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教了二十多年的书,当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那样的少。
年少时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是一份轻松的活,教书的日子久了,越来越发觉做一名好老师不是那么容易。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迭的速度,让人时刻感到知识的滞后。教科书的背景越发宽广,学生的生活接触丰富多彩,社会信息交流的通畅。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交流的基础,从而也可以从学科知识的背景中取得相应的知识给予学生富有成效的启发。
西汉的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虽然不言愚钝,但读书,可以让你充满内涵;可以让你变得深刻。读书,使你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你站得高看得远,使你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面对学生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感到不足,读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许多教师憧憬成功,但无法拒绝浮躁的尘嚣,面对巨大的网络资源,总认为成功唾手可得——那么多优秀的教案只需轻轻敲击几下键盘便会呈现在眼前。这种侥幸的心理使得自己不能安心读书,潜心钻研。这样的课除了拾人牙慧,何谈自己的风格与个性?这样的课即便成功了,自己就真的站在了更高一层的教学水平的台阶上了吗?
我校也在大力营造书香校园,其中,也要求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让教师读文学书,读教育书,还让教师博览群书,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更大的教育视野。让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地里,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根越深,枝越茂,花越鲜,果越硕。这是自然的法则,也是教育的法则,更是成功的法则。” “欲速则不达。”放下浮躁,静能生慧。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挥洒自如,能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想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高尚,想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就得多读书,朋友,让书籍成为我们的终身伴侣吧!有它为伴,生命飘香!
第二篇: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张会敏
“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有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边得越来……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苏霍姆林斯基语)”
又一次捧起大师的经典,想起初读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怀着对大师的崇敬拜读了它。教了近十年的书,当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那样的少。
年少时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是一份轻松的活,教书的日子久了,越来越发觉做一名好老师不是那么容易。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迭的速度,让人时刻感到知识的滞后。教科书的背景越发宽广,学生的生活接触丰富多彩,社会信息交流的通畅。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交流的基础,从而也可以从学科知识的背景中取得相应的知识给予学生富有成效的启发。
西汉的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虽然不言愚钝,但读书,可以让你充满内涵;可以让你变得深刻。读书,使你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你站得高看得远,使你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面对学生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感到不足,读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读书笔记 张会敏
我认真读了《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一书,从而认识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管建钢老师。从他对作文本质的理解中,可以感受到他渐离了传统的“作文观”,重朔起一种全新的“作文观”:作文不再是和学生生命成长无关的纯粹的写作技能的训练,而是是学生“生命的独白”,和老师同学的“心灵对话”。在这种生命化的“作文观”的引领下,管老师构建起“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有效的作文教学实验”,构筑了一套较为完备而又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实验系统。践行了他的作文教学理念,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发了一场作文教学革命。读完此书,我仿佛看到了前进的方向,心中豁然开朗。我总结了管老师写作教学中的几个关键:
1、写作教学的第一关键,是调动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这是凌驾于一切作文教学策略之上的策略。只要学生愿意写,想写好,想以文字的方式来说话,他的作文能力就一定能在写作实践中得到长足发展,他的作文才气和灵气也迟早会有自悟自发的一天。“我要写”与“要我写”,同样作文一个小时,得失感受,天壤之别
2、写作教学的第二关键是调动起学生的发表欲。没有读者的作品是没有生命的作品:没有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没有读者的写作教学是没有生命的教学。写作教学得不到根本突破的一大原因是,学生从来没有体验到作文作为“一种公众的言说”给人带来的自尊与自豪,精彩与激荡,要让学生拥有一群读者,写作教学就必须从“写作是一种公众的言说”的高度去认识和实践;要让学生拥有一群读者,就必须谈到发表。“如果作文教学从一开始就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发表欲,这对于他们写作上的成材必将大有助益。”“这种发表的意识,言语表现,言语上的自我实现的观念,要先于写作的行为技能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大脑。”他以办班级作文周报的方式进行作文革命,就是解决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发表意识、精品意识,以及认识作文带给人的自信和快乐,尊严和荣耀,就是要让自己因“发表”而获得的“尊严与荣耀”也给那些孩子们。说起“发表”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管建刚老师认为发表就是对话,发表就是倾诉,发表是写作的重要动力!甚至,在我看来,“发表”是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艺术精华之一,是他“作文革命”的基石,没有对“发表”的心理的充分利用与激发,就没有他的“作文革命”。
3、写作教学的第三关键是小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与热情。管老师认为:天生对写作感兴趣的学生,有,少有之“有”。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与热情,不是来自写作本身,而是来自教学的呈现方式。告别了传统的教材,告别了传统的大作文、小作文模式。但这种“告别”也不是漠视,而是一种基于建设的超越。每天,孩子们要写一个“每日简评”,聊聊数语,管老师说这是让孩子们学会发表与积累。于是,到了星期天,就从“每日简评”中选择一个题材进行写作,周一进行初选,周二终选,周三、周四输入,周五出版,当然,每一个环节,学生们都会悉心地自动地去修改与推敲。而每周一,有一节“作文活动课”,课上,有“让我呼唤你的名字”,那时,那些“发表”了作文的孩子的姓名会回荡在教室中,而这些名字的机会是给每一个孩子准备的,因为周报不同的版面有不同的投稿标准;有“佳作真精彩,看看又是谁”;也有从入选“佳作”中引伸出来的“训练点”的教学……积分激励、稿费发放、优先卡、才运卡……这里有数不胜数的“妙招”,每个“妙招”的由来都是缘于问题的出现,所以,每个“妙招”中都蕴含着理念的光泽。“让作文成为多彩童年的翅膀,成为悠悠童年的见证,成为快乐童年的怀念。”
管老师的一套作文理论,恰恰是给予学生源源不断的写作动力,最大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变成学生要写作文、乐写作文。原来作文有这么大的魅力。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还要借鉴管老师的理论和做法,在作文教学之路上不断探索!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读书笔记 张会敏
管老师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十多年来,他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看书,不断汲取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他处处留心,坚持不懈地进行自己的作文教学革命,我被管老师的人格魅力深深感动。管老师的这本书和一些僵化的作文教学理论指导丛书不同,是有生命力的,是可以繁衍的。他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写作教学的本质,又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写作教学之路。使一线教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计可施,同时还能够激发老师们的创造意识。
管老师以生动、简明、有序的结构,详细叙述了“班级作文周报”的操作方式——骨构系统,介绍了“班级作文周报”的支柱体系——动力系统,分享了“班级作文周报”的配套金点子——助力系统,创新了“班级作文周报”的写稿准备——保障系统,推出了写作训练的独特方法——训练系统,提出了“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新理论——理论系统。以返璞归真的写作本质,以高屋建瓴的独特视角,带领我们参观了“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班级作文周报的操作流程,使人敬佩,感受颇多。
我想,我是不是可以留意以下几点:
1、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是大事。米从哪儿来,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来。曾经也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要让自己有一双“慧眼”,但大部分学生总是认为:可以写到作文里的事情,必定都是一些“大事”,而他们一天到晚学校家里,家里学校,实在没什么事情可写,写出来的作文不是无病呻吟,就是生搬硬套,曾经埋怨学生缺乏灵性,现在看来,还是老师的引导不细致、不到位。
2、要求放低。要求过高,学生达不到,必定会急躁,急躁有百弊而无一利。想让孩子至少写300字,可以要求写280或250个字;想让孩子天天写日记,可以要求他写“每日简评”。孩子在不会被批评的暗示下,写着写着,兴致上来了,收不住手了,还能赚得老师的表扬。老师、学生都能收获一份喜悦,何乐而不为。
3、收放结合。过多的指导只会造就千篇一律,造就假大空;而过多的放任,也会让孩子不知道写什么。把握好中间的度,至关重要。
4、激励机制。谁都有被肯定的欲望,大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激励机制应尽可能地完善,尤其注意照顾后进生。他们不是流离于班级之外的别种人。
5、尽力坚持。要像管老师一样坚持,这一段时间忙一件事,过了,便丢在一边,不闻不问,势必会半途而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心平气和。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间甚至还有反复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尽管提高习作水平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7、以身作则。一个怕写作文的老师,恐怕难以熏陶出爱写作文的学生。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己的博客应坚持更新,熟能生巧,既为学生,也为自己。在管老师的引领下,我们有了“始于足下”的第一步,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像管老师学习,学习他的创新意识,学习他的坚持,学习他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愿我们在作文教学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第三篇: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doc
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人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教师,爱岗敬业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他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虽生活清贫,但仍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
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作家祝勇说:“(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
犹太民族的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自己的孩子去吻,使其从小就知道书本是甜蜜的。这个崇尚读书的民族,诞生了像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依德等一大批让世人瞩目的天才。
如果说书本是甜蜜的,那么读书的人无疑是幸福的。担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更应该热爱读书、认真读书,不断给自己充电,以更新理念、丰富知识、增长智慧。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读书风气最能影响学生和社会的风尚。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社会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热爱读书的教师,是
社会的一笔无形资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首先要做个真正的读书人。教师,需要理想。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终究不能培养出有理想的学生。拥抱理想,读书是一条捷径。读书,能让人长见识、明是非、坚心志。如果教师没有甘于寂寞、安于清贫、锐意求索的心志,置身于物欲炽烈、思想浮躁的时代之中,实难坚守自己的三尺讲台。以书为伴,与书对话,会使你心无旁骛、沉醉于书香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己对自己的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通俗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教育的目点。”书是心灵寻找宁静的阶梯,不读书,我们的心灵就会积满灰尘、脆弱无比。
教师,需要学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常常能让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神采飞扬。学识源于读书,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我们的孩子们将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们的学校快四倍的速度变化着。”如果教师不能把准时代的脉搏,不断地读书,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不仅不能教好学生,反而会因为自己的落伍而妨碍学生的发展。可见,读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教师,需要读书。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作家祝勇说:“(读书)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读书之于教师,就像歌手之于练声、枪手之于打靶,读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必须融入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去。北宋诗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俗不可耐;那么,长时间不读书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教育者。读书有甜。一本好的书,是一个足以让你“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人,或在大树之下,或在藤椅之上,或坐或躺,或仰或俯,或高唱或低吟,心态自由,兴味十足,“反复摩挲中生出的一股热情,是一份提到了开发的天性。读书的佳期境,如同爱情一样,是投契,是相许,是沉浸,是融合,来不得半点强求与逼迫。”此情此景,大多数人会从心底时里说一句:读书如此,人生足矣!读书有苦。读书是一桩苦事,夏有蚊蝇之扰,冬有严寒之袭。并非所有的书都是你所爱读的。生活中,你有不喜欢甚至厌烦的人和事,但有时它们恰恰是你必须去相处的人和必须去做的事。读书也如些,比如有的工具书艰涩而枯燥,但身为教师的你,不读通工具书,显然是无法适应你的工作;比如有的哲学典籍抽象而深奥,常常让人敬而远之,但如果你对于哲学一无所知,那么你的思考常常缺乏深度,你的生活往往缺少智慧……还有,你想读一本好书时,可能无处可觅,可能囊中羞涩,常常让人有“英雄气短”之叹。
读书之甜,让人心向往之;读书之苦,又足以让人望而却步。读书是一种生活,生活就该有酸甜与苦辣。
亲近生活,勤奋读书。读书,让你眼目清亮、神清气爽,让你充实,让你宁静,让你幸福。
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唯其如此,教师才能以自己的书卷之气,去熏陶学生,使之热爱读书,与书为伴,成为未来书香社会的“读书人口”。
第四篇: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闲暇之余,阅几本好书,不仅可以修心养性,陶冶情操,更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所谓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儿时妈妈就给我买很多书籍,从最初的小儿图画到百科全书,无一不成为了我的喜爱。后来,书读得多了,也从中悟出了很多做人的哲学,更深的了解读书的重要性,也因此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第一本启迪我的书就是张海迪的《生命的追问》,从一个残疾人,到一位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奇才,她完成了人生最美的一次演绎,她的人生仿佛是一道彩虹、美丽着无数人的眼睛。
读书的好处恰又似长江之水源源流长,让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如孟德斯鸠所说,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现正值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生活节奏变快、人才的需求也更为突出。所以,无论是从学习知识,获得技能、还是修心养性,陶冶情操,读书都是极其重要!2014甲午马年,愿更多人行动起来,马上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第五篇:让读书变为我们一种生活方式
让读书变为我们一种生活方式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清代金缨在《格言联璧-学问》中说:“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静下心来多读书,读好书,当成为我们永恒的人品追求。中华民族历来推崇读书,且不提上流社会的士大夫阶层,就连乡村僻壤也追求耕读传家。这里所说的“读”,当然是指读圣贤书,为的不光是谋出身,更多的是学点“礼义廉耻”的做人道理。因为在古人看来,做人第一,道德至上。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读是为了修身养性、陶冶性情,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说通过阅读文学、诗词、艺术等,来提升我们的审美,来加深我们的气度涵养等。
如今的很多不再喜欢读书,不是当下的人变得没有文化了,是这个时代太多的需要技术,不需要“形而上”的文化,形而上被丑化为“形而上学”,是坏东西了。人们都在忙“形而下”的实际,忙着考职称、考竞聘、考托福,忙着发明创造搞专利,忙着房子车子。就是忙着文化的人也不在意文化的本身,而在意文化衍生出来的产业,不能形成产业的文化谁要它?
中国人曾经是有阅读习惯的。早几百年,还会有钱芸这样的女人,为了读书,嫁入拥有天一阁的宁波范家,最终因为女人不能登楼读书郁郁而终,但这几十年,中国人在经过几轮思想上的变化之后,已将与传统、伦理、习俗、心理、荣耻观有关的大多数传统有所遗忘。某些时期,读书已经成了一种笑话。
关于这点,数字更有说服力。2009年,“世界读书日”前一天,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是,我国0至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2。45%,这是从2007年开始连续几年回升后的结果,这其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博士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中学生,是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是人一生中精力最旺盛的时期。如果说小学生阅读更加需要教师和父母的引领的话,中学生已经开始自主自觉的阅读,开始形成自己的阅读兴趣,拥有自己的阅读领域,为今后选择学校和专业,也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所以,中学生有没有形成阅读习惯和兴趣,有没有较强的欣赏与鉴别图书的能力,与他今后的学习品质和工作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为此我们的学校为同学们留下阅读的空间,通过改革语文教学,增加阅读课等方式让学生有时间阅读;另一方面,我们的中学生要学会主动学习,挤出时间阅读。阅读经典,对于中学生来说,其实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会拓宽我们的智力背景,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比如以前就会认为想要画好画就要多练,但是层次并不一定高,通过实践发现不光要多练,还要更多的去接触专业以外的东西,比如通过一件古瓷器、一座经典的建筑、一场京剧表演可以获得美的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进而提高绘画的水平。
都说阅读丰富人生。我认为阅读可以改变人生。那么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便是将读书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他曾经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可见读书已经成为主席的日常生活必要环节。毛主席一生与书为伴,走到哪里,把书带到哪里,会客厅、卧室里、泳池边、厕所里都有书的影子,几乎每天都要坚持读书。革命战争年代如此,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亦如此。直到20世纪70年代,他老人家疾病缠身,甚至在生命进入抢救状态、弥留之际的时候,仍然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学习。1976年9月初,毛主席再度病危,医护人员立即实施抢救并加强监护。从9月7日到8日下午,弥留之际的毛主席仍坚持要看文件、看书。7日这天,经过抢救刚苏醒过来的毛主席示意要看一本书。由于声音微弱和吐字不清,工作人员没能明白是要哪一本书。毛主席显得有些着急,用颤抖的手握笔写下了一个“三”字,又用手敲敲木质的床头。工作人员猜出他是想看有关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书。病危的毛主席仍关注着他的情况。当把书找来时,他老人家略微点头,露出满意的神态。在工作人员帮助下,毛主席只看了几分钟,就又昏迷过去。根据医疗组护理记录,8日这一天,毛泽东看文件、看书11次,共两小时50分钟。他是在医务人员全力抢救的情况下看文件看书的:直到9日毛泽东同志辞世的那一刻,也就是他老人家读书生活结束的时刻。他一生与书为伴、勤奋刻苦、学以致用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们的一种理想和追求。我认为阅读是我们改善和调整心灵状态和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大家都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和变化的时代,都像是这个飞速发展变化着的社会中的一个个“陀螺”,无法停下脚步。我们经常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尴尬和烦恼!首先是幸福感与物质多少的关联度在降低。我们的物质生活大幅度改善,可是很多人并没有感受到多么的幸福,不少人患上了严重的物欲症。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靠书籍去获得帮助和放松。多读书,不一定是特别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是开卷有益、博览群书的阅读。
所以今天我更想说的是,在我看来,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不是学生的考试,不是一时的绩效评估,而是作为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我们所真正期望的效果,是读书能够成为大家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是一种责任,更重要的是,它给人带来幸福感和安全感。在这样一个变化莫测的时代里,我们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种种风险、冲突,哪里是我们心灵安宁的栖息之所?也许书中会给我们一个广阔的天地。我们在书中会与许多灵魂相遇,会览尽这世间曾上演的所有命运悲欢,我们从中去把握规律、规则,在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过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读的一本书,名字是《片面之瓷》,这是一本关于收藏的书,收藏艺术品是除了我的专业以外最感兴趣的项目,那是因为收藏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能够丰富你的历史、美学、政治、地理、化学等知识。在这些书中我了解古瓷器的白胎为什么会变黄呢,那是因为胎土提炼不纯,其中含有的铁元素经过长时间的氧化变成了泛黄的三氧化二铁,通过了解汝窑,领略了世宗对汝窑的评价:“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在收藏的这个百科全书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中民族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总之,当读书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时候,我想我们的灵魂首先是得到了升华,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我们对世界对人生对价值等等的看法都会不断的提高和飞跃。希望大家能够把阅读像血液一样完全融入了生活,通过阅读知书达礼,通过阅读开启智慧,通过读书传承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