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讨会上的讲话
当铺地中学 耿守强
2008年初识这个课题,心情就很激动,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讨会上的讲话。也许是这个课题与自己以前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不谋而合的缘故。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培养计划”语文课改实验项目,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由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主持。目前全国已有1800多所学校参与了此项实验。也是我在两年前就给大家推介的课题。
这个课题为什么有这么多学校参与,这个课题为什么好?为什么要稿这个实验?我的理解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
这个实验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
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语文学习强调多读,要诵读,广泛的阅读。强调积累,积累语言、积累情感、积累写法。强调感悟,语文的习得是靠学生自身的感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感悟,悟其意,悟其情,悟其法,这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而我们过去的语文学习常常犯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用理科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语文。我们理科的学习方式是举一反三,通过一个例子的学习,学生能解决与这个例子相类的问题。而语文的学习是是反三归一的,大量的阅读、大量的感悟之后有所得。举个例子:我们过去最典型的做法,比如学了插叙,马上就练习如何用插叙写文章。其实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让学生多读含有插叙的文章,当学生悟出了插叙的妙用,自然在写作时,从自己的大脑里将插叙提取出来,跃然纸上了。
语文是“习得”的,必须以学生自己的读书、练习为主才有收效。说到底不外乎多读、多背、多写。语文学习不能走“先明理,后应用”的途径,恰恰相反它只能“先使用,后明理”。语文教学不能指望教一得一、一步到位,可能教十才得一,练十才会一。而且语文知识和能力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教过语文的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的语文能力从初一至初三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在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有些能力和知识是需要不断重复的,需要反复的历练。最终才能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耗费了学生最多的学习时间,却培养也一批又一批不喜欢读书的孩子,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不读书的老师,这是母语教育的悲哀,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调查显示: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4.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我们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人均阅读不到别国的九分之一。与美国小学生比较,美国一年级儿童平均每年读3万字,我国一年级儿童只有4900字。这样的阅读量是很难促成人形成感悟的,只有达到一定的量的积累才能形成质的飞跃。语文主题实验就是要让学生每学期的阅读量达到100万字。而且这100万字的阅读量要在课内实现。
我之所以推介这个实验,因为我觉得它是我们语文老师减负提质的最好办法。过去我们费了很大的劲,结果却令人尴尬:学生讨厌语文,甚至讨厌语文教师,讨厌读书,害怕表达,恐惧写作,考试结果也总是不如人意。我们也因此遭到诟病说我们“误尽苍生”“祸国殃民”。仔细反思一下,我们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多少是我们课堂上教出来的?有多少是通过我们课堂上对课文的“肢解”得来的?有多少是学生在母语环境下自然生长的?有多少是在特定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学生自身获得的?我不是在否定语文教师的作用。有一年我带初三语文,刚开学不久我就病倒了。当时由于没有人接就临时把一个教劳技的老老师推了上去,当时很多人担心。我也不放心,因为那个老师连课文都读得错字连篇,实在是教不了语文。但那年的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zhongkaozuowen.unjs.com/”>中考语文成绩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发言稿《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讨会上的讲话》。
而过去我们的语文之所以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就是因为我们把一篇好端端的课文肢解的七零八落,使一个鲜活的艺术作品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每一句话都要挖地三尺,每一个词都挖得火冒金星。甚至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要与标准答案与我们预设的答案吻合,有时那种概率不亚于彩卷中奖。这样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深不可测,不得要领,望而却步。
语文主题学习就简单了,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读读,悟悟,品品。学生弄明白了,就学下篇了。让学生在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学完教材的基础上,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自由阅读。这项实验,不仅说得简单,做起来也简单。而且没有繁琐的模式与流程,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语文老师解放自己的一条出路。
这个实验没有起点。一般的学校、一般的师资、一般的条件,一般的生源都能够实现。核心就是围绕主题,拓展阅读。退一万步讲,我们就是不挂名搞这个实验,甚至我们就不搞这个实验,但我让学生把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材料都读了,都读懂了。我们也肯定会取得一个好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参与了实验,在别人的引领下前行,我们更容易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这个问题之所以说得多一点是因为取得这个认同,这我们启动实验的重要前提。没有这样的认同,你就不会去做,做起来也没有动力。而且这个实验的意见远非语文一科的改变,学生一旦走进书的世界,那么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的做人与修行的问题、而且一切教育的难题都可迎刃而解了。所以我们搞这个实验是一个利己利他的积德工程。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思考和研究的重点问题,我们要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因为我也没有亲自搞过这个实验,只是早就对这个课题感兴趣,去年在北京校长培训上,有幸与课题组的一位专家在酒桌上有过一点交流。所以也只是点化一下。
这个实验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怎么样才能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完成对教材的阅读?
过去通过听课我们发现,许多课文至少要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几乎就是处理字词、文学常识、文体知识。如果这种做法不改变,我们课堂的时间从哪往出挤?我们怎样才能挤出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学生自主、自由阅读?
对于字词的处理,大家都觉得有必要。其实按课程标准要求,识字认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初中阶段的要求是随文识词,随文解义。强调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字词的含义。我们之所以把字词单提出来教授,其实是在给小学补课。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遇到后,随机查字典就可以解决了。完全没有必要做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来处理。我想语文主题实验,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处理这些。
文学常识及文体知识,新课标强调要淡化文体教学,淡化并不等于不要,但也不适宜在学生还没有理解文本之前就抽出来事先讲解,你比如《海燕》一文用到“象征写法,教学中就有人在课前先大讲特讲“象征”手法。因为学生对文体和写法的把握,也得靠感悟。过去由于我们淡化文体教学,所以我们发现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四不象,像散文、又像论说文、又象诗歌(象散文诗)。过分强调文体知识教学,单纯抽离出来讲,也不可取。我想,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堂上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处理这些东西。
要想把学生学习教材的时间压缩在三分之一以内,最关关键的是:问题的设计。因为问题的预构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同一篇文章,我们在解读时,可以设计很多问题,每个问题需要思考、解答、更正、强调,这样就会浪费很多课堂时间,如何找准文本的切入点,直捣中心,不蔓不枝,设计出既能刺激学生深层思考,又能破解文本的问题,是课堂上节省时间的武器。所以在问题设计时一定要优选。比如前两天在天津听课,有一位老师讲《钱塘湖春行》,在导读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文中所写的内容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景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应当说这些问题哪一个也没毛病,哪一个都紧扣诗意。但有没有更优化的问题设计?当时我就在想:钱塘湖春行,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 “春”,这也正是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所以就在这个“春”字上做文章,从哪里看出是“春行”?进而追出是“早春”,让学生体会“早春”的特点“几处”“谁家”“新燕”“浅草”,完成对字词的品味和对诗的主旨的理解。其实,如果每一篇文章我们如果静下心来研究:都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切入点,设计一个最优的问题。只是需要我们动脑子。
语文主题学习要求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学生自主、自由阅读。我想这种自主自由阅读,并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干扰和强制,组织学生围主题展开阅读,组织学生围绕主题进行交流。
因为只是通过外出学习和一些材料,了解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也很片面,不尽正确。大家辩证地去听。
任何一项实验,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不外出三个方面的原因:方向正确,方法科学,再加上辛勤的汗水。语文主题学习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在起步阶段,也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诸如学生原有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问题,课上时间如何充分利用的问题,教材的整合与主题的把握问题等等。我们要有充分的估计。有问题我们共同思考探究,问题都解决了,我们的实验也就成功了。
我们期待着这项实验能带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新的面貌、新的变化。除初一语文老师必须参加实验外,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老师能加入实验行列。《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讨会上的讲话》
第二篇: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讨会上的讲话
当铺地中学 耿守强
2008年初识这个课题,心情就很激动。也许是这个课题与自己以前的一些做法和想法不谋而合的缘故。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培养计划”语文课改实验项目,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由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主持。目前全国已有1800多所学校参与了此项实验。也是我在两年前就给大家推介的课题。
这个课题为什么有这么多学校参与,这个课题为什么好?为什么要稿这个实验?我的理解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
这个实验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
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语文学习强调多读,要诵读,广泛的阅读。强调积累,积累语言、积累情感、积累写法。强调感悟,语文的习得是靠学生自身的感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感悟,悟其意,悟其情,悟其法,这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而我们过去的语文学习常常犯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用理科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语文。我们理科的学习方式是举一反三,通过一个例子的学习,学生能解决与这个例子相类的问题。而语文的学习是是反三归一的,大量的阅读、大量的感悟之后有所得。举个例子:我们过去最典型的做法,比如学了插叙,马上就练习如何用插叙写文章。其实正确的做法应当是让学生多读含有插叙的文章,当学生悟出了插叙的妙用,自然在写作时,从自己的大脑里将插叙提取出来,跃然纸上了。
语文是“习得”的,必须以学生自己的读书、练习为主才有收效。说到底不外乎多读、多背、多写。语文学习不能走“先明理,后应用”的途径,恰恰相反它只能“先使用,后明理”。语文教学不能指望教一得一、一步到位,可能教十才得一,练十才会一。而且语文知识和能力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教过语文的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的语文能力从初一至初三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在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有些能力和知识是需要不断重复的,需要反复的历练。最终才能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耗费了学生最多的学习时间,却培养也一批又一批不喜欢读书的孩子,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不读书的老师,这是母语教育的悲哀,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调查显示: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4.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我们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人均阅读不到别国的九分之一。与美国小学生比较,美国一年级儿童平均每年读3万字,我国一年级儿童只有4900字。这样的阅读量是很难促成人形成感悟的,只有达到一定的量的积累才能形成质的飞跃。语文主题实验就是要让学生每学期的阅读量达到100万字。而且这100万字的阅读量要在课内实现。
我之所以推介这个实验,因为我觉得它是我们语文老师减负提质的最好办法。过去我们费了很大的劲,结果却令人尴尬:学生讨厌语文,甚至讨厌语文教师,讨厌读书,害怕表达,恐惧写作,考试结果也总是不如人意。我们也因此遭到诟病说我们“误尽苍生”“祸国殃民”。仔细反思一下,我们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多少是我们课堂上教出来的?有多少是通过我们课堂上对课文的“肢解”得来的?有多少是学生在母语环境下自然生长的?有多少是在特定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学生自身获得的?我不是在否定语文教师的作用。有一年我带初三语文,刚开学不久我就病倒了。当时由于没有人接就临时把一个教劳技的老老师推了上去,当时很多人担心。我也不放心,因为那个老师连课文都读得错字连篇,实在是教不了语文。但那年的中考语文成绩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而过去我们的语文之所以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就是因为我们把一篇好端端的课文肢解的七零八落,使一个鲜活的艺术作品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每一句话都要挖地三尺,每一个词都挖得火冒金星。甚至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要与标准答案与我们预设的答案吻合,有时那种概率不亚于彩卷中奖。这样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深不可测,不得要领,望而却步。
语文主题学习就简单了,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读读,悟悟,品品。学生弄明白了,就学下篇了。让学生在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学完教材的基础上,其余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自由阅读。这项实验,不仅说得简单,做起来也简单。而且没有繁琐的模式与流程,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语文老师解放自己的一条出路。
这个实验没有起点。一般的学校、一般的师资、一般的条件,一般的生源都能够实现。核心就是围绕主题,拓展阅读。退一万步讲,我们就是不挂名搞这个实验,甚至我们就不搞这个实验,但我让学生把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材料都读了,都读懂了。我们也肯定会取得一个好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参与了实验,在别人的引领下前行,我们更容易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这个问题之所以说得多一点是因为取得这个认同,这我们启动实验的重要前提。没有这样的认同,你就不会去做,做起来也没有动力。而且这个实验的意见远非语文一科的改变,学生一旦走进书的世界,那么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的做人与修行的问题、而且一切教育的难题都可迎刃而解了。所以我们搞这个实验是一个利己利他的积德工程。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思考和研究的重点问题,我们要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因为我也没有亲自搞过这个实验,只是早就对这个课题感兴趣,去年在北京校长培训上,有幸与课题组的一位专家在酒桌上有过一点交流。所以也只是点化一下。
这个实验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怎么样才能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完成对教材的阅读?
过去通过听课我们发现,许多课文至少要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几乎就是处理字词、文学常识、文体知识。如果这种做法不改变,我们课堂的时间从哪往出挤?我们怎样才能挤出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学生自主、自由阅读?
对于字词的处理,大家都觉得有必要。其实按课程标准要求,识字认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初中阶段的要求是随文识词,随文解义。强调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字词的含义。我们之所以把字词单提出来教授,其实是在给小学补课。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遇到后,随机查字典就可以解决了。完全没有必要做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来处理。我想语文主题实验,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处理这些。
文学常识及文体知识,新课标强调要淡化文体教学,淡化并不等于不要,但也不适宜在学生还没有理解文本之前就抽出来事先讲解,你比如《海燕》一文用到“象征写法,教学中就有人在课前先大讲特讲“象征”手法。因为学生对文体和写法的把握,也得靠感悟。过去由于我们淡化文体教学,所以我们发现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四不象,像散文、又像论说文、又象诗歌(象散文诗)。过分强调文体知识教学,单纯抽离出来讲,也不可取。我想,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堂上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处理这些东西。
要想把学生学习教材的时间压缩在三分之一以内,最关关键的是:问题的设计。因为问题的预构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同一篇文章,我们在解读时,可以设计很多问题,每个问题需要思考、解答、更正、强调,这样就会浪费很多课堂时间,如何找准文本的切入点,直捣中心,不蔓不枝,设计出既能刺激学生深层思考,又能破解文本的问题,是课堂上节省时间的武器。所以在问题设计时一定要优选。比如前两天在天津听课,有一位老师讲《钱塘湖春行》,在导读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文中所写的内容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景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应当说这些问题哪一个也没毛病,哪一个都紧扣诗意。但有没有更优化的问题设计?当时我就在想:钱塘湖春行,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 “春”,这也正是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所以就在这个“春”字上做文章,从哪里看出是“春行”?进而追出是“早春”,让学生体会“早春”的特点“几处”“谁家”“新燕”“浅草”,完成对字词的品味和对诗的主旨的理解。其实,如果每一篇文章我们如果静下心来研究:都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切入点,设计一个最优的问题。只是需要我们动脑子。
语文主题学习要求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学生自主、自由阅读。我想这种自主自由阅读,并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干扰和强制,组织学生围主题展开阅读,组织学生围绕主题进行交流。
因为只是通过外出学习和一些材料,了解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也很片面,不尽正确。大家辩证地去听。
任何一项实验,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不外出三个方面的原因:方向正确,方法科学,再加上辛勤的汗水。语文主题学习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在起步阶段,也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诸如学生原有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问题,课上时间如何充分利用的问题,教材的整合与主题的把握问题等等。我们要有充分的估计。有问题我们共同思考探究,问题都解决了,我们的实验也就成功了。
我们期待着这项实验能带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新的面貌、新的变化。除初一语文老师必须参加实验外,我们希望有更多的老师能加入实验行列。
第三篇:在学困生研讨会上讲话
如何让学生信任你
——在留守儿童辅导研讨会议上讲话 刘冬
做为一名教师,对待学困生要想让他们信任你、接受你,首先你就要树立好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地位,这样你才是学生的真正好老师。而新世纪的今天不再是严师出高徒的年代,你的形象不能只靠“严”字便能立得住脚,而是要做为学生的朋友,以理治学,以情换情。
一、知识渊博,做学生的“偶像”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现在的孩子从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知道各种知识,他们不再是老师教什么、做什么的“乖”孩子,而是一些有思想、有主见的“小大人”,这样就需要我们老师有渊博的知识。古今中外上到天文,下到地理,我们都应了解、掌握一些,这样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我们老师才可以滔滔不绝,准确无误地讲解。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使一些孩子产生了更多的求知欲,他们敢想感问,如果问我们几次,我们只能含糊其词,或者一无所知,那么在孩子心中老师的“神圣”会何在呢?你又如何去管理这个班集体,如何教孩子们去学习。记得我在教《草船借箭》一课前,收集了大量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防止学生们问起有关知识而说不清,果然他们有问有答,在不清楚或不懂的地方我便给他们讲解,一节课过后,他们真的把我看成“偶像”。借此我鼓励他们多读多看,与我比赛看谁知道的多,从而使同学们产生了学习兴趣。在学到《航天飞机》一课时有关航天飞机和飞机的知识我几乎没有讲,都是同学们自己搜查到了资料,做到了真正掌握和了解航天飞机和飞机它们的区别、特点和作用等一些知识,这难道不是“偶像”的作用吗?
二、爱学生,做学生的“慈母”
1.爱每一个学生,不要只爱优生不爱学困生。
爱学生,所有的教师几乎都会说能做到,然而他从内心里自觉地爱学困生就比较难了。于是,就出现了有选择的“爱”,或叫做“偏爱”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别,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但我们的教师却根据这些差别把他们分成好学生和差学生。往往把暂时学习不太好的学生看“死”,用一种静态的概念来定位差生,甚至认为这些差生的学习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的。由于在教师的大脑中有了这一概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就放松了对学困生的关心,甚至挖苦讽刺或者放任自流。殊不知,大多数学困生的出现,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低下,而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一次偶尔的失误,没有得到及时矫正,就成为下次学习新知识的认知障碍,这样周而复始地积累起来就使一部分学生成了学困生,其实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发展后劲是很难估量的。就象马拉松赛跑,很难预言,开始时的前几名成绩就一定优秀,而处在后几名的就一定追不上。按理说,正是因为学生的暂时后进,教师才更需要给予他们热情鼓励和实际帮助。然而多数老师常常是对学困生采取了放弃的态度,把主要精力和大部分的爱给了那些自认为比较好的学生,因而,优生与差生的差距越来越大。造成这一不良后果的责任在教师,但教师从没有责备自己。教师不应该总用苛刻的眼光去挑剔学困生的短处和缺点,其实,学困生并非一切都差,他们一定有自己的优点,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而不要盯着他们身上的缺点。新世纪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转变思想、转变观念、转变态度,紧紧地盯着所有学生身上的优点、特点和闪光点,永远从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亮丽的角度去看问题,去引导学生天天向上。
2.全面爱学生,不要两眼只盯着分
每个孩子都是怀着好好学习的真诚愿望进入学校的,可是,为什么几个星期或几个月之后,学习就成为某些孩子的苦恼呢?就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把分数当做衡量优差生的标准和奖惩学生的武器。通常按百分制60分以下为不及格,对于不及格的学生就等于宣判了他在班级中地位低下宣判了他的差生身份,这也意味着从小学开始他们要背着这个近乎低能儿的包袱一直背下去。在老师轻视冷漠的眼底下,在一次次宣布低分的打击下,在同学们的冷冷耻笑中,一个本来天真灿漫、充满希望的孩子就这样日渐消沉,久而久之连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天生“弱智”了。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尊严,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哀的呢?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决定了学生的前途和命运,这是教育的悲哀。是谁造成的呢?是教师?是学校?是社会?现在,我还回答不了,但我以为一个有良知的、有道德的、有眼光的教师,应该善待孩子,慎用分数,尤其是对不及格的学生,我们对他们应尽量换一种评价方式。在保护孩子自尊的前提下,多给予他们一些鼓励和表扬,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促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实际上,孩子们还不懂得分数并不能代表他们的智力、能力和学习潜力。在他们幼稚的心灵里,往往也错误地把分数看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这对他们的发展是很危险的。
3、理解、宽容学生,不要动不动就批评、惩罚
如果给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有行为过失的学生戴上一顶“坏孩子”的帽子,其结果就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一生的发展。我们应该知道,未成年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孩子们的行为往往是纯真的,也许是好奇心和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孩子们犯了错误,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决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正是在不断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而成长起来的。鞭挞儿童是教育上最不适用大一种方法,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自我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了错误的深渊,这是很危险的,是教育的失败。
三、是非分明,做学生心中的“法官”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呢?在学校这样的大家庭里,有的孩子家里很穷,有的孩子家里很富有,有性格开朗的,有性格内向的„„,由于种种的不同,也总会有种种矛盾的产生,矛盾产生了,他们最先想到的是老师,他们都想得到老师的庇护,打消对方的气焰,这时需要老师的理智,你要是非分明,不要因为印象,成绩而随意批评、指责,那样会对一些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孩子产生对你的烦感,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很难与他们沟通。如果你方法得当,被批评的孩子不但不记恨,反而会更尊敬你,并且他们会做你最好的助手。
有一次,我们班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与“坏”学生因为小事打起来了,我很气愤,经过调查确实不怨“坏”学生,我批评了“好”学生,“坏”学生很感动,感动之余我告诉他你也有不对的地方,有什么事要找老师,老师会给你一个公平的结果,他诚恳地点点头。后来我又单独找了“好”学生,问他:“老师批评你生气吗?”并且告诉他你在老师心目中是多么好的学生,我以理服人,最后他流下感激的泪水,真诚地对我说:“老师,再没有下次了”。这样两个孩子都教育了,并且没有因为我的批评而使他们其中的一个来记恨老师,相反,他们都很信任、感激我。
总之,他们虽然是孩子,但他们的感情是真挚的,只要你付出真心,以心换心,你一定会得到孩子们真心的喜欢和信任,同时,你也会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给人一个台阶,往往会赢得友谊,得到信赖。给人一个台阶,往往是拥有朋友的开始,也是自己成功的开始。
第四篇:在德育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云台小学德育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王守雄
尊敬的各位老师:
我们筹备了为期半个月的学校德育工作研讨会今天正式召开了,其重要主题就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同时我们还将充分利用这次德育研讨会的平台,一起就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特别是提高德育问题实效性的研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通过聆听德育报告、撰写德育案例、交流德育论文、观摩主题班会、分享德育经验,共谋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以推进我校德育向纵深和更高层次的发展,真正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党的十七大为我们规划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确定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质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让各族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这为我们从事中学教育工作的每一个教职员工,指明了方向。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是办学者必须明确和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我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坚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并把德育置于素质教育的首位常抓不懈“以德立校”。正是在这一德育工作理念的指导之下,极大的推进了我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我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以能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以德立校、以质兴校、同舟共济、争创一流”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学校整体工作的推进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个性、全面发”的育人理念,在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在德育工作推进中,建立和完善了德育工作组织体系,在这个体系
1中我们尤其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通过提高班主任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坚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落实德育常规,有力的促进了优良学风班风校风的建设。在推进德育工作的进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全面育人和全员育人,积极推进导师制,发掘各种育人因素,使每位教师成为学生人生的导师,学业的助手。形成了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在德育工作中,坚持高奏主旋律,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全方位渗透,通过载体丰富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切实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爱国与爱家乡、爱集体、爱学校、爱老师、爱父母和尊重他人联系起来,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劳动教育、体育、美育、环境综治教育等结合起来。学校建立了严格的升降国旗制度,从升国旗到唱国歌都是精心准备的,特别是国旗下的讲话,每次内容都围绕学校本学期的教育主题展开,既独立又完整,实践证明,升旗仪式教育效果显著。学校充分利用节假日,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教育活动。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感恩教育活动,艺术节、文化活动周、反对邪教教育活动,法制宣传日活动,纪念12.9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自觉实践、自主参与,亲身体验,在政治、思想、道德、法纪以及心理诸方面都受到熏陶和教育,思想感情得到了熏陶,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道德境界得到了升华。
在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活动的同时,学校积极构筑德育网络,实现社会、家庭、学校共同育人。不断优化学校与社区、社会的关系,与派出所、社区、司法局等多个单位建立共建关系,为学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基地。
当然在新的形势下,德育工作也面临许多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讨、去实践。特别是“如何转化后进生?如何深入指导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我们是否在教学生涯中咀嚼到人生幸福?我们教职工的自身素质为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我们的教育与管理的内容、方法、途径如何更加体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幸福了吗?课堂是学生的还是老师的?如何强化学生全面加特长的培养模式?校园文化特别是教职工思想文化是高尚忘我、蓬勃昂扬、积极健康、丰富多彩、引领思想、服务社会的吗?”等等,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为此,我们及时召开此次德育研讨会,力图从全国级教育家魏书生、韩玲老师和我校的优秀教职工的思想库中找到我们的所需,同时我们还要从规范制度入手、以师德建设为重点、以德育科研为引领、以家庭教育为配合、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指导、以主题教育为载体、以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全体教职工的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使我们的全校教职工,努力实现从辛苦型、管事型、经验型向管理型、研究型、专家型转变。
德育是一项常议常新的工作,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而德育科研是教育思想解放和教育观念更新的先导,是德育管理科学化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关键。有效的开展德育科研及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活动,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更是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们举办学校德育工作研讨会,无疑是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新的特点的德育工作,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德育工作管理者能力,增强德育工作实效,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全校教职员工都应从已初步形成的“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到这次德育研讨会中来,为进一步拓展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献计献策,做出自己应有努力和贡献。
最后祝德育研讨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二0一二年四月六日
第五篇:在管理研讨会上的讲话
要情通报
第1期
中铁七局集团郑州工程有限公司 二〇一一年一月八日
【编者按】: 1月4日,公司在二楼会议室召开了管理研讨会,总经理杜翔斌做了重要讲话。现将该讲话予以编发,请机关各部(室),各项目部认真组织学习。
在公司管理研讨会上的讲话
总经理 杜翔斌(2011年01月04日)
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今天本来不想给大家说太多,可常书记说,要给大家吹吹风,关于政策的变化,应该让大家都知道,我觉得也很有道理,也就汇报一下上班三天以来所想的一些问题。
4、近几年国家基建形势大好。目前为止没有放出压缩基建投资的信号,特别是公路建设蓬勃的发展,加上轨道交通和地铁,这给振兴公司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和机遇。
5、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是非常团结的班子,是和大家一心的班子、是和大家荣辱与共的班子,我们是一家人。
可能还有别的优势,但就我分析这五大优势,足矣令我们奋起直追。因此,大家要树立信心。10日工作会、11日民主生活会上我还要讲。
其次,我的理念:雷厉风行、脚踏实地、我最重要。我最重要,是指每一个人的岗位都是最重要的。下一步的方向,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以奖罚分明为措施、以提高收入为手段、以思想引导为辅助,在最短的时间内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为公司健康发展而奋斗!
二、下一步组建采取的措施
1、重手抓安全,确保安全质量新局面。刚才已经简单说过,下午开会要对事故严肃处理,要采取激励措施、建立举报制度、督察制度等。
2、坚决推进架子队建设,现实真正意义上的架子队。架子队建设一直困扰着七局,也困扰着郑州公司,都认为架子队不好组建。前几年我也认为不好组建,经过近几年的观察和深入思索,我认为架子队组建工作不是太大的问题,昨天看铁道部卢部长一篇讲话搞,觉得领导想法确实不一样,如果架子队真正成立了,总体原则。特殊情况确实没有人,通过评审一致认为某个人有能力,也可以去做项目经理,但这是特殊情况。以后项目经理竞争的主要指标,不在于他的报价,在于他对安全质量的控制能力和兑现合同能力,以此为契机,形成人才培养的梯次。我觉得人才培养梯次,基本上分两条路。第一条:技术之路。从技术员到技术主管到总工,再到项目经理。比如,技术主管想当总工,必须推荐一个人来接替你,还要签订推荐责任书,要起连带责任的。如果没人接替,继续当技术主管,不能当总工。可能你带的徒弟,都能胜任技术主管这个职务,我们推行新薪酬制度后,他们都可以拿到主管级别的待遇,但是需要项目部项目经理、项目总工评审。确实现在你已经能胜任技术主管的工作了,可以拿技术主管的待遇,不能说你有才干,企业效益不好,而不分配工作岗位给你,这要体现公平公正。当然要当总工,上任之前必须也要推荐一个人,没人接替,你一样不能走;项目总工,只要培养出人才了,也有人接替你了,可以竞争当项目经理。要从制度上,形成自觉培养人才的机制。对于一些技校生、大专生不能当总工就没有出路了吗?不对,第二条出路:项目部要优先使用技校生和大专生到现场去干领工员和安全员,经过一两年的锻炼,培养他们往安全总监和副经理方向发展,这也是梯次培养。只要你能培养出来,你就可以往上升,只要有机会,从这条路出来的副经理,也可以当小项目经理。不能把人上升之路给封住,要从制度上,形成自觉培养人才的机制。要让年轻人,有近期希望(就是是工
进度、成本、开发,责任跟项目经理同等对待,如果开发到项目,给予重奖,奖励多少可以研究,项目经理同等对待。区域经理所管辖范围内,包括业主协调等的费用,给哪个项目协调,哪个项目出费用。原则上正常的协调费用,公司报销,不让项目部出,别让他们拿话柄。区域分完以后,每个领导配一辆车,便于管理。这就分区域梯次管理、分级管理的大概思路。
六、修正薪酬制度
在10年前,我们郑州公司都已经实行了岗位工资制度,一岗一薪,易岗易薪,工作岗位与待遇挂钩,岗位工资加绩效工资加工龄工资。七局成立以后,又回到了档案工资,已经封存了多年的档案工资又拿出来,恰恰档案工资挫伤部分员工的积极性,挫伤了年轻人的进取心,也伤害了我们的责任心。现在现场很多年轻人,都是近两年刚毕业的学生,想从他们中提拔一个技术主管很难,我不反对实习期间公司为了留人,给予安家费这种高待遇,可有些人就是助理工程师,他拿着助理工程师工资收入,要比我们干多年的工人要高很多,那么老工人们心里怎么想?是不是挫伤了积极性和责任心?对于拿助工待遇,不能胜任工作的,就要回到技术员的工资收入水平上,不可能一直高工资供着。还有,有的人拿工程师待遇,可什么也不会干,最后看大门,看大门比现场干活该拿工程师钱的人还高,这样公平吗?干活的人他愿意干吗?这个时候他不再考虑他拿多少钱,而是在考虑某些人不该拿的比他多,这都是人之常情。我们现场的安全员大部分都
二线部门或者是服务部门,这没有什么值得推敲讨论的,大家也应该承认。我们的服务部门人再多,不能说不重要,但它是不正常的。不在郑州公司的时候听到好多说法,说郑州公司机关不作为,沉不下去指导工作。不能真正的帮现场去解决问题。有问题了才去去现场,从内心上不是抱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的,而是想着在自己的小利益上怎么转圈,提出了问题却不帮助解决,有可能给你两条烟就不再说话了,甚至是想到了别的什么事上。如果抱着这种思想状态下现场,项目部能够看得起你吗?能不到处去出卖你吗?同志们都可以想一想,判断一个人怎么样,我们自己心里都有杆秤。第一次在见面会上说了,对郑州公司的关心程度,因为她也是我的老家,虽然不想来,但是我对她的关心一直都存在。别人对我说什么我虽然不发表意见,但我能听到心里去。目前我们机关,有哪个部门或者哪位同志没事的时候,会想哪个项目部或者哪个部门有问题呢?我是不是去深究一下?是不是打电话落实一下呢?我们是哪位部长这样做了还是哪位同志这样做了?恐怕不多,但不能说没有。初步印象我觉得开发部相当不错,当然今年成绩也很大,肖总、石军伟他们带领的还是不错,几乎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伏案做标书。这是我个人的感觉。但是效果也有了,今年的开发成绩在这里放着呢。我在工地跑的时候,看郭治文同志是这儿典礼、那儿开工一直没闲着,当然其他的同志也都在下现场。但有多少位同志真正在想帮助项目部解决存在问题,责任心有多少,这是个问号。
么行为?这是一种剥削行为,一种不劳而获的行为!公司领导班子站在员工的角度上来对待大家的话,就不能这样做,要拿绩效来对待人,该解决的问题,如果两个人都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名额,那么谁工作出色给谁,这样才显示公平公正。如果都用这种剥削行为,大家都不劳而获,大家都想不工作拿到想要的利益,公司怎么经营?这些不怪大家,都是人之常情。我和常书记下决心,这种事情在公司我在位期间一件都不能发生,有什么事情需要解决,我们会统一平衡,能解决尽最大能力给你解决,如果靠上面往下压的事情,能解决也不办,我给集团公司三位主要领导说过,除非不让我干!要坚决杀住这股不正之风!
还有一件事,我们机关的外部影响:集团公司对我们郑州公司的印象不好。集团公司对武汉公司的印象是有灵气,精神状态好,非常有发展前途;对三公司的印象是,人老实,也不错,老老实实干活儿;对我们公司的印象:闷,还牛气。大家分析一下原因在哪儿?这也是我们客户管理的一种现象,集团公司本身是我们业主,我们对待业主,处理关系要朝好的方向处理。集团公司机关普通人员到武汉出差,受到的待遇是——机关相关人员全程陪同,机关相关的主管领导,只要在家肯定陪吃顿饭,这种热情周到的服务,就像对待远方来的业主,你说他要办什么事情,你要是集团公司的人,你给办不办?你回来之后会说他怎么样?你不会说他闷吧。以后自己办事儿也方便了,关系好了,自己有私事儿,他也乐意帮你办,与公与私都有好处,你何乐而不为呢?
候,会想到企业,如果因为我们的不作为,不尽心把企业搞垮了,怎么对得起大家?就现在这样发展下去,肯定要被吃掉,是不分给洛阳公司,就是分给武汉公司,如果这个公司没有了,等到那个无助的时候,再想找企业,再后悔为什么当初没多为企业尽点心,不是已经晚了吗?我当时给办公室说,车必须要解决,没有就买,能修就修,必须要解决。他们认为企业是依靠、是大树、是家长,我们再困难,也不会太害怕,如果谁家有非常大的困难,即便是原则上解决不了,我们可以用捐款的形式,只要有企业在。所以,同志们我们责任重大,压力很大,单凭我一个人肯定是做不好,我一直强调每个人的岗位都很重要,甚至比我还重要,我的岗位只是一个岗位而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拿出勇气,抛开过去,为我们全体2700名员工和万名家属以后的生活质量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真正的从良心上做工作。我保证这一届班子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善待每个人,严于律己,以制度治人,权责落在谁身上谁做不了,就靠边,这没有任何理由可讲,等到时候你再找人,找任何人都不行,除非找的人,不让我在这个岗位上干,只有这一条路!也请我们机关的同志们,真正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
责任编辑:袁优敏 联系电话:(0371)68322837 送:公司领导、机关各部门,公司各项目部并同级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