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学生爱上阅读
让孩子爱上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很多章节里都涉及到了阅读。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必须教会学生阅读”、“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等。其他章节里即使不是专门论述这个问题的也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如“‘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的思维”、“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 “要让学生学会掌握学习的工具”等。不难看出阅读简直就是一把万能钥匙,只要教师使用得当,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那么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呢?
-、营造书香环境-―为课外阅读启航
1.让书香弥漫校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校只要把学生的课外阅读纳入日常教学工作的范畴,想方设法地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有效地激发读书热情,并为学生展示读书成果搭建平台,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氤氲在浓浓的书香中。
2.让书香浸润班级
在班级壁报栏上开辟“读书活动专栏”,设制“心动图书” “书海拾贝” “精彩推介”等栏目,让孩子耳熏目染,沉浸在书香中。通过成立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将家中的优秀图书带到班级中,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另外,每个学生的书包里都要放一本自己喜欢的图书,让他们想读书时就有书读,养成读书、积累的良好习惯。遇到大家都喜欢的图书,可以在班里开展“好书漂流”的活动;形成时段“热点”。
3.让书香沁入心田
《给教师的建议》里关于“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章节里这样说: “我想,自学有一个必备的条件,这就是个人要积累一些藏书。”我们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到小学毕业时拥有200--250本个人藏书,个别学生有400-500本书。同时特别关心那些在家庭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没有书籍的儿童,以及那些在学习上遇到严重困难的儿童,一定要拥有丰富的个人藏书。同时逢到学生的生日、‘图书节’、少先队组织周年纪念日、学生人队和人团的日子,学校、少先队组织、家长委会、校长都给学生赠送书籍。”时至今天,苏老的观念和他们学校的做法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效仿。
学校和家庭要达成教育共识,保证图书资源充裕,健全“家庭书橱” “班级图书角” “班级部书香驿站” “学校图书室”等。学校要及时充实更新图书室里的图书,语文老师每学年根据自己班里的阅读实际,向学校提出申请,购置相应的图书。学校图书管理员要及时向语文教师推荐新购置的图书,定时开放图书室,全天开放阅览室,让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真正成为学生读书的家园和乐园。家长们在保证孩子家庭书橱图书充足的前提下,要经常带领孩子到“书店”和市“图书馆”买书、借书,,,让孩子也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书迷”。同时,教师要发挥好教育的纽带作用,形成家教合力,适时增加“阅读快报” “亲子阅读”等。可以在每天的“家校联系单”里告诉家长孩子们的阅读书目,动员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每天让孩子汇报阅读的进度,反馈阅读的信息。
二、推荐精彩书目――为课外阅读导航
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做的: “我校全体教师编制了一个《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阅读的好书目录》,其中选择了专门供学生年代里阅读的最宝贵的书藉。起初这个书目里包括600种书,后来逐渐增加,到现在已有900种书。这份《好书目录》是对学生进行智育、德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大纲。书目里的每种书都有几册复本。在我们的这套丛书里,有几架书是讲述伟大人物的生活和斗争的。少年和青年早期是人的理想形成的时期。因此,十分重要的是,要使那些以自己的生活榜样鼓舞过多少代人的杰出人物形象进入每一少年和青年的理智和心灵。在这套书里,关于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的书籍占着显著的地位。我们用了很大的努力为《好书目录》挑选关于自然界、人和艺术的书藉„„我们的教师还特别关心让每一个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个人藏书里有丰富的科学书藉。一个人在少年和青年早期的年代里,就应当开始深入钻研人类知识的某一个领域。只有通过独立阅读来满足学生都方面的智力兴趣,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钴研。要让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多读、多想、多探求,他才能似乎偶然地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某一个专门领域。”因此,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列出相关书目,让孩子循序渐进地去阅读相关书籍。如中国文学作品:四大名著、《上下五千年》、《论语》、《稻草人手记》、《草房子》、《雷锋日记》、《红色经典丛书》等;外国名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鲁宾逊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昆虫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等;科普类可以推荐《十万个为什么》、《我们爱科学》等书刊。孩子在刚接触这些书籍时,由于人生阅历浅显,对于某些名著不感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推荐一些有趣好玩的图书,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我曾领班里的孩子到图书室借了冗本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图书。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图书,虽然其文学价值不是很大,但这套图书富有童心童趣,一直以来都是校园畅销图书。我希望孩子们能用自己最喜欢的图书来叩开阅读的大门,从此扬起阅读的风帆,向自己的理想起航。当孩子渐渐喜欢上了图书,读书就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会“欲罢不能了”,这时再向孩子推荐一些名著和科普书籍,孩子们就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三、教会阅读方法-ˉ为课外阅读指点迷津
如果孩子没有掌握读书的正确方法,无疑于“纸上谈兵”,收效不大。因此我很注意孩子读书方法的培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经常会给孩子们讲名人读书的故事和读书方法,并且把相关内容打印下来,贴到班级壁报栏,引导孩子们感受名人刻苦读书的精神,学习其读书方法,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1.勾画读
中国有句古话:不动笔墨不读书。“勾画读”,即让学生在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画出文章中的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注上音;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边读边思考读。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
2.批注读
读书时,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自己的阅读感受即“批注读”。这种读书法是读者直接和文本、作者的交流,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毛泽东主席和台湾作家三毛都喜欢用这种方法读书。
3.静默读
默读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读时要求做到眼到、心到,不能指读,更不能读出声来。
边看边思考,而且要有比较快的速度,要把每句话、每段话的意思看懂。
4.笔记读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不同的记笔记的方法。如摘录法:摘抄好词好勹,奇闻异事、科学知识、名言等,启迪思维,开阔眼界。
5、提纲法:
把读过的文章用列提纲的形式罗列出来,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梗概,从而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感受法:对于触动自己心灵的书籍,读完后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6、创编法:
可以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为读服务,关键是让孩子愿读、乐读。教师可以分类分层进行,根据学生的差异因势利导。比如对优等生可让其选择提纲法、创编法、感法;中等生可选择摘记法、提纲法,学困生可选择摘记法;等等。
四、开设阅读课程――为课外阅读加速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大部分的作业时间占据了孩子的读书时间,再加之自控力差,很多孩子宁愿出去玩耍,也不愿意读课外书。这就需要老师的循循善导,慢慢引导。每周可从语文课中抽出一至两节作为“阅读课”,以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阅读课要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要形式有集体阅读、阅读指导、阅读交流等。最初的阅读课,教师可以采用“好书推荐的形式”,鼓励学生阅读;也可采用引读的形式,教师可先绘声绘色地讲述书中的内容,当孩子都为之动容后再戛然而止;也可以读一个开头、或者介绍一个人物,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从而勾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记得一次《安徒生童话》阅读交流课。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书中的内容。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学困生小森头天晚上就把《卖火柴的小女孩》改成了一首诗歌,并且还打算在第二天的交流会上表演这个故事,就这样他准备到了夜里11点多。那是一节大型的公开课,课堂上他兴奋得把手举得很高,我不想打击他的学习热情,有点犹豫地把他叫起来,没想到他获得了满堂彩。课后他一脸灿烂地跳到我面前: “老师,我们什么时候还举行阅读交流课?”阅读激起他思维的火花和创造潜能,让他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此他更爱读书 了,看着他日渐自信的目光,我也享受到了教育的愉悦感♂
五、举行读书活动――为课外阅读加油
学校要用“集体活动激发兴趣”,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如可以在每学期开学初召开“建设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启动仪式,让老师、学生都积极地投身到“建设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中。为了增加学生的读书热忱,学校可以以“读书节”为契机,适时举行校级、班级的知识竞赛、优秀读书展、读书征文、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古典诗文诵读竞赛、课本剧比赛、辩论赛、汇报出等活动,从而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交流读书经验。让每一个学生都参加到读书节活动中来,交流读书经验,感受读书的愉悦。
六、建立评价机制-ˉ为课外阅读护航
为使阅读真正落到实处,学校要逐步建立完善评价机制,让孩子们在科学规范的文化体系下,沐浴书香,润泽生命。如可以建立班级读书激励制度,通过“读书反馈卡”、“星级背诵卡”、“小书虫记分卡”等对学生阅读进行考评;读书等级考核制度,制定各级考核的名称、内容、时间、方式、条件以及等级称谓;阅读成长记录袋评价制度。对于表现好的家庭、班级和学生分别授以“书香家庭”“书香
班级” “书之星”等称号。为了持续学生的读书热情,我还辅助于其他奖励措施,如只要读完一本书我就发三个“奖”。(我特制的写着“奖”字的纸条,积攒多了可以和老师换取喜欢的奖品)。还记得此举刚出台的第二天,一早就有小桥等几个爱读书的同学来兑奖,提问相关内容竟是对答如流。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小桥中午又拿着另一本课外书来换奖,在我惊异于他的神速时,他告诉我他一直喜欢看书,家里的书都让他看没了长都买不上他看的。之后的几天很多孩子都包围着我着换奖,很多孩子不到一周的时间已经读了五六本书,有几个孩子都读完了10本课外书。于是我趁热打铁,及时表扬了读书多的孩子,并把他们的名字写在了黑板的表扬台上・„„
(
第二篇: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摘要:阅读能积累丰富的词汇,建立良好的语感。儿童的天性都喜欢听故事,这是阅读的最初也是最大动力。不要给学生规定阅读内容,一切以“兴趣点”出发。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激发阅读兴趣。调动孩子阅读的积极性,使其能获得阅读的乐趣从而坚持阅读。生活中能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源点随处可见。开展阅读活动,展示阅读成果,提高阅读兴趣。
关键词:积累语感;兴趣点;个体差异;快乐阅读。
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怎么才能让学生掌握作文技巧。讨论的结果便是:写要从读入手,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写作。写作需要积累语言,建立语感,大量阅读便能积累丰富的词汇,建立良好的语感。古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现在的小学生而言,大部分还只停留在课本阅读范围之内,而只通过几篇优秀范文、几节写作课,就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非常不现实的。国家通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而根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小学生阅读量非常低,尤其是农村小学,甚至有一些学生的课外阅读几乎为零,这是非常值得引起教师和家长注意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项重任。对此我有一些浅显的想法,在这里和广大语文教师进行探讨。
一.没有不爱阅读的孩子。儿童的天性都喜欢听故事,这是阅读的最初也是最大动力。不爱阅读的孩子是因为他还没有读到自己爱读的书,没有遇到能吸引他的故事。孩子听大人讲故事,这就是最初的阅读。有趣的情节,优美风趣的语言是孩子听得津津有味,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我认为孩子最初接触课外阅读,也要从故事入门。对书中内容的强烈好奇,促使他一读为快,好奇心得到满足,从阅读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因此喜爱上阅读。
二.不要给学生规定阅读内容,一切以“兴趣点”出发。我们给学生规定的内容,有可能不是他们喜欢读的内容。没有兴趣,即使是读了,也不会深入人心,更不会坚持长久。持久的阅读来源于有趣。孩子不爱读书,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在读书的过程中享受过愉悦、乐趣,相反却觉得这是负担、麻烦。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阅读对他来说是魅力、动力、引力,不是压力、费力、无力。我们给孩子
划定的范围,往往带有目的性、针对性、狭隘性。我们普遍认为,作文指导、儿童文学、童话故事这些少儿读物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才是真正“有用”的。其实,孩子阅读的范围应是广泛的的,名人名著、人物传记、历史资料、天文地理、科学技术、长篇小说,乃至武侠传奇,只要有兴趣都可与拿来读。当学生对阅读这项活动产生极大的兴趣,对大量的文字语言不再抵触,把阅读当成和吃饭、玩耍一样的生活中的一部分时,再去要求学生读那些“有用”的书,才会达到快乐阅读的效果。
三.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激发阅读兴趣。对有一定阅读基础,自己本身很喜爱阅读的孩子,鼓励其广泛阅读,可推荐试着读一些长篇名著,教师也可以和学生探讨所读内容及收获;对学习良好,却很少课外阅读的孩子,可以鼓励他们读一些与课本内容有关的文学作品。如课文作者所做的其他文章,某篇课文所节选的文章原文,以及和课本相连接的背景资料、话题延伸等。而对那些学习稍差,从不阅读的学生,尤其是男孩子,可以推荐他们读神话故事、英雄人物传记、世界探险之类的书籍,甚至可以鼓励他们读武侠小说,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只要能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从阅读中体验到快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切忌急于求成。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表面上看是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是最有效的捷径。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一般都只着眼于现在。学生所读的书不一定要辅助教学,也不一定短时间就见功效,阅读也许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必须在长年累月的阅读实践中,慢慢领悟,逐渐积累。一个能坚持阅读的孩子,他从书中体验自己不能亲身经历的生活,感悟大量人性美的一面,欣赏语句流畅文字优美的语言,就渐渐储备了一定的综合素养。就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凡从小有大量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平淡。所以大量阅读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正确的表述能力,还有灵活的头脑、敏捷的思维,从而展现创作才华。
阅读并不一定要求学生记住,会复述,会背文字优美的段落,这些要求往往会打消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像看电视、玩游戏一样的趣事,他们才会真正的喜爱这项活动。学生阅读量大了,语感积累到一定程度了,语言组织能力增强了,自然写作水平也就提高了。
五.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时机鼓励阅读。生活中能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源点随处可见:家里买来电器,家长让孩子帮忙看看怎么安装、使用,正是给孩子提供了阅读说明文的机会;用课文故事做引子,“欲知下文,请读某书”,我班学生在这一段时间就积极读了《爱的教育》、《昆虫记》《王尔德童话集》等书籍;小学生爱看动画片,近期正在某少儿频道热播的动画片《三国演义》非常受学生们欢迎。教师可以趁机鼓励学生尤其是男孩子去读儿童版《三国演义》,教师也挑选精彩情节看看,抓住时机和学生交流,学生一定会兴趣大增。还可鼓励他们比赛,看看谁读得快,读的详细,情节讲的动人。如果学生能耐心看完,说明他们已对阅读有了兴趣,继而再鼓励他们阅读其他作品就会有信心了。
六.开展阅读活动,展示阅读成果,提高阅读兴趣。让学生展将课外阅读中所读、所思、所得做广泛的交流,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快乐情绪。小学生好胜心强,教师可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开展各种读书竞赛活动,如长篇速读、短篇精读、认识名家、好书推荐、片段摘记、内容简介等。另外还可开展专栏性活动,如每人每周阅读一个长故事,定期举办故事会,评出故事大王;每人每天搜集一条名言,编辑名言集锦;课前五分钟朗读;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编写读书手抄报,还可有长篇连载。这些活动能使学生明白读书不但有趣,而且有益,只有让学生尝到了读书的甜头,体会到阅读的快乐,阅读的兴趣才会持久而浓烈。
七.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还需要家庭的支持。有些家长觉得给孩子买课外读物是耽误孩子学习,荒废了背课文背单词的时间,买复习资料还可以,买课外书没用,这都是极其错误的观点。给孩子报作文补习班,不如丰富家里的书橱;给孩子买好吃好穿,不如给孩子多买几本好书;带孩子逛商店,不如带孩子逛书店。正确的做法应是家长不光要鼓励孩子读课外书,从时间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对于不爱阅读的孩子还要陪读,想办法调动孩子阅读的积极性,使其能获得阅读的乐趣从而坚持阅读。
总之,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应加强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大量阅读,潜移默化地积累语言、建立语感,以达到陶冶情操、开阔眼界、丰富知识,促进基础教学的重要目的。
第三篇:让学生爱上写字
让学生爱上写字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有其独特的魅力,特别讲究书写艺术和形体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程中都要加强写字教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能正确、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由此可见,学生通过长期的写字训练,不但能使学生能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能培养他们坚强毅力和一丝不苟等良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本人是一位来自教学第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十分重视写字教学,在教学中有成功,也有困惑。如何让学生爱上写字,是值得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让学生爱上写字,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写字兴趣。
一、情景激趣。
在学生接触汉字的最初阶段,老师不妨给孩子们讲讲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从最初的甲骨文、石鼓文,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日后的草书、行书、楷书的发展演变过程,让孩子们能够打心眼里喜欢和敬重汉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创设这样的情景,充分激发孩子们学习书写汉字的兴趣。
二、童话激趣。
教学中,如果教师大讲特书写的位置、方向、力度等技巧,虽然学生也能写出端庄的字来,但是写字的过程就会变得枯燥无味,难以让学生产生兴趣。讲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童话,喜欢故事里拟人化的语言,教师何不发挥想象,让汉字的笔画变得富有生命力,从而达到让学生爱好写字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三”字的书写时,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写的字有“横”组成,在“横”这个大家庭里有很多兄弟姐妹,爸爸妈妈在家中搭起了一间高低铺,看!住在上层的是二哥,说着我就把“三”字的第一横写上,住在中间层的就是小弟,说着我又把第二横写上。“那么,老师住最下面的、最长的就是大哥。”平时爱发言的小豪抢着说。“嗯,没错。”我把最后一横也工工整整地写上去。之后发现学生很少有写错位置的现象。
三、奖励激趣。
学生取得一定的成绩后,教师要适时予以奖励,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成功是最好的动力。例如当我们发现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的某些字写得特别好时,竖起大拇指及时鼓励,或者在写得好的字上画五角星,五角星积累到一定的个数后可以兑换实物奖励,及时的鼓励评价是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比赛激趣。
在班级内部开展写字“擂台赛”,评选班级书写“达人”,将他们的优秀作品张贴在教室里,鼓励孩子们参加一些学校举行的书写大赛和书法活动,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示孩子们的书写才能,让他们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来,原本表现突出的孩子越发自信,练习的积极性也就更加深入持久,其他同学也会心生羡慕、见贤思齐。
如果学生的写字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和培养,那么写字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孩子爱上写字的目标并不是遥不可及。
第四篇:让学生爱上作业
《让学生爱上作业》读后感
亭趾实验学校(小学部)陈爱华
多年来,我一直任教低年级双班数学,平时的工作量较大,我常常为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而心烦气恼、疲惫不堪。怎样让学生由“消极应付”变为“主动参与”,成为作业的主人,让教师从繁重的批批改改中解脱出来,让作业成为师生的开心事?这是我一直在探寻的,但收效甚微。如今拜读了刘春生老师的《让学生爱上作业》一书,书中系统地研究和总结了小学作业布置、查收和批改的技巧,系统地展示了他的作业研究新成果,落根不同课型,聚焦真实问题,给出清楚抓手,让作业活动“有趣而为,汇融趣动”,搭建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书中生动活泼的案例与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对作业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让学生爱上作业并不难!书中第二章:布置作业的第一页有这样一句话:“以我的经验,我认为可爱的作业应该从教师用心的设计开始。”“可爱”这个美丽而温馨的词汇,汇集了刘老师对教育、对学生的爱,对作业的爱与研究,使我读到这里,心也是颤动、激动、感动。“可爱的作业”,是老师布置给学生的,是为可爱的异彩纷呈的学生服务的,所以它才是可爱的,它才要可爱。第三章第163页刘老师说:“我一直认为,不带情绪批改作业,不带情绪进课堂,是一个教师的本分,我也一直在努力地践行。你呢?”这句话,不知道击中了多少老师的要害,尽管,每一个老师同样是爱他的学生们,但是,又有谁做到过不带着情绪工作、上课、改作业呢?尤其是改作业,当看到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的作业,看着一个个正确的答案,望着那工整的书写,我们的笑容挂在脸上,大大的“√”都是笑的,而当我们拿到成绩差的学生的作业本时,立刻眉头紧锁,不耐烦地翻看着,越看越生气,一个个鲜红的“×”,用力地滑下去,带着无奈和愤怒。可是,当学生拿到自己的作业本时,他们的感受又如何呢?他们会有好的情绪吗,会改正自己的错误,将来会变好吗?
阅读了此书,我感到收获多多,感触颇深,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我要重新面对学生的作业问题。结合自己这几年来的经验,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
首先,尽量避免机械重复的作业。特别是口算,平时要注意收集学生的错题和慢题进行多加练习,对于那些学生已能熟练计算的式题就不用经常练习了。其次,作业布置有针对性,不搞题海战术。作业是学生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形成能力的过程。学困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那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的训练就要依据作业时设计的问题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基础知识要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扎实地练,做到求同存异;对于知识点与能力结合点采用创造练习,做到举一反三;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采用反复练,做到常练常新;对于同类知识采用典型练,做到触类旁通。
最后,继续做好错题集。从平时的作业练习和单元测试中收集学生掌握较差和易错的题型,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地学习,实践,反思,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作业质量,为让学生能喜欢上写作业而不断努力!
第五篇:让学生爱上作文
让学生爱上作文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中心小学钱盈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工程”,一直以来倍受语文教师的重视。在教学中,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在作文教学上煞费苦心,一遍遍讲作文的重要性,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写作的各种技巧,不辞劳苦地加大作文批改量,但学生的作文水平却并无太大的提高。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谈谈自己一些做法。
一、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困惑
1、重习作,轻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提出明确要求:“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法写出来。”这是新课程对学生习作提出的要求。习作生活化,构建向生活开放的模式,克服为作文而教作文的弊端,给学生的表达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要让学生在有充分感受的情况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而,现在的高年级学生,教师无论出个什么题目,他们都能不假思索地“写出”一篇好文章。这样的习作你看了以后,说不上哪儿好,也说不上哪儿不好,甚至要下个评语都颇感为难。细究起来,原来这样的习作都是胡编乱套的,缺少学生的真实感情。
张文德先生曾痛心疾首地坦言:“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灿烂„„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恰恰在这个关键之处违背了规律,走入了歧途,陷入了迷乱。”作文教学中不见了感情,不见了人性的各种活动表现,这就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病根所在。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再用笔记录下来,要告诉学生,事情不在小,而在于抓住小事,并真实记录下来,我手写我心。学生明白只有
用真实的情感去抒写真实的生活,写出的文章才能感染他人,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读起来其味就如同嚼蜡。
2、重程式,轻创造。
创新是个性的发展和动力的源泉,“如果没有创造性,也就没有新面貌”,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尤为重要的。然而在当今的作文教学中,最残酷、最叫人心寒的莫过于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
著名青年作家晓苏先生曾在一次写作的学术报告上讲述过一个扼杀创造性的典型例案。他说,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犯错误以后》的作文,其中花了较多的笔墨写自己去班主任办公室的路上,看见一只空易拉罐,便情不自禁地用脚向前踢着玩,而且踢着踢着,觉得不过瘾,干脆用力一踢,将易拉罐踢得老高,易拉罐飞起来的弧度和姿势很好看。文中就写了这样的一个细节,但后来语文老师批改时把这段话完全删去了,理由是这位老师认为这一段话与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无关。晓苏认为这就是对创造性的扼杀,因为,这一段话生动而传神地表达了一名学生犯错误后,在去老师办公室的路上微妙而又复杂的心理。它不仅与主题有关,而且关系密切,怎么能够随意删去呢?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由此可见一斑。
二、解决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如果学生愿写、乐写,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写作兴趣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保证。
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既要遵循教材的写作要求,又不能死搬硬套,要让学生大胆地、自由地写。学生的素质有区别,对于写作的要求也要给予区别对待,这样才不会使有些写作有困难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所以教师可以在每次作文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想写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写。没有了形式上的束缚,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
2.提高生活认识水平,丰富作文内涵
提高学生生活认识水平,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生活认识水平的反映,从提高生活质量角度来观照作文生活化的意义,以写作来反映生活,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而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又丰富了学生作文的内涵。最终形成生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文道结合的良性循环。陶行知说:“生活教育,从定义上说,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学生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要素材,让习作走向生活,让学习回归生活,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去享受人生,热爱生活,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
3.提倡课外阅读,丰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要利用好课外阅读这个途径,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籍,培养学生养成摘抄习惯,摘抄不仅仅是积累一些优美词句,更要多积累经典名句、名人格言、俗语、谚语等,而引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名著,古诗宋词等经典的书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水平。在习作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名人名言、俗语、经典故事等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丰富习作的内涵。
4.培养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写作中,如果没有创造性,也就没有新面貌。培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首先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
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其次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作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
5、鼓励修改,激励写作
何其芳同志曾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对作文教学也有“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的明确要求。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力首先应属于作文者本人,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养成自己改的能力。”没有进行自改自评这项语文实践之前,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作文的修改不知从何下手,只等老师批改评判,老师评判学生的作文是什么等级,学生只能认可什么等级。学生对什么是优秀作文,什么是有毛病的作文不会欣赏判断,学生的作文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自改自评,互改互评的语文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他们把自己的作文放在同桌、前后桌、小组当中横向去比较,就能很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再经过老师的表扬鼓励,让他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举办班级优秀作文展等形式,把自己的作文展示给大家,得到大家的认可,更加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学生主动积累好词佳句的劲头高了,学生之间相互聘请批改作文的现象多了,为作文评判的矛盾而引起争论主动找老师评判作文优缺点的同学多了,由此激起习作的热情。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指导和激励学生多去看、去听、去想,赏识他们的一切设想,为他们写出富有个性化的真实作文缔造宽松的情形,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灵感,这样就会引领学生走出写作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