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资料

时间:2019-05-15 10:2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资料》。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资料

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资料汇编——阅读教学要则(2009-08-12 17:16:31)转载标签: 要则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学科杂谈 分类: 专家引领

相当长时期以来,由于受到苏联“文学分析法”及国内极左思潮的影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把阅读教学课大多上成了故事内容或人物性格分析课。其基本流程是:划分段落一讲解内容一概括段意一归纳中心一总结写作特点。基本教法是:从内容到内容的烦琐分析,把理解课文内容当作终极目标,把“阅读教学”等峿地简单的阅读,学生被动地抄背段落大意、如此教学自然是高耗低效的。针对这样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小语界提出了“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口号,并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关注日渐形成了共识,即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所决定,语文课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智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等都应该“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但在这期间,一些教师片面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教材的例子功能,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往往出现急功近利的偏向,简单孤立、刻板机械、枯燥乏味地进行纯技术性的训练,忽视了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舍弃了学生阅读过程中品味和领悟课文的人文内涵的过程。针对这样的状况,2001年,在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实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更是凸显和强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要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提出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强化了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长期以来,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之争几乎从未间断过;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的提法避免了“性”别主属之争。《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一时间,“人文性”“主体性”“自主性”“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等新理念、新名词扑面而来,一时或令人茫然、迷惑,或令人感悟、兴奋。就在这新旧观探讨着、尝试着,但极端化的思维往往容易作弄人。

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凸显鲜明的个性特点呢?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就这一主体内容来说,应着重凸显三个“三”——三品三层次、三境界。

一、三品——品词、品句、品读

词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篇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区别。对词或句的比较、省词比较等。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品读,即口味性地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品词品句有多深,品读的情感就有多深,正所谓“以读悟情=以读代讲”。

二、三层次——感悟、积累、运用

“感悟、积累、运用”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语文教学流程,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烦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就必须在“感悟、积累、运用”上下功夫,因而,它构成了阅读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换言之,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一般来说,要达到“感”并且“悟”的境界,必须通过整体的感知、感受、把握、体会、体味、揣摩、领会。在阅读教学中,“感悟”无论是悟情、悟理或悟其语言艺术之精妙,运用“三品”——品词、品句和品读,应当是其主要的方法。

积累——以往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学生能力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阅读量太少,语文积累不多,这是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张志先生曾为此感叹:“贫乏,语文教学的致命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丰富语言积累”,这的确是对症下药之举!据此,我们必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课堂上加强背诵的训练。“积累”主要是就语言积累而言,但其外延还应扩而展之,还要加强文化积累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才能解决说写什么的问题;有了厚实的语言积累,才能解决怎样说写的问题。

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从以上的论述可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必须加强“运用”的训练,只有加强“运用”的训练,才能切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据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文本,有机地进行句段及篇章结构方面的说写训练。

三、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运是水

语文是具有多元要素及多元目标的学科,不能一味地单一地就语文学语文,因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强调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具体的语文学科因素的有机融合,如当前很多语文课就较好地体现了学科个性与其综合性有机结合的特点,语文课堂上有机地融入计算、画图、音乐和歌舞等方式,这些多因素的有机融合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又同时在语文学习中张杨了学生的个性和灵性。但是,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相当程度的为综合而综合的现象。让学生画画、歌唱或舞蹈时,目的性不明,指向性含糊,只是刻意凸显“综合性”而硬加入的一些综合因素而已,在这样的“综合”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或负效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借用隐喻的形式来说这一关系,那就是“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意即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故要扎扎实实、实实在在地学习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能力训练,语文姓“语”名“文”,正如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一样,个性非常鲜明;而我们又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要体现各学科整合的综合性,于是让学生唱之、蹈之、画之„„此时,似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如果就此打住,当然就不是语文课了,然而,我们运用这些方式的指向是清楚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语言。如学习《荷花》一课,让学生边读“一阵风吹来,荷花就翩翩起舞”,一边自由地舞蹈,舞毕再提出问题,文中写荷花被风吹动时用的词语是“翩翩起舞”,你们刚才的舞蹈是“翩翩起舞”吗?如果换上另一个词语“蹁跹起舞”可以吗?这样尽管山环水绕,但是,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语文课的味道依然十分浓郁,这就把学科的鲜明个性与其多元因素的综合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语文教学的基本要则就是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上述的“三品”“三层次”“三境界”主要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为了凸显“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我们必须注意让所有的学生切实地经历互动、交流、对话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从中发现知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它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真情和激情引发学生的情感,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然,这一切都应当是有机渗透的。

在这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是奠基性的,是核心,是最重要的维度;“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和途径;“情感态度价值”

是实现“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在动力和激励力量。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然而,当前语文教学“人文强化,语文弱化”的现象似乎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意见强调要处理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关系”,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什么时候都不能极端化,特别是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一定要切实地科学地把握好“三维一体”的教学要则,使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为便于对“三维一体”评课要则的记诵,特用四字句概说如下:

语文姓语,必须牢记;

语文人文,二者合一;

三维目标,融为一体;

三维之首,知识能力;

阅读教学,三三牢记;

听说读写,不偏其一;

如此为之,作文容易;

过程方法,课标新提;

经历过程,探究规律;

情感态度,为人根基;

有机渗透,春风化雨;

语文教学,风支时起;

看清目标,风浪不移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资料

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资料汇编

——阅读教学要则

相当长时期以来,由于受到苏联“文学分析法”及国内极左思潮的影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把阅读教学课大多上成了故事内容或人物性格分析课。其基本流程是:划分段落一讲解内容一概括段意一归纳中心一总结写作特点。基本教法是:从内容到内容的烦琐分析,把理解课文内容当作终极目标,把“阅读教学”等峿地简单的阅读,学生被动地抄背段落大意、如此教学自然是高耗低效的。针对这样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小语界提出了“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口号,并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关注日渐形成了共识,即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所决定,语文课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智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等都应该“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但在这期间,一些教师片面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教材的例子功能,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往往出现急功近利的偏向,简单孤立、刻板机械、枯燥乏味地进行纯技术性的训练,忽视了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舍弃了学生阅读过程中品味和领悟课文的人文内涵的过程。针对这样的状况,2001年,在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实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更是凸显和强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要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提出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强化了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长期以来,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之争几乎从未间断过;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的提法避免了“性”别主属之争。《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一时间,“人文性”“主体性”“自主性”“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等新理念、新名词扑面而来,一时或令人茫然、迷惑,或令人感悟、兴奋。就在这新旧观探讨着、尝试着,但极端化的思维往往容易作弄人。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凸显鲜明的个性特点呢?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就这一主体内容来说,应着重凸显三个“三”——三品三层次、三境界。

一、三品——品词、品句、品读

词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篇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区别。对词或句的比较、省词比较等。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品读,即口味性地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品词品句有多深,品读的情感就有多深,正所谓“以读悟情=以读代讲”。

二、三层次——感悟、积累、运用

“感悟、积累、运用”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语文教学流程,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烦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就必须在“感悟、积累、运用”上下功夫,因而,它构成了阅读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换言之,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一般来说,要达到“感”并且“悟”的境界,必须通过整体的感知、感受、把握、体会、体味、揣摩、领会。在阅读教学中,“感悟”无论是悟情、悟理或悟其语言艺术之精妙,运用“三品”——品词、品句和品读,应当是其主要的方法。

积累——以往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学生能力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阅读量太少,语文积累不多,这是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张志先生曾为此感叹:“贫乏,语文教学的致命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丰富语言积累”,这的确是对症下药之举!据此,我们必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课堂上加强背诵的训练。“积累”主要是就语言积累而言,但其外延还应扩而展之,还要加强文化积累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才能解决说写什么的问题;有了厚实的语言积累,才能解决怎样说写的问题。

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从以上的论述可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必须加强“运用”的训练,只有加强“运用”的训练,才能切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据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文本,有机地进行句段及篇章结构方面的说写训练。

三、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运是水

语文是具有多元要素及多元目标的学科,不能一味地单一地就语文学语文,因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强调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具体的语文学科因素的有机融合,如当前很多语文课就较好地体现了学科个性与其综合性有机结合的特

点,语文课堂上有机地融入计算、画图、音乐和歌舞等方式,这些多因素的有机融合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又同时在语文学习中张杨了学生的个性和灵性。但是,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相当程度的为综合而综合的现象。让学生画画、歌唱或舞蹈时,目的性不明,指向性含糊,只是刻意凸显“综合性”而硬加入的一些综合因素而已,在这样的“综合”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或负效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借用隐喻的形式来说这一关系,那就是“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意即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故要扎扎实实、实实在在地学习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能力训练,语文姓“语”名“文”,正如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一样,个性非常鲜明;而我们又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要体现各学科整合的综合性,于是让学生唱之、蹈之、画之„„此时,似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如果就此打住,当然就不是语文课了,然而,我们运用这些方式的指向是清楚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语言。如学习《荷花》一课,让学生边读“一阵风吹来,荷花就翩翩起舞”,一边自由地舞蹈,舞毕再提出问题,文中写荷花被风吹动时用的词语是“翩翩起舞”,你们刚才的舞蹈是“翩翩起舞”吗?如果换上另一个词语“蹁跹起舞”可以吗?这样尽管山环水绕,但是,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语文课的味道依然十分浓郁,这就把学科的鲜明个性与其多元因素的综合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语文教学的基本要则就是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上述的“三品”“三层次”“三境界”主要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为了凸显“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我们必须注意让所有的学生切实地经历互动、交流、对话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从中发现知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它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真情和激情引发学生的情感,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然,这一切都应当是有机渗透的。

在这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是奠基性的,是核心,是最重要的维度;“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和途径;“情感态度价值”

是实现“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在动力和激励力量。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然而,当前语文教学“人文强化,语文弱化”的现象似乎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意见强调要处理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

我们,语文教学什么时候都不能极端化,特别是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一定要切实地科学地把握好“三维一体”的教学要则,使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为便于对“三维一体”评课要则的记诵,特用四字句概说如下: 语文姓语,必须牢记; 语文人文,二者合一; 三维目标,融为一体; 三维之首,知识能力;阅读教学,三三牢记;听说读写,不偏其一;如此为之,作文容易;过程方法,课标新提;经历过程,探究规律;情感态度,为人根基;有机渗透,春风化雨;语文教学,风支时起;看清目标,风浪不移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资料

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资料汇编

目 录

一、热点透视

1.倡简务本求实有度……………………………………………2 2.“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

5二、名师谈课

3.好课的基本要求………………………………………………10 4.好课三味………………………………………………………11 5.简约之美………………………………………………………12 6.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13 7.让课堂充满活力………………………………………………13 8.什么是好课——直观的感性评价……………………………1

4三、板块教学

9.识字教学要则…………………………………………………15 10.阅读教学要则…………………………………………………16 11.习作教学要则…………………………………………………20 12.口语交际教学要则……………………………………………21 13.综合性学习教学要则…………………………………………2

3四、教学技能

14.怎样听课………………………………………………………24 15.怎样评课………………………………………………………28 16.怎样说课………………………………………………………31 17.怎样朗读好寓言、童话、故事………………………………3

4倡简 务本 求实 有度

——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之我见

张 庆

课改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了……然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毕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大家还缺乏经验,难免会处臵不当,乃至出现一些偏差:

——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体。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

——有的语文课还是老路子,课文掰得比较碎,仍有“牵”的痕迹。——有的地区学生负担仍比较重。老师普遍对考试比较担心。

究其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习惯势力使然,二是语文课程评价改革工作滞后,三是对“课标”的理解不够全面。

有人把目前的语文课程改革比作“似雾,似风,似雨”,可见还有不少困惑或疑虑。语文课程改革应怎样进一步深化呢?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倡简。

要提倡简简单单上语文。

有人说,语文并不简单,语文是复杂的呀!诚然,从语文学习的生理、心理机制看,确实是复杂的,但怎么才能学好语文却并不复杂,就是“课标”上所说的“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不就是多读多写吗?“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课标”里还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不啻是说——写多了,就会写了。所以我们不要人为地把语文教育搞得那么复杂,那么高深。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将语文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能力点”,逐一进行训练,试图用这样的教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完全是一厢情愿。语文学习是混沌的,是熏陶,是习染,是点滴积累,是日有寸进。

这就好比是新买的钢精锅,铮亮铮亮的。放在灶上煮饭,经过三五个月的烟熏火燎就变黄了。再过个年把二年,又进而变成褐色。几年后,锅底甚至变成黑色的了。学习语文就跟”熏锅底”的情形差不多。大家经常说“某人的语文修养如何如何”,这“修养”二字恰好道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庄子》里有个寓言,讲的是“儵”和“忽”要在“混沌”的头上给他凿“七窍”。他们每天在他的头上凿一个“窍”。到了第七天,“七窍”凿好了,可是“混沌”也一命呜呼了。毫无疑问,“儵”和“忽”的用心是好的,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混沌”就是自然的状态,是不该有“七窍”的。硬是给他凿出“七窍”,反而害了他。语文的学习本来就是综合的,你硬是要像数理化那样,构建一个知识点、能力点的网,进行线性的训练,这不啻是在“混沌”的头上凿七窍。

有些老师备课,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一、知识能力,二、方法过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将语文学习的目标复杂化了。

须知:“课标”里面提出的是“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目标”!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

举例来说,教学生写字,好像是纯知识技能问题。其实不然,在写字的时候,要让他们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从内心里喜欢汉字。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教给孩子怎么把一个字写好,比如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相接的部位要收敛,要避让;学生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得不好到写得好,自己动脑筋,自己体会怎么才能把字写得漂亮。这就是方法与过程。

认识了“三维”本是“一体”,就从本质上把握住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我们简化头绪,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简简单单地上语文,应当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头绪简化,目标单纯;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课堂情境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频转换;作业当堂完成,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二、务本。

这里的“本”有两层意思:一是语文的本体;二是文本。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老早就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的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讲得具体点,就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事实是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

我们讲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因为语文教科书是根据“课标”的精神来编写的,是对“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有人说,不能过于看重文本,毕竟文本不能解决学生发展的所有问题。但现实情况是,不是把文本看得太重了,而是对文本的重视与钻研远远不够。

超越文本的提法固然不错,但要超越文本,首先必须研读文本,了解文本。如若对文本一知半解,何谈超越?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举一反三,如果“一”都没有举好,怎么能够反出“三”来呢?

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必先钻研文本。如果教师对文本就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甚而至于南其辕而北其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有的教研组备课,一人备一个单元,然后互相交换,还美其名曰“资源共享”。钻研文本是自己与作者(其中还应包括编者)对话,怎么可以由别人来代劳呢?

现在大家谈预设与生成很多。“生成”看似带有偶然性,其实精彩的生成离不开课堂的学习氛围,离不开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好比烧开水,只有到达了沸点,才有气泡冒出来。如果预设就不怎么充分,课上得像温吞水,哪里会有“气泡”冒出来?所以我以为,老师吃透了文本,有了合乎学情的预设,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得法,左右逢源,营造出一个能够使智慧火花迸射出来的学习“场”。

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能以老师的讲解或学生的集体讨论来取代学生个人的阅读。

要强化初读,要拿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要力求读进去,读得正确、流利。提倡课文不读熟不“开讲”。

怎么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呢?我觉得有两点要引起注意:一是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见悟”。应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二是阅读感悟要忌琐碎。要提倡整体感悟,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语来切入。比如孙双金老师教《三顾茅庐》,就抓住“诚心诚意”这个带有纲领性的词语来切入,使学生领悟到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纲举起来了,目(网眼)就张开了。

还要鼓励多读,熟读成诵,以形成积累。并通过适当的迁移,引导运用。

三、求实。

上课、教学研究都要倡导“三实”——真实、朴实、扎实。

现在的语文课,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少。如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使用多媒体,都要让学生表演。明明每人手里都有课本,却偏要把课文逐段打在屏幕上。明明自己朗读很好,却偏要让录音机代劳。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读自己的课本呢?为什么不可以老师自己范读呢?又如将合作学习与四人小组讨论等同起来,动不动就让四人小组讨论,还没有说上两句,又立刻叫停。这样的合作学习又有什么实效呢?一堂课,热热闹闹,却看不到扎实的训练,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又何所得呢?

在教学研究中,也存在着追求浮华、不讲实效的问题。上研究课,追求观赏性,可看性,花样多了,务实少了。有些教学研究文章,追求所谓“学术性”,食“洋”不化,术语堆砌,故弄玄虚,让人读后不知所云。

我认为,上公开课,应提倡以平常心上常态课。搞课题研究也要倡导一种实事求是的风气。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即是研究的课题,自己的教学实践即是研究的过程,教学的效果即是研究的成果。提倡迈开自己的双脚,走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做研究,或者写文章,才是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于人有用,于己有益。

对于“训练”,在“课标”中似乎有点淡化了。其实“课标”所反对的只是过去充斥课堂的繁琐、机械的训练,是只对考试有用、而对终生无用的那些“题海战术”。如疲劳轰炸式的抄抄写写,连篇累牍地做模拟试卷……

我们还是看看“课标”上是怎么说的吧:“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可见,属于基本技能的东西,如写字、读书、习惯等,还是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的。

习惯,不仅是指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连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能力,也必须达到技能乃至习惯的程度,——也就是要形成张光鉴先生所说的“快速反应通道”,对学生才有实际的用处;离开了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达不到自动化的程度,就不能派上什么用场。这话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与实践。”

国外有一个统计资料很能说明问题。人对任何一个词汇或句子,都须要300遍以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才有可能终身不忘。而要想运用自如,其实践必须在1000遍以上。当实践次数达到3000遍以上时,这些词汇或句子就会被认定为母语。

我们强调的训练是基本的训练,科学的训练,活化的训练。这从苏教版小学语文课后作业的设计以及“学用字词句”、“处处留心”、“语文与生活”等栏目的设计可以看出来。这些练习是为了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是具有开放性的,是面向生活的,是具有挑战性的,是鼓励探究的,是有实用价值的,是能够激发儿童兴趣的。

四、有度。

所谓有度,就是我们应当把着力点放在调整和深化我们的认识上,避免形而上学和片面性,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衡。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波浪式前进的。要实现重大变革,就得打破原有平衡,从而出现了新的不平衡。随着变革的逐步深入,和经过不断的调整,又建立起新的平衡,事物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前进。语文课程的改革也是如此。通过学习“课标”,认识提高了,理念更新了,便试图打破课堂旧模式,建立教学新秩序。当此破旧立新之时,难免会有一些失衡、失度乃至失控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

学习文本,适当地作一些拓展是必要的。但要防止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我们在听课中,经常可以看到过度拓展的情况。有个老师教《秦兵马俑》,让学生收集秦始皇的有关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可是老师却用了大半堂的时间让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资料,并节外生枝地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这就远离了文本,拓展得有些过了头。

比如多媒体、表演的使用,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读书是主线,应以读为主,以表演、多媒体助读,运用多媒体、表演要把握好一个“助”字。有的老师上《蘑菇应该奖给谁》,还没有让学生读课文,就开始放多媒体——反映故事情节的连环画,然后说故事,提问题。这不啻是剥夺了学生训练阅读能力的机会。什么是阅读能力?就是“还原”文字符号的能力。学生看多媒体虽然也弄懂了故事,但他是看多媒体“看懂”的,却不是读课文“读懂”的。我个人认为,在语文课上,多媒体一定要慎用。要用其当用,不可随便滥用。

“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

吉春亚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使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由于个人素质的差异,解读新“课标”的能力不同,致使钻研出来的各种“推陈出新”的绝招也令人眩目。

乱花渐欲迷人眼

与综合结太深的缘。如有老师处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忽略了这篇课文是如何遣词造句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的,而是详细讲解了关于地球的知识和人类应该如何保护地球,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再如,《将相和》一文的阅读重点是如何从字里行间找到依据评价人物,说出自己的看法,并复述课文和学习课文布局谋篇的思路,但有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介绍当前的时代背景上,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至于语文课被“异化”为音乐、美术等大杂烩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一味地去搞课外延伸,“文理沟通”的潜台词是“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纵横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这样的所谓“综合”,实在是令人堪忧:学完一节课后关于语文的知、能、素养的收获得之甚少,学课文只不过是走马观花式地“到此一游”而已。这,还有语文味吗?

与人文攀太近的亲。如教一篇主题是“诚实守信”的文章,仅致力于如何懂一个诚实人的大讨论,充实理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上《落花生》仅努力于探究怎样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的人,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读《鸟的天堂》仅注重于感受大榕树如何如何美丽,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读

《山泉流过的地方》,深刻地体会年轻的女教师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重要原由是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教《跳水》《称象》等课文时,仅着力于引导想出更多更好的救人或称象的办法,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上课时,漠视那人事、情感、性灵背后的“言语”,于是,课文学习完了,学生不会读意境优美的文字,不会品其间的精美诗句,更不用积累其间的语言运用于生活中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了。细细品来,与“人文”

攀得这么近的课,还有多少语文味?

与多媒体贴过密的心。我们会看到不恰当的多媒体的课件充斥着各种场合的公开课、评优课,也殃及日常的语文教学。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课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不仅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而且过于直观的视觉冲击,一再干扰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于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日薄西山”。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思维时空在多媒体的泛滥展示中渐趋狭窄,学生对文本言语的感悟在多媒体的富有动感的演示中浅尝辄止……为了追求所谓的多媒体展示的视觉效果,而使言语的欣赏、积累、运用等本色的“语文学习”退出了语文课堂的舞台的做法,岂不是与有“语文昧”南辕北辙之嫌?

管中窥豹的失真之举已是“乱花渐欲迷人眼”,非“语文味”的教学与语文教学有多少补益呢?

删繁就简一树花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 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语文课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可谓是“删繁就简一树花”。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呢?我们还是从叶老的话中来领悟“语文”的内涵吧。

“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个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

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也即“话”和“文”的合指。“语文”一词其实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那么按照“语言”和“言语”的理论,听说读写的活动及其结果,都应该属于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即是与“语言”

既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言语”,这么说来,“语文”的内涵是“言语”才合适。于是,我还这样思考:

①“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为特定的教学对象。诚然,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着眼点往往在于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是“得意忘言” 的,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不仅在语文负载、传达的内容,更在语文本身。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语感,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掌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绝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其他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言语学习言语的内容,如数学课以数学原理即数学公式定理(一门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历史课则把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作为教学的内容……它们以各自不同内涵的言语内容为教学本体,唯独语文以言语形式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言语能力”——“言语行动”优化组合(人品、文品综合表现)的必然结果成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这里的“人品与文品”的优化组合不妨认为是“言语”与“精神”同构共生,即是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携手走向丰妙境界。也就是说,既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使之拥有适合年龄阶段的言语能力,又要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使之情趣情思越来越丰妙。但后者绝不是游离在外,必须是融入前者之中。

众所周知,语文课是学习者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的。说“白”一点,语文课是学习怎样把“话”说“美”,把文章写“美”的一门课。由此来推断,“语文昧”是不是可以这样来定位呢?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环境中,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润泽氛围中(否则就是机械死板的训练),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下,主要通过典型的“言语作品”(各种书面的、口头的、声像的)剖析、玩味和模仿,在各种(课内、课外的,单项、综合的,模拟、生活的)“言语行为”中,不断内化各种(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精神的)收获,并较为成功的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以运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学习与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

也许有人会问我:如果这样来定位“语文味”的话,又如何去理解语文素养的目标呢? 我的回答是——

语文能力是奠基性的,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质”的规定性得以存在、显现的基础,也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得以发展的依托,舍此不称其为学科。语文素养的三维目标中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都属于这一范畴;过程和方法,是知识和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途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是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不是语文课的本质目标)同时又是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动力或激励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被赋予了新鲜内容,它指向发展个性、完善人格的高层次目标。在这三维目标中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专职)任务。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课对人的关注和培养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语言学习实现的。换句话说,语文课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训练达到对人的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果没有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那语文课就没有开设的必要。学语文就是为了学习语言,为了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

咬定青山不放松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具有真正的“语文昧儿”呢? “以内养外”“补血养颜”——腹有诗书气自雄。“关关雎鸠”的爱情吟咏,楚辞世界巫风神话的幽怨对话,魏晋士子的生命自觉,盛唐之音的气度恢弘,宋元山水的迷我忘我之境,明清之时的纷繁世俗图景……我们需认真品味。老舍的文字是漫画,世俗风情,鲁迅的文字是木刻,力透纸背;余秋雨的文字是水墨,意蕴深刻;张承志的文字是油画,色彩浓烈……我们该细心欣赏。安徒生的童话以虚构之笔昭示给世人美所能达到的程度,巴尔扎克构筑一座座语言及命运的迷宫,艾略特打开了一片意象与文明的荒原……我们应默默体会。“平心不羡黄金屋,灯下窗前长自足”,让读书,这剂心灵的鸡汤,不断地滋养着曾经“气虚”的自己。“腹有诗书气自雄”才能为上出“语文味” 的课奠定基础。

“望闻问切”“调整良方”——探求庐山真面目。

教无定法,这儿只是向大家说明一般的课文教学的操作要义,以一斑见全豹: 第—,凭借例子——积淀语言,习得规律(1)预习入手,感知语言材料

按照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在教学程序安排上,就应该让学生先直接接触课文,而且应是整篇课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课文”“知道文章之大概”。这就是让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总体印象,以利于下一步学生居高临下对各部分进行品读、领悟。

(2)品读领悟,重视语感培养

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接受其负载的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即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到好处的言语。入选课本的文章,文质兼美,特别是他们的言语更具鉴赏性。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一篇作品的言语推至学生注意力的中心,体会运用——不是分析语言的表面特征(词性、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的神奇效果。品味点可以是文章中的精彩句段,可以是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可以是句式上的有意变化,可以是修辞上的别具一格等凝聚着作者的心血的言浯。品味的方法常用的是比较法,增删补换,和原文对比,显出优劣,再结合感情朗读,“使其言皆出于我口”“使其意若出于我之心”,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那么言语对象的形态、句式、语调、含义等自然就能够充分地内化为品读主体的语感图式之中。

(3)熟读背诵,积累语言材料

学习语言,重在吸取和积累语言,熟读背诵是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也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成功经验。人们常以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来反映一个人的语文素质。之所以有这样的说写能力,就是因为语言积累丰富。否则,说写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言积累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4)练习迁移,形成言语能力

积累的言语若在脑海中长期不使用,那么,这些言语也就成了静态的知识,失去了积累的意义。因而,应不断地促其成为动态,即在新的语境运用中焕发活力。如每篇课文均有生字新词,让学生把生字新词抄写数篇还不如改成“生字——组词——造句”的形式练习,既掌握的生字的音形义,又化静态的积累为积极的运用,一举多得;又如,我们可以仿照课文中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让学生进行模仿——旧瓶装新酒;还如,“摘抄好词佳旬”是我们经常布臵的作业,如何利用这些词句可能很少考虑,不妨让学生用造段的形式将摘抄的内容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如古诗句的运用:

爷爷70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息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你的身于骨比年轻人还壮实。”爷爷笑了,摸摸我的头:“就你会耍贫嘴!”

第二,超越例子——延展运用,形成能力 把选文当作一个“例子”,只是将课堂教学局限于选文之内,即使完成了训练的项目,达到了训练的要求,也不一定就能在现实世界里通畅地交往,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因此,还须超越“例子”——以选文里的言语运用实例为基点,延伸扩散到现实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以选文的“一”引发现实生活言语运用的“三”,“单一反三”;

由现实生活言语运用的“三”又复归于选文的“一”,如此的往复。形式有把课文新的言语形式出现之处作为课外衔接的“靶心”,拓展相关材料,让学生学习表达。如教学《游园不值》时,补充写春天景象的古诗;学习《和时间赛跑》拓展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学生设计个人名言。

还有将教材重组。以作家重组。如教学巴金的《海上日出》,将这篇文章与《新语文读本》《亲近母语》中选择的巴金的文章《繁星》等组成一个新单元,体会巴金文笔的魅力。又如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等,现代作家冰心、老舍等,我们进行集中阅读,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些诗人和作家。以题材重组。如教学第11册第一单元时,课文中已有的课文是《桂林山水》和《火烧云》,可将选读课文的《镜泊湖奇观》和《新语文读本》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共3篇也引进教学单元。以情感重组。如教学第九册第三单元《特殊的礼物》等文章,我们发现当代学生物质生活丰富了,而对父母的亲情却熟视无睹。我们便推荐学生阅读萧云儒的《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丰子恺的《母亲》等又章,从而加深他们的情感体悟。

另外,通过组课的形式,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有机地进行整合。如教学《武松打虎》时,可这样安排:第一,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如何读小说。第二,拓展阅读课,阅读《亲近母语》中的《宋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和《可爱的李逵》。第三,口语交际课。学生在“我认识的水浒人物”口语交际课中学习表达自己的体验,畅谈自己的感悟。这种大语文观的教学,对学生影响是深远的。再如,第10册课文中有几篇童话、科幻、寓言作品,选文较为新颖,想象奇特。《语文读本》又选编了好多篇这类作品,使学生享受了一次想象大餐。教学这个单元,阅读只是起点,应着重发挥它的辐射功能。首先,我们开展“故事大搜寻”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去搜集神话、寓言、童话、科幻作品,编一本选集。第二,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所搜集的故事。第三,编故事比赛,要求不能抄袭别人的作品,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来编故事。第四,开“梦想大展示”主题晚会。学生根据自己所读到的或自己编的故事,重新改编成小品,自编自导自演。这样将阅读教学延伸到了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教学等多个领域,进一步体现了教材使用的整合功能。

这样的超越例子的教学使选文的教学充满现实生活的气息的同时,又使他们掌握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能力,还提高了学生运用母语在当今社会里进行言语交往活动(听说读写活动)的能力。

“一朝悟罢正法眼。”“语文味”不是“语文是个筐,啥东西都能装”;“咬定青山不放松”,定心静气,不被“语文的外延”之类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迷惑,而专心致志地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回归语文的本色,把握好这门教育学生更多、更高、更好、更自觉地掌握与运用言语交往活动形式——听说读写的形式的课程,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应有的共同追求。

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凸显五实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叶澜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们“新基础教育”而言,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有意义,即扎实的课。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有效率,即充实的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是充实的,能量的大的。

有生成性,即丰实的课。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常态性,即平实的课。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再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撼的,有缺撼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有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撼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好课三味

——著名特级教师 王崧舟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三味是“书卷味”。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当然,这是我的一种个人偏好,或者说是我的一种风格追求。有的语文课,初看时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体会,则味同嚼蜡,整个感觉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位。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

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

有了“三味”的语文课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

简约之美

——我的好课设计观

著名特级教师 薛法根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从教师的视角看,一堂好课应该这样设计:

教学目标简明。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教学内容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臵那么多的学习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比如: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本身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生却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勤师培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教学媒介简单。语文教学可以活力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用语简要。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

其实,简单是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

著名特级教师 靳家彦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我本着“莫被传统禁锢思想,不为时尚放弃永恒”的理念,提出十条标准,就教于大家。

一、目标明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定立体的目标。师生认同,指向明晰。

二、重点突出。这堂课重点是什么,师生都应胸中有数,明明白白。难点要突破,疑点要解决,特点要抓准,重点才能突出。立足于教材,延伸要适度。

三、以生为本。从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出发,课堂上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

四、流程科学。课堂流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教学流程符合学科逻辑,顺理成章。严谨流畅,疏密有致。

五、注重内化。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充满文化气息;内化、积淀、裂变、生成,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

六、体现沟通。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知行间相互沟通,有机整合。

七,启迪创造。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倡导创新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合作精神。

八、媒体得当。根据需要与可能,恰当运用媒体手段,常规手段与现代媒体各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处理好手段与目标、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九、讲求实效。无论方式方法,无论什么理论模式,最终的检验尺度是学生质量。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因材施教,效果显著。

十、多元评价。对一堂课的评价应根据目标达成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综合评价。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课堂评价的主要方式,应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领导及专家评价相结合。

让课堂充满活力 著名特级教师 贾志敏

舞台表演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两者间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前者重在结果,后者重在过程;前者讲究的是美,后者讲究的是真;前者观看的是“台上一分钟”,后者观看的是”台下十年功”。

一般来说,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是在课堂上。因此,就有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说法。

一堂好课就像艺术珍品,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怎样的课才算好课? 我认为,好的课,要体现三个教学原则: ’

1.要以学生为本。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臵。

2.要以训练为主。语言是一种技能。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本事是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

3.要以鼓励为主。毋庸讳言,我们的母语是众多语言中不易学、不易掌握的语种之一。课堂上学生出现差错,产生困难是边十分正常的。不去挖苦、讽刺,要多给学生以鼓励与帮助。鼓励学生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个教师的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学要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反之,课堂上松松垮垮,东拉西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是算不上一堂好课的。

好的课,从感觉上来说,可用“累”与“不累”来区别:

如若听课者始终被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没有丝毫“累”的感觉,那么,无疑,这是一堂好课。反之,听者焦虑不安,惋惜不已,时而抬腕看表,时而交头接耳,等待着下课钟声响起,那么,这样的课是不能列入好课之列的。

什么是好课

——直观的感性评价

著名特级教师 支玉恒

对于我们一线的任课教师,用感性的、直观的方法来认识或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是最方便也最适用的。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观察。

一、从学科性质上看。“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讲,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言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要克服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二、从课堂形态上看。“课标”指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 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才华,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进发,就不能算一节好课。因此,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三,从学生发展上看。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应该表现在每一节具体的课上。好的课堂,应能反 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另外,学生的发展又应该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以科学而又艺术化的方法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课堂,才是好课。

四、从学习氛围上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好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应该是心与心 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教态”如何)。有了好的学习心理氛围,课堂就一定会是民主的、和谐的,学生的学习就会是愉悦的。

五、从教学个性上看。语文教学不但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发展,而且特别注重教师教 学的个性化。语文教材是一篇篇不同的选文。不同的课文,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篇课文都应该选择最适合教材的个性化的方法——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当然,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有些老师模仿别人的教案去上课,试一试可以,一以贯之,肯定不会有好的效果。

识字教学要则

汉字的特点及自身规律也就是它的构字理据,亦即字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讲析字理是识字教学最根本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制定组成员陆志平先生在其新著《语文课程新探》中亦指出:“要把符合儿童心理与符合字理结合起来,探索提高识字效率的新路子。”根据学生心理和汉字字理进行教学是最合理的识字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语文课程标准》)。当代许多优秀教师的识字教学实践也证明,只有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依据字理析形索义、因义记形,才能形成自能识字的能力,进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与量。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即使是诗文的教学,也应当理解为仍然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只不过是随文识字而已,所以,这些课例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仍然着力于在语境中识字析词。

依据字理进行教学不仅可用之于识字,还可以用之于析解词语,一般的方法是先将词语分解为词素,对难解的字进行形义析解,尔后再将词素组合成词析解,基本模式为“分解一组合”。概言之,依据字理进行识字和析词应是学习语言文字最主要的方法。由于汉字的演化和简化,一些汉字已经不便于依据其本来的字理析解形义了,对这部分汉字我们可以灵活地地析解,或引导学生按照生活的实用义依据自己的理解灵活地自主识记。此外,我们还可以辅以趣味游戏、猜谜、增减部件等方法进行教学。

小学阶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学会其中2500个左右。因汉字80%以上是形声字,所以,主要应掌握常用的、组字率较高的象形字以及用它用形声字形旁时表义的特点,就能形成识字的能力,进而能“无师自通”创造性地学习汉字。掌握了一偏旁的形义,就能串起以它为形旁的一大类的字,虽然讲解这个形旁时会多用些时间,但是,正所谓“复杂”是为了简单,“慢”是为了更快。概言之,掌握了字理,才能形成识字的能力,有了识字的能力,才能不待老师说就能很有创意地学习汉字。学生能依据字理自主地学习汉字,他们眼前出现的汉字就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符号,而是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这就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然而,学高方能为师。由于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受到“汉字落后论”“拉丁字母万能论”的影响,对汉字科学研究的投入很不够,师范学校《语文基础知识》教材中有关文字学的知识非常苟简,因而,即使是师范学校毕业的小学语文教师,一般来说其文字学基础仍比较薄弱,在教学中很难娴熟而灵活地依据汉字数数笔画合体字说说结构而已。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字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识字能力,进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水平。

阅读教学要则

相当长时期以来,由于受到苏联“文学分析法”及国内极左思潮的影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把阅读教学课大多上成了故事内容或人物性格分析课。其基本流程是:划分段落一讲解内容一概括段意一归纳中心一总结写作特点。基本教法是:从内容到内容的烦琐分析,把理解课文内容当作终极目标,把“阅读教学”等峿地简单的阅读,学生被动地抄背段落大意、如此教学自然是高耗低效的。针对这样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小语界提出了“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口号,并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关注日渐形成了共识,即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所决定,语文课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智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等都应该“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但在这期间,一些教师片面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教材的例子功能,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往往出现急功近利的偏向,简单孤立、刻板机械、枯燥乏味地进行纯技术性的训练,忽视了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舍弃了学生阅读过程中品味和领悟课文的人文内涵的过程。针对这样的状况,2001年,在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实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更是凸显和强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要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提出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强化了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长期以来,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之争几乎从未间断过;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的提法避免了“性”别主属之争。《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一时间,“人文性”“主体性”“自主性”“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等新理念、新名词扑面而来,一时或令人茫然、迷惑,或令人感悟、兴奋。就在这新旧观探讨着、尝试着,但极端化的思维往往容易作弄人。

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凸显鲜明的个性特点呢?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就这一主体内容来说,应着重凸显三个“三”——三品三层次、三境界。

一、三品——品词、品句、品读

词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篇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区别。对词或句的比较、省词比较等。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品读,即口味性地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品词品句有多深,品读的情感就有多深,正所谓“以读悟情=以读代讲”。

二、三层次——感悟、积累、运用

“感悟、积累、运用”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语文教学流程,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烦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就必须在“感悟、积累、运用”上下功夫,因而,它构成了阅读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换言之,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一般来说,要达到“感”并且“悟”的境界,必须通过整体的感知、感受、把握、体会、体味、揣摩、领会。在阅读教学中,“感悟”无论是悟情、悟理或悟其语言艺术之精妙,运用“三品”——品词、品句和品读,应当是其主要的方法。

积累——以往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学生能力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阅读量太少,语文积累不多,这是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张志先生曾为此感叹:“贫乏,语文教学的致命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丰富语言积累”,这的确是对症下药之举!据此,我们必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课堂上加强背诵的训练。“积累”主要是就语言积累而言,但其外延还应扩而展之,还要加强文化积累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才能解决说写什么的问题;有了厚实的语言积累,才能解决怎样说写的问题。

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从以上的论述可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必须加强“运用”的训练,只有加强“运用”的训练,才能切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据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文本,有机地进行句段及篇章结构方面的说写训练。

三、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运是水

语文是具有多元要素及多元目标的学科,不能一味地单一地就语文学语文,因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强调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具体的语文学科因素的有机融合,如当前很多语文课就较好地体现了学科个性与其综合性有机结合的特点,语文课堂上有机地融入计算、画图、音乐和歌舞等方式,这些多因素的有机融合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又同时在语文学习中张杨了学生的个性和灵性。但是,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相当程度的为综合而综合的现象。让学生画画、歌唱或舞蹈时,目的性不明,指向性含糊,只是刻意凸显“综合性”而硬加入的一些综合因素而已,在这样的“综合”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或负效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借用隐喻的形式来说这一关系,那就是“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意即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故要扎扎实实、实实在在地学习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能力训练,语文姓“语”名“文”,正如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一样,个性非常鲜明;而我们又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要体现各学科整合的综合性,于是让学生唱之、蹈之、画之……此时,似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如果就此打住,当然就不是语文课了,然而,我们运用这些方式的指向是清楚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语言。如学习《荷花》一课,让学生边读“一阵风吹来,荷花就翩翩起舞”,一边自由地舞蹈,舞毕再提出问题,文中写荷花被风吹动时用的词语是“翩翩起舞”,你们刚才的舞蹈是“翩翩起舞”吗?如果换上另一个词语“蹁跹起舞”可以吗?这样尽管山环水绕,但是,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语文课的味道依然十分浓郁,这就把学科的鲜明个性与其多元因素的综合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语文教学的基本要则就是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上述的“三品”“三层次”“三境界”主要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为了凸显“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我们必须注意让所有的学生切实地经历互动、交流、对话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从中发现知识规律,掌握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它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真情和激情引发学生的情感,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然,这一切都应当是有机渗透的。

在这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是奠基性的,是核心,是最重要的维度;“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和途径;“情感态度价值”

是实现“知识与能力”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在动力和激励力量。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然而,当前语文教学“人文强化,语文弱化”的现象似乎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意见强调要处理好“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什么时候都不能极端化,特别是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一定要切实地科学地把握好“三维一体”的教学要则,使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第四篇:教师业务学习资料

第 5 期 教师业务学习资料

——黄石七中教科处编印——

热烈庆祝黄石七中第28届教育教学研讨会召开

专题材料:教师的写作 编者的话: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或许会听到老师们拿着别人的文章慨叹:这不正是我的做法和想法吗?怎么我就找不到这么精辟的理论作支持?怎么我就不能把观点提升到这个高度?……又或许听到有的老师说:“能写好文章,不一定能教好书。”……那么教师写作与教书育人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写作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编者认为,从职业的角度来说,教师写作会是教育思想的积累、内化与升华的过程,教师生涯应当是不断的读书、写作与教育实践的反复轮回。

本期资料发放之时,应该是我校第28届教育教学研讨会召开之时,也正是2007年元旦即将来临之际。借此契机,教科处祝老师们在新的一年里一切顺利、康泰平安!

我们为什么要写作

造就教师的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我一向认为,能够写好文章的人,也一定能上好课。因为一篇文章和一节课非常近似。文章无非是这样几个要素:第一是主题——你要表达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歌颂什么,贬斥什么,这就是文章的主题。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文以载道”的那个“道”。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无意义的语言的堆积,它是需要承载一定的思想与情怀的。第二是素材,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与情怀,总需要依托一定的材料——你的经历、你的观察,你的学识的积累和生活的积累。第三是写作的技巧。如何地剪材选材,如何地布局谋篇、起承转合,如何地铺垫、渲染,如何地蓄势,如何地细处摄神,如何地横云断岭、横桥锁溪等等。第四是语言。用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来表达,怎样讲究点文趣,如何使语言具有质感和美感。

如果说主题(思想)是火种,那素材就是原料和燃料。火种从原料中提取,又通过燃料来使得星星之火而成为熊熊烈火,在暗夜里熠熠生辉。

而一节课也无非是学习的主题,学习的材料,教学的技艺和教学的语言。作为教师,你能否上好一节课,就取决于你是否能透彻地理解学习的主题,你是否会有丰富的、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主题所依托的材料,你如何规划教学进程、设计教学的活动,你的课堂语言是否凝练而又舒展、平实而又雅致。

具体地说,写作对于教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能提升我们阅读的品质。如课你有写作的习惯,你就不会满足于泛泛浏览,对于一些作品你一定会研读,你会自觉地去揣摩人家是如何立意,如何布局谋篇,如何遣词

-1- 造句的,你会努力从别人的佳作中去汲取营养。

第二,写作会使你更加用心地去品味生活,洞明世事,去捕捉工作中、生活中有意味的现象和信息,会自觉地去积累学识和生活。

第三,写作会帮助你梳理思绪,使你的头脑变得井井有条,使个体经验概念化。培根说:“写作使人精确”。写作是非常有效的认知加工的过程。

第四,写作会帮助你深化认识。如果你不就某个具体的问题写成文章,你的认识可以是一星半点或者是肤浅的,而写作会迫使你对问题作彻底的思考,从而深化和丰富认识。

第五,写作能使你提升口头语言表达的品质。口头语言由于可以借助手势、表情和交谈对象及时地反馈与沟通,不一定需要非常准确与完整,而书面语言,由于缺乏特定情境与和及时反馈,就需要十分完整和精当。当你在写作中练就了用完整和精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与感怀时,自然而然,口头语言的品质也就提高了。

第六,写作会提升你生活的品质,使你更具有成就感。杜甫有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贾岛的名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都说明写作是一件多么有生命意义的事情。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如果这篇的确是你付出了心血与真情的,那你一定会很有成就感,一定会有一种收获的快慰。作家埃·米·齐奥朗就曾深有感触地说:“假如没有写作本领,我不知道我会成为什么。写作便是释放自己的懊悔和积怨,倾听自己的秘密。作家是一个精神失常的生物,通过言语治疗自己。多亏了这些非质性的疗法,有多少紊乱、多少残酷的进攻我没有被击败啊!”当写作将你拔出平时的麻木和迟钝状态,使你一下子感应到人生的繁复意味的时候,它也同时在悄悄地改变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我们教师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教学实践,写作的题材十分广泛,诸如某一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备课札记、教学改革等都在可写之列。教学实践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第一手材料。教师们,拿起您手中的笔吧,有意识地去创作,把你的感动、你的困惑、你成功的探索、你的希望与梦想变成文字,写成文章。你会发现你的气质、情怀、你的内心世界,慢慢地、慢慢地,变得纯净、澄明,变得细腻和丰富。我相信,真诚的文字,能够将平淡如水的岁月定格为永恒。

(作者:肖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教育纪事

我在雪天的一次浪漫家访

临近期末的那天上午,吴巧老师把一份数学测试卷“啪”的一声摔到我面前,气咻咻地道:“刘老师,瞧你的得意门生吧,哼!乞分,乞分乞到我的头上来了。”

一见平时挺温柔的吴老师这般模样,我就明白肯定又是哪个捣蛋鬼惹恼了她。我赶忙拿起试卷一看,也不禁哑然——这是夏小磊的卷子,试题仅完成了一半,在一个应用题的答题处竟写出几行“诗”:

只缘平时不用功,笔下尽是难题目。

老师老师慈悲心,能否给我加点分?

简直就是恶作剧!我愤然而起,冲动得当场就要去揪夏小磊。办公室的同事们围过来,-2- 弄清事情的原委后,有的咋舌,有的调侃,有的帮忙“声讨”

„„七嘴八舌中,我竟无所适从地坐了下来。就在这时,我恍惚看到窗户的玻璃外有张熟悉的小面孔一闪就不见了。是夏小磊!我回过神来,奔出门外,看到了夏小磊仓皇逃逸的背影。

不会解题,乞求给分,门外偷窥!此时,我更感到夏小磊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越觉得作为班主任的责任重大,不容懈怠。我迅速梳理了他的档案:成绩中等,喜文轻理;个儿瘦小,活泼机灵;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悟性较好,自律能力极差。我一向有点偏爱这样的学生,并对他们的行为密切关注,可偏偏问题就容易发生在他们身上。时值年底,各门学科的学期终结性评价工作正在进行,我必须抓住夏小磊这个典型,严整班风,否则说不定还会发生更加不可预料的事件。

我总算平息了吴巧老师的愤怒,赶往教室去找夏小磊。未想到夏小磊根本没进教室,而且下午一连三节课都没他的影儿。找遍寝室和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寻不见他。显然,夏小磊逃学了。

我所在的乡镇初中,学生大多来自比较贫困的农村,逃学辍学之类的现象司空见惯,可这样近乎荒唐的逃学还是罕见的。

望着彤云低垂的天空,我感觉到了几颗冰冷的雪渣贴到脸上。悄然来临的冬天,似乎更让我感到面前的事儿棘手。

翌日,繁密的雪花好像格外青睐这座校园,操场,匝道、草坪上全覆盖了一层厚厚的雪。恰逢周末,待校园清静后,我回家胡乱吃了点东西,穿好大衣,头上扣了顶风帽,踏上家访之路。刚出校门,被吴巧老师挡住,一袭火红色的棉袍在白雪的映衬下令人眩目。“刘老师,我猜出你要去夏小磊家,我们一同去吧!”

我很诧异:“大雪封路,有一二十里远,要步行哩!”吴老师笑了:“小瞧我了吧!既然你能行,我为什么不行?今后,我还想当班主任呢。”

我心中顿生一缕欣慰之情。如今,乡镇一级学校的许多教师都不堪条件简陋、待遇微薄而纷纷跳槽,甘于清贫,扎根基础教育的年轻人更是难得,而从师范学院毕业已经三年的吴巧老师不改初衷,这种执着精神更是令我刮目相看,于是我愉快地同意她与我同行。

漫天飞舞的雪花中,我和吴老师一边跋涉,一边冷静地分析了夏小磊的表现,并认真设计了这次家访的方式。可能,夏小磊对数学学科失去了信心,白暴自弃,由此对科任教师心怀忤逆,举止失常;更有可能,夏小磊乞分并非胡闹,因为这次测试分数将填上期末成绩单,与其家长见面,而夏小磊深恐考砸了不好向父母交差,万般无奈出此下下策。如果是这样,那他在下课后跟踪吴老师到办公室外偷窥,观察老师的反应也在情理之中。逃学,是眼见情况不妙,惊恐羞愧,以逃避惩处„„

通往远方的乡村小路上,我们将篷松的积雪踏在脚下,咯吱咯吱作响。雪仍在无声地飘落,暮色降临了。

前面就是夏小磊所住的村子。稀稀拉拉的矮旧的房子散布在一溜河坡上,凭着曾经的一次家访记忆,我找到了夏小磊家对河的一座小木桥。可是,小桥被雪盖住了,桥上还没有人走过的痕迹。我印象中这木桥的桥板较为稀疏,晴好时节走上去都有点晃悠,碰上雨雪天气可就有说不上的凶险了。

犹豫了一会儿,吴老师建议:“叫吧,叫来一个人领我们过去。”还未张口,忽然对岸出现一个瘦小的身影,伫立在雪地里朝我们喊道:“刘老师,吴老师!你们等会儿!”转身

-3- 往屋里跑去。

是夏小磊!我们惊喜地叫起来,他果然在家!

夏小磊拿来一把竹扫帚,跑到桥头扫起来。只三两分钟就将桥面的积雪清除干净,眼看他勾着腰非常卖力的动作,吴老师道:“小心脚下啊„„夏小磊,你怎么知道我们来了?”

我们进入的是一幢家徒四壁的老房子,生冷生冷的,屋子里除了夏小磊未见到第二人。记得半年前的一次例行家访,我也到过他家,而且受到了夏的父母的热情款待。难道现在家里发生了什么变故?

夏小磊一直局促不安地搓着手,掩饰不住满脸愧疚。他告诉我们,母亲病了很久,现投亲靠友在县城就医,父亲在广州打工尚未回家,本来厦小磊被委托住邻村的外婆照料,但他不愿意麻烦年岁已高的外祖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里。

吴老师立即进入反客为主的角色,张罗着升火炉,烧开水,边忙活边问夏小磊可吃了饭,有没有衣服洗,床上暖和不„„见夏小磊窘得鼻尖都冒出了汗,我说:“来,我们围着火炉坐一坐,聊一聊吧。”

很自然地就谈到了乞分之事。我关心的是他的真正动机及由此经历的心理轨迹,这回夏小磊挺爽快,竹筒倒豆子般全坦白了。正如我们的意料,他为了那纸成绩单给父母带来些许安慰,就冒冒失失地在试卷上写下了那几句令人啼笑皆非的话。他说:“我都后悔死了,心想老师定然不肯原谅我,同学们知道后还不知会怎么看我,我„„我就跑回来了。我错了,我太糊涂了,太不争气。

我与吴老师眼光一碰,各自陷入了沉默。眼前的这个男孩,心地是那么单纯、朴素,想法是那么天真、幼稚,而他眼下的家境又是如此窘迫,牵动人心。他处于无助的漩涡,他的所需其实我们都能轻而易举地给予,而月应当慷慨地给予。可为什么师生之间那道微妙的屏障却往往难以消弭?为什么阻隔在人与人之间的那缕迷雾动辄就会凝结成不易融化的坚冰?

当晚,师生三人一同踏上了返校之路。我和吴老师不再像来时那般心绪如麻,夏小磊也不像先前那般战战兢兢。我们展开雪地角逐,你追我赶,打雪仗,滚雪球。

欢声笑语中,我们订立盟约:夏小磊”乞分”成功,不过真正意义上是借分,吴老师在本学期借给夏小磊15分,下学期要还给吴老师,即从另—次测试成绩中扣出15分。

夏小磊信誓旦旦,一再表明:“今后就看我的吧!”

在这样一个万籁俱寂的雪夜,原本枯燥无味的家访演化成了一个极具情趣的浪漫之旅。是的,平谈的日子悠远绵长,然而如果你稍稍变换一个视角,悄悄调整一下心态,或许一切都会明亮起来,你的生活将会阳光明媚,诗意无穷。

(作者:刘松,湖北监利县新沟镇新苑中学教师)

编辑:徐艳红 2006-12-20

-4-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计划

2013-2014学年下学期语文教师业务学习计划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教学研究工作,努力在教师中开展学习,以实

际行动提高我校教师的业务学习水平。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以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切实营造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秉承终身学习的要求。

二、工作目标

1、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主题、有成效的业务学习,逐步更

新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多的体味新课程标准的精髓。

2、侧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组织学习新观念新思想的文章;

(2)结合学科研究课题开展校本研究;

(3)组织教师进行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学习,如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等。

三、具体措施与要求:

1、紧密围绕学科研究课题开展业务学习,有自己的特色。

2、业务理论学习分定期和不定期两种方式进行。

3、要求业务学习做好笔记,字数达到5000字。

4、在教师中开展读书、读教育教学专著的活动。要求教师,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自学内容。

四、活动安排

三工镇中心学校语文教研组

2014年3月 篇二:教师个人业务学习计划 2014-2015学

第二学期业务学习计划

为进一步推进新课程,实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40分钟课堂 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我 将以“学习”为主题,做到时时“充电”,每天找一些适合教师阅读 的书籍来读,以增加自己的阅读面,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 的文化底蕴,让自已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早日 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这个学期我的业务学习进行集中学习和 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特制定如下计划 :

1、强化学习,坚持每周进行业务学习,做到定时、定内容,学习有关优化课程结构的文章和走进课程的信息报道及评论员文章。学习常规管理,师德、民主管理的报道,并与新课程改革密切结合。认 真学习领会新课标,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学科特点,教的最优化要落 实到学的最优化,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全书,以阅读为主,和骨干教师分章节进行逐章漫谈、讨论和研究。同时自学自练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尝试教学,探索教学方法。继续探索生活化、情 境化的创设方法,掌握生活化、情境化的课堂风格。

3、及时对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用笔随时记录下来抽

时间整理,并争取能够上网站发贴,与同行们进行交流与对话,共同切磋,共同进步。

4、虚心向各科教师学习优秀的教育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平时加强校内外听课,虚心与本校同学科教师交流上课心得,取长补短,尽量

挤时间争取去听课,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提高语文课水平。使自己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多看书,多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多出去学习。

5、狠抓教学质量,加强培优补差的工作,切实提高学生成绩。从实际情况入手,对学生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并认真执行,平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手段,认真探索好的方法,个别情况作个别辅导,加大力度。通过家校联系、学生一互助、学习竞赛等途径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下载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综合性学习教学要则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

    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心得体会 [日期:2011-10-18 9:36:51]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字体:大 中 小] 关键字: 心得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

    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资料——综合性学习教学要则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

    暑期教师业务学习资料

    暑期教师业务学习资料(高中英语) 暑期教师培训资料(高中英语) 暑期教师业务考试构成:业务测试(100分)+理论知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理论知识部分请关注:《普通高中英语新课标(实验)》......

    201708教师业务学习资料

    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凉州区怀安镇三中小学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凉州区怀安镇三中小学 2017年8月28日 2 / 36 凉州区怀安镇三中小学教师业务学习材料 目录 时间:2017年8月30......

    2012教师业务学习资料

    先进教育模式示例学习资料 学习内容:什么是洋思教学模式 主讲人:陈世平学习时间:2012年2月16日 学习方式:集中学习一、理念: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

    2012.3月份教师业务学习资料

    3月份 教师业务学习资料 ——神山学校教科处—— 第三次业务学习时间为2012.3.12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一 切记,一个学生一个世界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

    2011-2012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笔记

    一、 关于教材的说明 教育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而是百年大计。 教改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教师要成为教材的主人而非奴隶。教改的目标是想减轻学生过重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