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效课堂教学之和谐课堂
新课改下生物课程有效教学实践研究
教学论文
教与学的心得体会
张方梅
张方梅,女,1981年2月出生,2004年6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南通师范学院,工作至今。我是一名喜欢从事,并热爱教育事业的中学生物教师,并一直将它当作自己的事业用心经营。在参加工作的十几年里,多次被评为校教学能手和两次被评为市高考教学功臣。当然这些都已成为过去,今后我仍继续认真踏实工作,注意感受教育规律,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发展和数学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
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等速发展,而是使人的发展的各个因素之间和谐、有序地发展。也只有在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师生、和谐的生生环境下,采用和谐的教育方式、评价方式等才能使学生得到和谐的全面发展。
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和谐教育的前提,教与学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教与学的和谐评价是和谐教育发展的动力,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基石。在教与学上首先是完善教育目标的和谐,即:理想的教育目标与分阶段、有重点的具体目标的和谐;再是营造教学环境的和谐,即:教育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教学过程环节的和谐。
一、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和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所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结果,作为课堂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教学目标,它的和谐性成为和谐课堂的首要关注。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内容时一要考虑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二要考虑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结构及接受能力,而且要具备准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可测性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不能随意改变、有意拔高或降低目标层次要求。有教师往往把教学目标孤立起来,视作一个“点”来理解。其实,目标是一个“群”,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系,是一种多维的坐标体系。如果把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情感与 新课改下生物课程有效教学实践研究
教学论文
态度视作横向坐标的话,教学总目标、学段(学期)目标、单元(主题)目标、课时目标、环节目标就可以纳入纵向坐标来理解;因此,目标领域的整体性和学习内容的整合性理应成为我们构造目标体系的立足点。在树立起教学目标整体意识的同时,又要树立“化整为零”的目标分解细化意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只有把课时目标分解为环节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以落实,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具有可行性的。有的教师把目标异化为一种理念,泛化为一种口号,不具备实际的操作性。当整体性结构目标确立后,我们要根据学情予以细化、分解,特别是在处理教学重难点时,“目标梯度”的预设状况将会对教学成败产生关键性的影响。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却片面突出了教学的功利性,为了追求升学率忽视了教学的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就削弱了教学的本质功能,破坏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氛围的和谐统一。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人在身心各个方面都存在和谐发展的因素,我们设计教学目标就是要使人的各种素质真正得到发展,即从知识、能力、道德、情感等方面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教学与教育的和谐,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是国家、学校和个体需要的统一,具有强烈的目标吸引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出发,通过建立教学目标体系来调节、控制师生的心理倾向和教学行为,吸引师生对教学愿景的认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协调发展,从根本上净化教学氛围,为课堂教学的和谐奠定基石。
二、师生关系的和谐
课堂上应着力创造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构筑和谐的学习氛围,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要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对教 新课改下生物课程有效教学实践研究
教学论文
师充满期望、有信任感,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去,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尽管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好几个年头,教师们对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接受不少,但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师道尊严”“独裁式”等教学观念与行为仍占有很大的市场,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考虑学生学习时的情绪状态,不管学生学习时的情绪状态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教师都按他原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学习时的情绪体验和感受全然不顾,这样会使学生处于紧张、压抑、焦虑、厌烦的情绪状态,从而使学生产生抵触学习、疏远教师,师生关系紧张。而事实上,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教材展开的一种共同探讨活动,教学双方--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是有情有感的人,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人际交往的过程,是师生、生生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教授、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效果的达成等都建立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之上。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只有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学生才能直言面对教师,大胆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体验、去完成教学任务。1924年,夏丐尊先生流着眼泪译完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后,写下了这样的话:“学校教育到了现有,真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地更变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过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甚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情感的迁移功能告诉我们,一个人对某对象的情感会转移到与该对象有关的其他对象上去,也就是“爱屋及乌”,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又何来有效学习呢?反之,如果教师 新课改下生物课程有效教学实践研究
教学论文
努力营造了快乐的情绪气氛,师生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学、好学,对学习有促进作用,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过程的和谐
和谐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和谐教学也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总是处于不稳定、不平衡的矛盾状态,和谐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不和谐是绝对的。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从不和谐到和谐,又会出现新的不和谐,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一种新的和谐。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对主要矛盾,它主宰着教学的整个过程。只有当教与学这两种行为、两个过程达到和谐时,教学才能获得最佳效益。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要使教学的节奏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节律和谐,进而产生谐振效应。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设计“教”的各种活动都应以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为依据,着力于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教”,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调整好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学生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情境,才能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为了提高教与学和谐的层次与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要协调各种关系,力求做到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教师与方法的和谐、学生与方法的和谐、教师与教材的和谐、学生与教材的和谐、教材与方法的和谐、学生手脑并用的和谐、学生心智发展的和谐。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学习知识,健康成长。
四、教学评价的和谐 新课改下生物课程有效教学实践研究
教学论文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特别重视改革传统的课堂评价方式,认为这是撬动整个课程改革的“杠杆”。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指出:“除非对学生在不同领域以不同认知过程学习的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再好的课程改革也没有多大用处。”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实施和谐的多元评价体系,找到了有效的评价策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小学课堂教学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然而,现实课堂教学评价中,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明确地向学生说明“对或错”、“好或坏”,根本就不需要再考虑学生的心理、情感。以至于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根本不重视学生的心理、情感需要与内心体验,自己没有感情,也不注重激励,评价冷冰如水,简简单单,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导致学生被动接受,规矩听话,无动于衷。实际上,在课堂上我们教师一句简单的激励话语,哪怕是小小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点头、一个手势,往往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喜悦,只要寄寓用心传递的关爱,就能走进学生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触摸到一个个灵动的生命,产生新的智慧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处于权威和唯一的评价主体地位,对学生的评价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和谐的课堂教学评价必定呈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因此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要把对学生的评价由过去的“一言堂”改为“群言堂”,即对某一个学生的评价分别由来自教师、学生同伴、学生本人等几方面的评价共同组成,而且学生是评价的主体,是积极的参与者,在评价中,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相互促进,还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这种和谐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会使学生会学得更主动、积极,为学生有可持续全 新课改下生物课程有效教学实践研究
教学论文
面发展提供无限的动力。
和谐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应增强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还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权利”等新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努力创建认知、情感和发展等方面的和谐课堂氛围,才能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使学生能够主动、乐观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行为、价值观等素质协调和谐的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好人才。
第二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第十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李刚 电话:*** 开县汉丰第四中心小学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小学 学科:数学
摘要: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和谐高效课堂一直以来是教者的追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各尽所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兴趣化、民主化、个性化,让素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滋润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优化 和谐 兴趣 高效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舞台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造各方面的能力,提高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丰富的情感的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更高效”是每位教者的追求。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理应是教师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民主、和谐的氛围,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只有和孩子们建立起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没有思想包袱,轻松上阵。从而敢想、敢问、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勇于大胆创新。这样不仅有效的学到了知识,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激情澎湃,使师生共同融入轻松愉悦的教学活动中。
(一)把爱献给每一位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在燃烧,就有炽热的情感在交流。由此可见教师得用爱心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喜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保持高昂的情绪;挖掘教学中的美育因素,陶冶学生美的情操;营造爱的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智能、情感和谐提高。其实学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很在乎。教师的每一个提问、每一个例子都应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是爱的召唤。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幽默,一
声问候,一次抚慰,都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与关怀。从而增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优等生和中等生,更要关心学困生,他们是班级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灵是脆弱的,也极易受到伤害。所以我们更应给予特别的爱,从他们身上找到闪光点并以此为亮点,帮他们走出自卑心里,迈向自信,树立必胜的信念。有了坚定的信念他们会从心灵迸发出不可估量的能量,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从而激励他们去唤醒沉睡的潜能,并发挥无穷的才干和活力,教学效果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就能使全班开出幸福的鲜花,这就是“爱”的结晶。
(二)倾听学生的发言
对于学生的发言,应及时抓出值得肯定的地方,给予鼓励性评价。如:你太聪明了;你的想法跟老师一样;你回答得非常完美等等,也可以向他竖起大拇指;高兴地跟他握握手;为他鼓鼓掌;或是为他或他们小组加分等。让他们有成就感。让他们由怕说到想说到敢说。对回答中的错误更应注意,不能不闻不问,可以加以引导帮助,和他友好的握握手,或摸摸他的头微笑着说声“没关系”。也可以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虽然错了,但你的错误使我们大家以后都不会再出现这样的错误,你帮助了大家,所以你的错是值得的”。对于发言中的“杂音”,也要洗耳恭听。因为“杂音”反映了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也可以暴露学生的问题,而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杂音”更是课堂教学的生长点,是一堂好课的亮点,而且“杂音”更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只有认真对待学生的发言,教师才能倾听到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思维动向,才能“对症下药”,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三)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绝不能喜优厌差。培优补差不是课后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针对学习过程中思维懒惰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在教学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问题密度。当然问题也要因人而异,专抽他应该能回答的问题,让他找回自信;针对不爱动手的孩子,让他们多上台板演,帮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针对抄袭作业的孩子,课堂作业实行堂堂清,同时教师给予指导帮助。对学生的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这样组间你追我 2
敢,增强竞争意识。组内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共同进步。总之要想方设法地让全体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融入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荣誉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竞争意识。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高效学习,为实现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心由“教”转向“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培养学生有一辈子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将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更重要的是创设探究学习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培养他们自主探索研究的能力,增强技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教学活动中收获成功,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巧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诱发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好奇心转变成强烈的求知欲,只要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性学习。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如果让学生身临其境,就会引发学生的喜怒哀乐,就会与情景中的人物交流,以主人翁的态度主动学习,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心智得以激活,情感得以熏陶,人格得以修炼。让学生理解、体验,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本身,还要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方面,选准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起点入手,使学生感受既要源于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更要拓展教材。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利用图片、文字、表格、数据、声音、动画等多重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知数学,学数学和用数学。并切实感受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包含有数学知识。此外它还能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加大教学密度,使教学更富直观性、趣味性、创造性和实践性。
(三)教学要采用恰当的表情和肢体语言
表情和肢体语言不单能使学生有趣,而且能使他们对教师的意图心领神会,3
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意的点头,一个微笑,竖起一根大拇指,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把学生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从而激活他的思想,发挥他的创造潜能。
(四)教学也需要语言来渲染
马克思说:“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不同的语言,教学效果就会有天壤之别。作为学生最爱听饱含激情的语言。因此教师运用激情的语言,带着情感体验,进入角色的表演,并对成功点进行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这样既能够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又能感染学生,启迪学生,让学生入情入境,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使他们“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沉浸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学习中希望得到老师的夸奖因此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前行教学中更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量力而行,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绝不能用一把直尺来衡量学生。学习中让他们各尽所能,使他们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让他们各有所长。从而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各行各业的和谐发展。不是有古人说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吗?
课堂教学既需要科学性,也需要艺术性。教师不再是演讲者,而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强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技能,帮助学生发展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各种思维感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整个课堂生机盎然,激情澎湃,从而营造出和谐而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喻平.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吴正宪.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徐碧美.追求卓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第三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讲授”,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因此,要构建高效课堂,首要任务是要改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如何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构建农村初中语文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校语文教师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名校经验,大胆创新、不断完善,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并结合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成功地创建了“四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四步导学”课堂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这种“四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课堂展示为平台,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辅助,以师友互助为补充,以追求高效课堂为目的,其核心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四步导学”模式具体是指“四步八环节”,所谓“四步”是指每一堂课应该包括“预习交流―探究释疑―巩固提升―总结归纳”四个步骤,八环节则是指教学过程要体现以下八个方面:
1、预习交流、明确目标;
2、预习质疑、提取问题;
3、围绕问题、自主研学;
4、合作探究、互助释疑;
5、当堂练习、自测互评;
6、拓展延伸、互助提高;
7、自主总结、分享收获;
8、评定优秀、共享快乐。“四步”要达成的目的分别是通过学生自主预习,明确目标,提取问题;通过组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互助释疑;通过精心设计拓展练习,促进学生能力整体提升;通过师生、生生多向交流,促进学生自评自结,整合知识体系,掌握学习方法。经过近两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种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呈现出四大优势:一是师生有激情,课堂气氛活;二是课堂形式新,容易吸引学生;三是学生参与多,学习积极性高涨;四是教学效果好,学生解决问题的效度高。在这样的课堂上,不管是创新的小组合作形式,还是师生相互激励的方式;不管是学生大胆的回答和展示,还是教师有效的鼓励和点拨,都展现出了师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氛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
二、“四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撑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于创新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促使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关注全人教育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四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把课本研读权还给了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了学生,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了学生,把质疑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了学生。“四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围绕“八大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以自主探究为主,教以科学创新为先”的教学理念,解决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两个基本问题: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达到什么目的?我们应该怎样教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三、教学中教师如何灵活运用“四步导学”这一教学模式
“四步导学”这一教学模式在理论上讲适用于中小学各科教学,但由于学科的差别很大,每个班的学情也不一样,所以不同的学科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变通才行。同一学科在教师熟悉课改基本操作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课堂操作也应该采取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方式。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课堂才能充满生命力和激情。因为“四步导学”教学模式要涵盖不同的年级和学科,所以它只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和原则,其中“八大环节”的每个环节实际上都包含着一个教学理念,而教师在具体的运用中要灵活掌握而不是机械照搬。教学需要模式,但不能被模式捆住手脚,因为教学模式不能代替教学内容,它只是实现教学内容的手段。
就拿初中语文课堂而言,首先,在“预习交流”环节中,让学生以导学案为载体,用质疑的思想去自主学习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预习中提出的较有价值的问题,与导学案预设的问题以及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一起组成问题链。接着,“探究释疑”过程中,学生通过围绕问题“细读课文,赏析语言”的自主研学、合作探究、互助释疑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环节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第三、“巩固提升”阶段,通过“当堂练习,拓展延伸”的自测互评,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达到互助提高的促学作用。第四、“总结评价”部分,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分享收获,提高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有效策略,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是落实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
(徐元邦 甘肃省永登县柳树乡初级中学 730306)
第四篇:和谐高效课堂学习心得
构建和谐高效信息技术新课堂
摘要:新课程改革呼唤和谐高效的课堂,建立和谐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我们新时代教师迫切的任务。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认为建设和谐高效的课堂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一是要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二是加强集体备课,编写好导学案;三是优化学习小组,发挥互助作用;四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组织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五是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除了以上五方面,我们还需要多动脑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民主的学习环境,利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构建高效的课堂,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信息技术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集体备课 优化小组 合作型课堂 教学评价
“和谐是一种完美,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存在的最理想的状态”。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高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新课程改革呼唤和谐高效的课堂,和谐高效的课堂不是某种特定的教学模式,也不是具体的教学策略,而是一种教学思想,是课堂教学力求实现的理想目标。建立和谐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我们新时代教师迫切的任务。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和谐、高效的呢?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我认为建设和谐高效的课堂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前提
和谐高效课堂建设首先要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让老师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高效课堂建设确实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设计者和学生的伙,教
师是导游不是领导,要引导学生作自助旅游,而不是领着学生沿固定线路参观。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理念,真正落实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成长。同时,能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吃透教材的内容,在编写导学案和指导学生学习时得心应手。
二、加强集体备课,编写好导学案是基础 1.加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如何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共同研究,真正、有效的进行集体备课,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1)个人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前提。个人备课的重点是深钻教材、了解学情,确定三维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把握标准,准确定位教学内容的内涵与外延;预设学法、教法与流程,选择教学手段,形成初案。
(2)集体议课是集体备课的核心。集体议课是集体备课的核心。但如果学科组内的教师太少,缺少议课氛围;如果学科组内没有具有引领性的教师,很容易人云亦云,效果不太好。那么,如何有效组织集体议课呢?我认为,一是进一步规范教师个人备课,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强化“教师之间非正式的议课”;二是通过网上教研的形式,让主备教师将个人主备的“初案”提前挂到网上,学科组的教师在网上议课交流。在此基础上,相互取长补短,形成复案。
(3)消化整理是集体备课的关键。教师可结合自己的学情、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消化整理复案,形成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个案”。再根据具体的课堂实施情况,及时调整个案,写好反思,让个案更加完善。
2.编写好导学案
导学案是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创作。编写导学案教师必须实现的一个转变,就是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导学案具有预设性和指导性的特点。编写导学案的基本要求有:
(1)做好导学案编写前的准备。
教师在导学案编写前,一定做好编写导学案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即“四知、三思、四设计”。“四知”即知课标要求、知目标要求、知教材内容、知学生实际;“三思”即思教什么——教学目标、思怎么教——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思怎么教好——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四设计”即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做好导学案编写的准备工作,能充分提高导学案的预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导学案编写以集体编写为主,个人修改完善。
导学案的编写应是通过集体研讨形成初稿,教师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与教学风格进行补充、完善。
(3)导学案应注意“五统一”。
导学案其实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案,教师编写导学案时要注意五个方面的统一,即学生的实际基础与发展性的统一,重点、难点的解决与整体内容把握的统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统一,适当密度与适当难度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上述五个方面不能顾此失彼,要在科学合理的导学案设计下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4)导学案预习部分要能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完成,学案部分要能让学生合作完成。
导学案除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构建外,预案部分应有形式不同、切合学习内容与要求、且量适当的练习题,还应要求学生对教材不懂的地方标记,并能提出一至两个问题或能写出点滴体会。学案部分的问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合作学习能够完成,训练发展部分的当堂训练,首先要考虑目标达成训练,其次要适当延伸,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5)统筹、合理地安排课时内的教学时间。
导学案要统筹、合理地安排好学生自学,师生合作学习,自测、自纠各个具体教学环节的具体时间,其中师生合作学习应用时最多。统筹、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有利于提高堂教学效益。
三、优化学习小组,发挥互助作用是关键
创造学理论指出,小组技术比个人技术更为重要,因为许多独创性的想法都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产生,大部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案例中,小组合作是最基本的因素。
在分学习小组时要注意学生意志品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各方面的互补,让他们成为一个和谐的共同体。教师要充分体现“因生而宜、力所能及”的原则,对小组内部进行合理分工,每个小组应设立小组长、联络员、记录员、报告员等角色,并应过一段时间后交换分工。同时,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团队的评价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获得与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同学交往的机会,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了用他人的眼光看问题、向他人学习的能力、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并在与他人交往和合作中,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这在当今社会中是相当重要的基本素质。
四、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组织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是核心 和谐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比较有这样几个质的变化:一是学生主宰课堂,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二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三是突出了两个前置,即预习前置、自学前置;四是体现三种意识,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主要任务是指教学生用导学案自主、合作学习和交流。教师要放得下罗嗦,把时间交给学生;放得下直白,把思考留给学生;放得下架子,把交流让给学生;放得下手脚,把机会交给学生。
五、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是保证 教学评价在整个课程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只有建立在科学评价基础之上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才能不断地向着更好、更全面的科学化高度迈进。
教学评价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分别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前评价:教师通过询问、问卷调查、考试等方法,了解学生学习新课前的知识技能准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间的差异水平。通过教学前评价,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激励学生学习,及时查漏补缺,有针对性、有效性地教学。
教学中评价: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搜集学生学习进展的情况,发现学生在哪些学习任务上进展顺利?在哪些学习任务上还存在问题,需要帮助?哪些学生存在严重学习困难并需要进行额外的辅导或补助?通过教学中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为下面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后评价: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利用总结性的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通过教学后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哪些学生已掌握了学习任务,可以继续进行后续的学习?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学后评价可以是课后的评价、章节评价、学期或学年评价。
及时、科学的教学评价,既可以对学生学习查漏补缺,又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促进师生更好的“教”和“学”,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尚处在发展阶段,怎样使信息技术课堂更加和谐、高效,怎样使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内化为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还需要多动脑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民主的学习环境,利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构建高效的课堂,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信息技术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第五篇:中学数学高效课堂之初探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关于打造高效课堂,是个常谈的话题。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既考虑教师教的有效行为,又考虑学生学的有效行为。随着中学数学课程逐步深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大家关注、思考并探索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课堂上师生之间要有良好的感情交流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喜欢的老师有关。怎样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呢? 我认为在课余时间要和学生多交流,象一位朋友那样去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个人喜好,对学生要平等视之。教学环境民主宽松,师生之间平等相待,学生要有充分的自由度。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提倡质疑,欢迎学生 向老师“叫板”。对学生的创意要充分肯定,特别要大力赞扬那些不为众议所左右的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即使是错误答案,也不要简单否定,要肯定其合理的。另一方面,要有个人的人格魅力,在生活中、学习中,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使学生对老师充满自信和亲切感,在感情上彼此依赖。良好的情感交流使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让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的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意识,学生的潜能也才能得以释放。创新能力范畴很广,其中包括:多角度思考和逆向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这样的两种思考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数学中就有很多“一题多解”的例子,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二、课堂上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得的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注重数学猜想也是撬动创新灵感的杠杆,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可以导出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同时猜想也是科学创造,科学发明的基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猜想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独到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索具有创造意识的简捷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体验相关的数学知识,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指引,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解决问题。并运用各种方法来加以验证,说明、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当规律得以发现,猜想得以证明时,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无比激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品尝探索后成功的欢欣。对此,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
三、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中学生的思维特征从形象思维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概念的构建方式以概念的形成为主,需要教师提供感性材料,让他们感知、甄别、提炼、概括。因此,数学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对课件的应用选准时机,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求异是创新的基础,人类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不拘泥于一种答案的习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面对教材权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新观点、新见解。经过形象的感知、区别,学生很容易概括出直径的特征,自主构建概念。适时使用课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被动构建变主动构建,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不正是我们课改所追求的目标吗? 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课堂上对学生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及时的评价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之一。及时的反馈矫正,是对学生尝试结果的判定。这里的评价主要包含有“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讲解评价”两种形式。一般在课堂让学生先发表意见,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火花。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应努力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倾斜,对学生的学习新方法、新见解、新思路都要加以鼓励,对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思想更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重视。如,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等,都先让学生之间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特别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要认真地评价。陶行之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就只一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多数是有问题不敢问,据我调查,学生不敢问,主要有两个怕:一是怕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是怕问题偏离方向,老师责怪。对此,我鼓励学生多提问,适当给予奖励,这样一来,学生果然提出的许许多多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而且问题当中有些是学生的困惑,有些也正是代表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学生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老师再加以引导、解释,往往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只要我们在紧抓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让学生有个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舞台,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形成,也就能够真正能够实现中学数学课堂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