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面临问题及对策思考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管理需要而产生的,是对政府的公共支出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价的行为。在我国,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建立和收支矛盾的越来越突出,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已成为当前财政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预算绩效考评体系”的要求和财政部统一部署,我国从2001年开始先后在湖北、湖南、河北、福建等地进行了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小规模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此项工作起步较晚,且缺乏系统性研究,仍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财政改革的客观需要。本文拟对我国财政开展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面临主要问题
(一)未形成财政支出讲效益的制度环境。
从国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发展实际看,这项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得到立法的支持,而且要制度化、经常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已经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绩效评价制度和体系。1993年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 Act, GPRA),通过设定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目标,比较绩效目标和实施成果,进行年度绩效评价,提高联邦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责任心。英国政府也于1997年颁布了《支出综合审查》,要求政府部门每年与财政部签订《公共服务协议》,以确定绩效目标。在财政年度结束后,进行年度的绩效评价,向议会提交《秋季绩效评价报告》。目前,绩效评价制度已经成为英国政府最重要的公共管理制度之一。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由于起步较晚,仍处于试点摸索阶段,整个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仍是一遍空白,财政支出要讲效益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证。
(二)未形成财政支出讲效益的监督环境。
对财政支出的监督一般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人大、审计和财政部门自身。目前财政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财政支出审查的内容仍只注重于合法性和合规性审核,未转向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的评价;二是对财政支出审查的范围仅限于财政支出本身以及延伸的单位财务,未扩展到以政府财政支出为纽带的政府部门整体经济活动的综合评价;三是对财政支出审查的目标仍仅限于“鉴证”形式,通过查找财政、财务存在问题,规范财政管理,未转变为发现管理中存在问题,找出原因,提出政策建议,从而提高财政支出使用效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四是对财政支出审查的方式仍是提供审计式的“鉴证和报告”的事后审查,未转变为事前确定目标,事中和事后评价的方式。
(三)未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纳入整个绩效预算管理的过程中。
绩效预算管理全面引入绩效管理思想,以成果为导向,将追求最大绩效作为预算管理的根本目标,将实现既定绩效目标作为预算管理的根本要求,将财政资源配置的最终成果作为衡量管理活动的根本标准,并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各项管理活动中。预算分配着眼于资源配置后能够取得的绩效,从源头上控制没有绩效和低绩效的项目。预算执行着眼于减少成本,提高效率。为此,绩效预算编制、执行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作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成,撇开绩效预算编制和执行谈绩效预算评价如无源之水。
(四)未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评价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性强,组织开展这项工作,必须建立规范统一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和公正合理的评价标准,并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纳入财政绩效管理的制度范畴。目前,我国开展的绩效评价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西方许多国家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设有专门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机构,作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执行主体;二是缺乏满足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支出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评价需要,科学、规范、合理的方法、指标体系以及标准体系;三是评价层次和重点不清;四是评价结果缺乏约束力。
二、对策分析
(一)合理划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层次。
根据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评价主体和客体不同,可以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分为四个层次: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及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评价主体通常是财政部门、审计部门、项目实施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单位),评价对象是财政支出项目的效益;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通常是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主管部门,评价对象是主管部门所属二级和基层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效益;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通常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府、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评价对象是一级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效益;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的主体通常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计部门等,评价对象是财政支出的整体效益。
(二)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对财政支出进行绩效评价不仅仅是各国政府自身对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要求,更是国家对高效政府的制度约束和手段。西方国家通过强化财政支出绩效的法律地位,来不断推动财政预算管理上的两个转变:即预算拨款由传统的按收入拨款转为按绩效拨款,从过去对预算的重过程管理转变为重结果管理。在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建设近乎空白,中央和地方均处于分散探索阶段,极大影响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整体成效。为此,我国首先要加快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步伐,在《预算法》、《审计法》等法律中增加绩效管理的要求,加强对财政支出管理的约束力,强化进行支出绩效评价手段,为今后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奠定必要的法律基础;其次,统一制定有关制度,明确全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规则、工作程序、组织方式及结果应用等,并对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等。
(三)全面引入绩效预算管理思想,并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价过程中。
绩效预算管理从程序上可分为制定战略规划、编制年度绩效计划、编制绩效预算、执行绩效预算、开展绩效评价和编制绩效评价报告等五个步骤。
战略规划是立足于长远和宏观而制定的中长期计划,一般以五年或十年为战略规划期。绩效预算管理中的战略规划包括政府战略规划(即目前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和部门
战略规划。部门战略规划是政府各职能部门根据法定职责、国家产业政策、政府战略规划,所研究制定的包括部门工作和重大项目在内的中长期工作计划,是政府战略规划的细化和具体化,一般包括部门发展整体目标、部门发展战略目标与预期成果、战略行动计划、相关影响因素、绩效评价报告等内容。
年度绩效计划是战略规划的年度实施计划,不仅包括政府和部门年度内所有财政预算资源,也包括目前未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各类资金或资源,是一个综合使用各类可支配资源所形成的绩效计划。年度绩效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阐明绩效目标,详细阐明为达到已定绩效目标所需要的工作程序、项目、技术、人力资源、信息和其他资源等情况,建立用于衡量预算项目成本、服务水平及产出和成果目标的绩效指标体系,提供预算项目决策分析及执行结果评价的绩效评价方法,说明实现预期目标的责任和奖惩措施。
年度绩效预算是年度绩效计划的财政预算表现形式,反映财政性资源预算安排的绩效情况,包括部门预算支出整体绩效和各个预算项目绩效情况。部门年度绩效预算一般包括发下具体内容:部门整体预算绩效目标、部门预算安排背景分析、部门预算项目绩效。
绩效预算执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政府、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单位)和项目实施单位等各个绩效管理主体,根据人代会批准的预算和政府批准的绩效计划,层层签订绩效目标协议书,明确各方责权。协议书中列明绩效管理项目,以及项目的投入、预算拨款、预期产出指标和成果指标、主体责权等内容,作为财政拨款和考核评价的依据;二是按绩效完成情况拨付预算资金,即既要提交预算资金使用计划和拨款申请表,同时还要提交项目当前进度情况。对于难以按进度完成的,部门要说明详细原因,经财政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拨款;三是建立绩效预算管理执行反馈制度。
绩效评价报告是根据绩效评价情况撰写的报告,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财政支出综合评价(形成政府绩效报告)、部门(单位)绩效评价(形成部门或单位绩效报告)以及项目绩效评价(形成项目绩效报告)。
绩效评价作为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前面步骤效果的检验。因此,前面几个步骤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绩效评价的结果。但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结果的应用也有利于前面几个步骤工作的改进。
(四)协调人大、审计、财政以及主管部门(单位)等绩效预算监督部门的关系,形成全方位的绩效预算监督机制。
一是要做好人大、审计、财政部门以及主管部门(单位)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职责和业务分工的划分等制度建设,以从多个方面强化和推进对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避免重复评价;二是要形成主管部门(单位)对财政、财政对人大的绩效预决算报告制度,落实全面绩效预算管理思想;三是人大和审计机关对政府财政收支预决算的审查(计)要从合规、合理、合法性审查(计)向绩效结果审查(计)重心转移。
(五)积极探索,分步实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考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复杂性,且刚刚起步,与此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建立和完
善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应参照国外的先进经验,本着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方针来进行。一是在评价层次上,先以项目绩效评价为主,再推广到其他层次的绩效评价。项目绩效评价是其他层次绩效评价的基础;二是在评价组织实施上,先以财政部门为主,部门(单位)配合,再过渡到人大、审计、财政以及部门(单位)各自分工负责立体式的绩效评价模式;三是在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建立上,先推行部门(单位)自评或考评为主,财政部门重点考评,财政协调部门(单位)共同制定评价体系,待评价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方法以及相关评价制度完善后,再过渡到以审计、财政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为主的评价方式。
(六)做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配套改革。
一是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信息库(最好作为项目库管理软件的一项子功能),便于监测项目预算周期的完成过程,收集、查询项目资料,反馈绩效评价结果,分析计算历史标准值;二是科学合理地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这是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标准体系和有效组织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三是硬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结果的约束力。不同的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机关和实施单位,对评价工作结果的运用目的、范围、程序、权限等做出具体规定,增加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形成政府讲绩效、有绩效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关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
关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公共支出管理中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近20年来出现在西方国家公共支出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核心是强调公共支出管理的目标与结果及其结果有效性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就是要求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逐步融入市场经济国家惯例的间接监督管理方式和手段,使高校能够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些管理理念,像企业财务计划一样,对高校的财政资金支出进行合理规划和控制,强化支出效益观念和责任意识,提高支出效率,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财政资源,从而提高高校管理效率及与市场的协调能力,保障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认为,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财产所有权与财产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客观上导致了财产委托者对财产受托者进行经济监督的需要,这就直接导致了绩效评价的产生。为履行受托责任,就要求相应的评价体系对高校所掌管的经济资源及教育投入和产出的结果进行确认、计量、评价和报告,以如实反映高校履行受托职责和实现其教育职能的情况。高等教育绩效评价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能够反映和控制高校作为受托经济主体在受托责任上的具体履行过程,二是反映高校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最终结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以规模而不是以效益为基本目标取向,政府部门的着重点在于每年教育财政经费的增长量和增长速度;在教育财政资金分配方面,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财政部门与经费申请学校之间的“讨价还价”来进行的。这样做,一方面难以避免经验决策、关系决策的色彩,难以保障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在客观上造成了许多部门和地区高校年复一年地进行教育资金争夺战,而对教育投资责任和教育支出绩效不够重视。另外许多高校在申请教育经费时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顾国家财力可能性,盲目制定发展计划的倾向,尽最大可能性向财政申请经费,财政给多少花多少。许多高校在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等问题。这种在教育财政资金拨付和使用上的权责脱节、责任不明等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有限财政资金比较严重的浪费。由以上问题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忧,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必须对高等教育支出进行绩效评价。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从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实践中总结出了“3E”原则,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所谓经济性(Economy),是指在财政支出管理中建立有效的支出决策机制和支出优先安排机制,克服财政支出活动中严重浪费和分配苦乐不均的问题;所谓效率性(Efficiency),是政府及民众对财政支出在项目决策机制、实施进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要求的具体体现;所谓有效性(Effectiveness),是财政支出所取得的最终成果的具体体现,需要结合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来衡量。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作为公共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原则也同样适应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工作。鉴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由于资金使用单位对支出绩效认识模糊或者缺乏认识,导致高等教育支出在某些支出项目中忽视最终的目标和效果而单纯追求支出的经济节约;或不顾效果单纯追求效率而造成浪费;或追求所谓“效果”而不顾财政资源情况,最
终影响综合效果等。因此,要对财政高等教育资金使用状况进行科学、客观的绩效评价,就不能片面地、孤立地分析其中的某一个要素,而要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三要素进行综合考察、分析,从而达到综合评价的目的。
二、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由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尚未建立,高等教育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缺乏应有的考核、监督和评价,加上财经领域存在着“重改革,轻管理”、“重分配,轻监督”等一些不正常现象,导致高等教育财政资金困难与损失浪费并存,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效益低下等。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上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未形成合理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讲效益的制度环境,绩效评价缺少应有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建设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财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建设却近乎空白,还处于探索阶段,这极大影响了高等教育财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整体成效。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具体情况来看,制订绩效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制定绩效评价的有关政策、制度、办法,组织、协调绩效评价工作开展,建立相应的报告制度和评价结果监督制度等都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或政策才能有效开展。从国外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发展实际来看,这项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得到立法的支持,而且要制度化、经常化。
(二)未形成有效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讲效益的监督机制。目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监督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一些地方开始在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审查的内容仍只注重于合法性和合规性审核,未转向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其次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审查的目标仍仅限于鉴证形式,只是审查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而未转变为发现管理中存在问题并找出原因,提出政策建议,从而提高教育财政支出使用效益和支出效率;另外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审查的方式仍是提供审计式的鉴证形式和财务报告的事后审查,未能形成事前确定目标、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的方式。
(三)许多高校对高等教育投资责任和支出绩效不够重视,未能将绩效评价纳入高校预算执行和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价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绩效预算管理要求以成果为导向,将追求最大绩效作为预算管理的根本目标,将实现既定绩效目标作为预算管理的根本要求,将财政资源配置的最终成果作为衡量管理活动的根本标准,并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各项管理活动中。但目前许多高校在预算资金的分配上只是着眼于把钱花出去而忽视了预算资金能够取得的绩效,更没有从源头上控制没有绩效和低绩效的教育投入项目,在教育投资责任上也没有形成一定的监督和追究机制。
第三篇:高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概念与目的)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产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目的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第二条(绩效评价的主体)
学校所属各学院和学校财务处归口职能部处的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第三条(绩效评价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范原则。绩效评价应当注重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二)公正公开原则。绩效评价应当客观、公正,标准统一、资料可靠,依法公开并接受监督。
(三)分级分类原则。绩效评价由各级财政部门、部门(单位)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分类组织实施。
(四)绩效相关原则。绩效评价应当针对具体支出及其产出绩效进行,评价结果应清晰反映支出和产出绩效之间的紧密对应关系。第四条(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
(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部门(学院)职能职责、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
(三)部门(学院)预算申报的相关材料、批复的部门(单位)预算;
(四)部门(学院)决算报告;
(五)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报告;
(六)其他相关资料。第二章 绩效评价的对象和内容
第一条(评价对象)
学院:学校下拨经费包括办公经费、学费分成等收入的财政支出情况,重点评价一定金额以上的项目支出;
职能部处:重点评价一定金额以上、与本部门职能密切相关、具有明显影响的项目。第二条(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
(一)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状况和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
(二)为加强管理所制定的相关制度、采取的措施等;
(三)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是否达到预定产出和效果等; 第三条(评价周期)
绩效评价一般以预算为周期,对跨的重大(重点)项目可根据项目或支出完成情况实施阶段性评价。
第三章 绩效评价实施办法和工作方案
第一条 受评单位部门首先撰写绩效报告进行自评,绩效报告应当依据充分、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分析透彻、逻辑清晰,绩效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况,包括部门(单位)职能、发展规划、预决算情况、项目立项依据等;
(二)预算编制的理念与指导思想、预算编制的决策过程、部门预决算在校内公开深度与质量;
(三)部门预算编制结构,包括预算内经费中基本支出、经常性项目、一次性项目所占比例;预算外经费中补充人员经费、补充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所占比例情况;学院在教学、科研、管理三方面财政支出比例;
(四)预算编制与绩效目标及其设立依据和调整情况;
(五)对预算内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六)对照绩效目标,对所取得的业绩进行评价;
(七)分析说明未完成项目目标及其原因;
(八)下一步改进工作的意见及建议。
第二条 学校成立以分管财务工作校领导为首、以校财务处为班底评价工作组,对学院和归口职能部门的自评报告进行审核。
(一)资料审核。评价工作组对被评价单位提交的相关资料的格式和内容进行审核。
(二)实施绩效评价。评价工作组对评价对象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可采取现场评价、非现场评价以及现场评价和非现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三)完成绩效评价。在现场和非现场评价的基础上,评价工作组运用相关评价方法对绩效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形成评价结论。第三条(评价报告)
撰写和提交绩效评价报告阶段:
(一)撰写报告。评价工作组按照规定的文本格式和要求,撰写绩效评价报告。
(二)提交报告。评价工作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组织实施绩效评价的财政部门或部门(单位)提交绩效评价报告。部门(单位)自行组织实施绩效评价的,应当在评价工作完成后一个月内,将绩效评价结果和报告报财政部门备案。第四条(评价总结与结果反馈)
评价工作组应当及时整理、归纳、分析绩效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被评价部门(单位),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安排以后预算的重要依据。评价结果较好的,可以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表扬并给予奖励;评价结果未达到规定标准的,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并责令其限期整改,也可以相应核减其以后预算。
部门(单位)应当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改进管理措施,完善管理办法,调整和优化本部门预算支出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报财政部门备案。
第四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
2016年常德市本级终身教育专项资金
绩效评价报告
为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湘政发〔2012〕33号)、《常德市财政局关于印发2017年市本级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目标任务的通知》(常财办发〔2017〕19号)等文件,恒信弘正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常德市财政局委托,对2016年常德市本级终身教育专项资金(以下简称终身教育专项资金)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现将评价情况报告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终身教育专项资金包括终身教育经费和农民大学生培养经费两个部分。其中:终身教育经费是为全面推进教育强市战略,促进公民素质全面提升而设立的专项资金;农民大学生培养经费是贯彻落实省《关于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通知》(湘组发〔2014〕12号)文件精神,用于农民大学生培养工作而设立的专项资金。
立项依据:《关于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常发〔2011〕10号),《关于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通知》(常组发〔2015〕6号)。
2016年预算安排终身教育专项资金300万元,其中:终身教育经费180万元、农民大学生培养经费120万元。项目单位为
-1- 常德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市电大)。
(二)项目绩效目标 1.项目绩效总目标
终身教育经费: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学习型社会基本形成,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农民大学生培养经费:2015-2020年连续6年共招收6000人以上(每年1000人以上),为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新型农村实用人才。
2.2016年项目具体绩效目标
(1)建成终身教育学习网,开设八大类课程,学习资源7000门以上;倡导全民阅读,启动现有阅览室提质改造、安装彩色电子显示屏(2017年完工);完成《中老年电脑扫盲教材》和《讲好常德故事系列读本》的编订与印刷。
(2)围绕“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启动实验“生态阳台”项目,2017年建成完工;组织开展“百堂好课进社区”活动5次以上,开设中老年电脑扫盲培训班,培训10000人次;组织开展全民终身学习周活动。
(3)组织各区县(市)社区教育评选活动,推动建成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社区学习中心的四级社区教育体系;指导鼎城区创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武陵区创建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2-(4)完成农民大学生招生1000名;开展农民大学生专题讲座20次;建立市级教学实践基地8个,督导组织市级实践基地活动10次;学员稳定率90%以上,成绩合格率80%以上。
二、项目单位绩效报告情况
市电大对2016年终身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进行了自我评价,对项目基本情况、绩效目标、资金管理使用、组织实施、绩效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等进行了分析说明,自评得分95分,评价等级为“优”。
三、绩效评价工作情况
恒信弘正所接到市财政局委托后,成立了评价小组,制定了绩效评价方案。根据项目特点,本次评价主要采用比较法和公众评判法。评价过程中对市电大、社区学院(校、中心)等实施项目(资金额占85%)进行了现场察看,对社区居民、农民大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通过听取情况、收集资料、综合分析、与项目单位沟通交流等程序后,形成绩效评价报告。
四、绩效评价指标完成情况
(一)项目资金情况 1.资金到位情况
2016年终身教育专项资金按进度拨付到位194.35万元,其中:终身教育经费74.35万元,农民大学生培养经费120万元。资金进度拨付到位率100%。
2.资金使用情况
2016年终身教育专项资金累计使用193.73万元,其中:终
-3- 身教育经费使用73.73万元,支出内容:设施建设48.16万元、资源建设4.72万元、平台建设0.5万元、项目建设15.35万元、活动评比5万元;农民大学生培养经费使用120万元,支出内容:上缴学费98.7万元、教学费11.59万元、培训费4万元、竞赛奖励1.97万元、会议费及其他3.74万元。
和预算相比,资金结余105.65万元,实际资金使用率64.58%。结余原因为阅览室提质改造、生态阳台、彩色电子显示屏等项目尚未完工结算,款项未支付,社区教育市级评选等活动未组织实施。
详见附件1:2016年常德市本级终身教育专项资金收支汇总表
3.资金管理情况
为加强专项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范财务行为,市电大制定了《终身教育专项经费管理制度》。项目资金经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审核后下拨资金指标,支出审批手续齐全,执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和公务卡消费报账制。在财务核算方面,建立了专项资金台账,账务处理基本准确,完整地反映了资金收支及结余情况。
(二)项目组织实施情况
2011年12月市电大组织成立了常德社区大学(与市电大属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为全市终身教育服务与指导中心。市电大着力于终身教育的软硬件和网络学习的平台的建设、社区教育品牌的培育与推广、教学活动的组织等。在项目管理上,市电大制-4- 定了《终身教育项目管理制度》,项目实施前,向市财政局、市教育局提交专题报告审批;实施过程中,严格履行了招投标、财政评审程序。
市电大制定了《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管理制度》,对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学生活动与管理、考核评价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依托市电大开放式教学系统,采用网络教学为主,实践培训、专题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分专科、本科两个层次培养,学制两年半。开设了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法学等专业。培训对象为市辖区内村支两委干部及后备干部、中共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在招生工作中,各学员由户籍所在地党组织推荐、组织部审核、培养院校录取,取得学籍后,纳入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农民大学生2015年招生1025人,其中专科779人、本科226人。
(三)项目目标完成情况
1.常德终身教育学习网于2016年11月建成运行,开设了生活百科、文化艺术、养生保健、和谐家庭、技能培训、科普知识、法律道德、休闲娱乐等8大类课程,学习资源8269门;阅览室提质改造和彩色电子显示屏工程于2016年启动建设;印刷《中老年电脑扫盲教材》2360本。
2.市电大与成都电大签订“生态阳台”项目合作协议,已启动施工;开展“百堂好课进社区活动”,对新坡社区等5个社区送课10次,开设中老年电脑扫盲班12个,培训288课次、10580人次;全民终身学习周于2016年10月成功举行,在全市范围内开
-5- 展了“百姓学习之星”和“终身学习活动品牌”评选。
3.鼎城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验收合格,武陵区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申报成功。
4.招收农民大学生1025名;开展专题讲座61次;建成市级教学实践基地8个,组织市级实践基地活动16次;学员稳定率93.07%,成绩合格率为85.95%。
5.《讲好常德故事系列读本》、社区教育市级评选工作未组织实施,原因为《讲好常德故事系列读本》项目已用微课资源替代、2016年全省撤乡并村机构大调整导致评选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以资金额度为权重计算,终身教育经费目标整体完成率93%,农民大学生培养目标完成率100%。
(四)项目绩效情况
本项目绩效主要为社会效益,表现为以下方面:
1.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市民“处处可学”奠定了基础。截止2016年末,全市已建成1个社区大学、9个社区学院、49个社区学校、80个社区学习中心,基本形成了以社区大学为龙头,以武陵区、鼎城区两个国家级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为引领,以市级示范性社区学校和优秀社区学习中心为骨干,以其他基础性社区学习中心为支撑的四级社区教育组织体系。社区大学积极督导各区县培育社区教育品牌,涌现出了“善导特训室”(武陵区富强社区)、“鼎城诗韵”(鼎城区草坪镇)、“育婴天使”(石门县观山社区)3个市级优秀活动品牌,其中“鼎城诗韵”被评为2016年全省全民终身学习优秀活动品牌。
-6- 2.搭建了“人人可学、时时能学、样样有学”的网上网下学习的平台,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一方面,常德终身教育学习网建成运行,打破了传统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使用便利的学习网站,8269门学习资源基本涵盖了市民工作、生活的所有领域;另一方面,构建网下零距离培训平台,社区大学以社区学习中心为依托,以“百堂好课进社区”项目为抓手,逐步建立起以青壮年技能培训为基础、以中小学校外教育为重点、以老年教育为特色的社区教育培训体系。
3.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市电大学校阅览室提质改造完成后,预计藏书5万册,可容纳40人同时阅读,将成为周边市民休闲学习的最佳场所,提升市民阅读积极性,实现从“阅读”到“悦读”的有效提升。
4.以体验式教学为手段,建立现代新的休闲生活模式。在建中的“生态阳台”项目将依托“绿宠课堂学习基地”和 “屋顶菜园体验基地”两大阵地,开展以‘绿色健康’为主题的农产品种植示范、教学、交流、体验活动。该项目以营造和谐社区、和谐家庭为立足点,以服务于我市“海绵城市创建”、满足市民对绿色生态和健康环保的生活需求为目标,让身居闹市的城市居民鲜活的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让家里闲置的空地成为全家人的氧吧、老年人劳动强身的乐土、白领下班后的减压胜地、少年儿童的科普知识乐园。
5.创新培养模式,助力新农村建设。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通
-7- 过教学、实践、自主学习、支持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农民大学生培养模式,让农民大学生“学以致用”,提升他们的科技文化素养、生产职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从根本上满足新农村建设对“有文化、懂技术、能创业、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大学生的需要,推进和谐富裕的学习型新农村建设。例如:津市学员周思,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在产品的销售中,在网上建起了香菇网络销售平台;澧县学员杜修安,积累了水面养殖和海虾淡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有15个农户养起了对虾,面积1000亩,每亩年产值近8000元,带动了一批人致富,增加了贫困村民的收入。
6.服务基层党建,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通过开设政策法规等课程,聘请本市知名专家来校授课等形式,极大地提升了农民大学生学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法律意识。让很多身为乡村干部或后备干部的农民大学生从事或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面对复杂问题和各类矛盾,能够用所学政策和法律知识妥善解决,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为全市“美丽乡村、完美社区”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五、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
经综合评价,该项目得分90分,评价结果为“优”。得分明细:
(一)项目投入总分17分,实得17分。
(二)项目过程总分31分,实得29分,扣2分,扣分明细: 1.跨使用经费,扣1分;
-8- 2.2例记账凭证附件不合规,扣1分。
(三)项目产出总分22分,实得19分,扣3分,扣分明细: 1.终身教育经费目标完成率93%,扣1分;
2.终身教育学习网课程内容、功能建设欠完善,扣2分。
(四)项目效果总分30分,实得25分,扣5分,扣分明细: 1.市民对终身教育学习网参与度不高、社区学校和学习中心建成率不达标,扣3分;
2.根据现场调查,项目综合满意度为85.13%,扣1分; 3.根据现场调查,项目综合知晓率为75%,扣1分。详见附件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评分表。
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方面
1.专项资金跨年使用,经费归属不当
2016年专项经费中累计列支2017年社区大学授课费等39240元,该类费用应归属于2017终身教育专项经费。
2.记账凭证附件欠规范
2016年7月5号记账凭证支付农民大学生专题讲座和实践指导专家劳务费54000元,未提供发票;2016年6月27号记账凭证支付实践基地创建费4999元,合同方为湖南腾琼野茶王茶业有限公司,发票由黄维标个人开具。
(二)项目产出方面 1.部分项目未实施完成
编制印刷《讲好常德故事系列读本》、社区教育市级评选两
-9- 项工作未按计划完成。
2.网络平台课程内容及功能建设待完善
终身教育学习网部分课程无教学内容,如:法律道德-司法解读和法律知识、技能培训-营销技巧等课程无教学内容。“学分银行”等网站功能尚未建设,无界面内容。
(三)项目绩效方面
1.终身教育项目群众知晓度偏低,学习参与度不高 经现场调查,市民对终身教育经费项目知晓度为57.5%。终身教育学习网于2016年11月建成运行,截至现场评价日(试运行),累计注册人数4042人,参与学习人数210人,学习参与率5.20%。
2.四级社区教育体系欠完善,社区学校和学习中心建成率低 武陵区应建社区学习中心120个,已建32个,完成比例26.67%。
七、建议
(一)加强财务管理,严把财务审核关
专项资金应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分清经费归属期间,避免经费跨使用;严把财务审核关,关注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完整性,对不合规的经济业务不予受理,并要求及时更正。
(二)认真组织项目实施,保证产出数量和质量 1.把握项目实施进度,确保项目完成率
加强项目进度管理,根据年初工作任务,合理制定项目实施计划时间表,明确项目实施的时间节点,保证项目及时完成。
-10- 2.强化教学管理,完善网站功能建设
及时补充和更新终身教育学习网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应全面、完整,实用性强、有吸引力,杜绝内容空白的虚列形式。建设完善网站功能,借鉴其他地区终身教育网站先进经验,网站内容与微信公众号相关联,将学习资源拓展到移动客户端,进一步提升网络学习的平台的便利和价值。
(三)加大实施力度,全面提升项目实施效果 1.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提高群众参与度
市电大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微信公众号、社区宣传等多渠道加大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学习网的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知晓度,让更多的市民能够了解并参与其中,提升项目效果。
2.加强社区教育建设督导,提高基层社区教育机构覆盖率 一方面市电大加大对各区县社区教育建设的督导力度,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市级评选工作,引导、激励各区县社区教育建设;一方面增加政府重视程度,将基层社区教育机构普及率纳入各级政府考核指标,多途径合力提高基层社区教育机构覆盖率,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增强四级社区学校体系力量。
3.落实区县配套经费,增加实践教育活动
被调查的社区学习中心和学员反映区县配套经费不够,需加大社区教育机构设备设施投入,希望各级政府给予经费支持;被调查的农民大学生希望多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多安排专题面授。
(四)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议
本项目评价结果为“优”,建议在完善网络学习的平台建设,加
-11- 大宣传力度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工作计划合理安排下预算。
附件: 1。2016年常德市本级终身教育专项资金收支汇总表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评分表
3.2016年常德市本级终身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调查问卷汇总表1(终身教育经费)
4.2016年常德市本级终身教育专项资金绩效评价调查问卷汇总表2(农民大学生培养经费)
恒信弘正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2017年7月
-12-
第五篇:公推直选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公推直选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乡镇长和乡镇党委书记的公推直选是目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一个亮点,随着这一工作由试点而逐渐扩大,我们就越来越发现:公推直选面临一系列的尴尬与无奈,如果不及时解决公推直选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公推直选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公推直选与党内规章和国家法规存在冲突与矛盾的问题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公推直选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但是,相关的规章和法规滞后于公推直选的发展,使公推直选与党内规章和国家法规的矛盾冲突问题迫切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一)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与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三章第十六条规定:“党的基层组织设立的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的产生,由上届委员会提出候选人,报上级党组织审查同意后,在委员会的全体会议上选举。”而公推直选党委书记在操作过程中,一是由区(市)县委组织推荐报名人选,二是由党员大会或者党员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乡镇党委书记,这样的操作程序明显与《条例》的规定发生矛盾冲突。
(二)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组阁”与党内规章和国家法规都存在矛盾冲突。
在公推直选中允许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组阁”,即,公推直选后,允许公推直选成功的乡镇党委书记有提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的权利,包括副书记、委员和乡镇长、副乡镇长。而现行的党内制度规定,乡镇党委副书记、委员是党委重要成员,与书记没有上下级关系,是委员会制度。他们的提名权按《条例》规定是上届党委,书记没有提名权。而乡镇长的人选按照《地方组织法》规定是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乡镇人大代表十人以上联合提名,乡镇党委书记也没有提名权,所谓“组阁”明显存在违规违法的问题。
(三)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的承诺与《党章》和现行干部制度都有矛盾与冲突。
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是党员直接选举出来的,党员之所以选他,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对选民作出了很多承诺,这些承诺往往需要时间去兑现。但是《,党章》规定“: 在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基层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上级党组织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调动或者指派下级党组织的负责人。”这种“调动和指派”使公推直选的乡镇党委书记经常在没有到期的时候就调动,使其无法履行自己的承诺,失信于民,也就容易造成公推直选失信于民,选民不再相信候选人竞选时的承诺。
(四)乡镇长直选与现行乡镇长选举制度的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省长和副省长、市长和副市长、县长和副县长、区长和副区长、乡长和副乡长、镇长和副镇长”。《地方人大及政府组织法》第九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行使选举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职权。就乡镇长选举而言,上述规定明确了乡镇长正副职由本级人大产生并向其负责,这构成了我国乡镇长基本选举制度。而在公推直选中,乡镇长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实际上就剥夺了乡镇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权和罢免权,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地方组织法》是相违背的,实际上是违宪的行为,使公推直选乡镇长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因此,实行乡镇长由选民直选产生,必然会对现行的乡镇长选举制度构成直接冲击,造成直接矛盾。
(五)组织推荐与选举人意志的矛盾。
《党章》规定:“选举人有了解候选人情况,要求改变候选人、不选举任何一个候选人和另选他人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选举人选举或者不选举某个人。”但在公推直选中,要求被推荐的人员应当服从区(市)县委的决定,拒不服从决定或消极参与的,两年内不得提拔。这种组织上的意图与《党章》的规定是相矛盾的。
(六)乡镇长直选与现行的公务员管理制度的矛盾。
2006 年1 月1 日新的《公务员法》即将正式实施,这是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我国公务员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实行乡镇长直选,容易产生直选乡镇长与现行制度中关于公务员的职务升降、奖惩、交流、培训等方面产生一定的矛盾,其中最为直接、最突出的矛盾是直选乡镇长的职务晋升通道被堵塞了。一方面,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纳入国家公务员系列,要按照法律进行职务升降、奖惩、交流、培训;另一方面,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是直接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他们的升降、奖惩等更多地应该对选民负责,而不是对法律负责,这二者之间的冲突是很难避免的。
二、必须以制度创新,确保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党内的重要《决定》和《决议》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党内规章和国家法规严重滞后于基层民主建设的实际,经常导致基层民主建设与现实的规章和法规的矛盾与冲突,阻碍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健康持续发展。应该说规章和法规经常滞后于政策指导的改革和实践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长期滞后那就不利于改革和实践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在改革和实践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以后,加强制度创新,改革和完善现有的规章和法规的任务就必然摆在我们的面前。
(一)创新党内选举制度,建议修改《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于1990 年6 月颁布实施的,是指导我们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的纲领性的文件,目前基层党组织的选举工作包括公推直选都是以这个《暂行条例》为主要依据。但是,由于《暂行条例》是在上个世纪90 年代初期制定的,我国在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内民主也在不断地推进和发展《,暂行条例》的有些规定已经不适应基层民主政治发展需要,这就经常造成《暂行条例》既是指导基层选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而它的有些条款又是造成基层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处于违规状态的制度性障碍。因此,建议将《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
第三章第十六条“党的基层组织设立的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的产生,由上届委员会提出候选人,报上级党组织审查同意后,在委员会的全体会议上选举。”修改为“党的基层组织设立的委员会的书记、副书记的产生,应当采取公开推荐、由党员或党员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只有作出这样的修改,目前公推直选的乡镇党委书记才有法规依据。同时,这样修改后,各地方容许公推直选成功的党委书记有提名副书记的权利才有现实的可能。
(二)创新党的组织制度,建议修改《中国共产党章程》有关组织制度的规定。
《中国共产党章程》是我们党内具有最高法律地位的规章制度,一般不宜经常变动。但是,由于我国处于改革时期,经济社会的变化十分迅速,为此,党章在一定条件下,随着实践的变化作出调整也是必要的。近年来,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有过对党章的修改。目前,党章在组织制度方面的有关规定上,不利于公推直选的继续推进。建议将党章第二章第十二条“在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基层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上级党组织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调动或者指派下级党组织的负责人。”修改为“在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上级党组织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调动或者指派下级党组织的负责人。”也就是把基层党组织的选举权利真正还给基层的广大党员,使公推直选的乡镇党委书记由党员直接选举产生,并且保证其在任期内对“选民”负责,避免上级党组织对基层领导频繁的工作调动。
(三)创新国家选举制度,建议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乡镇长选举制度的规定。
如前所述,公推直选乡镇长的做法,从法律角度来说无疑是违宪的。很多人对此提出质疑并由此否定公推直选的可行性,对于这样的质疑,我们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已经证明:乡镇长的公推直选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可行。这就告诉我们:法律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世界上绝对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律,更没有与实践相脱离的法律,当然也包括一个国家的宪法。因此,根据直选乡镇长的实际,建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省长和副省长、市长和副市长、县长和副县长、区长和副区长,乡长和副乡长、镇长和副镇长。”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省长和副省长、市长和副市长、县长和副县长、区长和副区长。”这样为乡镇长的公推直选留出了空间,也直接提供了乡镇长公推直选的法律依据,确保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议修改《公务员法》关于公务员职务晋升、回避等规定。
《公务员法》作为一项规范公务员管理的法律制度,它肯定具有普适性和权威性,但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不管是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还是乡镇长,毕竟是少数地方的探索实践,所以立法者不可能充分考虑到各个试点的具体情况,这也是造成《公务员法》有关规定与公推直选的要求存在冲突的客观原因。建议将《公务员法》第七章第四十四条“公务员
晋升领导职务,按照下列程序办理:(一)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二)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任职建议方案,并根据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酝酿;(三)按照管理权限讨论决定;
(四)按照规定履行任职手续。”修改为“公务员晋升县级以上领导职务,按照下列程序办理:(一)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二)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任职建议方案,并根据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酝酿;(三)按照管理权限讨论决定;(四)按照规定履行任职手续。”这样才为乡镇一级的公推直选留下实践和操作的空间。同样建议将第十一章第六十九条“公务员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应当实行地域回避,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修改为“公务员担任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应当实行地域回避,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样才符合乡镇长和乡镇党委书记在农村进行公推直选的实际,如果按照《公务员法》把本地大量的优秀人才排除在公推直选的之外,既不符合农村的实际,也不利于农村优秀人才的选拔,限制了乡镇一级的公推直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