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
“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我校启动
在这银装素裹的寒冬,为配合更好地开展校本教学探究活动,我校启动了“少教多学”子课题——《“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范式研究》。
本课题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这一课题研究的全面铺开,将会给长期受课堂教学困扰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也会给沉闷的课堂教学带来一份生机与活力。
我校将以数字校园为平台,以探索“少教多学”课堂教学实验为研究内容,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该课题还吸收多所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共同参与课题实验,这对全面提升我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均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也能充分发挥名师“骨干、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第二篇: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附件1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子课题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加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相关子课题的管理,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动课题相关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并将其纳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子课题的研究,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深入研究。
第三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子课题面向全国,公平竞争,择优立项,保证重点。
第四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子课题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重点管理与一般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
第二章组 织
第五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总课题组负责制定总课题规划、子课题申报表格和管理办法,课题审批和课题总体研究等工作。
第六条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总课题秘书组具体负责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子课题的具体管理工作。总课题秘书组设在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理科研究室。
第三章申报和评审
第七条课题的申报立项,必须遵循下述原则:
1.与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部有关政策相一致;
2.与本地区、本学科领域的实际相结合,坚持正确研究方向,提倡前瞻性独创性;
3.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以体现本项活动的群众性。
第八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子课题面向全国,接受来自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科研院所、各级科普机构及社会各界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校的校长及广大教师申报的课题。
(一)申报课题的单位或个人需符合下列一项条件:
1.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类学校和事业、企业、社团单位。
2.属于法人单位管理的二级法人机构,如高等院校设立的院、系、所、中心,社团下设的分会、专业委员会等。
(二)申报课题的课题负责人需符合下列各项条件:
1.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有小学高级、中学高级或相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若不具备该职称,可由两名高级职称专家书面推荐。
3.申请人原则上同时只能申报并承担一个课题任务。
第九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子课题申报建议和申报公告于2011年的10月发布,自申报公告发布之日起开始受理课题申报。课题申报的评审在申报公告发布后三个月内进行。
第十条总课题设立了两类子课题类型: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子课题申报者可以在提交课题申报书中界定自己子课题的类别,而最终类别由总课题专家组确定。
第十一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子课题经费自筹。
第十二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子课题研究时间最短1年,最长2年。
第十三条申报课题的负责人还应能够做到:
1.课题能够得到单位或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批准;
2.能够筹措经费和获得必要的研究条件;
3.能够切实承担起研究、组织和指导课题的责任;
4.能够保证课题能够按时、高质量结题。
第十四条课题申请程序说明
1.根据子课题申报建议,以所在地区或单位教育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和
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确定子课题,按要求填写《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子课题申报审批书》(以下简称《申报表》)一式三份;
2.《申报表》须报申请人所在单位,所在单位按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
对课题申请人的个人条件和课题研究条件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报送总课题组的审批。
第十五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子课题实行同行专家评审制。
第十六条总课题组负责组织申报子课题的评审,评审程序如下:
1.资格审查和分类。总课题组学术委员会按本办法第十三条和《申报
表》的要求进行审查,合格者进入初评。
2.活页匿名初评。评审专家依据统一制定的评审指标,对通过资格审
查的课题活页论证部分进行匿名初评,总课题组按初评分值高低选出立项课题。第十七条经评审同意立项的子课题由总课题组颁发立项通知书,研究工作即可启动,同时通报推荐单位备案。
第十八条凡批准立项的子课题,自动成为本课题的子课题;重点子课题负责人进入总课题组,成为总课题组成员。
第四章管 理
第十九条总课题组负责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全部子课题的管理工作,并指导受委托单位的管理工作。
对子课题的管理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管理工作主要有评审立
项、开题检查、日常管理、检查、中期检查与评比、不定期抽查和结题等。检查和抽查内容包括:队伍建设、档案、经常性活动、简报、成果转化等。
为提高研究成果及实效,本课题本着边研究边出成果原则,积极鼓励课题组成员总结阶段性成果。并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交流、研讨、观摩和评选活动,促进子课题组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第二十条经费管理:
1.课题申报时须同时说明经费来源。
2.经费的筹集和使用要符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以及本单位有关规定。
第二十一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课题组须书面报请所在单位同意后,报总课题组秘书处备案:
1.变更课题主要负责人。
2.变更课题名称或研究内容做重大调整。
3.课题完成时间延期。
4.通讯地址、电话、联系人等情况变动。
第二十二条凡违反国家法律及教育部有关规定者、有剽窃行为和弄虚作假者、与设计不符或学术质量低劣者、到期不能完成者,总课题组将撤销其课题。第二十三条子课题申报者不得使用在本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子课题中申报的相同题目和研究方案去申报其它类型和级别的课题,如果发现,将撤销其课题。
第五章成果鉴定和验收
第二十四条子课题研究工作完成时,应接受总课题组或受委托管理单位组织的成果鉴定和结题验收。成果鉴定必须准备的文件有:开题报告、研究工作(实验或调研)报告、成果主件及必要的附件、课题申请书复印件、成果被决策部门采纳或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推广情况介绍等。
第二十五条鉴定一般采取通讯或会议两种方式。每个课题的鉴定专家一般为5至7人,并设一名组长。专家由总课题组或受委托单位指派,也可以由子课题组聘请,但须经总课题组或受委托单位批准。子课题组成员不能担任本课题的鉴定专家。
第二十六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课题的重点子课题的鉴定由总课题组秘书处组织,一般子课题由课题组自行组织。
第二十七条课题鉴定的程序:
1.课题组向受委托单位或总课题组秘书处提出鉴定申请。
2.准备好鉴定的必要文件(一式5~7份)。
3.聘请鉴定专家或接受指派的鉴定专家,并提前一个月将文件送交到
专家手中。
4.专家鉴定后送(邮寄)交总课题组学术委员会或委托单位。以会议
方式鉴定者,由专家组共同确定并由组长签署意见;以通讯方式鉴定者,各专家将鉴定寄交组长,组长根据多数人的看法签署意见后再上报。
第二十八条结题验收:
在专家鉴定的基础上,经总课题组确认,总课题组发放《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子课题结题证书》。
第二十九条2013年9月,总课题组将对所有结题子课题成果进行评选,择优推荐报刊发表、报送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或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本管理办法的解释权属于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DCA110195)总课题组。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教育部十二五课题查询办法
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改下
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查询办法
第一步:进入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管理办公室网站
第二步点击:“奖项查询”
第三步点击:“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名单” 第四步点击:本文附件 “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名单”[点击下载]
第五步:找到第755号就是本课题。课题批准号CTF120862
第四篇: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农村小学的实践与创新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在三十年代就指出:“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他还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化的知识,学会现代化的技能。感觉现代问题,并以现代化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指引中国发展方向的重要理论。而教育的重任就是要全面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更新,我们的学生却还是在死啃书本,钻研已经陈旧僵化的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教育现状,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样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赶超世界一流强国。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还说:“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由此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也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
而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具体实施标准。虽然这个理论已提出了七十多年,但真正理解其理论含义的并不多,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的则更是少见。“教学做合一”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唯物主义路线,构建了现代教育方法论的原则,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也符合我们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正是陶行知先进教育思想的最好体现。因此,我们把这一先进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运用于新时期教育实践中去,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必将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培养新一代创新型人才作出贡献。因此,新课程背景下,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农村小学的实践与创新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将为我们培养创新性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从事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改革当前农村小学教育,推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通过学习领会,我们发现陶行知先生的许多论述对我们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部分构成,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国现代教育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生活教育理论对改变以当今仍然存在的“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的联系,改善教育过程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此,我们立足于学校校本特色,运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在已有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多样化课程资源,努力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2.“培养最有生活力的农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水平突飞猛进,日益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科技的顶尖人才。然而中国人口85%是农民,基础教育离开了农村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尤其是农村小学,更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农村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培养最有生活力的农民”,这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朴素而又美好的愿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他十分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利用“八野”种植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尝试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开展实践活动,探索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培养出最有生活力的学生。
三、课题的界定
新课程背景:指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也是经验、活动;不仅是文
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堂学习要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
“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它的方
法论。“教学做合一”的基本主张是:事怎样做便怎样
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既是
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实践与创新研究:特指在我校的校本课程研究中,把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
想落实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中去,进一步丰富其思
想的内涵,在研究中不断创新,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
本课程。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之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从事劳动的实践既是取得有用经验的手段,又是运用和检验理论知识的一种机会。”邓小平也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
2.自我建构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这是我们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进行课型设计与教学模式研究学习的主要理论依据。
3.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指出人的智力绝非静态的、客观的、一元的,它们主要表现在面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体发展的思想,与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为我们挑战传统、形成新的有时代特色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研究思路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多元智力理论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把这种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置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看待,把智力的结构看作是多维的和开放的,把智力看作是有待于环境和教育激活及培养的潜能,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层面上的新支点、新依
据、新视角和新参考。
4.国家教育方针和有关政策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决定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十六大更是将其精辟为:今后教育必须注重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5.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
1)“生活即是教育”:健康的生活便是健康的教育;劳动的生活便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便是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社会革命的教育。
2)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所以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新”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3)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世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五、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情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学习、实践、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于推进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全国各级陶行知教育研究会积极开展学陶师陶研陶的活动,许多学校把学习、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作为思想理论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器。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现实意义特别直接的有陶行知先生的学生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论和陶行知先生的科学教育论,我国教育界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倡导下,已经由纪念陶行知,发展到
学习陶行知、研究陶行知的阶段。而具体把陶行知教育理论,特别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到小学校本学习的开展,落实和实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目前尚不够深入,特别缺乏一些符合新时期校本学科教学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案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给我们整个校本课程改革以启迪,同样可以具体指导小学校本学科的生活化,体现实践性。本课题组认为,这一研究很有价值,也同样能推动学陶、师陶、研陶的进一步深入。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2061计划”出版的《科学素养标准》和《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中,除了对探究教学模式、探究教学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关系、探究教学对师生提出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外,还特别强调“实际去做才能做好、教好和学好”。
我国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学习。在2001年3月正式出版的我国理科各科国家课程标准中,体现教学做合一的科学探究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国家标准促进探究式教与学的实施问题,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与此同时,成立了“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组在借鉴美国“在做中教”探究教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探究式学习的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充分体现了“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思想和方法。
六、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在新课程标准对劳动技术教育“以劳动教育为引导,以技术教育为主干,以实际项目与学科整合为载体,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基点”的全新定位之下,初步构建农村小学以探究型、实践性、拓展型为基础课程类型和活动内容的劳动技术教育模式,努力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拓展出具有时代意义及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内容,体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性,逐步形成我校的办学特色。
子课题设计如下:
1: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内涵如何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2:农村小学生发展的调查;八卦洲乡土资源的调查
3:以“八野”为特色的教学做合一的校本课程总体方案的设计。
4:以“八野”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案例设计。
5:“八野”为特色校本课程具体实施形式和方法及指导策略。
6:校本课程的管理及学生发展评价方式。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八、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
(2)组织课题组的理论学习。
2、行动阶段
(1)开展“学陶”活动,通过典型教育活动,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2)八野种植系列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3)八野种植劳动课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开展特色的实践活动。
(4)八野种植系列劳动校本课程的编写。
九、成果展示
1.论文(围绕字课题 指导策略 案例)
2.调查报告(学生资源的调查)
3.校本课程
4.围绕教师的指导策略出案例集
5.校本课程的管理手册及评价手册
6.总的研究报告
第五篇:十二五规划课题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1课题指南
选题说明:课题指南旨在引领和团结广大教育科学工作者,围绕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大局,研究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回应国家需要和群众关切的教育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问题。重视以创新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加强基于证据的决策研究,强化以标准和模式为主导的实践研究,体现教育科学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提高选题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意、经验、理论、制度、模式、标准,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使教育研究为人所信、所思、所悟、所用。
一、国家重点招标课题(10项)
1.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研究
2.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3.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和进展评价研究
4.教育在国家从中等偏下向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5.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6.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的指标体系和实践途径研究
7.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政策和机制研究
8.中小学生学科能力表现研究
9.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研究
10.地方政府推动教育科学发展政绩考核体系与问责机制研究二、一般课题
(一)教育理论和教育史研究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研究;现代教育思潮和流派研究;教育核心价值研究;人才健康成长规律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研究;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等。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教育传统研究;教育思想演进研究;教育制度变迁研究;地方教育史志研究;院校设置历史变迁研究;教育历史人物研究;教育家办学研究;教育历史事件研究;教育历史名著研究;教育专题史研究;学科教育史研究;教育活动史研究;教育交流史研究等。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国际教育发展大趋势研究;强国崛起中的教育元素研究;教育应对国际化、区域化发展战略研究;应对经济衰退的教育发展研究;教育惠及困难群体战略研究;国际教育合作中的国家主权和安全研究等。
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研究;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研究;国家教育决策科学民主模式研究;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内地与港澳台教育协同发展战略研究;省际教育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教育改革试点追踪研究;地方教育发展规划研究;学校发展战略研究;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等。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教育预算管理研究;公共教育财政适应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研究;提高省级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研究;教育对社会和个人收益率实证研究;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收益率实证比较研究;学校财务安全研究;学前教育成本研究;普通高中教育成本研究;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研究;高校毕业生薪酬研究;非义务教育教师收入水平校际比较研究;非义务教育学费浮动影响因素研究;教育产权研究;家庭教育消费研究;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研究;教育捐赠制度研究等。
学制改革实验研究;学校建设标准研究;学校品牌建设研究;学校布局调整研究;学校(班级)适度规模研究;校长领导力建设研究;校长队伍专业化研究;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研究;城乡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教育突发事件危机应对能力研究;教育舆情分析研究;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教育督导评估问责制度研究;现代学校制度研究;教学管理模式研究;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研究;学校正当竞争机制研究;高考加分政策研究;公民受教育权保障研究;教育中的歧视现象研究;非政府教育组织发育研究等。
(四)基础教育研究
新课程改革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基于终身学习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研究;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研究;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研究;研究性学习指导研究;少教多学模式研究;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个性化作业设计研究;教师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案例研究;小班化教学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研究;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合教育研究;学习困难学生教育援助机制研究;理科实验教学研究;学生阅读、计算和表达能力培养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研究;中小学生出国留学现象研究;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研究等。
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模式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幼儿教师供给保障机制研究;学前保教结合研究;幼儿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幼儿游戏教学研究;超常儿童早期教育追踪研究;幼儿亲子教育研究;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托幼一体化研究;幼小衔接研究等。
特殊儿童全纳教育研究;特殊教育学校专业化研究;残疾学生早期融合教育研究;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分类研究;残疾学生职业教育研究;残疾学生体育康复活动研究等。
(五)高等教育研究
高校特色办学研究;大学章程研究;高校学科建设研究;工程师教育改革研究;高校课程教材开发研究;高校实践教学研究;高校学风建设研究;大学生通识教育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学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研究;学科带头人成长规律研究;高校社会科学创新研究;高校产学研结合研究;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研究;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研究;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和模式研究等。
(六)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研究;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工学结合有效模式及政策制度研究;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职业教育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性向测验研究;各类职业教育定位、功能研究;职业技能比赛研究;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研究;能力导向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研究;职前职后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开放式职业教育办学研究;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研究;中职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研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研究等。
(七)德育研究
品格与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青少年文明素养与行为研究;学校德育有效衔接研究;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研究;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研究;学生诚信教育、关心他人和团结合作教育研究;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教育价值研究;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研究;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研究;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培养研究;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研究;青少年犯罪预控研究;学校禁烟、反毒品教育研究;教师专业伦理研究;教书育人楷模研究;大众传媒对学生道德影响的调查研究等。
(八)教育心理研究
学生心理素质模型研究;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学生应激和抗挫折心理训练研究;学生认知诊断技术研究;学生孤独症、多动症、抑郁症等异常行为干预研究;学生焦虑、厌学的心理疏导研究;学生压力管理研究;学生心理发育特征
研究;学生领导能力培养研究;具身认知的心理机制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教育研究;教学改革的心理学研究等。
(九)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
学生体育运动标准研究;体育学力及其评价研究;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研究;教体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有效模式研究;学校健康体育实施模式研究;学生竞技运动能力研究;学校趣味体育研究;学校运动队和运动会竞赛制度改革研究;体育专业升学考试制度改革研究等。
学校建筑美学和卫生学研究;学校资源教室研究;学校卫生设施建设研究;学校卫生教育标准研究;学校医教结合研究;学校营养配餐研究;学生作息时间研究;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学生肥胖症防控研究;学生近视预防和矫正研究;学生逃生避难教育研究等。
学校美术教育课程研究;学校音乐教育课程研究;艺术特色学校研究;学校艺术教学质量标准研究;学生规范书写能力培养研究;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研究;学生特殊才艺能力培养研究等。
(十)教育技术与传播研究
教育信息技术开发转化研究;电子教科书研究;师生信息素养研究;数字化资源共享及其权益保护机制研究;教育信息化使用效益研究;数字化校园网研究;学生数字化学习研究;农村智能学校研究;网络新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影响研究;网络交互教学成效研究等。
(十一)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
在职人员学习状况调查研究;校外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研究;不同类型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领导培训模式创新研究;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制度研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农村功能扫盲教育研究;继续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制度研究;非正规教育体系研究;社区学院能力建设研究;家庭健康教育研究;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经营资质和模式研究等。
终身学习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不同行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和激励机制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研究;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学习型社区运行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
(十二)民族教育研究
民族双语教学规律研究;民族外语教学研究;民族学校教学质量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开发研究;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和文化融合研究;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特色研究;民族学校建设标准研究;内地援助民族地区教育模式创新研究;跨境民族教育研究;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等。
(十三)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
全球化中的教育治理研究;国际组织在世界教育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国际教育组织重要政策研究;欧盟教育标准框架研究;周边国家教育发展现状研究;国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国外教育捐赠制度研究;海外留学预警机制研究;国际教育援助策略研究;国外移民教育政策研究;国外教育机构对华招生状况研究;国际教育竞争力比较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不同类型学校教师能力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国际汉语教学标准研究;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与我国教育统计标准的适应性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