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创: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人物对话赏析
[摘 要] 语境的作用,就在于排除语义的模糊性,从而准确地理解话语的意义。但语境包含由各种因素决定的一系列可能的语境而非单个的语境,从这一系列可能的语境中选择某一具体的语境的决定因素是关联性。本文试图从语境关联理论的角度对根据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改编的同名电视剧里“煮酒论英雄”故事中曹操和刘备的对话进行语言学的分析,通过话语分析来品评英雄人物特征,从而达到赏析电视剧的目的。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语境;关联;《三国演义》;话语分析
“煮酒论英雄”是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所讲述的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曹操、刘备都可称得上大英雄,这点毋庸置疑。不过《三国演义》将曹操定为奸雄,将刘备定为正统英雄,历来也是备受争议。把《三国演义》搬上银幕所改编成的同名电视剧,较为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风格,在人物的刻画上基本保持了原作人物的形象。本文试图从语境关联理论的角度对电视剧《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和刘备的对话进行语言学的分析,通过话语分析来品评英雄人物特征。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上述电视剧中的人物对话整理如下:
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
备(面现惊异之色):„„
操:在家种菜灌园,玄德有此闲情,真是不易!
备(方才放心):无事消遣。丞相有请,不知何事?
操:玄德,刚才看见枝头梅子已青,忽有所感,„„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二人来到小亭,饮酒之际,纵论当世英雄,刘备所举人物都被曹操否定„„)备: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操: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备:谁能当之?
操(以手指备,后自指):当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备(吃了一惊,手中拿的筷子不觉掉到地上,正巧雷声大作,于是从容低身拾起筷子):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大丈夫亦畏雷乎?
备:圣人迅雷烈风必变,安得不畏?
一、语境及其对语义的厘清作用
语境指某一交际情景中的所有因素:语词和非语词语境,给定话语场景的语境,还有反映说者听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知识和态度的社会语境。语言学家们对语境的关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语言学家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语境在理解句子意思上的重要作用。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受话者实际上首先接触的是语言数据基础或称作书面意义,要想对其正确理解,他还需要运用上下文和语境所提供的信息才能完成。何自然也认为随着语用学这一新兴学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热衷于研究语言在使用中的意义或语言在语境中的意义。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语言学家们越来越多地注重语境的呢?显然是语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语义的模糊性这一特点使得生成的话语其意义有时不太确定,令人难以把握。听者对说者所说的话语根本不能光从字面上去理解,而是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景去推断说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所有语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是意义模糊的,都需要语境来厘定其含意。
至于语境怎样对意义起作用,也存在不同的意见。Firth较为强调社会语境的作用,认为言语不应完全脱离社会语境,相反,它们是置身于社会语境里面而产生意义的。Hymes的观点是,语境在理解话语时,一方面限制可能出现的各种理解的范围,一方面又支持所倾向
全`讯`网 ayd的理解。Lyons则认为语境在三个层次上决定话语的意义:说了什么句子,表述了什么命题,具有什么言外之意。这里的言外之意,似乎可以理解为说者意义,它来自句子意义与语境(及其他语言外因素)的结合。听者要了解说者的话语意义,除了要利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去获得句子本身的意义之外,还必须利用语境(及其他语言外因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辨、推理,从而取得语境效果,获得说者意图传达的全部信息,从而使说者与听者间的交际成功。但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听者对说者话语的理解并不会按照说者的思路进行,听者运用的语境也不完全与说者的相吻合。这无形中就造成了说者意义与听者理解的错位,从而产生一些戏剧性的效果。当曹操说“在家做得好大事!”时,是在得知刘备闲来于后园中学习种菜的事情后说的一句话,这里的“家”指刘备的住所,“事”指种菜一事。而刘备听到后“面现惊异之色”,因为他理解的是自己参与的杀操计划已经被曹操掌握,这时“家”还是指刘备的住所,“事”则指的是密谋杀操之事。看来,刘备的惊异,是听者与说者的思路错位所致,听者和说者理解话语时各自根据自己的思路选择了不同的语境。
二、关联:语境的选择方式
为什么听者在理解说者话语的过程中有时会选择与说者不同的语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语境生成的过程。Verschueren认为语境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境并非在交际发生之前被给定,而是交际双方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但交际发生之前却早已存在有生成语境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在交际者通过心理及情感活动作出选择后最终构成语境。对于语境的选择这一问题,Sperber和 Wilson提出的关联性理论(relevance)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在Grice 的合作原则基础上,Sperber 和Wilson 提出了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它主要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尤其注重探索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主张建立交际的推理模式,即认为交际中语言表达和言者意图之间的分离不是靠符号规则,而是靠认知过程来弥合的。该理论认为语境包含由各种因素决定的一系列可能的语境而非单个的语境,从这一系列可能的语境中选择某一具体的语境的决定因素是关联性。语境的动态性是受关联原则指导的。说话者的每一个话语都传递了最佳关联的假设,而听者对话语的理解也是在最佳关联的指导下完成的。Sperber 和Wilson 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使用的主导推理形式是演绎法,这是集逻辑、语义推理和语用推理于一体的动态推理。由于人的认知结构差异以及认知情景的差异,所形成的前提也不一样。因此,关联论认为,从同一个语言信息未必能推导出相同的结果。选择处理话语最佳语境的过程就是寻求话语最佳关联的过程。
根据Sperber 和Wilson 的观点,语境不仅包括上下文所表达和隐含的信息,还包括即时的情景因素以及与该旧信息和新信息有关的百科知识。交际者对认知语境的补充和扩展通常有三种情况。首先是听话人在现有认知语境中加入所需的百科知识来扩张自己的认知语境。其次,听话人还可以从短期记忆中调用相关的信息(上下文提供的信息)来扩展自己的语境。显然,听者通过选择相关语境来理解一给定话语的意义,选择哪一个语境则在于其与听者是否最具关联性。在刘备和曹操煮酒论英雄的对话中,听者刘备对说者曹操的话语“在家做得好大事!”既可以将其置于学种菜的语境中理解,也可以将其置于杀操阴谋败露的语境中理解。刘备之所以对这一话语的理解首先选择后一种语境,这和他寄人篱下、时时担心遭人算计的心理分不开,更因为他不久之前刚刚参与了杀操计划而心中忐忑不安,当一下子面对曹操,自然而然与他关联性最强的想法就是担心计划败露,这样就产生了曹操笑而刘备惊异的戏剧效果。
三、从语境关联角度赏析?《煮酒论英雄》的人物对话
在以上对话中,有两处地方颇具戏剧性,耐人寻味:一是当曹操问刘备“在家做得好大事!”时,刘备先是面现惊异之色,接着才稍微放心;再一处就是刘备听曹操说“当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吓得手中的筷子掉到地上,恰逢雷声大作,于是从容低身拾起筷子掩
饰而过。这两处戏剧性效果的产生,应该都和说者与听者所选取的语境错位有关。下面我们对之分别加以详细分析。
根据语境理论,说者在说话时是基于一定的语境的,他同时希望听者也是基于与自己相同的语境来理解那一话语,若如此,则此次交际成功,否则,说者和听者由于各自所选取的语境不同从而相互理解出现偏差,相应交际失败。曹操派人请刘备到府上,劈头就说“在家做得好大事!”,从第三方旁观者的角度看,说者曹操此时有三个语境供选择:(1)曹操掌握了刘备参加国舅董承密谋的情况,但不知道或不用知道刘备为掩饰而在住处学习种菜的事;(2)曹操怀疑刘备参加了国舅董承的密谋,知道刘备在住处学习种菜,怀疑他种菜是为了掩饰;(3)曹操不知道也没怀疑刘备参加了国舅董承的密谋,但知道刘备在住处学习种菜的事。从曹操接着所说的话“在家种菜灌园,玄德有此闲情,真是不易!”可以排除第一种语境。如果他是基于第二种语境来和刘备对话,则邀请刘备到府上的一切言行,都只不过是旁敲侧击、口是心非而已,下一场景中的把酒论英雄,就更显得虚伪做作,根本与曹操英雄身份不相符,就是奸雄也谈不上。至此,我们可以确定曹操是基于第三种语境来与刘备交谈的:他不知道也没怀疑刘备参加了国舅董承的密谋,但知道刘备在住处学习种菜的事。对刘备学习种菜的原因,曹操肯定也是有所猜测:(1)有可能是刘备投靠自己,觉得寄人篱下,英雄气短,郁郁不得志,所以种菜以排遣;(2)也有可能是刘备一直东奔西逃,英雄之志总难伸展,于今尽管暂时投靠自己寄人篱下,却依然壮志未灭,种菜只为韬光养晦。正因为有所猜测,曹操才邀请刘备饮酒谈话,一探虚实。从他说刘备种菜是“大事”,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因为刘备学习种菜而小瞧刘备,而是显出一股英雄惺惺相惜之情。可见曹操对刘备学种菜的原因更倾向于第二种猜测,这种倾向和曹操本人的坎坷经历是大有关联的。自己生逢乱世,自有驰骋天下之志,也是屡屡受挫,也曾寄人篱下,所以推己及人,很能理解刘备的处境。这样第二种猜测自然和自己与刘备相似的遭际最为直接相关联了。
不过,刘备的反应似乎大大出人意料,大失英雄身份。刘备受邀来到曹操府上,曹操笑着说“在家做得好大事!”,刘备吓得面现惊异之色,无言以对。刘备作为听者,同样也有和说者曹操一样的三个语境供选择,从他先是答不上话到听曹操说他种菜不易后所回答的那句“无事消遣”,可以确定刘备选择的是第一种语境:曹操掌握了自己参加国舅董承密谋的情况。关联理论认为,语境的动态性受关联原则指导,说者的每一个话语都传递了最佳关联的假设,而听者对话语的理解也是在最佳关联的指导下完成的。刘备之所以首先选择第一种语境,这和他寄人篱下、时时担心遭人算计的心理分不开,更因为他不久之前刚刚参与了国舅董承杀操计划而心中忐忑不安,当一下子面对曹操,与他关联性最强的想法就是担心计划败露,这样就产生了曹操笑而刘备吓得面露惊异之色答不上话的戏剧效果。
在曹、刘二人饮酒纵论当世英雄时,笔者认为也有以下几个语境供二人选择:(1)认为自己和对方才算真英雄,也乐得让对方知道自己是英雄;(2)认为自己和对方才算真英雄,却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是英雄;(3)认为自己才算真英雄,对方不是英雄;(4)认为对方才算真英雄,自己不是英雄;(5)认为自己和对方都算不上英雄。曹操在这轮对话中自始至终都处于主动地位,刘备却是唯唯诺诺,显得很被动。刘备在曹操的一再要求下,列举了当世的那些大人物如袁绍、袁术、孙坚、刘表等,曹操逐一进行品评,认为那些人都算不上英雄。既然数得上的人物都不是英雄,显而易见,只有曹操自己才是英雄。至于曹操认为刘备也是英雄,从对前一轮对话分析中是不难看出的;从本轮对话中曹操直言只有自己和刘备才是英
雄可以看出曹操并不忌讳刘备把自己当英雄看待。所以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所选取的语境是第一种,他认为自己和刘备才算真英雄,也乐得让刘备知道自己是英雄。当着刘备的面,曹操对当世人物进行言辞犀利的批评,那些人算不上英雄,是因为他们够不上英雄的标准:“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他当着刘备的面指出刘备才是当世英雄人物,这是何等的胸襟坦荡;他也毫不讳言自己才算真英雄,这是何等的豪气万丈,是何等的自信:天下英雄,舍我其谁?曹操的这种豪气与自信,与他当时势力强大、麾下人才济济的形势是有很大关联的。
而刘备的表现则与曹操形成鲜明的对比。刘备处处小心翼翼,一点都没有曹操的豪气与张扬。这是不是说他在故意一味地向曹操示弱呢?也不尽然。在刘备心目中,曹操应该是当世英雄,要不然自己也不会前来投靠。但是他始终没有当面明说曹操是英雄,可见他虽寄人篱下,也不做折节奉承讨好之事,这正是刘备柔中带刚的一面。刘备对于自己的认识,当然不会低到哪儿去。但形势所迫,不得不暂时借助人家的力量,平时必须小心谨慎,收敛锋芒。因此,他选择的是第二种语境:认为自己和曹操才算真英雄,却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是英雄,以免招来杀身之祸。与此语境极具关联性的情形是刘备当时仍然势单力薄,羽翼未丰,还不足以与曹操等其他军阀势力相抗衡。所以当曹操直陈英雄的标准后,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备,后自指,回答说:“当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此时,自己一向谨小慎微、极力掩饰的志向,还是被曹操一语道破,刘备当然会吃惊不小,以至于手中的筷子不觉掉到地上,幸喜当时正巧雷声大作,于是从容低身拾起筷子,说了句:“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其急中生智,丝毫不亚于曹操当年手执利刃行刺熟睡中的董卓而被董卓察觉后赶紧作俯身献刀状的事情。见此情形,曹操笑曰:“大丈夫亦畏雷乎?”言下之意,他一直视刘备为大丈夫即英雄。刘备的回答“圣人迅雷烈风必变,安得不畏?”虽然没有明辨自己是否称得上英雄,但他清楚地向曹操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雷声居然震掉了我手中的筷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曹操刘备二人确实是英雄人物。只是英雄的特征两人却各不相同:曹操胸襟坦荡、豪气干云、个性张扬、自信满满;刘备谨小慎微、韬光养晦、柔中带刚。
四、结 语
其实语境包含由各种因素决定的一系列可能的语境而非单个的语境,从这一系列可能的语境中选择某一具体的语境的决定因素是关联性。何自然对这一理论给出的阐释是,语言交际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它要传递的是说话人的意图。说话人为使听话人懂得自己的意图,总是以明白无误的明示方式表达信息;听话人为了解说话人的意图,必须将信息纳入明白无误的明示推理模式中进行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重要依据就是获取信息和语境的最佳关联。从语境关联理论的角度,对电视剧《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里面的人物对话进行语言学的话语分析,也可以达到对剧中人物特征进行品评赏析,从而对电视剧本身进行批评赏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Bussmann Hadumod.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 Brown G,Yule G.Discourse Analysi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3/2000.[3] Dascal M,Weizman E.Contextual exploitation of interpretation clues in text understanding:an integrated model[A].Verschueren J,M Vertuccelli-Papi(eds).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C].Amsterdam/Phild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Philadelphia,1987.[4] Firth J R.Papers in Linguis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5] Hymes D.The ethnography of speaking[A].T Gladwin,W C Sturtevant(eds.).Anthropology and Human Behavior[C].Washington:Anthropology Society of Washington, 1962.[6] Lyons J.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5/2000.[7]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2000.[8] 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6/1995/2001.[9]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作者简介] 吴学进(1973?),男,湖北监利人,英语硕士,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翻译;符章琼(1974?),女,湖北监利人,英语硕士,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第二篇:电视剧《三国演义》观后感
电视剧《三国演义》观后有感
今天下班后没事再次看起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虽然第三遍看但是每一次都会有新的体验,新的感悟。这不刚又看了“草船借箭”这一断精彩片段。都触动我心,感人至深,甚至奔泪。
“草船借箭”篇。记得我在小时候语文语本上学过。长大后才明白,其实里面每个细节都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我们都说周瑜忌妒诸葛亮比自己有才,于是设出一计要诸葛亮十日之内造出三万支箭,连老实人鲁肃一听也都惊讶怎么可能,诸葛亮也心知肚明这是怎么一回事。令人不解的是诸葛亮还淡定自如,还面带微笑看着周瑜,这已经让观众我不解了,然而他居然还说“只需三日”,还立军令状,我惊叹!在借箭过程中快都靠近曹营了还是一样的悠然自得,饮酒抚琴,此时此刻的鲁肃已惊恐万分了。我有疑问,为什么诸葛亮会这么淡定自若呢?他不怕死,视生命为草芥,死不足惜吗?这有待揣摩。
在立军令状之前一晚上,诸葛亮问过鲁肃,何为将帅?肃答:统兵、陷阵、征讨、封疆耳。后面一大段谈论诸葛亮的将帅之道,他说:高明之统帅不仅要知已知彼,善用兵将,还要知天时地利,懂人生,料事如神,熟读兵法,游戏自如,此等大将如古之孙吴、管乐,今之曹操、周瑜也,纵然如此仍未明将帅之道也。
诸葛亮说古代名将,孙吴、管乐,今天的曹操、周瑜都仍然没懂将帅之道,那他是凭什么敢这么说的呢?
接着,诸葛亮说他将帅之道的观点:比如用兵,兵有可见之兵也有不可见之兵,日月星辰,风云水火,山川之灵气,如此万物万象,均可为兵。这观点说明了什么呢?就是表明,那些高明之将,其实用兵只是专注人事这个范围内,并不精于运用大自然的力量。所以说除了统兵者除了能够精通人事方面,还要精通于运用大自然的力量,这才是真正懂得将帅之道。想到这里,我就不难明白诸葛亮高卧隆中之时为什么敢自比管仲乐毅,为什么面对周瑜的暗算,曹操的大军泰然自若,心平气和。因为他计高一筹,就高在懂得借力自然这一筹。草船借箭江起大雾,是向大自然借力。
因为江面起大雾,看不清什么情况,料定曹操会怀疑有伏兵,一定会下令放箭不许出兵。结果中计。我们知道曹操是谙熟兵法的,怎么会中计呢?说到这我有一个例子要说。
曹操赤壁战败后,领着残兵逃跑到一个路口。这时有个问题出来了,究竟是走大路安全呢,还是走小路安全?小兵探报,小路深处有几股烟起,大路却无动静。曹操令走小路。部将不解问道:丞相,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小道?曹操笑说:岂不闻,兵书有书,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葛亮多谋,故意使人在小路烧烟,使我军不敢走小路,他却埋伏军马在大路,可惜我徧徧看破他的诡计。于是奔小路前行。不料中计,小路有伏兵,而大路依然平静。
本来我们知道曹操是领悟了书上的精髓的,但还是中计。不难想象,诸葛亮知道曹操是懂“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然而诸葛亮就是利用这一点,让曹操中计,这却实令人感觉曹操不那么神了,诸葛亮才神,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总结,想到这些我也就想到我自己的一些经历。工作两年,时常焦虑,浮躁,混社会什么都不懂,往往是不知所措。只有让自己更加清楚地让识世界了,我才能够泰然自若。怎样认识世界?阅读学习,领悟一本书的精华还不够,还要超越那本书。
阅读学习,把它作为我一生的事情来做。
第三篇: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小说家罗贯中所写。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矛盾斗争为主线,最后由晋统一全国,国家重归统一。小说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军事政治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
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不乏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形象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复杂,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连贯。以蜀汉为中心,以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矛盾利益冲突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的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详略得当,一气呵成。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在于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三国演义》小说最善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知道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武力和实力的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政治军事活动最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的有张有弛,缓急相间。例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合作,诸葛亮的借东风、草船借箭,周瑜的内心变化,曹操的试探,周瑜的内心变化。全书共写了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写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太凄惨。
《三国演义》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400多个人物,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具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某个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基本原则。如曹操的奸诈多疑,一举一动都似隐藏着阴谋诡计,“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多么的心狠手辣。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性格。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文学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在中国文学史以及人们现实生活中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四篇:三国演义人物总结
一、刘备
(一)外貌特点:双耳垂肩,目能自视其耳,双手过膝。
(二)主要性格特点:忠厚善良,仁义重情;胸怀大志;礼贤下士,思贤若渴。
(三)典型情节:
1、刘备携民渡江:刘备、诸葛亮在新野大败曹军之后,移驻在樊城。曹操为了报仇,亲自率兵杀奔樊城而来。曹军势大,刘备、诸葛亮决定放弃樊城,退往襄阳。刘备不忍抛弃百姓,就派人在城中遍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可一同过江。”城中百姓,皆宁死相随,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号泣而行,两岸哭声不绝。刘备见此情景,心中悲恸,哭道:“为我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说罢就要投江自尽。左右急忙抱住,从人见状,莫不痛哭。刘备到了南岸,回顾江北,还有无数未渡江的百姓望南招手呼号。刘备急令关羽催船速去渡百姓过江。直到百姓将要渡完,方才上马离去。本章节性格特点:爱民如子,宽厚仁德。
2、徐庶走马荐诸葛:曹操得知刘备有徐庶辅佐打了胜仗,很想召徐庶为己用,其谋士献计说徐庶为孝子,丞相派人把他母亲接到许昌,再仿他母亲的笔体写信让他来许昌,他必来,徐庶接信,果然大哭一场,拿信找刘备辞行。刘备见信也哭,强留徐庶叙情一夜。第二天刘备设宴为徐庶饯行,恨山林阻隔望眼要铲平它。徐庶离开数里后又回来告诉刘备有一奇人诸葛亮,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将军若想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必须要自己去请,还要看将军的诚意,徐庶说完,策马离去。本章节性格特点:重情重义,十分仁德;礼贤下士,思贤若渴。(也通过徐庶侧面表现了诸葛亮世间奇人,才智非凡。)
3、三顾茅庐:刘关张三兄弟三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其间刘备的虔诚、耐心与张飞的不屑、不满和焦躁形成鲜明对比。
本章节性格特点:礼贤下士,思贤若渴。(也通过写诸葛亮的好友、岳父等人的仪表、见识的超凡脱俗,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智非凡。)
4、白帝(永安)托孤:刘备兵败猇亭,退到永安,一病不起。章武三年的春天,刘备安排了后事。刘备把诸葛亮从成都召到永安,对诸葛亮说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够安邦定国,完成大业。如果刘禅可以辅佐,请先生辅佐他;如果不中用,请先生自行其是。诸葛亮泪流满面,说:臣一定尽到一个顾命大臣的辅佐的职责,以忠贞不二来报效陛下,直至献出我的生命。于是刘备下诏刘禅,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并嘱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本章节性格特点:刘备爱子心切,信赖孔明。孔明忠心耿耿。
二、关羽:
(一)外貌特点: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
(二)主要性格特点:忠肝义胆,智勇双全,武艺高强,又骄傲自负。
(三)典型情节:
1、温酒斩华雄:汜水关前,各路诸侯豪杰大战华雄未果,之后袁绍问谁人可斩了华雄,于是关羽主动请缨,但因为身份低微而受到袁术的耻笑,说:“一个小小的马弓手也敢口出狂言。”曹操觉得他是英雄,说:“此人长相非凡,旁人焉知其为马弓手?”于是递给关羽温酒一杯说:“将军且饮了此杯以壮胆气”,关羽却道:“待我斩了华雄后再饮未迟!”于是拍刀上马顷刻提了华雄首级回营,此时酒且尚温!
本章节性格特点:关羽艺高人胆大。曹操识才、爱才
2、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建安五年,刘备兵败投袁绍。关羽与刘备失散,暂居曹营。曹操一心想收服关羽,待他礼遇甚厚,拜为偏将军,封为汉寿亭侯,赐美女、金银、官职等物品,关羽独留下赤兔马,以便来日寻刘备方便。他身在曹营心在汉,“降汉不降曹”。为报曹操知遇之恩,他策马千万众之中,斩颜良,诛文丑,解曹军白马之围。关羽在打听到刘备下落后,拜书告辞曹操,将官印吊于屋中,带上嫂嫂,奔向刘备。途中因没获曹操批准,在五个关口受到阻拦,关羽皆杀之闯关,终于找到刘备。
本章节性格特点:恩怨分明,为报答曹操的恩情,他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重围;寻兄受阻碍时,则毫不犹豫地杀掉曹的大将。对刘备“誓同生死”的忠义之情。(也表现曹操爱才、惜才)
3、华容道义释曹操:赤壁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于是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曹操果然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赵子龙,多亏徐晃、张郃二人双敌赵云,才使曹操得以逃脱;二笑笑出张翼德,又是张辽、徐晃二将抵挡张飞,使曹操再次脱险;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关云长,且又在有一夫当关之险的华容狭路上,加之曹军几经打击,此时已无力再战,无奈,曹操只得亲自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本章节性格特点:为报曹操的恩情放他逃脱,表现出关羽建立在个人恩怨基础上的仁义。
4、单刀赴会:鲁肃为夺回荆州,设酒宴招待关羽。席间埋伏刀斧手。关羽早有准备,只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轻驾小舟,单刀赴会,席间,关羽借与鲁肃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刀斧手见鲁肃被困,未敢轻易下手。关羽安然离去。
本章节性格特点:英雄虎胆,单刀赴会;控制敌首,令敌人投鼠忌器,表现出智勇双全。
5、水淹七军:刘备在益州的地位巩固之后,派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攻打中原。关羽进攻樊城,曹操命大将于禁、庞德等,统帅七路大军,星夜去救樊城。关羽与庞德交战,被庞德用箭射伤。又听义子关平说曹兵移到城北驻扎。关羽不知何意,骑马登高观望,看到北山谷内人马很多,又见襄江水势汹猛,水淹七军之计,油然而生。遂急命部下准备船筏,收拾雨具,又派人堵住各处水口。就在这天夜里,风雨大作,汉水猛涨,平地的水高出地面有一丈多,把七军的军营全淹没了,兵士死伤很多。于禁、庞德率将士登上小土山躲避,关羽带大军冲杀而来,于禁被迫投降,庞德被生擒。
本章节性格特点:详细敌情,善借地利,智胜强敌,有勇有谋。
三、张飞
(一)外貌特点:燕颔虎须,豹头环眼,声若巨雷,势如烈马,手提丈八点蛇矛,好不威风。
(二)主要性格特点:嫉恶如仇,勇猛粗暴,但有时又粗中有细,能急中生智。
(三)典型情节:..1、盛怒鞭督邮:当时刘备为安嘉县尉,督邮到此县检查工作,对三兄弟态度傲慢。刘备在打了一场有勇有谋的胜仗后,没有受到什么封赏,于是兄弟三人闷闷不乐。张飞在酒后看到平民们被督邮陷害,一气之下,把督邮绑起来鞭打。幸亏刘备劝阻,才保住督邮性命。
本章节性格特点:坦率耿直,嫉恶如仇;但行事鲁莽,不考虑后果。
2、大闹长坂坡:张飞带少量兵卒扼守当阳桥,命兵士将树枝缚于马尾,在林中来回拖动,制造烟尘,以作疑兵之计。曹将文聘追赵云至长坂坡,见张飞立马桥上,疑桥东有伏兵,不敢近前。张飞怒目大喝,声如巨雷,曹军胆寒。曹操想起关羽曾说张飞勇武无敌,便下令不可轻敌。张飞又喝,曹操颇有退心。张飞挺矛再喝,曹将夏侯杰吓死,曹操回马而走。
本章节性格特点:勇猛无敌,粗中有细,能急中生智。
3、义释严颜:张飞奉命进军巴郡,太守严颜闭关坚守。张飞故意宣布当夜要偷过巴郡,去取雒城,而暗中却安排一名军士假扮自己在前开路。当假张飞过去后,严颜杀出,正要抢夺车仗时,张飞从背后杀出,生擒严颜。大帐之内,张飞故意以死威吓严颜,严颜宁死不屈,张飞敬重老将,为他松绑更衣,以礼相待,严颜乃降。
本章节性格特点:机智,礼贤下士。
4、智取瓦口关:曹将张郃被张飞、魏延杀败,退到瓦口关,凭借天险闭关坚守。张飞见强攻不能奏效,便另想办法。这一天,张飞和魏延领了几十人,到瓦口关两边观察道路,忽然看见男女数人背着包袱正在山间偏僻小路上攀藤附葛而走。张飞急忙吩咐手下军士唤那几个百姓前来。从他们口中得知,山中有一条小路可以直通瓦口关背后。张飞、魏延大喜,定计夺取瓦口关。第二天,魏延领一支军马来到关前,全力攻打。张郃正要下山迎战,忽然关后四、五处火起。原来张飞抄小路从背后袭击攻占了瓦口关。张郃弃关而逃。本章节性格特点:机智。
四、诸葛亮
(一)外貌特点:纶巾羽扇,身披鹤氅,面如冠玉,唇若涂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二)主要性格特点:足智多谋;善用人才;审时度势,有天才的预见能力;忠心侍主。
(三)典型情节:
1、舌战群儒: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本章节性格特点:诸葛亮的超人胆识,能言善辩、从容机智、爱憎分明(爱汉骂曹);江东名儒的迂腐、势利。
2、草船借箭: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除掉他。他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周瑜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并且保密。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去取箭。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往回开。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本章节性格特点: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周瑜心胸狭小及多谋。鲁肃老实善良。
3、七擒孟获: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孟获起兵反叛,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兵征抚,采取攻心策略,七次生擒孟获,七次放还,使之心悦诚服,归顺蜀汉。
本章节性格特点:诸葛亮攻心为上是明事理、七擒孟获是有智慧、不杀孟获是讲仁义。
4、上表伐中原:曹丕死后,曹睿继位,但此人生性多疑。诸葛亮依马谡之言施反间计,曹睿果然怀疑司马懿预谋造反,将司马懿贬谪回乡。诸葛亮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决计讨伐中原,并在临行前写下了《出师表》,来告诫刘禅。本章节性格特点:知人善断,忠于蜀汉。
5、空城计: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最终大胜司马懿。
本章节性格特点:表现司马懿谨慎多疑。诸葛亮机智大胆、从容镇定、临危不乱的性格。
五、曹操
(一)外貌特点: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二)主要性格特点:奸诈多疑、自私阴险(奸);雄才大略,善于用人(雄)
(三)典型情节:
1、孟德献刀:大司徒王允心怀旧主,一心想除掉奸贼董卓,但是并无对策,便与各公卿商议。众人听罢,皆愤愤然,放声恸哭。唯有曹操大笑之,说众人不去想对策,只在此恸哭,怎么能除掉董卓。大司徒单独见曹操,曹操说,用一招献刀杀人的计策可以除掉董卓,于是王允将自己收藏的宝刀送给曹操,方便行事。第二天,曹操去见董卓,对董卓说“马羸行迟耳”董卓命吕布去选择良马送予曹操,董卓侧身于榻上,曹操正欲刺杀,拔刀间,董卓见衣镜之中曹操拔刀,立即斥问曹操,此时,吕布也回来了,曹操跪地举刀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然后骑上马飞奔而去。
本章节性格特点:多谋,勇敢机智、能随机应变(诡诈,善于权变)。
2、误杀吕伯奢:曹操谋刺董卓未遂逃至吕伯奢庄上,吕伯奢令家人热情款待,操却怀疑吕氏一家不怀好意,竟将吕家上下八口人杀死,后来发现是误杀顺便将吕伯奢也杀了。于是就有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故事。本章节性格特点:多疑、自私、不义、阴险凶残。
3、煮酒论英雄:曹操派人请刘备到小亭品青梅喝酒。曹操问刘备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说了几个人,都被否定。刘备反问曹操,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惊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下。突然天降大雨,雷声大作,刘备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认为刘备胆小如鼠,再也不疑刘备了。本章节性格特点:曹操胸怀大志,阴险狡诈(试探)。刘备机智沉着,随机应变(恐慌但巧妙掩饰过去)。
4、官渡之战:袁绍与曹操在白马相持,刘晔献霹雳车之计,大破袁绍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据守之地。曹操于黎阳与袁绍相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轻兵袭白马,大破袁军。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于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袁绍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曹操亲率精兵突袭乌巢,使袁绍不战自败。
本章节性格特点:从谏如流,善于用人。(许攸是曹操同窗,初投曹操时,问军粮之事,曹操并不具实以告,表现出曹操的狡诈、城府极深。但最终他决定依许攸之计行事,也表现出他的善于决断。)
5、望梅止渴: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把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本章节性格特点:机智聪明,善于思考,懂得变通。
六、其他:赤壁破曹军: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想占领东吴。曹操和周瑜两军隔江相对。曹操派蒋干游说周瑜,周瑜趁机设计除掉曹的两员得力干将。周瑜、孔明想到火攻破曹,派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操中计叫人用铁索把船连起来,铺上木板,让兵士练习水战。周瑜与黄盖又设苦肉计,黄盖写信诈降曹操。孔明登台借东风,黄盖架船向曹军驶来。船上装着芦苇、火硝、硫磺,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边。当接近曹军时,点了火,让火船冲入曹军。曹操的船和兵营都烧了起来,人马死伤无数。
本章节性格特点:周瑜足智多谋,雄才大略;在对待孔明的态度上又表现出气量狭小和嫉妒的天性。曹操则准备不足,过于轻敌。
第五篇:三国演义人物(最终版)
曹操:他是中国历史上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多疑的人物典型。他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能臣。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关羽: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乃至今后华容道“义”释曹操。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
刘备: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失败”一面,给人以“仁慈”和“重义”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
周瑜:周瑜是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不允许别人比他聪明,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
鲁肃: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人物。但他也同时是满腹经纶之人。
司马懿:诸葛亮的知音,也是诸葛亮唯一的一个对手,只有他能与诸葛亮斗智。他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一个人,他为三国鼎立做了完美的收场。
张飞:刘备的三弟,他对两位大哥十分尊敬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却有些鲁莽,但这也正是他讨人喜爱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