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农村孩子的读书习惯,任重而道远
培养农村孩子的读书习惯,任重而道远
慈溪市文棋中学张立云
关键词:读书习惯,农村孩子,任重道远
写作背景:
(1)2009年5月9日,以“读书、明智、发展”为主题,以“人人好读书,好书人人读”为活动宣传的“2009宁波全民读书月”活动全面启动。“2009宁波全民读书月”是宁波市委、市政府为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实力,实现全民共享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此活动既有阅读、征文、演讲等竞赛活动,又有爱心书库、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等创建活动,还有百部红色经典书籍、电影进基层等公益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市民们将在读书月中真正受惠、受益。
(2)关于课外阅读,国家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小学六年课外阅读要达到145万字。可见,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活动,而是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实实在在的要求。我们决不能忽视课内和课外的相互补充和影响,特别是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更不能忽视读书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素质品位的重要作用。面对的困难:很多农村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工作繁忙,家庭缺少读书的氛围;网络世界丰富多彩,各种游戏冲击着孩子对读书的注意力;家庭作业的繁多,孩子没时间去阅读书籍,可以说,多数农村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长远的发展角度去看,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写作的意义: 阅读是了解信息、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社会要前进,人类要进步,个人要开拓成才的天地,必须从书中汲取珍贵的养料。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吕叔湘也认为,学习,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认识到,课外的阅读,不是普通的活动,而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学生发展的需要。温总理在今年2月底的时候,第一次和网民互动的时候说了这么一段话:“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温总理的话里强调了全民读书的重要性。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第一,家长要把孩子的读书放在第一位。现在的家长大多很重视孩子的学习,他们在孩子读小学的时候就让孩子去学各种曲艺,如钢琴、二胡、古筝等,有的家长还给孩子补习各种功课。对孩子的作业,家长也很重视。但是不少家长却忽视了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家长要有一种读书的意识,定期制定读书计划,自己带头读书,鼓励孩子买书,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到书店去买书、一起看书,共同交流读书心得。
第二,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校和教师都必须“挪”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读书、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经典书籍。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读书的价值。笛卡儿说:“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比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象鸟儿没有翅膀”。可
见,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当下,电视节目可谓五彩缤纷,网络游戏更是丰富多采,不少学生整日迷恋于电视、网络之中,内心浮躁,不能静下心来读书、品书。教师要让学生潜意识里有这样的感觉——读书真好!读书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千万别让电视机和电脑游戏左右着孩子的视线。
其次,教师要激发阅读兴趣,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阅读兴趣,教师们可以每周拿出一节课来进行课外阅读,以保证课外阅读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诗歌朗诵、名著欣赏、讲故事、读书心得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既陶冶了情操又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再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必备的四种意识—精品意识、笔记意识、思考意识、致用意识。精品意识意味着要找好书读。当今书籍种类繁多,而且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既有阳春白雪式的精品,也有垃圾粪土般的赝品,还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隔靴搔痒”之作。由于青少年身心没有完全的成熟,辨别力不够强,可塑力很大,教师应注意帮助孩子选择健康有益的书。否则,可能会起相反的作用。笔记意识意味着要边读书边摘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时遇到精彩的文句,读书时的感悟,最好都能及时摘记下来,日后随手翻阅,定会大有裨益。思考意识意味着读书时要积极地思索,不能把大脑变成“知识的容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时就得积极思索,触类旁通,养成能力,特别是养成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致用意识就是要我们将读书所得融入、运用到自己学习生活的每一环节中去。读书的目的除了修身养性外,更多的是为了运用,既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具备以上四种意识,也就养成了善于读书的好习惯。
第三、学校应重视学生读书并组织读书月活动。读书月活动是一个契机,通过开展读书月活动,引导师生养成“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使师生体会读书的乐趣,领悟读书的真谛,推动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的建设,这才是活动的精粹所在。
读书使人充实、美丽,读书使人精明、能干,读书使人达观、平静。读书是永恒的主题,书籍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社会的和谐,为了的孩子的成长,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培养农村孩子的良好的读书习惯。
参照文献:2000/7《中学语文教与学》中张经武的《阅读必备的四种意识》
第二篇:打造书香班级 培养读书习惯
打造书香班级培养读书习惯
“书中自有精神食粮,书中自有生命质量,书中自有美感滋养。”一个具有浓郁书香气息的班级是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的最佳乐园。我们应该怎样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班级读书活动呢?接下来我将从读书活动的准备和计划的开展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班的情况。
课外阅读不是课堂之外的阅读,而是课本之外的阅读。针对当时班上的学生识字少、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两种情况,并结合学校的一系列课外阅读的相关做法,我要开展班级读书活动,方法要灵活,工作要细致,并要不断寻求突破。我是这样做的:
一、发出“亲子阅读”倡议书动员家长,做到家校互动。
学生在校时间有限,进行阅读的时间大多集中在家里,老师的个人力量就显得较为单薄,因此,动员家长参与就显得十分迫切而必要。每次开家长会,我都会向家长发出阅读倡议书,把家长动员起来,做到家校互动。在家长会上,我说明了阅读的深远意义,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更倡议家长每天跟孩子共读一个故事,有条件和时间的家庭还可以适当增多。让家长成为读书活动的坚强后盾。让家长与我一起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规范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班级读书氛围。
我理解的文化其实就是人的一种知识含量或者是知识底蕴,班级文化,就是这个班集体的全员的文化素质彰显出来的行为,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就是要用文化来带动、引领和示范。作为一名班主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我们的责任,但是从哪个角度入手,又是我仔细思考的问题了。从建班之初,我和我的学生们就在班级文化建设上着力,因为生动、形象、有教育意义的班级环境会让师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感染或暗示,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
三、创办“图书角”——学生遨游的海洋。
读书是需要氛围的,营造读书氛围对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起着很大作用现在学生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随着同学们识字量变大,阅读欲望增强,为了让班上的每个学生有书读,我建议每个学生积极参加捐书活动,全班每人每学期捐出两本以上好书,投放到班级的图书角,在全班竞选图书管理员统一管理,并做好借阅图书和归还图书的登记。图书的统一管理方便了同学们闲暇时间的阅读,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范围。班级里有了这么一个可供随时借阅精彩图书的角落,只要老师因有事不在教室,小干部就会有秩序地分发图书全班阅读,学生们追逐打闹的现象少了,谈论读书的现象多了,渐渐形成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四、善用阅读课,给孩子们读整本书。
在激起孩子的阅读愿望后,我在阅读课下功夫。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坚持每天让学生讲自己看过的一个小故事,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再引导他们自己去看看。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也就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
五、和学生共读一本书。自由阅读是一种乐趣,共同阅读也是一种乐趣。而且共同阅读可以激发自由阅读的兴趣。大家共读一本书。这一个学期到目前为止我们全班共同阅读了《夏洛的网》《昆虫记》《屋顶上的小孩》《我和小姐姐克拉拉》等书籍,这些书我们做到人手一本。每读完一本书,我都会让学生写写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收获,选出几个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在班里读一读,把自己的文采展现出来。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促使学生能认真的读好每一本书。
六、时间+方法+示范成就良好的读书习惯。
著名作家梁晓声说:“读书的习惯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它可以使人具有特别长期的抵抗寂寞的能力。”要想让学生爱读书,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读书的习惯。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坚持一个行动,关键在头三天,如果能坚持21天以上,你就能形成一个习惯;如果坚持重复9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如果能坚持重复365天以上,想改变都很困难。因此,我在打造书香班级的过程中,重点培养的是学生读书的习惯。
1、时间上的保障。
实行“四读”──早读、午读、阅读课读、睡前读。激起了阅读兴趣后,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有充分的阅读时间,因此在校内,我实行“三读”──早读经典、午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以及阅读课师生共读、睡前读。每天早晨7:40至7:55为优美文段诵读的时间,让学生诵读古诗、美文。每天中午自由读书20分钟,每天晚上坚持看课外书30分钟,并由家长监督。每周的周一上午第一节课定为读书的汇报课,进行阅读评比。以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读书应该是一件长期不懈的事情,只有每天保证一定的阅读时间,时间长了才会成为一种习惯。
2、方法上的指导。
读书,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能够充分发挥读书的作用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我就在课下上网查阅资料,寻找适合我们学生的好的阅读方法,并利用班会课的时间,以活动课的形式给学生以阅读技巧的指导。例如,我曾经以《什么样的书籍适合我?》为题,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材料,以《心到,口到,眼到,手到》为题,给学生上了一节如何提高阅读能力的活动课。另外,针对班中部分学生在开始的时候无法完成每天的阅读任务的现象,我以《读书贵在有“恒”》为题,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教师进一步阐述读书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能够克服懒惰的习惯,而逐步形成乐读的心态。
3、行为上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读书的榜样可以是同班的同学,也可以是身边的老师,更可以是班主任自己。为了能够让学生增强进一步阅读的积极性,我们在班中每个学期选出3-5名读书小明星,这些小明星的照片发到群里进行表扬,在班中进行阅读介绍并向同学们推荐对他们印象深刻的书籍。另外,作为班主任是本班学生最愿意亲近的人,影响力更大,我会利用自习课的时间或是班会课的部分时间坐在教室里和学生一起读书、勾画并摘抄,并把有教育意义的或是对学生有启迪的小故事在班中给学生诵读。从开展活动至今,孩子们点滴在成长。看着孩子们对阅读越来越感兴趣,并能在阅读中取得不断的进步,家长们对我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就让我感受到了无限的快乐。虽然我的收获不少,但阅读无止尽,光是我目前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孩子们终生阅读,我将会继续与孩子们开展更多形式的读书活动,打造书香班级,培养读书习惯,以不断提升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让阅读之花开遍学生以及自己身边的每个角落!
第三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书体会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书体会
刘艳辉
读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我觉得对我们老师来说很有启发。
通过读书,让我明白了“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的行为,它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一旦“习惯成了自然”,当然是好习惯,那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
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所想和摘要:
1、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197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学者认为终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既不是在学校学到的科学知识,也不是在实验室里获得的科研实践,而是幼时培养的良好习惯。这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教育实际上也就是培养习惯。陶行知先生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提倡“养成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他认为养成好的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养成坏的习惯则是贻害无穷,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较好的基础。同时他也认为教育的结果不能仅限于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思想深处发生重大的变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我们说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而学会做人就应当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开始,只有从小形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学会做一个真正的人。
2、各种教育途径必须相一致
政治里的哲学说过,当各部分之间互相配合协调,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作用。就好比踢足球,每个人都只关心个人的得分,而不顾整体团队的优化配合,这个球队必输无疑。其实,教育也是这样,只有各方面的力量协调一致,才能形成一股强劲的教育合力,才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有个孩子偷了别人家的一盘录音磁带,爸爸发现后狠狠地批评了他,孩子开始认错,掉下了眼泪。正在这时,奶奶来了,看见自己的小孙子正在掉眼泪,觉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把把孩子搂过来,又是亲,又是爱。孩子的爸爸不满意了,说他偷了人家的东西,可
老奶奶却说:“偷点东西有什么?孩子嘛!你小时候没偷过东西?你上树偷枣让洋拉子蜇得嗷嗷乱叫,你忘了?”孩子听到这儿,“噗哧”一笑跑出去了,刚才爸爸的批评全部作废。
学校教育孩子养成关心集体的好习惯,号召同学们把最漂亮的花拿来美化教室。孩子非常高兴,回到家搬花时,爸爸厉声说:“放下,谁让你搬花的!”孩子说:“老师让我们布置教室。”爸爸一听是老师让搬花的,就指着旁边一盆又蔫又小,快要死了的花说:“拿这盆花吧!”孩子到底听谁的呢?
教育是合力的结果,各种力量都得协调一致,不能顾此失彼。只要一方有差错,其他各方的作用将会受到抵消。第一个事例中的孩子本来受到了父亲的批评,可奶奶这时却责备父亲,心疼孙子,这让小孩从中钻了空子,这样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双重人格;第二个事例中的孩子无所适从,一方是老师要求的“最漂亮的花”,另一方是爸爸命令的“又蔫又小的花”,到底听谁的呢?老师精心策划地培养孩子养成关心集体的好习惯的计划,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土崩瓦解了。
教育并不是万能的,要求学校把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是不公平的。但是,教育也不是无能的,在学校和家庭这个“小气候”下,许多有利因素能够为“大气候”的逐渐转变创造好的条件。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种力量协调一致。
3、训练是形成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
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长期、反复的训练,训练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训练可以使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稳固的条件反射,这种稳固的条件反射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人的这种生理机制决定了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可是,现在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训练是一阵阵的,今天要求严格,明天又不管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些教师活动搞得很多样,却把学生管得很松;有些教师费了一番苦心,可结果学生跟他逆着干,就是不按照教师的要求„„针对这一系列在实践中常出现的现象,关鸿羽给了我们很多建议。比如针对如何调动学生训练中的积极性,他提出了五个结合的解决办法: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
习惯养成大致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依靠外部力量的正向诱导或督促而形成习惯,另一种是基于主观意志努力而养成习惯。这两类习惯的形成都要经历行为强化的过程,俗话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的行为,它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对一个人后期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不由得使我为目前的具有很多不良习惯的初中生今后的人生捏把汗:他们中很多人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甚至吸烟喝酒;没有正确的坐、立、行、读书、写字姿势;举止不文明,打架骂人,说脏话,做错事情不会使用礼貌用语;不能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优美,乱写乱画,经常在教室或楼道追逐、喧哗、打闹。尤其在学习上表现为被动学习、积极主动性差,不热爱学习,学习不刻苦、知难而退,作业不独立、及时完成,不仔细、不认真、不求甚解,不求上进、不爱动脑筋,不会利用时间,不会读书和学习,上课精力不集中、说话、做小动作,不能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学校应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入手,长期强调学生的养成教育,建立“全员参与,层层负责”的督促机制,齐抓共管,统一各科教师的认识,要求他们平时严格要求学生,决不能只教书不育人,狠抓学生在做事、做人、和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当然,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学生生活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组成的一个系统内。因而,养成教育主要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条途径来实现。作者认为,实施养成教育,各种教育途径必须协调一致,要做到学校内部一致,家庭内部一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一致。如果大家各往不同的方向努力,只会落得徒劳而无功的结果。
总而言之,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矫正坏习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耐心地训练学生,也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协同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第四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书心得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书心得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育专家,现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内涵改革整体解决方案首席专家林格所著,是作者经过八年的养成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一个总结和理论提升,同时注意到读者的需求,行文尽量通俗易懂。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事半功倍。
“抓住一个好的习惯十年不放,笨蛋都会成气候。就像不断挖掘一个地方,时间长了,挖得又深又广,即使没有挖到水,但天上掉下的雨自然水到渠成,最后就会变成水库,有了水库,你想垂钓、开游艇......你就能自由选择了。”吞本书的封面以这样一段话来告诉我们习惯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习惯不是天生注定的,而需要的是我们人为的后天的专注。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主要从习惯培养方法、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几方面来写。书中的理论知识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有很多理论都可以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进行调整后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对本班的孩子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有很强的指导性。
明代的王廷相认为“凡人之性成于习”,清代王夫之也提出“习成而性与成”。习惯是人格中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特征,是组成人格特质的重要基础。习惯是人格特质的重要表征之一,小学生时代如果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必定会有很大的影响。
该书中提出了习惯有几点特征:
1.简单:天下大事必成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东西。
2.自然:自然就是不假思索、不用思想去控制的行为。
3.后天性:习惯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
4.可变: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一般形成后就很难改变,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5.情境性: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应。
简单的事情容易学会,但坚持起来就会很难。而我们的习惯常常是并不深奥的,都是从我们的生活中来的比较简单的事情如:按时到校、上课前能做好各科的准备、遵守课前三分钟规则等等。这些习惯都是不难的,而好的习惯其实就是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并且把最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了,就是不简单。
书中还提出如果做一件事情还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表明习惯并未真正养成。比如每天课前3分钟,孩子要是在老师的提醒下才能做好文具的摆放,才能做好姿势,这只能算是一种行为,而非习惯;真正的习惯是孩子要是想都没想,就自动地去做。要让习惯成为自然的行为。这种自然的行为也许要长期、反复的训练。而养成同一种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也会因个体的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差异。因此还需要对个别的同学进行个别的教育。当然即使是学生们已经形成了不良习惯,只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影响,也能发生改变。因此我们要有足够的毅力来完成这一项艰巨的工作。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便能将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迁移到其他的地方,对于他们将来的学习将来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看完这本书,想到目前班上孩子在课前三分钟最烦的就是:听到铃声后进教室缓慢、坐到座位上不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桌椅和书本的摆放不到位。《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让我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于是我一定要从细微处着手,从小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把出现诸多问题的“要我学”变成由良好习惯支撑的“我要学”,即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良好习惯是一种素质教育,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就如书中所说:任何人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父母要正视孩子的实际情况,克服内心的焦虑,静下心来,等待孩子慢慢成长。
第五篇: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心得
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心得
“只希望孩子能做到很安静地去阅读,并不要指望他能全部理解这些书的精神内容。随性而为之,形成一种终生的阅读习惯更为重要”,这是我们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观点。因此,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并没有过多地强迫孩子读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惯是兴趣的基础。习惯的培养是训练一个孩子的自觉与不自觉的行为,一旦这样的行为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那么它将为之保持一生或至少在没有重大行为改造之前,成为一种常态。就象在孩子小时候故意训练用左手吃饭一样,如果不是天生的因素为左手习惯,那么通过训练是可以让孩子在一定长的时间内保持左手行为。记得十年前我因为右手使用鼠标引起肩痛而训练左手用鼠标,现在我在任何电脑上使用时都不自觉地用左手处理(当然不是自己的电脑得改设置),这种不自觉地习惯充分说明习惯性行为是很难被改变的。
在孩子成长过程,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并不要刻意地要求孩子有读懂什么,孩子的生活与信息的获取是不全的,孩子的眼光是意趣的,孩子的想象力是没有被约束过的,孩子的表达也是真性的直白,没有成年人那样的全部生活阅历验证知识以及规范约束的印迹。只能希望孩子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了解世界的开始,获得各种知识先期阅识。阅识不等于理解,就象孩子经常想象自己是从哪来的一样。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这些都是要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逐步结合才能升华的。我们对孩子目前的自觉阅读的习惯感到高兴,只要是在家,没有别的活动时,什么时间都是拿一本书在阅读。我们家的书也很多,童趣的、智力的、学习辅导的、励志书、名著小说、历史文献、优美散文以及成人阅读的沟通、励志、管理等书丰富多样。
孩子看书我们从不干涉其内容,在他自己的时间里自己选择想要阅读的书,最近我发现孩子在阅读一本《狼的文化》,这是我上次带他选书一起买回来的,它是讲团队、拼搏、探索、勇敢等精神内容的,其实孩子也并会太深刻理解这本书的更多的思想,但是他看了,对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理解或再次接触类似文化的书有着不可估量的心理再造影响。孩子看《狼的文化》时,我问他,你知道这本书说了什么吗?他说是讲的“团队、拼搏、勇敢”的精神,这说明他初步理解了书的基本精神内容。文化影响思想的成熟是一个长时间的渗透过程,任何一个人不会因为看一本书就可以成为什么,或全部领悟,但不看一本书就更不可能影响其思想发展。因为看了更多的书,在成长过程中会全面影响想法、判断、决择和方向。
《庄子·天下》中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说的是著名哲学家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道术很多,他读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拉,形容学识丰富的成语“学富五车”就是由此而来。春秋战国之交,学术文化的变化和进步,私人讲学也开始兴起,百家争鸣,惠施也读了很多《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当时的书籍,这样才成为了一个宣传文化与学术的名人。如果惠施不善于读书也不会有读书五车之多赞誉,没五车之书的底蕴也就不可能成为一
个著名的哲学家了。今天的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信息量大、知识丰富,要想成为了一个与社会同步的人,必须要通过阅读学习了解更多的知识与信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在孩子读书过程中,要经常问一下最近读了那些书,买的书都读得如何了,是否再去书店买点书回来,通过这样与孩子的交流,了解孩子的读书进度,可以计划考虑更好的购书目标,规划购书的类别、内容等。选书要与孩子共同来选购,并要安排定期购书时间。平时,每过二个月左右我们就会带孩子去书店买十本以上的书,有时到一定时间孩子会主动说我们该去买书了。陪孩子选书我们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已选择一部分喜欢的,我们再根据孩子阅读成长过程还会自发地去看什么书定向选择一部分。同时,也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书目购回,这样自觉和不自觉地引导他的阅读方向。
把书放在可方便取的地方。书多了要协助孩子管理好,孩子不会把书归类的很好,看孩子的读书进度,要经常整理书柜,我们家书柜是装得很满,我们经常把书放的位置进行适当地调整,不用看书就放到最里层。没看的或者会让他感兴趣的书放在前面,引导他的取书行为。其实这也是一种行为影响方式,我们不能命令式的要求孩子选择什么,但我们可潜在地引导孩子的选择行为。
现在,阅读成为孩子每天的一个必须要做的事,就象吃饭刷牙一样。我们与之每天交流的时间不会很多,在做完作业后大部分时间还是孩子自已在安排,阅读成了他唯一的乐趣。与此同时,家长也应抽出一点时间浏览一下孩子读的书,这样才可能与孩子进行交流,不要
求家长做到全文阅读,起码要了解孩子读过书内容。现在,孩子的交流面比较窄,如果在家里没有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孩子的阅读心得就不会通过交流得到提高和进步,进而推动孩子的阅读深度会有些不足。
许多孩子对阅读不感兴趣,觉得阅读是一件苦差事,毫无情趣,因而培养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适时施教,注重行为引导,在孩子开读的最佳时段,适时与之交流阅读的内容,鼓励阅读效果,帮助其树立起阅读的兴趣。要使孩子们保持阅读的兴趣,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短,许多孩子都只具有“三分钟热度”。因此,必须加强指导读书方法,“授之以渔”,如阅读时怎样理解与吸收书中的思想,我们也经常告诉孩子如何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如阅读小说,我们会教他如何认识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内涵,故事中的事件的教育意义或书中告诉我们的应吸取的东西,我们读了他会有什么样的想法等。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以及对阅读的兴趣范围、阅读兴趣的持续性。我们家长也应适时帮助引导,最重要的是不能过于急迫地要求孩子,培养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注、引导、交流以及参与共同阅读等方法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