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文中心大全
课文中心
常州市新北区百草园小学六(3)班汤棋
《我们爱你啊,中国》以诗歌特有的语言形式,反复吟咏,赞美祖国幅员的辽阔、山河的壮丽、物产的丰富、历史的悠久、成就的伟大、精神和品格的崇高,表达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建设祖国的坚强决心。
教学中要整体把握,以读代讲。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与诗歌内容一致的教学情境。要处理好媒体展示和语言训练、情感熏陶的关系,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在教学中完成课后练习4的相关训练要求,有机地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实在、有效。
《郑成功》记叙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文章属于叙事性作品,条理很清晰。我认为教学可以围绕“郑成功是民族英雄”这一人物的定位来展开,在具体的事件和场景中,不断地提升学生对此的认识。还要在教学中关注正面的细节描写和侧面的巧妙衬托,通过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和老师的点拨,使郑成功这一人物形象鲜明丰满起来。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描述了四个场景:“被迫离开”、“师友送别”、“忘我创作”“临终请求”。这些场景被肖邦的爱国之情这条主线巧妙地串联起来,自然地展开了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集中地反映了肖邦身处异乡、心系祖国的强烈心声。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人物的语言,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注意这里的“涕”和“泪”的意思一样,写诗人喜极而泣。诗的第二联中“喜欲狂”是全诗的关键,它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妻子”的读音和意思要正确地让学生体会,至于方法和手段,因人而宜,也可以结合课文的插图来解决。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人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悲”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而“悲”?如何不“悲”?再和课后练习4的问题联系起来教学,这样就抓住了重点,水到渠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诗人那震撼人心的爱国情。
第二单元
3篇文章,一篇是历史小话剧的剧本,其它两篇是小说。三篇课文分别歌颂了爱国、爱岗、爱社会的伟大精神,展现了课文主人公们为祖国、为他人献出真爱,向人间撒播真情的崇高精神境界。单元主题可概括为“人间真情”,也可以为“心中有爱”。
本单元的习作训练,安排学生“回家做一件事,想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然后向他们示爱,记下整个过程;单元练习的“诵读与感悟”,要求学生领悟汪国真《我不期望回报》这首诗。较好地把阅读和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活化了各项训练,增强了训练效果。
《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是一个多幕剧的话剧剧本。题目本身是一个成语,这个剧本讲的就是这个成语的意思和来源。在这两幕剧中表现的人物品质各有侧重,在剧情的发展上,实际上存在着前因后果的关系。
教学中要把握好文体特征,大胆地通过对话训练,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剧本语言的特点,结合课后练习4,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还可以相机把“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给学生讲一讲,使课文“厚”起来。
《船长》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的短篇小说。按照“遇险—自救—殉职”的思路展开故事情节,“客轮被撞,情势危急”是故事的起因,即开端;“镇定自若,指挥自救”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这一部分着力描写的是船长哈尔威怎样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塑造了高尚“忘我”的船长形象;“坚守岗位,以身殉职”是故事的结局,展现了船长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教学在遵循写作思路的前提下,应该重点突出,通过人物的对话和作者的两处议论来深入体会船长忠于职守的精神。至于大家一直以来讨论结尾部分的“生命教育”问题,我想具体要把人物放到特定的场景中来考虑,不然就失去了意义。
《爱之链》是一篇新入选的课文。极其细腻地描写了下岗工人乔依无偿帮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妇人修车;这位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一位孕妇的悉心照顾,受到了感染,暗中资助了那位孕妇。而那位孕妇正是乔依的妻子。小说构思巧妙,前后呼应,字里行间透露出爱是可以传递的,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的社会新风尚。
教学可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具体把握两个场景中对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动作和语言尤其要关注。与前面两篇文章稍有不同的是,这篇小说更重要的在于说理,希望老师们在把握教学中心时要注意。
第三单元
4篇课文,都是新入选的文章。有人说是围绕“奋斗与生存”的主题,有人说是围绕“生命与奋斗”的主题。我看这4篇课文,都可以说是奋斗励志的美文。
关于这组课文,钱锡铭老师在凤凰语文网上专门写了简析,很有见地。下面我再对每篇课文的教学作一个简单的提示。一要抓住中心,二要抓住线索,三要落实训练。再以《生命的林子》这篇文章的教学来具体谈一谈。
第四单元
3篇课文,来自民间,讲的是民风民俗。第一篇课文是反映民间剪纸艺术的,第二篇课文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第三篇课文是描述民间舞蹈艺术的。
《姥姥的剪纸》课文描述“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她善于教育,疼爱孙儿。表达了“我”对姥姥高超技艺的赞叹和敬佩,以及对她和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我”的角度走入文本,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感受姥姥剪纸的神奇,体会祖孙俩那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故事生动感人,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对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的无比憎恨。教学要做到“长文短教”,重点是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体会。这两点在课后练习中都有具体要求,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关注。《安塞腰鼓》课文按“静→闹→静”的顺序描述了安塞腰鼓表演前后的不同场景。重点在体会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逐步升华的艺术魅力。教学时要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句式,通过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特有的音律之美。有条件的话,应该让学生欣赏这样动人心魄的场景,品悟结合,读出黄土高原人的粗犷、豪迈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第五单元
3篇课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聚焦不同的景物。柳树的神奇主要是通过作者的想象和对比来体现;草原的美丽主要是通过作者生动的描绘,形象的比喻来展现;麋鹿的特点则通过相关的介绍来说明。
《青海高原一株柳》为陈忠实所写。课文第一节交代这是一株“平常”的柳树,第二节又交代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既给学生造成了阅读的心理冲突,又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对这株柳树“望而生畏”之情。而三、四两节,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青海高原的苍凉。直到第五节才具体地描述了这株柳树的“巍然”“强大”。而六、七两节通过“猜测和想象”,追忆了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艰苦卓绝的生长过程,不但与三、四两节照应了起来,而且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第八节通过对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而又“名贯古今”家乡柳树的介绍,进一步反衬出这株柳树的“神奇”。最后一节以议论结束,高度赞扬了这株柳树顽强的“毅力和韧劲”,托物誉人,手法昭然。
课文采用了顺叙、插叙、描写、议论、抒情、联想等多样的表现手法以及对比、反问等修辞
手法,既把这一株平常而又神奇的柳树鲜活地伫立于读者面前,又深刻地揭示了生命力的顽强和伟大。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先找出描写这株柳树的部分──平常、神奇、巍然、强大。接着再读书思考其他内容与这株柳树的关系──渲染环境艰苦,凸显了这株柳树生长艰难;对比强烈,说明这株柳树与家乡柳树生长环境反差巨大。最后通览全文,想想这样写的作用──凸显了这株柳树的“神奇”;抒发了作者对生命力的赞扬之情;揭示了中心,借物誉人。
《草原》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景美、人美、文美。这样的作品应该做到诵读,特别是第一自然段。教学的设计主要在“读”字上下功夫,读有兴趣,读有层次,读有指导,让学生每一遍都读出新意来,教学就成功了。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创设课文特有的情境,但切忌喧宾夺主,落脚点还应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上。
《麋鹿》一文在朴素的说明中注入了浓浓的情趣。开头用白描手法引出介绍的对象,激发阅读的兴趣,接下来依次讲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课后练习3中的有关要求,让学生来做讲解员,要注意作为讲解词与课文内容的有关整合,如外形特点与生活习性,以及传奇经历之间的内在关系等。要放中有扶,作一些指导。
以上三篇文章的教学,除了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外,重点要指导学生弄清楚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也就是说,在教学时要体现第三学段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方式,表达顺序有所关注。
第六单元
4篇文章,为我们展示了现当代的“中外名人”风采。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理解重点句了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写的一封回信。在信中,他首先向孩子们表示感谢,然后交待写这封信的缘由,接着和孩子们探讨了怎样做人,告诉孩子们,他是个普通人,他要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最后勉励孩子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教学这篇文章,一是要让学生在熟悉书信格式的基础上,把握主要内容;二是要抓住信中的重点语句,理解和感悟并重,朗读和议论并举,体会巴金爷爷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要合理拓展,结合课外相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巴金爷爷,从而领会文字背后的内容。《钱学森》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主要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近二十年的坎坷归国之路,赞扬了他高尚的爱国情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详略得当,通过主要人物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教学中要抓住中心,留意时间和相关事件,结合课后练习3展开教学过程。
《詹天佑》一文围绕“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写了他不怕困难,不怕嘲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当地险恶的自然环境,还要引导学生去揣摩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怎么想的,更要启发学生把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与詹天佑的言行联系起来思考。
如此聚焦詹天佑,就能使学生在反复阅读、比较、品味、思考的过程中,走进文本的深处,走进詹天佑的心灵,从而使詹天佑的形象能够立体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学生就能够从詹天佑的身上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的气节、爱国的精神和创造的才智。
《鞋匠的儿子》主要讲了曾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面对参议员的嘲讽,凭着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加上去的,表现了林肯反分裂、爱祖国的品质。
教学时要结合课后练习3,抓住参议员们对林肯态度的变化(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这条线索来组织教学,着重引导学生品味林肯总统所说的话,通过具体的词句来体会人
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第七单元
4篇课文,3篇精讲课文,1篇是略读课文。用“读书有方”来概括单元的主题是比较妥帖的。值得一提的是,本单元所涉及的读书方法跳出了就读书讲读书的狭窄圈子,而是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读书和思考结合,读书和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古诗两首》都是写诗人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属于喻理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前两句讲古人读书做学问的不易;后两句讲学习光靠读书是不够的,要获得真知,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观书有感》作者巧用比喻,先用池塘里的水清澈明净,映得天光云影徘徊,比喻读书可以使人心智广纳,明于事理;再用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这么清,比喻只有不断读书,汲取新的知识才会不断地进步。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勤学好问”,先讲为什么要问,再通过哥白尼的具体事例来证实这一小观点,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然后又讲“有了问题要请教别人”和“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相结合”两个小观点,这里面有个递进关系,教育学生要善于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全文,发出从小要养成勤学好问习惯的号召。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文章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浅显。教学中可以进行相关的拓展,以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是略读课文,教学时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实践活动,并通过各种渠道,各种途径,促使学生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第二篇:六下课文中心
课文中心
姓名:
1、《学弈》:讲述了弈秋教两个人下棋,两个人学习态度不同,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的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两小儿辩日》: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匆匆》本文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4、《桃花心木》:本文记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故事,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5、《顶碗少年》:本文采用回忆的方式具体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揭示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教育我们面对挫折,要勇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
6、《手指》本文具体描写了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
7、《北京的春节》本文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喜爱。
8、《藏戏》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介绍了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的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展现了藏戏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9、《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本文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展示了我国地方名居的多姿多彩,表现了客家和傣家人民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0、《和田的维吾尔》生动具体地介绍了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和民族风俗,展现了和田维吾尔人勤劳质朴,豁达乐观的性格特点和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
11、《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12、《灯光》:本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为了后代的幸福欢乐,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13、《为人民服务》:本文通过追念张思德同志来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精神,是整个民族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14、《一夜的工作》讲的是作者因为要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而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情景,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工作作风,抒发了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15、《卖火柴的小女孩》叙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16、《凡卡》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诉说自己非人的学徒生活意一事,反映了俄国沙皇时代孩子的悲惨命运,揭露了沙皇统治时期社会的黑暗、残酷和不合理。
17、《鲁滨孙漂流记》梗概按时间顺序记叙鲁滨孙克服各种困难,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故事。赞扬了他勇敢面对生活,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精彩片段通过写鲁滨孙初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表现了他身处绝境却能冷静思考,知足安命并勇敢生活下去的生存状态及战胜困难的勇气。
18、《汤姆·索亚历险记》梗概: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塑造了以汤姆为主的几个少年儿童天真、活泼、淘气、调皮而又正义、勇敢、机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精彩片段:讲述了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表现了汤姆和贝琪的亲人及全镇的人们对孩子们的关切之情,也表现了汤姆的勇敢、顽强以及他与伙伴之间纯真的友情。
20、《跨越百年的美丽》:课文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在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之前所进行的艰苦研究,以及她在名利面前的态度和做法,充分表现了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淡泊名利的高贵人格和全身心投身科学的忘我精神。
21、《千年梦圆在今朝》高度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22、《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文通过列举三个具体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23、《我最好的老师》:本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怀特森先生独特的个性及教学方法,尤其是他善于培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的赞美之情。
第三篇:s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中心
1.神鸟:刻画了三个诚实守信、忠于职守、勇于救人的形象。同时也告诉人们处理事情要经过仔细调查,否则会伤害无辜,甚至会伤害忠良。
2.格萨尔王的故事:展现出藏族人民心目中一位为民除害、造福百姓的英雄形象。
3.冬不拉:达了人们鲜明的爱恨和对勇敢、善良、勇于牺牲的品德的赞美。4.火把节: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敢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质。
5.刘三姐:歌颂了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同时反映了人民群众爱憎分明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6猫:记叙了猫的古怪性格,并写了满月小猫的可爱,抒发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老舍,我国现当代著名的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
7.珍珠鸟:课文描写了“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他们由怕人到能与“我”和睦相处,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8.海豚救人:海豚救人之谜—海豚救人的美德,来源于海豚对其子女的“照料天性”。9.老人与海鸥:说明了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对它付出真切的感情,它们也会给予我们真诚的回报。
10.草丛的村落:为我们展现了生动的草虫世界,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那颗不曾泯灭的童心。
11.黄道婆:讴歌了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12提灯女神:赞扬了她在护理事业方面的卓越成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13*香玉剧社号:课文讲的是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的事,讴歌了一位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的爱国情怀。
14居里夫人的三克镭:表现了她醉心于科学研究事业,一心为人类做贡献、大公无私的伟大品质。
15*花木兰: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讲的是一位性格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儿花木兰代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并晋升为将军的故事,赞美了花木兰忠孝两全的崇高精神。16范仲淹:课文讲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刻苦学习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
17.体育课:课文选自意大利小说家写的《爱的教育》,以三年级学生的口气,讲述的是一堂体育课上发生的事情。表现了涅利自强不息、自信和锲而不舍的精神。18.虎口藏宝:表现了娜塔莉的聪明、机敏和勇敢.文章以宝物——“胶卷”为线索.19*顶碗少年:即使在最困难、最黑暗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缩,成功往往就在于再坚持一下,再拼搏一次的努力中。
20*失去的一天:这个故事教育儿童失去一天就是失去了这一天里应该做的一切,这是无法弥补的,从而使他们懂得珍惜时间。1古诗三首
《出塞》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题临安邸》作者对国事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是绝笔,也是遗嘱。全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11 22.左公柳:看似写树,实为写人,目的是歌颂像左宗棠这样的爱国将士身上所具有的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23*郑成功收复台湾:课文主要记叙了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中华民族史上的重要大事.表现了郑成功的爱国精神.24隐姓埋名三十年:文章以在祖国核武器研制战线上默默无闻工作的科学家为题材,介绍了著名女科学家王承书的感人事迹,热情讴歌了她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祖国服务的奉献精神。
25*海上英魂:本文记叙了一百多年前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我军爱国将士同仇敌忾、顽强作战、宁死不屈的英勇精神.26少年闰土:刻画了知识丰富、活泼可爱的闰土,反映了两人之间儿时真诚的友谊,表达了“我”对闰土的喜爱、佩服和怀念的感情。
27凡卡:本文通过凡卡写信这件事,叙述了凡卡的学徒生活,反映了旧俄时代穷苦孩子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腐朽黑暗。
爷爷收不到凡卡的信的原因:-----(1)没贴邮票;(2)没有详细地址;(3)邮差醉醺醺的。28孔明借箭:全文以“借箭”为线索,按照“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着箭没有”的思路展开故事的情节,突出表现了诸葛亮的才智过人,以大局为重,周瑜的妒贤嫉能、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谨慎多疑。
29*战风车: 本文节选自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人物形象是:主人堂吉诃德沉迷于幻想、急公好义;仆人桑丘处处求实、胆小怕事。30童年趣事:课文节选自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表现了他有相当的音乐天赋、对音乐有强烈的兴趣
第四篇:冀教版二年级语文三册复习资料 课文中心
1、《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山行》描绘了秋日在山中行走时的所见所感,歌颂了祖国壮丽山河的无限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水乡歌》按水多----桥多-----船多-----歌多的顺序,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美丽的呼伦湖》按总---分----总的结构向我们描绘了呼伦湖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4、《黄山奇石》分别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黄山奇石,展示了黄山奇石的奇形怪状和妙趣横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5、《采蘑菇的小姑娘》描绘了采蘑菇的小姑娘采蘑菇、用蘑菇换来棒棒糖与小伙伴分享,表达了小姑娘快乐喜悦的心情,赞扬了小姑娘勤劳、善良的美德。
6、《雨后》描写了夏日雨后孩子们无忧无虑,尽情玩耍的场景,表现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和俏皮的特点。
7、《我想我能行》讲的是贝贝的球被大孩子抢走以后,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赢得友谊和快乐的事。告诉我们要学会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学会与人交往,才能在交往中活获得快乐。
8、《村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乡村秋季的优美图景,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9、《风铃草》作者从风铃草写起,写到了风、鸟、松、云、小溪。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丽的赞叹。
10、《搭船的鸟》写了作者认识翠鸟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1、《燕子专列》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瑞士政府和人民救助燕子的过程,表达了人类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12、《我要的是葫芦》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不知道叶子和葫芦的关系,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葫芦都落了。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盯着葫芦不顾叶子,最后葫芦也结不好。
13、《盲人摸象》是一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全面,不要只了解一点点,就轻易下结论。
14、《望天》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盲从,要善于观察思考,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15、《苏珊的画》告诉我们好多事情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么坏,你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
1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歌颂了浓浓的亲情。
《赠汪伦》表达了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
17、《窗前的红气球》本文讲了戈里亚得了传染病,谁也不能去看望他,同学们用气球给他带去问候的故事。赞扬了同学之间真诚深厚的友谊。
18、《妈妈睡了》本文通过孩子对睡梦中的妈妈的脸庞、神情描绘,写出妈妈照顾孩子辛劳,反映了妈妈对孩子的浓浓的爱以及孩子对妈妈深深的爱。
19、《送给奶奶的阳光》本文通过鹿儿把阳光当作礼物送给奶奶故事,歌颂了鹿儿关爱老人、孝敬老人。
20、《植物妈妈有办法》本文通过对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介绍,告诉我们植物传播种子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许多新知识。
21、《地球的清洁工》本文用拟人化手法介绍几种动物在清洁地球的本领,说明动物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起了巨大作用,反映动物和人类之间密切关系。
22、《我是你的朋友》本文以蛇的口吻介绍蛇对人类的作用,呼吁人们要爱护人类的朋友,不要随意谩骂和捕杀蛇。
23、《最后一片树叶》本文以对话形式讲述一片树叶在小鸟开导下,由不快乐到快乐的情绪变化过程,介绍树叶与大树间的密切关系。
24、《小英雄于连》本文讲不到十岁的小于连用自己机智勇敢保住了布鲁塞尔城,救了全城人民故事,赞扬了他的机智、勇敢。
25、《奇特的“钢琴”》本文讲抗日战争时期,冼星海在延安艰苦条件下,用他自制“钢琴”坚持音乐创作故事,赞扬了冼星海对音乐的热爱与执著精神。
26、《华罗庚的故事》本文写的是华罗庚上小学时敢于向专家挑战的事,表现了他善于思考、勤学好问、敢于求真的求知态度。
27、《朱德的扁担》本文写了朱德同志与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故事,赞扬了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28、《戈壁滩上古长城》本文一方面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的战争场面,一方面描述了现在人们和平、幸福的生活景象。在古今对比中,使我们感受到和平生活的美好、幸福。
29、《木兰从军》本文描写了木兰代父从军感人事迹,歌颂了木兰爱亲人爱祖国、勇敢刚毅的优秀品质。
30、《纸》本文以母女对话形式向我们讲述纸的发展过程,使我们了解到纸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激起我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1、《唐僧取经》本文讲唐僧历尽艰难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取经的故事,表现了玄奘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第五篇:课文说课稿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第二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介绍我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记叙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作者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先写了父子间的亲情,接着由称赞儿子留下的鲜花,生发到教诲儿子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最后揭示出:“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生活哲理。写作由浅入深,寓理于事,用清新的文笔,表达深刻的主题。这篇文章和本单元的其他两篇文章《在大海中永生》,《艾滋病小斗士》共同对学生进行“无私奉献”的情感熏陶。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联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领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父子间浓浓的亲子之爱。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 “„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教学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文章的难点部分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并联系生活实际,突破对 “„给‟,永远比„拿‟愉快”理解。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顾课文主要讲了高尔基和儿子之间的什么事情。这些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之间的(),引导学生用一个字“爱”来概括文章的主题。(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并为本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品读“栽花、赏花”,感悟父子情深
1、指名读2、3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高尔基的儿子深深地爱着高尔基。重点抓住“探望”、“只有......还”“顾不上”、“一直”“各种各样”等词语体会子爱父。这里设计一个采访活动,学生扮演高尔基的儿子,老师提问:你千里迢迢地来到意大利探望父亲,为什么不和父亲说说话,却一直忙着种花呢?是不是觉得种花好玩?(让学生走进儿子内心,体会种花的用意,感受儿子这种用行动表达的真挚的爱。)
2、以读代讲,学习赏花
一读:结合课文插图,学生自由读花开的美景。
二读:创设情境读花开的美景:A如果你是来岛上观光的游客,你看到了高尔基院子里,这些美丽的花,你会怎样?B当你是在这个院子里疗养的人看到这些花,你的心情怎样?(个别读)
三读:观察插图中高尔基的表情,朗读第五自然段,体会高尔基看到儿子种的花时的心情。出示“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无比的心里想:。”(以此来帮助学生体会高尔基享受着儿子的爱,心里充满了感激和快乐。同时,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出示“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在高尔基的眼里,这些花儿像什么?高尔基的眼里看到的是花朵,心里想的是,是儿子对自己的。引导学生体会高尔基睹物思人——对儿子的思念。
三、品读“写信教子”,感悟崇高父爱
学这一部分之前告诉学生;高尔基给儿子的信是我们学习本课的难点,含义比较深,不容易懂,大家一起来想想弄懂它的办法,好不好?
学生肯定会积极动脑筋:我们可以多读几遍,认认真真地思考。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我们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我们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
在此基础上先独立读书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接下来全班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读懂的内容最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自己来想办法弄懂这一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采用了“看谁读懂的多”这样的说法来激励学生,符合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征,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交流时,老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两个“美好的东西”。
第一个指鲜花,学生从破折号可以读出。
第二个美好的东西不仅仅是像鲜花这些物质的东西,还是对别人的一些关爱,付出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要进行点拨:高尔基是不是希望儿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给别人种鲜花?那么你们认为还可以在什么情况下留给别人哪些美好的东西呢?学生回答不上来,老师举例引导。(有一次,我的同事要外出学习,我特意帮她照管班级,让她安心学习,当时,这位同事很高兴。望着她那感激的目光,我很高兴,因为我在她最需要关心的时候,给了他帮助。)这样,学生就能触类旁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一反三,谈自己帮助过别人的事情,以及自己愉快的感受。这样,就可以自然过渡到“ „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
让学生联系上文的学习思考“给”和“拿”的含义。
出示 „给‟,永远比„拿‟愉快”
„给‟永远比„拿‟愉快”
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比较有什么不同,体会“给”后面停顿一下,更能强调“给”的重要,更能表现出“给”比“拿”愉快。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高尔基写这封信是希望儿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体会高尔基对于儿子的爱是一种崇高的爱。再次朗读这封信,把高尔基的谆谆教导印在自己的脑海里。
(理解体会高尔基的信,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给”,永远比“拿”愉快。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给学生以充分读、思、议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身边熟悉的事情来理解“美好的东西”、“„给‟,„拿‟愉快”等,使抽象的事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四、拓展延伸
高尔基的儿子读了父亲写给他的信,他有许多话想对父亲说,他会说写什么呢?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呢?课上交流,课下替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回一封信。
(《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信,能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五、总结升华:从高尔基和他儿子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高尔基和他儿子间这份浓浓的父子亲情,明白了“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个道理。(相机板书)
赠送名言: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积累语言,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14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爱
“给”,永远比“拿”愉快(板书力求简洁,突出文章中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