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巴山夜雨扩写
秋雨缠绵,思绪万千。面对着家书,诗人不由得叹息。妻子一往情深的问候,可自己却一脸的茫然,不知何时能归。依窗而望,小雨淅淅,不由悲从心起,随即写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想起曾和妻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期待着什么时候才能和妻子剪烛夜谈,共叙巴山夜雨时我对你那浓厚的思念之情呢?于是又写了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并题写诗名:夜雨寄北。
——赵文彬
你问我何时归,我却不知在何时。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巴山秋夜阴雨缠绵,诗人独自在屋内依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的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诗人顷刻间想象着未来团聚的情景,与妻子携手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共叙巴山夜雨的寂寥之苦和相思之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以致于蜡烛结出了蕊花。
——郑文君
你问我归来的日期,我茫然的站在长江边上,希望长江给我一个答案,可还是一脸的怅惘。
今天,巴蜀地区下着大雨,我急忙跑回驿站,雨点一颗颗打在我身上,冷飕飕的只穿我心。依床沉思,和妻子一起生活的情景历历在目,好渴望北归。伫立窗前,眺望家乡,浓浓的雨幕遮挡了我的视线,唯有池塘里的水依稀可见,随着水位的缓缓上升,离愁之思,孤寂之苦也像这池塘里的水一样注满了我对整个心灵。什么时候才能在西窗之下共剪夜烛诉说着今日巴山夜雨的连绵不断呢?想到这里我的眼泪止不住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李路衡
在慢慢旅途中,不巧遭遇这绵绵细雨。诗人不禁沉郁起来,蜀路参差,巴道坎坷这细细的雨丝不禁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家中妻子夜正与她一样寂寞冷落着,或许是心有灵犀吧,妻子寄来家书,询问丈夫的归期。
尽管思家让诗人肝断寸肠,尽管漂泊的日子让诗人辛酸,尽管此时巴山之夜涤荡着诗人心灵的苦雨,而那涤荡掉的正如那悲秋时节猛涨的潮
水一样涌上诗人那脆弱的心头。诗人何尝不想回到家里与妻子共叙佳话,但是诗人却备受着相思的煎熬,因为前途还这样渺茫,那样朦胧,令人不知所措。
然而诗人放下满怀的谦意,丢下心中的懊恼,抛掉满腔的不悦“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什么时候我们能共剪西窗,促膝长谈,回忆着分开的痛苦,品味着相拥的幸福,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那时的我们多么快活,多么自在。不像现在相隔千里,身上装的是思念,身边陪的是寂寞。
——韩晨露
第二篇:巴山夜雨
在自然中感悟,在音乐中思索,在岁月中叙写,用一颗心,去触摸灵魂,去阐释人生中至真至深至美的情怀!
————巴山夜雨
1.简单做人,简单做事,简单生活!
2.在这个热闹的世界里,寻一个安静的位置,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学会在阳光中微笑,学会在沉默中思索,学会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去看热闹背后的美丽的无限的广袤的世界!
3.痛苦,使人深刻,使人更懂得欢乐。欢乐中的痛苦,使人深思,使人明白;痛苦中的欢乐,让人成长,让人更加坚强!
4.一个人的时候,最容易看到时间,更能看见自己的背影。心本无念,纯净如水,起起落落,只是一抹流风;心本无语,沉默有声,是是非非,只是几声聒噪;心本无心,自然成趣,得得失失,徒增烦恼而已。
5.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有时候原因极其简单,许是一句话,许是一个人,许是一段经历。
6.心情,只是心情,并非人生。别让心情,毁了自己的一生。我们要学会释放,学会调节,更要学会珍惜,因为心情只是一时,人生却是一世!
7.人,永远不会老,老去的只是容颜,时间,能让一个人的心境,变得更加宽阔美丽,能让一个人的灵魂,变得也来越干净,越来越动人!
8.秋,给人静谧,给人伤感,也给人执著;秋,让人朴实,让人专注,也让人遥远;秋,使人生美丽,使岁月精彩,使生命无怨无悔!
9.总是因为善良,才选择割舍;总是因为在乎,才会去沉默;也总是因为尊重,才去放下所有的所有。放下,是一种自我,是一种气度,是一种特别的美丽!
10.心,其实是一个孤独的和弦。若没有痛苦,心就是一条静静的河流,只为懂得的人澎湃;若没有思念,心就是一朵静默的野花,只为懂得的人绽放;若没有了世界没有了生命,心在何方,心将何处,心又何能依?
11.活着,是一种姿态,让自己活得无可替代。把握自己,善待自己,相信自己,以自己的姿态活出一个自己!
12.人生中,懂,比爱更重要。如果懂得,无需表白,无需承诺,无需分分合合。若爱是花朵,懂就是生命中的一抹绿色,一种获得,一份紧握!
13.生命中的有些东西,只有放逐时间,才会愈加清晰。不是因为执着,而是因为值得,哪怕只是一场空落;不是因为心情,而是因为生命,哪怕只是一种伤痛;不是因为需要,而是因为离不开!
14.生活,让人学会了面对,学会了承担,更让人学会了拥抱。拥抱大自然,是一种心境,你会发觉:这个世界更纯净,更美丽;拥抱磨难,是一种气度,你会发现:苦难不过如此,幸福竟如此简单;拥抱自己,是一种潇洒,你会渐渐懂得:至少还有一个自己。
15.有些缘份,不能说,不能想,却不能忘。失去的,不后悔;选择的,要用心;拥有的,更珍惜。缘份,其实就是生命的风雨历程!
第三篇:扩写概述
扩写概述
扩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扩展,进行细致的描述,使文章的内容得到扩充,变得具休生动。经常做扩写练习,可以开阔作文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在作文中加以实际运用,并在运用中不断提高技能和技巧。
(教育博士网www.xiexiebang.com整理)
扩写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扩写完整的带有独立性的段落;可以扩写整篇故事;可以按照指定的文章开头,把故事扩写完整;也可以根据故事结尾提供的线索,把情节延续扩写下去。
扩写的一般要求是:扩写的内容要注意情节发展合理,人物的性格前后统一;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充实内容,做到重点突出,中心明确;扩写一般不改变人称和文章体裁。
应该怎样扩写呢?
1、动笔扩写之前,要读文章,弄清原文中心。把握住中心,才能围绕中心扩展情节。注意扩写时不要改变人称。何留与原文中心联系密切的段落。同时还应注意扩写时不能改变原文顺序,只能依原文顺序,延续地写下去。
(教育博士网www.xiexiebang.com整理)
2、扩写的时候,不是在原文的每部分都增加文字,而要抓住最能表现中心的句、段去扩展故事情节。扩写的部分一般是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以及能突出文章中心意思的环境描写。要仔细地研究哪些地方可以扩展,哪些地方可以补充,在怎样扩展和补充上下功夫,要经过周密的思索以后,再动笔写。
3、扩写的内容一般都在原文之外,因此,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怎样发挥想象力呢?同学们既可以把自己读过的、听过的故事,融汇到自己所扩写的内容里;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扩写主要情节。
我是唐代诗人张籍,我离开家乡,孤身一人在洛阳城里居住,掐指一算,已经一年多了.站在窗前,一阵秋风吹在我的身上,此刻离我最近的也只有它了,它正用那冰凉的手触摸着我的脸,冷飕飕的。远处的花草树木用它那顽强而柔软的身躯抵挡寒风.青山早已脱去轻纱,换上了秋袍.我抬头望着天空,大雁排成人字形急匆匆地望南飞,咿咿呀呀地,好像在说:“再见了大地,明年春天我一定还会回来看望您的!''
落叶簌簌而下,像无家可归的弃儿,飘向远方.我就像它们一样,四处飘零,一股酸楚之情涌上我的心头.此时此刻,我的故乡一定是丰收的景象吧!
家乡的田野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稻杆压弯了腰,充满丰收的喜悦.路旁的野花竞相开放,有的昂首远眺,好像在等待着谁,有的低头俯视,好像在寻找着什么,有的躲在枝叶后面偷偷笑,好像在和谁玩”躲猫猫'',有的迎着风儿翩翩起舞,好像在和谁比舞姿.老家庭院里的那棵大枣树已是硕果累累 ,枣儿像喝醉了酒似的,面容通红,个头也涨得鼓鼓的,细长的枝桠随枝弯了下来.小时候,我总会约几个好伙伴来摘枣子,胆大的怕上树直接把枣子摘下来,或者用竹竿把枣子打下来,胆小的,拿着箩筐拾枣子.庭院的上空回荡着我们银铃般的笑声.哇哇哇哇''一群归巢鸟的叫声把我拉回现实.唉,落叶迟早都要归根,而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魂牵梦萦的家人身边呢!想着想着,几颗冰冷的泪珠从我的脸颊上滚下.我抬起手,拂起袖子,轻轻拭了几下眼角.沙沙沙'',我回头一看,原来是风把桌上的纸吹得直作响.我想:应该给家人写封信,报个平安.于是我拿起桌上的毛笔,铺好纸张,想写封家书,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父亲的工作是否顺利,母亲的风湿病有没又犯了,有没去看郎中,最辛苦的还是我的妻子,打理着家里点点滴滴的事,最担心的是我那调皮的儿子,离别时他的稚气还在,不知
现在是否用功读书......他们的笑貌在我眼前呈现,音容在我耳边回荡.半夜三更,小心火烛!''已经三更了,我奋笔疾书.喔......''不知不觉天空已露出了鱼肚白.咚......咚''“张兄,我要出发了,你有没有什么事要交给我办?'',从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来了,来了!''我起身把写好的信封好,打开门.李兄,我这有封家书请交给我的家人,一定要保管好!千万别弄丢了.''
张兄,你放心,难道你还不相信我吗?我一定会把信亲手送到你的家人手上!''李兄拍了拍我的肩膀,自信地说道.我双手合拢,做了个揖说:”一切就有劳你了!''
李兄下了楼梯,“慢!''我说.还有什么事吗?''李兄问.我还有几句话还没写.''李兄又把信递给了我,我打开信仔细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张兄,快点.再晚我就来不及了.''我只好把信封好,依依不舍地再次把这封沉甸甸的家书交给李兄.李兄来到大树前,把马绳结开,策马上身,扬长而去.我望着李兄远去的身影,喊道:”保重啊!一定要把信送到我家人手上.'' 题目: 秋风秋雨秋煞人
诗人张籍离开家乡,风尘仆仆的来到了洛阳城。
光阴似箭,转眼间中秋节都即将来临,树叶枯黄,都纷纷落了下来。洛阳城内,冷风阵阵,让人们感到这世间无比凄凉,张籍禁不住涌起思想之情,他怀念故土,怀念那些乡亲父老……
张籍想想亲自登门拜访亲朋好友们,顺便回到故乡去探望父母。可惜因为遇见一位正要回需要当官,没有办法。沮丧之季,恰巧遇见一位正要回到家乡的同乡,决心写一封家信委托同乡务必要把信转送到父母手中,以表孝心。信中有着甜蜜祝福语:祝父母“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只怪对乡亲家人说的事情太多太多,万一这次是他与亲戚最后一次联系?如果这次的信没有将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说清楚?那怎么办?此时此刻,张籍的内心是多么复杂,多么矛盾。
每当捎信的人刚要启程的时刻,他还要将信封拆开,唯恐写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让父母为自己担忧,也担心会不会少写。有时候甚至不能发现错误他也迟迟不肯将信送走。虽然每次这样时,捎信人炯炯有神的目光都会显得黯然失色,但是他也了解张籍诗人顷刻的心情。
张籍就这样反反复复地用锐利的目光扫视这封信,他那紧锁的眉头正好照应了他没有思绪的心情,此时他是多么想回乡啊!
张籍望着蓝天多么想高歌呐喊,倾诉着自己的心愿……
洛阳城里,刮着肃杀的秋风,把树叶吹黄了,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地飘着,把小草吹黄了,使小草换上了金色大衣。诗人张籍站在树下,赞叹着秋天的美景。这时,他心里不由地想起了远在他乡的亲人和朋友,想起了中秋要到了,应该是家人团圆的时候了,可自己还有事在身,不能
跟家人团聚,于是就想写一封信给亲人和朋友,告诉他们现在自己有没有忧愁烦恼,学业如何,生活安定不安定……可是,他要表达的意思太多了,不知从何说起。
当捎信人拿着信准备上路时,张籍又担心自己匆匆地写信,不能表达自己完全的意思,于是,他急忙拿过信,打开又看了一遍,才安心地给了送信人。
这封带着浓浓思乡之情的信被送到了他的亲人的手里,亲人为他的学业和有幸福的家庭而高兴!在中秋节那天,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张籍的那封信犹如张籍个人。他们,永远把那封信珍藏着……
春天,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江边,李白乘上小船,即将远行。忽然,李白听到了一阵踏歌的声音。他回头一看,只见汪伦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一边深情地演唱着送别的歌曲:“朋友你今天要远走,一路平安。今后有什么事,一定要告诉我。朋友啊朋友,你可知道我是多么舍不得你走啊!朋友,以后你一定要再来呀!”
李白听着这深情的歌声,心中不禁涌起了阵阵感动。回想这几天来的情景,李白更加感动了。晚上,他们坐在月光下,细细地欣赏着无限的美景;白天,他们在万家酒店里,饮酒作诗,别提多快活了;傍晚,他们在家门口下棋,望着渐渐西去的夕阳,望着那慢慢消失的红霞。他们还站在山顶上,谈人生的乐趣,谈生活的理想……
李白站在甲板上,拱手作辑。他说:“汪伦兄啊,我们的友谊比天高,比海深,我永远也忘不了你。我忘不了与你赏月的那份惬意;忘不了与你饮酒的那份恬静……”往伦也拱手说道:“李白兄,一路保重啊!下次,你一定要再来啊!”
船一点点远去,李白极目远眺,发现汪伦还站在岸边,目送自己。于是,李白随口吟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后来,这两句诗成了千古名句。
五年级语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课文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质兼美,富有人情味,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概括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关于阅读教学,标准中进一步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立足教材本身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把学生自选学法,自读自悟,教师扶助点拨作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情感氛围为特色。
这次我校举行了优质课竞赛活动,我参赛所讲的内容是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鲸》这篇课文,讲课结束后,我有很多感慨,现结合听课教师的评课意见,将自己的体会整理出来予以交流。
一、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快速阅读能力训练”来展开,效果很好。本册教材共分八组,教材在第五单元的“导读”中,明确提出了“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是学生应当具备的阅读能力,在第六单元的“导读”中,又提出“要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5—6年级)中,对阅读说明性文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基于此种理念,我的主要教学环节,便是设计了三道由浅入深的思考题,通过这三道题目的探究交流,既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又使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住了《鲸》这篇说明文的说明要点。
二、对“讲练结合、及时反馈”这种教法做了积极的探索。五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我评价能力较差。结合学生的这些年龄特征,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没有一讲到底,而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就及时设计了适量的巩固性训练题,然后让学生互相评价,再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由于课前设计严密,上课时组织得当,效果很好。这种做法,是我在听数学课之后经常思考的问题,避免了讲授课和训练课相分离的单调性。
三、注重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语文学科,有其独特之处,如何营造语文学习软环境,是我从事语文教学以来,一直注重探索的问题。我在语文教学时,一直重视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既注意自己语言表达的规范,又注意及时纠正学生语言表达的错误,还尽量给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二是板书规范、书写工整。三是师生对话注意得体、注重礼仪。四是在课堂上注重师生的朗读感悟。种种做法,都是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的软环境。
我知道我这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过度不自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偏重于客观公正而忽略了鼓励性,教学活动忽略了学困生的参与和接受能力等等,这些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课前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子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
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这次我校举行了优质课竞赛活动,我参赛所讲的内容是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鲸》这篇课文,讲课结束后,我有很多感慨,现结合听课教师的评课意见,将自己的体会整理出来予以交流。
一、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快速阅读能力训练”来展开,效果很好。本册教材共分八组,教材在第五单元的“导读”中,明确提出了“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是学生应当具备的阅读能力,在第六单元的“导读”中,又提出“要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5—6年级)中,对阅读说明性文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基于此种理念,我的主要教学环节,便是设计了三道由浅入深的思考题,通过这三道题目的探究交流,既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又使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住了《鲸》这篇说明文的说明要点。
二、对“讲练结合、及时反馈”这种教法做了积极的探索。五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我评价能力较差。结合学生的这些年龄特征,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没有一讲到底,而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就及时设计了适量的巩固性训练
题,然后让学生互相评价,再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由于课前设计严密,上课时组织得当,效果很好。这种做法,是我在听数学课之后经常思考的问题,避免了讲授课和训练课相分离的单调性。
三、注重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语文学科,有其独特之处,如何营造语文学习软环境,是我从事语文教学以来,一直注重探索的问题。我在语文教学时,一直重视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既注意自己语言表达的规范,又注意及时纠正学生语言表达的错误,还尽量给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二是板书规范、书写工整。三是师生对话注意得体、注重礼仪。四是在课堂上注重师生的朗读感悟。种种做法,都是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的软环境。
我知道我这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过度不自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偏重于客观公正而忽略了鼓励性,教学活动忽略了学困生的参与和接受能力等等,这些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
《窃读记》教学反思
《窃读记》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我”放学后急忙跑到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之中偷偷看书时的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表达我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
上课前:
因为是开学第一篇课文,准备的比较充分,主要想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重温课堂的滋味。而本学期,教室刚装上多媒体,我和学生都比较兴奋,因此对课文的思路和课件也很在乎。
但是,影响因素也有,天气很热,我们的教室在最上层,室内更加闷热。而打开多媒体,电扇就会发出“嗡嗡”的轰叫声,只能关了。在下午的第一节,师生在这样的室内上课效果可想而知。我是大汗淋淋,可以说,昏头转向了。
班级一下子两个班合并,我还是有些不适应,在课堂上,出现了“脑袋搬家”现象,走神了。
上课时:
1、教学思路主要还是围绕“我”读书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展开。抓住窃读前,窃读时,窃读后的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朗读体会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如饥似渴的样子。
2、抓住主要句子理解。从“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两句话入手,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体会。学生从句子中读出了物质(粮食)的重要性,但是精神(读书)的食粮也很重要。根据现状,特别是当今社会,知识的重要性人人都知道。我说,“食物是一只风筝,而读书是一阵风。如果没有风,风筝永远飞不起来。读书有助于你奔跑,有助于你成长。”
3、拓宽阅读。补充《窃读记》原文,学生从“我”被店主赶、羞辱感受到当时穷人读书的不易,深入感受那种“偷偷”的感觉,却丝毫没有减少作者对读书兴致的影响。
4、说说、写写。因为体会了“我”读书的困难,感受到他们读书与我们现在学生的区别,所以我让学生比比我们的不同,用“我来和你比读书”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的精神内涵通过语言的表达得以体现,让精神与言语达到同构。也明确是知道了“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状况。再用“小女孩,我对你说„„”来些一段话。这样既积累了语言,又提高了认识,精神经历了一场洗礼。
上课后:
1、开始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个别学生的朗读和体会比课始有进步。但两个班级的习惯不同,在课内产生冲突,使思想有所涣散。在第一课时,我还是较少地顾及这些,有些遗憾。
2、人数太多,我还是想着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锻炼,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发言,这样的时间有所浪费。
3、应该加强组内讨论、交流的机会。这节课,我没有安排这样的环节。应该说,我还是得尽快适应这样的班级。
《梅花魂》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必须面
点击浏览该文件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争取地理结合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应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写作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课文主要讲述了身在异国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课文叙述的顺序是:由梅花想到外祖父,通过吟诗落泪、珍爱梅图、赠送梅图、赠送梅绢这四件事,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难点体现在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第十三自然段)上。最后又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首尾呼应,结构十分严谨。
一、优点
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采取在读中感悟、联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教学重难点的基本要求,从而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落实课题思想。
1.设计思路新颖,层次清楚,抓住了重、难点进行感悟。
课堂上以背诵歌颂梅花的古诗入课,使学生感受到历代文人墨客都很喜爱梅花,歌颂梅花。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们那么喜爱梅花呢。带着好奇心进入课文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随后,整体感知课文,说说课文都写了哪些事情,认识到这些事都和梅花有关,为重点感悟做了铺垫。再直插重点段(第十三自然段),让学生进行画批,读一读,渗透学习方法,对文字进行深刻感悟,找到人们喜爱梅花的理由是:喜爱梅花那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精神、品格,认识到梅花的气节与品格,就象我们有骨气的中国人一样。先举例说说有骨气的中国人,再做四个愈的填空,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人,为此而感到骄傲,产生热爱祖国的荣誉感,进而感悟到外祖父是想念祖国、热爱祖国。通过有语气地朗读表达情感。再由重点段扩展到其内容,找一找哪还能看出外祖父热爱祖国的,让学生结合找到的句子,谈理解,有语气朗读,体会到外祖父把爱国的情感都寄托在了梅花上。真正明白课题的含义,明白海外游子的中国心。
2.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情境。
教师的语言力图感染学生,将学生带入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入课时,背诵学过的关于梅花的古诗,使学生感受到人们都很喜爱梅花,课文中的外祖父也不例外。讲课过程中出示祖国名山大川和具有北京特色的图片,配着一首《我的中国心》的音乐,伴着老师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结尾又以《我的中国心》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体会到海外游子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不足
教师自身在课堂上的状态不够好,情感不够投入,没能真正放开,没有能通过自身感染学生,使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好。
处理随机情况的能力有待于提高。有一个学生找到答案,我先处理前这一段,说一会儿再解决她那个问题,结果由于紧张给忘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
教学机智少,驾御课堂的地方需要提高。当学生举例说知道的有气节的中国人的事例时,学生说得的很举例,随后老师的梳理不够明确,没能与中心联系起来归纳,显的这个环节有些偏题了。
这种教学模式有很多优势,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用,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自己的教学水平。
落花生》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这里就以《落花生》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渗透人文精神的。
一、自选方式,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已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花生的和作者的资料,如“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花生有哪些用途?”“你对作者许地山知道多少?”等等。在这些问题中,学生兴趣哪一项就查找哪一项,任务一明确,孩子们就行动开了,或上网查找,或到图书馆、图书城查找,或请教有关专家等。课堂反馈时,我发现通过自已的方式,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明确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几部分内容后,我提出一个问题:”这几个部分内容中你最喜欢读哪个部分,为什么?”让学生自选内容,学习体会,学生兴趣盎然,精彩纷呈: 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而通过学生的发言,我知道多数学生喜欢读“议花生”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重点、难点之所在,这样,我就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
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 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文情并茂的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用不同感情朗读,惋惜、赞叹、仇恨,相互交织成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朗读课文第一段应用惋惜之情,尤其读到“不可估量的损失”,该痛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
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用赞叹之情朗读第二部分要声色和谐,气势贯通,富有节奏。尤其第三节最后一组分句,要舒缓深沉,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第四节则要读得洪亮,尽显自豪。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用仇恨之情朗读课文第三部分,语速要稍快,“凡是”“统统”“任意”用重音读出愤慨之情。最后两句语速要稍慢,读得凝重、沉
痛,以表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四篇:扩写《望江南》
扩写《望江南》
深秋的清晨,没有鸟儿欢快的呼唤声,没有行人赶集的急切声。有的是落叶沙沙,“人迹板桥霜。”漫漫长夜,泪水浸湿了我的玉枕,天未亮,便早起梳洗。穿上你最喜欢的衣裙,带上你精心为我准备的玉杈,手上拿着你的锦衣,我独自一人登上了望月楼。倚栏眺望,远处驶来一批批回船,海鸥也跟着飞起,可怎样寻找,终不见你的身影。望着岸上的人一家家团聚,犹如飞去的海鸥,我期待的心在那几声越发凄惨的鸣叫中,渐行渐远。夕阳西下,最后一缕霞光含情脉脉地望着江湖表面,照着少有的几辆船只,微风吹过,一江秋水向远方流去,载着我数不尽的思恋,剪不断的惆怅,道不尽的无奈。我披上为你准备的棉衣,希望能感受到的你的一丝气息,却久久无法得到温暖,望着开满白色小花的江中小洲,我多么希望那上面就站着你在向我招手,只可惜……失望之情涌上心头,望着最后一缕霞光的消失,我也愁肠寸断.九年六班
陈梅芳
第五篇:《秋思》扩写
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意写秋天,诗人在异乡洛阳城思念家乡亲人,想写一封家书却发现想要表达的意思太多了,匆匆写完之后又怕没表达完整,在捎信人临走之前,又打开信封„„主要是表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作文题目:《秋思》改写 写作要求:
1.符合原作:认真研读原作,掌握基本内容、中心思想和基本情节。
2.发挥想象:由于诗歌的精练性和感情跳跃很大,需要发挥想象、生动描述。
3.补充细节:运用人物的描写方法,将人物具体化。4.语言生动:要比原作的描写更细腻、形象。可以第一人称“我”,也可以第三人称来写。
《秋思》改写
秋风习习,我走在秋天的洛阳城里,一阵风迎面而来,凉飕飕的,我裹紧了单薄的衣裳,习惯性的抱住了自己削瘦的肩膀,茫然空灵的身躯默默地领略着秋季如刀的杀气,目睹着这凄凉的景象,客居在洛阳城里的我,不禁思念起家乡来。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中已经离开家乡很久了,我真想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正要下笔时,我的心里涌起了千愁万绪,不知从何写起。不知家人过得怎么样?爹娘他们还好吧?家里兄弟姐妹相处的和睦吗?我的孩子学习好吗?洛阳城可大了,你们什么时候有时间来这儿玩呢„„
远离家乡的我,有多少想说的话,多少想写的事啊!就借这次机会都写出来吧!可是,当我提笔写信时,感觉千言万语也倾不完,千歌万曲也唱不尽,一时之间竟不知从何说起。不知过了多久,终于落笔行书,讲述着自己与家人离别后的愁绪。
不知何时,放眼望去,西边的天空竟披起了一层薄薄的昏黄色的纱,太阳掩起妩媚的笑脸,纵向慢慢没入群山与云海之间,一点一点,倾斜着身子,宛如无形中有只有力的大手,用力地将其拽落下去,天空渐渐昏暗下来,竟稍有些凉意。人们明白了,一天即将谢幕,太阳落山了。啊!我的信终于写好了,可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小心翼翼地将信封好,叮嘱捎信人一定要把信完好无损地送到家人手里。可在捎信儿人将要出发之际,我又拆开已封好的信,一字不漏地看了一遍又一遍,生怕漏了只言半语。
捎信儿人终于骑上白马上路了。这时一阵凉劲的秋风吹起来,把房前的芭蕉和路边的野花吹得微微发颤,我目送着渐渐远去的送信人,直到“嗒,嗒”的马蹄声消失在瑟瑟的秋风之中„„
《秋思》改写
一轮冷月高悬在夜空,洒下清冷的光,阵阵寒冷而又凄凉的秋风袭来,让人瑟瑟发抖。客居洛阳的我,已经一年多没见到远在家乡的亲人了,此刻,内心倍感孤寂。今天是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万家团圆的日子里,我本该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围着桌子喝酒、赏月、畅谈,享受天伦之乐。无奈,“独在异乡为异客”,只能放弃回家的念头,独自承受这思乡的孤独与寂寞。突然,一个念头从心中一闪而过:虽然在这个传统佳节我不能与亲人团聚,但我可以给亲人们写封信问候问候啊。(心理描写)
我越想越来劲,于是,我三步并做两步地冲进书房,凝神静气地写起家书来:亲人啊,今天是中秋佳节,我独自在外漂泊,不能和你们团聚,心里感到十分苦楚和愧疚。但我保证,明年,就算回来只能与你们吃一顿饭就回洛阳,我也一定会回来的。父母大人,请您一定要保重好身体,孩儿远在他乡敬祝您身体安康、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想说的话实在太多了,可是,这几张薄薄的纸根本无法表达心中的千言万语。此时已是夜半三更,想到明天一早就要把信送走,但似乎我要说的话还有很多很多,一时难以表达,不知如何是好。最后,我只好笔走龙蛇般将万千思绪中最主要的作以表达,不知不觉已到天明。我把信看了又看读了又读,最后恋恋不舍地将信封好,交给一位捎信人,请他火速送回家去。捎信人接信后二话没说,转身就走。此时我又担心信中遗漏了什么,连忙叫住他,箭步前去取回信件,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仔仔细细地把信又读了一遍,犹豫再三,才把信封好递给他,千叮咛万嘱咐:“这信件十分重要,请务必送达!感谢!”捎信人微微一笑,头轻轻摇了摇,便转身离开。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心想,这家书送达之日,不知会是什么时节呀。夜里,我做了个梦,梦中,我们一家老小欢聚在一起,每个人都洋溢着幸福的笑„„醒来后,又是“寒灯独夜人”,不禁作诗一首: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改写
我离开家乡已经两年多了,孤身一人客居洛阳城。一阵秋风吹在我的身上,此刻离我最近的也只有它了,它正用那冰凉的手触摸着我的脸,冷飕飕的。远处的花草树木用它那顽强而柔软的身躯抵挡寒风。青山早已脱去轻纱,换上了秋袍。我抬头望着天空,大雁排成人字形急匆匆地望南飞,咿咿呀呀地,好像在说:“再见了大地,明年春天我一定还会回来看望您的!”
落叶簌簌而下,像无家可归的弃儿,飘向远方。我就像它们一样,四处飘零,一股酸楚之情涌上我的心头。
此时此刻,我的故乡一定是丰收的景象吧!家乡的田野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稻杆压弯了腰,充满丰收的喜悦。路旁的野花竞相开放,有的昂首远眺,好像在等待着谁,有的低头俯视,好像在寻找着什么,有的躲在枝叶后面偷偷笑,好像在和谁玩“躲猫猫”,有的迎着风儿翩翩起舞,好像在和谁比舞姿。老家庭院里的那棵大枣树已是硕果累累,枣儿像喝醉了酒似的,面容通红,个头也涨得鼓鼓的,细长的枝桠随枝弯了下来。小时候,我总会约几个好伙伴来摘枣子,胆大的爬上树直接把枣子摘下来,或者用竹竿把枣子打下来。胆小的,拿着箩筐拾枣子。庭院的上空回荡着我们银铃般的笑声。
一群归巢鸟的叫声把我拉回现实。唉,落叶迟早都要归根,而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魂牵梦萦的家人身边呢!想着想着,几颗冰冷的泪珠从我的脸颊上滚下。我抬起手,拂起袖子,轻轻拭了几下眼角。
"沙沙沙'''',我回头一看,原来是风把桌上的纸吹得直作响。我想:应该给家人写封信,报个平安。于是我拿起毛笔,铺好纸张,可却发觉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父亲的工作是否顺利?母亲的风湿病没再犯吧?有没去看郎中?最辛苦的还是我的妻子,打理着家里点点滴滴的事。最担心的是我那调皮的儿子,离别时他的稚气还在,不知现在是否用功读书......他们的笑貌在我眼前呈现,音容在我耳边回荡.“半夜三更,小心火烛!”已经三更了,我奋笔疾书。
“喔......”不知不觉天空已露出了鱼肚白。“咚......咚”,“张兄,我要出发了,你有没有什么事要交给我办?”从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
我正要交出信,却突然想起来什么,又匆忙跑进屋拆开信,提笔又写下了几句,这才依依不舍地将信托付给捎信人。
捎信人走远了。我也转身,又看见了金黄的落叶一片片纷纷飘落,回家路上作诗一首:“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行又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