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八婶》读后感
善意的谎言
——《十八婶》读后感
在读完十八婶之后我们知道十八婶的儿子有盛并不是什么英雄,也不是什么烈士,只是一个临阵脱逃的逃兵,那张纸也不是光荣证,而是一张缉拿有盛的通知。
我们也感到吃惊,四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这张纸,摸过这张纸,却没有一个人告诉老人纸上写的到底是什么,人们把这个秘密深深地埋葬在心里,严守着这个秘密。十八婶是一个善良的人,在她儿子死后,他在村子里收留了一大批从别处流浪来的孤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这毁灭了的村子又恢复了生机。十八婶是伟大的,是可敬的!
人们用一个个善意的谎言给予了老让你一辈子的温暖。战争带给老人的伤痛的到了减轻。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当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和希望适度地扯一些小谎的时候,谎言即变为理解、尊重和宽容,具有神奇的力量。出于美好愿望的谎言,是人生的滋养品,也是信念的源动力。它让人从心里燃起希望之火,确信世界上有爱、有信任、有感动。善意的谎言能让人找到更多笑对生活的理由。善意的谎言,是赋予人性的灵性,体现着情感的细腻和思想的成熟,促使人坚强执著,不由自主地去努力去争取,最后战胜脆弱,绝处逢生。父母的一句谎言,让涉世不深的孩子脸若鲜花,灿烂生辉;老师的一句谎言,让彷徨学子不再困惑,更好生长;
医生的一句谎言,让恐惧的病人由毁灭走向新生…… 善意的谎言不会玷污文明、更不会扭曲人性。善意的谎言具有神奇的力量,鼓舞你一次一次继续努力,为了心中的梦想绝不轻言放弃。因为未来的道路完全被欢乐的心情照亮,生活因此变得更加美好。这种谎不是欺骗更不是居心叵测,这种谎言是理解、尊重和宽容,具有神奇的力量,没有任何的不纯洁。虽然说谎有一定的不好,可是瑕不掩瑜,聊胜于无。父母的一句谎言,让涉世不深的孩童脸若鲜花,灿烂生辉;老师的一句谎言,让彷徨学子不再困惑,更好成长;医生的一句谎言,让恐惧的病人由毁灭走向新生。
如果开诚布公直截了当是一种错误,我选择谎言。如果真情告白坦率无忌是一种伤害,我选择谎言。如果是为了自己或他人不再痛苦不再忧伤,多一点谎言又有何妨?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于那些温馨的谎言,让生活充满情趣的谎言;还有那些充满仁慈,恻隐之心的谎言,就让它们绽放吧!让我们生活更加的美好,温馨!
第二篇:三婶美文摘抄
三婶比我小二十岁,尊称她“三婶”,全因萝卜长到背(辈)上。
三婶胖脸,短发,阔嘴,走路噔噔的,就像刮过一阵风。她在屯里经营着两栋木耳菌大棚,挣活钱;三叔在城里一家国企上班,拿现钱,小日子就像正月十五日的灯笼,红透啦。这让三婶有点心高气傲,走起路来,旁若无人,且不斜视,抬头看天的时候,远比低头看路的时候多。人们就说,“抬头老婆低头汉”,这女人难斗!
连点兆头都没有,三叔就下岗了。这等于一群活蹦乱跳的鸡鸭发瘟了,等于一头将出栏的肥猪失踪了,这等于……好端端的日子糟蹋了,顿时像野猪啃过的一片菜地。
三叔成了霜打的茄子,腰蹋了,脸灰了,一张脸就像被烟烤过似的,显得抽抽巴巴,灰灰怆怆。三婶冲着三叔吼开了,你们男人咋都这个德性,赢的时候,神气活现,脚指头恨不得放到头顶上;输的时候,远比女人还输不起,脑袋夹到裤裆里。她顿了顿,又说,天下的路千万条,就抱着一棵树吊死?下岗有啥了不起,跟我一起栽种木耳,照常能够发家!
三叔从此给三婶当下手。棚内的事由三婶张罗;外面的事,由三叔料理。三叔有经商脑瓜,鬼点子也挺多,晾晒鲜木耳时,往里拌了不少白糖。三婶一见就急了,鬓角的青筋蹦得老高,充血的眼睛像是在往外喷火,一对放电的目光像刀子架在了三叔头上,你这是干啥,靠投机取巧赚钱?心让狼吃了?还是叫狗叼了!说着一把掀翻了木耳架子。
三叔讪讪地说,看你这人,难道还怕钱咬手?如今做买卖的谁不掺杂使假。
别人的事咱管不着,咱家泯灭良心的钱一分都不能挣!三婶说这话时,两条眉毛拧在一起,就像有股黑风在上面罩着。
三叔吓得心头一哆嗦,从此再不敢走歪门斜道。
三婶种木耳种出了名堂,她的木耳油黑锃亮,肥嘟噜的像猪耳朵,黑中藏着红,脆中躲着嫩,活泼的浓鲜,机灵的清淡,结簇成丛,有着迎春花的姿态。她家的木耳成了市场的抢手货,进货的汽车一辆接一辆,把巷道堵得连条狗都挤不进。
县里来开现场会,主任亲自落实参观项目,一进门就指手划脚,让三婶栽种猴头蘑,培养松耳,满嘴说得起沫子。三婶听着听着就变了脸,布满的阴云不露一丝光亮儿,冷冷地说,你这个人有点怪,踩着人家的门槛,管着人家的事儿,还没有个商量!这个家是你当,还是我当?说得主任脸红一阵白一阵,哭笑不得。三叔急忙在身后扯扯老婆的衣角,三婶的手往后一拨拉,冲着主任又说,就这一堆一块,愿意来看呢,我欢迎;不愿意看呢,也不强求,让我整那虚景可玩不转。
主任的面子落在了地上,陪同的村干部打园场,老三家,你就听主任一句话。三婶气不短,声不颤,我要听他一句话,脊梁骨就得被戳断!丢人现眼的事,打死我也不干。主任摊着一双手只好依了三婶。三婶走路依旧目不斜视,依旧看天的时候多,看地的时候少。她走路依旧是咚咚的,锵锵的,她说,路终究是要自己走,走路的声音弄大了,别人的脚步声就踩不进耳朵里。
第三篇:十八春读后感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十八春》不知看了几篇,十八春读后感。电视连续剧也零零星星的看过,总觉得不如小说来得更扣人心弦,每读一遍她的小说,都让我有新的发现。
二十一岁就出名的张爱玲曾是上海滩红的发紫的“传奇”女作家,这位多才多艺的女子除了小说、散文、剧本、琴、画、诗书无所不能,还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这是一个千娇百媚、柔情蜜意的女子,可她笔下的文章中却处处透着苍凉冷峻.透视人性的阴暗却又是如此犀利深刻,真是个神奇的女子。她活色生香的文字,读来令人余香满口。生动的景色描写,令人如同身临其境。风土人情、心理活动、矛盾冲突的描写,简直纤毫毕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十八春》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少女曼桢和同事沈世均相爱了。而姐姐曼璐因父早逝而下海做了舞女养活一家人,在风尘中拣上了投机金融的祝鸿才而企图托以中身。曼璐以前的的未婚夫张慕馑来到上海后对清纯善良的曼桢倾倒。而对曼璐很冷漠。曼璐伤心之余归咎于曼桢,对她产生了误会。
早就对曼桢有非分之想的祝鸿才发财后更加放肆地玩女人。而色衰爱弛的曼璐求生的本能促使她不择手段地牺牲曼桢。希望借此栓住鸿才的心。曼桢被关后。曼璐对我上门来的世均说,曼桢嫁给了张慕瑾,以此绝了世均的念头。
悲剧牵动着我的心,是我为曼桢洒下了同情之泪。但是曼桢的结局并不是很悲惨。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曼桢生下小孩后,逃离了祝家。而世均以与富家小姐结婚,曼桢在曼璐死后几年,得知孩子在祝家受罪。而祝鸿才生意又走下坡路。曼桢却为孩子嫁给了鸿才。
张爱玲为小说加了“光明”的尾巴,全国解放后,曼桢与鸿才离婚,和世均夫妇一起去东北支援祖国建设,和丧妻的慕瑾不期而遇。整篇小说笼罩在淡淡的伤感氛围中。曼璐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的产物。而曼桢的结局虽不是很悲惨,但她辗转零落的命运让人读来却是满心悲凉。隐隐之中不由得令人发出许多对命运的慨叹。
总之《十八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小说佳品,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生动,不时有警言妙语散布其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最后,我乐意向每一位朋友推荐《十八春》这部小说。
惆怅旧欢如梦——评《十八春》
第一次读张爱玲的《十八春》,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围被高坐,翻书的手被冻僵。静谧里有无限的哀怨丝丝缕缕渗进心里来,淤住了,浓浓一团心酸,化不开。
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青了。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九、一二·
八、抗战胜利、国民党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帮事刷上一笔**的底色。例如叔惠在解放区的生活,书中完全没有提及,他离开上海又回来,只像上台下台,舞台被固定在打磨掉一半时代气的南京上海。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叹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张爱玲前期的小说里,少有正常的感情,有的只是曹七巧压抑下的疯狂和白流苏细算分两婚姻当职业的漠然,《小艾》和《十八春》里算是有了,可是淡而稀薄:两人之间互相的猜疑,家庭的阻拦,机缘的擦肩而过,随便什么都可以毁掉这叫“爱”的软弱的东西。而实际上它也的确被毁掉了。
与《沉香屑》式的洋场传奇与簪缨世家不同,张爱玲在《十八春》里描绘的是都市街巷间那些最普通的人生。许家在南京的房子:那种底下开铺面楼上住人的老式两层木楼,我们今天在南京三山街七条巷一带还能经常看到。读者也不会觉得曼桢是绝世佳人,她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上海小户人家的女儿:旧象牙色的肌肤,鹅蛋脸,永远沉住一洼微笑的黑的眼。将来嫁了人也许会发胖,渐渐变得开了后门与弄堂菜贩扯着喉咙争青菜茭白价钱。这样的两个人,他们再爱都是平平淡淡的家常琐事,温和如一锅煤炉上炖着的细白小米粥,好莱坞的浓情电影模式不属于他们,读后感《十八春读后感》。让人感动叹息的地方是他们爱情的悲剧性,得不到的才珍贵!那样平凡的感情,只有化为悲剧才会有赏鉴的价值。试想世钧与曼桢如果真的一帆风顺的结了婚,反而无趣。婚前那一点薄弱的感情基础很快就在柴米油盐醋茶中消磨殆尽,秃顶汉与黄脸婆,永远为着无数的鸡毛蒜皮事件怄气,而一路平平安安过下去,过个三四十年,照旧是白头偕老,沦为无数普通家庭中一员。读者看至此,能不泄气么?(所以童话里王子和公主一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就赶快用“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结束。至于是否真幸福,只有王子和公主自己晓得)张爱玲深谙大众心理,一支笔轻轻将他们隔开,让他们彼此对对方留住一点情,埋在心底藏起来,留作将来相见的余地。后来他们经历了那么多年那么多事,终于重逢,曼桢把两人分开后她的遭遇,掺着无限的苦的,讲给他听:
“那时候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见到世钧,要把这些事情全告诉他,也曾经屡次在梦中告诉他过,做到那样的梦,每回都是哭醒了的,醒来还是呜呜咽咽地流眼泪。现在她真的在这儿讲给他听了,却是用最平淡的口吻,因为已经是那么些年前的事了。”
世钧默默地听着。
“他们很久很久没有说话。这许多年来他们觉得困惑与痛苦的那些事情,现在终于知道了内中的真相,但是到了现在这时候,知道与不知道也没有多大分别了——不过——对于他们,还是有很大的分别,至少她现在知道,他那时候是一心一意爱着她的,他也知道她对他是一心一意的,就也感到一种凄凉的满足。”
老杜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里简直是人情的至高至纯境界了。有时未免想到:许世钧简直应该感谢祝鸿才,因为鸿才代替他娶了曼桢回去,看着曼桢变得“完全无意于修饰,脸色黄黄的,老是带着几分病容,装束也不入时,见了人总是默默无言”、“眼睛里常常有一种呆笨的神气”。而却让世钧的脑海里永远保留着年青的曼桢的俏影。
翠芝当年对叔惠,有着夭折的粉红色少女的初恋。因为她不了解叔惠,只看见他面孔英俊谈吐潇洒,才会一直对叔惠念念不忘——至少是在心底。十几年后叔惠回到上海,惊破了翠芝坐在凝固的时光里心事全无地做少奶奶的日子。翠芝蓦然发现自己原来也爱过,震惊的几乎失态。明眼的读者看到这里马上会想起《金锁记》中七巧和季泽见面时那一幕的惊心动魄。然而曹七巧是自己用黄金的枷锁劈杀了自己的肉体自己的爱,而翠芝与叔惠之间却早已隔的无限远,白茫茫的一片大水,汉之广矣,谁可泳之?
只为着叔惠要来,翠芝又打地板又搬家俱,亲自出马去买洋酒火腿,几乎都不能控制自己。连一边冷眼观的读者都暗叫她做的实在太露。奇怪做丈夫的世钧却反而浑然不觉——细西回过头来一想,你会觉得心间一冷:原来世钧从来不曾留意过翠芝,他们是同一张床上睡了十几年的异梦人。书里写到他们的日子,满是疙疙瘩瘩的小噜苏,可是他们很难吵得起来。大概因为即使是吵架罢,也还是需要一点火星的。而他们俩却是真正的相敬如冰。
书中处处有对人生无奈的讽刺与苦笑:人人想方设法去争夺眼前金苹果,费尽心手摘到手才发现全不如自己想像:许大少奶奶竟力拉拢小叔和娘家妹子,翠芝过门后倒与她成了对头;许太太偏心小生子,待到一起同住却又矛盾无穷:鸿才为了得到曼桢费了无限心机,后来却觉得她索然无味,“就像一碗素虾仁”。曼璐为了系住丈夫的心,不惜赔上亲生妹子,结果不但拴不住鸿才,反而连妹妹都失去了……多少纷乱的追求与肥皂泡般的幻灭,拼凑起来大概就是人生。悲哀的故事里满含着作者小小的讽刺,我们仿佛能听见这位有着孤零身世的旷世才女冷仃仃的一粒粒笑声。
张爱玲此时的笔风,已从前期作品的绚丽五彩灵光四射变得渐趋平淡。洗尽铅华的略带感伤的笔调,正好用来缓缓叙述这一场漫长的不了情。张氏的写作功力,已是炉火纯青,虽是忽而南京忽而上海,叙述主体更是走马观灯般更换,却难为她细针密缝处处照顾的滴水不漏而自然天衣。有些小地方,她也凭着她那种独特的敏感注意到,笔尖略略一点,气氛自然浮出来。如写曼桢世钧冬夜在许家楼上夜话,特意说到“起坐间里只有一火盆,上面搁着铁架子,煨着一瓦钵子荸荠”。曼桢发冷,世钧取出自己的旧绒线衫给她穿上。煮荸荠是江南冬天普遍的家庭小食,那种略带清甜的香味是润泽的,浮在两个年青人对未来的甜蜜憧憬中,是格外富有家常气息的氛围。就在这个晚上,世钧给曼桢戴上订婚戒指,以后他们回想起这一幕,脑中挥之不去的,应该还有煮荸荠的清香吧。
小说一九五一年结稿时名《十八春》,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易名为《半生缘》。在我看来《半生缘》是承继了张纸小说题目一贯的风格枣缤纷绮丽的古典风,但《十八春》却似乎更适合于这篇小说,十八春,无数个春天呵!吹面不寒杨柳风,又带着一丝丝时光不再的怅惆,就像这个漫长的故事。
第四篇:十八春读后感
十八个春秋的尽头,只是那两个字,永远开启不了物换星移的韶华,“曼桢”是轻盈还是凝固,是遗失还是永远的寻找,十八春读后感。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就这样真实,没有生死的誓言却是让人 落寞焚雪,触痛心底最疼痛的凄凉。在那个秋日的午后,我再读《半生缘》后历尽沧桑的长长舒出一口气。
一.关于小说
《十八春》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的上海。女主人公顾曼桢家境贫寒,自幼丧父,一家老小七人……十八年在天才作家张爱玲的笔下一晃就过去了,曼桢和世钧又在上海相遇,而物是人非的彼此已是菩提落花,再也不为世间的繁华。命运给予的眼泪,盈盈了整个半生的片段。
二.关于爱情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这是半生缘中我最感动的一句话,爱情是这部小说的主题,一直相信,每个人都有命定的恋人,而生命里的爱情总是神奇的像是四月里的阳春盛花, 只在一个回眸,便凝住了流云.苏轼在蝶恋花中说”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如果命运是一堵墙,我们在墙的这面快乐与悲伤,有人骑着单车穿越阳光从那面经过,然后,在生命的某个拐角就这样相遇了,用等待了千年的声音叫出彼此的名字,温文儒雅干干净净.管他商时风唐时雨,爱情就像是手心里的命运,绽放了就是指间的花,不管是落寞还是繁华,那只是爱情的结局而已.就像世钧在给曼桢拾起那只手套的冬天,他可能为曾想过事后相爱的两个人在生活里辗转而在十八年后感叹的事.这是张爱玲的安排,或者说,是冥冥之中的注定.每朵花里都有一座堂,爱情对于不同的人是不同的感受,正如世钧与曼桢相爱的时候,“他相信他和曼桢的事情跟别人的都不一样,读后感《十八春读后感》。跟他自己一生中发生过的一切事情也都不一样。”每次他走到曼桢家的那条拥挤颓废的街道,他的心情是不同的吧。第一次的不自然,在等曼桢教书的那个夜晚,豫谨逗留的那些日子,他又是怀着怎么样忐忑的心情,一步一步的登上台阶,在寻找曼桢的那个夜晚,他又是怎样的无助与绝望。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总是这样生活却又有超越生活的精致与流离。她不像琼瑶的轰轰烈烈的爱情,却有超越轰轰烈烈之上的心里的感触。我在想,世钧与曼桢的相遇是如此的平凡,相爱亦是如此的顺其自然,如果,张爱玲换一种方式,比如,生死相遇,或是两人同有着不凡的显赫地位或者各自怀抱着深仇血恨,那么,这段感情带给读者的感觉或许就不会这样感叹,她的安排,使这段故事与三十年代的上海是如此的谐和与唯美。
我们一直感叹相爱的两个人没能在一起,可是,原因呢?以前,我是极其不喜欢世钧这种性格的男子,缺少男性应有的刚强与果断,爽朗及勇猛,没有把曼桢紧紧的握紧。两人的分手多少也有他的罪过了,但是慢慢想来,这份感情最终选择的是以“段”来修饰,一段感情的终结,总是有太多的原因,又岂是他的罪过?比如,曼桢特殊的家境,复杂感情的介入,双方家庭的阻碍,或者,大的社会背景。爱情是两个人的事还是更多人的事?或许都是吧。
其实,在爱情里辗转的又岂只世钧与曼桢两个人,比如叔晦与翠芝, 一鹏的爱情,有人说张爱玲小说中的爱情永远都不是粉色或者橙色的,它要么是洁白的要么是鲜红的,恰如其分。
三,关于时代
十八春发生在三十年代的上海对于时代,从对曼桢的服装的描写便可突显浓浓的时代触感。“她换了一件短袖子的二蓝竹布旗袍”“她穿著一件浅粉色的旗袍,袖口压着极窄的一道黑白辫子花边。”张爱玲的短短的提及便是一个时代的宣泄。
对于上海,我总是有种繁华而又落寞的复杂情感。这个繁华的城市,有各色的人物与故事发生,也总有太多的落寞属于不同的人。
三十年代,多少有了些战争的味道,在战争背景下的上海,人物,感情,在张爱玲的笔下是一种怀旧情绪。……
……
故事最终的结局,张爱玲没有用的她的笔写出,但是答案却已是在每个人的心里。十八年的时光如同红尘三千,从指间一滑而过,只是偶尔定格在他们或是我们的记忆里,清清浊浊的一袭清衫,便是飘零凋落的光华
第五篇:张爱玲《十八春》读后感
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十八春》不知看了几篇。电视连续剧也零零星星的看过,总觉得不如小说来得更扣人心弦,每读一遍她的小说,都让我有新的发现。
二十一岁就出名的张爱玲曾是上海滩红的发紫的“传奇”女作家,这位多才多艺的女子除了小说、散文、剧本、琴、画、诗书无所不能,还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这是一个千娇百媚、柔情蜜意的女子,可她笔下的文章中却处处透着苍凉冷峻.透视人性的阴暗却又是如此犀利深刻,真是个神奇的女子。她活色生香的文字,读来令人余香满口。生动的景色描写,令人如同身临其境。风土人情、心理活动、矛盾冲突的描写,简直纤毫毕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十八春》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少女曼桢和同事沈世均相爱了。而姐姐曼璐因父早逝而下海做了舞女养活一家人,在风尘中拣上了投机金融的祝鸿才而企图托以中身。曼璐以前的的未婚夫张慕馑来到上海后对清纯善良的曼桢倾倒。而对曼璐很冷漠。曼璐伤心之余归咎于曼桢,对她产生了误会。
早就对曼桢有非分之想的祝鸿才发财后更加放肆地玩女人。而色衰爱弛的曼璐求生的本能促使她不择手段地牺牲曼桢。希望借此栓住鸿才的心。曼桢被关后。曼璐对我上门来的世均说,曼桢嫁给了张慕瑾,以此绝了世均的念头。
悲剧牵动着我的心,是我为曼桢洒下了同情之泪。但是曼桢的结局并不是很悲惨。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曼桢生下小孩后,逃离了祝家。而世均以与富家小姐结婚,曼桢在曼璐死后几年,得知孩子在祝家受罪。而祝鸿才生意又走下坡路。曼桢却为孩子嫁给了鸿才。
张爱玲为小说加了“光明”的尾巴,全国解放后,曼桢与鸿才离婚,和世均夫妇一起去东北支援祖国建设,和丧妻的慕瑾不期而遇。整篇小说笼罩在淡淡的伤感氛围中。曼璐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的产物。而曼桢的结局虽不是很悲惨,但她辗转零落的命运让人读来却是满心悲凉。隐隐之中不由得令人发出许多对命运的慨叹。
总之《十八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小说佳品,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生动,不时有警言妙语散布其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最后,我乐意向每一位朋友推荐《十八春》这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