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赏析

时间:2019-05-15 05:0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杜诗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杜诗赏析》。

第一篇:李杜诗赏析

「李杜诗篇万口传」,李白和杜甫是我们最熟悉的两位诗人了,最近又重温了大家们的杰作,其艺术成就之高不禁让人叹服。李白的浪漫和潇洒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欣羡,受其影响的年轻人到今天也有相当的数量。而杜甫对天下民生的关注,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凝聚成的结晶到了现如今也仍然有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

记得以前有人提出李白是胡人的观点,更有甚者,根据李白出生地在国外这一事实进而推测其为外国人。不难理解为何人们更愿意相信李白为胡人,因为在人们的影印象中,胡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而李白正有这样豪放的一面,况且李白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游历的过程中行侠仗义,替天行道,杀过一些恶人,且风流倜傥,处处留情。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陆小凤,李寻欢,他们的生命中充满了义气,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虽处在艰难困苦的重重压力和挑战之中,心中常存一份正气,将世界看得更淡,摆得更平,而这是多少人所向往的人生境界啊!

李白的诗也有多种风格,而卧更愿意谈谈他对友人的深深情意。开元十四年,李白在蜀地游历的时候,给一位友人寄去了一首《峨眉山月歌》,前两句回忆了两人共同赏月时所见之景,峨眉山上,被高峻的山峰挡住了一半的月亮倒映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月亮和群山的形状发生着变化,似乎也在跟着流动,瞬间变得层次分明。这种景色多么震撼,眼界何其开阔,而此时的夜晚,李白从清溪向三峡进发,而友人会在渝州那里吗?古人之间的情感可能比我们现代人更简单,似乎能非常贴切地理解李白当时的感受,那种对可能即将见到的人的那种期待与惊慌,就像马上要上台和全国人民作报告一样。而我们今天再也不会有那种疑虑,友人是否在渝州呢,也许我们只需一个电话便可知晓,但这样也少了一份哀思,多了一份惆怅。

《赠汪伦》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作者的感情表达,却感人至深,短短四行诗,铺排有序,最后点睛,我们现在也偶尔有类似的情况,那个时候性情中人怕是早已吟起了这几句诗,一样的朋友分别,一样的忧思相托从古至今历经千年而不退色,直到今天仍为人所膜拜,推崇。

杜甫的作品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石壕吏》。记得小的时候第一次在课堂上学到这篇文章,我还很疑惑当时官兵为什么不把杜甫这个青壮年劳动力抓去做苦力,服兵役。而高中再到现在重温,心里别有另一番滋味。文中最光辉的人物是“老妪”,我能想象但是让人心酸的情形:深夜,平静的村庄突然火光四起,恶吏疯狂地踹着院门,闻声,全家惊慌不已,乱作一团,六神无主,常年的战乱已让这家穷苦人心力交瘁,无力应对,在匆忙将自己的老丈夫推上围墙,助其逃走后,老妪惊恐地开了门,恶吏大声呵斥,要找出能打战的人来,老妪在噪杂中慌忙解释:自己三个被派去守城的儿子已死了两个,屋里只剩一对孤儿寡母,我虽衰老,还是愿意跟您回去,连夜赶到河阳还能来得及给战士们做早饭。古代百姓的生活是多么辛酸,多么让人无奈啊!社会最底层的人在对最基本得生活条件的索取上都身不由己。而悲情人物“老妪”更是让人感动落泪,帮助若上战场即必死无疑的丈夫逃走后,有为保全儿媳和孙子献出了自己,年老的她在当时又有什么办法呢,劳苦一生,三个儿子却被战争夺去两个,最后的一个也时刻在凶险之中,随时可能接到其战死沙场的噩耗。自己最后的希望就是能够保全孙子,给家族留下一苗香火,将来能健健康康长大成人。而自己,就听天由命,想怎样就怎样吧,生活已由不得她了。其中也能看出一些老妪为国家献身的精神,自己到军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希望能帮助军队大赢战争,早日结束纷争的天下,是后来人过上平静安定的生活。这样就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老妪的性格,和形象:原本只想过上平凡安定的生活,赶上了天下大乱,战火纷飞,实属无奈,被乱世抽掉了生活的根本,却仍存希望,努力地保全这个残存的家庭,最终,一半为了国,一半为了家,将自己也推上了战场。

文中有两句意味深长的点睛之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用心体会这两句,心里的感觉,一下就涌上来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绝妙之处,神来之笔,算是为无奈世事的一种怅然吧!

「李杜诗篇万口传」,李白和杜甫是我们最熟悉的两位诗人了,最近又重温 了大家们的杰作,其艺术成就之高不禁让人叹服。李白的浪漫和潇洒为历代文人 墨客所欣羡,受其影响的年轻人到今天也有相当的数量。而杜甫对天下民生的关 注,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凝聚成的结晶到了现如今也仍然有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

记得以前有人提出李白是胡人的观点,更有甚者,根据李白出生地在国外这 一事实进而推测其为外国人。不难理解为何人们更愿意相信李白为胡人,因为在 人们的影印象中,胡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而李白正有这样豪放的一面,况且 李白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游历的过程中行侠仗义,替天行道,杀过一些恶人,且风 流倜傥,处处留情。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陆小凤,李寻欢,他们的生命中充满了义 气,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虽处在艰难困苦的重重压力和挑战之中,心中常存一 份正气,将世界看得更淡,摆得更平,而这是多少人所向往的人生境界啊!

李白的诗也有多种风格,而卧更愿意谈谈他对友人的深深情意。开元十四年,李白在蜀地游历的时候,给一位友人寄去了一首《峨眉山月歌》,前两句回忆了 两人共同赏月时所见之景,峨眉山上,被高峻的山峰挡住了一半的月亮倒映在水 中,随着江水的流动,月亮和群山的形状发生着变化,似乎也在跟着流动,瞬间 变得层次分明。这种景色多么震撼,眼界何其开阔,而此时的夜晚,李白从清溪 向三峡进发,而友人会在渝州那里吗?古人之间的情感可能比我们现代人更简单,似乎能非常贴切地理解李白当时的感受,那种对可能即将见到的人的那种期待与 惊慌,就像马上要上台和全国人民作报告一样。而我们今天再也不会有那种疑虑,友人是否在渝州呢,也许我们只需一个电话便可知晓,但这样也少了一份哀思,多了一份惆怅。

《赠汪伦》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作者的感情 表达,却感人至深,短短四行诗,铺排有序,最后点睛,我们现在也偶尔有类似 的情况,那个时候性情中人怕是早已吟起了这几句诗,一样的朋友分别,一样的 忧思相托从古至今历经千年而不退色,直到今天仍为人所膜拜,推崇。

杜甫的作品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石壕吏》。记得小的时候第一次在课堂上 学到这篇文章,我还很疑惑当时官兵为什么不把杜甫这个青壮年劳动力抓去做苦 力,服兵役。而高中再到现在重温,心里别有另一番滋味。文中最光辉的人物是 “老妪”,我能想象但是让人心酸的情形:深夜,平静的村庄突然火光四起,恶 吏疯狂地踹着院门,闻声,全家惊慌不已,乱作一团,六神无主,常年的战乱已 让这家穷苦人心力交瘁,无力应对,在匆忙将自己的老丈夫推上围墙,助其逃走 后,老妪惊恐地开了门,恶吏大声呵斥,要找出能打战的人来,老妪在噪杂中 慌忙解释:自己三个被派去守城的儿子已死了两个,屋里只剩一对孤儿寡母,我 虽衰老,还是愿意跟您回去,连夜赶到河阳还能来得及给战士们做早饭。古代百 姓的生活是多么辛酸,多么让人无奈啊!社会最底层的人在对最基本得生活条件 的索取上都身不由己。而悲情人物“老妪”更是让人感动落泪,帮助若上战场即 必死无疑的丈夫逃走后,有为保全儿媳和孙子献出了自己,年老的她在当时又有 什么办法呢,劳苦一生,三个儿子却被战争夺去两个,最后的一个也时刻在凶险 之中,随时可能接到其战死沙场的噩耗。自己最后的希望就是能够保全孙子,给 家族留下一苗香火,将来能健健康康长大成人。而自己,就听天由命,想怎样就 怎样吧,生活已由不得她了。其中也能看出一些老妪为国家献身的精神,自己到 军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希望能帮助军队大赢战争,早日结束纷争的天下,是后来人过上平静安定的生活。这样就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老妪的性格,和 形象:原本只想过上平凡安定的生活,赶上了天下大乱,战火纷飞,实属无奈,被乱世抽掉了生活的根本,却仍存希望,努力地保全这个残存的家庭,最终,一 半为了国,一半为了家,将自己也推上了战场。

文中有两句意味深长的点睛之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夜久语 声绝,如闻泣幽咽」,用心体会这两句,心里的感觉,一下就涌上来了,不得不 佩服作者的绝妙之处,神来之笔,算是为无奈世事的一种怅然吧!

第二篇:李杜诗五首教案3

《李杜诗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李白诗歌的飘逸风格。

2、背诵五首诗。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杜诗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感受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特有的诗歌风格。背诵并鉴赏。

教学难点:对李白、杜甫不同诗歌风格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航。趣味阅读:李白与明月

高洁不群的明月——“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

凌云壮志的明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率意任情的明月——“醉月频中圣,迷花一事君”

失意孤傲的明月——“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超越现实的明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仰天长嘘的明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孤独寂寞的明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可亲可信的明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情系故乡的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旷远恒久的明月——“月出峨嵋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可赊可借的明月——“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峨嵋山月歌》中的明月,又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

二、内容精要

(一)课文探究

杨柳与离别诗词 杨柳点缀诗词了,诗词装扮了杨柳。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扬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别离蒙上一层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情调,尽管春光无限,人们也会黯然伤神。“杨柳岸”成了凄苦离愁的地方,“烟柳断肠处”道明了柳的意境就是凄婉哀怨。

到了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此桥,折柳赠别”,故又名销魂桥。“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年年柳色,灞桥伤别”,“为近都门多送行,长条折尽减春风”„„“会得离人无限意”的杨柳,就这样充当人们离愁别恨的载体,“千丝万絮惹春风”。直到王维一曲阳关三叠,高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一场清爽明亮的朝雨,洒洗了亘古如斯、哀怨凄苦的“轻尘”,“柳色”更新,终于使离别透露出一种富于希望的情调。

毕竟,“多情自古伤离别”,王维的“朝雨”冲不走诗人们太多的凄凉悲苦与无奈。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便成了千年不变的伤感。“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当年幼柳的嫩枝,如今都已成了衰飒垂老的古柳了,真是历尽沧桑,令人触目伤怀,词人写折柳送别的人间悲剧,一个“几”字,把多少人、多少代的共同悲哀一笔写尽了。周邦彦的“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表面上看来是爱惜柳树,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西城杨柳弄轻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将离恨付杨柳,一片烟水凄迷中,有着太多太多的离愁别恨,浓郁得让人透不过气来,难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古人说情和景是“互藏其宅”,即情藏在景中,景藏在情中,不是抽象写情,而是写悲喜时藏有景物。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所以,它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杨柳依依”,“依依离情”。(张广祥网)

(二)题意诠释

五首诗的写作背景:《峨嵋山月歌》是年青的李白告别峨嵋山,出蜀而开始为前程奔走时创作的。《春夜洛城闻笛》写于洛阳。李白在洛阳游历将近二年,此时萌生思归安陆之意。《客至》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院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写的,同样表现了诗人的这种情怀。《旅夜书怀》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

《登岳阳楼》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从“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泊岳阳城下》)看,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杜甫曾两次登岳阳楼,这首诗所记当是第一次,时间大约是到达岳阳之初。

(三)重点难点

1、《峨嵋山月歌》中“思君不见下渝州”的“君”如何理解?

诗中的那'君',是月。有人认为是指一位友人的,是谬说。前面毫无铺垫,后面忽然跳出一个人来,是何章法?'峨嵋山月歌',始终不可离月。一夜船行,渝州在望。然而天亮了,月落了。那带着万缕情丝的江中月影何以不见了呢?遗憾!不过,遗憾而已,不是悲伤。

2、《峨嵋山月歌》中写了几个地名?这样写有何妙处?

二十八个字写出了五个地名:峨嵋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这样写描绘出一幅千里图画,连续几个地名一晃而过,使读者恍如也乘了那船,在夜色中顺流而下,迎着江风,向着目标,何等轻快,又何等豪迈!但是,那倒影落在江心的半轮秋月,一直在脉脉送行,情长如此,谁能不以情相报?故园的情丝始终牵系着游子。然而游子之游实在是去履行重大的人生义务,相形之下,这缕缕情丝便显得似有如无了。

3、《春夜洛城闻笛》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春夜洛城闻笛》是如何扣住“闻”字来写的?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5、《客至》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突然撇开客人不提,“顾左右而言他”,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

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开了,可仔细一想,却发现这是在进一步写客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所以这种忽转别意不是离题,倒是别开生面,别有情趣。

6、《旅夜书怀》前四句所写景意境阔远,景色极美,与下文抒情有何关系?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7、《登岳阳楼》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

三、迎考支招

诗歌鉴赏“情与景”题型答题模板

赏情与景题,就是考意象(景物)与情感相结合的鉴赏能力。这是高考的核心题型,其他题型大多是“情景关系”题的变式。解题思路:从全诗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入手,探究景物特点,才能准确地把握情与景所营造的意境(一定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答题步骤:所写景物—景物特征—景物中包含的情感-营造的意境-抒发的情感。答题模板:全诗写了„„景物,这些景物„„(特点),营造了„„气氛,表达了„„情感。如05全国一《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西归。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一句一景,营造出春意盎然的氛围。但是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花自落”“鸟空啼”之景不仅显出山的宁静,而且从中更透出伤春凄凉之情)。

四、随堂检测

1、《客至》颈联中是如何对仗的?请具体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哪两个用得最好?请具体谈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常把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进行比较,各有说法。你认为哪个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峨嵋山月歌》的“峨嵋山月半轮秋”的“秋”字用得好么?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客至》采用了用典的表达技巧,哪句能让我们想起诸葛亮?作者在这里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所蕴涵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杜甫的《登楼》,回答下列问题。

登 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注:《登楼》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定而吐蕃入侵、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之时。

7、首诗首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首诗哪两句让我们想起刘禅和诸葛亮这两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春夜洛城闻笛》中哪一句用了夸张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盘飧-樽酒、市远-家贫、无-只、兼味-旧醅

2垂、涌,“垂”将静景写成了动景,星光好象巨大的银幕从天上挂下来;“涌”

写出了大江流的气势,同时将圆月静止在水中,分不清是水动还是月在浮动。写出了极为壮阔的景象。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

3各有千秋。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杜诗用字凝练,注重推敲;李诗流转自然,不事雕饰。杜诗沉郁,给人更多的是力度感;李诗飘逸,给人更多的是动态感。杜诗此联与整首诗顿挫苍雄的风格一致;而李诗此联也与整首诗的明快清雄一致。应该说两人各有特色,各尽其妙。“半轮秋”不说是半轮月,除了避免与前面的月重复外,也是另有深意。月只半轮,并不美满,可说是残缺。'半轮'二字加在'秋'字上,更造成秋也残缺之感。这就透出'世事难全'的惆怅。然而又只轻轻带过,不见得沉重。

5“卧龙跃马终黄土”。(1)作用一说: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他们不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吗?“人事音书”,词意平列。漫,任便。这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2)作用二说: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

6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飘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

7、反衬的表现手法,“花近高楼”与“万方多难”形成反衬,以乐景写衰情。

8、用典的句子“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9、表达了热爱山川社稷之情,抒发济世无奈之叹。(这首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语壮境阔,寄慨遥深,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表现了诗人沉重忧伤的感情)

10、“散入春风满洛城”是夸张,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遍了洛城,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极力渲染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附:素材锦囊

超女旋风

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超女就那么红?关于超女的报告铺天盖地,听说超女已经毫无争议的跃居全国收视率第一!你要说,超女的水平有多好,不至于。人气最旺的李宇春,唱歌水平也不敢恭维了!你要说,超女的形式有多新,除了海选较有新意,决赛也不外乎展示、赛歌、评选、以及最后煽情一下掀起一个小高潮的传统模式!你要说,超女的立意有多高,那就更是众说纷纭了。海选的那些搞怪高手已经为超女弄得个低俗、无聊的恶名,无怪乎央视祭出“提高艺术水平,净化舞台”的大旗,大有取缔超女之势!但是为什么,超女就那么红?如果海选的时候吸引人眼球是因为满足了表演者的展示欲,观看者的窥视欲,满足人们看人出丑、看人搞怪的心理的话,那么决赛真刀真枪的比赛,可就不是那么回事情了。

我觉得超女代表了一种精神:自信、真实、独立、释放!这种精神正好满足了现代人拒绝压抑的心理,无论是表演者还是欣赏着,都目睹这种精神一次一次的张扬!所以为什么歌艺最差的李玉春却是人气最旺,除了她的独特的外表更吸引女孩子之外,自信的感觉是她制胜的关键。更重要的是,超女是一种时代文化。如今太多的歌星、影星、明星都是公司包装出来的,人们都已经看腻了她们的新唱片、发布会、签售会、绯闻、电影、获奖的模式,而超女产生出来的明星是大众明星,观众们可以看着自己喜爱的一个女孩从一个和自己一样默默无闻的平淡女孩一步一步变成一个大众的明星,而她的成功最主要的是有你的支持,是你造就了你心中自己的明星!更多的参与性、更多的民众感、更多的成就感!是超女的魅力所在。

每一个时代造就不同的文化,超女会是一个什么结果?!不知道。

第三篇:李杜诗之比较 读书报告读后感

李杜诗之比较

--读《唐诗选》有感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次:2003-4-1

字数:560千字

ISBN: 9787020072439

中国唐代诗歌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唐代诗歌创作繁盛,题材丰富、风格多变、流派云集、体制齐全,作家作品普遍量多质高,据《全唐诗》收录,诗歌总计有4.89万余首,有姓名查证的作者2200多人。唐诗成就非常卓著,是在封建政治和经济进一步地发展加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相对比较开放,文化艺术普遍高涨的催促下,诗人们继承并且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创作风气,广泛地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结果。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的诗歌已进入到完全成熟的状态。

唐诗高峰或奇峰绵延迭起,它使得写诗吟诗的风气在一种经典化的水平上变的社会化了。这应该算是中国诗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成就,也是中国人精神素质的一种新局面。后世景仰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作为高峰中的双峰,在盛唐算是中国文化史一大奇观。即古人所谓“枕藉骚选,死生李杜”,他们就像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发放着光芒。

这种充盈着生命、充溢着力度的诗学,体现了盛唐魄力和盛唐气象。或者说,李杜以盛唐气象和魄力改写了或新创了中国诗学。作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墨客,有着对于政治的警惕性,对于现实的敏感,他们的默契就是现实主义的发扬。两位诗坛圣者怀着为国家、为皇帝尽心尽力的远大抱负,以满腔的爱国激情,充斥着对国家的那份炙热情感,使得国家的忧患或强盛、对人民的热爱及对战争的憎恶尽流露于他们的笔下。但终是由于两位大诗人生活的时代不同,家庭背景差异,且生活境遇不曾那么相似,以至他们的诗歌创作思想上虽有一致性,但无论内容上亦或是风格形式间却兼不尽相同。

杜甫有两句广为人知的诗,一句是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句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确,这两位诗坛泰斗写诗作诗都有自

己的个性。李太白性格奔放,喜浪漫主义,《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蜀道难》等诗篇都是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描写奇特的情节,塑造非凡的,独特的性格。杜甫则以现实创作主义为主,作为封建时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了《诗经》、乐府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以进步的儒家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刻地、多方面地反映了国家的重大事件,反映了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生活真实,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从而揭露了自开元、天宝以来将近四十年间的那个**时代的历史面貌,为我们创造了以“三吏”合称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以“三别”合称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极富现实主义写实的诗歌。故其作品被后世称为“诗史”。

同时也正是出于这两大诗人的艺术风格差异,他们的所创诗歌内容上亦趋于不同。李白的浪漫主义充溢在诗歌中人民的自豪感与反抗精神。正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篇末处,愤愤然添加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诗让李白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把反权贵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用刚正的骨气、反抗的精神,表达了对权贵的不屑和抗争!再看《行路难》诗歌结尾所说的“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黑暗浑浊的政治现实阻挠着诗人施展才华抱负,但诗人依然执著地继续探索追求,他相信终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高张云帆,直越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李白诗歌傲骨嶙峋,蔑视权贵,真正表现了一个正直诗人所应有的骨气。杜甫诗学,总体上,是一种充满着历史忧虑感的诗学。他身怀人道主义和悲天悯人之情。杜诗中的直抒胸臆往往是忧国忧民的激情迸发,悯民之苦,救苍生之慨。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强烈的现实性。《春望》乃是“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家亡国破,景之哀人更悲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则是通过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苦景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宁愿自己受冻亦要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一向为世人所称道的人道主义胸怀,因而,此诗曾被誉为富于人民性的优秀篇章。

不仅如清人宋征璧《抱真堂诗话》引舒张的话所说,“‘大’字是(杜)工部的家畜,而雄奇是李太白的绝招。”李太白写黄河,黄河的大小缓急一直是那么随心所欲,可以是“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可以是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也可以是“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送丘丹子》),可以是“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行》)。总之,“黄河路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在一种心理时空中,任其纵横伸缩,都显示出创造主体的非凡魅力和气象。杜甫比李白更显脚踏实地,但他也常用天地、宇宙、乾坤、古今、万里、百年等词语,来涵盖自己的诗学魄力。或如清人施补华《山见(同一个字)佣说诗》所云:“‘百年’‘万里’‘日月’‘乾坤’少陵惯用之字。”他要用乾坤囊括万象,说是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洞庭湖,使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他以乾坤来描写天下纷乱,有道是“妄念胡作逆,乾坤沸嗷嗷”(《送重表侄王淑评事使南海》)。从某些角度看,它显示了心理时空的无限舒展和具有巨大的内涵,这也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探索元气充沛的体现。

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少陵如节制之诗。” 李白性格自由豪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在诗体上,他擅长古歌行体,五言七绝,他的《蜀道难》就是这么长短参差。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中的七律尤是他的长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含蓄曲折、沉郁顿挫,多于纪实,在安史之乱期间的作品,读之更使人悲伤。综上,杜甫做诗,心思细腻,构思揣摩,讲究声律对仗、锤字炼句,注重以工力取胜,以节制为能,显示大家风度于工整严密之中。而,严羽用李广比喻李白,意味着李白诗才气逼人,神采飞扬,不计较于声律对仗的约束,以自己之法表现其潇洒风流。李杜相较,驱遣诗笔各有擅长,李白举重若轻,杜甫举轻若重。

同是爱国恤民的这类志向、报负和胸襟,一方面受到青春梦和官场手腕不足的困扰,另一方面受到盛极致乱的压制和打击,使李杜二人在晚年都漂泊穷愁,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失落。他们晚年都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寻找寄托,调适精神,维持某种残破的梦。择其大端而言,李白晚年加重了“谢东山情结”,杜甫晚年则是缠绕着“诸葛亮情结”。由于有如此深刻的对生命意义的吟味和确认,这两位诗坛泰斗在晚年郁郁不得志时,都各自以诗高呼自己的生命绝唱,吟唱出自己的祈盼及人生感慨。

后世景仰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作为高峰中的双峰,在盛唐算是中

国文化史一大奇观。即古人所谓“枕藉骚选,死生李杜”。他们的诗歌创作思想上虽有一致性,但无论内容上亦或是风格形式间却兼不尽相同。李太白性格奔放,喜浪漫主义,并且充溢在诗歌中人民的自豪感与反抗精神。杜甫则以现实创作主义为主,杜诗中的直抒胸臆往往是忧国忧民的激情迸发,悯民之苦,救苍生之慨。“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这两位诗坛泰斗在晚年郁郁不得志时,都各自以诗高呼自己的生命绝唱,吟唱出自己的祈盼及人生感慨。盛唐,晚唐,在历史的车轮中,杜甫和李白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是个的发展离不开两位的诗歌造就。诗仙,是那么飘逸;诗圣,是那么真实。两种不同风格的诗歌在唐代盛传。

第四篇:杜荀鹤《山中寡妇》全诗及赏析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徵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释】

⑴蓬茅:茅草盖的房子。

⑵麻苎(zhù):即苎麻。鬓发焦:因吃不饱,身体缺乏营养而头发变成枯黄色。

⑶柘: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

⑷和:带着,连。

⑸旋斫:现砍。生柴:刚从树上砍下来的湿柴。

⑹征徭:赋税、徭役。

【译文】

丈夫因战乱死去,留下妻子困守在茅草屋里,穿着粗糙的苎麻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桑树柘树都荒废了,再也不能养蚕,却要向官府交纳丝税,田园荒芜了却还要征收青苗捐。经常挑些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刚砍下的湿柴带着叶子一起烧。任凭你跑到深山更深的地方,也没有办法可以躲避赋税和徭役。

赏析:

此诗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透视当时社会的面貌,语极沉郁悲愤。

唐朝末年,朝廷上下,军阀之间,连年征战,造成“四海十年人杀尽”(《哭贝韬》),“山中鸟雀共民愁”(《山中对雪》)的悲惨局面,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就从这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地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栖身。

“麻苎衣衫鬓发焦”一句,抓住“衣衫”、“鬓发”这些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地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身着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肖其貌而传其神。从下文“时挑野菜”、“旋斫生柴”的描写来看,山中寡妇显然还是青壮年妇女,照说她的鬓发色泽该是好看的,但由于苦难的熬,使她鬓发早已焦黄枯槁,显得苍老了。简洁的肖像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内心痛苦,写出了她那饱经忧患的身世。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此处的“纳税”,指缴纳丝税;“征苗”,指征收青苗税,这是代宗广德二年开始增设的田赋附加税,因在粮食未成熟前征收,故称。古时以农桑为本,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了,田园荒芜了,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残酷的赋税剥削,使这位孤苦贫穷的寡妇何以为生呢?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只见她不时地挖来野菜,连菜根一起煮了吃;平时烧柴也很困难,燃生柴还要“带叶烧”。这两句是采用一种加倍强调的说法,通过这种艺术强调,渲染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深山有毒蛇猛兽,对人的威胁很大。寡妇不堪忍受苛敛重赋的压榨,迫不得已逃入深山。然而,剥削的魔爪是无孔不入的,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任是”、“也应”两个关联词用得极好。可以看出,诗人的笔触象匕首一样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本质。

诗歌是缘情而发,以感情来拨动读者心弦的。《山中寡妇》之所以感人,正在于它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诗并不直接抒情,而是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之中。诗人把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从而使人民的苦痛,诗人的情感,都通过生活场景的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最后,诗又在形象描写的基础上引发感慨,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不但使人看到了一个山中寡妇的苦难,而且使人想象到和寡妇同命运的更多人的苦难。这就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残酷的剥削,深化了主题,使诗的蕴意更加深厚。

第五篇:杜诗操诗集

杜诗操诗集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蓠呼取尽余杯。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在蜀中

(唐)杜甫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江村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⒃,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⒄!风雨不动安如山。

下载李杜诗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杜诗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渡口 诗赏析

    无处告别 ——对席慕容《渡口》的赏析 渡口 文/席慕容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知道思念从此生根浮云白日山川庄严温柔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年华从此停顿......

    除夕诗赏析

    除 夕 诗 话 (256600)山东滨州学院中文系 耿宝强 春节是我国最悠久、最隆重、最喜庆的传统节日,过春节俗称过年。大年三十,人们习惯称为除夕,即取旧岁至此而除,新年即将来临之意。......

    桃花诗赏析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杜甫诗赏析

    杜甫诗赏析 一、读书与漫游时期代表作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文解释 首......

    杜荀鹤《泾溪》全诗及赏析(五篇)

    出自杜荀鹤《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注释】⑴泾溪:又称泾川、泾水,在今安徽泾县西南,发源于黄山北麓,东北流至泾县城关镇与徽水......

    杜审言《登襄阳城》译文及全诗赏析★

    登襄阳城杜审言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注释⑴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个月。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

    《杜诗鉴赏》教学案

    《杜甫诗歌鉴赏》教学案 高二语文组:周文硕 第一课时 读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第二课时 杜甫的生平经历,思想及创作风格 目......

    杜海诗江湖书法

    杜 海一 堂堂华夏源流远, 代有才人启后昆。 道德文章医俗态, 莫因名利丧灵魂。 二 文山高耸艺无涯, 苦学三更努力些。 厚积方存薄发日, 水冇半桶漫吹夸。 三 帖未多临笔法无, 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