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诗赏析

时间:2019-05-15 10:07: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桃花诗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桃花诗赏析》。

第一篇:桃花诗赏析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诗人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从字面上,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或许这种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全诗意为:問我為何隱居在碧山,笑而不答內心一片安閒。桃花片片隨著流水遠去,真是另有一番美好不是烦恼的人間所能比及。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一首小小的七绝,却自具起承转合之妙。

起句直指诗题之“问”,栖碧山,是所问之事,“碧山”代指隐居,“碧”字展现山中景色之美。第二句直指诗题之答,也是承接起句之问。“笑而不答”是一种不言而言,是一种无言之意,这里有对问者的不屑,也有一种无需回答的淡然和神秘,是一种面对俗人拈花微笑的高妙境界,那意思似乎在说:个中真味,你是难以体味得到的。“心自闲”是不答而答,是诗人的心境,写出了自己栖息碧山的独得之密。一个“闲”字,分割了诗人和世俗之人的界限,诗人以一“闲”字,映照了世俗之人的“天下熙熙”“天下攘攘”的急功近利和庸俗不堪,这正是诗人不愿回答也不必回答的原因。第三句转入对自然境界的描写,写桃花流水窅然而逝。所写是一种优美不俗、淡定从容、自然而然的状态,而传达的是一种游心万物、任运自然、无惊无喜的心境。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合于对这种境界的理解。在诗人看来,这样的桃花流水境界,也只有具有仙骨幽姿的人真正理解其“非人间”的意味。而“非人间”三字,看似平凡,看似随意,实际却隐含着诗人太多的伤和恨,那“人间”的种种表演,在他拈花微笑的物我冥会中被彻底否定了,而大自然却在这“非人间”的肯定中获得了升华,它已经成为诗人生活哲理意义上的“天堂”。

可见,李白的“碧山”是青碧秀美,清纯净洁之地的意思。

其实,李白这首诗把碧山的桃林和山泉的清溪,写得宛然在目,清幽别致。给我们启示了一种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为智者道,难与俗人言的意境。语出自然,浑然天成,色艳景幽,情真意远,韵味之美,意境之美,使人陶醉。这正是李白人格与诗品的传神写照。

词意

风和日丽,马嘶声声,可以想踏青上车马来往之景,青梅结子如豆,柳叶舒展如眉,日长气暖,蝴蝶翩翩,大自然中的生命都处在蓬勃之中。踏青过后,又荡秋千,不觉慵困,遂解罗衫小憩,只见画堂前双燕飞归。

赏析

此词描写少妇因游春有感而忆所思的无可排遣之情。

首句点明时序:芳春过半,踏青游赏,戏罢秋千。由动境而归静境,写其季节天色之气氛,闺阁深居之感受,读来宛如亲历。

次句“风和闻马嘶”五字为一篇关键,虽用笔闲淡,不扬不厉,而造境传神,常人难及。“闻马嘶”之宝马振鬣长嘶,成为古人游春这一良辰美景之一种不可或缺的意象。时节已近暮春,青梅结子,小虽如豆,已过花时,柳尽舒青,如眉剪黛;而日长气暖,蝴蝶不知从何而至,翩翩于花间草际,好一幅闹春图画。“蝶蝶飞”以一动作点活了暮春之景。

过片“人家帘幕垂”极写静境。而“花露重,草烟低”,正与写静有关:花觉其露重欲滴,草见其烟伏不浮,正是极静之物境心境下。

“秋千”句是写静至精微处,再以动态一为衬染,然亦虚笔,而非实义。出秋千,写戏罢秋千,只觉慵困,解衣小憩,已是归来之后。既归画堂,忽有双燕,亦似春游方罢,相继归来。不说人归,只说燕归,以燕衬。人,物人一也,不可分辨。然而燕归来,可知天色近晚,由此一切动态,悉归静境。结以燕归,又遥与开篇马嘶相呼应。于是春景芳情,浑然莫辩。前人谓“冯词如古蕃锦,如周、秦宝鼎彝,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此词写仲春景色,豆梅丝柳,日长蝶飞,花露草烟,秋千慵困,画梁双燕,令人目不暇接。而人物踏青时的心情,则仅于“慵困”、“双燕栖”中略予点泄,显得雍容蕴藉。

这是一首田园诗。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观田家》诗中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妁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身为封建官吏能够这样自责,确实是难得的。这种思想感情和前面杜甫等人是相同的,这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解题】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

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

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第二篇:樱桃花_元稹的诗原文赏析

樱桃花_元稹的诗原文赏析

唐代元稹

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花砖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

评析

元稹此诗描写樱桃花,就全诗来看,意境生动活泼,给人一种明艳、清晰的视觉感官体会,描写静景,却能给人以动态的体验感。另外全诗不过寥寥几句,但简明凝练,描景抒情,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第一句“樱桃花”开门见山的推出所要描写的景物。第二句马上承接上一句并运用一系列的量词由一到二到千万,恰似人的视线般由远及近,由一处及整体。这样的描写手法立马使静默沉寂的樱桃花有了一种爆发般活泼、热闹的气氛,恰拟于宋子京“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却又比宋句写的更含蓄,若绵酒般可令人回味无穷。第三句笔锋一转却是睹物思人,“花砖曾立摘花人”便是物是人非,然而无论作者或读者却都能将摘花人的形象还原回樱桃花枝下的花砖上面。于是便有了最后一句:一袭罗裙,红艳似火,花衬人娇,人比花灿。素手若玉,皓腕凝霜,折花微扬,婷婷玉立,回眸嫣然一笑,热情似火,瞬间黯淡了周围。

然而片刻的恍惚过后呢?却是油然而至的失落。譬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喧闹开着的花儿,那一池的'活泼美丽,终却只化作了一句叹息:“那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又譬若六一居士的《元夕》“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一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如火般的樱桃花渲染出来的热闹却愈发衬出一份斯人不再的惆怅与落寞来。写乐景,喻哀情,恰似我们读完这首诗后没由来的失落一样,我们不知何时,似也陷入了无尽的回忆之中。

第三篇:春读桃花诗散文

阳春三月,桃花恣意怒放,桃林一片胭脂云。那桃花娇嫩水灵,有的迎风初绽,嫣然含笑;有的含苞待放,半露半藏;有的还是白毛茸茸,微吐花苞。我兴奋地呼朋引伴去踏春访花,看到满山嫣红的桃花,想起读过的好多桃花诗和桃花的故事。

三国时的才子曹植,开了把桃花喻为美女的先河,“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曹植虽然是借佳人的美貌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寄寓自己无法施展抱负的深沉感慨,但把姑娘比成艳丽桃花,他是第一人。元稹的《桃花》诗,“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诗人眼中的桃花也是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美人。桃花不仅喻为美人,它也是爱情的象征。唐朝诗鬼李贺曾有诗曰:“小红长白越女腮,桃花向人脸边开。可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更有江南最富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就是孔尚任的《桃花扇》,它赚足了多少青年男女的眼泪。桃花还象征友谊,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诗人和朋友的深情厚意。

最难忘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千树万树像火焰般怒放,桃花朵朵在春风中多情摇曳,桃林像红雨纷扬的世界,那里的人们男耕女织,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和平、宁静、幸福的理想家园。从此,桃花源和那片桃林让多少文人墨客魂牵梦饶。而陆游的“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自别西川海棠后,初将烂醉答春风。”争说桃花源就在他家乡绍兴的镜湖里,桃花的影子落在湖水的十里清波里映得满湖绯红,为了答谢烂漫的春天,他把自己喝醉在姹紫嫣红的镜湖里,惬意无比。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秦观在桃柳成荫的小路上,看见春天的美景已经分送到了家家户户;杜甫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纷繁的桃花开得格外娇艳喧闹,重重叠叠,一树深红浅红,宛如一片朝霞;王维的“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描写的是春雨菲菲的早晨,一层洁白的轻纱笼罩原野,花更艳了,叶更绿了,春天更美了;张祜的“杨柳千寻色,桃花一苑芳。风吹入帘里,唯有惹衣香。”试想,杨柳依依,桃花烂漫,蝴蝶醒来肆无忌惮的在花间翩翩起舞,风和阳光在花间暧昧的追逐,走进桃林,落英满身,芬芳扑鼻,此情此景,诗人怎能不抒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一生酷爱桃花的唐寅,写下了著名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直白的诗中,唐伯虎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写下愤世嫉俗的诗句,表达了对当时世道地愤愤不平,然而又无可奈何,所以一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在郁郁寡欢中英年早逝。

但最脍炙人口的桃花诗还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是一千多年前,唐朝青年诗人崔护在长安南郊桃花园邂逅了一位艳若桃花灵秀纯真的姑娘,诗人的心掀起了阵阵涟漪,这场偶遇,让他念念不忘。第二年春天桃花盛开时,他再来城南桃花园,只见蜂飞蝶舞,桃花依旧。桃树下那面若桃花,眸似秋水的美丽姑娘,那一颦一笑依然记得,却只见桃花不见伊人面。痛苦彷徨的诗人,只能在碧桃花下一往情深感流年,真是欢时无多,悲时戚戚。城南旧事如同美梦一样,可遇不可求。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流传千年。

三月,桃花开;桃花依旧,笑春风;春读,桃花诗;有低回的声音从远古传来,如歌、如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菁其实……”

第四篇:渡口 诗赏析

无处告别

——对席慕容《渡口》的赏析

渡口

文/席慕容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从此生根

浮云白日山川庄严温柔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年华从此停顿

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

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

而明日

明日又隔天涯

初读这首诗的时候还是十四岁,正是错把倾诉冲动当做创作才华的无知年生,总是在一堆耀武扬威的试题间,在应急灯渐渐微弱的光线中,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手翻阅着并不能深切理解的作品。当然,那个时候,是自负而早熟的,以为已知的便是一切了。那时最早接触席慕蓉,觉得她的诗总是给人一种强烈的画面感,文字凝练细腻,能够准确的将所有的情感汇集。我曾查过她的简介,席慕容的全名是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诗如其名,她的文字平和绵延,有种棉一样柔软的质感。有才华,但没有分锋芒毕露的犀利。恍若经历过大悲大喜后的洗练淡定。不过她的一生似乎并无太大波澜,所以,我把它归结为诗歌精灵对文字特有的敏感和非凡的掌控力。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并不难理解,表现的是诗人和友人分别时的淡淡离愁,哀而不伤。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隐忍,席慕容的诗大多含蓄清新,没有感情爆发点,但每个字在诗歌中都有独特的责任和意义。删减不得,也无需增加。感情表达的精准且有度。不浮夸,亦不隐瞒。在读她的诗歌的时候,你甚至能想象一个恬静的少女从容的将一段旧时光娓娓道来。她的文字永远是那么年轻,却不张狂。诗歌的主题也大多围绕青春,爱情和乡愁展开。但是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生硬。早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年月,也曾在写满函数计算的草稿纸上写下凌乱的句子,现在回头看看那些浸透在白纸黑字上的生动悲喜,切肤的感觉到,在那样一个唯唯诺诺的苟且年纪,伤情似乎是装点生命的勋章,好想只有凭借那些幻觉般的;被我们脆弱的主观承受力无限夸大的非难,我们才得以拥有热泪盈眶的青春。而席慕容的文字却不曾这样做作,她只是一种纯粹的感情的抒发。很多无法言语却感怀于心的情愫,只有诗才能表达。曾经在答记者问时她说过,“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抚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勇敢了。”在我看来,席慕容把每一首诗当做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

是的,自给自足。但是这个世界又是这么美,美的让围墙外的人忍不住驻足流连,那些纯净的文字,恍若少女清扬而略带哀愁的歌声,久久盘旋在苍穹,空灵唯美。在读《渡口》的时候,席慕容非凡的绘画功底就显现出来了。整首诗的画面感很强,没有繁复的华丽辞藻,也没有冗长,把散文断开来写般的叙述。只是一个简单的握手言别的场景,却如此真实细腻。“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诗人运用复沓的修辞,像是电影拍摄那样,男女主角定格在此时,眼含热泪,微笑握别,衣裙在微风中漫飞却不发一言。周围场景旋转,是安静伫立的山川,是波澜不惊的河流。诗人将思念比作扎根心底的树木,树根在伸展着,触碰心脏的瞬间是离别的苦楚。而山川浮云更像是见证者,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山川当做一个沉默、不忍搅扰的观客。云朵更是好像知道这短暂相聚不过是为了别离,都刻意让脚步轻巧。这样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了气氛,给全诗奠定了离别淡淡哀愁的基调。情景交融,介意衬托诗人此时面对离别,内心的惆怅和不舍。但是,再见终是要说出口的。诗人轻轻抽出手,无奈且不舍。所有的叮嘱和祝福就像晚上六点北京三环上的轿车,全部堵在胸口。“渡口旁边我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衣襟上吧”,诗人运用暗喻的修辞,把祝福比作花朵,想要把最清新美丽的倾诉留给友人。诗的结尾,一句“明日,明日有个天涯”恍若一句轻轻的叹息,这叹息里,是不舍,是无奈,还有一点点不舍无奈后的释然洒脱。

有时候明白,人的一生当中,深刻的思念是维系自己与记忆的纽带。它维系着所有过往,悲喜。亦指引我们深入茫茫命途。这是我们宿命的背负。但我始终甘之如饴的承受他的沉沉重量,用以平衡轻浮的生。所以不惧怕别离,因为没有别离,青春也就更无绮丽。但是白驹过隙,忘川过了就没了模样,只是时光破碎的声响,只是隐隐作痛的暗伤,只是遗失了大段过往,只是看不清来路也看不清去路的失散,可我们已经来不及,再去为谁变的天真简单。

时间,一下子散场。

而我们迷失在岁月轮回里,没有渡口,亦无处告别。

第五篇:除夕诗赏析

除 夕 诗 话

(256600)山东滨州学院中文系 耿宝强

春节是我国最悠久、最隆重、最喜庆的传统节日,过春节俗称过年。大年三十,人们习惯称为除夕,即取旧岁至此而除,新年即将来临之意。除夕之夜,送旧迎新,可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明代懒云上人《都门除夕》中的“半夜两年梦”句,生动地道出了这一晚与往日夜间的不同之处。惜别过去的一年,期望美好的来年,如此复杂的情绪融汇在当晚的活动之中。何况同处除夕,有人在家团聚,有人在外漂泊,境遇不一,各有感受。这样的时刻,自然容易触及诗人的敏感心灵。因此,除夕之夜,正是诗人们最为酣畅淋漓的抒发情感的时刻。

一千四百多年前,梁朝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在除夕之夜欢乐待晓的情景,是我国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守岁诗之一。他是这样写的:

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摧。

农历过年,最高兴的是孩子,而老年人的欢乐又往往通过儿孙辈的欢乐衬托出来。这种特殊环境中的特殊情调,其中所反映的习俗、社会心理以及生活侧面,不是一般日常生活或端午、中秋等节日里能够接触到的。看南宋范成大的《卖痴呆词》: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穰钝滞迎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 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榆。栎翁块坐垂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卖痴呆”本是江南地区逗引孩子的趣事,孩子却认真叫卖,稚情毕现;而老人执意独买,买了还添,慈意动人。这欣欢之态反映出的天伦之乐,将节日夜间的别一种欢愉,跃于纸面,读来引人入胜,使读者也乐在其中。

在民间,除夕之夜,不讲排场,毋需阔绰,家家都是喜气融融,寓喧闹戏谑于质朴之中。明人沈宣,用较为俚俗的语言写实,填《蝶恋花》词,相当风趣地写出了一般人家除夕之夜所呈现的欢忙景象:

锣鼓儿童声聒耳,傍早关门,挂起新帘子。炮仗满街惊耗 鬼,松柴烧在乌盆里。写就神荼并郁垒,细马送神,多著同兴 纸。分岁酒阑扶醉起,阖门一夜齐欢喜。旧时,大年三十,一般人家通常是敲年锣鼓,放些爆竹,换上新的门帘窗帘,新贴春联和门神等等。但这一晚的活动中心,却是早早准备了的一顿“年夜饭”。“分岁酒阑扶醉起,阖门一夜齐欢喜”,一年之末,酒阑人醉,全家大小高高兴兴度此佳节。

至于说皇宫之内或一些富贵人家,除夕守岁也自然要比普通人家豪华得多。李世民曾以《守岁》为题写有一诗: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也同样写有一首《守岁》诗,把那些达官贵人守岁时谈笑风生、酒绿烛红的景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薰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

除夕之吟,环境、遭遇不同,就会发出不同的咏吟。有一年,苏东坡在岐下任职。除夕之夜,思念远方的兄弟,写就《馈岁》、《别岁》和《守岁》三诗寄子由(苏辙)。其中的《别岁》这样说:

……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东邻酒初熟,西舍彘已肥。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故人远行,还要依依惜别、迟迟难行,何况人生别离一岁呢?可怕的是,人之远行尚可归来,而岁行的流逝却不能追回了。它已经追逐着东流之水,流到大海之中,永无归时。„„哎!不要嗟叹旧岁之别吧!因为我们很快就又要与新岁辞别。不悲哀嗟叹旧岁的流逝,又应该怎样对待这流光电闪一般飞逝的生命呢?苏轼的回答是在欢乐中享受生命,享受时光。你看,东邻酒熟,西舍肉肥,何不举杯畅饮,来慰藉那对于时光流逝的悲叹呢?这是一首生命之歌,显示了东坡初入仕途的困惑和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拷问,流溢着对于流光易逝的伤感和对于生命短暂的困惑。

杜甫命途多舛,一生坷坎。有一年的除夕,他在别人家里守岁,很不遂 心,写了一首《在杜位宅守岁》: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烈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构束,烂醉是生涯。

阿戎家的除夕,相当热闹,排场确也不小。列炬光亮如隔白昼,竟然连栖宿在树林中的乌鸦都被灯光赶跑了。但杜甫却没有感到什么乐趣。他见到上门道贺的宾客,对着主人点头哈腰,实在看不惯;自己却偏偏又在阿戎家里凑这份热闹。跟看“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可是,目前这般处境,到那儿去找较好的出路?

与苏杜的伤感不同,唐太宗李世民的别一首《守岁》,雍容自若,别具一格:

岁阴穷幕纪,献节启新芳。各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永,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太平年间,君王无所杞忧,除夕之夜,万民同庆,自然畅乐齐欢。因此,李世民非常客观地指出年复年年是自然规律,毋需说短论长,倒是应该趁岁末之夕,“倾壶待曙光”,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享受。全诗平和自若,意境自然,成了除夕之夜人们喜咏诗篇。

除夕之夜,身在异乡,思念尤为深切。边塞诗人高适的《除夜作》将深深的思念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孤灯独守,自问自答,恐怕只有身在其境才会如此体验。“故乡今夜思千里”,这是一语双关,故乡的亲人今晚一定在思念千里之外的“我”,“我”在千里之外今夜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耽于旅舍,心绪更为复杂。看唐朝戴幼公的《除夕宿石头驿》吧:

旅馆谁相问?寒灯犹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朝又逢春。

诗人自问自答,自怜自嘲,将万里未归人的寥落、凄清抒发得淋漓尽致。戴幼公曾被诬陷,受过冤屈,却依旧要在宦海中沉浮,年年都要以衰鬓愁颜迎来又一个春天。一个“笑”字,展现了说不尽的凄苦与无奈。清朝的黄景仁,家境贫困,一生潦倒,35岁英年早逝。他的《癸巳除夕偶成》(二首)很有名。癸巳,即乾隆三十八年(1773),诗人二十五岁。这一年岁末,他从安徽归家。除夕之夜,瞻前顾后,不觉忧从中来: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千家笑语,欢叙团圆,自己却“悄立市桥”看星星,仕途困难、生活窘迫的情状,孤寂忧愁、茫然无从的心境蕴涵其中。

除夕诗中,还有一些是轸念邦国之作。1279年,南宋小朝廷灭亡。前一年,文天祥兵败被俘,被送到元大都。1281年(至元十八年),时值辛巳,文天祥在狱中过除夕并作除夕诗。他的辛巳《除夜》诗,正气凛然: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国破家亡,身陷囹固,生杀大权操在人家手中,却置之度外,丝毫没有畏惧。“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这是他对元人威迫利诱的回答。透过悲怆低沉的诗句,我们可以感觉出一种因复国杀敌愿望不能实现而产生的强烈遗憾,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1234年,金朝灭亡。当年除夕,两朝诗冠元好问寓居山东聊城至觉寺,痛感国破无望,报国无期,作《甲午除夕》曰:

暗中人事勿推迁,坐守寒灰望复燃。已恨大官余曲饼,争教汉水入胶船。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五十年。甲子两周今日尽,空将衰泪洒吴天。

金朝在北方的统治,前后约120年,恰好“甲子两周”。元好问一边感叹太祖太宗的神功圣德历数不尽和世宗章宗的50年盛世,一边又恨近世朝廷的昏庸腐败,断送了国家,如今痛哭流涕也没有一点用处了。

流光代谢岁应除,天亦无心判莞枯。裂碎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新幡彩胜如争奋,晚节冰柯也不孤。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

这是林则徐被道光皇帝下令流放到新疆伊犁后,于1842年除夕晚上写的四首诗中的一首。诗作没有过多抒发个人愁怨,而是思考如何发愤以雪国耻,充分反映了一个爱国者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忧虑。

下载桃花诗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桃花诗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杜甫诗赏析

    杜甫诗赏析 一、读书与漫游时期代表作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文解释 首......

    描写桃花的诗句赏析

    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描写桃花的诗句你知道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描写桃花的诗句以供大家阅读。描写桃花的诗句11) 一尉何曾及布衣,时平却忆卧柴扉。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

    桃花诗会主持人串词

    开场 合: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卢:静夜对月,月光寒,寒霜冷长歌。 李:歌中细细是炊香,想归风末,莫笑游子泪一行。 王:诗,点缀了我们欲飞的翅膀,化成了我们如泣如诉的情。 魏:这......

    《杂诗》赏析(范文)

    【原作】 杂诗——[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徐志摩诗《生活》赏析

    徐志摩诗《生活》赏析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

    七步诗赏析[推荐]

    七步诗 赏析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你我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这首......

    陆游爱国诗赏析

    拳拳忠贞意诚诚爱国情 --------陆游 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上上周,艺敏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飞花令犹在耳边,我也在今天的诗词会上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问题: 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诗人: 1......

    李杜诗赏析

    「李杜诗篇万口传」,李白和杜甫是我们最熟悉的两位诗人了,最近又重温了大家们的杰作,其艺术成就之高不禁让人叹服。李白的浪漫和潇洒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欣羡,受其影响的年轻人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