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05240938读书-后感
书以修身,读以养性
明朝的许仲琳说过:“井底之蛙,所见不大,萤火之光,其亮不远。”,古人尚有如此见地,可见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高、看得远,唯有通过读书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所以我们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我是学医出生,现在主要从事后勤和党务管理,和以前所学知识相比,知识内涵跨距不小,从事这样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但是,面对困难而退缩不是我的习惯,从学生时代起,喜欢下功夫、肯难题和脚踏实地做学问的习惯还没有丢弃,老子说的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毛泽东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里有一句词更是让我们耳熟能详:“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不断学习新知识,读书学习便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了,由于医院后勤技术力量总体薄弱,我也深感身上的胆子很重,但我得感谢自己还保持一份爱学习的好习惯,更要感谢我自己工作之外的爱好——微电子维修技术,或许在此也得感谢父亲,在儿时父亲喜欢摆弄哪些矿石收音机对我产生的的不经意影响,直到现在,从喜欢开始,已经在电子技术上具备了较好地理论和实践基本功,也促进后勤管理工作更得心应手。
因为有此爱好,自1986年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科室的X光机维修主要由我承担,但作为一名医生,这本是分外事,但从每一次成功修复后同事的赞许声中,却是更让我坚定了对这份份外工作爱好的执着追求。电脑时代的开启,又让我对此着迷了一阵,2003年我成功开发放射科计算机报告系统并应用到2011年,2007年成功开发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网络版)使用至今。开发期间,虽说纯粹是为医院义务劳动,但还是为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通宵达旦而不觉疲惫,在成功之余,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来促进医院信息化的进步,我感觉快乐的同时更是一种成就感,或许这就是我不断孜孜以求去探索新知识学而不倦的快乐所在,动力所在。
如果业余爱好是一种快乐动力,那么,成为团队中优秀一员更是我的一种责任,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不会成为您所在团队的短板,如果说昨天我们靠书籍启蒙,那么,今天我们就要靠书籍导航,明天更需要靠书籍开拓,读书学习之余丰富了我源源不断地创新动力。当今是网络时代,因特网的发展又给了我们一个博览群书的好途径,几年来,我习惯了在学习阅读之余有收藏精彩文章和网页的习惯,久而久之,电脑里的文件也越发多起来,分类收藏是件好事,可是查找起来更是烦心,于是我又自己掏鼓着开发了个电脑文件管理系统,每每在空闲之余,翻阅下收集的或精彩一文、或开怀一笑,不亦乐乎!
回首自己的读书学习心路,觉得古人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终身教育,千万别把学习当做枷锁,只有乐学、知学、好学,你才能真正爱上学习。或许是有意栽花花不放,无意插柳柳成荫,我习惯读书,更习惯“图书馆式”阅读,哲学、历史、文学、电脑技术、音响发烧,抑或是戏曲之类,都在我信手翻阅爱好之内。在欣赏戏曲、读书之余,我更体会到学习、读书是一种品质,它可以提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引领一个人进步创新,激励一个人追求真理。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大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群高尚的人对话”。毛泽东更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挤出一点时间来,坚持读点书,必能通过读书来“授人以渔”,提高完善自己。
我想,只要我们带着平静的心情去读书学习,借以修身养性,必能修得一份静心,收获一份快乐!
第二篇:读书后感
如何成长为一名好校长长发展》有感
——高市乡中心学校校长廖巧明 读《校长角色与校引言:陶行知先生说:“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一句话点明了校长的责任与使命。
2011学年,我积极参加了青田县教育系统领导干部读书学习活动。在这次读书活动中,我紧紧围绕着全县校长会议的精神,认真阅读了《校长角色与校长发展》一书,受益非浅。
在现代社会,校长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应该承担何等的职责?校长如何打造一所特色学校,如何有效地实现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如何更好地引领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成功的校长们是如何做的?这一切都成为困扰广大中小学校长们的现实问题,也成为制约校长和学校实现超越性发展的瓶颈。
《校长角色与校长发展》一书共分五大板块:“校长角色与职能”、“校长权力”、“校长轮岗制”、“校长选拔、任用与管理”、“校长培训与专业成长”。专家们以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实例、一个个生动的学校管理良方、一个个有效的政策理论决策,每时每刻都在震撼着我的心灵,触动着我的神经,让我心悦诚服。让我更进一步明晰了办学思想与理念,明白了一名合格校长应该具备的素养,明确了一名校长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影响与引领。给我们这些工作在农村的“一线”校长,提供了一个更新观念、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的平台,特别是专家的指导和解惑,使我认识到了一个学校领导的重要性,为我们做一个合格的甚至出色的农村中小学校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结合学校管理的实际,我认为校长必须转变“角色”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呼唤和要求,那么如何转变校长的“角色”呢?
一、由“领导者”转变为“学习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校长应坚持学习,自我提高,以最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来“经营”学校,带领全校师生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首先,校长必须是一个“学习者”,必须是一个善于学习、钻研、进行实践的领路人。不仅要学习《纲要》和《新课程标准》,明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改革方向,还要了解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改革动向,为教学管理提供依据。其次,校长要做好在学习中不断探究与反思,把学习的课改经验,迁移应用到学校的课改之中,指导学校的课改工作。还要注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与教师共同学习,努力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在实际工作中,我校坚持每周一召开班子会议和教师会议,其内容有三:1.总结上周工作;2.安排本周工作;3.理论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次,校长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对照理论,反思自己的管理实践,提炼适合本校的新课程实施策略,促进课改顺利实施。
二、由“决策者”转变为“促进者”
新课程自由度大,追求内容的生成性。因此,对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质,校长必须做个“促进者”,让教师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组织校本教研是一条可行之路。比如我校坚持开展本校或校际间的教研活动,课后人人参与评课,人人发言,教师受益匪浅,为此我认为培训要有明确的目标做导引、要有充裕的时间做保障、要有精当的评价作激励、还要讲究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由“施令者”转变为“研究者” 学校为了更好的发展,更有效的达到教育目标,就需要校长对学校的运行状态和环境因素有正确的判断,对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改革有理想的思想和方法。况且教育需要创新,校长要有敏锐的创新意识。在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式等方面不断探究,不懈追求。尤其是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与困惑,需要我们去探究、去解决。因此,校长要实践新课程,就必须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与时俱进的“研究者”。立足于教育教学第一线,研究课堂教学,及时了解反馈课改的信息,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并以此作为学校调控教改的决策的最重要依据。研究教学校长要经常深入课堂进行 “诊断”,了解教师的教学所为,施教情况,提出修正意见和建义,指导教师教学工作。同时,还要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通过课题研究,以课题带动课改,推动课改有效实施。
四、由“指挥者”转变为“合作者”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指出要下放课程权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要求学校一方面要创造性的实施国家课程,另一方面要开发校本课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都是开发主体。要提高开发效益,校长必须做一个“合作者”,与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人员合作以便能合理利用、优化和吸纳各种教育资源。同时学校是一个系统,其工作千头万绪。光靠校长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任务,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带领全体教师投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在多年的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校长与教师的合作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①课改促使校长必须与教师一起探讨、分析、解决问题。只有校长搞研究了,才能带动教师搞教研。②课改要求校长必须提出规划,拟定实施方案,与教师一起探讨,共同研究,才能形成大家共享的结果。③校长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指导能力,努力成为真正的领头雁,让全体教师信服。要深入课堂听课,组织教师研讨,对所听课进行客观评价,与教师切磋交流。唯有教师集体参与的研究,才能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这样的研究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
五、由“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新理念。因此,校长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职责,自觉树立为教师与学生服务的意识,竭尽全力为他们排忧解难。通过这次学习再结合自己平时的工作,我认为校长的服务意识大致体现以下七个方面:①努力构建一个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②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③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校本培训体系;④满足教师教学、科研以及相关活动的教学设备;⑤建立科学合理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⑥及时帮助教师解决生活或工作上的问题或困难;⑦满足教师在学习、进修、培训、科研以及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合理需求等。
读书的好处很多,对于校长来说,更应该读书。首先,学校发展需要校长读书。从当前学校发展来看,凭经验型管理学校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学校的发展要求,校长必须是具有教育思想的人,决非任何人都可以当校长。有一位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影响一个人能否成为好校长的因素很多,其中是否善于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合格的中小学校长不只应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而且应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深厚的理论素养,是能洞悉教育问题、引导教育前进的人。读书就是能涵养人的思想素质的最好的途径。
书香校园的创建也需要校长读书。建设学习型组织,创建书香校园是时代的要求。学生读书兴趣的激发靠教师,教师读书热情的激发靠校长。作为一个好校长,应该是教师的领袖、学生的导师、社会的楷模。在书香校园创建活动中,校长们应该做师生读书的带头人。校长不是官,不是商,应该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烟酒味;多一些思考探讨,少一些应酬娱乐;多一些教育智慧,少一些经验管理。
读书也是校长个人成长的需要。从校长的成长规律来看,校长是沿着称职校长——成熟校长——优秀校长——教育家型校长的轨迹成长的。要想自己成为一名成熟的、优秀的校长,就要读一些有影响的中外教育家的著作,研究教育发展史,懂得教育的昨天和今天的演变过程,掌握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要读当代教育家的优秀著作,关注和研究不断变革的教育实践,把所掌握的先进教育理念自觉转化教育行动,具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要读经典性的管理著作,学习国家的政策、方针、路线。
以上是我参加这次读书活动的一点心得体会,但是,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是没有终点的,校长只有把握时代的潮流,用具备的专业知识、清醒的头脑和敢于创新的勇气,积极地参与课改实践,深层次的转换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与肩负的重任,才能促使学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不断走向民主、开放、富有活力的创新境界。让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学校规章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的最佳结合点,用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转变校长的“角色”。
第三篇:读书后感
读书后感
现代人都知道“健康是第一位的”。但怎么样的人才称得上“健康”,则并不是每个人都合得上来的,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是指: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的完整状态。即既包括人体各部位发育正常,没有疾病,体质强壮,又包括人的思想、心理。人格的完美和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对前者,主要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获得;对后者,则主要通过不断的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获得。
身体健康与精神人格健全两者既有不同点也有共同点。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大提高了,人饥饿了就要进食是一种生理本能,希望吃好一点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对前者大多没啥问题。但精神上的完善就不同了,没有一点自觉性是不行的,除了政治时事因组织上有布置,加上多媒体时代花样百出吸引人的眼球外,看书学习则需要每个人的自觉,本能驱动与自觉驱动,这是两者的不同点。
但两者又有共同点:有毒的食物不能吃,诲淫诲盗有害的书不能读,如同为了身体健康,五谷杂粮宜搭配,果蔬鱼肉都要吃一样,人们读书也不能局限于哪一类或哪一本,最好也能博览群书,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明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看不同的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东西,多方涉猎,才能让人博学多闻。”当
然与个人所从事的职业相关专业知识,更是首当其冲的必读书籍。
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文章典籍,浩如烟海,当今之世,科学知识日新月异。面对知识海洋,我深切地感到:生命有涯,知识无涯,学到老,学不了!因此,我不想就一篇文章,或者就哪一本书,以定向思维来写“读后感”,而为充实思想,丰富知识,提高涵养,增强能力,以扩散思维写这篇《读书后感》。
票据稽核部:宋爱民
二零一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第四篇:读书后感
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这本书的内容,是圣人对学生的训示,为人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还要对自已行为约束,诚实可信,博爱众生并亲近有德行的人。百善孝为先,而“孝”和“弟”这两个字则是弟子规贯穿中心的“一条线”。“孝弟”里面还包含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就是恭敬之心,对长者的恭敬。而一个人的道德、学问都是从“孝”跟“敬”当中不断地提升。其实一个人只要做到“孝”跟“弟”,相信他就可成为一个受人尊敬得人。
羊跪乳,鸦反哺,为人子女理当“孝”字为先。“孝”就是心怀感激,用爱作出回报。我们的父母大都承担着家庭的负担,每日里,他们用汗水和心血努力回报社会,同时还对我们呵护有加,似明灯引领我们一步一步前行。作为儿女,每天惦记着父母,为父母辛劳,这应该是做人的起码良知,是作为后人应尽的最基本的责任。我们现在年纪还小,有些事情还无能力做到,但按照父母的意愿与希望,每天让父母开心,这无疑是我们今天必须努力去做的。我认为这才是一个人所尽孝道的最好体现。
“入则孝”,一个在家能敬重、孝顺和关爱父母长辈的人,其品格与德性必然会有一颗感恩于博爱之心,就一定会在社会生活中始终善行善为,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我深信:“心中有爱,就有‘孝’。”父母需要的是“真爱”,而不是敷衍了事的“奉养”。我们要诚心孝顺父母,并化成行动。这样父母一定会非常感动,当然,作为子女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第五篇:读书后感
读细节决定成败后感
这本书是汪中求写的,作者在书中,不断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细中见精。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段话意思是:再高的山都是由细土堆积而成,再大的河海也是由细流汇聚而成,再大的事都必须从小事做起,先做好每一件小事,大事才能顺利完成.细节决定成败对我们社区来说并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国公司员工与日本公司员工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员工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员工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会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会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只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有鉴于此,他表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随着公司(局)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机戒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公司(局)体系的正常运转.对社区来说也是如此,社区要成功,就得靠每一个员工做好每一个细节.就我们走动式管理而言,我们不仅是下去查问题,更重要的是和居民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可以和我们一线的职工交流,了解她们的思想动态,只要大家思想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社区发展壮大。如果我们管理人员没有做好每一个细节,就不可能保证走动式管理工作的质量.所以一个单位若想成功,就必须把单位每个员工做的每个细节有机地联系,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