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落实点面结合结硕果教研结合实践展示谱新篇1

时间:2019-05-15 10:5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层层落实点面结合结硕果教研结合实践展示谱新篇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层层落实点面结合结硕果教研结合实践展示谱新篇1》。

第一篇:层层落实点面结合结硕果教研结合实践展示谱新篇1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小学“中外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阅读行动计划”

课题

阶 段 结 题 报 告

课题类别:全国重点课题

课 题 批 准 号:HJL628

课题承担单位:同江市第三小学

层层落实点面结合积硕果教研铺路实践展示谱新篇

——东北三省《小学中外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阅读行动计划》课题

阶段结题报告

同江市第三小学课题组张红艳梁有丰

我校《小学中外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阅读行动计划》课题自立项实施以来,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班主任在课题组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按照课题组的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对前一阶段课题开展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结合课题,展开教研,探究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课外阅读是学生吸收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以及扩大语言积累的最好途径,理解是运用的前提,积累是运用的保障,而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正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助推剂。根据课题实施方案以及我校实际情况,2013年下学期开学初,我们在原来开展读书活动的基础上,在各年级开展课外阅读教学模式探究活动。根据年级不同确定不同的探究内容。一至三年级为课外阅读推荐和指导课,四至六年级为课外阅读交流、欣赏课。这次课外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活动是在上学期班主任教研活动中,以吕静等四位教师执教的《小猪希里呼噜》等好书推荐课、读书交流课的基础上自下而上进行。活动以学年组为单位,先开展组内课外阅读模式的探究,然后由学年组推荐优秀课进行展示。

11月18日学校进行了六节课外阅读教研展示课:一年级董福慧老师执教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治家格言》前三条,二年级张海燕老师执教的好书推荐课《读好书》,三年级杨维国老师执教的好书推荐课《好书推荐会》,四年级吕静老师执教的好书推荐课《淘气包马小跳》,五年级马秀玲老师执教的读书交流课《伊索寓言》,六年级唐冬艳老师执教的读书交流课《读西游,乐交流》。这六节课分别探索出了低年级课

外阅读指导课(教学以“读”为主,读准、读通、读懂、背诵的模式),中、高年级好书推荐课(XX导入,引出课题——走进人物,了解特点——深入情节,感受故事——视频选播,激发情趣),读书交流课(情境导入,营造氛围——交流内容,提出见解——总结交流,提升认识)的教学模式。该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课外阅读指导的交流,提高了教师阅读指导能力。

二、抓常规,促落实,点面结合结出丰硕成果

我校为了落实课外阅读工作,把课外阅读课列入班级课表中,一、二年级有专门的阅读课,定期到图书室读书,三至六年级把书借回教室阅读,切实把读书工作落到实处。

我校还把读书工作纳入常规教学中,同其他学科一样,同检查、同反馈、同总结并纳入考核中。基本上每月都有读书活动安排:5月份举行青年教师演讲比赛;6月份学校向各班图书角赠书,丰富班级图书角的藏书量;7月份向学生推荐假期读书书目,分必读和选读两项,书目中有中国和外国的作品,作品的内容切合读书课题;9月进行课外读书调查,调查读书数量、质量;10月收集读后感,学校统一发稿纸,评审、筛选、装订成集;11月进行课外阅读教学展示活动;12月进行读书实践展示活动,包括读书笔记展、读书手抄报、剪贴画、读后感展等。

2013年4月23日我校三、四、五年组师生参加了同江市教体局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的同江市中小学“我的梦·中国梦”读书成果展示活动,其中四年组原创的配乐诗朗诵《三小,我们温暖的家园》和五年组歌舞配乐诗朗诵《追月》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2013年9月份我校师生还参加了同江市教体局和进修校组织的抗洪征文比赛,其中学生上交的征文40篇,教师上交的征文8篇,均获得不同层次的奖励;2014年3月又连续两周进行了全校性的阅读测查、演讲、讲故事和朗读比赛活动。每班选出前3名学校奖励,学校按学段选出前2名参加同市级比赛,成绩优异。以上活动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进行传统经典阅读,突出国学+双语特色

2013年十一放假后,学校正式启用了国学教室。该教室进行了具有儒家特色风格的装修,各年班教师在此进行国学课教学。这是我校在营造良好的廊壁文化后,又启动的一项读书工程。在此一、二年级开设《三字经》,三、四年级开设《弟子规》,五、六年级开设《千字文》等中华传统美文的阅读课,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在走进精典中,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操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

围绕读书活动方案,我校还开展了“好书推荐”板报宣传活动。活动由六年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两周一次的板报布置,各班都能围绕“好书推荐”这个主题,围绕主题布置板报内容。内容精彩纷呈,色彩鲜艳,图文并茂。例如《窗边的小豆豆》、《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草房子》、《卖火柴的小女孩》、《木偶奇遇记》、《苦儿流浪记》、《一千零一夜》、《流浪儿迪克》、《绿山墙的安妮》、《心灵鸡汤》、《水浒传》、《格林童话》、《红岩》、《西游记》、《宋词三百首》等板报设计,既新颖又有可读性,深受学生喜爱。

同时,我校自己设计了一款新颖的读书卡,每位学生一张,记录和统计自己读过的书目。主要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记录自己的读书成果,而且便于我们统计学生的读书量。

课外阅读是一项长效工程,贵在坚持。今后课外阅读教学模式还要拓宽,例如中高年级的名著导读课、名著欣赏课应加强探究,形成模式。教师课外读书研究的积极性还有待于提高。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还要增进教师之间的读书交流,提高教师的读书品位,让师生在书海中徜徉、在课外阅读中共同成长。

二〇一四年四月八日

第二篇:植根沃土结硕果 文化育警谱新篇1(模版)

植根沃土结硕果 文化育警谱新篇

柳州市公安局开展警营文化建设纪实

率先在全区成立了警察书画、摄影学会;连续举办六次大型书画美术摄影展;柳州市警官艺术团名扬国内外;与市电视台合作开办《警视风云》电视栏目,13年来保持品牌特色;文艺汇演、体育运动会常办常新……当你走入柳州市公安局,就会感受到公安文化的多姿多彩、甘醇丰美、香满警营。

文化育警催生公安战斗力。柳州市公安局近年来创下了第一个将110、119、122“三台合一”的城市;第一个建起整合多警种、多部门的“警务综合信息平台”的城市;建起了广西最大的扁平化指挥系统的城市;去年立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1%,连续8年保持了刑事案件持续下降的势头,破案率同比上升1.91个百分点;“两抢两盗”等多发性侵财案件的高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去年,命案发案数比上年下降32.43%,破案率比上年提高2.08个百分点;自2005年起,连续4年实现了侦破命案“两降一升”(命案发案数下降,命案逃犯数下降、命案破案率上升)的工作目标,命案破案率连年刷新纪录;110接报警案件总量变化平稳; 2008年初柳州市被评为2005—2007年自治区平安市、建设平安广西活动先进市,并正在积极争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最近,荣获了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和全国三基工程建设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这些成绩与荣誉的取得,无一不与浓浓的警营文化建设密切相关。文化预警催生出公安工作的战斗力。

秉承传统,宣传倡导,增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重视公安文化工作是广西柳州市公安局的老传统、好传统。多年来,柳州市公安局领导班子都有一个共识:公安文化要立足于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将文化育警作为新形势下建警、治警、强警的重要措施。公安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传承、一种精神、一种活力、一种风貌。因而,在警察文化建设过程中,该局十分注重警营文化的总体塑造,大力加强宣传倡导,营造良好氛围,同时健全工作机制,使文化育警成为公安常态工作,构建平台让广大民警展示才华,增强了文化活动对民警的吸引力。

领导带头,营造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公安文化建设能不能上台阶、出成果,关键在于领导重不重视和有没有一批高素质的文体人才作支撑。局领导在这一点上表率示范、身体力行:自治区公安厅副厅长原市局党委书记、局长陈一平(2009年1月提升区公安厅副厅长)在积极抓好全局警营文化建设的同时,带头练书法、搞摄影,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其创作的作品《翔》(组照)在2005年自治区最高级别摄影赛事----第七届广西摄影艺术展览上获银奖;市局副局长宋述德从2000年开始拜师学国画,现在已经小有成就;原局党委副书记张全堂利用业余时间坚持搞摄影创作,被吸收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被选为广西公安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兼摄影分会主席,其作品《漓江金曲》获2005年全国最高摄影赛事---中

国第十一届国际摄影艺术大赛入选奖,获第七届广西摄影艺术展览金奖。

各级领导在重视作好表率作用的同时,还坚持以人才为本,实施人才兴警战略,建立了文化人才吸纳、培养和使用机制,启动文化人才信息库工程,从人才的选拔、培养到正常工作的开展都完善了制度。对学有专长的民警则给予重点培养:交警支队民警曹志中喜爱小品艺术,市局请名师对其精心指导,他目前是柳州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近两年先后获公安部相声小品大赛三等奖,2006、2007连续两年自治区小戏小品大赛一等奖和全区公安系统相声小品大赛一等奖;巡警支队政委刘山枫酷好书法,以深厚的功力与专业造诣,当选市书法协会主席;市公安局龙城保安公司总经理许韬同志工作之余,苦练书法绘画,市局全力支持他参加各种培训和比赛,他现已成为柳州小有名气的业余书画家。这几年,市公安局一大批优秀书画摄影、文艺表演、体育运动以及其他文化骨干脱颖而出,成为公安文化活动的骨干力量。健全与完善机制,使文化育警成为公安常态工作。柳州市公安局党委把文化育作为公安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将公安文化建设纳入公安工作发展规划,实行同频、同向、同步,整体协调推进。按照公安文化“基本队伍建设、基本项目建设、基本阵地建设、基本制度建设”的四项基本要求,及时修订了《柳州市公安局文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健全完善公安文化建设机制,使公安文化建设年有安排、季有计划、月有活动。健全充实了柳州市公安局警察学会、书画学会、摄影学会、游泳协会、前卫体协等文艺兴趣爱好业余团队。2006年以来,全局先后投入100多万元资金进行公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组织文艺演出和摄影书法美术比赛。各级公安机关也都建起了功能齐全、方便实用的警官俱乐部、小健身房、小阅览室等活动场所,不少二层单位还成立了文艺演出队,使民警参加各项文化活动有阵地、有依托。

构建平台,推进民警文化才能的展示和培育。柳州市公安局努力创造条件构建多元化的文化平台,让广大民警充分展示才华:局警官艺术团的演员全部来自基层,在业余时间组织创作、演出;与市电视台合作开办《警视风云》电视栏目,13年来坚持播出;与当地报刊联办专栏、专版,宣传报道公安工作、民警事迹,培养一大批警营笔杆子,每年当地报刊评选优秀通讯员,该局民警占三分之一;完善摄影、书画等协会组织机构,定期开展创作与展出活动;全局各所队“小图书室”规范、有序,成为基层一线民警的“文化补给点”;经常性地组织摄影、新闻写作、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等专题讲座,在工作中学到知识,用知识指导工作;定期举办全局性的迎春文艺晚会、警察运动会以及“五四”青年节、“三八”妇女节等纪念活动,广大民警在参与文化活动中展示了特长、陶冶了情操、增进了友情,形成一种团结向上、积极健康的良好氛围。形式多样的文化平台,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艺术专长的民警。全局目前有文艺演出骨干160余人,宣传写作骨干120余人,体育运动骨干300余人,书画摄影骨干90余人,以及集邮、收藏、石玩等兴趣骨干50余人。这些骨干有许多是市里各类协会的重要成员,有的甚至是领军人物。

立足现实,以警为本,提高公安队伍的凝聚力

该局立足现实,紧紧围绕公安中心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公安文艺如何转化成为促进公安工作动力,结合民警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深受基层民警欢迎公安文化活动。广大民警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全情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公安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

坚持公安文艺为公安工作服务。局警官艺术团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是一个设有声乐、舞蹈、小品等项目的业余公安文艺团体,所有演职员都是来自各基层单位的民警。他们坚持“警察写警察”、“警察演警察”,创作了一批取材于公安机关真人真事、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公安特色、深受警民欢迎的精品、充满“警察味”的文艺作品。如舞蹈《家园》、《为了蓝天净土》、《爱的奉献》、《警嫂》、《警中骄子》;小品《永远没有最后一次》、《大年三十》;歌曲《忘不了》、《你的微笑》,等等。这些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作品,主体鲜明,结构严谨,题材皆源于公安工作的现实,通过艺术的加工,赋予了它们更加震撼人心的效果,使民警通过观看节目看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一种悲壮和无私的奉献,感受到自己应有的那份骄傲。这些作品在参加全国、公安部、全区、全市的文艺汇演或比赛中都获大奖。2007年全市公安系统迎春晚会,是一台集话剧小品、歌曲联唱、舞蹈表演、音乐短剧,运用多媒体技术、有一定艺术水准的成功晚会。晚会最具特色的当数反映公安中心工作和战斗生活的艺术节目,既有阳刚之气,又有温情一片,表现了人民警察昂扬的精神面貌与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还体现了民警对妻儿老小的愧疚之情及民警家属对公安工作无私支持的可贵情怀,多层次、全视角地表现了和谐的警民关系。对内、对全体民警起到了慰问、褒奖、激励和鼓舞的作用;对外,在社会上树立了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促进了社会各界对公安战线和公安民警的了解和理解。坚持以警为本,因地制宜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柳州市公安局党委坚持“以警为本”,通过开展健康向上、独具特色的和谐公安文化活动,丰富民警文化生活、满足民警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从2003年开始,市局每年都举办全市警察书画摄影展和文艺会演,迄今已连续组织了六届。每一届参与的人数和作品的数量都不断增加,作品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还不定期地开展歌咏比赛,拔河、气排球、游泳、水球比赛,警察运动会等系列竞赛活动。这些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公安文化活动,丰富和愉悦了民警的精神世界,极大地吸引了广大民警投入的热情,也有力推动了全市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促进了警营的和谐与队伍的稳定。大家都说:“警察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我们民警心里压力是最大的,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练一练书法,读一读文学,写一写字,搞点活动,这些实际上既能陶冶情操,又能有效地缓解我们的工作压力。”柳南分局作为广西唯一的全国公安文化示范点,他们依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民警的原则,充分考虑民警的喜爱和要求,几乎每个月都安排有文化活动。先后举办“青年民警文化活动周”、“警察文化体育活动周”、“迎奥运警察体育活动周”、“公安文化长廊及荣誉室建设”以及公安民警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等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周以歌咏、汽排球、水球、拔河、射击、乒乓球等竞赛项目以及警体训练营活动为主。针对青年民警喜欢上网和网上聊天的特点,分局在本局局域网站上开设《警营文化长廊》、分设“网上论坛”、“学习园地”、“经验交流”、“警事新闻”、“摄影之家”、“民警直通车”等栏目,创新警营文化载体,为民警自由发挥和展示搭建交流平台。

着眼和谐,警民互动,打造公安形象的亲和力

走出去,请进来,该局不断吸收社会优秀文化营养。在打造和谐警营文化的基础上,通过警民互动,不断拓展公安文化建设渠道,将警营文化与社区文化相融合,推动了警营文化的发展、扩大,谱写美好的警民和谐曲。

请进来,指导公安文化工作,提升公安文化品位。该局积极探索、努力积累和谐警营文化建

设的经验,与当地的摄影家协会、文联、歌舞团等文化单位密切联系,得到他们的广泛支持,走出了一条依靠社会专业力量,指导公安文化工作,提升公安文化品位,丰富公安文化内涵的路子。

柳州市公安局的书画摄影和文学艺术创作,各有一个专家顾问小组,他们是该市摄影家协会和文联的专家。市公安局常常邀他们到局里指导创作,点评作品,举办讲座,深入警营开展现场创作指导。2008年10月,市局开展一系列警营开放创作活动,邀请书画、摄影、作家及局里的民警共60多人,深入特警、警犬、消防特勤大队,以参观训练科目搞创作,所有征集到的作品无偿为公安宣传服务,社会影响极大。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摄影家解海龙,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原《中国摄影报》责任编辑、《法制时报》副总编、资深摄影评论家王九龙,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于健、中国摄影家杂志社社长张兵、著名风光摄影家于云天一行先后受邀到柳州,或授课、或点评、或指导,对柳州公安文化工作均予以高度评价。近年来,局里多次组织书画笔会,邀请自治区、柳州市书画名家和民警书画爱好者一起挥毫泼墨。文艺节目创作上,由于邀请区内外行家参与策划和创作,提高了节目质量,作品也多次获奖。2003年,由全局民警作词、反映柳州公安精神风貌的歌曲《警察情怀》由著名作曲家臧云飞谱曲,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演唱。MTV在央视滚动播出后,龙城警察的全新形象一夜之间家喻户晓。《警察情怀》在公安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主办的警察歌曲创作暨演唱大赛中荣获创作一等奖。2007年2月,柳州市公安系统春节联欢晚会特邀北京舞蹈学院老师柴门森负责舞蹈的编排,请广西话剧团团长诸家设负责指导小品表演,柳州市歌舞团舞美专家负责舞台设计。晚会取得圆满成功。

走出去,以平安社区建设为目的,营造和谐的警民关系。每年春节期间,该局组织文艺小分队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活动,使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人民警察亲民爱民的人格魅力。经常组织警艺团深入基层、工厂、农村、部队、边防和城镇(每年演出30多场、参加专题晚会演出10多场),用精彩的节目,讴歌时代精神,颂扬人民警察的精神风貌。人民群众通过观看警艺团的演出了解公安工作,从而理解、支持公安工作。随着警艺团的不断发展,演出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全区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自治区、柳州市及大型企业举办的专题文艺晚会、庆祝节日的大型文艺表演基本上都邀请该局警艺团参加演出。警艺团还两次受国家文化部委托赴土耳其和西欧比利时、法国、荷兰、德国、卢森堡等五国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的演出。两次出访演出都得到艺术节组委会及我驻土、比、法等国大使馆的好评,受到各国观众的欢迎。

柳州市公安局将文化建设工作牢牢植根于民警之中,丰富的沃土培育出广大民警积极健康、进取创新的爱岗敬业情操,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文化建设既提高了民警的综合素质,更促进柳州公安工作谱写出一篇又一篇崭新篇章

第三篇:警民共建结硕果科技兴场谱新篇

警民共建结硕果科技兴场谱新篇

武警四川总队

武警四川总队生产基地位于绵竹县玉泉镇的石亭江畔,共有河滩地1000亩。1997年 1月 组建以来,以军委江主席“把部队农副业生产搞得更好”的指示为指导,坚持因地制宜,突 出重点,分批建设,逐步配套,滚动发展的原则,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警民 共建,科技兴场”的发展道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

四 川农业大学从优良品种、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了真切关心和鼎力支持,受到了 代省长张中伟的高度评价:“川农大为武警部队„菜篮子‟工程办实事的精神,令人可敬,值得赞扬”。总队与四川农大一年来的警校共建,我们深深地感到:千亩乱石滩,如今变桑 田,是警民共建结出的累累硕果,是科技兴场谱写的时代新篇。

一、省长牵线搭桥,以培养农科人才为纽带,开创了校警协作的新篇章

科教兴场离不开人才,而培养一支政治合格,业务技术精湛的农科队伍,是武警部队“ 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成就的重要保证和首要条件。只有搞好人才培养,打牢基础,武警部 队农副业生产才能结出丰硕成果。过去,我们采取选送培训、以老带新等办法,培养了一批 半路出家的生产技术骨干,但收效欠佳。为从根本上改变部队农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突出问题,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张中伟在视察总队生产基地得知这一情况后,把总队农业技术人才培 养问题常挂心上,为总队农科人才培养牵线搭桥。1998年底,张省长到川农大视察工作时,专题就农大为总队培养农科人才问题作了重要指示,要求川农大以培养农科人才为纽带,开 创“警民共建,科教兴场”的新篇章。

支持部队建设,四川农大优秀本科生圆了军人梦。

当兵从戎,为国奉献,是不 少优秀大学生的理想和追求。为圆农大优秀生的军人梦,川农大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以支持部队建设为已任,不顾自身得与失,不惜血汗赔老本,把毕业留校的优秀人才送到 部队,加大了对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智力支持。1999年毕业实习分配中,校党委就分配到总队 生产基地的实习人员进行专题研究,严格把关,将政治思想好、专业技术精、吃苦精神强的 8名品学兼优学生送到部队实习锻炼达3个多月。实习期间,他们带着全校师生对武警部队建 设的深情厚意,安心基地,勇于吃苦,勤奋工作,传授技艺,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带出了 一批生产技术骨干,缓解了基地生产建设之中的燃眉之急。毕业分配时,川农大又为总队科 技兴农输送新鲜血液,增添智慧的源泉,将3名留校工作的优秀本科生送到部队,使他们圆 了军人梦。

农大特事特办,总队优秀生产技术能手圆了大学梦。

望子成龙,考上大学,是 为人父母的最大心愿;有所作为,服务社会是当代有志青年的崇高理想和追求目标。部队农 垦战线虽然不是造就大学生的摇篮,但在川农大的关心支持下,生产岗位同样是孕育优秀人 才的天地。为保证总队生产技术骨干摆脱半路出家、基础不牢、技术不精的困扰,确保部队 农业技术后继有人,川农大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敢为人先,从1999年起,每年免试、免费 接收总队5名优秀生产技术能手到学校本科和专科班学习深造,对川农大的这一做法,《解 放军报》、《四川日报》、《人民武警》先后作了专题报道,同时也在全军开创了农业技术 人才培养的先河,圆了农垦战士的大学梦。

校警共育人才,支队生产基地技术骨干圆了求学梦。

当今时代既是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的时代,世人早已形成知识就是金钱,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效益的共识。然而,从支队生产基地实际情况看,由于受地域因素的影响和培训渠道的限制,多数生产技术骨 干都是从基层中队抽调而来,致使相当一部分支队的农副业生产还停留在传统的水平上。为 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支队许多生产骨干都迫切希望能通过正规培训,洗一洗“脑”,淘 一点“金”,充一充“电”。川农大把支队生产基地官兵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今年9月,四川农业大学在扩招新生800多人,教学保障压力都非常大的情况下,抽调12名专家教授,组成强有力的班子,无偿为总队举办了一期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班,对基层部队60名技术骨 干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系统培训,圆了支队生产技术骨干的求学梦。

“三梦”之圆,是川农大以实际行动谱写的一曲新时期拥军颂歌,不愧为“真情献武警,赤心筑长城”。目前,总队生产基地官兵人人都掌握了一至二项生产技术,支队生产基地 技术能手形成梯队结构,基层中队达到有一名种植、养殖技术骨干的要求,为“菜篮子”工 程建设的向前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二、书记校长搭台,以支持国内外新产品、新技术为基础,推动了总队生产基地的全面 发展

川农大不仅为总队农科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书记、校长一心,主管协力共抓,在新产品、新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弥补了生产项目上的空白,使总队生产基地达到了名 特优配套,种养加并举,促进了生产基地的全面发展。

把新品种送到基地,增大了生产科技含量。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农副业生产只 有走科技兴场的道路,才能向高层次发展。近几年来,我们总队生产基地在省级各厅局的关 心支持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美国杜洛克种猪、法国番鸭、南江黄羊、美国江团等许多 新品种已在基地安营扎寨,无土栽培、异体架接、保护地栽培等新技术也在实践中得到广泛 运用。但与武警总

部提出的“实现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新技术普及率达到95%,科技贡 献率达到55%以上”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针对这一实际,川农大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把提高生产基地科技含量当作自己的科研任务来抓,真心实意办实事、解难题,无偿提供 2只世界名羊——波尔山羊杂交一代种羊,并帮助指导生产基地搞好饲养管理和杂交繁殖。同时,在总队生产基地养鸡场没有竣工的情况下,将赠送总队的100只常羽全黑乌骨鸡种鸡 长期寄养,仅饲养管理费和直接饲料费开支就达8000多元,而川农大分文不取,作了奉献。

把宝贵的精神食粮送到战士手里,提高了官兵的整体科技水平。学政治、练军 事是每个官兵的职责和本分,而战斗在生产建设岗位上的农垦官兵,不懂得如何种菜、养猪,就等于战斗人员不知怎样执勤、处突。基地组建初期,中队图书室里的农科书籍潦潦无几,战士们劳动之余、休息之时,对农科书籍总是争相抢看,爱不拾手。1999年8月,川农大 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关心,大力支持,积极协调,科研处、教务处、图书馆等业务部门,本着买新书、赠好书、一次到位的原则,把宝贵的精神食粮送到官兵手中,为基地购买、赠 送5000多册农科书籍、文学名著和一个书目柜。如今,生产基地图书室已是名著满柜,万书 上架,应有尽有,战士们再不为无书看而发愁,每当遇到技术难题、难解之谜,官兵都主动 扎进书堆,寻找谜底,并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形成了一种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使官 兵的科技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把先进设备送进警营,提高了畜禽防疫能力。总队生产基地养殖有四大家鱼和 武昌鱼、大口鲶、江团、白乌鱼等特种水产102亩,养殖种猪4600头、番鸭25000只、黄羊600只、蛋鸡15000只。项目齐全、规模较大,禽畜生病在所难免,禽畜防疫无疑成为工作的关 键和难点,稍有不慎,就有造成“全军覆没”的危险。过去,我们大多采取打预防针、服预 防药、定期消毒等传统的“经验主义”办法,而对禽畜流行病实施预防和治疗,缺乏先进手 段和现代化检测设备,找不到病因和症结所在,工作经常处于被动状态。每当季节变化、地 方性禽畜病流行之时,养殖人员整天担惊受怕、惊恐不安。对此,川农大看在眼里、急在心 头、牵挂于心,坚持为基地养殖人员分忧,以为养殖业发展解难为已任,千方百计办实事,解难题,无偿支援生产基地一套现代化的化验设备,提供了大量的化验用药,并指派1名教 授,帮助基地培训化验人员。川农大的支持,生产基地养殖业发展好似如虎添翼,如鱼得水,疫情预防已不再是难题。如今,每当慢步在生产基地家禽、家畜养殖和水产养殖区时,只 见百亩鱼塘碧波漪漪,鱼跃水翻;鸭舍的法国番鸭不停地扇动着洁白的翅膀,好似欢迎远方 来客;猪圈的种猪膘肥体壮,油光发亮;羊场的黄羊哼着小调,慢悠悠地嚼着青草。此情此景,就是校警协作的真实写照,是警民携手绘制的一幅丰收画卷。

三、领导专家“唱戏”,以解决技术难题为突破口,促进了武警总队“菜篮子”建设的 整体推进

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发展农副业生产的根 本出路在于实施科技兴农。总队生产基地组建初期,由于土壤沙化严重,传统农业比重较大,技术含量偏低,致使效益不高。近年来,我们在川农大领导、专家的全力指导下,以解决 技术难题为突破口,把发展农副业生产的立足点放在依靠科技进步上,坚持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菜篮子”建设的整体推进。

领导现场办公,找到了科技兴农的切入点。在军队不经商,全部吃“皇粮”后,如何保证官兵生活水平不降低,确保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是摆在武警部队后勤建 设中的一道难题。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一班人”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武警部队发展 “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们认为,支持武警总队生产基地建设,不仅是地 方农业科教部门的政治责任,而且也是落实省委、省政府“警民共建,科技兴场”指示精神 的实际行动。开展校警合作,对于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把学校雄厚的农业科技实力转 化为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学校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组长的“警民共建,科 技兴场”领导小组。1999年3月9日至10日,党委书记于伟、校长文心田率领科研处、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林学园艺学院及成人教育学院等部门领导和有关专家12人,深入总队生产 基地实地考察,开展科技拥军,实施技术指导,共商警民共建总队生产基地问题。4月9日,副校长任正隆再次率领6名专家、教授到基地,进一步调查、论证,结合基地实际,就如何 帮助总队搞好技术人才培养,优良品种引进,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加强校警合作等 进行酝酿协商,找到了技术支持、科技兴农的切入点,为具体帮助指导基地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专家经常帮助,河滩地结出丰收果。总队生产基地种植用地,是从乱石河滩改 造而成的,既不保水,又不保肥,“只长草,不产菜”已在当地老百姓中成为定论。为搞好 土质改造和土壤改良,川农大科研处和各学院积极响应校党委号召,有关学科的20多位专家 经常深入基地,穿荆棘、下菜地,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实地考察、论证,找到了蔬菜种植、果树栽培、土壤改良、花卉培育的锦囊妙计。已近退休年龄的蔬菜专家李能芳,两次到基地 调查研究,与青年教师郭学君一道,帮助基地制订了“蔬菜优质高产栽培方案”,并把她的 学生从美国专门寄来的500多株樱桃西红柿,主动无偿地送到基地种植。已退休的土壤学副 教授王宪章,当他得知总队生产基地是在杂草丛生、乱石成堆的河滩地上建设成为初具规模 的现代化农场,土壤问题仍是制约种植生产发展的“瓶颈”时,年近古稀的老教授主动向校 领导请缨,加入到帮助生产基地建设的行列,组织6人攻关小组,加班加点进行土壤检测、化验和营养物质分析,制定了土

壤改良实施方案,然后到基地任劳任怨地指导土壤改良工程,直到改良达标才收兵。如今,280亩种植用地已经达到土壤营养标准,每到收获的季节,800米绿色长廊就象系在蔬菜种植区的一条银色彩带,登高鸟瞰,生产基地一片郁郁葱葱、瓜 果满枝、蔬菜满园的丰收景象尽收眼底,实现了四季不断、均衡生产、常年供应部队的目标,为补助部队供应,改善官兵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教授蹲点指导,养殖生产出奇效。总队生产基地养殖业生产可谓兴旺发达,蒸 蒸日上,目前已是猪羊满圈,鸡鸭满场。在这丰硕成果的背后,凝聚着一位不计名、不计利、拚命工作,被喻为“编外武警”的川农大退休教授王文仕的心血和汗水。63岁的王教授,长期从事兽医教学科研工作,是全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分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畜牧兽医 学会兽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退休后,绵阳市一饲料公司高薪聘请他为高级顾问。1999年3 月,他从同事那里了解到:总队生产基地养殖业生产规模大,发展迅速,但由于没有专职兽 医,一旦发生疫情,后果不堪设想。王教授听在耳里,记在心中。经过一夜的思考,他主动 放弃了原来的高薪聘请,向校领导请缨,来到总队生产基地发挥余热。来到基地后,他坚持 与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主动找官兵座谈,了解情况,针对存在问题,帮助基地健全了 猪场管理规定。每当基地的熄灯号吹过,官兵进入梦乡,他还要深入猪场巡视一次。1999年 6月的一天,正在猪场进行疫情预防检测的老教授发现仔猪患有“仔猪白痢”,他就和基地 官兵一道,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之中。几天过去了,王教授消瘦了,但看到几百头仔猪活 蹦乱跳、健康如初时,老教授双眼噙满了欣慰的泪水。王教授到基地蹲点指导一年来,他一边工作,一边给官兵传授科学养殖技术。王教授还有两个心愿:一是帮助基地建立科技阅览 室,为官兵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发酵血粉”、“单细胞酵母 蛋白”变成基地生产项目,再为部队建设出一分力、发一分光、尽一分心。

第四篇:2援疆支教结硕果民族团结谱新篇

援疆支教结硕果民族团结谱新篇

——记伊西前老师援疆纪实

“援疆为了什么,在疆干些什么,离疆留下什么”。这是我院援疆教师伊西前在他的援疆日记中的一段普通文字,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慷慨激昂,有的只是对工作的责任与无尽的热情。

--题记

2011年10月14日,我院伊西前老师作为临沂市技工教育援疆支教代表,肩负着各级领导的信任和嘱托,带着家人和同事的殷殷祝福,在全院师生的欢送声中,奔赴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参与教育援疆支教活动。

在疆支教教师要比在内地付出的太多太多。伊西前老师援疆支教的单位是山东省新一轮援疆试点示范项目-疏勒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学校初建,很多教学配套工具没有配备。语言不通是障碍,可是教学无教材、实训无耗材、操作无工具是伊老师面临的最大困难。在帮助学校联系购买材料工具的同时,伊老师还亲自设计制作了十几个标准工作台,不仅提前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也为学校节省几千元的费用。他设计制作的标准工作台成为唯一为当地学校留下的实用教学成果,受到当地领导和师生的好评。

面对专业知识为零、完全不懂汉语的维族学生,伊老师制定了焊接专业短期教学目标:“以实训操作为重点,理论与实训并行的教学模式”。语言不通伊老师就请当地老师当翻译,学生不会就手把手的教。有付出总有回报,他所执教的班级和两位维族焊接老师,在疏勒县首届“理想成才”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教育的全部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伊老师把爱心作为德育教育的突破口,不仅教会他们技能,更让他们学会感恩父母老师,感谢祖国和人民,了解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友谊、和谐,用自己的言行将援疆支教的意义延伸。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伊老师被疏勒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评为“优秀教师”,疏勒县委、县政府和东营援疆指挥部授予他“优秀援疆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教师”等荣誉称号。

三个月来,伊西前老师继承和发扬“沂蒙精神”,躬身实践“三个代表”,牢记自己的使命,克服重重困难,积极为新疆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具体回答了“援疆为了什么,在疆干些什么,离疆留下什么”。体现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展示了沂蒙教师的风采,用援疆支教的硕果谱写了一曲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新篇!

二〇一二年三月六日

机械装配与维修系

第五篇:仁爱教育结硕果,高效课堂谱新篇

仁爱教育结硕果,高效课堂谱新篇

——柘汪二中特色教育简介

“黄海之滨芦山东方,菁菁校园飘满书香;智慧圆梦课改希望,关爱滋润学生成长。”这是我们柘汪二中办学特色的精要概括。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仁爱教育,全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收获了累累硕果,现将学校特色做法简介如下:

一、爱由心生,校园处处种满爱

1、爱是“车轮滚滚”。1999年学校走读生开始上晚自习,放学后学生骑自行车回家,最远的要走近十里路。那时候乡间的小路崎岖不平,又没有路灯,要是有个灯照着该多好。正是这一简单的想法,几位青年老师开始了自发的护送。学生安全了,家长放心了。不知不觉中一送就是10年!2009年元旦,学校在教师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成立了有组织的“爱心车队”,目前爱心车队已发展到31人。

路有头,爱无尽,爱心车队成员用滚滚车轮演绎了对学生的无限关爱。全体学生在爱心护送中平安回家,车队成员也在护送中收获快乐。

2、爱是“彻夜守候”。我校每年有大约1000名住校生。学生宿舍都是平房,占地广且比较分散。学生的睡眠质量和安全成为家长和老师担心的问题。为此,学校采取“值班教师不休息,学生睡好放心觉”的举措,每晚由8名教师轮流上下半夜值班,加强夜间巡逻,彻夜守候在住校生身边。虽然很辛苦,但也很欣慰,欣慰于学生的理解、守纪和安全。

3、爱是“慷慨解囊”。农村学校贫困生很多,有的甚至连生活费都交不上,每当学生到食堂就餐时,个别贫困学生却躲在教室里吃煎饼。“一定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食堂内平等地吃上热饭菜。”2009年5月,学校成立爱心基金会,成立当天,校长将镇党委奖给自己的2000元奖金一次捐出,全体师生在三天之内共捐款1.7万元。爱心基金会成立后,贫困生每月能获得80元--200元不等的捐助。

4、爱是“冬日无寒”。2009年冬天,有一个学生推说生病连续三天未到校上课,班主任去探望时才知道,原来这位同学只有一件棉衣,因为被雨淋湿了,只能躺在床上等衣服干了再去上学。当了解此事后,学校迅速组织教职工开展了“冬季捐棉衣送温暖”活动,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大力支持,他们纷纷捐赠衣物,还有教师联合购买崭新的羽绒服送给特困生。这一做法已经作为学校的常规活动于每年冬季来临前开展。

二、以爱育爱,师生同书人间大爱

学生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他们在享受幸福中也学会了爱人。几年来,学校学生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刘航、李明、刘歌三位同学智 救落水儿童,其事迹感动了柘汪,感动了赣榆,三人集体跻身“首届感动赣榆十大人物”行列;刘航作为全市唯一代表,荣获江苏省十佳小公民称号;秦琳和刘心语同学常年主动帮助本班一位行动不便的同学,被报刊媒体亲切地称为“雷锋花”,最近又当选为赣榆县首届十佳美德少年;陈占金见义勇为,被授予连云港市文明市民称号;黄兴鑫、闫丽捡拾重金主动交还失主,被评为“拾金不昧好少年”。学校也在全体师生的奋斗与奉献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三、推进教改,高效课堂结硕果 随着省市“五严”(六严)规定的出台,学校不再以抢时间来抓成绩,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教学的主战场。如何使学校得到可持续发展从而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改革。市教研室先后出台了“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及“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要求,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学习的模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校从2009年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探索,主要举措有:第一,加强师资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课改队伍。培训途径有专业引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学习交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精细管理,督促课改的有效落实。第二,引导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采取主要措施有:明确学习目标,培养“我要学”的习惯;完善课堂评价,激发“我想学”的欲望;加强方法指导,实现“我会学”的提升。第三,强化校本教研,助推课改深入实施„„

两年半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的教学效益不断提升,在市县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估中成效显著,参考学生的学业成绩合格率大幅度提高,而低分率逐步降低,学校连续两年荣获市县教学质量奖,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和社会的一致好评。2010年12月7日,全市初中数学“‘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展示与研讨活动在我校成功举办,得到了与会人员和专家的一致好评;2011年3月14日,全市县区教研室主任集中研讨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4月28日,全县“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推进现场会在我校召开;5月16日,全市“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推进现场会也在我校举办,全市近500名教学骨干参加推进会,省教研室副主任董洪亮、中国教育报办公室主任李曜明等领导出席会议„„

下载层层落实点面结合结硕果教研结合实践展示谱新篇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层层落实点面结合结硕果教研结合实践展示谱新篇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