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工子女上学难调研工作动员讲话
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召开民工子女就学难调研小组的第一次会议,主要是研究部署此次调研任务,明确分工,落实职责,确保此次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民工子女就学难的调研具有重要的意义,民工子女就学难已经成为一项社会问题,做好这一调研,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希望大家坚定信心,群策群力,抓好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实,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应有的贡献。
接下来,我将对此次调研工作做具体安排。此次调研我们将对学校、不上学的民工子女家庭,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我将统筹安排这项工作,负责与各方的商洽,咱们在座的七个人,一人负责此次工作的后勤服务工作,其它的六人按每两人一组进行调研,大家对此有没有什么意见,希望大家踊跃发言。(稍作停顿)
好,最后,我们要汇总此次调研成果,在此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希望大家严格遵守纪律和制度要求,本着“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客观、公正、科学地开展此次调研工作,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出色的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会议到此结束,散会。
第二篇:关于蒙古族农牧民工子女上学等情况工作汇报
关于蒙古族农牧民工子女上学等情况汇报
一、第三小学是全旗唯一所蒙汉合校的寄宿制学校,现有22个教学班,学生550人。其中蒙语授课9个班,学生182人,汉语授课13个班,学生368人,其中非本旗县蒙古族农牧民工子女20人。
二、在我校蒙古族农牧民工子女与非农牧民工子女接受同等义务教育,享受自治区“三免一补”政策(免杂费、免书费、免住宿费、补助生活费),同时享受我盟免收“学生作业本费并补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学习用品费,享受义务教育”四免两补“政策。
三、存在的问题
1、因随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不断变换环境,使得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偏低。
2、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关爱,使得孩子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
3、有少数学生7周岁便开始住校,生活自理能力差,给学校管理造成一定困难。
四、建议
1、有关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生活环境。如:建设洗浴室、活动室等等,让这部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加大对寄宿制学校阿姨的配置,按照现行每150名住宿生配备一名阿姨的标准,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第三小学2012年4月18日
第三篇: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
政府重视例如
谋市政府出台新规,要求各级政府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使他们享有与首都儿童少年同等的受教育条件和机会。近日,有近20万流动儿童走进了公立学校或经政府批准的民办中小学,其中80%以上为农民工子女。
读罢这条消息,笔者在为谋市农民工子女终于能与本地的城里孩子平等地入学读书感到高兴之余,同时还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
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在全国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遇到的一个社会课题。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多年,舆论长期呼吁,人大代表也出谋划策,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原因出在哪里?其实,并非教育部门将农民工子女一概拒之门外。相反,在很多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反复要求辖区内的中小学校,要对外地农民工子女“敞开大门”。门开了,按理农民工子女上学不成问题了。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目前,我国城市中小学都是由所属市、区政府财政支撑,且大多数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对学生的接纳能力没有太多的富余。外地学生进入,必然要占用学校资源,增加学校的开资。这笔资金从何而来?当前学校普遍的做法是:向外来生收取“择校费”和“赞助费”。这些费用即使是本市学生从户口地的学校迁到市区其他学校读书,都必不可少,更何况户口在外地农村的农民工子女。
农民工子女要上学,“择校费”、“赞助费”不仅必不可少,而且动辄成千上万,高得令农民工望而生畏。外出谋生的农民工从事的本来就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低等活”,收入低不说,还常常被拖欠,哪里交得起这个费那个费呢?而学校有自己的难处,增加了教学任务和成本,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此却没有更多的作为,学校不找学
生家长收费怎么办?所以,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可以套用一句俗语来描述:学校大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而近日谋市农民工子女却为什么能够大量进入公办学校?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谋市政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上动了真格,“高度重视”不仅挂在嘴边,而且落实在行动上。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难在一个“钱”字上,市政府就对症下药,对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与北京市户籍学生一视同仁,从9月新谋学年开始,全市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小学和初中,对符合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条件的借读生免收借读费,各区县政府负责保证公办中小学办学所需正常经费,区县财政要按学校实际在校学生人数和定额标准划拨生均经费。抓住了主要矛盾,问题迎刃而解。
可见,包括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诸多社会问题,说到底还是经济问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政府决策问题。只要政府真正重视,难题也就不难。
社会的关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但由于传统社会体制不完善等原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生存、发展状况堪忧,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社会不稳定与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为了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的问题,进一步奠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团省委在这一难题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一)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坚持低投入、低成本、低收费、高效率
希望学校在运作中坚持低成本原则:用较少的人员和较低的工资待遇,以“穷队伍带穷学生”,教师员工平均月工资不到千元;在设备添置上也以买二手旧货为准则,包括电器、音响、电脑、校车、厨具、冷柜等等;饭桌、实验台是角铁夹板简易制作。每学期除了课本是新的,很难见到其他新的设备。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学校的管理规范、人员简练、校风健康、有声有色,保持了无问题学生纪录。学校学生数量也明显增长,由 300 多人增加到 500 人。学生生源范围也由方圆不到十公里扩至二十公里以上。
(二)采取有力措施,坚持不让一个农民工子女失学
最主要的措施有两条:一是就学率奖惩制度。即一方面防止学生流失,对班主任老师实行学生就学巩固率下降惩罚制;另一方面鼓励发动新生就学读书,对新增学生率高的老师予
以奖励。二是随时掌握学生家庭困难情况,及时帮助家庭经济情况急转直下的学生度过难关,减免其在校食宿等费用。
学校对全体教职员工提出一个口号:“不让一个农民工孩子因学费而失学”,要求所有的老师对待极困家庭的孩子要积极为他们想办法解决就学困难。只要是该读书的孩子都先进来再商量解决问题,不让孩子流浪在外。老师们在保证孩子们上学的工作中恪尽职守、不畏烦琐。实际上,不少学生是老师们反复做通家长的思想后才勉强让孩子读书,不少新生是在老生引导下通过老师做工作才入学;不少学生是先入学后才零零星星缴交学费(极其困难的经过申请,予以免费);更有甚者,生活费欠到学期结束没缴的,仍然被允许继续住读。希望学校和老师们的努力,得到了农民工的广泛好评。
(三)坚持以育人为出发点,重视良好校风的建设
希望学校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汇集了清一色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他们的家庭大都极其困难,多数职业都是小生意、打零工、摆地摊、小菜贩、清洁工、拾破烂的,吃的住的质量很差。面对这样一个群体,教育管理上需要一个有别于普通私立或公立学校的更优良的管理秩序。因此,校风的建设便成为希望学校教育管理的首要任务。
(四)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文化教育、素质教育比翼双飞
根据学生实际,希望学校调整教育思路,把重点抓文化课调整为:文化课和素质教育并重,两条线路一起走,既追求升学率也考虑教学生做人。尤其是对因为户口不在当地没有资格参加中考而从此失去升学希望的初中部的那部分学生,倍加关怀,加紧加强对他们提前步入社会做人的教育。因此,学校在巩固文化课的同时增加人生课和文艺课等素质教育,稳定了学生的思想,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们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内容活泼健康,针砭时弊,充分表现了思想个性,气氛热烈,校风建设因此明显增强,出现了可喜的面貌。
(五)努力协调社会慈善捐助,解决学校运转和发展问题
希望学校实行低收费(380 元)和百分之五的免费制,降低了资金收入,给学校运行和发展带来了困难。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学校主要是依靠共青团组织的协调支持,通过团省委协调企业和慈善人士,为希望学校捐赠物品,或对学校的特困生做个人认捐。一年多来,团省委共联系协调了三家单位对希望学校捐赠了几万元的校服、书包、文具、书籍等,以及意向认捐 25 名特困生;并在春节时组织为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学生家庭问寒送暖。今后团省委还将在这方面加大力度。
三、希望学校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更多支持
希望学校建立以来,为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就学读书难问题做出了贡献,但是还很不够。办学以来我们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城里的数量远出我们的想象,其家境困难程度也令人震撼,他们量大面广,很需要社会的关照。因此,希望学校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解决这个难题。
但是,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城市希望学校在运行中受到经费不足的困扰,社会的捐赠缺乏长效机制,难以保证城市希望学校在救助农民工子女就学读书难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切实解决这个难题。
温总理的态度
温家宝表示,“两手”措施中,一手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把农村的学校建好,使优质教育资源不要都留在城市,让好的教师到农村去支教;另一方面,对进城农民工,其子女上学不因户口而受到影响,特别是义务教育。
有“80后”农民工网友提出,“孩子今年3岁,放在家里老人带,我们也想让他跟着我们,可一想到在城里孩子入园、上学都是个大难题,就犯愁。真希望政府能帮我们想想办法。”温家宝说,看到这位网友的问题让他想起20多年前在甘肃的所见所闻。温家宝说,当时他到甘肃山区一户农民家里,妈妈是一个盲人,但是家里收拾的整整齐齐。“我问她有什么困难,她跟我说,我只要求一条,让我孩子能够上希望小学。”
温家宝并回忆去年在浙江考察的经历,他说,曾在一间小吃店看到一个妈妈和一个孩子在吃饭,“他们买了一份饭,孩子在吃,妈妈在看”。温家宝询问这位母亲的生活情况,不料她突然哭了起来。“她说在城里打工,丈夫刚刚因癌症去世,现在就这一个孩子,希望他能够在身边上学。”
温家宝说,大批农民工进城以后,他们在生活上存在许多困难,诸如像社会保障问题、子女入学问题,但是他们最为关心的还是孩子上学。
他表示,目前中国确实存在这样一个矛盾,“现在进城的农民工多达2.4亿,如果这些农民工都把孩子带出来,那么城市的学校负担就很重。如果他们不把孩子带出来,那么在农村就存在着一老一小的问题,孩子得不到父母直接的关爱。这是我们中国存在的一个独特问题。”
温家宝表示,要解决这个独特问题,政府必须采取“两手”措施。他并相信提出问题的农民工网友不管将孩子留在家里还是带在身边,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现实的残酷
难以“确定”的农民工身份
离新学期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在谋市丁香花园三期建筑工地上工作的张师傅也越来越焦虑:如果8月25日之前还找不到学校上学,他将不得不把6岁的女儿送回乡下读书。那不仅意味着他希望女儿能够上一所好学校的愿望落空,也意味着他的妻子要同时回到乡下陪女儿读书。
“报纸上说进城农民工子女可以就近入学,还能享受同城待遇,为啥我的孩子却上不了学?”在找了多所学校,并且屡屡碰壁后,张师傅一脸无奈。由于他无法提供一份经教育部门认可的务工证明和暂住证,他的女儿将很难留在城里上学。
张师傅是河南信阳县人,老家的教育资源落后,“家门口的小学只有三个年级,学生要想继续上就得去离家较远的另一所学校”。他告诉记者,“家里只有奶奶一人,把女儿留在家里,不放心,时刻牵挂,不利于孩子成长。”
安徽省教育厅于去年4月16日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各地为“进一步保障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而积极推进就学零障碍。
谋市教育局在当年不仅确定了115所定点接受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中小学,并且在转发安徽省教育厅文件的同时,对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入学设置了一些具体的条件,要求进城务工农民在申请子女入学前须提供经商或务工证明、暂住证、户口簿或身份证等相关证件。今年,谋市更是在坚持这一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将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扩展到134所。“让进城农民工提供这样一些证件,其实是对他们身份的一种基本确定。和之前相比,在合肥务工的外地农民工子女随迁入学,有两个很好的优惠政策,一是基本„零障碍‟,一是„同城待遇‟。”谋市教育局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实施此政策是要保证“两个百分百”,即“符合条件的百分百安排在公办,百分百享受同城待遇。”
不过,这位负责人同时表示,即便是设置了这样一个“确定基本身份”的简单条件,很多进城务工人员仍然由于不符合这个基本条件而无法让其子女进城上学,其中,由于无法提供劳动合同而被学校拒之门外的更是非常之多。
孩子想上学屡屡碰壁
从7月份开始,张师傅就先后到其工地附近的华府俊苑小学、六十七中小学部等数所定点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打听报名的事。
7月1日,谋市很多小学均开始接受新生报名。当天,张师傅带着女儿来到附近的一所农民工定点学校。在报名处,张师傅向工作人员咨询报名的事。当他表示自己是外来务工人员时,工作人员立刻表示“不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张师傅问其有没有办法接收,工作人员只回复他“不收”,便不作任何其他解释。
经过和周围的人打听后,张师傅才明白,原来当天学校只接收学区内的城市居民的孩子,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若想上学,则需要等到学区内学生报名结束之后才能开始。
8月初,张师傅又带着女儿来到另一所小学。学校报名处的工作人员告诉张师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若想入学,家长须提供身份证、孩子出生证、暂居证(一年以上)、疫苗卡、学前班证和务工证明。
工作人员告诉张师傅,学校预计招收80名农民工子女的名额已经收满了,不过,只要张师傅能够提供这些材料的话,仍然有可能入学,并且工作人员让张师傅留下了联系方式。学校并没有完全拒绝,这让张师傅看到了希望。然而,张师傅心中仍然犯疑的是,自己并不能提供务工证明和暂住证,学校会同意接收吗?
张师傅在工地上是一个“小包工头”,也就是工程总承包下一个小项目的承包人。“像我这样的人,和谁签订劳动合同呢?”据张师傅介绍,不仅他没有劳动合同,就是他“手下”跟着他干活的20多名农民工也都没有劳动合同。
果不其然,十多天过去了,张师傅仍然没有接到学校的电话。
无奈之下,张师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一所非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在这所学校的报
名处,张师傅没看到工作人员,于是来到门卫处询问。一名妇女拿出一张表让张师傅填。“表上有一项是要求家长明确表示自己自愿交借读费的,不是学校强制的内容。”张师傅告诉记者,当他得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要交9000元借读费,并且要一次性交齐,其中不包括学杂费时,便询问借读费能不能上一年交一年。“哪知道,那名妇女立马把表收起来,说必须一下交9000块,一两年划不来,还是别报了。”
“那么高的借读费,我们哪里能交得起。实在不行,只能回家读书了。”8月17日,张师傅告诉记者,他已经做好了送女儿回家上学的准备。
教育部门暂无力改变现状
据谋省教育厅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安徽省在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通知中,仿照全国其他省份的做法,允许各地根据各自情况设置一些基本条件。“这种设置既是确定农民工身份的需要,也是在现有城市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必须做出的一种限制。”
我的观点
要想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需要国家政府社会和个人以及各类爱心组织一起努力才能实现不让任何一个农民工孩子因学费而失学。只要综合利用一切可以调动的有利条件,肯定会实现没有任何一个农民工子女因为学费无法上学而无法接受教育的目标。只要努力就一定会圆满的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第四篇:农牧民工工作专题调研方案
农牧民工工作专题调研方案
一、调研目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在全区范围内对农村牧区法定劳动年龄内的富余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专题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农牧民工工作现状,了解农牧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新生代农牧民工的就业问题,及时研究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判发展趋势,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推进城乡劳动者实现平等就业,消除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流动的体制障碍,依法保障农牧民工的劳动权益和平等享受公共服务,促进农牧民工队伍健康发展,构建和谐、富饶、美丽的内蒙古。
二、调研时间、方法和步骤
(一)调研时间
拟于2013年12月10日至2014年4月15日开展专题调研活动。
(二)调研方法
1、实地走访:深入嘎查(村)、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公共就业服务大厅、返乡农牧民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就业实训
基地以及使用农牧民工较多的企业开展调研。
2、召开座谈会:与基层工作人员及服务对象进行座谈,听取基层工作人员及服务对象对农牧民工工作的意见及建议。
3、问卷调查:对服务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切实了解当前农牧民工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求按照服务对象总数的1%发放调查问卷。
(三)调研步骤 1、2013年12月10日前印发调研通知下发到各盟市。2、2013年12月10日至2014年3月20日,盟市组织所辖旗县区、苏木乡镇、嘎查村开展调研。并按照工作职责,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工作。
行政嘎查村于2013年12月31日前完成。苏木乡镇于2014年1月20日前完成。旗县区于2014年2月20日前完成。盟市于2014年3月20日前完成。3、2014年3月20日至4月15日,自治区对重点盟市、旗县进行调研,并形成书面调研报告,提交厅党组。
三、调研内容
(一)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情况。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掌握就业技能情况、转移就业意向。
(二)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情况。包括:转移就业人员的数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参加
职业技能培训情况、从事的行业和工种、工资收入情况;返乡创业情况,带动就业人数,扶持政策的享受情况。
(三)农牧民工就业服务情况。包括:职业介绍服务情况,职业技能培训和培训场地、实训基地、师资力量及相关配套设施情况,职业技能鉴定及证书颁发的衔接情况,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情况,农牧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
(四)农牧民工基本权益保护情况。包括:劳动合同签订情况,工资支付保障情况,劳动安全卫生情况,维权工作开展情况。
(五)农牧民工公共服务情况。包括:子女义务教育情况,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情况,参加社会保险情况,就业地落户情况,城镇住房保障情况,党团组织建设情况。
(六)农牧民工土地(林地、草场)权益保护情况。包括:土地(林地、草场)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维护情况。
(七)各地农牧民工需求情况及趋势,开展农牧民工工作好的经验、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农牧民转移就业“三级联创”创建情况,劳务品牌创建情况。
(八)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服务企业情况、从业人员情况、家庭服务业品牌创建情况。
以上调研内容涉及的相关数据资料,均以2013年12月31日时点数为准,并在现行的《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统计表》
和《家庭服务业基本情况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填报,确保数据的衔接。
四、工作职责
(一)行政嘎查村:负责本行政嘎查村法定劳动年龄内劳动力相关信息资料的调查统计,填报《农村牧区劳动力资源调查表》和《农村牧区劳动力人员名册》及《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表》,上报所在苏木乡镇,同时上报电子版。
(二)苏木乡镇:负责所辖行政嘎查村农村牧区劳动力调查表的审核汇总,并将所辖行政嘎查村的劳动保障协理员和农村牧区劳动力登记造册,一并上报所在旗县区。所有材料均附电子版。
(三)旗县区:负责本辖区的调研工作,审核汇总所辖苏木乡镇农村牧区劳动力调查表,填报《劳务品牌创建登记表》、《家庭服务业基本情况调查表》、《家庭服务业品牌创建登记表》、《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情况调查表》等,并将本辖区行政嘎查村的劳动保障协理员和农村牧区劳动力登记造册,随书面调研报告一并上报所在盟市。所有材料均附电子版。
(四)盟市:负责组织开展本地区调研工作,审核汇总所辖旗县区农村牧区劳动力调查表和家庭服务业调查表,填报本级举办的家庭服务业调查表,并将本辖区行政嘎查村劳动保障
协理员、农村牧区劳动力、劳务品牌、家庭服务业品牌登记造册,随书面调研报告一并上报自治区。所有材料均附电子版。
(五)自治区:负责全区调研工作,对重点盟市、旗县区进行重点调研,审核汇总调查表,撰写调研报告,提交厅党组。
五、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
这次调研活动由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组织实施,内蒙古职业培训与就业促进会、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政策研究和宣传处、就业促进处、自治区就业服务局、自治区劳动保障监察总队共同开展调研。调研经费由各单位分别承担。
调研组由下列人员组成:
组 长:刘建一 内蒙古职业培训与就业促进会会长 副组长:范 金 内蒙古职业培训与就业促进会副会长
李广智 内蒙古就业服务局副局长 成 员:
冯 启 内蒙古就业服务局农牧民工管理处处
长
梁浩立 内蒙古就业服务局就业处副处长
王 钧 内蒙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
进处副调研员
高国青 内蒙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政策研
究和宣传处
杨国忠 内蒙古劳动监察总队
李国华 内蒙古就业服务局农牧民工管理处调
研员
附:
1、农村牧区劳动力资源调查表;
2、农村牧区劳动力人员登记表;
3、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表;
4、劳务品牌创建登记表;
5、家庭服务业基本情况调查表;
6、家庭服务业品牌创建登记表;
7、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情况调查表;
8、农牧民工转移就业调查问卷。
第五篇:政法干警招录申论热点:农民工子女上学难
2010年河南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困扰进城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难题均作出了明确规定,把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责任明确划定在流入地政府,明确要求把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与城市学生统一编班、统一教学。你如何看待?
【解析】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给这些孩子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健康成长,是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保障范畴,对接收农民工子女人数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制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采取措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发挥公办学校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公办中小学潜力,合理调整和完善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尽可能多地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不得随意设置入学条件限制。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农民工子女在短时期内完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还不太现实,必须进一步发挥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作用。要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定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督导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根本上要解决农民工的“身份”问题。应逐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逐步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使其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此外,随着很多农民工子女开始进入高中阶段,他们接受“初中后教育”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由于借读费用昂贵、户籍障碍、高考政策限制,以及各地在教材、课程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难度更大。应研究制定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让流入地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也向他们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