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渡口 诗赏析
无处告别
——对席慕容《渡口》的赏析
渡口
文/席慕容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知道思念从此生根
浮云白日山川庄严温柔
让我与你握别
再轻轻抽出我的手
年华从此停顿
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
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
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
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
而明日
明日又隔天涯
初读这首诗的时候还是十四岁,正是错把倾诉冲动当做创作才华的无知年生,总是在一堆耀武扬威的试题间,在应急灯渐渐微弱的光线中,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手翻阅着并不能深切理解的作品。当然,那个时候,是自负而早熟的,以为已知的便是一切了。那时最早接触席慕蓉,觉得她的诗总是给人一种强烈的画面感,文字凝练细腻,能够准确的将所有的情感汇集。我曾查过她的简介,席慕容的全名是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诗如其名,她的文字平和绵延,有种棉一样柔软的质感。有才华,但没有分锋芒毕露的犀利。恍若经历过大悲大喜后的洗练淡定。不过她的一生似乎并无太大波澜,所以,我把它归结为诗歌精灵对文字特有的敏感和非凡的掌控力。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并不难理解,表现的是诗人和友人分别时的淡淡离愁,哀而不伤。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隐忍,席慕容的诗大多含蓄清新,没有感情爆发点,但每个字在诗歌中都有独特的责任和意义。删减不得,也无需增加。感情表达的精准且有度。不浮夸,亦不隐瞒。在读她的诗歌的时候,你甚至能想象一个恬静的少女从容的将一段旧时光娓娓道来。她的文字永远是那么年轻,却不张狂。诗歌的主题也大多围绕青春,爱情和乡愁展开。但是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生硬。早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年月,也曾在写满函数计算的草稿纸上写下凌乱的句子,现在回头看看那些浸透在白纸黑字上的生动悲喜,切肤的感觉到,在那样一个唯唯诺诺的苟且年纪,伤情似乎是装点生命的勋章,好想只有凭借那些幻觉般的;被我们脆弱的主观承受力无限夸大的非难,我们才得以拥有热泪盈眶的青春。而席慕容的文字却不曾这样做作,她只是一种纯粹的感情的抒发。很多无法言语却感怀于心的情愫,只有诗才能表达。曾经在答记者问时她说过,“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抚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勇敢了。”在我看来,席慕容把每一首诗当做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
是的,自给自足。但是这个世界又是这么美,美的让围墙外的人忍不住驻足流连,那些纯净的文字,恍若少女清扬而略带哀愁的歌声,久久盘旋在苍穹,空灵唯美。在读《渡口》的时候,席慕容非凡的绘画功底就显现出来了。整首诗的画面感很强,没有繁复的华丽辞藻,也没有冗长,把散文断开来写般的叙述。只是一个简单的握手言别的场景,却如此真实细腻。“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诗人运用复沓的修辞,像是电影拍摄那样,男女主角定格在此时,眼含热泪,微笑握别,衣裙在微风中漫飞却不发一言。周围场景旋转,是安静伫立的山川,是波澜不惊的河流。诗人将思念比作扎根心底的树木,树根在伸展着,触碰心脏的瞬间是离别的苦楚。而山川浮云更像是见证者,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山川当做一个沉默、不忍搅扰的观客。云朵更是好像知道这短暂相聚不过是为了别离,都刻意让脚步轻巧。这样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了气氛,给全诗奠定了离别淡淡哀愁的基调。情景交融,介意衬托诗人此时面对离别,内心的惆怅和不舍。但是,再见终是要说出口的。诗人轻轻抽出手,无奈且不舍。所有的叮嘱和祝福就像晚上六点北京三环上的轿车,全部堵在胸口。“渡口旁边我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衣襟上吧”,诗人运用暗喻的修辞,把祝福比作花朵,想要把最清新美丽的倾诉留给友人。诗的结尾,一句“明日,明日有个天涯”恍若一句轻轻的叹息,这叹息里,是不舍,是无奈,还有一点点不舍无奈后的释然洒脱。
有时候明白,人的一生当中,深刻的思念是维系自己与记忆的纽带。它维系着所有过往,悲喜。亦指引我们深入茫茫命途。这是我们宿命的背负。但我始终甘之如饴的承受他的沉沉重量,用以平衡轻浮的生。所以不惧怕别离,因为没有别离,青春也就更无绮丽。但是白驹过隙,忘川过了就没了模样,只是时光破碎的声响,只是隐隐作痛的暗伤,只是遗失了大段过往,只是看不清来路也看不清去路的失散,可我们已经来不及,再去为谁变的天真简单。
时间,一下子散场。
而我们迷失在岁月轮回里,没有渡口,亦无处告别。
第二篇:杜甫诗赏析
杜甫诗赏析
一、读书与漫游时期代表作
《望 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文解释
首联: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从齐到鲁都可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颔联: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
颈联:(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飞鸟都尽收眼底。
尾联: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2、艺术手法:
(1)语言凝练,对仗工整。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五字一句,语言十分精练,讲究句尾押韵,并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如:句尾押韵 了,晓,鸟,小
对偶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2)用词精当,修辞得体。
“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割”,是划分的意思,平凡之中见出奇险,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也可见山色的变幻无穷。
(3)虚实结合,出神入化。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中,上句写泰山的秀美,是虚写;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用细节描写,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4)写景、抒情、哲理融为一体。
本诗通过描写了五岳之首, 东岳泰山的雄浑景象,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对前途充满信心的雄心和气概。蕴含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的人生哲理。
二、困守长安十年时期代表作
《兵车行》
(唐)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这首诗用当兵的人对老人的回应,极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和战争带来的痛苦无奈之情。诗旨在讽刺唐玄宗 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这首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 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 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诗歌从对景物的描述开始,以重墨重彩的写作手法,展现出一幅震撼又催人泪下的场景:一群被撵来的穷苦百姓,换上军装,佩好弓箭,被官吏押送着,送往前线。父母妻子呼喊着他,扯着他的衣服,呼号着,简直使听者观者驻足唏嘘。一个“走”字,寄寓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捉去当兵,押送又就在眼前,生死离别就在那一瞬间,仓促得令人绝望!“牵衣顿足拦道哭”,这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的悲怆、绝望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强烈的冲击,描绘了成千上万妻离子散的悲剧,触目惊心!
“道旁过者”十四句为第二段,“道旁过者”即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陈词,又诗人亲耳所闻。这就体现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即多次征兵。它点出了造成平民妻离子散,无辜牺牲,田亩荒芜的根源。一个人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指武则天。作者大胆地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统治者,这是从心底的激烈抗议,表达了诗人悲愤交加之情。接下来,“君不闻”三字领起,把视线转移至广阔的寻常村落。原本富庶自足的村落变得人烟稀少,田园荒废,满目疮痍。
“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长者”,是远征者对杜甫的尊称。“县官”指唐朝官吏。远征者敢怒而不敢言,但终于还是说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远征者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之情,尤其是“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一句,反应了无数远征者的背后痛苦不堪,期盼能够跳出这个可怕的牢笼,不愿孩子也和自己一样。最后一段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一句,声声凄厉,仿佛能令我们窥见枉死者的不甘和不幸至深。当世人生的疾苦和悲怆都是因战乱而起,而这种痛楚可能是战死者到死也无法纾解的。整首诗的气氛是阴郁、悲愤,甚至是压抑的,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鉴赏要点
1.章法严密,巧用修辞。
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第一段(“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一韵到底;第二、三段(“两脚”)各14句,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
通过设问,引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全诗内容多处相互照应,如:“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深重灾难。还用了夸张和顶针等修辞。
2、重墨铺染,由点及面
文章前半部分为读者描绘了两副图画:悲怆震撼的出征图、震人心弦的送别图。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 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3、前后呼应,层层递进。
前后呼应,例如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士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又如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层层递进,这篇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接着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营田”为例加以证明,又以“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频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使意境加深一层。循此继进,先以“君不闻”翻出一层新意,揭露“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土地无人耕种,荆杞遍野;后说本地区人民无以为生而朝廷依旧催索租税,意境又深。再顺势说到战争怎样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心理,以半宽慰半哀叹的方式将怨愤之情暂时隐藏起来。经过如此层层蓄势,最后更以“君不见”翻出又一层新意,描绘了古战场的阴森景象,将满腔的怨愤一齐宣泄出来,也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4、内容深远,发人深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代表作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但因官职卑微而未被囚禁。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望》。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
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思是说,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国破”二字既指国家政局的残破、时代的苦难,又指国都长安景象的残破不堪。“城春草木深”点题(破题),其中“春”字,是用春意盎然自然物景反衬当时的长安残败景象,更其让人悲凉。“深”不但指深春时节的草木很长,而且指使人看着这样的景象,内心深处的悲痛。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是说,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感时”就是感叹时事,即“国破”。“恨别”就是很家人的离散,自己被困住在长安。“花溅泪”、“鸟惊心”是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花溅泪”意为花草有情,也因感时而流泪;“鸟惊心”意为春鸟有意,也因恨别而惊啼。两句运用移情的手法,说花草鸟儿也为国破、恨别而流泪惊心当然,杜甫在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表现了自己忧国伤乱、忧时思家的悲苦情感。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看着这漫天烽火(代指战争),时间已经三个月了(有的认为这句是说战火已经打到了阳春三月),一封家书已经胜过万金的价值。这一联中,“烽火”紧扣“感时”,“家书”紧扣“恨别”。“烽火连三月”表面战事已经三个月了,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表明战事把亲人隔离开来,远在他乡的亲人没有音讯,在他乡的人担心家中的亲人,而在家里的亲人也在担心远在他乡的亲人。“家书”意味着思念与担忧,这种真挚的情感是多么的珍贵,从而表明了诗人对亲人安危的担心,也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说,因忧国忧民而头发都已经白了,稍微搔弄一下,头发就落了,现在头发落得无法插上头簪了。“白头”指白发。杜甫写作此诗时,才四十多岁,正当壮年,但因现实的**而愁得头发白了,甚至于“浑欲不胜簪”了。“浑欲”是“简直”的意思,从语气的角度来说,具有强调的意味。用现在的话说,杜甫是未老先衰。从结尾两句来说,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杜甫面对着“国破”而极度忧伤,面对“恨别”而极度焦虑,内心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在自然之美景与国家残败的对比中,表现出诗人面对国家的残破和亲人间的分离,内心极度悲愤和凄凉。可以说,这是对乱世时代而产生的悲愤之感,是对亲情骨肉的思念而产生的凄凉之情。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艺术手法
(1)格律严整,对仗精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2)沉着蕴藉,自然深挚。(3)触景伤怀,情景交融。
(4)沉郁顿挫(“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沉郁:感情的深厚,沉郁,忧愤;所谓沉,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就情感的浓郁而言。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情感的深沉厚重。
顿挫:指寓意的停顿,转折。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
四、西南飘泊时期代表作
《登 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艺术手法
(1)语言凝炼,声调铿锵。
(2)气韵流转,对仗工整。
(3)慷慨激越,高浑一气。
(4)寓情于景,沉郁悲壮。
第三篇:七步诗赏析[推荐]
七步诗
赏析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你我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表现了 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也说明了曹丕的狠毒和狡猾,也说明了曹植的聪明和沉着。
第四篇:除夕诗赏析
除 夕 诗 话
(256600)山东滨州学院中文系 耿宝强
春节是我国最悠久、最隆重、最喜庆的传统节日,过春节俗称过年。大年三十,人们习惯称为除夕,即取旧岁至此而除,新年即将来临之意。除夕之夜,送旧迎新,可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明代懒云上人《都门除夕》中的“半夜两年梦”句,生动地道出了这一晚与往日夜间的不同之处。惜别过去的一年,期望美好的来年,如此复杂的情绪融汇在当晚的活动之中。何况同处除夕,有人在家团聚,有人在外漂泊,境遇不一,各有感受。这样的时刻,自然容易触及诗人的敏感心灵。因此,除夕之夜,正是诗人们最为酣畅淋漓的抒发情感的时刻。
一千四百多年前,梁朝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在除夕之夜欢乐待晓的情景,是我国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守岁诗之一。他是这样写的:
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摧。
农历过年,最高兴的是孩子,而老年人的欢乐又往往通过儿孙辈的欢乐衬托出来。这种特殊环境中的特殊情调,其中所反映的习俗、社会心理以及生活侧面,不是一般日常生活或端午、中秋等节日里能够接触到的。看南宋范成大的《卖痴呆词》: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穰钝滞迎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 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榆。栎翁块坐垂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卖痴呆”本是江南地区逗引孩子的趣事,孩子却认真叫卖,稚情毕现;而老人执意独买,买了还添,慈意动人。这欣欢之态反映出的天伦之乐,将节日夜间的别一种欢愉,跃于纸面,读来引人入胜,使读者也乐在其中。
在民间,除夕之夜,不讲排场,毋需阔绰,家家都是喜气融融,寓喧闹戏谑于质朴之中。明人沈宣,用较为俚俗的语言写实,填《蝶恋花》词,相当风趣地写出了一般人家除夕之夜所呈现的欢忙景象:
锣鼓儿童声聒耳,傍早关门,挂起新帘子。炮仗满街惊耗 鬼,松柴烧在乌盆里。写就神荼并郁垒,细马送神,多著同兴 纸。分岁酒阑扶醉起,阖门一夜齐欢喜。旧时,大年三十,一般人家通常是敲年锣鼓,放些爆竹,换上新的门帘窗帘,新贴春联和门神等等。但这一晚的活动中心,却是早早准备了的一顿“年夜饭”。“分岁酒阑扶醉起,阖门一夜齐欢喜”,一年之末,酒阑人醉,全家大小高高兴兴度此佳节。
至于说皇宫之内或一些富贵人家,除夕守岁也自然要比普通人家豪华得多。李世民曾以《守岁》为题写有一诗: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也同样写有一首《守岁》诗,把那些达官贵人守岁时谈笑风生、酒绿烛红的景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薰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
除夕之吟,环境、遭遇不同,就会发出不同的咏吟。有一年,苏东坡在岐下任职。除夕之夜,思念远方的兄弟,写就《馈岁》、《别岁》和《守岁》三诗寄子由(苏辙)。其中的《别岁》这样说:
……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东邻酒初熟,西舍彘已肥。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故人远行,还要依依惜别、迟迟难行,何况人生别离一岁呢?可怕的是,人之远行尚可归来,而岁行的流逝却不能追回了。它已经追逐着东流之水,流到大海之中,永无归时。„„哎!不要嗟叹旧岁之别吧!因为我们很快就又要与新岁辞别。不悲哀嗟叹旧岁的流逝,又应该怎样对待这流光电闪一般飞逝的生命呢?苏轼的回答是在欢乐中享受生命,享受时光。你看,东邻酒熟,西舍肉肥,何不举杯畅饮,来慰藉那对于时光流逝的悲叹呢?这是一首生命之歌,显示了东坡初入仕途的困惑和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拷问,流溢着对于流光易逝的伤感和对于生命短暂的困惑。
杜甫命途多舛,一生坷坎。有一年的除夕,他在别人家里守岁,很不遂 心,写了一首《在杜位宅守岁》: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烈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构束,烂醉是生涯。
阿戎家的除夕,相当热闹,排场确也不小。列炬光亮如隔白昼,竟然连栖宿在树林中的乌鸦都被灯光赶跑了。但杜甫却没有感到什么乐趣。他见到上门道贺的宾客,对着主人点头哈腰,实在看不惯;自己却偏偏又在阿戎家里凑这份热闹。跟看“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可是,目前这般处境,到那儿去找较好的出路?
与苏杜的伤感不同,唐太宗李世民的别一首《守岁》,雍容自若,别具一格:
岁阴穷幕纪,献节启新芳。各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永,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太平年间,君王无所杞忧,除夕之夜,万民同庆,自然畅乐齐欢。因此,李世民非常客观地指出年复年年是自然规律,毋需说短论长,倒是应该趁岁末之夕,“倾壶待曙光”,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享受。全诗平和自若,意境自然,成了除夕之夜人们喜咏诗篇。
除夕之夜,身在异乡,思念尤为深切。边塞诗人高适的《除夜作》将深深的思念之情抒发得婉曲含蓄: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孤灯独守,自问自答,恐怕只有身在其境才会如此体验。“故乡今夜思千里”,这是一语双关,故乡的亲人今晚一定在思念千里之外的“我”,“我”在千里之外今夜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耽于旅舍,心绪更为复杂。看唐朝戴幼公的《除夕宿石头驿》吧:
旅馆谁相问?寒灯犹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朝又逢春。
诗人自问自答,自怜自嘲,将万里未归人的寥落、凄清抒发得淋漓尽致。戴幼公曾被诬陷,受过冤屈,却依旧要在宦海中沉浮,年年都要以衰鬓愁颜迎来又一个春天。一个“笑”字,展现了说不尽的凄苦与无奈。清朝的黄景仁,家境贫困,一生潦倒,35岁英年早逝。他的《癸巳除夕偶成》(二首)很有名。癸巳,即乾隆三十八年(1773),诗人二十五岁。这一年岁末,他从安徽归家。除夕之夜,瞻前顾后,不觉忧从中来: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千家笑语,欢叙团圆,自己却“悄立市桥”看星星,仕途困难、生活窘迫的情状,孤寂忧愁、茫然无从的心境蕴涵其中。
除夕诗中,还有一些是轸念邦国之作。1279年,南宋小朝廷灭亡。前一年,文天祥兵败被俘,被送到元大都。1281年(至元十八年),时值辛巳,文天祥在狱中过除夕并作除夕诗。他的辛巳《除夜》诗,正气凛然: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国破家亡,身陷囹固,生杀大权操在人家手中,却置之度外,丝毫没有畏惧。“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这是他对元人威迫利诱的回答。透过悲怆低沉的诗句,我们可以感觉出一种因复国杀敌愿望不能实现而产生的强烈遗憾,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1234年,金朝灭亡。当年除夕,两朝诗冠元好问寓居山东聊城至觉寺,痛感国破无望,报国无期,作《甲午除夕》曰:
暗中人事勿推迁,坐守寒灰望复燃。已恨大官余曲饼,争教汉水入胶船。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五十年。甲子两周今日尽,空将衰泪洒吴天。
金朝在北方的统治,前后约120年,恰好“甲子两周”。元好问一边感叹太祖太宗的神功圣德历数不尽和世宗章宗的50年盛世,一边又恨近世朝廷的昏庸腐败,断送了国家,如今痛哭流涕也没有一点用处了。
流光代谢岁应除,天亦无心判莞枯。裂碎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新幡彩胜如争奋,晚节冰柯也不孤。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
这是林则徐被道光皇帝下令流放到新疆伊犁后,于1842年除夕晚上写的四首诗中的一首。诗作没有过多抒发个人愁怨,而是思考如何发愤以雪国耻,充分反映了一个爱国者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忧虑。
第五篇:《杂诗》赏析(范文)
【原作】
杂诗——[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注释】
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逐:追,随着。
此已非常身: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落地:刚生下来。这句和下句是说,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意思是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
斗酒聚比邻:斗,饮酒的器具。比邻,近邻。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盛年:壮年。
及时:趁盛年之时。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再:第二次。
【古诗今译】
人生在世就像路上的尘土,原本就像飘泊风尘,没有根蒂。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间人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非要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即使行乐,有酒就要邀请邻里朋友一起共饮。人生就如同时光一样,只要过去了,就不会重新再来,因此,要趁着年富力强,勉励自己,多做些应该做的事。
【赏析】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本诗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坎坷的经历造就了陶渊明对待世俗和人生与众不同的态度,因此,这首诗起笔就以人生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读来使人感到伤感,令人心痛。然而,诗人陶渊明又不同于那些寻常之人,屈服于世事,而是执著地在生活中追求温暖的朋友之爱,崇尚快乐,劝解人们“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尤其令后人感叹不已的是是人在作品的结束之时,以经久不衰致名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警醒世人:时不我待,人当少时及时勉励自己,着实使人为之感奋。
全诗如朋友触膝长谈,朴实无华,丰富的人生哲理却深深地蕴含于其中,催人奋发,令人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