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经 论
中国自古以来一贯注重文辞修饰。而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诗经》---则很好体现了这方面的特点和优点。《诗经》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所以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郑《笺》对《诗经》的修辞手法和特殊的表达方式进行了阐释,对诗人的修辞匠心进行了剖析,还对《诗经》的修辞效果进行了论述,从而使《诗经》这部作品的艺术性得到了体现,使《诗经》的语言表达特点更加明晰。
下面是对《诗经*国风》中主要的修辞手法的简单分析。
比喻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明喻、暗喻、借喻、博喻。《诗经》里有很多比喻,但以明喻、借喻、博喻这三种为主。
一、明喻。
明喻指的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等。《诗经》里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如乙”,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
在《诗经*国风》里,明喻是很多的,这里简单举几个例子。如在《召南*野有死鹿》中“有女如玉”,在这里,这座把那个春心萌动在等待英俊猎手的少女的美丽容颜比作是如玉一般。又在《齐风*敝笱》中,“齐子归止,其从如云”,“齐子归止其从如雨”,“齐子归止,其从如水”。写出了文姜回齐国见王兄是,她的随从宾客如云相拥、如雨疯狂、如水流淌的盛况。这种形式的明喻在《诗经*国风》里是非常多的,比如在《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等。
而在《齐风*甫田》中,写到“我”思念远行之人少年秀美的时候,想起了他翘起的小辫就像牛角一样,是这样写的“婉兮娈兮,总角丱兮”,这里略去了如字,但实际上这仍然是明喻修辞。在《诗经*国风》中,像这样的还是不少的,比如在《齐风*东方之日》“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等。
再举一例,在《鄘风•君子偕老》中,“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挮也,扬且之皙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这里的明喻修辞形式既有出现了比喻词“如”的,又有省略了比喻词的。
二、借喻。
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叙述喻体。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赋比兴”之“兴”如果是由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而兴起所咏之物,则是比喻,具有比喻性质的“兴”由于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所以是借喻。
在《诗经*国风》中,借喻也是不少的。在《豳风*鸱鸮》中“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作者控诉残忍无道的统治者,已经让自己的孩子打仗送死去了,还要来毁坏我的家园。这里用猫头鹰比喻残忍的统治者,虽然这里的本体“统治者”和比喻词都没有出现,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很容易地看得出它的比喻义。又比如在《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蕡其实”,这里先是用开得鲜艳茂密的桃花来比喻嫁女的美丽娇艳,而在后面,则是把桃树的累累果实与嫁女婚后生儿育女作比。
另外,还有《魏风*硕鼠》中以硕鼠的丑恶形象来比喻剥削阶级,在《齐风*南山》中为了暴露齐襄公的阴险荒淫,作者用雄狐作比。等等。
三、博喻。
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礼记》曰:“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博依即博喻,也就是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从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小雅*天保》中“如山如阜,如冈如陵”,此
诗是以山阜冈陵的高大比喻福禄委积的高大,其相似点正在于高大。虽然博喻在《诗经*雅》中出现的多一点,但是在《诗经*国风》中,博喻也有所体现。比如在《卫风*淇奥》中“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这里就用了一个博喻,比喻文采斐然的君子品质纯粹、道德高尚。
我们知道,在《离骚》中,屈原笔下的香草或恶鸟或良禽等都是在美火丑的形象中体现着诗人对现实世界的爱或者恨,而这样的比喻特点正是从《诗经》中吸取过来的。汉人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序》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以媲于君;,宓妃侠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而作为后人,我们更应该学习《诗经》中运用的多种形式的比喻修辞。
夸张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是通过超乎客观事实的极度描写来达到强烈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夸饰古汉语的夸饰,即现代汉语所说的夸张手法,《诗经•国风》中所运用的夸饰有两类:扩大式、缩小式。
一、扩大式夸张。
扩大夸张指的是故意把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我们常见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
在《楚茨》中“我仓既盈,我庚维亿”,这里就用了扩大夸张,《笺》云“喻多也”。而在《诗经*国风》里也有些地方用了扩大式夸张修辞,比如在《汉广》中“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游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里的“河”和“江”其实并没有那么“广”那么“方”,但是为了突出”我”对女子的思念之急切,这里就用了扩大夸张,说河是不可游的,江是不可方的。
在《王凤*采葛》里“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年兮”,这里也是为了突出我对心上人的思念而用了扩大夸张,一天不见到她,就好像过了三月三秋甚至三年。
二、缩小式夸张。
缩小夸张指的是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乌蒙磅礴走泥丸”。
《诗经*国风》有些地方运用了缩小式的夸饰,如《河广》、《十亩之间》两诗。《河广》里的“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践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笺》以“喻狭也”、“亦喻近也”、“亦喻狭”、“亦喻近”分别说明各处夸饰的意义。《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笺》云“古者一夫百亩,今十亩之间,往来者闲闲然,削小之甚”,说明“十亩之间”为缩小式的夸饰手法。
衬托
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就是衬托。南朝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是衬托的典型例子。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一、正衬。
正衬指的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李白《赠汪伦》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是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诗经*国风》中有些地方用了正衬修辞手法。比如《周南*桃夭》中人面桃花,两相辉
映,用桃花的美艳来衬托女子婚嫁时的美丽和喜庆场面。又比如在《王风*中谷有擁》用“擁”在山边蔫蔫的将要枯萎发烂来衬托被人离弃的女子当时伤心欲绝的心情。还有在《召南*草虫》中,用草虫不断鸣叫和四处蹦跳来衬托“我”还没见到心上人时忧愁不安的心。等等。
二、反衬。
反衬是指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比如高尔基的《海燕》“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诗经*国风》中也有些地方用了反衬修辞。在《豳风*七月》中“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先是写春日融融,黄莺鸟儿愉快鸣叫,姑娘们手拿竹筐,款款去采摘那嫩桑和白篙,正是散发阳春三月暖洋洋的气息,但是,在明媚的春光里,勤劳的姑娘们的心理却是发愁的,原来是怕被公子抢了去。这是一幅多么富于反衬意味的图景啊。在《七月》中还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这里也用了反衬。农夫一年都在忙活,收获了很多很多东西,包括禾麻菽麦瓜等等,但是他们吃的却是什么呢?是“荼”,是苦菜。这里用反衬表达了作者对剥削阶级的无情控诉。
而《王风*君子于役》则更是经典,“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夕阳西下,夜色降临,牛羊都纷纷下来了,鸡儿都回窠了,但是我那当兵的丈夫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在牛羊鸡儿都回来了与丈夫不知何时回来的对比反衬中表达了“我”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代称
代称,也就是借代,指的是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代称包括: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等。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如“南国烽烟正十年”中用“烽烟”代称战争。
在《诗经*国风》中使用代称修辞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以地点代称本体者。
比如在《卫风*氓》中“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毛传:“垝,毁也,王先谦曰‘复关,犹《易》言“重门”,近郊之地,设关以稽出入,御非常,法制严密,故有重关,女所期之男子,居复关,故望之’”所以,这里其实就是用复关这个地方代指女子的心上人。还有在《硕人》中“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朱熹曰“东宫,太子所居之地,齐太子,得臣也”这里就是用东宫来代指齐太子。
二、以事物的特征来代指本体者。
在《郑风*出其东门》中“缟衣茹藘,聊可与娱”朱熹曰“茹藘,可以绛染,故以名衣服之色”“如藘,茜草,可以做衣服染料,这理借指红色佩巾”
所以,这里就用了如藘可以做红色染料的特点来代称红色佩巾。而在《郑风*子衿》
中,“青青子衿”和“青青子佩”都是女主人公心中情人的代称
第二篇:烟之经论——浅谈烟丝的保存方法
烟之经论——浅谈烟丝的保存方法
其实烟的保存时间和烟的土质,烟本身的性质,烟的制作工艺以及烟的湿度和温度等因素有很大关系,相同条件下,山土质的烟要比平常的烟容易保存,这是由其土质的不同所决定的;晒烟要比烤烟容易保存,这是由其烟种和其制作工艺的不同所决定的;复烤烟要比一般的烤烟容易保存,这是由于烟所含水分高低等因素决定的!所以在正常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山土烟3个月内不会出现问题,晒烟2个月内不会出现问题,烤烟1个月内不会有大问题。因此,建议烟友们根据自己购置的不同烟种,给予不同的警觉!同时我也想,各烟友只有了解了这些因素的不同,才能更好的保存好自己的烟和 当购置烟草时,根据自己的保存能力,该购置多少烟,应该心中有数了!
一般对于烟草的保存方法,以我的经验有如下几条,兹各烟友共享和探讨
1:干燥法——霉菌的生长是依靠水分和温度的,所以大家只要控制好其中一条,烟草放置半年是没什么问题的.我想大家手上的烟也不是很多,大家可以用一个比较大的罐子,《干燥剂可选干的生石灰,木碳等物》底层三分之一放上干燥剂,烟草用报纸包好放置罐子里密封保存!如果烟草比较湿建议先稍微晾干后放置,如此烟草最少三个月是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的。
2:速冻法——有条件的烟友可以把比较干的烟草密封后放于冰箱内速冻或急冻层处保存,如此最少半年是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的。但要注意的条件是:1烟草比较干;2必须密封;3必须是用速冻而不是保鲜<如果在保鲜处放置烟草,烟又不很干或密封不好的话,可能一个月左右烟草就会出现问题。原因是温度不够低,冰箱内也有不良细菌进入烟草,从而加快了烟草的不良发酵,敬请各烟友注意一下!!
3:防腐剂——今天坛里看到篇文章,有烟友用细辛防霉的。确实是高手呀!我们也曾用此物做过实验,确实有一定的效果。同时对烟草有防霉作用而又廉价实用的物品还有丁香,桂皮,八角,茴香等物。使用方法:用纱布包裹好其中一种或几种物品放置装烟草的罐子里就可以了!但也要注意要点:烟草一定要松散,不能太实,不然起不到很好的防霉作用。《不建议把防腐剂添加到烟草里面去,原因是它可能会因此破坏掉烟本有的香味>>.当然,如果天气不好,烟草又很湿的话,此法是有很好作用的,但不是长久之计,湿气很大的烟我没见过用防腐剂能让它保存超过两个月而不变质的!所以最终条件还是要让手中的草干点好,切记!!
4:阴晾法——如果购置的烟湿气比较大,那你就要注意了,在天气比较干爽的时候把你的烟草拿出来,放在比较阴晾的地方晾一下以减轻它的水分,如此烟才能放置得比较久!但要注意的是,一定别放太阳底下曝晒,不然烟草本有的香气可能会尽失,请大家注意一下!当天气不好,烟又很湿的情况下,大家可以用风扇吹吹它或者把烟用报纸包起来用吹风机吹热或吹干它的外层,等天气好时再晾一下,如此烟草是不会有问题的!
总之,不管大家用什么办法,要烟草保存的更久,烟草的干燥和通风很重要。我建议是大家抽下时间定时去看看您的爱烟,及时问题即时处理如此才能给你带来更久的享受!同时提醒一点,如果烟草发霉变质了,大家就不要省这点钱了,尽量不要去抽了,也没有什么好的挽救措施了,因为烟草一旦发霉,烟味已经尽变了,把它扔了重新购置吧!对健康也不好!还有一些喜欢调烟的朋友,建议你们在调烟之前,最好对你的调料全方面了解一下,尽可能别用化学物品,尽可能用天然产物,如此才能更有益您的健康。烟是好东西,因为它给你带来了感觉和享受。烟是不好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你的健康。天下万事万物皆如此,好好坏坏,坏坏好好,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关键是大家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如此才能让你更好的拥有它!!
转至641243219空间日志
第三篇:净慧法师讲述《佛说大乘金刚经论》
佛說大乘金剛經論
后赵天竺僧佛图 澄译
淨慧法師講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外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属于大乘三藏十二部中的论部。佛灭度后,有些法师也讲“论”,包括《六祖坛经》,也属于法师的论。有达摩祖师讲的,吕重阳(吕祖)讲的,还有《灶王经》,在佛教里叫“杂论”,是解释佛 法的,与“佛论”不是一回事,要清楚这个区别。再看经名,《佛说大乘金刚经论》和《般若金刚经》也有区别,名称不一样;内容不一样,《金刚经》是须菩提菩 萨请法,佛讲“无相”,讲大乘佛法,不含小乘;而《佛说大乘金刚经论》大乘里含小乘,小乘中有大乘,是立体的。从初发心修行到声闻,再到行菩萨道至成佛,全过程都有,不要将二者混为一谈。从经名含义上看,《金刚经》中“金刚”二字指的是佛法或人心,或般若,准确的说,是般若智慧如金刚。金刚属于坚固不坏,智慧是人心修出来的,一切可摧。通过修证,智慧开启,得到的智慧就能无坚不摧、无魔不破,如金刚一样坚硬无比,这就是经名。
正修法师推荐给诸位,这是讲经缘起。这部经非常难 闻、难得、难知、难遇,特别对于初发心或者正在修行的行人非常重要。【开示初机论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灵鹫山中。清净台上与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围绕听佛说法。时有无量初发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佛说我意不通愿佛方便浅处开示。令我等辈悟佛知见皆得道果。若欲请问不得近前。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知诸四众心之所念。即作方便从座而起前白佛言。世尊。大慈愿设方便开示初机。直指众生见性成佛。乃为末世初进佛门求道众生。得正知见不遭 邪惑。不假多功皆得道果。佛言善哉善哉。
佛经的开始“如是我闻”,与其他外道典籍加以区别并 解三疑。讲经地点是在灵山,清净台上,佛经常讲经说法的地方。听众有菩萨、声闻、天龙八部。现在有人见面互称“菩萨”,这是方便说,但佛住世时,称谓是菩 萨那就是菩萨。然后才是比丘、比丘尼。称比丘、比丘尼就不是小沙弥,而是受了具足戒的。然后才是优婆塞、优婆夷。菩萨有一念无明未破,智慧不通达。现在一 些人不知道世界上有一些东西是我们肉体感知不到却真实存在的。他感知不到就认为不存在。认为用科学手段探测不到的东西就不存在,这是荒谬的。佛 法不否定科学。但是科学没发展到那一步,探知不了未知领域,就属于世俗世论。
这时,法会听众各自在想,我心里有不通达地方,请佛 方便开示。注意,“方便”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通过观察众生的根基,观察众生能听什么。最好从浅处开示,让我们一听就明白。让我们能悟佛知见,得到佛的知 见。在佛法上,讲知见。现在修行人,出家也好、在家也好,知见不同,不是谁对谁错,对错是两边;知见不同是有深有浅,看得近一点、远一 点,多一点、少一点,但都是佛法。不要互相指责、争论。你证悟多一点,知道得多一点,没有证悟的知道就少一点。佛的知见可是无上正等正 觉,悟佛知见不是目的,结得道果才是目的。一果罗汉以上道次皆为得道,出家人为得道高僧,没有果位的人称不上得道高僧。什么是道?果位是道。没有果位就无 道。因为会被这个世界的无常法破坏,证得果位的人,什么也破坏不了。
这些听法的听众都想请法,但不能靠前。文殊菩萨知道 四众心中所想,就随顺从座而起,上前礼佛,说,“世尊,您大慈大悲,广设方便,开示初修行四众弟子,面对他们心性、根基,让他们尽快见性 成佛,证得果位,也为未来世初进佛门的或者修行的众生得到正知、正见。”什么是正知、正见这里不讲,讲一下什么是“邪知、邪见”。最大 的邪知邪见是相似法,他破坏佛法。它有两个特征:一是打着佛的旗号,谁谁是某某佛转世,来到这个世间度众生,讲的法和佛法有相似处可又不是佛法。二是贪求 名闻利养。这些人都求财、求名。其目的是惑乱人心,使其失去正知正见,用世论替代佛法。其它的邪知邪见就更多了,你要吃素,他那里说,这多亏啊。这类都属 于邪知邪见。
有正知正见就不受邪魔鬼秽等外道所迷惑。世俗世论破 坏佛法。凡不是正常修道的事物都是世俗,离开正知正见的种种说法就是世论。出家人穿衣做饭,处理僧团内部关系上,仍然要有正知正见,不听是非,不说是非。在 家人有追星的,出家人有追法师的。唯这位法师讲法我听,别的法师讲的再好也不听。你听的不是哪位法师的法,你听的是佛法。是佛妙、佛法妙,不是法师妙。不 要受迷惑,你才能其心坚固;不受迷惑,你才能积聚功德,否则就是假功德。离开正知正见,证不了果位。证果就是出世间;不证果就是六道轮 回。这就是凡圣差别。正知正见对我们能否出世间至关重要。一个人出家多少年,突然改主意了。看这个看那个,脑袋一灵活,随缘去了。该随 缘随缘,不该随缘就不能随缘。万万不可把佛事、佛为世俗、世论。
【金刚心论第二】
文殊师利有大方便。请问如来开示三根。及于末世初入 门者。修行正路。从汝所问当为汝说。时诸大众默然而听。佛告文殊师利菩萨。有陀罗尼名金刚心。能令众生一见一闻便得道果。善男子云何名金刚心。此心人人本 有。个个不无。是诸众生自知自觉本等之心。何以故。一切善恶皆出自心。自心修善令身安乐。自心造恶令身受苦。心是身主身是心用。所以者何。佛由心成。道由 心学。德由心积。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祸由心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恶是罗刹。心是 一切罪福种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诸恶。常修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愿。佛说是人。不久成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不明自心。名未成佛。若人明自心。达自性。依佛修行。决定成佛。胜如颂读金刚经三十万遍。功德无比。何以故。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自心流出。无穷无尽不坏不杂。故名金刚心。悟此心者。名悟佛心。是故佛与众生。心性一般。只因修与不修。信与不信。所以有成佛者。有众生也。
佛一看文殊菩萨请法,说好啊,文殊菩萨有大方便,知 道大家想什么,为你们请法。请如来开示三根。文字上好理解。佛经上三根指“大乘、中乘、小乘”三种不同根基的四众弟子,还有初入佛门修行的人。
文殊菩萨请法以后,四众静听,佛说“有陀罗尼名金刚 心,能令众生一见一闻就能得道。”我有非常高明的方法,名金刚心,能让众生得坚固不坏智慧,进而证得果位。一开始,开门见山,直接告诉你这部经的重要。“善男子,云何为金刚心?”心,人人都有,个个不无。众生自觉之心。不是我们肉团之心,而是我们体内的八识,都属于心。你手一疼,心疼;我把东西丢了,心 疼。看谁受点苦,心不好受。这个心,不是单指某个部分。思维一想,也属于心的一部分。
人造作一切善恶,皆出自心。自心,一个是我们思维想 到并做出来的;一个是我们无量劫来的习气,习气变成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一个事情,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想法。想法不同,因为众生业力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最后的果报肯定不同。除了各自需要不一样以外,就是业习不一样。修善的,身体安乐。谁做点好事,心情挺好;善人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没帮,心里会过不去。贪 官都身体不好,因为贪污点钱,睡不着觉。做点恶事,总担心仇人上门寻仇。心中时时有恐惧,能安稳么?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思维想出来的,业惑召感的,身体受报 的。
佛由心成。意思是成佛是由我们现在肉体的人,发心修道而开始的。你心要 不善,不去修,你就永远不能成佛。不要认为人人是佛,你就不去修持。只能说,我们的性和佛性无二无别。
道,即果位,是由心修学而成的。我们所做一切功德、善事也是心来积累的。福田也是由我们心种的。反过来,一切灾祸也是由心产生的。一善念,能升天;一恶念,就堕地狱。善心修道就能成佛,心想平常事的就是众 生。心邪成魔,魔子魔民为魔所用。心慈为天人;心恶为罗刹(非常凶猛的鬼)。
心就是我们一切福田的种子,能作恶,能为善。只有通 过修证、证悟能把心悟到,把身体静下来。否则,悟不到真心。悟得真心的人,佛家讲叫开悟了。悟到我们自己身体里还有一个神识存在,它才是真我。再往前行,可以出离肉体,升天堂是它,证果也是它。如作恶,堕地狱也是它,脱牛变马还是它。无量劫来就是它来回换房子住,换形变态异新命,十法界里自选身。
我们身体的真正主人就是心。现在我们还不能自己做 主,而是六贼牵着我们走。你以为你脑袋里想什么,你说的算,你在当家作主。其实,外界一个事就能把你牵走了。有定力的人能自己做主。因为神识在定中,外界 一切对它没有妨碍。就像窗户上有玻璃,但玻璃挡不住阳光,墙挡不了声音,这就是没有妨碍。声闻、缘觉暂时做得了主,长久还做不了主。
做得了主以后,“不造诸恶,常修诸 善,依佛行持。”佛住世时,按照佛说的做;佛不住世,守持戒律。戒律有两个方面,一是依教奉行,二是奉持戒律。如果你只依教奉行,守持 戒律,还是不行。必须在依教奉行的基础上,守持戒律。这是真正的持戒修行。“立佛行愿。”佛怎么发的愿,我也有志修道,将来一定会有成佛那一天,去度众 生。我现在不是佛、不是菩萨,但是我有心修道,去成就。
佛说,这么行做的人,不久必定成佛。我们每日的行做 有漏,你的思维有漏。你的行做方面不圆满,有漏。只有证得无漏的人、行菩萨道的人,他这么做,不久成佛。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不明自心。心 由业牵,怎么能成佛呢?你要想成佛,就从当下开始,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一些人,以为成佛得三大阿僧祇劫,太难了。我告诉大家地前菩萨是太难了,一地菩萨 以后好修。心能转万物,而不被万物所转。如果有人,明自心,达自性一定能成佛。这样胜过读诵《金刚经》三十万遍,而且功德无量。因为佛的菩提之法是从自心 流出,别人勉强不了。自心流出就是别人帮不了、逼迫不了。如果别人能帮,佛把咱们所有众生都拿到极乐世界不就完了么。
自心流出,是没有终结时间的,能与这个宇宙同存。作 恶众生是受苦受报无穷无尽。修行众生享受也没有穷尽。这才叫金刚心。是故佛与众生心性是一样的,只有信与不信,修与不修,才是佛与众生的区别。
【金刚经论第三】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云何名金刚经。世尊曰。金刚喻自 性。经者喻自心。若人明自心。见自性。是人自己身中有经。六根门头。常放光明。照天照地。具足恒沙功德。出生四果、四相、十圣、三宝。乃至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功德皆从自己心地修成。不从外得。何以故。若是明心见性之人。常闻自己心佛。时时说法。时时度众生。时时现神通。时时作佛事。得此理者。名 持金刚经。名得金刚不坏身也。
文殊菩萨又向佛请法,云何叫《金刚经》?这里指本部 经。金刚比喻我们的自性,经者比喻我们的自心,修行人明 白自己有个心,通过修行,找到自己的性。有的人开悟以后,一切佛法,一看就通达什么意思。佛说的就那么回事。一样的佛经,你自己没修、没证,容易变成你的 理障法执。
佛说,如果有人能明自心,见自性,这个人自己身中就 有佛经。即自性是佛,法从自心流出。
所谓“六根门头,常放光明。照天照 地,具足恒沙功德。”眼根不着色,清净心不被所迷,长观佛的法身在庙宇中无处不在。眼睛看到处处都是般若,一切万物都自有规律。五行相 生相克,生出万法,可以为人们利用。这是具足眼功德。
耳根转贪声带来的境界,去掉自性本空的障碍,世间声声都是佛圆音说法。听得明白是佛圆 音说法,听不明白就是障碍自己的自性,沉沦万劫迷不知。这是具足耳根的功德。
鼻根转贪香气带来的境界,香臭不喜不烦,常闻自性功德妙香,非是处来,本自具足。
舌根转贪众味带来的境界,不食众生 之肉就是慈悲不杀众生之命。再用舌去说诚实语、佛法语、清净语、柔顺语,赞叹三宝,恭敬父母和他人,常餐佛法之味。这样的功德才能常放光明。
身根离触带来的境界,昼夜处在法喜之中,生有涅槃之乐,去得涅槃之乐。转一切诸恶 行杀盗淫,为一切善行戒定慧。身心常接受诸佛慈光照触,增长身功德。
意根空诸法相所生境界,转触境攀缘,贪嗔邪见为恒住净戒、随喜功德;转一切诸恶从意 根生,为一切诸善从意根生;转诸非三业为清净三业。这样六根具足的功德,才能生出声闻四果,缘觉四向,菩萨十地和佛果。
所以佛说一切功德,都是从自心的心地修成,不是从外 边得到的。明心见性之人,常闻自性心佛说法度众生,现神通,做佛事,得金刚不坏之身。为什么要找自性观世音。讲法要直指人心,修行人向内求不要向外求。不 要眼睛专门挑别人毛病,口专说别人的是非。自己的心声时时监督自己的行做。这样就名义上听懂这部经了,真懂还得去证悟。
佛法难闻,不管年龄大小,在这个世界上,听一部佛 经,无量劫来有的人还是第一次,不要以为这个容易。就说现在这个世界,哪位法师在讲法、哪位法师在讲真正的法,你有机缘亲临道场去听,亲临到场和听录音完 全是两回事,感应很不一样。所以说,能到道场来亲自听是无量劫来最大的好事。就是无量劫种善根的人,今生能听闻到佛法都是三生有幸,都不容易。所以说,这 个世界上没有比这个事情再重要、再大,因为它解决的是永久的利益,其它的事情,都是暂时的利益。可能是你今生今世的利益,而佛法是你生生世世的利益,永远 没有享尽的那一天。你今天挣多少钱可能随时会失掉,你做的事情,爱也好、恨也好都是生灭法,会随着历史的推移一一忘掉。但听闻佛法是最好的事,一生不遗 憾,生生世世不遗憾,直至你成佛那一天。我是从听经闻法开始的,从当下这一念心开始的,明天的事我不知道,今天就把持在当下。
刚才讲经不是说了么,你得做得了自己的主,你当下一 念心可能做得了主,这叫当下一念,你长久能做得了主、做不了主;只有有证悟的人、有果位的人、有道的人做得了主,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做得了主,我可以随 缘、我可以不随缘,做得了主。否则,只在当下一念做得了主;念念就像表的秒针一样,滴答走过,无量劫来就这么一下下地过去,却做不了主。所以说听闻佛法对 什么人都确实是好事,是万幸的事。
【四句偈论第四】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又胜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乃至百千万劫以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未审云何是四 句偈。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误而致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 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 败坏。有知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令悟真心。常觉 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 性空三句偈也。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令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此四句偈乃是超凡入圣。进道门 路。三世如来从此成佛。十方菩萨。依此进功。所以者何。悟得初句意。依义修行。便证预流须陀洹果。悟二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一来斯陀含果。悟三句意。依义 修行。便证不来阿那含果。悟四句意。依义修行。便证无诤阿罗汉果。此四句偈。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是故得福 胜前七宝身命布施。所得福德。百千亿分不及其一。
文殊菩萨又向佛请法:“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 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满虚空这么大的福,用整个娑婆世界为七宝去供养,也不如诵持四句偈的功德。因为金刚经上讲四句偈,其它经上也讲四句偈,是说受持四句偈的功德要胜过物质的功德,受持四句偈的功德大于用满虚空七宝供养佛的功德。为什么这样?满虚空的七宝是外物、外财,本来就不属 于你,你只是暂时使用它、支配它,你不在这个世界上它又随别人去了,又被别人所支配。它具有这个物性,是受别人支配的。对于一个饿了几天几宿的人,拿着黄 金不能当饭吃,饭要比黄金贵重;对于家财万贯,不愁吃、不愁穿的人,黄金比什么都贵重。佛法的四句偈也如此。听闻到佛法,入我们的内心,使我们的内心起变 化,这在道家叫柔能克刚。这柔的东西无声、无色、无言、无说、无香、无味。这四句偈,入到我们的心田里,能够生根、开花、结果,可以改变我们身体状态。你 我都有肉体,没证悟的时候,那叫业报之身;有证悟、有道果的人,那是快乐之身。你成天不是愁这个,就是愁那个,烦心的事成天围绕着你。难以忍受的时候,就 去找寄托。小孩儿闹心上网吧,然后被网吧这些事迷惑;大人闹心喝酒、赌博,然后就被酒局迷惑、被赌局迷惑。总而言之,心被外边这些东西牵着走,被这些一牵 着,那就是邪惑,那就没受持四句偈。被牵着走的,就是畜生。贪著赌之乐的,邪魔鬼祟;贪著饮酒之乐的,魔子魔民;贪著网络游戏之乐的,将来就当蜘蛛织网 去;专门见别人过错、说别人毛病的,让你脱生飞蛾、蝴蝶之类。它们怎么样呢?蛾产卵,卵变虫、虫再蛹、蛹变蛾,这么一种循环。你自己不是专门爱搞是非这方 面的邪见吗?各种业报感召的,都是当初你自己的各种业因不一样。所以,四句偈指的是从我们的内心起变化,胜过你外部的事情。
佛说静坐一须臾,胜造七宝塔,也是这样。你造七宝塔 再雄伟壮严,也有坏灭的那一天,你坐一须臾,你这一须臾,永远不失掉。你今生坐一须臾,下生再坐一须臾,慢慢积累,总有成佛的那一天。造别的塔是福报,你 的塔自己就造出来了才是真功德。所以说布施,你用外财布施千万亿劫,你得的都是人天福报,而受持佛讲的四句偈,那是自性之佛。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包括 蠕动含灵,自性本来就是不生而不灭,只因迷悟不同而升而沉。升就是升天,沉就是三恶道。为什么是这样呢?众生是长迷不觉。长期处在沉迷之中,出了三恶道,又被“人”这一道的酒、色、财、气四大魔军牵着走。所以说人颠倒,把世界上这个钱看的比命还重要,把外 边的事情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别人说两句坏话就放在心里,就为这两句坏话活着,成天想着怎么不让别人说我坏话。这么想有用么?你成佛了,还有人说你坏话呢,你能改得了吗?你就做你的,别为别人活着,你自己认为对得起良心就行,你自己认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别人的看法是别人的事情。你做得最好的一件事,也有人 说你坏;你做得最坏的一件事,也有人说你好。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是非各占百分之五十。你说你有理,对他人也有百分之五十是错的;你说你没理,对他人也有百 分之五十对的。你说那个人坏,却有一帮人跟着他、拥护他,他还得势;你说你好,还有一帮人整治你。你想想,一切事物都是如此,各种事物都是各占百分之五 十,这叫两边。众生是由于“迷”和各方面业感召的自性显现。因为经常堕落三恶道,嗔恨心重、欲爱心重,所以对佛法、对善心很难接受,这样的人是不觉不悟的 人,永远不可能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 偈。】你得有善根,能接近善知识,再经常听到善法,按照佛家的正常功课去做,才有机会听到佛的四句偈。不同的经典上有不同的四句偈,但是不管哪个四句偈,总的概括起来就是:
一、空身。空身是由修证得来的,不是想空的,你一天也没按佛法行坐,哪来 的空身?佛说的空身,不是你打坐时什么也不想,而是当你打坐到一定程度以后,先见我们身体的自心里面有一个念佛的。这 还不算,真正的空身是你一打坐,根本觉察不到身体的存在。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整个身体就是坐在虚空里,没有身 体。不打坐走路时,就像风飘一样,觉察不到身体的存在。
二、空心。这个空心是一种思维空。无念是空心的前提。心里不起一念,念一句佛号都很困难。那个时候念佛是真难。当你进入定境,想提起一句佛号来,提不动。心里、脑子里一念不生、一念不起,就像一碗水那么平静。你想让它起点波澜,念句佛号都相当困难。这个时候非常关键,如果继续下去,最容易起枯木禅,枯木禅空下去以后,不得证果。因为容易招外面的东西,就像 一块石头扔到平静的水面能起波澜一样,谁扔的很重要。所以这时必须念佛,提不起来也得提(佛号)。为什么说一切佛法不 离净土,这个根儿就在这来的。你是修禅、修密或其他法门,必须把这句佛号提起来,这时提起来的念是净念,似是思维念,不是思维念,实际是我们心在念。提 起这句佛号以后保持住,我们这颗心才不是枯木禅,而是和佛的禅和正知、正念的禅接上,提不起来也要提。这时有证悟功夫的人听到这一定注 意,没修到这个时候,知道就行;
三、空性。当我们的身空、心空以后,可以经常觉知自性本自清净。我们的神 识出离肉体到各个地方奔走,它有一种渴望心,不要以为它无形无作,这时候的神识是有想、有作的。它要到各个天上去观 察,要到地府去观察,也想到其它佛国土去,不愿意在这个世界上待着。因为它看到这个世界完全是颠倒的,虽然有好的一面,可是它不喜欢这个世界,想离开这个 世界。那它能离开吗?我告泝你,功德不具足,没有佛菩萨接引,没有西方三圣来接你,你走不了。昨天的我已死掉,我没死也当死了,借此假 身,修我真身,大到自性无染著。
四、空法。对这个世界、这个宇宙当中一切万物,一切生灭,阳光、雨露、包 括人的语言造作等等等等,都不起心、不起念、不受支配,完全是自己做主,就叫空法。你说佛法,我也不动;你说魔法,我 也不动;你说魔王怎么坏你,我感觉都是众生,和我都一样。心不被这个世界上好吃的、好穿的、万事万物所动摇,这才能谈得上法空,成 功了才有法空。这样才叫四句偈。
佛具体讲,什么是身空呢,我们这个身体都是父母所 生,九孔常流不净之物;地、水、火、风四大假合,几十年也要败掉。有知男女,知道身体是幻、不真实,没死之前,就当它死了一般。我的身体已经死掉了,刚才 讲的“昨天的我已经死掉,今天的我已经新生”就是这个道理。我没死,就说我死了,借此假身,修我真身。我现在的肉体之 身是假身,将来修到阿惟越致菩萨金刚不坏之身,直至成佛,那才是真的,这才叫借假修真。学佛修行、依法修行,证得身空,从理论上叫身空,从实相上叫证得身空,这叫第一句偈。然后再观自心,我自己的自心也不生、也不灭,成佛也 由它,神通妙力还由它,遇到境界就有、遇到境界又没有,这个心就是我们经常自觉的。普通人说我得对得起良心,就是不受道德谴责,这是假心;学佛人讲的是自 性之心,知道里有个神识,悟到不生不灭,它才具足一切,又不显一切。这个我是真正的我,这个我是真正的主人,不随妄想,依法修行,这时叫 心空。我们今生身体里这颗心,被外缘牵着走,不是心空。世事破坏佛法。世事是什么?你不想喝酒,有人请你喝酒;不想打麻将,有人找你打 麻将。总而言之,被这些世俗之事牵着走,你就没有心空,这是二句偈。
再观察自性,寂然不动。它处在一种清净的状态中,随 着事物变化无穷,对什么事情都能通达,不愚昧,不糊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人,明明白白修道,明明白白证果,这叫感而遂通,变化无穷。为什么观世音菩萨 感应千手千眼,这是根据众生的根基不同而说,实际万手万眼也能做到,她只是没现。我们现在这个业报之身,就在你的肉体里待着,被六根所覆;地府里那个也被 押着,不能自由、不得自在;最后那个虽然在天上待着,也受困不能动。只有证得了这些,才明明白白,自觉自知。不受业召感,变化万千,可为 万千所通,通达宇宙的法则,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明白。这样才叫证得性空,这是一种菩萨境界。菩萨境界是菩萨的性空,声闻有声闻的性空,大乘和小乘不一样,佛既为小乘人讲,也为大乘人讲,自然为三乘人都讲了,根基不同,自己去感悟,现方便引导法门,是方便说;佛讲这些法都是方便说,都是根 据众生的业力说的。就像水洗灰尘,有病吃药一样,什么病吃什么药,你证你的心空,然后证得法中无我,心转万物破法执,心转万法破无明。无明在我们心灵当中,心中外围这些东西,外力无明,被功德化掉了,自性显现出来,这个时候才心转万法,法中无我,不受法则的约束。为什么,它在你心里,拿 不出来,作不了主,这个身体你想飞,你得坐飞机;你想跑,你得坐火车,你是受身体束缚了。这就是法,身体本身就是法,你身体受则的约束,所以还谈不上法中无我。你看观世音菩萨,什么法也约束不了她,这是佛讲的四句偈。四句偈就是身空、心空、性空、法空这 四空,只有证得四空的人,才叫超凡入圣。只有这四空,是入道、证果的门路,证罗汉这么走;证菩萨这么走;证佛也得这么走。三世如来,十 方菩萨都是这么走来的,谁也没有例外。
为什么这样,佛说【得初句意。依义修行。】佛讲的话 非常有道理,你听闻了这个法以后,就按着这个佛法修行。你听不是目的,关键在修和行上。你想证一果罗汉,你光在那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天也不 没修,还进不了一果。按照佛法去打坐念佛就是修。行就是除了打坐念佛以外,我们做的所有事情,不造 业,行善积德,做福田,积功德,这才叫行。只有这样的人,能证一果罗汉,依二句义再往前修证二果罗汉,依三句义再往前修证三果罗汉,依 四句义修行直至四果罗汉。此四句偈菩萨有菩萨的修持,大开诸佛道门。你要是不依义修行,光依义没修行,不入圣道,那是六道轮回。一果罗汉已经超凡入圣,他 做什么事情你别跟他模仿,他有七番生死,这七番生死肯定得了。他得到这个世界上来脱生人,他小孩时候不懂事,也可能打过鸟,杀过魚,但你不要跟他学,由于 他是圣人,他所吃、所杀的这些东西,当他入道时,一夜之间就能把这些(业力)化掉了。你要是跟他学,看他打鸟我也打鸟,看他杀鱼我也杀鱼,最后他怎么能成 圣人,能超三界?我怎么还在这受报呢?区别就在这,你没修行,你的业力天天在增长,你造的业有本、有息;他造的业好像也一样,但时间不长有功德就很快还上 了。他有万贯家财,还个十元、八元,轻而易举;你本来就穷,还想赊账,谁能赊给你啊?所以修行和不修行不一样,看谁造业不要模仿,你和他的果位不一样,最 后所受的业报也不一样。你看那个师父这么说,你也跟着说,你一说就错,就造业。要依法不依人,依法做,依佛家的戒律做,不要模仿别人,看 我师父怎么做,我也怎么做,看同修怎么做我也怎么做,做出来各自的业报不一样。他可能倾刻之间化掉如须臾山那么高的业 报;你一个小错的业报都化不了。而且你的业报像滚雪球一样;他的业报用热水一浇没了,你的业却如雪上加霜,不但没化,还成冰山了。这就是读诵受持四句偈,受持并为人演说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入佛知见,这样的人必定成佛道,也能得到福报。所以外财布施,所得的福德百千亿分不及其一,外财永远赶不上你内 财,永远只种福田,得福报。
【十种功德论第五】
佛告文殊师利。前佛后佛一体。皆在各 人自己。明心见性。修而成之。然则佛性人人本有。不投佛修终不成佛。何以故。为无佛功。有求佛者。一用斋戒为佛基址。二投明师。指示功程。三识心性。了了 分明。四用作福。助初发根苗。五用结缘。增自善本。六明因果。不妄主为。七破邪魔。远离外道。八用通理。不著有为。九用精进。习佛行德。十用通达。法法精 明。若人具此十种功德。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过去迦叶佛,燃灯古佛拘留孙佛。有人说过去佛离我们 那么远没啥关系吧。我告诉你,对古佛一定要尊重,为什么?我说一句大家都能懂的,有人骂你老祖宗,你愿意听不?没有过 去的老祖宗能有今天的你么?过去佛就和我们的祖先一样,你不尊重过去佛,就等于不尊重现在佛,所以佛说过去佛和现在佛是一体都要尊重。过去佛的名字离我们 久远了,可一定要尊重,因为他们是一体、一回事。你必定尊重现在佛,你尊重现在佛,也必定尊重未来佛,就是这样。为什么未来佛这么重要?未来佛就是续佛慧 命,他必定是一代一代传下去的,你没有接班人能行吗?你把接班人都毁了能行吗?挖你祖坟你不高兴,让你断子绝孙你更不干。佛让弟子们供养、尊重,特别是菩 萨行人,佛看的比自己还重要。佛说你看护我的弟子,比看护我的功德都大,世俗上头三十年看其父,后三十年看子孙,就是这样,将来这尊佛不住世看到未来佛,先佛的遗愿都承载下去,而且人家还能把过去佛的功德,讲给末来佛,教化末来的众生都去成佛。过去佛、现在佛就这么来理解,从法理上你就明白,当你证悟时你 离不开过去佛,我们也离不开未来佛,当我们有成就时,也离不开过去佛,也离不开未来佛,就是这样。我们在坐的,凡是听法的,都有可能成为 未来佛,你有成为未来佛的那一天,你有成为现在佛的那一天,你成为现在佛就有可能成为过去佛,所以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体,是一不是二,我们能够明心见性,进 而修之。佛讲【不投佛修终不成佛。】三皈五戒就这么来的,第 一条是皈依佛,皈依佛就是佛不住世时,佛法住世。在佛像前皈依佛,像佛住世一样,你皈依佛,你就成佛。有的家供这仙儿那仙儿,你皈依仙,你就成仙。你皈依 什么,成天想着它,你就成它。你成天想善事,就得善报,你成天想恶念,就得恶报。《优婆塞戒经》里都有;你随佛学就有功德,就能成佛。佛怎么做的呢?
一用斋戒为佛基址。从衣、食、住、行中的食开始,然后一日一食。守持戒律,戒律 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说了。破戒的一般是不经意破的,没破重戒,就像汽车擦掉块漆,车照样开,方向盘坏了,轮胎爆了可不行。重戒一破就不受戒律保护,所以要 知道持戒是基础。二投明师,指示功程。这是说要投明师,末法时代,没有明师自悟是魔,现代人无师自 悟就是魔。我见过一位学佛自以为学的不错的,他就说:这个世界没有我师父,隐态师总在上空跟我说话。我说那是魔在跟你对话,不是佛。这个世界上只有人做师 父,人和人传佛法,佛都得现人身传法,菩萨现人身传法,罗汉也得现人身传法。观世音菩萨想度化你,也得指示他的弟子现人身度化你。观世音菩萨只能让你有些 感应道交,这都不算度你,不能传你法。只有投明师,他是人才能教你,才能教你功程(功就是法,程就是程序)。按步就班 的走,按程序来,该往东走就往东走,方向不能搞错了,南辕北辄不行。所以佛告诉你要有明师给你指路,告诉你这些修行的程序,一步一步的来。
三识心性。修行一段时间以后,识得自性。你若不通过这段时间的修行,光知 道我有一个自性,那是听别人说的,不是你自己证来的,没有用(原话:那白费)。一定是自己知道这里有个心性,清清楚楚地知道,每时每刻都知道,每时每刻它 都能做主,你自己自然就知道,让你做坏事你也不做了,坏事离你而去。
四用作福,助初发根苗。为什么我们去供养三宝,去种福田。看谁有困难就帮谁,这也是 种福田。种福田就和我们种庄稼需要有阳光、雨露、肥料和水一样,你没有这些能在虚空长出庄稼来么?种福田就是让你有福。你说让你今天坐在这听法,你连饭都 吃不上,你能坐得住么?你得无量劫来积累福报,才能衣食无忧、清心坐在这听闻佛法。
五用结缘,增自善本。就是结法缘、结善缘,不结恶缘。六明因果,不妄主为。明因果就是不妄做、不主为,就是我今天想干什么我非得做到,谁拦我也不行。我想得到钱,不管用什么手段必须得到,这叫妄生有为。
七是破邪魔,远离外道。凡是修证的人,先破自魔,然后破外魔,内魔不除,外魔不破; 怎么破,远离外道,慧剑破魔军。八用通理,不著有为。通理就是在佛法理相上通达,修行上不著有为相、不著有为法。
九用精进,习佛行德。干什么像什么,种地的你就种地,学佛的像个学佛的。打坐念 佛,挤时间去做,这叫精进。你说要是一个学生三天打渔,五天晒网,不精进你能考上大学吗?习就是去做,依教奉行。
十用通达,法法精明。若人具此十种功德,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对一切事情,佛 说都通达。没有理障,理障了不得,理障就是较真儿、什么事情咬死理。我认为我对就产生烦恼,自认为是对的,就是错;自认为自己什么都行,其实什么都不行,自己的身体都不行。你有本事让你自己的身体不生不灭,你让你身体立刻虹化掉,做得到吗?做不来。所以这都不具足,如果具足这十种功德,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无 碍,很快就成佛。
【参求明师论第六】
复次文殊师利。吾灭度后。末法年中。多有钝根劣智众生。心迷意醉。智暗情昏。虽有斋戒。并无智慧。愚心高傲。邪见自专。不肯下心。参求明师。正真法诀。一向执著。认妄为真。或有执著。经书文 字。或有执著。诵持名数。或有学得。一言一句。便为究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修少善根。生大果望。是人愚迷。不会佛意。自诳自瞒。虽是善因。难逃恶果。何以故。种子不真。所以不结菩提正果。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佛又说:“文殊师利,我灭度后,末 法年中,有多钝根劣智众生,心迷意醉,智暗情昏。”佛说末法时代的众生是钝根,不是智慧具足的众生,是心迷外物的众生。智暗情昏,就是颠颠倒倒,被情爱 牵着走,被外部、外财牵着走。虽然有斋戒,也吃素食,也好象受持戒律,但是没有智慧,愚心高傲,谁也瞧不起。看那个法师讲法不对,说那个法师讲法不如我。邪 见自专。拿着自己这个不正确的尺去量别人,说长道短,或者固执己见,不愿借鉴别人的正知见取长补短。应该想那个法师讲的知见不同,怎么 能帮他圆满上呢?这就如法。因为都是出家讲法或者在家学佛的,各学各的,别互相拆台、互相攻击,就是这个道理。这些众生不肯低下头来,老老实实去学佛。这 个世界的佛法还有妙的东西,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儒家都这么教。听一听别的善知识怎么讲,同是修行人,虽然法门不一样,但都是一个目标,何况是佛法呢?各自 有各自的见解,你去过北京说说北京的消息,他去过美国说说美国的事情。相互受益多好啊。不求明心就没有明法,这些人没有谦下之心,贡高我 慢,不参求明师得真正口诀。没有明师哪来的诀法,佛真正的口诀心法、真言咒语和修行方法,密密传承的都是传给他的弟子们,一个个传承下 来,佛经上没有,你上哪去找,你光拿着表面的东西做文章,只种善根。你没遇着明师,自然也得不到真法。现在不是徒弟选师父,而是师父选徒 弟。
佛讲末法众生,“现在和未来的众 生,高傲邪见,不肯下心参求名师,真正诀法,认妄为真。”这个世界上不真常的东西太多了,钱不真常,都认为这个是真常的;色不真常,包 括我们的自身。今天讲主要针对有修为的人,所以我只讲大概不讲太细。佛讲现在的众生是什么样子呢?执著于经书文字,专 门听好听不好听。看这个佛经好不好,那个佛经好不好,看完了佛经就说:这个佛经这么说,那个经那么说,拿这个经的文字去对照那个经的文字,这叫执著于经书 文字。我说这是文字般若。有的执著诵持名数,说“我念三百遍《金刚经》,三百遍《地藏菩萨本愿经》,三百遍《妙法莲华 经》我就是菩萨”;“我就如何如何”;念一万声佛号我就成什么什么,能成吗?佛都告诉你执著于经书和诵持名数的,这是末法众生,不可入佛 道,不可证果,这佛都告诉你非常清楚了。或者有的学得一言一句便为究竟,拿着这一句话就当好的,就当是金刚转,别的都不是,寻章摘句,谁的话也不听,就拿这一言一句。佛就这么说的。佛讲的三藏十二部那么多他不听,就听这一句。这可不行。因为佛法是圆融无碍的,断章取义就拿着这一句,就为 究竟,佛都认为不对,何况哪个法师讲的法?你前面也不看,后面也不看,就拿着这句话,就说这个法师讲的不对,这样人很危险。如 果是菩萨给这位法师设点障碍或考验他的心态可以;如果你不是菩萨,千万别这么做,业报不可思议。哪位法师讲的都好,除了他以佛名义讲的 那个近似法。
这时候的众生是什么样子呢?佛说,“未 得谓得,未证谓证”。没有得到一果罗汉,他说得了;不是佛,自己说是佛;不是弥勒菩萨转世,说自己是弥勒菩萨转世要开“龙华会”;说自 己是宇宙最大的佛,要做道场。这都是大妄语。这样的人是要堕落地狱的。证果位是要经法师、明师印证的。你现在巳经证到果位了,你现在是几地菩萨,或几果罗 汉,你现在修到哪一步上,这都明明白白经法师印证后告诉你。你要是没有法师印证,你就坐一坐,说自己通达这个了,自己是辟支佛;自己证得那个了,自己是罗 汉、是菩萨。我告诉你,这样是要到拔舌地狱去的,果报不可思议,要经过印证才算数。法要从明师那得,证得果位、品级也是要经法师印证才算数。佛说这时的人“修少善根,生大果 望”。投一分钱想得一万元回报,投入的少,产出的多,投入的不大,我就想证得菩萨,特别是现在人一说他是菩萨,他爱听,一说他是罗汉他 不爱听。殊不知他一果罗汉还不是呢。一说“我受二十八清戒了,我是菩萨”,互相称呼为菩萨。你没有那么大功德、那么大福田,就想得那么大的果报,有可能 吗?虽然是学佛的善因,出家的善因,所以佛说这些众生“是人愚迷,不会佛意,自诳自瞒,虽是善因,难逃恶果”。佛说这 些众生愚迷,迷迷茫茫,不懂得佛法的真实意思,自己欺骗自己。难逃恶果,恶果就是地狱,不管出家、在家,这是佛说,谁都得听佛说,以佛说的为准。只按佛说 的,你说的不准,为什么?因为你这个身体不真实。虽是身体皈依了,但你的心性不真实,内里腐败了,生不出佛家的芽,而是发霉、腐烂成垃圾。垃圾就是地狱,就是三恶道,因为种子不真实,难结菩提正果。你说我今生出家了,没造恶果,我下生再修吧。我告诉你,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时间太久远。人间一日一夜在地狱是两千七百年,你造下恶因,你在地狱待个一劫二劫的,贤劫千佛出世都过去了。有的造下恶业,果报是千佛不度。不是千佛 不度,不是佛不慈悲,而是你把千佛出世的时间错过了,佛千劫出世的这段时间你还在地狱里,佛度不着你。佛来世间了,你没感召到这个世界来。有 人说释迦牟尼佛来时,我怎么没跟着他学佛呢?你没那个功德,你今生赶上了,能信佛、听闻佛法也是万幸的。这个世界上六十七亿人,此时此刻能坐在道场听法 的,能有几位?十亿分之一的机会你都赶上了,已是万幸。【四生果论第七】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云何四生。造何等业。受形禀命。种种不同。世尊曰。一切众生。无始劫来。种种颠倒。念念不善。深迷自性。久恋尘缘。从贪嗔痴。行杀盗淫。造诸罪业。无量无边。轮回相遇。受形非一。略说四 生。颠倒业本。一者卵生。是人先世。贪心机谋。计较为活。故堕卵生。鱼鸟之类。贪高为鸟。见人高飞。谋深为鱼。逢人潜沉。二者胎生。是人先世。贪恋淫欲。故堕胎生。人与畜类。本分贪淫。为人竖立。横心贪欲。作畜横行。三者湿生。是人先世。贪食酒肉。打闹作乐。故堕湿生。烂蛆厕虫。蠛蠓之类。四者化生。是人 先世。心多恋异。念念改常。面是背非。故作故犯。故堕化生。蜕壳飞行。蛾虫之类。佛告文殊师利。六道四生。为人最贵。惟人最灵。佛从人中修成。业从人中造 就。人能修福。决生天上。人能造恶。必堕地狱。有德有神。有道成圣人。五总路头。福罪不由。近定临命终时。随业受报。人道不修。余道不及。一失人身。万劫 不复。
文殊菩萨问佛:“云何四生,造何等 业,受形稟命,种种不同。”造什么业了,为什么身体不一样,命运不一样,各自有区别呢?佛说:一切众生无始劫来,“种 种颠倒,念念不善,深迷自性,久恋尘缘,从贪瞋痴,行杀盗淫,造诸罪业,无量无边,轮回相遇,受形非一,略说四生,颠倒业本。”
四生——胎、卵、湿、化,四生是由于众生颠倒业本,就是颠倒造业。颠倒就是明明不好的,偏说是好的。说你别妄语、恶口,他偏要骂你二句解恨。让他不杀生,他能听么?他不杀,吃不着好的。所以杀、盗、淫、妄、酒、贪、瞋、痴,这就是业本。轮回 相遇,受形各一,它是马、它是狗、它是猫、是细菌、是天人,都不一样,是根据业报来的。
一者卵生。卵俗话是蛋。卵生的众生都是先世做人时,贪心为谋,通过不正常 手段算计。把你的钱弄到我手里,为达到自己目的不择手段,形形色色,什么都有,什么事都干,这样的人变成一种习惯,就变成卵生。贪婪的脱生为鸟,见人就 飞。用计谋算计人,还不让人知道,为人阴毒的,死后脱生为虫、鱼、鸟。
二者胎生。在做人时贪求淫欲,故堕胎生。人是情一半、畜一半,各占百分 之五十,这时可以为人。如果是四分情,六分畜,那就是畜生道。人与畜类本分就贪欲,包括修行人,特别是发心学菩萨行的人。如果乘急戒缓,犯了淫戒就脱生龙 道。这个贪你动念都为贪,何况你去做啊?有的出家人上洗浴中心找小姐,被警察抓住;有的在家人更是这样,这个世界不用我说大家都清楚,有的出家人带女弟 子,出家也不出了,还俗和女弟子结婚了,这事也有。不是我说他们不好,我说的是这个现象,淫欲可以给人带来暂时的痛快,但是修菩萨行人视为毒蛇猛兽,为什 么,它和修行所证法喜之乐相比,万分不及其一,根本没法比。所以,心不修道,身体不得转化,想改变脑袋里的这些念头改不了。如果是横贪欲行就是胎生,贪欲 无度的人,就是这种业报。
三者湿生。湿生就是生长在潮湿的地方。这样的人先世贪吃酒肉,包括打闹作 乐,这些都不行。佛讲是湿厕蠛蠓,就像厕所的蛆和蚊子等。
四者化生。是人先世心多变异,变异就是一会儿这么想,一会儿又那么想,想法多变,说话也不算数,办事也没准儿,念念改肠,不按正常出牌。大家认为这人不能这样,但偏偏他就这样。假设说这个物品不能是他偷的,但恰恰就是他偷 的。面面而非,当面说你好,背后就说你不好。明知故犯,嘴上说的冠冕堂皇,事实不是那么回事。表面上是个善人,背地里阴险恶毒,这种人叫蜕壳如蛇龟。蛾 子、蝴蝶之类,都属于这么循环化生的过程。
这六道众生,“唯人最贵居于五道之 首,比天人都好”。虽然天人有天福天德,但是他们只知享五欲之乐,不能依法修行;修罗好斗,成天杀斗不得修行。唯人最灵,人可思善,人 可思恶,你要想改恶从善做得到,他们做不到。所以佛说,“佛由人成”。但是有一条,业也是由人造作的,人的一生可以造 福,也可以升天,可以成道、可以成佛。你如果作恶事,那就堕地狱。你要是有点德,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可以成神,你要是依法修行,又成圣、证道。所以 说“五总路头,福罪不由近定。”五总路头,是指五道开始,都是由人身造作的,而且有的业报是今生造的,有的不是,是前 世造的或多少生、多少世造的,临命终时,随业受报,说人道不修,其它道不能修,来不及,一失人身,万劫不复。离开人这一道,你想升天,天人修道难,只知著 五乐没有那个时间修。【五眼论第八】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以何知见。名为五眼。世尊曰。肉 眼者。光见、暗不见。见前、不见后是也。天眼者。前后内外。山岩石壁。真见无碍是也。慧眼者。能见文字义理浅深。前生后生后世。善恶因果。如掌明也。法眼 者。能见三世佛法则。种种方便。量根施道。不失其时是也。佛眼者。圆明普照。无始劫前。无终劫后。一切因果。如对目睹。毫发不失是也。此五眼者。乃从一切 诸善功德。福感而生。唯佛能全。余人不及。眼须分五。照空一心。见性修行。人人有分。
文殊菩萨问佛,“以何知见。名为五 眼”。世尊曰,“肉眼者。光见暗不见,见前不见后”。肉眼者见光明就像我们白天什么都能看见,晚上什么也看不清一样。有的动物黑天能看清,白天看不清,有 的见明不见暗,有的见暗不见明,总而言之,各见一半。天眼者,内外都能看见,天眼开的人往内里一看一片光明。过去没有灯,一位法师在自己胸口窝处扎个眼,用自己的胸里的光照亮看经书,白天又用棉花堵上。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肉体一片黑暗,他肉体一片光明,这就是天眼通。慧眼者,对佛经义理,一下能说到点子 上,自己的前世后世的何因何果都能知道。修行一段时间以后,自己的生身父母,包括所带的弟子,今生从哪来的,后世什么样子都知道,一目了然。法眼者,能见 三世诸佛法,量根施道。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传这个众生佛法,能行吗?什么时候度什么人,佛讲的非常清 楚,根据你的根机成熟不成熟,该不该度你。不该度你,他绝不度你,度你就是害你。所以有的法师说,自己的业自己了;自己吃饭自己饱。五 眼就是善功德,一切功德修善修福而来,不是想来的、不是盼来的、不是说来的,而是当下去修行自然证得来的。
唯佛具有五眼,有人得天眼、法眼,但不得慧眼。只有 佛才是五眼具足,说五眼由一心修成,见性而成。见性修行,人人有分,你不修行就没分。佛在这部经上处处讲修行,离开修行一切免谈。说我天天念佛,算不算修 呀?光念佛是修的一种,但修的太少不具足,修应该是一个整体、一个过程,丢掉哪个环节都不行。你天天念佛,身体也得改变,你不去静坐督摄 六根,光用念佛控制意根,摄不住。脑袋里的东西遇着外缘,又产生别的念了。在这念念佛,身体没改变,你找我喝酒我喝去,你找我打麻将我 打去,别人骂我二句我就生气,跟他争强斗狠,你说你能成吗? 【清净佛身论第九】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云何是清净佛身。世尊曰。自性清 净。是诸众生本性。但见肉身。不见法身。诸佛悟后。常见法身。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坏无成。在凡夫地。名曰心性。在圣贤地。名曰圣性。在乾坤地。名曰天 性。在菩萨地。名曰佛性。在诸佛上。名曰清净法身。若不修行。终不能悟。本来面目也。若人求悟。不求师证。认妄为真。日久必成邪魔外道。成妖作怪。惑乱众 生。生遭王难。死堕恶道。一失人身。万劫难回。
文殊菩萨问佛:“云何是清净佛身?”世尊曰,“自性 清净,众生本性。”自性清净是一个法身,光灼灼,赤条条,洁白的,没有杂染,每个众生都有。为什么,众生不一样。人是三身,平均分配到法身、报身、意生身 上,天上、地狱各一份,人身上一份。畜生是地狱部分占的多,报身少,一些大动物像驴、马就是自身
四、地狱六;蚊、虫之类的,自身仅有一或二。同样有本性,正常说,虽然占得少,仅有一点光,但它性能也具足,你看蚂蚁小,但也有灵性,人就造不出来。人造蚂蚁具备蚂蚁形,而没有蚂蚁的灵性功能。但是它为什么小到 那个程度,包括细菌,它们的灵性(即神识)在体内非常少,你看狗、大象非常有灵性,人一训话它们就懂。它的神识比其它小动物的多,灵性多一点。但见肉身不 见法身,这些众生光知有肉身,不知还有二个身,不知不觉。只有诸佛,才有法身,法身清净,不生不灭,也无坏无成。在凡夫地,名曰心性。同样一个自性,在不 同地方,说法不一样。我们的法性,在凡夫地是心性;要是在圣贤地,叫圣性。一旦证果就是圣性,有功德,够哪个品级的功德,他就是哪个品级的圣性;在宇宙之 中叫天性,天人叫天性;在菩萨地。名曰佛性。
为什么把菩萨地叫佛性,因为菩萨将来必然成佛。毗卢 遮那佛,法身成就了,法身是由报身成就的,化身也是由报身成就的,离开报身成就,什么身也成就不了。所以我们这个肉身要自觉心性,度的不是自己的肉身,报 身成就以后,才能去成就自己的法身、化身。要不然报身一轮回,天上的身也待着,地府的身增加黑暗。所以要悟本修行,求悟,要实修实证。
有的人刚坐两天,就说自己是菩萨、自己是罗汉、自己 是佛,大妄语成,没有实证。特别是现在末法修行,更要注意这个问题。佛住世时,他的弟子都是听佛印证,我这个弟子是几果几果罗汉。你自己没修几天,没坐几 天就自己说是菩萨、罗汉,没证到本来面目,那是邪魔外道,死后要堕落地狱的。邪魔鬼秽,魑魅魍魉,就是人死以后游魂野鬼,或栖树木,包括一些外道都是不能 归到正道去的,成妖作怪。这个鬼、那个魔,这些东西将来都有劫数,生遭王难,雷打火烧,有机会做人时都有王难跟着,死堕恶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所以修 行人知道这个很重要,造什么业感召到什么果报。我知道在座的各位不可能末证谓证,这样做感召的业报实在太重。【无余涅槃论第十】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云何是无余涅槃。佛言。寂然不动 心是也。三世诸佛。共一路头。回到不动心中。齐受无乐之乐。更无有乐。过于此乐。故名无余涅槃。
寂然不动就是心常清明,什么事都明明白白不动,向佛 法性身不动,报身不动,化身的心仍然不动,化身无量,化身不染著于世间。化身像油似的,油和水不容,虽然它是液体,但它和液体水不一样,不起反应,常受快 乐,受无边乐之乐。佛住世时,肉体无限快乐,佛入涅槃,化身佛还那么快乐。法性身处在净的状态,报身佛时时刻刻处在乐的状态,再没有什么 能超越这种乐了,这就是无余涅槃。释迦牟尼佛不住世,将来弥勒佛住世,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法性身、报身三身合一到宇宙中去,永远去享受 快乐。那才是常、乐、我、净,度众生的任务完成了,与宇宙同存同乐,其他人做到了吗?都做不到。
【证果论第十一】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以何工夫修证。能超凡夫。入圣道 果。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向佛道。便舍恩爱。截断尘缘。坚持斋戒。精修十善。清净三业。远离六尘。力投明师。学问正法。依师开示。不杂用心流转。只依佛法修行。有此功者。得须陀洹果。复有善人。习佛威仪。清净戒律。一心坐静。摄心不散。身口意业。皆悉调伏。于世间心。动少静多。有此功者。得斯陀含 果。复有众生。三业不萌。六尘不生。静久功深。心性恒一。于世间心。寂然不动。得心自在。有此功者。得阿那含果。复有众生。以自在心。习成定力。定性现 前。悟明自性。本来空寂。心境两忘。澄心不动。有此功者。得阿罗汉果。此四果人。功超六欲。凡夫天上。得入圣贤。寂灭场中。同佛出世。助佛宣化。净佛国 土。自度度人。报佛恩德。直至菩提。永无颠倒。故名四果。得道圣人。复次文殊师利。是四果人。有真信心。依师教诲。不用二心。成德精严。威仪是足。于世财 色。恩爱名利。一断永断。一了永了。从始至终。守道如一。虽则不能大通大达心性坚固。清净解脱。与佛无异。故得超凡入圣位也。
文殊菩萨问佛:“以何工夫修证,能 超凡夫,入圣道果?”这话问的非常重要,怎么修能超凡入圣呢?
首先要舍恩爱。不是出家了就是舍恩爱,要心舍恩爱。在家夫妻双修也可成。示现欲爱离欲爱,不染污泥莲花性。其次是断 绝尘缘,坚持斋戒,勤修十善,清净三业(杀、盗、淫这三条一点不犯,叫清净三业)。远 离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都离开。力投明师,学问正法。佛都告 诉你明明白白的了,你不要见个出家师父会说三五句法,就是明师,不见得。真正的明师不露相。我见过真正的明师,看着他很普通,平平常常,但是那才是有法可 讲、有道可传的明师,跟他学一学一修能成。他给你讲的是佛家正法,讲的是佛家般若实相,这样才叫真正的明师。我就是依师开示,师父讲的就是正确的,就是让 你如法修行,不犯诸戒,不随世心流转,有这样一首偈子:众生恋世多激情,轮转生死浩浮盈,如是顺流背本己,无明神识六道中。学佛入世逆世行,逆世离世非厌 世,识破无常因缘情,自度度人大英雄。有这样的功德才证得须陀洹果,即一果罗汉。否则,不随世转很难。
什么是逆世而行?我上初中时读过一个故事,有一个石 狮子掉入河中,过了上百年,有人顺流在下游找,怎么也找不到,最后问到一位有学问的人,他说你往上游找。结果找出几百米,就发现了。原来石狮落水后,水流 长时间冲刷,石狮太重,水流只能把河底泥沙冲出一个坑,这狮子就往水源方向倒了一步,又冲又倒,就这样慢慢朝源头方向移动。逆世而行就相 当于这个道理,别看非常缓慢,但一直朝本源接近,能够回归本源。你不回归本源,随波逐流,终归大海,永远也回不到源头上去。别看大海 大,源头才在高处。还有的善人,行住坐卧不离佛法,“一心静坐,摄心不散。”我以前没看过这部经,但我走过这条路。一心静坐,督摄六根,六根受调伏,世间 的闲心就没有了。有此功者,动少靜多。这里佛都清楚的告诉我们只有静坐,才能有证悟、有果位,否则,不讲静坐就没有证悟,这是佛说的。我 们修行人只要以佛说的为准,按佛说的去修,就是正法修行,否则就是末法。有的人一天不去静坐,就给人讲法。所以我说法 师讲法,要讲出有证悟的话,必须是真修实证“坐”出来的,有戒、有定、有慧,戒、定、慧是要从自身上去修的,讲法就讲这个法,引导众生同奔西方,有此功德 者二果罗汉。还有的众生,三业非常清净,定的功夫非常深,于世间 闲心一点没有,心里产生定境,以寂静为乐,耐得住寂莫,身体也不染著于世间,这样的人,得三果罗汉。今生你有多大的功德去静坐,你就能成就多大的果位;你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静坐。为什么有的人闭关那么多年,还要在这个世间去行、去发 菩提心、去度人?闭关是一种强断,在世间当中修行叫心断。三业不清净,还有杀、盗、淫,没断很难成就。另外,非 根不度,你是一棵小苗,季节不到让你结出果实不可能,只能给你阳光、雨露,慢慢培养。度人也如此,够标准了自然度你,不用你说。人不能 和人比,业习不一样。有的人多少世都跟他修行,是他的弟子,多少世是他的兄弟姐妹或眷属,缘分有远有近,根基有深有浅,他是择根而度,非 根不度,非器不传。你不是载法之器,是我什么人也不教你、不度你。这都是佛说的,佛在戒律中说,师父要把法传给根基不够的人,师父有责 任,要承担业报的。
证得四果的圣人,功德超越六欲凡夫 和天人。佛出世的时候,随佛再来化度众生,报佛恩。他们不颠倒。四果罗汉称为圣人,他们有真信心,依师教诲。依师就是依佛教诲。其心非常专一,不杂 染。一点无漏,诸漏无有。行住坐卧,处处威仪具足。于世间的财色,恩爱名利。一断永断。一了永了。直至八万四千大劫,千佛出世,贤劫结束。故得超凡入圣。在这个娑婆世界,他享受的天福,证得的神通是非常大的。虽然没有大通大达,但心性清净,和化身佛相似。但是法身没成就,化身没成就,所以这里讲的是小乘 法。没发菩提心的四果罗汉,有这个天福,贤劫千佛出世,由于法性身和化身不成就,要陨落。发菩提心,报身成就菩萨道的,才能成就法身、成就化身。
【有无四相论第十二】
文殊师利菩萨问 佛。何等之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曰。凡夫之人。认自四大色身是我。贪生怕死。名有我相。心存憎爱。意不均平。名有人相。念念常随。世心 流转。不求解脱。名有众生相。心识不忘。业种常萌。不悟无生。真空实性。常随心境。意识流动。名有寿者相。菩萨之人。知身是幻。悟世无常。不惜身命。何况 资财。但学大乘佛之教法。名无我相。等观众生。皆如赤子。不择冤亲。平等济度。名无人相。于世间心。一了永了。更不相续。名无众生相。明悟自己。无生实 性。不随心境。意识流动。但依方便。愿力行持。名无寿者相。有此四相。即名凡夫。无此四相。是名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何等之人。有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曰:“凡夫之人。认自四大色身是我。贪生怕死。名有我相。心存憎爱。意不均平。名有人相。念念常随。世心流转。”也就是念念常随世俗、世事、世论去转,不求解脫。有人也不做坏 事,也皈依三宝,但这还是色身是我,心意差别,不求解脱,不悟无性真空实性,还是六道众生。你今天是人,明天去享天福,天福享尽,又是众生,心识不忘。思 维老是不停,业识种子不断。我活多大岁数,怎么去活,心境常随意识流动。行菩萨道人知身是幻,是幻化不真实的,不是真常的,一切万事万物,包括这个星球,一道流光,便在宇宙中消失。所以地球上的东西能是真常的吗?不是,菩萨是不惜身命,何况资财?
发菩提心是以身、命、财为代价的,特别是生命。要度 一个人,本来不该到这处受生,就为度化他才来,花了很长时间,命运是长时间的造作,度化是要承担事物、内外财都得舍。要发护法心的菩萨是惜身命的,惜身命 不是为自己,而是要用这个身命去护法度人,这叫无我相。菩萨虽然不惜身命包括资财,但惜大乘佛法,依法修行,行菩萨道,平等看待众生,把 众生当自己的儿子想。不管是冤亲还是债主,好坏一律平等对待。平等度人,这才叫无人相。在那个世间一了永了,没有名相相续,这就叫无众 生相。名相就是人常说的:我怎么长的这么老了,这么难看了,执著年轻状态。我这没面子,那有面子等。有的真修者没有这些想法,不执著于肉体表象,明悟自己无 生实性。不随心境、意识流动。悟自己性是不生不灭的,我自心没证得心净,不随我思维意识,只以方便愿力行持,我去随顺方便世间的事,随 愿力行持的同时别把持戒忘了,你随顺世间的事物,总要有个度,随顺过程中不能犯戒,这叫无寿者相。有此四相即凡夫,无此四相即为菩萨。【五根五佛论第十三】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云何是五根五佛。同种善根。世尊 曰。若是清净斋戒。明心见性之人。投师口诀。得正见者。眼是佛见。耳是佛闻。鼻是佛嗅。口是佛说。心是佛知。五根常显。五佛神通。同种善根。成佛种智。若 人把得定。作得主。依佛修行。佛说是人。立地成佛。
五根五佛是不是种善根得来的? 明心见性之人,是指有真修实证工夫 的人,是得“道”之人,是用自身验证佛法的圣人。这样的人知道宇宙真相,知道学佛的路径怎么走、怎么行,怎么能了生脱死,怎么能成就佛道。他讲的法不是照 本宣科,是用平常的话语讲出智慧之道,这样的人能弘扬出佛家正法。所以要投明师,要不然大学教授看着这本书、背诵那本书怎么不是明师?因为教授讲出来的是书本上的,是有限的,不是他自心流出的。所以佛说要投明师,得到口传心授,这样的人你才能得到正念,你这个眼才是佛眼,否则你不知凡圣。耳听是佛法,不听邪魔外道。鼻子闻的是正嗅,虽然嗅到了不起烦恼之心。口是佛说,你说的话是符合佛法的,不犯佛的戒律。心是佛知,正觉、正行。这就是常显五佛神通,五根(眼、耳、鼻、口、心)要符合佛家戒律,依教奉行,这叫同种善根,这样的人才能成就佛的智慧,这样的人才能把得定,作得主,不犯戒。自己对自己负得了责任,依佛修 行。
佛不住世,佛法住世,释迦牟尼佛肉身不在这个世间,但他的实有化身还住世,他的法没变,佛法没失效,肯定管事,按他的法修行,实修就成。佛说人立地成佛,什么是立地成佛?你这一念心与佛的慈悲一相通,不是 我肉身成佛,而是我这心性很快就成。不求立地成佛,只求当下把持一念之心。
【六波罗密论第十四】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云何修证。得六波罗密。佛言。若 有众生。能舍酒肉不食。能舍财物不贪。能舍恩爱不恋。能舍诸恶不作。能舍人我不争。名得第一布施波罗密。复有众生。能持佛戒。能习佛仪。能降六贼。能断邪 非。名得第二持戒波罗密。复有众生。能受人亏。能忍人骂。非来正对。逆来顺受。都无怨恨。返加度脱。名得第三忍辱波罗密。复有众生。能学如来。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讲说。未通务通。未证务证。名得第四精进波罗密。复有众生。能断诛杀。能止妄念。能除昏散。能习禅定。定力如山。魔扰不乱。名得第五禅定波 罗密。复有众生。能破无明。能空诸相。能通理法。能决是非。言言的当。字字无差。名得第六般若波罗密。若人能具六波罗密者。名出生死。名到彼岸。名超三 界。名登十地。成佛之数也。
不吃酒肉这是一个大事。有人想我不吃了,别人能少杀 不?你不吃,那个东西就多了,养鸡的少养了,养猪的少养了,物产多了一份,网捕那也少捕了,而且你还多了一份慈悲心,属于布施。同样,能舍财物不贪是布施,能舍恩爱不恋也叫布施,能舍诸恶不做这也叫布施,能舍人我不争,这也叫布施。
持戒是无戒可守,无戒可破,一切行住坐卧都如法。由 于他修得了漏尽通或者入禅得定之人,一切行做自然符合佛家戒律,这叫持戒。你要心里总有一个怕,处处怕犯戒,心里存有 个戒,这样的戒律还不好守,也只能是守戒,在这个世间如果你不从心念上转变,如同在染缸之中,长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的,因为你没离开河边。所以按佛说的,你要降服六贼,你光用一句佛号代替不了依法修行。当你生老病死或八苦来临时,你舍弃不了、降服不了。依法修行把身体转化了,六贼不起,才能把自身的法宝作 用发挥出来。要是六贼起时,自劫家财,把你自己家的财宝掏空,无量劫来那点功德都被整没了,然后受六道之报。只有从心念上降服六贼的人,才能邪事不生。谁 要是来挑刺儿,说三道四,我真正的善境界来了,心生欢喜。这个世间我不该做的不做,不该说的不说,不该想的不想,这也叫持戒。还有的众生能吃别人的亏,难 听的话能听进去,忍别人打、别人骂,说白了逆来顺受,就像我说的,六七十岁人不跟小孩儿一般见识,这样就心无怨恨,这样能转境。这也叫忍辱。还有的众生能 学如来十二部经读诵、受持、书写、讲说。虽然不能通达佛理,没有证悟,但是天天打坐念佛读诵经典,不做与佛法修行无关的事情,这就叫精进。还有的众生能断殊缘,殊缘就是夫妻、父母、姐妹、怨仇、恩爱这都属于特殊缘份,曾经打过我、骂过我,我不起妄念,我都能断,不昏暗、不散乱、不放逸。就是 常说的定力如山,魔拢不乱,我把得住自己,心魔不起,外魔不侵,这样才有禅定。还有众生能破无明,破无明的人必得空,不空的人破不了无明,无明就是烦恼业 障,得空的人有定力,得空的人能消业,无量劫造的业报让你的功德把它化掉。化掉非常容易,听经、闻法、打坐、念佛忏悔,当你进入空境时,这无量劫来的业报 很快就消掉。否则的话,那就一点点消掉,如同满山的大雪,太阳一出来,热量一照马上化掉,如果让你自己一点点用热水浇,你得多长时间。修行人必须得定、得 空,这样破除自己的无明,破除无明以后,你才能通达佛理,明辨是非,要不然是非标准找不到,以我为中心,我个人得先去断是非,颠倒之见,这时你才言言得 当,字字无差,这样称你有智慧,也叫般若。你这样修六度万行,才能出离生死,到达彼岸,超三界、证十地,直至成佛。
【大善知识论第十五】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云何行持。名善知 识。佛言。善知识者。心性柔和。戒行精专。心无贪妒。物无爱恋。心行平等。意无憎爱。有大方便。自度度人。量根施道。具大总持。好心与人。不求果报。行门 清净。无诸过失。说法论议。皆合经意。具足此行。名善知识。复有智慧出众。福德超群。无所不善。无法不识。为人天眼目。作佛法栋梁。掌佛祖权衡。作佛门领 袖。开正道门。塞邪魔路。绍隆佛种。续慧联芳。以心印心。流传不绝。大机大用。大愿大力。此名真正。大善知识。
什么样能称为善知识?你看那人说话办事不恶言、不恶 语,非常平和,像桑叶一样平整、和气。你看人家说话办事,一切造作,没有一个地方犯戒,都符合佛家戒律,你是恩爱也好、情仇也好、财物也好都不去贪著,一 切名利也不贪著。名利你得到了我不掺和,你得多了我高兴,你比我强那更好,心态是这样的。什么物品都可以舍去,没有大、小、高、低之分,都一样。恨我的人 向我请法,我也给他说,爱我的人我也不多说。看什么人施什么教,讲法无碍。你适应什么法,就得给讲什么法,方便解说,让你生欢喜心,让你得到满足。
量根施道。你是什么根器,你是个碗,给你一碗水的量;你是个盆,我给你 一大缸水,倒进去不都溢出来了吗?不是载法之器。心量够的时候,一定要知道佛法是平等的,行菩萨道的人一定要以平等心去观察根基再度人。
具大总持,世间有大道理小道理,这个人有这个人的道理,这个僧团有这个僧 团的道理,这个国家有这个国家的道理,这是一个法则,一个顺序,你要遵从,不能让太阳从西面升出来。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大道理还要服从硬道理,硬道理还要 服从天理。道理还要服从效果。总之,要能把握修行的全局,又要注意修行的细节。好心与人,不求果报。你供养善知识一百元,他真难受;还不如他给你一千元,心里好 受。这是心态。你对他好,他也这样,你对他不好,他也这样,他只供养别人而无求人回报自己。一点过失也没有,过和失中间有个度,过这个度叫失,过了这个 度,你好像得便宜了,实际是失去了。你要是清净门头,就是无过失,我怎么做也掌握在度内。他知道果报不是求来的,是修证得来的。
说法论义,皆合经义。讲法不见得说的华丽,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说出最 普通的道理,用平常的话语说出智慧之意。说法论道皆与佛法暗合。你是老、是少,你是有文化、没文化,一听就明白,这才是讲佛法。把佛法说的高谈阔论,还觉 得是你自己的佛法。那不是度人去了,那是传知识教去了,那是把佛法当学问了。学问和佛法是两回事。
还有的人智慧出众,福德超群,无所不善。什么法都能 讲,什么法都通达,为人天眼目,作佛法栋梁。这是佛家倒驾慈航来的住世菩萨,或者是乘愿再来的菩萨,承载佛的家业,替佛衡量接班人。所以我讲不要瞧不起身 边的人,对待身边的人不要轻视。你一天中的一言一行,言语造作,你身边的人看得明明白白。你就看见阿弥陀佛了,其它众生你都没瞧起,你心不平等,菩萨他不 欢迎你。不是这位菩萨不慈悲,是你心性不够,这就叫人天眼目。再进一层可以叫探子,到你这来,看你这世间的众生什么样子,你是什么样子,这么来理解也可 以。这样的菩萨,承载佛法,教化一方。替佛祖权衡,掌握衡量世间的教体,作佛门领袖。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在少林 寺靜坐九年,把法传完就走了。他是不是佛门领袖,他一定就是佛门领袖,他讲的法至今还流传,不是当了主持就是佛门领袖,那都是名相。而是他的法论轰动整个 佛教界,让现世的众生都赞叹,受他法化。这样的人讲法,色究竟天以下的天民、天王都赞叹,这才叫佛门领袖。开正道门。让正法住世,自己就行正法,只有这样才能把邪魔鬼秽、歪门邪 道化解掉。魔王给你出点难题、设点障碍,你魔考过关,魔王赞叹你是个好对手,拜在你手下不冤枉。你说你受点伤就退回去了,魔王都不佩服你,你出什么三界 呀?魔王与菩萨是朋友,是对手上的朋友,魔王你该魔就魔,我该承受就承受。我知道做魔是你的职责,你不魔你就失职;我要是不能承受,我也无能,就这么个道 理。
绍隆佛种,续慧联芳。受一佛之旨,等于受十方诸佛之旨,承载各尊佛、各尊菩萨愿 力,以心印心,传以心印心之道。不得以心印心之法,就不得以心印心之道。要修以心印心之法,看不见修以心印心之道的人能行吗?师父选徒弟得以心印心,才能 续慧联芳。说白了看我这儿子是个孝子,我才能传家业,是个不孝之子,我把万贯家财交给你,你今天赌博去了,明天吸毒去了,没几天就会把万贯家财散没了,能 不能把家财交给你?佛家也是这样,善知识一定要选以心印心之人,全面合乎上述标准,有大愿力,愿意承载佛法度众生,延续佛种性,这样才是真正的大善知识。
【得生天堂论第十六】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修何福业。得生天堂。世尊曰。若 有众生。信佛因果。受三皈依。持五戒修十善。事二亲。截断邪淫。常行正道。斋僧供佛。修塔造庵。转诵大乘。庄严佛相。护善遮恶。作大福田。是人舍寿。必生 上界。三十三天受诸天福。五欲妙乐。思衣衣来。思食食至。皆是自然化成。不用人力所办。天上一日。人间百年。各具五种神通。快乐逍遥自在。
佛讲怎样能生天呢?如果信佛因果,皈依三宝,持五 戒,修十善,事二亲,双方父母要孝慈善待,顺者为孝。现在的人邪淫横行,无忏无悔,以此为荣。所以将来的人业报要深重,生天的人有此一条,学佛的人一旦犯 淫戒,要堕地狱。破戒了就是船有漏。再好的船漏水也要报废,船坏了还能航行吗?还能奔向彼岸吗?
斋僧供佛,修塔造庵,转诵大乘。这样的人能生三十三天,守五戒、修十善只能生天,这是佛说 的,你没静坐,你没修禅定,你生不了佛国土,你出家也好、在家修行也好,你悲哀不?是不是可怜悯者?不管出家、在家,佛教怎么做我怎么做,即生超出三界,那才是目的。不然,生三十三天以后,享天福,思衣来衣,思食来食,即是幻化而成,不需劳作。忉利天一日一夜人间百年,四王天一日一夜人间五十年,天人各有 五种神通。天人讲神通,不讲科技,人人有神通,不需要科技,个个消遥自在。
【邪师外道论第十七】
复次文殊师利。世 间多有邪师外道。不知善恶因果。不达轮回报应。一向狂心信邪。倒见尊命神鬼。行鬼教法。诳惑世人。广杀猪羊牛马。禽兽畜生身命。自贪食肉。妄称祭天祭地。祭神祭鬼。求福求寿。保家保身。托鬼为由。干人财食。又有书鬼符牍。传授世人。妄称功力。度人生天。要人财物。活自邪命。若杀命。救得命。王侯常在世。若 符牍。能度人。邪师得上天。世上迷人。信此邪见。大家相连。同入地狱。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何以故。求福莫过斋戒布施。求寿莫过不杀放生。求慧莫过广学多 闻。求安莫过省禁是非。是故欲求正道。莫信邪师。欲出轮回。莫犯因果。罪福报应。如影随形。邪正道殊。苦乐各异。
佛又说:世间多有邪师外道,特别是末法。邪师就是不 讲正知、正见,讲邪知、邪见,不讲善恶、因果,说人就是人,死了生天,没有因果。离开因果就是外道,不懂轮回报应,张狂自大,颠倒之见,听从神鬼,追寻灵 感,行邪鬼道,欺诳迷惑世人。这些人的做法是,广杀猪羊牛马等畜生身命。自己也吃肉,用肉祭天、祭鬼,求福、求寿。托鬼神为由,骗人钱财,又画符类,说有 功力降邪,助你升天,要人钱财。以佛名为由,贪求名闻利养,迷惑人,如果众生不明真假,信此邪见,那就和他相造共业,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求福、求寿,莫过于斋戒、布施,你用正因去求,正如 君子求财,取之有道。如果不按正规途径去求,求仙保佑,能不能求到。有时能求到一点,但是属于欠帐,在银行欠的高利贷。今生保你发财了,你下生就得贫穷,去偿还人家,不是正得的家财,而是靠一些外道得来的,那就是欠人家的,不是通过正常的方式、方法得来的财,今生还不了,下生早晚有一天得有人跟你清算。一 些做买卖的人供这些仙,一是这人和这道相通,将来要到这一道去;二是求的财有业报跟着。所以想求寿,你就放生,买些鱼,做水路法会放生;你求多闻,想出轮 回,就别犯因果;想得到好的报应结果,就去行善,善和恶如影随形,邪正道殊,你是行善的,就得正道报,行恶的就得恶道报。说人和人怎么不一样,一口气上不 来,那就是十法界,苦乐各异。]
【外道六师论第十八】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云何是外道六师。世尊曰。如来灭 后。多有波旬入我法中。住我寺院。剃头被褐。称佛弟子。相共檀越。饮食酒肉。食污漫净地。第一外道。复有牵妻带子。住佛伽蓝。偏学瑜珈教相。自称遗法弟 子。饮食酒肉。与人修斋。不僧不俗。第二外道。复有邪人。上无师传。下无师证。被鬼迷制。邪悟聪明。不加修功。自言成道。外托佛教。内行邪法。乱惑世人。同入邪路。灭佛知种。第三外道。复有外见。偏学有为。行符咒水。驱鬼遣神。惑乱世人。增长恶见。灭佛正见。第四外道。复有道依休咎。学问吉凶。占卜鉴形。先兆祸福。惑乱世人。灭佛正眼。第五外道。复有妆模作相。空腹高心。未证言
第四篇:诗
“诗従肺腑出”复习导学案
主备:于利群 把关:李传兴 使用时间: 复习目标:
1、了解关于诗的知识,背诵并默写本专题名句名篇。
2、鉴赏分析诗词主要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课前自主复习:
一、名句背诵默写:
1、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李白《蜀道难》)(2009年高考广东卷)
古代作品中写山水之胜的,有《赤壁赋》中的“山川相缪,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蜀道难》中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9年湖北卷)
尔来四万八千岁。西当太白有鸟道。,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09年全国卷,2012年高考浙江卷)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李白《蜀道难》)(2012年山东卷,江苏卷,上海卷)
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2012年高考重庆卷)
4、,渚清沙白鸟飞回。,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09年全国卷2,2012年江苏卷)
5、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2012年高考北京卷,江西卷)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2011年高考广东卷,2012年辽宁卷)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2012年高考天津卷)
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登高》)(2012年福建卷)
6、此情可待成追忆? 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2009江苏卷)沧海月明珠有泪。(李商隐《锦瑟》2011山东卷)
二、关于诗的知识:
1、诗歌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概括一下,主要分为9种:1讽刺 2爱情 3哲理 4送别 5风景 6抱负 7想像 8故事 9思想
2、诗歌的表现手法:(见附录部分)
课堂复习:(欣赏诗词,明辨技巧)
一、自主复习检测,夯实基础:
二、文本研习: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等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① 围绕诗题“登高”,简要分析前两联与后两联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 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请分析概括诗中那些内容体现了诗人之“悲”。(至少写出5项)
三、学以致用:
1(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2(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四、巩固训练:
(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五、课后作业:
1、总结回答诗歌意境型的答题技巧
2、背诵本专题的相关名句
3、阅读附录中的鉴赏方法和艺术手法
附录诗歌知识
诗词鉴赏方法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 反衬出
陈与义 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古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2.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十艮,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其他人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
8.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9.实虚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登高》答案
1、①前两联写景,是诗人“登高”所见;后两联抒情,是诗人“登高”所感。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②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
学以致用一答案
答案:①诗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戌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苦寒,怨景色单调。
解析:第(1)小题侧重考查边塞诗的常识,如果不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答题就会失去方向。此外,还要能够用诗句内容具体说明是如何体现出边塞诗的风格的。第(2)小题侧重考查对诗歌感情基调的把握。
二、答案:(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心取长途”。
解析:第(1)题侧重考查鉴赏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鉴赏意境时要扣“情景交融”特点。第(2)题是评价诗歌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也是一道开放题,要言之成理。
其实所谓的“意境” 就是由几个相关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情景交融的情景。如,片云孤月,落日、秋风。(2)题是开放型,表面上是两种相异的情感,实际本身并无矛盾,强调的角度重点不同,本身是统一的。整诗表达的是作者虽然怀才见弃,但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巩固练习答案
答:“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答案涉及到双关和顶针修辞格。
第五篇:诗
腾云
(唐)李白
马腾驾祥云,航行阔海郡。
失于蓬莱阁,踪迹无处寻。
腾云
(唐)李白
马腾驾祥云,航行阔海郡。
失于蓬莱阁,踪迹无处寻。
七言绝句
(唐)白居易 马过瞢腾短梦惊,航深梯险竞骈罗。平山柳絮随丝辔,安知牛迹笑东溟。
七言绝句
(唐)白居易 马过瞢腾短梦惊,航深梯险竞骈罗。平山柳絮随丝辔,安知牛迹笑东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