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含5篇)

时间:2019-05-15 12:0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第一篇: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 要: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日见凸显。研究和解决贫困大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成因的分析

1、自卑与自尊的心理冲突

自卑是人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情绪。自卑是贫困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都是从自卑开始的。自卑感强的学生往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和劣势,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在与别人比较时,总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样就形成了消极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有的贫困生自尊心又极强,他们宁愿贷款、勤工俭学,也不愿接受社会、个人的资助,不愿欠人情债。

2、焦虑与抑郁心理的困扰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情绪反应,是在日常生活中,因预感到困难将要到来或有祸事降临,感到没有把握、无能为力而又无法有效地加以预防和解决,从而产生的一种担心、紧张的情绪。贫困生不仅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还要担心父母由于多年辛苦积劳成疾的身体,同时害怕因学业差而对不起父母的一片苦心。所有这些,使得贫困生精神压力大,形成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的情绪状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现象,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抑郁是一种感受到自己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和自卑等多种情绪体验。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的将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然而,他们又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使他们感到痛苦万分。

3、渴望人际交往与自我封闭的冲突

孤独是指个体因主观上感到受人排斥和否定而产生的情感,是个体违背主观愿望,被动地独立于群体之外而产生的离群的心理体验。贫困大学生虽然渴望人际交往,渴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但多数贫困学生因经济拮据而吃穿俭约,使得他们自惭形秽,不敢轻易和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在一起,更不敢轻易和他们说话。由于害怕遭受挫折和伤害而羞于交际,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愿轻易袒露心迹,渐渐地给人一种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

4、虚荣与依赖心理较强

大部分贫困生能正视贫困,注重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然而也有一部分贫困生,受虚荣心驱使,为了让别人瞧得起,维护自己所谓的面子,求得心理平衡,不惜花重金包装自己,盲目与人攀比;部分贫困生面对父母到学校探望,竟然向同学谎称是自己的老乡,惟恐给自己丢人。虚荣心使他们对金钱的渴望与日俱增,部分贫困生为了经商赚钱而本末倒置,把学习搁在一边,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5、妒忌、敏感与攻击心理较重

部分贫困生不愿提及经济上的窘迫,也最怕同学怜悯或瞧不起他们。出于

自我保护的需要,贫困学生的内心极为敏感、多疑,其他同学无心的说笑,在他们听来就可能是嘲笑;与自己本来无关的事情,他们也会认为同学是在背后议论自己,于是在内心深处重重设防;还有些贫困生心胸狭窄,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和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内心产生对他人的不满、不服气,进而又心生憎恨、妒忌。贫困生的这种消极、冷漠、厌世,在思想上很容易走向极端,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少数学生会产生反社会行为。

二、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1·1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从新生入校开始,学校就要通过各种渠道详细调查和掌握学生家庭的状况,建立贫困生综合档案,包括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心理状况等。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者、学生干部等都要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从不同侧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

1·2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对学习、生活、就业等的重要性,教育贫困大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和人格面对贫困,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1·3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咨询引导贫困大学生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通过个别辅导和行为指导等步骤,分析学生无助、困惑、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环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习生活。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设立网络心理辅导,在虚拟的空间内完成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救助。

1·4加强心理咨询宣传。要营造心理咨询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生从观念上普遍认同和主动接受心理咨询,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2、帮助贫困大学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

2·1宣传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消除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疑虑和不满情绪。使贫困大学生充分认识到高校招生并轨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加深对国家经济状况及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国家对于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政策和学校对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等方面的理解,督促学生正视困难,引导他们正确处理解决经济困难与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关系。

2·2引导和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困难观。教育贫困大学生理性地对待贫穷,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精神,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幸,正确看待贫富和义利,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经济贫困的现象。教育贫困大学生懂得只有摆正心态,奋发图强,德才兼备,自我完善,才能报效祖国,才能最终彻底摆脱贫困的道理。可以定期邀请校友或校外的、一些在生活经历或创业经历上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成功人士来学校进行现身说法,通过他们自身成长过程和不断追求事业的成功经验,教育和引导贫困大学生调整心态。

2·3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是使贫困大学生树立感恩的思想观念,并在实践中努力践行,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和谐思想的人。进行感恩教育,最基本的是对父母感恩的教育。学校和社会要将感恩教育与学习实践“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逐渐使贫困大学生学会知荣明耻、知恩图报,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常怀感激之心和

致谢之情。要教育贫困大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学习机会,培养其珍惜岗位、忠于职守、团结协作、精益求精、具有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的敬业精神,塑造其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的诚信品质,用实际行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将来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2·4树立贫困大学生中成人成才的楷模。要让典型引路,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栏、座谈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对优秀贫困大学生的感人事迹和顽强、豁达、吃苦耐劳、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良好精神风范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和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信心,摆脱困境。

3、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3·1对贫困大学生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要努力营造对贫困大学生理解、尊重和关怀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全体学生中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风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排除虚荣心理的干扰。同时,教育家庭富裕学生,要真诚、主动地和贫困学生交往,热心而讲究策略地帮助他们,言谈举止注意分寸,尊重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其隐私,充分考虑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感受,尽力避免使他们产生被施舍的感觉。

3·2开展适合贫困学生特点的集体活动,实现心理良性互动。根据贫困生的特点、爱好和专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开展一些深入实际、适应竞争、有利于发展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通过建立贫困生自己的社团组织,定期召开贫困学生座谈会、联谊会等,让贫困生敞开心扉,彼此充分交流内心的困惑和感受。还要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实现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性心理互动,达到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使贫困生获得理解、启发和帮助,并借此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其心理危机感。

4、关心贫困大学生的物质需求,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4·1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及各项管理制度。高校要成立专门的助学机构,充分、有效地利用好国家、省和学校的相关救助贫困大学生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奖、贷、助、补、减、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及各项管理制度。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从家庭收入、个人消费和同学评议三方面综合考虑,深入细致地做好贫困生经济贫困的等级(特困、贫困、一般贫困)界定工作,并定期对界定结果进行复核,实行动态管理,在进行各种资助时,要确保重点、补到实处、补出士气。

4·2发挥舆论作用,支持贫困大学生帮扶工作。主动与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联络,宣传贫困生帮扶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慷慨解囊,对贫困大学生献出一片爱心,使贫困大学生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4·3拓宽助学渠道,提供就业支持。面对贫困大学生生活窘迫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贫困大学生的支持应侧重于能力培养和就业信息提供两个方面。政府、学校、民间团体和社会经济主体等部门和单位,应设多种对贫困大学生资助的专项基金,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姚红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养成探究[J].经济师,2006(4).

[2]陈曦.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因与帮护[J].中国青年研究,2005(12).

第二篇: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攀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大学生就业群体中的贫困生的就业压力尤其突出,其就业心理问题也更为复杂。文章对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本文所指的贫困大学生特指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是来自较偏远的农村家庭,或是由于出现重大事故而造成的经济困难家庭。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攀升,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加上高校的办学体制与社会需求的部分脱节,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另一方面,高校的培养体制――并轨制的出台,使得高校学生的培养成本很大一部分由国家完全供给转向了国家和家庭共同负担模式,这使得部分家庭应学生上学出现了负债想象。据统计,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约占20%的学生属于困难生群体,他们中间有近80%的学生出现有不同程度的助学贷款经历或因学费而造成的家庭欠债等现象。这部分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就业心理问题也更为复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不良的就业心理问题:

(一)焦虑

这是由于心理上受到了来自外部就业环境的压力而引起的心理方面的冲突或挫折,其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等。相对于一般大学生来说,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愿望更为强烈,一方面是来源于他(她)们在毕业后就会面临着还贷、还息的经济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来源于心理层面的压力,此种压力大多来自于家庭的期望和自身心理层面的影响,如家庭希望其毕业后尽快能找到一份挣钱的工作,自身也迫切通过积极努力获取工作等。这些过分的心理压力必然会引起某种程度的心理焦虑。

(二)抑郁

抑郁是指在长期持续的精神刺激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一种以情绪低沉、忧郁、沮丧、自责、压抑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状态。就业抑郁心理产生于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屡屡遭受挫折,不为用人单位认可、接受,导致情绪低落、心情紧张而压抑,抑郁寡欢,意志消沉,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了正常择业。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怨天、怨地、怨父母的悲观失落情绪,缺乏继续作战与战胜困难的勇气。有的甚至会表现为饮食失调,身体消瘦,彻底失去继续参加择业竞争的信心,较长时间陷于择业失败事件的阴影中而难以自拔。就业抑郁心理在贫困大学生中表现较为明显。

(三)冷漠

这种心理是由于在就业应聘中遭遇挫折后的一种消极反映。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这部分学生相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对挫折感更为敏感些,抗挫折的能力较弱一些,在遇到应聘挫折后容易产生冷漠心理。其表现为缺乏自信、对事物缺乏兴趣等。

(四)自卑

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或要应聘的职业岗位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就业招聘中缺乏自信,一遇到在应聘过程中的小挫折就以为是自己做得不好或者能力欠缺等。这样会导致他们失去就业的勇气和信心。

(五)幻想

此种心理是指违背客观规律的,不可能实现的,荒谬的想法或希望。由于受到了就业前的应聘挫折,部分贫困生开始产生幻想心理,寄托于有朝一日某个大公司的重要岗位来学校招聘他,而不是脚踏实地的分析自身因素,结合应聘岗位的岗位职责,细致地制定可行的应聘方案。

二、应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第一,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择业技巧的指导,开展对困难生进行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

贫困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与他们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和系(院)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介绍社会发展状况,通过媒体、网络等及时提供人才供求信息,使毕业生对择业环境有全方位的了解。与此同时,还应对困难毕业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如自荐材料的准备、面试的技巧等等。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要对贫困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单独的心理测试,帮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教育他们正确面对择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第二,贫困生家庭要给毕业生减压,帮助其缓解就业前不必要的就业压力。

作为贫困生,其就业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家庭的压力。与出身于富裕家庭学生相比,一方面他们在物质条件方面欠缺,另一方面在就业过程中也不会具备后者所拥有的社会关系,因此,其就业前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作为贫困家庭,要多关注孩子的就业心理,进行适当的心理减压,对于贫困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贫困大学生应多关注就业市场,较早的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自身应自立自强,在校期间要多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应积极利用各种途径了解就业市场需求,明确岗位职责,努力做好大?W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表明,提前做好职业规划的学生要比没有做的同学在就业过程中更能积极主动和自信,就业的成功率相对要高。

第四,贫困大学生要学会做好就业前心理调适。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适的常见方法有:自我转化法、适度宣泄法、松弛练习法、自我安慰法、理性情绪法等,贫困大学生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锻炼,以积极自信的心态面对就业前的各种压力。

第五,政府要多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就业援助。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乎社会的稳定,因此,政府部门应多加强对贫困生就业的援助,建立长期的就业援助机制,形成稳定的就业援助网络,帮助困难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

第六,社会要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平台。

贫困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其成长应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用人单位在用人问题上应保证公平公正,避免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

总之,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政府、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贫困大学生也应多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就业竞争力,多加强就业心理方面的调试,保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

作者简介:

赵燕,刘亚琼,河北省新乐市,河北美术学院。

第三篇: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分析及对策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EDP网站/xuexiao/35852/

通过在厚学网报名学费可优惠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微博http://t.qq.com/zjuedpmd

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分析及对策

【摘要】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不仅承受着经济压力,同时也更容易出现“心理贫困”的现象。高校不仅要在经济上给予其帮助,更要对他们进行“心理扶贫”。本文从共性的角度,对贫困生的心理现象进行剖析,并寻求更好的预防和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心理扶贫。

一、“心理贫困”的定义。

1.何为“心理贫困”。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谢桂阳给出了以下定义:心理贫困,就是指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从而产生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变化。

2.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谢桂阳教授曾对湖北大学185名贫困生和271名非贫困生进行过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同年龄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个性特征和行为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更为敏感、拘谨;在心理健康状况上,他们心理健康水平过低———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性、精神病性的得分明显高于非贫困生。

无独有偶,宁夏大学学生工作部和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在校贫困大学生进行的一次心理调查结果也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堪忧:在217名被调查的贫困大学生中,有73.27%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64.51%的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还有52.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从以上调查结果不难看出,相对于其他学生,贫困学生在人格和心理健康上更容易陷入“心理贫困”中,更容易罹患各种心理疾病。

二、贫困生“心理贫困”的表现。

1.性格问题。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校中,60%的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 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

自卑、敏感、脆弱是一部分贫困生最普遍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会出现三种行为表现:一是通过优异的学习成绩来补偿因贫困带来的心理自卑;二是在盲目的攀比中产生无助感,自愧不如别人;三是逃避离群,仇视社会和他人,在心理极端脆弱的状态下容易采取极端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人际交往问题。

贫困生因贫困而自卑,但又有极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融入集体,被他人接纳和认可,却又不愿接受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有的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而故意疏远同学;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因贫困受到打击,他们一般很少参加需要花销的集体活动,更有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

3.学习问题。

家庭贫困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和更高的期望,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标。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一方面因期望值过高而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许多现实问题很难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而得到解决。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他们除了与别人一样竞争之外,还必须为生计问题而奔波。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使学习压力更大。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强烈的自卑感、极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拘谨压抑的性格、尴尬的人际关系、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学业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就会引发问题行为。在贫困生的问题行为当中,比较突出的除了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失败以外,还有出走、旷课、偷窃、打架等。据统计,因学业不良而留级、退学、结业的学生中,贫困生的人数明显偏高。

三、心理帮扶的渠道。

1.完善勤工助学,提高贫困生自助能力。

现在许多高等院校对贫困生都采取传统的资助方法,从生活费、学费上资助,减轻经济方面的压力,但上述各种手段容易使许多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产生依赖心理。而勤工助学与其他资助方式最不同的一点就是“参与式”,学生不再消极被动的等待捐助,而是靠自己的劳动来自救。勤工助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减轻学习和生活负担,还可以克服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大学生自主、自强意识。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大学生们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角色,在与不同的人和事频繁接触的同时,学会了应付多种多样复杂局面,增加了对社会和人的了解。最关键的一点是,通过勤工助学,贫困生从观念上摆脱了等待救助,学会了平等、积极、主动。

2.消除学校对贫困生帮扶的误区。

(1)对贫困生资助的宣传要合理。

学校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援助时,很容易就把贫困生的资助做成对外宣传的工程,比如邀请受助学生公开谈感受、表决心,公开曝光等,殊不知很容易造成对贫困生自尊心的伤害。这种公开的宣传会使他们的生活状况完全暴露,加重敏感和自卑心理。因此,高校在宣传时应征得受助人同意,尽量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和自尊,以合理的不伤害贫困生心理的方式来表彰献爱心的精神,鼓励受助贫困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2)对贫困生心理问题不能“一刀切”

有些心理问题不光是贫困生特有的,普通大学生群体也会存在类似情况。但有的高校政工干部经常把贫困生置于学校的焦点下,将贫困生与其他学生区别对待,放大贫困生身上出现的问题,殊不知这样对他们是一种很大的心理刺激,非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3.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

(1)建立一支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创新心理辅导模式。

高校应建立一支以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为主体,政工干部、辅导员为辅助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分清职责,各司其职。同时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在心理教育模式上一方面要秉承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另一方面要探索创新的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

(2)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多开设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让他们知道自己需要改变的心理特点以及引起这些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学会如何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完善应对的方式。

(3)加强贫困生回报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有些贫困生在得到学校或社会的帮助后,对赞助人却很冷漠,也没有回报社会的意识。这给学校对贫困生回报社会的思想教育提出了要求。学校应有意识地将支助活动加以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丰富回报社会的途径,例如参加志愿活动等,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在奉献社会中升华自己。

四、结语。

总之,对于贫困生而言,助困与育人不能相脱节。如何强化育人环境,形成和谐成长氛围,注重贫困生人格培养,这需要社会和高校不断地努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宫龙江。贫困大学生双重倾向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2]尹春苹,胡苹,吴永祥。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7,(3)。

[3]徐克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第四篇: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2007-11-02 19:38:17作者:Internet来源:互联网文字大小:【大】【中】【小】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择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形式。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对其择业行为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1]。健康的求职心理是打开就业成功之门必不可少的钥匙。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择业自卑感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择业问题上,自卑感强的人表现为对自己的潜能优势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这是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的消极心理。部分大学生过低地估价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择业过程中自己拿不定主意、犹豫、退缩、信心不足,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不敢说“我能行”,而总是“试试看”,当遇到几次求职挫折后,更是萎靡不振,自我封闭。

1.2 择业焦虑毕业分配制度改革使大学生求职择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面。而对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便越重。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如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而感到胆战心惊;有的因性别、学历层次等而不敢大胆求职;有的因自己学习成绩不佳烦恼;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紧张。毕业前夕,过度焦虑,如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则会严重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求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1.3 茫然心理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在历经十余载寒窗苦读之后,渴望在社会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位置,但自己究竟能够做什么心里却不清楚。部分大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对一般用人单位不屑一顾;还有一些大学生过低估计自己的水平,对自己缺乏自信,优柔寡断,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在就业的过程中,都容易引起大学生职业定位的偏差,出现好高骛远或者悲观失望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就业的选择[2]。

1.4 择业嫉妒心理择业嫉妒心理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等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绪。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嫉妒心是市场经济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势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贬低、诽谤以至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在求职问题上嫉妒心理表现如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转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态。甚至为不让他人超越自己,而采取背后拆台等不良手段。他人成功了则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以发泄自己的恼怒。在择业中嫉妒心会使人把朋友当对头,使朋友关系恶化,人际关系紧张,当然也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

1.5 盲目攀高心理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盲目攀高,即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够准确,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素质和条件,一心追求大城市、高报酬、条件好的用人单位。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是德才兼备,所以求职中不肯“屈就”,对稍有不对胃口的用人单位就抱着拒绝的态度,结果是机会错过,难以择业。或者是毕业生没有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只是想找待遇或工作条件最好的单位,而不顾自己的专业或自己的某些缺陷是否适合这一行业。

1.6 消极依赖心理在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赖自身的努力去

赢得用人单位青睐,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3]。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择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制度的改革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学生分配制度被彻底打破,但是,人们已经习惯的包分配的观念还依旧存在,“自主择业”的择业观念还没有完全被家长及大学生所接受;又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与单一的就业观念的矛盾日趋突出,同时旧的择业观念仍然左右着部分大学生及家长的思维,从而造成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偏差,产生心理问题。

2.2 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由于新的就业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渗透到了大学生就业领域,双向选择过程中凭关系择业还有一定市场,“优生优荐”,“优生优选”的原则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出现优生不一定有好单位,差生凭借关系照样能找到好单位的现象,这些现实存在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2.3 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些家庭在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支配下,为上大学的子女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就业蓝图,并千方百计地帮助子女安排工作,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选择的职业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报酬高,无风险又稳定。这种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子女安排一切,往往不考虑子女的主观愿望和个性特点及能力特长,由于家长和子女思想得不到统一,或者家长的行为与学校的教育相矛盾,往往导致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理。

2.4 就业指导工作的滞后一些学校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传授,放松了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忽视了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分析和研究,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2.5 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强,他们或者心理发展不成熟,承受不起挫折与失败;或者由于不努力,学习成绩差,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实践经验;或者由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道德修养差,胸无大志,只考虑眼前利益;或者由于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些素质的欠缺导致竞争实力欠缺,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造成求职过程中一些心理障碍的发生[4]。对策

3.1 更新择业观念,正视社会现实大学生中诸多心理障碍往往是由于择业观念不正确而产生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择业中,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关系。在注重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要;其次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思想,对于毕业生,不必向以往那样看重毕业时的第一次就业,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流动日益频繁,人们择业的空间和选择余地也在逐步地扩大;第三,择业时,应该把用人单位的环境是否具备一个有利于个人健康发展作为主要考虑因素。毕业生的眼光不能仅仅停留在用人单位的待遇方面,而应该结合自身特点,考虑用人单位是否具备个人潜能发挥的空间。正视社会现实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机会也在增加。我国目前的经济、教育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的多的该病患者用此药进行治疗,并对所获得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推断,以95%以上的置信度推断此药对该病的治疗效果如何,其结论才能令人信服。

2.2.2 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 统计学的教与学,一般都是从正面入手,学习者只知道一些常规的做法,但一碰到实际问题与所学的内容不完全一样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常常是生搬硬套。然而,当教学过程中,不仅从正面讲授,还注意从反面揭示误用统计学的案例,可使学习者“吃一堑长一智”,痛定思痛,立志认真学好统计学,转被动学习为主动钻研,勤

于动脑,勇于实践,效果必然明显。这就是“逆向统计教学法”成功之奥秘。

2.2.3 从简单思维到复杂思维 美国于1958年开始在外科手术中采用麻醉剂氟烷,到1962年突然掀起一场**—— —麻醉剂氟烷有严重的副作用,导致部分患者病情恶化、发热、肝脏大片坏死而死亡。这关系到麻醉剂氟烷能否继续使用!这场**产生于简单思维,因为某些人仅根据部分病例的表现得出了虚假结论。后来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将各种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限度,借助统计学考虑问题的均衡性和系统性,从而平息了**,体现了复杂思维的价值。

2.2.4 从横向思维到纵向思维 当人们希望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时,不仅要进行横断面研究,还需要进行纵向追踪研究。因为横断面研究只能揭示事物之间的静态联系,而且,有些观察到的联系可能带有一定的假象,甚至说不清楚谁是原因,谁是结果。纵向追踪观察,则可以比较真实地展现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例如,同时调查15~25岁的一群人的身体发育情况与对一群15岁的人连续观察身体发育情况10年所得的两批调查数据,其结果和结论可能相差很多,前者的结论仅供参考,若质量控制做得好,样本足够大,则后者的结论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对未来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统计学三型理论[3,4]

3.1统计学三型理论概述 进行生物医学科研工作离不开统计学,而要想把统计学应用正确,又离不开正确的统计思想。正确的统计思想由前述的“八性和八思维”组成,其精髓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事实上,很多与统计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均以“表现型”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表现型常常带有假象,直接依据“表现型”去盲目套用传统的统计学教科书上的“标准型”,十有八九会出错,因此,要想正确运用统计学,必须弄清反映“表现型”本质的“原型”,将“原型”正确转变成“标准型”后,就很少会出错。这样一种由笔者创立的可有效解决问题的新理论,被称为“统计学三型理论”[3,4]。

3.2 统计学三型理论应用举例 统计学三型理论听起来好象很抽象,其实,它却非常具体、实在。请看来自生物医学科研的两个简单实例,不仅很容易理解这个理论,而且会发现此理论大有用武之地。

例1 某研究者希望考察A、B两药物升高白细胞的疗效,以用药前后白细胞的改变值作为评价 疗效的指标,设计了如下的4个组,每组用20只小鼠,观察白细胞的数值。第1组:空白对照组第2组:单用A药组第3组:A、B药联合使用组第4组:第3组的空白对照组请问:这样设计实验错在哪里?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 这位研究者给出了该实验设计的“表现型”,它不能很好地实现原先的研究目的。事实上,完全没有必要设置两个空白对照组,白白地浪费了20只小鼠。事实上,要想揭示A与B药联合使用后是协同作用还是拮抗作用,不仅需要A、B药联合使用组和单用A药组,还需要单用B药组,故与本实验研究对应的实验设计的“原型”为下面的结构: 第1组:空白对照组 第2组:单用A药组第3组:单用B药组第4组:A、B药联合使用组若确实按此“原型”所决定的结构去做实验,各组均有20个白细胞的改变值,如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呢?很多人又盲目地去套用传统的统计学教科书,认为这是一个“单因素4水平设计定量资料”,便不假思索地选用“单因素4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此资料。这样做仍是被表面现象迷惑住了,因为4个组可能会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真正的单因素4水平设计;第二种是两个或多个因素水平不完全组合而成的四个组;第三种是两个各有 2水平的因素的水平全面组合而形成的四个组。只有弄清究竟属于这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才能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予以处理。本例属于第三种情况,将这个“原型”正确地转变成对应的“标准型”后,其结构见表1。

表1 A与B药单用及联合使用的实验设计模式(略)

表1的结构在统计学上被称为两因素析因设计或2×2析因设计,若其定量资料满足参

数检验的前提条件(通常为独立性、正态性和方差齐性),应选用两因素析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资料为宜,否则,需要寻找合适的变量变换方法,若变换后的数据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再对其使用前述方法处理。例2 某临床医生收集到一组临床资料,见表2。该医生用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 t 检验对表中的8组数据进行了两两比较,试问这样做其错误的实质是什么?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 显然,表中的定量测定结果受到两个实验因素(组别与时间)的影响,而成组设计定量资料的 t 检验通常只适合处理单因素两水平设计(或叫成组设计)定量资料。换句话说,原作者将该资料人为地拆分成多个单因素两水平设计定量资料,割裂了整体设计,每次分析资料的利用率很低,又无法考察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故结论的可信度降低。其错误的实质是不认识该定量资料所对应的真正的实验设计类型是什么,仅根据“表现型”去盲目套用统计学教科书上的“标准型”,从而犯了严重的错误。那么,该定量资料所对应的“原型”究竟是什么? 改变一下列表的格式,就很容易辨别出其“原型”,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胃电图平均波幅比较(略)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胃电图平均波幅比较(略)

“组别”是实验分组因素,即全部患者被分成互相独立的两组,而每组中的每位患者都要在4个不同时间点上被重复观测“胃电图平均波幅”的数值,各组患者在“测定时间”这个因素上被重复观测,而且,整个实验涉及两个实验因素,故此表格所对应的实验设计叫做“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表3的结构既是该实验所对应的“原型”,也是其“标准型”。若其定量资料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通常为独立性、正态性和方差齐性,但重复测量资料不满足独立性,需要用高级统计技术予以处理),应选用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处理资料为宜,否则,需要寻找合适的变量变换方法,若变换后的数据满足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再对其使用前述方法处理。值得一提的是,术前的测定结果在两组中应相等,否则,没有可比性。若确有差别,可将其视为“协变量”,采用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两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一元协方差分析方法处理此资料更为妥当。以上通过分析两个简单的实例可知,统计学三型理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研工作都密切相关,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与统计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几乎都可运用此理论作出合理的解释或找到正确的处理方法,有利于提高统计学的正确运用水平和科研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Geng Z,Jin H.The causation inference of stat

istics.In: Fang JQ,Lu Y.Modern medical statistics.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02: 512-534.Chinese.耿直,金华.统计因果推断.//方积乾,陆盈.现代医学统计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512-534.2 Hu LP,Zhang TM.Analysis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findings and research papers in China.Ke Xue Guan Cha.2006;1(4): 9-19.Chinese.胡良平,张天明.影响我国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质量的要因分析.科学观察.2006;1(4): 9-19.Hu LP,Liu HG.Triple-type theory of statistic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of biomedicine.Zhong-hua Yi Xue Za Zhi.2005;85(27): 1936-1940.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胡良平,刘惠刚.统计学的三型理论及其在生物医学科研中的应用.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7): 1936-1940.Hu LP.Application of triple-type theory of statistics in ex-perimental design.Beijing: People's Military Medical Press.2006.Chinese.胡良平.统计学三型理论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Correspondence: Chuan-yue NIU,MD,Professor;E-mail: zhooushi@163.com;Blog: zhooushi.blog.163.co

现象,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令每一个人都满意。因此,大学生必须从实际出发,更新择业观念,正视社会现实。

3.2 树立择业信心,积极参与竞争自信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也是择业成功的前提。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把客观条件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树立择业信心。这就要求大学生平时就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把握好每一次机会,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择业中充满自信,积极参与竞争。

3.3 培养独立意识,提高承受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心理思想等方面都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对于择业中所产生的心理障碍,最主要还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平时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特别在面对挫折时,要善于积极调整自我的心态,客观分析,积极进取[5]。

3.4 加强就业指导,开展心理教育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问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就业政策的不了解,对求职择业的环境不熟悉,盲目择业,造成了心理失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一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介绍社会发展状况和就业形势,并对其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其全面认识与理解政策和就业形势,掌握求职中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二要进行榜样教育,既要在往届毕业生中寻找艰苦奋斗、业有所成的榜样,又要在应届毕业生中树立意志坚定、自愿到基层工作的榜样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三要早抓、齐抓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应从学生走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抓起,它不仅是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而且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全体教、职工,尤其是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了解学生与就业的关系,社会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尽早树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同时,学校要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了解掌握择业阶段毕业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好择业前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6]。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3.5 心理调适方法

3.5.1 自我心理暗示自我心理暗示是利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对自己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自我心理暗示,大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择业中大学生可以经常用一些诸如:“沉着、冷静”、“谦虚”、“我一定能行”等简短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调节自己的情绪。

3.5.2 适度宣泄法适度宣泄法是通过某种途径把内心的冲突发泄出来,以使心理得以平衡。当感到紧张或焦虑时可以进行适度宣泄,向老师、同学、朋友倾诉自己的忧虑和不满,也可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消除心理压抑。

3.5.3 放松训练法放松训练法是通过练习,学会身心放松的方法。大学生可以利用某一物件来发挥自我想象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使自己的头脑清醒、心情愉悦,该法可以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反应,如焦虑、紧张、头痛等。

3.5.4 注意转移法注意转移法是通过转移注意,使个体的注意力由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的一种方法。为此,大学生可以有选择的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活动中,使自己没有时间沉浸在那些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良情绪中。

第五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黄 丹1 汪 维2

(1.广西师范学院 社科部,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高校工委 组织部,广西 南宁 530021)

[摘 要]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高校中所占比重较大,他们当中的很大部分存在自卑、抑郁、冷漠、焦虑、内疚、敏感等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产生这些问题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还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研究具有针对性的策略,是目前高等教育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2528(2008)02-0081-03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困难家庭的生存生活问题,对从经济困难家庭中走入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制定了许多救助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大学生的生活难题。但从高校校园生活的实际来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发生事故的比重仍然较大,有的甚至非常严重。针对事故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很多事故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所以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研究切实可行的对策,是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1.自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在自身能力、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容易产生自轻、自贱、自鄙的情感体验,对自己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否定自己的长处或对自身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他们常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等心理特征,行为中较多采取逃避方式。

2.抑郁。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情苦闷、思维迟钝、行动迟缓,常感力不从心、,因而少言寡语或整日沉默不语,伴随有失眠等不良反应。抑郁状态常使这些大学生感到生活和生命本身都没有意义,产生强烈的无助感,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或行为。

3.冷漠。生活困难常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形成挫折感。面对挫折,他们往往感到无能为力,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表现为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无动于衷,无论是悲、欢、离、合、爱、憎等都漠然视之,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闭,在心理上采取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缺乏人生理想和生

活目标,消极地对待人生和学习、生活中的一切。往往不愿进行抉择和竞争,缺乏责任感和成就感,人际交往困难。

4.焦虑。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我们曾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做过一项调查,题目是:“请你写出最近一段时间(近2 周)内最关心或最担忧的事情。”结果有71.9% 的学生最担忧自己的家庭生活出现困难,担心家人病情加重等。持续长时间的焦虑会破坏人的免疫力,导致各种身心疾病发生,必须引起重视。

5.负疚。面对艰难的家庭生活条件,很多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负疚感,他们觉得自己不仅不能帮家里减轻负担,还要花钱读书,对不起坚持劳作的双亲。如果在学业遭受挫折时,这些学生的负疚心理往往更为强烈,常陷入深深的自责,觉得辜负了家人的期望。当负疚感过于强烈时,就会引发其自卑、抑郁、焦虑等系列心理问题。

6.敏感。敏感心理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非常普遍。因为他们经济困难,对与钱有关的事情十分敏感,他们不愿让同学知道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希望因贫穷而成为需要照顾的人。因为这会让他们心理不平衡,在同学面前产生不平等感。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之所以产生上述的心理问题,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经济压力较大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常常靠举债借款缴纳学费以维系学业,因此,他们在校期间总想千方百计寻求机会打工挣钱,同时又要拼命学习,以期得到较高层次的奖学金。这使他们经常陷入一种想打工又怕耽误学习,既要学习又必须打工挣钱的矛盾之中。特别是因打工而使学习成绩下降,自己在班级成绩排名后移时,这种矛盾冲突更为激烈。

当然,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来到高校后,通过组织获得了一定的助学贷款,但是贷款的偿还压力将伴随他们走完大学学习的全部过程。久而久之,无法解除的压力很可能使他们的心理受到不利影响。

2.学习适应能力差

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中学阶段为班级的尖子学生,学习成绩出类拔萃,曾受到同学的仰慕、老师的钟爱,但进入大学后,竞争激烈,很多学生由中学的优秀生或尖子生变为大学的普通生,心理开始失衡,加之不能较快地转变自己的角色,调整心态,造成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的困惑。此外,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许多来自落后地区,以往落后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很难适应高校自主的学习方式,他们对新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在一定阶段内难以适应。

3.社会支持相对匮乏

社会支持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有着重大的影响。高校学习生活压力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其特殊的情况,将承受更大的压力,更需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社会支持。但是,高校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相对疏远,这使远离家门的学子缺少精神依托,加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交能力较差、心理闭锁、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等,他们常常不易寻找到倾吐心声的知己,思想得不到交流,心中的郁闷、不满和不安无法很好地得到宣泄。

4.就业压力沉重

国家实施双向选择分配制度以后,大学生开始自主择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曾经的“不管吃多少苦,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改变现状,鱼跃龙门”的梦想开始破灭。1999 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加之社会机制还不够健全,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存在许多不公正的现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5.受到社会上部分人的歧视

在大学校园里,广大师生对困难生都给以真情关爱并无私相助。但在社会上,困难学生常常受到社会上一些人的奚落、嘲笑和歧视。而他们中的一些人对“金钱至上”的社会不良现象又表现出一种蔑视甚至仇恨的态度,社会现实与他们主观意识间的冲突加剧了其人格与心理健康的负性改变。

6.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儿童最初的社会天地,对儿童早期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其父母往往受教育程度不高,因此对子女的教育和引导方式缺乏科学性,这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早年的人格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大量的心理咨询实践已充分

证实这一点,心理障碍较为严重的学生在回顾早年生活时,大多数都谈到了父母对他们童年心理的消极影响。

三、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由于引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

1.社会方面

为减轻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应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学校发放奖学金、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国家发放困难补助等政策措施。特别是针对目前社会资助体系不规范,建议通过适当方式合理规范,建立新的资金分布格局。可根据各高校学生具体状况,公平合理地进行资金的再分配,从宏观上把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同时,建立相应的救助团体,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其提供合适的助学岗位,帮助其通过自主行为摆脱贫困。此外,团体还应面向全社会为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职业介绍的同时发展自身的产业,以兴办产业的方式为其提供部分助学岗位。

2.学校方面

首先,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2001 年3 月,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因此,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建立一种教育与发展为主导、咨询与干预为辅的心理健康目标模式,提高经济困难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意识,使其树立自助性指向的健康新概念是解决其心理问题的重要举措。具体来说,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同时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健康中心等方式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等等。

其次,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有助于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我国高等院校对学生的管理主要通过学年制进行,基本上不允许在校学生工读交替(一段时间学习,一段时间打工),也不允许兼读(一边学习,一边打工),本科四年是以脱产的形式安排学业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原有的学制上有所突破,有限度地引进了学分制,但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学分

制。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对学生的在读年限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只是对在校修习课程所积累的学分有规定,时间上无硬性要求,实行弹性学分制。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对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很有意义。因为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允许学生保留学籍,停学一至二年后再恢复学业,对提前修满学分的学生也允许提前毕业。

再次,经常举办一些团体互动活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初入大学,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是其形成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互动性集体活动,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消除陌生感与恐惧感,为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3.家庭方面

人格心理学家认为,家庭教化对孩子的“本体安全感”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父母,应该在关心子女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多地关心其心理的需要,转变教育方式,多与子女沟通,建立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给子女在心理上提供一个稳固的精神寄托,保障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4.个人方面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是焦虑、抑郁、强迫等。他们除了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疏导和治疗外,自身也应积极进行日常性的自我心理调适。

首先,确立适合自己的新的奋斗目标。许多大学新生入学后,往往缺乏新的奋斗目标,容易产生迷茫感与失落感,极可能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和疾病。所以,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应确立一个新的学习奋斗目标。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这样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削弱心理问题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同时,也会产生强烈的内在驱动力,促使人变得积极向上,更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

其次,要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对于因学习紧张、生活贫困、就业困难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应勇敢面对,泰然处之。要保持心态的平衡,遇到问题,应始终以乐观、坚强、自信的态度对待生活。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以一种自信、坚强、乐观的精神面貌面对生活,是有助于及时调整心态,从心理困境中走出的。要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和抗干扰能力,树立远大的目标,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人格修养。

第三,积极转移注意力,学会自我宣泄。转移注意力,是有助于摆脱心理困境的。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人一旦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面对新事物,心情往往会逐步开朗,有利于减轻和消除心理问题,走出心理困境。例如,当心情抑郁时,可打打球、散散步、找知心朋友谈心等。焦虑时,可找一部自己喜爱的休闲文学作品或影视看看。家庭经济大学生还应学会自我宣泄,对经常产生的不满、愤怒与痛苦情绪应积极加以宣泄释放,以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态平衡。

选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年第2 期(总第110 期)2008

下载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培训作业之专题讨论 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海原县李旺镇教委买玉忠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一、近年就业政策与形势——就业心理的社会母系统分析近年就业政策与形势 就业心理的社会母系统分析 1. . 国际就业形势与中国“入世 影响。 据国......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问题分析及对策.txt有谁会对着自己的裤裆傻笑。不敢跟他说话 却一遍一遍打开他的资料又关上。用了心旳感情,真旳能让人懂得很多事。╮如果有一天,我......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推荐阅读]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要求及一步扩大,但社会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为进一步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与就业心......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因素都有关......

    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鲁焱(辽宁科技大学 招生与就业处) 摘要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在择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毕业生适应职业生活、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必要条......

    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鲁焱(辽宁科技大学 招生与就业处) 摘要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在择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毕业生适应......

    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

    论文常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以下是由 摘 要:近年来,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