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改革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改革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改革
摘要:文章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指出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几点改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明确培养目标,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改革教法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怎样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呢?我在教学中努力做了以下几个的尝试:
一、以朗读训练为主组织阅读教学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基础课,学好语文,才会读书看报,写文章。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不管是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离不开敏锐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们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敏锐的感觉。”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多读,就能训练学生敏锐的语感,这样才能读懂课文,才能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以训练读为主线。但读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指导分步读:先指导初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再指导精读,在初读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精读重点部分,边读边想,进行想象再现,从而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深化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争吵》一课,精读重点部分,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而使学生被董存瑞崇高的精神深深打
动。最后有些课文还可指导赏析,可师生互相配合扮演角色,读时要求学生尽力把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表情或动作表现出来,以演助读,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
二、引导质疑问难,培养自学能力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任何事物教喜欢问个为什么。因此,教学应提倡引导质疑问难,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读的时候质疑问题,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学会解答问题,激发他们思维的自觉性。还可采用课前预习,课堂质疑问难的形式。有些课文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巧设疑难,学生探究自学。教师还可教给方法,如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查(查工具书)、划(划出重点词句),求(找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参(参阅有关资料),这样,学生探究自学,就可以改变教师一味地满堂灌的教课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重点精讲,一课一得
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不尽相同,在明确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基础上,改变课文教学的固有程序,采用景点分析主要段落,这样学有重点,主次分明,长文短教,实有所得。如教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惊弓之鸟》一课,教学第二课时时就可直奔重点段进行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解题学习生字词,给课文分段,过程略。
第二课时精讲重点“射鸟经过”。自学起因经过。具体过程如下:
(一)导入重点:导入性提问: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成几段?更羸为什么要射鸟?哪段写他射鸟的经过?(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起因,经过,结果,并解释“射箭能手”)
(二)精讲重点段“射鸟经过”。
1.理解内容:①自由读射鸟经过,边读边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更羸怎样射大雁?大雁听到弦声怎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②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想怎样简要复述“射鸟经过”。(按板书)
2.分析人物理解内容。
学生从更羸分析大雁的言语中可以领悟出更羸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这样很自然地让学生明白: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筋的人,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这样长文短教,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一课一得。
四、挖掘补充,培养多向思维
教学中有一题多解的多向思维题,语文课中同样也可启发多向思维。改变过去教学中死抠书本,单调乏味的现象,启发学生多方面挖掘补充,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多向思维。如教《绝招》一课,让学生想像“第二次试招”时的精彩场面,教师可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了自己的假想,动动笔,写一写,一个问题多种回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五、分类教学,灵活运用教学模式
这一点要求从多角度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现行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刀切”的做法,对不同的文体常采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忽视了从多角度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对不同的文体应采用不同的教法,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有些同体裁的课文也要找出异同,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古诗二首”——《暮江吟》和《枫桥夜泊》,同是古诗,同是写景,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流露的方式不同,《暮江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和无比愉快的情趣,而《枫桥夜泊》抒发了作者在旅途寂寞忧愁的情思。教学时体会诗情,就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法,不能“一刀切”。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改革论文
摘要: 以朗读训练为主组织阅读教学,引导质疑问难,培养自学能力,重点精讲,挖掘补充,分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明确培养目标,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改革教法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怎样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个的尝试,供诸位同仁参考。
一、以朗读训练为主组织阅读教学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基础课,学好语文,才会读书看报,写文章。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不管是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离不开敏锐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们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敏锐的感觉。”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多读,就能训练学生敏锐的语感,这样才能读懂课文,才能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以训练读为主线。但读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指导分步读:先指导初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再指导精读,在初读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精读重点部分,边读边想,进行想象再现,从而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深化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课,精读重点部分,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而使学生被董存瑞崇高的精神深深打动。最后有些课文还可指导赏析,可师生互相配合扮演角色,读时要求学生尽力把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表情或动作表现出来,以演助读,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
二、引导质疑问难,培养自学能力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任何事物教喜欢问个为什么。因此,教学应提倡引导质疑问难,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读的时候质疑问题,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学会解答问题,激发他们思维的自觉性。还可采用课前预习,课堂质疑问难的形式。有些课文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巧设疑难,学生探究自学。教师还可教给方法,如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查(查工具书)、划(划出重点词句),求(找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参(参阅有关资料),这样,学生探究自学,就可以改变教师一味地满堂灌的教课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重点精讲,一课一得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不尽相同,在明确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基础上,改变课文教学的固有程序,采用景点分析主要段落,这样学有重点,主次分明,长文短教,实有所得。
如教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草船借箭》一课,教学第二课时时就可直奔重点段进行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时代背景,解题学习生字词,给课文分段,过程略。
第二课时精讲重点“借箭经过”。自学起因经过。具体过程如下:
一、导入重点:导入性提问: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成几段?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哪段写他借箭?(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起因,经过,结果,妒忌并解释“妒忌”)
四、挖掘补充,培养多向思维教学中有一题多解的多向思维题,语文课中同样也可启发多向思维。
改变过去教学中死抠书本,单调乏味的现象,启发学生多方面挖掘补充,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多向思维。如教《黄河象》一课,第二段“科学家们假想黄河象的来历”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想,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了自己的假想,一个问题多种回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五、分类教学,多角度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现行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刀切”的做法,对不同的文体常采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忽视了从多角度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对不同的文体应采用不同的教法,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有些同体裁的课文也要找出异同,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古诗二首”——《暮江吟》和《枫桥夜泊》,同是古诗,同是写景,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流露的方式不同,《暮江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和无比愉快的情趣,而《枫桥夜泊》抒发了作者在旅途寂寞忧愁的情思。教学时体会诗情,就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法,不能“一刀切”。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方法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途径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特征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师生只是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讲,小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与尊重。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也需要尊重;学生需要爱,教师也需要爱。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才是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2、组织小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对于教学来讲,合作学习的假定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从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其情意色彩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争。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
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加以科学利用。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一些教师尽可能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培养小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小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3、课堂上的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要求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学生由被动接受评价到主动参与评价。课堂上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教师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重视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成绩与进步。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成功与进步的评价,能使学生获得对语文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和情感。教师在评价时要善于抓住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或合作意识和技巧等方面的优点加以表扬。
(2)学生互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人。课堂上教师应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并教会学生如何互相评价。
(3)自我评价。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即:(1)从服从他人的评价发展到独立评价;(2)从重视行为结果的评价发展到重视行为动机乃至动机与效果统一的评价;(3)从偏向评价他人发展到评价自己;(4)从片面性的评价发展到全面地进行评价。只要遵循评价发展的规律,就一定能使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
1、朗读法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把文章的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让他们去细细品味。除了范读外,还可让小学生自己进行朗读。学生朗读使教师与学生跟教材的距离均衡,通过分角色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齐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贴近教材,感受文章节奏。
2、想象法
人的思维力、想象力非常奇妙。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对知识的接受,又点燃了学生热情的火花。在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同时,让学生闭目,发挥想象、调动听觉、嗅觉、味觉来感知课文中的景色美、人情美、意境美。使学生“入其境”,进而“会其意”,培养了小学生的创造思维。
3、表演法
让小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亲自感受课文的情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生动、直观的理解。通过表演法不仅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且,运用动作、语言、表情来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帮助记忆。
4、比较法
所谓比较法,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采用类比的方法,也就是求同辨异法。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让学生找出同类型不同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相同和不同点,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开拓思维空间,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
5、悬念法
悬念是指人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它往往使人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需求。悬念所造成的这种“急盼”、“渴知”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注意力加倍集中,求知欲尤为旺盛,思维更加敏捷。
6、故事法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接受生动有趣的东西。挑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故事,既丰富课文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7、音乐法
音乐能提高人的鉴赏水平,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推动人们奋发向上,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小学生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注意问题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有些教师用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取代朗读,课堂上听不见琅琅的读书声。而《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语文课要“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读达到对语言的理解、品味和积累,获得情感的熏陶。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实效性。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还未轮流发言完就草草收兵。合作学习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更重要的是给予时间上充足的保障,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3、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活动要有一定的比例。有些教师课堂上过多地让学生活动,最终导致课堂处于失控状态。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有困惑的地方,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思维,并参与协商、鼓励和监控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过程,但不是包办代替,不是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
4、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标强调学生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探索精神给予鼓励,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5、课堂上学生展示课前预习学习成果的时间要适当控制。学生展示课前预习学习成果必须为本课学习任务服务。如果安排展示课前预习学习成果的时间偏
长,反而影响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所以,应把激发兴趣作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避免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
以前,在小学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是被动的、消极的,是被灌输的器皿,是书本的奴隶,教师的“应声虫”。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长期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认为课文阅读不外就是知道里面所讲意思,存在这种心理现象比比皆是,学语文简直一点味道都没有。《语文标准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即要求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其主要任务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当语文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其学习的主体精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就首先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能够了依据;其次,通过对教师定期培训,大部分教师都能实现了三个转变,即(1)师生关系的转变,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朋友关系。(2)教学关系的转变,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知道者;(3)评价方式的转变,出现了教师、学生、自我等不同的评价方式。这也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保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应用价值:
1、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中,学生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由原来的“要学”变成“会学”。
2、能够引导小学生自由阅读,拓展思维的迁移与发散。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只要教师提出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自然乐意去学。如果教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目的地,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自由提问,自由发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自主锻炼思维,拓展思维,使思维素质产生发散和迁移。
3、可以小学生培养审美情趣,熏陶道德情操。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美好的。语文教材中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有很多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物,美好的情境……。小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之所以对课文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升腾起崇敬之情,对祖国山河的壮美为之赞赏,对不幸人们的同情……都是为情所驱动而产生的体验。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益,达到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4、能够锻炼小学生实践活动,提高阅读能力。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阅读一向是语文教育的重头戏。阅读文章时,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及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查阅各种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学习所带来的满足感及成功感,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从阅读课文,理解课文自然上升到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多层次、全方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教学效益立竿见影!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的运用
榆树市秀水镇治江学校
魏 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进行拓展教学,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尤其是农村 的课堂教学拓展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农村孩子到图书馆、网上查阅资料的机会很少,这也是导致农村孩子知识面窄、能力偏低的原因。所以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按照教材“照本宣科”的方法,而是适当进行拓展延伸。我的拓展教学是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具体说就是立足于学生情感上喜欢、感兴趣、可接受、乐于主动参与,有针对性的进行拓展,其宗旨是为教学目标服务。
一、拓展教学服务于情感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文本的情境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从而导致文本内容不易被理解,作者的情感难以进入他们的心灵,教师就要有意识地通过拓展背景资料,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距离,或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理解课文的“抓手”。
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匆匆》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看了这篇散文的MTV,在声情并茂中创设了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情境,学生通过MTV展示的社会背景体会到了“五四”时期作者的苦闷与彷徨,以及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的无奈和惋惜。MTV所创设的情境氛围是教师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的,它让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了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虽相隔几代,但犹如身临其境,所以无需教师过多地讲解学生自然能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在朗读上教师未加任何指导,学生就已读出低沉忧伤之感。
再如在教学长春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生命的药方》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艾迪和德诺两个少年之间跨越生死的友谊。我提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艾滋病的资料。结果只有一名学生汇报说他知道这种病传染,可见学生对“艾滋病”这一世界顽疾了解甚微。所以学生不会理解德诺孤独、遭人歧视的困境,也不会理解艾迪的思想境界多么崇高,为此我在课堂中花费了一定的时间介绍了有关艾滋病常识,并针对“艾迪会被感染吗?这一话题展开讨论。通过这些拓展延伸学生体会到了德诺的不幸,为艾迪的所作所为而折服,同时也懂得了在生活中要给孤独者、弱势群体更多的关心与帮助,这也是本课的情感目标。
二、拓展教学服务于能力目标
语文课程的资源是丰富的,需要积极的加以开发和利用,进行恰当拓展会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努力创造的热情。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技能„„
以长春版教材《看不见的爱》为例。我在分析完课文后问学生:“你们怎样理解题目当中的‘看不见’这个词?”学生说小男孩是盲童看不见东西,更看不见母亲递给他石子时的安详与微笑。然后我又问学生:“你们不是盲童,但是你们也有看不见的东西。”学生们先是一愣,璇而思索起来。学生意识到这是个看似简单而不简单的问题,学生小声地讨论起来。这种拓展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利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思考“看不见”的含义。最后学生悟出父母的爱在无形之中,如:校门外等待的身影、鼓励的话语、期盼的眼神、关切地问候„„这些他们平时并未在意,这种爱很普通很平凡,但却更伟大更令人感动。教师再继续延伸,让学生也以《看不见的爱》为题写一篇习作,结果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动,情真意切。本节课的两次拓展扩大了学生的思维领域,发展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指引了方向。
三、拓展教学服务于知识目标
小学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进行拓展教学,可以极大的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武松打虎》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自己谈谈对文章的了解:有的学生说武松就是武二郎、武都头,有的说他知道老虎发威的三招,还有的说自己知道《水浒传》中其他的人物和故事。从学生滔滔不绝地发言中我看出学生想要表达、追求新知的欲望,我就让学生课余时间读《水浒传》并做好笔记,比一比谁知道的人物多故事多,全班学生掀起了读“水浒”的高潮,为此我还专门开展了两次“经典诵读”比赛。
可见通过拓展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古今的文学作品,有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从小养成借鉴、吸收他人成果的好习惯。
诚然,拓展教学有着他显著优势,但教材是“本”任何拓展都应是在教材基础上 的拓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尺度,以便于更好的实现语文课程目标。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博白县双旺镇长田小学
严春凤
语文是学好各类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培养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概括起来有几种:读、听、看、说、写、思考。当然还有其他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等。一个语文老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并把课教“活”,从而达到课堂艺术的佳境,我认为教师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语文教师要转变角色
1.做学生兴趣的激发者。在语文教学探究性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2.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需要的便是老师的指导。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比如如何质疑、如何提问、如何分析等等。
3.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过去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这样做的最大危害是在无形中损害了学生的个性;语文探究性学习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自主学习过程的主体,在他们主动吸收自己最感兴趣或最需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鲜明的个性。
4.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它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促使教师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掌握指导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5.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2)做好教学组织安排。(3)加强教学评估。
第二、课堂上要确立面向全体的教学思想
教师心中必须有整体、全体意识,应该建立开放式的语文教学,培养所有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也就是说,教学要面对每一个个体,把所有的学生都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备课时要多花些功夫,考虑到每个层面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类型学生的预期目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问题的设计。面向全体,设计学生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第三、授课语言要有艺术。
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形象生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要提高讲课的语言艺术,讲“活”一堂语文课,至少有三个方面不可忽视:
1、语言要清晰明白。传授知识首先要使学生听懂,要有一定的透明度。那种含混不清的语言,那种故作高深的只顾死背概念照本宣科的讲课,只会使人模模糊糊,不知所云。清晰,一是指语音而言。必须咬字清楚,发音准确,字正腔圆,自然流畅,令人舒心悦耳;一是指讲述内容而言。那种表达含糊,词不达意的讲解,颠三倒四的叙述,模棱两可前后不一的分析,足以使学生坠入迷宫,这是必须避忌的。
2、语言要简洁精当。罗嗦是讲课的大忌。在课堂上,而语言言简意赅,是教学语言的基本功之一。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分析课文时,要抓难突重,要言不繁,切忌把课文嚼的太烂、太碎;归纳时,要以简洁鲜明的语言予概括,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把更多的课堂空间留给学生。
3、力求优美自然.形象的叙述,美妙的譬喻,和谐的节奏,亲切的语调,都可使教师的语言增加优美感.优美的语言从亲切自然的教态中产生,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更喜欢听课。
第四、用尝试教学法教学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结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程序分七步进行,即“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更深刻,他们学习起来更容易成功,这样更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第五、充沛的授课精神。
教师好的授课精神能让学生的学习活跃起来。但教师在课堂上精神倦怠、有声无气或者精神不佳,学生就会恹恹欲睡。精神充沛不在于声高,那样易使学生过度紧张,造成疲劳。教书是细活,必须细水长流。侃侃而谈,娓娓动听易使人接受。教师的课堂精神,还表现在专注、敏锐和机智。无论讲、读或板书,应力避出现纰漏;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掌握火候。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置。
第六、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诸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养,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让语文教学的课堂更加精彩。