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3 03:17: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本站推荐)》。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本站推荐)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孙邈

08建工4班

0828120074

摘要:大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制度代写论文,既给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择业机会,又使他们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过程必然会出现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因此,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已成为高校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高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two-way choice” system write essays, both for the general students to provide mor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that they are faced with the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college students' process will appear anxiety and other var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psychological barriers.Therefor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guidance has become a necessary part of the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very important job.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教育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Psychological;Countermeasure;education

一、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与障碍

1.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

(1)急功近利。这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它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大学生择业的这一心理倾向,也为近年来诸多关于大学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报告所证实。调查表明,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外资企业(28.27%)、合资企业(13.84%)、事业单位(13.72%)、国有企业(13.6%)、党政机关(6.34%);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首先,这些被大学生首选的地区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其次,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也各有差异。这些为大学生普遍向往的职业,却未必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最佳选择。

(2)消极依赖。指大学生在择业目标选择上、在面临择业竞争时,期盼依赖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和老师帮助的一种心理倾向。这一倾向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经历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大学生毕竟只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缺乏求职择业的经验,仅拥有较为简单的与家人、朋友、老师的社会关系。在突然要面对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就难免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但如果不设法消除这种依赖性,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有害的。

(3)情绪波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在情绪上出现异常波动,较多的表现为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一项大学生择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前抑郁焦虑普遍存在;并且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抑郁水平则低于男生。造成大学生择业前情绪波动和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自信和足够的承受压力的能力、恋爱困扰、家庭背景等。

(4)盲目攀比。大学生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在择业过程中盲目地从众与趋新。大家都想去沿海地区,他就想去沿海;听说金融、IT行业热门紧俏,就想去这些行业谋一份职。这种缺乏全盘考虑,没有切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职业追求,往往在择业时会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延误或丧失就业机会。

2.大学生择业时常表现的心理障碍

(1)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毕业前夕,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尤其是一些来自边远地区,或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焦虑使他们在择业时精神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2)自卑。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常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惭形秽,缺乏信心和勇气。这使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悲观失望,同时阻碍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导致精神不振、消极厌世,甚至走向极端。

(3)怯懦。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参加用人单位的面试时,常常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面试前准备的“台词”忘得一干二净;或者由于谨小慎微,唯恐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不敢放开说话,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4)自傲。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他们择业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

(5)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因受到挫折而感

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往往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心态。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二、对策与措施

1.学校应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高校要加强国情教育,教育毕业生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志愿的关系,自觉地把国家需要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教育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为社会多做贡献;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2)全面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增强择业竞争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知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首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职业对求职者所需知识的共性要求,培养学生掌握三方面的知识:一是宽而实的基础知识;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三是现代管理和人文社会知识。学校要引导学生利用专业学习的空闲时间,多读些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人文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和现代管理科学的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其次,从大学生迈进大学校门开始,高校就要培养他们为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在大学四年中,为他们制定一个个目标,如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初中级考试,取得初级程序员、中级程序员、高级程序员、报关员、营销员等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等。

(3)进行择业技巧的指导,开展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与毕业生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系部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办公室应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介绍社会发展状况,通过媒体、网络及时提供人才供求信息,使毕业生对择业环境有全方位的了解。与此同时,还应对毕业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如自荐材料的准备、面试的技巧等等。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可对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高校教育工作者还要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择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4)进行相应的体验式培训。心理学研究表明,使用传统式的培训,培训对象在课堂中仅吸收10%~30%的内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而“体验式培训”采用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即包括小组讨论、深度会谈、情景活动、角色扮演、作业练习、行动指南等方式,使培训对象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收获。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可采用体验式培训来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用职业生涯的理论来指导自身的就业,提高就业的有效性,使学生经过培训后能够比较清晰地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掌握就业技巧,将来成为更有成就的人。

2.大学生必须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大学生只有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给自己准确定位,才能确立正确的择业目标。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主要应做到:

(1)自我反省。大学生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应明确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自己的性格特点怎样,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哪里,最适合干什么等。只有通过理智、冷静的自我思考,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

(2)社会比较。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在客观上要寻

找评价的参照尺度。可以与社会其他人员作比较,特别是与自己条件、情况相似的人进行比较,避免孤立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也可以通过社会人员对自己的态度及自己参加社会活动(如社会实践)结果的分析来认识和评价自己。

(3)心理测验。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择心理学的标准化测验表,对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通过结果分析,明确自己的个性特征,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减少择业的盲目性。

3.大学生要学会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适的常见方法有:

(1)自我转化法。当就业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如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学习一种新知识技能、假日郊游等,使自己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以求得心理平衡。

(2)适度宣泄法。择业时遇到挫折而产生焦虑和紧张时,不能一味地把不良情绪藏在心底,应进行适度的宣泄。忧虑隐瞒得越久,受到的伤害就越大。宣泄情绪比较好的办法,是向知心朋友、老师倾诉,以及参加打球、爬山等运动量大的活动。宣泄时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注意适度,应该是无破坏性的。

(3)松弛练习法。这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放松身心的方法。放松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迅速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的身心反应,如焦虑、恐惧、紧张、失眠、头疼等。择业时遇到类似心理反应,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尝试进行放松练习。

(4)自我安慰法。择业时遇到困难和挫折,尽最大努力仍无法改变时,应说服自己适当让步,不必苛求,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来保持内心的安宁,承认并接受现实,以求得解脱。

(5)理性情绪法。情绪困扰并不一定由诱发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观念引起的,如果变非理性观念为理性观念,就可消除情绪困扰。例如个别学生认为“大学生就业应该是顺利和理想的”,遇到择业挫折便消沉苦闷、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良情绪,引发心理问题。如果转变这些错误想法,不良情绪就会得到调适。

参考文献:

[1]冯岚.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文科版,2004(1):408-410.[2]刘燕.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其调适[J].社会研究,2005(4):67-68.[3]王永进.转型期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J].南通大学学报,2005(1):16-18.[ 4]李贞涛,闫荣双.论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心理指导体系的构建[J].青少年研究,2005(2):40-41.[5]丁歆,王华敏.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其调适探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6]张钰.试论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与就业指导[J].高等教育研究,2004(4):36-47.[7]牟海萍.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的历史嬗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5(1).[8]毛文学.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6):39-40.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内容摘要: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多,2001年至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115万猛增到610万。在人流滚滚的就业大军中,大学毕业生“天之骄子”的优越感逐渐淡化,“皇帝女不愁嫁”的局势已不再存在。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许多不健康的现象。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一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应该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就整体状况而言,大学毕业生大都能够正确对待就业工作,均能以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由于就业压力过大,表现出焦虑、自负、恐惧等不良心理,主要表现为:

1、焦虑心理。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体验的情绪状态,多半是由于不能实现目标或不能避免某些威胁而引起的。毕业前,面对理想与现实、就业与失业、签约与违约、就业与考研等矛盾,常使他们难以取舍、忧心忡忡、无所适从,从而表现出焦虑情绪。

2、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一些大学生过低地估价了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求职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这种现象多见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以及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在屡遭挫折之后,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胆小、畏缩、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过度自卑,会使学生产生精神不振、消极厌世、沮丧、失望、脆弱等心理现象。

3、攀高心理。攀高心理是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等,非常傲气。这种不切实际的自我欣赏,使他们在求职中期望值偏高,好高骛远。择业时不能从实际出发,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以为自己什么工作都能胜任,或是看不上那单位,瞧不起这职业,盲目攀高。同时,“是我去择业,而非职业择我”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因此自负武断、攀比挑优,导致判断偏差,错失良机。未能如愿之时,往往是情绪一落千丈,甚至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出现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

4、依附心理。部分毕业生凭借父母良好的“社会关系”优势,耐心等待工作的到来,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寄希望于就业形势的好转,盼望工作的到来,这是长期形成的依赖心理的结果。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由于从小受父母呵护有加、包办一切的影响,依赖性较强,缺乏自我责任感和独立决策能力,在就业竞争中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择业是过多地依赖他人。比如一些独立能力较弱的女生受传统文化、家庭环境的影响,就业时存在依赖心理,如果家人不能帮助谋取一份好工作,便会寄希望于 某种社会关系,并努力去寻找这种关系。这种依赖心理继续发展,就会变成依附心理,觉得只要找个条件好的男友甚至嫁个有能力的丈夫,自己有无工作、工作理想与否都无所谓。还有个别毕业生缺乏竞争精神,被动就业,静候“理想单位”来相中自己,或完全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政府,或依靠父母寻找、依赖学校推荐或等待政府安臵等。

5、恐惧心理。恐惧往往是由于缺乏准备、不能处理、不能驾驭某种可怕情境时所表现的情绪。有些学生由于在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积累经验,求职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不充分,在求职屡遭挫折后,便产生了恐惧感,遇到择业就心理紧张,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

6、急躁心理。急躁是一种不良心境,和冷静是对立的,其主要特征是情绪高涨或低落。大学生在职业未能最终确定以前,普遍都有急躁心理。这种急躁的心理,常使他们烦躁不安,缺乏自制力。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常常会引起异常的生理反应,比如出现头痛、头昏、消化紊乱、心慌、睡眠障碍等躯体化障碍,有时还会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常见的有逃课、损坏东西、报复、迁怒于人、嗜烟、嗜酒等。这些心理障碍不仅会危及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生顺利就业,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违纪违法。

7、懈怠心理。近年来在大学毕业生中还出现了“不就业一族”。有一些毕业生因对工作岗位挑挑拣拣,出现“高不成,低不就”,自动放弃就业机会;有的在校园附近租房,一边打工,一边找工作;有的干脆呆在家里靠父母伺候。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考研、出国、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等原因而选择“不就业”。

二、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一方面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剧增而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市场尚不完善,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对就业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了巨大冲击,从而使学生就业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急躁、偏执和抑郁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受功利倾向的影响。他们在择业时越来越多地考虑目前的利益,缺乏职业的社会意识、长远意识,从而表现出就业过程中为利益所牵引,盲目追求就业环境、经济收入、福利待遇最优等。

2、学校因素。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而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健康心理的指导教育等所做的工作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自身需要。从而使多数毕业生缺乏求职的实际能力,不会恰当的自我推销,不敢积极应对,不能准确把握机会,以致产生偏执、焦虑等心理。

3、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职业定位、父母的地位和社交能力、社会关系、家庭环境和氛围等方面,这些因素的存在使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依附心理。

4、自身因素。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社会对其要求也较高,从而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压力,表现出焦虑等情绪;其次,由于大学生社会阅 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稳定,不能正确认清自我、全面了解社会,在他们心中理想和现实脱节,便产生了焦虑、矛盾等心理;第三,面对初次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承受力差,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一旦遇到困难和失败就容易产生抑郁心理。

三、解决以上问题的基本对策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尽管很多,但无非由两大因素引起,一是社会因素,而是个体因素,因此我们要从两个层次来提出对策。

(一)社会方面要逐渐做到以下几点:

1、高校成立就业心理咨询辅导机构。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通过配备足量的心理辅导教师,强化大学生心理辅导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建立良性的心理咨询、辅导机制等措施,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实践证明,开展心理咨询既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也有助于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危机,摆脱困境走出择业心理误区,树立自信心,还有助于他们正确对待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焦虑,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承受能力,有效排除各种不健康心理的困扰,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心态,从而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

2、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技能诸如认 知技能、管理技能、创新技能等的培养和训练,可以使大学生具备较全面的能力,对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缓和紧张、释放压力、增强自信心、增加成功机会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或教育实习,使大学生能够了解社会就业与社会职业的实际情况,减少不适合、不正确的就业选择,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就业心理。

3、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高校要注意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只有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开拓自己的事业,为国家做出贡献,最终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引导大学生做好角色转变,树立起全新的职业发展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进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全面的准备,积极增进职业适应,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4、引导学生参与竞争。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提供了很好的竞争机会,大学生应树立竞争意识,珍惜竞争机遇,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找到能充分发挥才华的岗位,并最终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竞争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大学生要不断充实知识、培养技能、增强素质,提高参与社会竞争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参与竞争难免会遇到挫折,要对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的一场考验;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失败的原 因,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机会。绝不能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消极退缩、一蹶不振。

(二)就大学生本人而言,应加强自我调适,主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客观冷静的认识社会和评价自己。正确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大学生作为社会一分子而存在,在求职择业时,应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既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也要理性看待自我,进行正确定位,科学地进行人职匹配,并为寻找理想的职业做好择业知识的储备。

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兴趣是人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使人开阔视野,把生活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大学生可以从广泛的兴趣爱好中得到经验,从而把自己的兴趣与社会生活、与未来的前途联系起来。当不良情绪来到时,应采取转移感情和经历到其他活动中的办法,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悲伤,以求心理平衡。

3、转变就业观念。当获得理想职业的时机尚未来临时,要学会调整自己的目标,先就业,再择业,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更充分的准备。转变择业“一次到位”的思想,这对就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4、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因挫折造成不良情绪时,其消除的最简单方法是适度宣泄。良好的人际关系诸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倾诉衷肠,分忧愁,解苦闷,有助于维护和增强心 理健康。

5、增强自信心。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大学生要相信自己已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要鼓足勇气,参与竞争。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并非短时间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基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大学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才能信心十足。

6、提高抗挫折能力。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人们经受住挫折打击,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肯定会遭受到求职失败,面对失败,有的人心情烦躁,精神不振,甚至产生自卑感,这显然是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表现。真正的强者面对求职失败,会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再去争取新的机会。

总之,对于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产生的心理问题,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危言耸听,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认真对待加强引导。

我们相信,经过社会及学生多方面的努力,大学生就业工作一定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占东 大学生就业指导[M] 山东大学出版社 [2]刘中亮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调试[j] [3]大学生成功就业咨询网

第三篇: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攀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大学生就业群体中的贫困生的就业压力尤其突出,其就业心理问题也更为复杂。文章对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本文所指的贫困大学生特指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是来自较偏远的农村家庭,或是由于出现重大事故而造成的经济困难家庭。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攀升,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加上高校的办学体制与社会需求的部分脱节,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另一方面,高校的培养体制――并轨制的出台,使得高校学生的培养成本很大一部分由国家完全供给转向了国家和家庭共同负担模式,这使得部分家庭应学生上学出现了负债想象。据统计,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约占20%的学生属于困难生群体,他们中间有近80%的学生出现有不同程度的助学贷款经历或因学费而造成的家庭欠债等现象。这部分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就业心理问题也更为复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不良的就业心理问题:

(一)焦虑

这是由于心理上受到了来自外部就业环境的压力而引起的心理方面的冲突或挫折,其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等。相对于一般大学生来说,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愿望更为强烈,一方面是来源于他(她)们在毕业后就会面临着还贷、还息的经济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来源于心理层面的压力,此种压力大多来自于家庭的期望和自身心理层面的影响,如家庭希望其毕业后尽快能找到一份挣钱的工作,自身也迫切通过积极努力获取工作等。这些过分的心理压力必然会引起某种程度的心理焦虑。

(二)抑郁

抑郁是指在长期持续的精神刺激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以情绪低沉、忧郁、沮丧、自责、压抑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状态。就业抑郁心理产生于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屡屡遭受挫折,不为用人单位认可、接受,导致情绪低落、心情紧张而压抑,抑郁寡欢,意志消沉,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了正常择业。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怨天、怨地、怨父母的悲观失落情绪,缺乏继续作战与战胜困难的勇气。有的甚至会表现为饮食失调,身体消瘦,彻底失去继续参加择业竞争的信心,较长时间陷于择业失败事件的阴影中而难以自拔。就业抑郁心理在贫困大学生中表现较为明显。

(三)冷漠

这种心理是由于在就业应聘中遭遇挫折后的一种消极反映。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这部分学生相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对挫折感更为敏感些,抗挫折的能力较弱一些,在遇到应聘挫折后容易产生冷漠心理。其表现为缺乏自信、对事物缺乏兴趣等。

(四)自卑

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或要应聘的职业岗位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就业招聘中缺乏自信,一遇到在应聘过程中的小挫折就以为是自己做得不好或者能力欠缺等。这样会导致他们失去就业的勇气和信心。

(五)幻想

此种心理是指违背客观规律的,不可能实现的,荒谬的想法或希望。由于受到了就业前的应聘挫折,部分贫困生开始产生幻想心理,寄托于有朝一日某个大公司的重要岗位来学校招聘他,而不是脚踏实地的分析自身因素,结合应聘岗位的岗位职责,细致地制定可行的应聘方案。

二、应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第一,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择业技巧的指导,开展对困难生进行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

贫困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与他们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和系(院)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介绍社会发展状况,通过媒体、网络等及时提供人才供求信息,使毕业生对择业环境有全方位的了解。与此同时,还应对困难毕业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如自荐材料的准备、面试的技巧等等。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要对贫困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单独的心理测试,帮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教育他们正确面对择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第二,贫困生家庭要给毕业生减压,帮助其缓解就业前不必要的就业压力。

作为贫困生,其就业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家庭的压力。与出身于富裕家庭学生相比,一方面他们在物质条件方面欠缺,另一方面在就业过程中也不会具备后者所拥有的社会关系,因此,其就业前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作为贫困家庭,要多关注孩子的就业心理,进行适当的心理减压,对于贫困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贫困大学生应多关注就业市场,较早的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自身应自立自强,在校期间要多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应积极利用各种途径了解就业市场需求,明确岗位职责,努力做好大?W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表明,提前做好职业规划的学生要比没有做的同学在就业过程中更能积极主动和自信,就业的成功率相对要高。

第四,贫困大学生要学会做好就业前心理调适。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适的常见方法有:自我转化法、适度宣泄法、松弛练习法、自我安慰法、理性情绪法等,贫困大学生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锻炼,以积极自信的心态面对就业前的各种压力。

第五,政府要多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乎社会的稳定,因此,政府部门应多加强对贫困生就业的援助,建立长期的就业援助机制,形成稳定的就业援助网络,帮助困难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第六,社会要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平台。

贫困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其成长应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用人单位在用人问题上应保证公平公正,避免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

总之,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政府、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贫困大学生也应多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就业竞争力,多加强就业心理方面的调试,保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

作者简介:

赵燕,刘亚琼,河北省新乐市,河北美术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要求及一步扩大,但社会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为进一步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与就业心理,以利于高校改进教学方式,让本专业学生更好的适应当前环境,促进就业发展。我们北华大学09级行政管理2班的学生特组织本次调查,您也是我们的调查对,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问卷,谢谢您的合作。

就业形势与心理调查:

1.你的性别是:

A.男(40%)B.女(60%)

2.你认为现在就业形势如何:

A.形势严峻,就业难(40%)B.形势正常(30%)

C.形势较好,就业正常(20%)D.不了解(10%)

3.你认为当前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是:

A.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50%)B,就业期望过高(30%)C.就业人数过多(10%)D.其他(10%)

4.请问你的择业观念是什么:

A.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20%)B.先就业,后择业(40%)

C.不就业,继续深造(30%)D.自主创业(10%)

5.当你选择工作时间,你最想进入的行业是:

A.民营企业(20%)B.国营企业(40%)C.外资企业(30%)D.自主创业(10%)

6.你选择工作的首先考虑因素是:

A.薪水(45%)B.地理因素(10%)C.行业前景(30%)D.个人喜好(15%)

7.如果你选择先工作的原因是:

A.家庭贫困(40%)B.对考研没把握(20%)C.实现自我价值(20%)D.其他(20%)

8.你觉得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

A.专业水平(40%)B.心理素质(10%)C.公关能力(20%)D.道德素质(30%)

9.在求职的过程中你会选择哪个途径:

A.现场招聘会(70%)B.上网(10%)C.亲友介绍(10%)D.报刊(10%)

10.请问你认为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除大学文凭外,那些证书比较重要:

A.英语四,六级证(30%)B.计算机等级证(30%)

C.各种专业人员上岗证书(30%)D.体育文艺类获奖证书(10%)

11.你希望到哪工作:

A.经济文化中心(60%)B.西部地区(5%)C.一般的城市(30%)D.出国(5%)

12.你对你的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多少:

A.1500一下(10%)B.1500-2500(50%)C.2500-3500(30%)D.5000以上(10%)

调查报告

随着教育大众化和经济结构深化调整,大学生就业存在着大学毕业生与社会就业岗位之间供求数量、供求结构、预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论文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近年来,经济结构转变、产业优化升级、全球化以及世界经济危机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就业形势,特别是作为新增劳动力的青年的就业形势。据教育部估 1

算,每年大学毕业生未能初次就业率在30%左右,2001年约34万人,2002年为37万人,2003年则是52万人,2004年为69万人,2005年为79万人,2006年达到90万人,2007年仍有大约144万的应届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1]。在面临就业和再就业的双重压力下,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根据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也有不少人都不了解就业,还有就是教育与现实的脱节,不少人认为现在大学的证件都很重要,之所谓重要是因为能够给自己的就业增加一个砝码,调查显示90%的人认为英语四,六级证、计算机等级证以及各种专业人员上岗证书很重要,但是这些证书在一般的大学重视程度还不够

选择职业的观念很多人都只是看重的是收入,首先我觉得这份调查表就存在问题,当一种问题被关注时候就会被提上日程,从择业观念考虑的时候,没有问及价值观。这主要是学校不太注重的原因;我们知道,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选择行业的时候,只有10%选择了自主创业;选择工作地点的55%以上的 选择了经济开发区。

仅仅上面的这些问题表明:

一、大学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供求数量上的矛盾

从1999年大学扩招开始到2002年,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600万人,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15% [2]。从2002年第一批扩招专科生毕业至今,随着扩招规模加大,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攀升。据这几年的招生数据推算: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年增幅23.1%;2003年212万,年增幅达46.2%的高峰;2003毕业生280万,年增幅32.1%;2005年340万,年增幅21.4%,此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3]。而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信息来看,2010年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总量达2400万人,但能够提供的岗位只有1200万个左右[4],供求缺口相当大。毕业生数量呈跳跃式增长,整个社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态势仍会持续,对高等院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也没有显著的增加,催生大学生就业与社会岗位需求数量上的供需矛盾。

二、大学毕业生与工作岗位供求结构上的矛盾

一方面,由就业人群自身原因造成,即专业、学校、学历、性别等方面的原因。近年来,就业形势看好的多为一些计算机、通讯、电子之类所谓的热门专业,而历史、园艺、文学等长线专业其就业形势暗淡;长期提倡的男女平等的口号在人才市场上被弃之一旁;名牌高校就业看好,一般院校就业紧张;高学历相对于低学历好找工作。另一方面,由国家教育体制和就业体制因素造成,包括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管理模式、就业配套措施不足等原因,毕业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流通渠道不畅,人才的区域间的不平衡等等。

三、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岗位预期与现实的矛盾

(一)预期岗位与现实环境的矛盾

这一矛盾包括工资额、工作所处区域、工作环境。2009年底,教育部高等学生司对部分高等院校6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占比高达66.67%,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5]。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平民化”,劳动力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必然下降趋势。毕业生对投资回报率普遍有一种博弈心理,在期望值过高而不能实现时,对于必然出现的就业难问题不能从“常态”角度承受,过分渲染严重性。

(二)就业观念与就业现实的矛盾

从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看,仍有一定的计划经济管理痕迹。政府没有与时具进的转变就业服务观念,就很难转入到个人就业实行市场竞争、自主择业的机制思路上来,很难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提供相对对称的供求信息及优质的就业服务上也会大打折扣。从毕业生自身来看,部分人还没有认清当前的就业现状和自身条件,认为岗位须符合自己的学历文凭和需求,而不是去适应岗位,这种观念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下必然要吃亏。

(三)岗位的预期值与学生实际能力的矛盾

我国传统教育方式重知识、轻能力,培养出的大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差,不少学校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导致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不足。很多用人单位宁愿高薪聘请经验丰富的社会人士也不愿意录用应届毕业生,产生了新的就业岗位预期与毕业生能力现实间的矛盾。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还有赖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据统计,我国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可以增加80万个就业岗位[6],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与就业率呈正相关关系。从政府的行为出发,各地政府必须履行职能,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精神贯彻到现实需求中,拓展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提供政策保障。从高校的角度出发,应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还应结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毕业生能顺利迅速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从大学生自身而言,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关注经济和社会形势,与时俱进,运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面,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提高自身就业率的关键。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

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总之,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一所高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此问题,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市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一、近年就业政策与形势——就业心理的社会母系统分析近年就业政策与形势 就业心理的社会母系统分析 1. . 国际就业形势与中国“入世 影响。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 国际就业形势与中国 入世”影响。入世 影响 “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 报告显示: 亿经济活动人口中,报告显示:全世界 3O 亿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有 1 至 5 亿,不充分就业人口有 7.5 亿至 9 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同大 .,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同时“入世 对中国的劳 入世”对中国的劳 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同时 入世 动力市场造成短期冲击。动力市场造成短期冲击。2.高校连续几年扩招。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势必 .高校连续几年扩招。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 和难度。加之“人世 因素,人世”因素 使我国人力资源在出现就业机会增多的 使我国人力资源在出现就业机会增多的 和难度。加之 人世 因素,同时,就业的难度增大;人才地位提高,伴随着人才争夺加剧; 同时,就业的难度增大;人才地位提高,伴随着人才争夺加剧;计 划配置减少,使市场配置增多等特点。划配置减少,使市场配置增多等特点。3.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部分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力相对滞后。面对这种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力相对滞后。面对这种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一改以 “统”、包”为特征的分配制度为现在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 供 统、“包 为特征的分配制度为现在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 为特征的分配制度为现在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供 需见面”、双向选择 之就业方式,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双向选择”之就业方式 需见面、“双向选择 之就业方式,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

4.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广 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性。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 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 人口聚集不均、

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 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 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
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上述新形势、新情况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们来讲,上述新形势、新情况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们来讲,毫无疑问既 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同时又使他们面对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同时又使他们面对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今日的 大学生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大学生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在一定 范围内自主择业,范围内自主择业,相对的自由与外在的压力都间接或直接地作用于 生活在社会中的大学生就业者的心理内环境。生活在社会中的大学生就业者的心理内环境。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维度——就业心理子系统结构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维度 就业心理子系统结构分析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 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 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 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 第二次心理断乳期 地位,心理延续尝负期”,多重价值观、人”地位,处于 心理延续尝负期,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 地位 处于“心理延续尝负期 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 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的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 他群体明显要低。一般的观点认为 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 他群体明显要低。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 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 卑心理、依赖心理等 ② 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卑心理、依赖心理等”②,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 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各说不一。笔者将各家之言予以梳理,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各说不一。笔者将各家之言予以梳理,归纳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三个大的维度,分别为: 归纳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三个大的维度,分别为: 的三个大的维度(-)认知心理维度(-)认知心理维度

大学毕业生择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大学毕业生择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 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择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 断。就业形势的现

现状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认知程度。包括:第一,就业形势的现状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认知程度。包括:第一,自我认知不准确。一是产生自负;心理。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自我认知不准确。一是产生自负;心理。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的不良印象。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 眼高手低、眼高手低 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浮躁虚夸 的不良印象 二是产 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力评价过低 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 自败的困境之中。第二,对外围环境认知不确切。自败的困境之中。第二,对外围环境认知不确切。对环境估计不足 会出现坐等心理。这种情况通常出现于计算机、通信、会出现坐等心理。这种情况通常出现于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信息 类等一类乐观专业和金融、财经、政法类二类职业前景专业。类等一类乐观专业和金融、财经、政法类二类职业前景专业。这些 专业 的学生思想不切实际,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金钱第~、的学生思想不切实际,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金钱第~、环境条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地方,结果出现了 高不 环境条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地方,结果出现了“高不 的状况。成,低不就”的状况。具有理想化趋向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便会 低不就 的状况 出现决策犹豫心理,从而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出现决策犹豫心理,从而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二)情绪心理维度 1.悲观情绪心理。此种』动理状况主要出现在就业的去向是回 .悲观情绪心理。此种』 生源所在地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大学生,生源所在地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大学生,或一些在学校受处分学生 身上。身上。

2. . 不满情绪心理。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其周围的任何事物或人群。不满情绪心理。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其周围的任何事物或人群。如对所在学校、如对所在学校、市、省不满(包括就业管理政策、户籍限制等)、省不满(包括就业管理政策、户籍限制

等)、对家庭成员的不满(包含对其的指导、干涉,对家庭成员的不满(包含对其的指导、干涉,对家庭的经济条件限 制等)、对周围同学不满(如嫉妒)等等。制等)、对周围同学不满(如嫉妒)等等。视具体的个人的关注点)、对周围同学不满 及实际情况而不同。及实际情况而不同。3 焦虑情绪心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焦虑情绪心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该如何做出 正确的抉择,使这些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正确的抉择,使这些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出现焦虑 不安的心理。不安的心理。

(三)社会心理维度 1.从众心理。随着传媒对社会精英,特别是 数字精英、“管 .从众心理。随着传媒对社会精英,特别是“数字精英 数字精英”、管 理精英”大加宣传,经济价值体现 衡量“个人价值 理精英 大加宣传,“经济价值体现 衡量 个人价值 持过分积极 大加宣传 对 经济价值体现”衡量 个人价值”持过分积极 评价时,容易导致大学生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的创造性,评价时,容易导致大学生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的创造性,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2.攀比心理。它导致不能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公正 .攀比心理。它导致不能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的分析,相互攀比,舍其所长,就其所短。的分析,相互攀比,舍其所长,就其所短。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维度归因分析 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原因分析,首先要在社会(包括家庭、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原因分析,首先要在社会(包括家庭、学校)的场关系和国内就业形势的宏观系统中思考。家庭因素(父 的场关系和国内就业形势的宏观系统中思考。家庭因素(

母期望、父母职业及职业榜样、父母对子女专业及工作的关注、母期望、父母职业及职业榜样、父母对子女专业及工作的关注、父 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父母教育子女 的方法、家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学生对父母的看法与态度等),学 的方法、家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学生对父母的看法与态度等),学),校因素(主修专业、培养方式、对教师的认同、同学朋友的影响、校因素(主修专业、培养方式、对教师的认同、同学朋友的影响、是否恋爱等),社会因素(社会传统的职业评价、社会职业地位、是否恋爱等),社

会因素(社会传统的职业评价、社会职业地位、),社会因素 社会角色模式等),职业信息的效力(信息的有效性程度)社会角色模式等),职业信息的效力(信息的有效性程度)等都构),职业信息的效力 成作用于大学生就业中心理的外在刺激因素;国际就业形势,入 成作用于大学生就业中心理的外在刺激因素;国际就业形势,“入 影响,世”影响,地区分布、行业部门分布与学科结构不平衡及近期教育 影响 地区分布、行业部门分布与学科结构不平衡及近期教育 与就业政策等均是外围的引导因素。与就业政策等均是外围的引导因素。其欢要归宿于大学生内在的因 素,个性特征,与就业有关的能力、兴趣、需要结构、性格特征、个性特征,与就业有关的能力、兴趣、需要结构、性格特征、自我意 识、价值观念、理想、个性专业倾向类型等交互作用影响着大学生 价值观念、理想、的就业心理与行为。的就业心理与行为。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改善与提高

(一)完善自我,塑造自身生存本能 完善自我,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要求大学生 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以平常心面对,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以平常心面对,以保持冷静的思维来进行生 活中所谓重大的抉择。要孕育真、活中所谓重大的抉择。要孕育真、善、美的感受,持有良好心境,美的感受,持有良好心境,构筑完善情绪情感。排除诸如不满、愤感、构筑完善情绪情感。排除诸如不满、愤感、嫉妒、焦虑、恐惧等负 焦虑、

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 就业一终 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一终 生职业”和 一锤定终生 的择、就业观。建立新型就业观,一锤定终生”的择 生职业 和“一锤定终生 的择、就业观。建立新型就业观,强化择 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跳出从众、业的 e 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 理陷讲。理陷讲。

(二)社会、学校等外在辅助作用 社会、1.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 .建立学生 学校支持系统。学校支持系统 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 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进行就业教育和择业指导,开展创业教 不怕挫折,放眼未来。进行就业教育和择业指导,育,增强其创业、竞争、挑战意识。坚持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树立 增强其

创业、竞争、挑战意识。坚持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实 创造性思维 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走 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 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艰苦创业科技创业 自主创业 之 路。2.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 .建立学生 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 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 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境。


下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范文合集

    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对策 【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大学管理心理学论文热点问题。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使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产生了焦虑心理......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李楠 摘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大学生就业难题日益凸显。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就业心理日趋多样化。剖析大学生就业心理,加强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程度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不断的提高。现在上大学的青少年在每年不断的上升中。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每年都有大量的大......

    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鲁焱(辽宁科技大学 招生与就业处) 摘要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在择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毕业生适应职业生活、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必要条......

    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鲁焱(辽宁科技大学 招生与就业处) 摘要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在择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毕业生适应......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江陈宝,朱胜甲)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这些困难,有的来自外部,有的却是自己的就业心态、就业能力问......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国际教育学院 中新1105傅强2011070362 点亮一盏心灯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打开搜索引擎google,在大约15000项“心理高压人群”查询结果中,有一半以上关于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分析及对策摘要:人生逆境十有八九,真正在生活中一帆风顺的人是很少的,生活不可能静如止水,波澜不惊,我们时时都会面对各种变故,常常都会碰到各种厄运和灾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