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序地课堂论文
有序的课堂
——小学课堂教学组织的技巧
摘要:教学组织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它的实施使课堂教学得以动态调整,有利于教学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组织的如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组织课堂教学既是教师的基本技能,也是一门艺术。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有序的课堂管理是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
引言: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是互动的,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技能是每个教师在课堂上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的基本措施,是教学技术中最综合的一项技术。因此,提高课堂的组织管理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教学组织技能、应用原则、课堂实践效果、组织技巧 课堂组织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组织教学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
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对教学组织技能的理解 教学组织技能的概念
教学组织技能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它的实施使课堂教学得以动态调整,有利于教学顺利进行。
(一)教学组织技能的应用目的
1、唤起学生注意。由于中学生有意注意逐步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情绪不稳定,精力分散。因此教师随时组织和维持学生,唤起学生的注意。
2、引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3、增强学生责任、自制。还可以恰当地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和进取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规章制度,形成自觉纪律,养成好习惯,实现自我管理。
4、创设良好氛围。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全身心投入学习,接受知识。
(二)教学组织技能的应用原则
1、全体性原则:有一个学生没有进入状态,就意味着组织教学的缺失。
2、主体性原则:课堂组织管理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积极地、有兴趣地乐学、爱学。既不能不管不问,也不能管、卡、压。
3、有序性原则:组织教学的手段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活动有序地进行,不能随意组织、随意发号施令。
4、有效性原则:鸦雀无声未必就是好的组织,热热闹闹未必就是有效的组织。关键看是否能产生教学效益。
5、科学性原则:这个原则要求组织教学要根据活动的阶段、活动的方式以及活动时间的长短来实施组织管理。
6、一贯性原则:课堂组织教学必须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和每一堂课中,即使练习课也不能没有组织。
二、课堂教学组织在实践中的效果
1、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支点”,是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没有组织教学,就是没有教学效果的课堂,课堂组织是课堂教学链接各个环节的纽带。
2、它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重要制约因素。组织得好,效率就高;反之,就低。
3、它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优秀的教师决不放弃课堂组织教学,缺乏经验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往往显得无能为力。
4、它是教师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的体现。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时时关注课堂教学现状,责任感不强的教师往往无视课堂教学现状。“瞎着眼睛”教书绝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
5、它是师生关系协调程度的标尺。有条不紊的课堂,意味着师生配合融洽;松散拖沓、缺乏生气的课堂,标志着师生淡漠的感情和学生冷漠的心理。
三、课堂教学组织的技巧
课堂教学组织的如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组织课堂教学既是教师的基本技能,也是一门艺术。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有序的课堂管理是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
1、目前在课堂教学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人说“教与学只有本体论上的依存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学不是教的必然结果。(徐妙中编著《课堂教学行为操练指导》)”那么,怎样才能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呢?课堂上教师必须做好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从上课伊始到下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每一个
环节,每一项活动,都必须首先将学生组织起来,让学生在有序的状态下学习。每项活动,每个环节,都是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存在的。科学合理的组织形式,是有效学习的基本条件。”但是在我自己的课堂实践及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我自己及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和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如下:(1)课堂观察不注意,缺乏教学调整
课堂观察是教师收集学生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做好教学调整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观察,学会教学观察。通过教学观察,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不但要调整自己的教学难度和教学进度,也要调整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参与状态,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一部分教师课堂上只顾自己讲课,“一头钻进自己的思维中”(苏霍姆林斯基),根本不看学生,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也就视而不见,教学调整也就无从谈起,变成了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这样的结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就很难接受所教的东西,甚至听不懂教师在说什么。”(2)学习要求不明确,教学监控不够
课堂上,很多时候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些学习任务,比如让学生看书、观察、讨论、倾听、思考、做练习等等,每一项学习活动教师都应该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然后教师根据要求对学生的
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随时给予指导。这一点有些老师也注意不够,做的不好。比如让学生参与活动,但是我们在课堂上看到是,教师只布置活动的方式,而对于具体的操作不提详细要求。由于要求不明确,学生就会出现各种情况,有按照自己的理解很快参与活动的,有四处张望的,还有同学交头接耳„„遇到这些情况,教师应该明确活动要求、监控到位,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分别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效率才会高。放弃管理和指导,教师的作用也就没有了。(3)教学组织不到位,时间利用不充分
教育心理学认为:“注意是感知、记忆和思考等一切心智活动的开端,一丝不苟地读书,专心致志地听讲,聚精会神地思考,这些心智活动自始至终都依靠注意来组织。没有注意,学习就无法进行。”(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我们课堂教学中有两段时间学生注意力最差精神最容易涣散:一个是上课开始后几分钟,一个是下课之前的几分钟。如果老师不注意做好教学组织工作,就很容易把时间浪费掉。上课开始几分钟,学生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应该做的是组织全班同学安静下来,为学习做好精神上物质上的准备,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室前面。而很多教师却不注意做好组织工作,一走上讲台就急于讲课,这时教室乱糟糟的学生还没有安静下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还有教师讲完课后,离下课还有几分钟,这段时间学生也容易精神涣散,教师应该给学生安排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事可干,但是很多老师却不注意这段时间的利用。
(4)学生课堂违纪,教师视而不见
课堂上,教师是管理者。很多教师放弃管理者的责任,对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视而不见。走进我们的课堂就会看到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听课,有的在走神,有的趴桌子,有的在翻书看,有的玩各种小玩意等等。面对这种情况,而我们一些教师不批评,不制止,从而造成课堂纪律涣散,教学呈现出无序、无效的状态。
这些现象的出现,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杂乱无章、盲目无序。教师必须提高教学组织的能力,巧妙组织课堂,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的技巧(1)努力提高学识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知道的必须在他课堂上讲的多十倍、二十倍。如果我知道的比我传授给学生的多十倍,我在课堂上表达的思想和语言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产生的,教师的‘创造的痛苦’没有打扰学生,学生就能一点都不紧张的接收教材。”可见要使学生愉快、高效地学习,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和深厚的人文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有余力有能力关注学生,才能做到在课堂上沉着自信,游刃有余,才能从容而镇定的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反观我们有的教师的课堂,为什么组织混乱,难以驾驭?为什么只顾自己讲授,忽视学生的学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教材生,无暇顾及学生。一部
分老师往往是这种情况。教材不熟,知识储备不足,再加之备课不充分,课堂上边想边教,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对教材的讲解上,生怕有什么差错,没有余力分出一部分精力关注学生,因而造成教学管理跟不上去。另一个就是,教师文化沉淀不够。所以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是提高教学管理能力的基础。
(2)要增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教学效果相关程度很低。就是说如果教师自己的知识残缺不全,不能帮助学生释疑解惑,那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但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的临界值以后,不再因为教师的知识水平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而教师的另类素质却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最直接最显著的影响——这就是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尤其是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朱川彬《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在中小学教学中,学历高的教师不一定都教的很好,学历较低的老师未必都教的比较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教学管理能力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学管理能力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这一点我们每位教师必须认识到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增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怎样提高?首先每位教师从理论上要懂得管理学常识,特别是有关教学管理的常识,例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等等。其次,更
重要的是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教学管理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提高。
(3)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增加他们的主动性
现在的课堂上,我们注重学生的参与,把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大胆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重要。”老师则应在如何引导与驾驭课堂节奏与学习秩序上动足脑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质疑,使其个性彰显和主体得以弘扬,学生能提出疑问,促使其思维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经验共享,真正产生心灵的碰撞和对话,这样的课堂才会让学生精神焕发,积极性大大提高。
四、灵活应用课堂组织教学的小技巧
1、目光注视法: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坚毅、关切、炯炯有神的目光注视可以在学生中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亲近、尊重、认同的心理诱因,进而对组织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2、声音控制法:声音控制法指教师通过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来引起和控制学生的注意。恰如其分的抑扬顿挫,绝对可以产生积极的效应。
3、行为控制法:教师丰富的表情变化也可以起到控制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教师的表情表达对学生的暗示、警告和提示,也可以表达期
待、鼓励、探询、疑惑等情感。教师面部表情、五官动作、手势及在教室里恰当走动也能传递丰富的信息,有助于沟通师生间的交流,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4、情感暗示法:情感在课堂组织教学中,发挥着动力的作用。如果学生对老师、对课堂缺乏情感,就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教师的情感左右着学生的情感,并且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我们只有自己拥有一份快乐、欢愉的健康情感,才会远离忧郁、焦虑、愤怒的不良心理,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并在成功中产生新的学习动机。
5、表现形式变换法:在课堂教学中,单一的教学媒体、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疲劳和注意力分散,教学频率也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教师根据需要适当变换教学表现形式,通过多媒体、图表、实物、幻灯、影视、电脑等多种传媒体的交互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获取信息,不仅可以有效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6、设疑吸引法: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巧妙的设疑是课堂组织教学中的一种艺术方法。教师设计一些疑问,让学生回答,以促进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在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时,利用疑问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如前文所述,一是要设疑需
要教师精心设计,注重提问的思考价值,无目的的设疑会破坏教学设计的目标,影响学生思维。二是要避免处罚性提问。
7、竞赛刺激法:在学生学习情绪不佳、疲劳或学习积极性不高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一些小型教学竞赛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呈跳跃式集中,从而使学生跳出不良的学习状态,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总之,教师必须要有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因人因地、适境适情的随机应变的能力方可熟能生“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是互动的,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技能是每个教师在课堂上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的基本措施,是教学技术中最综合的一项技术。因此,提高课堂的组织管理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第二篇:如何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论文
谈谈如何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
阜阳市铁路学校
内容摘要: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如果恰当用之,有匠心独运,能够及时优化调整教学航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交流讨论、探究,让课堂柳暗花明,锦上添花。
关键词: 巧妙 活用 动态 生成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板块式教学,从教材的忠实的信徒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使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使新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新特点。
课堂教学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就涉及到了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动态资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是课堂生命的“活水”,有效地利用能让课堂更加灿烂,更显生机。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普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步棋,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十步棋,大师级的棋手从一开局就能看透整个棋局。只有充分的预计,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教学设计时,要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在这些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适时引导。如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就有必要考虑:假如学生课堂上提出——“五彩池里能游泳吗?”这一问题该如何调控?应该说这一问题如果仔细钻研,会发现颇具价值。因为五彩池里能否游泳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池水深浅如何,二是池水是否干净,三是池中有无危险。而这些内容在课文中或明或暗都可以找到相关信息,同时对于加深理解五彩池的特点也是有积极作用的。而若课前没有对此作些思考、预设,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可能会回避此问题,或一晃而过。
我个人认为,在阅读教学上,信息的存在是多样的,信息的容量是丰富的,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处理完这些信息,显然不现实,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这就需要我们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网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如学生学《挑山工》一文时,提出了许多问题: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课文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画一幅挑山工的画?课文为什么以“挑山工”为题呢?作者饱览了泰山的美景后,为什么不写泰山,而写泰山的挑山工呢?„„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如果引导学生逐个解决的话,势必影响了学生对教材重点的开掘和难点的突破,这样就造成语文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又挤掉了一部分学生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时间。于是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找出来。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把“作者回来后,为什么要画一幅挑山工的画呢?”这个问题选为主问题,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去探究,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
课堂上任何的动态生成资源,如果没有恰当用之,更没有匠心独运,最终还是会造成资源付之东流,丧失其价值。下面,结合常见的课堂生成性资源谈谈如何巧妙地利用。
1、活用生长动态资源
“生长动态资源”即顺应课堂教学进程,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这些“生长态资源”的生成,往往是课堂上的亮点,闪光点。常用的处理方式是对该生进行一番鼓励,然后仍旧按照原有的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这是对生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一位教师在教《埃及的金字塔》一课,讲到古埃及人用砌斜坡的方式来造金字塔时,一位学生补充说在《百科全书》上看到了另一种“化零为整”造金字塔的方法。教师在赞扬学生知识面广后并没有戛然而止,问道:“这位同学说了一种方法,我们语文书上也介绍了一种,究竟哪种对呢?”学生开始讨论,得出金字塔的建造一直是个谜,无论哪种方法都只是科学家的一种猜测而已。教师又问道:“对于猜测,无法确定的事情,课文中是用是什么词语来表明的?”学生很快从书中找到了“据说”一词。教师加以小结:“据说”一词足见作者写作是多么严谨,用词是多么准确,从本文我们可以发现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不可含糊。教师在处理这些“生长资源”时,将其转成“生长点”,生长出说明文用语的教学内容,将其作为“基点”,为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打下基础。巧妙地利用“生长动态资源”,将它们的价值发挥至极至,让课堂进入佳境,让教学别有洞天。
2、善用歧路动态资源
课堂上,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南辕北辙,背道而驰。面对这些“歧路动态资源”,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跟着学生走,势必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牵着学生走,无疑置“动态生成资源”不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是好?下面是我在执教《草船借箭》一课时发生的故事。学生自学了第二三段后,进行集体交流:为什么诸葛亮能顺利地完成任务呢?正在大家激烈讨论时,一个学生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觉得诸葛亮不聪明。”这时,全体学生惊呆了,老师就问:“为什么?”学生说:“如果曹操射的是火箭,诸葛亮他们不是全完了吗?”这时其他学生恍然大悟,也随声附和。老师没有作评论,说:“同学们想的很有道理。那么曹操为什么不命令放火箭呢?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从课文中找找答案。”这一下,教室里像炸开的油锅,全体同学兴致高涨。学生学习后争着说:“我觉得曹操如果放了火箭,也是没有效果的,因为雾那么大,火会被灭掉的。”“是呀,而且,诸葛亮的船离开曹军水寨有一段距离,即使雾不灭火,火也可能被风吹灭。”“老师,我从《三国演义》中看到,曹军的水寨四周都是芦苇,我想曹操不是等闲之辈,使用火箭,很容易烧着自己的军营,那太不划算。曹操一定不会使用火箭。诸葛亮也肯定想到了这一点。”此时,同学们基本扭转了诸葛亮不聪明的观点。这位老师接着说:“大家各抒己见,书读得透,想的细。如果能在《三国演义》原文中找到更充分的依据,我们对诸葛亮、曹操就会了解的更全面。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在课外再读《三国演义》吗?”学生一起答:“愿意!”本案例中,学生的个人观点“诸葛亮不聪明”就是一个教学资源,应该说,它完全偏离教学设计方向,出乎教师意料,但老师巧妙地为学生“点拨导航”,教学沿着更佳的轨迹运行。这说明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易被我们简单否定或“立马裁决”的平凡而有价值的问题或建议,调整教学航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交流讨论、探究。让课堂柳暗花明,锦上添花。
3、妙用偶发动态资源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很多老师将这些偶发事件视之为课堂的“最大干扰”。如果换一种视角,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能让课堂化险为夷,绝处缝生。例如:一日上午,语文课上到一半时,天空突然阴暗,渐渐飘起了大雪花。瑞雪初飘,让安静上课的学生骚动起来了,眼睛不时瞟向窗外,并传来了窃窃私语声。显然这时如果整顿纪律再讲下去效果肯定不佳,干脆停下来让学生做作业或读课文也不是好办法。这时老师不但不气亦不急。却顺水推舟,停下课与学生欣赏起窗外的下雪情景。老师兴致勃勃地一会儿指点学生注意这儿,一会儿提醒学生观察那边。教师还让学生观察这些同学的神态、动作。一场大雪飘然而下,操场、树枝、楼房等都成了观察的对象。观察十几分钟后,教师叫同学回教室交流这场雪景,学生发言热烈,讲得头头是道,一会儿下课了。老师不慌不忙地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习作片断练习——《瑞雪初飘》,第二天作业交上来,效果出奇地好。聪慧地利用偶发教学资源,能让危机化为教学良机。
4、移用情境动态资源
一个现代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倾听习惯,还必须具备敏锐的听辨能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这样才能捕捉到教学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极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动态生成资源。让个别的创造变为全体的创造,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如我在教学《猴子种果树》,学生熟读课文后,便布置了如下要求:“故事里这么多小动物,你喜欢谁呀?请你与学习小组里的其他小朋友合作,把这个故事演一演。”老师话音刚落,教室里热闹非凡,可是后来老师发现,当其他小组成员还在为角色分配不公而争论不休、撅着小嘴在生闷气的时候,有一个小组的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后,已在绘声绘色地表演故事呢!这位老师马上让全班学生暂停活动,专门请这一小组的学生介绍愉快合作的诀窍。其中有一位学生说道:“我们先分好工,然后开始读书、表演。在分工时,我先让他们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剩下的小动物就我来演。”老师连忙称赞:“怪不得你们合作得这么愉快,原来你们先分好工,使小组里的每个人都有任务,而且在分配角色时,每个人都懂得尊重他人,互相谦让呀!其他小组都看到了吗?好,开始吧!祝你们合作愉快!”其他小组很快分好工后,都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后来在汇报表演中,学生不仅表演出色,而且自己解决了初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我在学生参与合作时,并没有闲着,而是深入各小组察言观色,揣摩学生的心理,体察学生学习的困难,巧用情境动态资源,把合作学习的技巧、组织讨论的要领不露痕迹地传递给了学生。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让课堂绽放异彩。课堂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才会绽放,凝固的课堂场景才会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总之,每一位教师都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睁开慧眼,洗耳恭听,及时捕捉挖掘,巧妙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将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资料:
1、叶澜 《新课程新理念》
上海教育出版社
2、武宏钧《生态课堂把握十度》
小学语文教学
3、田耘《幸福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地信论文
Google Earth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薛淑鑫
(地理本1202 201214010520)
摘要:文章论证了Google Earth及其主要功能,并以我的家乡为实例来说明其对中学地理教学的作用。此外,通过Google Earth中与中学地理教学的相关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地理问题的探究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最后,文章指出了Google Earth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Google Earth;中学地理教学;应用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在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增加,并且全面纳入到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但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观念、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还处在起步阶段。其教学主要局限于“是什么”、“怎么样”的事实性知识层面上,而缺乏“为什么学”、“有什么用”的价值性知识层面的提升和教育教学价值的挖掘。这种让学生仅仅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一些概念、原理和用途以及一些操作知识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地理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从地理学科发展的前沿角度和学科视野来认识和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性质、内涵,深刻认识和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地理科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在地理教学中的教育教学价值,这种宏观的认识比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技术操作更能从深层唤发教师对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热情和兴趣,引领学生在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借助Google Earth,以我的家乡为例,主要通过教学设计的形式,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及运用地理信息技术。通过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培养创造性的学习提供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Google Earth简介
Google Earth是一款虚拟地球的软件,以三维地球的形式把大量的卫星照片、航拍照片和三维图像组织在一起,实现从全新的角度来浏览地球,就像一个立体的地球仪,通过鼠标转动地球缩放视野,大到海陆山川的分布,小到城市街道上的汽车都可以尽收眼底。它具有强大的地图搜索功能,可以在地图上搜索任何一块区域,并对该区域范围按需求进行放大和缩小;能够随意调整观看的角度、方向和倾角,从大视野到小范围,获取该地区的地理信息。
随着Google Earth软件版本的不断升级,其功能也日益丰富,与地理教学相关的功能有:(1)强大的地图浏览与地点搜索功能,能够检索并在视图窗中切换到要查询的位置;(2)创建并编辑地标,以便查看或共享已搜索的地点;(3)绘制路径与多边形,从而可以在视图中定制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线路或区域范围;(4)显示三维地形,可以浏览许多重要山脉的三维模拟地形,如美国大峡谷、珠穆朗玛峰等;(5)可以显示全球的经纬网,从而使得经纬网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有利于中学生掌握经纬网的本质与规律;(6)可以浏览星空图,观看月相变化以及各个星座;(7)显示阳光功能,可以用它观看昼夜交替、极昼极夜现象以及虚拟的日出日落现象;(8)测量两点间直线距离或路径长度,量算某区域面积;(9)定制浏览与模拟飞行,可从一个地点飞往另一个地点、查看地形以及观看期望的内容,并可添加音频;(10)分层显示地理信息,如国界、河流、道路等与地理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及宾馆、学校等于日常生活相关的信息。
2、Google Earth进行教学实践
中学地理教学强调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在对各种地理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地理思维方式的培养。与其它课程相比,中学地理教学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地理知识包罗万象,其中有不少抽象概念,单靠教师的讲解,似乎很难解释清楚;从地理认知结构来看,地理教学不仅要传授具体的地理知识,而且传授地理科学的思维方法;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大量的实际操作,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大量的地理知识,并应用于生产实践。2005年7月发布的Google Earth软件为中学地理教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Google Earth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中学地理教学服务:(1)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树立地理思维(2)启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3)改变传统地理教学的教学模式,增强地理教学的开放性(4)融入地理教学内容,构建基于Google Earth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形式(5)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下面就以“我的家乡”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举例说明Google Earth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2.1 复习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我的母校》,并且大家对Google Earth的部分功能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在课下也以自己的小区为例进行了操作,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迁移运用一下上节课的知识来研究一下“我的家乡”。
2.2 导入新课
先放一小段同学们感兴趣的、和Google Earth的功能有关的视频,再放一段家乡的美好以及家乡可能遭到的自然灾害的视频,借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导入新课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激发兴趣和情感,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2.3 内容展开
首先让学生在Google Earth上找出自己的家乡。
然后让学生通过鼠标把观测海拔拉高,看看家乡处于中国的哪个位置,其临近的海域是什么,所在省份以及和山东省的哪些地区接壤,并且仔细观察一下家乡的经纬度,从而使同学们对自己家乡的绝对地理位置和相对地理位置有更深刻的印象,具体图片如下:
然后在图上画出郯庐地震带的位置,让同学们意识到当郯庐地震带发生强烈地震时,可能会危险到同学们的安全,然后借此展开小组讨论一下当地震发生时该怎么做,然后找几个小组代表起来回答,最后再由老师进行总结。
由于青岛是沿海城市,所以面临着由于全球变暖而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的问题,通过在Google Earth上青岛市现在和以前的海平面对比图,让同学们意识到海平面上升的危害,然后从同学们力所能及的地方入手,为减轻全球变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说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等。虽然这个在地图上可能看的并不明显,所以在这里采取比较小的区域来增加其对比性,但是同学们仍应意识到海平面上升是必然事实。
2003年2月照片:
现在:
最后进行总结巩固,将地震时如何逃生以及对海平面上升大家能做的贡献进行总结,并且对青岛的地理位置进行提问。然后让同学们课下运用Google Earth对这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并写出心得体会。
3、研究概况
3.1 使用新技术对中学地理教学的意义
目前中学地理的学科定位使得它在学校教育中不受学生的重视,不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困难重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枯燥乏味、兴趣索然。在这种教与学中,想要搞好地理教学其难度可想而知。中学地理的学科定位一时无法改变,但是可以通过GE软件的辅助来改善教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1.1 将Google Earth用于课堂教学
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大困难就是地理知识丰富并且复杂多样、系统性较不明显,大多以一个个独立知识点的形式出现,直观性强而逻辑推理性较弱。传统的“粉笔+黑板”式教学不能充分地表现丰富的知识。
考虑到中学生的智力成熟水平,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不完善状态,如果一味地抽象教学而忽略了形象展示,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难提高的。以往的教学要实施形象教学的确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利用GE这一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GE最擅长表现的就是直观地理信息。利用GE,教师就仿佛带着一群学生在世界各地观光旅游,顺便向学生介绍各地的地理情况,而学生就在游玩中掌握了相关的地理知识。3.1.2 将Google Earth用作地理教学资源库
除了将GE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把它用作自我充电和备课的好材料。地理知识庞杂多样,作为地理教师不可能了解到所有方面的内容,GE提供了丰富的宏观和微观方面的地理信息,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以提高所授知识的可靠性与实用性。3.1.3 让Google Earth辅助学生自学
在信息社会中,知识的老化速度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快,一个人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能保证其永远都立于不败之地。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学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只有学会认知(Learn to Know)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当代社会中生存并进步。地理知识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单凭曾经学到的知识已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不是一句空话,它必须要有相应的学习资源来支撑。就地理的学习来说,GE软件就是很好的资料来源。GE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直观形象、操作简单容易上手并且有着丰富的地理信息,足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GE才会有很多的爱好者。学生利用GE自学,不但能够获得大量的地理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对于学生将来的生存与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在利用GE自学时,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如同环游世界一样在旅途中了解地理知识,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3.2 使用Google Earth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Google Earth 是以地图呈现地理资讯,并结合了众多资讯,让学生可以迅速找到平常网络找不到的地理资讯。它提供了众多与“地”的位置、地形、照片、影片、天气等相关的资讯,补充了课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我们也可借此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由小而大、由近而远地认识世界各地。我们也可以利用Google Earth在家作报告或自修地理课程,或使用类似电玩游戏的模拟飞行功能提升学习乐趣,非常适合中学生学习地理课程时使用.因此对学生而言!无论是上地理课或制作地图、报告,使用Google Earth大部分学生多持正向态度,而产生负面态度主要是受到家中电脑与网络的设备影响,可见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数位落差”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若能增加使用Google Earth的时间与频率,课后给予学生自行操作指南,以降低回家操作的困难度,可提升学生自行操作的自信与能力。需注意的是中学生主动自学的比率不高,教师在教学上的指引是具有重要地位的。学生对于自身周围环境的关心度最高,还有学习过程中的所遭遇到的时事,以及世界著名景观也都相当感兴趣,若设计相关教材则可引发学生学习注意与学习动机。
4、结论
本文主要着重于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并以“我的家乡”为例,通过介绍将Google Earth应用于课堂教学、将Google Earth用作地理教学资源库和让Google Earth 辅助学生自学等,说明通过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虽然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教学还存在着某些缺陷,但仍不得不承认将地理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地理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应大力推进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素娟.对中学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内容的认识与思考.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6月第6卷第2期.[2] 张雪松.钟小辉,李家清.Google Earth 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长江”为例.课程与教学,[文章编号]1003-1553(2012)10-0097-03.[3] 曾君艳.发挥Google Earth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独特作用.《中国教育信息化》发行部:cy@moe.edu.cn.课堂实践应用.[4] 李德祥.巧用Google Earth搞好中学地理教学.商情 教育经济研究.学科教育.[5] 陈亮.“Google Earth”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学周刊学术研究,2012年第11期.创新课堂.
第四篇:简约有序的课堂才是优雅的课堂
简约有序的课堂才是优雅的课堂
有人说,一堂优雅的语文课,老师要有激情!不错,假如我缺点激情,怎么办?
有人说,一堂优雅的语文课,老师要有诗意!不错,假如我缺点诗意,怎么办?
有人说,一堂优雅的语文课,老师要有智慧!不错,假如我缺点智慧,怎么办?
……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千千样,如洋思的、东庐的、杜郎口的、衡水的、启东的;评价万万种,如要先学后教,要自主学习,要老师少说,尽量不说,要组织兵教兵,要学会分层教学,要积极开展小组合作,要及时当堂训练、及时信息反馈等,以致一线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时时感到自己正在重蹈邯郸学步的覆辙,课堂教学无序、无常、无趣、无特色,无所适从。做了几年甚至几十年,我们还真不知道如何面对教材,面对学生,面对教学,面对专家。
我想,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或手段,一堂语文课的目的只有三个:第一是传道;第二是授业;第三是解惑。如果一堂语文课侧重于这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目的,我认为这堂语文教学就是成功的。如果兼顾两者,那么这堂语文课肯定是优秀的课,如果三者都做到,那肯定是一堂出彩的课、一堂卓越的课、一堂高效的课,也是一堂优雅的课。
面对教材,面对学生,尤其面对专家的评课,如何获得他们的首肯呢?我认为,只要在问题的设计上、在师生互动上、在课堂流程上做到简约有序,就能从容面对教材,从容面对学生,从容面对专家。
简约,并不是简单,更不是草率。简约是让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流程趋于简洁,简洁的内容和流程能使教学成为一种享受。因此简约的课堂,就要除去花哨的流程,除去载满内容的知识,除去缺少深度思考的问题,除去教师的浮夸表演,从而最大限度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甚至高效。
以鲁迅的小说《故乡》为例,谈谈如何在一堂课中设计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和程序,使课堂教学简约而不简单,使课堂教学有序而不杂乱,使课堂教学优雅而不惊慌。
《故乡》,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说单元(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说)里的一篇,全文共有88小节,内容丰富,事件很多;有旁批。后面设计的题目有四道:第一道为内容及主旨题,第二、三道为品味题,第四道为肖像欣赏及背诵题。
针对《故乡》的相关内容及问题,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该如何考虑?如何长文短教?如何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优雅的教学?这不由使我想起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设计《祝福》一文时的三个主问题:(1)有评论者读了《祝福》后,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你赞同吗?(2)祥林嫂勤劳善良,她为什么不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春天呢?(3)你认为电影改编让祥林嫂砍断所谓的门槛合理吗?为什么?
我们认真研究这三个问题的内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道题主要是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知道本文写了祥林嫂哪些故事,即我们所说的感知文章内容,也就是说祥林嫂没有春天的事例有哪些。第二道题主要是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思考祥林嫂为什么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即我们所说的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第三道题主要是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探究祥林嫂为什么不可能砍断门槛,即我们所说这种写作手段是否合理。
我们再综合归纳这三道题之间的顺序是:感知内容,把握主旨,探究写作特点。这三个主问题设计是按部就班、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这样课堂简约而不简单,同时是严格遵循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宗旨的。试问这种课堂上起来怎能不优雅呢?
为此,我在教授《故乡》时,“借用”了这种教学格式。我的主问题设计如下:(1)有评论家读了《故乡》后,认为闰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男人”,你赞同吗?(2)闰土忠厚善良勤劳,但他为什么不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春天呢?(3)作者在描写中年的闰土和中年的杨二嫂事例时,能否去掉对少年闰土和青年的杨二嫂的事例描写?为什么?
我设计的这三道题,尽管是“抄袭”,但却是严格按照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探究写作亮点这一渐进式教学思维授课的。
说到这儿,有些老师肯定心存疑惑:《故乡》要讲的内容很多,譬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结尾关于“路”的含义等。正因为要讲的内容忒多,以至于有些老师在备课时面面俱到,设计问题密密麻麻,课堂流程密不透风,时间紧任务重,导致学生来不及思考老师设计的数十个问题甚至几十个问题,最后老师只能“口若悬河”地满堂说、满堂灌,学生成了满堂听、满堂抄,老师成了演员兼导演,学生成了听客和观众。仔细分析,这都是由于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思路不清,教学不明,重点难点没有参透,不能择优遴选教学内容而导致的,这个后果只能由老师自己承受,与学生是不相干的。试想,你在教授《故乡》时,设计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问题,连自己都来不及思考,你说这堂课能有序吗?老师学生能优雅得起来吗?
因此一堂优雅的课,教师一定要在备课时不设计太多太杂的问题,尽可能地优中选优,尽可能设计精当,尽可能做到一课三问,最多五问就足够。因为无论什么课型,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不能以为几个优秀举手回答正确,其他学生掌握。我们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为大众学生服务,甚至要为后进生服务,因为这是真教育。只有让大众学生享受到思考的甜美,享受到探寻的乐趣,享受到明宗的愉悦,那么这堂课才能算是成功的课,当然这堂课也定能优雅。
所以,如何让课堂有序地优雅起来,使课堂教学更具感召力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是:课堂问题设计要简约有序。
第五篇:建立有序课堂规则 实施有效课堂管理
建立有序课堂规则 实施有效课堂管理
晋城市城区钟家庄中学 陈立庆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其中课堂管理是其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在我们努力转变教与学方式的实践中,按照老师们常说的话就是“怎样才能使课堂活而不乱?”而要真正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就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有序的课堂规则的建立,提高课堂管理效率,这样才能保证好的教学设想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有效的课堂管理基本上是前瞻性的。前瞻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对课堂上的活动和做事程序进行组织管理,在组织良好的课堂上,学生们清楚地了解教师期望的行为,并会朝着这一期望去努力。
一、建立课堂规则的基本要求
通常教师建立了规则便希望学生会遵照执行。但是没有一个包括规则内容和惩罚方法的管理计划,规则本身并没有多大效果。另外一些教师认为,要想课堂整齐、有序,你必须对学生严厉、再严厉,施加更高的规则,更严厉的惩罚,让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和对你的尊重。事实上,这不起作用。在一个有效地吸引人的课堂上,管理计划是建立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的。教师应该具备与学生共同建立规则和尊重规则的意识,同时要有对教学中教育机会平等的警觉。
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常规出现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1)老师未作规定或规范不明确,前后规定不一致,学生不清楚老师所期望的行为表现究竟是什么。
(2)虽然制订了规则,但学生或许觉得不合理、不认同,因而拒绝执行。
(3)老师有口头甚至明文规定,但当违反规定的行为出现时,未被禁止及纠正。
因此,制订适宜的课堂规则是十分重要的。所谓适宜,具体地讲,有这样一些基本要求。
明确制定规则应该是可衡量的,看得见的能准确地表达期望学生达到的标准。用词要简洁、具体,避免有其他的解释。“要检点自己的行为”,这种规则不明确,难以起到指导与约束作用。明确的规则说清楚期望的行为是什么,不是什么,某种行为的出现会有什么结果,以便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值周班长负责考勤,发现早晨上学迟到或早退者,写50字说明书”。
合作规则举例:“观察种子的结构”是一项以训练观察能力为侧重点的活动,具体的观察要求是通过组内互助,每个组员都能对照教材的种子结构模式图,指出种子实物中各部分的结构;具体评价要求为:a.小组讨论时认真,每位同学都发了言;b.在全班交流时,小组的任意一位同学必须都能说出种子的结构;c.如果不能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评为“×”;d.能针对本节学习提出新问题。本次活动的起评等级为“B”。各小组每做到一项,教师就在评价表“师评栏”内打一个“√”,即可逐步升级。不少小组为了提高评价等级,积极思考,提出了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例如不同的种子结构一样吗?碘液能使菜豆种子变蓝吗,为什么?等等,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开展了进一步的探究,提升了活动的探究性,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个活动通过改进组织和评价,促成学生形成个体责任、促进性互动、积极互赖,提升了活动的效果。
合理
以正面引导为主,多用积极的语言,多规定“做什么”,少采用“不准或严禁做什么”之类的语言,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期望,富有教育意义,既与有关法律法规相吻合,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上课期间禁止上厕所”,这种规则学生难以做到,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上课时要端正,两手要放在背后”,这种规则既不合理,也无必要。
有弹性 规则赋予每个人特定的角色位置与行为准则,不排除设置若干有形与无形的屏障,但还要为教学交往、师生活动提供诸多可能性,提供必要的自由支配的时空。它既要规范人,又要解放人。规范人的目的是为了解放人。对不同程度的违规处理应有所分别。如果一种处罚方式已经丧失其效果,则应斟酌其他的替代方式,所以在文字表述上应有弹性。
适量 课堂规则应当少而精,避免那些不相关或不必要的规则,抓住最基本的东西。有关研究者指出,课堂规则应“控制在十项以内”,也有的人认为“5条规则是学生能够容易记起的最大数字,根据年级不同,可以增加或减少。”规则较多时应按重要程度排列,删去次要的规定。如尚不够全面,也应等学生学会一些规则后再逐步增加。如果一次订得太多,学生一下子难以把握,出现反感;教师也难以控制,规则的执行就会落空。
在制订课堂规则时,教师应在观察学生表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初步方案,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这样做不仅是为了符合民主程序,更在于让学生了解规则制订的价值意义,了解规则的内涵,进而达到认同、接纳、内化,成为自觉的行动。不理解、不认同,也就谈不上自觉地执行。
二、关于违纪行为的管理
在有些班上,常常一人或几人扰乱课堂秩序,什么规则他都不看在眼里,全班学生受其影响,教学效率也就很低了。经常可以看到,某些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不差,文化素养也很好,但教学效果就是不理想,原因就在于此。
有些新教师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的经验,对学生纪律问题很紧张,一旦出现问题就用一些比较生硬的措施控制课堂,可能激化矛盾。学生可能表面上是被驯服了,却可能埋下更深的危机。其实能否维持好课堂纪律,除了决定于学习任务的设置,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有效的管理应促使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学习,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堂管理方法有: 1.多方面促成纪律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一是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的指导、惩罚、奖励、组织、安排日程以及同情、理解、协助、支持、征求采纳学生的意见等等都可以促成一定的课堂纪律,这对儿童、青少年纪律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
二是集体促成的纪律。儿童进入小学,开始了真正的集体生活。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同,便开始参照群体准则、行为规范来规定自己的言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把同辈人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点,以“别人也这么干”为理由而从事某件事。
三是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些学习任务会引起学习者的高度重视,而对其他诱惑性的活动置之不理。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每个人对学习目的、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条件的。学生对任务的理解越深刻,越能把眼前的行动与任务联系起来,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任务的需要。
四是自我促成的纪律。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自治能力的增进,儿童逐步将社会要求、班级和教师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会独立思考,自觉地遵守正确的班级社会规范,养成良好的守纪习惯。
既然纪律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我们就应该不只是关注教师自身的管理、督促,而应该多方面促成纪律的形成,培养优良的班集体,加深学生对学习任务、意义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以任务促成纪律,还要使守纪要求与学生要求相一致,促使正确的班级社会规范内化为儿童自身的需求,提高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2.“凡事要有一个好的开端”
建立一个好的课堂环境,制定规则和培养习惯是防止管理问题产生和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管理者第一次见到学生时,就会清楚地表达课堂惯例并进行示范,而且你应该对要用的规则和程序作一个计划安排,防止学生一次背负太多的规则。在开学的头几周里,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如果他们没有遵守,就会立刻纠正他们,这种做法对于学生正确的做事习惯,达到教师的期望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有成效的教师与成效较差的教师在学期开头几周的管理有差别。有成效的教师在开头第一天就使活动井井有条,忙而不乱。他拒绝离开班级,在开学头几周内,坚持课堂规则,不仅反复训练排队、坐姿、削铅笔、做好上课准备之类的常规细则,而且还讲解这样做的道理,一旦发现违纪行为,便立即制止并提醒违反者注意有关规定。成效差的教师在第一天就乱了秩序,如果领导或家长叫他,便会随便离开教室。他们或者不向学生讲解有关细则,一旦发现违纪行为,只是笼统地提醒他们举止要守规矩,至于规矩是什么,学生不得而知;或者有布置,没有检查,对违纪行为不予理睬。研究者饶有兴趣地发现,在相当的程度上,头几周的课堂行为对整个学年的纪律和成效具有决定性影响。“凡事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许多富有经验的教师对此都有切身的体会,3.注意中性行为的中介作用
加拿大教育心理学家江绍伦教授将学生在课堂内的行为划为积极的、中性的与消极的三种。积极行为指那些与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相联系的行为。中性行为指那些既不增进又不干扰课堂教学的学习行为,如显然不在听课,但静坐在座位上,睁大双眼出神地望着窗外,在纸上乱写乱画,看连环画或与课堂学习无关的其他课外书籍等等。消极行为指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在正确对待这三类行为的问题上,教师不能操之过急,期望把学生的消极行为直接改变为积极的行为。中性状态是积极与消极这两个极端之间不可缺少的过渡环节。有技巧的教师总是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抑制消极行为,使其成为中性的力量。对极少数学生的中性行为不要过于关注,不宜在课堂上公开地指责他们,以免使其成为全班学生的注意中心。
4.制止的策略
对于课堂违纪行为的出现,教师应该及时予以制止。教师向学生传递“停止”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其强制性水平可分为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强度。在低强度上,教师采取非言语的信号作出暗示,如某一儿童正在做小动作,教师以眼神,或摇一下头,或者以不引人注意的方式走近该生,使其领会教师的意图。中强度的制止指令是以言语、谈话式的非强迫的方式向学生发出“停止”的信号,例如言语指令学生移走干扰物,停止不良行为。而所谓高强度的停止指令,是指教师以改变音调的言语行动或以强制性的非言语方式,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如大声命令某生停止讲话,要求学生站起来。很明显,最佳的停止策略应该是低强度的、私下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影响课堂教学的继续进行,才能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那种动辄大声训斥、威胁,或者讽刺挖苦,一人违纪、全班受训的方式,是要不得的。有经验的教师在学生不听讲的时候,向其发问,或者通过表扬好的来间接地制止不良行为。(干预的类型:消除、细小的停顿、责备、重复改正、暂停)
5.多采取积极的引导
积极的引导旨在塑造学生的行为,给予正面的教育。消极的引导注重监督、批评、训斥,甚至体罚。前者使用积极性的语言,后者使用消极性的语言。
6.调整课堂座位
学生的课堂行为,受他们课堂座位的影响,坐在前排的学生往往听得最专心,座位往前排移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更受老师的喜爱,因而更多地参与学习。教师给学生分配座位时,主要关心的是减少课堂混乱,总是试图把爱吵闹的学生分开,让爱吵闹的学生坐在前排,坐到讲台前,这当然有利于教师对其违纪行为的调控,但要使每一个学习小组好、中、差搭配,不同小组内大致平衡,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既有利于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开展合作学习,又有利于小组间展开公平合理的竞赛。让文静的、内向的与活跃的、外向的学生坐在一起,还能促进性格的互补。
不过,少数班主任老师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设有调皮学生的“专座”,这极易形成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是不可取的。学生座位不应是固定不变的,教师适时改变学生的座位,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课内交往范围的扩大,而且有助于维持课堂纪律,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