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翔论中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论中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摘要】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要切实加强组织和管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个性,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最有用、最必需、最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为终身体育打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开展
in the shallow xi the job school is out of the less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athletics activity with open an exhibitionli-zhan
【abstract】athletics activity outside the lesson is a school athletics of importance constitute part, is promote with exaltation the character and health level of the student's body of valid path.want in the athletics activity outside lesson practical strengthe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development student's interest and ability, development life long athletics consciousness and good character, make the student control modern society the most useful, most essential, the most basic athletics knowledge and technical ability, is life long athletics dozen solid foundation.【key words】medium job school;athletics activity outside the lesson;the organization open an exhibition
1.中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1.1参与性不高。主要表现为学校、教师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重视程度不够,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和管理等比较松散、随意,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热情不高,课外体育活动整体出现下滑的趋势。
1.2体育场地和器材不足。由于历史原因,中职学校校园普遍面积不大,体育场地设施结构不合理。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虽加大了对体育运动的投入,也改善了学校的场地设施,但由于各种原因及条件的影响,缺乏体育场地、器材的老问题依然存在。现阶段的中职学校规模及学生数量一直处于逐年增多的趋势,体育场地和器材缺乏的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1.3学生可选择运动项目少。根据调查,中职学校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集中在篮球、舞蹈、乒乓球、羽毛球等,与学校现有设施之间还有很大差距。这就从一定程度上使课
外体育活动局限于一部分人,当然也谈不上整个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了。
1.4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辅导不到位。中职学校由于自身特点,在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上缺乏组织和领导,课外体育活动基本是学生个别爱好和班级自身组织的单项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参与性不足。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对体育项目的兴趣较为广泛,体育设施、教师数量及本身专业局限等因素,使学生对自己所感兴趣项目得不到专门指导,满足不了不同层次学生对不同项目的需要,降低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课外体育活动得不到全面、深入和持久的开展。
2.组织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性及意义
2.1培养兴趣和能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欲望的直接来源。学生可以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从中体验锻炼的喜悦和满足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运动兴趣。学校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得到很好的自我锻炼,培养学生的组织、交往、竞争和独立能力,提高学生的体力和智力。
2.2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终身体育是我们进行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中职学校学生在校时间较短,对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性不高,这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应努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与专业要求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养成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培养良好个性。由于学生生活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学生的个性存在较大的差异。课外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而且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明显的作用。学校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心理品质,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发展学生素质,达到育人、育心、育体的作用。
3.中职学校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途径和办法
3.1加强组织和管理
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项目以及开展的形式多样、参与的人员多,进行组织领导、协调的工作量大,仅靠体育教师的努力是很难的。因此,建立一个有校领导及有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管理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对此,我认为比较正确的做法是,由分管教学的校领导具体负责,由教务处、体育组、校团委、学生会以及各班班主任组成管理网络,把课外体育的具体项目、任务、组织形式和规模大小根据要求分配给各部门具体组织和实施。
为使中等职业学校顺利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应在学校主管及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校领导应积极参与、举办体育比赛和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等方法增加学生
参与体育活动的信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学校应认真制定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计划,加强课外活动的管理与组织,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和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3.2增强学生健康意识,培养体育兴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身体健康状况已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缓解精神压力,提高人们自信心,而且还能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人体免疫机能,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深入了解参与体育运动的意义及目的,同时了解学生参与动机,抓住他们的心理,适时宣传体育运动对健康的意义。让学生了解运动的本质特征,提高参与意识,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学生和身体素质的健康水平。
3.3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
单一的活动内容是导致学生厌烦心理产生的因素之一。若想体育运动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特殊心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形式。如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运动水平等差异,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和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竞赛,培养学
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可采用打破原有的班级分组,采取按专业分组,进行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的体育活动项目等,使学生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3.4积极改善学校体育环境和场地器材
据调查,大部分中职学校由于体育器材及场地的限制,课外体育得不到很好的开展。面对这一现象,学校应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多渠道改善学校体育环境,添置体育器材,加快对中职学校体育器材改革的步伐,以满足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需要。
4.安排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内容时应注意问题
4.1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鼓励孩子们开动脑筋,张开理想的翅膀,自制学具,开拓创新。让学生们自主选择,玩他们喜闻乐见的游戏。
4.2自编校本教材,在实践教材中突出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全体学生都能体验体育的乐趣。在内容上更注意科学性、指导性和时代性,选择有利于身心健康并能有效的指导终身锻炼的知识为主,达到增强体育与健康意识,提高其锻炼身体的情绪动力。
4.3要根据本地区、本校的传统项目,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编成成套练习,在课外体育活动时进行锻炼。如健身操、篮球操等。一些简单易行,群众喜爱的乡土项目也可安排,如跳绳、丢沙包、滚铁环、踢毽子、爬杆等。要把奔跑性游戏、投掷性游戏、跳跃性游戏、负重性游戏与对抗性游戏等穿插搭配进行,以促使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4.4要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安排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时,还应注意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项目内容相结合。如50米跑、25米计时往返跑、100米跑、1分钟跳绳、中长跑、立定跳远、掷实心球、推铅球、爬竿、1分钟仰卧起坐、引体向上、举重物等。这些项目简便易行,锻炼实效价值大,学生通过一定时期的锻炼后,能够达到相应等级标准的要求。
4.5课外体育活动课可以采用以专职体育教师为主,以在体育方面有爱好并有一技之长的非专职教师为辅组建成课外活动指导队伍(也可以聘请校外人士参加),以学生自愿参加的形式组成各种兴趣小组或队的形式进行活动。武术队、篮球队、健美操队、舞蹈队、等坚持开展训练,风雨无阻。
4.6加强对体育干部、骨干的培养
体育干部、体育骨干是体育教师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得力助手,他们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加强对体育干部、体育骨干的培养,对顺利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应该定期对体育干部、体育骨干进行培训、指导,为他们提供各种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体育干部、体育骨干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主、自理、自治地搞好搞活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
5.结论
总之,随着我国中职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出现高要求的状况。中职学生应不断增强体育意识,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和目的,有意识地参加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使自
己掌握现代社会最有用、最必需、最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为终身体育打坚实的基础;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个性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新华.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j].甘肃教育,2008(9)
[2]体育与健康/张明廷,李印东,陆永铭主编.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6
[3]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二篇: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组织方法
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组织方法 更新时间:2005-6-3 17:29:05
一、早操、课间操的内容和组织方法
(一)早操
早操(早晨锻炼或课前操)是清晨或课前进行10~15分钟体育锻炼,应要求每个学生参加。坚持早操,能养成早起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可使整夜处在睡眠状态的神经细胞迅速动员起来,使学生精神振奋,头脑清醒,并有组织地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
早操内容,应根据季节变化选择适宜的内容。可进行跑步、做广播操、健身健美操、练武术或发展身体素质的简单练习。运动负荷不宜过大,身体发热微汗即止。
早操以班或锻炼小组的形式进行,也可自行结合或独自一人进行。
(二)课间操
课间操是在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的休息时间内进行,时间20分钟左右。课间操有助于消除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疲劳,调节精神,保护脑力,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身体正常发育,防止脊柱畸形,还可以保护视力,防止近视眼和调节课堂空气。课间操的内容除了做广播操外还可以安排游戏、舞蹈和功能性的体操(如防脊柱弯曲操)、眼保健操等简便易行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课间操的负荷量不宜过大,使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激发活泼愉快的情绪,得到积极地休整,以饱满热情迎接下两节课的学习。
课间操一般可采用合操或分操的方式进行。合操是指全校或年级所在班,集合一起做操,它的特点是规模大,地点集中,便于统一管理。各班级在一起做操还能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但是采用合操,需要较大场地,难以做到区别对待。分操是以班或体育锻炼小组为单位进行。它的特点是分散,组织调动灵活,内容与形式多种多样,能区别对待,激发学生情绪。但不便于统一管理,因而必须培养好学生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组织作用。课间操采用的形式,可根
据学校场地和实际需要,最好把分操和合操配合起来交替进行。在两课之间休息的10分钟,应动员学生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做些轻微的活动。
二、班级体育锻炼的内容和组织方法
班级体育锻炼是以班或锻炼小组为单位,在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的领导和帮助下,由班体育委员和锻炼小组长主持进行的体育活动。
(一)班级体育锻炼的意义
班级体育锻炼是组成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其意义极为重大。
(1)巩固体育课的效果。班级体育锻炼不仅是体育课的补充和延续,而且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体育课内布置的课外作业和传授的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必须通过班级体育锻炼,得到复习、巩固、提高和应用。
(2)实施“达标”的重要方式。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是衡量学校体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开展“达标”锻炼,提高“达标”能力,组织“达标”测验,其实施的效果在于班级体育锻炼。
(3)培养体育的兴趣与习惯。班级体育锻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间集中。这样,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作用十分突出。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丰富多采的体育活动中逐步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和方法,以达到增强体质,终身受益的效能。
(4)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优良品质。班级体育锻炼把学生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他们好动好胜和朝气蓬勃的特点,因势利导地对他们进行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关心集体、组织纪律的教育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其形式活泼,针对性强,效果明显。
(二)班组体育锻炼的内容
班级体育锻炼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体有:
(1)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规定的项目。
(2)复习、巩固体育课上所学的基本技能。
(3)结合学校传统体育项目和竞赛项目,组织锻炼,开展小型群众性比赛。
(4)根据季节、场地器材等条件,开展象征性长跑、游泳、跳绳、踢毽子、游戏、健美操、武术、舞蹈等多种多样的活动。
班级体育锻炼要列人课表内,不得随意古用。最好能与体育课错开安排,每周至少保证两次,每次1小时左右。
(三)班组体育锻炼的形式
班级体育锻炼的形式是:班委会设体育委员1人,负责领导和组织全班的课外体育活动,将全班同学按性别、体质状况、技术水平、体育爱好组成若干个锻炼小组或与体育课分组统一起来。设正、副组长各1人,锻炼小组长是班主任和体育教师的助手,是实施课外体育锻炼的基层组织者。体育教师应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帮助小组长订好锻炼计划,指导组织实施,注重培养能力。
三、节日和假日体育活动的内容和组织方法
节、假日体育活动是指除作息制度中规定的体育活动以外的全校性体育活动。一般有“体育节”、节假日体育等形式。
(一)体育节
一般有“体育周”、“体育日”两种形式。“体育周”是集中利用一周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各种宣传教育、锻炼、比赛等活动。它具有浓烈的节日气氛,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吸引广大学生参加。开展“体育节”活动应列入学校体育工作计划,成立临时性指挥机构,取得各有关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并做好充分准备。体育周结束后要作好总结工作。
“体育日”一般是结合有意义的节日或国内外重大的体育活动,利用一天或半天时间,开展专题性的体育主题活动,进行体育教育和锻炼。一般可以组织全校性的活动,也可按年级、班级进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节、假日体育
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到大自然中去组织进行。
校内活动,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等活动条件,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校外活动可组织郊游、旅行、登山、游泳、远足、野营等活动。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名胜古迹众多,大自然的风光绮丽多彩,尤其在春光明媚和秋高气爽的季节,同学问、师生间成群结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进行体育活动,很有锻炼
价值和教育意义,应当大力提倡。在进行这一活动时,要加强领导,搞好组织工作,注意安全和卫生,防止伤害事故。
四、校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组织方法
校外体育是学生在学校以外或由校外有关单位组织学生参加的体育活动。它与学校的课外体育锻炼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是学生体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形式有自我锻炼、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等。
(一)自我锻炼
学生在离开学校以后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里,自发地进行结伴或个人的自我锻炼。它来自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也反映了学生对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扩大社交活动、提高文化素养和完善自我等多方面的追求。
自我锻炼目前虽还不十分广泛,但已呈日益发展的趋势。不少学生自备体育器材,在住宅庭院的空旷地区、街头巷尾、公园广场、山头林间、江河湖泊、冰雪场地等广阔的空间里,进行奔跑、跳跃、做操、打拳、气功、跳绳、踢毽子、球类、游泳、滑冰、滑雪、跳舞和游戏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将会使体育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使学生善度余暇,接触社会,对培养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实现个体社会化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
体育课布置的锻炼作业和学校布置的假期体育锻炼作业,也是学生校外自我锻炼的内容之一。
(二)家庭体育
家庭体育是学生在家长的关心、支持、参与下开展的校外体育活动。社会的要求、学校的教育、家长的期望、学生成长的需要促进了家庭体育的开展,并成为校外体育的重要方面。家庭体育是体育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家庭体育主要在每天的早晨、傍晚、周末、节假日中进行。家长和子女在共同锻炼中愉快度过余暇时间。
家庭体育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从家庭看,父母、子女共同锻炼,可以加强接触,增进了解,达到感情上的交流,增加了共同语言。在锻炼过程中,父母、子女处于平等、友好互帮互学的地位,是一个融洽的环境,使子女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有助于加深亲子间理解、信任和热爱,这种健康、文明而丰富的家庭业余文化生活,可以和睦家庭关系,使家庭充满生活的乐趣。家庭体育还具有重要的卫生保健作用,它能满足青少年儿童对运动的需要,有利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从社会看,家庭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细胞”是体育社会化的基础。要提高我国体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搞好家庭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家庭体育活动的内容很多,可以做广播操、眼保健操、健身操、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踢毽子、跳绳、划船、游泳、滑冰、滑雪、跑步、登山、旅游、民间体育、各种游戏以及参加家庭运动会等各色各样的体育活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家庭体育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全社会积极提倡、引导和组织。
(三)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是指学生居住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的文化娱乐场所、青少年文化宫、体育场(馆)所组织开展的体育活动。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指出:“在学校比较密集的城镇地区,逐步建立中、小学活动中心,并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社会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应当安排一定时间免费向学生开放。”这就为学生的校外体育活动提供了场所,创造了条件。当今世界不少发达国家对青少年儿童的社区体育、体育俱乐部给予相当重视并得到积极开展和取得很大成绩。这是我国今后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很好的借鉴。
校外体育是丰富多采、极有魅力的,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和锻炼价值。
第三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纳入教学工作量
我校将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逐步提高体检经费标准,增加体检项目,加强体检结果的使用。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评价制度。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学生日常参加体育活动情况、体育运动能力以及体质健康状况作为重要评价内容,学校每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结果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后上报纳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
市教育局将向社会公布对各区市的抽测结果,各区市要公布以学校为单位的测试结果,学校要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在学校内公布,有关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动态把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变化趋势,有效指导学校体育工作。体质健康测试纳入学生田径运动会比赛项目。
第四篇: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运用的现状和探讨(张虹)
学员编号: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省级)培训论文
(备注:国家级)
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运用的现状和探讨
培训专业
网站建设与管理
学员姓名
张 虹 指导教师
李 书 琴 完成日期 2013.6.26
中国
陕西
杨凌
目录
摘要………………………………………………………………………………………1
一、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的重要意义…………………………………………………1
二、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的现状…………………………………………………2
三、观念变革,转变角色………………………………………………………………2
四、信息技术教学管理的创新…………………………………………………………3
五、结束语………………………………………………………………………………4 附1:参考文献…………………………………………………………………………4 附2:致谢………………………………………………………………………………5 附3:作者简介…………………………………………………………………………5
-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运用的现状和探讨
张虹 喀什教育学院
摘 要: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强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必然要求。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是当今社会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由于各种原因都没能实现教育和管理的信息化,严重制约了学校的教育发展,使得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脱节严重。所以,中职学校应当开始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育紧跟社会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要在加强信息化教学和创新的同时,顺应中职教育培养的目标要求,使教学工作逐步实现信息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学校改革创新的同时,作为学校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也要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发生转变和进步。
关键字:中职教育;发展;信息技术;改革创新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各类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等职业学校要深刻认识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一、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符合中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顺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潮流的基本要求。因此,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意义重大。
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是适应当今信息时代发展潮流的基本要求和中职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中职学校作为国家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服务。
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是提高教学资源使用率的必要途径。信息化教学管理可以使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的所有资源实现高效利用、实时共享和科学管理,最终提升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
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是促进教学管理者提升个人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管理中每个管理者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并利用网络媒体的方便、快捷、灵活和动态交互性等特点,使自己真正掌握现代化教学管理技术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服务,以适应中职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可以使中职学校的教学发展呈现出教学管理科学化、课堂教学多媒体化、实验实训动态化、质量监控规范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特征。
二、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的现状
首先,从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包括:第一,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教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主要和最核心的部分,对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的改变,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这有利于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但是学校的情况不同,对人才的引进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第二,加大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研究,逐渐改进和完善教学实训实习环境资源的管理。学校为满足中职教育的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需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断完善各种教学实训室,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合理配置和科学规划,加强各类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但是,由于学校的教学经费受限,所以各校的软硬件条件也参差不齐。第三,提倡科学合理的时间管理,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素养。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管理服务。
其次,从信息化教学过程管理的实际来看包括:第一,教师重视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备课环节和课堂教学的管理。在备课过程中,对不同教材,老师要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备课。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加强学生课堂纪律的管理,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思想,还要激励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做到师生良好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在现实状况中,由于中职学校学生的水平不一样,有的学生上课不听讲,甚至做出扰乱其他同学的事情,这样就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加大对学生的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共同的责任。第二,比较重视课后作业的效果管理。老师重视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通过批阅和辅导,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三,重视课程考试、成绩评定和综合分析环节的管理。中职学校的考试形式非常灵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要求采用合适的考试形式,目的是为了检查整个学期的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过程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关键,因为整个过程的教学效果直接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所以,只有对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加强管理,才能满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三、观念变革,转变角色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这么多年来,无论什么场合,也不论是领导、专家还是教师,都在讲观念变革。无疑,大家都意识到了观念变革的重要性。但是,到底需要变革哪些观念,变革到哪儿才算到位,大多数人并不清楚,也不求甚解。转变观念似乎成了一句口号。而在实际应用中,多数的校长和教师还是自觉不自觉地拿信息技术用来为“应试教育”服务。观念和行动的落差,实际上反映了观念转变并未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自然是走向融合的先导。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本质上是“教育”意义上的,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因此,要明确,信息技术无论发展多块,多么先进,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服务的,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要“以人为本”。同时,应当看到,信息技术的发展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它不仅变革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更变革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为了学生的未来,教育工作者除了适应、学习别无选择,如果一味排斥,那么我们极有可能会被未来的教育淘汰。
在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已经转变,他们是学习的管理者、组织者、指导者;课堂的形态已延伸到课外,家庭、社会都参与其中;学生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而且也积极参与教学;课程形态也发生了转变,资源型教学使得各学科知识互相融合,学生的获取知识和锻炼能力有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学习评价和人才评价观念由“高分数”转向“高素质”。教育工作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和教育变革的呼唤,跟踪学习最新技术,与时俱进地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奠定思想基础。
四、信息技术教学管理的创新
(一)要切实加大教学管理的软硬件投入,改善现有设施,以适应信息化教学管理发展的需要。为信息化教学管理创造必要的条件,加强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技术条件下采用教学呈现、模拟演示、交互式视频、探索与发现、项目制作等模式进行教学。
(二)在信息化教学管理中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用率不高,教学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偏低。他们不能很好地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或者是掌握信息技术能力不够,严重影响了管理工作,直接降低了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阻碍了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的发展。
(三)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团队凝聚力。同时要加强骨干教学管理人才和骨干教师的管理,防止流失。信息化教学管理需要一批具备高素质、实践管理经验丰富、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意识强的教学管理人才。教师应树立现代化教学观念,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利用新技术开发课程课件;教学管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和使用信息化技术,并运用于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中。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资源,还能极大提高日常教学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为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最后,加大管理的透明度和人性化程度,提升全面信息化教学管理质量。信息化教学管理要注重以人为本,管理的一切程序都要公开化,增大透明度。鼓励学校全员参与教学管理质量的检查和评价,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水平和全面信息化教学管理质量,以满足学生、家长、社会的需要。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及手段,为中职院校的在校学生创造了丰富多彩、万千变化、生动形象、实效快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中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力,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了综合素质能力极强的有用人才,推动了中职院校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而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不仅是教学管理方法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对现行教育观念、教学环境、教学体系、教学信息呈现方式、教学组织与管理形式、教学方法等的深刻变革。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要符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是全校性的综合工作,需要全校各部门共同协作。尽快改进和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设施,提高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实现信息资源实时共享,不断提高中职教育的全面教学管理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呼唤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中国教育网络》2012年04期。
【2】 焦建利:《“深度融合”彰显信息技术的效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Z1期。【3】 黄柳英:《信息技术育与教学融合的思考》,《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0年10期。【4】 王立力.教学创新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0年。
致
谢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两个月稍纵即逝。此时,回头想想这段短暂的求学路,时而喜悦,时而惆怅。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感谢命运的安排,让我有幸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在此,向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献上我最诚挚的谢意!
在此,要感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其他老师。各位老师道德与学术并重,宽容博大的胸襟、谦逊朴素的为人,令我如沐春风,倍感温馨。永远难忘老师们所传授的各种教育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永远难忘老师们在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上的引领和指导。数月教诲,师恩难报,我在这里各位老师鞠躬致谢!
作者简介:张虹,女,24岁,数字媒体学士,现任喀什教育学院教师。
第五篇:论中职学校校园网络的建设意义和建议
论中职学校校园网络的建设意义和建议
段炼
摘要:校园网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校园网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发挥其作用?文章从当前校园网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校领导的网络意识、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师的重视程度和应用、学生的应用水平等四个方面,说明了在发挥校园网作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意见、方法。
关键词:校园网;信息资源;应用水平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学校对信息技术的要求相当迫切。近年来,为适应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需要,许多学校纷纷建立了不同规模的校园网络。校园网服务于学校管理、学习、教学和科研活动,校园网应用是整个校园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建成不仅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将会大大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然而,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校园网缺乏良好的管理与维护、计算机校园网络空闲、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网络科学化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网的作用,使其高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就成了校园网使用中的重要问题。
那么,哪些因素在影响校园网作用的发挥呢?
一、学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
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行为、特点,因此,领导的网络意识强否,在很大程
度上能决定一个学校的校园网作用能否发挥及发挥的程度。
譬如:领导树立了应有网络资源观,就可能在寻找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同时,整合、共享、共建、利用这些信息资源;有了明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就会在倡导师生遵守网络规范,发扬网络道德等方面做出表率,通过正面引导的方式,提高师生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领导的网络技术意识决定了他对信息技术发展会给学校教育带来的影响有清醒的认识,就能根据学校的经济实力,做好设备的维修、换代,就能根据学校的自身实际,有计划地规划校园网的建设与发展,就不会抱残守旧、落后于时代要求,也不会赶时髦、搞攀比,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领导的网络教学意识在于对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的差异认识水平上,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向课堂式教学,教师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水平掌握教学进度,难免造成学生学习的巨大差异,而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教学的局限,它的交互性、多样性、集成性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灵活机动、教学反馈更加及时。
网络正对学校产生着多方位的、深刻的影响,并将在更大程度上渗入并改变我们的校园生活,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网络有利于学校领导树立开放意识、接受先进技术,尽快融入社会;有利于革新学校管理方式、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沟通民情、了解民意、传达政令、方便师生;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增加与外界的交流、推介学校品牌、促进学校发展。从管理实践看,所有这些作用是否被作为一校之长的学校主要领导所认识,对校园网作用的发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领导的网络意识是否强,不仅影响着学校领导的工作处境,更直接地影响全校教师对校园网作用的思想认识,从而影响着校园网的作用发挥。学校的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校师生的行为:(1)制定并实施校园网络的规章制度制定,实行依规办事。如:一是硬件方面,包括网络的使用规范,上网的规范,校园网的使用管理制度,计算机的操作管理制度,网络设备维修保养制度等。二是软件方面的,包括网络平台及计算机软件的配置、教学软件、工具软件的使用保管制度等;(2)做好校园网络的安全防护和权限设置。校园网络必须加强安全防范措施,提供多层次安全控制手段,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防止数据受到攻击和破坏,并且要有安全可靠的防计算机病毒措施;(3)校园网络设备集中建档,统一管理;(4)校园网的信息资源充实。俗话说“好酒不怕巷子深”,很显然,信息资源丰富、质量高的校园网,无疑会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它的影响面就会扩大,作用发挥得也就越大;(5)计算机网络教室管理科学化、自动化等使其为每一个访问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平台、多彩的窗口。不仅如此,为促进校园网作用的发挥,可以制定一些相关的激励制度,如网上资源建设的奖励制度、教师网络使用情况的考核制度,这样一来,制度的促进作用就开始展现出来。
二、教师的重视程度和应用
校园网作用的发挥,决定于使用网络的广大教师,使用的人越多、使用的面越广,它的作用发挥就越大。而教师对校园网的使用频率,另一方面则是由教师的重视程度来决定,一方面要看教师运用校园网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教师对校园网应用的重视程度及是否有应用校园网的能力,这是互相关联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重视程度影响着教师的应用水平,而应用水平又决定着其对校园网的重视程度。如果教师人人参与,不仅参与使用,还参与网络资源的充实、网络信息的提供、制作,参与对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这样一来,校园网的作用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广大教师既不重视、又不会使
用网络的校园里,校园网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建设中职校园网的原则
我们建设校园网的时候还应该坚持下面一些原则:
1、高速校园网:校园网络是所有应用的基础平台,为了支持数据、话音、视像多媒体的传输能力,要
求全网无带宽瓶颈,保证各种应用软件的带宽需求。
2、高稳定可靠性:校园网是各种应用的统一通信平台,平均无故障时间以及故障恢复时间,要保持在一个可容忍的许可范围之内。不但要考虑设备本身的冗余、容错能力,还要从网络架构的合理设计上,保
障网络的稳定可靠运行。
3、高安全:制定统一的安全策略,整体考虑网络平台的安全性,构建全局安全网络。保证关键数据不
被非法窃取、篡改或泄漏,使数据具有极高的可信性。
4、轻松使用易管理:对于网络的配置管理简单方便,对网络实行集中监测、分权管理,并统一分配带宽资源,选用先进的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对整网设备、端口的管理、流量统计分析,以及提供故障的自动
报警。
5、良好可扩充性:高性价比,满足目前需要,通过灵活性和模块化的方式平滑升级网络功能和扩展网
络规模,满足不断增长教学和管理需求。
在校园网使用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校园网络作用能否得到正常发挥,它直接关系到学校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我们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认真完善校园网的建设、管理,以求更好
地发挥校园网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网络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Kenneth D.Reed
[2]《计算机网络大全》,电子工业出版社,刘后铭,周明天等
[3] 黄荣怀、张玉洁:“基于网络的协作型教学系统模型”,GCCCE99澳门
[4] 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5] 陶文昭、詹英:《网络教育》,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7月
[6] 金建梅、汪启富、乌美娜:“计算机在中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中国电化教育,1999(1)、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