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阳市教研室和谐高效课堂建设材料2011修改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教研室经验材料
整体规划区域推进
加快“和谐高效”课堂建设均衡发展
海阳市教学研究室
近年来,我市根据烟台市教科院的统一部署,坚持“降低重心、完善实践、聚焦课堂、成就教师”的基本理念,按照“总体构想、分段实施、学科推进”的总体思路,区域推进“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教学成果不断涌现。现将我市“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的具体做法汇报如下:
一、整体规划,多措并举,切实加快课堂建设的全面推进
针对课堂教学实效性不高的现实问题,我们自2006年8月起开始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研究活动,提出了“总体构想、分段实施、学科推进”的工作思路,把整体课堂建设规划为四年,分为宣传发动、组织实施、总结推广三个阶段,就课堂教学的课型划分、基本模式、教研形式和管理要求等进行了初步探索。2007年年初,烟台教科院提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的设想与要求,把课堂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我们认真学习相应文件,领会精神,把握内涵,通过多次会议启动,并采用多种举措来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一是培训领导。除了优先选派业务领导外出学习培训外,我们还分别组织了中小学业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的相关培训,并按照“以赛促学”的思路,多次组织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教学比赛,通过磨课、赛课、研课等形式,提高了业务领导的教学引领力,使他们以更精湛的业务能力来指导广大教师研究课堂、改进教学,在全市掀起了课堂教学精细化研究的热潮。
二是跟进指导。以常规教学管理月活动为契机,每学期初都组织教师精研课堂,使新学期教学工作开展有一个高起点。建立了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改革跟进式指导制度,按照“因需而领”的思路,深入学校、课堂、教研组和学生中间,了解校情、教情和学情,1与一线教师共同研究、探讨改进备课、授课和学生辅导等方面的策略和措施,收效良好。
三是改善管理。实行精细化教学过程管理,特别注重对学校管理者的指导与督查,通过专题培训、主题研讨、教学比赛和工作督导等形式,促使中小学领导干部全程参与教学管理、狠抓工作措施落实,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引领教学的能力。加强教研组织建设,每年都组织全市普通中小学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打造了一批精诚协作、成绩突出的教研团队。加强领导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组织新校长沙龙活动,召开业务校长工作调度会,加强学科骨干教师团队建设,评选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优秀读书人物,举办校长读书论坛、中小学教师“学名师、谈感悟、话成长”校本教研论坛,通过一系列得力措施,提高了中小学校长、业务领导和教师的专业素质,为课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加强督查。通过开学视导、随机抽查和年终评估等形式,检查课堂建设工作。教研员不仅要对学校现场反馈督查情况,提出合理化的改进建议,还要撰写书面总结,向主要领导汇报。最后教研室对督查情况进行全市通报。
通过多措并举,很快使课堂建设全面启动,在全市形成了关注课堂、研究课堂、改进课堂的浓厚氛围。
二、分段实施,学科推进,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的流程再造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实效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中存有低效环节,为此构建和谐高效课堂需要实现教学流程的再造。2006年,我们在借鉴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定向、导学、合作、讲解、检测、评析“六环节”教学模式,各学段以此为蓝本,分学科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取得明显的成效。高中段坚持“尊重差异、分层施教”的原则,全面探讨“学案导学”法,形成了以学、讲、练、评“四环节”为主的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群;初中段坚持“先学后教、当堂练测”的原则,加快教学方式转变,以自学探究、合作互助、精讲精练为抓手,探索出了初中英语“六环节”课堂教学法和语文“512”、数学“四环节”、化学“问题情境”等教学模式;小学段坚持“简约质朴、科学实用”的原则,以“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发展能力”为重点,探索出了小学语文“三读式”教学模式、数学“导学作业支撑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英语“圆形教学”等教改思路,有效地提高了学科教学质量。
为加快教学流程再造,提高课堂实效,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教学比赛。每年都组织一次优质课比赛,通过教研组、学科、学校逐层筛选,选拔出一批教师参加的全市优质课比赛,以此来通过发现典型、打造模式,并对教学模式进行推介。二是送课下乡。每学年教研员都会用选出的优质课教师,帮助他们精心磨课,然后带领他们送课下乡,既为农村教师课堂教学提供范例,又让骨干教师用不同学生来检验教学流程的有效性。三是课题同研。各学校组织教师同研一堂课,对教学流程进行精心设计与研究,确定每个环节的教学任务、教学策略和具体时间,来探讨教学流程的具体运用。四是课例研讨。采用同课同构、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形式,研究教学流程的优化设计与灵活运用,探索出不同课型的不同教学模式,最终在全市形成了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群。五是课题实验。把学科教学模式作为重点课题,组织实验教师培训、教学观摩研讨、学科论文评选、优秀教师评选等活动,对教学流程进行反思改进,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
就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而言,我们根据教学形势的发展,在反思课堂建设的基础上,于2008年8月提炼出了以“导、学、讲、练、评”为基本环节的“提纲导学”教学基本模式,并将该模式在全市所有中学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又将“五环节”提纲导学教学模式在流程上简化,在内涵上完善,把教学流程调整为“学、讲、练、评”四模块,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调整其顺序、任务、容量和时间,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各学校也根据教研室提供的教学基本模式,从实际出发,改进课堂,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有效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科研引领,专题探究,持续提高教学改革的科学含量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是烟台市教育局精心规划的一项关于深化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它的区域推进不仅需要合作攻关,整合团队智慧,而且需要科研引领,提高科学含量。为此,我市以问题破解为目标,以专题探究为手段,相继开展了小课题研究、重点课题研究和重大教学问题行动研究项目,拉动了课堂建设的区域优质发展,提升了教学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第一,开展小课题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加快课题与课堂相结合。近年来,我们一直把开展草根式的小课题研究作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的配套措施来抓,提出了“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基本原则,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小课题研究的指导意见》,倡导全市教师围绕“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做到了“题目从课堂教学中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用”。在具体做法上,注重全程指导,从选题、研究到结题,对小课题主持人进行培训和指导,引领教师用科研的方法研究并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注重典型带动,通过培训和会议等形式,推广学校和教师的较为成熟的做法,发挥了他们“以点带面”的作用;注重成果转化,2008年、2011年两次举办了全市小课题研究成果推介会,组织学校、教研组、教师个人代表交流典型经验,展示小课题研究成果,将一些小课题研究成果转化成了教学发展的生产力。到目前,我市共立项小课题1440项,结题822项,小课题研究质量逐年提高,已成为改进课堂建设、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二是推进重大课题,优化整体框架,加快理论与实践相对接。2008年10月,我们承担了烟台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全体教研员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引领广大教师以科研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模式构建和策略探寻。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借鉴先进的教学理论,进一步优化了和谐高效课堂建设的基本框架,探索出了“学科三循环、一课四板块、单元双过关”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出了“因学定教”的课前设计策略、“顺学而导”的课堂组织策略和“以学论教”的课后改进策略。为了确保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与策略落到实处,我们为学校设计三大教研技术路线:一是经验提升式教学观摩,鼓励学校选取优秀教师执讲公开课,课后组织专家指导下的课例研讨,总结提升其成功的教学经验,并予以推广;二是多轮循环式课例研讨,指导学校采用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多轮、一人同课异构、多人同课异构等形式,诊断执讲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核心教学能力;三是事件解析式案例研究,指导教师选择关键性事件进行解析,以探讨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性要素。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加快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提高了和谐高效课堂建设的科学性。
三是启动项目研究,破解重大问题,加快教研与科研相融合。为解决课堂建设中出现的深层问题,2008年12月,我们组织了教学问题征集活动,经过筛选梳理,最终确定了6个重大问题、20个重点问题。2009年2月,我们印发了《关于开展海阳市重大(点)教学问题行动研究的意见》,公布了43项重大教学问题行动研究项目和126项县市级重点课题,谋求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中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12月,在凤城初中、朱吴一小分别召开了全市中、小学重大教学问题项目研讨会。会上,有8位教师执讲了教科研成果公开课,有12位中小学校长交流了教研项目的典型经验。通过项目
教研,让教师在课堂建设中做到了“教研与科研相融合,课堂与课题相统一”,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四、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大力促进教学工作的均衡发展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不仅能够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更是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条重要举措。为了促进我市各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均衡发展,我们不断加强校际间的优势互补,致力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资源共建与成果共享。
一是教学开放,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我们通过开展教学开放、城乡对接、中心小学带动学区等互动式教研活动,加快了教学信息的传递、先进经验的交流和优质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我市中小学常规教学的均衡发展,“规范+特色”逐渐成为学校办学的价值追求。育才小学是一所省级教学示范学校,其他城区小学的课堂建设也卓有成效,为了发挥这些小学在课堂建设中的领跑作用,2007年11月,我们组织了5所城区小学教学开放研讨活动,全市所有农村小学的业务领导、骨干教师都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学习;接着,城区5所小学自发地与农村薄弱小学联谊,并分头进行调研帮扶。2009年5月,又指导8所农村小学自主进行教学开放研讨活动,全市小学参与开放研讨活动的领导、教师达1000多人。2010年11月,分别在盘石初中、行村二中、英才实验学校等6所初中组织了为期一个周的课堂教学开放活动,全市共有1300多人次参与。通过经验介绍、现场观课和议课,共享了以“合作学习”为研究内容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通过各种主题的教学开放研讨活动不仅促使开放的学校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和谐高效课堂建设的深入发展。
二是联片教研,切实加快教学改革的均衡发展。课堂建设存在区域差异,在指导上应因地而异。我们倡导学校联片教研,促进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2007年9月,在留格一中、中英文学校举办了初中“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现场研讨会,在全市初中掀起了研究导学提纲、小组合作的热潮;同年12月,在海阳一中、四中召开全市高中“高效课堂”课研讨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激发了广大教师探究课堂的强烈愿望。自此以来,每年都分学段、分片召开教学观摩、作业改革、集体备课、学科教学模式推进、特色学校创建等和谐高效课堂建设现场研讨会,推广了典型学校的先进经验,促进了课堂建设的均衡发展。近两年,各学段还根据教学形势需要,分片召开“班班通”教学现场研讨会、重点工作调度会、特色教学现场会,并组织骨干教师团队成员开展联片教研活动,加快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与此同时,一些学校自主联合,就课堂教学实效性、学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等进行专题研讨,形成了以城乡结对、学校联谊为特点的学校共同发展格局。
三是资源整合,逐渐共享课堂建设的研究成果。为了让我市的课堂建设在成功的基础上持续发展,我们致力于“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的成果整理与资源建设。坚持边探索、边总结的原则,编印了《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研究动态》、《海阳教研》、《小课题研究成果推广资料汇编》等文字资料,录制了各学科教师执讲的省、市级优质课,创建了海阳教研QQ群、学科教研QQ群、海阳教师“1+1”教育博客等网络平台,上传了相关的教学成果资料。目前,我们正着手编写《高效课堂建设基本策略》和《基于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全面总结和谐高效课堂教学和重大教学问题行动研究项目的成果,初稿已经基本完成,并计划建设和谐高效课堂的理论研究、学科教学、学校管理三大资源库,为教师持续深化课堂教学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
历经四年的探索,我市的“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民主友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初步形成,研究型教师、创新型校长开始涌现,县域内城乡学校间的课堂教学水平逐渐缩小,全市中小学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更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在课堂建设中丰富了实践智慧,找到了人生价值,也收获了职业幸福。我们深知“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诸多现实问题亟需解决。我们将在市教科院的科学引领下,虚心学习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努力开创“东方风来满眼春”的课堂新景象。
2011年4月29日
第二篇:和谐高效课堂建设经验交流
和谐高效课堂建设经验交流
我校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大力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评价制度的改革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围绕“创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进行了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现将 “创建和谐高效课堂”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做法向大家做出汇报。
一、重教研活动,发挥集体智慧
落实集体备课,突出时效。每次集体备课做到“三定”:定时间、定人员、定内容。各备课组每周至少活动一次,每次活动时间不得少于 1 小时。各备课组集体备课避免走形式,走过场,着力提高备课质量。每次活动都明确一名中心发言人,由中心发言人初步拟定教学目标,重、难点,导入新课的方法及学法指导。集体备课的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自学、自学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及如何帮助学生排疑解难,突破重、难点等。在同学科的教学中强调“五统一”: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时间,统一作业,统一测试。
二、重学案设计,优化课堂
确立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变革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小组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的一种形式。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学习、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帮助、监督、竞争、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极大的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共同提高。小组学习过程,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针对初期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改进。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实现了组内互动、组间联动,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统一,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愉悦感。
四、加强教师培养,加快课堂教学改革进程
培养名师建设工程,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目前,我校有区学科带头人1人。市、区教学骨干多人,他们在各自的学科组内形成了一定的学科群体,起了很好的辐射带动效应,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无形地使同学科的教师受益,促进了整体队伍的提高和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学校在此基础上对备课组、教研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力争在近期内多推出一批学科骨干、教学能手等“名师”。使教研组内形成人人争做“名师”的良好局面,整体推动教师素质的提高。
学校要求各备课组的教学骨干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通过学校名师的个人展示,备课组的的专题讨论,教师的积极钻研,相互间的听课和评课等手段,使课堂教学改革深入课堂,课堂教学效果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学校发展后备力量。
五、倡导反思积累经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教学反思使得课堂教学改革向后拓展,是教师提高课堂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为此,我们一直重视教师课堂教学的反思,并不断强化完善这一工作。首先以教研组为单位,建立起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研究。教师要以检查、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为手段,监控、诊断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和策略,淘汰不良的行为习惯,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以研究者的角色反观教学。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尤其要认真写好课后小结。看成功之处,记下创新“亮点”;找不足之处,写出改进之法;想应做之法,留下瞬间感悟。积极撰写反思型教学案例,不断地记载和积累课堂教学改革的体会、经验和资料。
通过写课后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反思有利于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不断提升从事实验教学者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反思使老师认识到自己日常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增强自信;也让教师能及时总结发现课堂教学改革的错误和败笔,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实践+反思”,教师不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减少失误、专
业不断成长。
以课题为抓手,促进教学研究。大都数教师能够参加课题研究,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积极组织本组教师学理论、学教法,根据学科特点,落实一个课题,围绕课题,认真撰写教科研论文,本学期英语组和物理组分别完成了国家级和市级课题结题工作。
六、深化作业改革,减轻学生负担
严格执行烟台市教育局“初中各年级书面作业总量每天不得超过
1.5小时”的规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作业要分必做和选做,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基本完成。严禁以加大作业量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甚至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要不断优化作业设计,在作业的内容上要精心选择、合理安排,在作业的形式上有所改革、有所创新。不布置一些死抠课本、死记硬背、繁琐细碎、价值不大的作业。除基础性、巩固性书面作业外,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探究性作业。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还设计了符合自身学科特点特点的作业样本,避免作业布置的随意性、盲目性,杜绝机械重复性的练习,提高了作业的有效性。暑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根据各县市区教研部门的意见布置。
通过作业改革的实验与研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把学生从繁重的机械重复的“题海”中解放出来,“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解放学生的手和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推动和促进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设必要的时空和条件。最终构建优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饱”,“减负”与“增效”并重,书面作业与综合实践活动作业并进,“双基”到位和综合素质并举的创新型作业体系。
(一)当堂作业 减轻负担
教师引导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的训练,保证训练时间不少于15分钟,确保学生能够把刚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能力,不搞死记硬背,训练的形式像考试那样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按时完成,教师不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实际上是高强度的训练。
(二)实践性作业 学以致用
设计有利于学生操作实践的作业,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去做。努力开展好小发明小制作、社会调查和绘画三项活动,以培养学
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操作体验中获得对知识的真实感受,这是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转化为能力的原动力。
(三)探究型作业 激发兴趣
即专题性作业,这种作业,从内容方面来说,可根据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社会中的焦点问题,学习中的难点、趣点问题,对生活、社会、大自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注。
不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的作业,布置富于趣味性和有情景的作业,不布置呆板的和枯燥的作业,布置有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
(四)自主选择 合作设计
素质教育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实现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因此,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自主型作业,设计难易有别的多梯级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好的学生吃得饱,差的学生吃得了,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精神。
老师提前一周设计好学生作业,备课组每周的集体备课时专题研究作业设计,然后由教研组长负责整合筛选,提供研究后的最佳方案,教师可以根据此方案,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完成,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在许多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些经验,也发现一些问题与困惑,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思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出发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
第三篇:和谐高效课堂学习心得
构建和谐高效信息技术新课堂
摘要:新课程改革呼唤和谐高效的课堂,建立和谐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我们新时代教师迫切的任务。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认为建设和谐高效的课堂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一是要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二是加强集体备课,编写好导学案;三是优化学习小组,发挥互助作用;四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组织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五是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除了以上五方面,我们还需要多动脑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民主的学习环境,利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构建高效的课堂,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信息技术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集体备课 优化小组 合作型课堂 教学评价
“和谐是一种完美,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存在的最理想的状态”。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高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新课程改革呼唤和谐高效的课堂,和谐高效的课堂不是某种特定的教学模式,也不是具体的教学策略,而是一种教学思想,是课堂教学力求实现的理想目标。建立和谐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我们新时代教师迫切的任务。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和谐、高效的呢?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认为建设和谐高效的课堂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前提
和谐高效课堂建设首先要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让老师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高效课堂建设确实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设计者和学生的伙,教
师是导游不是领导,要引导学生作自助旅游,而不是领着学生沿固定线路参观。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理念,真正落实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成长。同时,能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吃透教材的内容,在编写导学案和指导学生学习时得心应手。
二、加强集体备课,编写好导学案是基础 1.加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如何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共同研究,真正、有效的进行集体备课,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1)个人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个人备课的重点是深钻教材、了解学情,确定三维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标准,准确定位教学内容的内涵与外延;预设学法、教法与流程,选择教学手段,形成初案。
(2)集体议课是集体备课的核心。集体议课是集体备课的核心。但如果学科组内的教师太少,缺少议课氛围;如果学科组内没有具有引领性的教师,很容易人云亦云,效果不太好。那么,如何有效组织集体议课呢?我认为,一是进一步规范教师个人备课,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强化“教师之间非正式的议课”;二是通过网上教研的形式,让主备教师将个人主备的“初案”提前挂到网上,学科组的教师在网上议课交流。在此基础上,相互取长补短,形成复案。
(3)消化整理是集体备课的关键。教师可结合自己的学情、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消化整理复案,形成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个案”。再根据具体的课堂实施情况,及时调整个案,写好反思,让个案更加完善。
2.编写好导学案
导学案是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创作。编写导学案教师必须实现的一个转变,就是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导学案具有预设性和指导性的特点。编写导学案的基本要求有:
(1)做好导学案编写前的准备。
教师在导学案编写前,一定做好编写导学案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即“四知、三思、四设计”。“四知”即知课标要求、知目标要求、知教材内容、知学生实际;“三思”即思教什么——教学目标、思怎么教——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思怎么教好——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四设计”即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做好导学案编写的准备工作,能充分提高导学案的预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导学案编写以集体编写为主,个人修改完善。
导学案的编写应是通过集体研讨形成初稿,教师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与教学风格进行补充、完善。
(3)导学案应注意“五统一”。
导学案其实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案,教师编写导学案时要注意五个方面的统一,即学生的实际基础与发展性的统一,重点、难点的解决与整体内容把握的统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统一,适当密度与适当难度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上述五个方面不能顾此失彼,要在科学合理的导学案设计下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4)导学案预习部分要能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完成,学案部分要能让学生合作完成。
导学案除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构建外,预案部分应有形式不同、切合学习内容与要求、且量适当的练习题,还应要求学生对教材不懂的地方标记,并能提出一至两个问题或能写出点滴体会。学案部分的问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合作学习能够完成,训练发展部分的当堂训练,首先要考虑目标达成训练,其次要适当延伸,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5)统筹、合理地安排课时内的教学时间。
导学案要统筹、合理地安排好学生自学,师生合作学习,自测、自纠各个具体教学环节的具体时间,其中师生合作学习应用时最多。统筹、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有利于提高堂教学效益。
三、优化学习小组,发挥互助作用是关键
创造学理论指出,小组技术比个人技术更为重要,因为许多独创性的想法都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产生,大部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案例中,小组合作是最基本的因素。
在分学习小组时要注意学生意志品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各方面的互补,让他们成为一个和谐的共同体。教师要充分体现“因生而宜、力所能及”的原则,对小组内部进行合理分工,每个小组应设立小组长、联络员、记录员、报告员等角色,并应过一段时间后交换分工。同时,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团队的评价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获得与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同学交往的机会,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了用他人的眼光看问题、向他人学习的能力、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并在与他人交往和合作中,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这在当今社会中是相当重要的基本素质。
四、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组织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是核心 和谐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比较有这样几个质的变化:一是学生主宰课堂,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二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三是突出了两个前置,即预习前置、自学前置;四是体现三种意识,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主要任务是指教学生用导学案自主、合作学习和交流。教师要放得下罗嗦,把时间交给学生;放得下直白,把思考留给学生;放得下架子,把交流让给学生;放得下手脚,把机会交给学生。
五、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是保证 教学评价在整个课程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只有建立在科学评价基础之上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才能不断地向着更好、更全面的科学化高度迈进。
教学评价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分别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前评价:教师通过询问、问卷调查、考试等方法,了解学生学习新课前的知识技能准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间的差异水平。通过教学前评价,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激励学生学习,及时查漏补缺,有针对性、有效性地教学。
教学中评价: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搜集学生学习进展的情况,发现学生在哪些学习任务上进展顺利?在哪些学习任务上还存在问题,需要帮助?哪些学生存在严重学习困难并需要进行额外的辅导或补助?通过教学中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为下面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后评价: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利用总结性的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通过教学后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哪些学生已掌握了学习任务,可以继续进行后续的学习?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学后评价可以是课后的评价、章节评价、学期或学年评价。
及时、科学的教学评价,既可以对学生学习查漏补缺,又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促进师生更好的“教”和“学”,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尚处在发展阶段,怎样使信息技术课堂更加和谐、高效,怎样使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内化为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还需要多动脑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民主的学习环境,利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构建高效的课堂,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信息技术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第四篇:加强教研组建设打造和谐高效课堂
切实加强教研组建设努力打造和谐高效课堂 教研组是教师间实现交流协作、资源共享、智慧碰撞的重要组织,在打造高效课堂中起着助推器的作用。因此,近几年来,我校在高效课堂的创建活动中,坚持以加强教研组建设为突破口,来减少或消除课堂低效现象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在此与大家商讨。
一、改革教研组机构设置,提高教研组工作实效。
过去,我校按照学科成立了品德、语文、数学、英语、体音美综合五大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时,常常因为涉及到的人员多(语、数教研组各20人),课程不好调整,时间只能放到下班以后。这样总是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教研组长觉得不好意思,所以多数的教研活动都是只开展了半个小时左右,便草草收场。我们还发现,由于年级跨度大,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差异大,教师对别的年段的教材内容不太熟悉,有些教研活动不好统一。例如:语文、数学教研组在开展评课、议课活动时,侃侃而谈的总是同年段的教师,而其他年段的教师要么缄默无语,要么评议得很肤浅。这种状况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教研组的设置应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于是,我们把语文、数学这两个大教研组都按年段划分成三个教研小组,选拔骨干教师担任小组长,发挥他们的学科带头作用。这样,教研小组的人数少了,教研活动的时间好统一了。各年段教研小组相对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基础,组员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使教研活动搞得更深、更细、更活、更有成效。遇到整体教研任务,各年段教研小组又可以很快的聚零为整,一起参加研究活动。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研组管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改变许多教师既成定势的思维和已成习惯的行为,促使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就需要一种强大的外力——制度来起作用。近几年来,我校在原有的《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议课制度》等常规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和需要,又补充和完善了一些新的教研工作制度,有效规范了教研组管理。如:①、教研组组长例会制度。教研组长例会每月月初一次,由教导处召集,主要研究和部署教研组和学校教学工作。会上,教研组长首先汇报上个月工作的落实情况,然后就本月的教研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如有需要其他部门或是人员协助的情况则告知教导处,由教导处负责人出面协调。②、课后备课制度。《课后备课制度》是我校在检查教师的教学反思后形成的关于《集体备课制度》的延伸。过去,有些老师把教学反思当成一种负担,敷衍塞责,真是浪费了时间又没有效果。于是,我们拟定了《课后备课制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个人课后备课,一种是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集体课后备课。并明确备课要求:备成功之处,备不足之点,备创新发现。③、师徒结对制度。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每名教师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每个人的授课都有闪光点。有的教师长于动口,有的教师长于动手。老教师具有丰富的经验,年轻教师勇于开拓创新。我们摒弃了原来只有老教师才能担任年轻教师的师傅这个做法,树立了每个人的强项都是别人的师傅,每个人在弱项上要甘当他人徒弟的观念,出台了《师徒结对制度》。旨在要求教研组成员以谦虚、热情、进取的态度互相学习、互
相帮助,努力在教研组内形成你追我赶、共同提高的良好教风和学风。
三、打造过硬组长团队,保证教研组的专业引领。
一个优秀的教研组长可以带出一个优秀的教研组。我校选拔教研组长的条件是:思想品德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团结群众的骨干教师。对每一名教研组长有明确的职责,概括起来为“六抓”:即抓本学科教师的业务学习,抓本学科教研活动的落实,抓本学科教师业务培训,抓本学科教师的业务评价,抓本学科教学过程的检查,抓本学科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工作总结。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教研组长,工作要积极主动,要创新工作方法,要有务实的工作作风,要不断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学术威信,要把目标聚焦在课堂上,要把高效课堂建设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同时,为了提高教研组长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学校教导处坚持每学期举行一次教研组长培训,让他们熟悉教学创新的前沿动态,掌握开展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学校还多次组织教研组长到宜昌宝塔河小学、武汉黄陂街小学、沙洋实验小学等名校参观学习或参加短训,让他们观摩教研活动,亲自参与教研活动,与那些优秀的教研组长交流,这一举措开阔了教研组长的视野,提升了教研组长的专业素质,造就了过硬的教研组长队伍,让教研组长真正成为了教研组内的引领者。
四、创新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我们学校,通常把教研组称为“研教组”。因为我们的老师并非科研人才,也不具备高素质的科研能力,我们就是研究教学过程,把教研活动搞扎实了,教师的素质就会提高,减少或消除课堂低效现象才有希望。因此,我们除了按常规的教研活动安排外,如:集中学习、“五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新教师达标课、外出学习教师汇报课、研讨反思课、比武课)的听评课活动等,坚持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教研活动,逐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①、“与书为友”的读书活动。为了提高教师学习理论的热情,逐步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在教师中形成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氛围,构建学习型教研组,提升组内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为创建高效课堂夯实基础。我校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开展了“与书为友”的读书活动。读书包括两类:一类是“杂书”,增加自己的人文底蕴;另一类是专业理论书籍,做好笔记和摘抄,积累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各教研组根据学校安排制定方案,并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好书推荐、交流读书心得、展示读书卡片等。②、“我讲我的课堂教学故事”活动。我校曾经成功地开展了“我讲我的教育故事”活动,其中,周会清老师的《一节失败的语文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我们如果把寻找课堂中的低效表现变成一个个故事讲述出来,是不是让老师们更能接受?于是衍生了“我讲我的课堂教学故事”活动。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当一个有心人,寻找遗憾,把它汇编成一个个小故事讲在教研组内讲述。这样就可以提高教师对教学案例的分析能力,让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不断寻找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低效表现,把它消除,使自己的课堂逐步走向高效。③、“全员推门听课”活动。一说到“推门听课”,大家马上就会联想到是学校领导为了督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不定时、不事先通知的听课活动。而我校的推门听课已不再是领导的特权,开展了“全员推门听课”活动,规定每名教师每学期听推门课要达到8节以上。这样,老师们就可以经常有机会亲临别人的课堂,了解到更真实的课堂教学活动,捕捉到原生态课堂的闪光点,也找到课堂教学中的低效表现。然后对照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扬长避短,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少或消除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而且达到了教师共同成长的目的。
五、构建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教师全员发展。
为了激励教研组长务实求真、开拓创新,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我校建立了《教研组长考核细则》,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考核内容:
1、学期初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期末有工作总结。
2、认真组织教师做好各项教研工作的检查、督导、反馈与考核。
3、组织开展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指导开展教学观摩活动。
4、组织开展每周(或间周)一次的教研活动。
5、、出色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临时性工作。
6、整理教研组资料并且及时归档。
7、按要求做好组内的课题申报及资料收集等课题日常管理工作。
8、教研活动有创新、有实效。
教研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是教学活动和教育科研的直接参与者,我校对教研组的评价为整体捆绑式评价。教研组的考评,将从工作计划、总结,教研活动、教研成果和常规教学落实情况等四个方面进行。考评的内容还设有教研组“一票否决”。能否被评为优秀教研组并非教研组长一个人的事,而是组内成员人人有责。这种考核评价机制,有效激励了教师全员参与,全员发展。
总之,教研组建设是学校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课题。我校通过加强教研组自身的建设,增强了教研组的凝聚力,从而促进了组内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学校集体和教师个人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们将不断加强教研组团队建设,更加激发教师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有力打造和谐高效课堂,努力夺取我校教研教改的新成绩。
第五篇:高效课堂中的和谐课堂
高效课堂中的和谐课堂
甘肃省敦煌市第三中学 畅鸿斌 736200 关键词:高效课堂 和谐课堂 新课程 谐调 创新 自学能力
高效课堂现已成为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追求。
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有10年,10年过去了,课堂虽然有所变化,但仍然不尽如人意,问题仍然很多;那么,课堂还需要继续进行改革吗?如果需要,应该沿着怎样的方向进行,应该如何改革?对此,许多人产生了怀疑。一· 高效课堂的目标是自主学习
高效课堂的目标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有效,新课改背景下,许多关于“有效”的概念被提出来;比如有效教学,有效课堂,有效提问,有效引导,有效作业,有效互动,有效自主,有效评价,有效批改,有效创设情境等。具体来讲,高效课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提高课堂效率;二是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所讲的效是指三个方面的效:一是指效率,二是指效益,三是指效果;光有效率不行,还必须做到效率高,效益大,效果佳;课堂高效包括两个高效——教师高效和学生高效,教师高效和学生高效是课堂高效的两翼,只有既让教师高效又让学生高效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高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只有师生都高效了,课堂才高效,和谐课堂才能创建出来。
小课堂如同大社会,课堂上的各种关系如果处理不好,问题就会产生,就会蔓延,就会变得而严重,以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我们要构建“和谐课堂”使课堂真正的和谐起来,也许有人在想,“课堂不和谐”真的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吗?是不是夸大其词,危言耸听了?是的,课堂确实很小,只有50个人,只有45分钟,只有几个物件,只有几个行为,只有几个任务,但“课堂虽小,五脏俱全”。小课堂里存在着大大小小的若干种关系,只有对这些关系处理好了,只有把这些关系变得和谐了,学生身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课堂的和谐是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其他教育顽症的根本途径。
二.高效课堂的着重点是追求和谐
关于什么是和谐?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认为和谐是科学处理各种关系以使具有差异性的事物达到结合,统一,共存,协调;“和谐”的本质就是使事物谐调,平衡,共存,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地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
和谐教学法是由王敏勤教授首创的,它是融合了“暗示教学法”和“沙塔洛夫教学法”而形成的,王敏勤教授所倡导和实验的“和谐教学法”,就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首先,“和谐课堂”是和谐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是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各种教学要素配合得合理,就会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形成一种合力,从而有力的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素质的健康发展;反之,如果各种教学要素配合得不够合理,就会形成一种分力,使得每种要素不但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还会抵消其他要素的功能,进而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和谐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从“不和谐”到和谐,再到一种新的“不和谐”;最后,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一种新的“和谐”,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不断发展。
“和谐课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谐教学要求老师深入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发展需求,从智力,性格,兴趣,成就,情意特质等方面,不断提供符合其发展的教学情境,引导每一个学生从事有意义的学习实践活动并从中获得成功体验,使其在保持并增进学习兴趣的同时谋求充分自由,全面的自我发展。
总之,“和谐课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抓住了课堂教学的本质,体现了教育要尊重,唤醒,服务于学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