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话的社会语言学解析

时间:2019-05-14 20:5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脏话的社会语言学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脏话的社会语言学解析》。

第一篇:脏话的社会语言学解析

“脏话”的社会语言学解析

廖德明

内容提要:脏话来源于生活,扎根本能,它借助于口语流传,受不同的民俗、民风影响,因而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但脏话建立在贬低、侮辱、打击他人的意识之上,是对我们特色语言的扭曲与变形,终究是不文明的话语。本人希望通过对脏话的剖析,能够解析出脏话的一些实质性的东西,为我们禁止脏话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脏话 侮辱 不文明

脏话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已经在现代社会普遍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都可听到或看到脏话,街头巷尾、学校、公司、书籍里、电影里„„等等,脏话生命之强,流传之广泛,已经到了让人瞠目咂舌的地步。就常规而言,脏话是处于正规语言的边缘地带,它违反常规、挑战禁忌,明显带有辱骂、侮辱、打击他人的意味,是为正规语言所不容的。但为什么人们却大量使用脏话,而且大有把脏话当成一种口头禅,当成一种时尚的趋势。正是基于对这种矛盾境地的反思,既然脏话已经成为了我们语言中不可忽视的现象,那么就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与思考。因而本人力图从语言层面、社会层面以及文化层面对脏话进行一个初步的剖析,剖析的目的不在于对脏话的全面收集,而是通过剖析引发人们对脏话的使用与禁用进行更深一层的反省,从反面对我们的正规语言进行一种积极的建构。

一、“脏话”的语言解构

脏话作为一种语言,那么它就具有语言的某些共同的特点。Thomas与Wareing(1999: 6-10)指出,语言具有多种功能,人们使用语言,是在行使各种不同的目的,这包括指示(referential)功能、情感(affective)功能、美学(aesthetical)功能及社交(phatical)功能。

(一)指示功能:是关于客体、思想被称作什么以及事件如何被描述(再现)。

(二)情感功能:指语言并非只是传达讯息,说者还会用语言来展现对话双方的权力与社会关系,这也牵涉「谁被允许对谁说什么」。

(三)美学功能:该功能并非传达讯息,而是说者在意图展现他的语言才能,使用声调与押韵来表达意义。

(四)社交功能:这是日常生活发挥「社会润滑」作用的语言,例如甲说:「你的孩子好可爱啊!」乙回答:「谢谢!」,这其中沒有什么重要的讯息交换,只是展现你愿意和对方说话、乐意见到对方等诸如此类的功能。(1)指示功能是任何语言都必须具有的,它传达了讯息、思想,描述了对象、事件。脏话也不例外,它或描述了某种对象,或描述了某种行 为,或阐述了某种事件。比如现如今非常流行的“我Cao、我Kao”,它实际上是粗俗的描述了男女性行为。

情感功能是脏话最重要的、最显著的功能。人们说脏话,最重要的目的是宣泄自己的情感——愤怒、不满、郁闷等。因而一般来说,脏话的语气都非常的短促有力,语调也可长可短,重音突出,把当事人的情绪能充分的表达出来。从脏话表达的情感功能来说,可以有两种类型:一是当事人宣泄自己愤怒、抱怨、不满的情绪;一是当事人表达自己喜悦、高兴的情绪。如果脏话纯粹的是情感的宣泄,没有强加到他物身上,那么脏话则无所指,无所谓意义,从语言学上来说,就只是语气词。一旦把这种情感的宣泄强加到他物的身上,脏话就有了具体的所指,就有了意义,此时“脏”的意味就体现出来了。相对应的,脏话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最主要的也是情感上的伤害。实际上脏话所表达的具体内容是不存在的,它为受害者臆想了一种情景,在这种情景里,受害者处于一种受凌辱,被欺压的地位,达到打击受害者心理情绪的目的。由此可见,脏话的情感功能是非常反语言的,在正规语言中,我们一般是用语句或语词来表达当事人的情感,而不把这种情感强加于他人。

社交功能是脏话这种语言扭曲延伸出来的另类功能。脏话在成为口头禅,成为习惯之后,骂人的成分就淡化了,而成为了语言的附加成分。比如在重庆、四川一些地方,如果是很熟识的朋友之间,时常会这样打招呼:“格老子,你又到什么地方去了哟”。在这里,脏话“格老子”预设了一种语境,即这两个人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对方能够理解那脏话无所指,没有任何讯息的传递,它仅仅表达一种情感。此时,脏话就扮演了社交的角色,但是这种角色是扭曲、异化出来的怪物。为什么在打招呼、话语交流的时候就非要用这样的词语呢?难道我们就没有其他的词语能够形象、生动的表达那种关系吗?带有脏话的这种交流是建立在贬低他人、把他物作为消遣的基础之上的。如在上面所列举的事例中,本来是两个人之间的交流,可是偏偏把无关的第三者加进来,而且带有贬低、侮辱第三者的意味在里面。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脏话的指示意义明显带有打压、凌辱的意味;从情感宣泄意义来看,脏话建立在对他人心理造成伤害的基础之上的;而脏话的社交功能更是扭曲的、无价值的。可为什么脏话却易于被人们所接受,所使用呢?这主要有下面这两个原因:

1、从脏话的语言构成来看,脏话一般都比较简短,多由一个字、两个字或者三个字构成,这就决定了脏话多以单个名词、单个的动词 或者非主谓式出现。脏话的这种语言形式利于语气、语调的突出,所以脏话的读音多短促有力,重音突出;同时也利于声调的变化,声 调可长可短,可高可低。这样说话者就能毫不费劲的脱口而出,而且能够充分的把那份情感,那丝情绪宣泄出来。

2、脏话虽然“脏”,但是在表达情感、情绪方面却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它能够把说话者的情绪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比如这两句话①“他奶奶的,我又做错了”和②“不知怎么搞的,我又做错了”,从表达的效果来看,①句读起来语气很强,能够很好的把自己那份抱怨发泄出来;而②句语气较平和,明显不如①句来得痛快。另一方面,脏话用于攻击他人方面,对他人的心理造成的影响方面,是其他语言没办法比拟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口出脏话的最重要的原因。二,脏话的社会解构

脏话的字眼很多,其所指向的对象向两极发展,一是指向我们所崇拜、所尊敬、所喜爱的物和行为;一是指向我们所唾弃、所贬低、所厌恶的物和行为。大致有这几种类型:

(一),以男性、女性的性器官和性行为为对象的脏话,其中尤以指向女性的性器官为大多数。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多数脏话指向男性、女性的性器官或者是性行为呢?这是一个让人费解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试从这几个方面来作一些分析:

1、男性、女性的性器官和性行为起着繁衍后代的功能,在社会历史上,很多地方的人把男性或者女性的性器官作为崇拜物,看成是很神圣的东西,一旦脏话以其为指向,则玷污了神圣的生命之门,是最恶毒的诋毁,是让人最不能容忍的。

2、男性与女性的性器官是人身体部位最隐蔽的部位,其它部位都可以裸露出来,但是这些部位是不可以轻易裸露出来的(早期的人们意识到性器官的神圣性以及对传宗接代的重要性,为了免受伤害,出于保护的目的,把之隐蔽起来,久而久之,人们逐渐的就形成了一种传统习惯:不轻易向人裸露性器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忌讳提及,一旦随意把它们挂在口头上,那是反传统的,而对于尊崇传统的人来说,那是一种侮辱与无礼。

3、脏话为性器官的不裸露性衍生出了新的一层意思:不裸露的都是怕见光的,而怕见光的都是肮脏的。如果把人比拟作性器官,那么 就赋予了人一种肮脏性,“脏”的意味就从性器官身上转移到了他人的身上。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种转移完全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这种推导是完全违反三段论和类比推理规则的),纯粹是一种阿Q的“精神胜利法”,即从精神上占别人的便宜。

4、性行为的臆想对象直指女性,比如时下流行的两个字“Kao、Cao”,虽然说没有具体的指明,但是我们能够明白它所指向的对象就是女性。为什么会选择女性作为大多数脏话中性行为所指向的对象呢?而不选择男性呢?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母系文化,那时女性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女性是生殖活动的主体,女性生殖器崇拜远早于男根崇拜,女性生殖器被用于象征整个女人,象征其是有道德的女人,具有某种神圣性。因而对于处于受压迫地位的男性来说,破坏这种神圣性、崇高性,就能把自己的怨愤情绪表露出来;而对于女性来说,破坏她们的贞节,即意味着她们不是有道德的人,这被认为是最可耻的。到了父系文化,改变了女性的在生育中的主体权,男性控制了生育权,女性的贞操成为男性的私有财富。一旦女性的贞操丢失,不仅仅意味着这种私有财产的丧失,更意味着男性权利的失控和被夺取,同时这也是攸关血统纯正与否的尊严问题,这在父系文化中也是最大的羞耻。

(二)、以家庭谱系成员为对象,在辈分上占便宜。中国人讲究辈分,注重长幼有序,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联。在中国历史上,讲究“忠、孝、礼、仪”,在国家方面要忠君爱国,而在家里则要孝敬长辈,爱护晚辈;即使到现在,中国家庭的辈分观念意识也是十分强的,一旦把辈分凌驾于他人之上,不仅仅是对其纯正血统的玷污,更是要他人尽孝道与遵从。在这一类脏话中,主要以“孙子、儿子、父亲、祖宗”为对象的最多,“上溯祖宗,旁连姊妹,下递子孙,普及同性,真是‘犹河汉而无极也’”(2),比如川人巴人的“格老子”,就是突出的一列。

(三)、把对方比拟成动物或者是牲口。这类脏话以常见的动物作为比拟的对象,其中尤以“猪、狗、鸡、鸭、驴、龟”为甚。这些可怜、懑厚的动物何罪之有,竟与脏话发生联系? 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取其形象义。“猪、驴、龟”形象丑陋,行动笨拙,因此这类脏话常常用于指对方笨、愚蠢等。“狗”见人就摇头摆尾,一副很顺从的样子,所以时常用来比拟巴结和奉承别人;而“鸡、鸭”被饲养的目的是宰杀,成为盘中餐,所以用于比拟主动地 位的丧失,处于被动、任人摆布的地位。二是取其社会义。万事万物中,人是最高级的动物,一旦把人比拟成其他动物,则不仅仅意味着丧失了作为人的资格,即不配作为人;更意味着地位的降低,是低人一等的另类。

(四)、把对方比拟成肮脏物、污浊物和无价值的东西。肮脏、污浊的东西容易使人产生反感,觉得恶心,从心理上产生讨厌、抵制的情绪。说脏话者正是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你不是觉得恶心、厌恶吗?好,你越觉得恶心,我就越要让你恶心。”,从而达到打击、贬低他人的目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脏话多抓住人们禁忌的、尊崇的、厌恶的事物作为对象,再加以语气、语调的突出,达到在心理上震撼和打击他人的目的;从另一方面来说,脏话也反映出人们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这主要体现在三点上:

1、很多脏话所指的对象是女性,而不是男性,这应与中国的传统礼教有莫大的关系,中国历来有“男尊女卑”的男权思想,男权至上。而脏话通过污化女性,更加地巩固了男性的权利地位。

2、脏话反映出说者与受话者地位的悬殊。为什么表达愤怒要用脏话呢?而不用实际行动呢?这说明说者与受话者是弱者与强者的关系,或者相反。如果说者是弱者,实力与力量没办法与强者相对抗,没办法用其他的方式来反抗,但是自己又不甘心,所以惟有借助脏话这种形式来发泄;如果说者是强者,那么使用脏话更能助长声势,能够从身心两方面恐吓对方。

3、即使把脏话在朋友之间作为一种口头禅使用,实际上在无意识中也凸现了自己的地位优势,给对方造成一种压迫感。三,脏话与文化

脏话属于口语,口语因地方的差异性而不同,因此很多人把对口语的研究纳入到文化的研究中来,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脏话是否是文化的一部分?有人说属于文化,只是我们的一种坏文化而已;这是一个很模糊的问题。文化,《辞海》的一种解释是:“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另一种解释是:“泛指一般知识”;《辞海》对“知识”的解释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3)。从这种意义上来看,脏话应该不属于文化的范畴。但是脏话能够对我们的文化起积极的反应,在一定的文化之下,就可能产 生不同的脏话字眼,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不同地区脏话的差异性也衬托出文化的差异性。

中国人说脏话与外国人说脏话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人在骂人的时候,殃及无辜的第三者,较多地指向家庭谱系成员;而外国人则直接指向对方,很少把第三者牵涉进来。这充分的显露出中国人对家庭、祖辈的尊重以及对古人祖先的追思;而外国人则充分的显示了个人主义的精神,所以在说脏话的时候,着重直接攻击对方。

2、中国人一般来说不会以神的名义来骂人,但是外国人却常常说:“god damn you”(天杀的)。这说明中国人对宗教的信仰意识没有外国人强,即使有对神的信仰,也太多太杂,无法取舍。而外国人上帝情节比较浓厚,显现出一神的统一信仰。3,中国人说脏话的时候,时常把人比拟成动物,比如“鸡、鸭、狗、猪。”等等,但外国人则很少。这反映出中国人与外国人对动物的看法不同,中国人一般认为动物 都是比较低等的,而外国人则较多时候把这些动物看成人类的朋友一样对待。

即使在中国内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脏话字眼,“京骂、泸骂、川骂„„,不一而足。脏话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不同的民俗、风气孕育了不同形式的脏话。京骂“傻B”——天子脚下,首善之地,自然形成直来直往的性格;川骂“格老子”——西南之陲,边远之地,自然形成强悍、不服输的性格;泸骂“港督”——经济中心,繁华之地,自然形成精明、强干的性格;„„.。

可见,脏话与文化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而要去掉脏话习惯,那么不得不省视不同地区的文化状况,从文化中找到有效抵制与消除脏话的因素。

四、小结

要彻底消除脏话是非常困难的,脏话随着语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相应的变换着自己的形式,本人通过以上的分析,拟提出以下减少脏话的办法:1,使用规范的语言,大力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很多脏话存在于地方方言中,而用普通话却很难将之表达出来,即使勉强表达出来,也失去了其表达效果。2,摒弃社会偏见,树立平等意识。男性与女性、人与动物、„„.,无所谓谁 低等、谁高等,都是平等、和谐的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如果确立了这种观念,则使脏话所指向的对象范围缩小,以至于完全无所指。3,积极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我们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继承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摒弃其糟粕,为我们净化语言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Thomas, L., & Wareing, S.(1999).Language, society and power: An introduction.London: Routledge(2)《鲁迅全集》第一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231-232(3)《辞海》第三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986-987

第二篇: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

《社会语言学导论》(英 彼得.特拉吉尔)

读书笔记

姓名:王瑞

学号:0909224096

院系:文学院 对外汉语

《社会语言学导论》读书笔记

语言不仅是交流信息的手段,也是和别人建立关系并维持关系的手段,而且语言在传递关于说话人的信息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着不同社会背景和地理背景的人使用的语言各异,说话方式也不同,这就形成方言,方言有地里方言和地理方言两种。社会影响语言,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观念影响语言。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就形成了社会语言学。英国的彼得.特拉吉尔编著的《社会语言学导论》这本书从七个方面介绍并解释了社会中各种语言现象。开头,作者解释了有关方言和语言的概念。首先,他认为方言或语言没有明确的界线,使用两种语言或方言的国家或地区能互相听懂,之所以要将它分成两种语言或方言,是有地理、政治、文化因素形成的。作者指出,“方言一词指的是一个语言的不同类词之间的差别、语法差别和发音差别,“方言”一词能适用于所有变体,并不仅仅只非标准变体。由此我们可以推知,汉语在不同的地方,词类、语法、语音上有不同的变化,可见,普通话有很多地方方言。普通话可以看做一种标准汉语,可以说是在书刊上使用、学校里讲授、外族人学习的一种汉语变体。下面,介绍一下书中语言现象的七个方面:

一、语言与社会阶级

在研究语言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地理因素还要考虑社会因素,有一个很大的因素是社会阶级。在这里,社会阶级是指具有相似经济文化背景的人群,我们可以认为是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阶层使用的同一语言的变体不同,这里我就用书上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现象。农村中的广大农民一般是没有受很高教育的人,使用的语言是纯正地道的地方方言,语言中经常出现一些粗话、脏话。而受过教育的村官说的话一般是方言和普通话的混合体,用词也比较文雅,更不会有粗话或脏话。城市中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官员、白领阶层使用的一般是普通话。由此可知,在于某人交流时可以通过他的语言来判断他所属于的社会阶层。

上下级或上下辈使用的语言也有不同。比如上级对下级或上辈对下辈可以直呼其名,反之不可以。

总之,受教育程度、上下级、辈分等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

二、语言与种族群体

不同的种族群体使用的语言不同。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两种情况:一是语言具有种族资格确定性特征,如壮族和维吾尔族分别使用壮语和维吾尔族语,以两种语言区别两种民族的特征。二是种族群体的独立特征是由同一语言的不同变体为标志的,对于这种情况,作者想我们展示了美国黑人和白人使用的英语具有明显的差别这一例子。

黑人土英语(BVE)在词汇、语法、发音与一般英语变体差异很大,其原因大致有四种观点,而作者更认可第四种观点,即克里奥尔学家的观点,认为BVE是克里奥尔英语的非克里奥尔化。对此,作者提出了操BVE或非标准英语的人在学习朗读或书写时会有困难,教师应根据使用语言的特点因材施教。解决这一问题可能有三种做法:1 “取缔非法英语”,这是错误的。2 “双方言制”,得到许多语言学家的支持。3 “承认方言差别”,获得越来越多的承认。

三、语言与性别

本章讲了语言的性别变体,即男女在使用同一语言或方言时出现的变异。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两方面:生理上和社会上。在生理上由于男女的生理器官不同,发音也就不同,以致语音面貌不同。

社会上分为相对性别变异和绝对性别变异。绝对性别变异很少见,表现为男女使用的禁忌语。而相对性别变异很普遍表现在社会态度方面。一方面由于男女的社会地位、社会分工不同,社会对男女的评价进行限制,似的他们使用的语言产生差异。例如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女子使用语言时比男子谨慎、内敛,尽量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另外,男女对社会的态度也会产生语言上的差异,男性认为作为一个男人,应该具有阳刚之气,说话时更应具有男子气概,女性在说话时更注重荣誉感,自己的身份、地位。她们说话时往往倾向于使用高阶层的人使用的语言变体。

四、语言与环境

语言随着交流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形成语言变体。影像语言的具体环境有:

1、语域——同工作、职业,谈话主题相联系的变体。

2、讨论中的话题。再谈政治话题和生活话题使用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不同。

3、谈话对象的环境。在上下级关系的谈话中,上级称下级为“老张”,而下级称上级为“张老”。

当一种语言的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变体并行存在于整个语言社团,并且这两种变体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时,就会出现双语现象。中国人一般具有普通话和方言两种社会变体,在日常生活中用家乡话,在正式场合用普通话。

另有双语变换:新加坡存在华语、英语、马来西亚语等多种语言,人们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群变换使用不同的语言,这就是语言变换。

五、语言和社会交际

人们为了达到某些目的会变换地使用语言。我们在与老乡交流时,为了接近彼此的距离,往往选择家乡话,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的人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会使用普通话;来自不同方言区的人为了是对方听懂,也会选择普通话。

交谈时有结构的,手规律支配的,并非杂乱无章的一连串句子。所有各种社会都有怎样将语言用于社交的规则,但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社会间这些规则有很大差异,从而使在跨文化交际中导致误解甚至敌意,因此,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要了解她们所处的文化,采用正确的交际方式。

六、语言与民族

预言师民族特征、文化现象的载体在一个多民族语言的国家中,会出现三种情况,即主、从属,均衡,冲突。每个民族对自己的元有着深刻的感情,他们热爱自己的母语,忠诚自己的语言,将母语作为本民族的象征,由于这种原因,语言是引起民族冲突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国政府应慎重对待少数民族语言。有的政府宽大为怀,允许并鼓励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有的政府则将其视为有破坏作用,限制、阻止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当然,这是不可取的。对于一个有多民族语言的国家,政府应慎重进行语言规划,可以选择一个或两个民族共同语,并使其标准化,同时允许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以免引起民族间的矛盾冲突。

七、语言和地理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使用的语言不同。如果两个地区的语言或方言不同,其中一地区的语言或方言中的语言创新传入另一语言或方言中,使得某几个地区的语言或方言具有相似性,从而形成语言区域。当两个使用不同语言的地区的人互相接触时,如果讲占优势语言的人与讲其他语言的人接触很少的话,那么不占优势语言的群体学得的不全的占优势的语言就会成为媒介语言,这

就是洋泾浜语。这种语言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欧洲殖民扩张时期,殖民地的当地人为了能与殖民者交流。不完全地学习他们的语言,形成洋泾浜语。有的洋泾浜语被当地儿童作为母语来学习时,就会进一步形成克里奥尔语。克里奥尔语比洋泾浜语在句法、词汇、句子格式上更加广泛,更加多样化;有的洋泾浜语则随着当地民族的独立而消失。

《社会语言学导论》这本书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有趣的例子,由易到难,化繁为简地为我们介绍解释了社会中的各种语言现象,并提出各种社会语言学上的理论主张,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相关学科奠定基础。在学习这本书时,我经常联系到到中国的汉语。中国幅员辽阔,由于地理、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存在各种方言,有的方言甚至听不懂,普通话就成了中国人共同使用的语言。随着普通话地位的提高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很多人放弃使用本地方言认为家乡话是一种低劣的语言,讲家乡话有失自己的身份,讲讲普通话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这就产生了很大问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五千年的中华文敏、灿烂文化保留在各种方言中,一个不会讲家乡话的人就失去了文化的根,就像失去导航的小船、迷路的小鸟在外漂泊流浪,永远无法找到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归宿。语言没有优劣之分,我们应该重视自己的方言,感受它所存在的文化底蕴。

姓名:王瑞

院系:文学院 对外汉语

学号:0909224096

第三篇:社会语言学

谈中国的外语教育发展前景

2012级专升本3班冯英英

摘要本文主要以中国英语教学发展为主线浅述了中国英语教学发展的历程。我国的外语教育经过多次起伏后,英语已恢复其主要外语的地位。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应进一步认识外语教育的重要性,对一些有关中国英语教育的问题进行思考,如:在我国应建立一个全国性、权威性的外语教学咨询机构,英语专业的设置不应降低为仅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加强教学和博士生教学,等等。关键词 外语教学发展影响

一 引言

英语教育涉及人口最多,影响面最广,最具全球性。因此,任何对中国英语教育的研究,都不能不将世界教育思潮的动态收入其视野。按王义高(1998)的观点,20世纪全球教育出现八大思潮:“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教育的经济取向思潮;终身教育思潮;教育的个性化思潮;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思潮;教育的全球价值取向思潮;教育国际化思潮以及教育信息化思潮。”其中一些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我国英语教育领域。

二、外语教育发展历程

就我们国家而言,外语教育经历了大起大落。一开始解放后小学不再开设外语课,中学要不要开设外语课时有争论,大学的外语系有不少下马,所开设的外语语种以俄语为主,大批英语老师改行教俄语。中苏关系恶化后,又改以教英语为主,大批俄语老师又改行教英语,等等。这些现象都说明建国初期外语教学在我国还处于一个萌芽且不稳定的阶段70年代末,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给迷茫中的中国送来了一丝光明,中国的未来有了一线希望。此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同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与此同时外语教学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80年代的中国不能再教政治英语,应该多吸取外国的优秀教学经验来充实我们自己,中国的外语教学开始重新起我国的外语教育从这些新型的模式中得到了许多启发,因此我国学校外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进步集中体现在教学质量

与水平的提高上。西南师大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于1999年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调研活动。31个省、市、自治区省会城市的部分中学高三年级的师生共有10255人参与了这次调查,并有5682名学生参加了测试。此次测试与1985年原国家教委主持的全国中学英语教学调查高三水平测试相比,成绩增加了10~20分,其中农村学校和非重点中学成绩提高幅度更大,增加了约30分。这项调查的结果有力地说明了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自20世纪中叶开始,有关“科学是直接生产力”、“科技的社会、经济功能”的思想开始成为主流。中国在50年代就响起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中国教育的科技取向作为国策加以定位。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意味着我国教育科技取向在新世纪的延续。《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4)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可以说,这是教育科技取向在中国英语教学上的体现。教育的经济取向思潮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人力资本理论。虽然该理论把人与物等量齐观,有损人格尊严,但它强调了人的因素、科技因素和教育因素对经济和生产的决定作用,这一合理内核使其得以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继而形成了当代教育的经济取向思潮,推动各国政府从忽视教育变为重视教育,进而奉行“教育优先”、“教育超前”的政策。可以说,在中国持续升温的英语热和发展迅猛的英语教育产业,正是这种经济取向在中国的表现和产物。

三、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上述世界教育思潮的大背景下,自上个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英语教育持续稳步高速发展,显示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对此学界提出了各种观点。

束定芳、庄智象(1996)指出,当代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显示出三大趋势:从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学;从研究语言形式本身转向研究语言的使用和学习者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从对交际法的狂热追捧转向对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反思和回归。

胡文仲、高一虹(1997)在对外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外语教学带有明显的文化转向,并指出外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在三方面呈现发展趋势:教学目的从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转向广义的文化学习和文化意识的提高;教学内容在对文化的理解上由相对狭窄转向相对宽泛;教学视角从单向的目的语文化转向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两者互动。

刘润清(1999)在上个世纪末指出外语教学研究发展趋势的六个方面:研究的对象从客体逐渐过渡到主体;从单学科理论支持到多学科理论支持;从侧重教语言的形式到侧重教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在高年级从语言技能教学转向内容教学;从劳动密集型教学到高科技密集型教学,从过程管理教学到目标管理教学;从定量研究转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田贵森(2002)于新世纪之初提出外语学习与教学的八个转变:外语学习与教学的研究由外语教学法单一学科向多边缘跨学科方向发展;外语学习与教学研究的重点由怎样教转向怎样学;外语教学内容开始由语言技能向重内容教学发展;外语教学方法由过去遵从一种方法体系向综合式、折中式方向发展;外语课堂教学方式开始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外语教学界越来越关注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外语教学中知识呈现方式发生变化;外语学习者的队伍和学习目的也发生了变化。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2002)“十五”计划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呈现以下七大趋势:外语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二语习得研究;注重师资培养的研究;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注重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重视外语测试和评估;采用多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授课。

四、中国英语教育实践的时代特征

在世界教育大思潮的背景下,在外语教学理论界的反作用下,在中国国情变化的推动下,中国英语教育实践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依据笔者的考察,举其要者加以归纳,可概括为市场化、社会化、应试化、口语化、双语化、信息化、虚拟化与多元化等八大特征,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一)市场化

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伴随中国社会的这一历史性变革,中国英语教育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1978年为历史转折点,在这之前中国社会的主旋律是阶级斗争,在这之后变为发展经济。中国的英语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前是为政治服务的,在改革开放之后则是为发展经济服务的。中国现在的经济形态是市场经济,因而英语教育也就必然受到市场经济需求变化的影响和规约。比如:由于人才市场对英语人才需求总量的急剧增大和种类增多,便使得外语学习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外语院系新开专业也越来越多,包括外贸、商务、科技、同传与国际法等,社会英语办学机构蓬勃发展,国外英语培训机构不断涌入,英语图书市场品种极大丰富和多样化。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英语教育已经开始进入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市场化时代。

(二)社会化

社会化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主要反映在教学主体、教学资源、教学标准和评估手段等方面的社会化。教学主体的社会化表现为原来国立各级学校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等的英语教育一统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现在的格局是,各级国立学校、各级民办学校、各种社会办学机构以及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投资兴建的各种培训机构共同存在,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国有学校系统的英语教师也大规模地参与社会办班教学活动,既有学校组织的,也有社会办学机构聘请兼职的,还有教师自己经营的。学生的情况类似,平常在正规学校学英语,晚上、周末、假期则在社会上的各种培训部、补习班上英语课。还有大量社会人士,或为晋职,或为求职,以各种方式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英语学习项目。教育资源——包括师资、校舍、教材等在内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社会物质和知识力量——在校内校外的整个社会英语教育体系中发挥作用。教育标准和评估手段的社会化,则指职场上单位招聘所依据的英语水平标准已经不仅仅是学历的高低,而是社会化的英语水平测试,以及招聘单位自己设定的英语测试。

(三)应试化

尽管对应试教育的批评声年年都不绝于耳,但应试教育一定有其不可抗拒的历史原因和现实需求。或许应试教育并不像有些批评者说得那样可怕,毕竟中国英语教育一直稳步发展,蒸蒸日上,可能这就是中国英语教育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唯一现实的选择。无论如何,现实不容回避,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乃至

研究生、博士生阶段,一路上是初考英语、中考英语、高考英语,大学四、六级英语,考研英语与考博英语等等,再加上出国热带动的托福、GRE、雅思等国际英语考试,以及各种名目的考级英语,应试已成为中国英语教育中不可回避的现实之一。各种不可回避的英语考试已经成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历程中的里程碑。客观地说,应试在产生其必然的负面作用的同时,也对中国英语教育产生了一股巨大的推动力。如何应对应试教育的消极作用,是中国英语教育不得不长期面临的课题。

(四)口语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英语教育是以书面语为主,但新世纪开始以来,中国人与外国人的直接对话需求急剧增大,英语口头语的重要性凸显。鉴于这种社会需求的变化,学校和社会英语教学、个人英语自学、英语出版业、各种大众媒体宣传与官方的政策取向等等,无不把英语听说能力放在首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4)明确提出:“在上述三个层次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以及各高校情况差异较大,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听、说、读、写、译等五种能力的培养中,各高等学校要特别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英语口头语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历史性地完全确立。中国英语教学历来以读写为本,能否与时俱进,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转向“听说为本、读写并重”(刘润清,2002)的英语教学新模式,以适应中国社会对英语应用和英语人才的新的需求,将是对中国英语教学的一个严峻考验。

五、结语

综观上述各种发展趋势,足以见得新世纪的中国英语教育事业繁荣兴旺,生气勃勃。市场化引入商业机制,为中国英语教育注入强大的经济动力;社会化凿通更多的渠道,为中国英语教育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应试化有助于建立竞争机制和客观评估标准;口语化使中国英语教育彻底告别“聋哑英语”的尴尬局面;双语化为中国英语教育另辟蹊径;信息化为中国英语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虚拟化标志着中国英语教育从此开始了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齐头并进、实体教学与虚拟教学双轨发展的新时代;多元化是中国过去几十年来社会大变革在英语教育中的必然反映,也是中国英语教育在新世纪继续前行的大纛。高一虹(2000)说得

好:“半个世纪当中,人们的思维方式逐渐从绝对转向相对,从一元论转向多元论,从民族中心主义的偏狭转向多元文化主义的宽容。”开放是大原则,发展硬道理,变化是常态。中国英语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

参考文献

蔡基刚.2005.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83—91 曹志希.2003.认知发展:外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J].外语教学,3:73—75 董亚芬.2003.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J].外语界,1:2—6 樊长荣.1999.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付克.1986.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高一虹.2000.沃尔夫假说的“言外行为”与“言后行为”[J].外语教学与研究,3:182—189

第四篇:社会语言学

网络流行语新谈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一些流行语跳出网络进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在电视上报纸中以及人们的日常交流中,网络新词随时随地可见,它紧跟着社会热点,贴切地融入人们的语言里,迎合了当下“草根”一代,身后跟着众多的粉丝。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部分内容,流行语同时也对社会媒体和传统文化造成了影响和冲击。如同网络一样,依附于它的网络语言亦是一把“双刃剑”,有其可取之处也有其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甚至一些低俗的内容。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些流行语,给予正确的认识

[1]和适当的引导。

关 键 词:社会语言学网络流行词正确认识对媒体及传统文化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国际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逐渐受到欢迎。网络交际与以往我们交际的方式不同的是,它完全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真因为它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和独特的魅力这种全新的高科技交流方式正在全球风靡。随着QQ、BBS、网络论坛、虚拟社区等网络载体的出现,网络交流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与之相应出现的网络流行词也极大地影响着信息时代中的人们的生活。

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不论是生活、工作、娱乐的脚步都大大加快了。高效率的追求让我们电脑上的输入速度不得不也跟着变换。为了高速度的输入,人们逐渐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创造出了大量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组合的新词汇,于是一些完全不符合汉语的规范表达方式的网络语言就这样出现了。

网络语言,代表了一定的网络文化。它广泛地出现在聊天、网络论坛等各种因特网应用场合,并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它来源及其广泛,大多取材于方言俗语、各门外语、缩略语、谐音、误植,甚至以符号合并以达到形象效果等等。属于混合语言,通常使用注意文字或俗称的“火星文”,而且又由于语言及文化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有地方特色的因特网语言。由于字形怪异,对于不甚了解的人来说,又被之称为“火星文”。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从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可谓发展神速。

之后,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的网民开始沉浸在网络之中,他们以隐匿的身份留连忘返于虚拟的人生体验,使用自有随意的语言,放纵在现实世界中有所顾忌的思想,也凭借异化的语言来宣泄现实情境中不敢表达的情感,释放紧张的压力和各种不满的情绪。在追求个性和反传统精神的支撑下,“去身份化”的网民们刻意与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背道而驰,在网络空间中的随心所欲、冷嘲热讽、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运用网络语言瓦解性的功能,网民们从事着对传统主流话语的颠覆和解构,从而制造出滑稽、荒谬或相反的语言效果。互联网风格的解构性叙事,闹剧式地摧毁者主流话语的权威。

这些都在2009年创造的流行网络名词“躲猫猫”、“被就业”等,以及当年网络流行句“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等传播率很高的网络语言中,可见一斑。

在这个人本可以越来越近的所谓“地球村”中,现实却是越离越远。人实在太压抑,太寂寞。当某一个点被触动时,总会引来一群人的围观。因孤单而狂欢,于是乎,众人狂欢着自己的寂寞。这样的情绪需要宣泄,即是用了一种最隐秘、最不可思议的方式,也被世人察觉。这样的语言,是变了形的状态,是所有被压抑的心灵找寻宣泄口。当这种宣泄口一旦被找到,必将如来势汹汹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2]

二,网络语言的产生原因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语言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网络时代的到来,反映在语言就是一种力求变化的创新心理,网络流行语这一特殊的社会方言,以自己的“新奇”展现在语言系统中。而随着我们对网络语言的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基本上每一个流传度很高的流行语背后都是公众对于某一事件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情绪。好比上面提到的“躲猫猫”就是2009年2月,云南青年李乔明死在看守所,警方称其是因为“躲猫猫”时撞到墙所致。很快,“躲猫猫”也因此火了起来。网友们一边讨论躲猫猫这个游戏的危险性,一边打大量发帖调侃执法人员的不规范执法。随后的“李刚门”事件亦是如此。都是由于网友对于公众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随着时代发展和我国逐步稳健的步入小康社会,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情况下,上网人数直线上升,公众也逐渐要求更高的精神生活、更多更自由的话语权。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语言在网民的极富创意影响下,紧跟时代的最新动向,显得十分个性并且贴合“草根”本质。

于是,网络语言也越来越多的开始影响到媒体和传统文化的发展。

这种影响在青少年类报刊、时尚类报刊上的反映尤为明显,如《中国青年报》穿插网络语言和卡通图像的爱情故事《偶与MM》,图文并茂,诙谐有趣。连载六十多期不间断,既活跃了版面,又暗合了青年读者的阅读兴趣。再如《安徽商报》追求都市小资情调的“橙周刊”,曾刊登一幅图片,一个老汉指着一只老旧的铜壶发问:“这是什么东东?”在版面信息的传递上,传统与时尚并存,庄重与诙谐并举,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快感。

网络语言进入传统媒体,拓宽了传统媒体在语言选择上的自由度,使传统媒体进行语言表述时,在语言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这主要表现在可以选择更多的词汇更丰富地表达意思,被选择的词汇一般都具有高度的新鲜性。比如现在许多媒体的副刊、时尚、休闲版面上,发源于网络,有别于传统笔名的四字式、五字式笔名风行一时,《合肥晚报》休闲时尚周刊曾频频出现的“半坡的小鱼”、“昔日青青”、“相山居士”和体育版面言论专栏出现的“晓和飞刀”则为现实中拘谨的性格却渴望在江湖中行侠仗义、快意恩仇,表现出一种“大侠”的豪气之态。

但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传统美德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网络因其虚拟性、掩蔽性,很容易使交流者放心、放松甚至放肆,自然也就导致了恣肆放纵、不文明不道德的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有的不守口德,随意谩骂和进行人身攻击,扰乱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有的为使自己受到别人的重视故意发表反调言论、表现另类性格,与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存在明显冲突。有的恶意诋毁、无端诽谤已有历史定论的古圣先贤,这无疑是在误导青少年的道德价值取向。有的甚至粗话、脏话连篇,丧失起码的文明,如兰州烧饼(LZSB),“草泥马”等等。

网络语言利用以上以上谐音、缩略、借代等修辞方式,从多个侧面反映了词汇在网络应用领域中迅速发展并变化着,且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达到交际快捷、便利,语义更加丰富和表达形象简约、生动的效果。但由于其出现和使用带有较大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它必然会对现实生活中所使用语言规范造成一定的冲击与影响。

语言是静态的现象,其使用则是动态的过程,在语言的各种要素中,词汇的发展最快,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就是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发生的。索绪尔区分了

语言(language)、言语(parole)和言语活动,指出语言活动的社会方面只能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约定俗成的东西而存在。传统语言具有准确性。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字、词、语句都有其规范性,几本都能找准和用对其确指的含义,不易造成混淆或歧义现象。而网络流行语的运用中存在大量的缩略手法修辞手段,尽管它是为了适应当前高速运转的快节奏生活方式。网络流行词的创造者们与使用者们往往信手拈来,加之网上交流的及时性,他们常常牺牲语言文字的规范性,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

三,网络流行语当何去何从?

今天,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有其生存的空间以及相对固定的使用群体,它的存在是有它自身理由的,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它本身也凝聚了许多文化积淀。通过语言,人们表达感情、交换观点和认识,共同促进语言走向适应社会发展的道路。而且,语言绝对不是静止的、停止不变的,是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网络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同样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对于目前流行的网络语,我们不能一禁以蔽之,要取其精华,区别哪些网络词汇适合收录到汉语言中,毕竟语言是随着时代而不断丰富进步的。尤其是作为交际手段的语言,其最直接的目的是达到人们交流的目的。网络流行语丰富而生动,极具表现力,进一步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思维。

在网络广泛普及的今天,对于网络语言,国家机关、教育机构、电台和电视台等,是否能使用网络语言?如果能,哪些场合可以使用?谐音成语能否在招牌、广告中使用?这些问题在我国相关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有专家认为,完善通用语言文字相关立法,是解决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问题的要求。[4] [3]

结语

总之,网络流行语随着网络的普及已成席卷天下之态势,其发生、发展都具有其特殊的原因,尽管对其态度不一而足,我们也大可不必视网络流行语为流水猛兽,应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应对,一方面积极研究并倡导网络语言中有益的一些词语,及时为传统语言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严格限制和摒弃那些低俗和过于脱离人们现实生活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网络词语符合规范性的要求,又使语言更加鲜活生动,满足社会发展及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交际方式的需要。这样才能让网络流行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好地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永林。社会语言学导读[A],北京:外研社/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00.[2]:许志龙。中国网络问题报告,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0.[3]: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第五篇:社会语言学调查报告

社会语言学调查报告

组长:高晨虹

组员:王亮亮、张浩爽宋建博、岳东峰盖东风、夏阔 包文俊、任家驹郭鹏宇2014/6/4

关于影视流行语的分析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由于现代媒体的兴起,影视剧也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现代媒体的快捷性、普遍性、娱乐性使得影视剧、某种语言现象或人物能够“一夜爆红”,并且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本调查只针对影视剧中流行语这一文化现象进行调查分析,试图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影视剧及代表性的经典台词进行解析,去尝试揭示“流行”背后的社会心理和规律。

二、调查过程

本调查主要在洛阳师范学院内和能够接触到的网络资源上进行。调查对象主要是在校的大一到大四的学生。调查形式采用实际问卷和网络问卷的形式。调查实施过程和人员分工如下:

(1)时间2014年5月24号,中午11:30——下午2:00.(2)包文君、宋建博、王亮亮3人负责校园调查,完成问卷30份以

上。高晨虹、张浩爽、岳东风3人负责网络问卷调查完成30份以上。盖东风、夏阔、任家驹、郭鹏宇4人负责班级随机调查40份。

(3)本调查共发出105份问卷,有效的问卷有103份,去掉2份用

于本调查资料分析的共100份。

(4)由高晨虹、张浩爽完成信息汇总和数据分析,时间为两周,并

由高晨虹撰写报告上交。

三、调查结果

经过问卷汇总,共得到31部流行影视剧作名。其中《爱情公寓》系列、《步步惊心》、《咱们结婚吧》、《裸婚时代》、《来自星星的你》《北京爱情故事》、《神探狄仁杰》在调查中出现的次数是较多的。以此为基础,结合网络媒体发布的公开的相关流行程度的信息,我们搜寻了,新闻网站、新浪博客、百度贴吧和其他网站,从每部剧作中挑出了10到20条有些流行很广经典台词,作为分析报告的基础研究资料。

四、资料分析

整体看来这些流行影视剧的流行台词拥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语音方面,朗朗上口,音调音韵和谐。如:“人生自古谁无死,早死晚死都得死”(出自《爱情公寓》)“一步一惊心的人生,一步一痛心的爱情”(出自《步步惊心》)等都使人读来顺口易记,这也就为它的流行打下了基础。

2、汇方面,选词一般通俗易懂,而且造成“陌生化”的美感。如

“冰冻三尺,非微波炉不能解冻”(出自《爱情公寓》)一句化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通俗易懂而且造成了,闻所未闻的“陌生化”的美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如“刘易阳:我和童佳倩已经超越了爱情这层关系了,我们现在是亲人”(出自《裸婚时代》),也是通过既通俗易于理解又陌生的表达,去让观众感受语言的魅力,这造成了观众心理的落差,从“爱情这层关系”超越之后到“亲人关系”,让观众意会到是他们的感

情又深了一层成为夫妻。

3、语法方面:长短句错落,修辞的运用等,倒装,化用,对比,尤其运用的广泛。如“远看挖煤的,近看烧炭的,走近了一看,美术学院的”(选自《咱们结婚吧》),不禁让人想起“远看来头驴,近看是头驴”这句12年春晚上的小品中的脑筋急转弯。你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事实,事实就是罪恶的开始(选自《裸婚时代》)。运用顶真的修辞,给人逻辑连贯,短小精悍的感觉。

4、语意方面呈现出俏皮,幽默,哲理几个特点。如“不按常理出牌,柯南要是活着,也会被气成毛利小五郎”(出自《爱情公寓》),还有“你的快乐是我的责任”出自《咱们结婚吧》,表现力十足,将“我会让你幸福”的决心表达的恰到好处。“人生在世。,便是由几许无奈,几许感怀,几许痛心,几许随心所成,因果循环,该来的总是要来的,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出自《步步惊心》哲理深入其中。当然以上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如果从社会角度分析这些影视剧流行语还呈现出:1,青年化特点2校园化特点3婚恋主题特点,当然究其原因,在于本调查对象自身的特点造成的,本调查对象是20——24岁的女大学生,她们处于婚恋期,这些影视剧的选择符合她们的身份,地位,环境,和心理。

最后我们来探究一下这些流行语的心理原因。

1.群体聚合心理

由于年轻人特有的敏感心理,他们大多自恋又自卑。既狂妄又怀疑,既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觉得前途渺茫,这种矛盾心理和对自己未来角色的无法定位,使得他们既希望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又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但是由于个人交往能力的局限,使得他们无法也不可能得到全部人的认同。于是他们转而寻求在与自己有想死心里特征的人群中所能达到的心里的默契。这便是群体聚合心理的深层次原因。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和体现了角色认同的任务与功能,产生了许多小团体流行语群体,同一群体的交流者用这些言语交流。

2.求新好奇心理

使用这些流行语使得使用者耳目一新,体现出他们追求个性解放。体现与众不同的心理,猎奇也是人的一种天性。同时大脑也本能的去无意识的记忆那些新鲜有趣的信息。

3.模仿拟仿心理。

这是从流行同化的作用来说的。一种流行语有它的特点或新奇或包含至理,总是以它惊奇的原因迅速占据人们的语言领地,使得流行起来。传播便是同化,一个人两个人一群人说着不同于其他人,同时也说着同于自己人的语言,所以说,语言是反应生活的一面镜子,而影视剧是流行语的摇篮之一。

总结:

由于水平有限,本调查分析可能会存在 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的问题,这也是无法避免。如本调查从影视技术和自媒体及国外影响文化的传统都没有涉及到。所以希望本调查能够为其它研究小组提供去伪存真的批评资料吧!

下载脏话的社会语言学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脏话的社会语言学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语言学读书报告

    社会语言学读书报告 《社会语言学》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研究社会的各个层面对语言运用的影响,包含文化准则、社会规范或情境。重点研究语言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

    社会语言学课题申请书 - 副本范文

    社会语言学课题申请书 课题名称:关于社会语言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情况 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 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和社会关系的学科,其中包括语言与社会、语言学与文化,语......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社会语言学(精选5篇)

    The definition of Sociolinguistics and its Characteristic 外语系06接本6班 尹珊珊 24号 [Abstract]Sociolinguistics is a term including the aspects of linguistics......

    广告传媒与社会语言学

    广告传媒与社会语言学 “语言离不开社会, 社会也离不开语言”,这是当代社会语言学家Romaine的重要论断。广告传媒充斥着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并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社......

    脏话检讨书

    脏话检讨书 脏话检讨书1 尊敬的xxx:您好!我是怀着愧疚和忐忑的心情向您递交的检讨书,来对自己不文明的行为表示抱歉,我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说脏话是一种很严重的错误,这样不仅......

    网络语言社会语言学研究[5篇]

    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一、引言 1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背景 1 (二)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 1 二、网络语言研究综述 3 (一)概念 3 (二)特点 3 (三......

    日语论文社会语言学先行研究

    南京工业大学日语1001薛涵月 先行研究 (1) 呉宬嫺(2007)「台湾人日本語使用者の断り表現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日本語母語話者と中国語母語話者との比較を中心に―」 東呉大学......

    语言学

    1.什么是音素?什么是音位?什么是音位变体?三者有怎样的关系 音位和音素都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但二者不是一回事,它们既不相同,但又有联系。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