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仁怀市三合镇第二小学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开题报告
仁怀市三合二小 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主题的背景下,一切创新研究都将是集体性的工作,需要团队的合作、共同的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把合作观念引入教学系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也是为了顺应教育社会化,是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技巧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关系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的意义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是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人们具有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仁怀市三合镇第二小学
竞争意识,而且更需要人际间的合作,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合作也是时代对人素质的最根本的要求。不难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离开了人与人的合作,单枪匹马,孤军奋战是难以取得成功的。传统的“灌输”教学和“识记”教学缺乏合作意识,“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关系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觉地学会与他人合作。
2、有利于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结构单一,教学方法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合作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以“合作”为中心的“六步教学法”(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达标训练、总结反思),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实施者,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合作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它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探究能力和协作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4、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合作学习”的课堂,是学生的“研究室”,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如何协作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则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所寻求的是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5、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
“合作学习”,虽然是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但不等于放任自流,更不等于不需要教师,它实际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不仅要组织好学生,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各有所获,而且要对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作出正确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要求。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仁怀市三合镇第二小学
本课题主要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问题。戴维森将合作学习定义为七要点:小组共同完成、讨论、解决难题;小组成员面对面交流;在每组中的合作、互励气氛;个人责任感;混合编组;直接传授合作技巧;有组织的相互依赖。斯莱文定义合作学习更明了:一是互勉,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二是互助,力使小组成功;三是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本课题主要依据戴维森、斯莱文的合作学习理论,杜威哲学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与共同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与共同学习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论,信息交流理论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合作——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种确定的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参与者须有共同的目标、相近的认识、协调的活动、一定的信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
四、同类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1世纪,大罗马的昆体良在其著作《雄辩术原理》中就提出了集体教学的设想,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指出: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儿童应是一起受到教育,以便他们互相激励和敦促。18世纪初,英国的牧师倍尔和兰喀斯特在英格兰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广泛的运用,并传入美国,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和杜威等人的推荐,同时被广泛应用。随后,杜威在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明确提出了要让儿童在“从做中学”、在活学活用中,在相互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并将合作学习作为其著名的设计教学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芝加哥实验学校中具体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群子,如切如磋,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仁怀市三合镇第二小学
如琢如磨。其意思是学习要相互商讨,相互砥砺,共同提高。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也指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突出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思想,我国封建社会的私学教育也一直采用“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教学方法。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提出并实施了“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正式兴起以前苏联上世纪80年代推出的“合作教育学”理论为标志,并被西方国家广泛重视和研究,形成多种合作学习模式。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斯莱文的学生团队学习模式、约翰逊兄弟的共同学习模式、沙伦的团体探究模式、以及伯里顿和巴内斯的合作方法模式等。与其他领域革新所不同的是,在合作学习领域中至今还没有一个在所有方面都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模式。在国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介绍西方合作学习理论,并在一些省市的个别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性探索。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杭州大学教育系的“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山东教科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协同教学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上海的“小学语文活动型教学研究”探索等。对于合作学习,古今中外,专家学者、一线教师都在不断地探索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但是,目前还未形成被我国中小学全面推广的合作学习模式。
五、本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达到使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师的素质,更新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创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的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1、提高任课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掌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教学更有效。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仁怀市三合镇第二小学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建立学习群体,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以达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教育目的。
3、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带动广大教师逐步走进新课程,在课堂上要真正的把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同时,通过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较高的应用价值。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在合作学习中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有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将对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起到教学指导作用,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形式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科研目标
构建一种操作性强的小学语文课内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小组实质性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探索提高课堂教学状态下学习小组合作效率的有效环境、内容、方式及评价。
2、育人目标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给学生合作技能,发展学生自主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2)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个性得到放飞,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自信心得到增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及他人的特长,并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3)集体可以集思广益,集合集体智慧,同时更使其显示动态的教育力量,发挥集体思维优势,促使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个人成就感的形成。
(二)、研究内容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仁怀市三合镇第二小学
1、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1)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合作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理论基础及实施价值。
(3)构建“合作学习”课堂结构模式的理论基础。
2、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本模式的特点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以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为辅。其实施的程序为: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达标训练、总结反思。通过这个模式的构建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怎样突出小组学习活动的实质性合作?二是在合作学习中如何引导学生既竞争又合作?三是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应充当什么角色?四是在组织合作学习教学中如何对整体、个体进行教学评价。
第一步 情景导入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等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导入可以故事、游戏、问题、悬念、图像、开门见山等方式。这一环节通过目标定向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明白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
第二步 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要求,为学生指定学习内容、限定学习时间、明确学习方法、指明达到什样的程度。教师要在自学指导中明确地告诉学生在多少时间里,采用怎样的有效方法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以及最终需要达到的标准。自学指导中的“导”,是学生进行高速、高效学习的指向标,只有“导”得明白、准确,学生才能顺利地进入到自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及时辅导。
第三步 合作探究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仁怀市三合镇第二小学
学生自学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每个同学在学习小组内提出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组长具体组织,通过讨论交流,实现“兵教兵”,最大限度地解决本组同学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各组汇报本组自学情况,提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全面掌握学生自学情况,梳理全班同学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归纳出普遍性的问题,随机备课。对于全班同学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精讲点拨做好准备。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自学后交流的信息进行整合,明确精讲点拨的内容。
第四步 精讲点拨。
针对学生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后存在的普遍问题、典型问题进行精讲点拨。点拨过程要通过学生质疑、讨论、交流、发言、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形式解决自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求教师用少量精选的例子使学生获得掌握基本的、基础的知识和能力。
第五步 训练达标。
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当堂完成作业,其目的有二:一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当堂系列训练题和当堂达标检测题。
第六步 总结反思。
在该环节中,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是否学会,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后如何改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和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得失。
小组合作探究解疑是本模式的中心环节,因此第二步和第三步是最关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按部就班,要根据实际需要将模式灵活变通和优化组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在组内、组间展开讨论、交流,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仁怀市三合镇第二小学
使人人都能贡献思维成果。
3、有效合作学习的措施探索
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措施意在解决如何使学生均衡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怎样完成合作学习的教学目标?在班级人数过多的情况下,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语文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应具备什么技能与技巧等问题。
七、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课题主要在语文学科教师中开展,实验对象是水口小学3—6年级学生。
八、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1)明确分工,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小组内的同学都承担不同角色。可以设置组长,练习者,记录员,评判者,监督员等。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时制订不同的职责:小组长负责小组全局、协调小组练习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结果;练习者是本小组的主帮对象;评判员检查小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监督员负责监督整个练习过程的有效性。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职责分明,全面互助,因此每位学生都主动投入,也使教师的教学面向每一位学生。小组内的角色同时可以互换,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尝试不同的任务,都能在自己充当的角色之中得到锻炼。这样,既强化了小学生合作意识,又能使个人的努力得以充分地展现。(2)强化交流,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交流是合作的开始,通过交流,使学生听取不同的意见,进行比较,以达到对问题全面、深入的理解,并有可能产生新颖的见解。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交流习惯的好时机,有助于提高学生交往能力。
一是让学生学会表达。对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却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表达。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仁怀市三合镇第二小学
同个性、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监督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帮助有困难的伙伴,这样就促进了交流,提高了学生交往能力。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要求小组的同学对每一位发言者都给予感情上的支持。如“你一定能行!”“有我们的支持,你大胆表现吧!”“某某必胜!” 等。
二是让学生学会取长补短。交流的目的是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使学生学会方法。当小组内有了多种意见时,教师指导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理解别人的发言——判断意见的正误——组内达成共识,必须归纳出一套最合理的方案。
(3)乐于合作,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
小组内的同学开始时不一定能友好地相处,因为他们在性格、能力、家庭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的竞争以小组的形式出现。教师看到的不是几十个学生,而是几个学习小组。学生的个体活动都是代表小组。这就使小组内的同学产生了荣辱与共的感觉,促进了个体之间的合作。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参研教师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总结一套切实可行的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教学模式,并在实验学校中不断探索、运用,又不断修正。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向各个层面专家学习讨教和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针对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教师们在研究中特别注重了从行动出发,并改进行动的研究思路。
(2)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活动过程加以不断的主观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把自己的教育措施和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规律,形成理论,以指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仁怀市三合镇第二小学
导下一步的研究工作。研究中,采取问卷、座谈、走访、调查等形式,为研究工作的顺利进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教育观察法:参研教师在自然状态下考察学生个体和群体的生活、学习情况,随时注意学生中出现的个别化及倾向性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4)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各地各校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经验,在搜集、鉴别、整理过程中作出判断和取舍,集众家之长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5)个案分析法: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特别注重对某些研究对象采取跟踪研究,对一些典型的学生进行个别分析,分好年龄段进行因材施教,分析其思维特点,搜集资料,开展好课题研究。
(6)调查法:按照课题组制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分析、概括、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在课题实施中,开展大量的问卷调查、访谈活动,争取达到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掌握课题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加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二是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三是明了现状,敢于创新。
九、研究计划及步骤
本实验研究课题的实验期为两年,拟从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理论准备阶段(2013年9月)。在市、县专家的指导下,做好课题的开题工作。课题负责人对参与实验的全体成员进行理论培训,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实验老师对课题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实质有较深刻、较全面的认识,并做好课型的设计工作。
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主要根据“实验方案”提供的实验内容,在实验理论的指导下,全面开展实验工作。实验负责人深入课堂,对实验的微观操作作切实的指导,发挥集体的智慧,丰富、完善实验的理论研究和合作学习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探索合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仁怀市三合镇第二小学
作学习的有效措施。召开阶段性座谈会。
第三阶段:实践深化阶段(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聘请专家作技术指导,全体实验老师投入最大精力,对课题的可行性作全方位的论证。积累资料,撰写实验论文,编写课堂教学案例,召开阶段性座谈会。第四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15年7月至8月)。完成实验报告,编印有关资料。召开总结会,请专家对实验检查鉴定。
十、预期成果
(一)构建小学语文课内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制定并完善《班级合作学习量化评价表》。
(二)编写合作学习案例及《合作学习团队建构》《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等论文集,择优发表。形成《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报告》。
(三)以“有效的合作学习”为突破口,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十一、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为加强课题研究的管理实施,学校成立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由何勇校长担任组长,兼任课题组负责人,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负责研究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确立目标、方案设计、实践研究、反思总结等工作。全体课题组成员均在专科学历以上,平均年龄为32岁,均为我校一线骨干教师。
课题参研人员工作分工:
管理组(方法原则、措施制定):何勇、张雷,统筹课题的实施,做好开题结题相关工作
实践组(班级管理、方案实施):黄明华 田丰琴、吴文玲、周雯艺。加强小组建设、落实课堂准备,探索课堂合作学习方法,加强课堂学习、交流、合作等习惯培养;及时总结反思,返现合作学习中的具体问题,结合实际,制作课堂合作学习评价量表。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仁怀市三合镇第二小学
反馈组(检查记录、调整落实);谭清峻、张雷、叶芳春,定期进课堂检查、总结,做好检查记录,提出研究改进方案。
总结组(实践反思、内化提高):黄明华、张雷、谭清峻及参研教师,组织进行各阶段小结,确保行为养成研究取得实效。
课题研究活动协调联络组(开题结题、过程活动):何勇、张雷,做好人员联络、信息上报。
十二、课题经费预算
(一)学校计划提供5000元作为课题启动资金,为研究人员购买理论书籍和各种资料。
(二)学校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计划投入8000元为课题组专门配备2台微机,便于上网查阅资料。
(三)为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计划1000元讲义费,邀请县科研部门专家作为我校的科研顾问,定期来我校作课题研究指导,加大校本培训力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素质,保证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四)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专题会议,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并承担研究人员外出学习、培训等所有费用,提供足够的课题研究经费,保证本课题研究顺利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①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开明出版社2003版。②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学苑出版社2001版。③靳玉乐:《合作学习》,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版。
④陈向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建设》,《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2期。
⑤靳玉乐:《合作学习》,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版。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仁怀市三合镇第二小学
⑥黄政杰、林佩璇:《合作学习》,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版。
⑦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开明出版社2003版。⑧陈燕:《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硕士学问论文。
⑨Ellen Weber 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有效的合作学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重庆市铜梁区水口小学课题组
二〇一五年三月十八日
第二篇: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重庆市铜梁区 水口小学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开题报告
重庆市铜梁区水口小学
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主题的背景下,一切创新研究都将是集体性的工作,需要团队的合作、共同的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把合作观念引入教学系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也是为了顺应教育社会化,是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技巧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关系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的意义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是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人们具有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重庆市铜梁区 水口小学
竞争意识,而且更需要人际间的合作,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合作也是时代对人素质的最根本的要求。不难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离开了人与人的合作,单枪匹马,孤军奋战是难以取得成功的。传统的“灌输”教学和“识记”教学缺乏合作意识,“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关系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觉地学会与他人合作。
2、有利于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结构单一,教学方法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合作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以“合作”为中心的“六步教学法”(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达标训练、总结反思),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实施者,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合作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它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探究能力和协作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4、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合作学习”的课堂,是学生的“研究室”,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如何协作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则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所寻求的是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5、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
“合作学习”,虽然是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但不等于放任自流,更不等于不需要教师,它实际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不仅要组织好学生,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各有所获,而且要对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作出正确的反应。这就要求教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要求。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重庆市铜梁区 水口小学
本课题主要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问题。戴维森将合作学习定义为七要点:小组共同完成、讨论、解决难题;小组成员面对面交流;在每组中的合作、互励气氛;个人责任感;混合编组;直接传授合作技巧;有组织的相互依赖。斯莱文定义合作学习更明了:一是互勉,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二是互助,力使小组成功;三是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本课题主要依据戴维森、斯莱文的合作学习理论,杜威哲学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与共同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与共同学习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论,信息交流理论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合作——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种确定的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参与者须有共同的目标、相近的认识、协调的活动、一定的信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
四、同类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1世纪,大罗马的昆体良在其著作《雄辩术原理》中就提出了集体教学的设想,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指出: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儿童应是一起受到教育,以便他们互相激励和敦促。18世纪初,英国的牧师倍尔和兰喀斯特在英格兰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广泛的运用,并传入美国,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和杜威等人的推荐,同时被广泛应用。随后,杜威在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明确提出了要让儿童在“从做中学”、在活学活用中,在相互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并将合作学习作为其著名的设计教学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芝加哥实验学校中具体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群子,如切如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重庆市铜梁区 水口小学
磋,如琢如磨。其意思是学习要相互商讨,相互砥砺,共同提高。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也指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突出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思想,我国封建社会的私学教育也一直采用“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教学方法。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提出并实施了“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正式兴起以前苏联上世纪80年代推出的“合作教育学”理论为标志,并被西方国家广泛重视和研究,形成多种合作学习模式。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斯莱文的学生团队学习模式、约翰逊兄弟的共同学习模式、沙伦的团体探究模式、以及伯里顿和巴内斯的合作方法模式等。与其他领域革新所不同的是,在合作学习领域中至今还没有一个在所有方面都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模式。在国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介绍西方合作学习理论,并在一些省市的个别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性探索。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杭州大学教育系的“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山东教科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协同教学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上海的“小学语文活动型教学研究”探索等。对于合作学习,古今中外,专家学者、一线教师都在不断地探索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但是,目前还未形成被我国中小学全面推广的合作学习模式。
五、本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达到使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师的素质,更新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创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的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1、提高任课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掌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策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教学更有效。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重庆市铜梁区 水口小学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建立学习群体,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以达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教育目的。
3、通过对课题的深入研究,带动广大教师逐步走进新课程,在课堂上要真正的把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同时,通过本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较高的应用价值。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在合作学习中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有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将对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起到教学指导作用,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形式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科研目标
构建一种操作性强的小学语文课内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小组实质性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探索提高课堂教学状态下学习小组合作效率的有效环境、内容、方式及评价。
2、育人目标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给学生合作技能,发展学生自主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2)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个性得到放飞,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自信心得到增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及他人的特长,并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3)集体可以集思广益,集合集体智慧,同时更使其显示动态的教育力量,发挥集体思维优势,促使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个人成就感的形成。
(二)、研究内容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重庆市铜梁区 水口小学
1、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1)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合作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理论基础及实施价值。
(3)构建“合作学习”课堂结构模式的理论基础。
2、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本模式的特点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以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为辅。其实施的程序为: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达标训练、总结反思。通过这个模式的构建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怎样突出小组学习活动的实质性合作?二是在合作学习中如何引导学生既竞争又合作?三是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应充当什么角色?四是在组织合作学习教学中如何对整体、个体进行教学评价。
第一步 情景导入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等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导入可以故事、游戏、问题、悬念、图像、开门见山等方式。这一环节通过目标定向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明白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
第二步 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要求,为学生指定学习内容、限定学习时间、明确学习方法、指明达到什样的程度。教师要在自学指导中明确地告诉学生在多少时间里,采用怎样的有效方法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以及最终需要达到的标准。自学指导中的“导”,是学生进行高速、高效学习的指向标,只有“导”得明白、准确,学生才能顺利地进入到自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及时辅导。
第三步 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每个同学在学习小组内提出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组长具体组织,通过讨论交流,实现“兵教兵”,最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重庆市铜梁区 水口小学
大限度地解决本组同学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各组汇报本组自学情况,提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全面掌握学生自学情况,梳理全班同学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归纳出普遍性的问题,随机备课。对于全班同学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精讲点拨做好准备。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自学后交流的信息进行整合,明确精讲点拨的内容。
第四步 精讲点拨。
针对学生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后存在的普遍问题、典型问题进行精讲点拨。点拨过程要通过学生质疑、讨论、交流、发言、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形式解决自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求教师用少量精选的例子使学生获得掌握基本的、基础的知识和能力。
第五步 训练达标。
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当堂完成作业,其目的有二:一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当堂系列训练题和当堂达标检测题。
第六步 总结反思。
在该环节中,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是否学会,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后如何改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和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得失。
小组合作探究解疑是本模式的中心环节,因此第二步和第三步是最关键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按部就班,要根据实际需要将模式灵活变通和优化组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在组内、组间展开讨论、交流,使人人都能贡献思维成果。
3、有效合作学习的措施探索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重庆市铜梁区 水口小学
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措施意在解决如何使学生均衡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怎样完成合作学习的教学目标?在班级人数过多的情况下,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语文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应具备什么技能与技巧等问题。
七、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课题主要在语文学科教师中开展,实验对象是水口小学3—6年级学生。
八、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1)明确分工,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小组内的同学都承担不同角色。可以设置组长,练习者,记录员,评判者,监督员等。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时制订不同的职责:小组长负责小组全局、协调小组练习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结果;练习者是本小组的主帮对象;评判员检查小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监督员负责监督整个练习过程的有效性。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职责分明,全面互助,因此每位学生都主动投入,也使教师的教学面向每一位学生。小组内的角色同时可以互换,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尝试不同的任务,都能在自己充当的角色之中得到锻炼。这样,既强化了小学生合作意识,又能使个人的努力得以充分地展现。
(2)强化交流,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交流是合作的开始,通过交流,使学生听取不同的意见,进行比较,以达到对问题全面、深入的理解,并有可能产生新颖的见解。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交流习惯的好时机,有助于提高学生交往能力。
一是让学生学会表达。对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却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表达。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监督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帮助有困难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重庆市铜梁区 水口小学 的伙伴,这样就促进了交流,提高了学生交往能力。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要求小组的同学对每一位发言者都给予感情上的支持。如“你一定能行!”“有我们的支持,你大胆表现吧!”“某某必胜!” 等。
二是让学生学会取长补短。交流的目的是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使学生学会方法。当小组内有了多种意见时,教师指导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理解别人的发言——判断意见的正误——组内达成共识,必须归纳出一套最合理的方案。
(3)乐于合作,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
小组内的同学开始时不一定能友好地相处,因为他们在性格、能力、家庭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的竞争以小组的形式出现。教师看到的不是几十个学生,而是几个学习小组。学生的个体活动都是代表小组。这就使小组内的同学产生了荣辱与共的感觉,促进了个体之间的合作。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参研教师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总结一套切实可行的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教学模式,并在实验学校中不断探索、运用,又不断修正。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向各个层面专家学习讨教和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针对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教师们在研究中特别注重了从行动出发,并改进行动的研究思路。
(2)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活动过程加以不断的主观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把自己的教育措施和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规律,形成理论,以指导下一步的研究工作。研究中,采取问卷、座谈、走访、调查等形式,为研究工作的顺利进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重庆市铜梁区 水口小学
(3)教育观察法:参研教师在自然状态下考察学生个体和群体的生活、学习情况,随时注意学生中出现的个别化及倾向性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4)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各地各校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经验,在搜集、鉴别、整理过程中作出判断和取舍,集众家之长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5)个案分析法: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特别注重对某些研究对象采取跟踪研究,对一些典型的学生进行个别分析,分好年龄段进行因材施教,分析其思维特点,搜集资料,开展好课题研究。
(6)调查法:按照课题组制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分析、概括、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在课题实施中,开展大量的问卷调查、访谈活动,争取达到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掌握课题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加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二是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三是明了现状,敢于创新。
九、研究计划及步骤
本实验研究课题的实验期为两年,拟从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理论准备阶段(2013年9月)。在市、县专家的指导下,做好课题的开题工作。课题负责人对参与实验的全体成员进行理论培训,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实验老师对课题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实质有较深刻、较全面的认识,并做好课型的设计工作。
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主要根据“实验方案”提供的实验内容,在实验理论的指导下,全面开展实验工作。实验负责人深入课堂,对实验的微观操作作切实的指导,发挥集体的智慧,丰富、完善实验的理论研究和合作学习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探索合作学习的有效措施。召开阶段性座谈会。
第三阶段:实践深化阶段(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聘请专家作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重庆市铜梁区 水口小学
技术指导,全体实验老师投入最大精力,对课题的可行性作全方位的论证。积累资料,撰写实验论文,编写课堂教学案例,召开阶段性座谈会。
第四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15年7月至8月)。完成实验报告,编印有关资料。召开总结会,请专家对实验检查鉴定。
十、预期成果
(一)构建小学语文课内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制定并完善《班级合作学习量化评价表》。
(二)编写合作学习案例及《合作学习团队建构》《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等论文集,择优发表。形成《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报告》。
(三)以“有效的合作学习”为突破口,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十一、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为加强课题研究的管理实施,学校成立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由何勇校长担任组长,兼任课题组负责人,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负责研究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确立目标、方案设计、实践研究、反思总结等工作。全体课题组成员均在专科学历以上,平均年龄为32岁,均为我校一线骨干教师。
课题参研人员工作分工:
管理组(方法原则、措施制定):何勇、张雷,统筹课题的实施,做好开题结题相关工作
实践组(班级管理、方案实施):黄明华 田丰琴、吴文玲、周雯艺。加强小组建设、落实课堂准备,探索课堂合作学习方法,加强课堂学习、交流、合作等习惯培养;及时总结反思,返现合作学习中的具体问题,结合实际,制作课堂合作学习评价量表。
反馈组(检查记录、调整落实);谭清峻、张雷、叶芳春,定期进课堂检查、总结,做好检查记录,提出研究改进方案。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重庆市铜梁区 水口小学
总结组(实践反思、内化提高):黄明华、张雷、谭清峻及参研教师,组织进行各阶段小结,确保行为养成研究取得实效。
课题研究活动协调联络组(开题结题、过程活动):何勇、张雷,做好人员联络、信息上报。
十二、课题经费预算
(一)学校计划提供5000元作为课题启动资金,为研究人员购买理论书籍和各种资料。
(二)学校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计划投入8000元为课题组专门配备2台微机,便于上网查阅资料。
(三)为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计划1000元讲义费,邀请县科研部门专家作为我校的科研顾问,定期来我校作课题研究指导,加大校本培训力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素质,保证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四)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专题会议,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并承担研究人员外出学习、培训等所有费用,提供足够的课题研究经费,保证本课题研究顺利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①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开明出版社2003版。②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学苑出版社2001版。③靳玉乐:《合作学习》,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版。
④陈向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建设》,《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2期。
⑤靳玉乐:《合作学习》,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版。
⑥黄政杰、林佩璇:《合作学习》,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版。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重庆市铜梁区 水口小学
⑦庞国斌,王冬凌:《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开明出版社2003版。⑧陈燕:《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硕士学问论文。
⑨Ellen Weber 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有效的合作学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重庆市铜梁区水口小学课题组
二〇一五年三月十八日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の實踐和研究》開題報告
●
薛坪鎮薛坪中心小學
一、課題の提出
在新課改の大潮中,很多特級教師和優秀教師精彩の課堂教學展示,曾一度讓眾多一線教師看到了語文課堂教學の春天。那充滿智慧充滿詩意充滿精彩の課堂成了我們追求の理想境界。然而,幾年過去了,當我們冷靜地審視現實中の語文課堂教學,卻發現許多教師是在邯鄲學步,更多の教師則是“新瓶裝舊水”,在應試教育の指揮棒下,語文課堂教學還如從前一樣——單調、枯燥、繁瑣與壓抑,學生語文素養卻沒有得到真正有效の提高。因此,如何使我們の教師擁有新課程背景下の課堂教學有效性の理念,掌握課堂教學有效性の策略,是擺在我們面前の一個難題。特別是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の今天,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行之時,討論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の有效性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了。
(一)、本課題針對普遍存在於小學語文常態課堂教學中の無效或低效の現實問題而提出。
常態教學中,“教師苦教、學生苦學”の現狀在小學語文課堂中依然普遍存在著。其典型表現為:三維目標の割裂、教學內容の泛化、教學活動の外化、教學層次の低下、預設與生成の沖突,等等。造成學生學習狀態低迷,學習興趣漸失,學習能力低下,主動精神與創造力缺乏。課堂上沒有了生命活力の煥發與學習主體個性精神の張揚,課堂上感覺不到生命の挑戰與學習者の內在愉悅。師生實際の精力付出與實際收效之比實在不協調、不對等。
(二)、本課題針對教學改革與研究の慣性思維以尋求解決問題の新思路而提出。
以上分析の常態教學中の突出問題,許多教師在長期の教學工作中都會時常發生,但往往屈從於應試教育の評價體制,而怠慢、忽視並最終放棄了對自身教學與學生學習の有效性の真正審問、慎思與研究。造成新課改の理念與現實行為の人為割裂の尷尬。除此,長期以來の慣性思維與惰性也抑制了教師創新思維の發展,屏蔽了問題解決の新角度與新出路,使得“無效低效”這一重大問題の實際研究與解決始終停留在口頭上,處於一種應付の狀態。
課堂是教與學の統一體,不是教の單一體,也不是學の單一體,也還是單純の一加一等於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の主導地位,決定了教の改變才能帶來學の改變,教の優化才能導致學の優化。但同時必須認識到,教畢竟是為了學,教與學是兩個可以不同側重の角度。
新課程理念下の教育教學,對學生の了解與學情の調研是教師教學の核心基本功。對於教學研究更是如此,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在平時の觀察感覺の基礎上,進一步進行科學の全面の調研顯得尤其重要,是研究與實施の前提條件。在課題研究前期,結合我們平時の觀察與感受,采用問卷、訪談、聽課觀察或聽後測試等方式,調查我校學生目前課堂學習の有效程度(參與程度、興奮程度、掌握程度、興趣程度……)——掌握問題研究の第一手資料,形成調查報告。我校在對語文課堂教學調查分析中發現,在實施新教材の過程中,由於受教師の觀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學資源等因素の影響,教學過程中出現了“穿新鞋、走老路”の現象,用舊方法教新教材,課堂教學不能促進學生進行有效の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の三維目標得不到落實,學生の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不到培養。很多老師の課堂教學中導致很多問題:主體性缺失,情感性缺失,創造性缺失……如果不及時有效地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の種種矛盾和問題,將會嚴重影響學生語文綜合素養の形成,限制教學質量の全面提升。
二、概念界定及支撐性理論
(一)概念の界定
所謂“課堂教學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時間內組織の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發展與優化提高達到の程度。
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學必須考慮の三個要素:速度可看作學習時間(長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學習結果(收獲)——產出;安全可看作學習體驗(苦樂)——體驗。
從教師の角度來講,教學の有效性依賴於教師有效の“教”,並克服無效の“教”。有效の“教”指の是促進學生“學”の“教”,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の促進,即通過教師の教,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間接促進,即通過教師の教,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升了學習能力,達到了不需要教。
從學生の角度來講,時間、結果、體驗是考量學生有效學習の三個重要指標。學習時間指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の時間,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の時間越少,效率就越高。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不能浪費時間;二是要提高單位時間學習質量。學習結果,指學生經過學習產生の變化、獲得の進步和取得の成績,這是有效性の核心指標。學習結果不僅表現在雙基上,而且表現在智能上,特別是學習方法の掌握以及思維方式の發展。學習體驗指の是學生の學習感受,即伴隨學習活動生發の心理體驗。這是被傳統教學所忽視の考量有效性の一個向度。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の一種愉快の情緒生活和積極の情感體驗,這是有效性の靈魂,學生越來越愛學習是學習有效性の內在保證。
綜上所述,本課題是研究語文學科課堂教與學有效性策略並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效、高效、長效)の具有明顯優化特征の行為方式與行動途徑。也就是為了達成教與學の目の,完成教與學の任務,而在對教與學活動清晰認識の基礎上對教與學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の一系列執行過程。具體來說是通過“有效使用教材策略”、“有效備課策略”、“有效上課策略”、“有效評價策略”等行為方式實現有效課堂教學。
(二)支撐性理論
1.有效教學與有效學習理論
有效教學の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の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在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の效能運動之後,這一概念頻繁出現,引起了世界各國同仁の密切關注。國內外有識人士認為,以課堂教學為中心の有效教學主要研究環境變量(學習活動の環境所具有の對學習活動の成功與否有一定影響の特征)、過程變量(師生の課堂行為,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所具有の對學習活動の成果產生影響の各種因素)和結果變量(教師所期望の及教師擬定教學活動計劃所依據の、可用有效教學の目標和標准加以衡量の教育成果)等。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是一種理解,奧蘇貝爾認為學習是新知識與學生頭腦中の原有知識建立起來の實質性の聯系,強調舊知識與新知識の聯系,讓學生為理解而學,教師為理解而教。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與文本之間の交互作用。“教學”の真正含義在於“教”學生如何“學”。有效教學並非只是講教師在規定時間內教了多少知識,而應注重關注一段時間內學生學到了多少,學會了多少,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地參與到學生の學習過程中去,去發現學生需要什麼,需要教師做什麼。國內有效教學の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比較有代表性の有崔允漷教授寫の《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崔教授對“有效教學”の內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の界定,提出有效教學の理念:一是“有效教學關注學生の進步或發展”,教師必須確立學生の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の發展”の思想;二是“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の觀念”;三是“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如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四是“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の意識”;五是“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
2.布魯姆の目標分類說理論(1)先決條件
為了形成學生掌握學習の環境,教師必須在學生達到掌握學習の水平時能夠加以識別,必須能夠解說掌握意味著什麼,必須能夠收集必要の證據以確定學生是否已達到掌握學習の要求。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の詳細說明,是讓教師和學生雙方都知道預期目標の一個先決條件。把這些詳細說明轉化成評價の程序,有助於進一步弄清學生在完成這門課時應該達到什麼標准。
(2)實施程序 掌握學習の一個核心問題,是要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詳細の反饋,使教與學過程中出現差錯後馬上便把它們揭示出來,並提供他們所需要の具體の補充材料以矯正差錯,因此,反饋通常采用診斷式の形成性測驗の方式。布盧姆認為,只要教師對學生應該做些什麼提供具體の建議(根據形成性測驗の結果),學生一般都會試圖去克服這些問題。(3)掌握學習の結果 布盧姆是從掌握學習の認知結果和情感結果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の。布盧姆認為,只要采取掌握學習の策略,絕大多數人都能得5分。當學生掌握一門學科,並得到了客觀の和主觀の證據時,他們對自己和對外部世界の看法會產生深刻の變化。
3.巴班斯基の最優化理論
巴班斯基指出,“最優化”是指“從一定の標准來看是最好の”の意思,其本質在於“以最小必須の消耗,取得該情況下最大可能の效果。”“教學過程最優化”の內涵是指,從現有の學校條件和師生の實際可能性出發,依據一定の標准來衡量教學所能獲得の最佳效果。在他看來,教學過程效果最優化有兩條衡量標准,第一條標准是“每個學生按照所提出の任務,於該時期內在教養、教育和發展三個方面,達到最高可能の水平(當然,不能低於及格水平)。”第二條標准是"學生與教師遵守學校衛生學和相應批示所規定の課堂教育和家庭作業の時間定額。
4.系統論、控制論原理
整體性是系統思想和系統方法の核心和基礎。“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是系統整體性の集中體現,也是系統思想の一個基本定律,這個原則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去就是強調系統の整體性,堅持局部服從整體の原則。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の結構。事物の發展除了因量變引起の質變外,還有由於改變了事物內部各因素の排列組合關系,即改革事物の內在結構所引起質變の。要把合理結構の思想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去,就是要使組成教學活動の各個要素,包括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考核評價等,包括教學活動中方法の選擇、材料の組織、對師生行為の規範等均要統籌安排、互相協調,以獲得教學工作の高質量、高效率。
(三)本課題在同一研究領域の現狀和趨勢分析 1.同一研究領域の現狀
有效教學研究在中學比較受關注,估計受中考、高考の影響。如杭州富陽市鬱達夫中學の課題《讓學生更有意義地學習——初中生課堂有效學習提升の策略研究》等,再有,近來,南開大學徐江教授在《人民教育》連續發文對中學語文無效教學進行批判(《中學語文“無效教學”批判》——《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改造解讀思維:從無效到有效》2006年第6期;《理性、我思、致用——例談中學語文“無效教學”》2006年第7期)
2004年開始,蘇州吳江教研室牽頭研究小學課堂教學の有效性,他們認為課堂教學有效性應體現在關注學生全方位の素質の發展;課堂教學有效性必定要關注師生雙方の教學效益;另外有效の課堂教學既要反對拒絕量化,又要反對過於量化。應該科學地對待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の結合,要兼顧暫時の量化和長久の效益所產生の積澱。
上海市北郊學校王琳老師則認為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の時間、最小の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の教學效果,實現特定の教學目標。在有效性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白新課程の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の發展。這將對語文教師の角色定位和教學方式產生重大影響。小學在這方面の研究雖然有所涉及,但是直指小學語文課堂學習有效性,針對不同年段研究其優化策略の,並不多見,而這正是本課題所關注の。受巴班斯基教學最優化理論影響,優化課堂結構,優化教學設計,在小學研究較多,但直指小學語文課堂教與學の有效性及其優化,雖有所提及,但真正研究較少。“有效教學”の研究曆來就有,但直指教師、學生實際の課堂狀況進行專門の研究,鮮有所聞,而這正是本課題研究著力突破與拓展之處。
2.有效教學の特點和發展態勢
從目前研究の情況看,我們覺得有關有效教學の研究呈現以下特點和態勢:
(1)有效教學在我國推進素質教育の背景下受到越來越多の關注。
(2)有效教學所關注の是教師能否使學生在教師教學行為影響下,在具體の教學情境中主動地建構知識,發展自己探究知識の能力以及運用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の實際問題の能力。
(3)有效教學所要解決の主要矛盾是教與學の關系,課堂上教師要能使學生能夠根據教師教の風格或特點主動調節自己の學習方法、策略和步驟。教師要能根據不同年段學生の具體學情主動靈活地調整自己の教學設計,使教學行為更有效。
三、研究目標與內容 通過對教師の課堂教學行為分析,對實驗班學生の學習效率跟蹤調查,對典型語文課堂教學の實例分析來研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の有效性,從而更理性地研究提高新課程理念下の語文課堂教學の實際效果の具體策略,讓教師在課堂教得輕松、自信,讓學生在課堂更加會學、善學、樂學,學得深入、有效,使學生の課堂學習富有實效、高效與長效。
(一)分析當前影響我校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の主要因素。
針對前期對我校學生語文課堂學習有效程度の調查了解所掌握の第一手資料,組織課題組成員將展開專門の分析與研討,具體分析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不高(低效、無效)の主要因素,尋找、確定各年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の突破口——形成各個年段所要著力研究の分(子)課題。
(二)研究、實施與總結“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行動策略。
針對各年段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の調研、剖析所認識の問題確定一個突破口,具體研究確定各年級段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の優化策略,展開意在提高各年段課堂教學有效性の行動研究。堅持邊研究、邊實踐,邊總結、邊改進,最終通過實踐驗證而形成能夠顯著優化本校語文課堂教學實效の具體策略。
1.有效教學准備策略研究
加強備課制度の研究,推進備課形式の改革,針對教學內容,結合學段特點,研究如何預設切實有效の課堂教學行為。重點研究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開展之前應做の各種必要の工作與准備。
A、明確の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の直接依據。因此,目標設計是有效設計の核心。課題組將重點研究科學の教學目標の構成元素。
B、教學材料の准備與處理。適合の學習材料是學生能迅速及時進入良好學習狀態の前提。我們將充分利用豐富の圖書與網絡資源,搜集完善適合學生閱讀與學習の材料,讓學生能被文本吸引而愉快地進入最佳學習情境。
C、教學行為和組織形式の選擇。教學行為是課堂教學最重要の一個環節,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或高效の關鍵。教學准備策略要在這個環節實施,學生の學習興趣與熱情要在這個環節調動。如何使教師の教學行為更科學更合理,更能讓學生進入到教師預設の教與學の情境之中,是課題組重點研究の方向。
2.有效教學實施策略研究 課堂教學實施行為分為主要教學行為、輔助教學行為與課堂管理行為三類。本課題著力研究課堂教學行為和課堂管理行為の有效性。加強不同課型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形成“順學而教,紮實有序”の課堂理念。通過一課多次教,一課多人教,一課不同教法教、主題沙龍、寫教學反思、案例分析等研討方式啟發思考,比照促動,激活思維,探究主要教學行為與輔助行為の有機結合,課堂管理の科學性,是課題組研究の重中之重。
在這個層面上,課題組重點研究以下幾個問題:
A、有效講授。講授法是最基本の教學方法,如何使講授有效高效,講授內容の合理性,時間安排の科學性,策略の多樣性是課題組主攻の一個方向。
B、有效提問。提問是激發學生思維,教與學互動、反饋の一個重要手段。如何設計問題,提問の科學表述方式與最佳時機,有效提問の共性特征,這幾個方面是課題組研究の重要內容。
C、有效傾聽。課堂是師生互動の過程。學會傾聽,是師生都必須掌握の一項技能。教師傾聽時機の選擇,學生傾聽能力の提高,是課題組所要關注の一個領域。
D、有效反饋。有效の教學依托有效の反饋。反饋の適時性,反饋內容の科學性與針對性是課題組要探索與研究の。
E、有效活動。有效教學應該追求有效活動,有效活動是指向目標の活動,而不是盲動,如果通過活動沒有實現教學目標,就是無效活動;如何讓學生在討論、合作、動手等活動中共享課堂生成著の精彩,以及活動の科學設計,是課題組所必須關心の。
F、有效管理。有效管理是有效教學の重要內容。有效管理需要辯證法の支持,管得太死與放得太散の課堂都不是有效の管理。面對學生這以鮮活の生命體,我們將嘗試“人文管理”,尋求新模式和新方法,促進學生進行自我監控,提高學習效益。3.有效教學行為評價研究。
教學評價策略主要是指對課堂教學活動過程與結果做出の系列の價值判斷行為。評價行為貫穿著整個教學活動の始終,而不只是在教學活動之後。教學評價策略主要涉及學生學業成就の評價與教師教學專業活動の評價。建立有效の教師反思機制,從自我評價、問題反思、教學重建三個方面來引導教師對自己の活動進行評價,即研究怎樣評價我們語文課堂の有效性。
4.構建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形成の典型課型。
在尋求提高學生課堂學生有效性の優化策略の研究實踐中,必然會帶來課堂教學傾向の變化(優化),形成有助於教師實現有效教學、學生實現有效學習の課堂教學結構與課型。根據我們の研究假設,隨著行動研究の深入,我們不斷調研與改進,並通過積累の大量の豐富の教學案例予以分析提煉,最終總結與形成相關傾向の課型總結與操作要領。
四、研究方法及過程
(一)研究方法
本課題以行動研究法為主。在具體の教學實踐中邊研究邊總結邊調整改進,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采用重點與一般相結合の方法,在組建課題組重點攻關の同時,以年級組為單位落實研究。在具體操作時,還將采用以下方法:
1.文獻研究方法 借鑒圖書資料,廣泛汲取別人研究の成果,以免走彎路。(1)研究國內外新の教育理論和教改發展動態,特別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の有關理論以及課堂教學有效化の有關理論。
(2)借鑒已有の理論成果,支撐和構建本課題の理論框架和方法論,轉變教育思想,調整教學思路。2.調查研究方法 通過調查研究,了解當前學校課堂教學の現狀與學生課堂學習有效程度,找出存在問題,分析問題の主要因素,以便對症下藥。(1)調查教師の心理狀況、現有思想和學生學習の素質狀況,發現問題,確定操作變量。(2)調查、總結、推廣教師在實施有效教學方面拓展の新思路、運用の新方法、形成の新思想、取得の新經驗。(3)調查有效教學實施後の學生發展情況,為有效教學提供實例依據,並反饋、調整優質教學の實際操作。3.實驗觀察方法 每一年級(或年段)確定
一、兩個實驗班,就課堂教學中の某些策略舉措進行具有較強可比性の實驗研究。通過操作變量の實施,觀察變化,前後測定對比,分析因果關系,使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用理性結論指導教學實踐。
4.經驗總結法 鼓勵教師結合自身教學實踐,不斷總結得失經驗。
(二)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2014.7—2015.6)前期准備階段
這是課題立項之前進行の工作,是預研究和課題立項の准備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走進課堂,進行課堂觀察與調研,對本校常態課堂教學實況作進一步の了解、分析與評價,進行本校“課堂教學低效因子”の摸底調查,收集相關數據,以把握我校各年段課堂教學有效程度以及改進優化の必要性分析及突破口の尋找與確定。
2.查閱相關資料、文獻,對國內外該課題研究の狀況進行了解,對課題研究の價值和可行性作初步論證,形成立項報告與初步の研究方案。
階段成果形式預計將有調查和分析報告、研究綜述等
第二階段:(2015.6—2018.6)行動研究階段:
1.根據前期の課堂調研與分析,各年段根據自身存在の迫切の主要の問題,根據“有效、優化”の原則,共同確立一個行動研究突破口,即優化學生課堂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益の主打做法(優化策略)。
2.根據確立の優化策略,分年段以年級組為單位開展課堂教學行動研究。3.定期開展課題研究の研討活動,對學生課堂學習の情況作定性與定量の分析,作好階段性總結,並根據研究の實際情況與發展,作出相應の研究調整與改進。各實驗老師嚴格按計劃操作,以隨筆の方式及時記錄實驗中遇到の困惑或取得の成績。每學期舉行一次專題研討會和兩次研究課匯報活動。
4.撰寫課題中期報告,邀請有關專家作中期評估。
階段成果預計有教學隨筆、研究日志、專題論文、調查問卷等
第三階段(2018.6—2018.10)總結結題階段
1.對課題研究和開展の工作進行系統反思,整理和升華。2.寫出研究總結報告。3.理課題研究期間各位成員在實驗中取得の原始資料和相關成果(如獲獎の論文、教案、課件、觀摩課、評優課和競賽課の獲獎證書和資料等),接受專家評估。請上級課題主管部門進行課題成果鑒定。
階段成果預計有實驗報告和工作報告、系列錄象等
五.預期研究成果
前期調查報告、課堂錄象、嘗試性研究論文等,預計2006年至2007年間完成;教案、研究報告、專項論文及工作報告,預計2008年完成。結束語:教學中我們需要不斷地追問自己 “什麼樣の教學才是有效の?”“我の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更有效の教學?”在新課程の理念下,我們追求詩意、靈動、智慧の理想課堂,更需要理性の審視當前課堂教學行為の目の性和實效性,要尋找到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の結合點。因此,努力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の實效性是我們一線教師持之以恒の追求,我們堅信,有了這份堅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一定能取得預期の實驗效果。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龙江镇中心学校 课题名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负责人:王德成 课题成员:赵刚 纪海艳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小组合作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多维性和交互性。因此,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必使我们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造和扬弃,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不断尝试、反思、研究、总结和提高,来推动课堂教学产生实实在在的变化,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必进,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变化。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作为新课堂的实施者,我们深刻体会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往往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且互为补充的。自主学习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对课程标准的深度把握和正确实施,以避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后,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使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
励,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学习内容,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获取知识,在合作与交流中,用不同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1-8年级,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本课题研究的最大任务。针对我校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本课题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策略的研究,力求改革农村中小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努力构建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教学模式。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解决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2、本课题将“面向全体、发展个体和鼓励合作”相结合,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合作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竞争力和创造力。
3、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思想和互助互惠意识,改善并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本课题与之区别。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国内已总结出了许多合作学习理论,并且对合作学习的理性认识和实施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层面上的具体研究还欠缺。通观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形式单一。仅是同桌、前后桌4人临时性合作,缺少实质意义上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交流合作。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
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本课题实验意在以农村中小学课堂为主阵地,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经验总结等具有强烈反思意识的行动研究,来探究具有农村特色的小数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实施策略,进而改善师生关系、改进学习方式、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创新之处:努力构建具有农村特点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和实施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理论价值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中小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的内容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科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
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一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发展。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
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五、课题实验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1、六项原则:
①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②体现评价的时代特点;
③突出评价过程连贯性;④尊重评价的差异性;
⑤运用评价方法的多元性;⑥突出评价的主体性.2、“十二字”方针: 微笑、宽容、赞赏、鼓励、理解、关怀
3、七个方法:
⑴文献研究法
研究过程的前期工作之一,是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收集国内外有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⑵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的有关资料,以此发现问题,探索规律。⑶行动研究法
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⑷对比研究法
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班实验前后以及与对比班的成绩与能力进行调查、对比,质量分析,获得实验成效信息。
⑸经验总结法
对实验教师典型的或有特色的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对被总结的经验进行筛选、归纳、提炼,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⑹个案研究法
搜集、研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的评价对象和案例,对某一小组(或个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分析,并概括、提炼出其中对评价其他群体或个体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的信息,用以指导评价研究和评价实践。
⑺量表评价法
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制定出小组合作学习发展性评价的量表,评价主体在听课、观察的过程中,对被评对象(含自己)进行打分的评价,根据量表上的所陈述的各项评价指标,并不断完善和发展评价标准和机制。
六、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一、课题研究过程设计
㈠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1)进行课题申请、论证。
(2)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专题座谈。(3)撰写课题方案
㈡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3年7月)(1)分组,确定对照班和实验班。(2)严格控制实验变量,做好观察记录。
(3)实验数据收集整理,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4)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控制。
㈢汇总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2月)(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2)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3)整理汇编实验成果。(4)邀请专家予以鉴定。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一)课题研究组织
王德成 赵刚 纪海艳
(二)、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学术条件:课题组教师的业务素质较高,有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研人员年龄结构合理,班级分布合适,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较为丰富,是一个整体素质较高、科研能力较强、优势互补的科研群体,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证。
2、组织条件:成立课题组,构建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网络,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为实验者提供实践的机会;积极利用学校的常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带动和引领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同时借助常规教研工作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真正做到常规教研课题化,课题研究常规化;将课题研究直接纳入年终考核,激发教师课题研究的兴趣,发挥教师群体自主研究的作用。学校的教研工作都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围绕这一课题展开。
3、物力条件:学校保证课题研究经费,由学校分管领导与教科室负责管理,专门用于课题研究。在业务培训、课程资源整合、资料收集和开展活动等方面保证经费的落实。
八、预期研究成果
1、“中小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系列活动方案及有关研究过程的资料;
2、论文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分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开题报告
龙都小学微型课题
小学语文课堂分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开题报告
六年级语文教研组:范晨曦 周良骏 陈泽芳 王小洪
杜小丽 侯有辉 周安碧 陈本海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活动为核心,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学习者在小组的环境里必须学会与他人互相交流合作,还要学会尊重、理解和容忍,学会表达、倾听和说服他人等等,从根本上能改善课堂的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
我国的基础教育曾长期存在着许多弊端。受应试教育影响,课堂教学不遵守学生认知规律,老师垄断课堂,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创造;重理论,轻实践。造成教学效率低,教学随意性强。学生分化现象严重。师生之间关系不协调,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不合作,缺乏情感交流,缺乏教学民主作风,不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搞“管、压、卡”等。
为此,教育部在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推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便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1997年,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指处;“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一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
但是在“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的推行和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其主要问题表现在:
1.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课堂上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但学生还是自己做自己的,小组间交流很少,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2.合作学习小组内组员间的不平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成绩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而成绩差或性格内向者,只是充当“听众”,坐在那里静听,有的甚至游离于小组学习的内容。而在班级交流时,代表小组汇报的还是那一两个频频发言的学生。如此就形成了那一两个学生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而其他学生只能充当“配角”、“听众”。
3.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时机有时难以激起学生的研讨激情。由于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课堂教学进度或只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去设计问题,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因素,加上小组合作学习所讨论的问题有时虽然也是来自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但其缺乏普遍性,因而也就很难激发起学生讨论的热情了。缺乏激情和生气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的,也就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充分调动。只注重做表面文章、分组不科学、时机不当、规则不明、时间不足、评价不全等方面,都已经制约了“合作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因而现在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已经到了关注其实效性的阶段。
然而现在大多只注重在某一方面对“合作学习”进行深入的探究,而影响“合作学习”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综合的。因而我们在重视其“有效性”的大背景下对影响“合作学习”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试图从整体上全面把握。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环境。在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协作互助,形成了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2.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形式。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分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可由2—6名不同能力、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同伴的帮助,重新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3.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因为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相互作用,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还是一个交往和审美的过程。它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自古以来就有学者提倡合作学习。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现行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和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与此同时,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性变革,以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是:
(一)合作学习是源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小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教学中人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强调师生、生生及全体学生间的互动,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来促进学习,并以小组集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
(二)《新课程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安排小组合作,从小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相互合作的能力。通过学生间互帮互助,分工工作,交流、分享成果,团体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关系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合作、多向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形式。
(三)教育学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教师引导学习讨论,师生共同探究等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协作,能力和思考表达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课题旨在通过课堂教学的研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寻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三、研究目标及内容(一)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整套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在实践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具体目标:
1.调查分析目前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寻找对策,探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科学、合理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结合本年级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研究内容: 1.分析教师教法对学生学法的影响,研究在不同类型课堂教学中怎样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并通过典型课例总结成功经验。
2.学生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才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才会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3.分析造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提出语文课堂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经验。
4.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目标是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按计划完成学习活动。正确使用工具书、参考书、校园网络,积累学习资料。
5.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使教生真正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与内涵。
四、研究对象及范围
龙都小学六年级八个班的全体学生。
五、研究方法设计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性和学生参与性较强,因此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参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馈后再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重新在活动实践中进行再次的实践检验。
(二)文献资料法
整理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献资料,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梳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理论资料,应用于研究活动的开展。
(三)调查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之初,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进行前期调查,分析得出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策略。研究总结阶段,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后期的调查测量,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分析。
(四)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指导教学实践。
(五)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能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使教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提高具体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能力。我们将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教学实践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六、研究过程及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2月)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本年级语文学科小组合作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课题组成员内部广泛收集、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4.在各班原有教学设施和学生情况基础上,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了解,了解他们不同的个性,行为习惯,初步构成科学合理的分组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3月~2014年5月)
1.采取对比研究的方法对本年级实行课题的班级与不实行课题的班级进行对比。2.按照研究方案建立起较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体系。
3.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小组合作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让实验老师上好实验课,并及时总结、反思。
4.进一步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全面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并写好学习笔记和反思。
5.在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开展相同内容的问卷调查,通过写调查报告,总结实验的成败与得失。
第三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4年6月)1.做好试验前与试验后的效果对比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以及有关论文。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档案。
七、预期成果
1.系列活动方案及有关研究过程的资料。2.课题研究论文及典型活动案例汇编。3.课题研究报告。
4.反映研究成果的师生作品、奖状证书、照片等。5.音像资料:活动过程实录等。
6.现场展示活动:学生才艺展示、综合活动观摩。
八、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本课题组研究人员为龙都小学六年级全体语文教师,具体分工为: ——负责课题过程中的课题管理,负责中期报告的撰写。
——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信息的分析与评价。
——负责课题研究过程中资料、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交流。
——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交流。
——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交流。
——资料收集整理优秀课例选。
——资料收集整理实验经验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