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的恋歌——鲁达聂简介

时间:2019-05-15 10:0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上的恋歌——鲁达聂简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上的恋歌——鲁达聂简介》。

第一篇:地上的恋歌——鲁达聂简介

地上的恋歌——鲁达聂简介

陈黎 & 张芬龄

聂鲁达(Pablo Neruda, 1904-1973),一九七一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智利大诗人,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拉丁美洲诗人。他的诗作巨多,诗貌繁复,既阔且深,不仅广受拉丁美洲人民热爱,并且因屡经翻译而名噪世界。尽管许多批评家认为聂鲁达的诗作受到超现实主义、艾略特以及其他诗人的影响,他诗中那种强烈而独特的表现方式却是独一无二聂鲁达的;他的诗具有很奇妙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他拒斥理性的归纳,认为诗应该是直觉的表现,「对世界做肉体的吸收」:「在诗歌的堂奥内只有用血写成并且要用血去聆听的诗。」

聂鲁达于一九O四年出生于智利中部盛产葡萄的帕拉尔(Parral),父亲是铁路技师,母亲在生下他一个月后死于肺结核。他两岁时就随父亲搬到智利南方偏远的拓荒地区泰穆科(Temuco),聂鲁达最亲密的童年伴侣是树木、野花、甲虫、鸟、蜘蛛,也就是在这块未受社会、宗教、文学传统干预的地点,他诗人的根诞生了。十岁左右,他写下了他最早的一些诗。在以后的一首诗里,回忆那段年纪他如是说:

某样东西在我的灵魂内骚动

狂热.或遗忘的羽翼

我摸索自己的路

为了诠释那股

烈火

我写下了第一行微弱的诗句。

一九二一年,他到首都圣地牙哥读大学,初见城市的内心冲击供给了他更多的创作激素,一九二三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霞光之书》(Crepusculario),立刻受到了瞩目。一九二四年,《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Veinte poemas de amor y una canción deseperada)的出版,更使得他在廿岁就受到了全国的重视。这本诗集突破了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窠臼,可以说是拉丁美洲第一批真正的现代情诗,如今早已被译成多国语言;在拉丁美洲本地,这本诗集更像流行曲调或谚语般家喻户晓地被传诵着。

《二十首情诗》是一名青年的心路历程,记录着他和女人、世界接触的经验,以及他内在疏离感。为了排遣城市生活的孤寂,聂鲁达只有把自己投注到喜爱的事物和女人身上。在诗中,他把女人融入自然界,变形成为泥土、雾气、露水、海浪,企图藉自然和生命的活力来对抗僵死的城市生活,企图透过爱情来表达对心灵沟通的渴望。然而女人和爱情并非可完全沟通,有时候她也是相当遥远的。在一些诗里我们可以找到像「你的存在与我无关,彷彿物品一样陌生」(第17首)或者「你是谁,你是谁?」这样的句子,也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些情诗始终是在爱的交流、企图沟通以及悲剧性的孤寂三者间生动地游离着的,我们翻译的〈今夜我可以写出〉(第 20首)一诗即是例证。

一九二七年,聂鲁达被任命为驻仰光领事,此后五年都在东方度过。在那些当时仍是英属殖民地的国家,聂鲁达研读英国文学,开始接触艾略特以及其他英语作家的诗作。但在仰光、可伦坡和爪哇,语言的隔阂、文化的差距、剥削和贫穷的异国现象,使他感受到和当年在圣地牙哥城同样的孤寂。他把孤绝注入诗作,写下了《地上的居住》(Residencia en la

tierra)

一、二部中的诗篇。这两本诗集可说是精神虚无期的产品。诗中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在永恒腐蚀状态下的恐怖世界,一个无法沟通,逐渐瓦解,归返浑沌的世界。尽管诗人企图在诗中追寻个人的归属,但时间却不停地摧毁现在,带给他的只是过去自我的苍白的幻像,这现象始终困扰着诗人;〈无法遗忘(奏鸣曲)〉这首诗可以作为说明:无法超越时间的挫败感为全诗蒙上了凄冷和孤寂的色彩。人类既生存于时间的轨道内朝腐朽推进,人类经验——对聂鲁达而言——因此也即是荒谬的,而世界唯一的秩序就是「紊乱」。聂鲁达否定秩序,描写混乱的现实,但他的写作技巧却有一定的脉胳可寻,这种秩序不是建筑上的工整,而是一种浪涛拍岸式的秩序,在松散的结构下,现实被展衍成一连串毫不相连的梦幻似的景象,因共同的情感核心而彼此相通。例如在〈独身的绅士〉一诗里,性意象一个接着一个地迅速闪过,堆砌而成的效果成功地把独身男子的欲望和心态衬托出来。

一九三六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任驻马德里的聂鲁达诗风有了明显的改变,从他一九四七年出版的诗集《地上的居住》第三部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他为不纯粹的诗辩护,认为诗不是高雅人士的风雅品,而应该以一般民众为对象,记载劳工的血汗、人类的团结以及对爱恨的歌颂。在〈我述说一些事情〉一诗中,我们可以找到他对诗风转变的宣告:

你们将会问︰你的诗为什么不告诉我们

梦或者树叶,不告诉我们

你家乡伟大的火山?

请来看街上的血吧!

请来看

街上的血,请来看街上的血!

而一九三九年,他更明白地写下这些句子:「世界变了,我的诗也变了。有一滴血在这些诗篇上,将永远存在,不可磨灭,一如爱。」因为对诗本质的观念改变,诗的功用也有所改变,由个人情感的记载演化成群体的活动,诗不再只是印在纸上的文字,对他而言诗成了新的表现形式,成为一种见证:「当第一颗子弹射中西班牙的六弦琴,流出来的不是音乐,而是血。人类苦难的街道涌出恨和血,我的诗歌像幽灵一样顿然停步。从此,我的道路和每个人的道路会合了。忽然,我看到自己从孤独的南方走向北方——老百姓,我要拿自己谦卑的诗当做他们的剑和手帕,去抹干他们悲痛的汗水,让他们得到争取面包的武器。」毫无疑问地,他在写这些作品时是一面假想有听众在听的。

聂鲁达把这种「诗歌民众化」的观念延伸到《地上的居住》第三部以后的诗作上去,于一九五O年出版了不朽的《一般之歌》(Canto general)。《一般之歌》是一部庞大的史诗,由大约三百首诗组成,长达一万五千行,分成十五个大章,内容涵盖了整个美洲:美洲的草木鸟兽、古老文化、地理环境、历史上的征服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它们和诗人自传式的叙述交织在一起;全诗在对生命及信仰的肯定声中结束。尽管《一般之歌》是针对一般听众而写(聂鲁达喜欢在贸易工会、政党集会等许多场合为一般民众朗诵他的诗,他后来表示:朗诵诗歌是他文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事实),但这并不表示这些诗作是简单浅显的。就拿〈马祖匹祖高地〉这章诗为例,全章共分十二个部份,具有一个复杂而严谨的结构。诗人先陈述个体在文明城市中的孤离、不安,使前五部份的诗成为一种「下坡」,下沉到个体认知

了生命的挫败为止:想在人类身上寻找不灭的因子的企图是只会把诗人更加拉近死亡的。从第六部份开始,「上坡」的结构开始开展,他攀登上「人类黎明的高地」,那使高地上碑石有了生命的诸种死亡萦绕着他,他想到那些建筑高地的苦难的奴隶,最后了解到他的任务是赋予这些死去、被遗忘了的奴工新的生命,恢复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至此,诗人把全诗带入全人类认同一体的新境界。诗人以见证者的姿态出现诗中,透过诗的语言,美丽且有力地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接触到的经验、真理传达出来。

《一般之歌》出版之后,聂鲁达更加致力于诗的明朗化,贯彻他「诗歌当为平民作」的信念,一九五四年出版了《元素颂》(Odas elementales)。这些诗不再采用仪礼式、演说式的语言,而用清新、精短的诗行,使每一首诗自然得像一首歌谣。诗中礼赞日常生活、普通人民和事物:书本、木头、番茄、短袜、字典、集邮册、脚踏车、盐、地上的栗子、乡间的戏院、市场上的鲔鱼、海鸥、夏天……,他歌颂最根本的生命元素,他歌颂爱、自然、生命,甚至悲伤。这些印证了他在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致答辞中所说的:「最好的诗人就是给我们日常面包的诗人。」在一首诗里他曾如是描述他心目中未来文学的风貌:

又一次

有雪或者有青苔

能让那些脚印

或眼睛

去镌刻

他们的足迹。

换句话说,他肯定未来的诗歌会再一次和人类生命紧密相连。我们此时所看到的聂鲁达已不再疏离、孤寂了,他将自己投到工作、活动之中,这些诗中所流露的对生命,对事物的喜悦正是最好的说明了。

即使聂鲁达如是强调诗的社会性,他却一点也不限制自己写作的范围。他个人的经历和私密的情感生活一直是他写作的重要题材,在《狂想集》(Estravagario, 1958)中的一些诗里(如〈美人鱼与醉汉的寓言〉),他更应用了神话与寓言。一九五二年,他在那不勒斯匿名出版了《船长的诗》(Versos del capitan),这是他对乌鲁齐雅(Matilde Urrutia)的爱情告白,直到一九六二年他才承认自己是作者。一九五五年,他娶乌鲁齐雅为妻,一九五九年出版《一百首爱的十四行诗》(Cien sonetos de amor),献给妻子。之后,他的诗歌又继续经历另一次蜕变。他把触角伸入自然、海洋以及他们所居住的黑岛,像倦游的浪子,他寻求歇脚的地方,企图和自然世界达成某种宗教式的契合,《智利之石》(Las piedras de Chile,1961)、《典礼之歌》(Cantos ceremoniales, 1961)、《黑岛的回忆》(Memorial de Isla Negra, 1964)、《鸟之书》(Arte de pajaros, 1966)、《沙上的房子》(Una casa en la arena, 1966)、《白日的手》(Las manos del dia, 1968)和《世界的末端》(Fin de mundo, 1969)等诗集相继出版。在这些六十年代的诗作里,聂鲁达探寻自然的神秘,从一石一木中汲取奇异神圣的灵感。在他看来,一块石头不仅仅供人建筑之用,它是神秘、空灵的物质,述说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宇宙。他不想为所有的事物定名,他希望所有的事物能够混合为一,重新创造出更新的生命:

我有心弄混事物,结合他们,令他们重生,混合他们,解脱他们,直到世界上所有的光

像海洋一般地圆一。

一种慷慨、硕大的完整,一种爆裂、活生生的芬芳。

——〈太多名字〉

虽然聂鲁达晚年并没有停止他政治和历史性的诗作,但在写作「自然诗」的同时,他似乎也有某种回归自己根源的渴望。聂鲁达一度把自己比喻成在时间水流中行船的船夫,而在晚年不时瞥见自己在死亡的海洋中航行,因此把一九六七年出版的一本选集命名为《船歌》(La barcarola),追述一生的际遇,他的漂泊、政治生涯诸般愉快之事。他优雅平和地吟唱自己的天鹅之歌,然而很不幸地,他的死亡并不曾如他诗中所绘见地那般平和。一九七三年,当他卧病黑岛时,智利内乱的火燄正炽烈。九月二十三日,聂鲁达就在这种内外交攻的苦痛下病逝于圣地牙哥的医院,他在圣地牙哥的家被暴民闯入,许多书籍、文件被无情地摧毁。

聂鲁达死后,八本诗集陆续出版:《海与铃》(El mar y las campanas, 1973),《分离的玫瑰》(La rosa separada, 1973),《冬日花园》(Jardín de invierno, 1974),《黄色的心》(El córazon amarillo, 1974),《二OOO》(1974),《疑问集》(Libro de preguntas, 1974),《哀歌》(Elegía, 1974)以及《精选的缺陷》(Defectos escogidos, 1974)。在这些晚年的诗作里,我们看到了两个聂鲁达:一个是五十年代情感丰沛、积极乐观的聂鲁达,用充满自信的宏亮声音对我们说话;另一个是充分感知生命将尽的「夕阳下的老人」,对孤寂、时间发出喟叹,并且企图拦阻历史的洪流以及生命流逝的轨迹。从诗集《在我们心中的西班牙》(Espana en el corazón, 1938)以来,即不断发出怒吼、谴责前辈诗人只知耽溺于自我的这位民众诗人,如今也让他的诗迎向亲密的自我,迎向沈默的孤独,迎向神秘之浪不可思议的拍击。这是一项回归,终极的回归,回到老家,回到自我的老屋:

有一个人回到自我,像回到一间

有铁钉和裂缝的老屋,是的回到厌倦了自我的自我,彷彿厌倦一套千疮百孔的破旧衣服,企图裸身行走于雨中……

这些「回到自我」的诗作可视为聂鲁达个人的日记。他向内省视自己,自己的现在和过去,以及等候着他的不确定的未来;他发觉到有许多是他所爱的,许多是可叹而欲弃绝的,有光,也有阴影,但总有足够的奇妙力量得以抵抗阴影,维持宁静之希望。聂鲁达彷彿一位先知,一位年老的哲人,思索人类生存的意义,人类在宇宙的地位,以及生命永恒的问题。这些诗作,让我们看到了聂鲁达忧郁哀伤的一面,捕捉到诗人更完整的面貌。

《海与铃》中另一首〈原谅我,如果我眼中〉,聚合了聂鲁达晚年诗作的几个重要主题:孤寂是不可剥夺的权利,大海是隐密自我的象征,死亡是另一种谐合。这是一首和大海之歌相应合的「沈没的歌」。从这些主题,我们又可衍生出第四个主题——寂静。年轻时慷慨激昂、大声疾呼的诗人,而今以寂静的语言向世界诉说,要我们「聆听无声之音」,「细察不存在的事物」。晚年的聂鲁达将语言溶解成寂静,用否定语言来实现语言。

此种「消极能力」同样见诸《疑问集》。这本诗集收集了四百个追索造物之谜的疑问;诗人并不曾对这些奥秘提出解答,但他仍然在某些问题里埋下了沈默的答案的种子:「死亡到最后难道不是╱一个无尽的厨房吗?」「你的毁灭会熔进╱另一个声音或另一道光中吗?」「你的虫蛆会成为狗或╱蝴蝶的一部份吗?」 死与生同是构成生命厨房的重要材料。聂鲁达自死亡见新生的可能,一如他在孤寂阴郁的冬日花园看到新的春季,复甦的根。通过孤独,诗人再一次回到自我,回到巨大的寂静,并且察知死亡即是再生,而自己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周期的一部份。

聂鲁达死后二十年间,许多讨论他作品的论文和书籍相继问世。毫无疑问的,他对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影响力是历久不衰的。他的诗作所蕴含的活力和深度仍具有强烈的爆发力,将持续成为后世读者取之不尽的智慧和喜悦的泉源。聂鲁达说:「文字和印刷术未发明之前,诗歌即已活跃大地,这即是为什么我们知道诗歌就像面包一样,理应为众人所享——学者和农人,不可思议而且绝不寻常的人类大家族。」的确,这位诗作质量俱丰的拉丁美洲大诗人,在死后二十多年仍源源不断地供给我们像面包和水一样的诗的质素。在他的回忆录里,他曾说可爱的语字是浪花,是丝线,是金属,是露珠,它们光洁如象牙,芳香若花草,像鲜果,海藻,玛瑙,橄榄。读他的诗我们感觉自己又重新回归生命最质朴的天地,跟着人类的梦想和情爱一同呼吸,一同歌唱。

我们在二十年前,大学毕业后,开始接触、翻译聂鲁达的诗作。这本《聂鲁达诗精选集》里大部份的诗先前曾出现在我们译的《聂鲁达诗集》以及《拉丁美洲现代诗选》里。此二书绝版多时,欲探聂鲁达的诗友每为寻中译而苦,如今桂冠图书公司欲将聂鲁达诗纳入「桂冠世界文学名着」之林,我们乃趁机新译了一些聂鲁达诗作,连同旧译总共六十首,希望能帮助读者一窥大师多样的诗貌。

一九九七年六月花莲

第二篇:聂鲁达经典语录

聂鲁达经典语录

聂鲁达经典语录1

1、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

2、你从远处聆听我,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

3、好像你的双眼已经飞离远去,如同一个吻,封缄了你的嘴。

4、如同所有的事物充满了我的灵魂,你从所有的事物中浮现,充满了我的灵魂。

5、你像我灵魂,一只梦的蝴蝶,你如同忧郁这个字。

6、我喜欢你是寂静的.,好像你已远去。

7、你听起来像在悲叹,一只如鸽悲鸣的蝴蝶。

8、你从远处听见我,我的声音无法企及你。

9、让我在你的沉默中安静无声。

10、并且让我借你的沉默与你说话,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11、你就像黑夜,拥有寂静与群星。

12、你的沉默就是星星的沉默,遥远而明亮。

13、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遥远且哀伤,仿佛你已经死了。

14、彼时,一个字,一个微笑,已经足够。

15、而我会觉得幸福,因那不是真的而觉得幸福。我不知是如何爱上你

聂鲁达经典语录2

1、如若我哭着醒来,那是因为梦见自己是迷路的孩子,穿过夜晚的树叶,寻找你的手。

2、我是一片荒芜的大地,而你是我最后的那朵蔷薇。

3、你像一只瓮,收容无限的温柔。而无限的遗忘像摇晃一只瓮般地摇晃你。

4、一个吻,你就知道了我所有沉默的心事。

5、自从我爱上你,你就与众不同。

6、幼年的我哪儿去了,仍在我体内还是消失了?他可知道我不曾爱过他,而他也不曾爱过我?

7、于是日子将天堂的网织了又拆,用时间,盐分,耳语,成长,道路,一个女人,一个男人,以及地球上的冬天。

8、那里有渴求与饥饿,而你是水果。那里有悲痛与幻灭,而你是奇迹。

9、当我爱你时,风中的松树,要以他们丝线般的叶子唱你的名字。

10、你像我的灵魂,一只梦的蝴蝶。

11、再吻我一次,爱人。把枪擦亮,同志。

12、好像你的双眼已经飞离远去,如同一个吻,封缄了你的嘴。

13、你需要的话,可以拿走我的面包,可以拿走我的空气,可是别把你的微笑拿掉。

14、你陪我走过你的梦境,且告诉我光何时归返。

15、你不像任何人,因为我爱你。

16、迟来的不如永远不来,不是吗?

17、当黄昏靠岸,码头格外悲伤。

18、我在这里爱你,在黑暗的松林里,风解缚了自己。月亮像磷光,在漂浮的水面上发光,白昼,日复一日,彼此追逐。雪以舞动的身姿迎风飘扬,一只银色的海鸥从西边滑落,有时是一艘船,高高的群星。我在这里爱你,而地平线陡然的隐藏你。在这些冰冷的事物中,我仍然爱你。有时我的吻借这些沉重的船只而行,穿越海洋永不停息。

19、彼时,你在哪里呢?那里还有什么人?说些什么?为什么当我哀伤且感觉到你远离时全部的`爱会突如其然地来临呢?

20、我在这里爱你,而地平线徒然地隐藏你。在这些冰冷的事物中,我仍然爱你。有时我的吻借这些沉重的船只而行,穿越海洋永无停息。

21、你哀伤,突然地,像一次远航。

22、你像我的灵魂,一只梦的蝴蝶,你如同忧郁这个字。

23、相同的夜漂白着相同的树,彼时,我们将不复昔日。

24、总是如此,你总是黄昏时远离,去那暮色奔走着,抹去雕像的地方。

25、始终守候之人受苦较多,还是从未等待过任何人的人?

26、我喜欢海员式的爱情,一个热吻便可以匆匆离去。

27、对你,一切都是挫折。

28、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你从远处聆听我,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

29、你和我之间,只隔着一个微笑的距离。

30、生命如此丰富以致花朵枯萎,而且充满哀伤。

31、或者我远远看到的事物,是我尚未度过的人生?

32、蓝色诞生时,是谁欢欣叫喊?

33、你从远方听我,我的声音达不到你。

34、而诗句坠在灵魂上,如同露水坠在牧草上。

35、爱是这么短,遗忘是这么长。

36、如果说我们的诗有什么意义,那就是具有不肯局限在某个范围之内、向往更大空间的无拘无束的倾向。

37、歌唱,焚烧,逃逸,像一个疯子手中的钟楼。我哀伤的温柔,突然涌上你身上的是什么?当我到达最寒冷与庄严的天顶,我的心,如黑夜中的花朵般敛闭。

38、这是忍冬的芳香,这是春天的第一个吻。

39、风翻搅她,在没有泡沫的潮水中,在没有重量的物质里,在倾斜的火焰中。

40、为什么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长大,却只是为了分离?

41、怎么说起,又怎能忘记。

42、我看见我自己如这些古老的船锚一样遭人遗忘。当暮色停泊在那里,码头变得哀伤,而我的生命变得疲惫,无有的渴求。我爱我所没有的,你如此的遥远。

43、我是个绝望的人,是没有回音的话语。

44、相同的夜漂白着相同的树,昔日的我们早已不复存在。

45、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所有的树木无非一颗,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46、我爱你而不知我在爱你,我想方设法回忆你。

47、爱是那么短暂,而忘却,是那么漫长。

48、你的沉默明亮如灯,简单如指环。

49、我喜欢你沉默的时候,因为你仿佛不在。

50、啊跟着这远离一切的路,不会有痛苦、死亡、与严冬在沿路守候,只有双眼借晨露张望。

51、你没有改变,依旧的容颜,变化的是时间,这样匆匆。

52、而我会觉得幸福,因那不是真的而觉得幸福。

53、比水波更纯粹的躯体,盐洗刷着海岸,而明亮的鸟飞着,在地上没有根。

54、你是我这贫瘠的土地上的最后一朵玫瑰。

55、经常在黄昏时分被挑中的书落到了地上,像一条受伤的狗在脚下滚动了我的衣裳。

56、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57、倚身在暮色里,我朝你海洋般的双眼投掷我哀伤的网。

58、有时我在清晨苏醒,我的灵魂甚至还是湿的。

59、你的沉默就是星星的沉默,遥远而明亮。

60、只求你别忘了,我若哭着醒来,那是因为梦见,自己是迷途的孩子,穿过夜晚的树叶,寻找你的手。

61、你不像任何人,因为我爱你。让我把你洒在众多的花圈之中。谁在南方的群星里,以烟的字母写下你的名字?喔,在你存在之前,让我忆起你往日的样子。

62、石头之内是石头,而人在哪里?大气之内是大气,而人在哪里?时间之内是时间,而人在哪里?

63、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64、彼时,一个字,一个微笑,已经足够。而我会觉得幸福,因那不是真的而觉得幸福。

65、我承认,我曾历经沧桑。

66、无数的风的心脏,在我们的爱的沉默上方跳动。

67、你就像黑夜,拥有寂静与群星。

68、我们甚至遗失了暮色,今晚没人看见我们手拉手,当蓝色的夜落在这世界。

69、我终于在他们遗失我的地方,找到了自己?

70、有时候我在清晨醒来,我的灵魂甚至还是湿的。远远的,海洋鸣响并且发出回声。这是一个港口,我在这里爱你。

71、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

72、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

73、你像跟小溪游玩般地与太阳嬉戏,并在你的双眼留下两个深色的池塘。

74、因为你,当我伫立在鲜花初绽的花园旁边时,春天的芬芳使我痛楚。

75、每个白昼,都要落进黑夜的深潭,像有那么一口井,锁住了光明。

76、而我,为了紧抱她纤小的腰,走过每一寸土地,穿越战争和山脉,沙子和荆棘。

77、是谁用烟云般的字体,在南方的群星间写下你的名字?

78、我们甚至失去了黄昏的颜色。当蓝色的夜坠落在世界时,没人看见我们手牵着手。

79、明知相思苦,无奈苦相思。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80、相同的夜让相同的树林泛白。彼时,我们也不再相似如初。

第三篇:聂鲁达情诗翻译

Es la ma?ana llena de tempestad

en el corazón del verano.Como pa?uelos blancos de adiós viajan las nubes,el viento las sacude con sus viajeras manos.Innumerable corazón del viento

latiendo sobre nuestro silencio enamorado.Zumbando entre los árboles, orquestal y divino,como una lengua llena de guerras y de cantos.Viento que lleva en rápido robo la hojarasca

y desvía las flechas latientes de los pájaros.Viento que la derriba en ola sin espuma

y sustancia sin peso, y fuegos inclinados.Se rompe y se sumerge su volumen de besos

combatido en la puerta del viento del verano.在夏日的心脏里

一个布满风暴的早晨。

仿佛道别时挥动的白手帕,云彩在旅行,风儿用它那游子的双手摇动着白云。

不知道有多少颗风儿的心脏,在我们相爱的寂静里跳动。

心儿在林间像管弦乐神圣地嗡嗡响,如同一个充满战争与歌声的舌簧。

风儿以神偷的方式卷走了枯枝败叶

迫使飞箭般的鸟群改道而去。

风儿用无泡沫的浪花和轻飘的物质

把枯枝败叶打落在地,堆成倾斜的火。

风儿停了,把密密的亲吻沉落下来

战败在夏风的大门口。

第四篇:《今夜我可以写》——聂鲁达(Pablo Neruda)

今夜我可以寫出最哀傷的詩篇。

寫,譬如說,「夜被擊碎

而藍色的星在遠處顫抖。」

晚風在天空中迴旋歌唱。

今夜我可以寫出最哀傷的詩篇。

我愛她,而有時候她也愛我。

在許多彷彿此刻的夜裡我擁她入懷。

在永恆的天空下一遍一遍地吻她。

她愛我,而有時候我也愛她。

你怎能不愛她晶瑩碩大的眼睛?

今夜我可以寫出最哀傷的詩篇。

想到不能擁有她,想到已經失去了她。

聽到那遼闊的夜,因她不在更加遼闊。

詩遂如草原上的露珠滴落心靈。

我的愛不能叫她留下有什麼好難過的呢?

夜被擊碎而她離我遠去。

都過去了。在遠處有人歌唱。在遠處。

我的心不甘就此失去她。

我的眼光搜尋著彷彿要走向她。

我的心在找她,而她離我遠去。

相同的夜漂白著相同的樹。

昔日的我們已不復存在。

如今我確已不再愛她,但我曾經多愛她啊。

我的聲音試著借風探觸她的聽覺。

別人的。她就將是別人的了。一如我過去的吻。

她的聲音。她明亮的身體。她永恆的眼睛。

如今我確已不再愛她。但也許我仍愛著她。

愛是這麼短,遺忘是這麼長。

因為在許多彷彿此刻的夜裡我擁她入懷,我的心不甘就此失去她。

即令這是她帶給我的最後的痛苦,而這些是我為她寫的最後的詩篇。

Tonight I can write the saddest lines.Write, for example, “The night is starry and the stars are blue and shiver in the distance”

The night wind revolves in the sky and sings.Tonight I can write the saddest lines.I loved her, and sometimes she loved me too.Through nights like this one I held her in my arms.I kissed her again and again under the endless sky.She loved me, sometimes I loved her too.How could one not have loved her great still eyes.Tonight I can write the saddest lines.To think that I do not have her.To feel that I have lost her.To hear the immense night, still more immense without her.And the verse falls to the soul like dew to the pasture.What does it matter that my love could not keep her.The night is starry and she is not with me.This is all.In the distance someone is singing.In the distance.My soul is not satisfied that it has lost her.My sight tries to find her as though to bring her closer.My heart looks for her, and she is not with me.The same night whitening the same trees.We, of that time, are no longer the same.I no longer love her, that's certain, but how I loved her.My voice tried to find the wind to touch her hearing.Another's.She will be another's.As she was before my kisses.Her voice, her bright body.Her infinite eyes.I no longer love her, that's certain, but maybe I love her.Love is so short, forgetting is so long.Because through nights like this one I held her in my arms my soul is not satisfied that it has lost her.Though this be the last pain that she makes me suffer and these the last verses that I write for her.

第五篇:鲁大爷简介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来改为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致死亡,家境败落了下来,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小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自他家变穷了,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说话了,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对于他幼小的心灵的打击很大,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事物的。多年以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幕友”,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为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时他已经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鲁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为当时大多数的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这个时期,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五四运动之后,他的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1918年,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的新文学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这篇小说,凝聚了鲁迅从童年时起到那时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体验和对于中华民族现代命运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过“狂人”之口,把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的历史痛斥为“吃人”的历史,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

鲁迅先生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就像寓言中的叶公。

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么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察觉到平时察觉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在青年时期,我们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学生对故事中所描写的鲁镇等江南水乡、三味书屋等风土人情还不够熟悉,对人生还没有更多的亲身体验,鲁迅小说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我们的感觉世界的。为了揭示不同生活画面和不同人物命运的不同的意义,鲁迅的小说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样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不同,《孔乙己》与《白光》不同,《故乡》与《祝福》不同,《孤独者》与《伤逝》不同。不仅结构样式不同,音调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单纯而又冷峻,《伤逝》则那么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鲁迅的小说不仅是小说,也是诗,它以平凡的社会生活为题材,整体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出版于1928年,后者出版于1937年。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这些散文,把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有时如平静的港湾,有时如波涛翻滚的大海,有时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时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态,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净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则呈现出迷离恍惚、奇诡幻美的意境,它们像一团团情绪的云气,在空中旋转飘荡,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在的苦闷,化为了梦,化为了超世间的想象,使《野草》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要创造适应于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遇到的是从各种不同的阶层,各种不同的人物,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的诬蔑和攻击。鲁迅的杂文就是在这种没有固定不变的战线、没有固定不变的论敌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5部杂文集。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先生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鲁迅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我们能够通过对现实人物的感受和理解,还古代人物一个鲜活真实的面貌,也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现实人物的真实面目。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生前,他立下遗言:“

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其中《故乡》《孔乙己》《诗二首》选进二期课改教材初二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风筝》《雪》《藤野先生》《社戏》等都被选入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朝花夕拾》一书也成为中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而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也成为后代人的精神佳作。

1918年起,先后发表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后来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

下载地上的恋歌——鲁达聂简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上的恋歌——鲁达聂简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通必达简介

    通必达简介太原通必达科技有限公司遵循德力西企业“德报人类,力创未来”的理念,始终坚持“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的服务原则,多年来专业经营德力西电气元件,电线电缆、墙......

    胜达丰简介

    公 司 简 介 长春市胜达丰钢结构有限公司是吉林省著名的大型钢结构企业,是专业的钢结构生产基地,坐落于长春九台经济开发区卡伦工业北区。公司规模宏大,实力雄厚,车间设备先进,着......

    润晖达-简介

    润晖达——润晖达简介 深圳市润晖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安全防范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智能家居系统及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高科技企业。在智能建筑、系统集成......

    鲁光化工简介

    鲁光化工简介导播词 临沂鲁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是生产硝酸和硝盐等基础化工原料为主产品的安全环保友好型企业,其前身为1966年成立的军工企业山东鲁光化工厂,2008年企业改制重......

    鲁龙电缆简介

    鲁龙电缆——我们无法停止前行,一直在前进。 【企业简介】 山东川达线缆有限公司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司坐落于千年历史文化古城,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曲阜,是一家以生......

    最新聂帅陈列馆简介(五篇材料)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简介重庆市江津区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文化昌明,人才辈出,是共和国元帅聂荣臻的诞生地。聂荣臻元帅陈列馆由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馆名,位于重庆市江津城郊,10......

    金达速运简介

    金达速运简介 金达速运全称“济南金达物流有限公司”简称“金达速运”“金达物 流”是一家专业以物流仓储及配送为主的独立运营的流通企业,公司本着"先做资源链接,再做产业整......

    坤达铝制品简介7-1

    唐山坤达科技有限公司 高端铝制品深加工项目简介唐山坤达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3月,公司注册资本2900万元,主要从事工业铝制品及高端铝制品的深加工。 高端铝制品深加工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