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读书的建议
关于读书的建议
一、关于拼音读本的认识
这本书的版本很多,我们在全校的范围内推广,所以教师再推荐的时候首先应该把握好各个学段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给孩子推荐的书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选择。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按照以往的读书要求,到了三年级学生应该读脱离拼音的读物,我想这可能是对一部分孩子而言,甚至说有些四五年级的孩子根据他现在的学习、识字情况实现脱离拼音读整本书是很有困难的。遇到不认识的字孩子如果不能及时查字典,这样就会影响孩子的读书质量,这样一来很容易挫伤孩子的读书兴趣。所以我的观点是对于一部分孩子不必要让孩子及早地脱离拼音读物。
二、师生共读、建设书香校园不单单是语文老师的事,所有学科教师班主任都应该参与进来。
我们现在很多老师对孩子的读书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指导孩子读书就是语文老师的事,和数学、英语、科学、品德、音体美没有关系。我想这是误区。通过我的了解红山区基本都存在这样的误区。我们是在全校的范围内进行推广,是全体师生共读,所以在这一阶段对孩子的读书指导不应该只是语文教师的事,各个学科都应该把读书结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利用课本的拓展开展好启动、引导、指导、总结工作。我看了一下一至六年级的各个学科教材,能与这本书产生结合的部分有很多的内容。语文老师可以结合课文和作文教学进行启动引导。例如二年级就可以结合《植物妈妈有办法》三年级结合《科里亚的木匣》五年级结合《地震中的父与子》,六年级结合《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读书的指导拓展,还有这本书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我们在三四年级的作文训练中基本都有我的自画像。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注意一下本书是通过怎么样的语言、动作心里描写来突出人物的品质的。如品德老师可以结合品德与生活教材中,一年级的《我自己会整理》,二年级《好书大家看》《学做小雏鹰》《我们去秋游》三年级《我再学习中长大》四年级《当危险发生的时候》六年级《环球旅行去》与本书中的内容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学会生存、学会坚强教育。以及科学教材中《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吃的学问》这些课文结合书中制造工具、食物启发孩子学会观察、学会创造的本领。
今天我们读的事和语文有关的书,下次我们也许选择的事和数学关系密切的书《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以后我们也许共读的事《窗边的小豆豆》,也许提出的问题不向今天说的你希望老师采取什么样的读书活动促进孩子读书的兴趣。也许会问孩子你觉得学校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你你对学校更感兴趣。我们也要其他学科老师要深层次的挖掘教材与本书的在教育上的共性。让孩子知道书中的人物生活,合我们的教材学习是
息息相关的。和孩子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三、举行不同类型的活动才能让孩子的读书的质量更高,兴趣更浓。我想可以截取一些电影片段观看,下载一些比较能锻炼孩子说话的连环画片段进行指导。采取书友交流会、学生小组共读、讲故事比赛、制作书签、写读书笔记、编写剧本进行《鲁宾孙漂流记》故事汇演比赛、举行小报展、写写读后感,就某一观点进行辩论:比如鲁宾孙的家庭很富有不应该去冒险航海、和他应该去冒险航海。而辩论的理由在书中都能找到各自的观点。还可以进行知识问答活动,出一张知识问卷:如这本书的作者是那个国家的谁被称为?鲁宾孙在岛上救的第一个野人取名叫什么?鲁宾孙在岛上生活了多少年?你读完这本书你觉得鲁宾孙是个怎样的人?这本书中你感兴趣的一句话是哪句?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你对哪个故事感兴趣?为什么?
我想只有各个班级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提点选择好读书指导、反馈方法学生的读书质量会有更大的提高,学生的兴趣也会更浓。
四、理论建议
首先第一点就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第2条中《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读书不是为了明天的备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我想对于学生来说“孩子读书不只是为了今朝的学习,而是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只有真正热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真正热爱读书的孩子。
给教师的建议第6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说:“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更应当更多的阅读。” 19条、阅读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且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希望老师们避免掉优秀学生读书,后进生练习生子,做题,其实他们更需要的是读书,让他们也捧起书来津津有味的阅读。
还有很多,希望老师们在闲暇的时间里去读一下18条: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60条,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好的阅读时自我教育)79条:教育和自我教育(青少年精神空虚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真正的阅读)。83条:“思考之室“——我们的阅览室。这些都对孩子的读书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希望老师们有时间阅读,我们在学校群中交流。
第二篇:大一建议读书
一年级可读书目:
1.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秩序》、《送法下乡》]
[点介] 本书最大的价值当在法学“启蒙”。它会告诉你我们在观察法律现象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视野和方法,应该如何培养我们的学习和研究进路,以及,如何揭示常识、挑战既有的知识和观念。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完此书,会感觉法律原来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枯燥。后面的《送法下乡》一书可以说是第一本书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运用,更加充实和饱满,虽然我还是觉得其《本土资源》一书最为重要。
2. 俞吾金:《问题域外的问题》
[点介] 作为一本哲学知识和流派介绍的通俗读本,该书不仅可以把读者引入一片新的哲学天地,更重要的是,该书在开辟和拓宽学生的问题域上,特别在怎样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上,有着相当的帮助。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是大学期间一直要注意训练的能力,它在很多时候比具体的知识要重要得多。
3.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江村经济》]
[点介] 今天我们离费先生写作此书的年代已经相去六七十年,但费先生于书中所做的对中国现状的分析对今天的中国仍然是那样的切中肯綮;费先生所具有的问题意识和文章风骨,我们今天仍然还差之甚远。每一个法律人都应该反思:法学的知识贡献在哪里?
4.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点介] 透视中国社会实际运行的游戏规则。为什么在我们的正式制度外,还会有一套更为适用的潜在的规则?作者从历史中的故事投射到当今的现实。我们可以从中反思:法律在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条件上什么?法律的道德善恶与实际的利害格局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是在自我欺骗的冰山上生存,还是在苦涩的反省中奋起?
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黄金时代》]
[点介]这是一本清醒的书、理性的书、幽默的书和智慧的书。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洞察,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精神;什么是真正的人文关怀。作为法律人,也许此书给予我们的最大启迪是:缺乏对“沉默大多数”的关怀、缺乏某种“精神家园”的法律,是没有生命的法律。但是各位一定要记住:王小波的小说,特别是《黄金时代》,读起来更加让人回味。
6.伯尔曼:《法律与宗教》
[点介] 写得精彩,译得也精彩。探索法律背后的精神,支撑法律的东西。“没有信仰,法律它将形同虚设”。在中国既有的法律传统被打破的同时,我们应该如何寻找新的在法律下生活的传统?当然,读此书时,不要片面追求其中精彩的语句,更要注重起分析的思路和线索。
7.冯向:《木腿正义》
[点介] 我相信此书对于专事法律的同仁来说,应该是一个极好的启迪案本。作者凭借自身的文学学科的优势,游仞于法律和社会之间。对法律个案层层剥离,既立意深远,又视界宽广,不失为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8.梁治平:《法辩》[《新波斯人信札》、《书斋与社会之间》]
[点介] 这里面主要汇集了梁先生于1980年代中后期在《读书》杂志上发表的系列文章,是其“用文化解释法律,用法律解释文化”的个案实践和言说。辩异、批判和理性思索融贯一气。对年轻学生来说,读此书还可以学到如何读书、如何整理自己的心得体会的一些“潜移默化”的方法。《新》一书亦是早期和另外几个作者作的批判性著作;《书斋》一书是作者的文化随笔,写得轻松随意,也更见功力。
9.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点介] 作者对历史的厚积薄发和驾轻就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谙熟洞然与透辟分析,都显示出其“史实”与“史识”的完美结合。文笔老辣,一气呵成。其对政治与道德关系的揭示、规则与生活状态的运作的阐说,对于我们了解传统和法律都有着极大的启迪。此书不可不读。
10.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社会科学方法论》]
[点介] 作者对学术、政治,甚至人生三者之间关系的看法,实在可以廓清我们的许多认识。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缺少虔诚和信念的时代,这影响着我们对自身的了解,我们竟不知道从事的职业除了谋生以外还有什么意义。本书可以告诉我们一些答案。
11.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
[点介] 用“讲故事”的方法写的社会学著作。直面“移民”中国家和人民的权力运作,从中揭示政治控制的策略和游戏,又不乏对平民的生存状况的关注。无论从研究方法、研究问题的开辟和创新上,本书对沾沾自喜的法学中人来说,都是一记棒喝和警醒。
12.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
[点介] 对于每一个从事社会科学的学习者(在此包括法学)来说,对社会科学本身的性质及走向得有一个比较自觉的(虽然不一定是清醒的)把握。本书在这方面是极具挑战力的。它研究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建构;对社会科学的分工的质疑;从事社会科学的学术立场何在等问题。本书短短七万言,薄薄小册子,但却比那些动辄数十万、百万言的著作要有价值得多,更具思想的包容量。
13.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
[点介] 学法之人,当对法律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有基本的了解。本书提供了这样一个了解的途径。不宁唯是,当我们对自己身处的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社会的反差进行理性的反思和检讨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要对这个法律教育生态圈的运行有一个冷静的认识。此书的一个特点就是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视角。
14.梅因:《古代法》[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
[点介] 历史法学派之代表著作。其重要之处不仅在于经由自己的研究勾画出法律发展的脉络,提出了法律“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的振聋发聩的命题。更在于,他在学术研究上的独立和怀疑的精神,对“自然平等”的流行话语的批判。一如梅因所说,我们最需要的也许是对新旧材料的不断审查,而不是盲信。后一本书亦是历史法学派的代表著作。
15.柏拉图:《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
[点介] 本书是苏格拉底审判与处刑的三篇著名对话。展示了苏格拉底是如何被判刑的,他对待神、知识、伦理、法律、死亡等的态度如何。读者从中受到其人格的震撼之余,还会进一步思考苏格垃底到底是怎样死亡的重大的政治和人生的问题。在对话和诘问中教给你智慧,这是本书的另一重要收益。
第三篇:李开复的读书建议
李开复的读书建议:怎样多读书,读好书?
2015-12-04李开复华夏基石e洞察一年读书一百本
我建议在座的每一位,一年能够读一百本书。可能你们马上会问,开复你有做到了吗?其实我没有,但我人生中有三个阶段曾经做到,当我今天回顾我的人生,我觉得最快乐、成长最多、得到最多养分的就是那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我大概五岁到十一岁的时候,那段时间我父亲买了各种各样的书,让我在家里阅读。每当我得了什么好成绩,父母亲会给我奖励,他们会跟我说,你要什么玩具,我们可以当作奖励给你,但是书不算奖励,书你想买多少,随时跟我们说我们就给你买,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把书当作一种无限索取的礼物,贪婪地索取。也是那段时间,我对很多中国历代的典籍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在那差不多六年的时间里,我每年都能读到一百本书。
然后我去了美国留学,就中断了一段时间,直到我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在那时我算被逼着读书,因为在哥伦比亚大学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基本一年就逼你读一百本书,大部分是西方的哲学、文学类书籍,说实在的,那段阅读时光不是特别享受,你可以想象,一个英语不是母语的人,到了美国,要读这么厚的一本书,每周要读两三本,压力非常大。但是多年之后,当我回忆在哥伦比亚大学的那段时光,不论是我读的柏拉图,或者是Locke、Hobbs几位英国哲学家的理论,还是莎士比亚,都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其实人性的一切,在莎士比亚的书里都可以找到,很多东方的智慧在西方的书里也一样可以找到,我甚至会说,作为一个理工宅男,为什么到今天能够出六本书,有些还比较畅销,很大的理由也是因为当时在哥伦比亚,逼着我每年读了一百本书。
当然好景不长,四年大学毕业以后,我又回到我理工男的生活,直到两年前生病。生了病在家很多事是不太适合做的,所以我选择读了很多书,有心灵方面的书,还有东方文化、历史方面都读了很多,感觉非常有收获,所以我觉得一个人一年如果能读一百本书,这是一种享受,是一个汲取养分的过程,是一种最好的成长。
读书的“三做三不做”
关于读书,我想给大家六个建议,三做三不做,非常简单的建议,应该适合每个人。
第一个建议,多读不同意见的书。我觉得在东方长大的小朋友们常常被灌输一种思想,认为书上写的就是对的,读了书要把它背下来。我觉得这样并不好,其实每一件事情都有很多面,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意见。我建议大家不要把书当圣经,多去读一些不同观点的书,而不是只读那些你认为是你同意的,符合你观点的书,尝试读一些跟你的观点有冲突的书。如果你能多方面来看待同一件事情,也可以培养批判式思维。另一方面,就算你坚持你原来的想法,你也可以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当你和对方辩论或者持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也许可以用到。
第二个建议,多读历史。走了这么长的路,看了这么多的事情,读了这么多的书,我发现历史总是在重复,人类还是不断在犯过去犯过的错误。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多读历史的话,也许我们可以多了解人性、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第三个建议,是要中西融会贯通。虽然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学都非常精湛,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是我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的那几百本书,我觉得对我还是有非常深刻的启发。所以有时间的话,我觉得还是平衡一下,读一些东方的书,也读一些你想读的西方的书,比如英美哲学家的书、莎士比亚的书等等,东西方的思想能够平衡吸取。
第四个建议,不要读翻译劣质的书。当你读西方的书时尽量读原文书,因为翻译的过程会流失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所以英文好的同学,可以读原文书;英文不错的同学,可以先把英文学好,然后读原文书;实在不想学英文的同学们,那读中文书也可以,但是一定要找好的翻译来源。我发现比如《乔布斯传》,我看了两个中文版,翻译水平差异是巨大的。
第五个建议,少读纯理论的书。有些纯理论的书,不是在过去实例的验证之下写成的,所以我会更建议大家去读那些有真实的事例穿插的书,而不是纯理论化的一本书。
最后一个建议,少读成功学的书。每次走到书店看到我的书被放到成功学,我就想低着头走过去,因为,我觉得大部分成功学的书,其实都是一些没有实干过的人,把一些理论攒起来,让你认为自己看完也可以成功的书,而且它教导的可能是“你只要模仿谁谁谁就可以成功”。但是实际上每一个人是不同的,每一个人成功的模式也是不同的。而且那些写成功学的书的人,他们自己成功了吗?他们自己有经验吗?他们分享的是攒来的经验还是自己的经历总结呢?所以我建议少读成功学的书。但是如果你很想学习一些成功的典范,那么我会推荐多看自传。看自传的时候,也要看作者本人自己写的自传,而不是授权别人写的,因为别人写的也是攒出来的。最后,即使看作者本人的自传,也不要盲目地去学习对方的一切,因为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学习那些适合你的。
第四篇:吕英建议读书
以下是吕英老师建议大家学习的书籍。
必读书籍:
一:《郑钦安医书阐释》
二;《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三:《伤寒论浅注》陈修园
四:《本草经浅注》 陈修园
五:《黄帝内经集注》张志聪(张隐安)
六:《李可老中医危急重症疑难杂症经验集》
七:《易理阐真》素朴散人
八:《道书十二种》素朴散人
业余书籍:
一:《人体使用手册》
二:《水知道答案》
三:于丹《论语》,《庄子》.....
第五篇:读书活动开展建议
读书活动开展引发的一些思考
开学至今,多次留心观察了各班级读书活动开展情况。观察中,引发了我们一些思考:
1.读书活动变成了一种应付检查的形式,失去了读书活动的意义。
①阅读课。在平日观察中,我们发现:虽然所有班级都能开展阅读课,但却没有达到阅读课应有的效果。如:部分班级的阅读课仅限于学生人人手捧着一本书在读。究竟在这期间,学生读了些什么,读得效果如何,大部分教师并没有过多的给予关注。特别是对于一部分对读书还没有多大兴趣的学生来说,他们是以一本书为遮挡,或在打盹,或在聊天,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②早、午诵读。从本周一开始,各级部开始了早、午诵读活动。从观察情况和学生检查结果看,有的班级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诵读时,懒懒的坐着,拖腔拉调的读着,让人感觉一种懒散、懈怠的状态。而2.11(隋静)3.6(史学娜)5.1(刘斌)5.6(辛庆波)5.9(李海霞)等班级学生诵读状态较好,诵读时学生站姿标准,声音响亮,从中我们感受到了班级读书的一种精神,学生一种蓬勃向上的学习状态!
2.读书活动的组织形式仅限于让学生读书,忽略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的价值。从开学至今,在对各级部读书活动开展的观察和了解中,发现很少有班级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其实,读书活动的组织形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阅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高年级还可以开展读书辩论会、读书演讲比赛等等。类似的班级范围内的读书活动,教师仅仅做一名倡导者就可以了,特别是中高年级,教师可以把更多的主权放给学生,这样非但不会给教师增加过多的负担,还会对学生读书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帮助。在活动中,学生也会收获更多的知识,能力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希望所有语文教研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讨论开展读书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实实在在的推进读书工程建设,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收获知识!为了积累读书活动资料,教导处分别设计了学校、级部、班级三个读书活动手册。希望各级部、各班级真实记录班级读书活动开展情况,如:一次读书笔记展评、一次课文朗读比赛等等。大家不需要去做一些无谓的应付工作,那样就失去了读书活动开展的意义!
备注:
各级部自己打印班级和级部读书活动手册,并如实记录。如有类似活动,可通知教导处或者自己拍下照片或录像,提供给教导处,做好资料积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