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及对策
强智利
(西安培华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 陕西西安,710125)
[摘要]考试作弊现象源远流长,它伴随着考试制度的出现而出现。当今,考试作弊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校园里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蔓延,已严重危害到了高校的教育评估体系。文章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分析,提出了有效遏制考试作弊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考试作弊 心理分析 对策
On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cheating in examinations
QIANG Zhili
(Depart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Xi’an Peihua University, Xi’an
710125,China)
Abstract:
Keywords: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每次学校的期末考试都会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考试作弊现象一次次考验和冲击着每一位学子的心灵。当前考试作弊现象在社会各类考试中普遍存在,同样在高等院校里也不例外,所谓“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就灵”,诸如此类的课桌文化段子恰恰折射出了校园作弊这一现象及其背后复杂心理。考试作弊的不利影响是众人皆知的,在高等教育中,它不但影响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影响对学生评价的公平性,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一所学校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更影响社会的诚信建设。对大学生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作弊的负面心理效应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成长极其不利。所以,下文我们就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动因以及如何看待和克服做一简单的探讨。
一 考试作弊行为及其危害性
考试作弊行为是考试行为中的一种特殊行为现象,是参与考试的行为主体在执行考试过程中因主观故意而产生的直接破坏考试目的,严重影响考试功能与作用的正常发挥,虚假反映对象在特定知识经验信息的传承中的效果和质量、品德养成性状、技能能力具备状态、身心发展状况,导致考试结果失去特定信度和效果,要求偏离理论假设的行为。它是一种不良道德行为,是与行为主体个性品质中不良成分相关联的、受不纯动机驱使的逆常规行为的爆发,考试作弊行为是一种同考试本身相拮抗的行为,是对考试内容、形式、方法等的消极否定。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高等学校考试制度的逐步完善,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手段也越来越高超,方法越来越巧妙。常见的有:夹带、偷看与考场交流、换卷、传递、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作弊、代考、托人情、找关系等方法。
二 考试作弊行为的危害性
少数学生在严肃的考试纪律面前出现违纪作弊现象不仅妨碍着学生个人学习质量的提高和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还对于正常的教学秩序和优良学风建设起着显著的破坏作用,对学校教育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作弊行为破坏公平竞争的原则,使考试的衡量功无法正常发挥。考试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成绩代表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是对学生学业的一种评定。同时考试具有教学信息反馈功能,把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手段,取得教学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主客体的双边互动关系。作弊使考试的衡量功能无法体现,让学生漠视规则、践踏学校管理规范。
作弊行为易损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养成个体冒险和侥幸心理,造成急性人格。考试作弊者无论是被发现受到惩罚,还是侥幸过关,靠不正当的手段得到本不应该得到的成果,都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消极而恶劣的影响。受到惩罚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会影响到学生一生的人格发展;侥幸成功则可能会使学生染上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市侩心理和利己主义思想。而且就作弊行为的本身来讲,学生践踏学校管理规范,走出校门后就可能漠视法纪法规,乃至以身试法。
作弊行为严重败坏学风,破坏诚信原则,引起大学生的道德缺失。好的学风对学生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考试作弊则是对这种价值观和情感的污染和败坏。靠作弊获取高分,其他人就会产生不平衡的心理,有形无形中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弊成功者,得到了超额利益,刺激和强化了其他同学的作弊心理动机,致使相互仿效,引起作弊之风蔓延,结果败坏学风,学习风气就会汉化,从而走向思想道德教育的反面,破坏了学校精心营造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学习风气。
三、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分析
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功利心理。在现在的高等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下,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在评优、评奖、入党、毕业就职、考研时能否被录取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虽然教育部和各高校对考试作弊行为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但仍有学生铤而走险。
2.侥幸心理。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人群中,只有0.5%的人被发现。许多参与考试作弊的学生觉得,考试中既然能够作弊,又不会被发现,还可以得到好一些的成绩,当然可以试一下。另外,由于各高校加大了严肃考风考纪的力度,对作弊学生的处罚比较严重,所以,监考教师面对考试作弊的学生时,不免心生慈悲,怕学生因考试作弊被退学而影响其一生,对考试作弊的学生采取了查而不报的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在大学生考试作弊中希望侥幸逃脱的心理。
3.从众心理。事实上,在考试作弊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在复习之初并没有想参与考试作弊。但是看到别的同学作弊,特别是一些平时学习不认真的同学,因考试作弊侥幸逃脱而取得好成绩,认为自己不作弊是一件十分吃亏的事情,于是加入到了考试作弊的队伍中。
4.“助人为乐”心理。高校的考试制度不同于高考,对于及格以上者并没有名额限定,所以有些大学生对同学抄袭自己的答案并不介意,相反还会得到抄袭者由衷的感谢。出于这样的原因.“助人为乐”者出现在作弊者队伍中。“助人为乐”者把助人为乐的精神发挥到极致时,甚至可以充当“枪手”的角色。
5.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原指人们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心理状态,逆反心理的高发年龄段为青少年期。大学生正处于逆反心理的高发年龄段上,他们希望摆脱父母、师长与规章制度的控制和管理。他们中的一些人对于学校制定的考场规则和教师提出的不得作弊的要求持强
烈的排斥态度,总觉得考前老师说得太多,考场又管得太严,因而以考试作弊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6.猎奇心理。应试教育体制的特点就是唯分数论,分数成为衡量一名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无论是从价值观念上还是个性心理健康的水平上,都比较容易偏离社会日常标准。因而,一些大学生会感到生活了无兴趣,觉得读了那么多年书,还不知道作弊有何体验,是一种遗憾。于是,为了追求刺激,便会以作弊取乐。
7.投机心理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有的学生为了省去秉烛夜读的辛劳,对将来有用的、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就多学、苦学,而自认为无用的课程则不愿学。可又想获得好成绩,便只能靠投机取巧,蒙骗过关。
8.冒险心理。在近些年的高校招生录取中,各地考生的成绩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人校后虽然也努力学习,但仍然出现了多门功课虽历经考试、补考、重修仍不能及格的局面。按高校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这样的学生只能留级或退学。于是,便产生了“与其坐而待毙,不如背水一战”的冒险心理。
9.厌学心理。受学非所用或上了大学可以松口气之类思想的影响,一些平时学习不努力的学生,把时间荒废在上网、谈恋爱等事情上,日积月累,学习上欠债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在考试时凭真实水平难以过关,但为了混个文凭,好“对得起”家乡父老,就采取了作弊一策。
10.“合理化”心理。有些学生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如家庭、自身疾病、意外事件等因素的干扰,自己的学习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担心考试会不及格,基于特殊情况下的“合理化”借口,偶尔采取考试作弊行为。
四、应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策略
当然,大学生作弊有其一定的社会客观因素,如社会大环境不正之风的影响、高校现行教学考试模式的陈旧、监考教师执行不力、学生评价体系的不科学等,但是大学生应该如何从自我认识和心理调节做起,警惕作弊心理的出现和作祟呢?
1、不断强化良好的自我意识,塑造诚信人格
所谓自我意识,简单的讲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学生良好自我意识应当包括自知、自爱、自尊、自制等。自知,指人应有自知之明,也就是
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这就需要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自爱,就是悦纳自己、保护自己、重视身体健康、珍惜自己的品德和荣誉,以赢得别人的尊敬和友情,并能善于适应现实环境,力求自身的发展和学习的进步;自尊,是人的基本动机之一,人的能力有大小、地位有高低,但在生活和工作中应与别人居平等的状态,表现出不退缩、不畏惧、不妄自菲薄,要做到谦而不卑;自强,是心理健康之本,也是立身之本。尤其是当今大学生,一定要自我肯定,相信自己,在纷繁多变的环境中,能够自我成长、自我实现,无论要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轻易放弃,轻而言败;自制,就是不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能独立地做出决定,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大学生只有不断在平时的生活中完善自我意识,树立乐观、成熟、诚实的品性,才能达到完美人格的塑造。
2、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动力,学会学习,注意平时积累
大学里学习目标的明确是至关重要的。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习动力的的提高和学习热情的激发。大学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被灌输和积累,而是学会学习、掌握自学的技巧。很多大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效果不佳往往都是因为没有学会学习。简单的死记硬背、临阵磨枪并不是最理想的学习方式。合理的学习应当遵循一定的心理学规律,比如记忆就有一个认识、保存、再认识的过程而且全过程伴随有遗忘,大学生怎样才能遵循记忆遗忘的规律进行学习、合理安排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大学生注意的事情。只有平时认真学习,遵循学习的规律,做到循序渐进、厚积薄发,才能使自己树立自信,笑对考场,而不用去作弊。
3、注意对考试认知的调整,理智看待考试及其结果
心理学研究发现,应激和挫折本身并不是导致情绪障碍和行为偏差的直接原因,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看法、解释、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的直接原因。很多大学生对考试的本身以及考试不及格等引起的后果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考试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考试失败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考试失败会对不起父母朋友、一次考试失败就意味着前途就彻底黯淡等等。种种的认知偏差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转变和矫正。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吸取其中的营养,比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顺
其自然,为所当为”、“谋事在人、成是在天”、“阳光总在风雨后”等等。都是具有智慧性的。大学生如果能合理的转变自己绝对化的、以偏概全的认识事物的模式,那么,他就能够有很好的心态面对考试及面对考试的结果。
4、做好考试期间的良好心理维护和保健
很多大学生在考前有考试焦虑、考场恐怖等心理问题,所以做好考试期间的良好心理维护,确保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去参加考试,从而避免作弊念头的产生和行为的发生是非常有必要的。考试期间良好的心理维护可以通过自我鼓励、自我积极暗示、科学用脑、有效利用生物节律安排复习、劳逸结合、加强运动、焦虑时转移注意力、学会放松、积极咨询求助、合理用药等一系列心理自我保健、心理咨询甚至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玉杰,等.学生考试作弊的根源与对策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5)
[2]李春生.大学生考试作弊与诚信教育[J]_当代教育论坛,2005(4).
[3]曹汉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教育心理学分析[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报,2001,(9)
[4]王维勤.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透视[J].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003(9).
第二篇:在校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分析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在校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马艳华 宋瑜 齐璐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7期
摘 要:高校考试中作弊现象,不但不能使考试达到预期目标,而且违背了公平、公正的考试原则,作弊风气影响到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掌握,导致学生学历与能力不符,严重危害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的社会评价,危害社会公平和诚信。因此,在教学中要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加大诚信教育力度、健全考试制度、从严治考,做到不留死角,不给作弊留机会,建立诚信记录,从机制上杜绝学生作弊。
关键词: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b)-0233-01
考试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有发生, 高等学校的考风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又一难题, 严重制约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如何端正考风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有必要对其发展规律进行探讨和研究,找出更加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
1.1 主观原因分析
造成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平时学习不努力、不刻苦,考试时临时抱佛脚。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进入大学以后学习、生活相对自由化,没有了高中时学习的紧迫感,缺乏对学习的自我管理。但究其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侥幸心理
有部分学生以为自己具备高超的作弊手段,监考老师发现不了;或者认为即使被监考老师抓住后求求请老师也会网开一面。基于这些想法,他们认定自己不用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备考就能取得好的成绩从而加入了作弊的行列[1]。
(2)投机心理
部分学生考上大学后,学习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热衷与参加各种协会和活动,把大量的时间投到玩游戏、谈恋爱、泡网吧上,甚至把学习当成次要方面,过度的放纵自己,快到期末考试时又无从下手,便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想利用各种作弊手段通过考试[2]。
(3)由认知错误产生的错误的竞争心理
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稍好,不存在考试挂科的压力,但是为了评奖学金或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甚至有些同学觉得有人考试作弊没被抓,如果自己考试不作弊就吃亏等不正常的竞争心理而加入作弊的行列。
1.2 客观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客观原因有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
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呵护使得孩子养成了坐享其成的习惯。另外,家长普遍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给大学生过大的压力和过高的期望是他们作弊的另一个原因。部分学生家长过分看重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对子女制定了较高的标准。有些学生为了提高成绩、完成家长的期望、逃避家长的训斥而在考试中采取作弊的方式。
(2)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也是引起在校生考试作弊的外部原因之一。首先,高校教学管理不尽完善,有些考试制度的可执行性不高,这些弊端自然给学生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和环境;其次,高校个别教师在进行监考时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监考,给伺机作弊学生创造了机会。
(3)社会因素
考试作弊虽然是一种校园现象,但在社会上却也频繁发生,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校园内的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作弊现象的发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一,在社会上各种投机钻营、弄虚作假的现象屡屡发生,严重导致了社会道德的快速下降和社会诚信的丧失。大部分在校生的判断力还不成熟,极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第二,部分单位在人员聘用时过分重视高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察。所以部分学生为了加重找工作的砝码采取了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应对高校学生作弊的对策
要想解决好高校学生的作弊问题,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角度来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2.1 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因此加强在校生诚信教育不仅是遏制考试作弊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应该无时无刻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对在校生进行诚信教育,形
成正确而强大的道德舆论导向,从而培养大学生勤奋好学的学风和诚实正直的考风,提升大家的内在品质[3]。任课教师、辅导员老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的骨干力量,除此之外,广泛的学生干部在各方面都应以身作则,帮助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2 改善教育教学体制,激发同学学习兴趣
要想从根本上杜绝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最根本的就是要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养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要改变考核方式,将课堂表现、随堂测验、写论文以及考试等融为一体,在试题考核内容方面,减少纯记忆性命题,将重点转向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主观试题的比重,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使考试方法更科学,更具不可作弊性[4]。
2.3 规范考务制度,加大监考力度
学校应严格遵守与考试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达到规范考场纪律的目的。加大考试过程中的监督力度,将作弊行为制止于萌芽状态。对作弊考生一经核实,根据其作弊情节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加强对监考教师进行考务培训的力度,明确监考教师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增强监考教师的责任心。由于监考教师失职而出现的作弊现象,学校也要对教师给予相应的处罚,严肃考风考纪。
2.4 树立榜样,形成良好考试风气
很多高校学生的从众心理比较强、自律能力比较差,这就需要有一股外力加以引导与教育,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榜样,引导形成良好的考试风气[5]。在对学生进行评优、评奖时,要把其在班级的考风考纪做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结语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引起的,要想遏制作弊现象的发生,就需要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只要对学生作弊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掌握学生的作弊动机和方式,制定出有力的监督、管理对策,就能逐渐减少作弊现象,创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培养有诚信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溪沙,张徽,王冬梅.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2007,4(4):40~42.[2] 舒辉.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分析及对策[J].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09,4(2):54~57.[3] 李鸿雁.加强大学生诚实守信思想品德教育—— 从考试作弊浅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长春医学,2005,3(1):37~39.[4] 张洪武.关于高校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探讨[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6,2(3):15~17.[5] 陈幼平.高校学生作弊的心理原因及对策初探[J].高教研究,2002,63(2):39~40.
第三篇:大学生作弊的心理原因及对策
1、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而作弊,是因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薄弱。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身子女,称为“被抱大的一代”,由于从小家庭、学校包办过多过细,他们对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思考,自我意识薄弱。自我意识薄弱的个体,往往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会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对是与非、对与错不加分析,不以考试作弊为耻,在他们的世界里:作弊是他们应对考试有效的可依赖的手段,对考试作弊有一种习惯性的强烈依赖心理
2、功利心理
有的学生想考个好成绩,在奖学金评比中占优势,那奖学金,不仅是金钱的诱惑,还可以为以后工作多一份筹码。有的学生甚至把帮助别人考试作弊当成社会交换的筹码,通过帮助别人作弊、充当代考的“枪手”等,达到获得别人尊重、情感、某些承诺甚至获得物质利益的一种方式,是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心理作用的表现。
3、虚荣心理
有些学生平时表现不错,有的是学生骨干、有的是历年奖学金获得者,他们考试作弊不是为了过关,而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分数以便保持荣誉和评奖评优,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4、盲从心理
由于目前的社会还缺乏一个健全的诚信体制和诚信环境,导致考试作弊在很多高校成为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且为数不少。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都有一种“趋众心理”。看着很多人在作弊,有的大学生也会趋之若骛、“赶趟时髦
5、投机心理
少数学生跨入大学后,对自己放松了严格要求,学习失去了目标。平时怕吃苦,学习不努力,到了期末考试就动歪脑筋,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考试作弊,想用投机取巧来坐享其成。
6、讲义气心理
这类学生自身学习成绩相对较好,但是性格里有一股很强的同情心和侠义之气,是非不分,仅凭义气。面对同学的“求助”,不加思考,慷慨地伸出“友谊”之手,岂知害人害己。究其原因,是把考试当儿戏,对作弊的危害性认识不清
7、冒险心理
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态度和基础较差,几个学期下来,成绩趋弱、面临退学,这时面对家庭和前途的压力,会自动产生作弊的冒险心理
8、不平衡心理
有些学生看到别的同学考试作弊轻而易举,尤其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使得一些学习努力的反而不如考试作弊的,这些学生就感到考试成绩不公平,产生心态不平衡,进而也加入到考试作弊的队伍之中
(1)竞争心理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与合作相比较,在没有特别的行为干预下,人们倾向于优先选择竞争性行为方式,著名的“囚犯两难”实验有力地验证了这一结论。囚犯两难实验的过程是分别审问两名共案囚犯,双方彼此不知对方反应,若双方均不认罪,则可能都获得释放,若一方认罪,则可能减轻判罪,而使对方被加重判罚,在这一实验中大多数囚犯选择了自己认罪,力求减轻判罚,即选择竞争性的行为方式。在考试这一行为中,某一个体的作弊行为及其后果,会对其他个体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某一个体就会担心其他人通过作弊行为获利而危及自身的利益,解决这一顾虑的措施只有两种,一是群体合作,公平考试。二是选择各自的竞争性行为。依据上述的观点,竞争性行为的选择将是首选措施。因此,在考试中担心他人通过作弊而获利,全体也将倾向于选择考试作弊这一行为方式,这一观点解释了大多数的作弊大学生在对其行为进行说明时的一个共同观点:即由于他人作弊而自己作弊。可见,在大学生群体的考试活动中,若一个作弊将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大学生群体间的竞争心理也是引起考试作弊的一个重要原因。
(2)从众心理
一些大学生开始并不认为考试作弊是应该的,也不打算作弊。可这样的结果却是:自己的成绩不如作弊的。有的同学还说这是“没本事”,更有甚者,竟然有的同学靠作弊得来的成绩获得了奖学金。于是产生了“不作弊白不作弊,作弊成功就是自己的本事”的思想,行动上也改变了自己的初衷,加入了作弊的行列。据调查,大学生持“人家作弊,自己不作弊吃亏”心理而作弊的比例为12.55%。
(3)侥幸心理
在考试的过程中,大学生和监考教师所获得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就是说大学生作为考试的主体,掌握大量的信息,因为教师所采取的预防作弊的措施,大学生都知道,而大学生的作弊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处于信息优势地位的考生有可能产生机会主义的倾向,即为了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实现其功利最大化目标,可能铤而走险选择作弊。
(4)虚荣心理
部分大学生过分看中分数,爱慕虚荣,担心考试考不好,被别人瞧不起;担心考得太差影响评优;担心分数太低,出去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不看好。他们冒着违纪违规的风险作弊,以满足个人欲望。存在这种心理的不仅包括成绩不好的大学生也包括成绩好的大学生
(四)学生个人心理原因: 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是考试作弊的最主要原因。这主要体现为学生在思想上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方法上不能正确把握和心理上的不成熟等。
1、侥幸心理。凡是考试作弊被抓获的学生都承认他们作弊时存在侥幸心理,虽然都知道作弊是学校禁止的行为,一旦被抓就要处分,但他们总希望自己碰上好运。
2、虚荣心理。高校一般每学年进行一次奖学金的评比和综合测评名次排列,这些关键都是看考试成绩。尽管,有些学生成绩不差,但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满足高人一等的虚荣心理,从而选择作弊这一捷径。
3、从众心理,也称为“不平衡心理”。一些学生开始并不认为考试作弊是应该的,但发现周围作弊的同学成绩比自己好,甚至评到奖学金,也就挤身于作弊行列。据调查,大学生中持“人家作弊,自己不作弊吃了亏”的心理
而作弊的占12.55%。
4、赌博心理,也称为“冒险心理”。一些学生对竞争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对能力的理解存在偏差,入学后不是关注掌握真才实学,而是千方百计为了获取文凭与学位,因此在学习上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时间来不及,也只有孤注一掷,想方设法地考试作弊,“不成功便成仁”!在这种心态下,考试作弊这种知识盗窃行为不再是耻辱,而是一种本领、一条捷径。
5、同情心理,也称为“义气心理”。具有同情心理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碍于同学面子而协同作弊的学生。据有关调查,因“碍于情面,无法拒绝”而协同作弊的大学生比例为 9.51%。在考试时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不仅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6、过关心理,也称为“利益心理”。有些学生认为进了大学就端上铁饭碗,平时不努力学习,在学校里混日子;另一些则由于学习基础差、身体健康欠佳等原因,学习起来很吃力。到了考试的时候,他们害怕成绩不及格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责备、同学们的白眼及影响今后的就业等,便想以作弊的方式达到及格的目的,即所谓的“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7、逆反心理。有些同学对学习和考试非常厌倦,或是对老师非常反感。学校明文规定考试不得作弊,一部分大学生就偏要作弊,并以此为荣,主要表现为“你不让我抄,我偏要抄,看你能把我怎样?”。
8、表现心理。有些同学为了在同学面前显示自己的“勇敢”,从而以考试作弊来让别的同学佩服,主要表现为“你们都不敢抄,看我怎么样!”。
9、怀疑心理。有些同学对自己信心不足,想通过核对答案或翻看书籍等作弊手段来验证自己做题的正确性,主要表现为“我对自己没信心,总怀疑自己做得不正确”。
10、猎奇心理。有些同学对考试作弊非常好奇,很想通过此举来体验生活,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真好玩,我也试一下”。
3.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调整心理偏差
道德教育不是形式,是要实实在在地对大学生起作用,把外部控制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注意道德活动的实施,使大学生认识到作弊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注意从平时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任用具有良好德行的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讲授思想道德知识;举办各种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活动,使每个大学生都认识到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应该遵守这一美德;另一方面,诚信教育要求教师应当起到模范作用,以身作则,做学问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只有在诚信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第四篇:社会心理学作业 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心理分析与对策研究管理学论文
论文导读:考试已成为检测教师教学效果和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机制,是在校大学生所不可避免的学习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考试作弊现象也由来已久,它伴随着考试制度的出现而出现。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类考试的增加,考试作弊现象在各高等院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新的状况,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校风学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作弊,心理分析,对策
现代学校教育中,考试已成为检测教师教学效果和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机制,是在校大学生所不可避免的学习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考试作弊现象也由来已久,它伴随着考试制度的出现而出现。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类考试的增加,考试作弊现象在各高等院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新的状况,严重影响到高校的校风学风建设和教育质量。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新特点、新状况
新时期下,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呈现出新特点、新状况,具体分析,主要归纳如下三个方面:
1.考试作弊范围面广。相对于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高规格高质量的国家级考试而言,高校内部的考试在作弊性质上不具有违法性,处理的结果也不具有严厉性。考试作弊的风险低、代价小,刺激着许多大学生在考试中抱着博弈的心态去实施作弊。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高校中,包括像北大、清华等这样的名校也不例外。作弊大学生的数量多,内容的深度大,而且有不少大学生几乎是门门作弊、科科作弊。
2.考试作弊隐蔽性强。在当代大学校园里,夹带、交头接耳、抄卷等传统的作弊手段已很少见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手段和方法也日趋现代化,“科技含量”得到充分体现。例如手机、无线耳机等,因为它们自身小巧、携带方便、存储量大且方便作弊,使它们在大学校园充分显露出附加功能和价值,成为了大学生作弊的新宠。
3.作弊成功率高。经过对大学生作弊的分析,不难发现宽松的考试纪律、温和的处罚管理学论文,是驱使大学生作弊的动力之一。一般情况监考老师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发现有作弊的情况,一般也是先给予警告一次,并不会立即对学生按作弊处理。这样一来,往往纵容了大部分学生,作弊现象有禁无消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原因分析
从处分作弊学生的实践来看,几乎所有大学生都知道考试作弊是违纪行为,各高校对大学生考试作弊情况处罚都很严厉,但仍有部分学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惜以身试“法”。大学生作弊日益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学生自身问题、学校方面的问题和社会方面的问题。下面主要从学生自身问题方面入手,侧重分析影响学生作弊的心理原因,试图寻找防止、减少甚至杜绝学生作弊的相应对策。
1.从众与习惯心理。对于部分学生来将,作弊不作弊他们都能考的不错的成绩,平时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得态度是端正的,认真听讲、认真笔记。如果说大学生作弊从心理态度及主观动机可分为积极主动的心理因素和消极被动的心理因素的话,对于这部分“跟风”、“随大流”作弊的学生,在主观上他们的作弊应是属消极被动的心理因素。对于这一部分考试作弊的学生来说,作弊往往还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不良习惯。遇到考试,习惯性作弊,逢考必作弊,大考大作弊,小考小作弊。
2.侥幸与过关心理心理。实际上,作弊就是一种赌博性质的博弈现象。在作弊之前,许多大学生会把作弊的难度系数、风险系数及学校处罚后果的严厉性及成功的概率综合的分析起来,当作弊的失败概率较高、得不偿失时会让一部分人不敢铤而走险,进而只能老老实实的考试。再加上部分监考教师不愿意对作弊的学生一棒子打死,往往只是提醒一下,重的也不过是让学生提前交卷。有些学生就利用教师的这种同情心,没有羞恶感,大着胆子作弊。也许正是尝到了弄虚作假的“甜头”,一部分学生的侥幸心理更加凸显,相信自己能够遇到好的监考老师自己也会碰上好运气,导致作弊风盛行。
3.逆反心理。大学生正处在热血沸腾的年华,他们有自己的行为方式。社会的进步,让他们已不绝对迷信老师的言教和权威管理学论文,相反,在大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和跟老师辩驳的景象,甚至有时学生说的有理有据,让老师哑言失色。特别是我们所说的90后。在社会、家庭重重压力下,他们探索自我,喜欢张扬个性。有了挑战老师权威的经验后,这种叛逆的心理也扩张到了考试,他们把平时对学校考试制度、任课教师的不满,发泄在考试过程中,享受这种叛逆行为给自己心理器官带来的刺激和快感。
4.浮躁心理。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传统的怀疑、批判,使得传统的价值观念、意识系统崩溃,以“利”为目的逐渐主导了人们的行为和观念。社会、高校充满着浮躁的氛围,上至教授、下至一般教师人浮于事不安心做学问,行走于名利场上,完全丢失了社会赋予知识分子这个特殊集体的历史责任。这样的氛围也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引导,我们的大学生为了能够争排名,拿奖学金、获荣誉等个人利益,也很自然的躁动起来,一心只要结果、不要过程,任何事都想一步到位、一劳永逸,对于考试作弊大多存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心理,视作弊为达到成功的最快最佳的方法和途径。
三、对策研究
考试作弊不论是从学生道德素质的角度,还是从学风校风的角度而言,其负面的影响都是不言而喻的。要想从根本上治疗、预防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顽症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入手,分析最为微观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动机,从各个方面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进而标本兼治,不给考试作弊留生存的死角。
1. 大力加强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分析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成因后,应根
据不同心理状态来对学生的心理矫正和思想引导:身体力行帮助大学生在心理上构建、培养健康的思想品质。最重要的是树立良好的竞争心理;必须要让同学知道诚实信用是做人做事的最为根本的底线
2.全面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我国高校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仍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还未完善起来。而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缺必须有一定的制度、组织领导机构和专兼职人员作保障。
3.创新考试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高校和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考试方法进行调整,让大学生在快乐中实践中学到知识领会知识。充分考虑学生基础的差异和个性的不同,实行弹性学制,由学生根据学分要求自主选择课程;改革考试制度,可以采取改变考试形式,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创新学生评价体系,改传统卷面成绩占主导的模式为重学生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挥的形式,从而控制学生浮躁心理,变“被”考试为一种衡量自我的快乐之事,这样考试风气自然将得到有效提高。
4.完善考试作弊惩罚机制。当大学生把作弊的价值看得越高,有目标激发的动机越大。因此,只有加强处罚力度,提高学生作弊风险,严格执行现有的惩罚制度,甚至可以通过立法形式规范考试管理,让考试作弊者不仅承担学业上的后果,而且还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
果,才能从制度上来遏制各类作弊的心理动因,消除作弊动机,预防考试作弊。
[参考文献]
[1]蔡景华.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5,1.[2]张爱芳.当代大学生学术诚信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新西部,2010,7.[3]刘静.经济转型期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立的动力机制研究[J].天府新论,2010,4.[4]徐建辉.也谈考试作弊的危害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9,1.[5]左振,倪守建,强景.大学生诚信考试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2.[6]李军.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济南大学学报,2002,4.[7]查恒效.高校学生考试作弊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教学,2010,2.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一、近年就业政策与形势——就业心理的社会母系统分析近年就业政策与形势 就业心理的社会母系统分析 1. . 国际就业形势与中国“入世 影响。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 国际就业形势与中国 入世”影响。入世 影响 “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 报告显示: 亿经济活动人口中,报告显示:全世界 3O 亿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有 1 至 5 亿,不充分就业人口有 7.5 亿至 9 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同大 .,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同时“入世 对中国的劳 入世”对中国的劳 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同时 入世 动力市场造成短期冲击。动力市场造成短期冲击。2.高校连续几年扩招。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势必 .高校连续几年扩招。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新的压力 和难度。加之“人世 因素,人世”因素 使我国人力资源在出现就业机会增多的 使我国人力资源在出现就业机会增多的 和难度。加之 人世 因素,同时,就业的难度增大;人才地位提高,伴随着人才争夺加剧; 同时,就业的难度增大;人才地位提高,伴随着人才争夺加剧;计 划配置减少,使市场配置增多等特点。划配置减少,使市场配置增多等特点。3.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部分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力相对滞后。面对这种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力相对滞后。面对这种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一改以 “统”、包”为特征的分配制度为现在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 供 统、“包 为特征的分配制度为现在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 为特征的分配制度为现在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供 需见面”、双向选择 之就业方式,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双向选择”之就业方式 需见面、“双向选择 之就业方式,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
4.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广 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是地理不平衡性。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 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 人口聚集不均、
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 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 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
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上述新形势、新情况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们来讲,上述新形势、新情况对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们来讲,毫无疑问既 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同时又使他们面对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同时又使他们面对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今日的 大学生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大学生可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在一定 范围内自主择业,范围内自主择业,相对的自由与外在的压力都间接或直接地作用于 生活在社会中的大学生就业者的心理内环境。生活在社会中的大学生就业者的心理内环境。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维度——就业心理子系统结构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维度 就业心理子系统结构分析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 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 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 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 第二次心理断乳期 地位,心理延续尝负期”,多重价值观、人”地位,处于 心理延续尝负期,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 地位 处于“心理延续尝负期 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 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的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 他群体明显要低。一般的观点认为 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 他群体明显要低。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 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 卑心理、依赖心理等 ② 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卑心理、依赖心理等”②,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 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各说不一。笔者将各家之言予以梳理,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各说不一。笔者将各家之言予以梳理,归纳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三个大的维度,分别为: 归纳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三个大的维度,分别为: 的三个大的维度(-)认知心理维度(-)认知心理维度
大学毕业生择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大学毕业生择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 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择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 断。就业形势的现
现状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认知程度。包括:第一,就业形势的现状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认知程度。包括:第一,自我认知不准确。一是产生自负;心理。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自我认知不准确。一是产生自负;心理。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的不良印象。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 眼高手低、眼高手低 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浮躁虚夸 的不良印象 二是产 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力评价过低 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 自败的困境之中。第二,对外围环境认知不确切。自败的困境之中。第二,对外围环境认知不确切。对环境估计不足 会出现坐等心理。这种情况通常出现于计算机、通信、会出现坐等心理。这种情况通常出现于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信息 类等一类乐观专业和金融、财经、政法类二类职业前景专业。类等一类乐观专业和金融、财经、政法类二类职业前景专业。这些 专业 的学生思想不切实际,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金钱第~、的学生思想不切实际,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金钱第~、环境条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地方,结果出现了 高不 环境条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地方,结果出现了“高不 的状况。成,低不就”的状况。具有理想化趋向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便会 低不就 的状况 出现决策犹豫心理,从而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出现决策犹豫心理,从而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二)情绪心理维度 1.悲观情绪心理。此种』动理状况主要出现在就业的去向是回 .悲观情绪心理。此种』 生源所在地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大学生,生源所在地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大学生,或一些在学校受处分学生 身上。身上。
2. . 不满情绪心理。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其周围的任何事物或人群。不满情绪心理。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其周围的任何事物或人群。如对所在学校、如对所在学校、市、省不满(包括就业管理政策、户籍限制等)、省不满(包括就业管理政策、户籍限制
等)、对家庭成员的不满(包含对其的指导、干涉,对家庭成员的不满(包含对其的指导、干涉,对家庭的经济条件限 制等)、对周围同学不满(如嫉妒)等等。制等)、对周围同学不满(如嫉妒)等等。视具体的个人的关注点)、对周围同学不满 及实际情况而不同。及实际情况而不同。3 焦虑情绪心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焦虑情绪心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该如何做出 正确的抉择,使这些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正确的抉择,使这些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出现焦虑 不安的心理。不安的心理。
(三)社会心理维度 1.从众心理。随着传媒对社会精英,特别是 数字精英、“管 .从众心理。随着传媒对社会精英,特别是“数字精英 数字精英”、管 理精英”大加宣传,经济价值体现 衡量“个人价值 理精英 大加宣传,“经济价值体现 衡量 个人价值 持过分积极 大加宣传 对 经济价值体现”衡量 个人价值”持过分积极 评价时,容易导致大学生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的创造性,评价时,容易导致大学生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的创造性,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2.攀比心理。它导致不能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公正 .攀比心理。它导致不能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的分析,相互攀比,舍其所长,就其所短。的分析,相互攀比,舍其所长,就其所短。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维度归因分析 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原因分析,首先要在社会(包括家庭、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原因分析,首先要在社会(包括家庭、学校)的场关系和国内就业形势的宏观系统中思考。家庭因素(父 的场关系和国内就业形势的宏观系统中思考。家庭因素(
母期望、父母职业及职业榜样、父母对子女专业及工作的关注、母期望、父母职业及职业榜样、父母对子女专业及工作的关注、父 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父母教育子女 的方法、家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学生对父母的看法与态度等),学 的方法、家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学生对父母的看法与态度等),学),校因素(主修专业、培养方式、对教师的认同、同学朋友的影响、校因素(主修专业、培养方式、对教师的认同、同学朋友的影响、是否恋爱等),社会因素(社会传统的职业评价、社会职业地位、是否恋爱等),社
会因素(社会传统的职业评价、社会职业地位、),社会因素 社会角色模式等),职业信息的效力(信息的有效性程度)社会角色模式等),职业信息的效力(信息的有效性程度)等都构),职业信息的效力 成作用于大学生就业中心理的外在刺激因素;国际就业形势,入 成作用于大学生就业中心理的外在刺激因素;国际就业形势,“入 影响,世”影响,地区分布、行业部门分布与学科结构不平衡及近期教育 影响 地区分布、行业部门分布与学科结构不平衡及近期教育 与就业政策等均是外围的引导因素。与就业政策等均是外围的引导因素。其欢要归宿于大学生内在的因 素,个性特征,与就业有关的能力、兴趣、需要结构、性格特征、个性特征,与就业有关的能力、兴趣、需要结构、性格特征、自我意 识、价值观念、理想、个性专业倾向类型等交互作用影响着大学生 价值观念、理想、的就业心理与行为。的就业心理与行为。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改善与提高
(一)完善自我,塑造自身生存本能 完善自我,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要求大学生 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以平常心面对,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以平常心面对,以保持冷静的思维来进行生 活中所谓重大的抉择。要孕育真、活中所谓重大的抉择。要孕育真、善、美的感受,持有良好心境,美的感受,持有良好心境,构筑完善情绪情感。排除诸如不满、愤感、构筑完善情绪情感。排除诸如不满、愤感、嫉妒、焦虑、恐惧等负 焦虑、
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 就业一终 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一终 生职业”和 一锤定终生 的择、就业观。建立新型就业观,一锤定终生”的择 生职业 和“一锤定终生 的择、就业观。建立新型就业观,强化择 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跳出从众、业的 e 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 理陷讲。理陷讲。
(二)社会、学校等外在辅助作用 社会、1.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 .建立学生 学校支持系统。学校支持系统 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 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进行就业教育和择业指导,开展创业教 不怕挫折,放眼未来。进行就业教育和择业指导,育,增强其创业、竞争、挑战意识。坚持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树立 增强其
创业、竞争、挑战意识。坚持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实 创造性思维 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走 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 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艰苦创业科技创业 自主创业 之 路。2.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 .建立学生 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 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 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