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社会语言学研究[5篇]

时间:2020-10-30 21:2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络语言社会语言学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网络语言社会语言学研究》。

第一篇:网络语言社会语言学研究

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一、引言 1(一)网络语言产生的背景 1(二)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 1 二、网络语言研究综述 3(一)概念 3(二)特点 3(三)发展现状 3(四)使用现状 4 三、对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6(一)网络语言是现实社会的产物 6(二)网络语言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共变” 6(三)网络构成一个独立、特定的言语社区和社会语境 6(四)网络语言的变动性特征 7(五)网络语言的社会方言特质 7(六)双语现象 8 四、网络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9 五、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3 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网民人数的急剧增长,网络语言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凸显出鲜明的自身特点,正在成为一个使用人数极为庞大的“社会方言”,针对网络语言的支持与反对意见也呈现出对立态势。作为一种典型语言环境下的语言变体,网络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属性,是现实社会的产物,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共变”关系。本文首先对网络语言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做了阐述,通过对网络语言所作的社会语言学分析,可以探寻其作为语言变体的特点与属性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关键词]社会;

网络;

语言 A Sociolinguistic Research of Internet Language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number of Internet users, the network language shows a trend of rapid development, highlighting its own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is becoming a very large number of the use of “social dialect“, aiming at supporting and opposing views of network language is also showing the opposite trend.As a typical language environment language variant, the network language has own characteristic and the attribute, is a product of social reality, the existe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and social reality.Through the socio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 of the Interne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ttributes of the language variety and the law of it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can be explored.Key words:Society;Internet;Language 一、引言(一)网络语言产生的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而网络语言凭借其沟通省时、传递信息高效、极具趣味性等特点而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沟通要素。祝畹瑾曾指出:“语言变体是分析社会语言现象时所采用的基本单位,而语言变体意指是由具备相同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普遍使用的某种语言表现形式。”而网络语言正是由具备了相同社会特征的广大网民在虚拟网络世界中不断运用而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语言现象,也是由语言不断变异的一个发展过程,因何种原因发生变异及由语言变体带来的不同意义已成为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焦点所在。因此,网络语言的发展引起了社会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对网络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 随着互联网各种平台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伴随着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网络进入了一个随时随地可以产生爆炸性新闻的“微时代”,大大增加了不同网络群体接触使用网络语言的机会,也为人们创造属于自己风格的语言提供了条件;

其次,面对社会上的大事要事,社会责任感和娱乐精神越来越强的民众,特别是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的网民,充分借助网络平台隐蔽性和快捷性的特点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

最后,具有张扬个性、标新立异行为特征的网民,表达感情更有突破性和开放性,强调语言的独特简约,于是各种公式化网络流行文体传播开来,成为网民嬉笑怒骂快速表现的形式。以上三方面的背景原因,为网络流行文体语言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体而言,这些流行文体语言具有鲜活生动、时尚简约、快速传播的特点,在网络社区和社会生活中起到讽刺、调侃、戏谑、教育、娱乐的多种作用,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开放和多元化的文化特征,也是语言语体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具体表现。将网络流行文体语言放置于社会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中,会发现语言现象背后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文化心理变化,可以研究网络流行文体语言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文化价值,探讨该语言现象的生命力。

二、网络语言研究综述(一)概念 对于网络语言,一般将其理解为在互联网当中用于日常信息交流的用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和地位在近年来迅速提高,QQ、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工具以及各类网络社区、论坛、贴吧以及微博等成为社会生活当中人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和平台,网民在这些平台上所使用的语言均应属于网络语言的范畴。

(二)特点 网络语言具备明显的不稳定性。在网络语汇中,因为使用上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很多词语在原有语义之外产生出新的语义。而由于汉语拼音输入法的广泛应用,网络语言在使用中又往往迅速产生大量同音词。在网络环境中,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化快速而且频繁,其更新换代的周期比日常用语明显缩短。尤其是随着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的依次出现,人人都成了语言创造者,大量新词语快速出现并迅速传播,影响广泛。

对于符号的使用率很高。根据 2008 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博客所用符号的种数最多,BBS 与之接近,都有 900 多种。符号所表达出的一些意趣是难以用传统语言来加以表达的。作为符号集的语言,在一定的社会语境里,常常要被非语言的图形符号或抽象(象征性)符号所代替。同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聊天中,也经常使用各种各样的符号,例如用标点符号构成各种抽象而又生动的表情,这样可以很恰当的表达使用者当前的心情或者感受,同时一些幽默的符号表情能够很明显的让对方产生好感,因而使用频率很高。

大量使用数字、拼音和英文。由于网民在网络交流中追求快速和便捷,使得数字、拼音和英文大量运用。数字多数来源于谐音拼音、拼音首字母、英文单词单词首字母及其变形也大量地见于网络语言当中。

产生独特的网络语汇。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资讯信息过载,人们越来越偏爱采用词媒体、热字、流行语及“微博”等方式来浓缩传递海量信息。在网络语境当中,独特的网络语汇得到了大众的接受乃至偏爱。近年来广为网民使用的“~族、~门、~奴、~男、~女、~客、~二代”等类词缀呈现出羊群效应,形成网络词语的“词语群”。

(三)发展现状 2016 年 1 月 22 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 2015 年 12 月,我国网络规模已达 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50.3%。相比于第 36 次统计报告,网民规模增长了0.20亿,普及率增幅达1.5%,其他各项数据也有明显大幅提升且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及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完善,网络语言作为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信息收集、发布和交流的主要载体,其对网络环境的塑造作用也愈发关键。

2001 年,由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以网络用语为编写对象的词典工具书。2002 年 8 月 27 日,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召开了关于英文字母词以及网络语言的专家研讨会,邀请学界专家、作家等相关领域的学者对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进行相关探讨。与此同时,学界关于网络语言各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可见网络语言对我国语言学界已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学界关于网络语言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两种,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与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或行业用语,如键盘、主机、硬件等。而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运用聊天室、论坛等多种途径进行网络沟通交流时所使用的常见语汇和符号。本文所做研究主要针对的是狭义的网络语言。

(四)使用现状 2006 年,中国内地网民总人数为 1.37 亿人,首次突破总人口数的 10%。到 2010 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 4.57 亿人,净增 3.2 亿人,平均每年增长 6 个百分点。截至 2011 年 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 5 亿,达到 5.13 亿人,较前一年再度提升 4 个百分点。2006 年,网民中 18~24 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 35.2%,网民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年轻化的态势。2010 年,在网民年龄结构上,网民整体年龄有所上移,30岁以上各年龄段网民所占比例达到 41.8%。2012 年,30-39岁人群所占比例明显提升,达到 25.7%。总体来看,在年龄方面,过去五年内 10-29 岁群体互联网使用率保持了高速增长。学历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 年已达 96.1%,已经基本饱和。过去五年内高中学历人群的渗透增长率最为明显,2011 年网民比重也已经超过九成,达到 90.9%。而在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渗透增长率始终缓慢。职业结构上,学生、个体户/自由职业者、企业/公司一般职员三大群体分别占网民整体的 30.2%、16.0%和 9.9%。另外,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为 8.3%。

在代表主流社会的声音中,多数是对网络语言持反对和抵制的态度。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陆俭明曾在教育部召开的“著名语言学家及有关人士与记者见面会”上建议,中小学生作文应禁用“网语”。高考阅卷专家也不断通过媒体提醒考生不要在高考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专家对网络语言持比较理解和宽容的态度。汕头大学林伦伦教授认为,“我们为什么不从更积极的角度去看待网络语言对汉语言的影响呢?”中国传媒大学于根元教授针对诸多对于网络语言的批评和质疑指出,网络的实质是扩大交际,网络语言的实质也是如此。而对于高考作文当中能否使用网络语言的问题,许多考生、家长以及媒体、专家,也在呼吁以更加开放、务实的态度来加以对待,而非简单地禁用。

三、对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分析(一)网络语言是现实社会的产物 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指出:“话和文字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的创造是随着社会的需要来创造。它的变革也可以随着社会的需要来变革”。虽然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网络中的人际关系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现实社会关系,网络只不过是在这种社会关系中充当了一种新型的传播工具和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基于社会的需要,汉语呈现出了新的发展变化。正因为语言不是一种独立的自在物,而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方式,所以社会根据自己的交际需要,可以随时改进这种交际工具。网络语言正是为了适应人们在网络中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是语言随着现实社会发展的产物。

(二)网络语言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共变” 语言不仅要随说话人的社会特征(诸如,社会阶级、种族群体、年龄、性别等)而异,还要随说话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异。同一个说话人在不同的环境,为了不同的目的,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网络语言就是现代汉语基于网络时代的背景所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同时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既不是永恒不变的,也不是瞬息即变的。相关的变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互动共变。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互联网大规模地进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了整个社会生活面貌。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网络更是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播工具和交流平台。这一变化当然地导致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语言的变化。社会生活任何变化,哪怕是最微小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主要在语汇中有所反映,因为语言是社会生活所赖以进行交际活动的最重要的交际手段。

(三)网络构成一个独立、特定的言语社区和社会语境 社会语言学的旨趣在于研究分层的社会方言,注重探索层化特征的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上的言语社区是根据语言层化特征、交往密度、自我认同划分出来的单位。网民之间的高交往密度、强烈的自我认同以及明显的语言特色,使网络显然已经具备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特定的言语社区的所有特质。同时,网络已经构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语境。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说:“社会语言学的基本问题,是由于有必要了解某人(1)为什么(2)说某种话(3)而提出的”。他提出了三个变量———什么人,为什么,如何说。这三个变量在社会语言学上意味着:谁在特定的社会语境里为什么和怎样说,以及说什么。互联网络构成了一个独立的社会语境,在这个语境之中,上述变量可以被确定为:网民(什么人),为了交际需要(为什么),使用网络语言(如何说)。按照韩礼德的理论,语言变体可以按照使用的情况划分为语域、情境、语境。三个变项中任何一项的变化都会引起语域的变异。这三个变项是:语场,指正在进行的社会活动;

语式,指交际的媒介与渠道;

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语域把语言的变体与社会情境变化联系起来。将这一理论运用于网络语言这一语言变体,我们会发现,韩礼德所称的三个变项也可以确定为:网民(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在互联网络(交际的媒介与渠道),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际(正在进行的社会活动)。事实上,作为参与者的网民在互联网这一交际媒介与渠道当中所进行的社会活动正是引起网络语言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四)网络语言的变动性特征 网络语言从诞生之初,就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特征,形式多样而不稳定,变动性强,零散,缺乏体系。但这种特质也在随着网络语言介入社会生活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网络语言使用者群体和人数的不断扩大,网络逐渐成为弗斯以及韩礼德所称的“典型语言环境”而逐渐呈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特征和完整性特征。网络语言的这种变动特征和变动趋势有可能会影响到其自身的发展,也会影响到网络语言融入传统主流语言体系的形态与步伐。

(五)网络语言的社会方言特质 网络语言的产生是一种语言分化现象。语言分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社会内部形成了相对隔绝的社会集团,这些集团内部的交往比集团外部之间的交往要频繁得多,结果就逐步形成不同的方言。如果相对隔绝的状态是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这样的方言就是地区方言;

如果相对隔绝的状态是社会因素造成的,这样的方言就是社会方言。网络语言由于主要是在计算机网络当中运用,使用主体主要 是网民,网民群体之间的交往比网民群体外部要频繁得多,而计算机网络的虚拟空间与外部社会环境呈现出相对隔绝的状态,催生了这一社会方言。它在语音、语法、语汇、语义等方面与民族通用语言基本相同,但又在某些方面具有自身特点。

(六)双语现象 在网络语言中,双语现象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有大量的英文词汇被运用到了网络语言之中。许多专家也由此忧心忡忡,担心此种现象会影响汉语的纯洁性。笔者认为,对此不必过于担忧。由于国内网民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又以学生所占比例最多。所以,多数网民都能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并将其运用到了网络交际当中。由于大家在网络交流中追求快捷,也使得英文得以更多的运用。双语(双重语言)现象一般是出现在语言融合的过程中,是语言融合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但是,并非所有双语现象都会导致语言的融合,而是取决于社会历史条件。

四、网络语言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网络语言极大地方便了网民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并对整个社会语言的使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已逐渐成为网民们在网络上交流时的信息载体。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网络语言自身还是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网民们在网上交流时受到时间的限制,为了提高速度而出现错别字,并存在着滥用谐音、数字符号,歪用词义的现象,同时受外语影响,或为了求快任意缩略词语,或为了追求表达效果而有意无意地违背了语法规则。

网络语言存在的这些问题,冲击和颠覆着现有的语言规范,在应用于现实社会和日常生活后,难免会造成语言混乱。网络语言对现实社会中语言的使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影响极大。另外,网络语言已经侵入报纸、书籍等媒体,甚至已经出现在一些教科书和中小学生的日记和作业中了。因此,我们应了解网络语言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清醒地认识到网络语言对全社会的语言生活的深刻影响。

五、结语 总的来看,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在发展和变异的同时,对现实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立足于语言事实的调查,能够有效地将语言变异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对语言所反映的一定社会现象有深入的理解。众所周知,语言的发展变异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为语言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所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不适应社会需要的成分淘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不同程度的演变,使其自身丰富起来,从而富于生机和活力,而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异正是符合这一规律的。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将网络语言发展对汉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客观分析,结合汉语的发展特点,将其作为语言研究的必要因素贯穿于研究之中。

本文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入手对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异情况及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所做评介仅为一己拙见,欠妥之处还有待继续深入学习。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网络语言以其自身的趣味性和传递信息过程中省时、简洁、高效的特点充分展现出了自身的独特魅力,极大地丰富了语言本身,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但与此同时,网络语言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消极的变异,对一些不合语言规范并严重违背语言交际原则的错误现象我们必须加以抵制,保证其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在当下网络语言发展变异的大环境中需要秉持的一种正确态度,只要我们以辩证的眼光应对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异,网络语言自然会得到更为积极、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洁.网络流行语形成规律社会学解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7.[2]马原野.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的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2):171-174.[3]杜婷.社会语言学角度下的网络语言分析[J].文化学刊,2017(01):157-159.[4]苏金智.网络语言研究的社会语言学意义[J].汉字文化,2016(05):18-21.[5]汪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变异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6,31(02):23-26.[6]覃乃川.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当代网络语言的语码转换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03):40-41.[7]向莉.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网络语言分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3(10):142-146.[8]梁琦秋.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9]王璐.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的生命力——结合2010年网络流行语探析[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05):35-36.[10]李敏芳.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11]黎菲.论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语言[D].广西民族大学,2011.[12]康忠德.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考察[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13(02):93-97.[13]曹旺儒.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4):195-197+205.[14]苏全彩.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85-86.[15]张江甫,方向.“网络语言”特征及其社会学思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9):118-119.[16]刘郁.青少年网络语言使用的社会心理学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9(06):47-50.[17]乔星.社会语言学视角中的网络语言[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160-161.[18]张妍.网络语言之社会语言学视角探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03):167-169.[19]郑青.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07):178+182.[20]周旭阳.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35-38.致 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感谢我的学校,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老师从选题指导、论文框架到细节修改,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

这篇论文是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才完成的。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老师,没有这些年知识的积淀,我没有这么大的动力和信心完成这篇论文。感恩之余,诚恳地请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二篇:日语论文社会语言学先行研究

南京工业大学日语1001薛涵月

先行研究

(1)呉宬嫺(2007)「台湾人日本語使用者の断り表現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日本語母語話者と中国語母語話者との比較を中心に―」 東呉大学日本語文学科修士論文 呉(2007)は台湾人日本語使用者と日本人の依頼と勧誘に対する「断り表現」を比較し、分析している。台湾人日本語使用者の中で、滞日経験のない人13名と滞日経験ある人15名を対象にする。しかし、台湾人日本語使用者に関する研究として調査対象が少ないのではないだろうか。それに、日本語学習者の学習年数と学習程度が「断り表現」にどのような影響があるのか、このプロジェクトには言及されていない。本稿では、50人以上の調査人数を設定する。そして、日本語学習者の学習年数と学習程度が「断り表現」にどのような影響を与えるのかを明らかにする。

(2)施信余(2005)「依頼に対する「断り」の言語行動について―日本人と台湾人の大学生の比較」『早稲田大学日本語教育研究』6号、pp.45-61 施(2005)では日本人同士と台湾人同士(共に大学生である)による依頼に対する「断り表現」を調査した。このプロジェクトから見ると、「親疎関係」と「上下関係」に関する調査は触れなかった。それに、親疎関係によって異なる「断り表現」が見られるのではないだろか。一つの「断り」場面しか設定しないので、日中の「断り表現」による違いことは明らかでないと思われる。本稿では、談話分析テスト(DCT)を調査方法とし、台湾人日本語学習者を対象にアンケート調査を行う。「親疎関係」と「上下関係」によって6例の「断り表現」を使用する場合を設定する。

(3)藤原 智栄美(2009)「インドネシア人・台湾人日本語学習者による「断り」のストラテジー : プラグマティック・トランスファーの再考」『茨城大学留学生センター紀要』7号、pp.15-28 藤原(2009)によると、日本人日本語話者、インドネシア人インドネシア語話者及び台湾人中国語話者という3者の比較を通し、それぞれの第一言語(母語)の「断り」についての相違が確認された。また、日本人、インドネシア人日本語学習者、台湾人日本語学習者に対して調査し、「断り表現」を分析した。しかしながら、親疎関係の要因は断り表現にどのような異なる言語行動をしているか説明されなかった。また、学習年数と学習程度が習得状況にどのような影響を与えるかも明らかでない。本稿では、質問内容として、「親疎関係」と「上下関係」に分け、6例の「断り表現」を使用する場合を設定する。学習者の習得状況を調査するために、調査項目には学習年数と学習程度を含める。

(4)鈴木 恵理子(2010)「中国人日本語学習者の断りのストラテジー--中国国内学習者の場合」『東北大学高等教育開発推進センター紀要』5号、pp.73-80 鈴木(2010)では日本語母語話者、滞日経験ない中国人日本語学習者と中国人中国語母語話者を対象としたアンケート調査を行い、三つのグループによる断りの相違を分析している。このプロジェクトでは依頼と勧誘場面、親疎関係、上下関係の三つの要因が「断り」の違いに影響を与えず、社会文化的要因が言語運用に影響を与えると述べている。しかし、従来の研究では、親疎関係、上下関係によって異なる「断り表現」が見られると分析した。本稿では、この二つの要因が断りに影響を与えるのかを検討する必要があると思われる。

(5)伊藤 恵美子(2002)「マレー語母語話者の語用的能力と滞日期間の関係について─ 勧誘に対する「断り」行為に見られる工学系ブミプトラのポライトネス—」『日本語教育』115号、pp.61-70 伊藤(2002)では日本語母語話者、マレー語母語話者とマレー人日本語学習者を対象として調査を行った。マレー人日本語学習者を滞日経験ある人と滞日経験のない人に分けられ、そして、滞日有無と滞日長短という二つの要素によって学習者に与える影響を分析した。このプロジェクトでは「親疎関係」と「上下関係」によって「断り場面」を設定したが、しかし、この二つの要素が「断り」に対する影響を詳しく分析しない。そこで、本稿の目的はこの二つの要素が「断り」に対する影響、また、この二つの要素による「断り」の違いを明らかにすることである。

(6)加納陸人・梅曉蓮(2003)「日中両国語におけ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ギャップについての考察―断り表現を中心に―」『言語と文化』15号、pp.19-41 加納・梅(2003)ではは中国人非日本語学習者(社会人37名、非日本語学習教師8名と英語科の学生27名)、中国人日本語学習者(日本語教師8名、日本語科学生2年生7名と4年生20名)及び日本語母語話者(社会人50名と日本人学生208名)にアンケート調査を行った。同じで単純なものを貸してもらう「断り」場面を設定し、「上下関係」と「親疎関係」の範疇がはっきり限定されていないので、本稿では「上下関係」と「親疎関係」によって、6例の異なる「断り」場合を設定する。

(7)肖 志・ 陳 月吾(2008)「依頼に対する断り表現についての中日対照研究」『福井工業大学研究紀要』第二部

38、pp.133-140 肖・陳(2008)では日本人と中国語母語話者による「断り表現」を比較した。年齢の差いによって、被験者を四つのグループに分けられ、男女各15名(全員90名)を調査した。しかし、相手の設定は同じ友人であり、親疎の度合い、目

上と目下によって「断り」に対する異なる言語行動が見られる。本稿では、「親疎関係」と「上下関係」をはっきり区別し、「断り」場面を設定する。(8)施信余(2007)「待遇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における「依頼」に対する「断り」の研究 」日台の言語行動の比較を中心に 早稲田大学日本語教育研究科博士学位論文

施(2007)では日本語母語話者と台湾人中国語母語話者を対象として調査を行った。「断る」場合において、親しい関係を持つ友人の中を「先輩」「同級生」「後輩」に分けられた。同じ親しい友人関係を持つという設定であったので、親疎関係による断りの違いがあまり見られない。本稿の目的は、親疎関係という要因が「断り」に対する影響を分析することである。

(9)関口剛司(2006)「日本語の依頼と断り表現の研究―日台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視点から―」『銘伝日本語教育 』9号、pp.112-136 関口では日本語母語話者と中国語母語話者を調査対象とした。日中の「断り」による違いを明らかにしたが、日本語学習者と日本語使用者による「断り表現」は日本人による「断り表現」とどう異なるのか明らかにしない。本稿では、台湾人日本語学習者と日本人を対象として、それぞれによる「断り表現」の相違を比較し、分析する。

(10)蒙 韫(2010)「日中断りにおけるポライトネス・ストラテジーの一考察--日本人会社員と中国人会社員の比較を通して」『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研究』22号、pp.1-28 蒙(2010)では日本人会社員と中国人会社員を対象にし、親疎関係と上下関係によって8の「断り」場面を設定しており、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ギャップの観点から両者の「断り」の言語行動を分析している。しかしながら、中国人会社員(中国人中国語母語話者)しか調査、比較しない。中国人会社員日本語使用者に対する調査が行われていないので、本稿では日本人、台湾人(中国語母語話者)及び台湾人日本語学習者と使用者を対象に、依頼に対する「断り表現」を調査、分析したい。

第三篇: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

《社会语言学导论》(英 彼得.特拉吉尔)

读书笔记

姓名:王瑞

学号:0909224096

院系:文学院 对外汉语

《社会语言学导论》读书笔记

语言不仅是交流信息的手段,也是和别人建立关系并维持关系的手段,而且语言在传递关于说话人的信息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着不同社会背景和地理背景的人使用的语言各异,说话方式也不同,这就形成方言,方言有地里方言和地理方言两种。社会影响语言,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观念影响语言。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就形成了社会语言学。英国的彼得.特拉吉尔编著的《社会语言学导论》这本书从七个方面介绍并解释了社会中各种语言现象。开头,作者解释了有关方言和语言的概念。首先,他认为方言或语言没有明确的界线,使用两种语言或方言的国家或地区能互相听懂,之所以要将它分成两种语言或方言,是有地理、政治、文化因素形成的。作者指出,“方言一词指的是一个语言的不同类词之间的差别、语法差别和发音差别,“方言”一词能适用于所有变体,并不仅仅只非标准变体。由此我们可以推知,汉语在不同的地方,词类、语法、语音上有不同的变化,可见,普通话有很多地方方言。普通话可以看做一种标准汉语,可以说是在书刊上使用、学校里讲授、外族人学习的一种汉语变体。下面,介绍一下书中语言现象的七个方面:

一、语言与社会阶级

在研究语言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地理因素还要考虑社会因素,有一个很大的因素是社会阶级。在这里,社会阶级是指具有相似经济文化背景的人群,我们可以认为是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阶层使用的同一语言的变体不同,这里我就用书上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现象。农村中的广大农民一般是没有受很高教育的人,使用的语言是纯正地道的地方方言,语言中经常出现一些粗话、脏话。而受过教育的村官说的话一般是方言和普通话的混合体,用词也比较文雅,更不会有粗话或脏话。城市中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官员、白领阶层使用的一般是普通话。由此可知,在于某人交流时可以通过他的语言来判断他所属于的社会阶层。

上下级或上下辈使用的语言也有不同。比如上级对下级或上辈对下辈可以直呼其名,反之不可以。

总之,受教育程度、上下级、辈分等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

二、语言与种族群体

不同的种族群体使用的语言不同。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两种情况:一是语言具有种族资格确定性特征,如壮族和维吾尔族分别使用壮语和维吾尔族语,以两种语言区别两种民族的特征。二是种族群体的独立特征是由同一语言的不同变体为标志的,对于这种情况,作者想我们展示了美国黑人和白人使用的英语具有明显的差别这一例子。

黑人土英语(BVE)在词汇、语法、发音与一般英语变体差异很大,其原因大致有四种观点,而作者更认可第四种观点,即克里奥尔学家的观点,认为BVE是克里奥尔英语的非克里奥尔化。对此,作者提出了操BVE或非标准英语的人在学习朗读或书写时会有困难,教师应根据使用语言的特点因材施教。解决这一问题可能有三种做法:1 “取缔非法英语”,这是错误的。2 “双方言制”,得到许多语言学家的支持。3 “承认方言差别”,获得越来越多的承认。

三、语言与性别

本章讲了语言的性别变体,即男女在使用同一语言或方言时出现的变异。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两方面:生理上和社会上。在生理上由于男女的生理器官不同,发音也就不同,以致语音面貌不同。

社会上分为相对性别变异和绝对性别变异。绝对性别变异很少见,表现为男女使用的禁忌语。而相对性别变异很普遍表现在社会态度方面。一方面由于男女的社会地位、社会分工不同,社会对男女的评价进行限制,似的他们使用的语言产生差异。例如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女子使用语言时比男子谨慎、内敛,尽量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另外,男女对社会的态度也会产生语言上的差异,男性认为作为一个男人,应该具有阳刚之气,说话时更应具有男子气概,女性在说话时更注重荣誉感,自己的身份、地位。她们说话时往往倾向于使用高阶层的人使用的语言变体。

四、语言与环境

语言随着交流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形成语言变体。影像语言的具体环境有:

1、语域——同工作、职业,谈话主题相联系的变体。

2、讨论中的话题。再谈政治话题和生活话题使用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不同。

3、谈话对象的环境。在上下级关系的谈话中,上级称下级为“老张”,而下级称上级为“张老”。

当一种语言的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变体并行存在于整个语言社团,并且这两种变体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时,就会出现双语现象。中国人一般具有普通话和方言两种社会变体,在日常生活中用家乡话,在正式场合用普通话。

另有双语变换:新加坡存在华语、英语、马来西亚语等多种语言,人们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群变换使用不同的语言,这就是语言变换。

五、语言和社会交际

人们为了达到某些目的会变换地使用语言。我们在与老乡交流时,为了接近彼此的距离,往往选择家乡话,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的人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会使用普通话;来自不同方言区的人为了是对方听懂,也会选择普通话。

交谈时有结构的,手规律支配的,并非杂乱无章的一连串句子。所有各种社会都有怎样将语言用于社交的规则,但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社会间这些规则有很大差异,从而使在跨文化交际中导致误解甚至敌意,因此,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要了解她们所处的文化,采用正确的交际方式。

六、语言与民族

预言师民族特征、文化现象的载体在一个多民族语言的国家中,会出现三种情况,即主、从属,均衡,冲突。每个民族对自己的元有着深刻的感情,他们热爱自己的母语,忠诚自己的语言,将母语作为本民族的象征,由于这种原因,语言是引起民族冲突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国政府应慎重对待少数民族语言。有的政府宽大为怀,允许并鼓励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有的政府则将其视为有破坏作用,限制、阻止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当然,这是不可取的。对于一个有多民族语言的国家,政府应慎重进行语言规划,可以选择一个或两个民族共同语,并使其标准化,同时允许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以免引起民族间的矛盾冲突。

七、语言和地理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使用的语言不同。如果两个地区的语言或方言不同,其中一地区的语言或方言中的语言创新传入另一语言或方言中,使得某几个地区的语言或方言具有相似性,从而形成语言区域。当两个使用不同语言的地区的人互相接触时,如果讲占优势语言的人与讲其他语言的人接触很少的话,那么不占优势语言的群体学得的不全的占优势的语言就会成为媒介语言,这

就是洋泾浜语。这种语言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欧洲殖民扩张时期,殖民地的当地人为了能与殖民者交流。不完全地学习他们的语言,形成洋泾浜语。有的洋泾浜语被当地儿童作为母语来学习时,就会进一步形成克里奥尔语。克里奥尔语比洋泾浜语在句法、词汇、句子格式上更加广泛,更加多样化;有的洋泾浜语则随着当地民族的独立而消失。

《社会语言学导论》这本书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有趣的例子,由易到难,化繁为简地为我们介绍解释了社会中的各种语言现象,并提出各种社会语言学上的理论主张,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相关学科奠定基础。在学习这本书时,我经常联系到到中国的汉语。中国幅员辽阔,由于地理、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存在各种方言,有的方言甚至听不懂,普通话就成了中国人共同使用的语言。随着普通话地位的提高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很多人放弃使用本地方言认为家乡话是一种低劣的语言,讲家乡话有失自己的身份,讲讲普通话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这就产生了很大问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五千年的中华文敏、灿烂文化保留在各种方言中,一个不会讲家乡话的人就失去了文化的根,就像失去导航的小船、迷路的小鸟在外漂泊流浪,永远无法找到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归宿。语言没有优劣之分,我们应该重视自己的方言,感受它所存在的文化底蕴。

姓名:王瑞

院系:文学院 对外汉语

学号:0909224096

第四篇:汉语语言学研究 -

汉语语言学研究

绪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对汉语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也对语言观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语言观,语言不仅仅是交际工具,语言结构只不过是冰山漂浮于水面上的一小部分显性结构,绝大部分隐性结构都隐藏于水面之下,并且制约着语言的分布和组合、聚合规则。尤其是像汉语这样缺乏外在丰满形态的孤立语,这就是汉语难教、难学、难写的根本原因。具体来说,汉语的语法缺乏明晰的显性规则,语法标记飘忽不定,隐现难测。语言内涵及其功能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迫使我们对语言的理解远远超越交际工具的狭隘范畴。语言差异其实不仅仅在于结构上的差异,归根到底根源于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视角方面的差异。外语学习绝不仅仅是记住几百个语言结构、几千个词汇那么简单。汉语的类型学特征的确非常独特,但是语言的结构特征并非制约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根本障碍。就外语学习的困难来看,根本问题出在我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和视角的偏差上面。

就本质而言,语言不能仅仅理解为交际的工具,语言蕴含着特定的认知方式、认知视角、认知策略。一方面要复制固有的认知模式、语义结构、句法结构进行程式性编码,另一方面根据新的语境对认知模式、语义结构、句法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隐喻、转喻、借用、类推、语用推理、结构整合),从这个意义来看,学习一门外语,实际上是认知方式、认知视角、认知策略的转换和创新。这就涉及到对语言的多视角认识。随着人们对语言研究的深入,尤其是认知科学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论越来越强调认知在语言建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正如Eve Sweetse(2002)所言,只有通过认知和心理状态及言语行为的隐喻路径的考察,才能发现并理解这样的事实:某些表征物理状态和活动的词语可能会成为表征抽象意义的词语的源域„„我们通过对社会和物理世界的理解来塑造逻辑和思维过程的标准模式;同时,我们不仅把语言的标准模式塑造为对世界的描述,而且将语言塑造为行为,甚至塑造为认识或逻辑实体1。综合结构主义、言语行为、认知心理学等理论,我们认为对语言的认识应该立足于结构形式、意义、交际功能等多维度不同视角,这就是“结构-功能”语言观。

符号说明

*表示该结构不能独立成句。

?表示该结构在句法或语义、语用方面作为句子合格度不高,须借助于一定的语境条件才能有条件地使用。

第一讲“结构-功能”互动语言观 1 Eve Sweetser 2002 From Etymology to Pracmaticds Metophorical and Cultru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Peking University Press.C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1)

关键词

替换关系;变换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第一节 传统语言观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课前查阅文献并思考:

1、有人认为语言就是一种交际工具,有人认为语言的内涵超越了工具的范畴,语言与文化、认知方式和认知策略密切相关。根据你学习外语的经验,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语言学有哪些学派?不同学派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有哪些不同?

3、对于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上的对立,你有什么看法?你在研究中将采取什么态度?

4、有一种观点认为,汉语没有语法,或者说汉语的语法规则不明晰,隐性规则多,因此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无需语法。你对此是赞成还是反对,为什么?

5、有人认为,语法就是大家普遍遵守的语言习惯,不同民族的语言习惯不同,语法也自然不同。譬如:

(1)a这些商品都在降价处理。b*这些商品都降着价处理。

(2)a我在做衣服给他穿。b*我做着衣服给他穿。

(3)a他在教我开车。b*他教着我开车。

(4)a*在听音乐跳舞。b听着音乐跳舞。

(5)a*老师在抱一摞书走进教室。b老师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

“着”、“正”、“在”某些条件下彼此可以替换,有时候不能替换,有人认为这完全是习惯,无需找出、也难以找到原因。再如:

(7)A昨天大家非常愉快。B*昨天大家非常愉快了。

(8)A我以前很喜欢电子游戏。B*我以前很以前喜欢电子游戏了。

(9)A玛丽昨天很想家。B*玛丽昨天很想家了。

(10)A*玛丽又想家。B玛丽又想家了。

(11)A*玛丽太想家。B玛丽太想家了。

既然上述句子当中“着”“在”“了”的使用条件不同,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只需一一记住这些习惯就可以了。你同意还是不同意?为什么?

6、《联合早报网》2010年2月20日撰文《从“洋泾浜”英语联想到上海世博会》

为了迎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海已启动了世博会倒计时运动,清理整顿各方面的不“和谐”问题。

当然,与游客亲密接触最多要数公共场所的中英双语标示牌了。此举本意在于为国际游客提供便利,谁知望文生义、随便翻译,出现了许多令人不知所措或捧腹大笑的“洋泾浜”英文。

在通往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上,赫然竖着一块英文标牌:DO NOT DRIVE FATIGUE(别驾驶疲劳),“疲劳” 怎么能“驾驶” ?看了中文才明白,原来是“严禁疲劳驾驶”。

在被誉为中华第一街的南京路,把“拿铁咖啡” Coffee Latte 逐字硬译成“Take Iron Coffee”,拿了铁的咖啡。将“收款机” 按同样路数译成“Accept Silver Machine”(接受银制品的机器)。

在城隍庙一家老字号饭店,广告牌上特色小吃“蟹粉小笼”被译为“Crab Pink and Small Basket”(螃蟹、粉红色和小篮子)。

以上这些“中式英语”在上海公共场所屡见不鲜。为什么逐字翻译英语会出现Chinglish?

语言不是符号系统吗?英语和汉语既然都是符号系统,翻译过程中按照词语意义互相对译为什么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问题呢?看来,语言并不是符号那么简单和单纯。因此,我们的语言观和方法论也应该做出调整。

一百年前《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认为,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知识的载体——汉语太难,“隐寓”在汉语中的“规矩”(语法规则)没有被揭示出来。一百年过去了,汉语的规则是否都揭示出来呢?

案例一

*我把电脑买了我把电脑买回来了我把电脑卖了

*我把电脑开了我把电脑开开了我把电脑关了

*我把鞋穿了我把鞋穿上了我把鞋脱了

*把这座山爬了把这座山爬遍了把这座山炸了

*我把圆明园走了我把圆明园走遍了联军把圆明园烧了*把他打量了把他上下打量了几眼把他解雇了

*我把抽屉找了我把抽屉找遍了我把抽屉扔了

*把电话号码记了把电话号码记住了把电话号码忘了

*我把他恨了我把他恨透了我把他得罪了

*我把信写了我把信写完了我把信撕了

*把手套拣了把手套拣了起来把手套扔了

*把脏水过滤把脏水过滤了一下把脏水倒了

与此相关的问题:

(1)李明喝了咖啡。

(2)咖啡李明喝了。

(3)李明把咖啡喝了。

(4)李明买了咖啡。

(5)咖啡李明买了。

(6)*李明把咖啡买了。

上边六个句子的意义和语用价值有何不同?合格条件是什么?

案例二

A1 醒过来/抢救过来/喘过气来/明白过来/回过神来

B1 死过去/昏过去/晕过去/背过气去

A2*醒过去/*抢救过去/*喘过气去/*明白过去/*回过神去

B2*死过来/*昏过来/*晕过来/*背过气来

A3死去活来

B3*死来活去

案例三

我昨天就来了——*我昨天才来了——昨天才来了三个人

我昨天很想家——*我昨天很想家了——我昨天又想家了

案例四

“湖里漂着一只小船”和“湖上漂着一只小船”有什么异同?

案例五

普通话当中,“V完了”和“V好了”意义相近,有时能够彼此替换,如:

AB

作业做完了。作业做好了。

词典用完了。词典用好了。

汽车修完了。汽车修好了。

替换后意义尽管有一定差异,但都可以成立。然而有些情况下替换受到限制:

CD

存款全花完了。*存款全花好了。

这种词典早就卖完了。*这种词典早就卖好了。

上次买的稿纸用完了。*上次买的稿纸用好了。

EF

*椅子摆完了,坐下照相吧。椅子摆好了,坐下照相吧。

*你要的咖啡冲完了,快喝吧。你要的咖啡冲好了,快喝吧。*去还是不去,你想完了就告诉我。去还是不去,你想好了就告诉我。“V好了”和“V完了”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替换?二者的分布以及适用范围存在哪些对立和交叉?

案例六

A1从书包里拿出书来A2*拿出书来从书包里

B1把书放进书包里B2*放进书包里把书

案七

老师:你正在学汉语,还学什么英语?

学生:我想学美国英语,不想学澳大利亚英语。

老师:你那么忙怎么能学英语?

学生:我跟美国老师学英语。

老师无疑而问,实际是否定,无需回答。学生理解为老师有疑而问。

上述挑战、困惑、难题只是冰山一角,我们能够解决的问题远少于目前不能解决的问题。语言观决定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要达到上述目标,首先要调整语言观。

第五篇:社会语言学

谈中国的外语教育发展前景

2012级专升本3班冯英英

摘要本文主要以中国英语教学发展为主线浅述了中国英语教学发展的历程。我国的外语教育经过多次起伏后,英语已恢复其主要外语的地位。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应进一步认识外语教育的重要性,对一些有关中国英语教育的问题进行思考,如:在我国应建立一个全国性、权威性的外语教学咨询机构,英语专业的设置不应降低为仅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加强教学和博士生教学,等等。关键词 外语教学发展影响

一 引言

英语教育涉及人口最多,影响面最广,最具全球性。因此,任何对中国英语教育的研究,都不能不将世界教育思潮的动态收入其视野。按王义高(1998)的观点,20世纪全球教育出现八大思潮:“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教育的经济取向思潮;终身教育思潮;教育的个性化思潮;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思潮;教育的全球价值取向思潮;教育国际化思潮以及教育信息化思潮。”其中一些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我国英语教育领域。

二、外语教育发展历程

就我们国家而言,外语教育经历了大起大落。一开始解放后小学不再开设外语课,中学要不要开设外语课时有争论,大学的外语系有不少下马,所开设的外语语种以俄语为主,大批英语老师改行教俄语。中苏关系恶化后,又改以教英语为主,大批俄语老师又改行教英语,等等。这些现象都说明建国初期外语教学在我国还处于一个萌芽且不稳定的阶段70年代末,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给迷茫中的中国送来了一丝光明,中国的未来有了一线希望。此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同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与此同时外语教学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80年代的中国不能再教政治英语,应该多吸取外国的优秀教学经验来充实我们自己,中国的外语教学开始重新起我国的外语教育从这些新型的模式中得到了许多启发,因此我国学校外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进步集中体现在教学质量

与水平的提高上。西南师大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于1999年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调研活动。31个省、市、自治区省会城市的部分中学高三年级的师生共有10255人参与了这次调查,并有5682名学生参加了测试。此次测试与1985年原国家教委主持的全国中学英语教学调查高三水平测试相比,成绩增加了10~20分,其中农村学校和非重点中学成绩提高幅度更大,增加了约30分。这项调查的结果有力地说明了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自20世纪中叶开始,有关“科学是直接生产力”、“科技的社会、经济功能”的思想开始成为主流。中国在50年代就响起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中国教育的科技取向作为国策加以定位。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意味着我国教育科技取向在新世纪的延续。《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4)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可以说,这是教育科技取向在中国英语教学上的体现。教育的经济取向思潮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形成的人力资本理论。虽然该理论把人与物等量齐观,有损人格尊严,但它强调了人的因素、科技因素和教育因素对经济和生产的决定作用,这一合理内核使其得以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继而形成了当代教育的经济取向思潮,推动各国政府从忽视教育变为重视教育,进而奉行“教育优先”、“教育超前”的政策。可以说,在中国持续升温的英语热和发展迅猛的英语教育产业,正是这种经济取向在中国的表现和产物。

三、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上述世界教育思潮的大背景下,自上个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英语教育持续稳步高速发展,显示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对此学界提出了各种观点。

束定芳、庄智象(1996)指出,当代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显示出三大趋势:从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学;从研究语言形式本身转向研究语言的使用和学习者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从对交际法的狂热追捧转向对传统外语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反思和回归。

胡文仲、高一虹(1997)在对外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外语教学带有明显的文化转向,并指出外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在三方面呈现发展趋势:教学目的从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转向广义的文化学习和文化意识的提高;教学内容在对文化的理解上由相对狭窄转向相对宽泛;教学视角从单向的目的语文化转向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两者互动。

刘润清(1999)在上个世纪末指出外语教学研究发展趋势的六个方面:研究的对象从客体逐渐过渡到主体;从单学科理论支持到多学科理论支持;从侧重教语言的形式到侧重教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在高年级从语言技能教学转向内容教学;从劳动密集型教学到高科技密集型教学,从过程管理教学到目标管理教学;从定量研究转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田贵森(2002)于新世纪之初提出外语学习与教学的八个转变:外语学习与教学的研究由外语教学法单一学科向多边缘跨学科方向发展;外语学习与教学研究的重点由怎样教转向怎样学;外语教学内容开始由语言技能向重内容教学发展;外语教学方法由过去遵从一种方法体系向综合式、折中式方向发展;外语课堂教学方式开始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外语教学界越来越关注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外语教学中知识呈现方式发生变化;外语学习者的队伍和学习目的也发生了变化。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2002)“十五”计划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呈现以下七大趋势:外语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二语习得研究;注重师资培养的研究;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注重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重视外语测试和评估;采用多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授课。

四、中国英语教育实践的时代特征

在世界教育大思潮的背景下,在外语教学理论界的反作用下,在中国国情变化的推动下,中国英语教育实践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依据笔者的考察,举其要者加以归纳,可概括为市场化、社会化、应试化、口语化、双语化、信息化、虚拟化与多元化等八大特征,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一)市场化

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伴随中国社会的这一历史性变革,中国英语教育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1978年为历史转折点,在这之前中国社会的主旋律是阶级斗争,在这之后变为发展经济。中国的英语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前是为政治服务的,在改革开放之后则是为发展经济服务的。中国现在的经济形态是市场经济,因而英语教育也就必然受到市场经济需求变化的影响和规约。比如:由于人才市场对英语人才需求总量的急剧增大和种类增多,便使得外语学习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外语院系新开专业也越来越多,包括外贸、商务、科技、同传与国际法等,社会英语办学机构蓬勃发展,国外英语培训机构不断涌入,英语图书市场品种极大丰富和多样化。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英语教育已经开始进入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市场化时代。

(二)社会化

社会化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主要反映在教学主体、教学资源、教学标准和评估手段等方面的社会化。教学主体的社会化表现为原来国立各级学校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等的英语教育一统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现在的格局是,各级国立学校、各级民办学校、各种社会办学机构以及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投资兴建的各种培训机构共同存在,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国有学校系统的英语教师也大规模地参与社会办班教学活动,既有学校组织的,也有社会办学机构聘请兼职的,还有教师自己经营的。学生的情况类似,平常在正规学校学英语,晚上、周末、假期则在社会上的各种培训部、补习班上英语课。还有大量社会人士,或为晋职,或为求职,以各种方式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英语学习项目。教育资源——包括师资、校舍、教材等在内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社会物质和知识力量——在校内校外的整个社会英语教育体系中发挥作用。教育标准和评估手段的社会化,则指职场上单位招聘所依据的英语水平标准已经不仅仅是学历的高低,而是社会化的英语水平测试,以及招聘单位自己设定的英语测试。

(三)应试化

尽管对应试教育的批评声年年都不绝于耳,但应试教育一定有其不可抗拒的历史原因和现实需求。或许应试教育并不像有些批评者说得那样可怕,毕竟中国英语教育一直稳步发展,蒸蒸日上,可能这就是中国英语教育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唯一现实的选择。无论如何,现实不容回避,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乃至

研究生、博士生阶段,一路上是初考英语、中考英语、高考英语,大学四、六级英语,考研英语与考博英语等等,再加上出国热带动的托福、GRE、雅思等国际英语考试,以及各种名目的考级英语,应试已成为中国英语教育中不可回避的现实之一。各种不可回避的英语考试已经成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历程中的里程碑。客观地说,应试在产生其必然的负面作用的同时,也对中国英语教育产生了一股巨大的推动力。如何应对应试教育的消极作用,是中国英语教育不得不长期面临的课题。

(四)口语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英语教育是以书面语为主,但新世纪开始以来,中国人与外国人的直接对话需求急剧增大,英语口头语的重要性凸显。鉴于这种社会需求的变化,学校和社会英语教学、个人英语自学、英语出版业、各种大众媒体宣传与官方的政策取向等等,无不把英语听说能力放在首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4)明确提出:“在上述三个层次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以及各高校情况差异较大,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听、说、读、写、译等五种能力的培养中,各高等学校要特别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英语口头语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历史性地完全确立。中国英语教学历来以读写为本,能否与时俱进,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转向“听说为本、读写并重”(刘润清,2002)的英语教学新模式,以适应中国社会对英语应用和英语人才的新的需求,将是对中国英语教学的一个严峻考验。

五、结语

综观上述各种发展趋势,足以见得新世纪的中国英语教育事业繁荣兴旺,生气勃勃。市场化引入商业机制,为中国英语教育注入强大的经济动力;社会化凿通更多的渠道,为中国英语教育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应试化有助于建立竞争机制和客观评估标准;口语化使中国英语教育彻底告别“聋哑英语”的尴尬局面;双语化为中国英语教育另辟蹊径;信息化为中国英语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虚拟化标志着中国英语教育从此开始了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齐头并进、实体教学与虚拟教学双轨发展的新时代;多元化是中国过去几十年来社会大变革在英语教育中的必然反映,也是中国英语教育在新世纪继续前行的大纛。高一虹(2000)说得

好:“半个世纪当中,人们的思维方式逐渐从绝对转向相对,从一元论转向多元论,从民族中心主义的偏狭转向多元文化主义的宽容。”开放是大原则,发展硬道理,变化是常态。中国英语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

参考文献

蔡基刚.2005.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83—91 曹志希.2003.认知发展:外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J].外语教学,3:73—75 董亚芬.2003.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J].外语界,1:2—6 樊长荣.1999.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付克.1986.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高一虹.2000.沃尔夫假说的“言外行为”与“言后行为”[J].外语教学与研究,3:182—189

下载网络语言社会语言学研究[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络语言社会语言学研究[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语言学读书报告

    社会语言学读书报告 《社会语言学》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研究社会的各个层面对语言运用的影响,包含文化准则、社会规范或情境。重点研究语言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

    社会语言学(五篇范例)

    网络流行语新谈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一些流行语跳出网络进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在电视上报纸中以及人们的日常交流中,网络新词随时随地可见,它紧跟着社会热点,贴切地......

    网络社会法律现象研究论文

    网络的飞速发展,给公民的自由与言论拓宽了不少空间,也给许多商家带来了无限的商机。然而,在一片利好的消息中也是泥沙俱下,诸多犯罪也搬到网上来,网络自身也催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

    网络语言对社会语言的影响

    论网络语言对社会语言的影响 摘要:计算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伴随着计算机网络产生的网络语言影响也越来越大,正确使用和理解网络语言变得尤为重要。网络语言......

    广告传媒与社会语言学

    广告传媒与社会语言学 “语言离不开社会, 社会也离不开语言”,这是当代社会语言学家Romaine的重要论断。广告传媒充斥着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并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社......

    脏话的社会语言学解析

    “脏话”的社会语言学解析 廖德明 内容提要:脏话来源于生活,扎根本能,它借助于口语流传,受不同的民俗、民风影响,因而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但脏话建立在贬低、侮辱、打击他人的意......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流行语给力[推荐五篇]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流行语给力 摘要:2010年“给力”一词一跃成为了网络以及各大媒体的新宠。给力一词的迅速传播以及广泛应用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

    网络语言大全

    字母篇B::宝贝,情人,孩子,ByeBye,看具体使用。L:Bebacklater,过会回来。BC:白痴。BF:男朋友,源于英文BoyFriend,对应词是GF。专指有可能会成为LG的BF。BL:玻璃,不是指一种易碎品,而是同性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