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婚姻法的比较研究

时间:2019-05-15 11:4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旧婚姻法的比较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旧婚姻法的比较研究》。

第一篇:新旧婚姻法的比较研究

新旧婚姻法的比较研究——从夫妻财产制度的视角出发

发件人:Smile Red℡心情 <505933034@qq.com>查看添加修改拒收时间:2012年4月1日(星期天)晚上6:43 纯文本 |

收件人: 王丽芳 <1269469868@qq.com>

大小:27K

打印 | 显示邮件原文 | 导出为eml文件 | 邮件有乱码? | 转发到群邮件 | 保存到记事本 | 添加提醒 | 作为附件转发

备 注:

编辑删除

请在此输入备注...取消

标记:已将此邮件标记为星标邮件。取消星标

内容摘要:新婚姻法已实施近两年,前期讨论声似乎还未停止,后期争论声就已接踵而至。面对完善婚姻家庭制度这一艰巨复杂的任务,各家均有不同的观点。本文仅针对夫妻财产制——从新旧婚姻法关于夫妻财产制规定的不同进行比较,指出修改后婚姻法仍存在的不足并就此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使婚姻立法更完善。

关键词:夫妻财产制度,新婚姻法,旧婚姻法,立法建议

婚姻法的修订,牵动全国上下十三亿民众之心,可以说民众对此事的关心程度甚至超过对宪法的修改,因为它是老百姓的又一实实在在的“权利宣言”。修订结果,共有三十三处变动或增删[1],而夫妻财产制,作为规范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制度,正是2001年婚姻法修正的重点。

夫妻财产制度,国外大体上有统一财产制、共同财产制、联合财产制和分别财产制。以上四种夫妻财产制是按财产的归属和管理的角度划分的,和法定财产制、约定财产制划分的角度不同。按照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关系存续期间财产的归属,夫妻之间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夫妻之间没有约定的,视为夫妻共同财产。也就是说,我国法定财产制实行的是共同财产制。

一、新婚姻法较旧婚姻法关于夫妻财产制度规定的比较与进步

修订后的《婚姻法》,明确规定了夫妻财产的三个部分:即夫妻约定财产、夫妻共同财产、夫妻个人财产,弥补了我国原有的婚姻法对夫妻财产界定上的一些漏洞,增强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具体表现在:

1、夫妻之间可约定财产。新婚姻法新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九条规定了约定财产的相关内容,即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共同所有、部分各自所有等。此项规定充分反映了对民事权利主体意愿的尊重,体现了当事人之意思自治,符合私法自治的基本精神。

修订后的《婚姻法》对夫妻之间可约定财产的规定,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立法价值取向,符合世界各国民事法律发展之潮流,但对此规定也有些学者不甚赞成,认为“它是无异于对

离婚诉讼的一种引诱”[2].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夫妻关系的建立除了感情基础外,更需要物质作后盾。正是由于有了事先的财产约定,才会为日后可能产生之摩擦提供了润滑剂,更能消弭双方可能产生的不快,增加夫妻关系之间的向心力,又有何不可?再说我们经常说“亲兄弟明算帐”,难道能说是对兄弟反目的一种引诱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2、完善了我国的物权制度,体现了物权法定原则。我国民法中未规定物权的取得时效制度,而婚姻法修订以前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中却规定:“一方婚前个人所有的财产,婚后由双方共同使用、经营、管理的房屋及其他价值较大的生产资料经过8年,贵重的生活资料经过4年,同样可视为共同财产。”该司法解释其实创造了物权的时效取得制度,实际是典型的法官造法,这种造法并不符合立法法的规定,是对物权法定主义的违背,实有检讨之必要。此次《婚姻法》的修订,对夫妻财产作了明确的规定,即除当事人之间另有约定外,依法属于个人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从而解决了我国以前婚姻立法中的这块硬伤。

3、规定夫妻个人财产制度,有利于提高婚姻当事人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我国原有的“夫妻共同财产”范围规定过于宽泛,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个体业主、私营企业主大量出现,而他们的财产数额巨大,一旦发生继承或赠与,将其个人财产规定为夫妻共同财产,会挫伤他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司法实践中,有人正是利用这种法律规定,通过不正当结婚、离婚等手段来敛富聚财,因此这种扩大夫妻共同财产的做法已证明是行不通的,甚至会引发道德灾难。修订后的《婚姻法》规定了夫妻个人财产制度,即新增加了一条作为第十八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1)一方的婚前财产;(2)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3)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4)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5)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这样就免除了婚姻双方当事人的后顾之忧。由于夫妻财产关系明确,也排除了第三人的交易顾虑,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4、夫妻财产内容进一步充实,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原有的夫妻财产制度为婚后所得共同所有制,但这种制度的内容却几乎一片空白。事实上此制度的核心是夫妻财产本身。我们知道财产包括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知识产权等),原来的夫妻财产制度对无形财产未加规定,修订后的《婚姻法》对此作了完善。如第十七条对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列为共有财产,增加了“知识产权的收益”。

5、体现了对弱者的保护,更好的反映了私法本质——实质正义。修改后的《婚姻法》体现了对弱者的保护,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型夫妻关系的要求。比如说第四十条规定了“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还有对妇女儿童有特殊的保护,比如说离婚时贯彻“儿童优先”原则等。

二、新婚姻法对于夫妻财产制度的规定存在的缺陷

我国新修订的婚姻法在夫妻财产制度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为解决夫妻财产方面的争议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据,有助于建立稳定的社会主义家庭关系。但笔者认为这次修订仍存在许多缺陷,现略述如下:

1、共同财产规定得很不周延[3].婚姻法第十九条规定: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

法第十七条或第十八条的规定。而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分别规定的是共同财产与个人财产,在此两者并不兼容,更严重的是,第十七条第五款规定:其它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第十八条第五款规定:其它应当归一方所有的财产。两者都是“口袋型”条款,都可以作扩张解释,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理?立法者本意可能是避免不能穷尽共同财产与个人财产的范围而有意为之,但却留下更大的法律空子,甚至可能引起法律适用混乱。在这方面,日本的婚姻家庭法规定得比我们清楚得多,也爽快得多:“夫妻间归属不明的财产,推定为共有。”

[4]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也有类似的规定。

2、夫妻财产契约的签订必须遵守诚信原则,不得有违社会之公序良俗,婚姻法对此有所疏漏。实践中,夫妻之间的一方可能凭借其优势地位,或者诱使、利用对方的无经验,签订不公平之协议;或借财产协议规避债务。法律在这方面应作出规定和限制,而我国法律恰恰缺乏相应的规定。或许立法者以为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往往是一些社会常理,法律不规定就会产生歧义,比如说关于丈夫是否享有生育权以及配偶权等问题的争论[5],就是因为法律规定不明或者缺乏规定而产生。

3、夫妻财产制度的约定缺乏公示程序的规定,令该约定缺乏公信力。我国婚姻法第十九条规定:夫妻可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虽然该规定约定必须采用书面形式。但是笔者以为,该约定毫无公信力,根本不足以对抗第三人。由于书面约定,乃是夫妻之间的合意,无公证机关的介入,其约定势必可任意曲解,第三人根本不可能知情。于此,善意第三人利益不应因此受损,根据法律最终之价值取向,将不得不以牺牲该约定的公信力为代价,在与夫妻任何一方发生交易之时,第三人的债权可向夫妻任何一方主张债权。在这方面,许多发达国家法典比我们规定得明确:法国民法典规定夫妻所有财产协议,均应有公证人在场,当事人对此协定均表同意并且必须有公证人在契约上签字,该证书必须指明在举行结婚前交至身份官员[6],德国法也有类似之规定[7].笔者认为,这些规定固然会增加财产约定的成本,但考虑到约定可能涉及第三人的利益,我们仍然应当借鉴。

4、与前一问题相关,夫妻财产制度缺乏协议变更程序。由于夫妻财产协议是夫妻双方意思一致达成的结果,是其意思自治的反映,那么,当事人当然有权利对夫妻财产协议进行变更。遗憾的是,我国婚姻法对此却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相比较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婚姻家庭法对夫妻财产的协议变更有明确的规定,如法国民法典规定:夫妻之间对财产契约作任何更改,须具备前述签订财产契约的条件,并且必须以书写在婚姻财产契约的原本之后,才能对抗第三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5、婚姻法未规定别居制度[8],造成夫妻在关系存续期间难以对财产进行分割。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夫妻的财产分割必须是以婚姻关系破裂为代价,这就掐断了当事人选择的余地。实践中,有的夫妻仅只想进行财产方面的分割,而不想婚姻关系破裂,走向离婚之路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上,正是没有规定别居制度,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当事人对个人财产行使完整的物权也显得困难重重。

三、立法建议

由于《婚姻法》修改刚过两年,再行对其修改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但却可通过与之不相冲突的婚姻法实施细则或在以后民法典亲属篇的制订中加以完善,就夫妻财产制度方面,具体说来可以作以下几方面的完善:

1、法律中明确规定:夫妻财产约定不明或未加约定的,推定为共同共有。这样规定可以明确夫妻双方新增的但尚未约定权利归属财产的权利归属,有利于减少双方因此发生的争议。

2、夫妻财产协议应遵守诚信原则、公平原则、合法原则、不违背公序良俗等民法基本原则。即使是制订民法典,仍然应当对夫妻财产协议应遵行上述原则作出特别规定,因为夫妻财产协议制度属于民法中的一项特殊制度,无论从立法习惯还是守法意识方面讲,这种规定都是必要的。

3、规范夫妻财产协议,规定登记公示程序,未经公示程序不得对抗第三人。这样规定可以避免夫妻通过财产协议制度来逃避债务,甚至可以避免当事人利用现行《婚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规避对第三人所负债务。对于夫妻财产协议的公示程序,可借鉴法国民法典的一些做法。

4、增加财产协议变更程序,要求夫妻双方进行财产协议时,必须按法定的程序进行。同时,为了确保协议的公信力,应当对夫妻财产协议的变更次数和条件作出必要限制,这也是对夫妻的财产协议变更冲动和轻率作出的必要规制。至于限制的方法,笔者认为不能简单的规定变更的次数,而应当将变更条件和次数综合考虑,针对夫妻制度的总体特点作出必要限制。

5、增设夫妻关系存续期间财产分割制度,既为更好地体现民事权利主体之意愿,也为挽救更多的婚姻。

完善婚姻家庭法律制度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我们现在进行的工作,既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以往修改婚姻法工作的继续。笔者相信,随着对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研究的深入和有关司法实践经验的丰富,经过立法机关,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婚姻家庭法律制度一定会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婚姻家庭编也一定会成为我国民法典中的一个亮点。

注释:

[1]新华社电,《专家阐述与修改婚姻法相关的六大问题》转引自2001年1月27日海峡网。

[2]党国英《关于我国婚姻家庭法基本原则的思考》转引2001年5月9日北大法律信息网。

[3]田雨《学教授析婚姻法修正草案夫妻财产三大盲点》转引自2001年12月27日海峡网。

[4]新华社电,《专家阐述与修改婚姻法相关的六大问题》转引自2001年1月27日海峡网。

[5]李明舜《民法典的制定与结婚、夫妻法律制度的完善》,《民商法学》2003年第1期。

[6]罗洁珍译《法国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第345页。

第二篇:比较新旧课标

比较新旧《化学课程标准》

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旧标准” 〕,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旧标准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得到了高度认同。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化学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实际;二是科学探究已走进初中化学课堂;三是学生“讲、记、背、练”的机械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四是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有所增强;五是化学学习评价方式趋向多元化,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六是初中化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整体上均有所提升。然而,由于旧标准的制定,受制于当时对我国中学化学教学现状认识的局限性,再加之通过10年的实践证明,旧标准中的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当前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此因,教育部组织专家对旧标准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标准” 〕。

下面结合新标准的特点,与旧标准做一个比较:

一、对化学进行了重新定义

首先对化学重新进行了定义: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二、内容表述更加合理

新标准对课程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增加了懂得和简单计算,技能性学习目标增加了模仿操作和独立操作,体验性目标增加了经历、认同和内化。在课程目标的设置增加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增加了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改原来的“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为“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说明并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增加了增强安全意识。

三、课程内容更合实际

新标准将标题“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整体建构思路和框架保持不变,五个一级主题没有变化,知识在原18个二级主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二级主题。即在“科学探究”主题中增加了“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这一二级主题,共有19个二级主题。新标准降低了部分课程内容的学习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

1.在课程内容的“科学探究”主题特别强调实验的教学功能,并强调实验时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污染环境,对初中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增加了“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降低了部分实验的要求,明确规定初中阶段学生必须要完成的八个实验活动:

(1)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2)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5)燃烧的条件。

(6)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8)酸、碱的化学性质。

2.在课程内容的“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的课程目标中增加了认识溶质质量分数,将旧标准中的“知道常见酸碱盐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改成“认识常见的酸碱盐,知道酸碱的腐蚀性”,明显对前者的要求提高了,对后者的要求降低了。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增加了探究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金属的某些化学性质的探究。3.在课程内容“物质构成的奥秘”主题的课程标准中增加了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和盐,正确书写一些常见的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增加了水的电解和根据化合价写出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这样的安排更加合理。4.在课程内容的“物质的变化”主题的课程标准中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改成了“初步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转化的观点”,将“理解化学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改成了“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改成“知道催化剂对化学反应的重要作用”,将“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改为“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活动与探究建议部分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删去了几个实验,增加了探究镁条燃烧和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

5.在课程内容的“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课程标准中将“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改为“知道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将“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改为“知道一些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活动与探究建议部分增加了氢气的燃烧实验。

四、实施建议指导性强

在新标准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改动最大,教学建议更加具体,叙述也更有条理。

1.要求科学设计教学目标。要全面体现三维目标、整体规划教学目标和科学设计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强调课时目标应准确、具体和可信。

2.要求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加强实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和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应认真组织学生完成好《标准》中要求的必做实验,重视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的学习。另外强调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重视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绿色化学思想。3.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要求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样既能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又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

4.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有效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和不断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强调教师在继承以往习题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应积极进行习题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习题课的教学,应注重引导和点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留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时间,避免教师的“一言堂”。化学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实践,对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应自觉地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可以通过撰写“教学反思札记”或“教师成长札记”,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自己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等进行剖析和总结。

五、非常重视学业评价 新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改变了实验稿中从四个方面笼统地阐述化学新课程实施学业评价的建议,从“评价目标的确定”、“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价标准的设计和使用”、“评价工作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等五个方面,对学业评价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具体指导。同时增加了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关注可操作性,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指导性。修订后的课标为了促进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增加了11个课程指导案例,这是本次修订的另一个亮点。这使我们教师评价学生学业,有了可供学习与参考的基本操作范例。它旨在通过这些实例,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在具体教学中的体现和落实。

上面仅对新旧课程标准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对比,有不妥之处,敬请指出

第三篇: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

1.《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①存货发出计价

原准则: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

新准则: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

②借款费用

原准则:不能计入存货成本

新准则:符合条件的可以资本化

2.《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①规范的范围

原《投资》准则包括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且划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新准则仅规范长期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短期股权投资纳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

②权益法的应用范围

原准则: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新准则: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短期投资和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核算。

3.《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①规范的范围:新准则分离出部分固定资产由《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范。

②新准则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弃置费用因素。

③新准则取消了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

固定资产发生后续支出时其确认原则同初始确认固定资产的原则: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④利息

原准则:不考虑购买固定资产延期付款的折现和利息问题;

新准则: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格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计入当期损益。

④摊销

A、摊销方法

原准则: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自取得当月起在确定的期限内分期平均摊销。

新准则: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企业预期消耗该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无法可靠确定消耗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

B、摊销年限

原准则:摊销年限为预计使用年限、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规定有效年限三者中较短者,如果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法律也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10年。

新准则: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

C、残值

原准则:无形资产摊销时不考虑残值;

新准则:考虑残值。

⑤减值:原准则允许转回;新准则不允许转回。

⑥新准则增加了至少每年末对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以及未来经济利益消耗方式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进行复核的规定。

5.《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①规范的范围

原准则:不涉及企业合并中的非货币性交易;

新准则:未明确排除企业合并中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②计价

原准则:

A、企业发生非货币性交易时,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B、如果发生补价,支付补价的,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收到补价的,应按公式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和应确认的损益(公式略)。

C、除收到补价方按比例确认一部分收益外,不确认其他利润或损失。

新准则:

A、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B、交换不满足上述条件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C、以上两种情况涉及补价的,直接用补价调整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用象原准则那样分配补价。

6.《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利润

原准则计入资本公积;新准则计入当期损益。

7.《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

①规范的范围

原准则:不涉及债务重组、建造合同、所得税、保险合同、终止营业、租赁、企业重组、环境污染整治等项目引起并由其他会计准则规范的或有事项。

新准则:建造合同、所得税、企业合并、租赁、原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形成的或有事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②新准则明确了:

A、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待执行亏损合同和企业承担的重组义务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

B、未来经营亏损不能确认为预计负债。

8.《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①商品销售收入计量

原准则:收入应按企业与购货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金额或双方接受的金额确定,即计量采用名义金额。

新准则:

A、企业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收入金额,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显失公允的除外。

B、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商品销售收入金额。

C、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

②提供劳务收入

新准则明确了混合销售(销售商品同时提供劳务)时的处理方法:能够区分的单独计量;不能区分的作为商品销售处理。

9.《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

追加资产的建造

原准则:无规定

新准则: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作为单项合同:A、该追加资产在设计、技术或功能上与原合同包括的(一项或数项)资产存在重大差异;B、议定该追加资产的造价时,不需考虑原合同价款。

10.《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

①规范的范围

原准则:不涉及与融资租赁有关的融资费用和房地产商品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借款费用。

新准则:与融资租赁有关的融资费用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房地产商品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借款费用适用本准则。

②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

原准则:固定资产,不包括房地产商品开发企业作为存货管理的房地产。

新准则: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

③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借款范围

原准则:专门借款

新准则: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

11.《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①租赁开始日

原准则:企业应当将起租日作为租赁开始日。但是,在售后租回交易下,租赁开始日是指买主(即出租人)向卖主(即承租人)支付第一笔款项之日。

新准则:指租赁协议日与租赁各方就主要租赁条款作出承诺日中的较早者。

②融资租赁承租人租赁资产入账价值及未确认融资费用

原准则:在租赁开始日,承租人通常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并将两者的差额记录为未确认融资费用。但是如果该项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大,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记录租入资产和长期应付款。

新准则:

A、在租赁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并将两者的差额记录为未确认融资费用。

B、取消了“如果该项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大,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记录租入资产和长期应付款。”的规定。

③承租人融资租赁初始直接费用

原准则: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承租人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的初始直接费用,如印花税、佣金、律师费、差旅费等,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

新准则: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承租人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的初始直接费用,如印花税、佣金、律师费、差旅费等,应当计入租赁资产价值。

④融资租赁承租人应收融资租赁款及未确认融资收益

原准则:在租赁开始日,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并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记录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出租人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的初始直接费用,如印花税、佣金、律师费、差旅费等,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

新准则:在租赁开始日,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并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记录为未实现融资收益。

⑤未确认融资收益/费用D的分摊

原准则:

A、承租人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也可以采用直线法、年数总和法等。

B、出租人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当期应当确认的融资收入;在与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的结果无重大差异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直线法、年数总和法等。

新准则:

A、承租人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

B、出租人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当期应当确认的融资收入。

⑥新准则取消了原准则“超过一个租金支付期未收到租金的,应当停止确认融资收入,其已确认的融资收入,应予冲回,转作表外核算。在实际收到租金时,将租金中所含融资收入确认为当期收入。”的规定。

12.《企业会计准则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①追溯调整法

新准则增加了“不切实可行”的规定: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列报前期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当从可追溯调整的最早期间期初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在当期期初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各期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处理。

②差错更正

原准则:

A、包括本期差错和前期差错;

B、前期差错划分重大和非重大差错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新准则:

A、仅规范前期差错,且不区分重大和非重大差错;

B、采用追溯重述法改正前期差错;

C、“追溯重述不切实可行”时的处理方法类似于追溯调整法“不切实可行”的规定。

13.《企业会计准则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股利或利润分配

原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由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所制定利润分配方案中分配的现金股利(或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应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中单独列示。

新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企业利润分配方案中拟分配的以及经审议批准宣告发放的股利或利润,不确认为资产负债表日负债,但应当在附注中单独披露。

14.《企业会计准则31号——现金流量表》

新准则与原准则没有实质上的变化。

15.《企业会计准则32号——中期财务报告》

新准则增加了以下规定:

①基本的和稀释的每股收益应当在中期利润表中列报。

②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各中期财务报表项目时,对项目重要性程度的判断,应当以中期财务数据为基础,不应以财务数据为基础。中期会计计量与财务数据相比,可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估计,但是,企业应当确保所提供的中期财务报告包括了相关的重要信息。

16.《企业会计准则36号——关联方披露》

新准则:

①关联方关系扩大到包括

A、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B、母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

C、受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间接地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的其他企业

②母子公司关系披露的层次:母公司、最终控制方、对外公开提供财务报表的最低中间控股公司

③关联方发生交易披露,取消金额或比例选择,要求企业必须披露交易金额

④强调只有在提供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企业才能披露关联方交易采用了与公平交易相同的条款。

第四篇:社保新旧管理办法比较

企业年金新旧管理办法比较

企业年金是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支柱之一,企业年金可以有效缓解基本养老制度压力,是提升养老品质的途径,同时作为现代企业构筑人才高地,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最佳选择之一。2011年2月人社部印发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该办法是在对原《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发布5年以来,企业年金运行中存在问题及市场需求充分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进行细化与完善的产物。

新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在条款上,对原试行办法有了新增,细化等诸多改动。通过自己的对比,我发现新管理办法的修改主要是为了两方面目标,一个是降低企业年金的管理风险,另一个是增加年金收益。本文主要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降低企业年金管理风险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加强对理事会的监管。新增了企业年金理事会相关管理规则。新增条款主要规定企业年金理事会人员组成;职工代表、企业以外的专业人员和企业代表如何产生;企业年金理事会理事应具备哪些条件;企业年金理事会如何做出决议;理事如何对企业年金理事会的决议承担责任等,涉及条款包括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法规条款。

理事会作为基金受托人,加强对企业年金理事会的组成、设立、理事应具备的条件、议事规则、理事的责任与罚的规定,从而提高理事会行使受托职责的门槛,引导专业的法人受托机构模式,严格控制企业年金运作风险。

二、提高各类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的申报条件。例如新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法人受托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二)注册资本不少于5亿元人民币,且在任何时候都维持不少于5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而原办法规定法人受托机构应具备的条件是注册资本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且在任何时候都维持不少于1.5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

新办法中企业年金管理资格的申报条件都进行了大幅提升,以期通过对净资产门槛的提高,来保障企业基金年金的安全。

增加企业年金基金收益体现在以下变动上:

一、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比例限制的规定进行改动。新办法第四十八条法规条款提高了固定收益类投资比例,由原办法规定的不高于50%改为不高于95%,取消了国债20%最低投资比例的限制;降低了流动性投资比例限制,由23号令规定的不低于20%改为不低于5%。投资股票等权益类产品及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和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股票投资比例高于或等于30%)的比例仍维持原有比例,但取消了对股票20%的投资比例限制。新增加了中央银行票据、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万能险、养老金金产品等投资产品。

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比例的改动,既有放宽的一面也有限制的一面,虽然对固定收益类投资比例进行了放宽,取消了国债的限制和股票的限制,新增了诸多投资产品,给予投资管理人更多的投资组合选择,但新办法明确规定仅限于境内投资,出于对基金安全的考虑限制了投资的范围。

二、降低企业年金运作成本。调整审计要求,调整审计为一年可审,三年必审,管理人职责终止必审。各类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报告的提交期限延长。比如新办法第七十五条规定“投资管理人应当在每季度结束后15日内向受托人提交经托管人确认财务管理数据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组合季度报告;并应当在结束后45日内向受托人提交经托管人确认财务管理数据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报告。”而原办法规定投资管理人应当在每季度结束后10日内向受托人提交经托管人确认的季报,在结束后30日内向受托人提交经托管人确认的年报。

通过对审计和信息披露制度的更改,在保证控制风险的同时,大大减少了企业年金的运作成本,间接增加了年金收益。

以上就是我对于新办法改动中体现出的控制风险、提高收益两大目标的论述。

第五篇:新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比较研究

新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法规比较研究

——以1996、2001、2012颁布的三部公文法规为例袁肖肖2010133139公共事业管理公管1011班

摘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2年4月26日印发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简称“新《条例》”),统一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规范。本文对1996年《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简称“旧《条例》”)、2001年《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简称“旧《办法》”)、2012年《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简称“新《条例》”)进行了比较研究,帮助读者学习《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关键词: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比较研究

与1996年的旧《条例》和2001年的旧《办法》相比,2012年的新《条例》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新条例更为严谨、科学,对推进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比较旧《条例》、旧《办法》、新《条例》,了解并掌握其中出现的新变化,对正确领会和贯彻新条例的精神,做好新时期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统一了党委和政府系统的公文处理办法

此前,党、政机关在公文处理上所遵循的法规不同,分别遵循旧《条例》和旧《办法》。2012年发布的新《条例》将党和政府系统的公文处理规范统一起来,实现了党的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公文种类、格式标准、行文规则、办文流程和管理要求的统一。新《条例》的颁布将对我国公文处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产生深远影响,在提高我国公文处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一大步,彻底解决了我国公文处理长期以来党政不一的问题。

二、增加了公文种类

1996年旧《条例》有14种文种,分别是决议、决定、指示、意见、通知、通报、公报、报告、请示、批复、条例、规定、函、会议纪要等,2001年旧《办法》有13种文种,分别是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等,2012年新《条例》有15种文种,分别是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等。新《条例》的公文种类有行政机关的13种增加至15种。增加了“决议”和“公报”,同时将“会议纪要”改为“纪要”,原有13种的使用范围与原《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规定基本相同。

三、调整了公文的组成要素

新《条例》18个: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

旧《条例》17个:版头、份号、密级、紧急程度、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印发传达范围、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制版记。

旧《办法》17个: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

新《条例》增加了“份号”、“发文机关署名”、“页码”,减少了“主题词”。旧《办法》虽未对“份号”、“页码”作出规定,但实际工作中一直在使用。不标识“共印XX份”,取消主题词,取消半腰式上行文版头,成文时间改为用阿拉伯数字标识。增加了不加盖公章的公文格式。

四、谋篇布局方面更加科学合理

新《条例》共8章42条,分别是总则、公文种类、公文格式、行文规则、公文拟制、公文办理、公文管理、附则等8章;旧《条例》共12章40条,分别是总则、公文种类、公文格式、行文规则、公文起草、公文校核、公文签发、公文办理的传递、公文管理、公文立卷归档、公文保密、附则等12章;旧《办法》共9章57条,分别是总则、公文种类、公文格式、行文规则、发文办理、收文办理、公文归档、公文管理、附则等9章。

五、行文规则方面增加了一些具体规定

上行文“原则上主送一个上级机关”,旧《办法》只对请示作此规定。党委、政府的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报告重大事项,应当经本级党委、政府同意或者授权。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如需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请示,应当提出倾向性意见后上报,不得原文转报上级机关。不得以本机关负责人名义向上级机关报送公文。属于党委、政府各自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不得联合行文。

六、在版式、格式的统一与规范上取得新突破

1)公文用纸得到统一,统一为A4纸。

2)格式要素称谓得到统一,如旧《条例》发文机关标志叫“版头”,旧《办法》叫“发文机关标志”,而现在统一称之为“发文机关标志”。

3)格式要素标注位置统一,如旧《条例》秘密等级、紧急程度等标注在左上角,而旧《办法》则标注在右上角,现统一标注在左上角。

4)成文日期标注统一为阿拉伯数字。旧《条例》用阿拉伯数字,而旧《办法》用小写汉字。

5)公文中涉及汉字、数字、标点符号、计量单位、外文字符等参照相应国家标准。

七、公文拟制更加强调程序规范

公文文稿签发前,应当由发文机关办公厅(室)进行审核。审核的重点是:

1)行文理由是否充分,行文依据是否准确。

2)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完整准确体现发文机关意图;是否同现行有关公文衔接;所提政策措施和办法是否切实可行。

3)涉及有关地区或者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是否经过充分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

4)文种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人名、地名、时间、数字、段落顺序、引文等是否准确;文字、数字、计量单位和标点符号等用法是否规范。

5)其他内容是否符合公文起草的有关要求。机关负责人应当主持、指导重要公文起草工作。在签发环节强调重要公文和上行文由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旧《办法》只对上行文作此规定。党委、政府的办公厅(室)根据党委、政府授权制发的公文,由受权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或者按照有关规定签发。

八、体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文种根据实际做出适当的取舍。

旧《条例》14种文种:决议、决定、指示、意见、通知、通报、公报、报告、请示、批复、条例、规定、函、会议纪要。

2)旧《办法》13种文种:决定、通知、通报、通告、公告、请示、批复、报告、意见、函、会议纪要、议案、命令(令)。

3)新《条例》15种文种: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

新《条例》取消了条例、规定、指示3个文种,取消了公文标题中对“标点符号”使用的限定,取消了公文主题词。

九、文种用途表述的更简洁精炼

1.通知:

新《条例》: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旧《条例》:用于发布党内法规、任免干部、传达上级机的指示、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发布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共同执行或者周知的事项。

旧《办法》: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2.通报:

新《条例》: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

旧《条例》: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交流重要情况。

旧《办法》: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3.通告:

新《条例》: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旧《条例》:无该文种

旧《办法》: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4.公报:

新《条例》: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

旧《条例》:用于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件。

旧《办法》:无该文种

5.决定:

新《条例》: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旧《条例》: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安排。

旧《办法》: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6.决议:

新《条例》: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旧《条例》: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要决策事项。

旧《办法》:无该文种

7.纪要:

新《条例》: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

旧《条例》:用于记载会议主要精神和议定事项。

旧《办法》: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8.命令(令):

新《条例》: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旧《条例》:无该文种

旧《办法》: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9.报告:

新《条例》: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旧《条例》: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旧《办法》: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十、涉密公文传递渠道更明确具体。

新《条例》规定,“涉密公文应当通过机要交通、邮政机要通信、城市机要文件交换站或者收发件机关机要人员传递,通过密码电报或者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传输”。旧《办法》未提及涉密 公文的传递渠道,旧《条例》则规定为“秘密公文应当通过机要交通(或机要通信)传递、密电传输或者计算机网络加密传输,不得密电明传、明电密电混用”。

十一、更加重视建立健全公文管理制度,尤其强调公文管理工作的安全保密。新《条例》在第七章“公文管理”中规定:“各级党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本机关公文管理制度,确保管理严格规范,充分发挥公文效用”。旧《办法》第四十五条表述为“文秘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机关公文处理的有关制度”,旧《条例》则无有关制度建设的规定。

相比旧《办法》和旧《条例》,新《条例》尤其强调公文管理工作的安全保密。新《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设立党委(党组)的县级以上单位应当建立机要保密阅文室,并按照有关保密规定配备工作人员和必要的安全保密设施设备。”第三十条规定:“公文确定密级前,应当按照拟定的密级先行采取保密措施。确定密级后,应当按照所定密级严格管理。”第三十一条规定:“涉密公文公开发布前应当履行解密程序。公开发布的时间、形式和渠道,由发文机关确定。”第三十二条规定:“绝密级公文一般不得复制、汇编,确有工作需要的,应当经发文机关或者其上级机关批准。”上述规定都是旧《办法》和旧《条例》中所没有的。

十二、在公文的撤销和废止、发文单位立户及销户上有新要求。

新《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公文撤销和废止,由发文机关、上级机关或者权力机关根据职权范围和有关法律法规决定。”第三十七条规定:“新设立的机关应当向本级党委、政府的办公厅(室)提出发文立户申请。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列为发文单位,机关合并或者撤销时,相应进行调整。”相比旧《办法》和旧《条例》,这些规定都是新增的。

十三、新《条例》内容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新《条例》在公文文种的取舍上注重继承保留,其中15个文种,即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都是从旧《条例》《办法》中继承保留下来的,而且其中的意见、请示、公告、议案、批复、函这6个文种适用范围的表述也没变化,仍按旧《条例》、旧《办法》中的内容表述。又如,新《条例》第七章公文管理第二十八条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本机关公文管理制度”,就是继承旧《办法》第八章公文管理第四十五条的内容。新《条例》第七章公文管理第三十三条关于公文撤销和废止的内容,也是继承了旧《办法》中第四十九条的规定精神。新《条例》的创新亮点就更多了。例如,新《条例》第四章行文规则中,在总结旧《条例》、旧《办法》行文规则布局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创新布局,在行文规则摆列顺序上按照行文方向来布局。展现在新《条例》中的是:行文的总规则两款,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遵循的规则六款,向下级机关行文应当遵循的规则五款,平级机关之间行文应当遵循的规则两款,其他行文规则一款。这个行文规则排序的变化创新,层次清晰,好记好用,无疑是新《条例》在创新方面的一大新亮点。

十四、新《条例》对公文处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在第五章公文拟制中增加了前置审核公文文稿的规定,针对“需要发文机关审议的重要公文文稿”,明确规定“审议前由发文机关办公厅(室)进行初核”。这一条规定是在认真总结以往公文办理工作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对公文办理提出的新要求。在公文办理的实践中,经常存在着提交会议审议的重要文稿绕过上级机关办公厅(室)初审就匆忙上会的现象,结果文稿经常出现问题。有问题的公文文稿如果直接提交发文机关审议,不但浪费发文机关和领导同志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可能损害机关形象、影响工作效果。因此,比较现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重要公文文稿提交审议之前,由上级机关的办公厅(室)先进行细核。二是

在第六章第二十五条发文办理的主要程序中增加了“核发”的内容,即“公文印制完毕,应当对公文的文字、格式和印刷质量进行检查后分发”。犹如产品出厂前最后一道检验产品是否合格的工序,以确保党政机关公文的质量。三是为了使党政机关的办公厅(室)开展发文立户管理工作有依据,新《条例》第三十七条中对新设立的党政机关发文立户申请、审查等程序作出规定。这些新表述、新要求,拓宽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的领域,丰富了公文处理工作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的通知(中办发[1996]14号)

[Z].1996-5-3.[2].国务院关于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通知(国发[2000]23号)[Z].2000-8-24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通知(中办发

[2012]14号)[Z].2012-4-16.[4].胡明波.《<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特点研究》[J].《档案学通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年第5期

[5].曾军顺.《浅析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的新变化》[J].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管理局,2012年8月刊

[6].徐军.《新旧党政机关公文比较研究》[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下载新旧婚姻法的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旧婚姻法的比较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矫正思想汇报(新旧婚姻法对比)

    思想汇报 --学习《婚姻法》 本周我按照社区矫正人员的建议,认真学习了《婚姻法》。《婚姻法》是调整人们婚姻、家庭关系的法规,是人们正确处理婚姻家庭关系的行动指南。它确定......

    法学专毕业论文 浅谈新旧婚姻法

    浅谈新婚姻法婚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两个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婚姻法作为一部专门的法律来帮我们经营和管理婚姻。婚姻法是调整一定社会的婚......

    新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比较

    新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医疗保健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是惠及全国9亿农民的利好政策,是探......

    成本核算制度之新旧比较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之新旧比较 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和财务决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降低生产成本,做好成本核算,着力提高利润水......

    新旧劳动合同法比较5篇

    新旧劳动合同法比较 劳动合同法的几个重点问题一、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需要经过法定程序,并向劳动者公示。 法定程序: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

    新旧会计准则—所得税的比较

    新旧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的比较 江苏赣榆县职教中心 郑家庆 原有关所得税处理的规定性文件主要有1994年财政部发布的会计[1994]第025号《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

    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差异比较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 企业 会计 准则体系,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 中国 经济 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

    企业会计准则的新旧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的新旧比较 摘要:我国于06年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相对于旧准则,新准则在多个基础属性以及具体制度上都做了很大变化,本文重点讨论了中国会计准则变革秉承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