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诉讼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5 11:2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院诉讼调解工作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院诉讼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第一篇:法院诉讼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广东省河源市中级人民法院针对当地民情、社情和审判工作实际,成立了诉讼调解工作专题调研小组,并于最近深入6个县区法院和5个有代表性的人民法庭,采取听取基层法院调解工作汇报、与民商事法官及人民法庭法官座谈、发放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河源市两级法院民商事审判开展诉讼调解状况进行了调研,摸清了该市法院民

事诉讼调解工作的现状及做法,分析了当前诉讼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对策。

一、民事审判调解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广东省河源市两级法院从促进案结事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运用“和”的理念,把诉讼调解贯穿于审判工作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展诉讼调解工作,坚持当事人自愿原则、查清事实分清责任原则、调解合法原则,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

(一)河源法院诉讼调解结案率近几年呈上升趋势

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2004年全市法院共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3815件,其中调解结案790件,调解率为20.7%,比上年上升了2.4%;2005年全市法院共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3560件,其中调解结案862件,调解率24.2%,比上年上升了3.5%;2006年全市法院共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3594件,其中调解结案1114件,调解率31%,比上年上升了6.8%。2007年全市法院共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4512件,其中调解结案1993件,调解率为44.1%;2008年全市法院共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4452件,其中调解结案2558件,调解率57.4%;2009年全市法院1至4月份调解结案464件,调解结案率为63.2%,比去年同期上升26.37个百分点。在此过程中,涌现了一批调解能手,表现突出的如全国模范法官、一等功臣、调解能手——连平县人民法院隆街人民法庭副庭长谢顶义。

(二)法官对诉讼调解工作有统一的认识

当被问到“您在办案过程中注重调解还是判决”时,100%的被访法官选择了“注重调解”。没有人认为“调解不符合现代司法要求,是司法权威不足的无奈选择”或是“调解就是‘和稀泥’,容易使当事人怀疑法官的能力与公正性”或是“诉讼周期短,没有时间进行调解”。这充分说明了“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要求已经深入我市法院法官心中,牢固扎根在法官的办案意识中。其中,认为“调解有利于化解矛盾,从根本上息诉止争”的占90%;认为“调解可以减少执行压力”的占87%;认为“调解可以减少当事人诉累,节约诉讼成本”的占92%;认为“调解自由度大,工作量小,减轻办案责任和风险”的占33%。

(三)法官的调解积极性较高

对于“您平均对每一件案件进行调解的努力次数”这一调查,平均努力2次的占62%,平均努力3次或以上的占28%,而只努力1次就不再尝试调解的只占10%。对于“您认为以什么方式启动调解程序最合适”这一调查,73%的被访法官认为应由“法官主动建议”,认为应由“当事人申请”才给予调解的只占27%。因此,我市法院法官在调解工作中,多数人能积极投入,面对一两次的失败,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付诸努力。100%的被访法官认为我国当前的调解制度是“基本合理”或“很合理”,没有人认为“很不合理”。

(四)法官注重方式方法,将调解贯穿于审判全过程

对于“您注重在哪个阶段进行调解”这一调查,63%的被访法官注重“不分阶段随时进行”,17%的被访法官注重在“开庭前”,10%的被访法官注重在“庭审中”,10%的被访法官注重在“开庭后”。对于“您通常以什么方式开展调解工作”这一调查,17%的被访法官常是“面对面”、独自进行,18%的被访法官常是“背对背”、借助他人,而65%的被访法官常是将以上两种方式“兼而用之”。对于“调解成功的案件的结果多数是什么”这一调查,有60%是“双方以法官的主要意见达成和解协议”,有40%则“以当事人自行提出的协议达成和解”。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市法院法官对待诉讼调解工作,不仅积极性高,而且注重方式方法,调解水平较高,有一定的调解艺术,在诉讼当事人中有一定的权威。

(五)诉讼当事人及其家属支持和配合诉讼调解工作

由于诉讼调解的优越性,以及随着近年来我市法院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和对诉讼调解工作的宣传力度的加大,诉讼当事人及其家属对诉讼调解工作的认同感也逐渐提高。不仅多数民事案件诉讼当事人能主动提出和配合法官给予调解,而且其家属也能积极支持法院的调解工作。如关于“您是否曾遇到诉讼代理人及当事人的亲属从中挑唆当事人不接受法院调解”这一调查,80%的被访法官为“较少”遇到或“很少”遇到,而“经常”遇到的仅占20%。

二、在当前诉讼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河源市法院注重调解工

第二篇:法院调解工作的调研报告

**法院委托调解工作运行机制的调研报告

2007年以来,**法院认真研究**县社会矛盾纠纷显现出的特点,本着服务于民、服务于稳定的思路,经过深入调研,打破观念上的禁锢,从工作实践出发,不断丰富大调解机制建设的内容,实现了诉讼调解和人民调解两种纠纷解决机制的互补和协调发展,与县司法局就委托调解工作达成了共识,率先在全区

大胆尝试开展委托调解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委托调解提出的理念动因

委托调解是法院借助社会力量调处民事纠纷的新举措,是努力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有益尝试,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的有力武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在当事人双方即将或者已经对簿公堂的情况下,创造性地通过人民调解和风细雨的工作化解纠纷。

以促进和谐为动因。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旧有矛盾不断积累、新生矛盾不断出现、各种利益诉求层出不穷,并以案件的方式进入法院,法院单一化的诉讼手段已不能满足解决纠纷的需要,如何依托社会资源,充分运用调解手段妥善处理发展中的社会矛盾,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矛盾解决机制成为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以缓解诉讼压力为动因。近年来,**县法院的收案数平均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1998年**法院受理各类案件1987件, 2008年1至10月受理各类案件3976件,较2007年同期上升29.4%,是10年前的2倍,而全院的在编人数却比10年前少2人。2005年至2007年,**法院法官每年人均结案都在100件以上。审判力量严重不足,案多人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法官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如何缓解案多人少带来的诉讼压力,已成为**法院改革的重要课题。

以创新调解理念为动因。大量案件涌入法院,说明法律手段愈来愈成为调节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诉讼愈来愈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途径,但这些手段和途径所对应的司法资源却是有限的,不可能包揽解决所有的矛盾纠纷。如何平抑社会矛盾、调节利益关系、维护和谐稳定,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挥人民调解植根基层、熟悉情况的优势,创造性地实现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使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

二、委托调解的基本模式、框架

以和谐稳定为目标,以大调解网络为载体,以良性互动为保障,构建全方位的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联动机制,初步形成了5个乡镇、1个街道、6个社区、12个清真寺调委会参与的覆盖全县的县乡村三级民事纠纷调解网络。

形成委托调解组织网络。**县有人民调解委员会119个,其中乡镇级调委会5个,南梁台子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村级调委会61个,社区调委会6个,企业调委会34个,清真寺调委会12个。这些调委会均隶属于**县司法局,2007年3月,**县法院与**县司法局出台了《关于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涉诉民事纠纷的实施意见》,确定了委托调解的范围、程序,以民一庭和基层法庭为基干向三级人民调解组织委托调解案件,在5个乡镇设立了委托调解示范点,聘请10名人民陪审员、120名乡村干部、15名宗教人士作为特邀调解员,通过诉前诉中委托的方法初步形成了以法院各庭为基础,人民调解组织为骨干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委托调解网络。2008年8月份,在学习上海松江区法院经验后,对委托调解又进行了完善,在**法院设立“人民调解驻法院”和专职人民调解员,对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收费渠道、标准等又做了进一步的明确。

拓展委托调解工作范围。按照实施意见确定的委托调解范围,在纠纷的主体上,**法院不仅将公民与公民之间传统的民事纠纷对外委托,还将公民与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的纠纷对外委托,在纠纷类型上,不仅将婚姻、家庭、相邻、债务等多发、常见的民事纠纷对外委托,还尝试将一般侵权和轻微刑事伤害等案件对外委托。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人民调解组织建立信息点,人民调解员兼任信息员,在群众和法院之间架起信息沟通的桥梁,基层法庭定期召开人民调解工作例会,参加乡镇组织的综治工作会议,利用这样一些平台,人民调解员和综治成员单位通报近期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信息和综治工作,基层法庭向他们反馈案件的受理及审理情况,使他们随时掌握这方面的动态,实现信息传递互联互通,对个别影响较大、积怨又深的矛盾,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方法及调解方案,邀请相关部门、宗教人士或当地有威望的人士参加调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初始,始终掌握解决矛盾纠纷的主动权。

促使各方优势互补。针对调解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法律知识不足、调解手段单一的问

题,**法院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由法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引导,如为其配备法庭专用工具书、讲解实体法和程序法、讲解针对不同案件及当事人应适用的不同调解方法,讲解制作调解协议书应注意的事项以及集中旁听案件审理等,提高人民调解员的荣誉感和素质能力。人民调解员熟悉乡俗民情、贴近百姓、容易沟通、善做工作等特点,也不断影响着法官,潜移

默化地成为法官增强亲民为民意识的不竭雨露。

创新委托调解工作机制。

一是在法院设立“司法局驻法院调解室”。法院为专职人民调解员提供办公场所、办公设施等,配备书记员一名。办理立案庭委托调解的案件,由法院对驻法院调解室的工作进行指导,定期向司法局反馈专职调解员的工作情况。

二是对委托调解“以案定补”。对于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和好的案件和即时清结的案件,法院按照一定的标准发放办案包干差旅费,同时要求其不得再向双方当事人收费,为委托调解工作提供有效的经费保障,激发了人民调解员工作积极性。

三是依法确认人民调解协议书的效力。对经人民调解组织或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调解委员会将调解结案报告和调解协议书报送法院备案,一方要求法院确认调解协议的,法院经审查可以调解书的形式予以确认。

规范委托调解流程。一是当事人来法院起诉的,对符合委托调解的案件,立案前法官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诉前调解,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暂缓立案15天,先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二是对已立案但符合委托调解条件的民事案件,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可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15天内调解成功的,当事人可以选择确认效力或撤诉;调解不成的,及时回转案件材料,由法官依法审判。三是法院审判庭、执行庭在诉讼调解案件和执行和解中,可邀请特邀调解员、人民陪审员参与协助。

三、委托调解取得的效果

委托调解工作的开展,实现了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群众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经济的解决途径,实现了三赢,即:缓解了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提升了人民调解的影响力、实现了当事人解决小额债务、简单民事纠纷的零成本。

推动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进程。**法院的委托调解,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一项有益尝试,通过对委托调解的广泛实践,辖区内的人民调解组织、司法所、宗教人士等各种社会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形成规模优势,共同服务于纠纷的处理和矛盾的化解,推动了多元化解决矛盾纠纷的进程。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共委托调解案件313件,占全院民事案件的8%。调解成功251件,成功率达79.8%。其中,驻法院调解室工作以来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即调解成功38件,成功率达74.5%。

促进了整体司法效益的提升。通过诉前源头预防、中间环节疏导,过滤掉大量的矛盾纠纷,使审判力量得到了有效的整合,节约了有限的审判资源,降低了诉讼成本,减轻了法官的办案压力,有限的司法资源发挥出了最大的功效,法官可以集中精力办理大、要案和疑难案件,提升质量和效率。2008年1至10月,**法院审判案件结案率达到80.5%,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执行案件结案率为66.3%,同比持平,服判息诉率为93.65%,调解率为73.1%,同比分别上升了3.5个百分点和4.2个百分点,上诉率为6.35%,发回、改判率为12.87%,同比分别下降了1.8个百分点和2.1个百分点,信访案件较去年少6件。

提高了人民调解的影响力。长期以来,人民调解委员会主要依托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人民调解员则多是由村委会、居委会的主任、委员兼任,虽然在当地有一定威信,但毕竟文化程度不高,特别是法律知识欠缺,调解的纠纷大多仅限于邻里吵架之类的琐事。同时,由于人民调解协议缺乏法律强制力,许多纠纷调解后却因当事人反悔而宣告无效,加之经费难以保障、调解人员积极性不高等种种因素,使人民调解的影响力越来越低,人民调解制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群众发生纠纷到法院打官司成为首选,人民法院从最后一道防线成了前沿阵地,而人民调解正逐渐失去优势,被人淡忘。委托调解实践证明,只要向当事人讲明人民调解的便捷和优势,讲明接受委托调解的益处,80%以上的当事人都愿意接受这种方式,人民调解组织通

过办理大量的委托案件,影响力就能不断扩大和加深。

减少了当事人解决纠纷的成本。首先,以委托调解的方式,可以有效突破诉讼程序的一些“禁区”,省去了某些案件中的鉴定、评估等环节,又为当事人提供了相对“合情合理”的解决办法,节省了当事人诉讼中鉴定、评估等费用。其次,法院立案前委托调解不收取任何费用,即使当事人申请确认协议书法律效力,受理费在200元以内的仍实行免交,实现了小额债务、简单民事纠纷的零成本。第三,即使受理费在200元以上,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的,法院也会按规定减半收取。初步测算,**县法院委托调解成功251件案件就为当事人节省了律师费、误工费、车费等诉讼开支34万余元,有143件案件实现了零收费,68件案件减半收费,共计免收诉讼费24500元,少收诉讼费44100元。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以委托调解为主的联动机制,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多方协作、创新完善的社会系统工程。目前**法院在完善委托调解工作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受到主观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不可避免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委托调解工作开展不平衡。个别庭室担心把容易调解的案件都委托出去会影响本庭调撤指标的完成,剩余下来的案件都是关系复杂、对抗激烈的案件,会影响办案效率,没有轻装上阵、办大案、疑难案件的勇气和心理准备。因此,有些庭室开展的较好,个别庭室开展的不尽如人意。

二是人民调解队伍整体不稳定,人民调解员业务素质不高。人民调解员多数都由村两委成员担任,每一次的村级换届选举都会引起村级调解队伍较大的变动。据统计,变换率约在60%左右,一些调解骨干因此而离开人民调解队伍。新增补人员的法律、政策和文化水平也参差不齐,依法调解、规范运作的整体水平不高。

三是当事人对委托调解后人民调解委员会出具的调解协议的效力认识不足,担心一方反悔后调委会的调解协议无法履行,仍偏向于用诉讼手段处理纠纷。

四是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人员工作时间不能保证,人民调解员主要由村级人民调解员组成,大多身兼数职,经常忙于村社事务,不能充分保证开展委托调解工作的时间。

五是尚未尝试设立调解员名册,由当事人自主选择调解员,扩大当事人在调解中的自主选择权,增强当事人在调解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当事人更愿意选择以委托调解的方式来解决纠纷。

五、今后委托调解工作的思路

今后**县法院要加强领导,积极发挥委托调解的化解矛盾纠纷,预防矛盾纠纷和法制宣传教育三大功能,加大对委托调解工作的投入,切实提高委托调解工作的物质保障能力。

要建章立制,进一步加强委托调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不断调整和完善已有模式及举措。在此基础上,将委托调解工作纳入全院重点工作任务,并将其确定为年终目标考核的内容。量化考核,指标约束,奖惩激发,切实强化干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以及多元化解决纠纷的意识。

要加强指导,促进委托调解和诉讼调解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对调解员高标准严要求,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审理旁听、专题讲座、案卷评析、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分层次对调解员进行法律法规和人民调解工作实务培训。以争当“十佳人民调解员”活动为载体,积极鼓励人民调解员立足本职、争创一流,激发调解员的自豪感、责任感,不提升人民调解员自身的形象和人民调解工作的整体形象。

要强化宣传,倡导多渠道解决纠纷。通过在电视台等媒体上开辟专栏、专题报道、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在各乡、镇(街)、村公告人民调解员的名单,将人民调解的工作范围等公开,向社会进一步宣传人民调解工作,扩大人民调解的公众知晓度,引导广大群众选择最便捷的方式解决纠纷,接受委托调解,营造委托调解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升人民调解的社会公信力。

要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多方联动,密切合作,积极利用有限司法资源发挥最大效用。继续将诉讼风险评估、繁简分流、案件速裁、法官助理与委托调解有效地结合起来,“五法”并举,缓解案件上升势头,减轻诉讼压力。

委托调解体现了人民法院便民利民、化解纷争的基本职能,是**法院落实“四个在心中”的具体实践,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对完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后**法院将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匡正规则,以致不断走向完善。

第三篇:关于加强诉讼调解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诉讼调解工作的调研报告

编者按:诉讼调解是审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统一的有效形式,最高法院和省法院都很重视这项工作,为此杨照民院长对此项工作的调研专题作出安排部署,要求全市两级法院把加强诉讼调解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在滕副院长指导下形成的《关于加强诉讼调解的调研报告》,提供了红河中院和几个基层法院的成功经验、指出了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加强诉讼调解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全市两级法院抓诉讼调解工作有较好的指导作用,现根据杨院长的批示予以印发,望认真学习参考。为认真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根据杨照民院长的安排,由滕鹏楚副院长牵头,组织研究室等部门到红河中院以及弥勒、河口、个旧、富源、麒麟等基层法院对诉讼调解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值得借鉴的做法

(一)制定规则,规范实施。为加强诉讼调解工作,红河中院、个旧市等法院制定并实施了《审判流程管理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诉前调解的启动程序、调解员职责,要求将调解程序贯穿于民商事审判过程的各个环节;麒麟区法院制定了《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的实施意见》,明确进入立案程序的所有案件实行繁简分流,在立案庭设立速裁组,简单案件由速裁组速裁。红河中院在2003年全市法院院长会上明确提出“刑事案件抓规范,民事案件重调解”,在制定相应规范的同时,要求各基层法院要积极采取措施,使民商事案件的调解结案率达到总结案的80%。

(二)完善调解程序,实行调解前置。红河州部分县市关于诉讼调解的规范意见的亮点在于实行调解前置,增设调解法官。即在立案庭内设立专门的调解机构,由立案法官、人民陪审员(即将实行)或受委托的调解员、法官助理、书记员主持开展庭前调解工作,立案庭设有证据交换法官的,也可由证据交换法官主持调解(实践中,个旧市法院是将证据收录和证据交换职能放在立案庭)。在调研的过程中,这些法院普遍反映,审前准备阶段即进行调解,可以提高诉讼效率,节约诉讼成本,并能使案件有效繁简分流,达到“精审判”的目的。其诉前调解的启动程序是:对双方当事人同时到庭要求调解处理纠纷的,可以当即立案,由立案庭组织调解;其他案件,立案庭在首次送达诉讼文书给当事人时,应同时送达调解建议书及空白回执,当事人应在三天(或五天,各法院规定不一)内将是否同意在庭前调解的回执交回法院,或者以其他方式表达调解意愿。一审案件当事人表示调解意愿的,由立案庭在一定期限内组织调解;二审案件当事人表示调解意愿的,可由立案庭组织调解。如此规定,既能体现法院营造和谐社会的努力,进行诉讼调解的主动性,又不违背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自愿调解的意愿。能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明确诉讼调解的范围,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参与诉讼调解。不能因为法院的裁判而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凡属重大、疑难案件,可能导致不稳定因素的群体性案件、国有企业改制案件及缠诉案件必须强调调解结案。具体办法是:此类案件坚持巡回开庭,增加案件的透明度;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如找到当事人所在单位、家属、亲友,在公布案情的基础上,共同参与做调解工作,使一些缠诉案件迎刃而解。关于调解的范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二条以排除法的方式对不予确认的调解协议作了明

确规定,因此,该问题没有列为调研的重点。

(四)将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工作联系起来。凡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案件,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2〕29号《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执行,即对已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处达成协议的案件,当事人反悔而诉到法院的,经法院审查调解协议没有违背法律规定的四种情形的,均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

(五)从诉讼投入上鼓励当事人自行和解或进行调解。凡经调解达成协议的案件,诉讼费用在报请院长批准后可减半收取(该条款未对社会公开,仅在法院内部针对特定案件予以掌握)。

(六)将诉前调解延伸到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赔偿部分中去,这是个旧市法院目前正在探索的新举措。由于该院立案庭负责各类案件的证据收录和证据交换,这就给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赔偿部分的庭前调解提供了保障和便利。

(七)关于诉讼调解的司法统计口径问题。红河州两级法院对于当事人主动申请撤诉的案件,如双方当事人已达成庭外和解或人民法院在充分行使释明权后当事人撤诉的案件列入调解结案。

(八)岗位目标责任制及考核。为鼓励干警进行诉讼调解,加大案件的调解力度,红河州法院规定:调解一件折抵案件两件。其中个旧市法院特别针对立案庭的诉前调解明确规定:全年收案的20%必须进行诉前调解,调解成功率必须达到进入诉前调解案件的95%以上。对于干警全年的目标任务考核,我们所到法院的考核指标不尽一致,但个旧市法院、蒙自县法院对于干警的考核均以庭室为单位,以“四率一限”为标准进行考核。

二、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案件速裁和诉讼调解相结合的问题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以及在民事案件中加大诉讼调解力度,最高人民法院已先后颁行了《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部分法院对这两个规定如何有机结合作了积极的探索。如个旧市法院《审判流程管理实施办法》规定,凡立案庭受理的民事案件,如给双方当事人送达调解建议书后,如当事人同意调解,则由立案庭组织程序法官予以调解,当事人不同意调解或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则依照审判流程管理的相关规定,将案件迅速移交业务庭审理。而我市麒麟区法院专门规定了《关于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立案庭收案后,对案件事实基本清楚、案情简单、权利义务关系明确、证据比较单

一、当事人争议不大的简易民事案件,直接在立案庭速裁。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大幅度缩短简易案件的庭审时间,提高审判效率,避免当事人诉累。但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问题:一是繁简案件划分难以把握,主观随意性较大,且容易受立案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二是立案庭与审判业务庭协调困难,速裁案件转为普通程序审理较难。在案件进入速裁组速裁后,发现案件依法应适用普通程序,审判业务庭往往对“简单案件被速裁而接受复杂案件”有情绪,不愿接手速裁不了的案件。

调研小组认为,人民法院的审判运行机制经过第一个五年改革后,“立审分立,审执分立”作为改革的有效成果,已成为一项新的审判运行机制予以推广施行。但由于调解与判决共存

于同一诉讼结构之中,法官如兼任调解员与裁判员的双重角色,当事人的“合意”就无法避免地被强制,如麒麟区法院的速裁模式,就可能导致裁判法官和调解法官身份的竞合。只有实行裁判法官与调解法官身份上的适度分离,才能有效避免作为调解员的法官利用审判权“以判压调”。对于二者的结合,调研小组认为,可在立案庭设置相应的合议组(或调解组),专门针对双方当事人同意庭前调解的案件进行庭前调解,如调解不成,即应按照审判流程管理的规定,及时将案件移交业务庭审理。

(二)关于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问题

所到的红河州两级法院,其岗位目标责任制及年底考核,均基本采用“四率一限”模式,这种考核模式固然有其好的一面,但容易形成平均主义及“吃大锅饭”局面,不利于调动广大法官和干警办案的积极性。诚然,在立案庭实行审前调解,业务庭法官必然会产生简单案件被立案庭调解,复杂案件分流到业务庭审理的抵触情绪。但是,加强诉讼调解特别是设立庭前调解制度,是人民法院强化审判职能、落实司法为民、减轻当事人诉累、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及时消除当事人矛盾和纠纷、营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举措,不能因法院内部管理问题而因噎废食。如果因为法院内部的岗位目标责任制而使庭前调解工作难以开展或成效不大,完全可以通过修改岗位目标责任制来促使这项工作的开展。

(三)过分强调调解率可能出现的问题

调解结案固然是化解矛盾纠纷的好办法,可以较好地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做到“案了事了”。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调解率,甚至列入业绩考核,就可能会诱使法官在调解问题上的舞弊行为,如“以判压调”、“勉强调解”等,其结果当事人也不会满意。因此,调解工作要正确引导,既积极又依法,不能盲目追求调解率,对违背当事人意愿的“调解”而造成不良后果的,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加强我市法院调解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诉讼调解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自愿原则。调解的本质特征是始终尊重当事人意志,使当事人在自愿的前提下调解,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从而使纠纷得到解决。如果当事人不能自主地选择解决纠纷的方式及决定协议的内容,而是不得不听从外界的指令,那么合意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意。因此,自愿原则反映了诉讼调解的本质属性,对法院调解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其包括当事人实体上的自愿和程序上的自愿,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自由处分权,是否申请调解以及是否结束调解,由当事人提出;首次调解不成,是否进行第二次调解,由当事人申请;(2)调解需当事人双方及其代理人到场,不得事先不通知就径行组织当事人调解;(3)调解法官严守中立原则,调解方案一般由当事人提出,法官在当事人提出的方案的基础上组织当事人调解,但可适度预测诉讼的走向,以促使当事人以务实的态度进行调解;(4)调解协议法律后果的告知义务,调解法官应告知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上签字后的法律后果。

2、合法原则。根据私法自治、意思自治原则,基于合意而终结诉讼的调解程序,其着眼点就在于当事人的处分权,这种柔性程序决定了在适用法律上能够体现随机应变地根据案件的特殊性和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以达到灵活机动地处理纠纷的功能。与此相反,判决所强调的是法律适用的统一和稳定。因此,合法原则要从宽松的意义上去理解,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二条:调解协议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

(一)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二)侵害案外人权益的;

(三)违背当事人意思自治的;

(四)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性规定的。

3、效力原则。诉讼调解是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平衡的最佳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诉讼周期,节约诉讼成本,提高审判效率,促使当事人息诉止争,在遵循自愿原则和合法原则的基础上,在诉讼的各个阶段,以最佳的程式设计和高效的运行机制,积极开展诉讼调解工作,体现调解的独立价值,使案件及时、高效的审结,最大限度地发挥诉讼调解定纷止争的积极作用。

4、关于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所谓诉讼调解,应包含“调和解决”之意,其含义本身就包括对某些界限不清的事实和责任含糊不究,互谅互让,以达到既解决纠纷又不伤和气的目的,在没有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情况下,当事人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是既处分了自己的实体权利,又处分了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诉讼权利,法官完全没有必要依职权侵犯当事人的自主处分权,而强令其放弃这一诉讼权利。可以说,“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是判决的前提,而非诉讼调解的基础。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了附条件调解、案件诉讼请求的部分合意而达成的调解等内容,实际上是对“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的突破,使诉讼调解更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二)完善诉讼调解制度,推行庭前调解

对调解制度改革的重点,莫过于实行调解前置,将调解移至审前准备阶段,完善庭前调解的程序,由立案庭专门负责审理前准备的法官主持调解和促使当事人和解。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第六条给立案庭进行庭前调解及庭前调解的期限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于庭前调解程序的启动,完全可以参照现行法律规定,对双方当事人同时到庭要求调解处理纠纷的,可以当即立案,当即由立案庭组织调解;其他案件,立案庭在首次送达诉讼文书给当事人时,应同时送达调解建议书及空白回执。当事人应在三至五天内将是否同意在庭前调解的回执交回法院,或者以其他方式表达调解意愿。一审案件当事人表示调解意愿的,由立案庭在一定期限内组织调解;二审案件当事人表示调解意愿的,可由立案庭组织调解。如此规定,既能体现人民法院拓展审判职能、加大诉讼调解的主动性,又不违背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自愿调解、私法自治的意愿。

(三)加大司法救助力度,鼓励当事人进行诉讼调解

部分法院为从减少诉讼投入上鼓励当事人自行和解和进行诉讼调解,实行了诉讼费减半收取的司法救助措施,但这一措施突破了人民法院的诉讼收费办法,不便公诸于众,而由法院内部自行掌握,这实际上又形成了法院内部的一个新的暗箱操作,违背了司法的公开、公正、透明。为进一步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确保经济有困难的当事人能够依法、方便、快捷、及时地行使诉讼权利,实现诉讼权利。完全可以结合最高人民法院4月6日公布的《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针对其公布的十四种情形,加大其在诉讼进程中自行和解的诉讼调解的力度,对诉讼费用给予较为宽松的减、免救助。这十四种情形分别是: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抚恤金的;国家规定的优抚、安置对象;追索社会保险金、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金的;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产品质量事故或者其它人身

伤害事故的受伤人,请求赔偿的;因见义勇为或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致使自己合法权益受到损伤,本人或者近亲属请求赔偿或经济补偿的;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者领取失业保险金,无其它收入的。

(四)延伸诉讼调解职能,推行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调解

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中,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被害人或其家属陷入了经济危机、生活困难和对被告人的仇视心理,而被告人往往都有主动赔偿减轻罪责的想法和初衷,人民法院将诉前调解引入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既保护了被害人或其亲属的合法权益,减轻了其对被告人的仇视心理,又可结合被告人履行赔偿义务这一特征,对被告人予以酌情处罚,保护了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还可在一定程序上减少刑事附带民事赔偿判决以后所带来的执行难。

(五)营造诉讼调解的良好氛围,健全审判激励机制

诉讼调解以其解决纠纷的根本性,调解程序的简易性和处理的高效性而成为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引导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纠纷,以缓解社会纷争,节约审判资源,提高工作效率的讼争解决机制。而把诉讼调解做好做大,关键在人,在于现有的法官是否尽职尽责、在审判机制能否调动积极性。目前,现有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及干警的考核制度,已明确规定了调一件抵两件的激励机制,但对庭前调解的运行及考核,对立案庭岗位职能划分,对刑事审判实施刑事审判赔偿部分调解的功能及目标考核都应重新定位,以适应新形势对诉讼调解工作的需要。

作者:[滇东鸿雁] 分类:[法理] 时间:[10:43:59] | 评论(2)| 阅读(998)

文章评论

1.评论者:匿名用户 时间:2006-04-20 04:57:24

对中国的法律不满如何,我毕竟生活在这个国度,国外的抚养费就两周可以判下来,我的女儿的要求却整整5个月还不知结果如何,判下来拿的到钱吗,?祷告,向上帝祈求,他的安排可能有他的美意,我能如何,求助宗教给自己一个退路,人间的判决不公证,听说人死的时候,上帝会给所有人一个正义的判决,想象这样,我只能安然去睡了,想笑,想哭。只有无奈!!!

2.评论者:匿名用户 时间:2006-04-20 04:57:44

对中国的法律不满如何,我毕竟生活在这个国度,国外的抚养费就两周可以判下来,我的女儿的要求却整整5个月还不知结果如何,判下来拿的到钱吗,?祷告,向上帝祈求,他的安排可能有他的美意,我能如何,求助宗教给自己一个退路,人间的判决不公证,听说人死的时候,上帝会给所有人一个正义的判决,想象这样,我只能安然去睡了,想笑,想哭。只有无奈!!!

第四篇:垦区法院诉讼调解结案效果的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关于垦区法院案件

诉讼调解结案效果的调研报告

红兴隆农垦法院红旗岭人民法庭 马利清

内容摘要:诉讼调解是我国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方式,是法院调处纠纷的首要选择。诉讼调解结案真正的实现案结事了,减少诉累,防止和减少涉诉信访,保障当事人实体权益,促进了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 民事诉讼 调解结案 法律效果 社会效果

作者简介:马利清,男,1970年12月14日出生,汉族,黑龙江大学法律专业,现任职于黑龙江省红兴隆农垦法院书记员。

以下正文: 为加强诉讼调解工作,提高调撤结案率,红兴隆农垦法院在民商事案件审理过程中,牢固树立“以调解为主,坚持多调少判、调判结合”的原则,将调解贯穿于整个诉讼活动中,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保障当事人实体权益,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诉讼调解结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与不足,现以黑龙江省农垦中级法院2009—2011年民商调解案件为调研对象,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原因,并针对存在问题与不足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及意见。

一、调解案件审结基本情况

(一)从近三年的调解工作整体来看:

2009年,共受理民商事案件7502件,审结7230件。其中判决结案1556件,占结案数的21.52%;调解结案3246件,占结案数的44.89 %;撤诉结案1892件,占结案数的26.16%。

2010年,共受理民商事案件6793件,审结6557件,其中判决结案986件,占结案数的15.03%;调解结案3374件,占结案数的51.45%,撤诉结案910件,占结案数的13.87%。

2011年,共受理民商事案件6112件,审结5924件,其中判决结案884件,占结案数的14.92%;调解结案2986件,占结案数的50.40%;撤诉结案1854件,占结案数的31.29%。

(二)从案件类型的调解结案率来看:

2009年婚姻家庭纠纷2306件,调解1473件,调解率为63.87%;2010年婚姻家庭纠纷2281件,调解1509件,调解率为66.15%; 2011年婚姻家庭纠纷2056件,调解1402件,调解率为68.19%。

2009年合同纠纷3754件,调解1334件, 调解率为35.53%;2010年合同纠纷3350件,调解1325件, 调解率为39.55%; 2011年合同纠纷2893件,调解1140件, 调解率为39.40%。2009年权属、侵权及其他民事纠纷1442件,调解444件,调解率为30.79%;2010年权属、侵权及其他民事纠纷1162件,调解480件,调解率为41.30%; 2011年权属、侵权及其他民事纠纷1163件,调解445件,调解率为38.26 %。

二、调解率浮动的原因分析

从黑龙江省农垦中级法院近2009-2011年三年的调解率的统计数字来看,婚姻家庭类案件调解率较高,基本保持在63.87%-68.19%,调解率基本保持稳定,合同类、权属及侵权类调解率较低,但调解率上下波动不大,比较稳定。其原因为:

1、提高调解水平和工作力度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不断加强审判流程管理、强化审限管理的同时,工作效率的提高越来越受到重视,调解的工作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2、案件数量的不断增加与警力相对紧缺的矛盾进一步突出,使法官应接不暇,没有时间过多地做当事人的调解工作,从而忽视了调解工作,甚至流于程序,客观上造成调解不能,从而降低调解结案率。

3、调解需要当事人对法官的信任,而目前法院的司法权威和法官的社会公信力与社会及当事人的期望值有较大的差距,对法院及法官还有一种不太信任的态度,怕调解使自己吃亏。

4、案件承办人员对司法政策的理解不够全面,除部分案件应当先调解外,认为其它案件调解并非必经程序,或认为调解过多有损法院形象,更体现不出法律的权威性或说强制性的一面。

5、“人情”的干预,导致部分法官不当行使调解的权利,也影响了当事人自由处分权的行使。

6、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经济进一步发展,诉讼的目的不再主要是经济利益,很大程度上打官司是“打个名气、掰个输赢”,当事人不愿调解。

三、诉讼调解结案的效果

诉讼调解作为定纷止争的一种方式,对于维护邻里和睦、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节约诉讼成本与司法资源、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具有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民商事审判工作中,应始终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加大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纠纷的比重,尽量用“和谐”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一)调解结案的法律效果

一是提高了诉讼效益。案件调解优化纠纷解决程序的效益,快速、简便、经济地解决纠纷,缓解当事人的讼累,缩短了办案周期、降低法院和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减轻了法院压力。

二是当事人诉权得到较好维护。调解有利于当事人充分行使处分权,发挥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程序主体性作用,实现当事人主义的私法功能;在实体法律规范不健全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通过调解中的协商和妥协,达到双赢结果。

三是缓解了执行难。诉讼调解以合意为基础,容易为当事人实际履行,避免了执行的困难和压力。四是实现了案结事了,实体权益得到保障。

1、案结事了保障实体权利得以实现;

一些当事人拒绝调解,主要是基于对方诚信方面的考虑。为此,应当允许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中约定附条件、违约和担保内容的条款;把民法上的不安抗辩权制度和预期违约规则引入调解制度中,如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有转移财产等逃避履行义务行为或经营状况严重恶化时,允许当事人可以不受调解协议约定的履行期限的限制即可提前申请强制执行。当然,申请人应当提供必要的担保,以防止恶意申请而对被执行人的期限利益造成损害。

2、直达诉争双方的思想根源解决矛盾纠纷。由于许多民事案件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财产关系,而且还涉及当事人的人身关系和情感世界,因此,用判决的方式很难更好地解决这类纠纷。调解能很好地抓住当事人之间矛盾症结,既能从事实上又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彻底解决这类问题。

3、案件调解结案后无须启动二审程序,当事人一般也没有提起申诉,很少启动再审程序,对调解所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大多能自觉地履行从而减少执行案件数量,减轻执行环节的压力,这样既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也有利于人民法院提高案件的审判效率。

4、诉讼中的调解,尤其是庭前调解制度的实行,简化了繁琐的诉讼程序,及时开展调解,提前解决纠纷,这样减少了诉讼环节,避免了诉讼资源的浪费。采取调解方式审结案件,不但能 提高办案效率,及时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能防止各种不稳定因素的产生,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由于民事诉讼调解具有诸多优越性,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具有的巨大功能作用,受到了民事诉讼当事人和法官们都乐于接受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在民事诉讼制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调解结案的社会效果

第一,法院调解有利于妥善的解决纠纷。

法院调解是在当事人自愿协商、互相谅解、自觉让步、自愿达成协议的基础上,解决他们之间的纠纷。因而,调解结案的,不仅不发生上诉问题,而且,一般也能由当事人自动履行,这样,就能迅速而彻底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做到“案结事了”,节约了诉讼资源。而判决结案的,当事人往往上诉、申诉、上访不断,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如果不自动义务,还需要予以强制执行。既增加当事人的诉累和诉讼成本,也浪费审判资源。

第二,法院调解有利于对当事人加强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预防纠纷,减少诉讼。调解的过程是人民法院对当事人进行法制宣传、法制教育和思想工作的过程,通过对双方当事人详细讲解有关法律和政策,能够使诉讼当事人、旁听群众以及了解、关注这一案件的其他群众,受到很好的法制教育,从而达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的目的。

第三,法院调解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调解往往能够在不伤和气的情况下,友好地处理完纠纷。所 以,多数情况下,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完全断绝,还是可以继续合作或者交易下去的。有的时候,通过调解可以同时对当事人之间的多宗交易做出友好安排,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增进双方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调解结案的案子,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产生争议的双方通过调解,双方相互体谅、互相让步后达成了对争议处理的一致意见,妥善的化解了双方之间的矛盾,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案件调解成功,可以化解当事人的对立情绪,防止矛盾激化,有利于减少纠纷的对抗性,有助于维护当事人的长远利益和友好关系,降低上诉率和申诉率,做到案结事了。

民(商)事纠纷影响当事人之间的团结、社会稳定,以及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特别是自然人之间的民事纠纷,如果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还容易使矛盾激化,甚至酿成刑事案件,成为不稳定因素。人民法院通过调解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提高当事人的法制观念,促进他们自愿协商、心平气和地达成协议解决纠纷,消除隔阂,摒弃前嫌,弥补、恢复关系,从而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诉讼调解结案司法实践中存在问题

1、法律规定“调解必须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进行”弊多利少。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应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查明事实、分清责任是判决的前提条件,而调解的含义本身就包括对某些界 限不清的事实、责任含糊不究,互谅互让,以达到既解决纠纷又不伤和气的目的。当事人选择调解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效率,如果所有案件都要求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前提下进行调解,调解的优势就会丧失,还不如判决更简便、快捷。可见,一味要求查明事实、分清责任,既不尊重当事人的自主处分权,耗时、费力,又浪费法院的审判资源。

2、“调审合一”影响司法公正。民事诉讼法对调解的程序未作独立、专门的规定,实行的是“调审合一”的调解模式。这种模式对降低诉讼成本、避免严格程序带来的对抗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但是,随着司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它在审判实践中所暴露出来的弊端日益突出,如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常常身兼调解者和审判者双重身份,势必造成法官在身份上的冲突,一旦调解不成,容易使当事人对法院的公正和判决的正义产生怀疑,有损司法权威。

3、调解中的职权主义色彩过重。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虽然起步较早,但传统审判方式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反映在调解上就是法官的职权主义特别突出。首先,法官对运用调解方式还是判决方式结案,拥有较大的选择权,有些能调解结案的案件,法官却将调解走了过场;有些案件应当及时判决,法官却在开庭后反复调解,久调不决。其次,调解中法官多是扮演“主宰者”角色,忽视当事人尤其是债权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益,甚至强迫或变相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

4、片面强调调解结案率的做法欠妥。调解在民事审判活动中只是一种结案方式,虽然能够产生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但它并不是一个终极目标。审判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公正和效率,不能为了完成调解结案的指标而久调不决,拖延时间;也不能违法调解,压制当事人,给当事人留下“和稀泥”的印象,让当事人心有不甘。

5、审限对调解的影响应引起重视。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审结。对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来讲,因法官在同一时间段内审理的案件数量太多,导致实际分配到每一个案件上的绝对时间是不到3个月的,并且有些案件在调解过程中需要进行“冷处理”,因法律及司法解释未明确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期限是否可以延长,导致有些本来可以采用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最后却采用了判决方式解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虽规定了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自行达成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确认和解协议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申请庭外和解的期间,不计入审限。双方当事人申请庭外和解的的并不多。如何把握审限与调解的时机较难。

6、检察机关等部门的监督对调解的影响不容忽视。在现行诉讼机制下,法官在调解中多是扮演“主宰者”角色,调解时法官难免要提出调解方案或就当事人的责任大小发表意见,且为了调解法官又不得不与当事人庭下接触。在当事人达不成调解协议 的情况下,有时检察机关等部门会以行为不当为由质询法官,并对案件审理过程进行监督,这必然会给法官造成心理压力,使法官不敢和不愿做调解工作。

7、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过于简单,审判实践中难以操作。民事诉讼法、最高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设专章规定了调解,但内容简单,过于原则,缺乏法官和当事人必须遵守的程序和规范。这一方面造成法官在实施过程中随意性很大,何时调解、如何调解,均由法官决定,没有程序性的约束;另一方面,造成法官在实施过程中不敢大胆适用。

8、赋予当事人反悔权的规定有待完善。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调解书送达前任何一方当事人都可以反悔,而无需任何理由。因此,当事人在诉讼中达成的调解协议对当事人并无任何约束力。这对调解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损害了法院的权威和遵守调解协议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导致了审判资源的浪费,助长了当事人在调解中随意言行、不负责任的倾向。

9、“送达”已成为制约法院审判效率的重要原因。由于人口的流动性在不断加大,而公民的法律协助意识又比较淡薄,使法院很难将诉讼文书或法律文书递交给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签收,造成案件审理期间的延长和当事人诉讼成本的增加,特别是调解书是在送达后才能生效,不能及时送达将有损当事人的权益。

10、当事人方面的原因,导致调解的难度加大。随着法律知识的日渐普及,受当事人对诉讼的期待过高,有的缺乏理性判断的能力和对诉讼成本的核算,对司法公正,尤其是对法官调解动机的怀疑,及欲通过关系影响司法的意图、矛盾激化状况下与对方鱼死网破的决心,以及通过诉讼拖延时间,以达到某种目的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致使案件调解难度增大,调解结案率降低。

11、律师介入的原因,使调解的机率降低

案件中有律师代理,一方面有的律师能够配合法官,正确引导当事人行使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此种情况下,能够增大调解成功的机会。但由于律师代理往往替代了当事人本人的参加,而他们往往又没有真正的调解权限和调解动机,因为律师比当事人更关心法律问题,更追求官司的输赢结果,更不在乎诉讼的风险和成本;律师对法律的解释和判决的预测经常会给当事人以不十分确切的期待或盲目的乐观,而当事人往往又对律师的作用过分相信。此外,当事人甚至把请律师本身也作为增加对峙实力的武器之一,也是刺激当事人期待诉讼高回报的因素之一。

12、单纯追求调解结案率而存在强制调解、以拖迫调的现象,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将给当事人增加诉讼成本。在大调解的形势下,几乎所有的法院都会以调解结案的数量作为进行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许多人为了单纯的追求调解数量和调解率,往往存在强制调解的现象,调解人员采取多种手段,多方给当事人施加压力,从而导致当事人苦不堪言,为了 尽快结束这种状况而被迫接受调解方案,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达不到案结事了的效果,还使调解违背最基本的自愿原则,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良好形象。如:在一个劳动争议案件中,劳动者因被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要求单位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在诉讼中双方对是否违法解除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主办法官要求进行调解,劳动者未能做出的让步导致了调解未达成协议,为了实现调解结案的目的,主办法官经常要求劳动者亲自到法院交换调解方案,致使劳动者深受其累,最终被迫同意了调解方案,实践当中这种现象广泛的存在,致使法院司法为民的良好形象严重受损。

13、调审分离,使调解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大调解形势下,许多法院都成立了立案调解中,承担立案前的调解工作,由于立案调解中心的工作人员往往不是本案的审判人员,因此庭前调解根本不可能在查明事实,弄清是非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人员对本案的判断也具有片面性,因此提出的调解方案也与案件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当调解人员提出的调解方案时,往往与双方当事人之间预期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导致调解不能顺利进行,调解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14、由于面临着维稳的压力,因此法官在面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案件,便采取了采取久拖不决的方式无限期、无原则的进行调解的现象。对于一些存在违法行为的案件,为了达到调解的目的,而将违规违法行为作为调解的筹码,由此也助长了违法 犯罪,削弱了法律的惩戒功能。这一点在当前的工亡事故处理中尤为明显,工亡事故发生后受害者家属为了达到索取超过法律规定的高额赔偿款项的目的,往往采取围攻企业甚至政府,施加压力的情况,更有甚者甚至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采取殴打他人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而在调解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调解的目的,调解机关一方面对家属的这些违法行为视而不见,片面的给企业施加压力,要求企业给钱的方式来达成调解,另一方面又对利用惩处家属的违法行为来给家属施加压力,迫使家属放弃高额的诉求,最终时间调解的目的。这样做的结果往往给社会产生一种错误的示范效应,导致了当前出现工伤等安全事故时,受害者家属不愿选择向通过向法院进行诉讼的合法方式解决问题,却往往采取更加直接围攻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甚至围攻政府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极大的助长了歪风邪气。

五、意见和建议

1、确立当事人意思自治为主、国家干预为辅的调解制度。首先,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自由处分权。在没有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情况下,当事人依法达成的调解协议,是当事人对自己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自由处分的结果,法院应当认可。其次,全面落实调解的自愿原则。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是否调解的选择权在当事人,是否再次调解的选择权也在当事人,法院不得在事先未告知当事人进行调解的情况下通知其到庭进行调解,调解方案应当由当事人首先提出等。再次,调解必须坚持合法性原则。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2、重新架构调解与判决的关系,有条件的可以实行调解前臵、推行调审分离。将调解放在庭前准备阶段,使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诉讼阶段。这一方面可以及时解决部分民事纠纷,减少进入审判程序案件的数量,化解法官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当事人在庭前准备阶段较为宽松的氛围下,通过对自己各种权益的衡量,更易于接受调解这一和平解决纠纷的方式,这也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推行调审分离,将法院内部的法官进行重新定位和分工,一部分法官专司调解,可以有效地防止法官以拖压调、以判压调等违反当事人自愿原则现象的发生,同时也可以避免现行诉讼机制下法官为了调解不得不与当事人庭下接触的尴尬。完善和发展民事诉讼调解制度,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调解与判决并重原则,注意防止和克服重判轻调的现象,宜调则调,当判则判。但判决前,六类民事案件最高院明确规定应当先调解。

3、对调解悔约的,加大惩戒力度,确保调解协议的履行。针对目前存在的当事人一方并不真心调解,而借调解之机让对方当事人做重大让步,以降低标的额,而后仍不履行,另一方再申请执行只能以重大让步以后生效的调解书数额进行的情况,建议在调解协议中强制加上“如不履行协议,将……”的惩戒条款,以禁止恶意调解行为,保护当事人利益。

4、简化调解书的制作。法律及司法解释对调解结案的案件 法律文书如何简化没有明确规定。尽管最高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涉及了该问题(即在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并需要制作民事调解书的情形下,制作法律文书时对认定事实或者裁判理由部分可以适当简化),但也有其局限性。因为对调解书的简化作列举式规定不合理,应作原则性规定,使法官面对具体情况时可以灵活掌握。有条件的法院可以采用格式调解书,当场制作并送达。

5、严格掌握对调解结案案件的再审。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的,当事人对调解书可以申请再审。审判实践中,因对调解结案案件的再审条件掌握过宽,导致对此类案件的再审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为了维护调解书的审判效益,对此类案件的再审条件应严格掌握。

6、采取倡导调解和鼓励调解的工作机制,对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比例要求不得规定硬性指标。另外,对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期限,在有特殊情况的前提下,规定经上级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一次。

7、强化、提高法官的调解意识和调解技巧。调解意识是法官做好调解工作的先决条件。当前,要校正法官的办案理念和思维定势。由于部分法官对调解仍存在轻视、畏惧、抵触等不良情绪,因此要通过各种学习和司法为民宗旨教育,使法官领悟司法政策转变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从思想上认识到“定纷止争”是司法为民的必然要求,调解结案是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结合 的最佳方式,从而找准角色定位,提高调解意识和调解自觉性。注重调解技巧的总结和提高。调解的技巧和能力虽然可以通过提高法官的学识和素养来提高,但更多地依赖于实践,依赖于方法和经验的不断总结提炼。因此,应当重视调解经验的总结归纳和调解技巧的学习交流。

8、处理好久调不决与审判效率的关系,规定调解期限 强调调解不能只重调解,强调调解是强调调解的自愿性,而不是强调调解的结案方式的比例,必须改变审判实务中出现的以劝压调、以拖压调、以判压调、以诱压调,久调不决等违反自愿原则的操作。调解不成或者双方没有调解诚意,应及时判决,提高审判效率,从而避免久调不决的现象。

根据2010年6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法发„2010‟16号),法院在审判司法实践中应遵循:“多调少判,而不应久调不判;诉讼调解应以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并且不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为前提,来追求调解结案率,推动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真正实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

虽然诉讼调解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但通过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监督体制,对诉讼调解进行相应的规范,调解将以其无以伦比的优越性在化解矛盾,实现诉讼调解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2012年8月23日

第五篇:论基层法院的诉讼调解

论基层法院的诉讼调解

【引言】

基层法院是案件审判的第一线,是司法产品的“第一道工序”,是“司法大厦”的最大基石。基层法院要做到司法为民,减少上诉、申诉上访,实现审判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结合,就要充分发挥诉讼调解的作用。诉讼调解是基层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形式,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方式,是实现办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随着民事纠纷案件数量的急剧上升,诉讼调解逐渐成为基层法院审判工作中重要的工作形式,实践中也逐步强调“能调则调”。但近几年,以诉讼调解方式审结的民事案件在案件总审结中所占的比例却逐渐下降。以我院民一庭为例:2005年收案总数为168件,以调解方式结案为54件,占总结案数的32.14%;2006年收案总数为180件,调解结案55件,占总结案数的30.56%;2007年收案总数为145件,调解结案41件,占总案数的28.28%;2008年收案总数为122件,调解结案36件,占总结案数的29.51%。如此,全院民事案件调解结案率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而民事案件调解结案率的降低必定会增加案件的上诉率;尤其是在基层人民法院,人民群众的矛盾也会因解决不好而增加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基层法院的诉讼调解工作亟待改善。下面笔者即从考察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成因及价值入手,就基层法院如何充分发挥诉讼调解的作用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深刻认识我国现行的诉讼调解制度

(一)诉讼调解的定义。诉讼调解,也称法院调解,是指对民事案件在人民法院审判组织主持下,诉讼当事人双方平等协商,达成协议,经人民法院认可,以终结诉讼活动的一种结案方式。诉讼调解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诉讼调解是一种诉讼活动,人民法院的审判组织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对当事人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疏导工作的活动;二是指诉讼调解是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诉讼活动,行使审判权,审理结案的一种方式。凡属于民事权利义务而引起的民事案件,都可以适用调解方式解决。诉讼调解的作用:l、有利于彻底解决纠纷。调解时法官通过对当事人做大量的工作,促使双方平等协商,互相谅解,自愿达成协议,彻底解决纠纷,这时就不存在上诉问题,调解协议也能顺利履行。

2、法官通过调解,采取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疏导的方法,可提高当事人的法制观念和思想觉悟,平等协商,解决纠纷,能够不伤和气,增强人民内部团结,维护社会安定。

3、有利于普及法律知识,使当事人和周围群众了解什么是法律所允许的、禁止的,增强守法观念,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从而可以预防纠纷,减少诉讼。①

(二)诉讼调解制度的产生。以调解的方式解决民事纠纷,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在解放区普遍推行,当时的人民政权本着便利人民、有利人民考虑,先后提出了“调解为主,审判为辅”的八字方针以及“依靠群众,调解研究,调解为主”的十二字方针。建国以后,诉讼调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l958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民事审判工作的十二字方针,即“调查研究、调解为主、就地解决”,之后又进一步发展为“依靠群众、调查研究、就地解决、调解为主”的十六字方针。为提高民事诉讼中审判的地位,避免造成审判与调解的对立,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将“调解为主”的提法改为“着重调解”。1991年《民事诉讼法》又将“着重调解”改为“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将诉讼调解这一重要的民事诉讼制度在法律上做了定位。

(三)诉讼调解制度的成因分析。诉讼调解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法律规范体系的建立、社会总体的法律意识水平和法治氛围的形成是息息相关的。调解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并巩固于建国后的数十年闾,与当时“经济计划化、利益单一化、人口居住固定化、法律简约化、权力淡漠化”的社会生活条件相适应。因为当时我国还没有系统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也没有建立起专业的司法队伍,人们对法律的认知是比较模糊的。且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社会资源要靠国家计划来配置,人们大都生活在熟人社会里,生活空间闭塞狭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朴素的,相互依附的程度比较深,纠纷很少,即使产生了纠纷,也是依“情”和依“理”,依靠自立或者传统的社会资源来解决,并没有相应的法律予以规范。当时,这样的办案方式不仅处理了纠纷,而且也迎合了中国“化干戈为玉帛”的传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至于破裂,符合社会大众的需求。②

(四)诉讼调解的现实意义。传统的中国不仅社会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从西方社会传来的法治意识,要想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需要一个很长的同化过程,它不可能抛开中国的国情和现有资源空谈法治口号就能完成。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的时期,不符合法治要求的因素很多,如司法的独立、社会法律意识水平的普遍提高等,实现法治的道路还相当遥远。人民法院的诉讼调解虽然以其反程序性而与法治社会治理形式不相适应,但对于基层法院来说,如果盲目抛弃一味追求理想中的法治,就会失去工作的灵活性和现实性,并破坏与其他社会单位融洽的生存环境而使自己陷入困窘的境地,这样,司法裁判权就难有施展的空间,人民法院也难以从法律至上的观念出发作出公正的裁判。事实上,在我国目前,一个在法律上做得比较好的判决不一定就会产生好的影响。②

“中国的法治之路必须注重利用中国的本土资源,注重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而诉讼调解就在我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乐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对于一些案件来说,一个规避了法律的调解结果不但能够彻底解决纠纷,而且也能迎合现实社会对审判权的现实需要。同时,诉讼调解的反程序性仅限于法学家们的评论,并不为社会所重视和理解。虽然在实践中很多人因为热衷于追求法治而对反程序性的诉讼调解不屑一顾,甚至出现了重判轻调的局面,但是,理想代替不了现实,法治建设离不开中国的国情,也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能够马上实现。眼下诉讼调解再一次受到重视正是“法治社会的本质要求与人们对法治社会的认识过程,以及诉讼的本质规律和诉讼调解的优势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同时也表明了建设法治社会的美好愿望离不开中国现实的法治发展水平。②

二、基层法院诉讼调解工作的现状

(一)基层法院基本情况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3133个基层人民法院,l0290个法庭,148555名基层法官。这些基层法院无论是办案数量,还是法官和法院其他工作人员数量,在全国法院系统都占80%至90%以上的比例。自2000年以来,基层法官克服审判任务繁重、新类型案件增多、审理难度加大、工作条件艰苦等困难,依法审结各类案件2078万余件,诉讼标的金额l0310亿元人民币;依法执行案件9299361件,执结标的总金额5288亿元;审结和执结案件分别占全国法院审结案件和执行案件总数的89.7%和94.16%。③事实证明,基层人民法院队伍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基层法制现状

首先,随着基层法院审判职能的加强及受案范围的扩大,法院逐渐成为“调整和处理社会矛盾的最后一道屏障”,因而受理案件的数量在逐年增长,而这些案件中又有不少是群体性、集中性、复杂性的矛盾纠纷。如2008年我院所审理的民事侵权案件、财产损害案件和人身损害案件中,大部分都是村与村之间、村民之间、房族之间为了土地、通道、采光、水事等纷争或其他生活中的一些小磨擦互打而引起的。这些纠纷与其他纠纷案件有所不同,虽然案件的标的不大,但案件的当事人积怨深,对立情绪严重,轻则闹个不休,重则会引起宗族械斗。这时候基层法官在审理时如果处理不好,就易激化案件中潜在的矛盾,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其次,基层人民群众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不高。社会的进步,虽使人民群众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一旦有了纠纷都会起诉到法院,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同时,由于基层的法律宣传和教育工作还相对滞后,多数当事人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尤其是来自农村地区的一些群众,他们大多还是以传统的道德良心来判断是非,证据意识不强,对基本的刑法及刑诉法、民法及民诉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知之甚少;还有些当事人虽然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理解上还存在局限,只会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去看问题……人民群众法律知识的缺乏、法制观念的淡薄,将直接影响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及司法的社会效果。

因此,社会形势的变迁虽然使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支持调解的社会条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基层法院,法官们所面对的大部分当事人都还是身处偏远山区的广大农民群众,在他们生活的区域里社会经济还不够发达,相应的法律规范体系、法律意识水平、法治氛围等均没有形成,这些因素决定着诉讼调解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基层法院不能弱化诉讼调解工作。

(三)基层法院诉讼调解工作面临着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基层法院的调解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人民群众的矛盾在内容、表现形式、主体上呈扩大化及多样化的趋势,导致了基层法院民事审判领域逐渐扩大,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调解工作的压力随之加大。其次,市场经济中发生的大量纠纷主要表现为财产关系,过去是出于对维护彼此之间关系的需要,但现在当事人则更加重视经济利益的得失,因为调解中作出让步就意味着牺牲经济利益,这样促使当事人接受调解的难度增大,基层法院往往不得不采取强制性的裁判来解决纠纷,调解的功能由此弱化。再次,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一部分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因当事人的个人主体意识和权利观念增强,法官的耐心说服教育已很难收到原有的效果。最后,社会价值的多元化,法官曾经享有的高度权威已开始动摇,调解工作有可能因某些当事人怀疑法官的能力、素质或法官人格方面的问题而降低认同感,加大调解的难度。

在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建设法治国家,处在审判“第一线”的基层法院不能弱化诉讼调解工作,其必须担负起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的重任。而基层法官们要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在实践中必须耐心、细致地从思想上和心理上去给双方当事人做说服教育工作,要“坚持能调则调,调判结合,调解不成再判决的原则,要防止„一判了之‟的做法”,充分发挥诉讼调解的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矛盾激化,减少上诉、申诉上访,维护社会稳定。

(四)当前基层法院诉讼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基层法院虽然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以调解的方式解决了大量的民事纠纷案件,为及时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全国法院审判方式改革的进行及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人民法院调解工作的局限性和诸多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其作用的发挥。第一,调解指导思想不明确。一些法院和法官对调解的意义认识不足,从而重判决轻调解;还有一些法官为追求调解结案率而忽视当事人的权益压制当事人接受调解,或拖延时间、对案件久调不决。第二,调解制度在适用过程中存在不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04年ll月1日颁布施行,该规定对原来争议较大的调解制度,如调解案件的审限、当事人的反悔权、调解书的生效时间等问题都作出了新的规定,这些规定是对民诉法有关调解内容的进一步完善,但实践中有些基层法院没能认真学习并贯彻实施,仍沿用传统的调解原则和方法去做工作。第三,部分法官调解能力和调解水平下降。实践中许多民事案件的当事人都有调解意向,只要加以引导是可以调解结案的,但由于有的法官对调解策略缺乏研究而导致调解不成。

因为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引发了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调解率下降,增加了案件的上诉率,从而增加诉讼成本,也容易产生二次冲突,增加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二是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民事权利,因为调解的成功往往是以权利人作更多的让步为代价的。三是为了追求调解结案率一味促成当事人达成协议,由此会产生部分是非不分甚至不自愿调解、违法调解的案件,不利于提高审判工作质量。四是不利于培养当事人法律意识和诚信观念。调解中让步方往往是合法的当事人,致使没有让步或让步较小的一方往往认为投机取巧、不讲诚信也可以获得利益。长期以往,淡化了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五是损害法院权威,在调解过程中,有的法官过分追求调解的结果使得当事人一方有恃无恐,得以提出种种不合理的要求,从而助长了当事人在调解中不负责任的倾向,动摇了司法权威的形象。

三、规范基层法院诉讼调解工作、提高民事案件调解率

在当前民商事纠纷案件逐年上升,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曰益繁重的形势下,诉讼调解要想在基层法院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其需要在以往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深刻剖析调解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继续深入探索和研究提高诉讼调解质量和水平的途径及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我国调解制度的优势,提高基层人民法院民事案件调解结案率,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一)牢固树立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理念。要做好案件调解工作,首先要坚持以公正廉洁为本,依法调解;同时在调解过程中要认真实践司法为民原则,要从保护和实现当事人利益的原则出发,尽可能地做好原、被告双方及其代理人的工作,在依法的前提下使当事人双方做到平等协商、互谅互让。

(二)强化调解工作的观念不动摇。诉讼调解适合基层民情,基层法院应在工作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指导,把努力做好调解工作、化解社会矛盾作为新时期人民法院“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确保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的重中之重”来抓。

(三)坚持合情、合理、合法相结合的调解原则。

1、调审合一原则。我国《民事诉讼法》把诉讼调解原则作为基本原则加以规定,这就意味着它不仅适用于简易程序和普遍程序,在一审、二审和审监程序同样适用。并且,调解原则还应融入到诉讼中的每一个环节,那种主张调、审分离的做法在实践中并不适用。

2、合法原则。调解必须依法进行,当事人调解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法官应当认真履行审查的职责,不能违法调解。

3、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有权放弃、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在没有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情况下,当事人依法达成的调解协议是当事人对自己的权利自主处分的结果,法院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予以认可,不能强迫调解或以压代调。

4、当事人申请调解和法官依职权调解相结合原则。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有义务为双方当事人提供一个协商调解的机会,因此只要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即可以依当事人的申请而开始。同时,法官在征求当事人的意见之前,也可依职权先就庭审中已查明的事实对案情作个简单的小结,同时向双方宣传调解的意义,如在此基础上当事人若还表示不愿调解,才可以放弃调解。

5、依法独立进行调解的原则。在民事案件调解中,法官必须排除种种干扰,依法独立进行调解,但并不排除充分发挥各种组织、当事人亲朋好友在调解中的作用。如多次做工作当事人也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就要终结调解,及时判决,以维护法律的尊严。

6、调解与裁决并重原则。民事判决与法官调解结案都是民事诉讼的结案方式,所制作的调解书也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法官不能片面追求任何一种结案方式,应当充分遵循当事人主义,视案件具体情况具体适用,既不重调轻判,也不重判轻调。

7、维护社会稳定原则。民事纠纷是人民内部的利益冲突,这种矛盾如果能通过法院的调解得以平息和化解,那么当事人之间就可能继续和睦相处,有利于公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否则,纠纷扩大,矛盾激化,民事案件演化成刑事案件时社会就难以稳定。

(四)努力提高法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坚持以公正廉洁为本,以良好的法官职业道德取信于民,把调解工作建立在平等、公正、真诚和心与心相通、法与情相融的基础上。其次,要自觉学习调解知识,探索调解规律,总结调解经验,并借鉴国外调解制度中好的做法,开阔自己的视野,逐步提高自己的调解水平和调解能力。第三,以法官的人格魅力感化当事人。在民事诉讼调解中,法官的人格魅力非常重要,它包括法官对案件及相关法律的熟悉、丰富的社会阅历、对当事人心理的了解和把握、对事态发展的控制力、依法办事等等,法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这些优势去做当事人的调解工作,力争让他们感到心服口服。

四、因地制宜,不断创新调解工作的方式、方法

(一)认真贯彻实施调解法律法规,尤其是2004年ll月l曰已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诉讼调解制度,如明确规定了当事人有决定是否调解、调解开始的时间、调解方式、是否达成调解协议以及调解书生效方式等方面的自愿,确保了当事人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享有充分的诉讼调解自由。另外,该规定还对调解启动、调解方式、调解组织、调解协议内容、调解协议的确认、调解协议和调解书的生效、调解书的执行做了明确的规定,以切实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能够充分行使。基层法院在实践中应充分适用这些调解规定,以确保依法、公正、高效地审理调解案件,正确履行调解职能。

(二)灵活把握调解的时间、范围。(1)调解作为民事审判的一种主要方式,应该贯穿于整个民事审判活动的全过程,庭审前、庭审中、庭审结束前,甚至案件宣判前只要双方当事人愿意都可以进行调解。(2)民事案件除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以外,都可以进行调解。离婚案件按照婚姻法的规定必须进行调解。此外,以下几类民商事案件应尽可能以调解结案:一是矛盾易激化的群体性案件。群体性案件涉案人数众多,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此类案件,法官要尽力调解,理顺情绪,化解纷争。二是是非曲直难断、真伪对错难辩的案件。有的案件时过境迁,双方的证据都不充分,事实不清,真相不明,若判决结案,一方或双方申诉上访的几率较大。三是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增加当事人讼累的案件。这些案件如能调解解决,有利双方继续合作,促进经济发展。五是涉及婚姻家庭、继承、亲属间财产、邻里关系等纠纷的案件。这类案件的当事人有的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有的抬头不见低头见,通过调解可以化解矛盾,增进家庭和睦,共同发展。

(三)有针对性地开展诉讼调解工作

1、在调解标的及争议不大、当事人具有一定社会地位或对法院比较信任以及初次涉讼等纠纷时,可在案件受理时立即当面做双方当事人的调解工作,这样可把纠纷处理在萌芽状态,有时当事人会因自感理亏即在开庭审理前申请撤诉。

2、当案情较复杂、当事人感情较冲动、对立情绪较大时,法官可采用“冷处理”的方法,在庭审调查及辩论结束后先休庭而不急于调解,待“冷”一段时间后,当事人气消了,情绪稳定了,时机成熟了,有了调和的余地和基础时再做调解工作。

3、在调解当事人抹不开面子、一气之下引起的纠纷案件时,法官在调解初期可不让当事人直接接触,只让他们分别提出自己的主张并分别给他们做调解工作,并反复转达一方的意见给另一方直。这样可避免双方当庭对立,有利于协议的最终达成。

4、处理群体性纠纷案件时,在当事人中往往有几个威望较高、有号召力的带头人,他们所说的话较有影响力,法官可先做这些当事人的思想工作,然后再通过这些人的言行去改变其他当事人的思想观念,这对消除误会、化解纠纷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5、调解草率诉讼或诉讼另有其他目的的纠纷时,法官可先给双方当事人宣传法律法规,之后由双方当事人提出各自的调解方案,如他们不愿拿出调解意见或意见过于轻率、情绪化、欠缺考虑、不计后果时,法官可以依据法律规定并结合当事人争议的焦点,摸清当事人的真正用意后提出一个较合理的建议性方案,然后再围绕这个方案合理、合法地做调解工作。

6、讼中当事人常会找熟人、跑关系,对此法官除坚持廉洁自律、依法办事外,可充分借助当事人的代理人或其亲属反过来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通过这些人给当事人讲法律、讲道理,当事人往往能耐心聆听,认真思考,从而很好地避免了当事人的盲目抵触情绪,有利于改变当事人的观念,消除误解,进而化解矛盾。

【结语】

法院是人民的法院,基层人民法官要做到“以民为本,想民生,解民忧,排民难,保民安”,就必须充分发挥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优势,平息纷争,化解矛盾,提高法院民事案件调解结案率,这样才能充分实现办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结合。

【注释】:

①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二版,第182、183页、第65页。

②裴秀峰、任玉峰:《诉讼调解的价值分析与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普法网2005年1月l7日。

③《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人民法院基层建设剪影》,载于《人民法院报》2004.7.16期第八版。

作者:韦瓞绵

下载法院诉讼调解工作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院诉讼调解工作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院调解与诉讼和解的整合

    法院调解与诉讼和解的整合 [内容摘要]:法院调解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制度。从我国民事审判工作从无到有而一步步健全的历程来看,调解始终是和审判制度相伴而生的。在一定历史时......

    法院关于调解工作的报告

    法院关于调解工作的报告法院关于调解工作的报告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05年工作要点的要求,我代表县人民法院就调......

    做好法院调解工作

    树立大局服务意识,做好法院调解工作 调解制度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早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无讼”是执政者的追求,普通百姓对以诉讼方式解决民事纠纷持否定态......

    法院调解工作先进经验

    法院调解工作先进经验法院调解工作先进经验介绍县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以人民满意为目标,把加强......

    民事诉讼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本文作者:王丹 好范文原创投稿 关于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调研 王 丹 民事诉讼中的调解,是指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和义务,在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通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

    民事诉讼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民事诉讼中的调解,是指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和义务,在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通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和结案方式。从我国几十年的司法实践来看,它对于及时......

    民事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东方红林区基层法院关于民事调解工作的调研报告民事审判一庭王金锋(2011-9-30)近年来,我院紧紧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始终贯彻执行“三个至上”指导思想,以满......

    浅谈法院立案调解工作

    浅谈法院立案调解工作拜泉县人民法院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把处理民事纠纷的着力点放在调解工作上,以调解为主线,以促和谐、保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