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序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
有序课堂是有效课堂的基本保证
——读《课堂密码·塑造“有序课堂”》的点滴认识
湖尾小学杨冬顺
一、对读《课堂密码》一书的意义认识
“走近课堂,既不远离课堂,也不走进课堂,才发现课堂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们需要成绩,但却不能从学生身上抢成绩;我们需要趣味,但又不能偏离学科来讨好学生;我们需要有序,但又不能用权力和体力去管制学生。当我们不再用要什么就取什么,看不惯什么就改什么的心态来行事,而是尊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尊重同事,尤其是同事的课堂时,才可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成绩。„„”这段话是网上书店对周彬博士的《课堂密码》一书所做的内容简介,我觉得很有归纳性,对我们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很有启发性。
苏轼曾经说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每天都身处课堂,以为全世界就是我们最了解课堂的;我们每天都和学生接触,以为全世界就是我们最了解学生的。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太过熟悉、我们每天都接触,才往往使得我们常常从心里忽略从而更难以全面、透彻地去了解课堂和学生。周彬博士正是以一个靠近课堂却又没有走进课堂的观察者与研究者的角度对课堂教学、教师、学生等因素进行剖析,对我们更好地认知学生、了解自我、把握课堂具有非常的意义。
二、塑造“有序课堂”在《课堂密码》一书中的地位和意义 《课堂密码》全书分五辑,主要内容包括:打造“有效课堂”、营造“有趣课堂”、塑造“有序课堂”、课堂中的“学生”、课堂中的“教师”。就我个人认为:第一辑谈的是课堂教学的目的;第二辑谈的是课堂教学的手段;第三辑谈的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第四、五辑谈的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五辑内容之间互有关联又相互渗透,并不能截然分开。其中第三辑塑造“有序课堂”作为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根本保证是关键,在全书中具有非常的地位。对此,周彬博士在接受《中国教师报》记者马朝宏的专题采访时明确指出:“在我的《课堂密码》中,“塑造有序课堂”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专题。”(详见《中国教师报》2010年02月03日《华东师大周彬:在开放课堂的基础上建立有序课堂》)
三、塑造“有序课堂”的主要观点
第三辑塑造“有序课堂”通过“课堂管理”管什么、凭什么让学生听你的话、对教学负责才是真的对学生负责、是学生“态度不好”还是教师“方法不力”、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化动为静”、环境的育人功能胜过教师、日常教学生活有规可循吗等7个问题对建构“有序课堂”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揭示了教师应该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观念与方法来建构“有序课堂”,从而达到打造有效课堂的根本目的。
在第一小节“‘课堂管理’管什么”中,周博士主要就“课堂管理的目的、为什么要进行课堂管理、怎样进行课堂管理”三个问题进行阐述。对于第一个问题“课堂管理的目的”,周博士认为:“课堂管理有两个核心目的:一是避免发生
或是消除影响班级有序学习的事件,我们将它简称为维持课堂秩序;另一是通过合作学习凝聚班级合力,在整体上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将它简称为促进课堂合作。”“传统上,习惯于把课堂管理简单地视为维持课堂秩序,而促进课堂合作这个积极的课堂管理目的,却被大家疏忽了。”针对这种情况,周博士给了我们明确的建议:“教师在课堂中的任何管理行为,都必须服务于课堂管理目的,„„任何时候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行为,都要回到实施管理的行为的目的上来,千万不要让自己陷入管理行为的是与非之间,假如已经陷入其中,就必须从课堂管理目的出发,尽快脱身出来。”对于第二个问题“为何需要课堂管理”,周博士提出了进行课堂管理的6个目的:要维持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帮助学生掌握并学会使用学习方法;“要调动学生集体力量提高学习效率;要通过纪律教育形成课堂学习秩序;要通过学校诊断减少学生的违纪行为;要避免与诊治学生群体的失范行为。”对于“怎样进行课堂管理”这个问题,周博士虽然没有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可供模仿的“套路”,但却从把握课堂最终教学目的的高度给了我们三个很有益处的建议:课堂管理要“服务于学生群体,而非管制学生个体”;要“寻找学生调皮的原因,而非责备其态度”;要“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而非禁止学生做什么”。
在第二小节“凭什么让学生听你的话”中,周博士就“师生关系”这个命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首先从教师的“社会性”考察“师生关系”影响教师采取教育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入手,指出“因为‘师生关系’不同,教师对自我的定位就不同,采取的教育教学行为也就不一样。”然后,周博士通过探究师生关系的历史沿革,对“师权‘神’授、师权‘智’授、师生平等、生尊师卑”四个历史阶段中师生地位变化所引发的教师专业能力变化进行考察和分析,得出了我们自己不敢也不愿得出的结论——“生尊师卑的年代就悄然来临了。”在这样的背景中,作为教师,“凭什么让学生听你的话”呢?“首先得在理论上认识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次得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再次得拥有讨好学生的技能技巧;然后还需要充实自己的知识与智慧,让学生对自己有敬畏之情;最后,还得用自己所教的知识去吸引学生,用自己的授课艺术去感染学生。”在这个情况下,周博士最后给了我们一个忠告——作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才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在第三小节“对教学负责才是真的对学生负责”中,周彬博士通过对“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还有疲劳。”这句流行语的深入分析,带领我们探究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投入与低效率”这种矛盾局面的症结所在:“在将教师的投入转化为教学产出的过程中,教育教学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没有教育教学技术支持时,教师们就只好选择高投入与精力透支了。„„教师们对课堂教学时间的付出是毫不吝惜的,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态度是值得称赞的,他们对教材的讲解是一遍又一遍而不辞辛劳。„„”我觉得:周博士在这里所列举的确是一种常见的事实,在这段充满理论与术语的话中,我们能从中看到许多我们所熟悉的身影——其中也一定包含着我们自己!周博士提醒我们:这种情况其实“只是表明教师们在对自己的岗位负责”。然而,“对教师岗位与教师自己负责的教学,并不一定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呀!因为学生需要的并不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投入有多大,而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投入能够产生多大的教育效益。”
在第四小节“是学生‘态度不好’还是‘教师’方法不力’”中,周彬博士首先就学习的“原初态度”与“过程态度”进行了探讨,对两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作用进行剖析,对于“学生不愿意学习”这种常见问题提出明确的意见:“如果是原初学习态度出了问题,那是需要批评的,有可能在批评中就转变了学生的态度;如果是过程学习态度除了问题,那么需要的就不再是简单的批评,而是诊断与帮助了。”接着,他通过自己学打乒乓球和学游泳这两件事来论述了“学习方法对态度的‘蚕食’与‘巩固’”,指出:“真正既决定学习态度(特指学习过程态度),又决定学习成绩的,却是既难以测定,又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学习方法以及由此形成的学习能力。”然后,周博士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我们教学真正成功之路——“学法指导:学科教学的方法之路”。他告诉我们:“学法指导包括以学习为核心的三项工作,即解题方法的传授、学习方法的引领与学习过程的指导。”在当前许多学科教师最常见也最重视的就是进行解题方法的传授。但是,从学科知识的本身规律和学生人生发展的前景来看,学习方法的引领比解题方法更重要(“如果他们的学习方法对了,掌握解题方法就会事半功倍;如果学习方法错了,那掌握方法就难免事倍功半了。”),学习过程的指导比学习方法的引领更为重要(„„学习过程指导看起来离学生学习与学科教学都很远,但却是学生是否愿意继续在学习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定因素。)
在第五小节“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化动为静’”中,周博士首先对学校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喜静而厌动”的原因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及学校及教师在培养被教育者目标上的传统意识进行分析,认为“尽管这样并不科学,但尽可能让学生静下来,却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
接着,他对让学生在课堂中静下来的三种方法进行分析,指出:“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而且不因此改变自己的健康,就只能走第三条路。”(“采用科学的方法把学生动起来的本能成分消耗或者过滤掉,把保留下来的具有较高浓度的静下来的本能成分用到课堂教学中来。”)
最后,周博士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动起来,从而实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静下来的目的。”和“在多个学科中,应该由哪些教师让学生动起来,又应该由哪些教师让学生静下来。”这两个问题进行阐述,认为“首先,我们要在心理上接受学生动起来和静下来都是他们的本能,并没有高尚与低贱之分。”“其次,要在课程安排中关注学生动与静的比例。”“所有学科教师都有义务为学生动起来让出时间,„„学校在课程安排上要有整体考虑,而不要将这一义务强加给个别教师。”
在第六小节“环境的育人功能胜过教师”中,周博士首先对我们常见的一个口号进行修正:“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此处‘人类灵魂’应该指‘学生人格’”。接着,他对教育通过“遗传、环境与情境”这三个要素塑造学生人格空间的相应作用进行分析。
对于遗传,周博士不但客观地论述了遗传因素对教育的影响:“遗传既是教育的基石,又是教育的天敌。„„不管是天才还是笨蛋,他们从遗传中获得的基因总是固定的,并不以你是否愿意接受而改变。”还告诉了我们对待学生遗传所应该采取的态度:“对于既成事实,教育无法改变,它只能改变学生对既成事实的态度,并教给学生如何利用既成事实给自己提供资源。„„留给教育的空间,就是学生用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智商,以及采用什么方法来开发自己的智商,从而将智商尽可能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能力。”
对于环境,周博士同样比较客观地谈论了它与教育的关系及教育者对环境应该采取的态度:“如果把人对人的教育与环境对人的影响相比较,那么教育是很难有自信的。人在一生中,永远都无法摆脱外在环境对自己的塑造,而且不同的外在环境可以塑造出完全不同的人来。„„虽然我们总是希望通过教育来改造学
生生活的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可事实上学校为学生营造的学习环境,仅仅是学生生活环境中一个很小的部分,而且它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是很小的。„„真正引导与约束学生的仍然是家庭与社会环境。”“因此,要塑造学生的人格,首先得教会学生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在适应的基础上有所改变与优化。”
对于情境,周彬博士纠正了前几年一种很流行的偏颇认识:“„„一次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一位教师偶然的一句话、学生在一次考试中的偶然发挥,似乎都是改变学生人格的重要事件。”他认为:“这种观点是偏颇的,具体情境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我们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印象,是因为学生人格的形成,总是在这些具体的情境中呈现的。„„学校除了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其人格形成的学习环境外,更多的工作,就是为其人格的形成提供具体的情境。”
在第七小节“日常教学生活有规可循吗”中,周博士以家用电器的“说明书”与“电路图”打比方,推导出一个新名词——“教学思维地图”,并尝试以此来“打开日常教学的外壳。走进日常教学的深处,„„真正了解日常教学的奥秘所在。”也就是引导我们对“支配与引导我们教学行为的内在机制”进行探究。
那么,支配与引导我们教学行为的内在机制究竟是什么呢?周博士告诉我们:“就是我们的若干教学假设,是我们对教育教学自认为正确的观念。正是这些观念决定了我们思考教育问题与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教学假设包括模式假定、规范假定与因果假定三种„„”“模式假定是一种潜在的假定,它对教师日常教学生活的影响最为深远。”“规范假定是指在特定教育情境中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何种教学行为的假定。”“因果假定是指导教师开展具体教学活动的假定”。
模式假定、规范假定与因果假定三者的关系如下: 规范假定(扩展)因果假定(具体化)在揭示了教师“教学思维地图”的构成之后,周博士还告诉我们组成教师“教学思维地图”的三个要素:“一是社会与学校的教育习俗与传统,二是学校的规章制度与教育政策,三是教师自己的教学知识与教学经验。”这三个要素之间与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关系如下:
社会与学校的教育习俗与传统
教师自己的教师教学行为
教学经验
是学校的规章制度与教育政策
第二篇:建立有序课堂规则 实施有效课堂管理
建立有序课堂规则 实施有效课堂管理
晋城市城区钟家庄中学 陈立庆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其中课堂管理是其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在我们努力转变教与学方式的实践中,按照老师们常说的话就是“怎样才能使课堂活而不乱?”而要真正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就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有序的课堂规则的建立,提高课堂管理效率,这样才能保证好的教学设想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有效的课堂管理基本上是前瞻性的。前瞻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对课堂上的活动和做事程序进行组织管理,在组织良好的课堂上,学生们清楚地了解教师期望的行为,并会朝着这一期望去努力。
一、建立课堂规则的基本要求
通常教师建立了规则便希望学生会遵照执行。但是没有一个包括规则内容和惩罚方法的管理计划,规则本身并没有多大效果。另外一些教师认为,要想课堂整齐、有序,你必须对学生严厉、再严厉,施加更高的规则,更严厉的惩罚,让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和对你的尊重。事实上,这不起作用。在一个有效地吸引人的课堂上,管理计划是建立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的。教师应该具备与学生共同建立规则和尊重规则的意识,同时要有对教学中教育机会平等的警觉。
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常规出现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1)老师未作规定或规范不明确,前后规定不一致,学生不清楚老师所期望的行为表现究竟是什么。
(2)虽然制订了规则,但学生或许觉得不合理、不认同,因而拒绝执行。
(3)老师有口头甚至明文规定,但当违反规定的行为出现时,未被禁止及纠正。
因此,制订适宜的课堂规则是十分重要的。所谓适宜,具体地讲,有这样一些基本要求。
明确制定规则应该是可衡量的,看得见的能准确地表达期望学生达到的标准。用词要简洁、具体,避免有其他的解释。“要检点自己的行为”,这种规则不明确,难以起到指导与约束作用。明确的规则说清楚期望的行为是什么,不是什么,某种行为的出现会有什么结果,以便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值周班长负责考勤,发现早晨上学迟到或早退者,写50字说明书”。
合作规则举例:“观察种子的结构”是一项以训练观察能力为侧重点的活动,具体的观察要求是通过组内互助,每个组员都能对照教材的种子结构模式图,指出种子实物中各部分的结构;具体评价要求为:a.小组讨论时认真,每位同学都发了言;b.在全班交流时,小组的任意一位同学必须都能说出种子的结构;c.如果不能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评为“×”;d.能针对本节学习提出新问题。本次活动的起评等级为“B”。各小组每做到一项,教师就在评价表“师评栏”内打一个“√”,即可逐步升级。不少小组为了提高评价等级,积极思考,提出了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例如不同的种子结构一样吗?碘液能使菜豆种子变蓝吗,为什么?等等,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开展了进一步的探究,提升了活动的探究性,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个活动通过改进组织和评价,促成学生形成个体责任、促进性互动、积极互赖,提升了活动的效果。
合理
以正面引导为主,多用积极的语言,多规定“做什么”,少采用“不准或严禁做什么”之类的语言,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期望,富有教育意义,既与有关法律法规相吻合,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上课期间禁止上厕所”,这种规则学生难以做到,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上课时要端正,两手要放在背后”,这种规则既不合理,也无必要。
有弹性 规则赋予每个人特定的角色位置与行为准则,不排除设置若干有形与无形的屏障,但还要为教学交往、师生活动提供诸多可能性,提供必要的自由支配的时空。它既要规范人,又要解放人。规范人的目的是为了解放人。对不同程度的违规处理应有所分别。如果一种处罚方式已经丧失其效果,则应斟酌其他的替代方式,所以在文字表述上应有弹性。
适量 课堂规则应当少而精,避免那些不相关或不必要的规则,抓住最基本的东西。有关研究者指出,课堂规则应“控制在十项以内”,也有的人认为“5条规则是学生能够容易记起的最大数字,根据年级不同,可以增加或减少。”规则较多时应按重要程度排列,删去次要的规定。如尚不够全面,也应等学生学会一些规则后再逐步增加。如果一次订得太多,学生一下子难以把握,出现反感;教师也难以控制,规则的执行就会落空。
在制订课堂规则时,教师应在观察学生表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初步方案,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这样做不仅是为了符合民主程序,更在于让学生了解规则制订的价值意义,了解规则的内涵,进而达到认同、接纳、内化,成为自觉的行动。不理解、不认同,也就谈不上自觉地执行。
二、关于违纪行为的管理
在有些班上,常常一人或几人扰乱课堂秩序,什么规则他都不看在眼里,全班学生受其影响,教学效率也就很低了。经常可以看到,某些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不差,文化素养也很好,但教学效果就是不理想,原因就在于此。
有些新教师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的经验,对学生纪律问题很紧张,一旦出现问题就用一些比较生硬的措施控制课堂,可能激化矛盾。学生可能表面上是被驯服了,却可能埋下更深的危机。其实能否维持好课堂纪律,除了决定于学习任务的设置,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有效的管理应促使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学习,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堂管理方法有: 1.多方面促成纪律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一是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的指导、惩罚、奖励、组织、安排日程以及同情、理解、协助、支持、征求采纳学生的意见等等都可以促成一定的课堂纪律,这对儿童、青少年纪律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
二是集体促成的纪律。儿童进入小学,开始了真正的集体生活。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同,便开始参照群体准则、行为规范来规定自己的言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把同辈人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点,以“别人也这么干”为理由而从事某件事。
三是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些学习任务会引起学习者的高度重视,而对其他诱惑性的活动置之不理。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每个人对学习目的、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条件的。学生对任务的理解越深刻,越能把眼前的行动与任务联系起来,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任务的需要。
四是自我促成的纪律。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自治能力的增进,儿童逐步将社会要求、班级和教师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会独立思考,自觉地遵守正确的班级社会规范,养成良好的守纪习惯。
既然纪律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我们就应该不只是关注教师自身的管理、督促,而应该多方面促成纪律的形成,培养优良的班集体,加深学生对学习任务、意义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以任务促成纪律,还要使守纪要求与学生要求相一致,促使正确的班级社会规范内化为儿童自身的需求,提高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2.“凡事要有一个好的开端”
建立一个好的课堂环境,制定规则和培养习惯是防止管理问题产生和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管理者第一次见到学生时,就会清楚地表达课堂惯例并进行示范,而且你应该对要用的规则和程序作一个计划安排,防止学生一次背负太多的规则。在开学的头几周里,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如果他们没有遵守,就会立刻纠正他们,这种做法对于学生正确的做事习惯,达到教师的期望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有成效的教师与成效较差的教师在学期开头几周的管理有差别。有成效的教师在开头第一天就使活动井井有条,忙而不乱。他拒绝离开班级,在开学头几周内,坚持课堂规则,不仅反复训练排队、坐姿、削铅笔、做好上课准备之类的常规细则,而且还讲解这样做的道理,一旦发现违纪行为,便立即制止并提醒违反者注意有关规定。成效差的教师在第一天就乱了秩序,如果领导或家长叫他,便会随便离开教室。他们或者不向学生讲解有关细则,一旦发现违纪行为,只是笼统地提醒他们举止要守规矩,至于规矩是什么,学生不得而知;或者有布置,没有检查,对违纪行为不予理睬。研究者饶有兴趣地发现,在相当的程度上,头几周的课堂行为对整个学年的纪律和成效具有决定性影响。“凡事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许多富有经验的教师对此都有切身的体会,3.注意中性行为的中介作用
加拿大教育心理学家江绍伦教授将学生在课堂内的行为划为积极的、中性的与消极的三种。积极行为指那些与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相联系的行为。中性行为指那些既不增进又不干扰课堂教学的学习行为,如显然不在听课,但静坐在座位上,睁大双眼出神地望着窗外,在纸上乱写乱画,看连环画或与课堂学习无关的其他课外书籍等等。消极行为指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在正确对待这三类行为的问题上,教师不能操之过急,期望把学生的消极行为直接改变为积极的行为。中性状态是积极与消极这两个极端之间不可缺少的过渡环节。有技巧的教师总是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抑制消极行为,使其成为中性的力量。对极少数学生的中性行为不要过于关注,不宜在课堂上公开地指责他们,以免使其成为全班学生的注意中心。
4.制止的策略
对于课堂违纪行为的出现,教师应该及时予以制止。教师向学生传递“停止”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其强制性水平可分为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强度。在低强度上,教师采取非言语的信号作出暗示,如某一儿童正在做小动作,教师以眼神,或摇一下头,或者以不引人注意的方式走近该生,使其领会教师的意图。中强度的制止指令是以言语、谈话式的非强迫的方式向学生发出“停止”的信号,例如言语指令学生移走干扰物,停止不良行为。而所谓高强度的停止指令,是指教师以改变音调的言语行动或以强制性的非言语方式,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如大声命令某生停止讲话,要求学生站起来。很明显,最佳的停止策略应该是低强度的、私下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影响课堂教学的继续进行,才能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那种动辄大声训斥、威胁,或者讽刺挖苦,一人违纪、全班受训的方式,是要不得的。有经验的教师在学生不听讲的时候,向其发问,或者通过表扬好的来间接地制止不良行为。(干预的类型:消除、细小的停顿、责备、重复改正、暂停)
5.多采取积极的引导
积极的引导旨在塑造学生的行为,给予正面的教育。消极的引导注重监督、批评、训斥,甚至体罚。前者使用积极性的语言,后者使用消极性的语言。
6.调整课堂座位
学生的课堂行为,受他们课堂座位的影响,坐在前排的学生往往听得最专心,座位往前排移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更受老师的喜爱,因而更多地参与学习。教师给学生分配座位时,主要关心的是减少课堂混乱,总是试图把爱吵闹的学生分开,让爱吵闹的学生坐在前排,坐到讲台前,这当然有利于教师对其违纪行为的调控,但要使每一个学习小组好、中、差搭配,不同小组内大致平衡,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既有利于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开展合作学习,又有利于小组间展开公平合理的竞赛。让文静的、内向的与活跃的、外向的学生坐在一起,还能促进性格的互补。
不过,少数班主任老师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设有调皮学生的“专座”,这极易形成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是不可取的。学生座位不应是固定不变的,教师适时改变学生的座位,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课内交往范围的扩大,而且有助于维持课堂纪律,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学习。
第三篇:备课是有效课堂
备课是有效课堂、成功教学的基础——观钱志亮《有效课堂从哪里来》有感
推荐
今天利用下午时间认真学习了钱志亮教授的讲座。他的授课方式独特,幽默诙谐、活泼开放、睿智深邃、真诚动人,我听得非常投入。钱教授的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让人叹服,但凡晦涩的东西经过他的论述却变的生动有趣,深入浅出。
特别是备课环节,我的感受最深:备课是有效课堂、成功教学的基础。备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备教材、教学内容(吃准教材,提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分析、处理教材;知识关联;教学内容的转化)
●备心境(心里准备,教师要力图建立和谐、公平、自由宽容、民主平等)
●备学生(知识背景)
●备导入(激发兴趣)
●备方法(教学策略)
●备设问(现场反馈)
●备层次(教学过程,多数学生怎么教)
●备训练(巩固应用)
●备语言(感染吸引,要使自己的语言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防止口头禅,防止教师话语霸权,要多考虑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课堂要体现精、气、神)
●备板书(逻辑思路)
●备课件、备教具(辅助教学)
●备小结(推广提升),准备充分的材料来完成教学任务。
当我静下来后,想到我们的课堂又是怎样的?我们是怎么做的?学生学习效果怎么样?我们该怎么做?我想:就是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环节。
钱教授跳出教育看教育,他的课充满着人生智慧和哲理,给人以思考和感悟,从钱老师身上我们读懂了什么是人格的魅力,那种感染力是巨大的,我想这种收获对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是非常有价值的。
总之,钱教授不但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方法,还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有效课堂从哪来?评价一节课是否有效,钱教授提出了4I评价要素,一是兴趣,二是信息,三是影响力,四是学生参与,这四个英文单词I打头的字母精准的概括了什么是一堂生动活泼、激情洋溢的课。我被他的讲解深深地吸引住了,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惫。回味之余,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这样上课,我们的孩子有什么理由不被我们吸引?我们的孩子有什么理由学不好知识?
第四篇:课堂控制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课堂控制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很多优秀的刚入职的教师,甚至一些老教师,专业水平很高,教学态度认真,但是课堂控制力极弱,难以有效的组织教学,老师苦恼,学生散漫,效率低下,成绩不好。课堂控制难道真的这么难吗?学校管理系统课堂控制力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定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很多老师的课堂缺乏对学生课堂行为的明确要求,不是学生不守规矩,而是学生不知道老师的课堂的“规矩”是什么。这些规矩包括:上课迟到如何处理、睡觉如何处理、上课玩手机如何处理等等。规矩不要多,根据自己的课堂情况和学科特点,最多定出十条规矩,一般情况下6-8条足够。2.严奖惩
既然定出了规矩,就必须严格的执行,无论什么情况,学生如何求情,必须对违反“规矩”的学生做出处理。学生对老师的批评可能会不在乎,但是对老师发自内心的表扬和奖励是非常在乎的,老师最大的教育资源就是对学生的奖励,获得积极的承认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奖是为了树正气,惩是为了刹歪风。3.勤巡视
课堂控制力弱的老师经常习惯于站在讲堂上固定不动的讲课,特别是讲到兴奋处,对学生的课堂情况几乎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听任学生睡觉、说闲话、吃东西、玩手机等。对于学校管理系统而言出现的轻微违纪行为,眼神提示即可,或者用动作制止,但是对于严重违纪行为,就要先处理,后上课,违纪行为没有处理结束,宁可先不讲课。4.重沟通
语言是老师职业的重要工具,但是很多老师对上课语言要求很低,用语苍白,声音微小,思路不清,节奏紊乱。老师的课堂用语就像是一条绳子,要牵引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和老师一起思考,和老师一起探究。另外老师的课堂设计必须清晰,要让学生明白每五分钟之内,自己应该做什么事,做事的标准是什么,做事用时是多少。只有清晰的课堂要求,才能有有效的课堂控制。5.学管理
教学也是一种领导,课堂也是一种管理。作为任课教师,面对五六十个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管理架构。而这些都是教育管理的基本知识,提高课堂控制能力,老师也应该学习这些管理知识。管理不只是学校领导的事情,任课教师也是学校的管理者,这种管理可以称作“教学领导力”,这种能力除了课堂管理之外,还包括如何和班主任配合、如何和家长沟通、如何向领导汇报工作、如何组织学生社团等。
做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但需要高深全面的专业知识,学校管理系统更需要对课堂有效而艺术的控制能力。课堂控制能力不提高,课堂就难以有效,更谈不上高效。有效的课堂控制力,也会让老师获得更多的职业认同,获得学生和家长更多的尊重,严师出高徒,这个“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良好的课堂控制力。
第五篇:课堂有效教学
课堂有效教学,简而言之,“最大限度的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就是有效教学”如何在新课
堂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内容更加符合教学实际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1、精心设计导入,点燃学习兴趣.
2、利用课本插图和资料,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
3、利用多媒体和白板教学,使锦上添花
三、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在实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1、注重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自由,学生的学习变得自由。
2、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努力开展探究性学习。
四、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营造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
五、提高历史教师的自身素养、人格魅力。
六、把历史教学生活化。
七、运用多样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1、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3、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