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是新《考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的热点考题是关于诗歌的鉴赏,而现代诗歌的鉴赏倍受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来解答现代诗歌的鉴赏题呢?从高考的命题实际来看,现代诗歌的测试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在具体应试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一些解题技法。
一、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
二、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与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的。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
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
四、找矛盾,扣诗题,把握意象辩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试时宜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辨出真伪来。诗歌鉴赏中考要求:
①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目标:
1、弄清中考要求,阐释考点
2、鉴赏用词之妙、思想情感、表达技巧
3、分类别鉴赏: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
4、解题指导—“三懂”
中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特点:
一、古典诗歌中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是客观题;
二、中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一般指的是在唐代创格定型的绝、律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一般不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
三、选材力避两点:
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
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鉴赏用词之妙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例三: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欢喜;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问题:末句的“放过”和“拦”用的精彩,请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人生中一个问题解决,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这一人生哲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不失委婉。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
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语言自然且极富诗情。
例四:
出 塞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问题:上联中“孤”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一个“孤”字,不仅写尽了边塞的旷远荒凉,环境之恶劣,而且尽情倾诉了戍边将士的疾苦,同时又委婉批评了朝廷对边关人员不体恤、不关怀的做法。语言宛转深沉。● 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
陆游《书愤》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第二篇:日本文学作品鉴赏有感
日本文学作品鉴赏课有感
多学习一种文化,多开拓一种思维。也许是因为日本动漫或是身边朋友的潜移默化,我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欢日本的一些文化,即使知道日本和本民族有过血海深仇,也常见电视剧里抗日剧或是历史书上的种种,但是还是无法阻挡我想了解日本文化的脚步,我自己常看日本动漫、日剧、鬼片,听日语歌,选修过标准日本语,也选修过张老师的日本社会文化概要,唯一没了解过日本的文学作品,然这次很荣幸又选到老师的日本文学作品鉴赏课,上过老师的课,已经了解不少日本文化,暑假时还专门借了《源氏物语》和《伊豆的舞女》回去看,因为特别深刻记得老师在课上提过的这两本书,下面容我稍稍谈谈本学期我从日本文学作品鉴赏课的所思所得。
虽同属于东方国家,但日本和中国的文化差异却也非常大。老师开篇讲的《古事记》和中国的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等神话故事类似,不同于中国的创造神话是劳动创造、神的意志等多种形式的结合,日本的创生神话主要是两性结合孕育的方式,如伊邪纳岐和伊邪那美两性的结合产生了日本列岛。日本神话的这种有性创生形成了日本文化的性文化意识崇拜,而中国的创造神话则形成了中国文学中对英雄崇拜意识和牺牲自我,重视群体的精神。中国神话强调个人在世界上的使命,倡导天下为公、大公无私、德行至上的道德伦理观,肯定人的社会性和社会责任。日本神话则充分肯定个人的权利、利益和个人的价值,充分理解人的自然性和自由性,甚至认同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为了个人尊严,可以不择一切手段的做法。不能说谁的文化的优劣,至少了解了中国人保守思想与日本人开放思想的来源于文化的差异,我虽不赞同为个人而不择手段,但是我更倾向于追求人的自然性、自由性,觉得一个真正美好的社会就是可以让人人只要顾及自己,不必为其他所累,就像让官员真正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地位,让人们有权选择参政或者不问政治。
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我很早就看过电影了,但是当时对日本文化接触不多,没怎么看懂它要表达什么,以为是寻常男欢女爱的故事,现在想来我要是看《红楼梦》电视剧也不会觉得是反映了什么社会现状。而小说,我暑假也没法坚持看下去,一是书实在太厚了,二是我惯于看中国文学作品,一下子接受不了日本文学作品的写法,看久了觉得枯燥无味。但课上经过老师的讲解,我对《源氏物语》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
也无法很准确的定位,对我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感到困惑,总是顺其自然、马马虎虎的过,一旦思考这类问题就头痛。很多时候,我喜欢思考人性方面的问题,但又不敢深究,怕自己纠结。每天看新闻,社会上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各种人性道德的碰撞,我每每感叹不已。《罗生门》的故事已经让我很有感触,当自身生存与人性道德发生碰撞时,到底该做出何种选择!而《罗生门》的电影,更是提升了一个档次,如今社会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罗生门事件”,都不过是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所编织的谎言。喜欢老师课上讲的“所谓真相,不过是有话语权人的描述。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自己的谎言,让真相更加扑朔迷离。语言的世界里,真相其实并不存在,有的只是片面的印象。”让我想到身边很多事情,不论对错,每个人确实所说的话都是为了维护自己,即使自己不肯承认,但是本能却是会如此。我既觉得无奈又悲哀,个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更大的集体组织,记得“蓝可儿事件”、“马航事件”等等,多少真相早已沉埋于土,永不见天日,人们追求的到底是真相还是为了维护自己或群体的利益而放弃寻求真相。我之前看过《人性的弱点》一书,无法否定人确实存在许许多多的“弱点”,老师的这堂课真的让我又思考了很多,人,是不是该去克服所谓人性的弱点!然而无论如何我只能做主我自己一人的思想,而无法影响千千万万人们的思想。其他像《万叶集》《平家物语》等的文学作品,我比较不感兴趣,没多加注意,且避不谈。
这学期的日本文学作品鉴赏课,其实让我收获很多,要真正阅读鉴赏一部文学作品,必然要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等等很多相关的资料,才能真正深入感受作者创作的意图、聆听作者的心声,挖掘出文学作品更深层的内涵。日本的文学作品让我感受到了异域文化的色彩,以其特有角度的描写表现出其独特的思考,让人耳目一新。我不敢说鉴赏了什么文学作品,只能在此谈谈自己从老师课上讲的所得到的启示和感悟。我总是很擅长从一件事、一个故事或是一句有深意的话中去思考,也许领悟到什么、也许只是空想,复杂的社会,可以简单的生活,但有些东西始终是无法逃避的。以上所有言论,或是我一时之气写下,或是也思考了许多才下笔的,都不过说出自己想说的。最后,那句话,我也希望从是是非非的事件里剖析到实实在在的人性。
第三篇:文学作品类阅读鉴赏
文学作品类阅读鉴赏 ——养成规范阅读的习惯
教学目标:
1、明确散文复习的目标、思路
2、学习散文规范阅读的方法
3、通过练习,让“规范”成“习惯” 教学重点:
规范阅读方法的点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做练习,熟练掌握方法,准确快速解读文本 课时:两课时 教法:点拨、练习教学过程:
一、明确近十年高考常考文学作品体裁:散文(写景类、状物类、写人类、议论类)
二、平时做题普遍存在问题
1.对文本理解一知半解,靠直觉想象答题,答案脱离文本 2.审题不严密,答非所问 3.答题思路不明确,遗漏要点
4.语言组织不规范,表述不准确不通畅
三、明确复习思路——两大步
●规范阅读步骤:养成规范的阅读习惯
●规范答题:包括答题思路、答题模式、表达术语三方面
四、明确复习目标:
1.平均分15分以上,争取20分,消灭个位数分。2.让“规范”成为“习惯”。
五、规范阅读达成目标
1、明确结构思路
2、基本了解形象特点
3、基本把握感情主旨
六、导入新课
1、回顾第五次月考现代文阅读
(1)阅读思路:从标题入手,阅读时注意哪几段写到了“请到阆中来过年”,为什么到阆中来过年。根据此思路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2)结构层次:
1-6段,写在厦门过年不让放鞭炮的寡淡无味。引出下文朋友相约到阆中去过年。7-11段,朋友介绍阆中过年与厦门过年的不同点(4个特点)。
12-16段,作者亲赴阆中,品小吃,游古迹,更加坚定到阆中过年的决心,而且表明到阆中过年的急切心情。
2、第六次月考现代文阅读
(1)阅读思路:从标题入手,阅读时注意哪几段写到了“汉家寨”,“汉家寨”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根据此思路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2)结构层次:
1-4段,写走近汉家寨的过程,描写了铁色戈壁的特点,烘托了汉家寨的环境,为下文写汉家寨作铺垫。
5-28段,写在汉家寨所见所闻(汉家寨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及汉家寨人顽强勇敢、坚守故土的精神品质)。
29-33段,写作者离开汉家寨及其所感(作者精神境界的升华)。
3、小结
从标题入手分析文章结构思路是我们从高一以来一直沿用的方法。阅读过程有以下要求:(1)标明段落序号
(2)阅读时注意哪几段集中写了与标题相关的内容(景、物、人、事),其它段落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段什么关系。
(3)还要注意写了形象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4)注意:必须养成用笔标注的习惯!
七、学习新课
(一)平时所选大部分文本结构特点:开篇先写其它景物或人事,为正文内容作铺垫,中间部分
是文章主体,最后往往升华主题。因为不直接写主题内容,需要别的内容作铺垫,所以称这类结构为——铺垫式
例:《彩色的荒漠》
1、共8个自然段
2、结构层次:
1-4段,写去往油田路上的所见所感(茫茫的灰色的戈壁、顽强的胡杨林、流动的沙丘、炎热的气候)。
5-7段,写石油工人的拼搏奉献精神和克拉2号气井的壮观,体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作的巨大贡献。
8段,进一步点题,强调自己的感情——难忘 小结:第一部分的作用是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作的巨大贡献作铺垫;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最后一段篇末点题,点明文章中心。练习:《岳桦》《马缨花》《绵绵土》《一日的春光》
(二)老师引导分析例文〈灯火〉
1、共19段
2、结构层次:
1-13段:写灯火在我童年时代给我的温暖,并写了祖孙二人在灯下温馨而富有诗意的生活 14-18段:写长大成年后,在灯光下写作的感受,通过对比衬托煤油灯的灯火对自己的影响及意义 19段:篇末点题,写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小结:因这类文章标题在文中出现频率不高,而且形象具有象征性,因此称之为——含蓄式 练习:《阳光的香味》《春天的梦》
八、布置作业 阅读《大河家》《阳关古道苍凉美》《总想为你唱支歌》三篇文章,并试划分结构
第四篇:文学作品的鉴赏与文学评论的写作
文学作品的鉴赏与文学评论的写作
鲍
涵
人们要想增强自己的文学阅读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我认为,就必须多多鉴赏文学经典作品、多看多写文学评论文章,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文学评论的写作上多下功夫。这是我几十年读书写作和教学实践的经历和体验。大家要我谈谈这个经验体会,并且命题让我作文。那么,我就不揣冒昧,在这里讲讲文学作品的鉴赏与文学评论的写作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谈:
1,什么是文学作品?能否为读者提供一套文学经典作品的篇目?
2,怎样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要着眼于哪些方面?
3,何谓文学评论?文学评论的种类、特点有哪些? 4,文学评论的内容要点是什么、结构成分有哪些? 5,文学评论的写作步骤是什么、注意事项有哪些? 6,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是什么、写作技巧有哪些?
7,以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为例,说说初学者如何阅读文学作品,又如何选择角度进行文学评论的写作。
8,文学评论选录。为加深习作者对文学评论的印象与认识,选录几篇文学评论供研析、仿作。
一· 什么是文学作品?能否为读者开列一套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篇目? 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称之为文学作品。历史上,文学作品分类碎杂,不去说它。“五四”以后,学者们将其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大门类。本人认为,这种分法比较对路。现代社会产生了电影、电视,其文字表现形式即是影视剧本,从此,影视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诞生了,并发展成为当今一种颇具强势的文学艺术种类,就其文学样式和特征而言,可以将其归为戏剧一类。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无计其数,其中能被称作经典的毕竟有限。因为,所谓经典,“是一定的时代、一定的阶级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辞海》第1164页)这是关于经典概念的比较权威的定义。但什么是“最重要”,又怎样才算是“有指导作用”?定义中的诠释未免说得又太抽象、太笼统,谁能把握得了?!事实上,衡量经典作品的标准古今中外从未统一,也无法统一。所以,作品是否经典,只能相对而言。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目前,凡被选作大中小学课文的文学作品,都是经典作品;或者说,历来被文学史、专著类书籍选为代表作的作品,都是经典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据此不确定的潜规则,自我认定和选读作品,不必要求他人给予指定或者提供篇目;换句话说,这里,我不能、也无法、更没有必要为读者指定或者提供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篇目。
二·怎样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要着眼于哪些方面?
阅读文学作品跟阅读一般文章有些不一样。这里,先说一说一般文章的阅读方法。我曾写过一篇东西,就一般文章的阅读方法,谈了谈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做 法,即所谓“文章精读法”。这个精读法有“三到”、“六问”,不妨展开来讲一讲。
关
于
一
般
文
章的精
读
所谓“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读书要“三到”,是鲁迅先生的主张和经验之谈。鲁迅先生指出,“心到”就是读书时,心无旁骛,注意力集中,意识到此刻自己在干什么,实实在在地做到全身心投入;“眼到”好理解,就是眼睛要盯在书面上某个特定的地方,即当下要读的词句;“口到”就是要么朗读,要么默读,值得注意的是,默读只是不像朗读那样读出词句的发音,但读的过程却不能省略,即虽不发出词句读音的声响,却要在嘴上做出相应的动作,在脑子里留下词句的意念和涵蕴。我理解,这种无声的读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默读”、“心读”。由此看来,“三到”的关键是“心到”,心不在焉,则眼看不到,心眼不到,何有“口到”?三者都不到,岂有“精读”哉?!
所谓“六问”,讲的是阅读文章要着眼于文章的六个构成要素,阅读时要分别对其进行质疑,才能收到好的阅读效果。
“六问”是精读的实质性步骤,具体作法要在通读的基础上进行。就一篇文章而论,精读的步骤大体如下:
一问主题是什么? 一篇文章通读之后,读者首先要搞明白的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为的是什么目的,想表达什么观点,想阐明什么道理,想抒发什么情感?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纠结在一起,就是文章的主题。大文章家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记事者为提其要,撰言者必鈎其玄。”这两句话所强调的都是写文章必有用意,用意在于“提要”、“鈎玄”,这“要”和“玄”指的就是所谓文章的主题。应该说,凡像样的文章都有主题,没有主题的书面文字不叫文章,叫废纸。跟人一样,人都有灵魂,没有灵魂的躯体不叫人,叫动物,或者植物人。当代人文理论家周国平先生说,人身上有三种东西是最宝贵的,是人的价值的体现:一个是生命,一个是头脑,一个是灵魂,其中灵魂最重要。读书、看文章,我以为,首先要掌握的就是它的如同人的灵魂一样重要的主题;文章读了之后,还搞不清楚主题是什么,就谈不上读懂了文章。而主题是隐含在全篇当中、体现在词句之上的,有的明显实在,读者一看便知;有的隐晦曲折,读者不易找到,不认真研究,不“拨皮”、“抽筋”,很难把握文章的实质、内核、精髓即主题。正因为这样,才需要读者一读再读,反复多遍,仔细推敲,认真研究。对于经典性的文章,我们的精读尤其应该如此。这在后面还将说到。
二问材料有哪些?
文章是由材料构成的,好比人体是由皮毛、血肉、骨骼这些物质构成的一样。构成文章的材料不是人、事、景、物,就是情、理,此外再无别的东西;前者,写进文章里的人、事、景、物比较具体实在,后者情、理之类,比较抽象朦胧;前者属于物质材料,后者属于精神材料;前者是事实材料,后者是理论材料。精读文章,就必须找出这些构成文章的材料来。而这是比较容易找到的。当然,找出这些材料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把握文章的体裁。以写人、记事、描景、绘物为主的文章是记叙性文章;以抒发情感为主的文章是抒情性文章;以议论道理为主的文章是议论性文章。搞清了文章的体裁,就掌握了文章的属性,如同把握了人的性别特征。这是读书、看文章的又一个要着。
三问结构怎么样? 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的框架、组合,包括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层次、段落、过度、照应,好比人体的大脑、四肢、躯干及其内在的各个成分,例如胸腔、腹腔即躯干部位包裹着的肠子、肚子、心、肝、肺,还 有各个部位、各种成分之间的衔接与粘连,亦即关节和韧带,等等。好的读者应该是文章的“外科医生”,对于文章各个部位的构成及其衔接,应当了如指掌,十分清楚,就像外科医生熟悉人体各部位的构成和组合一样。我们读书、看文章,除了要了解文章的主题、材料,当然也应了解它的框架组合及结构样式,读到哪儿,就明了到哪儿。这样才算真正读懂了文章,弄通了文章。
四问语言属哪类?
这里所说的语言就是文章的词句。文章是由一个一个词语、一个一个句子构成的。构成文章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好比构成人体的最小的物质单位细胞,而后是其叠加形式的词组、短语、单句、复句。关于语言问题,我想多说几句。语言有两类: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文章语言当然是书面语言,它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加工而成的。它集中、荟萃了人们口头语言中的优质、精华,剔除了口头语言中的杂质、糟粕,是写作文章、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文章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准确,是指语言能确切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显露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鲜明,是指语言要以明确的意思把事物的性质、情状或道理的逻辑、元素明朗而突出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生动,是指语言的运用要灵活、动人,富有形象性、可读性。此外,文章语言还可能具有含蓄凝练、新鲜多样等特点,有的还具有音乐性。我们读某本书、看某篇文章,尤其要在其语言上多下功夫,多作研究;看它在语言运用上具备哪些类型和特长,是否存在什么问题或不足,甚至要查一查有无“病变”和“癌细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硬看”和“精读”。
五问风格又如何? 要读懂文章,还必须研究它风格上的样式和特征,即在写作上所秉持的作风和习惯。文章的风格,简称“文风”,首先是文字技巧问题。譬如“简洁”跟驾驭文字的能力有关,“准确”有赖于掌握一定数量的词语并加以辨析和恰当选用。其次是思想、作风问题。作者的思想方法和写作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文章或是感情真挚、朴素中肯、深入浅出、尖锐泼辣,或是装腔作势、鼓弄玄虚、晦涩难懂、满纸陈言。我们当然喜欢前一类风格,讨厌后一种味道。一篇文章的格调如何,在精读中有必要弄明白,也比较容易搞清楚。应该说,文风问题比较复杂,不是这么三言两语就可以讲清楚的,出于时间考虑,这里简单提及。
六问题文怎相应? 要做到精读,还有必要搞明白文章的题目与文章的关系。而研究文章题目与文章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研究文章的标题与其主题的关系。人们在阅读某篇文章的时候,最先接触到的是这篇文章的标题,而后才是它的内容和主题。我们知道,标题好比文章的眼睛,主题则是文章的灵魂。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要反映出主题的神韵。我们还知道,标题与主题之间有四种关系:一是标题直接点明主题,二是标题间接表现主题,三是标题与主题为问答关系,四是标题折射主题,即标题曲折地表现主题。阅读时,应当搞清楚所阅读的文章其标题与主题是何种关系,这对把握该文章的全貌和神韵大有帮助。
关
于
文
学
作
品的精
读
文学作品的精读比一般文章的精读复杂,要在一般文章精读的基础上进行,即经过“三到”、“六问”以后,再从一些相关的方面着眼,作更加深入的阅读与研究。
下面,就四大门类文学作品的精读问题分别加以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作品的种类不同则体裁不同,体裁不同,其文面特征自然有所不同,阅读时着眼点和 要求也应各有所侧重。这跟阅读一般文章都要和只是着眼于那六个要素是大不一样的。
关于诗歌作品的阅读鉴赏
何谓诗歌?古书有言;“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刘勰《文心雕龙·乐府》)诗歌,是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的语言精练,要求以尽可能简洁的语词表达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且具音乐性,可以配乐吟唱;诗歌蕴含的情感丰富,诗人抒发的感情浓烈;诗歌注重艺术意象或意境的构造,诗人的思想感情也主要通过意象或意境表达出来;诗歌的种类很多,有抒情诗、叙事诗;有格律诗、自由诗;有哲理诗、田园诗、山水诗、爱情诗、讽刺诗,还有兼具散文和诗的特点的散文诗等。
阅读鉴赏诗歌,首先要着眼于它的语言即诗歌的词句,看其节奏、韵律如何,是否精炼、有音乐性;其次要着眼于它的意象和意境,看其意象和意境的构造与表达方式如何,艺术造诣怎样;还要看诗人情感的抒发力度,是否适度、够味,等等。这一切是诗歌的特征和表象。阅读鉴赏诗歌作品,抓住了这些特征和表象方能有效。
关于小说作品的阅读鉴赏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小说的基本特征有三:一是比较细致地多方面地刻画人物,人物要求典型,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更突出:二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的展开,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与解决都有赖于情节的设计;三是背景和环境的描绘具体,不受时空限制。小说的叙述方式有两种:或者是第一人称,或者是第三人称,前者,叙述人出现在作品中,参与情节的发展,甚至身为主角,以“我”的视角叙述所见所闻;后者,叙述人不在作品中出现,以第三者的口吻讲故事。小说的种类很多,按不同的分类法划分,有长、中、短篇和微型小说,有武侠、推理、历史、神话、言情、科幻小说,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象征主义和意识流小说等。
阅读鉴赏小说作品,要着眼于人物刻画、情节设计、环境描绘三个方面,看其各有什么特点。特别要注重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看其是否细致、深刻、典型;也要注重它对故事情节的设计,看其是否完整、曲折、跌宕起伏、有戏剧性和可读性,等等。阅读时,要逐一加以分析研究,进而获得具体认知,方能提高小说作品的鉴赏水平。
关于戏剧作品的阅读鉴赏
戏剧是通过演员在舞台上为观众表演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样式;用来规定戏剧人物、情节、场景的文学作品叫剧本(含影视剧本)。由于戏剧是由演员当场表演的艺术,因此人物性格的揭示、故事情节的交代全由人物的语言(包括唱词)和动作来完成,不能依赖叙述人的语言。同时,当众表演的性质决定了戏剧(含影视)必然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就要求戏剧(剧本)中的人物、故事和场景高度集中,精心安排戏剧冲突,对话和唱词高度典型化。戏剧包括戏曲、歌剧、话剧、舞剧和电影电视剧几类,也常用来专指话剧。
阅读戏剧作品,与阅读小说作品有些相似,着眼点也主要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和故事情节的设计、铺排上。还有一个着眼点也很一致,就是时空的设计、安排,所不同的是名称、叫法不一样:小说作品中叫背景、环境,戏剧(剧本)中则称舞台、场景。阅读时也要予以注意,看其是否合理、适宜、得体。因为这是两类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都要赖以依托的时空载体,如果设计、安排得不妥当,也有损于艺术作品的质量。而这一点,在阅读鉴赏叙事性文学作品时,是不能不顾及的。关于散文作品的阅读鉴赏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列的一大文学样式。在四大文学样式中,散文与其它三者的差别显著。散文不用韵,不分行,跟讲究韵律的诗歌不同;它不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注意人物性格发展,具有完整的情节线索;它也不像戏剧文学那样主要依靠人物对话表现主题。散文运用相对于韵文的“散行文字”叙事抒情,发表议论,故称散文。散文的结构十分灵活,无拘无束,兴之所至,无所不能行诸笔端。但就全篇来看却又是有章可循,线索虽在掩映之间,但并非散乱无序,因此有人说散文章法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散文的写作可以运用多种手法,记事画景、写人状物、议论抒情常常有机地结合,既能纵横开阖,又能精雕细镂,既能大起大落,又能婉转自然。散文的种类很多,如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寓言、童话、神话、随笔、小品、回忆录、杂文等,举凡文学创作范围内,除诗歌、小说、戏剧外,其它体裁样式大致尽列其中。
阅读散文作品,就要抓住它结构灵活、“形散神聚”的特点,注重它所运用的多种多样的写作手法,从其错综复杂的“形体”中,找到并体味它的神韵,以达鉴赏之目的。
总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主要着眼于作品的体裁样式、具体内容、写作特征和表达技巧。此外,还应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思想倾向,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体味作者的爱憎情感。这一切似在作品之外,实在作品之中,均属鉴赏之列,应当一并研究。
三,何谓文学评论?文学评论的种类、特点有哪些?
文学评论是对文学作品和文学问题所作的理智的思考,重点是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文学评论的种类,因文学作品种类之多而多,主要有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戏剧评论、散文评论四大类。本人以为,现今因具强势的理由,可以把影视评论单列一种,从戏剧评论中游离出来。这样,文学评论就有了五大门类。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思想评论是不同的。思想评论的对象是社会和人们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问题,目的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观念,内容和写作只要紧扣所要阐明的观点就行。
文学评论也不同于读(观)后感。读(观)后感,顾名思义,是读(观)作 品后有所感而写成的文章,它可以是读(观)的心得,也可以是对所读(观)作品的中心意思或某一内容的分析,还可以是对作品的表现形式的分析,但都仅是分析,而不加评论。
而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作品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但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作品本身。
四,文学评论的内容要点是什么、结构成分有哪些?
(一)文学评论的内容要点:
1,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主要是分析受评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义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4,谈谈作品的构思技巧。
作品的构思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2)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3)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4)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6)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5,鉴赏作品的语言。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二是要品位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二)文学评论有以下两层结构形式:
1,全文:总—分—总
2,段内:叙—析—议
这个内容后面将详细介绍。
(三)文学评论的结构要求:
1,选准一个评论点(思想内容;表现技巧及其作用);
2,不要求联系实际,但可以联系相关文章作比较分析。
(四)评论角度及好标题示例:
1,至情言语即无声—浅析《项脊轩志》的情感艺术
2,精巧的结构,含蓄的语言—《荷塘月色》的结构、语言技巧 3,音韵的和谐美—浅析《荷塘月色》叠字叠词的巧用
五,文学评论的写作步骤是什么、注意事项有哪些?
(一)文学评论的写作步骤是;
1, 读懂作品
凡要拿来进行评论的文学作品,动手之前,都必须进行精读,边读边揣摩、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明确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力争有较深的感受和独到的发现。还可联系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等材料,以助探知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目的,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阅读一般分三步走;从头至尾通读全文,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第二步,对重要部分仔细阅读,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进行分析研究,加深印象,把握主要内容,抓住主要特色,初步形成评论观点;第三步,再次浏览全文,获得对作品完整的认识,以致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出自己准确的判断,为写作评论打基础。
2,选准角度
精读了作品之后,评论者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经验,选择自己有所研究、有所心得、把握得准确、能够评好的角度,从而确定评论的中心直至主题思想,为评论写作做准备。初学评论写作的人,一定要扬长避短,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
3,安排结构
动笔之前,要为未来的评论文章安排结构,即精心布局、细致谋篇,包括拟 定文章标题、考虑全篇框架、推敲各段大意乃至段首主句,并拟定写作提纲。文学评论以短为宜,但它也是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通常采用“①总—分—②总”、“①总—分”、“分—②总”的结构模式。“①总”就是用简短精炼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把评论总的内容概述出来;“分”,就是对照作品作深入的分析思考,有的放矢地列出鉴赏评析的要点,然后采用叙评结合、评析结合的手法,对原作进行深入的有条理的分析;“②总”,就是结尾对评论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完成了上述三个步骤以后,就可以按照拟定的提纲,着手进行正式的评论写作了。这一切,如今都可以借助电脑来展开和完成:如在电脑上阅读文学作品,在电脑上拟写评论文章的主题、标题,在电脑上安排评论文章的结构、攲定写作提纲,唨电脑上按提纲进行草拟、修改和定稿,等等。
(二)写作评论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写成一般的思想评论。
上面说过,文学评论不同于一Ȭ的思想评论。它的对象不是焾会上人们的思想闦题,而是文学作品;评论的目的不是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分清是非,而是通过对作品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提高阅读、鉴赏水平;它不是通过各种各样各个方面的材料予以论证,而是通过来自文学作品本身的材料,紧扣所要阐明的观点进行分析说明。2,不能写成读(观)后感。
直接针对所读(观)的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作出的文学评论也不同于读(观)后感,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读(观)后感写的是读(观)各类体裁作品后的主观感受。它可以是阅读(观赏)的心得,也可以是对所读(观)作品思想内容、表现形式的分析,但都仅是分析,而不加以评论;文学评论则是客观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3,不能面面俱到。
评论者要抓住所要评论的作品的闪光点,即作品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的 地方或评论者最有感觉的地方进行评论,避免泛泛而谈,不得要领,或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打个比方,用医学上的“微创手术”进行评议较为适宜,否则,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经验告诉我们,选好角度是写好评论的关键所在。
六,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是什么、评论方式有哪些?
(一)写作要求:
1,注意评论的科学性。
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对作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2,注意见解的独创性。
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谈,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
3,注意写法的综合性。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评论中,“叙” 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 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个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及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
4,注意语言的生动性。
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二)评论方式方法借鉴:
1,社会历史评论法——从文学本质属性及社会性出,发,从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论,原则是真实性为第一位。评价尺度是文学要反映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常见手段:阶级分析法、传记分析法。
2,结构主义评论法——特征是把评论对象符号化、模型化,以便了解本质规律。重点是现象之间的关系,排斥社会因素。常见手段:二元对立原理、作品结构意识探索、结构功能探究。
3,精神分析评论法——吸取心理科学(精神分析法、完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成果。立足于文学作为精神活动的特殊性,对创作心理、人物心理和欣赏心理进行分析,可以说以人为对象。认为文学评论首要任务是捕捉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人物意识和作者意识。
4,比较文学评论法——一是影响比较,实证性强;二是平行比较,即同一时间而无实际联系的比较。实质上是一种文学价值和规律的评价和概括。
5,自然科学评论法——主要是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数学方法,如人物形象的性格系统、模糊数学与含蓄等。
上述五种评论方法只能有所借鉴,不可生搬硬套。
(三)评论原则:
一是从客观事实即作家作品出发;
二是把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作为主要尺度; 三是把辨证分析方法和实事求是原则结合起来; 四是判定作品价值要由整体比较来确定。
上述四项原则,评论时须要遵循,但其内容繁多,限于时间,此处点到为止,内容不作展开。
七,以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王维《山居秋暝》两诗及其评论文章为例,带领初学者进行鉴赏文学作品、写作文学评论的基础训练。
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文学评论的写作,的确是比较复杂、相当繁琐的事情,标准高、难度大,不易做好,尤其是初学者做起来更加困难。为了让初学者能够“登堂入室”,学会鉴赏与写作,执教者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指导他们进行实打实的训练。这个训练,我以为可按下面设计的内容、方法、步骤进行: 首先,执教者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如《孔雀东南飞》、《山居秋暝》)为例,对初学者进行文学作品 阅读鉴赏和评论写作的理论指导。着重强调精读作品的方式方法,让初学者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式地认识文学作品的特点特 征,初尝评论写作的要点要领。
其次,要引导初学者了解把握文学评论常见的框架结构,即“总—分—总”的三段式和“‘叙’—‘析’—‘评’”的三重奏,重点放在对作品本身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表达技巧、创作风格的评析上。
第三,要着力带领初学者通过具体评论文章(如《山水的画卷 与人生的感怀——王维《山居秋暝》细读》)的分析研究和模仿练习,进行文学评论的写作实践,尽力做到:读懂作品、烂熟于心,选好切口、“反复进攻”,抓住亮点、“滥炸狂轰”,少谈感受、多讲特征,坚持练习、“玩命打拼”。在这个过程中,执教者一定要手把手、实打实、狠又狠,绝不轻描淡写、心慈手软做“老好人”,尤其写作训练时,更要狠下心来、亦步亦趋,带领初学者不遗余力、摸爬滚打,严防初学者急于求成、“忽隆吞枣”地瞎闯蛮干,或敷衍塞责、“以抄代评”的懒汉作风。
第四,以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为例,要求初学者读后各自选择某个角度,“初试牛刀”,进行思考分析,并确定各自评论的切入点,留待课下拟纲起草、形成初稿。要明白地告诉初学者,可选的角度即评论的切入点多得很:情节脉络、人物塑造、细节描写、语言特色、悲剧根源、理想结果、现代设计 等等,都可以选择,都可以尝试,但不要贪多。
最后,组织初学者就训练本身展开回顾反思,上下互动、横向沟通,发表心得体会,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帮助初学者提高鉴赏能力、感受评论要领,并对初稿反复进行修改、加工,最后定稿。值得注意的是,执教者要反复强调学习评论写作不能浮躁、不存侥幸,树立信心、持之以恒,知晓:“点石成金”、没有可能,刻苦磨练、方能成功。一句话,关键是执教者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带领初学者于峰回路转处,领略到文学作品鉴赏、文学评论写作的无限风光。
八,文学评论文章举例(此处仅引标题,用时提供全文)
1,山水的画卷与人生的感怀—王维《山居秋暝》细读 2,小与大
真与美——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解读 3,任是无情也动人—薛宝钗形象分析
4,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奏——评《激情燃烧的岁月》 5,剑走偏锋
情取直真——评《亮剑》
2012.5.22
第五篇:1中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最终版)
高中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
湖北省罗田县育英高级中学
漆喜元
新编语文教材更换了旧教材三分之二的内容,大部分课文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将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最重要的一环。文学鉴赏,是一门广阔而深奥的学问。怎样上好文学鉴赏课,对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更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课题,关于对个课题,前面有许多同仁都研究过,在这里我只是结合我十几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及近几年的高考文学作品来谈这个问题。
那么何谓鉴赏呢?鉴赏,包括对文学作品的鉴别和欣赏,是对作品进行感知、理解和评判。它是建立在心理快感基础上的一项满足审美要求的活动,如果把创作看作生产,那么鉴赏便是消费,便是阅读者悦目愉耳,娱心怡神的一种精神消费。高中文学作品的鉴赏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首先,对于一个老师而言,它首先应该明白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它使读者心灵上获得取感受,激起感情的波澜,最后精神上得到充实和满足;其次,作为一个老师要弄清楚中学文学鉴赏课的任务是什么。任务明确了,读起来心中有数,思考起来不会出乱。文学鉴赏,笼统地说,就是不但要说出“好”,而且还要具体地说清楚好在哪里。从微观上来看,中学生的文学鉴赏任务主要是抓好品析语言,体味意境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作为学生而言,要求学生他们在读文学作品时,要融入自已的感情,“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求读者通过自己的感情去感受作品,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说过:“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切好书具有的共性。”可见,通过多读好的作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学生在读文学作品进,只有投入自己的感情,进入角色,才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共鸣,才能领略到作品所创造的生动意境,得到美的享受;欣赏文学作品,挖掘文学作品中的美来,还必须要求我们阅读者首先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有较强的美学修养。例如,我们在欣赏闻一多的《死水》时,首先要对作者写作《死水》时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解,从而抓住死水的象征意义,即死水象征着旧中国一切反动腐朽的东西。可是闻一多笔下的死水多么美呀,象桃花,象翡翠,象罗绮,这就让很多学生难以理解,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有较强的美学修养,不能去欣赏“美的死水”,而应该懂得去抛弃它,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在这篇诗歌里,作者采用了“化腐朽为神奇”的表现手法。
除此之外,笔者还再向学生介绍几种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让同学们懂得怎样去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一、多读深思法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文学作品读得很少的人,是很难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的。鉴赏文学作品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言文字知识、文学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和学习才能获得。多读还应当指对好的文章再三吟诵,名篇佳作不妨背下来。只有在反复阅读中才能体会其绝妙之处。但是多读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勤思,以培养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文学作品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的“空白”效应。所谓“空白”,是指作品给读者所提供的想象力的空间。作品愈是成功,“空白”就愈“空”,给读者留下的再创造的天地就愈广阔。“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笔者在讲授《孔雀东南飞》时,首先让学生自已反复诵读,然后简单介绍了这篇文章的背景知识,并要求学生在全面理解文章主旨的情况下,提出如下几个疑问:
一、刘兰芝被遣之后,先有县令的三公子来求亲,后又有太守的
五公子来求婚,前者刘兰芝没有答应,后者答应了,这是否说明刘兰芝爱攀附高枝,对爱情不忠贞;
二、古有三从四德,女子出嫁之后,如果丈夫死了,就应从子,那为什么焦仲卿的母亲不从他呢,反而他却对他母亲的话惟命是从;
三、焦刘殉情之后,应该说两家的矛盾已达到了白热化,文中却这样写道:“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现实当中是否有这种可能。
四、文章的结尾“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种可能存在吗?提出这几人问题之后,我再让学生讨论探究,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已的看法,最后笔者再进行点拔总结:对于第一个问题,在封建时代尽管存在这种思想,但各家的具体情况不同,要具体对待。尽管都是女人,但她们在家的地位是各不相同的,例如刘兰芝的亲生母亲在家中的地位就比她婆婆在家的地位低,除此之外,母亲的地位还与儿子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古代还提倡以孝来治国,如果儿子非常孝顺,母亲的话儿子都听,那么母亲在家的地位也就高,反之,她的地位就低;对于第二问题,我们应该向学生讲明白,刘兰芝回到娘家之后,并没有找到一个幸福的港湾,她的兄长非常凶暴,而母亲在家又作不了主,她的身心备受催残,她知道她在家中的日子过不下去了,她也知道,她不答应太守的五公子,可能还有其它达官贵人的公子来求婚的,为了解脱,因此她答应了下来,但这并不说明她攀附高枝。我想这时候既使是一个穷人来求婚,她也很可能答应的。因为在她心目中,所有这些人都是一样的,在她心中也没有什么地位。她爱的是焦仲卿,便内怀死志,要早点解脱自己;对于第三、四两个问题目,我们要诉学生,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不可能发生,这是文学作品的虚构问题和表现手法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群众的愿望。我们理解它,要从它的反面入手,既然这个结果不可能实现,那么它的反家长制反封建的主题便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这一课教学中,笔者通过提出疑问,集中讨论,老师点拔等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既学到了知识,又懂得了道理,受到了很好的美的熏陶。
二、“咬文嚼字”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中就被赋予一定的思想、感情和灵魂。因此,说到鉴赏,首先应鉴赏语言,推敲语言,是为“咬文嚼字”。针对有些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么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要么偏爱堆砌华丽词藻的“美文”的现状,尤其要引导学生重视对语言的鉴赏。
“ 咬文嚼字”法应该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点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深入钻下去,把它搞懂、搞透;第二点对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它给予的社会、时代影响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第三点对作品所用的艺术手法能够欣赏并学习运用等。要做到这些,就能做到“熟能通其窍,精能尽其妙”。清代著名书法家、画家郑板桥说过:“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这话的意思就是说阅读不咬文嚼字,读得再多,收效也不会大的。作家孙犁,一部《聊斋志异》读了十五年,反复吟诵,精心阅读,细心揣摩,无不得其要领,达到学以致用。比如我们在读鲁迅小说《药》时,就应该对文章里面的字进行仔细揣摩。例
一、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例
二、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例
三、(夏四奶奶)忽然见华大妈坐下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这几个句子在本文中是几个很普通的句子,我们现在运用“咬文嚼字”这种阅读方法,对这几个句子认真鉴赏一下。例句一“掏了半天”说明这包钱藏得很紧,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华老栓一家的贫困,尽管如此,他们为了儿子的病,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按了两下”说明华老栓为人精细,他生怕这洋钱丢了,这也说明,这次行动对他家意义的重要。例句二“加上一个橄榄”是一处细节描写,这个细节描写活脱脱把人物的性格和地位表出来了,因为康大叔卖人血馒头给华老栓,使他儿子的病有救,因此,康大叔是华家的恩人,华大妈这样做,有感谢之意,同时也表明康大叔在这个茶馆的地位,他的地位是其它茶客不可相比的。
例句三“踌躇”、“惨白”、“羞愧”这几个词对刻画夏四奶奶的性格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清明节到了,儿子造反被杀,这在当时是一件很丢人的事,但此时毕竟母性毕竟大于一切,儿子毕竟是娘身上的肉,她在清明节这天还是去祭奠自己的儿子,为了不被别人笑话,她来得很早,哪知一到坟场却发现那里已有了人。这几个词正是她当时心态正常的反应。反映了夏四奶奶尴尬,惭愧之情。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就可以从中看出辛亥革命的弱点,它没有唤醒群众,群众也不理解革命。其它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戏剧我们更需要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更需要仔细揣摩其语言,才能品味其中的韵味。
三、“知人论世”法
所谓“知人”,实际上是要研究作者与作品的关系,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也就是研究创作主体与艺术作品的关系。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创作主体是“母体”,其复合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甚至规定着创作客体——作品,所以对其人其事的研究就是不可或缺的了。所谓“论世”,实际上是要研究作品与产生它的时代的关系。按照社会学的观点,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那么诗歌也不例外,尽管它与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联系是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显或隐约的。综括以上两个方面,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既然“人”与“世”都是形成作品极重要的因素,那么这二者与作品必然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在作品蕴含的信息总量中势必有与之相通以至于相契之处,因而对其研究结果可能成为理解作品的关键,或揭开奥秘的钥匙,或通向幽微深隐处的向导。关于这种方法,鲁迅有很好的阐述,他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能较为确凿。”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是苏轼 “乌台诗案”之后贬到黄州之作。了解词人此词写作的背景及词人的为人处世,对学习这首词有很重要的作用。苏轼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全才,他的思想极其复杂,以儒道为主,兼有纵横家、法家、游侠思想。他才华横溢,一生却卷入政治的漩涡中,在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游离,政治上很不得志。一生渴望建立不朽功勋,这是儒家积极入世的体现,在词中他羡慕“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渴望像周瑜一样,建立不朽功业。可是命途多舛,仕途不顺,被贬到黄州担任一个无实权的“团练副使”。有经天纬地之才,却得不到施展,有吞吐宇宙之志,却无法实现,这岂不悲哉!因此在该词中,词人流露出了消极的感情,这又是道家思想在词中的具体反映。如果不从“知人”、“论世”这种方法入手,我们就很难全面地了解这首词。
四、比较鉴赏法
比较是文学鉴赏常用的一种方法。比较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方法是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字材料或就内容,或就写作意图、背景、效果,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比较。通过比较鉴别它们之间的联系,找出作品好在哪里,提高分析、评价能力。比较鉴赏常见的内容有如下几种:
第一、人物形象的比较。例如我们将《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进行比较。这两个女性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光辉灿烂的女性,两人具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比如说聪明美丽、善良贤惠、忠于爱情,都受封建家长制的毒害,都为情而死。但两人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说两人的身份不同,一个是普通的劳动妇女,一个是风尘女子;一个为婚姻而死,一个为纯洁的爱情而亡;两人的死的原因不尽相同,前者死的原因主要是封建家长制,后者死的原因主要是封建礼教和男子的负心;两人反抗程度是不同的,前者的反抗较为消极,后者的反抗较为积极。通过这两个人物的比较,我们就能很好的熟悉这两个人物,从而挖掘出两个人物的美学价值来。
第二、写作特点的比较。对同体裁的作品,可以从这个方面进行比较。例如我们在讲解第三册第六单元文言文时,可以对这几篇文章在写作特点上进行比较。这几篇文章都是明
清散文。《项脊轩志》主要是运用记叙、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另外还有细节描写;《五人墓碑记》主要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登泰山记》主要采用了记叙、写景相结合的手法;《病梅馆记》主要采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另外还有对比手法及象征手法的运用。通过比较,我们就从整体上对这单元的写作特点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对明清散文的技法也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第三、风格的比较。风格包括作家的创作风格以及语言风格。这两点是我们鉴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作品读多了,就会发现每个作家都有自已的风格,即使写同一题材的作品,也会因作家的创作风格不同而给人不同的感受。例如,李白和杜甫是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家,李白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是浪漫主义,而杜甫则在诗歌中表现为现实主义。两人在语言风格上也是不同的,李白的语言风格精新飘逸,而杜甫的语言风格是沉郁顿挫。例如同样是写景,李白笔下是“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杜甫的笔下却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个想象奇特,境界开阔,一个却深沉感伤,主观感情较浓。同样是现实主义大师,白居易的语言风格和杜甫又有些不同。白居易的诗雅俗共赏,大胆而直露,而杜甫的诗则含蓄而委婉。例如同样是描写百姓不幸遭遇的诗,白居易是这样写道“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新乐府.红线毯》),将控拆的矛头直指统治阶级;杜甫的诗这样写道: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又呈吴郎》)。在诗中杜甫更多的表现是对老百姓的一种同情,对统治阶级没有作大胆的揭露和批判。这种不同与诗人本身的创作风格、所处的地位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更能清楚地知道这些。
第四、中外文学作品的比较。中外文学作品既有很多共性,也有很多差异性,前人有很多研究,我在这里不想作较多的无用的说明。但对于我们高学生来讲,适当了解一下中外文学作品的不同,对于提高我们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对于外国文学作品“想说爱你不容易”。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大体上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外国文学作品(主要指小说)在创作上重心理描写,重语言描写;而中国小说主要重曲折的情节。第二、中国小说自古以来就重情节这一特点,导致了中国读者的阅读心理不同,他们大多喜欢阅读有故事情节的作品,形成“先入为主”的阅读心理,以这种阅读心理去看外国作品,当然有不适的地方。第三、中外文化思想有很大的差异,这种思想渗透在文学作品中,也导致中国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一些思想上的隔膜或理解上的偏差。第四、中国读者(主要是中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涉猎很少,这也导致他们对外国文学作品理解上有偏差。第五、有些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时,语言非常艰涩。学生阅读时,感觉比阅读文言文还难,因此大多数中学生不喜欢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了解了中外文学作品的这些差异之后,我们就可以在鉴赏外国文学作品时,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去阅读,其效果肯定是比较理想的。
以上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几种最常用的方法,这几种方法,相互之间并非截然分开,而且,鉴赏某一作品时,也不一定仅仅用一种方法,有时可综合起来用之。希望广大学生能通过阅读实践,不断总结和摸索,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有效的鉴赏方法,去发展、接受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陶冶性情,增强文学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