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精选)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
吴方华
1、说明文文体知识
①说明文的分类: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分为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②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包括: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③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的例子,通俗易懂、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②分类别:分门别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③作比较:把和比较,突出说明了。④作诠释:详细具体地揭示了。
⑤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⑥摹状貌:对进行描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⑦下定义:准确、科学、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
⑧列数字: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⑨列图表:直观、一目了然地说明了。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引用的例子,通俗易懂、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引用的数据,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引用,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引用,增强了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2、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①判断是什么说明文
如是说明具体事物的,就是事物说明文(如《绿色蝈蝈》);如是说明抽象事理的,就是事理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②判断说明顺序并分析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段)使用了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判断说明方法并分析作用
必须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④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平实(生动形象)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简明平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2、考查字词的作用
考查字词的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指导: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还要加上“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太绝对了”之类的表述。第三种题型要结合具体的句
子分析使用(保留)和删去有什么不同,还要加上“删去后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太绝对了”之类的表述。A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
B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不排除特殊情况。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太绝对了。C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
答:不能删去,“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删去的话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
⑤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一般是生动说明文,文中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内容)。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更深刻。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有感情/深刻。例题:《看云识天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参考答案3种:
1、该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引用等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2、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生动形象、有气势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3、该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说明外,还有描写,如文章
第一段说明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还有议论,如文章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意义和局限性,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更深刻。⑥说明语段的作用
A、总领全(下)文,引出下文;B、总结上(全)文;C、承上启下(过渡)。作为说明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回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两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引出说明对象。(或引出事理)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引出说明对象。(或引出事理)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引出说明对象。(或引出事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
⑦某个事例或名言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或某事理答案就是事例或名言开始前的一句表明观点的话。
第二篇: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
1、判断文章体裁
解题指导:记叙文,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回忆录、书信、传记、散文、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2.找记叙文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解题指导: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概括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
,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分析材料组织特点
通用答案:紧紧围绕
中心选取
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找记叙线索并分析作用
线索种类:(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答题格式: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等,直接以线索或中心为标题。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在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述)
答题格式:采用了顺叙的记叙顺序,把 事件叙述得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答题格式:把
放到前面写,造成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或另一些事。)
答题格式:插叙了,充实了文章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
性格,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突出了文章中心。
11、分析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判断写作手法并分析作用(往往指整篇文章所采用的手法)(1)拟人手法
答题格式:该文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把 写活了,使 富有人情味。
(2)夸张手法
答题格式:该文采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突出了,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3)象征手法(通篇比喻)
作用:用 象征,含蓄、深刻地表达了 的情感。
(4)对比手法
答题格式:把 和 比较,突出 的性格,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答题格式:通过写,从侧面衬托了 的 性格/思想/感情等。
(6)讽刺手法
答题格式:综合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
(7)抑扬法: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欲抑先扬(先扬后抑)答题格式:该文采用了抑扬法,先,后
。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
。(8)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答题格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形成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9)设悬念
答题格式:设置了一个
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10)直抒胸臆(在文章结尾经常使用)
答题格式: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了作者 强烈的感情,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动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
(11)叠词(和反复、反问的作用相似)
答题格式:加强语气,强化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12)开门见山
答题格式:开篇点明题目,进入正题,使读者容易把握文章内容和中心。(13)托物言志
答题格式:通过对 的吟咏,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怀/情感/志向。例题:《爱莲说》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简析。答:《爱莲说》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对莲花高洁形象的吟咏,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不与封建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怀。
(14)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往往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
答题格式:在文章结尾用简洁、精辟的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 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例题:《荷叶母亲》采用了什么试简析。答:《荷叶母亲》采用了的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写作手法,在文章结尾用简洁、精辟的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热情赞美之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15)以小见大 答题格式: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从 这一件小事中,表现了 这一重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16)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答题格式:采用了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通过叙述 和发表议论,表现了 这一重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17)虚实结合
答题格式: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实写,虚写,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文章如梦如幻,表达了作者 之情。
(18)联想和想像(常在诗歌中采用,如《天上的街市》)
答题格式:采用了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手法,有利作者驰骋才华,表达 之情。(19)动静结合
答题格式: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是写动景,是写静景,动静相间,使文章相映成趣,多姿多彩。(20)伏笔、铺垫
答题格式:采用了伏笔、铺垫的写作手法,是为下文写 埋下伏笔、做铺垫,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结构严谨。
13、判断修辞方法并分析作用
提问方式:划线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有何作用/有何表达效果? 题型变种:请从文中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进行赏析。(选择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答题三步曲:
1、判断采用什么修辞手法。
2、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
3、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含义。(表现了什么/表达了某种感情/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
答题必备知识即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8种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修辞手法答题格式:把
比做。生动形象的表现了
。(记叙文)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说明文)
2、拟人修辞手法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把
写活了,使 富有人情味。
3、夸张修辞手法答题格式:突出了,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4、排比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现了,表达了的感情(之情)。
5、对偶修辞手法答题格式: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6、反复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表达了 的感情(之情)。
7、设问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
进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8、反问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表达了的感情(之情)。
典型练习:
1、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2、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3、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4、这能全怪我吗?
5、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
6、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7、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参考答案:
1、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
2、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3、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使小草富有人情味。
4、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
5、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进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6、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教室的特别安静,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7、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盼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春天来到的急切心情,同时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写活了,使春天富有人情味。
14、分析具体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表现了。
15.分析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透过句子字面意思分析出深层含义,须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中心。
16.句子、语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A、总领全(下)文,引出下文;B、总结上(全)文;C、承上启下(过渡); D、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E、照应前文(开头)。在答题时,一定要写到哪句话承接上文的什么内容或引出下文的什么内容或为后文写什么做铺垫、打伏笔或照应前文(开头)的什么内容,否则拿不到满分。
17、判断表达方式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18、分析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答题格式: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
19、分析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答题格式:抒发了作者
强烈的感情,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动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
20、判断人物描写的种类并分析作用
人物描写包括:(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行为)描写(4)语言(对话)描写(5)心理描写等
答题格式:属于 描写,表现了人物 的性格。(或 的高尚品质等)
21、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2)渲染气氛(3)衬托人物心情(4)为下文做铺垫(5)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答题模式:这句(段)话描写了 的一幅图画,交代了 的背景,渲染了 的氛围(气氛),烘托(衬托)了人物 的心情,为下文写 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般只要写到两三个就足够了)附录一:氛围(气氛)的分类
1、严肃(肃穆)庄严
例如:在参观纪念馆、烈士陵园时、参加追悼会时、参加比较正式的活动,如升旗仪式时。
2、静谧安详
就很多描写夜景的诗歌文章都营造了这样的氛围,例如叶赛宁的《夜》,同学们走夜路可能会感受到这种氛围。
3、轻松愉快
一件事情做成功了,或做了一件好事,可能每个人就会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此时的景物描写往往就有这种氛围。
4、紧张严峻
很多描写战争的边塞诗就营造了这样的氛围,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塞下„„长烟落日孤城闭”就营造了战前紧张严峻的氛围和形势。
5、热烈(热闹)喜庆
比如过年、结婚、过生日等喜庆的场合就是这样的一种氛围。
6、喧闹嘈杂
比如我们黄陂当街日的时候,街上就是这样的氛围。
7、凄凉(忧伤)冷清。
许多人失意、失去亲人、忧国思亲时写的诗文往往就笼罩了这样凄凉冷清的氛围。附录二:心情的分类:
1、喜:闲适→高兴、愉快、喜悦→激动、兴奋→欣喜若狂
2、怒:厌恶、讨厌→不快、不满→生气→痛恨、憎恨→愤怒、愤懑
3、忧:思念、寂寞→忧郁、忧愁→忧伤、伤感→悲哀、悲伤→凄凉、悲苦
4、惊:惊奇→紧张→慌张→害怕→恐惧
5、愧:害羞→惭愧→内疚→后悔→悔恨
6、渴:怀念→急切、焦急→渴望、向往、憧憬
22、分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写法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写 是正面描写,从正面表现 ;写 是侧面描写,从侧面来衬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题:《口技》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试简析。
答:写口技表演者的精彩表演是正面描写,从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写听众的反应是侧面描写,从侧面来衬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第三篇: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与答题指导
1、判断文章体裁
解题指导:记叙文,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回忆录、书信、传记、散文、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2.找记叙文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找主题句
解题指导: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4.概括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分析材料组织特点
通用答案:紧紧围绕 中心选取 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找记叙线索并分析作用
线索种类:(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答题格式: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等,直接以线索或中心为标题。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在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述)答题格式:采用了顺叙的记叙顺序,把 事件叙述得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答题格式:把 放到前面写,造成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或另一些事。)
答题格式:插叙了,充实了文章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 性格,突出了文章中心。
11、分析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判断写作手法并分析作用(往往指整篇文章所采用的手法)(1)拟人手法
答题格式:该文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把 写活了,使 富有人情味。(2)夸张手法
答题格式:该文采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突出了,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3)象征手法(通篇比喻)
作用:用 象征,含蓄、深刻地表达了 的情感。(4)对比手法
答题格式:把 和 比较,突出 的性格,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
(5)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答题格式:通过写,从侧面衬托了 的 性格/思想/感情等。
(6)讽刺手法
答题格式:综合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
(7)抑扬法: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欲抑先扬(先扬后抑)
答题格式:该文采用了抑扬法,先,后。上下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
(8)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答题格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形成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9)设悬念
答题格式:设置了一个 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10)直抒胸臆(在文章结尾经常使用)
答题格式: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了作者 强烈的感情,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动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11)叠词(和反复、反问的作用相似)
答题格式:加强语气,强化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12)开门见山
答题格式:开篇点明题目,进入正题,使读者容易把握文章内容和中心。(13)托物言志 答题格式:通过对 的吟咏,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怀/情感/志向。
例题:《爱莲说》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简析。答:《爱莲说》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对莲花高洁形象的吟咏,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不与封建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怀。(14)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往往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
答题格式:在文章结尾用简洁、精辟的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 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例题:《荷叶 母亲》采用了什么试简析。
答:《荷叶 母亲》采用了的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写作手法,在文章结尾用简洁、精辟的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热情赞美之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15)以小见大
答题格式: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从 这一件小事中,表现了 这一重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16)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答题格式:采用了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通过叙述 和发表议论,表现了 这一重大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17)虚实结合
答题格式: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实写,虚写,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文章如梦如幻,表达了作者 之情。(18)联想和想像(常在诗歌中采用,如《天上的街市》)
答题格式:采用了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手法,有利作者驰骋才华,表达 之情。
(19)动静结合
答题格式: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是写动景,是写静景,动静相间,使文章相映成趣,多姿多彩。(20)伏笔、铺垫
答题格式:采用了伏笔、铺垫的写作手法,是为下文写 埋下伏笔、做铺垫,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结构严谨。
13、判断修辞方法并分析作用
提问方式:划线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有何作用/有何表达效果?
题型变种:请从文中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进行赏析。(选择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答题三步曲:
1、判断采用什么修辞手法。
2、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
3、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含义。(表现了什么/表达了某种感情/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
答题必备知识即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8种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修辞手法答题格式:把 比做。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记叙文)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的 特点。(说明文)
2、拟人修辞手法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把 写活了,使 富有人情味。
3、夸张修辞手法答题格式:突出了,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4、排比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现了,表达了 的感情(之情)。
5、对偶修辞手法答题格式: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6、反复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表达了 的感情(之情)。
7、设问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 进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8、反问修辞手法答题格式: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表达了 的感情(之情)。
典型练习:
1、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2、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3、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4、这能全怪我吗?
5、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
6、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7、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参考答案:
1、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
2、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丽,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气势如虹,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3、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小草不经意间长出的情态和旺盛的生命力,使小草富有人情味。
4、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
5、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进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6、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教室的特别安静,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7、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盼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春天来到的急切心情,同时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写活了,使春天富有人情味。
14、分析具体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表现了。
15.分析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透过句子字面意思分析出深层含义,须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中心。16.句子、语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A、总领全(下)文,引出下文;B、总结上(全)文;C、承上启下(过渡); D、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E、照应前文(开头)。在答题时,一定要写到哪句话承接上文的什么内容或引出下文的什么内容或为后文写什么做铺垫、打伏笔或照应前文(开头)的什么内容,否则拿不到满分。
17、判断表达方式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18、分析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答题格式: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发人深思。
19、分析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答题格式:抒发了作者 强烈的感情,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动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
20、判断人物描写的种类并分析作用
人物描写包括:(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行为)描写(4)语言(对话)描写(5)心理描写等
答题格式:属于 描写,表现了人物 的性格。(或 的高尚品质等)
21、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2)渲染气氛(3)衬托人物心情(4)为下文做铺垫(5)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答题模式:这句(段)话描写了 的一幅图画,交代了 的背景,渲染了 的氛围(气氛),烘托(衬托)了人物 的心情,为下文写 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般只要写到两三个就足够了)
附录一:氛围(气氛)的分类
1、严肃(肃穆)庄严
例如:在参观纪念馆、烈士陵园时、参加追悼会时、参加比较正式的活动,如升旗仪式时。
2、静谧安详
就很多描写夜景的诗歌文章都营造了这样的氛围,例如叶赛宁的《夜》,同学们走夜路可能会感受到这种氛围。
3、轻松愉快
一件事情做成功了,或做了一件好事,可能每个人就会有愉快的情绪体验,此时的景物描写往往就有这种氛围。
4、紧张严峻
很多描写战争的边塞诗就营造了这样的氛围,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塞下„„长烟落日孤城闭”就营造了战前紧张严峻的氛围和形势。
5、热烈(热闹)喜庆
比如过年、结婚、过生日等喜庆的场合就是这样的一种氛围。
6、喧闹嘈杂
比如我们黄陂当街日的时候,街上就是这样的氛围。
7、凄凉(忧伤)冷清。
许多人失意、失去亲人、忧国思亲时写的诗文往往就笼罩了这样凄凉冷清的氛围。附录二:心情的分类:
1、喜:闲适→高兴、愉快、喜悦→激动、兴奋→欣喜若狂
2、怒:厌恶、讨厌→不快、不满→生气→痛恨、憎恨→愤怒、愤懑
3、忧:思念、寂寞→忧郁、忧愁→忧伤、伤感→悲哀、悲伤→凄凉、悲苦
4、惊:惊奇→紧张→慌张→害怕→恐惧
5、愧:害羞→惭愧→内疚→后悔→悔恨
6、渴:怀念→急切、焦急→渴望、向往、憧憬
22、分析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写法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写 是正面描写,从正面表现 ;写 是侧面描写,从侧面来衬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例题:《口技》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试简析。
答:写口技表演者的精彩表演是正面描写,从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写听众的反应是侧面描写,从侧面来衬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第四篇:说明文常见题型
说明文常见题型:
1.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
题型为: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
①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②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2.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题型为: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
(要明确概念,辨清各种说明方法)。
3.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删掉这个词语后……”
①解释句意的变化。(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②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原意不符/,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4.考查指示代词或有指示意义的词语的具体指代内容。答这一类型题时一般是往前找,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
5.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容),使读者_____________。
6.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题型:××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7.题型: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体现自己的价值观)。
8.题型: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9.题型: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10.题型: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11.题型: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答题方式:(一般)从原文中找到答案。(例: 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分析答题技巧:学会从原文中提炼信息,抓关键词句。如:原文中有“这种变化果真发生了。”“原先存在于死海海水中的硫化氢,现在消失了。”“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
(例: 文章第8段划线处应填写的表明这段文字中心的句子是什么?(段首句))
答:森林能够有效的净化空气和降低噪声。
12.题型:发散创新: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或拟标语。技法指导: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知识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14.题型: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
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这就能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15.题型:问前后的内容(所介绍的对象)是否矛盾:从内容和角度这两方面思考,就能说出是否矛盾了。
16.题型:根据说明的内容,怎样理清选文的思路:
技法指导: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再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因为有的是采用总分式,有的是总分总式,还有的又是分总式),就能说出其思路了。
17.题型: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这有何作用: 答题方式:开头:①引出说明的对象。段中:②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③使说明的事物更准确。
第五篇: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顺寻的作用:使说明内容条理化。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核舟记》:头—舱—尾—背。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多在事物的发展变化,如《活板》:唐—宋—升死;《中国石拱桥》:古—今。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其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注意:
①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
②空间顺序:有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③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同一篇文章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应分别指出。)
三、说明的方法(说明方法大都是三个字;论证方法是四个字;修辞手法是两个字。)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不常用的有: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注意:
使用某种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分析,先要明白各种说明方法通常的作用,再与说明对象的特征和具体语境结合起来。可用公式“作用=方法本身的作用+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几种说明方法本身的作用:打比方,生动形象;列数字,准确;用图表,清晰明了;举例子、作比较,通俗易懂;下定义,揭示本质特征;分类别,条理清楚;引资料,引证事物特征。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答“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一般答“能(不能);该词在句中的表达效果,若去掉(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则……;所以,该词……”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上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七、说明文结构分析
连贯式、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结构包括段落)。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常见的形式有:“总——分”、“总——分——总”、“分——总”。
注意:
理解文章时,内容上要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段(句)间意义上的联系,结构上要注意过渡性词语。
八、考点及对策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 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的特征
[类 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 策: A、看 题目 B、在首段中找 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 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 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方法
[类 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 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 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 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其中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考点之四:说明顺序
[类 型]: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 策: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掌握答题格式。
考点之五:说明语言
[类 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 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类 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 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 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 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 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 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 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 “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 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