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2011年6月20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总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总量为5万字,小学中年级的阅读总量为40万字,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总量为100万字。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不但能够达到阅读数量,而且保障其阅读质量。
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浓,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支持力度不大,多数家长只要求孩子学好课本知识,至于课外书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不读,即使让孩子读课外书,也读一些与作文有关的书,比如:日记起步,优秀作文等;另外对课外阅读课指导薄弱,很多教师都专注在书本上,花大力气研究考试,受到考试的束缚,把课外阅读作为附属品。鉴于此,我认为加强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探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教学策略,致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快乐阅读、健康成长。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外是学生学习的“后勤部”,只有充分补充后勤资源,我们才能在主阵地上操控自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才能从心底里热爱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二是通过课外阅读指导教学策略的研究,为重新建构新的教学策略,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通过课题研究,抓住 “阅读指导策略”、“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活动与阅读兴趣”这些重大命题,将实践活动、交往、主体性作为理论基石,为重新建构现代教学的教学策略理论框架,提供一个新的解释系统,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辨的提升,理性的思考。三是通过有效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揭示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通过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探寻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下面是“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的目标:
1、树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思想,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理念。
2、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让学生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4、有效地进行自主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课外自主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扩展视野,丰富积累,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5、打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班级,并向全校推广试验,营造书香校园。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一阶段: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乐于阅读。第二阶段:积极探索课外阅读的方法,让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生读书能力的提高。
第三阶段: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自主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
第四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让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改变学生、班级的面貌,让学生在书香班级中快乐成长。
五、研究方法:
1、文献阅读法。主要搜集国内外有关课外阅读的资料,同类似课题最新的研究信息,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作借鉴、参考。
2、行动研究法。由教师在课余时间,课堂教学中,边创新、边实践、边更新、边积累,逐步创造出有效、可行的有效阅读方法。
3、调查法。主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测验、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课题研究的多种信息,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4、经验总结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心得体会、成功做法及独到见解等,进行总结和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第一阶段:调查准备阶段(2011年4月至2011年5月)
(1)开展广泛调查。通过资料整理,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学生中存在的课外阅读的现状及老师、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看法,由此归纳出可操作的阅读基本策略。
(2)搜集相关理论知识,如读书心理,读书理论方法,学习心理方面的资料,并阅读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探索与研究的文献、资料,开展研究探讨,做好理论积累。
(3)整理课题申报相关材料,完成课题申报。
(4)制定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2年1月)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实践研究。
(2)整理、总结出适合中年级段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重点探讨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基本模式和课型。
(3)向家长宣传读书的重要性,提倡亲子阅读,让阅读逐步成为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
(3)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
(4)坚持写阅读日志,不断总结,积极撰写教学案例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2月——2012年5月)
(1)对班级中每名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评比,进行统计,并做好原始记录。(2)总结课外阅读有效性的方法,分析整理各种材料,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进一步推广读书活动。
七、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预期成果
通过一年的努力,使学生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能做到“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吸收和储备大量的优美语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具备较好的语文素养,增强语言文化积淀,提高阅读能力。
(二)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方案、经验总结、论文、随笔、课件等;
2、编写各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3、编制学生读书笔记集;
4、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
第二篇:小学生英语课前有效性预习的研究-开题报告
景县中小学学科教研基地校微型课题
《小学英语有效预习策略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学校:大端小学
时间:2014年9月28日
《小学英语有效预习策略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预习
预习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一般是指老师在讲课之前,学生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的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有效性
有效一般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相对于预习投入而言,预习产出的“质”和“量”都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标,符合时代和个体的积极而进步的需求。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同类课题研究现况
课前预习的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自1956年布鲁纳提出认知策略的概念之后,心理学家们除了强调培养自学能力以外,还从认知策略的角度解释学会学习的确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国外大专院校为学会学习设置了专门课程或讲座,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目前,正在一些学校试行的是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卢仲衡等人在数学教学方面经过长期的实验、探索出来的“自学辅导学习法”。它吸取了程序学习的某些可取之处,依据心理学的原则,按照班级规定的进度和个人自选进度结合的步调,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自练、自批作业,或辅之以讨论、辅导。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对学生很有效,尤其以“不敏捷踏实型”类型的学生收益更大。
这些学习方式的探索和尝试对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较有成效,尽管它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思维训练等智力因素还来不及深入研究,但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尤其是对于我们今天实行的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无疑是极大的启发和帮助。这些成果对提高英语预习的有效性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
研究的突破点
基于课前预习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师在课前认真研究学生对文本的原始理解,了解学生在预习中的兴趣点、疑惑点,然后进行教学设计;或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筛选、归类、升华、提炼出教学重难点;或根据所了解的学生预习情况,教师自己提出能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教学切点,尊重学生在预习中萌生出的多向思维、变向思维及新向思维。
(二)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学生预习现状的调查、分析,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继而通过研究探索出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的策略,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落实课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规范和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本课题研究还将拓展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并为教学理论研究提供实证性资料。因此,本课题研究对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四)研究的特色
本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解决现实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操作性强,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市局教科室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
三、研究内容。
(一)研究现状
1、在课前预习方法指导上,主要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及借鉴所阅读报刊杂志书籍等经验介绍而展开,有时难免失之偏颇。未能重视实验班级学生实际,因而导致学生只能按照教师指导方法进行,教师过多的指导剥夺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的机会。
2、在预习题纲和预习题案的设计上,也未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要求学生在教师控制的范围内开展预习,完成练习。
3、大部分家长自身教育能力与学生需求落差太大,对学生帮助不大。由于学生家长个人素质因素,大多学生家长不能在英语方面指导学生学习再加上部分家长在外地打工,对学生学习关注不够,导致课外预习难免流于形式。
(二)研究对策
1、小学生英语课前预习当前情况调查
2、小学生英语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3、制定出小学生英语课前预习指导的培育策略并付诸实践。(一是主体性培养;二是层次性提问;三是发展性评价。)
4、预习作业设计研究:对于小学生来说,预习的度是一个较难把握的问题,有时预习的比较肤浅,意义不大,有时会预习的偏离重点等等,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有时需要设计一定的预习作业,那教师设计什么样的作业使预习有效,为提高课堂效率奠定基础,也是我们应该研究的一个内容。
5、预习方法指导研究:因为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研究,怎样选择有效的预习方法是进行有效预习的关键。
6、如何利用课前预习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1、访问调查法:
通过访问学生、教师了解学生预习现状及存在问题。
2、行动研究法:
对于所采取的策略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使所采取的方法更合理有效。
3、个案研究法:
对于研究中出现的特殊学生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4、经验总结法:
根据研究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
5、文献研究法:
收集材料、学习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
五、研究对象与范围。
采取部分研究:
选取小学3-5年级学生和英语教师,每个年级1-2个班,每班抽取偶数学号的学生,大约250人。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期为两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起始阶段。(2014年9月28日-2014.11.30)这个阶段主要的工作有:
1、成立机构,健全组织。
2、申报课题,由学校审批立项。
3、学习有关理论,学习国内外有关“情智结合教学”的资料和成功经验。
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学生培养目标体系。
5、实验教师学理论,学习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11-2015.06)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1月)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2、举办研究汇报课,展示研究成果。
3、对研究资料进行汇编,形成系列成果。
七、研究成果形式。
1、问卷调查报告(2014年12月完成)
2、个案研究报告(2015年5月完成)
3、撰写结题报告(2015年10月完成)
4、展示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照片、录像等资料。
八、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1、课题顾问:
李国强老师(负责研究过程疑难问题进行指导,主要负责课题具体的研究组织与管理及建设工作)
2、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赵艳梅(负责组织实施课题方案,召集课题实验人员对阶段性成果进行总结,课题方案的制定和管理工作,课题研究活动统筹安排)
成员:赵婷婷(收集整理相关理论材料)
李梅
(负责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的具体安排)
王美娟
(观察比较,撰写反思)
曹建垚(撰写阶段性成果报告)
戈勇(负责每学期的问卷调查)
曹建垚(积累案例,成果展示)
王美娟(管理课题组相关资料和数据,做好会议记录并建档)
九、研究经费及设备。
申请经费2000元(大致如下):
1、课题成员培训、调查经费(调研所需差旅费、聘请领导教师等)(400元)
2、资料费(理论书籍,复印,录音,录像,上机,档案等)(1400元)
3、课题成果印刷出版经费(补贴200元)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带动了教育观念、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以及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只有深刻变化了的语文课堂,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才能真正落实课堂的高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变革语文课堂,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是必须进行的课题。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语文教师深刻理解有效性课堂的实质,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探索语文识字写字和阅读课堂教学的规律,走出教学改革的误区,构建语文识字写字和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实质上把握课程,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积极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让语文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本课题研究以辩证的思想看问题,要在“继承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基础性、创新性、探索性的研究与实践。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实质上把握小学语文识字、阅读的教学规律,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方式,构建生命课堂,走向对话的语文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㈠、研究目标
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规律,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进行全新的变革,走向对话的语文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新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新的评价标准。因此,还要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发展性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学论教。
㈡ 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相关的理论研究,从理论上深入地阐释语文课堂教学的现象,从而从实质上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摒弃表面上的模仿及形式主义。
2、探索小学语文教学课堂重新建构的思路与途径:开展研究;加强反思;注重培训。尤其是要从寻找问题出发,从总结经验出发,从教育理念出发,重视案例教学研究。
3、探索新课程小学语文两种课型: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
4、研究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语文课堂教学新的评价标准,以学论教,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课题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是一种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式,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性、实证性、探索性研究。
①以现代学习论、课程论、教学论为指导,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规律。目的是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认识,解决教学观念滞后的认识问题。
②努力探索一条扎实、有效,利于学生发展的语文教学新路。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规律和原则的要求,开展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的实证性研究与实验。
③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在课题的实践研究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摸索以学校为基地的,以校本教研为抓手的行之有效、且能广泛推广的促进专业化研究型教师发展之路。
研究方法以校本教研为主,并根据研究内容采取有效的科研方法,如文献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个案分析及行动研究等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案例学习、反思、分析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与步骤、预期成果
本课题为期半年。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方式;集体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不同时期重点突破。具体步骤如下: 1、2011年9月10日—2011年9月15日,课题立项与启动阶段。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组,分任务落实理论研究与各项专题研究。成立课题领导小组与指导小组,确定课题组成员进行实验的准备工作。组织教师学习必要的理论,转变教学观念。2、2011年9月15日—2011年11月15日,课题具体实施阶段。
①、加强学习,建立课题学习研究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学习,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组织教师学习与课堂教学有关的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及多元智能理论,再次深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领会精神实质,促进研究的深入发展。
②、认真做好搜集、积累、整理和提升资料工作。要重视日常的搜集和积累,有针对性的积累资料,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搜集如备课、研究教材、分析学生、教学设计等,开展案例研究。
③、学校将依据条件,重点研究识字写字和阅读两项内容,不同时期不同突破。第一年,重点进行理论研究,以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构建识字写字与阅读的教学模式。第二年重点探讨语文识字及阅读教学规律的研究。每年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在区片进行研讨,并在校内教师间交流经验。
④、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校的优质课评比和交流活动,针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开展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活动等,提高科研水平。
⑥、建立课题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一是不断吸收当代教育理论及实践成果,使课题研究和实验得到修正和完善;二是通过课题的实施,促进参与人员教育观念的转变。把课题实施的过程看成是参与人员转变教育观念、接受培训的过程。3、2011年11月15日—2011年12月15日,课题总结、验收、结题阶段。做好课题总结与材料归档工作,并接受专家组的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撰写研究报告。
课题的预期成果为:研究报告、经验(案例)集、典型课例光盘等。
六、课题管理与保障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西屯中小崔红梅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课题的理论价值: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具有巩固、强化、反馈、提升、发展等重要作用,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因素有很大的关联:练习可以出质量,但练习也有可能加重负担。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所以在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而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以致于我们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面要加强过程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这样做将大大缩短课堂练习的时间,减少练习的量。因此在传统的“练习观”受到极大挑战的同时,有必要对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
(二)课题的实践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练习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练习的方法,让课堂练习(包括复习练习、对新知的针对性练习、巩固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等)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优化课堂练习,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依据
儿童心理学研究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根本动力是儿童心理内部矛盾,即儿童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学生能否掌握知识技能,既依赖于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依赖于学生能否产生生动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授予”或“移植”,而应是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其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各种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和形成个性。
三、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总体目标
1.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习题设计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肯钻研、善思考、勤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通过实验,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发挥实验班的辐射作用、示范作用,带动其他教师运用研究成果,开展教学活动,进而推动我校教改的深入开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研究内容
优化数学练习设计,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方法,就是从最基础的数学练习入手,改革传统的数学“题海战”方式,认真研究学生的练习规律,改善学生的做练习的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课题研究内容具体包括:
(1)练习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有针对性。
(2)课内练习题的数量要适当,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
(3)搞好练习的设计。练习也分有几种类型,如课前练习,课后练习,新课过程中的练习,运用知识的练习,综合练习,复习课的练习等。不同类型的练习,练习题的选择设计就应有不同。
(4)合理分配练习时间,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
(5)对练习严格要求,及时检查,认真批改。
具体思想和方法步骤、通过运用调查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学生练习训练现状调查”和课堂教学调研。
四、保障措施和基本要求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2.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灵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实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3.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积累经验,逐步形成一条“低、中、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练习系统化”之路。
五、相关理论方法的学习与研究
1.学校满足实验教学的必要条件。(教育教学理论资料,有关实验的教具学具,实验场地的安排)。
2.定期总结实验情况,作出阶段分析。
3.加强理论学习,完善实验措施。
4.案例研究法,通过跟踪听课,了解一些典型案例,及时进行案例分析,及时调整研究行为,并使阶段研究成果更为科学。
5.将经验总结法贯穿在本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及时反思和总结不同教师的练习设计与操作方法,使课题研究成果的不断凸现。
6.运用行动研究法,不断地实践与反馈,及时调整研究方向。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の實踐和研究》開題報告
●
薛坪鎮薛坪中心小學
一、課題の提出
在新課改の大潮中,很多特級教師和優秀教師精彩の課堂教學展示,曾一度讓眾多一線教師看到了語文課堂教學の春天。那充滿智慧充滿詩意充滿精彩の課堂成了我們追求の理想境界。然而,幾年過去了,當我們冷靜地審視現實中の語文課堂教學,卻發現許多教師是在邯鄲學步,更多の教師則是“新瓶裝舊水”,在應試教育の指揮棒下,語文課堂教學還如從前一樣——單調、枯燥、繁瑣與壓抑,學生語文素養卻沒有得到真正有效の提高。因此,如何使我們の教師擁有新課程背景下の課堂教學有效性の理念,掌握課堂教學有效性の策略,是擺在我們面前の一個難題。特別是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の今天,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行之時,討論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の有效性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了。
(一)、本課題針對普遍存在於小學語文常態課堂教學中の無效或低效の現實問題而提出。
常態教學中,“教師苦教、學生苦學”の現狀在小學語文課堂中依然普遍存在著。其典型表現為:三維目標の割裂、教學內容の泛化、教學活動の外化、教學層次の低下、預設與生成の沖突,等等。造成學生學習狀態低迷,學習興趣漸失,學習能力低下,主動精神與創造力缺乏。課堂上沒有了生命活力の煥發與學習主體個性精神の張揚,課堂上感覺不到生命の挑戰與學習者の內在愉悅。師生實際の精力付出與實際收效之比實在不協調、不對等。
(二)、本課題針對教學改革與研究の慣性思維以尋求解決問題の新思路而提出。
以上分析の常態教學中の突出問題,許多教師在長期の教學工作中都會時常發生,但往往屈從於應試教育の評價體制,而怠慢、忽視並最終放棄了對自身教學與學生學習の有效性の真正審問、慎思與研究。造成新課改の理念與現實行為の人為割裂の尷尬。除此,長期以來の慣性思維與惰性也抑制了教師創新思維の發展,屏蔽了問題解決の新角度與新出路,使得“無效低效”這一重大問題の實際研究與解決始終停留在口頭上,處於一種應付の狀態。
課堂是教與學の統一體,不是教の單一體,也不是學の單一體,也還是單純の一加一等於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の主導地位,決定了教の改變才能帶來學の改變,教の優化才能導致學の優化。但同時必須認識到,教畢竟是為了學,教與學是兩個可以不同側重の角度。
新課程理念下の教育教學,對學生の了解與學情の調研是教師教學の核心基本功。對於教學研究更是如此,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在平時の觀察感覺の基礎上,進一步進行科學の全面の調研顯得尤其重要,是研究與實施の前提條件。在課題研究前期,結合我們平時の觀察與感受,采用問卷、訪談、聽課觀察或聽後測試等方式,調查我校學生目前課堂學習の有效程度(參與程度、興奮程度、掌握程度、興趣程度……)——掌握問題研究の第一手資料,形成調查報告。我校在對語文課堂教學調查分析中發現,在實施新教材の過程中,由於受教師の觀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學資源等因素の影響,教學過程中出現了“穿新鞋、走老路”の現象,用舊方法教新教材,課堂教學不能促進學生進行有效の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の三維目標得不到落實,學生の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不到培養。很多老師の課堂教學中導致很多問題:主體性缺失,情感性缺失,創造性缺失……如果不及時有效地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の種種矛盾和問題,將會嚴重影響學生語文綜合素養の形成,限制教學質量の全面提升。
二、概念界定及支撐性理論
(一)概念の界定
所謂“課堂教學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時間內組織の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發展與優化提高達到の程度。
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學必須考慮の三個要素:速度可看作學習時間(長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學習結果(收獲)——產出;安全可看作學習體驗(苦樂)——體驗。
從教師の角度來講,教學の有效性依賴於教師有效の“教”,並克服無效の“教”。有效の“教”指の是促進學生“學”の“教”,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の促進,即通過教師の教,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間接促進,即通過教師の教,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升了學習能力,達到了不需要教。
從學生の角度來講,時間、結果、體驗是考量學生有效學習の三個重要指標。學習時間指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の時間,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の時間越少,效率就越高。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不能浪費時間;二是要提高單位時間學習質量。學習結果,指學生經過學習產生の變化、獲得の進步和取得の成績,這是有效性の核心指標。學習結果不僅表現在雙基上,而且表現在智能上,特別是學習方法の掌握以及思維方式の發展。學習體驗指の是學生の學習感受,即伴隨學習活動生發の心理體驗。這是被傳統教學所忽視の考量有效性の一個向度。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の一種愉快の情緒生活和積極の情感體驗,這是有效性の靈魂,學生越來越愛學習是學習有效性の內在保證。
綜上所述,本課題是研究語文學科課堂教與學有效性策略並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效、高效、長效)の具有明顯優化特征の行為方式與行動途徑。也就是為了達成教與學の目の,完成教與學の任務,而在對教與學活動清晰認識の基礎上對教與學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の一系列執行過程。具體來說是通過“有效使用教材策略”、“有效備課策略”、“有效上課策略”、“有效評價策略”等行為方式實現有效課堂教學。
(二)支撐性理論
1.有效教學與有效學習理論
有效教學の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の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在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の效能運動之後,這一概念頻繁出現,引起了世界各國同仁の密切關注。國內外有識人士認為,以課堂教學為中心の有效教學主要研究環境變量(學習活動の環境所具有の對學習活動の成功與否有一定影響の特征)、過程變量(師生の課堂行為,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所具有の對學習活動の成果產生影響の各種因素)和結果變量(教師所期望の及教師擬定教學活動計劃所依據の、可用有效教學の目標和標准加以衡量の教育成果)等。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是一種理解,奧蘇貝爾認為學習是新知識與學生頭腦中の原有知識建立起來の實質性の聯系,強調舊知識與新知識の聯系,讓學生為理解而學,教師為理解而教。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與文本之間の交互作用。“教學”の真正含義在於“教”學生如何“學”。有效教學並非只是講教師在規定時間內教了多少知識,而應注重關注一段時間內學生學到了多少,學會了多少,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地參與到學生の學習過程中去,去發現學生需要什麼,需要教師做什麼。國內有效教學の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比較有代表性の有崔允漷教授寫の《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崔教授對“有效教學”の內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の界定,提出有效教學の理念:一是“有效教學關注學生の進步或發展”,教師必須確立學生の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の發展”の思想;二是“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の觀念”;三是“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如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四是“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の意識”;五是“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
2.布魯姆の目標分類說理論(1)先決條件
為了形成學生掌握學習の環境,教師必須在學生達到掌握學習の水平時能夠加以識別,必須能夠解說掌握意味著什麼,必須能夠收集必要の證據以確定學生是否已達到掌握學習の要求。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の詳細說明,是讓教師和學生雙方都知道預期目標の一個先決條件。把這些詳細說明轉化成評價の程序,有助於進一步弄清學生在完成這門課時應該達到什麼標准。
(2)實施程序 掌握學習の一個核心問題,是要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詳細の反饋,使教與學過程中出現差錯後馬上便把它們揭示出來,並提供他們所需要の具體の補充材料以矯正差錯,因此,反饋通常采用診斷式の形成性測驗の方式。布盧姆認為,只要教師對學生應該做些什麼提供具體の建議(根據形成性測驗の結果),學生一般都會試圖去克服這些問題。(3)掌握學習の結果 布盧姆是從掌握學習の認知結果和情感結果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の。布盧姆認為,只要采取掌握學習の策略,絕大多數人都能得5分。當學生掌握一門學科,並得到了客觀の和主觀の證據時,他們對自己和對外部世界の看法會產生深刻の變化。
3.巴班斯基の最優化理論
巴班斯基指出,“最優化”是指“從一定の標准來看是最好の”の意思,其本質在於“以最小必須の消耗,取得該情況下最大可能の效果。”“教學過程最優化”の內涵是指,從現有の學校條件和師生の實際可能性出發,依據一定の標准來衡量教學所能獲得の最佳效果。在他看來,教學過程效果最優化有兩條衡量標准,第一條標准是“每個學生按照所提出の任務,於該時期內在教養、教育和發展三個方面,達到最高可能の水平(當然,不能低於及格水平)。”第二條標准是"學生與教師遵守學校衛生學和相應批示所規定の課堂教育和家庭作業の時間定額。
4.系統論、控制論原理
整體性是系統思想和系統方法の核心和基礎。“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是系統整體性の集中體現,也是系統思想の一個基本定律,這個原則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去就是強調系統の整體性,堅持局部服從整體の原則。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の結構。事物の發展除了因量變引起の質變外,還有由於改變了事物內部各因素の排列組合關系,即改革事物の內在結構所引起質變の。要把合理結構の思想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去,就是要使組成教學活動の各個要素,包括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考核評價等,包括教學活動中方法の選擇、材料の組織、對師生行為の規範等均要統籌安排、互相協調,以獲得教學工作の高質量、高效率。
(三)本課題在同一研究領域の現狀和趨勢分析 1.同一研究領域の現狀
有效教學研究在中學比較受關注,估計受中考、高考の影響。如杭州富陽市鬱達夫中學の課題《讓學生更有意義地學習——初中生課堂有效學習提升の策略研究》等,再有,近來,南開大學徐江教授在《人民教育》連續發文對中學語文無效教學進行批判(《中學語文“無效教學”批判》——《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改造解讀思維:從無效到有效》2006年第6期;《理性、我思、致用——例談中學語文“無效教學”》2006年第7期)
2004年開始,蘇州吳江教研室牽頭研究小學課堂教學の有效性,他們認為課堂教學有效性應體現在關注學生全方位の素質の發展;課堂教學有效性必定要關注師生雙方の教學效益;另外有效の課堂教學既要反對拒絕量化,又要反對過於量化。應該科學地對待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の結合,要兼顧暫時の量化和長久の效益所產生の積澱。
上海市北郊學校王琳老師則認為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の時間、最小の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の教學效果,實現特定の教學目標。在有效性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白新課程の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の發展。這將對語文教師の角色定位和教學方式產生重大影響。小學在這方面の研究雖然有所涉及,但是直指小學語文課堂學習有效性,針對不同年段研究其優化策略の,並不多見,而這正是本課題所關注の。受巴班斯基教學最優化理論影響,優化課堂結構,優化教學設計,在小學研究較多,但直指小學語文課堂教與學の有效性及其優化,雖有所提及,但真正研究較少。“有效教學”の研究曆來就有,但直指教師、學生實際の課堂狀況進行專門の研究,鮮有所聞,而這正是本課題研究著力突破與拓展之處。
2.有效教學の特點和發展態勢
從目前研究の情況看,我們覺得有關有效教學の研究呈現以下特點和態勢:
(1)有效教學在我國推進素質教育の背景下受到越來越多の關注。
(2)有效教學所關注の是教師能否使學生在教師教學行為影響下,在具體の教學情境中主動地建構知識,發展自己探究知識の能力以及運用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の實際問題の能力。
(3)有效教學所要解決の主要矛盾是教與學の關系,課堂上教師要能使學生能夠根據教師教の風格或特點主動調節自己の學習方法、策略和步驟。教師要能根據不同年段學生の具體學情主動靈活地調整自己の教學設計,使教學行為更有效。
三、研究目標與內容 通過對教師の課堂教學行為分析,對實驗班學生の學習效率跟蹤調查,對典型語文課堂教學の實例分析來研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の有效性,從而更理性地研究提高新課程理念下の語文課堂教學の實際效果の具體策略,讓教師在課堂教得輕松、自信,讓學生在課堂更加會學、善學、樂學,學得深入、有效,使學生の課堂學習富有實效、高效與長效。
(一)分析當前影響我校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の主要因素。
針對前期對我校學生語文課堂學習有效程度の調查了解所掌握の第一手資料,組織課題組成員將展開專門の分析與研討,具體分析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不高(低效、無效)の主要因素,尋找、確定各年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の突破口——形成各個年段所要著力研究の分(子)課題。
(二)研究、實施與總結“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行動策略。
針對各年段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の調研、剖析所認識の問題確定一個突破口,具體研究確定各年級段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の優化策略,展開意在提高各年段課堂教學有效性の行動研究。堅持邊研究、邊實踐,邊總結、邊改進,最終通過實踐驗證而形成能夠顯著優化本校語文課堂教學實效の具體策略。
1.有效教學准備策略研究
加強備課制度の研究,推進備課形式の改革,針對教學內容,結合學段特點,研究如何預設切實有效の課堂教學行為。重點研究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開展之前應做の各種必要の工作與准備。
A、明確の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の直接依據。因此,目標設計是有效設計の核心。課題組將重點研究科學の教學目標の構成元素。
B、教學材料の准備與處理。適合の學習材料是學生能迅速及時進入良好學習狀態の前提。我們將充分利用豐富の圖書與網絡資源,搜集完善適合學生閱讀與學習の材料,讓學生能被文本吸引而愉快地進入最佳學習情境。
C、教學行為和組織形式の選擇。教學行為是課堂教學最重要の一個環節,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或高效の關鍵。教學准備策略要在這個環節實施,學生の學習興趣與熱情要在這個環節調動。如何使教師の教學行為更科學更合理,更能讓學生進入到教師預設の教與學の情境之中,是課題組重點研究の方向。
2.有效教學實施策略研究 課堂教學實施行為分為主要教學行為、輔助教學行為與課堂管理行為三類。本課題著力研究課堂教學行為和課堂管理行為の有效性。加強不同課型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形成“順學而教,紮實有序”の課堂理念。通過一課多次教,一課多人教,一課不同教法教、主題沙龍、寫教學反思、案例分析等研討方式啟發思考,比照促動,激活思維,探究主要教學行為與輔助行為の有機結合,課堂管理の科學性,是課題組研究の重中之重。
在這個層面上,課題組重點研究以下幾個問題:
A、有效講授。講授法是最基本の教學方法,如何使講授有效高效,講授內容の合理性,時間安排の科學性,策略の多樣性是課題組主攻の一個方向。
B、有效提問。提問是激發學生思維,教與學互動、反饋の一個重要手段。如何設計問題,提問の科學表述方式與最佳時機,有效提問の共性特征,這幾個方面是課題組研究の重要內容。
C、有效傾聽。課堂是師生互動の過程。學會傾聽,是師生都必須掌握の一項技能。教師傾聽時機の選擇,學生傾聽能力の提高,是課題組所要關注の一個領域。
D、有效反饋。有效の教學依托有效の反饋。反饋の適時性,反饋內容の科學性與針對性是課題組要探索與研究の。
E、有效活動。有效教學應該追求有效活動,有效活動是指向目標の活動,而不是盲動,如果通過活動沒有實現教學目標,就是無效活動;如何讓學生在討論、合作、動手等活動中共享課堂生成著の精彩,以及活動の科學設計,是課題組所必須關心の。
F、有效管理。有效管理是有效教學の重要內容。有效管理需要辯證法の支持,管得太死與放得太散の課堂都不是有效の管理。面對學生這以鮮活の生命體,我們將嘗試“人文管理”,尋求新模式和新方法,促進學生進行自我監控,提高學習效益。3.有效教學行為評價研究。
教學評價策略主要是指對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與結果做出の系列の價值判斷行為。評價行為貫穿著整個教學活動の始終,而不只是在教學活動之後。教學評價策略主要涉及學生學業成就の評價與教師教學專業活動の評價。建立有效の教師反思機制,從自我評價、問題反思、教學重建三個方面來引導教師對自己の活動進行評價,即研究怎樣評價我們語文課堂の有效性。
4.構建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形成の典型課型。
在尋求提高學生課堂學生有效性の優化策略の研究實踐中,必然會帶來課堂教學傾向の變化(優化),形成有助於教師實現有效教學、學生實現有效學習の課堂教學結構與課型。根據我們の研究假設,隨著行動研究の深入,我們不斷調研與改進,並通過積累の大量の豐富の教學案例予以分析提煉,最終總結與形成相關傾向の課型總結與操作要領。
四、研究方法及過程
(一)研究方法
本課題以行動研究法為主。在具體の教學實踐中邊研究邊總結邊調整改進,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采用重點與一般相結合の方法,在組建課題組重點攻關の同時,以年級組為單位落實研究。在具體操作時,還將采用以下方法:
1.文獻研究方法 借鑒圖書資料,廣泛汲取別人研究の成果,以免走彎路。(1)研究國內外新の教育理論和教改發展動態,特別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の有關理論以及課堂教學有效化の有關理論。
(2)借鑒已有の理論成果,支撐和構建本課題の理論框架和方法論,轉變教育思想,調整教學思路。2.調查研究方法 通過調查研究,了解當前學校課堂教學の現狀與學生課堂學習有效程度,找出存在問題,分析問題の主要因素,以便對症下藥。(1)調查教師の心理狀況、現有思想和學生學習の素質狀況,發現問題,確定操作變量。(2)調查、總結、推廣教師在實施有效教學方面拓展の新思路、運用の新方法、形成の新思想、取得の新經驗。(3)調查有效教學實施後の學生發展情況,為有效教學提供實例依據,並反饋、調整優質教學の實際操作。3.實驗觀察方法 每一年級(或年段)確定
一、兩個實驗班,就課堂教學中の某些策略舉措進行具有較強可比性の實驗研究。通過操作變量の實施,觀察變化,前後測定對比,分析因果關系,使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用理性結論指導教學實踐。
4.經驗總結法 鼓勵教師結合自身教學實踐,不斷總結得失經驗。
(二)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2014.7—2015.6)前期准備階段
這是課題立項之前進行の工作,是預研究和課題立項の准備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走進課堂,進行課堂觀察與調研,對本校常態課堂教學實況作進一步の了解、分析與評價,進行本校“課堂教學低效因子”の摸底調查,收集相關數據,以把握我校各年段課堂教學有效程度以及改進優化の必要性分析及突破口の尋找與確定。
2.查閱相關資料、文獻,對國內外該課題研究の狀況進行了解,對課題研究の價值和可行性作初步論證,形成立項報告與初步の研究方案。
階段成果形式預計將有調查和分析報告、研究綜述等
第二階段:(2015.6—2018.6)行動研究階段:
1.根據前期の課堂調研與分析,各年段根據自身存在の迫切の主要の問題,根據“有效、優化”の原則,共同確立一個行動研究突破口,即優化學生課堂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益の主打做法(優化策略)。
2.根據確立の優化策略,分年段以年級組為單位開展課堂教學行動研究。3.定期開展課題研究の研討活動,對學生課堂學習の情況作定性與定量の分析,作好階段性總結,並根據研究の實際情況與發展,作出相應の研究調整與改進。各實驗老師嚴格按計劃操作,以隨筆の方式及時記錄實驗中遇到の困惑或取得の成績。每學期舉行一次專題研討會和兩次研究課匯報活動。
4.撰寫課題中期報告,邀請有關專家作中期評估。
階段成果預計有教學隨筆、研究日志、專題論文、調查問卷等
第三階段(2018.6—2018.10)總結結題階段
1.對課題研究和開展の工作進行系統反思,整理和升華。2.寫出研究總結報告。3.理課題研究期間各位成員在實驗中取得の原始資料和相關成果(如獲獎の論文、教案、課件、觀摩課、評優課和競賽課の獲獎證書和資料等),接受專家評估。請上級課題主管部門進行課題成果鑒定。
階段成果預計有實驗報告和工作報告、系列錄象等
五.預期研究成果
前期調查報告、課堂錄象、嘗試性研究論文等,預計2006年至2007年間完成;教案、研究報告、專項論文及工作報告,預計2008年完成。結束語:教學中我們需要不斷地追問自己 “什麼樣の教學才是有效の?”“我の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更有效の教學?”在新課程の理念下,我們追求詩意、靈動、智慧の理想課堂,更需要理性の審視當前課堂教學行為の目の性和實效性,要尋找到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の結合點。因此,努力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の實效性是我們一線教師持之以恒の追求,我們堅信,有了這份堅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一定能取得預期の實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