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中的语篇互文性(大全5篇)

时间:2019-05-15 10:2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析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中的语篇互文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析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中的语篇互文性》。

第一篇:分析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中的语篇互文性

摘 要:历届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中的话语不仅具有强烈的对话性质,而且具有典型的多语杂存和多体裁混合即语篇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现象。文章试从Verschueren的顺应论的角度就该现象的生成过程加以阐述,以期找到不同风格、话语或体裁特色的语言能在这些演说辞中和谐共存却又不伤连贯流畅的内在原因,同时也期望对解读其他类似语篇有所裨益。

关键词: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 顺应性 语篇互文性

1·引言

作为美国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总统就职演说历来是演讲者立足时事,就国家内政外交阐述自己施政纲领和方略,并以赢得广大国民拥护和支持为目的的一场重要政治演说。也正因为如此,历届总统的演说辞不仅在遣词造句方面字斟句酌,十分考究;就是在构文谋篇方面也是精雕细琢,可谓篇篇经典。也难怪很多语言学者热衷于对其进行文体分析,以求最大限度揭示其文体特征,挖掘其内在美学价值。然而,作为一种兼具文学性和非文学性双重特色的特殊语篇,历届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辞的研究价值显然不只在其文体特色。纵观历届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辞我们发现:其中的话语不仅具有强烈的对话性质,而且具有典型的多语杂存和多体裁混合即语篇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现象。虽然语篇互文性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但在实际建构某一特定语篇时,要使不同风格、话语或体裁特色的语言都能在其中兼容并存,并最终达到和谐交融、连贯流畅却并非易事。那么,美国总统的演说语篇是怎样成功实现这一点的呢?这里我们试从顺应论[1]的角度对其中的语篇互文性的生成过程加以分析,以期找到答案并对解读其他类似语篇有所裨益。

2·语篇互文性

由于目前国内语言学界有关语篇互文性的研究尚少,这里有必要首先简要追述一下其历史渊源,以便展开随后的讨论和分析。“语篇互文性”这一概念可追溯到巴赫金Bakhtin[2]提出的异质语

(Heteroglossia)理论。巴赫金十分重视多语杂存和体裁混合的语言现象,提出任何话语都具有对话属性,任何话语都与过去和现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意义既属于自己也同属于他人。20世纪60年代末的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转型时期,克里斯蒂娃Kristeva将巴赫金的理论介绍到法国并首创“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一词,她将语篇互文性看作是“文本与历史的交互穿插”,[3](39)即语篇互文性是一个历史载入语篇和语篇载入历史的过程。巴赫金和克里斯蒂娃都认为语篇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和社会语境。费尔克兰福Fairclough继承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提出了话语秩序(order of discourse)理论和语篇互文性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借鉴法国话语分析学派使用的术语,将语篇互文性区分为“明显互文性”(manifest intertextuality)和“建构互文性”(constitutive intertextuality)。[4](104)就前者而言,在一定语篇的语言层面中清晰可见其他语篇的痕迹特征,而对后者来说,这些语言特征则是隐含模糊的。相对而言,建构互文性比较复杂,其复杂性体现在它包含了形成一定语篇的各种话语规约结构,诸如与不同话语实践相关的体裁、话语和文体等。[4](125)根据费尔克兰福[4](118)的分类,语篇互文关系可分为三种,即序列式(sequential)、嵌入式(embedded)和混合式(mixed)。序列式互文关系是指同一语篇内不同语句或话语类型的顺序使用;嵌入式互文关系是指一种语句或话语类型明显地包含在另一种语句和话语类型中;混合式互文关系是指不同的语句或类型错综使用,融合为一体。根据上述介绍,我们发现美国总统演说辞中的语篇互文性不仅十分常见而且十分明显。但问题是为什么不同风格、话语或体裁特色的语篇互文成分能够和谐共存于同一演说语篇。这里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在语篇互文性的生成过程中,语篇生成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循了这样一种原则———顺应性原则。

3·语篇生成的顺应性原则

由于这里要谈的顺应性原则是完全建立在Jef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基础之上的,所以这里很有必要对该理论也作一简介。JefVerschueren将进化认识论应用到语言研究中,并在1999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 Pragmiatics一书中提出顺应性理论。根据顺应论的观点,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不断

地对语言形式和策略作出选择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能够对语言作出选择,是因为语言本身具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特性: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变异性指语言可供选择的一系列可能性;协商性指人类对语言的选择不是机械死板的,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以上两个特性意味着语言选择的不确定性。既然如此,我们的交际为何得以成功呢?原因就在于语言的第三个更重要的特性:顺应性。顺应性能使人类从许多可能的选项中作出协商性的语言选择,以便满足交际的需要。这三个特性不可分离,共同构成语言的基本属性。JefVerschueren指出,要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必须考虑四个方面:即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作出的选择必须与语境(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是指从多方面对语言作出选择:选择语言、语码、语体,选择话语的构建成分,选择不同类型的话语和语段以及选择话语的构建原则。语境关系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是语言选择过程的内容,即言语交际中的语言与非语言要素的总和。而动态顺应是指如何在语言选择过程中使语境和语言结构相互作出顺应,从而动态生成话语意义。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则指出,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并非所有的语言选择都是在同等意识程度下作出的,有些选择是不自觉的,而另一些则可能目的性很强。由此可见, Jef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实际上给我们描述了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循的一种原则,即顺应性原则。该原则在描述和阐释人类话语或语篇生成方面具有普遍性意义。用它来分析和解释广布于历届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语篇中的语篇互文性现象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合理的。

4·美国总统演说辞中语篇互文性的顺应性分析纵观历届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语篇互文性突出表现为:政治语篇浸染《圣经相关论文》风格和书面文本兼具口语特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Jef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完全可以帮助我们搞清其内在原因。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这里我们仅撷取众多总统就职演说语篇中的典型实例来加以分析。首先,我们讨论政治语篇浸染《圣经》风格这一语篇互文特性。纵观历届美国总统演说辞,我们发现,在迄今为止发表过就职演说的38位美国总统中,除了威廉·哈里森、格兰特、海斯和本杰明·哈里森四位总统外,其他34位总统的演说辞中从形式到内容都渗透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不仅在在演说辞的开头和结尾,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圣经》风格的语言,或被用来祈求神灵保佑,或被用来以上帝之名呼吁行动,就是在演说辞中也常常看到直接引用《圣经》中的话语来为自己的施政方针和观点立场作解释的语篇互文现象。例如: Andmy fellow Americans, aswe stand at the edge of the21th century, let us begin anew with energy and hope, withfaith and discipline, and let us work until ourwork is done.The scripture says:“And letus notbeweary inwell-doing, forin due season we shall reap ifwe faith not”.这是克林顿在1993年初上任时,面对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大萧条,许多大工厂倒闭,失业人数高达美国人口的7.8%这一社会历史境况,为了动员美国民众在这严峻时刻重鼓斗志、坚持到底、力争胜利而直接引用《圣经·新约》中的“加拉太书”第六章第9节中的话语。那么为什么在克林顿的演说辞中会出现这样的语言选择呢?我们知道,语言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也不可避免的带有其社会文化特点,打上其社会风貌的烙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道”之说。英国著名语言学家Halliday[5]也竭力主张把语言放在社会文化语境下进行研究。那么,对于一个国民普遍具有基督信仰的国度来说,新上任总统要想通过演说来赢取广大民众对其施政纲领的认同和对其行动号召的积极响应,很自然他会考虑国情,顺应社会文化语境,以增强其政治演说的有效性。而借助《圣经》中的话语更容易打动民众和增强其言辞的说服力,这也就难怪总统的演说辞中大量借用宗教风格的话语来阐释自己的施政方针和观点立场了。当然,这样的话语选择,绝非语言生成者机械遵守语言规则的结果,而是顺应语境,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动态协商完成的。因为只有这样,演说者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其交际目的。类似上述情况,即通过借用《圣经》中的话语来增强演说辞的说服力,从而打动民众,赢取支持的例子在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辞中还有很多,但限于篇幅,我们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言阐释。对于语篇互文性在历届总统演说辞中的另一突出表现———书面文本兼具口语特色来说,我们认为同样也可以通过顺应性理论找到解释。下面我们就通过综合分析演说辞中的句子特点来加以阐述。细观历届美国总统演说辞,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句子是长短兼有、繁简皆备,而且所使用的句子通常都是完整的,省略或不完整的句子非常少见。而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一个语篇中的句子平均长度越大,该语篇就越显得正式[6]。而美国总统演说辞的平均单句含词量为19.2个,明显超出了各类文体的平均句长17.8个[7]。这说明演说辞中的语言要比日常会话正式得多和复杂得多。那么为什么“演说辞”中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知道,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是在非常正式、庄重和严肃的场合下进行的,并且演说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阐述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纲领和政策,为此,就需要用句式相对较长且较为复杂和逻辑性强的语言来精确表达概念和信息,以便能够使民众清楚领会、容易接受和积极支持政府主张。

由此可见,我们所看到的演说辞之所以非常正式和复杂,正是因为在语言选择上动态地顺应了上述交际语境和交际目的而使然。那么,为什么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辞又具有口头语言特色呢?我们知道,虽说历届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辞都是以“书面文本”的形式精心打造出来的,但它们毕竟要以“口头演说”的形式来发表,这就决定了语篇生成者在语言选择时不得不考虑这一因素。另外我们知道,虽说演说辞要清晰、准确地阐述演说者的政策和主张,但毕竟他要以赢取民众的支持为主打目的。因此,当他要鼓动和激发民众响应号召时,他又必须诉诸于简洁有力、口语化极强的句子,因为这样的句子可以使他的演说具有极强的对话性和现场感,同时也会使听众感到亲切生动,易于接受。另外,演说辞中句子长短交融,不仅可以增加行文的美感,也可大大降低或避免演说的单调和沉闷。我们之所以看到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中具有口语对话特色,正是由于语篇生成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注意到了上述因素,或则说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顺应了上述交际语境因素而使其语言上的选择上有了相应的体现。需要指出的是,除了上述两大语篇互文特色外,我们在美国总统的演说辞中还可发现许多其他形式的语篇互文性现象。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常夹杂有来自美国宪法或历史上权威人物的话语等。当然,我们同样有理由认为,在这些语篇互文性现象的生成过程中,语篇生成者的语言选择也是经历了协商和顺应的动态过程,从而使最终的演说辞在话语类型和体裁风格方面与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相互契合、协调,进而完成语用目的。同时,我们还应指出,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辞中虽然包含有林林种种的语篇互文成分,整个语篇却仍然和谐自然,流畅自如,也恰是语篇生成者在语言选择过程中没有机械固守语言规则,而是始终保持高度灵活而使然。

5·结束语Jef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在描述和阐释语言使用方面具有普遍性意义。用它来分析历届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中的语篇互文性现象,我们得以知道,不同风格、话语或体裁特色的话语之所以能在其中和谐共存却又不伤连贯流畅是因为:在演说辞的生成过程中,语篇生成者为了实现其交际目的(如增强演说的劝说和感召力等),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顺应了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在语言选择和语用策略方面做了动态协商和顺应的结果。本文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个案分析,但希望能对解析其它类似语篇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Lon-don: Arnold, 1999.[2] Bakhtin, M.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Four Essays[C].Austin: University ofTexas Press, 1981.[3] Kristeva, J.Word, Dialogue and Novel [A].In T.Moi(ed.)The Kristeva Reader [C].Oxford: Black-wel,l 1986.[4] Fairclough, 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http:///yylwfw/

[5] Halliday, M.A.K.& Hason, R.Language, Contextand Text [M].Victoria: DekinUniversity, 1985.[6] 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7] 熊莉.从就职演说辞看肯尼迪演说的文体风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4(6).

第二篇: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

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

摘 要: 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单句而忽略语篇,根据语篇分析理论,教师应从语篇的宏观角度出发,分析文章的信息结构、句际关系和句内含义、话语标记语,以及对语篇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在教学中兼顾局部与整体,使学生最大限度获取语篇中的完整意义。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语篇 语篇分析

一、引言

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要求,大学英语旨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培养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更注重英语的词汇搭配和单句的分析与理解。学生的词汇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扩充,但不一定能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使用,学生对语篇的分析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并未得到提高。研究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语篇教学能使英语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与大学英语的教学宗旨不谋而合。

二、语篇分析理论

传统的英语教学多采用自下而上(Bottom-up Approach)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从单个的生词或短语着手,以单个的句子为单位,对句子的语法结构和意义进行分析,忽略了对篇章信息结构、衔接手段和话语标记的分析。事实表明,仅仅停留在单词意义和语法结构的层面,不足以正确理解句子和文章的含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语篇意识,引领学生从更高层次的语篇、语境的角度来解读课文。

所谓语篇(discourse),是指“高于句子或小句的语言单位”(Stubbs,1983:1)。语篇可以是短短的几句,也可以是篇幅很长的篇章。语篇分析是现代语言学借助行为科学、认知语言学、哲学、信息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语言学家们逐渐意识到语篇的重要性,出现了两个并列的术语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和text linguistics(语篇语言学),两者意义基本相同。

在英语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完整的语篇。以语篇分析理论为指导的语篇教学立足于整体,采用自上而下(Top-down Approach)的策略,围绕篇章主题、段落推进、情节发展,将篇章的宏观欣赏与微观分析紧密结合,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并重,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并举。语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篇能力,引导学生理清语篇的整体结构、主旨大意及重要事实,对全文的逻辑关系做出合理推断,获取语篇的完整意义。语言研究的成果与教学实践的“联姻”,使语言学在教学中有了用武之地,亦为英语教学提供了理据。从理论到实践,语篇分析为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语篇分析这门新兴学科在教学中得以充实与发展,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

三、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

1.分析信息结构

语言结构遵循从已知(given)到未知(new)、从确定(definite)到不确定(indefinite)的原则。已知信息是指说话人认为受话人已经知道的信息,而新信息是指说话人认为受话人不知道的信息。比如:A girl called while you were on your break.She said she’d call back later.(你休息的时候,一个女生打来了电话。她说晚些时候会再给你打电话。)第一个句子中出现了一个女孩(a girl),因此第二句中的she就是已知信息。在对语篇进行分析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在功能表达中的结构差异。包含未知信息的名词短语经常使用更为复杂的语言结构,比如:完整的名词短语、形容词性的修饰语或者关系从句等。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李荫华主编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第一册中的第六单元Text A “A Valentine Story”为例,布兰查德描述第一次和霍利斯?梅奈尔见面时的情景:A young woman was coming toward me,her finger long and slim.Her golden hair lay back in curls from her delicate ears;her eyes were blue as flowers.Her lips and chin had a gentle firmness and in her pale green suit she was like springtime come alive.这段话用了名词短语、修饰性的语言和关系从句来凸显未知信息,一位“如花似玉、生机盎然”的年轻姑娘形象跃然纸上。相反,已知信息在行文中往往采用更为“节俭”的形式,有时甚至完全省略。

语言信息结构分析中,还应重视话题(topic)和述题(comment)。话题是“关于什么”(what the utterance is about),也就是一个句子的“关注中心”,在英语表达中通常出现在句子的开头。例如:After tea,will you please go shopping with me?”“After tea”是句子的话题,但并不是句子的主语。述题是指“话题怎样展开“(what is said about the topic)。虽然在英语中,标记一个句子的主语比标记一个句子的话题更普遍,但是主题的标记在语言的信息结构表达中十分重要,有助于学生理解功能-结构在行文中的不同表达。

2.分析句际关系和句子含义

句际关系的分析是语篇分析的重要内容。对句际关系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句内含义。英语的句际关系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对应关系、并列关系、分解关系、顺序关系、重复关系、分指关系、解释关系、转折关系和因果关系。

句际关系的实现,可以通过显性衔接手段(cohesion),也可以运用隐性的富有逻辑性的连贯手段(coherence)。韩礼德(Halliday,1976)认为衔接“是每种语言都具有的(谋篇元功能的一部分),把语篇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的语言资源”。他将语篇的衔接手段分为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和连接词(conjuction)五大类。照应是指使用照应词,如:it,they,he,she和指示词,如:this,that,以及冠词the的衔接手段。参照分为内参照(endophoric reference)和外参照(exophoric reference)两种,前者指的是参照的信息存在于文本(co-text)中,后者是指参照的信息依赖于情境(context)。词汇衔接又分重复(repetition)、同义词(synonym)和上下义(superordinate)等内容。在分析句际关系时,对容易产生歧义的衔接手段如省略、替代的部分应该重点分析,帮助学生清除障碍,获取正确的信息。

如果衔接手段体现文本的表层结构,那么连贯则体现在篇章的深层结构上。理解连贯的关键在于解读文本的人,而不在语言本身。因此它是语篇中的隐形逻辑,也是语篇分析中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研究文章中看似独立的句子怎样连接在一起构成语篇,以及句子之间有什么样的逻辑联系。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启发学生注意显性的衔接手段外,更应重视无显性衔接手段,结合文本的语境、文化常识、逻辑知识和修辞手段来全面分析文本。

3.分析话语标记语

英语中的and,anyway,Imean,well,oh,yousee等都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话语表达形式,这些统称为“话语标记语”。话语标记语是指“常用于句首的表达,可以从句子中分离”(刘润清,2006:180)。从广义上讲,话语标记语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的对话语结构、连贯关系、语用关系的表达式,是整个句子的“副产品”,本身并没有意义或者很少负载意义,需要通过语境或者依附在它们身上的常规语用意义才能得到理解。其作用不是局部的,而是从整体上对话语的构建与理解产生影响。话语标记语在言语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调控话语和言语交际的互动性,不直接构成话语的命题内容,但是能表现话语结构(Schiffrin,1987)。根据关联理论,在对话语的理解过程中,话语标记语能显示出任何命题在推理性的过程中想要达到的最佳的关联性(Wilson & Sperber,1993)。话语标记具有主观性、互动性和文本性的功能,对话语的连贯性和结构起着重要的粘和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话语标记语在篇章中的“隐形逻辑”,推断出正确的语用意义。

4.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语篇分析领域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其基本假设是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不具有任意性。语言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联系,语言意义与意识形态密不可分。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研究话语和社会政治及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戴炜华,高军,2002)。在分析方法上,批评性话语分析坚持以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分析工具,通过观察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历史背景,解释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目前,在学习中存在批评维度缺失的现象,学生对西方的语言和文化霸权缺少应有的批判意识,文本中的隐含意识形态差异常常被忽略。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批判性话语分析,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从文本的来源、文本的预设读者、文本的语言策略、语法特征、逻辑连接、文本的语态,以及文本体现的交往惯例等诸多视角,阐释语篇所揭示的社会意义,从而引领学生挖掘语篇中隐含的权利,理解语言的限制和话语方式。

四、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语篇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结合文化背景知识,从语篇的宏观角度,分析文章的信息结构、句际关系和句内含义、话语标记语。在教学中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语篇鉴赏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2]Schiffrin,D.Discourse Marker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3]Stubbs,M.Discourse Analysis.Oxford:Blackwell,1983.[4]Wilson,D.& D.Sperber.Linguistic form and relevance[J].Lingua,1993(90):1-25.[5]戴炜华,高军.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外国语,2002(6).[6]刘润清,文旭.新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7]冉永平.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第三篇:商务合同中的语篇衔接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对《大地》中女性人物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美国黑人英语在美国电影中的应用论文化对国际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以迪斯尼乐园为例透过《傲慢与偏见》中四位女性的性格分析她们的不同婚姻A Diachronic Study on Sexism in English Lexicon写作的真“趣”——对《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文体学分析从习语来源看中西文化之不同论英语小说中俚语的汉译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Lin Daiyu 10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ed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英汉心理使役动词的对比研究Pragmatic Differences of Politenes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Self-Discovery:An Analysis of Celie in The Color PurpleStudy on Dietetic Culture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Analysis of Dialect Transla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t Skopos Theory《冰与火之歌》的人文主义分析论英汉植物词语的文化附加义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附带学习和有意识学习对英语词汇习得效果的比较研究广告英语的语用策略分析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试析流行文化对美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论大学英语口语课外活动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简析《雾都孤儿》中善与恶在人物塑造上的体现功能对等理论在新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分析《呼啸山庄》的哥特式特征增译法在商务英语汉译中的应用从《寻找格林先生》看索尔•贝娄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希腊罗马神话典故成语英汉翻译评析

以《新时代汉英大辞典》为例析中文谚语英译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

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建构的研究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American Marital Status on the Christian Views of Marriage 38 中西方茶文化映衬的文化差异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

论《好人难寻》中的哥特特征

《名利场》中男性与女性形象解析

论童话《小王子》的象征创作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策略研究

On Analysis of Jonathan Swift’s Satiric Arts in Gulliver’s Travels

侠客精神和骑士精神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七侠五义》和《亚瑟王之死》之比较 46 从归化的角度分析《飘》的中译本

《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

《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研究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情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Analysis of the Subtitle of White Collar under Skopostheorie

汉语请求策略的分析

析《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性格及人物形象

《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圣经原型解读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

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英幽默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目的论的角度谈广告翻译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

Deep Sorrow and Firm Faith--An Elucidation of William Wordsworth’s Nature View through the Exhaustive Analysis of the “Lucy Poems”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

文化因素对品牌翻译的影响

浅析《雨中猫》中的猫和雨的象征意义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

从《小王子》看成人世界的身份危机

协商课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On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Advertising Copies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中西商务翻译中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对等翻译

论企业对员工过度压力的管理

《洛丽塔》—时间的悲剧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论《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象征主义和意识流的运用

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游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浅析美国嘻哈文化影响下的美国俚语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

论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伦理观和英雄形象研究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碰撞与融合82 A Study of the Causes of Tess's Tragedy

国际商务谈判中有效的非语言技巧

一个纯洁的女人的毁灭—苔丝的悲剧性色彩浅析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Greetings

Angelic devil: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atherinein Wuthering Heights

存在主义视角下浅析《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和布莱特的爱情

An Analysis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in A Farewell to Arms

浅析合作原则在外贸英文电函中的应用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

美国电影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以《阿凡达》为例

从《海狼》看杰克•伦敦的女性观

美国俚语中所折射出的美国亚文化现象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谈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实现

目的论视角下的公司简介汉英翻译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

解读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家庭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歌中的性别歧义及其原因探析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Express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名利场》中女性命运对比

中美婚姻观对比研究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浅析《苔丝》中的象征主义

《杀死一只反舌鸟》文本和电影的比较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On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Religion and Love in The Thorn Birds

王尔德童话《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论《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的口语化语言、幽默讽刺和地方色彩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原型人物解析

中国后与美国迷惘一代文化认同感的比较

浅谈中学生中国式英语产生及对策

科技英语长句的结构分析与翻译

从尊卑与平权的词汇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英译本比较研究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对比

On Instructional Designs for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Listen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123 网络资源在听力自主学习中的作用研究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Memory Efficiency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125 丘吉尔《就希特勒入侵苏联发表的讲话》的修辞赏析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两位灰姑娘——伊利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形象比较 127 从植物词看英汉文化差异

The Analysis of Daisy in The Great Gatsby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汉译

论《兔子归来》中黑人民权意识的觉醒

《嘉莉妹妹》中女性自我意识探析

初中英语教师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浅析英语颜色词的语义特征

The Reasons Why Robert Cohn is Despised by All in The Sun Also Rises

英语歧义初探及其排除方法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

《榆树下的欲望》中艾比•普特曼悲剧的根源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139 本哈德•施林克小说《朗读者》“平庸的恶”现象研究

《撞车》中美国多元文化主义的分析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

A Funeral of Red Roses:An Analysis of Du Shiniang's and Marguerite Gautier's Trage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Dignity

勃朗特姐妹作品中的视觉特征研究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苔丝》

对《嘉莉妹妹》中摇椅意象的解读

情感范畴在转喻中的认知体现

An Analysi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

广告英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

女权主义翻译理论关照下的《呼啸山庄》多个译本比较研究

151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新词英译研究

152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

153 莎士比亚:男权神话的守望者—莎士比亚戏剧的女性主义解读

154 苔丝悲剧中乌托邦情结的探析

155 汉语茶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以《茶经》和《续茶经》为例

156 《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形象分析

157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

158 Approaches to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for English Palindromes

159 《紫色》中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成长

160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

161 《身着狮皮》中的话语、移民与身份

162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解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

163 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

164 马克•吐温悲观主义及其产生原因初探

165 礼貌原则在口译中的应用

166 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的使用

167 从文化语境角度分析英汉禁忌语的异同

168 The Contrast between Carrie’s “Fall” and “Rise”

169 What Made Her Yield to the Reality?—An Analysis of Sue in Jude the Obscure

170 网络流行语翻译评析——“神马都是浮云”个案分析

171 浅析《远大前程》中皮普的个人抱负与自我完善

172 从话语权力的角度看电影《换子疑云》

173 浅论《洛丽塔》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

174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

175 一个为追求自我挣扎的灵魂——看凯特•肖邦的《觉醒》

176 梭罗的《瓦尔登湖》和道家思想在自然观上的比较

17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178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

179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nd Influences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80 从《嘉莉妹妹》分析西奥多•莱塞对人性欲望的理解

181 英汉动物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意义及翻译

182 On the Disposal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183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184 An Analysis of the Divided Human Nature in O.Henry’s Major Works

185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

186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Chinese and British Wedding Culture 187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

188 《灿烂千阳》中女性人物的忍耐,斗争和重生

189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与劣势

190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Chapter Title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191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

192 迪斯尼动画《木兰》中的中美文化融合分析

193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194 汉语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研究

195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196 商务合同中的语篇衔接分析

197 An Analysis of the Femi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198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merican Inaugural Address

199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象征主义

200 诀别武器之缘由——再读《永别了,武器》

第四篇:语篇分析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语篇分析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的基本模式多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语法为纲,以句子分析讲解为主,英语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常常把阅读和翻译等同起来。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但忽视了语篇中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及段落之间的逻辑关联;在课堂教学中又往往以教师讲解为主,重点集中在辨认词义、分析语法结构、意释难句等语言结构方面,而不重视语篇和整体理解等深层语义联系。

语篇分析教学有其特有的优点,其教学模式是以语篇为基本单位,从篇章的整体出发,先分析理解篇章结构,而后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及逻辑思维的连贯,并围绕语篇的整体内容解释词句、分析人物性格或事物缘由、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技巧,从而使学生具有通览全篇的能力。语篇分析教学不仅仅是强调语言知识本身的教学,更是强调在教语言知识的同时,将语用知识、文体知识、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样有利于掌握相同结构的课文模式,促进掌握整体语篇,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尤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一、语篇分析的含义

语篇是高于句子层次的一个语言单位。人们用语言说话并不是把句子杂乱无章地拼凑在一起的,句子之间的关系有着相当缜密的结构。只有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在语义和语法上相互联系的句子连在一起时,方能体现语言的连贯性,构成语篇,发挥其语用功能。语篇分析就是使读者科学地、系统地分析语言材料在文中的相对位置是如何产生的,并识别篇章中的结构模式及规定这些结构模式标记的语言手段。在阅读教学中,要考察的不仅仅是学生对其字面意思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其深层意思的理解。语篇分析就是以语篇为基本单位,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围绕语篇的基本内容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包括词汇、语法等)和宏观结构分析(包括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中心思想、写作技巧等)。它不仅注重语言形式,而且重视语言功能,同时还注重文章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知识,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和获取完整信息的能力。而我们教材中的语言材料都是具有典型性的语篇,这就为我们进行语篇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中学生英语阅读困难的主要障碍和问题

有专家认为,阅读理解是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阅读者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与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发生作用而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中学生已有的汉语知识体系与英语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之间难免会产生多种矛盾,故而使阅读者在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障碍。这些障碍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准备

东方人的思维属螺旋型思维,写作方式迂回曲折,文章开头往往与主题关系不大,随后再渐渐过渡到主题。西方人属于直线性思维,即直截了当,看门见山地论述主题。此外,传统的阅读心理与现代阅读心理的差异也阻碍了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传统阅读理论认为,学生只要按照单词——句子——篇章的顺序,逐词逐句地理解文章就能读懂全文。而现代心理语言学家则认为,阅读的心理过程既不是完全的“自下而上”,也不是完全的“自上而下”,而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注意标题并能粗略浏览全文,在阅读时边理解句子边回顾全文,阅读完毕能在头脑中重建文章整体内容。2.语言结构和词汇量

英语是拼音文字,结构上重形合,句法规则十分严密。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后,要顺利进行阅读,则必须有较好的语法知识和运用能力,语法掌握情况对阅读理解至关重要;而且英语篇章中长句多、复合句多,一些长句子、结构复杂或结构特殊的句子,通常含有从句、分词、时态等多个语法项目,必须通过分析语法成分弄清各个语意单位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而汉语是表意象形文字,重意合,句法规则松散。受此影响,学生阅读英语时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常常感到理解困难。此外,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大小直接影响阅读,词汇量小是制约部分学生阅读提高的根本原因。词汇量对于阅读非常重要,词汇量小不仅影响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而且影响阅读者的兴趣和信心。所以,要想提高阅读水平,必须尽可能地扩大词汇量。目前学生词汇记忆中存在误区,他们往往死记硬背,对于词汇的用法很少去追究。

3.语篇知识和语境

语篇知识包括文体分类、语篇结构、语篇衔接与连贯。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语篇知识,理解文章往往以词语、句子为阅读单位,结果出现“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现象。语境既包括语篇内部的环境,既由词汇、语法、语音构成的上下文,也可以指语篇之外语言行为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事件的性质等非语言环境,它还包括作者所在言语社团的历史和风俗人情等。在阅读中不能揣摩相关人物的心理和有关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不能在理解时补上缺少的衔接语,阅读就会受阻。

4.阅读技巧及策略不足

阅读技巧是指每个阅读者在实际过程中无意识地采用的种种方法,而策略则是阅读者为了解决某一具体问题采取的某种手段和方法。我国中学生在阅读中虽也形成了一定的技巧,但往往是无意识地,未经过有计划的训练,并无专门地策略。尤其是推理能力和对文章要旨进行归纳和重新组织的能力不足,使学生阅读中很难把握文章的整体思想。

5.情感因素的影响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而影响外语学习的主要情感因素是动机、态度和个性特征。在阅读中,中学生往往是一见生词就心慌,一漏细节就担心;被动地全盘接受所有文字材料,却不积极地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尤其是在阅读考试中,由于阅读信息量大,时间紧,更是心慌意乱,情感因素严重阻碍了阅读理解的进程,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由于中西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异,加上并不令人满意的外语学习环境,还有学习方法不当,不少学生认为外语学习极其困难、往往事倍功半。

二、语篇分析教学模式的步骤

根据语篇分析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将注意力集中于引导学生抓住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然后讲解和分析词汇、短语和句子的意义。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步:课前导入——提供背景知识,激活认知图式

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形式,在上新课前播放相关资料,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接着利用预习成果,就课文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作答,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谈论他们所了解的相关知识。

第二步:表层分析——预测内容,指导阅读预测文章内容 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标题去预测课文相关内容。一般来说,阅读一篇文章,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根据标题,对内容进行预测,这是根据学生接受新信息的认知结构提出的,这种训练对学生在做阅读理解中找出适当的标题的一类题目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标题通常有较强的概括性,并且语言简练,学生通过对标题的预测和推断,熟悉标题的特点,就能大大提高他们解这类题目的能力。

第三步:深层剖析——分析结构,推理应答

首先,在让学生捕捉表层信息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精读课文,深层分析课文,回答一些指导性问题或概括课文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篇章模式进行分析,找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布局谋篇的特点。通过对各种语篇进行结构分析,文章的内容框架和作者的思维脉络被提炼出来,学生对语篇结构、课文中心、作者观点有了宏观的把握,为后面深化和细化的理解扫清了障碍。

其次,从语法手段、词汇手段、逻辑联系语等方面着手对篇章进行微观结构分析。对语篇中的词汇及语言结构的分析(即语言图式)可以给学生提供下层信息(主要为语义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保持了语篇的连贯性,而且还有利于阅读过程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通过微观结构分析,学生对语篇的前后呼应、上下文的逻辑联系有了感性认识,就能充分理解全文的结构及意义,既打好语言基础,又培养了语篇分析能力。

最后,经过上述环节的教学训练,学生对语篇无论是宏观把握还是微观处理都有了一定的基础,适时地让他们进行再次阅读,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前面接触的理论知识找到实例,使其显性化而得到巩固;二是让学生找出文中不理解或未掌握的语言现象,有了感性认识,下面教师讲解时注意力会更集中,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重难点突出。教师可让学生围绕段落大意进行课文中心思想的概括,在这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疑难问题,教师适当地解释课文的重点和难句,但切不可支离破碎地专门讲语法,而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总结语言知识结构和语法规则,在篇章中体会并明白这些新的语言知识是如何用来表达意义的,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语法交际化,从而达到巩固语言知识、提高把握语篇能力和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目的。第四步:整体吸收——自由交际,深化语言运用能力

语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吸收信息或利用获取的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而引导学生对文章做出评价,提高深层理解和评价文章的能力,同时巩固所学内容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该环节有别于以考察知识为目的的练习,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内容,而是教师根据文章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掌握情况引导学生结合从语篇中获得的语言信息进行分组讨论或对课文进行复述、缩写、改写等练习,为学生创造一个新的语言条件,提高学生重新组织语言的能力。当被动的阅读转换为主动地求知和交流话题,学生的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允许出现语法错误,为其创设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三、结语

英语阅读教学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既需要相关教学理论的支持,也需要教师的努力探索。语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语篇分析为指导的阅读教学,在重视字词句的同时,更加注重篇章的整体理解。学生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固然是决定阅读成效的重要因素,但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再好的学生也难取得阅读学习的圆满成功,这是因为阅读中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播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有步骤、有顺序的操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挖掘学生潜力、开发智力、培养兴趣,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阅读学习的各项任务,迅速提高阅读能力。

第五篇:语篇分析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语篇分析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庆阳六中

李鸿鑫

摘要:针对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本文从篇章思想角度重新认识阅读教学。作者通过比较几种阅读理论,提出了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语篇分析的观点,旨在改进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语篇意识,并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自己经历阅读心理过程,达到与文章作者的共鸣,从而提高阅读理解力。

关键词:阅读模式,语篇分析,应用

引言

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尽管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探究阅读教学模式,注重阅读课程的设置及材料的精选,然而,中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现象:概括文章中心时或缺乏针对性,或以偏概全,或分不清现象与本质而偏离主线;猜测词义时或脱离语境,或望文生义,一知半解;逻辑推理不严密,或以想象代替,或以事实、举例代替,或就事论事,忽略推理的实质。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传统阅读课教学以词汇为核心,注重语法讲解。因此在阅读课教学时,教师偏重字、词和句子结构的精讲,使原本完整的语篇显得支离破碎。在这种教学法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存在着诸多问题:对各种阅读技能的掌握不够平衡;运用上下文和背景知识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较弱,学生养成了字、词阅读的不良习惯,不善于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因此,阅读

效率低下,阅读速度缓慢,阅读也只能停留在对语言的表层理解上。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的功能决定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中学英语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大多数是以语篇的形式出现,几乎找不到孤立的句子,丰富的语言材料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语篇分析教学,重视让学生获取文章所含信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阅读教学。而这些要求几乎与我们目前正在实施的阅读教学背道而驰。

一、实施语篇分析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整体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可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又是由部分组成的。但正如心理学家格式塔所言:“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比部分的总和大,整体优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重视整体的语篇教学,否则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能理解词句,不理解全文。

(二)心理学原理

教育心理学认为,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产生清晰表象,就要指导学生对学习的对象周密细致地进行整体观察,然后再观察它的各部分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后形成有关学习对象的清晰表象。学生学习知识的不断丰富,学生的求知欲也愈加强烈,尤其是遇到新的内容,它们往往希望一口气看完全部内容。

(三)图式理论

图式是认识或心理或智力结构,这种结构把有机体所察觉到的事物按照一般的特性组织到“群”中去,可以把图式简单地看作概念或类别。认知心理学家把构成特定情况的事件和行动的发展顺序的意义单位称作图式或框架。图式是认知构架,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的记忆中,给预测提供依据。语篇理解是一个双向的心理过程,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就需要运用学生自己脑子里储存的知识。因此,图式理论是语篇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学生图式理论的不断增加,又能促进语篇的整体理解。

(四)认知理论

从广义来讲,认知即人的认识活动;从狭义上来讲,认知指知觉的理解性,即领会、理解、意识到的东西,指思维、记忆、感知、识分类等心理过程。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对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产生的各种可变因素,它还认为学习是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过程。学习是通过学习者的认知,获得客观事物的意义和意象。学习是由一系列过程所组成。根据这一理论,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二、语篇分析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语篇分析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和目标。词汇教学应当花费少量时间,选择最佳技法、力争达到较好效果,词汇教学要服从和服务于语篇教学,英语语篇按文体(genre)分为记叙文(narrative)、描述文(descri ption)、政论文(argumenta-tion)、释义文(exposition)

等。这些文体又分别应用于新闻报道、广告、法律、文书、学术论文等。因此,阅读文语篇教学,根据文体特点来组织、设计教学,优化教学方案,是较好的切入口。

(一)整体教学法:文章的主旨大意就是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文章的教材、取材都依据文章中心。因此,我们可以抓中心、析标题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从整体上纵观全文结构和内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发散,真正在阅读教学中既能放开又能收笼,既抓大又放小。

着手的主要内容:

①main idea ②title ③topic sentence

(二)线索教学法:记叙文(narrative)以记人叙事为主,包括的内容有:个人经历、文学传记、新闻消息、历史文献及讲述故事的小短文、小说之类。阅读时应抓住几个要素5W+H(Who、When、Where、Why、W hat、How)

(三)速记教学法:让学习进NOTE—MAKING,抓细节,深入理解全文内容。

阅读SBI(上)Lesson 2 American English item American English British English words espressions meaning

(四)背景知识介绍法:

新教材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反映了英语国家历史和地理、风土人情、名人传记、新闻出版、体态语言、戏剧、文学、音乐、卫生、禁烟、自然灾害、环境保护、航天技术、残疾人事业、集邮爱好、体

育运动、计算机、食物、文物、货币、国际大型会议简况、妇女、儿童、黑人问题。题材的广泛性延展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利用背景知识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文的梗概,而且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了思想教育的因素,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提高文化素养。教材中的选材体现了时代性、思想性、知识性,背景知识的介绍加深了学生对材料的领悟,从而有益于启迪他们正确的认识世界,激发起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与使命感。

(五)段落提问教学法:这是将整体教学法细化到段落和章节中。

(六)讨论教学法:运用讨论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疑并正确引导,让学生分成组块,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场,把握观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及自由、大胆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又把教学放在英语语言环境中,创设交际表达的情景,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

(七)翻译法和结构分析法。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知识层次有限,语言表达仍未成熟,书面语言的运用有待加强。将翻译法和结构分析法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力。翻译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翻译技巧是关键。

(八)Paraphrase(异译法):将复杂的英语句子用简单英语异译,让学生明白新句的内涵,这种方法应大量使用到教学中。

①Possibly this person died without anyone knowing where the coins were hidden.=It is possible that after the death of this person, no one knows

where the coins were hid den.阅读文教学中的许多相关问题在教学中亦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阅读文教学侧重于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但我们并不能排斥分析难句、解析新语法现象、精练语法知识和语言点,并不排斥略读(skim)、扫读(scan)或跳读(skip)、细读、精读,总结单元和篇章、惯用法、成语、习语、口语表达法等常规教学步骤和方法;另一方面,阅读教学需要加强学生听、读课文、培养其语感,并且根据精读材料,用自己所学的英语语言,进行总结、归类、分析。

结束语

语篇教学对学生和教师都有较高的要求。教师本人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较强的语言能力、组织能力和适应性,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语言流畅。他不但要备课,更要备“人”,以填补学生的信息沟(information gap)。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内容和阶段,精心备课,为使学生能在课堂上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心理及语言知识的系统性,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与语言有关的其它领域的丰富知识,如:文体、修辞、语义、语用、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地理、经济、文化等知识。学生要做到课前预习,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故事梗概等,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我们要重视课文的语篇教学,即使在起始阶段,教师也应以培养其整体理解为出发点,设计相应的阅读课,并从整体阅读入手组织教

学,加强对学生的预测和证明实能力尤其是预测能力的培养。操作时所采用的方法可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如在一定的语境中找句子的关键词,找段落的关键词、主题句,找篇章的主题段落;缩写文章,完形填空;讨论;表演;根据语篇归纳大意、标题等等。但总的原则应是先总后分,以理顺逻辑关系为主。

参考书目

1.Skehan, Peter.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2002 3.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1996),广西教育出版社。金蒂,“语篇整体教学初探”,《中小学外语教学》(京),1999年第9期。

4.李秋颖,“阅读理解的三外层次”,《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沪),1999年第1期。

5.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1990),湖南教育出版社。6.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1996),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7.庄志琳,“高中英语课的导入”,《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沪),2000年第4期。

下载分析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中的语篇互文性(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析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中的语篇互文性(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篇分析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语篇分析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了解语篇分析的现状和相关的知识,然后将语篇分析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中进行分析,目的就是讨论一下如何......

    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5篇

    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方法长期以来主要为传统教学法,忽视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将语篇分析的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能够使......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有效提问法分析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有效提问法分析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素质教育理念开始逐渐深入人心。英语教学作为小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具......

    语篇分析在高中完形教学中的应用

    语篇分析在高中完形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完形填空作为一道用来检测需语言学习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题型。在高考英语中占有很大比重。完形填空一般把对于语法知识,词汇知识和......

    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

    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 王丽群; 杨林; 闫秀静 (牡丹江医学院公共外语部,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Application of Discourse Analysis in College English te......

    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本站推荐]

    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文/陈珺璘 高中英语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综合运......

    浅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处理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与语篇、文[推荐]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处理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与语篇、文化教学的关系 科左中旗蒙古族中学 宋扬 词汇是整个英语学习的基础,当然也是语法教......

    教学论文-浅谈语篇分析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论文-浅谈语篇分析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浅谈语篇分析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岳阳市湘北女子职业学校瞿庆大摘要:语篇分析理论对英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