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琵琶行
《琵琶行》理解性默写
1、《琵琶行》中“月”这一意象贯穿始终,对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请写出诗中写到“月”的5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运用拟声词写音乐由粗重急骤转向轻微委婉,而最终浊重和清脆兼而有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乐由婉转流畅变得阻塞压抑直至清冷凝滞的相关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却又戛然而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第二次音乐描写中表现琵琶女与诗人情感交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琵琶女年轻时人们对他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当她年老色衰之后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描写琵琶女委身贾人、独守空船、夜深梦醒啼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表现诗人听取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的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被贬之后终日听杜鹃哀鸣,只能取酒独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了解琵琶女身世以及感怀自己的身世之后,诗人请琵琶女再次演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琵琶女面对诗人的邀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诗歌中运用了互文手法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琵琶行鉴赏
《琵琶行》鉴赏资料参考
1.三个关于月的名句: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上句的“惨”字表达出一种深重的情感,这个字可以启发对下句情感的理解。“茫茫”一词展现了江水的浩大,但这里茫茫的江水表现的反而是一种空荡荡。“浸”字可理解为淹没。“月”字这里应指江水中的月影。月亮仿佛被深深地埋在了水底,月影模糊。一切的环境描写都写出这时的惆怅。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一句结合当时的情景体会,上面只听得琵琶声一阵紧似一阵,突然如“裂帛”一样戛然而止。这时候琵琶声已经停了,但仿佛久久回荡。一片静谧,所有人都还沉浸在刚才的乐曲中,抬头看天,天空只挂着一轮明月。这里的景色描写得没有什么实际的意思,但是这句绝在以对明月的描写进一步烘托了安静的气氛。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本句的画面感很强,在静谧的江上只有一艘小舟在渡口。景色的描写有三个要点,一是月光绕船的“绕”字,可以理解为笼罩,明亮的月光笼罩着小船,实际是在这个明亮的月夜的凄凉、伤感的心境笼罩着小船。
月光明亮,才知道本是团圆的时候自己却孤身一人。还有明亮的月光打在自己身上,才更加重了自己孤身一人的感情。
“江水寒”,根据上面说的,寒的是一种心情。
韩老师特别提示:月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可以传达出多种情感,以上三例便是。另外,月在古诗中也常传递出一种自然的、时间的永恒,由此衬托出人生的短暂和时代变迁。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一句里“幽愁”并不完全等同于“忧愁”,幽愁的愁带着绵长的意味,仿佛愁绪是慢慢堆积起来的。而且幽愁不发于外部,只是藏在心里。就是大家都听着这一段曲子结束了,可只有你才引发你自己的愁绪。因而属于“暗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应该指的是一种情感,这个时候的停顿使得作者的情感不断上涌。引发的共鸣比演奏时还多。
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泉流冰下”的比喻极其生动贴切。表达出现因的滞涩和低沉。同时这一句的上下两句的意思完全不同,也是值得思考的。
韩老师特别提示:从月亮这个意象的分析知道,对意象的分析,要结合具体诗句,从中分析该意象对传达诗人情感的作用,达到鉴赏的要求。
第三篇: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
备课人 董志霞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琵琶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被贬浔阳。
三、文题背景: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四、翻译并疏理课文思路。
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1.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2.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提示: 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乐妓: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4.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提示:(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5.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6.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
二>、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
1.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翁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实乃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它。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第二部分是“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呀。
是呀,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
明确: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何作用?
它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琵琶女的演奏停息了,东船西舫悄然无声,这是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的结果;在茫茫的江水上,江面微波荡漾,落花慢慢漂流,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它盛满忧愁,弥漫着凉意,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它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余音绕梁的感觉。
3.读了这一段,你能想到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
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包括如诗人一样的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请缨无路,他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凭他的才华,他本来应该是这个尘世王国中的一个宠儿,结果却成了尘世的遗弃儿。他满怀的愁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来后又只能继续走他飘泊的人生路。4.此段关于音乐的描写,是不是直接描写? 生:是。
师:白居易对琵琶曲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生:如听仙乐耳暂明(这是对琵琶女的高度赞扬)。这么美妙的音乐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三>总结本课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四>课堂小作文
本文在写作中不但注意了音乐美,而且也注意了画面美。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请大家把它改写成现代文。参考: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五>联想积累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
参考:如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
六、小结: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琵琶行(并序)诵读、赏析、探讨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感受“声中之情”
声音描写技巧高超,要求讲完其段落后,学生能及时掌握并背诵。主旨方面重点比较“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名句。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一 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师:这位诗人是谁? ——白居易,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三.学习“序”
1、快速阅读,疏通字词
2、思考“序”中交代了什么内容?(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3)点明写作动机;(4)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四.录音范读,整体感知 思考: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是什么把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4、全诗共写了几次音乐?(连带诗歌结构)是怎样写的? 第一次 诗人送客闻琴(暗写、侧面烘托)
第二次 邀见、弹奏《霓裳》《六幺》(明写、详写)第三次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明写、略写、侧面烘托)
5、哪一次音乐写得最精彩?(转入精读)五.精读音乐段
(一)诗中关于音乐的描写(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
1、找出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八个比喻句(板书)
音乐 特征 情感 转轴拨弦 和缓低沉(序曲)先有情 低眉信手 声声思
轻拢慢捻抹复挑(过渡)无限事
1、如急雨 粗重急骤
2、如私语 轻微委婉
3、珠玉落盘 清脆圆润
4、莺语花底 宛转流畅
5、冰泉冷涩 阻塞压抑 幽愁暗恨
6、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高潮)
7、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8、如裂帛 短促急迫(曲终)、余韵悠悠
2、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1)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视觉、听觉融通——通感)(2)、以形摹声(视觉角度)(3)、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4)、景特描写烘托气氛
六、学习3、4、5自然段
1、思考:作者为何听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感动,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原因? 2.阅读3、4自然段(板书)
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赏析
歌女(悲凄)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年表貌美 年老色衰 门庭若市 门前冷落 下嫁贾人 独守空船
(详写生平,略写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凄苦)辞帝京,谪居卧病,地僻无音乐,不闻丝竹 黄芦苦竹,杜鹃啼血 山歌村笛,呕哑嘲哳(详写感受,略写生平)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七.总结主旨
诗中通过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歌女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天涯沦落人”之恨。
第四篇: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以比喻为主的音乐描写方法。过程与方法:
诵读中欣赏音乐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课时:1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PPT1:课题)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音乐给人以美的感受。可是用文字将音乐的感受表达出来实非易事。因为音乐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蓊郁苍翠的树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捉。历来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就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代以来历咏不衰。白居易是怎样描写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琵琶行》的主旨美和音乐意境美。
二、出示学习目标(PPT2:学习目标)
三、听配乐朗诵
首先让我们在配朗诵中走进那个枫叶染霜、荻花飘飞的不朽之夜。(PPT3:朗读画面)
四、体悟主旨美。
1、朗读与音乐具有同等的魅力,听完朗读,我们可以知道诗人通过叙事为我们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PPT4),诗人是用哪一句诗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诗人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
(1)自读序与第三节相关内容,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当前心境。当年:
色艺双绝
名噪京华
人妒人捧
年年欢笑
而今:
年老色衰
门前冷落
独守空船
夜夜凄凉 心境:孤独凄凉,充满怨恨之情。京倡
商妇
怨
(2)借助序,注释,第一节和第四节相关内容,了解诗人的遭遇和当前心境。
当年:
名动京城
诗酒丝竹
高朋满座
其乐融融 而今:
谪居卧病
有酒无乐
送客惨别
其情凄凄 心境:愁闷孤独,充满贬谪之恨。京官
谪官
恨
3、明旨
一样的才华横溢,却有着相似的沦落境遇。琵琶女和诗人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揭示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的悲惨命运。
诗人借琵琶女的悲惨遭遇抒发自己的迁谪之恨,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
五、音乐美。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和琵琶女这两个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人由于音乐联系在一起。让我们看看是怎样的音乐深深打动了诗人?
齐读第二节
1、音乐有声无形,飘渺无定,用文字将音乐形象化往往借助修辞手法,课文描写音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比喻是描写音乐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中说:“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请一女生读。请同学们把这些比喻句找出来。
3、这些比喻表现了音乐的哪些特点?
比喻句
音乐特点
旋律变化
大弦嘈嘈如急雨
急促粗重
欢快
小弦切切如私语
轻柔细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婉转流利
低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冷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
雄壮激越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凄厉惨然
激越
4、体会比喻句所传达的音乐旋律的变化。
5、品味音乐描写传达的演奏者的身世之叹。
我们能否从这起伏变化的琵琶声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请同学们结合琵琶女的身世谈谈这一段音乐描写带给我们哪些联想?
学生讨论3分钟
参考:欢乐的旋律,仿佛琵琶女正在回忆无限风光的少年时光。
“间关莺语花底滑”的“滑”字,让人联想到琵琶女美好的青春转瞬即逝,一去不复返。
低沉压抑的旋律,让人联想到琵琶女年老色衰,门前冷落的凄凉情景。迫于生计,嫁给重利轻离别的商人。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让人感觉到琵琶声好像如泣如诉,终于泣不成声而停止。
雄壮激越的旋律,仿佛是琵琶女对命运的悲愤不平,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
“四弦一声如裂帛”,撕裂的岂止是帛,更是琵琶女的心。
6、琵琶女把一腔心事付诸音乐,诗人用生花妙笔描绘了音乐。请大家再读音乐描写部分,思考:这一节除了运用比喻正面描写音乐之外,还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以声摹音——切切、嘈嘈、间关、以情显声(演奏者、听众)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演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的,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句子)
以景衬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听者反应,侧面烘托演奏者的高超演技。
六、课外延伸
那么,我们能不能运用我们刚学的这些方法来描写平时听到的音乐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下尝试,我们来听一首《赛马》。
七、总结全文
我们以白居易祠中的著名对联结束本文: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
留江上别离情
第五篇:《琵琶行》说课稿
吟一曲天涯沦落之绝唱
——《琵琶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要求
我所说的篇目是《琵琶行》,它是职高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职高语文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是课内选学课文。编者对学生的单元训练要求是:重点学习文言实词,要主要实词出现的语言环境,从整体上理解语句和段落的意思,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对本文的训练要求是: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细细品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伟大艺术成就。从而实现能力迁移,增强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二)、文章特点
《琵琶行》是唐朝伟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这首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其二,诗中的写景物、写音乐,手段都极其高超,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气氛一致,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易于背诵。这是一篇音乐、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诗文。
二、学情介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尤其要考虑有到学生的心理因素和层次差异,根据教育面向全体的原则指定分层的教学目的,力求使全体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品格。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优化教学设计,利用丰富的资源和有效的方式把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起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研究转变,让他们快乐而自由地学习。我的教学对象是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太好。但他们毕竟初中时已接触过文言文,又刚学习了本单元其它几篇文言文,有了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本文是白居易所作,文字较为浅显,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问题不大,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才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整体感知,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初步学习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培养学生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以前曾有接触,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地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因此,我把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鉴赏音乐意思所表达的人物感情列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虽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由于对中国沧桑历史实际体验的欠缺,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四、教法、学法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选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问题教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同时加强对学生朗读法、合作学习法和练笔法等学法指导训练。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设计课时为一课时。
为何确立上述教法学法? 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重视积累、感悟和培养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确立教师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认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引发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提倡教学民主”等主张,从而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布臵以下预习作业:学生上网查询白居易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该诗的背景;熟读《琵琶行》,翻译该诗小序;熟读全诗,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品读;概括每节诗的大意及全诗的主要内容;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品读并分析作用;把握音乐的起伏变化,赏析描写音乐的手法;概括琵琶女的坎坷经历;概括“我”的遭遇;找出全诗的主旨句。
布臵这样的预习作业,是希望引导学生能在课前较为全面地学习这首长诗,为上课做充分的准备。
利用早读课指导学生朗读,要求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实施
1、导入新课
(课间就利用多媒体播放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营造气氛。)
今天我们的学习是在美妙的琵琶声中开始的。不要误会,这不是音乐欣赏课,而是诗歌鉴赏课。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 音符。音乐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像艺术孕育的联体婴儿,在很长的时间里,诗歌既是文学,又是音乐。后虽然分离,但仍联系密切,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据说就是根据诗歌创作的。而许多文学大家在他们的诗文中也给我们描绘出了经典的音乐场面。其中尤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描写音乐的极品。今天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诗歌的。
如此设计导语,可以在短短几分钟里,就使学生迅速形成了超越于日常态度的审美态度,倾向于客体的审美心境和把审美心理结构集中指向阅读对象的审美注意,有效地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2、诵读全诗 整体感知
⑴课前已熟读全诗,现在教师示范朗读一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几段。
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浔阳江头,是诗人正在送别他的朋友。那样的寂寥、怅惘,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这种气氛。
请同学用七言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浔江送客闻琵琶 江头送客闻琵琶 学生选择朗读,逐段概括主要内容。
第二节:月夜弹奏琵琶曲
第三节:江心自诉身世苦 歌女倾诉身世苦
第四节:同病相怜伤迁谪
第五节:重闻琵琶青衫湿
此环节由学生自由发言,不求标准答案,让教学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进行。⑵、《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主要讲述了什么事件? 明确: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3、探究学习:
这是名篇,可供我们欣赏学习的地方很多,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只能择其要点来赏析,希望同学们课后能举一反三,好好挖掘这座宝藏。
所以突破旧有逐句分析、双线结构的模式,以独特的视角切人,由点观面,设臵能激发学生从整体上自觉地鉴赏诗歌的问题,启发学生全面深刻地把握诗歌主旨及艺术手法,并从中获得获得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按以下三个话题进行讨论:
① “解读琵琶语”——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②“感知青衫泪”——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③“体悟景物情”——诗歌往往少不了景物的描写,同样,本诗前后贯穿了几处景物描写的文字。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自由选题,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 讨论总结:
①、解读琵琶语(多媒体展示化面及相关诗句,并播放背景音乐)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第二部分“欢乐曲”。强烈的生活反差又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成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第三部分“沉思曲”。琵琶女“年长色衰”,迫于生计,她只好“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音乐是心灵世界最美的语言,是情感宣泄的最佳方式,琵琶女一曲弹奏,尽诉心中怨悱,道出命运的沧桑。
(板书)解读琵琶语——诉尽心中悲愤情 诉尽喜怒哀乐情 音乐是有声无形的,很难用文字描述出来。而白居易做到了:(此处插入对音乐描写技法的赏析,多媒体显示相关文字,如下)(直接描摹: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直接描摹:摹声(叠词、联绵词)——表现音乐的韵律节奏)(侧面烘托:听众的反映——突出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诗人在这里,既写乐声和弹奏技艺,又写音乐旋律中所包蕴的心理内涵,而且将这三者融汇在一起,构成整个演奏过程声情变化的完美表现,这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
此处插入分析音乐写作技法,既突出教学重点,也不显得突兀。②、感知青衫泪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源自感伤: A、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女激愤幽怨的曲调引起诗人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对自己苦楚身世的倾诉后,诗人更是激起深深的怜悯。
B、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不幸女子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此处插入白居易生平及写作背景的介绍,“讽喻”一类的诗歌从总体上来说,都是作者关怀现实政治、关怀社会问题,企图对其所认为的不良现象加以纠正的产物。知人论世,才能深入理解文本。)
浔阳江头夜送客,那一幕发生在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白居易被贬到江州已经一年多了。朝廷里权贵倾轧,最高层派系斗争,冷酷、无情、尖锐、激烈。白居易陷入其中,当了替罪羊,成了牺牲品。作家的失意,是文学的收获。诗人的不幸,是江州的大幸。要不然,浔阳江头何以会演绎落难诗人与琵琶女倾诉心声的一幕?后人又何至能听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愤恨和哀怨?真的没有了,文学史会寂寞几分吧?
(板书)感知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道尽天涯沦落恨 ③、体悟景物情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展示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描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感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
“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景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感人。
(板书)体悟景物情——一枝一叶总关情
4、领悟主旨
本诗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两个形象,连接这两个形象的桥梁是什么?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从两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多媒体展示相关文字及画面)
琵琶女: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诗人: 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可见二人命运有着太多的相似和太多的无奈。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无意中拨动了白居易最敏感的心弦,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不能自持,竟至失声痛哭,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浩叹。
总起来说,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内涵丰富,写出了人们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 一代代人的共鸣。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5、总结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在一个不朽的夜晚,因为音乐,两人连在了一起,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让我们聆听配乐诗朗诵,再一次回味诗歌带给我们的无尽的美感。
6、作业:
(一)、文言知识题(必做)(多媒体投影显示)
1、请指出划线词语的古义及今义
① 因为长句 ② 凄凄不似向前声 ③ 老大嫁作商人妇
2、请解释加点词 ① 遂命酒 命曰《琵琶行》 ② 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③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同是天涯沦落人 自言本是京城女 ... ④ 因为长句 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君翻作《琵琶行》 ...⑤ 琵琶声停欲语迟 今夜闻君琵琶语 ⑥ 轻拢慢捻抹复挑 商人重利轻别离 ....⑦ 凝绝不通声暂歇 如听仙乐耳暂明 ⑧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
3、请指出加点词的用法 ①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② 遂命酒 ③ 商人重利轻别离 ....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 歌以赠之 ②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③ 转徙于江湖间
④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⑤ 使快弹数曲 ⑥ 感斯人言
(二)、比较阅读(任选一题)
1、从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任选一篇,谈谈与《琵琶行》与在描写音乐及表达情感方面的异同点。(多媒体投影显示文字):
2、阅读白居易诗《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与《琵琶行》比较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点。
(三)、以读促写:(多媒体显示文字,选做)
反复聆听一段音乐,借助想象联想,用比喻将音乐描摹出来,或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将听音乐的感受表达出来。(100字左右)
作业分为必做与选做,主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也给学生选择权,这符合分层教学、民主教学的要求。第一大题必做,符合本单元教学要求。
7、板书
琵 琶 行
白居易
琵琶女 ——→ 同是天涯沦落人 ←—— 诗人
(主旨)
解读琵琶语 体悟景物情 感知青衫泪
↓ ↓ ↓
诉尽心中悲愤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 同是天涯沦落
六、设计理念
倡导体验性教学。古典诗歌阅读是体验性阅读,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从“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理念出发,通过创设情境、美读品味、讨论解析等方法,努力促成学生体验生成。
开展探究性学习。古典诗歌阅读也是建构性阅读,建构文本的意义世界,也要建构自我世界,陶冶情感和心灵。创设平等对话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文本内涵,建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审美品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理念。
在教学设计中,努力突破常规,试图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去体味诗歌的艺术魅力。以话题形式引导学生探究,使之既获得情感愉悦,又提高鉴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