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快乐读写,享受语文”研究开题报告

时间:2019-05-15 10:5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快乐读写,享受语文”研究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快乐读写,享受语文”研究开题报告》。

第一篇:小学生“快乐读写,享受语文”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快乐读写,享受语文”研究开题报告

赵庄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组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积累和运用语言。因为“丰富的积累,灵活的运用”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但目前对如何进行实效性读写结合缺乏必要的研究,学生没有很好地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具体表现在:其

一、记忆机械,不重情趣。以前,积累的主要方式是读读背背、抄抄写写,切断了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使积累变成了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很大一部分都变成了无效积累,读与写联系不够密切,有的学生书读了不少,但写作能力没有相应的提高。其

二、注重内容,忽视方法。积累指导偏重内容的扩充,忽视了自主积累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更缺乏方法的引导。其

三、读书面太窄,视野不宽阔。一般学生大多是阅读比较浅显的童话故事,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读的较少,并且缺乏积累、思考和体会,没有很好享受阅读的快乐。针对读写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迫在眉睫。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还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那么如何在学生读书与写作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读与写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写?如何享受读写的快乐?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就读写结合而言,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有了大量的史料,比较有名的有:丁有宽的读写结合;黑龙江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广东省的生本教材“八岁能读会写”。先说丁有宽的读写结合,他在多年实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读写结合导练教学法。读写结合导练的教学思想是,要持以发展语言为中心,体现练语言、练思想、育感情三者统一的教学思想。做到文道交融,读写结合。再看“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验,它比较好的解决了识字、阅读、写作三者同步发展的问题,使其三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又说“八岁能读会写”,它是继“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后的又一实验成果,主要的特点是,应用了电脑打字,帮助学生解决了作文中的写字问题。而我们“快乐读写,享受语文”的课题提出,主要是针对“快乐”而言的,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又使学生从读中学会写作,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就我校语文教学的现状而言,“重基础轻读写”的现象也比较严重,拿语文测试来说,学生基础知识失分较少,阅读和写作失分较多。在实际教学中,阅读与作文成了“两张皮”。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单单只靠一个月几课时的习作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功夫应下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以读助写,利用课堂锤炼学生的语言,让学生乐于表达,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理论假设

1、从认知学习理论看“快乐学习”。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解释和综合,能够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来存储和提取信息。“快乐学习”是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学习是在原由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对新鲜事物的情绪体验,获得新的认知和经验,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快乐学习”就应该通过教师外在的沟通和努力,使得儿童在课堂、校园以及社会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一种自我肯定、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

2、从课程标准看读写结合。现代课程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公民教育,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是语言积累运用,它是公民必须具备的发展必要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最早提出读写结合训练,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

3、从心理学理论看儿童的语言发展。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运用的阶段。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通过训练儿童的语言达到训练儿童思维的目的,从而让学生享受语文。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快乐学习,有效读写为抓手,立足于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探寻读写如何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并付诸实施,最终总结一套可供借鉴的途径和方法。在整个小学阶段我们分为三个板块去研究实施。

第一板块: 低年级(1-2年级)“提前读写,有效阅读”。

一、二年级主要培养学生读书兴趣,使学生喜欢读书。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识字较少,以注音童话寓言为主,兼顾科学小故事,以及比较浅显的古诗文。加强口语交际的训练,以说助写,说写结合。

第二板块:中年级(3-4年级)“以段为主,读写结合”。三年级是写作的起步阶段。学生习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如何把一段话写具体,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学生缺少构句成段的方法,如何使学生组句成段,就急需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文本的一些典型段落,加以指导。

第三板块:高年级(5-6年级)“以读助写,综合学习”。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学习以教材为本,从文本中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然后应用于写作中去。课余让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优美句段,并能够进行适当的仿写、缩写、扩写、续写练习。重视引导典范语言的积累,使学生在丰富语汇的同时,体味深刻的思想和美好的情趣,提高语文素养。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学习相关儿童个性发展的教育心理学和有关快乐学习的理念,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理论框架。

(2)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出学生在读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形成统一的问题集,然后从中寻求解决的办法。

(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来揭示其内在规律,根据学生读写作中的不同表现以及反映出来的问题,分阶段及时反馈,从而逐步调整和完善实效性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四、研究阶段与步骤

1、研究小组成员

课题顾问:张家连(校长)、课题总监:靳侠(教科室主任)

课题组组长:李力 韩占丽

课题组成员:赵庄小学全体语文教师

实验班级:赵庄小学1-5年级所有班级

2、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日)

(1)构思、规划、制订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

(2)组建实验组织机构,建立课题管理制度

(3)组织参与本研究的教师加强段的读写理论的学习,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本研究的意义及作法。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5月)

(1)对快乐读写教学研究的经验加以分析、提炼、筛选、收集、学习与该课题有关的教改经验,充实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找出制约小学生读写的普遍因素,分析其中的原因,作为研究的参考。

(2)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模式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3)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进行有侧重点的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级的研讨活动(包括做课、评课、实验论文交流、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加强实验教师的总结和交流,研究探讨培养小学生读写的有效方法。

(4)用论文的形式进行阶段性经验总结。

第三阶段:实验的深化研究阶段(2012年5月——2012年10月)

(1)各级组进行子课题研究,力求针对学生实际,有所创造,有所突

破。

(2)低、中、高段构建快乐读写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套路。

(3)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教师进行了培训。组织教师进行

教学观摩,教法研讨、学法指导,共同学习。

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12月)

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全面总结出该课题研究的认识成果和操作成果,同时就该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及推广宣传,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并进行成果鉴定。在学校范围内推广段的读写方法,让其他学校的语文教师尝试推广应用。

五、实验的具体措施

1、制订阅读目标序列。

一、二年级主要培养学生读书兴趣,使学生喜欢读书。中高年级主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识字较少,以注音童话寓言为主,兼顾科学小故事,以及比较浅显的古诗文;中高年级学生识字有所增加,认知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增加适合学生阅读的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以及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

2、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1)开展“每周一诗”诵读活动。力争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实验阶段熟读课标推荐的“优秀古诗文”中的大部分。背诵部分精选的古今中外名篇。(2)重视引导典范语言的积累,使学生在丰富语汇的同时,体味深刻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思,提高语文素养。创造条件使积累有效化。

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展示学生读写的成果。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文诵读,讲故事,读书心得座谈会,读书笔记展示等活动,给学生展示自己读书成果的舞台,帮助学生树立读书的信心,体会读书带来的成功与乐趣。设置多种交流、展示平台,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平时的积累。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展示交流自己的习作,并定期进行评比,给予适当奖励。

附阳光小学“快乐读写,享受语文”各年级组实验子课题

1、小学低段学生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乐于提问、善于交流”

2、中年级阅读教学段的读写结合指导探微

3、高年级“小组合作、快乐读写”的研究

赵庄小学“快乐读写,享受语文”研究课题小组

执笔:李力

2011年10月9日

第二篇:《读写结合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4

《读写结合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

开题报告

河源中心校

张启艳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普遍遇到一个问题,学生写作能力差。农村小学生写作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数量有限,内容单一。匮乏的课外阅读量直接导致了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因此,我们应该以课文为依托,从“读”悟“写”,以“写”促“读”,进行“读写结合”。学生的写作有两大源泉,一个是直接生活,一个是间接生活。直接生活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间接生活是学生通过阅读得来的生活。在农村这一特定的环境下,信息相对闭塞,学生的见闻有限,阅读质和量又都不高,进行读写结合是切实可行的,也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一种教学策略。

二、本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我校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写分家、写作指导力度不够的问题。

(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农村学生怕作文,厌作文,感到作文难,找不到合适的写作材料,无从下笔,写作没有兴趣的问题及阅读面窄的问题。

(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教师作文教学枯燥,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

三、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研究,全国各地已研究了多年,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全国各地的语文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读写结合”的有效方法,呈现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

四、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和写作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广泛阅读继而提高作文能力,是作文教学的中心任务。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而阅读是最直接丰富学生语言的基本途径。

五、研究范围及对象

河源镇中心校小学 1-6 年级全体学生。

六、研究的目标

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

1.探索读写结合、读中学写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阅读教学中,探索读写结合,提高教师的作文指导能力。

七、研究的内容

1.以读促说,培养学生写话兴趣。2.以读促写,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3.联系生活实际,从“读”悟“写”,提过写作能力。

八、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组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不断提高认识,指导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2.观察、调查研究法:深入实际,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地通过考查、问卷等形式,准确了解小学语文读写能力的发展状况,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以便进行研究研究。3.行动研究经验总结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经验总结法。通过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解决“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结合习作训练”的问题,来探索有效的读写结合的途径。按照“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反思总结)”的研究的过程。

4.课例研究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个案分析。

九、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题计划用一年时间完成,共分以下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8月—9月)

1.分析本教研组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拟写课题实验方案。2.组织人员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

(二)实施阶段(10 月—11 月)

1.各年级教师,根据本年级学生特点,开展写作教学工作,推进课题工作的开展。

2.各年级开展学生习作小练笔活动。

3.及时收集过程性材料,及时总结实验工作经验,认真做好阶段性小结。

(三)总结阶段(12 月)

1.整理实施过程中资料,分析实施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归纳总结成功做法和经验,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收集整理实施当中所产生的优秀教学设计。

3.做好“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培养学生写作水平教学”的经验总结。

十、完成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成立课题组及研究人员具体分工。1.成立课题研究组,课题负责人:张启艳。成员:张艳霞、于群、孙爽、李新、杨光、孙敬军。

2.落实分工,明确职责。张启艳:负责拟定课题方案,组织理论学习;带领课题组成员认真实施课题研究;归类整理课题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及结题报告。于群:负责对学生作文能力、阅读能力进行问卷调查并统计。张艳霞:资料整理。

(二)加强理论学习和具体操作的培训。(三)组织开展阶段性的交流研讨活动。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1.“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2.“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学生优秀习作品。3.教师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三篇:快乐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快乐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开 题 报 告

1.课题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通过对学生语文学习情绪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自认为能够专心听讲、积极举手、认真做笔记课堂学习状态很好的学生仅占总数的11.9%,剩下的大部分除去一部分明确地认为自己状态不好,就是觉得自己状态一般。而大量的事实也证实,在实际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谓感觉一般的学生同样称得上不爱读、不爱写、不想听、不想说的“四不”儿童。他们虽然能够完成听说读写各项活动,但是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主动性不强,对各项活动消极应付。对于这些占大多数的一般学生,他们的消极,教师家长也常常毫无办法,只能指望哪一天奇迹出现孩子突然变得“想要学”。可以说,当前学生被动学习、消极作业、学习压力、厌学心理等导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语文学科的有效发展,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甚至影响了教师职业的幸福感生成,影响到教育对社会的公信力。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长期以来许多身处一线(尤其是在多方教育力量薄弱的农村)的语文教师们有心无力,只能望洋兴叹。不仅如此,学生积极状态缺失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基层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建立,使广大语文教师常常为了学生问题徘徊在压力和痛苦的边缘,这使很大一部分教师工作消极,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不作为状态,又将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状态,从而产生教育负发展的恶性循环。

小学六年的学习,与其说是知识和能力渐渐增长的一个过程,不如说是学习习惯、态度、方法甚至理想、信念逐渐上路的过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完全可以设想:理想状态下,我们的孩子,在语文课程年复一年听说读写熏陶感染濡染浸润下,该是渐渐趋向语言优雅,举止斯文,思维活跃,智慧灵动,该是渐渐像起了读书人,一捧起书读便抑扬顿挫字正腔圆,一拿起笔写便清新秀丽整饬板正,一进入课堂便思维灵动热情高涨„„总之,学语文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作为一名长期坚持“幸福语文”梦想的教师,非常有必要站在孩子们的基础上,立足于有效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探索“快乐学语文”的模式,让孩子们真正快快乐乐地学习语文。

2.课题研究的理论构想

2.1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如何提高语文学习效能,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熏陶感染作用,培养真正有素养的人,除去国外的研究,国内很多教师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并且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像薛瑞萍的“心平气和”、韩兴鹅的海量阅读、常丽华的课外积累,乃至诗意语文、简约语文、和美语文等等,都是值得基层教师高山仰止的科研成果。但他们的研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没有关注学生课堂四十分钟以外更多时间语文生活情趣的指导建立。

综观诸多语文教育成果,对“快乐学语文”、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研究文章也不在少数,但这些研究常常是断点的、零碎的,或者是针对某一方面教育教学经验的简单积累,并非是作为一种长期的教学实验来进行意义架构;他们对结果的评价也往往只关注知识技能等掌握学习的效果和语文学科单方面学习状态的建构,而对通过语文学科全方位的生命探索,激发和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心理,从而实现语文“基础学科”的社会意义,推动小学阶段整体学习状态整体发展等相对忽略。同时,分析诸多的研究,教师针对学习活动中如何依托科学理性的方法,通过教师教学的有效主导,探索语文学科在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发展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在语文课程的整个学习中建立课内外联动的“快乐学语文”教育教学模式,呈现快乐的状态,这样的研究内容也比较少。

可以说,虽然很多教师对如何让学生“我要学”这个问题有许多自己独到并有效的见解,然而这个问题依然是教师队伍中乃至社会上人所共知但却讳莫如深无法解决的的瓶颈。

2.1对语文学习中“快乐”的意义建构。

事实上,对于学生学习为什么消极应付、状态低迷,以往的研究很少立足学生的学习心理,以科学的态度,从回归学习的本原去分析和发现其真正原因。而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也给我们界定“快乐”一个最实在的内涵界定。

2.1.1语文学习的快乐包含在学习整个过程中。

在农村,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习惯思维影响,老师和家长的心目中,语文的进步很难看到。他们认为,学生知道、懂得、学会、获得,都是应该的,依此推断:学习上知识能力的掌握是应该的,不值得欣喜——没有进步,学生就难以得到快乐。

同样,在大家心目中,凡是不懂、不会、不理解,都是不应该的,所以,学生一旦遇到学习上的困难,非但得不到真心的鼓励和支持,甚至还会遭遇来自教师或家长的负面施压。于是,学生最习惯的就是任务式地做会做的题目,重复那些滚瓜烂熟的旧知——学生不快乐。

事实上,学习的过程中,正确的心理应该是这样的,发现自己会的懂的可以为自己感到高兴,因为自己已经掌握;发现难题遇到挑战了更要为此高兴,因为找到了可以进步的地方,解决一个难题面对一次挑战对自己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进步。总之,真正意义的快乐应该是:顺境和逆境同样快乐。所以,“快乐学语文”首先要推动学生在语文学习心理层面建立对“快乐”的正确认识,并能积极去感受。

2.1.2语文学习的快乐包含在课堂内外的所有学习活动中。从大语文教育的层面来说,学生语文的生活既包含课堂四十分钟的师生双边活动,同时更包含大量的四十分钟以外的阅读、练习等以完成作业为目标的学习活动和具有语文特点的生活习惯。然而长期以来,教师高度重视学生各项学习活动的结果,却很少去关注他们从事这些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目中除了被动完成老师要求的任务,再没有其他能够激发起积极参与的情感因素了。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建立大语文的“乐学”教育思想,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在教学中除了关注学习效果,更需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关注学生在从事各类学习活动时是否呈现积极的学习状态,并且能够积极地感受到自身努力多少,收获了多少,体验学习的快乐以及其对于自身成长的促进作用。

由上,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如何让语文学习真正体现个体不断建立“自我意识”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形态,使学生有源源不断的快乐感觉,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再消极与迷茫,不再有层层的抗拒和挣扎,建立“快乐学语文”的和谐状态,这是值得广大最基层语文教师深思的课题。

2.2课题研究的内涵界定: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情智交融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因素直接决定了其智力学习的程度与效果。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快乐学语文”这一概念,旨在将语文课程的学习从学生心理发展层面进行探索,将长期以来学生消极应对及很少在学生习惯养成、个性培养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的的课内外学习任务进行重新审读,寻找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成就感、学习自主性等形成的积极因素,通过教师的有效推动,促使学生形成对学习的正确认识、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建立健康向上的乐学心理。

如何结合当前实际,积极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发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主导作用,在重视智力因素发展的基础上,关注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发展的推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构建课内外联动的以“快乐学习”为特征的和谐课堂、热力课堂,推动学生卷入快乐主动的学习状态,这是本课题的重要内涵。

3.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通过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课内外阅读、书写态度与质量、做作业、写作文”等诸多语文学习活动在主动性方面有目的地引导、推动,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积极的学习状态,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快乐指数,并将这样的积极状态辐射。本课题立足于一个普通语文教师的位置,力求通过实践将教师主导行为价值最大化,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让语文学习“快乐”的方法,从而可供更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以建立自信,产生实效,唤醒更多的儿童快乐学习语文,让小学的语文真正成为能够用最具人性最具亲和力的方式,在每一个孩子的童年烙下生命成长的幸福印迹。

3.1课题研究的内容:

3.1.1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有效主导,实施发展性评价与推动,使学生建立自信,积极地投入到听说读写活动中,建立快乐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与相应的学生自我学习状态评价模式;

3.1.2坚持“快乐游戏”、“成长足迹”等作业形式的实践与探究,引导学生建立自主性语文学习活动模式,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滋味,体会学习的意义;

3.1.3以实现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为先导,推动学生建立对语文的喜欢,并从最初的兴趣使然,到后来的意义催动,感受勤奋学习的幸福滋味,让快乐学习成为更长远的习惯,持久地影响学生。

3.2课题研究的目标:

3.2.1通过实验,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感受收获的快乐,自信乐观、积极参与面得到极大的提高,形成和谐快乐的课堂学习氛围。3.2.2通过实验,让学生喜欢阅读,喜欢写作,喜欢写作业,形成积极主动的“乐学”氛围。

3.2.3通过实验,让学生养成不断思考的习惯,学会用思考不断地推动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逐步走向勤奋快乐的学习状态。

3.2.4通过实验,总结出一系列有效并切实可行的 “快乐学语文” 课内外联动教学模式。

4.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实验设计 4.1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在实践的过程中,分阶段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问卷调查,建立数据对比,以了解实验的效果,发现其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方法;

行动研究法

以课堂学习、课外实践、假日学习等学习状态的推动为研究内容,根据实际开展行动研究,进行记录,了解学生发展状况。

观察研究法

在整体关注的基础上,确立以学业不良学生、学业优秀学生、学业中等学生等三类学生为代表的观察对象,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观察研究。

教育实验法

结合行为主义教育原理,对学生进行实验,推动学生在习惯和状态上上路,用学生的实际效果对教育教学原理进行最实际的诠释。

4.2研究手段及实验设计

在总结过去“快乐语文”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成长足迹”、“快乐游戏”等为形式的作业改革,并探索结合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主导作用的发挥,推动学生建立“快乐学语文”积极状态。教师同时保持书写教育随笔的习惯,探索并记录“快乐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行走足迹,通过积极反思不断提高,实现让师生在“快乐”中获得智慧共生的目标。

在推动学生形成“快乐学语文”的积极状态方面,主要以下列四个方面内容为具体的实验手段进行设计:

4.2.1放大优点,让学生因欣赏而展现上进的火花。

本着寻找学习进步、感受求知幸福的目标,让学生每天自定步调,确立语文学习的内容和目标。老师则通过不断发现,对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跟踪了解,通过不断的表扬,使学生在欣赏和肯定中得到鼓励,产生并保持更大的学习热情。

4.2.2小步子强化,让学生在成功中积极超越,在超越中幸福学习。

小步子原则是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中将教材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由于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所以学习者的学习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运用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现实情况将知识技能、学习态度习惯等培养目标分解成一步一步,实现一步,跟进一步。努力让尽可能多的孩子从消极状态转化为积极的、自觉的乐学状态。

4.2.3记录“成长足迹”,培养自我意识,让思考激发生命的自觉。回归本原的语文学习过程就是促进学生生命自觉的过程。积极鼓励每个学生拥有一本快乐笔记,记录生命成长每一个足迹,让自己与自己对话,通过对话,让自己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应该做些什么,做得怎样„„每天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记录和思考,将孩子的学习视域变得更宽广,同时,不断地自我审视会让学生更清楚地见证自己的成长足迹,学习上的每一步都促使她渐渐成为一种快乐的自觉,每天的生活便成了有滋有味的自我实现。

5.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2012年4月—2013年8月)课题实施前期调查,形式一: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学习状态开展调查;形式二:总结过去经验,加强理论学习,对个人教学现状进行诊断,提出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2013年9月 — 2016年9月)(1)开题论证,讨论修订方案,明确本课题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操作步骤。

(2)加强理论的学习,主要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新理念的学习,明确教学目标,学习《语文教育心理学》、《学业不良学生心理学研究》、开展广泛阅读,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迁移理论,转变观念,提升意识。

(3)确定内容重点探究,展开个人研究,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利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地对班级学生上课、作业、课外阅读等学习行为进行推动,及时总结交流以及参加学习研讨,构建积极愉快的教学氛围。

(4)重视信息的反馈与收集,及时听取多方面的意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方案,逐步构建快乐学语文的课内外联动模式。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2016年9月 — 2017年5月)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筛选、整理,形成快乐语文的课内外联动模式,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并申请鉴定。

6.课题预期目标、主要特点及创新点 6.1预期目标:

孩子们越来越喜欢上语文课,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专心思考、积极发言,呈现生动活泼的状态;

孩子们的书写越来越认真,质量越来越高;

孩子们越来越喜欢读课外书,读课文,写快乐日记,能够逐步感受到写作业的快乐,在学习上养成很多好习惯;

孩子们积极的语文学习情绪相互感染,不断渗透,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了良好的推动;

6.2主要特点及创新点

本课题,可以说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教学实验,是在教师学习多方理论的基础上,利用教育学、心理学及语文学科等方面的多种科学方法,进行实践,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建立课内外联动的“快乐语文”教师主导模式。

本课题的研究,既是教师对学生良好学习状态的推动,更是教师自身通过指导推动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而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幸福感。

课题无论是操作者还是操作对象,都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村教师和学生,具有普遍性,课题关注语文教学人文性的追求,把学生非智力心理发展作为学习生命成长的重要推手,所以,获得的实验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迁移性,相应的学习方法完全适用于大部分的农村教师和学生。

第四篇: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

课题名称:

中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实验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然而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中学语文作业设计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学生的作业状况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观。“应试教育”背景下所产生的语文作业问题依然根深蒂固,语文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抄记、重复套用,没有思考的余地,抄作业和不做作业的现象尤为严重学生每天的作业。每天除了抄、背、默,就是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学生疲于应付,苦不堪言。作业存在着忽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人的主观作用的弊端,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申请了此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除了知识的累积外,更多地有提高人的辨识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作用,对学生而言,通过新型作业,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益。

2、搭建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设计和整合学生作业的同时,需要学习钻研、需要交流共进,在学习交流中,教师的团队意识会加强,同时可以有效地整合校内资源,增强教研组团体作战能力,其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将会迅速提高。

三、课题的研究现状

国外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设计有不同的探索,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学生的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

(1)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

(2)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等;

(3)口头、听力作业;

(4)表演作业。

国内,特别是自从“减负”以后,有不少的教师进行过有关作业的设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设计作业的质和量,让学生一方面有选择地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另一方面逐渐学会自主探究,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研究和成果还不多见。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作业设计要体现针对性,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要按照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智能体系,分类设计,如分析型作业、观看型作业、口述型作业、研究型作业等,培养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综合等能力。教师要努力改变作业的老面孔,抛弃枯燥乏味的抄写,抛弃茫茫题海的战术,创新地布置作业、科学地评价作业,使作业真正取得理想的质量和效果。树立适应新课程理念的作业观,构建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作业设计体系。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在完成不同类型的作业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收获,并在作业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学以致用,学会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知识,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最终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素养的一座桥梁。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2

一、课题研究的名称

《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有效性研究》

本课题研究项目于20xx年1月由延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课题编号为:125YWX-2401。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而学生的有效预习则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学会掌握新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长久以来我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是“伪预习”。 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更不要说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造成学生不求甚解、敷衍应付,逐渐产生“厌学” 情绪。因此 “学生有效预习”的落实,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举足轻重,值得探讨和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 了,而且触及习惯培养的研究非常多。《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理论依据

叶圣陶关于教育的理论。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如: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必然会有一些学习“暂时落后” 的孩子, 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

四、实用价值

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课程要求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前的预习指导,与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的策略指导,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这正是本课题意义所在。

五、研究内容

1、调查学生预习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习到底处于何种状态?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最真实的感受者,因此,必须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学生着手以此反映对预习的看法,以寻找出可行的指导策略。

2、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改变以往预习随意性强、无明确要求、无层次、无检查的不足,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的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预习,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在日积月累中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

六、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反思矫正设计思路,从教学实践案例中寻觅并形成规律,使之形成系列。

2、比较研究法:参照、借鉴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采用纵向、横向等比较,找出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论。

3、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来自于实践活动,努力通过对研究活动中的体会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较为系统的,有借鉴、推广增值的研究成果。

4、行动研究法:以研究促行动,用研究来提高行动的效率,使研究和行动融为一体。在行动的“实”上下功夫,在研究的“深”上想方法,开创行动扎实、研究深入的局面。

七、过程设计

准备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

1、课题酝酿提出阶段,完成申报。

2、进行文献研究,收集国内外有关预习指导及其策略的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博采众长,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做准备。

3、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实验阶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1、根据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制定阶段达成目标;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及过程性资料的积累;

2、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找出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3、撰写研究过程中个案分析。

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研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归纳,形成结题报告; 整理分析与处理有关的数据、材料;

2、整理相关的教学论文、案例、课件等;

3、进行课题汇报鉴定。

八、预期成果

1、论文,课件。

2、体现活动教学特色的教案和案例分析。

3、研究报告。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3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的习作要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进行语文实践,也就是要去多“练”。但是小练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原《语文课程标

准》中,小学阶段没有出现“练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到:“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可见,“练笔”的身份是不太明确的。 新课标教材有意识地把练笔编排进教科书,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但是,由于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现行教材的练笔安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次数太少。8个学期总共安排30次,每个学期只有3次或4次,显然是重阅读、轻写作的表现。其次,安排随意,未把练笔作为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来通盘考虑。为什么有的学期安排3次,有的学期安排4次,六年级下册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编者明确的意图。第三,体会太多。写感受、表达感谢、赞扬、评价的练笔就有8次,占26.7%。学生进行这类练笔会患“失语”症,缺乏真诚的“个性语言”。第四,练笔与习作含混不清。“篇”的训练有10次,占33.3%,比例过高,拔高了练笔的难度。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课题组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小练笔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小学课程表上,阅读教学是天天有的,学习如何表达应该结合到阅读当中去,把练笔当做常态的语文生活。尤其到了中高段,应该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组织实施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看是两端,实为一体。“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两千年前,西汉著名的词赋家扬雄就说过:“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读”与“为”的关系,就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而“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体现,是

一种最直接的教学行为。这种行为使作文教学有所依傍,有所参照。因此,此举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指导学生写作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日益多样化。 “随文练笔”这种教学行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在《教学月刊》就已经有过撰文介绍当时有广东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北京景山学校的“以阅读为基础,先放后收”的训练序列,人教社历次编写教材一直都把作文训练跟阅读教学紧紧相扣。当前我国的有些老师也进行了随文练笔的教学研究,并写了一些这方面的教学论文。如:曙光农场小学课题组的《小学阅读课中的“随文练笔”有效性的研究》;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沈娟美的《阅读教学有效生成小练笔的实施策略》;信丰县第四小学王琼的《小练笔的有效性研究》。但对于进行练笔训练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如小学语文练笔的功能,存在的误区,如何进行实用的练笔,如何进行展开教学活动。这些都是本课题研究想解决的问题。

三、概念的界定

“小练笔”,顾名思义它是就文取材,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小篇幅的写作练习。它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随文小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仿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写相得益彰。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又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对于作文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包括字、词、句,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包括对经验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及灵感的积累。而“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的积累方式。

2.名家教育理论

叶圣陶:“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须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叶圣陶:“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于永正:“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算真正的语文课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3.心理学理论 儿童最善于模仿,想象力最丰富。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符合儿童心理的做法。

4.建构主义理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者的对象。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创造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发展交往技能和形成集体意识。 “随文小练笔”不但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又能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具体内容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的总结报告。

2.整理资料,形成反思集,案例和论文集。

3.整理学生的实践性作业和课堂活动总结并编成册。

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积累学生在课堂中随文练笔的案例,探索新课程下“随文练笔”的策略和方法,为习作教学铺好路。

2.提高教师整合新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选择好读写结合的“点”,有效地进行随文练笔训练。使小练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与“写”,从而实现有效的“随文练笔”。 让习作成了学生的乐事,,让习作成为学生的需要。让自己不再为教习作发愁,使教习作成为一种享受。

3.开展“随文练笔”教学活动,学生养成随文练笔的习惯,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从小练笔入手,表达独特感受,提高小练笔的质量,为习作积累素材。转变学生的写作心理,从 “要我写”转变成 “我要写”。

4.在指导随文练笔过程中,教师能善于挖掘练笔训练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练笔平台。增强教师阅读教学中渗透小练笔的训练意识,同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

5.开展课外阅读,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储备多种语言模式的习惯。为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创设条件。

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研究内容首先表现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完成某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任务后,选择一处着笔点,并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或想象,或想象结果、改编故事,或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或联想其他抒发感想。

其次要唤醒沉睡的素材,让孩子从文本中找到真性,找到感动,让童心得以坦露,让童趣得以挥洒,让童真得以释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将孩子心理的文字细流涓涓流入纸上。

最后引导学生从课外书中学和从生活中学。从小受到经典名著的熏陶,尽早步入优秀文学的殿堂,对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启发他们的创造性都大有好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思考,就会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积极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世界”,融入生活,体验感悟,把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江山市界牌小学语文教师所执教的班级学生,主要是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结合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经常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针对学生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通过指导、训练探索有效的随文小练笔策略,稳步提高学生的写话、习作水平。

个案研究法 :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或者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课题组会有选择性地选出一些相对的“优生”和“差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练笔训练,发现各自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从而做有效的小练笔指导,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个明显的进步。 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经验材料,为开展课题研究寻找理论帮助,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实践离不开理论指导,课题组虚心学习随文练笔的相关文献,将理论上升为实践,为课题研究添动力。

调查法: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开座谈会等等。课题组精心设置问卷,了解教师平时教学中随文小练笔的落实实施情况,了解真实情况,为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解除疑惑。

经验总结法:这是教师可以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是教师根据教育实践中的真实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所得出的经验总结,并将其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课题组将对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总结,争取在随文小练笔策略的探究中有所创新。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20xx.5——20xx.10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20xx.5-20xx.8)

1.提出课题的设想、课题研究目的、请领导对课题进行指导。

2.做好课题研究准备工作,成立课题研究相关组织。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 20xx.9-20xx.2 )

时段一(20xx.9 ----20xx.2)进行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开发策略的探究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课题管理制度,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本课题的意义及做法。

2.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前期调查,撰写好调查报告。

3.构思、规划、制定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实施计划。

4.各项活动有明确规划,形成整体框架。

时段二(20xx.3---20xx.7)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研究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全面进行具体化目标的实验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方案。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4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实验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然而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中学语文作业设计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学生的作业状况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观。“应试教育”背景下所产生的语文作业问题依然根深蒂固,语文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抄记、重复套用,没有思考的余地,抄作业和不做作业的现象尤为严重学生每天的作业。每天除了抄、背、默,就是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学生疲于应付,苦不堪言。作业存在着忽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人的主观作用的弊端,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申请了此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除了知识的累积外,更多地有提高人的辨识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作用,对学生而言,通过新型作业,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益。

2、搭建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设计和整合学生作业的同时,需要学习钻研、需要交流共进,在学习交流中,教师的团队意识会加强,同时可以有效地整合校内资源,增强教研组团体作战能力,其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将会迅速提高。

三、课题的研究现状

国外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设计有不同的探索,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学生的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1)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2)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等;(3)口头、听力作业;(4)表演作业。

国内,特别是自从“减负”以后,有不少的教师进行过有关作业的设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设计作业的质和量,让学生一方面有选择地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另一方面逐渐学会自主探究,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研究和成果还不多见。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作业设计要体现针对性,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要按照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智能体系,分类设计,如分析型作业、观看型作业、口述型作业、研究型作业等,培养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综合等能力。教师要努力改变作业的老面孔,抛弃枯燥乏味的抄写,抛弃茫茫题海的战术,创新地布置作业、科学地评价作业,使作业真正取得理想的质量和效果。树立适应新课程理念的作业观,构建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作业设计体系。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在完成不同类型的作业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收获,并在作业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学以致用,学会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知识,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最终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素养的一座桥梁。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优化作业设计的功能。

2、研究优化作业设计的内容。

3、研究优化作业设计的形式。

4、研究优化作业设计的容量。

5、研究优化作业设计多种学科的整合。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新课标关于作业的新理念。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轻松、幸福、快乐地成长。积极倡导小组互评互改的形式,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作业的批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解放教师。

七、课题的研究方法、步骤

(一)课题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辅之以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

围绕课题问题,在课题组内组织公开教学,集体备课、评课活动等。根据研究目标,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各种问题作出分析和小结。对本学科学生作跟踪研究,并写出研究报告。

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总结。边实践边思考,及时总结,及时推广。研究过程中要对研究成果进行一定数量论文的撰写等。

(二)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拟用一年时间完成,即完成时间为XX年7月至XX年10月,共分为三个阶段:

本课题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1、准备阶段:(XX.6.10-XX.8.31)

(1)确定课题。(2)组织调查、问卷检测、分析,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3)学习各种现代教学理论、学习领悟新课标的精髓。

2、实验阶段:(XX.09-XX.07)

(1)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实验工作,开展课题实验研讨活动,探究其方法和途径,及时进行经验总结。

(2)收集与本课题实验有关的各种资料。

第一步(XX.09—XX.10):问卷调查,摸清我校作业现状。

1.制作“西安市第47中学学生学习情况”学生问卷调查。

2.对学生作业问卷情况进行分析

3.制作“西安市第47中学作业情况”教师问卷调查

4.对学生教师问卷情况进行分析

5.举办西安市第47中学作业展

第二步(XX.10—XX.11):立足校情,制定我校作业方案。

1.研讨语文学科作业方案

2.制订语文学科作业方案

第三步(XX.11—XX.12):充分调研,了解作业方案执行情况。

1.制作“西安市第47中学学生作业现状的问卷调查”

2.对问卷进行分析

3.对现行作业方案进行研讨

4.撰写语文学科作业现状的调查分析

第四步(XX.01—XX.03):反复论证,修订作业方案。

1.召集各班学习委员座谈,了解教师作业布置和学生完成情况。

2.召集各班优等生5名座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3.召集各班中等生5名座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4.召集各班后进生5名座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5.召集老师座谈,听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6.分析现行作业方案存在的不足和修改的方向

第五步(XX.03—XX.04)修改完善,形成富有特色的作业方案。

第六步(XX.05—XX.06)实验总结,形成最终的作业方案

3、总结阶段:(XX.06-XX.07)

整理实验资料,对阶段性成果及实验效果进行汇总,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并填写上传《西安市XX-XX小课题结题申请表》《西安市XX-XX小课题结题报告》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及时联系指导专家获取指导意见,保证课题研究符合结题要求,争取课题研究获得良好评价。

八、预期成果

1.预期难点:

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设计

2.创新点:

通过研究形成一些在学生情感、审美、需求上能接受的提高教学效率的作业设计方法。

3.成果:

语文教师树立了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有趣、面向全体、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能不断地关注,不断地探索,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发展。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5

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及终身教育的基石,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小学语文的习作训练不仅直接关乎学生的遣词造句和叙事水平,对学生未来的语言文字造诣和思维深度及广度都有着深远影响。但当前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教学指导策略落后、教学资源不足、学生配合度低、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如何制定出一套可行性高且能有效提升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教师指导策略成为实践的挑战。

一、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与现状述评。

1.研究价值

开展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研究,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升学生习作能力,同样也对老师习作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能有效的提升教师习作教学的能力

2.研究现状

我校地处农村偏远山区,为了提升写作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结合本地实际,依据新课标,来研究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因此,为促进提升教师对习作起步的指导,提升教学水平,改变习作指导模式,按照我校教务处20xx至20xx年教研工作计划,结合教学实际,确立了这一研修课题。

《新课程标准》对三年级作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在我们学校,学生几乎每人都有作文书,最少一本(综合类),多本的自是不少,甚至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各个类型,一个类型一本,遇到作文课,就在五花八门的作文书上去找,内容差不多,连读都不读,抄下来就完事儿了,作文本一交,脑子里没留下蛛丝马迹。还有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就是回去写一篇某某类型的作文。

习作在学生心目中是一座大山,那座山直插云霄,看不到上山的路,看不到山顶,也没有登山必须的工具“安全带、主锁、丝扣锁或自扣锁、扁带,下降器、头盔等。”作文这座山在学生心目中不亚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难和怕。而在老师心目中,也是把作文当成了“攀登珠穆朗玛峰”,老师害怕讲作文,害怕阅作文,害怕讲评作文,归根到底一个字“怕”,学生怕作文,老师怕作文。既然作文是一座山,为啥老师和学生不手拉手一起攀爬?一起欣赏沿路的风景?

综上,教师通过怎样的作文指导,来有效的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用眼去看自然,用心去感受生活,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用文字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呢?这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让三年级学生养成观察生活、走进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能及时分享和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比较流畅的书面语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能正确的表达思想情感。

(2)使三年级学生做到说写结合。能把日常生活中见识到的,书中积累的,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比较准确的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3)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写出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尽可能丰富些,以此提升习作能力和水平。

(4)让学生掌握围绕一句话把事情说清楚的习作方法。

(5)通过研究提升教师习作教学的能力,学习并积累习作指导的方法,最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研究内容

(1)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困难及问题研究。从学生入手,是兴趣没激起还是观察不仔细?是方法缺失还是条理不清?是语言平淡还是口语较多?是描述空洞贫乏还是所学不会应用?等等问题,从教者入手,是方法指导不具体,仿写不及时,素材没抓住等等原因,做细致的分析评估总结,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总结设计出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型策略。

(2)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学策略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借阅图书,让学生爱上阅读,通过讲故事,使学生勇于展示善于表达,从而树立自信心。②“亲历”对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习作兴趣提升的研究。通过研究提升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激发表达的欲望,习作成为孩子们“我手写我心”的交流平台,享受表达的乐趣。

给学生不拘泥形式的创造习作机会,作文素材随手拈来,,不为写作文而写作文,能减轻习作带来的负担的研究。 ③及时仿写对习作方法的指导作用研究。为了使意思表达准确,让学生不断尝试变换语气,替换词语,使学生逐步养成字斟句酌的好习惯。 ④ “我是小小书法家”“故事大王”“剪报”“成语接龙”“查字典”“巧手大比拼”等班队活动,对学生作文水品提升的辅助作用研究。。⑤探究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的策略。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计划进度、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

1.研究思路

图1 课题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有以下方法:

(1)文献法。利用校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广泛搜集课题相关资料,为课题后期教学策略设计打好基础。

(2)访谈法。课题组利用自身资源,对践行在教学一线的老教师和优秀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访谈,广泛吸收同行的优秀教学经验。

(3)实验法。本课题将切实利用成员优势,将试推行的教学策略进行试点研究和对比研究,通过同校异班间习作成绩对比、异校间习作成绩对比等,对比分析策略的有效性和不足。

3.计划进度

时间

研究内容

20xx.11-20xx.02

(1)成立课题小组,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2)召开研究开题会,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和学习

20xx.03-20xx.04

(1)通过教师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

(2)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上传至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和互动

20xx.04-20xx.06

(1)参加研究课题的小组成员,共同对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方法指导进行公开课教学,不断修改总结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指导方法及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

(2)及时归纳特色指导方法,写出随笔、案例、论文等;

(3)定时召开小组讨论会,交流指导心得和经验,撰写并上传课题中期报告。

20xx.07-20xx.10

不断跟踪分析,前后对比,取长补短,确定科学有效的作文起步的指导策略。

20xx.10-20xx.11

(1)课题研究成果及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

(2)准备结题申请和撰写结题报告。

4.前期研究基础

课题负责人具备一级教师职称,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二十七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日常工作中喜欢阅读,善于学习其他老师好的教学方法,经常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善于创新。

课题组其他成员都是工作在第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工作兢兢业业,富有激情,责任心强。

5.资料准备情况

当前,课题组已经大量的查阅资料,认真分析学情,拟定具体实施方案,做到研究的真实性,方法的可行性。

四、本课题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终成果,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

1.研究的中期成果:

(1)针对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方法指导组织公开课教学,评议课,不断修改总结各种方法的可操作性。

(2)归纳特色指导方法,写出随笔,案例,论文。

2.研究的最终成果:

(1)研究报告。形成《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咯研究》成果报告。

(2)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一份。

(3)学生优秀作文集。

(4)“亲历”对学生习作起步兴趣的研究。

(5)成果展览册。将“书法比赛”“我爱阅读”“故事大王”“剪报”“手抄报”等实践活动的实录作记录装订。

3.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

(1)课题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有效性方法、有效性实现途径、有效性动态评价等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

(2)充分发挥课题组的实践平台优势,将课题成果直接应用到实践中进行验证,最终取得的结论、理论、方法和工具可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6

一、研究的问题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属于实践性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结合本校城乡结合部寄宿学校这一特定的教育环境,以初一、初二部分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的立脚点在阅读教学,着眼点在习作训练,是为了寻找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有效的结合点(拓展点)和有效的结合(拓展)方式与方法,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的拓展、迁移与辐射,从而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而展开的研究。

主要研究以下问题:

1、“阅读”与“写作”关系的研究

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在语文教学中,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写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是文章作者的写的逆想活动过程。因此,“正确把握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首要条件,也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

2、“挖掘读写结合点(拓展点)”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的问题)

读写对应原则要求读写要有相应的结合点(拓展点)。所谓读写结合点(拓展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不管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无论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还是在写作手法运用等方面都是学生模仿习作的范例。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挖掘文本中的“写”的因素进行多方位的迁移、拓展。这样,文本中的好段、佳句、词组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因此,如何挖掘“读写结合点”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关健问题。

3、“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有米难炊”的问题)

关于“读写结合”的方法与模式研究已经不少,但是并不是每一种都适合自己的学生。因此,教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形成一种“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提升学生读写结合能力。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4、“提高教师使用教材能力”的研究

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求教师能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功能,将教材“一课两用”。因此,如何使课题组教师“形成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拓展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是一个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全寄宿制学校。本地学生大部分是城市化过程中“被居民”的农民子弟;而外地生的父母大多是无暇顾及小孩的教育而选择把孩子送进我校,家庭文化氛围较差,家长缺乏对孩子智力投资的意识,没有太多的课外读物,没有良好的文化信息来源,导致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大部分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因缺素材、缺方法导致没兴趣、没信心。教师虽煞费苦心地指导作文、批改作文,但是收效甚微。所以,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和“有米难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成为我们迫切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另外,如何提高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也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三、拟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主要采取以下步骤与措施:

(一)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1、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

1)课题组成员由我校三名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组成。包括:

课题主持人:

课题成员:

2)研究对象包括三位老师所教班的学生及人教版七、八年级的语文教材。

2、分析我校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分析归纳“阅读”与“写作”关系,为下阶段的实操打下理论基础。

3、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此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二)实施阶段: 10月—9月

1、开题。

2、调查研究:设计相关调查表格,针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并且进行分析。

3、开展实验:实验老师根据结合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以所教文本为凭借设计并且实施各单元课文的读写结合训练方案,使每一节阅读课都成为说话、写话、习作训练课。在实践中,形成一个操作性强的读写结合策略。这样,在解决学生习作文“无米之炊”与“有米难炊”难题的同时,又在写作构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使用教材的水平。

读写结合策略初步构建如下:解读目标,明确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精读课文,挖掘文本读写结合点——指导方法,掌握读写结合技巧——迁移拓展,运用读写结合方法——小结回馈,提升读写结合能力。

以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为例,说说我们是怎样实践读写结合策略:

第一步,我们先明确这个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景物描写”;

第二步,我们精读这个单元的4篇文本,各自挖掘出与单元训练重点相关的读写结合点:如《春》一文中,在教春花图与春雨图时分别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虚实结合法、多感官描写法;《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教“薄雪覆盖下的山”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移步换景法;《夏感》一文中,教“夏天的色彩”一段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绘色法;《秋天》一文中,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动静结合法;在总结4篇文本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情景交融法。注意,有些课文写结合点比较多,如果我们都跟学生练习的话,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还要精选出最适合的结合点。

第三步,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

第四步,通过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从句子、片断过渡到长文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迁移拓展。

第五步,对学生习作及时的回馈,在反复训练中提升其读写结合能力。

4、实验分析:分析实验作文的内容,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及时收集过程性材料,及时总结实验工作经验,及时矫正实验行为。

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三)总结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1、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课题实验报告。

2、收集整理实验当中所产生的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等,形成相应的文集和光盘,在全校推广研究成果。

本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

四、预期成果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若干篇;

3、课题相关教学设计、案例、实录、片断等;

4、学生相关习作若干篇;

5、形成适合学校学情的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五、参考文献

[1] 《丁有宽与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xx年8月

[2] 《中国语文读写结合研究》 汪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

[3] 《教育科学研究》 裴娣娜 李春山 孙鹏 科学出版社 9月

[4] 《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天津教育出版社 20xx年8月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年

[6] 《阅读学新论》曾祥芹语文出版社 20xx年

[7] 《当代美国教育》中国文献出版社 20xx年

[8]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董菊初语文出版社 1995年9月

[9] 《中文广泛阅读》香港教育署 19第1期

[10]《大语文教学法》姚竹青社会科学出版社 20xx年4月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7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是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家都知道,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我认为教会学生学习有时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对于小学生而言,自学的主要表现就是会进行课前,而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独立识字,其语文学习的重点由原先的识字写字转移到句、段、篇的阅读能力培养上。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因此结合我校提出的“小班化背景下语文自主学习研究”这一课题,个人提出了《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小课题,旨在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提高预习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

2、培根说的:“是一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习惯的不同,它们不是造就一个人,就是毁灭一个人。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三、本课题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现状,从中发现存在问题。再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培养计划。

2、思考语文的预习有哪些自身的特点,与学生一起探究适合学生的、切实可行的、具有实效的数学预习的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研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后,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争取取得预设的效果,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4、使学生学会预习、乐于预习、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预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预设研究计划,也有利于在研究中对症下药。

(2)行动研究法:此研究法将跟踪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通过不断对如何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等方面的研究。

(3)文献资料法:学习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新课程标准等基本理论,吸收借鉴优秀成功的指导学生自主预习的教学理论及方法。

(4)经验总结法:及时进行小结,撰写经验总结,积累材料。

(二)课题实验研究步骤

1、申报阶段:认真选题,学习、查阅有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形成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分析原因、制定对策、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深入开展各项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收集活动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收集整理课题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五、评价方式

从课堂教学实践、教育教学效果考查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是否养成,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时候得到提高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一、本课题的提出及界定

过去我们也进行了许多教学改革,但由于我们过去的基础教育改革没有上升到课程的高度,教学改革仅着眼于“怎么教”,体现为教学方法的种种探索。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便研究表明,仅仅是教法的探索,仅仅在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上做文章,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过分地关注教学方法,还会形成一种观课评教的不良导向,引导教师去追求往往很难移植的“教学模式”,有的还蜕变为个人“教学艺术”的表演。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搞得热热闹闹,各种名师和特级教师送课下乡的活动层出不穷,各种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但我们一线的老师反而有点不知所措,甚至变得不会教书的原因。我们认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怎么教”很在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

我国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在课堂里“教什么”,很大程度上由教师把握,如果教师的专业能力达不到可依赖的水准,就极容易产生不适当的教学内容。据研究,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出在“教学内容”上,例如①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对;②语文教学内容不正确,且数量不少。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语文知识”的重构。在语言(言语)知识、文学知识、文章知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等领域,按照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需要,积极地吸纳学术界的新近研究成果并加以转化。二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反思。建立以教学内容为抓手的教学分析和研究框架,对具体的教案与教例加以分析与研究,以教学内容的反思和改善作为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主要途径。

我们的设想一是逐步建立以教学内容为抓手的语文教学分析和研究框架,力图扭转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片面强调教学方法、过分崇尚教学艺术的不良风气。二是改变只把最后成品拿出来“上公开课”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动态化地出示一批教案的研制生成过程——从初步设想、到进一步地改进或改变、再到最终实施,从而具体地揭示教学内容的种种变动以及改变的原因。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重点只能放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研制上。

二、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语文课的课堂教学,这与过去是不同的。长期以来,我们将语文教学改革看成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很大程度上也被当作是用一种“新”的方法代替“旧”的方法,用一种“好”的方法驱逐“坏”的方法,这当然有其合理性。但几十年的事实证明,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做文章,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一是针对具体情境中的一个班学生乃至一组、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或他(她)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二是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逻辑地蕴涵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等理念。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选题的理论依据:

1、新基础教育的教学价值观。当前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人。应把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价值,在教育的一切活动中充分体现这一价值。

2、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们要从生命发展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去看待语文学习,变革陈旧的学习方式。“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亦即受教育者的认识世界是由受教育者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起来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就是要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认知结构”,建构出自己独特的语文“图式”,改变当前语文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理解绝对统一的“集体失语”现象。

3、后现代课程理论。后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过程,但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其所知道的过程,而是师生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实现其认识领域的拓展与延伸,同时实现师生观念与思维的转变与发展。后现代课程目标决定了后现代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从总体来看,后现代课程内容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即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它强调不要过早地或者最终以一种观点作为某一问题的正确答案而结束,而是要把各种观点投入到多种组合之中,从而形成较为开放的、蕴含着创造之光的可能性结果。对于课程实施者来说,其中的两个关键性因素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第一,所有的课程内容不是必须遵从或者完全接受的,而是要把它当作需要修改的东西来对待。第二,教师不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只能重复教师的具有权威性的内容。我们强调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正是契合了这一理论。

4、对话理论对语文教育的启示。对话理论本身蕴含着平等观念的价值预设。在对话者的视野中自我与世界处于平等的关系之中,即承认对话双方的主体意义和价值并保持平等状态。在语文教学中,对话既包括教师与学生,同时也包括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交叉的对话。对话理论追求的是一种介入双方互为主体的关系,在互相关联、自主、独立、富有意义的对话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创造达成各自的完善和满足。语文教学内容蕴含着引发对话的基本条件。教材中所选编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饱含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教科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最主要材料,教科书不仅体现了编写者对语文教学的观念,同时它也是教师扩展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主要源泉。但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教科书的编制也需要具有一种内在的生成性。尤其是在用教材教的时候,用什么去教,为什么要用这种东西去教,更是有选择与创生。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逐步建立以教学内容为抓手的语文教学分析和研究框架,力图扭转语文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学方法、过分崇尚教学艺术的不良风气;

2、通过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使教师明确自己在教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以及怎么教这些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改变只把最后成品拿出来“上公开课”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动态化地出示一批教案的研制生成过程(从初步设想到进一步改进或改变,再到最终实施)从而具体地揭示教学内容的种种变动以及改变的原因,为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行动及研究提供鲜活的示例。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语文教学内容与语文知识,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研讨,文章教学内容研讨,古诗文教学内容古研讨,写作与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研讨,等等。

(四)课题的创新之处:本研究的最大创新之处正在于它跳出了将课程改革小化为教学方法变革的定势,而且它认为“用什么教”本能地内含着“怎么教”的问题,因而认为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切入课程改革,要比单从教学方法角度审视课程改革更科学有效。

(五)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的研究报告、论文、案例

四、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 语文教学既不能随意肢解、挖掘、衍生教学内容,也不能原原本本搬用教材,而是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研制合适的教学内容。

2、理论问题:本课题要求教师必须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认识教学问题,而不只是从方法论或者技术论的角度来看待教学问题。这里面有几个概念需要理解: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

3、技术问题:本课题表面上看起来虽然技术性不强,但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体现,教学内容应该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如何将比较笼统的课程目标落实在一篇篇课文中,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这既是一个理论层面的问题,也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

4、实践问题:语文教学是一个平台,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五、研究思路、研究措施、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首先是全体参与研究的人员要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特别是有关新课程改革的专著,要有一定的课程论知识,要对当前国内课程改革的情况有较多的了解。

其次是要确定研究的内容,我们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成”,而我们在目前的条件下又只能以语文教材为师生共同活动的平台,那么我们研究的内容就是以教材为依托,按照一定的类型确立一系列研究模块,例如现代文阅读教学内容的研制,古诗文教学内容的研制等等。

第三是在确定了研究模块的基础上动态地研制和出示一批教案和教例,并在一些班级展开实验。在展开实验的同时,就教学中的困惑、经验和教训进行分享、总结,撰写一些有品位的论文,力争能发表出来,扩大影响。

第四是要在实验、摸索、小结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成果,写出结题报告。

研究措施:研究经费保障 研究制度保障 聘请专家指导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学习和分析,了解关于学作文评改的最新进展和实际状况,掌握关于作文评改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2、实验研究法:本课题拟在同一个年级的几个平行班进行实验,可将所得数据在平行班之间进行比较,以研究本课题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作用。每个研究环节都包括计划、实验、观察、反思四个环节。

3、专题研究法:本课题将根据确定的研究内容分成若干专题进行研究,如有人专门负责文学作品教学内容、文章教学内容、古诗文教学内容的研制和实验。

实施步骤。本课题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

准备立项阶段:主要任务是先申报立项,再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明确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最后进行开题论证工作。

具体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共同研制出一定数量的教案,在同年级平行班中进行为期半年的教学实验。

总结推广阶段:主要任务是对前面的工作进行系统总结,构建一定的模式,在更多班级推广运用,提高效益;撰写结题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并申请结题鉴定。

六、研究人员与研究任务的落实

黄建 课题主持人,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和调控,统筹课题实施工作

黄文 负责经费保障、制度保障、协调联系和实践保障。

黄存、朱文 负责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研制与实践

张武、周平负责文章教学内容的研制与实践

黄娜、黄建 负责古诗文教学内容的研制与实践

黄建、黄存 负责写作与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研制与实践

汪纯、黄文 负责网络管理工作及课题资料上传、下载

七、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新课程改革在全社会大力推广,我校作为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更是在新课程改革方面积极摸索和实践,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基础条件:我校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硬件上:我校建成了集视频教学、监控、信息服务、学校管理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全校所有的教室**装了背投电视机,上课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数字图书馆》以及与中学联手打造远程教学平台,可以共享中学的教学资源,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条件:课题组成员既有行政领导,也有教学骨干,都是执教初中语文多年的教学骨干,都有过完成初中三年循环教学的经历,摸索、积累了大量可贵的经验,并且大都多次赴兄弟学校考察学习,参加研讨会,思想上观念先进,行动上敢于实践,有认认真真探索语文教学之路的勤勉态度。其中黄文老师多年担任教研组长,参加过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的命题工作,现在又被聘请担任市语文培训基地的培训者,是骨干教师,在县语文界乃至地语文界都有一定的影响。黄建老师曾先后担任过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参加了市骨干新课程培训班,先后主持或者参与多个课题研究,发表论文10来篇。此外汪纯、张**曾担任过备课组长或者教研组长或教育行政,在教学科研或管理上有深厚的功底。

八、本课题可能遇到的困难

1、教师和学生对课题核心观点的认可和支持度。可能认为“研制教学内容”与我们平时的教案别无二致。

2、在研制教学内容时,如何根据课程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有相当难度,因为“合适”的界定比较难。

3、实施过程中可能有骨干教师因种种原因不能参加,同时缺少专家指导。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以上是《将语文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肯定存在考虑不成熟的地方,敬请各位专家和领导提出宝贵的建议。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9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开题时间:20xx年11月26日 地点:会宁中学科研处 评议专家:张爱梅,邢台县规划办主席,中学高级教师。 刘诗信,邢台县会宁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毕立敏,邢台县会宁中学科研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参与人员:王贵平、王振全、张华。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一)课题题目: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研究

(二)课题内容

1、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分析研究各类文体文章的赏评教学具体内容和学生阅读、评价操作方法,指导学生分类开展赏评学习;关注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培养,指导学生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总结、积累。指导学生积累各种各样文体阅读的具体方法,总结有利于教学的基本模式。完善教学组织形式和评价方法的改进,促进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高效学习。

2、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在赏评中积累语言,并在不断阅读中提炼观点,围绕观点表达独具个性的阅读见解;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融生活于鉴赏、评析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写作能力及其他语文能力;

3、解决赏评教学中的评价和考评办法,采取有效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有针对性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把学生真正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救出来。

4、总结一种教学模式:自学预设--问题创新(提出预习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小组交流解决突出问题)--阅读赏评(口头表达评析--书面赏析表达)--展示评价。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核心内容,力争让学生在自学预设中掌握知识,在问题创新和阅读赏评中提高能力,在展示评价中找到自信。促进学生在每个环节的学习中都有收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之处,以学促学。

(三)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运用诗意课堂教学的教育理论来解释和解决教材教法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积累从实践中探索出的具体材料经验。重视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重视教学反思,重视学习过程的和谐。

2、案例分析法 以全国知名语文教师诗意课堂的个别案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揭示研究对象形成、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个案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主研教师所任教的实验班和对比班的课堂教学案例,探索诗意课堂的教学规律。

3、经验总结法 教师即研究者,是反思的实践者。要求实验教师积累课堂教学案例及时进行分析反思,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促进教师提高研究能力,打造生动的诗意语文课堂,使得教师的教学智慧螺旋式上升。

(四)课题组织 课题主持人:王贵平课题研究成员:王振全、张华。

(五)课题分工 王贵平,负责课题全面工作,撰写阶段性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王振全,负责课题统筹规划,理论构建。 张 华,负责开题报告和课堂实录。

(六)研究进度 实验时间为1年(20xx年11月--20xx年11月)

第一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内容:

学习教育理论,选定申报,制定实验方案和实施计划。

调查分析目前学校各年级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确定课题组人员分工,进行培训。

第二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10月)课题研究实验阶段

1、讨论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2、以学习、讨论、课例研究、反思、小结、论文为主要形式,开展课题的实施和研究。

3、以学期为单位,制定研究计划,开展实验,材料整理、小结。

4、及时反思调整,再研究。

第三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1月)课题研究提高总结阶段

1、根据第二阶段研究过程,整理材料并汇编。

2、总结研究成果,得出研究结论。

3、完成实验结题报告。

4、经验推广。

(七)经费分配 科研经费有自筹经费和学校提供资助的方式。请专家指导和参加课题研讨会的费用实报实销。

(八)预期成果

1 20xx.11- 20xx.5 高中语文诗意课堂的构建 论文 王贵平

2 20xx.5-8 作文教学的自主评改 论文 王振全

3 20xx.8- 20xx.5 自主课堂教学设计 课件 王贵平

4 20xx.8- 20xx.9 语文自主课堂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 张 华

5 20xx.8- 20xx.9 语文自主课堂实录 录像课 王贵平

最终研究成果

1 20xx.8 《自主学习,让语文课堂如此美丽》 论文 王贵平

2 20xx.9 《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研究》 研究报告 张 华

三、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建议)

专家一致认为,课题提出的“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研究”的主旨针对语文教学的特点,立意很好。具有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法多元。而且课题有扎实的实践基础,作了不少先期调研,对课题研究有了充分认识,方向明确,步骤清晰,针对性强。

专家也对课题提了不少建设性的建议。

1、“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研究”应该加强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

2、理论意义方面,申请书没有明确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的终极目的,即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研究内容要具体,如在主课题下分设若干子课题。

4、把科研成果的推广做为课题研究的组成部分。

四、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请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可加页)

总结的“教学模式”是一般阅读课的教学模式,不一定适合所有课型,应当结合具体情况适当变通,在开题报告要明确指出。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0

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新课程标准》指出: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 。那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3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3篇。如今,学生的知识构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建构获得的。而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课题研究的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在他主编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提到: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创设情境,给小学课堂带了积极的影响。情境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然而对情境的创设不乏有教师对它非理性的热捧。我们要正确认识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等带来的影响,合理创设有效的情境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面对丰富的新课程资源,更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探受刺激、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使教学活动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建构适当的问题情境,注重现有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效教育理论

有效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3篇工作报告

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开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实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分析、归纳、总结大量的案例,明确不同的教学情境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其有效标准也是不同的。找寻影响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因素,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促使教师能更理性地思考课堂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起到的积极推进作用,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国内现状:我国当代教育界十分重视对课堂导入这一环节的研究,在理论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刘如正:《中学语文教学论》、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郑桂华的《语文有效教学》等等,这些著作从不同层面对语文课堂导入的科学性进行了诠释,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价值。此外,教育类期刊上有广大一线教师的实践总结,他们在课堂中提炼出有效的心得体会,也很好地促进了语文课堂导入的良性发展。

存在弊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材编排的内容比较多,容量大和教学课时紧张,很多老师对导入环节都是简单化处理,甚至认为导语是可有可无的,老师一走上讲台就是“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某课”。有的老师连这句简单的话语也省略了,走进课堂,就让学生翻开书开始上课。本应精彩的导入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失去了光彩。

研究意义:研究语文课堂导入的现状,探究其中存在的优缺点,将会有效地推动语文课堂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导入是一门艺术。精彩的开场,生动的开课,都能迅速消除学生心理杂念,既能使学生情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又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构建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师生共同进入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成功的导入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课题研究目标

1.如何让语文教学导语很好的融入课堂当中

2.怎样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导入语,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能够引人入胜

三、课题研究思路

本课题预定研究:分为方案准备阶段、实施阶段 总结阶段和结题四个阶段。

1.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做好开题论证。

2. 选定调查对象(学生),制作调查问卷,了解七年级一班和二班学生对目前语文课堂导入的满意程度及想法建议。

3.确立研究目标:

①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

②语文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③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特点。

④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方法。

要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认真研读课例,整理得出相关课例中关于课堂导入的内容及有关评价。

第二、深入课堂,揣摩一线教师的课堂导入环节的成功之处与不尽合理的细节,并形成文字材料。

第三、课堂实践,用不同的导入方式进行同一篇目的课堂教学,总结成败得失。

第四、实施问卷调查及访谈,对教学导入设计实施调查,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实践研究进行全面总结。

第五、重新深入课堂,用精心设计的导入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体验反思其成败得失。

第六、以课后反思的形式随时记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阅相关教育文献资料,并解决这些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所采用的方法

第一、认真阅读研究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掌握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定性。

第二、阅读相关书籍,研究以往案例的得失,指导自己的教学。

第三、把教学内容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

第四、鼓励学生发现客观世界中的语文因素,亲身体验通过学习历史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

第五、创设合理问题情境,采用恰当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六、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触类旁通。

1. 根据查阅的资料设计出不同要求、不同类型的课题导入。

2.及时进行“同课异构”的导入设计,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学中。

3. 对实际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反应做出反馈总结。

4. 及时写教育教学随笔,教学反思。

5. 及时补充纠正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

1.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研究过程做归纳总结。

2. 整理研究资料,系统归纳。

(2)20xx年03月,以结题报告方式呈现最后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

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上的升华提炼而成的。是形象化的优美语言。教师运用这种情感化的语言去讲课,能够极大的唤醒学生的感情。采用以下的方法。

运用教具导入法、描摹景物导入法 、提问问题导入法 、介绍作者导入法 、新旧联系导入法 、剖析标题导入法、联系实际导入法 、故事诱导导入法 、激情感染导入法 。

五、小组成员及分工

徐萍:全面负责课题组的研究工作,负责撰写方案设计、问卷调查、中期报告、及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结题报告等。

袁宝玉:负责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组织策划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

李应斗:负责 提供后勤服务,组织和主持课题组集体研究活动。

蒋玉洁:负责运用教具导入法、描摹景物导入法、提问问题导入法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的研究,设计特色导入方案,开展课堂实验,进行个案分析,撰写论文、随笔等。

张美玲:负责介绍作者导入法、新旧联系导入法、剖析标题导入法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的研究,设计特色导入方案,开展课堂实验,进行个案分析,撰写论文、随笔等。

郁会涛:负责联系实际导入法、故事诱导导入法、激情感染导入法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的研究,设计特色导入方案,开展课堂实验,进行个案分析,撰写论文、随笔等。

唐弟敏:负责提供理论资料,问卷调查,管理课题档案。

六、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技术性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形成较系统的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导入方法和模式。

2.成果呈现方式:研究中各负责人写出的相关论文、反思随笔、导入设计、案例等。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2

课题名称:

名著阅读,点亮人生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在新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农村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1、理论意义和价值

①完善教育心理学中有关中学生名著阅读心理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构建;②强化和完善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的方法体系;③逐步建立起适合农村中学生特点的阅读指导教育纲要。

2、实践意义和价值

①提高农村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水准和效果,提高他们对各种读物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品位,进而促进其个体素质的优化。

②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阅读目的,培养阅读兴趣,养成习惯、掌握方法,实现阅读效果最优化。

③促进丰富多彩的农村中学生读书活动,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素质。

④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对农村中学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注和支持。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找到学生在课外名著阅读中存在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的原因所在。

2、在课外名著阅读指导中,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为学生推荐真正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阅读文本,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优化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注重课外名著阅读的有效性。使每一次,每一天的阅读都有真正的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家访、问卷调查、随机抽查、学生访谈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现状,研究分析当前农村初中生开展课外名著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包括:

(1)研究农村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现状及存在问题。

(2)研究新课改对农村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的要求,研究农村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现状与新课改要求之间的差距及补救措施。

2、深入研究课外名著阅读和课堂教学互动模式,实现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的迁移,探究课外名著阅读对学生成长过程各方面的积极影响,推动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健康开展,切实达到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生课文阅读的要求。

3、通过研究分析当前农村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研究制定出开展课外名著阅读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或相关建议。

包括:

(1)名著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研究。

(2)读写互动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3)课外名著阅读的时间、地点、方式对阅读质量的影响以及对阅读形式、过程的监控的研究。

(4)学校图书馆及班级、家庭图书对课外阅读的促进方面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我们的研究思路是课外名著阅读既要数量又要质量,不把课外名著阅读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高兴地读,愉快地摘抄,提高课外名著阅读的质量,加大课外名著阅读的数量。

方法:

1、调查法。广泛地开展家访及问卷调查,对本地区农村中学生的名著阅读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调查,准确了解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现状。

2、个案研究法。

3、对比分析法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设计手抄报。让学生在阅读名著课外书的时候,将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摘抄下来,并进行装饰,设计成一张整洁、美观、有创意的手抄报,展览给同学们看。

(2)写读书笔记。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精彩的字、词、句、段、篇以“采蜜集”、阅读赏析、书签、读书卡片等多种形式记录下来,以丰富写作素材。

(3)开展读书交流会。利用每周晨会主题,开展读书交流会,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每班抽出一两个学生到台前,交流读完推荐书目后的感受,讲讲近期所看的书,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等。

(4)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写读书心得,多记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小知识,并利用假期把自己的文章整理成册,同时学校将为学生提供多种展示及交流的平台,如文集汇编、征文比赛等。

此外,各年级组还结合阅读指导课组织学生开展名著故事大比拼、评选阅读之星、名著演讲等活动,促进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

五、课题研究步骤。

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1、课题申报。

2、确定课题组成员。

3、明确具体的人员分工。

(二)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4月)

解读课标,确定专题研究方案,开展课题行动研究,构建读书型校园。

1、组织研究人员进行有关培训和课题理论学习。

2、进行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

3、探索尝试有效的课外阅读方式方法。

4、反思、完善课外阅读方法。

5、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三)结题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完成课题研究工作,进行结题,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课题实验的效果,申请验收,为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推广积累经验。

完成课题的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与分工;研究安排与预期成果;主要参考文献;实验设施与经费保障等。

研究安排与预期成果

20xx年4月—20xx年5月

调查分析

农村中学生名著阅读现状调查报告

负责人:高书芬

20xx年9月—20xx年10月

心得汇编

开展课外名著阅读活动的理论学习

负责人:张永丰

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采蜜集手抄报

名著阅读活动内容汇编

负责人:任治国

20xx年2月——20xx年4月

反思、总结

中期实验报告

负责人:程海青

20xx年4月——20xx年6月

活动展示

学生名著读书活动展示

负责人:郭俊霞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2、张伟德著,《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北京市龙门书局出版社,20xx年2月第2版)

3、韩雪屏著,《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xx年10月第1版)

4、方智范、巢宗祺、郑桂东、程翔等,《名著阅读指导讲座》。(教育部20xx年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

5、斯迪芬〃德〃克拉森著,《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长城出版社,20xx年6月第1版)

6、方智范著,《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广东教育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7、叶圣陶著,《教育与人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7月第1版)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3

一、课题的提出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语文课标对低年级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种种原因使得目前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朗读能力较低,唱读现象仍然存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读不连贯,特别是长句 ;第二、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地唱读;第三、容易读错字,或添字、漏字;第四、诗歌、儿歌容易读成快板;第五、齐读中跟着人家节奏读,造成严重拖音;第六、有畏难情绪,不喜欢朗读;第七、朗读时缺乏感情。

所以,开展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刻不容缓。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从对文本的初读,读准、读通、读流利这些朗读的基本要求,到有感情朗读,达到以情发声,以声传情,才是真正的“情动于衷而发与言”.其研究成果,对小学生的语感培养以致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及推广价值。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2.许多名家有关朗读的论述。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三、研究的内容

1、以语文课堂为实践基地,探索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形成一套更加科学、有效的课堂朗读指导方法,使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学好语文。

2、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掌握较成熟的朗读指导技巧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3、制定一套有效朗读的评价体系。

四、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2.探索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可操作方法。提高朗读的能力,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研究的对象

低年级学生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对小学朗读教学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问卷调查: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教学策略研究打好基础。

3、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同年级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以便推广研究成果。

4、个案研究: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七、研究的策略

1、研究当前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通过对当今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现状的研究,分析存在的弊端,找出解决的办法,才能有效的进行朗读教学。

2、研究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朗读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

(1)课内──训练朗读

A、保证示范性朗读

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读全文一遍,这一朗读可很有意思……,他念的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位意义的一半了。”可见,倾听高水平的朗读,是理解作品的一种途径,教师若能入情入境的范读,学生定会如沐春风,陶醉其中。然后再一遍遍入情入境的朗读,直到“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才算把方法教到位,在对照朗诵,这可提高自身朗读水平。

B、利用插图看图朗读

低年级课文,有着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这些插图,色彩鲜艳,易于观察,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适时的运用插图配合朗读,会事半功倍。既对学生进行了图文结合的训练,为以后看图写话也打下了基础,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C、配上音乐进行朗读

教师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应配一些合适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学生在反复的配乐朗读、吟诵之中,达到了积累语言、训练朗读节奏、培养语感的目的。

D、生动传神表演朗读

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戴头饰、做动作进行表演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表演能力,还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演,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其中的每个角色。把自己真正融入了童话故事中……

(2)课外──拓展朗读

课外是课堂朗读指导的有效补充,更是朗读指导的最终目标所在。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不能仅仅只囿于教材。何况,我们的教学对象──小学生往往喜欢接受新的东西。教师为练习朗读,整天布置学生读课文n次,这样的朗读训练长此以往,只会令朗读变得机械化。因此,我们不妨引领学生拓展朗读适合学生年龄的特点的课外美文。

(3)开展活动──推动朗读

开展各种朗诵比赛:如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推动学生朗读热情,提高朗读水平。

3、对促进朗读的相关元素的研究

朗读教学与文本、生活、正确把握文本基调等方面息息相关,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把这些相关的元素研究透,能更好地促进有效朗读。

八、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本课题计划时间为二年,总体上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xx年6月—10月)

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并明确课题分工。

(二)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

1、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班级。开展调查问卷,积累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2、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小学朗读教学策略。

3、做好课题的结题报告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9月)

整理研究材料和数据,完成课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申请课题结题。

九、课题预期成果

1、制定研究方案。

2、收集课例、案例等资料,阶段性总结 .

3、整理论文,撰写结题报告。

十、课题组成员及职责

课题负责人:彭小英(全面负责课题实施)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4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曾有人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并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课外阅读的量。

新课改实施以来,阅读的确被提到了较重要的地位,但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却仍不容乐观,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小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课内阅读就是“学教材”,只重视教材中篇目的学习,而忽视课外作品的阅读和积累;只重视课文的分析,而忽视课外相关内容的渗透;只重视阅读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课外阅读放任自流,存在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少;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不重积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这样的阅读费时低效。而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的阅读教学现状确实令人堪忧。我们必须要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即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适当整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我们也发现,研究课内阅读教学的很多,研究课外阅读的也不少,但理性地就如何把课内外阅读衔接这个论题展开研究的人很少,两者如何整合也鲜有论述。我们认为:目前,就教育现状而言,选择这个可操作的视角,探索如何将课内外阅读整合起来,总结出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鉴于此,我们在我校进行“大阅读”特色建设的基础上,进行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

阅读教学研究并申请“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立项。无论就理论价值还是实践意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都显得非常必要,本课题选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的研究。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从大陆的情况看,目前很多学校和老师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很多有益的尝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浙江特级教师乐莲珠老师的《快速阅读教学》在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上有其独到之处。这些课外阅读的研究成果与实施措施,为我校的课内外阅读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与帮助。鉴于当前国内外阅读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课内外阅读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1.探讨“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对中小学生其他学科学习能力的影响,包括:阅读能力与听讲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等,揭示他们相互关联的特点、规律;

2.探讨“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转化为中小学生学习实践的方法、途径;3.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中有关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阐述。

(二)实践价值

1.通过“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首先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解决语文学习中阅读学习的僵化、空泛、无序、低效等问题。

2.通过实践研究,总结“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对提高小学生各学科学习能力的教育对策。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从而找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平衡点。 3.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构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校园、学习型社会提供支持。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期,我们将以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为中心,课外阅读赏析课为基本点,以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载体,以学校、家庭、社会为框架体,着力研究有效的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分级目标,实施途径,推进方法,评价体系等,营造书香校园,塑造“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以读书求进”的学习型、阅读型少年,让孩子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用阅读来填充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关注孩子完善的人生,关注孩子精神的建构,让孩子充满书香,充满气质,充满智慧。

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整合研究。课堂教学,着重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为生活服务。

2、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3、培养处理课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

4、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能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能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以农村小学中高年级段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和实践以下问题:

1、探索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的课内阅读教学模式。探究重在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的课内阅读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内阅读的实效。

2、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探究易于操作又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使课外阅读指导更好地落到实处。

3、探索课内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电子图书阅览课、古诗词鉴赏课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结构。

4、丰富和完善能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情感激励体系,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课外阅读兴趣。

5、丰富和完善能促进阅读能力提高的阅读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研究的重点

“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要指导学生探究什么内容、怎样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方法、采用哪些探究方式;探究性阅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的策略以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本研究的重点。实践性和应用性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同时还通过指导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学习,探索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时应选择的内容、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五、研究方法

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就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细致调查,客观分析,找准问题所在,确定研究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便“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展开课题研究。

文献法:通过多种途径搜索其他省市在相关课题研究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结合学校实际,借鉴使用。同时从《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通讯》中选择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推荐给课题实验教师。购买有关语文素养和阅读教学方面的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相互交流、研讨,搜集前沿理论信息,指导教师有效进行课题研究。

行动研究法: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立足所教班级,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并针对实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逐步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的、较为完善、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模式。同时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从而转变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进行概括和归纳,最终提炼出切实可行,前瞻有望的研究成果。

案例研究法法:对个别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观察、分析,课题研究提供素材资料。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一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教师。

(2)进行实验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

(3)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以低、中、高年级实验班的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及时反思和小结,根据实验的进展对课题方案做必要的调整。

A、建立完善健全的活动机制

(1)营造“晨读“风景线。

(2)每周每班设立1节语文阅读赏析课。

(3)利用午间校本活动及文体活动等时间,开放学校阅览室。

(4)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层次和特点,有机组合,组织“小伙伴阅读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

(5)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低年级鼓励家长每天“亲子阅读”半小时,中高年级鼓励家长每天“聆听阅读”五分钟。

(6)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的收获与感受。

(7)每年的五月份设立为:“读书节”。

B、加强校本阅读课程的建立和研究。

(1)开展教学实验研究,组织参观和讲座,探讨有利于课外阅读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培养处理课外阅读资源信息的能力,进行反馈调查和对比分析。

(2)分年级设立阅读目标。

(3)分年级编写《推荐书目》,含必读和选读。

(4)分年级建立“阅读记录卡”。

(5)撰写案例、分析和反思。

C、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1)、打造“红领巾”广播站的“读书专栏”。

(2)每月开展“我读书,我成长”系列活动。

(3)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少年”。

(4)举行“我读书,我成长”汇报活动。

(5)举办读书报告会。

3、总结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实验班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进行后期的调研测试、分析研究。

(3)整理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

(4)邀请专家鉴定,进行课题成果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我校于20xx年被确定为县级的书香校园,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对学生的阅读都十分重视,有一定的阅读氛围。

2、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的研究重视程度高,在研究过程中能给予理论指导和一定的经费支持。

3、课题研究成员及分工:

组长:卢海英(全面管理和指导课题研究工作,重点是组织和总结,并参与一线实践)

副组长:张雪云(课题研究监督和一线实践工作)

实验教师:仲济山、王星友、张秀华、王德毅、张雪云、张彩霞、左金鹏、佟海英等

组长全面负责课题工作。进行课题规划、构建,组织部署、协调管理课题研究工作,提供课题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负责一项研究工作,深入指导实验,整理、总结实验成果。

副组长具体组织实施课题工作,做好课题跟踪、检查、矫正及阶段成果总结工作,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研究讨论课题实验的有关问题。每人负责一项研究内容,亲自参与实验研究,指导实验老师开展实验工作,收集整理资料,撰写实验报告及反馈研究成果。

实验组成员根据实验实施方案和课题组研究计划,具体开展课题实验工作,收集实验资料,反馈实验情况,归纳实验经验,总结实验成果。

八、预设的研究成果

1.参研教师形成本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实践论文。

2.参研教师形成课堂教学实践实录。

3.深入研究,形成实验学生阅读学习成果。

4.形成“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和学生语文阅读学习能力。

九、课题研究的基本保障

人员保障。课题组成员均为学校一线语文骨干教师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课题组组长卢海英老师是昌邑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潍坊市教学能手,曾经参与过《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的实验与研究》、《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等课题研究。张雪云老师是小学高级教师,昌邑市语文骨干教师,曾参与过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仲济山老师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业务能力很棒。

研究基础。我校大面积开展阅读教学,使阅读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经典诵读已经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基础。学校附近有图书馆,也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方便。学校的阅读环境、读书氛围都使此项研究的开展成为可能。学校有多媒体教室、打印机,建成了校园网班班通,可以24小时上网查阅资料。课题成员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图书室藏书达10万余册,阅览室有各种报刊杂志200多种,可以随时阅读。

组织保障。学校长期坚持进行教育科研工作,有教科研实验基础,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科研网络,有一支素质过硬的从事教科研工作的教师队伍,他们积极参与市级或县级课题研究工作,理论基础扎实,实验操作能力强。学校具备充分的实验条件,教师每人一台电脑,数据的统计全部运用计算机操作,有建立原始资料档案、进行各种能力测试的经验和手段,资料充分,科研经费能得到充分保障。实验的理论指导、技术处理、过程控制和终端显示由学校教科室统一负责。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这项课题研究,为我们课题组提供各项研究资金和资料,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制度保障。为了保证课题的扎实推进和有效实施,我们还将狠抓以下“四个要求”:

1、时间要求。一是抓好课内阅读教学,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二是统一指导的时间,每月开设1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定一定量的时间为课外阅读活动时间;三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减少作业,增加自由阅读的时间,将早读课以及中午休息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

2、活动要求。每月开展一次活动,如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速读赛、读书笔记展评等,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参观、旅游活动,使学生多了解社会,多了解课外的知识。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

3、指导要求。选好读物,可以是教师统一指导的读物,可以是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也可以是由教师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在上好阅读指导课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搞好每周一诗、读书记载和自办报刊,同时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如影视欣赏、电子阅读、上网浏览等)。

4、检查要求。对课外阅读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如通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创建和使用阅读成长记录袋,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5

一、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

(一):研究背景

1、学生作业的设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业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最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应忽视的形成性评价内容。

2、作业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潜在功能。有效作业的布置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传统的作业设计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却极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变必将使作业陷入机械重复的误区。学生终日陷于“题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发展也必将因此受到抑制。

4、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意识到作业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

(二)、研究现状:

1、国内方面:近几年,国内教育者加大了对同类课题的研究力度,致力于此研究的老师也很多。特别是自从“减负”以后,很多学校对作业做了有益的改进尝试,诸如“开放性作业”、“主体性作业”、“发展性作业”等创新设计也层出不穷,在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作业兴趣方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

2、国外方面: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课外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如英国中小学生课外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二是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三是口头、听力作业;四是表演作业。再如美国教师经常设计一种贴近生活的课外作业,他们认为应当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当学生们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很快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时,那么,学生就会觉得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他们来说特别显得有意义。又如在日本,中小学生家庭作业非常关注学生生活的实际。如教师布置给小学生的家庭作业:“自己设计自己的郊游”、“和三个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听老人讲发生在过去的故事”等等。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一)、课题的界定

“小学语文作业”指小学一、二、三学段的课内、课外作业,既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既有知识、能力,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有单项的也有综合的;既有教师设计的,也有学生自主创意的各种实践形式。“发展性”即把长期以来重记忆、重技能、重传承的传统作业训练转变到自主探究、注重养成、创新实践的轨道上来,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灵魂,“发展”贯穿实验研究全过程,在实践中促进知识向能力的发展,促进学段之间的递进发展,促进“三维”一体的互动发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起点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的发展。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素养也将获得相应的发展。 “评价”,语文作业评价是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体验、语文素养养成的常规环节和重要手段之一。评价的诊断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发展功能和评价的导向功能,贯串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作业练习的全过程。研究的着力点是作业的轻负、高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语文素养的养成。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小学语文作业。

2、通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激发小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兴趣,培养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构建符合其智能发展的学习活动,使儿童从小就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生命的魅力。

三、研究内容

1、学生作业内容、形式的创新。本方面内容的研究是学生积极并乐于完成作业的基础。以情感认知为主线,通过自主、调查、讨论、实践体验等途径进行作业内容、形式的创新,使学生爱学、乐学、享受学习。

2、构筑语文学科的基础作业与开放作业相结合的新型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本研究内容从作业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等方面为研究导向,创设出新型的作业形式,并形成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

3、突出情感,探索作业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此内容的研究意义重大,成功的评价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出作业过程中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评价方式应多元化,不仅注重知识学习成果的评价,还应注重知识学习过程、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手段.

四、研究步骤

1、设计申报阶段( .3——-.5)成立课题组,拟定研究方案。完成《申报评审书》填写。完成对课题的内涵与目标研究。

2、实施阶段(.6-.9)开题论证,明确目标,进入

实质性研究。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实施。改变传统的作业观,作业评价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注,形成作业的多元评价体系,撰写相关论文和调查报告。

3、中期论证阶段(.9——.1)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领导专家中期评估验收。完成中期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课堂教学展示,形成语文作业的多元评价体系。

4、结题鉴定阶段(.1-.5)撰写课题终端研究报告,形成新课程体系下的语文作业发展性评价体系。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有效作业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不断进行新的课外作业内容及样式的尝试,探索出既能激发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又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作业设计有效策略及反馈评价的有效策略。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六、预设研究结果

1、作业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连接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

2、作业内容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布置作业时,设计一些语文个性化练习,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园地。

具体如下:

1、形成本班在“课前检测、课中练习、课后巩固”作业设计上的特色。

2、撰写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以及对作业评价的报告。

3、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第五篇: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

一、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创新研究

(一):研究背景

1、学生作业的设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业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最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应忽视的形成性评价内容。

2、作业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潜在功能。有效作业的布置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传统的作业设计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却极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变必将使作业陷入机械重复的误区。学生终日陷于“题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发展也必将因此受到抑制。

4、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意识到作业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

(二)、研究现状:

1、国内方面:近几年,国内教育者加大了对同类课题的研究力度,致力于此研究的老师也很多。特别是自从“减负”以后,很多学校对作业做了有益的改进尝试,诸如“开放性作业”、“主体性作业”、“发展性作业”等创新设计也层出不穷,在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作业兴趣方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

2、国外方面: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课外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如英国中小学生课外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二是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三是口头、听力作业;四是表演作业。再如美国教师经常设计一种贴近生活的课外作业,他们认为应当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当学生们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很快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时,那么,学生就会觉得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他们来说特别显得有意义。又如在日本,中小学生家庭作业非常关注学生生活的实际。如教师布置给小学生的家庭作业:“自己设计自己的郊游”、“和三个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听老人讲发生在过去的故事”等等。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一)、课题的界定

“小学语文作业”指小学一、二、三学段的课内、课外作业,既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既有知识、能力,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有单项的也有综合的;既有教师设计的,也有学生自主创意的各种实践形式。“发展性”即把长期以来重记忆、重技能、重传承的传统作业训练转变到自主探究、注重养成、创新实践的轨道上来,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灵魂,“发展”贯穿实验研究全过程,在实践中促进知识向能力的发展,促进学段之间的递进发展,促进“三维”一体的互动发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起点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的发展。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素养也将获得相应的发展。 “评价”,语文作业评价是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体验、语文素养养成的常规环节和重要手段之一。评价的诊断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发展功能和评价的导向功能,贯串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作业练习的全过程。研究的着力点是作业的轻负、高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语文素养的养成。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小学语文作业。

2、通过小学语文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激发小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兴趣,培养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构建符合其智能发展的学习活动,使儿童从小就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生命的魅力。

三、研究内容

1、学生作业内容、形式的创新。本方面内容的研究是学生积极并乐于完成作业的基础。以情感认知为主线,通过自主、调查、讨论、实践体验等途径进行作业内容、形式的创新,使学生爱学、乐学、享受学习。

2、构筑语文学科的基础作业与开放作业相结合的新型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本研究内容从作业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等方面为研究导向,创设出新型的作业形式,并形成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作业设计与评价体系。

3、突出情感,探索作业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此内容的研究意义重大,成功的评价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出作业过程中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评价方式应多元化,不仅注重知识学习成果的评价,还应注重知识学习过程、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手段.

四、研究步骤

1、设计申报阶段( .3——-.5)成立课题组,拟定研究方案。完成《申报评审书》填写。完成对课题的内涵与目标研究。

2、实施阶段(.6-.9)开题论证,明确目标,进入

实质性研究。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实施。改变传统的作业观,作业评价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注,形成作业的多元评价体系,撰写相关论文和调查报告。

3、中期论证阶段(.9——.1)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领导专家中期评估验收。完成中期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课堂教学展示,形成语文作业的多元评价体系。

4、结题鉴定阶段(.1-.5)撰写课题终端研究报告,形成新课程体系下的语文作业发展性评价体系。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有效作业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不断进行新的课外作业内容及样式的尝试,探索出既能激发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又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作业设计有效策略及反馈评价的有效策略。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六、预设研究结果

1、作业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连接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

2、作业内容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布置作业时,设计一些语文个性化练习,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园地。

具体如下:

1、形成本班在“课前检测、课中练习、课后巩固”作业设计上的特色。

2、撰写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以及对作业评价的报告。

3、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2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是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家都知道,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我认为教会学生学习有时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对于小学生而言,自学的主要表现就是会进行课前,而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独立识字,其语文学习的重点由原先的识字写字转移到句、段、篇的阅读能力培养上。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因此结合我校提出的“小班化背景下语文自主学习研究”这一课题,个人提出了《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一小课题,旨在让学生学会课前预习,提高预习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

2、培根说的:“是一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习惯的不同,它们不是造就一个人,就是毁灭一个人。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三、本课题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现状,从中发现存在问题。再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培养计划。

2、思考语文的预习有哪些自身的特点,与学生一起探究适合学生的、切实可行的、具有实效的数学预习的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研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后,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争取取得预设的效果,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4、使学生学会预习、乐于预习、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预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预设研究计划,也有利于在研究中对症下药。

(2)行动研究法:此研究法将跟踪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通过不断对如何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等方面的研究。

(3)文献资料法:学习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新课程标准等基本理论,吸收借鉴优秀成功的指导学生自主预习的教学理论及方法。

(4)经验总结法:及时进行小结,撰写经验总结,积累材料。

(二)课题实验研究步骤

1、申报阶段:认真选题,学习、查阅有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形成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分析原因、制定对策、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深入开展各项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收集活动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收集整理课题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五、评价方式

从课堂教学实践、教育教学效果考查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是否养成,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时候得到提高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3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实验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然而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中学语文作业设计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学生的作业状况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观。“应试教育”背景下所产生的语文作业问题依然根深蒂固,语文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抄记、重复套用,没有思考的余地,抄作业和不做作业的现象尤为严重学生每天的作业。每天除了抄、背、默,就是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学生疲于应付,苦不堪言。作业存在着忽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人的主观作用的弊端,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申请了此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除了知识的累积外,更多地有提高人的辨识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作用,对学生而言,通过新型作业,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益。

2、搭建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设计和整合学生作业的同时,需要学习钻研、需要交流共进,在学习交流中,教师的团队意识会加强,同时可以有效地整合校内资源,增强教研组团体作战能力,其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将会迅速提高。

三、课题的研究现状

国外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设计有不同的探索,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学生的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1)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2)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等;(3)口头、听力作业;(4)表演作业。

国内,特别是自从“减负”以后,有不少的教师进行过有关作业的设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设计作业的质和量,让学生一方面有选择地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另一方面逐渐学会自主探究,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研究和成果还不多见。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作业设计要体现针对性,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要按照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智能体系,分类设计,如分析型作业、观看型作业、口述型作业、研究型作业等,培养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综合等能力。教师要努力改变作业的老面孔,抛弃枯燥乏味的抄写,抛弃茫茫题海的战术,创新地布置作业、科学地评价作业,使作业真正取得理想的质量和效果。树立适应新课程理念的作业观,构建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作业设计体系。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在完成不同类型的作业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收获,并在作业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学以致用,学会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知识,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最终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素养的一座桥梁。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优化作业设计的功能。

2、研究优化作业设计的内容。

3、研究优化作业设计的形式。

4、研究优化作业设计的容量。

5、研究优化作业设计多种学科的整合。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新课标关于作业的新理念。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轻松、幸福、快乐地成长。积极倡导小组互评互改的形式,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作业的批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解放教师。

七、课题的研究方法、步骤

(一)课题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辅之以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

围绕课题问题,在课题组内组织公开教学,集体备课、评课活动等。根据研究目标,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各种问题作出分析和小结。对本学科学生作跟踪研究,并写出研究报告。

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总结。边实践边思考,及时总结,及时推广。研究过程中要对研究成果进行一定数量论文的撰写等。

(二)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拟用一年时间完成,即完成时间为XX年7月至XX年10月,共分为三个阶段:

本课题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1、准备阶段:(XX.6.10-XX.8.31)

(1)确定课题。(2)组织调查、问卷检测、分析,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3)学习各种现代教学理论、学习领悟新课标的精髓。

2、实验阶段:(XX.09-XX.07)

(1)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实验工作,开展课题实验研讨活动,探究其方法和途径,及时进行经验总结。

(2)收集与本课题实验有关的各种资料。

第一步(XX.09—XX.10):问卷调查,摸清我校作业现状。

1.制作“西安市第47中学学生学习情况”学生问卷调查。

2.对学生作业问卷情况进行分析

3.制作“西安市第47中学作业情况”教师问卷调查

4.对学生教师问卷情况进行分析

5.举办西安市第47中学作业展

第二步(XX.10—XX.11):立足校情,制定我校作业方案。

1.研讨语文学科作业方案

2.制订语文学科作业方案

第三步(XX.11—XX.12):充分调研,了解作业方案执行情况。

1.制作“西安市第47中学学生作业现状的问卷调查”

2.对问卷进行分析

3.对现行作业方案进行研讨

4.撰写语文学科作业现状的调查分析

第四步(XX.01—XX.03):反复论证,修订作业方案。

1.召集各班学习委员座谈,了解教师作业布置和学生完成情况。

2.召集各班优等生5名座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3.召集各班中等生5名座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4.召集各班后进生5名座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5.召集老师座谈,听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6.分析现行作业方案存在的不足和修改的方向

第五步(XX.03—XX.04)修改完善,形成富有特色的作业方案。

第六步(XX.05—XX.06)实验总结,形成最终的作业方案

3、总结阶段:(XX.06-XX.07)

整理实验资料,对阶段性成果及实验效果进行汇总,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并填写上传《西安市XX-XX小课题结题申请表》《西安市XX-XX小课题结题报告》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及时联系指导专家获取指导意见,保证课题研究符合结题要求,争取课题研究获得良好评价。

八、预期成果

1.预期难点:

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设计

2.创新点:

通过研究形成一些在学生情感、审美、需求上能接受的提高教学效率的作业设计方法。

3.成果:

语文教师树立了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有趣、面向全体、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能不断地关注,不断地探索,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发展。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4

一、课题名称:

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1、作业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潜在功能。有效作业的布置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传统的作业设计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却极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变必将使作业陷入机械重复的误区。学生终日陷于“题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发展也必将因此受到抑制。

3、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意识到作业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

(二)、研究现状:

1、国内方面:目前对于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已日趋深入,二期课改的语文新教材中相当重视语文作业的内容,注意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人文色彩,还加强了感悟、积累、实践,关注学生的经验世界、想象世界和学生的生活。此外,近几年的好多语文教学类刊物上也刊登了大量关于语文作业设计和评价方面的文章。这些都为本课题组进行课题实验提供了借鉴的条件。

2、国外方面:对于学生作业的设计,国外的教学家们早已摈弃了课本的约束,课文的限制,大多采用开放式的、综合性的作业,通过教师自己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与同事相互合作来完成某一专题研究,这也为本课题进行课题实验开了先河。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一)、研究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使教师对新课改视眼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使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过程中有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成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2、能初步总结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教学策略、操作方法,以达到运用语言、发展思维、培养情趣、提高能力的目的,并创造一种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氛围。

3、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

三、研究内容

1、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的形成性和发展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功能。语文新课程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全面或有侧重地体现在作业系统之中。优化语文作业的巩固和检查功能,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目的是强化记忆和获得反馈信息,重在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优化语文作业的深化和提高功能,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方面,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重在新情景和思维过程;优化语文作业的体验和发展功能,侧重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整合方面,目的在于促进更全面的发展,重在体验和实践。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语文作业的新颖性和多样性研究,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形式。改变单一的作业形式为设计出源自于师生双方的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形式多样的语文作业。

3、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的量力性和差异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容量。语文新课程理念下,作业更多关注的是作业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作业在容量上要考虑量力性,作业量应遵循的不是“多多益善”原则,而是“少而有效”的原则,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能尽可能发挥学生潜能;要有差异性,做到作业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完成作业时间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语文作业的渗透性和交叉性研究,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整合。在作业设计中,把语文学习与学习其他学科整合起来,使语文作业有机渗透其他学科的内容,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小学语文作业的过程性和激励性研究,优化语文作业设计的评判。使作业的评判做到过程性和激励性相结合,师生都是作业评判的主题,发点是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四、研究步骤

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的研究课题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为了保证课题实施的有条不紊,将实验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

做好课题研究前的测试与信息搜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拟定测查学生有关作业情况调查表;教师问卷表,以及学生进行各项作业掌握情况观察表和评分标准。

2、实施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5月)

(1)、第一阶段:通过进行理论学习以及对学生作业进行心理分析,找到作业设计的切入点,激发他们的作业兴趣;收集资料创设条件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活动中为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2)、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丰富作业内容,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3、总结、结题阶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1)、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研究论文、实验报告、研究案例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有效作业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作业方式和内容,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作业设计,研究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有效作业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六、成果形式

1、准备阶段:

小学生有关作业情况调查表和教师问卷表

2、实施阶段:

各阶段学生进行各项作业掌握情况跟踪表

3、总结阶段:

整理相关资料,撰写结题报告;编撰研究案例,撰写研究论文。

4、最终成果形式:

结题报告、研究案例汇编、研究论文。

七、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

相关课题在不同的学校也曾研究过,都各有特色,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该课题申请人及参与者都是小学一线教师,且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学校图书馆有丰富的图书,为研究者提供了足够的理论文献,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校、教务处、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为本课题的顺利完成创造了条件。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一、本课题的提出及界定

过去我们也进行了许多教学改革,但由于我们过去的基础教育改革没有上升到课程的高度,教学改革仅着眼于“怎么教”,体现为教学方法的种种探索。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便研究表明,仅仅是教法的探索,仅仅在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上做文章,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过分地关注教学方法,还会形成一种观课评教的不良导向,引导教师去追求往往很难移植的“教学模式”,有的还蜕变为个人“教学艺术”的表演。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搞得热热闹闹,各种名师和特级教师送课下乡的活动层出不穷,各种教学模式不断涌现,但我们一线的老师反而有点不知所措,甚至变得不会教书的原因。我们认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怎么教”很在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

我国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在课堂里“教什么”,很大程度上由教师把握,如果教师的专业能力达不到可依赖的水准,就极容易产生不适当的教学内容。据研究,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出在“教学内容”上,例如①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对;②语文教学内容不正确,且数量不少。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语文知识”的重构。在语言(言语)知识、文学知识、文章知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等领域,按照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需要,积极地吸纳学术界的新近研究成果并加以转化。二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反思。建立以教学内容为抓手的教学分析和研究框架,对具体的教案与教例加以分析与研究,以教学内容的反思和改善作为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主要途径。

我们的设想一是逐步建立以教学内容为抓手的语文教学分析和研究框架,力图扭转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片面强调教学方法、过分崇尚教学艺术的不良风气。二是改变只把最后成品拿出来“上公开课”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动态化地出示一批教案的研制生成过程——从初步设想、到进一步地改进或改变、再到最终实施,从而具体地揭示教学内容的种种变动以及改变的原因。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重点只能放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研制上。

二、选题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语文课的课堂教学,这与过去是不同的。长期以来,我们将语文教学改革看成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很大程度上也被当作是用一种“新”的方法代替“旧”的方法,用一种“好”的方法驱逐“坏”的方法,这当然有其合理性。但几十年的事实证明,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做文章,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一是针对具体情境中的一个班学生乃至一组、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或他(她)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二是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逻辑地蕴涵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等理念。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选题的理论依据:

1、新基础教育的教学价值观。当前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人。应把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价值,在教育的一切活动中充分体现这一价值。

2、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们要从生命发展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去看待语文学习,变革陈旧的学习方式。“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相互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亦即受教育者的认识世界是由受教育者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起来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就是要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认知结构”,建构出自己独特的语文“图式”,改变当前语文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理解绝对统一的“集体失语”现象。

3、后现代课程理论。后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过程,但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其所知道的过程,而是师生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实现其认识领域的拓展与延伸,同时实现师生观念与思维的转变与发展。后现代课程目标决定了后现代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从总体来看,后现代课程内容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即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它强调不要过早地或者最终以一种观点作为某一问题的正确答案而结束,而是要把各种观点投入到多种组合之中,从而形成较为开放的、蕴含着创造之光的可能性结果。对于课程实施者来说,其中的两个关键性因素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第一,所有的课程内容不是必须遵从或者完全接受的,而是要把它当作需要修改的东西来对待。第二,教师不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向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只能重复教师的具有权威性的内容。我们强调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正是契合了这一理论。

4、对话理论对语文教育的启示。对话理论本身蕴含着平等观念的价值预设。在对话者的视野中自我与世界处于平等的关系之中,即承认对话双方的主体意义和价值并保持平等状态。在语文教学中,对话既包括教师与学生,同时也包括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重交叉的对话。对话理论追求的是一种介入双方互为主体的关系,在互相关联、自主、独立、富有意义的对话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创造达成各自的完善和满足。语文教学内容蕴含着引发对话的基本条件。教材中所选编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饱含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教科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最主要材料,教科书不仅体现了编写者对语文教学的观念,同时它也是教师扩展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主要源泉。但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教科书的编制也需要具有一种内在的生成性。尤其是在用教材教的时候,用什么去教,为什么要用这种东西去教,更是有选择与创生。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逐步建立以教学内容为抓手的语文教学分析和研究框架,力图扭转语文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学方法、过分崇尚教学艺术的不良风气;

2、通过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使教师明确自己在教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以及怎么教这些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改变只把最后成品拿出来“上公开课”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动态化地出示一批教案的研制生成过程(从初步设想到进一步改进或改变,再到最终实施)从而具体地揭示教学内容的种种变动以及改变的原因,为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行动及研究提供鲜活的示例。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语文教学内容与语文知识,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研讨,文章教学内容研讨,古诗文教学内容古研讨,写作与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研讨,等等。

(四)课题的创新之处:本研究的最大创新之处正在于它跳出了将课程改革小化为教学方法变革的定势,而且它认为“用什么教”本能地内含着“怎么教”的问题,因而认为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切入课程改革,要比单从教学方法角度审视课程改革更科学有效。

(五)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的研究报告、论文、案例

四、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观念问题: 语文教学既不能随意肢解、挖掘、衍生教学内容,也不能原原本本搬用教材,而是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研制合适的教学内容。

2、理论问题:本课题要求教师必须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认识教学问题,而不只是从方法论或者技术论的角度来看待教学问题。这里面有几个概念需要理解: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

3、技术问题:本课题表面上看起来虽然技术性不强,但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体现,教学内容应该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如何将比较笼统的课程目标落实在一篇篇课文中,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这既是一个理论层面的问题,也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

4、实践问题:语文教学是一个平台,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切实际地模仿别人,拷贝别人,是不可取的。本课题倡导教师努力进行实践。

五、研究思路、研究措施、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首先是全体参与研究的人员要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特别是有关新课程改革的专著,要有一定的课程论知识,要对当前国内课程改革的情况有较多的了解。

其次是要确定研究的内容,我们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成”,而我们在目前的条件下又只能以语文教材为师生共同活动的平台,那么我们研究的内容就是以教材为依托,按照一定的类型确立一系列研究模块,例如现代文阅读教学内容的研制,古诗文教学内容的研制等等。

第三是在确定了研究模块的基础上动态地研制和出示一批教案和教例,并在一些班级展开实验。在展开实验的同时,就教学中的困惑、经验和教训进行分享、总结,撰写一些有品位的论文,力争能发表出来,扩大影响。

第四是要在实验、摸索、小结的基础上整理研究成果,写出结题报告。

研究措施:研究经费保障 研究制度保障 聘请专家指导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学习和分析,了解关于学作文评改的最新进展和实际状况,掌握关于作文评改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2、实验研究法:本课题拟在同一个年级的几个平行班进行实验,可将所得数据在平行班之间进行比较,以研究本课题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作用。每个研究环节都包括计划、实验、观察、反思四个环节。

3、专题研究法:本课题将根据确定的研究内容分成若干专题进行研究,如有人专门负责文学作品教学内容、文章教学内容、古诗文教学内容的研制和实验。

实施步骤。本课题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

准备立项阶段:主要任务是先申报立项,再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明确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最后进行开题论证工作。

具体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共同研制出一定数量的教案,在同年级平行班中进行为期半年的教学实验。

总结推广阶段:主要任务是对前面的工作进行系统总结,构建一定的模式,在更多班级推广运用,提高效益;撰写结题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并申请结题鉴定。

六、研究人员与研究任务的落实

黄建 课题主持人,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和调控,统筹课题实施工作

黄文 负责经费保障、制度保障、协调联系和实践保障。

黄存、朱文 负责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研制与实践

张武、周平负责文章教学内容的研制与实践

黄娜、黄建 负责古诗文教学内容的研制与实践

黄建、黄存 负责写作与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研制与实践

汪纯、黄文 负责网络管理工作及课题资料上传、下载

七、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背景条件:新课程改革在全社会大力推广,我校作为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更是在新课程改革方面积极摸索和实践,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基础条件:我校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硬件上:我校建成了集视频教学、监控、信息服务、学校管理于一体的校园网络,全校所有的教室**装了背投电视机,上课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 软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信息资源库”,包括《数字图书馆》以及与中学联手打造远程教学平台,可以共享中学的教学资源,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人员条件:课题组成员既有行政领导,也有教学骨干,都是执教初中语文多年的教学骨干,都有过完成初中三年循环教学的经历,摸索、积累了大量可贵的经验,并且大都多次赴兄弟学校考察学习,参加研讨会,思想上观念先进,行动上敢于实践,有认认真真探索语文教学之路的勤勉态度。其中黄文老师多年担任教研组长,参加过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的命题工作,现在又被聘请担任市语文培训基地的培训者,是骨干教师,在县语文界乃至地语文界都有一定的影响。黄建老师曾先后担任过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参加了市骨干新课程培训班,先后主持或者参与多个课题研究,发表论文10来篇。此外汪纯、张**曾担任过备课组长或者教研组长或教育行政,在教学科研或管理上有深厚的功底。

八、本课题可能遇到的困难

1、教师和学生对课题核心观点的认可和支持度。可能认为“研制教学内容”与我们平时的教案别无二致。

2、在研制教学内容时,如何根据课程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有相当难度,因为“合适”的界定比较难。

3、实施过程中可能有骨干教师因种种原因不能参加,同时缺少专家指导。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以上是《将语文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肯定存在考虑不成熟的地方,敬请各位专家和领导提出宝贵的建议。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6

课题名称:

中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实验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然而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中学语文作业设计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学生的作业状况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观。“应试教育”背景下所产生的语文作业问题依然根深蒂固,语文作业内容大多是机械抄记、重复套用,没有思考的余地,抄作业和不做作业的现象尤为严重学生每天的作业。每天除了抄、背、默,就是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学生疲于应付,苦不堪言。作业存在着忽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人的主观作用的弊端,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语文素养的提高,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申请了此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除了知识的累积外,更多地有提高人的辨识能力、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作用,对学生而言,通过新型作业,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益。

2、搭建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设计和整合学生作业的同时,需要学习钻研、需要交流共进,在学习交流中,教师的团队意识会加强,同时可以有效地整合校内资源,增强教研组团体作战能力,其自身的专业素养也将会迅速提高。

三、课题的研究现状

国外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设计有不同的探索,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学生的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

(1)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

(2)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等;

(3)口头、听力作业;

(4)表演作业。

国内,特别是自从“减负”以后,有不少的教师进行过有关作业的设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设计作业的质和量,让学生一方面有选择地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另一方面逐渐学会自主探究,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研究和成果还不多见。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作业设计要体现针对性,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要按照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智能体系,分类设计,如分析型作业、观看型作业、口述型作业、研究型作业等,培养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综合等能力。教师要努力改变作业的老面孔,抛弃枯燥乏味的抄写,抛弃茫茫题海的战术,创新地布置作业、科学地评价作业,使作业真正取得理想的质量和效果。树立适应新课程理念的作业观,构建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作业设计体系。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在完成不同类型的作业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收获,并在作业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学以致用,学会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知识,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最终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素养的一座桥梁。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7

一、课题名称:

《初中语文课的策略研究》

二、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本课题的背景:因为条件的制约,语文综合性活动课在农村中学较难以开展,通过查阅相关并经过一轮“课改”的实践与探索,对这方面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更激发了研究的兴趣。语文综合性学习属于“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本课题就是研究如何在课堂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研究综合性学习课的内容和形式,总结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方式,测评综合性学习课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

理论意义: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不无裨益的。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发挥其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实践意义:活动课上,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实验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着力于综合性学习的特性及其功能的科学开发和充分利用,将“课改”有机地内化于多元互动、有序有效的主体综合学习之中,从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平台,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契机,实施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国外的研究成果是建立在它们独特的国情之上,对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来说,可以借鉴的成分不多。国内这方面的内容刚起步,如《语文课“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发展》(蔡明著)、《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教材使用策略》(颜国仁著)、《谈语文课设置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及其实施策略》(徐丽艳著)等等,这些研究成果适合应用在城区条件较好的学校,不太适合于农村学校,而且,这些研究针对的是课外或校外进行综合性学习,而在课堂教学主渠道全方位整合性活动的探索少。本课题则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着力于综合性学习课的特性及其功能的科学开发和充分利用。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是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阶段: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阶段: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关心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结合家庭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2、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3、结合自然科学和文化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等。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开始研究的方式:课例研究法;问题研究法。

2、收集资料的方式:数据法和问卷调查法。

3、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式:逻辑法。

4、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结题报告和相关论文、课件等。

七、本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从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目标体系的确立、操作体系的实施、评价体系的应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培养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第二阶段:保持兴趣,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第三阶段:综合性语文活动,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八、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阶段成果、最终成果形式:撰写阶段报告和结题论文、课件等。

九、本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本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本课题参加人员为本校初中语文组教师。

李秀坚-本课题负责人-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李清云-备课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陈志东-备课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谢玉进-中学一级教师

陈海水-中学一级教师

李水生-中学一级教师

康有志-中学一级教师

徐雅娇-中学一级教师

张素娟-中学二级教师

戴永杰-中学二级教师

洪秀霞-中学二级教师

张梅端-见习教师

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

李秀坚(课题负责人)-主持课题研究,负责制订实施方案,总体策划,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李清云、陈志东-辅助负责人进行策划并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陈海水、谢玉进-负责选择课外读物;组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洪秀霞、张素娟-负责开展“结合家庭生活”方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徐雅娇-负责开展“结合学校生活”方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张梅端-负责开展“结合自然科学和文化生活”方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戴永杰、李水生、康有志-负责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每一阶段所达到的目标。

十、经费估算及来源

经费估算:

1、外出培训学习(差旅费、会议费、咨询费等):6000元

2、资料书籍费、上网查资料的费用、文印资料费等:4000元。

3、成果汇编(成果鉴定费、印刷费等):4000元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8

一、研究的问题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属于实践性的研究课题。本课题结合本校城乡结合部寄宿学校这一特定的教育环境,以初一、初二部分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的立脚点在阅读教学,着眼点在习作训练,是为了寻找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有效的结合点(拓展点)和有效的结合(拓展)方式与方法,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的拓展、迁移与辐射,从而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而展开的研究。

主要研究以下问题:

1、“阅读”与“写作”关系的研究

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在语文教学中,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写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是文章作者的写的逆想活动过程。因此,“正确把握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首要条件,也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

2、“挖掘读写结合点(拓展点)”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的问题)

读写对应原则要求读写要有相应的结合点(拓展点)。所谓读写结合点(拓展点)就是读与写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契合点。不管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无论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还是在写作手法运用等方面都是学生模仿习作的范例。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挖掘文本中的“写”的因素进行多方位的迁移、拓展。这样,文本中的好段、佳句、词组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因此,如何挖掘“读写结合点”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关健问题。

3、“形成有效的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即解决学生作文“有米难炊”的问题)

关于“读写结合”的方法与模式研究已经不少,但是并不是每一种都适合自己的学生。因此,教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形成一种“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提升学生读写结合能力。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4、“提高教师使用教材能力”的研究

要在阅读教学中寓写于读,就要求教师能挖掘出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功能,将教材“一课两用”。因此,如何使课题组教师“形成独立分析教材、处理教材、寻找教材中读写迁移点、拓展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是一个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全寄宿制学校。本地学生大部分是城市化过程中“被居民”的农民子弟;而外地生的父母大多是无暇顾及小孩的教育而选择把孩子送进我校,家庭文化氛围较差,家长缺乏对孩子智力投资的意识,没有太多的课外读物,没有良好的文化信息来源,导致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大部分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因缺素材、缺方法导致没兴趣、没信心。教师虽煞费苦心地指导作文、批改作文,但是收效甚微。所以,如何解决学生作文“无米之炊”和“有米难炊”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成为我们迫切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另外,如何提高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也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三、拟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主要采取以下步骤与措施:

(一)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1、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

1)课题组成员由我校三名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组成。包括:

课题主持人:

课题成员:

2)研究对象包括三位老师所教班的学生及人教版七、八年级的语文教材。

2、分析我校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分析归纳“阅读”与“写作”关系,为下阶段的实操打下理论基础。

3、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此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二)实施阶段: 10月—9月

1、开题。

2、调查研究:设计相关调查表格,针对实验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并且进行分析。

3、开展实验:实验老师根据结合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以所教文本为凭借设计并且实施各单元课文的读写结合训练方案,使每一节阅读课都成为说话、写话、习作训练课。在实践中,形成一个操作性强的读写结合策略。这样,在解决学生习作文“无米之炊”与“有米难炊”难题的同时,又在写作构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使用教材的水平。

读写结合策略初步构建如下:解读目标,明确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精读课文,挖掘文本读写结合点——指导方法,掌握读写结合技巧——迁移拓展,运用读写结合方法——小结回馈,提升读写结合能力。

以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为例,说说我们是怎样实践读写结合策略:

第一步,我们先明确这个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景物描写”;

第二步,我们精读这个单元的4篇文本,各自挖掘出与单元训练重点相关的读写结合点:如《春》一文中,在教春花图与春雨图时分别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虚实结合法、多感官描写法;《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教“薄雪覆盖下的山”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移步换景法;《夏感》一文中,教“夏天的色彩”一段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绘色法;《秋天》一文中,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动静结合法;在总结4篇文本时训练学生写景技巧中的情景交融法。注意,有些课文写结合点比较多,如果我们都跟学生练习的话,就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我们还要精选出最适合的结合点。

第三步,授之以渔,教会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

第四步,通过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从句子、片断过渡到长文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迁移拓展。

第五步,对学生习作及时的回馈,在反复训练中提升其读写结合能力。

4、实验分析:分析实验作文的内容,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及时收集过程性材料,及时总结实验工作经验,及时矫正实验行为。

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三)总结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1、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课题实验报告。

2、收集整理实验当中所产生的课题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案例、课堂实录等,形成相应的文集和光盘,在全校推广研究成果。

本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

四、预期成果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若干篇;

3、课题相关教学设计、案例、实录、片断等;

4、学生相关习作若干篇;

5、形成适合学校学情的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五、参考文献

[1] 《丁有宽与读写结合法》 丁有宽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xx年8月

[2] 《中国语文读写结合研究》 汪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年

[3] 《教育科学研究》 裴娣娜 李春山 孙鹏 科学出版社 9月

[4] 《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天津教育出版社 20xx年8月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xx年

[6] 《阅读学新论》曾祥芹语文出版社 20xx年

[7] 《当代美国教育》中国文献出版社 20xx年

[8]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董菊初语文出版社 1995年9月

[9] 《中文广泛阅读》香港教育署 19第1期

[10]《大语文教学法》姚竹青社会科学出版社 20xx年4月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9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的习作要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进行语文实践,也就是要去多“练”。但是小练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原《语文课程标

准》中,小学阶段没有出现“练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到:“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可见,“练笔”的身份是不太明确的。 新课标教材有意识地把练笔编排进教科书,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但是,由于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现行教材的练笔安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次数太少。8个学期总共安排30次,每个学期只有3次或4次,显然是重阅读、轻写作的表现。其次,安排随意,未把练笔作为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来通盘考虑。为什么有的学期安排3次,有的学期安排4次,六年级下册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编者明确的意图。第三,体会太多。写感受、表达感谢、赞扬、评价的练笔就有8次,占26.7%。学生进行这类练笔会患“失语”症,缺乏真诚的“个性语言”。第四,练笔与习作含混不清。“篇”的训练有10次,占33.3%,比例过高,拔高了练笔的难度。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课题组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小练笔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小学课程表上,阅读教学是天天有的,学习如何表达应该结合到阅读当中去,把练笔当做常态的语文生活。尤其到了中高段,应该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组织实施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看是两端,实为一体。“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两千年前,西汉著名的词赋家扬雄就说过:“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读”与“为”的关系,就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而“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体现,是

一种最直接的教学行为。这种行为使作文教学有所依傍,有所参照。因此,此举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指导学生写作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日益多样化。 “随文练笔”这种教学行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在《教学月刊》就已经有过撰文介绍当时有广东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北京景山学校的“以阅读为基础,先放后收”的训练序列,人教社历次编写教材一直都把作文训练跟阅读教学紧紧相扣。当前我国的有些老师也进行了随文练笔的教学研究,并写了一些这方面的教学论文。如:曙光农场小学课题组的《小学阅读课中的“随文练笔”有效性的研究》;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沈娟美的《阅读教学有效生成小练笔的实施策略》;信丰县第四小学王琼的《小练笔的有效性研究》。但对于进行练笔训练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如小学语文练笔的功能,存在的误区,如何进行实用的练笔,如何进行展开教学活动。这些都是本课题研究想解决的问题。

三、概念的界定

“小练笔”,顾名思义它是就文取材,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小篇幅的写作练习。它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随文小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仿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写相得益彰。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又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对于作文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包括字、词、句,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包括对经验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及灵感的积累。而“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的积累方式。

2.名家教育理论

叶圣陶:“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须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叶圣陶:“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于永正:“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算真正的语文课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3.心理学理论 儿童最善于模仿,想象力最丰富。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符合儿童心理的做法。

4.建构主义理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者的对象。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创造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发展交往技能和形成集体意识。 “随文小练笔”不但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又能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具体内容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的总结报告。

2.整理资料,形成反思集,案例和论文集。

3.整理学生的实践性作业和课堂活动总结并编成册。

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积累学生在课堂中随文练笔的案例,探索新课程下“随文练笔”的策略和方法,为习作教学铺好路。

2.提高教师整合新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选择好读写结合的“点”,有效地进行随文练笔训练。使小练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与“写”,从而实现有效的“随文练笔”。 让习作成了学生的乐事,,让习作成为学生的需要。让自己不再为教习作发愁,使教习作成为一种享受。

3.开展“随文练笔”教学活动,学生养成随文练笔的习惯,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从小练笔入手,表达独特感受,提高小练笔的质量,为习作积累素材。转变学生的写作心理,从 “要我写”转变成 “我要写”。

4.在指导随文练笔过程中,教师能善于挖掘练笔训练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练笔平台。增强教师阅读教学中渗透小练笔的训练意识,同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

5.开展课外阅读,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储备多种语言模式的习惯。为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创设条件。

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研究内容首先表现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完成某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任务后,选择一处着笔点,并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或想象,或想象结果、改编故事,或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或联想其他抒发感想。

其次要唤醒沉睡的素材,让孩子从文本中找到真性,找到感动,让童心得以坦露,让童趣得以挥洒,让童真得以释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将孩子心理的文字细流涓涓流入纸上。

最后引导学生从课外书中学和从生活中学。从小受到经典名著的熏陶,尽早步入优秀文学的殿堂,对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启发他们的创造性都大有好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思考,就会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积极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世界”,融入生活,体验感悟,把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江山市界牌小学语文教师所执教的班级学生,主要是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结合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经常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针对学生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通过指导、训练探索有效的随文小练笔策略,稳步提高学生的写话、习作水平。

个案研究法 :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或者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课题组会有选择性地选出一些相对的“优生”和“差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练笔训练,发现各自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从而做有效的小练笔指导,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个明显的进步。 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经验材料,为开展课题研究寻找理论帮助,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实践离不开理论指导,课题组虚心学习随文练笔的相关文献,将理论上升为实践,为课题研究添动力。

调查法: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开座谈会等等。课题组精心设置问卷,了解教师平时教学中随文小练笔的落实实施情况,了解真实情况,为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解除疑惑。

经验总结法:这是教师可以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是教师根据教育实践中的真实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所得出的经验总结,并将其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课题组将对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总结,争取在随文小练笔策略的探究中有所创新。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20xx.5——20xx.10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20xx.5-20xx.8)

1.提出课题的设想、课题研究目的、请领导对课题进行指导。

2.做好课题研究准备工作,成立课题研究相关组织。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 20xx.9-20xx.2 )

时段一(20xx.9 ----20xx.2)进行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开发策略的探究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课题管理制度,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本课题的意义及做法。

2.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前期调查,撰写好调查报告。

3.构思、规划、制定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实施计划。

4.各项活动有明确规划,形成整体框架。

时段二(20xx.3---20xx.7)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研究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全面进行具体化目标的实验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方案。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0

一、研究背景

1.阅读经典:21世纪国际母语课程改革的共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际和新兴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而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母语课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阅读是母语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这次国际化的母语课程改革中各国逐渐达成一个共识——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母语素养和民族母语素质的必由之路。许多国家都将阅读经典列入本国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并作出明确的规定。如:英国,根据《英国国家课程英语》规定“在第三和第四阶段的课程中,学生应阅读以下作品:(1)莎士比亚的两部戏剧。(2)主要剧作家的戏剧,如克里斯托弗马娄、J.B.普里斯特雷、萧伯纳、R.B.要利敦的作品。(3)19以前出版的两部有主要作家写的小说,从以下作者中选取:(提供14位作家的名字)。(4)两部在1900年后出版的,由主要作家写的高质量并且是在评论界已享有盛名的作品,如(4位作家的名字)。(5)1900年前出版的由四位主要诗人写的高质量作品。(6)1900年后出版的,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四位诗人的高质量作品。此外,德国巴符州语文教学大纲分年级分体裁给学生列出了国内外众多文学家及其作品。法国则为高中学生列出每年的“作品清单”。美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生必读书目21部,其中美国6部,英国5部,俄国2部,法国1部,德国1部,古希腊4部,古罗马1部和《圣经》。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经典已成为各**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2.阅读经典: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国际化日益加剧、文化多元化急剧演变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作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价值定位为“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一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阅读中外经典!使学生在阅读中外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同时,“尊重、借鉴并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文化”。从而,使学生能够“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 基于以上认识,这次语文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的概念、目标、达成目标的方法等问题做了重新的定位和深入系统地阐述,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的要求;此外,“教学建议”也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重视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评价建议”里也明确提出了“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感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评价要求。并且《课程标准》在“附录”中设置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两个内容。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外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3.现状分析及遇到的问题

(1)受社会日益主流的“快餐式”阅读和“读图式”阅读的影响,学生的阅读活动日趋平庸化。学生的阅读活动不能引发他们对社会、人生严肃而又深刻的思考,他们感受不到阅读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灵震撼。此外,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异域文化缺少了解,这与本次语文课程改革要培养“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

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的学生的课程目标相差甚远。

(2)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师资水平的限制,要想比较系统的阅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很困难。此外,目前市面上的课外读物繁杂,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3)广大的一线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多年来一直缺少一种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阅读课外经典的机制和策略;同时对打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缺少系统科学的认识和操作方法。而教师更多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时断时续的尝试,缺少科学的行为研究规划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构。

(4)关于新课程下引导学生开展大量阅读文学经典的实验,我省有部分地市、县区作了许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大多侧重某一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依据

1.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2.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各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开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委作品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整个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

3. 当今众多教育界和社会知名学者对读书的论述。

朱小蔓(中央教科所所长、党组书记):希望从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始学会渴求知识,共同用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

朱永新(苏州大学博导、苏州市副市长):尽管我们的技术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前行,但是同时我们人类的前途也不断受到挑战,挑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精神发育的迟缓。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我们一直认为阅读问题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如果不再重视阅读,再不建书香校园,进而推动书香社会,我们这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就是值得担忧的。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阅读是一种品味、一种心境,它伴随着人的成长。

金保成(中央教科所):不读书便没有底气,读书应当从孩提时开始。

谢维和(首都师范大学):读书是人净化心灵、走向文明的标志。

严文番(美国宾州大学):研究如何读与研究读什么,对于我们同样重要。

郑汉文(香港中文大学):对学习者而方,阅读的深度比其广度来得更重要。

商友敬(著名教育学者):不翻开孩子们的书包,你就无法想像他们读书的贫乏。

徐雁(南京大学):不阅读的民族便谈不上有民族精神、民族之魂。

方展画(浙江省教科院):教师要少讲一点,学生要多读一些,把学习的权得还给学生。

范培松(苏州大学):呼吁理顺教育体制,还师生以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杨九俊(江苏省教科院):读书,为孩子构筑一个更理想的心灵生态。

傅维利(辽宁师范大学):趣味是阅读的根本,竞争是阅读的保障。

程斯辉(武汉大学教育学院):不锻炼便没有体能,不阅读便没有智能。

王嘉毅(西北大学):读书带来知识,读书更新理念,知识与理念改变命运。

范小青(著名作家):喜欢读书的人,在最浮躁的世界里都能享受心的宁静。

陶文瑜(著名作家):阅读是用心灵勾画美的过程。

4. 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他还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教师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

三、研究目标

1.探索有关母语阅读教学的规律,构建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经典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方法。

2.开发编写一套《语文经典读本》。

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语文积累;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丰富实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实验学校的文化品位,促进实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研究内容

1.小学生阅读经典的内容研究

(1)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文本应具有的特点;

(2)中国古代传统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3)中国现当代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4)各类体裁的作品在小学每个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5)背诵篇目在各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6)外国经典文本在小学各年段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7)小学生阅读经典文本组合呈现的体例设计和原则等问题。

2.小学生阅读经典教与学方法研究

(1)提高课内阅读教学效率的新策略和手段;

(2)研究打通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联系的途径和方法;

(3)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4)如何通过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5)如何搞好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6)如何通过阅读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7)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8)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9)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读书习惯,如何培养;

(10)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体认中华文化;

(11)如何通过阅读域外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人类的文化产生敬仰、吸纳、尊重的情感,胸怀世界,放眼未来;

(12)课本学习中如何渗透相关阅读内容;

(13)如何利用家庭、学校、图书馆等资源丰富阅读内容;

(14)阅读与语文综合性学习;

(15)阅读与研究性学习;

(16)如何实现学生对文本正确的多元解读;

(17)小学生阅读的基本方式和操作策略;

(18)小学生个性阅读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19)教师在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角色;

(20)小学生阅读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

五、研究方法

本课 题在实验过程中,将主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辅之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教育科研方法。

六、研究阶段

1.第一阶段 (20xx年6月—20xx年7月)

(1) 20xx年6月—12月,完成实验论证和方案的制定;研究试验前测工具;研究《语文经典读本》的编写体系,完成下册的编写;完成实验单位的申报工作。

(2)20xx年1月—7月,召开课题开题会议;各实验单位完成实验前测工作并写出前测的分析报告和学校的实验方案;完成《语文经典读本》上册的编写、出版工作。

2.第二阶段(20xx年7月—20xx年6月)

(1)组织实验学校根据所确定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构建阅读中外经典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2)使用、验证、修订、完善《语文经典读本》。

3.第三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对该实验进行全面总结、鉴定、推广。

七、研究成果形式

1.形成课题实验报告。

2.出版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专著。

3.开发一套优质的小学《语文经典读本》。

4.录制优秀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

5.出版学生相关的形式多样的作品集。

八、研究组织机构与管理

1.研究组织机构

(1)实验项目领导组:

组 长:王景华

成 员:李家栋、各市、部分县区教研室主任、部分实验校校长、特级教师。

(2)实验项目执行组:

组 长:李家栋

副组长:各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成 员:各实验县区的小学语文教研员、部分实验校校长、教师。(3)实验学校(由各实验学校自行组建)

2.课题实验管理

该课题由省教研室管理,根据课题管理办法,定期组织研讨、交流。 《阅读中外经典 享受读书乐趣》课题组

二0XX年二月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1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

研究表明,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联。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目前,各类教学机构对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日趋重视。对于阅读教学我们感到学生阅读能力差,阅读方法掌握不好是普遍的,反思问题形成的原因是我们在教学中缺少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虽然在教学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但在实际课堂中由于各种原因将这一主体淡化,更多老师将教材和目标的达成只注重于大部分学生,对个别学生的主体进行了淡化,这些现象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发展受到禁锢,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受到压抑。因此,我们申报了“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会使人受益一生。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阅读能力培养,关键在于培养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有了一定的词汇量以后,在阅读一篇美文时,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文章的意境。而不是在老师引领下对文章的肢解性解读。而无论是提到整体把握,还是大量的课外阅读。都不得不依赖于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低端的语文教师,更要准确的感知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期望能够补充前人对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理论,试图为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找到一些新的思路。

现实意义: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帮助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各年级既有共同的一般规律,又有不同的要求,实验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做到诸方面的有机统一,针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做到,在阅读中认识常用的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各种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又要有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2、主体性原则:在实验研究中,教师必须尊重、相信、理解、爱护学生,发掘每一个学生所具有的学习潜能,尊重他们的个性,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获取知识信息。

3、科学性原则:典型引路,逐步渗透,由扶到放,既要引导学生认识语言文字作品的一般规律,又能要诱导他们掌握各类不同文体的具体学法。

4、创新性原则:坚持在研究中创新。在研究中要不断接受新信息,学习新理论,发现新方法,总结新经验,多出新经验,多出新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的重点

1、注重培养低段学生阅读兴趣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多读、多思、勤记、善用的阅读学习习惯的研究并作科学的指导。

2、学生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快速阅读能力,想象思维能力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研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手、脑合作,在理解中去达到阅读的目的——记忆和运用。

3、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内外阅读,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 从学生角度考虑:

(1)培养小学生主动开展阅读活动的兴趣。

(2)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自主阅读习惯。

(3)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自主阅读。

2. 从教师角度出发:

(1)初步建立系统的自主阅读教学模式。

(2)进行适合小学生阅读水平的阅读材料的编集。

(3)建构切合实际的小学生自主性阅读评价体系。

六、课题研究内容设计: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求知的愿望,是他们力求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意向活动。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于受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很容易使学生对阅读训练失去兴趣;从而失去动机。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试图通过下列策略,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练习动机:

1.加强情感投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融洽的师生感情作基础。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信任,关怀和鼓励。这样,不仅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而且教师的言行也将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生兴趣,从而产生学习欲望;反之,任何伤害学生感情的言行,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增长厌学情绪。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带领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选好阅读材料,引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在阅读训练中,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学生虽有所感动却有不甚明白的课外问题恰当地引入课堂。这样不仅能保证阅读教学组织地系统,严密,循序渐进和深入,而且阅读知识新颖,奇妙,从而使学生开一把锁,上一层楼,心驰神往地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尝到学习的乐趣。

3.利用学习成果,发展学习兴趣

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当学生在学习上有所收获或进步时,心情兴奋,轻松和愉快,同时能对学习产生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自主阅读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且要不断强化使他们的成功欲望越来越强烈,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4.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参与掌握知识的感情,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研究和训练中,我们将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阅读习惯的训练

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主性阅读习惯是小学阅读训练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阅读习惯

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知识。在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另外,要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2.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多的主观能动,使学生失去了很多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活动的参与率。因此教师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练习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3.大胆发言,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实际上,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再者,阅读本身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材料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在训练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4.课外阅读的习惯

课内的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阅读,而课外阅读的指导和训练更能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教师可布置一些对质和量要求有弹性的作业,注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保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留有不同要求的练习作业。这样,通过阅读作业,我们便可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

(三)良好意志的培养

所谓意志就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由于小学低段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尚浅,其理解能力又处于发展过程中,阅读材料时总会碰到看不动、理解不透的地方,这时就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和放弃的决定。所以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呢?

1.师生合作,明确目标

人的意志行动特点之一是意志行为,即人在行动之前就已经知道行动要达到什么目的和怎样达到这目的。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基础及能力制定自己的努力目标。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当然,这个目标要有一定的“度”,太高,学生经过努力达不到,容易受挫而丧失信心,太低,不须努力就可达到,进步不明显。适度的目标会让学生产生“跳一跳”的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前进的内在动力。只有让学生都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学生通过追求这种既包含成功希望,又有可能遭到失败的标准和要求,才能培养起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最终获得成功。

2.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意志行动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意志行动的独立性还未成熟,情感的体验因受认识水平的影响还不稳定,“受暗示性”还较强,所以,榜样的权威作用,有时要比规划、公约、批评效果好。因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通过学习他们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勇气,提高学生锻炼自己意志品质的主动性,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

3.集体活动法

在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中,集体的力量尤为重要。有关资料表明,小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的差异,客观上取决于集体的品质。先进的集体,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训练中,教师应结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意志力的培养。通过小组活动、结伴活动、个人竞赛等多种途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意志品质的目的。

七、课题研究过程设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活动教学理论,确定研究对象,制订此课题的实施方案。

措施:a. 组织研究教师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并掌握其基本特征。 b. 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

由课题组成员共同负责,按课题方案实施研究,最终形成较完善的系统的研究思路。

措施:a. 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实施方案及有关理论资料,并形成制度。 b. 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研讨活动和个案诊断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继续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研究相关理论和经验,探讨更多的小学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c. 课题组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课堂教学演示和说课分析,形成教学资料,并鼓励教师撰写教学体会和相应的论文,并积极投稿。

3.总结阶段

分析总结研究过程、整理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措施:a. 组织课题组的课堂教学活动,资料汇总活动。b. 写好研究报告。c. 请专家对研究进行鉴定。

(二) 研究方法

1.通过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2.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

3.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及时了解、观察群体或个体的行为表现及变化

4.每一环节实施后,进行阶段性分析,注重个案分析的积累。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立项,申报审批表。为全面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语文阅读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个性,我校以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引导培养为突破口,于20xx年7月申报了此课题。

2、第二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准备阶段。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制定研究计划等。本课题组既熟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又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实际,本课题组组织了讨论会、交流会、课例展示等方式,针对一线掌握的资料和及时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学习相关的理论,使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赞赏地结合,并研究制定了课题的实施计划。

3、第三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实施阶段:实验、探索

(1)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都根据实施方案,收集实践与研究中的有关资料,积累阅读教学案例中的闪光点,并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边行动,边研究,边创新。

(2)设计教研活动,结合语文教学学实际进行实践探索。课题组的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班级的学生情况的研究,平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做积累:好的词语、句子摘抄,根据学生摘抄内容进行批阅等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提升理论成果。

(3)以课堂为实验的基地,推广研究成果。把总结出的培养的验,可行的模式、思路、方法运用到实践中,来推广研究成果,验证理论成果和实践操作的合理性,再进行反思,再研究,再探讨,再升华,这样循环研究,将教学与科研就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也就提高了研究的效率,阅读的效率。

4、第四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总结阶段:完善 升华

(1)整理研究所积累的资料,对研究中的经验总结进行筛选,优化整合,写出实验报告。

(2)总结试验的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研究报告、教学案例、结题报告等。

(3)总结研究实验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后期工作作准备。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2

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新课程标准》指出: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 。那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3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3篇。如今,学生的知识构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建构获得的。而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课题研究的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在他主编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提到: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创设情境,给小学课堂带了积极的影响。情境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然而对情境的创设不乏有教师对它非理性的热捧。我们要正确认识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等带来的影响,合理创设有效的情境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面对丰富的新课程资源,更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探受刺激、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使教学活动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建构适当的问题情境,注重现有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效教育理论

有效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3篇工作报告

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开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实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分析、归纳、总结大量的案例,明确不同的教学情境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其有效标准也是不同的。找寻影响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因素,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促使教师能更理性地思考课堂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起到的积极推进作用,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3

一、课题名称:

初中语文字词学习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更加重视对语文字词的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获得较强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交际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转变: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以传授知识为重心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心。探索和提高学生学习字词实效性的现代学习策略,优化学习方法,优化学习手段,优化学习习惯,优化学习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建立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字词的评估标准,使评估从“重教”转向“重学”,力求实现评估手段的客观性、科学性、准确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七到九年级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初中生学习语文对字词的需求量大,学生平时阅读量小,知识面窄,课堂教学字词时间相对较少,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生对字词的学习和掌握,中考对字词的考察所占比重极小,教师在课堂中往往将字词教学一带而过,故出现学生积累的词汇量少,轻视对字词的学习掌握,对已掌握的字词记忆不牢固的现象。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四、课题研究主要目的

我们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字词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耐心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安排合理的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积累习惯,并在实际学习中有意识地巩固训练。教师还要随时抓住词语内在的有机联系,有效地进行教学。同时,字词教学不能脱离实用意义,教师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语言材料,让他们在语境中通过认知来接受词汇知识,给他们创造一定的语言环境,让他们把所学到的词汇运用到实际中去,如此反复实践,学生的词汇掌握、运用能力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随之而来的语言交际能力也必然得以增强。具体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检查学生学习语文词语的情况,以及运用所学词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从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培养能力提高全面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增强学生的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具有良好的群体合作精神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通过让学生参与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和课外活动,树立起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自信心。

五、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此次科研课题针对课题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研究字词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2. 研究字词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运用。

3. 研究字词学习的规律与基本策略。

在此基础上,自己利用平时加强学生的阅读,特别要保证学生一定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加强学生对字词的感性认识;还要勤于思考,勤于运用。

六、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一)实验假设

在语文字词学习过程中尽可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尽量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以期待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研究角度

1.激发兴趣,丰富学生对字词的多感官接触,提高课堂效率。

2.激活旧知,感知新词,促进知识的迁移。

3.结合具体词语,在语言情境中加深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4.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各种情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

(三)研究目的

1.不断积累,逐渐形成自己的词汇库。

2.能全面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运用。

3.能灵活应用掌握的字词、短语等进行语言交流。

(四)研究对象

我校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取理论研究、实验研究、网上查询、文献法、调查法、发现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总结等研究方法。比如:上网收集信息、图书馆查资料、找学生座谈、上观摩课、课题组成员进行教研讨论、经验总结、撰写论文等,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

七、实验步骤及任务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xx.6—20xx.9)

1、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实验教师参与课题培训。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xx.10—20xx.1)

1、各组员依照整体课题实施方案,制定自己的实施方案,并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开展研究。

2、课题组定期举行例会,对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研讨,及时总结经验。

3、定期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的评比活动。

4、及时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存档等工作。

第三阶段(20xx.2—20xx.8)总结、推广课题成果。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

由我承担课题的主要工作,包括人员的分工、落实,课题的具体操作、分析和总结;组内其他老师负责词汇研究的资料准备工作。

九、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由本人负责,成立课题组,健全研究机构,做到研究任务,时间,人员三落实;同时确立制度,制定课题管理程序,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以激励为杠杆,激活教师研究热情;经费保证: 设立课题研究专项经费,保证研究过程中相关书籍、必要设备的外出学习、开展活动等的经费来源;技术保证:聘请专家担任顾问,选派骨干外出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协调:做到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使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课题实施方案;

积累课题研究活动中的教学课例、教学设计、论文等成果,汇编成册;

承办一次区级以上的课题研究观摩活动,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4

课题名称:

名著阅读,点亮人生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在新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农村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1、理论意义和价值

①完善教育心理学中有关中学生名著阅读心理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构建;②强化和完善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的方法体系;③逐步建立起适合农村中学生特点的阅读指导教育纲要。

2、实践意义和价值

①提高农村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水准和效果,提高他们对各种读物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品位,进而促进其个体素质的优化。

②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阅读目的,培养阅读兴趣,养成习惯、掌握方法,实现阅读效果最优化。

③促进丰富多彩的农村中学生读书活动,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素质。

④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对农村中学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注和支持。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找到学生在课外名著阅读中存在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的原因所在。

2、在课外名著阅读指导中,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为学生推荐真正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阅读文本,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优化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注重课外名著阅读的有效性。使每一次,每一天的阅读都有真正的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家访、问卷调查、随机抽查、学生访谈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现状,研究分析当前农村初中生开展课外名著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包括:

(1)研究农村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现状及存在问题。

(2)研究新课改对农村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的要求,研究农村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现状与新课改要求之间的差距及补救措施。

2、深入研究课外名著阅读和课堂教学互动模式,实现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的迁移,探究课外名著阅读对学生成长过程各方面的积极影响,推动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健康开展,切实达到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生课文阅读的要求。

3、通过研究分析当前农村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研究制定出开展课外名著阅读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或相关建议。

包括:

(1)名著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养成研究。

(2)读写互动模式的创新性研究。

(3)课外名著阅读的时间、地点、方式对阅读质量的影响以及对阅读形式、过程的监控的研究。

(4)学校图书馆及班级、家庭图书对课外阅读的促进方面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我们的研究思路是课外名著阅读既要数量又要质量,不把课外名著阅读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高兴地读,愉快地摘抄,提高课外名著阅读的质量,加大课外名著阅读的数量。

方法:

1、调查法。广泛地开展家访及问卷调查,对本地区农村中学生的名著阅读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调查,准确了解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现状。

2、个案研究法。

3、对比分析法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设计手抄报。让学生在阅读名著课外书的时候,将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摘抄下来,并进行装饰,设计成一张整洁、美观、有创意的手抄报,展览给同学们看。

(2)写读书笔记。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精彩的字、词、句、段、篇以“采蜜集”、阅读赏析、书签、读书卡片等多种形式记录下来,以丰富写作素材。

(3)开展读书交流会。利用每周晨会主题,开展读书交流会,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每班抽出一两个学生到台前,交流读完推荐书目后的感受,讲讲近期所看的书,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等。

(4)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写读书心得,多记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小知识,并利用假期把自己的文章整理成册,同时学校将为学生提供多种展示及交流的平台,如文集汇编、征文比赛等。

此外,各年级组还结合阅读指导课组织学生开展名著故事大比拼、评选阅读之星、名著演讲等活动,促进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

五、课题研究步骤。

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1、课题申报。

2、确定课题组成员。

3、明确具体的人员分工。

(二)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4月)

解读课标,确定专题研究方案,开展课题行动研究,构建读书型校园。

1、组织研究人员进行有关培训和课题理论学习。

2、进行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

3、探索尝试有效的课外阅读方式方法。

4、反思、完善课外阅读方法。

5、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三)结题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完成课题研究工作,进行结题,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课题实验的效果,申请验收,为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推广积累经验。

完成课题的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与分工;研究安排与预期成果;主要参考文献;实验设施与经费保障等。

研究安排与预期成果

20xx年4月—20xx年5月

调查分析

农村中学生名著阅读现状调查报告

负责人:高书芬

20xx年9月—20xx年10月

心得汇编

开展课外名著阅读活动的理论学习

负责人:张永丰

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采蜜集手抄报

名著阅读活动内容汇编

负责人:任治国

20xx年2月——20xx年4月

反思、总结

中期实验报告

负责人:程海青

20xx年4月——20xx年6月

活动展示

学生名著读书活动展示

负责人:郭俊霞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2、张伟德著,《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北京市龙门书局出版社,20xx年2月第2版)

3、韩雪屏著,《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xx年10月第1版)

4、方智范、巢宗祺、郑桂东、程翔等,《名著阅读指导讲座》。(教育部20xx年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

5、斯迪芬〃德〃克拉森著,《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长城出版社,20xx年6月第1版)

6、方智范著,《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广东教育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7、叶圣陶著,《教育与人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7月第1版)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5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开题时间:20xx年11月26日 地点:会宁中学科研处 评议专家:张爱梅,邢台县规划办主席,中学高级教师。 刘诗信,邢台县会宁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毕立敏,邢台县会宁中学科研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参与人员:王贵平、王振全、张华。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一)课题题目: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研究

(二)课题内容

1、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分析研究各类文体文章的赏评教学具体内容和学生阅读、评价操作方法,指导学生分类开展赏评学习;关注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培养,指导学生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总结、积累。指导学生积累各种各样文体阅读的具体方法,总结有利于教学的基本模式。完善教学组织形式和评价方法的改进,促进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高效学习。

2、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在赏评中积累语言,并在不断阅读中提炼观点,围绕观点表达独具个性的阅读见解;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融生活于鉴赏、评析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写作能力及其他语文能力;

3、解决赏评教学中的评价和考评办法,采取有效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有针对性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把学生真正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救出来。

4、总结一种教学模式:自学预设--问题创新(提出预习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小组交流解决突出问题)--阅读赏评(口头表达评析--书面赏析表达)--展示评价。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核心内容,力争让学生在自学预设中掌握知识,在问题创新和阅读赏评中提高能力,在展示评价中找到自信。促进学生在每个环节的学习中都有收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之处,以学促学。

(三)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运用诗意课堂教学的教育理论来解释和解决教材教法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积累从实践中探索出的具体材料经验。重视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重视教学反思,重视学习过程的和谐。

2、案例分析法 以全国知名语文教师诗意课堂的个别案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揭示研究对象形成、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个案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主研教师所任教的实验班和对比班的课堂教学案例,探索诗意课堂的教学规律。

3、经验总结法 教师即研究者,是反思的实践者。要求实验教师积累课堂教学案例及时进行分析反思,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促进教师提高研究能力,打造生动的诗意语文课堂,使得教师的教学智慧螺旋式上升。

(四)课题组织 课题主持人:王贵平课题研究成员:王振全、张华。

(五)课题分工 王贵平,负责课题全面工作,撰写阶段性总结,撰写结题报告。 王振全,负责课题统筹规划,理论构建。 张 华,负责开题报告和课堂实录。

(六)研究进度 实验时间为1年(20xx年11月--20xx年11月)

第一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内容:

学习教育理论,选定申报,制定实验方案和实施计划。

调查分析目前学校各年级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确定课题组人员分工,进行培训。

第二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10月)课题研究实验阶段

1、讨论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2、以学习、讨论、课例研究、反思、小结、论文为主要形式,开展课题的实施和研究。

3、以学期为单位,制定研究计划,开展实验,材料整理、小结。

4、及时反思调整,再研究。

第三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1月)课题研究提高总结阶段

1、根据第二阶段研究过程,整理材料并汇编。

2、总结研究成果,得出研究结论。

3、完成实验结题报告。

4、经验推广。

(七)经费分配 科研经费有自筹经费和学校提供资助的方式。请专家指导和参加课题研讨会的费用实报实销。

(八)预期成果

1 20xx.11- 20xx.5 高中语文诗意课堂的构建 论文 王贵平

2 20xx.5-8 作文教学的自主评改 论文 王振全

3 20xx.8- 20xx.5 自主课堂教学设计 课件 王贵平

4 20xx.8- 20xx.9 语文自主课堂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 张 华

5 20xx.8- 20xx.9 语文自主课堂实录 录像课 王贵平

最终研究成果

1 20xx.8 《自主学习,让语文课堂如此美丽》 论文 王贵平

2 20xx.9 《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研究》 研究报告 张 华

三、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建议)

专家一致认为,课题提出的“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研究”的主旨针对语文教学的特点,立意很好。具有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法多元。而且课题有扎实的实践基础,作了不少先期调研,对课题研究有了充分认识,方向明确,步骤清晰,针对性强。

专家也对课题提了不少建设性的建议。

1、“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研究”应该加强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

2、理论意义方面,申请书没有明确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的终极目的,即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研究内容要具体,如在主课题下分设若干子课题。

4、把科研成果的推广做为课题研究的组成部分。

四、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请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可加页)

总结的“教学模式”是一般阅读课的教学模式,不一定适合所有课型,应当结合具体情况适当变通,在开题报告要明确指出。

下载小学生“快乐读写,享受语文”研究开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生“快乐读写,享受语文”研究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 课题名称:中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是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对学......

    小学生诚信教育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诚信教育实践研究》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 “诚信”是道德之基石,是立人之根本,是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诚信是人类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德,世界各国均重视国......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2011年6月20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总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

    研究开题报告

    研究开题报告 研究开题报告1 一、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何谓有价值、有创见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农村语文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他们对农村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特色、今后改革方向等作了卓有成效......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曾有人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