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课题申请书 - 副本范文

时间:2019-05-15 10:2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语言学课题申请书 - 副本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语言学课题申请书 - 副本范文》。

第一篇:社会语言学课题申请书 - 副本范文

社会语言学课题申请书

课题名称:关于社会语言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 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和社会关系的学科,其中包括语言与社会、语言学与文化,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性别等诸多方面,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研究领域对于该方面相关知识的需要,开展对这一学科方面的详细全面地调查与研究成了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语言学拓宽了对于语言的研究领域,对语言提出了一种更为细致同时又更为有用的概念,它主要是从语言的外部关系着眼,开拓了很多新领域,并在历时和共时之间提出一个中间概念,把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结合起来。最后,在这次课题申请中将详细陈述关于社会语言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的结果,进而更好地帮助理解这一门学科是什么,为什么人么要学习它以及怎样更好地利用它服务于全人类,对于社会语言学学科的深刻学习与推广将有助于我们对语言本体的研究,改变对语言符号性质的象牙塔似的研究,同时还能促进对社会语言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社会问题的解剖。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新领域 调查与分析

1.研究课题的背景

1.1 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在 20 世纪60 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的诞生迄今已有40多年,一般认为它的建立是以1964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九届国际语言学大会为标志。它的出现是长期学术积累和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们对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等关系所进行的长期思考的结晶。美国语言学家甘柏兹(J.Gumperz)在19世纪50年代中期发表的一系列社会分层和语言差异的文章,以及另一位美国语言学家弗格森(C.Ferguson)在60年代对亚、非、拉国家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教学普查工作对社会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起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60年代以后,费什曼(J.Fishman)、伯恩斯坦(B.Bemstein)、海姆斯(D.Hymes)等学者都对社会语言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它的定义在国内外研究人员眼中是不同的,尤其是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 出发点各不相同,他们对社会语言学的理解也不同,以下是几个比较经典的定义。英国学者特鲁吉尔(Peter Trudgill)认为社会语言学是把语言当作社会、文化现象来研究的那一部分语言学。英国语言专家戴维·克里斯特尔(David Crystal)曾定义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之一,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各种关系。来自美国的威廉·布赖特(William Bright)总结说社会语言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指出变化或差异并不是随意的,而是与系统的社会差别有关的。来自中国的陈建民和陈章太(1988)从一个新颖的角度认定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共变,语言与文化共存的一门应用科学。而来自美国的拉波夫(William Labov)则认为社会语言学就是语言学。因为社会本身就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语言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存在,语言变化也是社会因素影响下的变化,所以社会语言学就是语言学。

因此,从以上定义可以整体得出,美国一般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变异”的语言科学,英国人倾向于认为社会语言学是把语言当作社会文化现象来研究的那一部分语言学,前苏联侧重于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同社会生活诸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门语言学学科,而中国则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社会关系”的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当今关于该学科的比较流行的观点有:分支说,边缘说,语用说,两属说,应用说。

1.2 课题的意义

这次课题的研究试图揭示出那些能解释和限制言语社团中语言行为和作用于语言行为的社会规则和规范,同时,也努力去确定语言多样性对于说话者的符号性价值。随着社会语言学理论建设不断加强,理论体系的构建逐步完善,它与普通语言学衔接更加自然。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手段多样化,和语料库语言学的联系将更加紧密。此外,该课题还旨在看到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前景,比如说,由于学科交叉日益广泛,从而促进学科的综合性质进一步增强,边缘学科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它的研究对象也将更多样化,多层次化。最重要的是它由多国参与、平衡发展,学科布局更加合理。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还了解到社会语言学的一些特点,了解到它的一些实践价值,它不但为制定语言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为语言教学提供理论和资料,同时还有助于认识社会文化和历史。

2.研究课题的内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很广涉及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学。这里主要研究的是通过调查进而充分理解并掌握它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情况。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 社会语言学的有些方面是“宏观”问题,比如说,多语现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的选择,此外还会涉及交际能力、话语结构、社会方言的特点等问题, 毋庸置疑,这直接关系到认识语言性质的方式、改进语言教学的方法和态度。一般而言,社会语言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

2)交谈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3)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4)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

5)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social dialect或socialect)、标准语和土语(vernacular)、正式语体(formal style)和非正式语体(informal style)等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用最充分的来自与实际调查的证据讲述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知识,为了保证研究的精确性,具体的调查范围我们尽量做到了最广泛。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点就是工作量太大,尽管可以借助计算机等一系列的现代化查询工具收集所需要的历史资料,难度还是存在的,并且在具体统计数据与记录重点的时候还是很麻烦的。此外,很多被调查者对社会语言学的轮廓仍模糊不清,总是和各种各样的分学科混杂在一起,同时研究成果也不平衡,这主要体现在重宏观研究和轻微观分析上。

3.研究课题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3.1 基本思路

该课题就是为社会语言学做一份课题申请,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或许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实际的调查来反映具体的实际情况,这次的调查范围要很广,主要通过使用现代化的各种通讯网络对全世界的人们进行调查,毕竟这门学科的学习是面向全世界的,当然,一些详细准确的的记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应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的语言学家对最终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社会语言学现在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展。随着60年代以后语言学家对语言异质性的认识的加深,发展出了众多类型和流派。类型一:社会语言学和语言社会学。类型二:宏观社会语言学和微观社会语言学。类型三:广义的社会语言学和狭义的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自问世以来,在语言学研究相对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受到了重视,同句法学、音系学,以及语义学一起,成为不少大学语言学系的核心课程。此外,社会语言学应用性研究也引起学术界广泛的重视,分别在法律语言、广告语言、诊断语言以及广义的语言教学与研究等领域得到充分实现。有了以上的计划加上具体理论的指导,这就是这次课题的基本思路。

3.2 研究方法

该课题中采用的是社会调查法,它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用通俗的话来说,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就是语言的使用和使用者的有关问题,因此一位国际社会语言学家法什曼指出, 它实质上是考察“谁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语言对谁说话”。社会语言的研究方法继承了人类语言学和结构语言学发展起它自身的一套方法。它研究的是在同一时间里不同年龄之间的语言变异,从而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取得历时的研究数据。这里,我们主要是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和观察法。

4.研究课题的创新之处及应用价值

4.1 理论上的小创新

在这里与其说是理论上的创新不如说更通俗地说是在实际调查操作过程中的出奇之处,由于这次课题是对社会语言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所以出新的地方也就是本次调查的人的年龄是有一定差距的,并且,被调查的不同阶段的人分别回答与自己年龄阶段相匹配的问题,比如说,年龄大的就应该更多的专注于社会语言学的历史,而那些专家就应该更多的是对社会语言学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这样分析下来一定是最准确,最接近于实际情况的。社会语言学已被认为是社会和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它的任务就是考察语言使用的规约是怎样与社会行为发生关系的,偏向于研究社会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社会中的人群怎样发挥语言功能来进行交际活动。

4.2 应用价值

社会语言学做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近年来发展迅速,这次对于它的历史,现在,未来发展的调查说明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实际应用意义主要就表现在促进课程建设、重视应用研究、繁荣语言学研究这三个方面。

首先,社会语言学为语言实际存在的语言变异现象提供一种整合研讨模式与理论解释, 特别是通过考察各种语言变体形式与社会文化影响之间的关系, 它旨在揭示言语行为与社会文化因素的互动模式,并对变异现象从多维角度进行说明与解释。

其次,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对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在国内 ,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正在应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来改进外语教学。

此外,由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很广,在学习社会语言学时,必然要求我们同时俱备语言学,语用学,方言学,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等多领域的相关知识。

最后,这次对该课题的研究在对社会语言学课程学习上做到理论与实践,个别与整体,分析与总结相结合,是一种能够指导我们的社会语言学学习实践的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孙维张《汉语社会语言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教程》,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5.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第二篇: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

《社会语言学导论》(英 彼得.特拉吉尔)

读书笔记

姓名:王瑞

学号:0909224096

院系:文学院 对外汉语

《社会语言学导论》读书笔记

语言不仅是交流信息的手段,也是和别人建立关系并维持关系的手段,而且语言在传递关于说话人的信息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着不同社会背景和地理背景的人使用的语言各异,说话方式也不同,这就形成方言,方言有地里方言和地理方言两种。社会影响语言,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观念影响语言。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就形成了社会语言学。英国的彼得.特拉吉尔编著的《社会语言学导论》这本书从七个方面介绍并解释了社会中各种语言现象。开头,作者解释了有关方言和语言的概念。首先,他认为方言或语言没有明确的界线,使用两种语言或方言的国家或地区能互相听懂,之所以要将它分成两种语言或方言,是有地理、政治、文化因素形成的。作者指出,“方言一词指的是一个语言的不同类词之间的差别、语法差别和发音差别,“方言”一词能适用于所有变体,并不仅仅只非标准变体。由此我们可以推知,汉语在不同的地方,词类、语法、语音上有不同的变化,可见,普通话有很多地方方言。普通话可以看做一种标准汉语,可以说是在书刊上使用、学校里讲授、外族人学习的一种汉语变体。下面,介绍一下书中语言现象的七个方面:

一、语言与社会阶级

在研究语言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地理因素还要考虑社会因素,有一个很大的因素是社会阶级。在这里,社会阶级是指具有相似经济文化背景的人群,我们可以认为是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阶层使用的同一语言的变体不同,这里我就用书上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现象。农村中的广大农民一般是没有受很高教育的人,使用的语言是纯正地道的地方方言,语言中经常出现一些粗话、脏话。而受过教育的村官说的话一般是方言和普通话的混合体,用词也比较文雅,更不会有粗话或脏话。城市中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官员、白领阶层使用的一般是普通话。由此可知,在于某人交流时可以通过他的语言来判断他所属于的社会阶层。

上下级或上下辈使用的语言也有不同。比如上级对下级或上辈对下辈可以直呼其名,反之不可以。

总之,受教育程度、上下级、辈分等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

二、语言与种族群体

不同的种族群体使用的语言不同。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两种情况:一是语言具有种族资格确定性特征,如壮族和维吾尔族分别使用壮语和维吾尔族语,以两种语言区别两种民族的特征。二是种族群体的独立特征是由同一语言的不同变体为标志的,对于这种情况,作者想我们展示了美国黑人和白人使用的英语具有明显的差别这一例子。

黑人土英语(BVE)在词汇、语法、发音与一般英语变体差异很大,其原因大致有四种观点,而作者更认可第四种观点,即克里奥尔学家的观点,认为BVE是克里奥尔英语的非克里奥尔化。对此,作者提出了操BVE或非标准英语的人在学习朗读或书写时会有困难,教师应根据使用语言的特点因材施教。解决这一问题可能有三种做法:1 “取缔非法英语”,这是错误的。2 “双方言制”,得到许多语言学家的支持。3 “承认方言差别”,获得越来越多的承认。

三、语言与性别

本章讲了语言的性别变体,即男女在使用同一语言或方言时出现的变异。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两方面:生理上和社会上。在生理上由于男女的生理器官不同,发音也就不同,以致语音面貌不同。

社会上分为相对性别变异和绝对性别变异。绝对性别变异很少见,表现为男女使用的禁忌语。而相对性别变异很普遍表现在社会态度方面。一方面由于男女的社会地位、社会分工不同,社会对男女的评价进行限制,似的他们使用的语言产生差异。例如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女子使用语言时比男子谨慎、内敛,尽量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另外,男女对社会的态度也会产生语言上的差异,男性认为作为一个男人,应该具有阳刚之气,说话时更应具有男子气概,女性在说话时更注重荣誉感,自己的身份、地位。她们说话时往往倾向于使用高阶层的人使用的语言变体。

四、语言与环境

语言随着交流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形成语言变体。影像语言的具体环境有:

1、语域——同工作、职业,谈话主题相联系的变体。

2、讨论中的话题。再谈政治话题和生活话题使用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不同。

3、谈话对象的环境。在上下级关系的谈话中,上级称下级为“老张”,而下级称上级为“张老”。

当一种语言的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变体并行存在于整个语言社团,并且这两种变体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时,就会出现双语现象。中国人一般具有普通话和方言两种社会变体,在日常生活中用家乡话,在正式场合用普通话。

另有双语变换:新加坡存在华语、英语、马来西亚语等多种语言,人们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群变换使用不同的语言,这就是语言变换。

五、语言和社会交际

人们为了达到某些目的会变换地使用语言。我们在与老乡交流时,为了接近彼此的距离,往往选择家乡话,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的人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会使用普通话;来自不同方言区的人为了是对方听懂,也会选择普通话。

交谈时有结构的,手规律支配的,并非杂乱无章的一连串句子。所有各种社会都有怎样将语言用于社交的规则,但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社会间这些规则有很大差异,从而使在跨文化交际中导致误解甚至敌意,因此,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要了解她们所处的文化,采用正确的交际方式。

六、语言与民族

预言师民族特征、文化现象的载体在一个多民族语言的国家中,会出现三种情况,即主、从属,均衡,冲突。每个民族对自己的元有着深刻的感情,他们热爱自己的母语,忠诚自己的语言,将母语作为本民族的象征,由于这种原因,语言是引起民族冲突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国政府应慎重对待少数民族语言。有的政府宽大为怀,允许并鼓励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有的政府则将其视为有破坏作用,限制、阻止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当然,这是不可取的。对于一个有多民族语言的国家,政府应慎重进行语言规划,可以选择一个或两个民族共同语,并使其标准化,同时允许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以免引起民族间的矛盾冲突。

七、语言和地理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使用的语言不同。如果两个地区的语言或方言不同,其中一地区的语言或方言中的语言创新传入另一语言或方言中,使得某几个地区的语言或方言具有相似性,从而形成语言区域。当两个使用不同语言的地区的人互相接触时,如果讲占优势语言的人与讲其他语言的人接触很少的话,那么不占优势语言的群体学得的不全的占优势的语言就会成为媒介语言,这

就是洋泾浜语。这种语言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欧洲殖民扩张时期,殖民地的当地人为了能与殖民者交流。不完全地学习他们的语言,形成洋泾浜语。有的洋泾浜语被当地儿童作为母语来学习时,就会进一步形成克里奥尔语。克里奥尔语比洋泾浜语在句法、词汇、句子格式上更加广泛,更加多样化;有的洋泾浜语则随着当地民族的独立而消失。

《社会语言学导论》这本书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有趣的例子,由易到难,化繁为简地为我们介绍解释了社会中的各种语言现象,并提出各种社会语言学上的理论主张,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相关学科奠定基础。在学习这本书时,我经常联系到到中国的汉语。中国幅员辽阔,由于地理、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存在各种方言,有的方言甚至听不懂,普通话就成了中国人共同使用的语言。随着普通话地位的提高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很多人放弃使用本地方言认为家乡话是一种低劣的语言,讲家乡话有失自己的身份,讲讲普通话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这就产生了很大问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五千年的中华文敏、灿烂文化保留在各种方言中,一个不会讲家乡话的人就失去了文化的根,就像失去导航的小船、迷路的小鸟在外漂泊流浪,永远无法找到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归宿。语言没有优劣之分,我们应该重视自己的方言,感受它所存在的文化底蕴。

姓名:王瑞

院系:文学院 对外汉语

学号:0909224096

第三篇:社会语言学

谈中国的外语教育发展前景

2012级专升本3班冯英英

摘要本文主要以中国英语教学发展为主线浅述了中国英语教学发展的历程。我国的外语教育经过多次起伏后,英语已恢复其主要外语的地位。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应进一步认识外语教育的重要性,对一些有关中国英语教育的问题进行思考,如:在我国应建立一个全国性、权威性的外语教学咨询机构,英语专业的设置不应降低为仅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加强教学和博士生教学,等等。关键词 外语教学发展影响

一 引言

英语教育涉及人口最多,影响面最广,最具全球性。因此,任何对中国英语教育的研究,都不能不将世界教育思潮的动态收入其视野。按王义高(1998)的观点,20世纪全球教育出现八大思潮:“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教育的经济取向思潮;终身教育思潮;教育的个性化思潮;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思潮;教育的全球价值取向思潮;教育国际化思潮以及教育信息化思潮。”其中一些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我国英语教育领域。

二、外语教育发展历程

就我们国家而言,外语教育经历了大起大落。一开始解放后小学不再开设外语课,中学要不要开设外语课时有争论,大学的外语系有不少下马,所开设的外语语种以俄语为主,大批英语老师改行教俄语。中苏关系恶化后,又改以教英语为主,大批俄语老师又改行教英语,等等。这些现象都说明建国初期外语教学在我国还处于一个萌芽且不稳定的阶段70年代末,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给迷茫中的中国送来了一丝光明,中国的未来有了一线希望。此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同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与此同时外语教学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80年代的中国不能再教政治英语,应该多吸取外国的优秀教学经验来充实我们自己,中国的外语教学开始重新起我国的外语教育从这些新型的模式中得到了许多启发,因此我国学校外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进步集中体现在教学质量

与水平的提高上。西南师大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于1999年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调研活动。31个省、市、自治区省会城市的部分中学高三年级的师生共有10255人参与了这次调查,并有5682名学生参加了测试。此次测试与1985年原国家教委主持的全国中学英语教学调查高三水平测试相比,成绩增加了10~20分,其中农村学校和非重点中学成绩提高幅度更大,增加了约30分。这项调查的结果有力地说明了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自20世纪中叶开始,有关“科学是直接生产力”、“科技的社会、经济功能”的思想开始成为主流。中国在50年代就响起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中国教育的科技取向作为国策加以定位。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意味着我国教育科技取向在新世纪的延续。《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4)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可以说,这是教育科技取向在中国英语教学上的体现。教育的经济取向思潮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人力资本理论。虽然该理论把人与物等量齐观,有损人格尊严,但它强调了人的因素、科技因素和教育因素对经济和生产的决定作用,这一合理内核使其得以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继而形成了当代教育的经济取向思潮,推动各国政府从忽视教育变为重视教育,进而奉行“教育优先”、“教育超前”的政策。可以说,在中国持续升温的英语热和发展迅猛的英语教育产业,正是这种经济取向在中国的表现和产物。

三、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上述世界教育思潮的大背景下,自上个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英语教育持续稳步高速发展,显示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对此学界提出了各种观点。

束定芳、庄智象(1996)指出,当代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显示出三大趋势:从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学;从研究语言形式本身转向研究语言的使用和学习者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从对交际法的狂热追捧转向对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反思和回归。

胡文仲、高一虹(1997)在对外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外语教学带有明显的文化转向,并指出外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在三方面呈现发展趋势:教学目的从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转向广义的文化学习和文化意识的提高;教学内容在对文化的理解上由相对狭窄转向相对宽泛;教学视角从单向的目的语文化转向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两者互动。

刘润清(1999)在上个世纪末指出外语教学研究发展趋势的六个方面:研究的对象从客体逐渐过渡到主体;从单学科理论支持到多学科理论支持;从侧重教语言的形式到侧重教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在高年级从语言技能教学转向内容教学;从劳动密集型教学到高科技密集型教学,从过程管理教学到目标管理教学;从定量研究转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田贵森(2002)于新世纪之初提出外语学习与教学的八个转变:外语学习与教学的研究由外语教学法单一学科向多边缘跨学科方向发展;外语学习与教学研究的重点由怎样教转向怎样学;外语教学内容开始由语言技能向重内容教学发展;外语教学方法由过去遵从一种方法体系向综合式、折中式方向发展;外语课堂教学方式开始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外语教学界越来越关注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外语教学中知识呈现方式发生变化;外语学习者的队伍和学习目的也发生了变化。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2002)“十五”计划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呈现以下七大趋势:外语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二语习得研究;注重师资培养的研究;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注重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重视外语测试和评估;采用多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授课。

四、中国英语教育实践的时代特征

在世界教育大思潮的背景下,在外语教学理论界的反作用下,在中国国情变化的推动下,中国英语教育实践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依据笔者的考察,举其要者加以归纳,可概括为市场化、社会化、应试化、口语化、双语化、信息化、虚拟化与多元化等八大特征,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一)市场化

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伴随中国社会的这一历史性变革,中国英语教育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1978年为历史转折点,在这之前中国社会的主旋律是阶级斗争,在这之后变为发展经济。中国的英语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前是为政治服务的,在改革开放之后则是为发展经济服务的。中国现在的经济形态是市场经济,因而英语教育也就必然受到市场经济需求变化的影响和规约。比如:由于人才市场对英语人才需求总量的急剧增大和种类增多,便使得外语学习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外语院系新开专业也越来越多,包括外贸、商务、科技、同传与国际法等,社会英语办学机构蓬勃发展,国外英语培训机构不断涌入,英语图书市场品种极大丰富和多样化。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英语教育已经开始进入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市场化时代。

(二)社会化

社会化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主要反映在教学主体、教学资源、教学标准和评估手段等方面的社会化。教学主体的社会化表现为原来国立各级学校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等的英语教育一统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现在的格局是,各级国立学校、各级民办学校、各种社会办学机构以及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投资兴建的各种培训机构共同存在,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国有学校系统的英语教师也大规模地参与社会办班教学活动,既有学校组织的,也有社会办学机构聘请兼职的,还有教师自己经营的。学生的情况类似,平常在正规学校学英语,晚上、周末、假期则在社会上的各种培训部、补习班上英语课。还有大量社会人士,或为晋职,或为求职,以各种方式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英语学习项目。教育资源——包括师资、校舍、教材等在内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社会物质和知识力量——在校内校外的整个社会英语教育体系中发挥作用。教育标准和评估手段的社会化,则指职场上单位招聘所依据的英语水平标准已经不仅仅是学历的高低,而是社会化的英语水平测试,以及招聘单位自己设定的英语测试。

(三)应试化

尽管对应试教育的批评声年年都不绝于耳,但应试教育一定有其不可抗拒的历史原因和现实需求。或许应试教育并不像有些批评者说得那样可怕,毕竟中国英语教育一直稳步发展,蒸蒸日上,可能这就是中国英语教育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唯一现实的选择。无论如何,现实不容回避,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乃至

研究生、博士生阶段,一路上是初考英语、中考英语、高考英语,大学四、六级英语,考研英语与考博英语等等,再加上出国热带动的托福、GRE、雅思等国际英语考试,以及各种名目的考级英语,应试已成为中国英语教育中不可回避的现实之一。各种不可回避的英语考试已经成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历程中的里程碑。客观地说,应试在产生其必然的负面作用的同时,也对中国英语教育产生了一股巨大的推动力。如何应对应试教育的消极作用,是中国英语教育不得不长期面临的课题。

(四)口语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英语教育是以书面语为主,但新世纪开始以来,中国人与外国人的直接对话需求急剧增大,英语口头语的重要性凸显。鉴于这种社会需求的变化,学校和社会英语教学、个人英语自学、英语出版业、各种大众媒体宣传与官方的政策取向等等,无不把英语听说能力放在首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4)明确提出:“在上述三个层次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以及各高校情况差异较大,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听、说、读、写、译等五种能力的培养中,各高等学校要特别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英语口头语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历史性地完全确立。中国英语教学历来以读写为本,能否与时俱进,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转向“听说为本、读写并重”(刘润清,2002)的英语教学新模式,以适应中国社会对英语应用和英语人才的新的需求,将是对中国英语教学的一个严峻考验。

五、结语

综观上述各种发展趋势,足以见得新世纪的中国英语教育事业繁荣兴旺,生气勃勃。市场化引入商业机制,为中国英语教育注入强大的经济动力;社会化凿通更多的渠道,为中国英语教育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应试化有助于建立竞争机制和客观评估标准;口语化使中国英语教育彻底告别“聋哑英语”的尴尬局面;双语化为中国英语教育另辟蹊径;信息化为中国英语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虚拟化标志着中国英语教育从此开始了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齐头并进、实体教学与虚拟教学双轨发展的新时代;多元化是中国过去几十年来社会大变革在英语教育中的必然反映,也是中国英语教育在新世纪继续前行的大纛。高一虹(2000)说得

好:“半个世纪当中,人们的思维方式逐渐从绝对转向相对,从一元论转向多元论,从民族中心主义的偏狭转向多元文化主义的宽容。”开放是大原则,发展硬道理,变化是常态。中国英语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

参考文献

蔡基刚.2005.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83—91 曹志希.2003.认知发展:外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J].外语教学,3:73—75 董亚芬.2003.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J].外语界,1:2—6 樊长荣.1999.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付克.1986.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高一虹.2000.沃尔夫假说的“言外行为”与“言后行为”[J].外语教学与研究,3:182—189

第四篇:社会语言学读书报告

社会语言学读书报告

《社会语言学》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研究社会的各个层面对语言运用的影响,包含文化准则、社会规范或情境。重点研究语言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从中也发现科研成果向社会应用转化的途径,为解决当前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做出贡献。

该课程将讲授相关理论,并以详细的案例示范来表明有关理论或实际问题是怎样通过使用适当的研究方法来解决的。介绍社会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社会科学的特性,明确社会语言学研究方向及相关的实践教学。

语言认同要求了解语言对社会结构、家庭制度的反映表现及语言认同的价值。语言的认同性与文化心理英文的Identity这个词通常有两个含义: 1)指人的身份;2)一致。这两种意思都是相对静态的、名词性的概念, 是指人通过一定方式获得的生理、社会、心理特征;如果考虑人类获得这一特征的过程,“Identity”这个词其实还有相对动态的动词性的含义,即认同。名词性的身份或一致与动词性的认同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前者强调选择的结果, 后者强调选择的过程, 两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

本文所说的语言认同实际上同时包含着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但本文论述的重点在其动态方面, 故称之为语言认同。如果把语言认同看成是受各种各样因素制约的人为选择,那么, 这种选择应该包括主动选择和被动选择两个方面。而且, 它的认同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必须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完成。语言认同是一种文化心理的趋同现象, 它与文化心理的认同程度成正向关系。语言身份的相似度越高, 文化心理的认同度也就愈高。当语言成为重现或追溯民族文化最直接的方式时, 它就不再单单是一种交际的工具, 而变成了文化的象征, 具有了文化身份, 使用一种语言, 就是选择了一种文化, 并以这种文化身份存在。这种共同的语言身份特征,将相同文化背景的族群链接在一起, 使他们即使处在异地他乡也能得到社会的归属感和心理的慰藉。语言认同的语境可以分为两大类: 社团语言环境和个人交际环境。社团语言环境, 是指由特定目的及言语特色形成的社会群体环境, 包括处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某个民族语言环境, 和同一语言内部地域方言和行业语言环境。从共性的社会语言交流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身份。社团语言注重该群体的共性身份, 其成员通常会主动地接受这种语言身份,从而与其他成员一起形成文化、心理的共鸣, 确立其文化地位。

个人交际环境指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共同语交流的环境, 个人交际注重语言的殊性身份, 从而受到交际话题、言语基调(包括语气、情态、称呼)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将语言认同放在这两种语言交际环境中加以考察。

一、社团语境下的语言认同

我们这里讨论的社团语境(speech community)是指人类语言交际中的一个具体的交际系统, 即同一语言系统内的语言社团、方言社团和行业社团。(一)同一语言系统内的语言认同

长期在外工作、学习、或生活过的人都有这样一种经历, 当他或她在工作、生活中突然间听到熟悉的家乡口音时, 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欣喜, 一种亲切的感受油然而生, 这就是一种语言心理的认同。这种心理认同因语境不同而有程度差异: 如果生家乡的地方, 相邻言语社团的话音同样能引起共鸣。

一个西安人长期生活在说广州话的环境中, 即使遇到河南人、甘肃人、新疆人都可能相互称呼老乡, 同样, 一个福州人如果长期生活在沈阳而又没有满足他或她说母语的愿望, 即便是偶然碰到广州人、厦门人也会感到亲切的。当然, 如果能有与相同言语社团的人一起叙旧的机会, 那他就不会首选与相邻语言社团的人交谈。中国各个高校差不多都有同乡会, 同乡会有以省级为单位的, 如山东同乡会、河北同乡会、山西同乡会等等;有以县市级为单位的, 如烟台同乡会、聊城同乡会、临沂同乡会、曲阜同乡会等等。以什么为单位, 不仅取决于会员的数量, 而且取决于是否持同样的社团话语。相同言语社团的人总是有说不完的知心话。如果我们把同一个省区或大的行政区(在中国, 行政区的划分, 尤其是大行政区的划分, 往往与话语社团的语言密不可分)的人称作大同乡,把小的行政区的人叫做小同乡,那么可以看出: 在交际过程中, 就交际者的心理期待值而言, 说相同话语的小同乡的语言认同度比说相邻话语 大同乡的语言认同度要高。也就是说一种语言内部的身份认同是有层级性的, 语言身份与言语社团的大小成反向关系:同一语言内部言语社团越小,交际时人的文化心理认同感越强。20世纪60年代, 甘伯兹(Gumperz 1966)曾在挪威的一个小镇作过一项调查研究。发现那里的居民使用两种方言: Ranamal 和Bokmal。前者是地方话, 后者是挪威北部的标准语。对外地人来说,单从语言形式上很难区分这两种方言,但是当地人却很容易区分。

通过研究和观察,甘伯兹认为当地人能区分这两种方言, 与这个小镇的社会结构层次有关。这个小镇存在三种不同的交际网: 当地出生的工人以亲属关系的网络连接在一起;从城市移民来的企业主的关系网络遍及挪威;中间层次的商人, 处于这两个网络之间。甘伯兹将这些关系网络分为封闭网络和开放的网络两种类型。他认为那里的工人处于封闭网络中, 后两处于开放的网络中。封闭网络与本地话相联系, 说本地话含有明显的社会意义,强调本地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体现了本地人与外来人口的语言身份阻隔;开放网络则与标准语有联系,强调地域文化的共同性, 体现了本地人与外来人口的语言身份认同。在这个开放的网络中, 其语言交际的社区范围大, 参与的人数相对较多, 而且复杂,这时认同度的形成只能靠共同语(标准语), 认同程度相对也低;在这个开放的网络中也存在很多个封闭的网络, 这些封闭的网络言语交际社区范围小, 人群集中、单一, 当处于开放的网络之中时, 他们很容易辨认出自己社团的语言风格, 并积极融合进去, 这时语言身份的认同度就高。上两个例子都是关于方言社团中的语言身份认同, 如果我们进入到这个方言体系, 或者说一种使用共同语的社团中时, 就会发现不同的行业社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身份的认同问题, 即行业社团中的语言身份认同。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创作中, 现实主义流派大多提倡作家深入农村、工厂、基层体验生活, 为的是写出地道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 于是出现了许多描写各行各业人群实际生活面貌的文学作品,如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 以孙犁为代表的 白洋淀派, 以刘呐欧为代表的新感觉派 等等。不但文学作品如此,学术研究也一样,如民俗学社会学的研究学者,为了深入研究某个行业的生活状况, 往往装扮成他们的样子, 学着说他们的话, 以便取得他们的信任。这种情况都说明, 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行业之间存在着特定的为这个行业所认同的语言。行业语言是各个行业的阶层的共同话题, 这种语言的认同是社会行业分工、各种行会赖以生存的基石。从甘伯兹和拉波夫开始,人们就意识到这是一种语言社团的社会心理趋同现象。由此可见,在同一种语言内部, 言语社团的大小,会直接影响交际时语言身份认同度的高低。言语社团规模越小)言语表现形式的相似度和地域的集中程度越高, 该言语社团的语言身份认同度也就越高。(二)语言身份的主动认同和被动认同 语言身份不仅有保持共同文化纯洁性,凝结族群的功能,也有瓦解、阻隔和抵御异文化, 保持该群体文化心理高度认同的作用。这时语言身份的认同就有了主动被动之分,即主动的选择认同一种语言身份和被动的接受一种语言身份。在二语习得中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外国人腔(foreigner talk),指说本族语的人为了让学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人听懂自己的说话,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自己的语言,以适应对方的需要。他们会放慢自己的语速清楚的发音,简化用词和语法结构在这里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自己的语言以适应对方的需要, 其实是想从交际对方那里得到某种语言上的身份认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语言身份认同。但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 这种外国人腔的使用和说话人交际的目标有关, 如果说本族语的人希望对方听懂他说的话, 或者说得到对方的心理认同, 那么这就是一种语言身份的主动认同, 说本族语的人会积极模仿并运用第二种语言;如果说本族语的人交际的目标是要强调自己与对方的不同,是一种文化语言的代表,那么它就会尽量不用外国人腔,而保留自己原来语言的原貌,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语言的身份认同就是被动的,而且本族语会对这种语言产生抵制作用。实际上,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强势文化的语言和文字经常充当文化侵略急先锋, 而弱小文化则常常以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做为抵御外来文化入侵的有力武器。比如中国历史上北魏时期鲜卑族统治北方时期, 在其统治区内有民族气节的汉族士大夫则禁止儿女学习鲜卑语, 坚持让子女学习正宗的汉语和文字, 自觉运用民族语言文字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如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内容讲述的是一个中学法语老师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课文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一个对法国语文不感兴趣的小女孩,在她得知这是自己最后一次听本民族的语文课时,而此后则不得不使用德文授课时的心灵感受。当老师讲完课文时, 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生们长时间沉浸在对自己民族语文的感情里不能自已。这实际上是语言身份认同或自觉运用语言身份认同抵制另一种语言身份的范例。主动认同和被动认同是言语交际中共生共存的两个方面, 受交际目的的影响而此消彼长。当交际双方处于平等的交际平面, 以最优交际为目的时,本族语言身份的主动认同起主要作用,如:外国人腔的出现;当交际双方处于不平等的交际平面,以文化渗透为目的时,本族语言的被动认同起主要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抵制对方文化侵入的目的,如:日本在华日语政策受阻的情况。

二、个人交际语境中的语言认同

个人交际语境是指发生在同一语言社团内的对话环境。这种环境里的语言身份受到双方交际话题和话语基调的影响,从而对交际双方的文化心理认同产生影响。

(一)交际话题对语言身份认同的影响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几个人总是喜欢聚在一起高谈阔论。他们不见则罢, 只要见面总是谈个尽兴, 不欢不散, 常常相互引为知己。对这一现象, 人们一般解释为意气相投, 这固然也不错。但我们以为, 这其实是一种语言身份的文化心理认同现象。这些只要见面就有说不完的话的人,如果将他们置于一种不能使用话语交流的情境中,他们不见得能够相互欣赏也许就不再是知己朋友了。喜欢高谈阔论并在其中享受乐趣的人,他们之所以互相欣赏,那是因为他们彼此欣赏并高度认可对方的话语主题,换句话说就是他们有共同的话题。正是由于共同的话题使他们聚集在一起, 逐渐形成了同一语言内部的殊性语言群体,并且拥有自己的话语风格。文人雅士喜好典雅,引经据典,老百姓说话喜好直白,喜欢直来直去。文人雅士也好, 老百姓也好, 他们之所以彼此有话可聊, 是因为共同的话题确定了他们所使用的语言身份, 而这种身份使他们在心理有了归属感。我们有时会经历这样一些事情: 在一片嘈杂的语境中,当有人提到你的名字, 或者你熟悉的字词时, 你的注意力会立刻被它吸引, 进而仔细地聆听别人的谈话。在这一语境里, 这个名字, 或者那个熟悉的声音, 就成了一种话题, 吸引你让你在嘈杂的环境中尽快地确立你自己语言的身份, 试图找到与你相关的语言群体,并很快地加入到对话之中。可以看出,交际话题在语言身份的确立过程中相当重要,交际话题的交集越多,语言身份的认同度越高;反之,认同度就越低。

(二)话语基调对语言身份认同的影响

话语基调是功能语言学中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在话语分析中, 对交际双方语气、情感和称呼等的研究。话语基调是语言身份的一个显性因子, 它与话题共同决定一个人在普通交际过程中的语言身份。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两个熟人因为种种原因很长时间没有互相联系了, 突然有一天, 其中的一个给对方打电话。打电话的人只说了一个字或者一句话, 对方立刻就知道打电话的这个人是谁。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通电话的双方并没有见面, 他们的交流只能使用话语, 因此不可能有其他因素的干扰。这种原因只能归结于对方的话语基调使其语言身份显现, 从而使受者能从心理上立刻认同这种对方的话语。虽然这两个人最近一段时间没有见面, 但他们在此前已经有过比较深入的交流, 使得他们对对方使用的殊性语言尤其是说话的语音语调相当熟悉, 彼此认同。话语基调的丰富程度, 直接决定着语言身份认同程度的高低。例如: 在舞台表演中, 这种对话语基调的把握, 能更好地表达情感, 激起观众的语言认同感。角色的台词, 是揭示人物个性特征的重要手段,也是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传达人物思想情感,体现人物行为意志, 反映人物的出身、地位、性别、年龄、性格以及习惯等等特征的工具。话语基调的合理把握和运用在语言上更快地激发起观众心理认同,保证剧情的顺利进行。周翰文曾在关于台词处理的几个问题中指出:“确定人物语言的基调, 要符合人物的个性, 因此要分析、了解人物所具有的个性特征。但不是单纯理性的去分析, 作为演员更重要的还必须在自己的想象中-听.到人物的声音、言谈笑语,-看.到人物的形象、举止姿态。要用心去感受, 使人物形象活跃起来, 逐渐使自己产生于人物相融合的情感, 这时才能够说出符合或接近特定人物思想情感的台词。”如何更好地将台词表达出来, 其实就是如何更好地确定人物语言身份, 利用话语基调激起演员与观众之间文化心理认同感的一个过程。音色明亮, 语言速度节奏明快, 底气十足,这些都是青年人的语言身份属性, 观众自然认可。气顺畅,精神爽;气音粗,人恼怒;呼长气,心哀伤;气抖颤, 神慌乱;气轻托, 深思索, 其中气是话语基调中的一个影响因子, 而其表现出来的情感,则反映了语言的身份, 是现实生活交际中对语言表达的一种认同。

三、语言认同与文化心理

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语言认同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的语言的身份一旦确立, 其社会角色也就随之而确定。精神分析学家曾经创造性地把“identity”变成一个心理问题(在心理学里被很好地译成自我认同), 这种关于自我认同的理论相信每个人都有对身份的自觉意识、对人格统一性的追求以及对某种人生或社会理想的趋同。这种趋同心理反映在语言上就是对语言身份的认同, 这种认同的不断加强也就是一个民族文化不断强大的过程。在与另一种文化接触的过程中, 本族语的身份在与其它语言或方言的区别中不断被加强, 通过这些差异建构自己的身份特征, 而这些特征就构成了该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的身份成了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载体, 一种外在的体现。人们在使用这种语言时所体现出来的心理行为风貌, 建构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而语言身份的认同其本质上是一种对本族文化或社会历史的趋同心理, 因此语言身份的认同是构建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手段。然而, 一种民族文化心理反过来又会影响该民族对于本族语言身份的认同程度。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开放与封闭的一面)既接受来自异文化影响, 又极力地维护自己文化的独特性, 这种文化心理通过各种外部的方式得以实现, 如: 政治的干预, 经济的交流, 媒体的宣传等等。当这些外部因素足够强大时, 对本民族语言身份的认同程度也会相应地提高。如: 普通话的推广会使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有一种民族归属感, 而普通话的推广本身是一种政府行为;再如, 广东话(粤语)和东北话, 前者通过强劲的经济交流不仅在中国, 而且在世界上获得了一种方言身份的认同, 而后者则通过媒介的传播, 不断在中国扩大自己的语言身份的影响。可见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激发的过程, 而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 共同努力的结果, 并且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 语言身份的认同就是民族文化心理形成的一个影响因子;反过来, 民族文化心理也会影响到语言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然也包括语言身份的心理认同。

一般来说, 人们用文化概念来代表由于各种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作为一个整体, 文化是有结构的, 或者说是分层次的。所以在大文化背景下就必然会存在小的文化社团。作为一个言语社团, 人们通过共同的交际工具))语言联系到一起, 彼此交流, 彼此认同, 从而形成一个小的文化圈, 并拥有自己独特社团文化身份, 并反映到语言上。通过对社团语境下语言身份的认同问题的分析, 我们发现语言社团的文化相似度越高, 社团内部语言身份的认同度就越高。

在个人交际的语言环境中, 个人不再单单是一个自然的相对存在, 而是一个活动的、开放的文化载体, 交际一方的一举一动都反映了其文化背景, 而当通过语言的形式将这种文化信息传达给对方, 等待对方识别的时候, 个人交际的话题以及使用的话语基调就成了识别语言身份的标识。交际对方对该语言身份的识别, 也就是对交际方身份的认同, 会随着交际话题的增多而提高, 随着话语基调的丰富程度而加强。由此可见, 语言身份的认同不仅是一个心理问题, 也是一个文化问题, 同时也是文化心理形成的动力之一。

班级:汉语言文学 姓名:毕月霞 学号:081010115

第五篇:社会语言学

网络流行语新谈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一些流行语跳出网络进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在电视上报纸中以及人们的日常交流中,网络新词随时随地可见,它紧跟着社会热点,贴切地融入人们的语言里,迎合了当下“草根”一代,身后跟着众多的粉丝。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部分内容,流行语同时也对社会媒体和传统文化造成了影响和冲击。如同网络一样,依附于它的网络语言亦是一把“双刃剑”,有其可取之处也有其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甚至一些低俗的内容。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些流行语,给予正确的认识

[1]和适当的引导。

关 键 词:社会语言学网络流行词正确认识对媒体及传统文化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国际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逐渐受到欢迎。网络交际与以往我们交际的方式不同的是,它完全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真因为它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和独特的魅力这种全新的高科技交流方式正在全球风靡。随着QQ、BBS、网络论坛、虚拟社区等网络载体的出现,网络交流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与之相应出现的网络流行词也极大地影响着信息时代中的人们的生活。

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不论是生活、工作、娱乐的脚步都大大加快了。高效率的追求让我们电脑上的输入速度不得不也跟着变换。为了高速度的输入,人们逐渐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创造出了大量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组合的新词汇,于是一些完全不符合汉语的规范表达方式的网络语言就这样出现了。

网络语言,代表了一定的网络文化。它广泛地出现在聊天、网络论坛等各种因特网应用场合,并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它来源及其广泛,大多取材于方言俗语、各门外语、缩略语、谐音、误植,甚至以符号合并以达到形象效果等等。属于混合语言,通常使用注意文字或俗称的“火星文”,而且又由于语言及文化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有地方特色的因特网语言。由于字形怪异,对于不甚了解的人来说,又被之称为“火星文”。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从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可谓发展神速。

之后,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的网民开始沉浸在网络之中,他们以隐匿的身份留连忘返于虚拟的人生体验,使用自有随意的语言,放纵在现实世界中有所顾忌的思想,也凭借异化的语言来宣泄现实情境中不敢表达的情感,释放紧张的压力和各种不满的情绪。在追求个性和反传统精神的支撑下,“去身份化”的网民们刻意与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背道而驰,在网络空间中的随心所欲、冷嘲热讽、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运用网络语言瓦解性的功能,网民们从事着对传统主流话语的颠覆和解构,从而制造出滑稽、荒谬或相反的语言效果。互联网风格的解构性叙事,闹剧式地摧毁者主流话语的权威。

这些都在2009年创造的流行网络名词“躲猫猫”、“被就业”等,以及当年网络流行句“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等传播率很高的网络语言中,可见一斑。

在这个人本可以越来越近的所谓“地球村”中,现实却是越离越远。人实在太压抑,太寂寞。当某一个点被触动时,总会引来一群人的围观。因孤单而狂欢,于是乎,众人狂欢着自己的寂寞。这样的情绪需要宣泄,即是用了一种最隐秘、最不可思议的方式,也被世人察觉。这样的语言,是变了形的状态,是所有被压抑的心灵找寻宣泄口。当这种宣泄口一旦被找到,必将如来势汹汹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2]

二,网络语言的产生原因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语言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网络时代的到来,反映在语言就是一种力求变化的创新心理,网络流行语这一特殊的社会方言,以自己的“新奇”展现在语言系统中。而随着我们对网络语言的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基本上每一个流传度很高的流行语背后都是公众对于某一事件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情绪。好比上面提到的“躲猫猫”就是2009年2月,云南青年李乔明死在看守所,警方称其是因为“躲猫猫”时撞到墙所致。很快,“躲猫猫”也因此火了起来。网友们一边讨论躲猫猫这个游戏的危险性,一边打大量发帖调侃执法人员的不规范执法。随后的“李刚门”事件亦是如此。都是由于网友对于公众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随着时代发展和我国逐步稳健的步入小康社会,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情况下,上网人数直线上升,公众也逐渐要求更高的精神生活、更多更自由的话语权。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语言在网民的极富创意影响下,紧跟时代的最新动向,显得十分个性并且贴合“草根”本质。

于是,网络语言也越来越多的开始影响到媒体和传统文化的发展。

这种影响在青少年类报刊、时尚类报刊上的反映尤为明显,如《中国青年报》穿插网络语言和卡通图像的爱情故事《偶与MM》,图文并茂,诙谐有趣。连载六十多期不间断,既活跃了版面,又暗合了青年读者的阅读兴趣。再如《安徽商报》追求都市小资情调的“橙周刊”,曾刊登一幅图片,一个老汉指着一只老旧的铜壶发问:“这是什么东东?”在版面信息的传递上,传统与时尚并存,庄重与诙谐并举,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快感。

网络语言进入传统媒体,拓宽了传统媒体在语言选择上的自由度,使传统媒体进行语言表述时,在语言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这主要表现在可以选择更多的词汇更丰富地表达意思,被选择的词汇一般都具有高度的新鲜性。比如现在许多媒体的副刊、时尚、休闲版面上,发源于网络,有别于传统笔名的四字式、五字式笔名风行一时,《合肥晚报》休闲时尚周刊曾频频出现的“半坡的小鱼”、“昔日青青”、“相山居士”和体育版面言论专栏出现的“晓和飞刀”则为现实中拘谨的性格却渴望在江湖中行侠仗义、快意恩仇,表现出一种“大侠”的豪气之态。

但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传统美德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网络因其虚拟性、掩蔽性,很容易使交流者放心、放松甚至放肆,自然也就导致了恣肆放纵、不文明不道德的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有的不守口德,随意谩骂和进行人身攻击,扰乱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有的为使自己受到别人的重视故意发表反调言论、表现另类性格,与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存在明显冲突。有的恶意诋毁、无端诽谤已有历史定论的古圣先贤,这无疑是在误导青少年的道德价值取向。有的甚至粗话、脏话连篇,丧失起码的文明,如兰州烧饼(LZSB),“草泥马”等等。

网络语言利用以上以上谐音、缩略、借代等修辞方式,从多个侧面反映了词汇在网络应用领域中迅速发展并变化着,且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达到交际快捷、便利,语义更加丰富和表达形象简约、生动的效果。但由于其出现和使用带有较大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它必然会对现实生活中所使用语言规范造成一定的冲击与影响。

语言是静态的现象,其使用则是动态的过程,在语言的各种要素中,词汇的发展最快,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就是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发生的。索绪尔区分了

语言(language)、言语(parole)和言语活动,指出语言活动的社会方面只能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约定俗成的东西而存在。传统语言具有准确性。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字、词、语句都有其规范性,几本都能找准和用对其确指的含义,不易造成混淆或歧义现象。而网络流行语的运用中存在大量的缩略手法修辞手段,尽管它是为了适应当前高速运转的快节奏生活方式。网络流行词的创造者们与使用者们往往信手拈来,加之网上交流的及时性,他们常常牺牲语言文字的规范性,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

三,网络流行语当何去何从?

今天,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有其生存的空间以及相对固定的使用群体,它的存在是有它自身理由的,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它本身也凝聚了许多文化积淀。通过语言,人们表达感情、交换观点和认识,共同促进语言走向适应社会发展的道路。而且,语言绝对不是静止的、停止不变的,是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网络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同样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对于目前流行的网络语,我们不能一禁以蔽之,要取其精华,区别哪些网络词汇适合收录到汉语言中,毕竟语言是随着时代而不断丰富进步的。尤其是作为交际手段的语言,其最直接的目的是达到人们交流的目的。网络流行语丰富而生动,极具表现力,进一步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思维。

在网络广泛普及的今天,对于网络语言,国家机关、教育机构、电台和电视台等,是否能使用网络语言?如果能,哪些场合可以使用?谐音成语能否在招牌、广告中使用?这些问题在我国相关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有专家认为,完善通用语言文字相关立法,是解决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问题的要求。[4] [3]

结语

总之,网络流行语随着网络的普及已成席卷天下之态势,其发生、发展都具有其特殊的原因,尽管对其态度不一而足,我们也大可不必视网络流行语为流水猛兽,应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应对,一方面积极研究并倡导网络语言中有益的一些词语,及时为传统语言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严格限制和摒弃那些低俗和过于脱离人们现实生活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网络词语符合规范性的要求,又使语言更加鲜活生动,满足社会发展及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交际方式的需要。这样才能让网络流行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好地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永林。社会语言学导读[A],北京:外研社/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00.[2]:许志龙。中国网络问题报告,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0.[3]: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下载社会语言学课题申请书 - 副本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语言学课题申请书 - 副本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告传媒与社会语言学

    广告传媒与社会语言学 “语言离不开社会, 社会也离不开语言”,这是当代社会语言学家Romaine的重要论断。广告传媒充斥着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并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社......

    脏话的社会语言学解析

    “脏话”的社会语言学解析 廖德明 内容提要:脏话来源于生活,扎根本能,它借助于口语流传,受不同的民俗、民风影响,因而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但脏话建立在贬低、侮辱、打击他人的意......

    课题申请书

    课题申请书 课题申请书1 尊敬的学校领导:我校同学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反映,很多青少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对未来的职业也缺乏准确的认知。在此背景下,我提出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立项......

    课题申请书

    课题申请书模板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研究目标:1.探索小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规律。2.以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发......

    课题申请书

    课题申请书1 尊敬的盘龙区课题规划办:我校承担的“创建书香校园”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课题,因课题负责人原校长田雪芬同志调离本校,需要变更课题负责人为现本校校长武截......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社会语言学(精选5篇)

    The definition of Sociolinguistics and its Characteristic 外语系06接本6班 尹珊珊 24号 [Abstract]Sociolinguistics is a term including the aspects of linguistics......

    日语论文社会语言学先行研究

    南京工业大学日语1001薛涵月 先行研究 (1) 呉宬嫺(2007)「台湾人日本語使用者の断り表現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日本語母語話者と中国語母語話者との比較を中心に―」 東呉大学......

    课题变更申请书

    课题变更申请书1 xx区课题规划办:我校承担的“创建书香校园”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课题,因课题负责人原校长田雪芬同志调离本校,需要变更课题负责人为现本校校长武截斌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