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学年计划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学年计划
(2011年2月——2012年2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县教育局有关课题研究的安排,结合我校的实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在实践新课程的进程中,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育科研中努力提高我们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切实推进课题研究工作,使课题研究更好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学习,构思课题,设计初案,初步探索、提出实施方案,形成申报材料,召开课题报告会,展开初步探索工作。
2、调查实验班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确定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3、探索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4、开展传统文化知识专题讲座,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
5、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感悟身边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自学性。
三、研究的方法与措施
1、通过问卷调查,摸清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症结所在,确定课题难点与重点,形成调查分析报告。
2、课题组成员积极配合实验班级的班主任,在教室里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栏”等方式,以此来为课题研究营造一种浓厚的空间文化氛围。
3、课题组成员每两周举行一次课题研究会,主要通报成员组对课题研究的进展,着重研究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使课题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扎根。
4、在集体备课研究的前提下,课题组每学期举行一次公开课,与语文组的全体成员一起研究“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课堂教学新模式,并逐步形成理论。
5、课题组每月举办一次传统文化知识专题讲座,要求有讲座稿的电子文档与幻灯片演示文稿。
四、课题组月活动工作安排
2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提出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论证,申请立项,3月:制订本学年课题研究计划,让课题组成员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4月:传统文化研究讲座“课题研究具体操作过程”。主讲:樊世霞 5月:课题组公开课。
6月:课题组会议,交流研究成果,总结一学期课题研究工作。8月:
1、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状况,确定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2、课题组会议,布置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让课题组成员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
9月:
1、课题组成员各自进行自己负责的研究任务。
2、传统文化知识专题讲座,主讲:白耀东
10月:
1、课题组公开课,探讨课堂教学模式。
2、传统文化知识专题讲座,主讲:高森垄
11月:
1、五、六年级举行传统诗歌名句的默写比赛,由语文教研组与课题组负责。
2、传统文化知识专题讲座,主讲刘欣。
12月:课题组会议,着重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理论,检查课题成员,对论文、反思的撰写和课题研究材料的整理情况。
2012年
1月:
1、课题组会议,检查课题组成员研究落实情况,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形成课题研究阶段总结报告。写出课题研究的新计划。
靖边六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课题组
2011.2
第二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问卷调查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问卷调查
报告
本课题组于2009年9月中旬在高
一、高
二、高三三个课题实验班级进行了有关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问卷调查活动。本次活动调查范围广,涉及到传统文化知识多,且组织有序,因而本次问卷调查所反映问题及倾向具有表性,对课题的研究具有指向性。现将有关调查所反映的情况梳理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对四大名著涉及的相关传统文化知识掌握得较为熟练,但重影视轻文本。如35题以下哪件事是《水浒传》武松所为,95%同学能答出是“醉打蒋门神”,64题连线题看一看你对名著知多少,87.2%的同学都能准确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中人物与情节连准确,51——54题,影视歌曲歌词与哪部名著有关,85.6%的同学能准确答出,但55——58题根据描写猜猜他是谁,能准确答出不过一半的人,这些说明学生对四大名著所涉及的相关传统文化知识还是比较了解,但主要是通过影视媒介来了解,能真正阅读名著从文本的角度来了解名著的学生就太少了。
2、对与课文相关的古典诗词的内容掌握得较好。如第9题考李白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写的是哪一个景区,全部同学都能答对,此外11、15、24题都涉及到对课文相关古诗词内容,学生答对比为98%。62题默写“风花雪月”的诗句,学生均能从所学的课文中找到句子作答。
3、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传统文化知识掌握得较好。如19——21题涉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学生答对比为76.5%。
4、知识欠缺,阅读面和视野狭窄。如41——49题涉及古代哲学、宗法、礼仪、天文、地理等知识,学生完全答对仅有12.6%,说明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掌握不全、不深,应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对这些知识归纳与整理。59题涉及现代文学名著《骆驼祥子》,学生无一能答对,说明学生阅读面和视野狭窄。
5、.对文化及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核心知之甚少,缺少对文化的深层理解和思考。如63题纵观历史的河流,无数明君靠英明的治理得以流芳百世,你能列举出二位并说出他们统治时期的功绩,结果学生只能列出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成吉思汗、康熙、乾隆等,但具体列出他们统治时期的功绩,则很难列准或是张冠李载。
二、课题研究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课内古典诗词背诵要求和文言文的教学,这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一个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可采取默写比赛、诗词接龙、背诵打檑台等方式,将古诗词背诵常规化、趣味化,另外积极探讨文言文教学合作探究模式,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
2、加强名著文本阅读,开展读书活动。应在高
一、高二学习时间比较充裕的条件下,课题组老师要给学生开出适宜他们阅读名著书目,大力展阅读名著的读书活动,并采取写读后感讲名著活动方式,检查反馈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采取影视与文本相结合方法,让学生
了解名著走进名著,不仅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名著影响学生的灵魂。
3、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利用每月一次传统文化讲座,向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扩展知识面和视野。
总之,此次调查既为我们课题组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翔实而又准确的情况,也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在学校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将扎扎实实地推进课题研究,使本课题的研究走向深入,为我校教育教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
结题 报告
徐小娟
本课题活动从08年开始迄今已有两年时间,在此次课题活动中我主要负责的是“借古讽今”类散文,主要的研究任务是通过探究此类文章给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学生提供一些积极帮助。
在第一阶段主要是先让学生将已经学过的借古讽今类的文章做一下归总,并且熟读这些文章最好能够成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组成课下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既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又使学生课下有任务可完,这个工作大概进行了两周时间。在熟悉掌握文章之后便带领学生共同来探究借古讽今类文章的意义何在,当然不同的文章会有不同的教育意义,同学们在此次总结收获时也都很有感触,是真正的读懂了文章。这个活动主要是每周抽取一节课来完成。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提炼理论阶段,有了理论之后就需要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
所以,在第二阶段便是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活动与写作活动,演讲与写作的内容只要是和“借古讽今”有关的都可以。此次活动因为反响不错,当时不仅我们二年级的全体同学参与,而且高
一、高二年级也有人积极参加。最终效果还是不错的,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同学们善思的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这项活动持续时间较长,因为有同学们的准备阶段,比赛阶段,还有最后总结评奖阶段,持续将近有两个月时间。
第三阶段,就是拓展延伸,鼓励同学们在课下上网搜索相关材料,而且鼓励同学们大胆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来。有些同学还非常大胆地把自己总结出来的这些内容挂到论坛之上,还引来了不少的点击率。这些提升了同学们的自信心,也使同学们养成了合理使用网络的习惯。
第四阶段,就是交流与总结。许多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有了感触,于是希望能够互相交流一下,这个阶段的生成很大程度上是学生促成的。因为各个班都有学习小组并且有负责人,这些负责人之间也经常见面,有时候争论一些问题还需要找老师当裁判,于是我就想可否将同学们召集在一起讨论一下,因为班级人数较多,于是就各班选出代表,其他同学将自己想讨论的问题组织成书面语言交给代表,然后,这些代表在一起讨论,老师们也都参与其中。
以上便是此次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在此次过程中,同学们也多收获了许多,在结题之时我想做一下总结:
第一,高中阶段的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争取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通过再次研习这些古文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古文的兴趣,因为他们发现从前在他们眼中没有生命的文言文现在也是有血有肉的,并且和自己的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了兴趣,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主动在课下查资料,这样在无意之间就提高了古文阅读能力。而且诗歌鉴赏能力较之从前也有较大提高。第二,写作能力也相应又提高。其实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就是同学们在课下多练习,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只要勤加练习都会有所提高。因为此项研究的第二阶段工作便是写作实践,这一项活动给他们专门的时间使同学们有了更多的练笔的机会,也因为是有感而发,所以他们写的还是比较认真的,一年下来发现同学们的水平较之从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或许就是练的结果吧。第三,口头表达能力增强。通过演讲,交流,这些形式许多同学从最开始的不敢开口到后来的敢开口,到最后阶段基本上能做到有条理表达自己观点,这些进步同学们也都是有目共睹的。
第四,对同学们日常为人处事方面也有较大影响。许多文言文所阐述的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这些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许多时候他们就是因为不知道对错而做错事。而在研习古文的过程中,古人的儒雅之气对他们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并且因为经常思考问题,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事情之时也学会了三思而后行。
第五,很多同学更自信了,写文章有深度了。总之,通过年的时间,同学们真正收获了一些东西,这就是此次研究活动的一个价值所在。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我个人在此次活动中的收获:第一,摆正了认识。从前,我一直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字词教学,通过实践我找到了同学们厌倦学习文言文的原因,那就是单纯的字词教学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同学的兴趣。而通过实践挖掘文本内容同学们发现文言文还是很有意思的。第二,更近一步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群体,在活动中他们时不时会有很多新的看法,有时候这些看法是我根本没有考虑到的。第三,认识到和同学们交流的重要性。“亲其师,信其道”,因为活动较从前增多,所以和同学们接触的机会更多了。在此过程中,我对同学们的想法更了解了,沟通起来更容易了,同学们也更爱上语文课了。
当然,活动经验的总结只是在纸上,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经验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想这才是本次研究活动的重要意义所在。
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结题报告
结题人:徐小娟
单
位:获嘉县第三中学
时
间:2010-10-17
第四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蚌埠市后场小学《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007年,我校申请参加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子课题《小学语文古诗诵读教学实践研究》的实验,经总课题组批准正式成为实验学校。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有力领导和课题组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全体实验教师和学生三年多的共同努力,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了我校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得以提升。同时,课题的研究与实验还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拓展了教师的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整体提高了我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回顾三年来的研究与实验,我们由于实施了较为科学的研究策略,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现把研究情况做一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认为,“每一伟大民族都有其民族文化;每一民族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亦可称为民族精神。”这个基本精神就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当然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有各种不同的概括和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表述,如爱国团结、博大宽和、兼容并蓄、勤奋睿智、刚健有为、坚忍不拔、自立自强,天人和谐、以人为本、贵公贱私、求同存异等都是贯穿古代、现代、当代的基本精神。这些精神成为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价值取向。这就是历史铸就的民族魂。这种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其所包含的合理性和价值取向,仍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和重要的现实效应。文化是一个宝藏,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求,从中发现新的意义,做出新的解释,添加新的成分。人们在创造、构建新文化时,首先要正视传统文化的存在,在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只有使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才能实现文化的创新。传统文化是新文化的摇篮和基础;新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和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二、课题研究目标。
让学生在接触、了解、诵读经典诗文的同时,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汲取祖国深厚的文化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在学生纯净幼小的心灵里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诵读经典,培养高尚情操与趣味,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具有一定的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课题研究方法。
深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学生视野,制订诵读计划,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诵读《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赏析中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每天晨读15分钟,并进行朗读和理解指导,以提高学生解读、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深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举行各种活动比赛等:古诗词诵读比赛、古诗词知识比赛、古诗词书画作品展,经典诵读活动。写作积累,随笔记录诵读感悟,体悟人生,利用课文篇目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四、课题研究内容。
(一)师生共同学习古诗诵读。为了配合实验班级的研究与实验,我校大量购置了名师古诗教学光盘,组织师生共同观摩学习。教师学习名师如何授课,学生也亲眼目睹了同龄的孩子是如何学习古诗诵读的。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古诗的兴趣,也有效的提高了师生诵读技巧。
(二)加强古诗教学的教研工作。我校实验教师在积极投身课题研究的工作,教研组多次组织教师进行古诗诵读教学的专项研讨工作,并在中青年教师中开展古诗诵读教学大练兵。我校课题组长王伟面向全市开课,执教的《枫桥夜泊》一课,教学中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体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精神风貌,人文素养。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市教科所专家的一致肯定。
(三)诵读经典诗文。因为参加实验的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对于所选诗文只要求大致理解其内容,了解人文背景,学习传统民俗知识,并发掘其中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学生的记忆黄金期,引导他们尽可能多的诵读经典诗文,为他们以后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导向。
(四)积极参与中心课题组组织的各项活动。我校领导高度重视该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在有限的经费里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课题组的学习实践活动。先后派实验教师远赴江苏太仓,甘肃酒泉等地观摩学习。并组织学生集体订阅中心课题组推荐的书籍《读懂中国》,使学生拓展视野,传承传统文化展现的人文精神,充分发掘、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利用经典诗文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五、课题研究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紧紧围绕研究课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积极开展教学实验,并在学习笔记本上记下学习理论的心得,记下开展活动的体会,及时反思总结,不断调整,达到更佳效果。
2、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将所学灵活运用、展示,从而体验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例如我们在班中开展古诗词诵读比赛,经典诗文朗诵会等,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同时也变得更有礼貌了。
3、课堂教学中随时关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考虑到很多学生都只知道一些洋节日,什么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等,对于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知之甚少。以端午节、清明节为契机,开展手抄报、主题班会、诗词朗诵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知道了很多中国的传统节日,同学们都说要好好地过这些节日,记住我们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我还提出了韩国申请端午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的事,同学们愤愤不平,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既增长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
六、课题研究成果。
1、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都有一定提高,语文课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与好评,所传授的知识面不断扩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素质。张明铁校长的实验论文《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校品味》荣获区一等奖;课题负责人吕玉虎副校长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2008工作报告获市教科所好评并向全市各实验学校推广学习;课题组长王伟撰写的实验论文《浅谈小学古诗教学》获中心课题组评选一等奖;学术指导吴延红的实验论文《古诗教学点滴体会》获区一等奖,中心课题组评选二等奖;实验教师马玲玉的实验论文《浅谈课题研究中的收获》获中心课题组评选一等奖,在酒泉参加的课题组举办的全国课堂教学大赛获一等奖;研究员郑夕莲的实验论文《古诗教学新思路》获中心课题组评选二等奖,公开课《饮湖上初晴后雨》获区二等奖。
2、学生的收获最大,实验班的学生在三年的实验中,积累的最少学生记诵的古诗文也在百首以上,这不仅对他们语文学习大有好处,也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与提高,不但知道并牢记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且将之贯穿于自己的行动当中。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变得有礼貌,尊老爱幼等等,总之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及素质修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由于在研究中开展了各种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例如:诗歌朗诵水平、诗词创作能力、文言文理解阅读能力以及传统文化节日知识等都得到了很好地训练。
七、研究感想。
课题研究虽然结题了,但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却没有结束。这是一条只有开始没有终点的研究之路,在这条长满荆棘也盛开鲜花的道路上,我校全体师生,会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把传统文化的火炬高高举起,照亮每位师生的精神家园。虽然研究过程中还有不少需要改善的研究方法,但这次的课题研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成长的舞台,也促进了我们师生的共同成长。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蚌埠市后场小学 二O一O年四月
第五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沙日浩来学区中心校
一、课题背景
本课题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十三五”科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题教学实践研究”的子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
1.“传统文化”对母语的修养、文化的积淀、人格塑造、伦理道德培养都有积极影响。语文教学是“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化”的教与学。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正确、熟练、有效的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阅读表达和交际。现在的汉字是古代汉字的延续,所以学习古汉语、阅读经典,是提高母语修养的必经之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指出“一个国家存在两种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被称为软实力。”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实现中国梦的深厚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和“义”,即仁者爱人,义者担当,传承传统文化对于人格塑造和伦理道德培养具有积极影响。
2.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对于农村牧区资源相对欠缺,尤其是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我校尤显重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人教版教材课内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明曲剧、明清小说、对联灯谜、神话故事、国画书法、传统节日等等,对于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来说挖掘教材内资源更便捷;解决农村牧区孩子阅读量不足问题,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链接;有利于开阔教师视野,在经典文化长廊里开展教学研究,使教师增进文化底蕴,促进教师自身成长。
3.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利用我旗有利条件开发“奈曼主题阅读”校本课程,潜移默化的进行爱家乡的教育的同时汲取传统文化滋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营造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挖掘教材传统文化内涵、拓展课外阅读和开展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品读、实践中增强传统文化底蕴,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植于每个孩子心中,浸润孩子的心灵。
1.打造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环境建设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漫步在校园400多米长的“文化墙”旁,仰望着先圣孔子塑像,欣赏着墙壁上张贴的名人画像、书法、名言警句,营造出浓厚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再将其内化为求知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利用我校立孔子像为契机,每年9月28日组织孔子诞辰纪念活动。
2.立足教材,播撒传统文化种子。(1)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利用教材中的历史故事明理、从历史笑话中得智、从成语典故中积知,从对联猜谜中获趣,多渠道入手,让孩子们也有孔子与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的乐趣。(2)强化诵读,加强积累。(3)挖掘教材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课文阅读提示、课文注释、阅读链接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传统美德;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人物背景、文化背景、哲理境界;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导出作品情感特征,陶冶高尚情操。
3.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和弘扬传统文化。(1)引领学生走进名著,品味经典。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范围,如古代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等,让学生感受经典,从而夯实他们的文化基础,提高人文素养,感受民族情感,陶冶高雅情操。(2)走进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文化。可以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基点进行语言实践。(3)开展“奈曼”主题阅读校本课程开发。阅读奈曼相关主题的书目;走进我旗清朝王府、契丹文化、怪柳景观、沙湖水色、古代白塔等自然景观和代表性建筑等,进行传统文化熏陶;观看奈曼相关的影视片;访问身边的名人等实践活动,全方位的阅读“奈曼”。
三、研究方法
1.诵读经典法。研究如何把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是教学资源的开发的主要途径。
2.调查研究法。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传统文化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案例研究法。本课题研究属于应用性实践研究,来自于教学实践,又服务于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是研究的基础和样本,对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反思成败得失,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实践检验,进一步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和可鉴性。
4.行动研究法。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不仅是一个行动者,而且是一个研究者。要通过行动研究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认识制约课堂教学效益的各种因素,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
5.实践经验总结法。收集分析和归纳整理出新课程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并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归纳出可利用和借鉴的规律,为优化课堂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研究原则
1.传承性原则: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基础上,挖掘古代经典的教育价值,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2.创新性原则:既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更要吸收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既要给学生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更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精深。
3.适应性原则;从实际出发,打造教师能够接受、适合学生需要的课堂教学。
4.发展性原则:从人的发展的广阔角度来看待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方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充分反映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态的学习过程。
5、实践性原则:研究的题目来自教学实践;研究的过程紧随教学实践;研究的结果要靠教学实践检验,反过来又给教学实践以指导。
五、实施过程及成果形成
(一)实施过程
我们的课题研究不是纯理论研究,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发课内外课程资源。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我们将在校园文化建设、挖掘教材传统文化内涵、拓展课外阅读、开展实践活动中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视野。本课题研究周期预计为五年(2016——2020年)。计划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6年1月——2016年6月)研究申报资料,开展论证调查,拟写研究方案,参加开题培训,组织研究力量。2.实施阶段(2016年7月——2019年7月)按照既定方案组织实施,开展专项研究活动,并分阶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检察、评估;不断完善实施方案,改进研究与实施工作。
2016年9月,举行开题论证;2017年9月—2019年7月,撰写中期报告,交流研究论文、每年9月开展纪念孔子诞辰日活动、开展教材内传统文化教学及主题阅读的课堂教学展示、“奈曼”主题阅读校本课程实施、接受专家中期评估验收,调整和改进阶段研究工作。
3.总结阶段(2019年9月——2020年12月)
撰写课题终结报告、工作报告、展示各类传统文化教学及主题阅读的教学模式、“奈曼”主题阅读校本课程实施策略、进行结题鉴定。编写论文集、传统文化教学案例集、形成“奈曼”主题阅读实施提要。召开结题鉴定会:课题工作报告、研究报告,接受专家评审。
4.相关活动(1)孔子诞辰纪念活动。
(2)课内教材中古诗词、成语故事、明清小说片段、神话故事等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探究。(3)学生课外经典诵读。(4)经典整本书阅读。
(5)“奈曼”主题阅读活动(阅读观看内容:整本书、单篇、电视、歌舞剧;主题活动设置:参观、探访、感悟)。
(二)成果形成 本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是论文、案例、教学实录、专题著作、研究报告等。
1.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资源研究开题报告。2.语文教材内传统文化教学及主题阅读的课堂教学实录。3.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系列论文。4.“奈曼”主题阅读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中期报告。6.语文教材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结题报告。
六、研究团队及保障条件
(一)研究团队
本课题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语文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总课题组的领导下认真开展工作。并成立我校课题组组织机构:
课题总负责人:刘国富(校长)课题主持兼组长:金常胜(教导主任)
实验教师:孙菲菲、索明婧、张芳、李明慧、温海楠、祝锴山、吴萨如拉、徐丽娜、刘颖、刘国丰、吴丽丽、王明丽、陈文龙
课题指导:李强(副校长)
(二)保障条件
组织保障:该课题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教研室主要领导对课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以此为契机,在学区内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的课题研究,在准确理解教材内容,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发挥教材这个“例子”的教育和示范作用,并多渠道开发主题阅读和校本课程开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教学活动中。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对课题研究极为重视,组建了课题领导小组,刘国富校长为课题总负责人,副校长李强为课题指导。
经费保障:学校足额支付实验经费,由课题组长掌握,用于书籍的购买、相关报刊的订阅、校本教材的组编、实验成果的制作与展示、参加课题研讨等有关费用。
实验场所:校长办公室为课题督查室,备课室为课题实验室,相关的实验班级教室为实验场所,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为辅助实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