丧气或怨天尤人;还有的学生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整日心绪不宁,以至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如何避免或减轻这种负性心理呢?掌握以下四点是很有帮助的。

第一: 确立就业目标

确立就业目标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确立就业目标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自我,即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检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现在不少城市成立了人才及职业能力测评机构,大学生不妨去试一试;二是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即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理想职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竞争强度如何;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合,该如何弥补;将要去求职的单位对求职者有何具体要求等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确立就业目标,就比较符合实际,可以避免过高的心理预期。

第二: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大学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即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搜寻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材料准备等等,但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大学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第三:提高心理承受力

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人们经受住挫折的打击,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肯定会遭受到求职失败。面对失败,有的人心情烦躁,精神不振,甚至产生自卑感,这显然是心理承受力不强的表现。真正的强者面对求职失败,会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去争取新的机会。

第四:增强应变性

应变性指大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和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以便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保持最大的适应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种类及要求的变化越来越快。有的人在刚进大学时所学专业还是紧俏的,但毕业时却已经饱和了,以至就业困难。因此,大学生免除就业烦恼的良方之一就是要大大增强应变性,如辅修第二专业或尽可能多地学习理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良好的心理和就业环境是广大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基础.社会各种力量应该在这一方面多加强工作,帮助大学生走向社会,贡献自己.同时,广大的大学生朋友也应调整好自己,努力适应社会的大环境.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程度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不断的提高。现在上大学的青少年在每年不断的上升中。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不断的走出学校,走入社会。这就给社会的就业造成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也在越来越大。很多的大学生,特别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很高。

所以,现在社会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也是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很多毕业的大学生都比较的单纯。在他们的世界里,认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就应该找一个高薪的工作,没有毕业的大学生是希望去做服务员的。很多人大学的择业的方向主要是公务员,国企员工,外资企业,以及一些政府机关。但是,有些大学毕业生择业存在着很严重的误区。主要是有些大学生比较急功近利。一毕业就希望找到自己非常满意的工作。其次是大学生刚刚毕业,依赖性还很强,在找工作方面,非常的依赖自己的家人,朋友。没有自己非常明确的目标。

并且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也是有限的。第三一个主要是大学生的情绪波动比较明显。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第四主要是非常的焦虑。内心想找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工作但是一时半会又找不到。就会非常着急。还有些大学生心理非常的自傲,好高骛远。没有很好的接受现实,没有体会到社会是个什么样子的。就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影响。

本文由:上海心理咨询提供发布。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1.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

(1)急功近利。这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它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大学生择业的这一心理倾向,也为近年来诸多关于大学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报告所证实。调查表明,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外资企业(28.27%)、合资企业(13.84%)、事业单位(13.72%)、国有企业(13.6%)、党政机关(6.34%);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

首先,这些被大学生首选的地区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其次,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也各有差异。这些为大学生普遍向往的职业,却未必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最佳选择。

(2)消极依赖他人。指大学生在择业目标选择上、在面临择业竞争时,期盼依赖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和老师帮助的一种心理倾向。这一倾向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经历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大学生毕竟只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缺乏求职择业的经验,仅拥有较为简单的与家人、朋友、老师的社会关系。在突然要面对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就难免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当要做出选择时自己又不能决断,把希望

寄托在别人身上,从而失去了职业选择的机会。如果不设法消除这种依赖性,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有害的。

(3)情绪波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在情绪上出现异常波动,较多的表现为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一项大学生择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前抑郁焦虑普遍存在;并且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抑郁水平则低于男生。造成大学生择业前情绪波动和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自信和足够的承受压力的能力、恋爱困扰、家庭背景等。

(4)盲目攀比。大学生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在择业过程中盲目地从众与趋新。大家都想去沿海地区,他就想去沿海;听说金融、IT行业热门紧俏,就想去这些行业谋一份职。这种缺乏全盘考虑,没有切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职业追求,往往在择业时会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延误或丧失就业机会。

2.大学生择业时常表现的心理障碍

(1)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毕业前夕,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尤其是一些来自边远地区,或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焦虑使他们在择业时精神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2)自卑。缺乏自尊心、自信心。某些毕业生因自己不是名牌

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人长相平常,既没有权势关系可利用,又没有金钱支持,总之,别人具有的先天优势自己都没有,自卑感油然而生。常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惭形秽,缺乏信心和勇气。这使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悲观失望,同时阻碍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导致精神不振、消极厌世,甚至走向极端。

(3)怯懦。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参加用人单位的面试时,常常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面试前准备的“台词”忘得一干二净;或者由于谨小慎微,唯恐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不敢放开说话,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4)自傲。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他们择业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

(5)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往往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心态。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6)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即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适应不良行为。毕业前一些大学生因某些主体需要不能满足或强度较大的挫折感,加之平日缺乏应有的品德与个性修养,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常见的有逃课、损坏东西、对抗、报复、迁怒于人、进行不良交往、过度消费、嗜烟、嗜酒等等。问题行为的存在,不仅影响学生的顺利择业,还可能严重导致违纪与违法。

(7)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症状是由于心理压力和生活方式而导致的异常的生理反应。毕业前的大学生,由于心理应激水平高、心理冲突强度大、挫折体验多,加之一部分大学生性格上本来就不十分健全,因此容易导致某些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头昏、血压不正常、消化紊乱、背痛、肌肉酸痛、口干、心慌、尿频、饮食障碍或睡眠障碍等。这些症状若不及时排除,则会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从以上种种反应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具有适应性障碍的特征。主要是因大学生面对求职环境的应对不良而引起,故有的焦虑急躁,有的自卑怯懦,有的冷漠逃避,有的孤傲目空一切,有的全身不适,有的食欲不振,这都说明,他们对求职环境缺乏一种良好的适应。但这种现象只属于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只要大学生主动适应就业环境,各方面引导得法,这些心理障碍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大多数不会形成心理疾患。

下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思考[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思考[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案例心理剖析

    [案例心理剖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09-04-18 作者: 编辑:校方人员 摘要:大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制度代写论文,既给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择业机会,又使他们面临日益严......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江陈宝,朱胜甲)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这些困难,有的来自外部,有的却是自己的就业心态、就业能力问......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研报告 摘要: 12月5号的双选市场刚刚结束,就业者在增强自己能力,了解当前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掌握各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规格结构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心理......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内容摘要: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多,2001年至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115万猛增到610万。在人流滚滚的就业大军中,大学毕......

    大学生就业心理

    摘 要: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也使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2004年第1期星火论坛No.12004 (三)学校:深化改革,加强和完善就业指导. 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当及时捕捉社会需求信息,适时调整专业及专业方向,调......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青 岛 农 业 大 学本 科 生 课 程 论 文论 文 题 目 学生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 导 教 师 完 成 时 间二○一一年十一月一十四日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专......

    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问题思考(合集五篇)

    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问题思考 【摘 要】由于现在毕业大学生数量庞大且质量略微偏低,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压力巨大,随着这种现象的愈演愈烈最终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