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质监局读书学习体会心得
读书学习体会心得
学习是质监工作者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选择学习就是选择了进步;选择读书就是选择了睿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质监工作者应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把读书作为一种责任。对我个人来说,通过参与读书活动,不仅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更对读书与工作的关系有了初步思考。我在初步的实践和探索中主要有三点体会:
体会之一:只有努力培养“学而不厌”的学习情趣,方能做到爱读书、常读书。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中国人历来将读书看作是一件雅事、大事。读书有助于修身养性、升华人格,有助于增长见闻、开阔视野,有助于通达事理,开启智慧。唐代大诗人杜甫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句,更把读书的作用渲染到极致。古今中外,大凡有所作为者,必定把读书学习放在重要位臵。我们的开国领袖们,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日理万机的建设时期,从来就没有放松过读书学习。他们正是把读书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革命建设中具有真知灼见,也才能走在时代前面,取得事业成功。然而,近年来,在权钱色的诱惑面前,一些干部没有能够把握好自已,陷入沼泽不能自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还是不注重2-
读书不仅是解决我们知识“恐慌症”的良药,更应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需要。阅读一本好书,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点燃我们实现理想的希望之火。手捧书籍,就是手捧希望,开卷读书,就是打开窗户。体会之二:只有努力培养“学而时习之”的思考习惯,方能做到读懂书、读通书。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重在读、贵在思。读而不思,犹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成克杰、胡长清、徐国建等一些高官纷纷落马,不在于其书读得不多,关键是没有精读细思,读书与思廉脱节。对此,我们要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就一般而言,处理好工作与“充电”之间的关系,确实需要挤时间,是一件难事。质监工作者平时免不了有政务、事务和俗务的干扰,如果不下决心从琐碎的事务和应酬中挣脱出来,给自己的心灵让出一份宁静,学习永远只能是浮光掠影,书本只能用来装点门面。如果说读书难,那么读懂书、读通书、领会书的要诣就更难。再好的一本书,如果只是粗粗的浏览,顶多能够享受阅读过程的片刻愉悦,而真正要开启知识的大门、探究知识的奥秘,就必须静下心来,沉下身去,反复阅读,深入阅读,真正心无旁骛地“学而时习之”,力求在学习中增长才干,在学习中磨砺意志,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所以,唯有不断地读书、思考着读书,才能切实减少“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撼,才能切实增强“知识就是力量”的信心。-3-
体会之三:只有努力培养“学以致用”的实践精神,方能做到用好书、用活书。读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因此,质监工作者要带头做书本的实践者,把读书与自己思想、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同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同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结合起来,更好地检阅读书的成果,验证实践出真知的至理名言。在新的历史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对质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为质监工作者,除了要选读一些专业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本知识的书籍外,更要重视阅读政治、法律以及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类的书籍,因为这类书籍是“心灵的良药”,“净化思想的保健品”。总之,我深深的感到,通过读书、用书,使我从思考中认识了自我,从领悟中增长了知识,从追求中获得了力量,从实践中体现了价值。尽管这几年通过读书取得了初步收获,但学无止境,读书的征途还很漫长。我将以更新的姿态、更大的激情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去,让浓郁的书香一直伴随着我的人生之途。
第二篇:读书学习体会
读书学习体会
聂勇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哪?正如有人
说的那样“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
德素养。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
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诚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
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
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
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通过本期读书学习,我简单得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爱岗敬业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
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
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
二、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本人系统的学习了《义务教育法》、《中华人们共和
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
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三、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
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
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
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孜孜不倦,积极进取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
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
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
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
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
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
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
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
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不但是实现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也进一步提高
了加强行风建设的自觉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
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
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
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在与家长联系上相互探究如何使学生发展的方法、措施,在交往中不收礼、不吃请、不叫家长办事,不进行有偿家教,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普遍赞许。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个人以为,师德师风所包含的内容,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其中在业务素质上,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求老师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师德师风应注入新内涵 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注入新的内涵:一是视野和思维不能仅仅着眼于孩子的现在,要像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二,不能用过去的社会意识形态来教育现在的学生;第三,在教育过程中,要开发孩子多方面的智力,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而把教学具体化。我觉得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该是与传统的标准揉在一起的。我们对班主任的选择标准是:平易近人、严中带慈、公平待人、勤奋好学。严厉并不是苛刻,老师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但不能把学生当作发泄的对象,这不是教育学生。我觉得传统中的师德师风与新时期的师德师风都应该是一样的,但现在存在的区别在于:师生关系的变化。以前的学生对教师要绝对服从,但现在则要求教师对学生也应尊重,这是个进步。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在关爱和严格要求学生上要提出新的标准。
第三篇:学习体会心得
学习马俊欣校友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马俊欣是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员。山东大学法律系1983级校友。2011山东大学十大杰出校友。1987年毕业前夕在一次体育锻炼中不慎摔伤造成颈椎骨折,经学校全力抢救,尽管保住了生命,但还是落下了左手左腿瘫痪的后遗症。毕业后被分配到郏县检察院,从检25年,马俊欣面对命运顽强不屈,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始终牢记宗旨,严于律己,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着崇高,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被媒体誉为中国的“保尔”。2011年,平顶山市人民检察院在全系统开展了向马俊欣学习的活动,2012年2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校友马俊欣的事迹。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马俊欣校友的先进事迹,向他看齐。我们应该不仅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重视自身人格体系的培育,努力成为“基础扎实又勇于创新,作风朴实又善于沟通,做事踏实又勤于进取”的全面发展人才。马俊欣校友搏击命运,锐意进取,面对沉重打击不放弃信念;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如一,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他的坚韧顽强的优秀品格和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值得我们以之为榜样并向其学习。我们不但学习他,勤奋好学、善于钻研,不甘守旧,锐意进取,并且还要学习他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甘为人梯 的高尚情操。看完他的事迹我感动了:身体上他是残疾的,用仅能靠感觉迟钝的右侧身体带动无知觉的左侧身体行动,坚持每天早上七点半出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无 怨无悔。我们就是要学习他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忠于职守、忠诚于党和人民、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崇高质,学习他一生都献身于党的事业。他在 我们的眼中是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更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我们都将以他的光辉形象和先进事迹激励自己,转化为直接而 巨大的工作动力,落实到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之中。扎扎实实,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为祖国繁荣,社会的和谐贡献出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 利益观,刻苦学习,不断创新,争先创优,永远用党员的标 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四篇:学习体会心得
新课标学习交流文章
庙坝:杨秀琴
通过学习《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我很赞同“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个提法。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高超阅读技能的任务,是人类文化文明传承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阅读的内容丰富繁杂,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中学生正处在由青少年向成年人过度的十字路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应该义无反顾的担负起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的使命,基于此,广泛阅读经典作品,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对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应当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这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中学生阅读经典的现状
所谓经典,就是指那些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特征。阅读经典名著,学生可以不断提升对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从中汲取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经典是阐释者与被阐释者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从价值定位看,经典必须成为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如莎翁之于英国和英国文学,普希金之于俄罗斯与俄罗斯文学,鲁迅之于中国和中国文学,他们的经典都远远超越了个人意义,上升成为一个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共同经典。这里所说的经典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富含文化内涵的重要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是指通过阅读可以称之为经典的作品来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养、文化品位以及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提升的教育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学生的个体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经典阅读在时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堪忧。我了解到的初中生晓得四大名著的人不少,真正读过的人不多,认真分析体味过的基本没有,因此经典的精髓根本没有触及。
二、经典阅读缺失的原因
经典阅读的缺失是非常严重并且普遍的现象,那么造成此种结果的个中原因又是什么呢?
1.大众文化的流行对经典文本阅读的冲击。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好像越来越疏远。古人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自然的生活意境应经成为今天的大多数人的一种久远的回忆。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人们已经难以保存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情来品味经典。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一种大众化的文化生活方式。大众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吃喝玩乐为核心,追求精神娱乐和感官享受。单就阅读材料而言,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阅读材料大多缺乏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元素,在内容上以通俗性和功利性为主要特征。这一特点恰恰迎合了现代生活中的中学生的阅读心里和阅读需求。而这种迎合带给年轻一代的影响就是造成他们心灵的浮躁,从而不愿静心潜读文化经典。
2.现代阅读方式的转变对经典文本阅读的冲击。电视、网络、视频等各种电子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已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无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在图书馆等场所,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看电视或登陆网站查询,很少有人自觉地手捧书本细细品味。而来源于电视电脑的视觉冲击很容易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即使是学习了解有关经典的知识,学生们也是喜欢通过诸如百家讲坛、电视剧等视频图像去了解。以至于在同学们心目中,宋江就是李雪健(央视制作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宋江的扮演者为李雪健),曹操就是鲍国安,贾宝玉就是欧阳奋强。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形象感知的层面上,对经典文本缺乏理性的思辨,也就谈不上从经典中获取启迪和熏陶了。
3.考试的功利性对经典阅读的影响。目前,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仍然有着比较大的生存空间。即使在某些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地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试教育仍然披着素质教育的外衣在招摇撞骗。考试的功利性使得日常的阅读教学在很宽广的层面上忽视了对经典作品的阅读,而只是注重训练学生解答阅读题目的技能。考试中阅读文本的选择大多是近年来发表的作品,所谓的时文。不可否认,这些文章也有很深的思想性,但命题的导向总会或多或少的令学生对传统的经典漠然置之。有些教师甚至在平时的课堂上把教材所没有涉及的经典之作视为异类而围追堵截,不给经典保留赖以存在的空间,这更是令经典阅读慢慢凋谢。
4.教师经典阅读的不足带给学生的影响。目前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大多是30-40岁的中青年教师。毋庸置疑,他们中的大多数有着较高的素质。他们是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他们给教坛带来了新的风气,他们是教学革新的中坚力量。
但时下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有些教师不能安贫乐道,潜心事业和学问。这就使得有些教师对经典的阅读和积累远远不够。现在的教师中不乏这样那样的奖项的获得者,但有时候和他们交流或是听听他们上的课,总是找不到以前的有些老师身上的那种知识和品德修养的厚重感。教师对经典研究的不够深入也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身上的浮躁,而经典的阅读恰恰是要不得这种浮躁的。怎样让经典发挥其作用还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时刻思考的问题。
2012年10月
第五篇:读书心得
读吉春亚系列书籍的心得体会
很幸运地能够到现场听吉春亚老师的课,我听完了她的一节课就被她深深吸引并震撼了。回来后马上找来她的书——《吉春亚讲语文》《吉春亚课堂实录》等书籍来学习。她是聪慧灵秀的女子,她是温柔亲切的老师。我非常喜欢她清新诗意的语言,喜欢她快乐儒雅的风度。当她的学生很幸福,听她的课很幸福。原来充满着浓浓语文味儿的课堂原来就是这个样子。我真的是受益匪浅!相信学无止境!
在拜读吉春亚老师的著作之后,我有几点感悟:
首先,吉老师的教学让我明白到学习语文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吉春亚讲语文》传播了新生代的语文教学“名师”吉春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全书结构新颖,内容丰满。由四大板块组成,内容包括:我的语文人生,我的语文理念,我的语文实践以及我的教学语录。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人们学习语言的规律,对文章语言的感悟,积累,最后运用。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一节语文课里应着眼于语言形式的训练(听、说、读、写)。要让学生对文章语言有感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读。吉老师的课堂读的形式多样,在读的过程中,她也扎实地训练了学生说与写的能力。如“自主品读,欣赏语言。”她让学生在品读过程中动笔墨,让学生觉得哪些语言值得你欣赏、明了的记下来,并用自己的话语说一说。语言的积累,就是学生在感悟语言后,通过背、默、或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已有的积累。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就是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吉老师的课堂让学生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绝不仅是生搬硬套。很多时候,她的课堂让学生在诗意的安抚下“创编名言”、“为画题词,表达心声”„„吉老师认为:言语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的言语实践,就没有处于动态发展中的精神活动,也没有不断生成的言语。所以吉老师的言语教学始终都贯彻于言语实践与学生精神通融的高度结合。这一点让我的语文教学留下了深刻的思考:的确,学生只有运用积累的语言来实践日常生活中语言的需要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学生能灵活运用积累的语言,并且在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创造并非易事,因为这是一种质的飞跃。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这质的飞跃,除了引导学生平时的积累,还要创设情景,巧妙地将文本情感与学生精神动态的发展相结合,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让他们有练习、实践的机会。这样学生运用与创造语言的能力就会慢慢地生成,这是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相结合。
其次,在吉老师的课堂中,我体会到她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学生是具有不同个性的独立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学习经验与方式。如在朗读指导中,吉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她认为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体会也会不同。如她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让学生朗读父亲说的话时,让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但她并没有否定学生的朗读,而用鼓励性的话语激发学生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还有吉老师给学生的习作写评语时,不是像我们平时写的千篇一律,而是像与学生心与心之间的交流,理解学生写文章时感受,与他们谈心,与学生交朋友。从吉老师的教学中,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身为教师的我们,面对一班几十个不同的,活生生的个体,我们不能熟视不睹他们智慧的火花,只是我们有没有悉心去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多用鼓励性的话语来引导。
最后,吉老师的课堂上体现浓厚的人文气息。课堂上浓厚的人文气息是师生之间共同创造的出来的。在她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吉老师与学生一起背、默、朗读课文,在学生进行写话训练时,她自己先写下水文,与学生一起学习,体现课堂上师生互动平等的意识。吉老师这样做的目的不但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能和好朋友一样解决问题,而不是像以往的老师高高在上,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且她让学生明白,老师能这样学习,你们也能这样学习,这样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相信只有老师与学生的心灵拉近了,学生才会更愿意跟着老师学,自然学生的成绩便会提高,老师所花费的精力与心血也会减少。
看完这本书后,我明白吉老师能成为中华名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她以持支以恒的求学心态,不断广博群书,丰富多自己的文化底蕴,以实事求是科学精神,不断探索语文学科教学的规律。我想,这也是我们这些新教师最缺少的一种爱自己事业,爱语文教学的一种态度。所以,吉老师坚信地说:“只要把爱洒在语文路上,我们就一定会抵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