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八章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八章
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答案详见教材。
二、单选题
1.A2.D3.A4.B5.A6.C7.C
三、多选题
1.BC2.BCDE3.BCE
四、简答题
答案详见教材正文。
五、论述题
答案详见教材正文。
六、案例分析题
启示: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我国零售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文化体系,规范企业文化制度,保障文化的具体落实,形成整个零售业良好积极的文化氛围。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1)尊重顾客,时时刻刻为顾客需要着想。
(2)以人为本,重视企业员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通过改进技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4)保障产品质量,诚信经营。
第二篇:复习思考题 2014年5月答案
考试时间:6月11日(周三)18:30-20:30;
题型题量:简答题(每题10分,3题,共30分);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再说明理由,每题20分,2题,共40分);材料题(每题30分,1题,共30分)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什么,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一个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个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是它们的基本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和历史地位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事,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一、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1)内涵: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即从“实际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2)基本要求: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二、群众路线
1、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1)基本内涵: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一、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第二、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第三、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第四、虚心向人民学习。
2、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有无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三、独立自主
1、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1)基本内涵 无产阶级革命首先需要各国无产阶级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搞好本国的革命事业。(2)基本要求: 第一,各国无产阶级首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搞好本国的革命事业。第二,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不闭关自守,不拒绝可能得到的援助。既反对别国对中国的干涉和侵略,也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对别国的侵略和干涉。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是辩证统一的。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四、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有机统一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体现在毛泽东思想的全部科学著作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中。
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科学内涵就是在通过理论进行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操作达到了理论目的的,就证明理论是正确的,实践结果与理论预定不符合的,就表明理论是错误的。即尊重客观 科学 事实的原则对待学术,而不能在理论和实践矛盾的情况下,强行论证理论是正确或者错误。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因为强调实事求是一方面是要我们学会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学会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是党和国家经过长期经验确立的思想核心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概括。
6.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性质不是人们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而决定的。任何革命的性质都是由这场革命的主要任务决定的,而革命任务又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因此,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属性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这种民主革命从鸦片战争以后就进入准备阶段,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使是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开始领导中国革命,这时的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属性,而不是无产阶级革命。因为此时的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没有变化。当然,五四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不是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的,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这已为中国近代历史所反复证明。为什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新民主主义革命到达社会主义前途,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说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两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中间不能横插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又是相互区别的,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必然趋势,不能相互替代。
7.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为主体;二是以解放生产力、实现三大改造为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形成一个辩证的统一关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其实质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所有制问题。
8.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突出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又突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目标。三个方面紧密配合,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9.怎样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是新任领袖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有梦想,有追求并没有错,但是如何实现梦想,如何实现追求则值得研究。历任领袖在执政六十多年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缺少过梦想,60年前的梦想是赶英超美,50年前的梦想是解放全人类,40年前的梦想是四个现代化,30年前的梦想是致富,20年前的梦想是小康,10年前的梦想是和谐。从历史可以看到,梦想越宏观,越不切实际,则越不可能实现,不但不能实现,而且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改革开放前的梦想显然比改革开放的梦想更宏大,但历次政治.运动让人民蒙受苦难,国家经济陷入崩溃。中国梦的梦想提出了民族复兴,谈到复兴则应该研究民族是如何衰落的,近代以来,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鸦片战争的失败可以将原因归于对方的船坚炮利,但甲午海战的全军覆没则是在装备领先于对手的情况下失败的,残酷的现实告诉国人,中国除了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以外,根本的落后是政治制度的落后,民间的仁人志士首先认识到了这一点,但遭到了慈禧为首的当局的拒绝,百日维新的失败使国家失去了第一次复兴的时机,等慈禧等权贵领悟过来,试图重走君主立宪的道路时,历史已不给机会,辛亥革命的枪声彻底终结了沿袭千年的封建专制。五四运动所提出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标志着国家的制度转型已经成为全民共识,但国共两党的先后崛起及相互争执以及日军侵华导致国家的民主化进程长期停顿甚至导退。新政权结束了多年的战争,但尽管制订了宪法,却几乎没有被尊重过,历次政治.运动几乎使所有的人都成为受害者,文革中连在任的国家主席高举宪法都不能保护自己,一个忽视宪政的决策者最终成为受害者。改革开放以后,拨乱反正,人心思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口号深入人心,但一场本可和平解决的政治事件终结了即将启动的政治体制改革。党的领导被过度强调,而宪政步伐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已达二十多年。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梦所提出的民族的复兴只有通过制度的转型才能够达成,全面的彻底的政治体制改革已是民间的共识,邓当年也指出,经济领域的改革只是第一步,政治体制的改革才是根本,如果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成功,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也有可能失去。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所取得的成就正在被落后的体制所造成的巨大腐败所侵蚀。正如习主席所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广大的人民迫切期待体制改革,通过制度的设计来消灭腐败,希望新一届班子能听到人民的呼声,不辜负历史和人民的期待。
10.怎样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邓小平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当具体制度和体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如果不适时地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丧失掉。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因此,邓小平在说明改革必要性的同时,特别强调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他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他说:“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情况所决定的,为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满足人名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我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必须占主导地位。所以会形成这种经济制度。
1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一般的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也是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制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补充: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第一,必
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or建议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公民个体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什么?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相结合的产物。第二,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中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第三,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宗旨:为人民服务(补充: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执政党的内在要求;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2.为什么说‘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前提;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当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
一.同一类型题:1.2.43.58.109.14二.容易出现的题目:4.10三.5.12题容易以30分大题出现12题和谐社会容易考察以下几个方面:含义、内涵、怎样建设。。
第三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名词解释
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
市场: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华盛顿共识”:由以华盛顿为基地的机构设计给拉丁美洲国家的各种政策建议的最低公分母,其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
“北京共识”:“北京共识”包含三个重要的原理:创新的价值;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自主发展理论。
产权: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指对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公司是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缔结的契约网,各利益相关者或在公司中投入物质资本,或投入人力资本,目的是获取单位个人生产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
“股东至上”逻辑:企业行为的决定者是企业主,是提供物质资本的出资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出资人利益的最大化,出资人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是最有效率的,资本雇佣劳动是最有效率的企业治理结构
社会保障: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
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二元经济结构: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
市场失灵: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
思考题: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观点
答:(1)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的全面发展
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目标。个人自由的真正实现不能离开集体,只有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基础上对生产进行有意识的社会调节,人类社会才能真正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阶级对立和社会发展的无政府状态是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造成的,因而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立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途径。
(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提高社会成员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而且是社会成员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
(4)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
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将被消灭,劳动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能够实行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分配。
(5)在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中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马克思根据生产力的不同性质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发展阶段,在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再其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2、市场经济为什么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答:(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则遵循产权规则,排他性产权的确立是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的必要条件。
(2)决策分散化
分散化的家庭和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给定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据对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独立地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并承担相应的经济后果。
(3)自由和平等竞争
市场经济作为契约经济,所有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人的地位和机会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他们在机会均等、公平交易准则的约束下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
(4)市场价格协调微观决策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作为显示资源稀缺性程度的信号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它能自动协调微观决策。
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塑市场竞争主体
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为核心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实施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对于有关国计民生的行业,国家应该实施有效控制;对于竞争性中小型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应该逐步退出。二是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受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三是对于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应该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股份制改
造,建立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四是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五是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六是以改革促管理。
(2)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优化市场环境的核心是完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完善除了市场主体必须产权明晰、具有硬的预算约束等特征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三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
(3)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一是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避免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二是明确经济政策目标,优化经济政策工具,提高经济政策效率。三是建立一个精简、高效和廉洁的政府服务体系。四是尽可能使政府的政策及政策的制定过程具有透明性,从而引入公众对政府行为的必要监督。五是政府应成为遵守法律的楷模,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并努力创造一个公正的法律环境。六是实行国民待遇与非歧视原则,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能在中国的市场上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
(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分配制度改革要体现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按下率标准进行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可能会导致贫富差距过大,政府可以通过着眼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维护社会公平。
4、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
(1)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变迁方向、速度、次序、方式的主导力量
(2)政府主体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构成(3)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在具体制度创新中的利益摩擦是难免的(4)下级政府或微观主体只有得到权力中心的授权才能进行制度创新
(5)统一观念,即建立和推行一套可为下级政府和广大民众接受的意识形态。
5、为什么马克思认为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
答:(1)马克思是从两层含义上来论述所有制范畴的,一是作为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有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表现出来的;一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体现的是一种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表示占有主体对占有对象具有一种任意支配的权利。
(2)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的占有方式,经济上的占有关系产生后,便会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所有制上的独占或垄断必然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归属的确定性,同时也表现为否定该主体以外的任何人对同一财产的独占,即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6、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思路
答:(1)国有资产的第一层次授权经营:在政资分开的基础上实行政企分开。通过在国家层面上把政府职能与资本职能分开来构造出政企分离的制度性条件,使代理国家行使国有企业所有权的主体行为资本化,机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为经营目标,并建立起能有效地监控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的行为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建立法人资产制度创造必要的条件。
(2)国有资产的第二层次授权经营:国有控股权分散化。第二层次所要解决的问题使:建立一批竞争性的控股公司,实现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相分离,即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作
为委托人拥有国有股的收益权,控股公司作为代理人拥有国有股的控股权,从而在保持国家拥有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前提下,实现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的经营职能相分离,使国有股权事实上分散化,为企业产权独立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3)国有资产的第三层次授权经营:公司产权独立化。在股权分散化的基础上,在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与股份公司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用公司法规范它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相分离后使国有股具有可转让性。公司产权独立化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公司拥有法人财产权,从而可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创造出基本的条件。
(4)国有资产的第四层次授权经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高效化。公司产权独立化后,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公司法人机构在利润最大化目标趋势下经营法人资产,实现所有者权益。该层次的目标在于通过委托人为代理人设置最优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股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资产营运效率。
7、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治理结构的特征
答:(1)通过企业主管部门与经营者之间的一对一的谈判确定企业所有权的分配,经营者的自主权由政府直接授予。
(2)经营者一旦获授权经营者独立行使决策权,政府作为所有者主要通过职位的晋升、精神鼓励及经营者的收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来激励经营者不断提高国有资本的营运效率。
(3)尽管处于激励的考虑,经营者也通过职代会和工会赋予职工某些权利,但经营者作为法人代表,在企业所有权的分配中处支配地位。
(4)由企业主管部门充当经营者的监督者,以保护国有产权。
(5)政府监督经营者的主要手段是任免经营者和参与或干预企业的重大决策
8、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答:(1)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收入分配关系上的一个体现,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按劳分配中通行的是劳动标准,而按生产要素分配中通行的是所有权标准。第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的结合,由于各种生产条件的分配都要通过市场来进行,要素价格的决定与收入的分配联系在一起,因此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都要借助于价格机制来实现。
9、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答:(1)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分析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的 实践经验,着眼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第二,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第三,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3)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的重大创新。第一,科学发展观为发展观提供了价值理念、指明了目标价值。第二,科学发展观拓展了发展观的范围、完善了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第三,科学发展观指明了发展观的实现途径。
10、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答;(1)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过程不仅是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转移过程,而且也是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引发劳动生产率突变和提升的过程。
(2)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3)完善农村教育制度。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
(4)逐步废除二元户籍制度。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劳动力在城市的优胜劣汰而不是人为设置转移障碍,给予每一个人平等的城市准入资格,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统一为“居民户口”,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转移。
11、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之间的冲突主要发生在哪些区域?
答:(1)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
经济增长会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而带动物价上涨。为了控制物价,就要抽紧银根,这又会降低投资者的预期利润率和投资需求,从而使经济滑坡。因此,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经济增长目标与稳定物价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关系。
(2)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
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常常需要通过赤字财政政策和增加货币供应量等途径来实现,由此就会引起物价总水平上升,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就必须紧缩货币供应量,抑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由此又会引起失业率的上升。
(3)平等与效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效率原则要求对提供和创造不同效率的人们给予有差别的报酬,平等原则要求缩小收入差距。强调效率的结果会拉大收入差距,但收入均等化又会因缺乏足够的刺激或动力而影响效率。
(4)国内均衡与国际均衡之间的交替关系
国内均衡主要是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国际均衡主要是指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常常会导致工资率的提高和国内收入水平的上升,从而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又可能不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的目标。
12、对外贸易如何影响我国工业化进程?
答:选择外向型发展战略,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外开放来突破工业化的约束。对外贸易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体现在它配合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或者说,工业化是对外贸易撬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杠杆。由于,可以界定我国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的基本内涵是:利用开放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趋势,基于劳动成本优势构建我国开放背景下的工业化模式。基于劳动成本优势这一共同的基础,构建相互关联的外贸战略和工业化模式,这充分发挥了我国的制造业比较优势,使制造业出口得到高速发展,制造业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以及世界范围内制造业的转移趋势使得我国的工业在出口带动下迅速发展。
第四篇:毛概复习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2012年上)
第八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特有的制度特征?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们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确立的基本依据?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员
3、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胡锦涛“两个趋向”的思想?
“两个大局”,一是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二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
要顾全这个大局。
“两个趋向”,一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二是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4、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两个坚持:①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②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①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③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乡村文明是农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6、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必须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第二,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民环境 第四,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第九章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核心和自治权力?
原则: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
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自治权力:
1、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2、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
利
3、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4、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此外,还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权利
2、依法治国的意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是的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改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民主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十七大提出的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措施?
①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②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③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
第十章
1、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十一章
1、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依据?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
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
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理论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
要组成部分
第二,是社会更加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
依靠力量
4、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5、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
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6、如何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第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第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四,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第五,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第六,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监
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
第七,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第十三章
1、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如何处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十五章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及“两个先锋队”的关系?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第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前提。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益
2、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如何改善党的领导?
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
改善党的领导。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名族之巅。
第二,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
新的要求。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具体制度不加改进和完善,党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
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3、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一,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
第三,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第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
质要求
4、为什么必须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来推进党的建设?
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
第一,当今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第五篇: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一、行政执法的合法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现阶段提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效能的途径有哪些?
案例分析题
2007年2月7日,某市区城管执法局执法人员巡查到某超市门前时发现该超市大门外墙壁上挂有一块标示人员招聘内容的广告宣传牌,执法人员即找到该超市负责人查看设置户外广告的有关审批手续,因该超市拿不出有关审批手续,执法人员即对超市设置的广告进行了摄像取证,随后又将广告宣传牌从墙上取下,并向该超市负责人开具了暂扣物品清单和询问调查通知书,要求该超市负责人在 三日内到区城管局接受调查处理。三天后,该超市负责人没有去区城管执法局接收询问调查。2月11日,该区城管执法局向该超市下达了罚款3000元行政处罚告知书,但该超市负责人拒绝在“告知书”上签字。2月15日,该区城管执法局对该超市按该省户外广告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正式下达了罚款300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该超市认为区城管执法局对其作出的行政处罚过重,而且还存在执法不公平的作法,逐于本月20日向该市城管执法局提起了行政复议的申请,要求 撤销区城管执法局对其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
该市城管执法局审理后认为:区城管执法局对某超市违规设置户外广告的查处与处罚都是合法有据的。但经查,与超市同时查处的另一违规设置户外广告的案件虽然情况基本相同,但区城管执法局对这一案件的当事人只给了罚款1000元的行政处罚。区城管局按省户外广告管理办法有关条款的最高处罚标准对超市违规设置户外广告的行为作出罚款3000元的处罚决定明显不当,有失公平公正。
市城管执法局最后依法作出复议决定:区城管执法局对超市按省户外广告管理办法有关罚则的最高标准进行处罚明显不当,应对超市重新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但该超市并不服市城管执法局的行政复决定,并于2月3日向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理由是市城管执法局的复议法律依据(省户外广告管理办法)与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市容与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有关条款相抵触,要求区人民法院判决市行城管执法局变更原对超市所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问:
1、案例中的某市城管执法局是否具备执法主体资格?依据?
2、超市负责人提起行政诉讼的理由是否合法?为什么?
3、你认为法院应该如何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